人工饲养石蛙技术

2024-1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工饲养石蛙技术(共6篇)

人工饲养石蛙技术 篇1

石蛙学名棘胸蛙(Ranaspinosa),又名石鸡,属两栖类蛙科动物,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等省,是我国大型的食用蛙,其腿肥壮,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和维生素A、B1、B2、C及尼克酸,根据国科院有关部门化验石蛙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较高,脯胺酸和丙氨酸尤为丰富,谷氨酸含量高达11.9%,其综合营养可与甲鱼媲美。

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价格不断上扬,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这种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如果进行人工繁殖扩大种群,可达到既保护资源,又合理利用的目的。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其腿肥壮,成蛙体重250-400克,高的可达500克以上,一般商品蛙150克即可上市,据《本草纲目》记载:石蛙主治:“小儿痨瘦,疳瘦最良”,《中国药用动物志》也记载“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痨瘦、化毒疮之功效,其蝌蚪与乌发有关,其卵具有明目的功能,现代研究还发现蛙之皮肉中含有能使离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Brandyplnin),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我国人民食用石蛙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它是皇家宫廷的名贵山珍之一,被人们誉为“食之长寿、药用化疮”的珍贵野味。

一、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体长10~13厘米,个别达15厘米,重750g以上,它的体形近似于虎纹蛙,体色各异,如浙江大学石蛙养殖场所饲养的石蛙体色就有五种常见类型:①背面呈黑色;②黑色且背部有白色中线;③棕黄;④暗红;⑤花色等不同类型;性成熟后的雄蛙,整个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肉刺基部有疣状隆起,但不分成二团,腹部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面光滑呈白色。

石蛙蝌蚪,躯体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在躯体与尾部衔接处的背面向下看有黑色的“V”字样花纹,蝌蚪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蝌蚪无肺,用腮呼吸。/ 11

2.2 石蛙的生活习生

石蛙属于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或在流溪的迥水坑内,溪的两岸植被丰富。它们很少离开水域,体色常与它们的居住环境相适应。第二性征向着强烈地拥抱方式发展,雄性体大,前肢极为粗壮,婚刺也极发达,这些特点与繁殖特性有很大的关系,产卵时,雌雄必须将卵产在流水所冲击的溪边,交配时雄性强有力地拥抱着雌性,并借助于腹部的棘加强雄性的固着力,使它们不为水流所冲散。石蛙具内声囊,发声低浊而大,雄性叫声为“咕咕咕”雌性以“咔咔咔”声相应。石蛙有群居和夜间觅食的习性,往往几只或几十只堆在一起共栖一处,在安静适宜的环境中,石蛙白天也出穴觅食,夜间是活动的盛期。石蛙善跳和攀爬,平时活动较弱、平稳,在繁殖盛期,活动频繁,具有鸣叫和抱对等行为。

石蛙喜食活动的动物,一般不食死的或不动的食物,在自然状态下,石蛙的食性广泛,除昆虫、蜈蚣、蜘蛛、马陆、蜗牛、螺、蚬、蚯蚓、虾外还捕食蟹、杂鱼、泥鳅、幼蛇和小型鸟类。不同地区的石蛙,由于环境所能提供的饵料不同食性亦有差异。石蛙在自然界中一般吞食量为其体重的9%,有时达到12.8%。

蝌蚪:石蛙蝌蚪有时取食溪边水草或水底的水绵,它们使用角齿啃食,把柔软的植物组织啃下来食用。蝌蚪所啃食的种类有植物性的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硅藻、甲藻、金鱼藻及植物碎屑;动物性有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等。有人还发现石蛙蝌蚪以刮起水中石块的附生植物,水域中的浮游生物、落入水中的植物嫩叶或溪中的动物尸体为食。有时还啮食死亡的同类。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来说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最频繁、摄食量最大、生长最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不食不动,靠脂肪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11

石蛙卵常产于水流平缓浅水处,附着在石块、水生植物体上,卵外的胶质膜遇水膨胀变厚,粘性强,相连成索状或葡萄串状,有时长达20厘米左右。卵的直径一般为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根据水温的不同蛙卵通常在8~15天后,孵化成蝌蚪,蝌蚪喜生活在溪水坑内的大石逢内或碎石堆中,蝌蚪在适宜的环境中,一般经50~78天的生长,变态成幼蛙。

二、石蛙的饵料

石蛙的饵料主要是蚯蚓、黄粉虫、大麦虫、蝇蛆等。

三、石蛙池的建设

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其生活环境要求水流充足,阴凉,潮湿,水质清新,喜群栖于石穴之中。生长发育、配种、繁衍后代长期处于野生状态。

人工驯养石蛙,由野生变为家养,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蛙进行人工饲养,对蛙池必须采取合理的设计,使蛙池既要近似于自然环境,又要便于人工管理。

3.1 养殖场址的选择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石蛙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蛙池不受地点的限制,一般来说养殖场地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旱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

养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无太阳光直射,室外可设凉棚,下建蛙池,因陋就简地在室内,庭院内或野外建池,都是石蛙良好的生活场所。

3.2 蛙池的规格要求

人工养殖石蛙一般采取精养,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供有水、陆、石穴、喂食等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条件,而且又要便于饲养管理。

3.2.1 种蛙池

面积一般为4~10平方米为宜,池高0.8米,池内水深0.1~0.15米,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光线阴暗,/ 11

湿度保持80%,造就一个理想的石蛙栖息的生态环境,促其生长发育,从而提高产卵率和受精率。

3.2.2 孵化池

面积1平方米,池高0.5米,水深15~20厘米,水质清新,pH6~8,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

3.2.3 蝌蚪池

面积3~8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3~10厘米,pH6~7,水陆比2∶1,需遮光饲养,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

3.2.4 幼蛙池

面积4~6平方米,池高0.8米,水深一般10~15厘米,水陆比2∶1,池内铺设3~5厘米的小石子,筑有石穴,水质好,pH值6~7.5。

各类蛙池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池底略为倾斜,排水孔在最低处使池水能被彻底排干,池内设水面、陆地、石穴、食台等物,池上口设网盖,以防蛙跳潜逃,敌害生物侵袭。进水管安装在池的上边,靠近网盖的下方。新建池不可立即使用,用消毒液消毒(除去碱性),用水浸洗多次,方可养蛙。

四、种蛙的选择

石蛙的产卵孵化季节在3-10月,4—6月是产卵高峰期,要提高产卵率、孵化率,必须在种蛙冬眠复苏以后,配种繁殖之前,做好种蛙的选择、配种,产卵、孵化等准备工作。选择种蛙是搞好人工繁殖的基础,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无残疾、无破损、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一般二龄雌蛙,体重达150克以上性已成熟,雄蛙200克以上可作种用,初产蛙卵较少,产过1—2次的蛙产卵量较高,质量较好,个体大的老龄蛙产卵量多,但质量不好,受精率不高,一般不应选作种蛙,雄蛙要求健壮,善跳,皮光腿壮;雌蛙要求腿短粗,腹鼓,皮光亮,2—3龄种蛙繁殖力较强。

五、种蛙的培育

气温、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环境条件对蛙的健康,繁殖影响极大,生存环境与否,直接影响配种产卵量,受精率,卵孵化率和蝌蚪的成活率,根据棘/ 11

胸蛙习性,种蛙池应建在安静,弱光处,池高0.8米,面积6平方米,池底铺垫卵石和石块构成的石穴,并以水草隐蔽,利于蛙栖息产卵,池内水陆面积2:1,要求池水容量相对稳定,水深8~10厘米,水质清新,pH值6.5~8,无有害寄生虫,一般在采食旺季每天换水一次,采食淡季,每间隔2~3天换水一次,每池放雌雄蛙20~30对,按雌雄1:1比例进行群养,选留的种蛙在冬眠前或春繁前必须做好群养放养准备。

选留作种的蛙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冬季在温度达到12℃以上时 应保持喂食,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保证安全越冬,搞好种蛙的培育,除具备适宜的环境条件之外,还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种蛙以蚯蚓、黄粉虫、螃蟹、蝇蛆、昆虫等动物性饲料为主,5~9月摄食量最大,发情期间,摄食量减少,产卵后食量增大。因此,必须保证饲料供应,投喂量约为蛙体重的5~7%,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每天投喂保持均衡,不可忽多忽少,依具体情况,适情增减,投料时间一般在晚上6~7时,每天一次,定点投饲。

六、配种和产卵

石蛙冬眠后,卵泡迅速发育,通常在4月份,(饲养的当三月初就会开始产卵)气温20℃以上时开始配种产卵,9月底基本结束。配种雌雄比例为1:1,种蛙池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20只,种蛙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配种母蛙于清晨4—7时排卵,产出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水草上,一般每次产卵300—500粒,高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之内尽可能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如果惊动或强光照射,将会影响配种,排卵和受精,因此,要人为制造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且有长流水和流水声的适宜配种产卵的环境,在日常的饲养操作中更应注意这些。

七、人工孵化

石蛙卵呈球形,类似鱼眼,卵直径约2~3毫米,卵外层胶,质膜呈圆形,卵产出落水后,胶质膜吸水即膨大,卵胶质膜彼此相连成卵块,呈葡萄状,卵块吸附在产卵池内的石块,水草或池壁上,未受精的卵3天后动物极明显变黄,植/ 11

物极白色不透明,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整个孵化期是胚胎发良的时期,胚胎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这个时期要求环境生态条件稳定避免阳光直射,人工捞取受精卵操作时必须仔细,轻缓,否则就会降低孵化率。在孵化过程中,水要清洁,水温23—28℃,pH值中性 为宜,孵化密度每个孵化框一窝不可分开。根据石蛙人工孵化试验观察,棘胸蛙卵在产出后5—10分钟,动物极呈黑色,植物极呈白色,蛙卵在23~28℃水温下孵化,第五天可见受精卵动物极黑点变长呈线,第七天胚胎呈条状,一端大、一端小、第八天胚胎明显显示头和尾、蝌蚪成形,并且会晃动,第十天就有少许蝌蚪孵化出膜,第十三天有76%孵出,第十五天全部孵出,孵化率达96%以上,蛙卵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水质无污染、蛙卵消毒、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在繁殖季节,每天早晨巡池1次,母蛙排卵1小时后应将卵块取出,采卵时注意保持卵块的整体性,勿搞破,搞散、搞碎、取出的卵轻轻放于事先准备好的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孵化过程中除防止天敌侵害时,还应严格掌握孵化的生态条件,包括水温、水深、水质等要求、水温23—28℃,水深8—10厘米,pH值6.5~8,水质清新无污染,并含充足的氧气,光照自然即可,但忌阳光直射。温度是孵化的主要生态条件之一,它比起牛蛙的孵化温度来说低了些,高温对其孵化很不利,温度过高,会使胚胎发育到某个阶段停止,最后坏死,其中尤以发育到神经胚这一段时期死亡率最高,这是因这个时期胚胎正处于神经管的形成、脑的分化,原始消化管形成及胚层的初步分化时期对外界不良环境反应特别敏感的缘故。

八、石蛙蝌蚪与幼蛙的饲养管理

石蛙的蝌蚪对外界环境及敌害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较差,稍不注意,将会造成很大损失,而石蛙的幼蛙,是经过十多天的停食变态,变态后的小幼蛙,身体虚弱,对环境十分敏感,特别是在头10天里,其肺和消化道都非常脆弱,因此,饲养管理水平高低是影响其成活率的关键。

(一)、蝌蚪饲养管理技术

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母蛙产卵后,其卵经人工孵化10~15天可以孵出蝌蚪。小蝌蚪孵出后身体呈棕黄色,体长0.6~0.8厘米。呈鼓锤状,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很少活动,也不觅食,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根据试验观察,蝌蚪生长发育要经历:初期、,前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生/ 11

长后期也叫蝌蚪变态期。蝌蚪各个时期的生长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二)、石蛙幼蛙的饲养管理技术

刚变态的幼蛙体型小,体长不到一厘米,体重在2克左右,比原来的蝌蚪还小,采食量和消化力都不及变态前的蝌蚪,幼蛙饲料有蝇蛆、黄粉虫、蚯蚓等运动性饲料。虽然,幼蛙尾巴缩掉就开始觅食,但觅食量很少,一般每二天采食一次,每次只能吃一条二日龄的小蝇蛆或小蚯蚓:饲料的投喂时间在傍晚天黑前,投料量视其采食量而定,一般保持池内略有饵料剩余为宜。10天以后,幼蛙就进入正常的活动和觅食状态,每只蛙每天可食一条4日龄的蝇蛆,幼蛙在一月龄之内喂蝇蛆为主,一个月以后可以投喂蚯蚓——日本大平2号蚯蚓,以后以蚯蚓为主料,一般不喂蝇蛆,到一个半月以后,可以喂给本地小蚯蚓,随着幼蛙日龄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所投喂的蚯蚓也要不断地增粗,且喂量也要不断加大。到2月龄以后就可投如筷子粗细的蚯蚓。饲喂幼蛙时在投饵方式上注意将活的饵料投放在池内食台上,不能直接投到池水中以免污染水质,并应掌握定位、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日投饵在傍晚前后,按体重的5—7%进行投喂,同时也因个体大小、食欲、气候、气温、数量而酌情增减,饲料要求种类多样,新鲜富营养,足量、少次的进行投喂,以保证蛙营养全面,生长迅速、少患疾病。

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深一般为10/15厘米,水质要求与蝌蚪期相同,禁用含氯自来水,换水视水温、水质变化定,20~26℃时每天换水一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饲料台应定期地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防预工作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对幼蛙采用分级饲养,按蛙的个体大小的不同来分级,组合进行饲养,养殖密度一般掌握在100~300只/平方米,为防鼠害,蛙池上口加盖上纱窗盖,防止潜逃,同时做好防冻防暑工作,成蛙的饲养管理与幼蛙有类似之处,此不作一一阐述。

(三)、石蛙的安全越冬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温低于10℃时,蝌蚪即趋于休眠状态,不吃不动,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如发生水表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以使水体有一定的氧/ 11

气交换,不至于使蝌蚪窒息死亡,幼蛙冬眠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也应有塑料薄膜加盖保温防冻措施,室外的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温度低时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就会上来活动,并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时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各种气温或保温设备,如温室、热水管道等,或者利用温泉水、工厂余热水来提高池水温度,蛙可不冬眠而继续活动、摄食、以利加快其生长,缩短养殖周期。

九、蛙病病因分析

任何蛙病的发生,都是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与蛙体自身反应特性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致病力又随着环境不良因素的增加而增强。环境恶化,蛙体抵抗力下降,某些致病菌可以从腐生转化为寄生(如弧菌、气单胞菌),毒力加强。所以蛙病是否发生,不仅取决于病原体的质和量,更取决于环境质量和蛙体的抗病能力,故加强饲养管理工作,是防治疾病的前提。具体说棘胸蛙的致病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一)、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生物。水环境中除存在一些致病微生物外,多数是兼性致病菌。平时,蛙常与养殖环境中的弧菌、粘菌、假单胞菌和氧单胞菌等兼性致菌接触,虽有感染也不发病,但随着环境的恶化,抵抗力的减弱,这些细菌由不致病转化为致病。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不但影响棘胸蛙,也影响致病生物;假如我们满足棘胸蛙所需的环境条件,就可增强棘胸蛙抵抗能力;相对削弱致病生物的侵袭能力,其中水的温度,酸碱度(pH)值、溶解氧;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汞铅等重金属,以及农药等,可以直接造成棘胸蛙致病或致命。

(三)、饲养管理因素

在棘胸蛙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等人为因素,往往引起发病与死亡。如不合理的放养密度,投饵不科学(腐烂变质,饥饱不匀,缺乏某种微生素、矿物元素所致的代谢疾病等)。/ 11

十、预防蛙病的基本措施

(一)、设计和建筑蛙场时应符合防病条件

1、在建蛙场前,首先应对供水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必须水源充足,水的理化特性适合棘胸蛙生长,水中不含有病源,附近没有污染源,水中没有或较少含有病源。

2、在设计进、排水渠道时,应使每只蛙池能单独地从进水渠来水,并能直接将池水排入排水沟,不可造成蛙池串灌现象,这有利于防止蛙病蔓延和防治疾病。

3、如能建造一个蓄水池,使在其中沉淀、净化、或进行水质消毒处理,那就更理想了。

(二)、加强和改进饲养管理技术

1,、尽量就地繁殖蝌蚪和培育幼蛙,避免因从外地运来蝌蚪、幼蛙时将异地蛙病带入。

2、合理密养,做好“四定”投饵是增强其抗病力,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四定”投饵在实践中,还应根据季节、气候、蛙的摄食及生长情况等适当调整。

3、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蛙池环境卫生,勤巡池,发现病情及时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和蔓延。

4、捕捉、搬运、放养时应细心操作、防止蛙体受伤。

5、加强越冬期间管理,注意水质和温度化,并尽量缩短停食时间。

6、培育抗病力强的品种。

(三)、控制和消灭病原 1、建立检疫制度;

2、彻底清池消毒;

3、对蝌蚪、蛙体、工具、食物进行消毒;

4、坚持蛙病流行前的预防。

十一、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蝌蚪的病害及防治 / 11

1、、车轮虫害

症状是体表及鳃的表面呈现有青灰色斑,或尾部发白,这是由患病蝌蚪分泌的粘液和球死表皮所形成的,此病以5~8月流行最盛,且多发生在密度大,蝌蚪发育缓慢的池中,虫体寄生鳃上时,使呼吸困难,浮于水面,进而大批死亡,防治方法是①放养前用聚维铜碘彻底清塘消毒,控制放养密度,经常保持水质清新,可预防病发生。②治疗可用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合剂(总量浓度为0.7ppm全池泼洒)

2、气泡病

症状是腹部膨胀如球,失去平衡,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抢救则造成死亡,多发生在水温高,池水氮素含量高的水泥池,使蝌蚪气体交换失去平衡,肠内、鳃、皮肤的血管内含有过量气体。防治方法是①最有效是换水,首先将病蝌蚪移入水质清新的水域中暂养1~2天。②高温期间要保持有充足的常流水。

3、水霉病

症状是患病蝌蚪体表水霉菌丝大量繁殖生长,如旧的棉絮状的白毛,常在池边缓慢游动。当引起任何外伤之后,伴随蝌蚪拥挤,水解酶,使伤口难以愈合,使蝌蚪焦燥不安,食欲减退,衰竭死亡,此病以冬末早春流行最盛,防治方法是:①用聚维铜碘彻底清池消毒。②拉网、转运操作尽量仔细,勿使蝌蚪受伤。③用红霉素0.05~0.01ppm,全池遍洒。④用1.4~3Ppm五倍子全池泼洒。⑤放在二十万分之二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洗30分钟。

4、胃肠炎病

症状是患病蝌蚪,肠胃发炎充血,肛门周围红肿,此病发生快,危害大,常发生在前肢长出,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发生变化时。防治方法是①放养蝌蚪前对池子用聚维铜碘彻底消毒。②饲养过程,定期(满15-20天)对饵料台及周围和8~10ppln漂白粉消毒。③发病蝌蚪可用0.05~0.1%的食盐水浸洗15—30分钟

5、出血病

症状是患病蝌蚪腹部尾部有出血或斑块,肛门周围发红,在水面打圈,数分钟后下沉死亡。此病多发生在出后肢的蝌蚪。防治方法是用1ppm聚维铜碘全池消毒。

(二)、幼蛙与成蛙的病症防治 / 11

1、红腿病

症状是患病蛙后肢无力,发抖、腹部和腿部皮肤发红,肌肉呈点状充血,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内死亡,此病危害大,传染快可造成大批死亡,常在养殖密度大,水质条件差的池中发生,防治方法:①定期进行池水消毒,改善水质条件,能有预防效果。②病蛙用10~15%的食盐水抹擦患部可治愈。③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1.4ppm。④用30ppm高锰酸钾溶液浸洗5~10分钟,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单位)2-4ml,次日再重复治疗一次。⑤用20ppm呋喃唑酮浸洗20~30分钟,均有一定的疗效。

2、胃肠炎病

症状是胃肠鼓气,腹胀。病蛙身体瘫软,无力跳动,常发生在春夏和夏秋之交,容易传染,造成死亡。防治方法:①每日清除残渣,经常洗刷饵料台,勤换水,每星期全池遍洒漂白粉一次,使池水的浓度为1ppm。②病蛙用0.1~0.15%的盐水浸泡15-30分钟,有一定疗效。③人工填喂胃散片2次,每次半片,3-4日可治愈。④可用10-15ppm氯霉素药浴。⑤内服酵母片。⑥在饲料中加2%的氯霉素或其它胃肠抗菌素药物。

3、烂皮病

症状是初期蛙头,背、四肢等处皮肤失去光泽,同时出现白斑,后表皮脱落,腐烂,3至4天后现白色内皮,7天左右内皮脱落露出红色肌肉,此病蔓延甚快,10天左右池中大部分蛙可同时发病,死亡率极高。该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而引起,尤以100克以下的幼蛙发病率较高。防治方法:①饲料要多样化,加强营养。②补充VA,可投喂VA胶囊或鱼肝油。或水产用或禽用多种维生素。

十二、石蛙的天敌及其防治

(一)、石蛙卵的天敌,主要有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如水蚤、水生昆虫等。此外,蛙、蝌蚪也要吞食蛙卵。在蛙卵孵化池中必须清除上述天敌。

人工饲养石蛙技术 篇2

1 黄粉虫的生物学特征

黄粉虫是昆虫, 成虫体长14~19mm, 全身赤褐色, 有光泽, 第一对翅是坚硬的鞘翅, 它的幼虫棕黄色, 喜食面粉, 所以叫黄粉虫。新鲜的黄粉虫幼虫含蛋白质21.63%, 脂肪酸12.3%, 其中油酸与亚油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0.3%和29.2%, 说明营养价值高, 黄粉虫的幼虫期长, 一般有2个月, 有像蝇蛆只有几天时间就变态为蛹这样容易长期培养鲜活饵料供蛙食用。此外, 饲养简单, 成本低, 平均2.5kg麸皮就可养成1kg黄粉虫, 是蛙类特别是幼蛙的好活饵, 也养蝎、养龟鳖、养鸟的好饲料, 因此黄粉虫养殖被昆虫专家称为是继“家蚕”和“蜜蜂”之后的第3大昆虫产业。

2 黄粉虫的形态特点

黄粉虫的一般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完成1个生长周期的时间与气温、湿度有关, 在25~30℃, 相对湿度为60%~70%条件下, 一个周期约为3个月。

2.1 卵

卵很小, 长径近1mm, 短径0.5mm, 椭圆形, 乳白色, 卵壳很薄, 易碰破, 卵期长短与温、湿度关系很大, 相对湿度均为50%时, 23~36℃的孵化期为4~7天;18℃时为14~21天。

2.2 幼虫

刚孵出的幼虫呈白色或银白色, 约十几个小时后第一次蜕皮, 呈黄色, 每隔4~7天蜕皮1次, 到末龄幼虫时, 体表呈黄褐色, 长25~30cm, 由13个体节组成, 头较小而扁, 有触角1对, 第2~4体节上长有3对足, 末节锥状, 稍往上翘。

2.3 蛹蛹:

幼虫长足化蛹。蛹15~20mm, 头大尾小, 蛹体两侧长出锯齿样棱角, 由开始白色蛹, 逐渐变成黄色蛹。

2.4 成虫

黄粉虫的成虫有两对翅, 会飞, 饲养时要防逃, 雌虫比雄虫稍大, 雌虫尾部尖, 产卵器下垂, 可以隔着网筛把卵产到网底的产卵纸上。黄粉虫的成虫怕强光, 所以白天往往打洞潜入饲料下面, 晚上聚集在饲料表面活动。一般情况下,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产卵多。成虫5℃以下冬眠, 39℃以下致死, 最佳温度25~32℃, 成虫一般寿命为2个月, 而雌虫也有127天, 雄虫有82天的寿命, 在1~2个月的产卵期内, 每天产卵2~30粒, 甚至可达40粒, 饲料条件好, 寿命及产卵期可延长到3~5个月, 繁殖幼虫3000条以上。

3 黄粉虫的饲养管理

3.1 幼虫的饲养管理

幼虫的生长速度和幼虫期的长短取决于温度、湿度和饲料。一般情况下, 温度越高, 幼期越短, 一般幼虫期在60~200天之间, 具体温度允许范围是13~35℃。其中13℃以上可以活动和摄食, 但低于20℃, 生长缓慢, 30℃时生长迅速, 提前化蛹, 超过35℃开始有死亡现象。如果只有最适温度, 而无最适湿度, 同样对幼虫生长不利。最适湿度是60%~70%, 太干太湿都会缩短幼虫期, 如果有控温设备, 温度在25~28℃, 相对湿度在60%~70%, 幼虫期可控制在2~3个月, 幼虫体长达30mm左右。

幼虫的饲养。首先准备好饲养幼虫的设备。其中用三夹板制的盒子是最理想的, 便于搬运, 还可以层层相叠。盒子大小不限, 盒边高10~15cm, 内壁要光滑, 防止幼虫外爬, 上层要加网盖。其次, 在盒底面撒上一层饲料, 放进虫卵 (接卵纸) , 控制好温、湿度, 幼虫会按时孵出。第三, 夏天多喂汁青绿饲料, 避免在粉料上洒水, 及时补充水分。第四, 及时添加饲料和清除残食, 粪便, 可用11~23目筛子筛掉虫粪, 促进食欲。第五, 幼虫不能铺得太厚, 夏天要经常用手翻动幼虫, 帮助散热。第六, 及时收取幼虫作蛙饵。第七, 发现已经化蛹, 及时争开, 避免幼虫咬蛹。第八, 注意防病治病, 防止天敌为害。湿度70%以上容易患霉菌病和螨虫病, 要通风, 适当降低湿度, 饲料要干燥, 要防止老鼠、家禽、蚂蚁等为害, 还要注意养虫室不能堆放化肥、家药等有异味的物品。

3.2 蛹的饲养管理

蛹虽不吃不动, 但它有生命, 要进行呼吸, 所以必须放在通风、温暖、湿度适中的地方, 例如温度25~30℃, 相对湿度50%~70%, 不能装在封闭的容器里, 也不能太潮湿, 蛹期过短过长, 对羽化出来的成虫都不利。刚羽化的成虫乳白色, 经10小时左右变黄色, 再过2天变黑褐色, 前翅变硬性成熟, 经交配开始产卵。

3.3 成虫的饲养管理

首先要制作饲养成虫的专用网筛盒, 它由上、中、下3层组成。下层是接卵层, 大小不限, 用1块纸板或三夹板做成, 板上放1张黑色纸。中间层是1只高约10cm、圆形或方形的筛子, 用孔径为10cm的网筛片做底, 网筛直接与下层的黑纸相贴, 虫子产卵时, 可通过网孔, 产在黑纸上。中层就是成虫生活、觅食、产卵的处所。饲料直接撒在网筛上, 薄薄的一层即可, 不要影响产下的卵粘着于黑纸上。上面一层为防逃层, 用透气的塑料窗纱做成1只盖子, 既防黄粉虫外逃, 又防蚊、蝇等天敌危害。养殖设备制好后, 进行饲养。

成虫饲养的主意事项: (1) 3~5天换1次新鲜饲料, 刚羽化的成虫不能吃水分过多的瓜果。 (2) 3~5天换1次接卵纸, 换下来的纸上粘满虫卵, 轻轻卷好, 放入幼虫培养盒内, 不能挤压。 (3) 高温季节多喂含水量高的青绿饲料, 注意通风降温。 (4) 及时清除交配后容易死亡的雄虫和老龄自然死亡的虫体。

4 黄粉虫的饲料

黄粉虫的常用饲料主要有麦麸类、青菜类、生物饲料和优质精料类, 其中麦麸类是黄粉虫各阶段饲养的主要饲料;生物饲料主要是各种农作物秸秆、杂草、树叶等发酵制成;此外优质精料主要是一些玉米面、花生粉、豆饼粉等。这些饲料还有黄粉虫机体所需要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水分。成虫与幼虫的食性相同, 为杂食物昆虫, 以投喂麸皮、米糠为主, 适当加喂鱼粉、豆饼粉, 菜籽饼粉、棉仁饼粉、各种菜叶等。成虫产卵期添些鱼粉, 幼虫仅用麸皮, 再添加青饲料就行, 也可进行饲料配比, 来提高黄粉虫产量。必要时可加入土霉素、葡萄糖粉和蜂王浆等, 以抵抗黄粉虫的抗病能力。

5 黄粉虫常见疾病的防治

5.1 软腐病

此病常见于湿度过大的梅雨季节, 常表现为幼虫行动迟缓, 食欲下降, 粪便较稀, 最终变黑而死。病虫排出的液体会传染, 若不及时处理, 会造成整箱死亡。防治方法是及时取出病虫, 调节室内湿度。如发现病虫, 用氯霉素或金霉素和麦麸拌匀投喂治疗。

5.2 干枯病

此病易发生于空气干燥、饲料过干, 尤其是冬季生炉子, 极易导致蛹的死亡。病虫由尾、头干燥发展至全身干枯而死。防治方法是在空气干燥季节及时投喂青菜类, 在地面洒水等增湿来降温。

摘要:根据浙江平阳县青山石蛙养殖场的黄粉虫养殖经验, 介绍了黄粉虫的生物学特征、形态学特点、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等相关饲养技术, 为农民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支持。

关键词:黄粉虫,养殖,特色农业

参考文献

[1]陈耀溪, 仓库害虫[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4.

[2]白耀宇、程家安, 我国黄粉虫的营养价值和饲养方法[J].昆虫知识, 2003, 40 (4) :317-322.

[3]刘玉东、刘苗、汤军芝等, 影响黄粉虫生长的环境因素初探[J].农技服务, 2010, 27 (5) :610, 627.

[4]赵养昌、李鸿兴、高锦业, 中国仓库害虫区系调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82.

[5]马彦彪、张成虎、王汝富等, 黄粉虫蛋白用于犊牛代乳料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 2011, 31 (4) :46-48.

[6]杨海英、杨在宾, 黄粉虫和蝇蛆粉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J].江西饲料, 2010, 2:9-11.

毛丝鼠人工饲养管理技术 篇3

初生仔鼠体毛潮湿,被毛未干之前很怕冷,所以应在母鼠临产前准备好加温设备,可用40瓦灯泡装在罐头盒或其他适宜的容器里,于母鼠分娩时安放在窝箱底下。初生仔鼠的死亡率较高,所以每天早、晚应认真检查母鼠和仔鼠的状况。

母鼠有3对乳头,但是有的并无泌乳功能,大多数母鼠可哺育2~3只仔鼠,个别优良的母鼠能哺育4只。如果母鼠产仔多,乳汁不能满足仔鼠的正常需要,就应对部分仔鼠实行人工哺乳,或者挑出部分仔鼠,交给其他产仔少、乳汁多的母鼠代养。

人工哺乳可将牛乳装入带有气门芯的注射器里,最好每天滴喂4次,时间安排在早晨、中午、下午和晚上10时,初生不久的仔鼠,每次喂6滴奶,以后根据仔鼠的日龄增长逐日增加,通常由母鼠代养的仔鼠比人工哺乳的仔鼠生长发育好,所以采用人工哺乳方法时最好仔鼠不离开母体。一般来说仔鼠6周龄可以断乳,应先使发育良好的仔鼠断乳,然后等弱仔鼠体重达到170克以上时再断乳为好。分窝时,可以把同窝仔鼠养在一个笼里,也可以将两窝仔鼠合并在一起饲养,但每笼不得超过4只,分窝时按仔鼠的性别分开,否则可能发生早配,不仅影响幼鼠的发育,还会因近亲交配导致后裔退化。

二、饲料的选用

毛丝鼠的采食量不大,饲料十分简单,费用也很低廉,在人工饲养下,各种谷物、干草和蔬菜都能做毛丝鼠的饲料。

1. 颗粒饲料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颗粒饲料喂毛丝鼠,其配方各不相同。

2. 干草、树枝等 毛丝鼠喜欢吃三叶草、苜蓿、蒲公英、猫尾草等,夏季应经过风凉后饲喂,秋季可收割储存以备越冬,冬季还可用果树的小枝、灌木枝以及柞树、白桦、山梨等枝条喂毛丝鼠,效果也很好。不过这些饲料必须保持新鲜,有芳香气味,不应掺入过多的杂草,潮湿、发霉和细碎的干草决不能使用。

3. 蔬菜 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但是饲喂一定要适量,叶菜和根菜喂多了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蒲公英、苦菜、繁缕、车前草、荠菜、胡萝卜、芹菜叶和水芹等均是毛丝鼠喜食的,但甘蓝、白菜等含水分多的植物不宜饲喂。

三、日常管理

1. 房舍管理 ①干湿度:野生毛丝鼠常年生活在降雨量少、缺乏植被、荒无人烟的干旱地区,因此,饲养室应建在干燥的地方,相对湿度宜为50%~60%。②室温:当室温超过27℃时,毛丝鼠很容易出现中暑,在炎热的夏季,可采取在地板上洒凉水或通风的方法降温;寒冷季节室温不能低于0℃,最好保持在10℃左右,种鼠的房舍温度保持在15℃左右。③通风:饲养室还应做到通风良好、空气清新,但是必须注意防止穿堂风的袭击。④光线:毛丝鼠不喜欢灼热直射光,喜欢早晨和傍晚温暖柔和的阳光,可用遮阳网遮住饲养室的窗户,以防直射光进入室内。⑤防虫害、兽害:在饲养室的窗户上悬挂铁丝网,严防老鼠、猫、狗等进入饲养室内。另外,饲养室还应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室内的苍蝇要及时消灭。

2. 鼠笼与设备的准备 毛丝鼠笼有不同规格,通常使用的是:皮鼠笼30厘米×60厘米×30厘米,种鼠笼38厘米×60厘米×30厘米,由16号镀锌电焊钢网制成。皮鼠笼顶部和侧面的网眼大小为2.5厘米见方,底部网眼大小为2.5厘米×1.25厘米。母鼠笼需要安装1个能活动的木制窝箱供产仔用,其规格为20厘米×35厘米×25厘米,窝箱应坚固、保温,在接触笼网处开1个小门,上面还应有带折叶或抽板的盖子,并能关闭严密。预产期到来之前,将柔软而清洁的干草装入箱内,以备产仔。种鼠笼后侧留出12厘米宽的通道,在鼠笼与通道接触处开1个圆形小门,供公鼠串笼用。

为了节省建筑面积和材料,鼠笼可架设3~4层,在每层鼠笼下面装入活动的金属托盘接纳粪便,两层鼠笼之间应留出2.5厘米的间隔,以防咬架。在每个笼中安装大约能容纳50克颗粒饲料的食盒1个,能装1把干草的草栅和带吸管的水瓶各1个。为了防止出现牙错合,还应在笼内放置1块硬木板,以供毛丝鼠平常啃嚼用。

3. 适当进行沙浴 野生毛丝鼠非常爱清洁,人工饲养时仍然有喜欢沙浴的习性,因此,每日或隔日进行10分钟的沙浴非常必要。产仔后的母鼠,在外生殖器官尚未恢复正常之前(一般20日内)不能进行沙浴。每次沙浴结束后,立即将浴器取出(放置时间过长易被尿、粪污染)或将沙拨出浴器外,供沙浴用的沙必须是不带泥土的细沙且经过充分干燥,如果将少量的滑石粉掺在沙中,效果更好。

4. 制订管理制度 要制订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定时、定量饲喂,使毛丝鼠适应特定的生活环境。饲养员一般在早晨观察粪便、食欲和分娩情况,并检查阴道栓、称重记录。然后清扫、换水和添草,最后检查新生仔鼠和进行人工哺乳等项工作。工作结束后,饲养员应离开饲养室,使毛丝鼠安静休息。下午4~5时饲喂颗粒饲料,成年鼠平均每只喂20~25克即可,带幼仔的母鼠和妊娠后半期的母鼠应适当增加。晚8~9时检查每个鼠笼的水瓶、食盐和草栅,发现水、草、料不够的适当增添,除了特殊情况外,夜间不必点灯,也不必打扰鼠群。

平常尽可能少抓孕鼠,需要捕捉时应十分小心谨慎,尤其是进行妊娠触摸诊断时更要注意,千万不能用力过猛。

在夏季,高温潮湿易使颗粒饲料和干草腐败变质,要定期检查,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另外,对水瓶、食盒和鼠笼要定期进行消毒。

(作者联系地址:联勤第二十二分部农副业基地 邮编:651701)

马鹿人工饲养经验 篇4

一、新生仔鹿的生理特点和初乳的功能。

仔鹿出生后,7天为新生期,这是一个无条件反射进程。此期个别仔鹿具有以下特点:仔鹿的一套组织尚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低,适应能力较差,消化道粘膜易被细菌穿透,皮肤的防御屏障能力差,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这时,极易感染疾病,以至造成仔鹿死亡,所以在仔鹿刚出生后,应注射2毫升牲血素,以补充仔鹿身体所需要的铁质,注射牲血素后,能使仔鹿迅速站立,并能抵抗疾病,让仔鹿吃上初乳,初乳在此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乳的功能主要有:

1、可代替肠壁的粘膜,随着在胃肠内壁上,可阻止细菌侵入血液,提高抵抗力。

2、初乳中有一种菌酶和抗体,前者可杀死多种细菌,后者含有V—球蛋白,可做仔鹿的投入抗体,保证机体不受伤害。

3、初乳中含有丰富的镁盐,具有倾泻作用,可以加速胎类的排出等作用。

所以,吃上初乳是仔鹿的生长发育和提高成活率的关健,也是人工控制仔鹿哺乳的关键。

二、马鹿添加剂预混料的作用及其使用技术。

马鹿饲料添加剂对提高鹿生产性能和养鹿的经济效益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庭院单圈饲养的鹿更为重要,但由于一些养鹿户对添加剂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使用时有不当之处,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为此,就马鹿添加剂预混料作用及其使用技术,做出简单的说明供养鹿业同行参考。

1、要正确认识添加剂的作用。

添加剂对鹿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有,因为有些重要的常量和微量营养成分在常规饲料中是不足的甚至是匮乏的,尤其是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或发明的一些促生长因子,营养消化代谢调控因子及免疫增强剂等是没有的,而缺乏这些因子则必然影响鹿的生产性能,甚至导致营养代谢病的发生,如缺硒的白肌病,缺铜的晃腰病,缺维素D的佝偻病等,实践证明,鹿饲料添加剂对提高鹿的生产性能和养鹿户庭院落单圈饲养的鹿更为重要。

2、不要自行配制添加剂和购买畜禽添加剂。

添加剂大多数是微量的,过量时是有毒的,养鹿者大多数不知道其准确的需要量和添加量,即使知道添加量也因无昂贵的分析仪器、混合机器、精确的计量设备和不懂工艺流程等无法自行生产添加剂,如强行生产不但不会带来好的效果,反而极易发生营养代谢病,所以必须购买由专业的饲料场生产的添加剂,有的养鹿户喂家畜、家禽的添加剂,这很不科学,因为如果喂猪用的添加剂往往造成铜中毒,喂禽用的添加剂往往是钙磷饲料的粒度过大,钙含量高,不利于钙磷和其它的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要购买专用的添加剂。

3、要有好的基础日粮配方。

人工饲养石蛙技术 篇5

2012年9月24-26日, 由中国蚕学会养蚕专业委员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办, 泰安综合试验站、烟台综合试验站承办, 山东省蚕学会、山东省桑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日照海通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高青和润丝绸有限公司协办的“小蚕人工饲料育实用技术研讨会”及“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现场观摩会”, 在山东高青、日照两地举行, 来自国内14个省、市、自治区的科研、教学及企业代表82人参加了会议考察和学术交流。

期间, 与会代表来到烟台综合试验站高青示范县田镇示范基地的小蚕共育现场, 观摩了小蚕人工饲料育养蚕室、专用蚕具、不同人工饲料及使用方法、人工饲料专用防腐、防病隔离剂、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和广适性蚕品种及饲育形式等;来到泰安综合试验站岚山区示范县高兴镇示范基地, 观摩了丁家大村蚕菜两用大棚、条桑育等复合经营情况;来到莒县示范县浮来山镇示范基地, 观摩了马顾屯村省力化大棚养蚕现场及大蚕省力化自动上蔟技术应用情况, 以及安庄镇陈家官庄村省力化桑园管理现场。

在总结会上, 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鲁成教授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把今后的研讨会和现场会办成体系内部的技术交流会, 通过现场参观、技术交流, 深入地探讨、交流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要多谈问题,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养蚕省力化需求, 多思考相应存在的问题, 做到小改进、大进步;三是多方联合攻关, 要从现在开始, 联合各方力量, 以踏实的作风, 做好人工饲料育蚕品种选育、人工饲料配方以及饲育技术推广等方面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为家蚕人工饲料育实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叉尾斗鱼的繁殖与人工饲养研究 篇6

摘 要: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关键词:叉尾斗鱼;繁殖;人工饲养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攀鲈亚目(Anabantoidei)、斗鱼科(Belontiidae)、斗鱼属(Macropodus),原产于我国,1868 年由Carbonier 氏移入法国作为观赏鱼供人们欣赏,此后即传入西欧、南北美与日本,因其形态色彩鲜艳、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容易饲养等特点,深受人们喜欢[1-2]。但关于叉尾斗鱼的繁育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极少,仅郑文彪[3]和谢增兰等[4]对叉尾斗鱼繁殖行为和胚胎以及幼鱼发育情况进行观察。为此,本文主要介绍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特点,为叉尾斗鱼繁育和养成提供理论基础。

1 叉尾斗鱼繁殖行为

2012年10月,选平均体长1.5 cm、体重1.3 g的蓝叉尾斗鱼作为亲鱼培育对象,每天投喂充足的水蚤、蚯蚓等高蛋白食物来保证它们的生长和性腺成熟。于2013年4月,培育成熟平均体长7.3 cm、体重5.1 g的雄鱼30尾,平均体长6.8 cm、体重5.6 g的雌鱼10尾分开单养。选取吐泡、筑巢的雄鱼进入繁殖盒熟悉环境,加温至25 ℃,待泡多、巢厚时将雌鱼装入500 mL锥形瓶中,一并放入繁殖盒中与雄鱼对望。大概经过3 d,雄鱼出现撞击锥形瓶,此时雄鱼“发情”,将雌鱼从锥形瓶中放入繁殖盒中进行抱对产卵,整个过程需要7 d(表1)。

产卵结束后, 雄鱼一直守护在泡巢下, 未見觅食。雌鱼蜷缩在缸的角落,雄鱼不停地将受精卵送到泡巢内,有攻击雌鱼的迹象,这时应把雌鱼捞出。雄鱼在泡巢附近搜寻脱离泡巢的卵粒,并拾回。雌鱼捞出后仅剩余雄鱼和鱼卵,在邻缸雄鱼靠近时,雄鱼有警戒表现,待3 d后苗种孵出(表2)。

表1 蓝叉尾斗鱼繁殖时期不同阶段雌、雄鱼动态

时间 雌雄鱼动态

6.14 选取吐泡发情雄性蓝叉尾斗鱼转到繁殖缸中,三面加背景彩纸、无底砂、加入洗净的榄仁叶,静置2 d,让雄鱼适应环境,并且围绕榄仁叶吐泡筑巢,逐渐减少喂食量。

6.16 待雄鱼适应了繁殖缸的新环境之后,取雌鱼原缸水体500 mL注入锥形瓶中,并将雌鱼一并捞入锥形瓶中,锥形瓶最终放入繁殖缸中,进行繁殖前的对望。对望能刺激雄鱼吐泡筑巢的速度,雄鱼一边绕着雌鱼转一边吐泡筑巢,雄鱼同时进行展尾夸示。

6.17-6.19 泡巢逐渐加厚,雄鱼发情完整,雌鱼体色加深,将雌鱼移入繁殖缸。

6.19-6.21 雄鱼开始对雌鱼进行吸引和追逐,并多次发生打斗。合缸期间停止喂食。

6.21 雌、雄鱼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尾,雄鱼环抱雌鱼身体,雌鱼腹部朝上进行排卵

表2 蓝叉尾斗鱼孵化情况

时间 孵化动向

6.23 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地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受精较早的卵已经开始孵化成小苗,并且很快吸收了卵泡,进入了平游阶段。同时我们发现,在幼苗阶段的斗鱼有趋光性,即便只是平游阶段,也会依靠自身的颤动向无背景的一面运动。

6.25 受精卵全孵化完成,大部分的苗已经进入起飞阶段,可以观察到这个阶段的苗已经具备了初级的游动能力,并且开始对移动的物体有敏感性,接下来就可以下开口料。

2 养殖设备、用水和饲料的选择

选用20 cm×20 cm×30 cm(长×宽×高)规格的养殖鱼缸20个,用于亲鱼单养。100 cm×40 cm×50 cm的养殖鱼缸3个,用于鱼苗混养,设立养殖条件,观察养殖结果。

用水为静置7 d自来水,定期监测,水温保持在24~27 ℃,溶解氧为5 mg/L以上, pH值为6.5~7.2范围。夏秋季每天进行吸污一次,每3 d换水一次,春冬季每天吸污一次,每7 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养殖水的50%,记录日投饵食量、投饵次数和观察摄食状况。

开口饵料为丰年虾,1个月后换用丰年虾脱壳卵,3个月后换用干红虫和AHT热带鱼薄片饲料(成分为鱼粉、小麦粉、干燥酵母菌、钙酪素、甲壳类动物、蓝绿藻、海藻粉、鱼油、卵磷脂)进行投喂。

3 苗种养殖过程观察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苗种影响较大,从表3中可知,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表3 不同的养殖环境对养殖苗种的影响

缸号 底砂 缸体背景 水草 夜间 育苗情况

1号 白色珍珠砂 无 无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差,成鱼不显色,进食缓慢鱼体不活跃,易沉底,生人接近容易激动,对游动的食物或是沉底的饲料不敏感。

2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3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号 黑色黑晶砂 红紫色背景 蜈蚣草 日光灯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全天进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5号 深色鹅卵石 仿树皮背景 蜈蚣草 无照明 鱼体显色良好,2 cm长的苗,条纹和颜色性状显现完好,白天进食快速,成长快,在水体中活跃

4 养殖增重情况

通过60 d的投喂观察,不同养殖环境生长速度有所不同,生长速度以此为5号缸最快,1号缸最慢(图1)。

图1 蓝叉尾斗鱼60 d不同环境增值率

5 结论

本次试验得出的结论,养殖过程中全天光照的鱼摄食量大,但相对增重不如自然光照的养殖模式,这可能与全天光照育苗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而在越接近阴暗复杂的环境中,蓝叉尾斗鱼的生活状态越活跃,显色状态越良好,情绪稳定不易跳缸,更具有天然斗性,培育和训练都比无任何造景的下生活的蓝叉尾斗鱼更容易。

参考文献:

[1] 郑慈英.珠江鱼类志(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1989,365-366

[2] 沈世杰.台湾鱼类志[M].台北:台湾大学,科技出版社,1991,508-511

[3] 郑文彪.叉尾斗鱼的胚胎和幼鱼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4,5(3):261-268

[4] 谢增兰,胡锦矗,郭延蜀,等.叉尾斗鱼繁殖行为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2006,41(5):7-12

Breeding and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 Ling, CHEN Xu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ian, WANG Na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of Ningde Normal University,Ningde,Fujian 352100, 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was aimed to study the breeding and periodic raising of the paradise fish Macropodus opercularis under indoor environment. The optimum result was obtained in aquarium with simulate eco-environment. In the aquarium, we used dark pebbles as bottom sand, imitate tree skin designed picture as background, planted some aquatic plants, and night lighting was avoided.

Key words:Macropodus opercularis;Breeding;Raising

上一篇:年度教育局局长述职述廉报告精彩优秀下一篇:小学语文写字教学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