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恶贯满盈

2025-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恶贯满盈(共5篇)

成语典故:恶贯满盈 篇1

二、法语:他已恶贯满盈,达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我希望这是他的最后一桩罪行,各国国王再也不能容忍这个极尽威胁之能事的恶魔了。

三、或许他们无恶不作,或许他们恶贯满盈,但仅凭爱国这一点,就比那些道貌凛然的家伙强百倍。

四、日本人的侵华战争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尤其是发动战争的头子更是恶贯满盈。

五、的少林寺,抛却正义,投靠恶贯满盈的锦衣卫,为虎作伥;万民景仰的清官、银州知府上官一民,突然被暗杀……

六、尽管这些叛军看起来很吸引人,但是这里面就有很多恶贯满盈的暴徒。

七、那三人等候‘恶贯满盈’这天下第一恶人到来,心情之焦急虽然及不上她,可也是有如热锅上蚂蚁一般,万分烦躁。

八、阻挠我们向外族人传道,不让他们得救,以致恶贯满盈。神的忿怒终必临到他们身上。

九、恶贯满盈的米氏无法被定罪判刑,此结果似难以告慰在其一连串种族压迫和血腥屠杀中的罹难者与幸存者。

十、就多些证据立此存照吧,献给这山东人才网个恶贯满盈的时代。

十一、所恃惟王甫,甫恶贯满盈,伏法受诛,连也因此坐罪,一并送命。

十二、雅各布是个连他自己母亲的东西都要抢窃的恶贯满盈的坏蛋!

十三、张鲁小儿,窃居我天师道根基,广收信众,篡改教义,不尊先师,反而将其祖父张陵妄称为天师,迷惑本道信徒,实是恶贯满盈,罪不容诛。

十四、不仅神婆,还有疯子叔,被他害成那一副凄惨的模样,他怙恶不悛,又引来这些妖兽,来害我们了,端的是恶贯满盈!

十五、他们提出“将朝鲜人彻底奴化为我大日本帝国的忠实仆人”的方针政策,并推出无尽的恶贯满盈的法律法规,欲彻底颠覆我朝鲜的优良传统为日本的奇风怪俗。

十六、在结束对苏丹为期三天的访问之时,副国务卿表示政府应取缔贾贾威德?备受国际刑事法院谴责的反叛集团,在过去年内在苏丹西部地区烧杀奸掠,恶贯满盈。

十七、主要人物是一个持枪杀人的坏蛋,最终恶贯满盈。

十八、南非为了扭转该国“恶贯满盈”的形象,已经专为世界杯设立了个特别法庭,以迅速应对涉及世界杯游客的各类案件。

十九、这个坏人罪孽深重,恶贯满盈,的确是死有余辜。

二十、说话间,崖头便鬼魅般出现了一个青袍怪客,赫然便是消失已久的恶贯满盈段延庆。

二十一、对于莱柯特这一人物,哈里斯不仅创造一个恶贯满盈的恶棍,还创造了一个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绝顶聪明并最令人胆寒的角色。

二十二、这个恶贯满盈的歹徒终于被正法了。

二十三、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如今恶贯满盈,受到了人民的严惩。

二十四、这些法师的目的是追捕三大魔王,并终结他们在人间的恶贯满盈和逍遥法外。

二十五、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他已是恶贯满盈

成语典故:恶贯满盈 篇2

蟾宫折桂:古代传说, 月亮中不仅有桂树, 还有一只金蟾, 因此月亮也称蟾宫。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称登蟾宫, 于是, 有了“蟾宫折桂”这个成语, 比喻应试得中。

金榜题名:“金榜”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排名榜, 因书写在黄纸上, 也称黄榜, 多由皇帝点定, 俗称皇榜。登上金榜, 就意味着做官的开始, 从此就可能大富大贵。人们把殿试录取榜上有自己或某人的名字称为“金榜题名”。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连中三元: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获得第一名, 称“连中三元”。现用来比喻在一项考试或比赛中接连取得三科或三次优异成绩, 或在三次考试或比赛中连续获得优胜。

沆瀣一气:据北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记载, 唐僖宗时, 主考官崔沆发现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认为是本家人, 尽管崔的成绩很差, 仍然把他取为进士。于是被考生嘲笑说, 这场考试“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沆瀣, 本是夜间的水汽, 夜间的水汽是在黑暗中飘荡的, 考生把这对座主门生的名与字相扣, 比喻暗中勾结, 臭味相投。后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

从成语典故看赵国历史 篇3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在其末期,政权落入智、赵、韩、魏等异姓贵族手中。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占有大量土地,掌握晋国的实权。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他分别向三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给了,赵家却不给。他联合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攻打赵家,赵襄子毋恤依靠当地百姓支持顽强抵抗,又派人暗中与韩、魏相商。结果韩、魏倒戈,赵、韩、魏“三家灭智”,分其土地。随着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加强,公元前438年,韩、赵、魏三家平分了除留给晋幽公两座城外的晋国的土地,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国分晋”。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韩虔、赵籍、魏斯被正式策封为诸侯,赵国正式建立。史学家也把这一年作为战国的开端。

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魏王拨500战车以庞涓为将,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插过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庞涓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此建议。结果,魏兵不得不撤邯郸之围往救,长途跋涉疲惫不堪,齐军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击,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自此,孙膑便闻名天下。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前299年)是赵国的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十九年),周边国家大乱,各国无暇干涉赵国内政。趁此天赐良机,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实行胡服骑射的法令,进行军事改革。他要改变几百年相传的军制,通过把赵国将士直接培养成骑兵和招募胡人骑兵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一支能被国君牢牢控制的国家骑兵,在军事上实行由车战向骑战的转变。他的改革从改变衣着入手,让男人改穿胡人式的紧袖短衣和长裤。他选择靠近河套的草原训练骑兵,聘请擅长骑射的胡人充当教练,实行了养马、制革、设兽医和筹办草料等完整配套的制度,并让国内作坊制作马具,从而建立起华夏民族最早的一支骑兵。这一改革意义重大,相当于现代战争史上步兵的机械化。经过十几年时间,赵国由一个弱邦迅速崛起为唯一能够同秦国抗衡的强国。

沙丘宫变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将王位让给自己钟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而自号为主父。这时赵何不满10岁。虽然赵武灵王作为主父可以威慑朝政,但是一个国家掌握在幼主的手里是危险的,这件事引起太子赵章的极大不满。赵章不是等闲之辈,能力出众,曾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主父为摆平关系,欲将赵国一分为二,封赵何为赵王,封赵章为代王。这一“分王赵代”的计划更加不妥,再次引发思想混乱。正当他犹豫不决时,政变发生了。公元前295年(惠文王四年),赵章作乱,先杀了宰相肥义。公子李成、李兑起兵靖难。公子章兵败后投奔主父,主父收容了他。公子李成、李兑围攻主父所居的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后因害怕主父秋后算账,就将主父围困在宫中。“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一代雄主就此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灵王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赵国开始从最高峰跌落。

奉公守法

赵奢是赵惠文王时期的大将,被惠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他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为人清正廉明,大公无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不惧怕赵胜的权势,毫不手软,依照赵国法令杀了9个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要赵奢抵命。赵奢对赵胜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赵胜听了这番话,转怒为喜,后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他为掌管全国税收的官。赵奢管理赋税后,国家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赵奢又被任命为大将。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纸上谈兵

赵括是赵奢之子,喜谈兵学,曾助赵奢破敌,立下大功。赵奢死后,惠文王赐赵括袭封马服君。惠文王死,子孝成王即位时,面临秦国来侵,老将廉颇驻军长平(今山西高平市北)。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战争初期形势对赵军很不利。孝成王接受望诸君乐毅的意见命赵括为主将。秦昭王听说赵括已到长平,急调武安君白起领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40万赵军切成两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援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死守了40多天。后来,赵括带兵突围时被射死,40万赵军全军覆没。于是,“纸上谈兵”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不过,史学界有人在重新审视战史后认为这一评价并不公平。

窃符救赵

秦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接受了赵割地请和的要求。但赵王最终决定不履行和约,并积极备战,秦昭王大怒,发兵60万进攻邯郸。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七年),邯郸之战爆发。战争几起几落,异常惨烈。

在进行过程中,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晋鄙将军带领10万部众援救赵国,但让军队停留在邺城安营,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抱观望态度。守门人侯赢向魏信陵君献计,让他说服魏王宠妃如姬偷取兵符,之后,夺取晋鄙的军权,即可向北援救赵国。信陵君遵从了这一计策。后又听从侯生的献计,带上屠夫朱亥同往。到了邺城,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晋鄙合上兵符表示怀疑时,朱亥举起铁锥打死了晋鄙,于是信陵君掌握了晋鄙的军队。他挑选出精兵8万攻击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取得了邯郸之战的胜利。

反间计

反间计为《孙子兵法》之三十二计,也是战国时期形成的著名典故。在秦、赵争霸过程中,赵国屡中反间计。其一是在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襄王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使廉颇的军职再次被解除。廉颇因受排挤而离赵投魏,赵国痛失栋梁。

更加典型的事件是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被杀。赵悼襄王在位九年卒,太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34年(赵王迁二年),李牧在赵奢、蔺相如已死,廉颇与乐乘出走他国之后成为赵国大将军,并因功大,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七年),秦国派大将王翦进攻赵国时向赵王的宠臣郭开行贿。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了谣言不作分析,即派赵蓖及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拒交兵权。赵王、郭开便乘其不备,将他逮捕杀害。3个月之后,王翦大破赵军,杀死赵蓖,俘虏了赵王迁及颜聚,攻取邯郸。公元前222年,赵国灭亡。(文章代码:0426)

浅析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篇4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成重要部分的燕赵成语典故, 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 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 蕴含着时代的精神和灵魂, 而这种精神正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 以便对未来发展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燕赵成语典故中的人文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改革进取、包容开放的创新精神

典故“胡服骑射”是其典型代表。在公元前309-307年赵武灵王为提高军事实力而推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军事革新, 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使战国成为七雄之一提供了必要条件。胡服骑射改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穿胡服, 二是习骑射, 这两方面都体现了学习先进的包容开放的思想。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就了赵武灵王的丰功伟业。

二、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燕赵成语典故中奉公守法的精神在春秋赵简子时期就有所表现。赵奢不畏平原君权势而征其租税, 显然体现了执法必严精神;平原君听了赵奢的话后, 不仅交了租税, 且以之为贤, 荐之于赵王, 则明显体现了奉公守法精神。

在赵简子的主持下, 晋国新的刑法铸于大铁鼎之上, 以示不可更改, 人人必须遵法行事。典故“铸刑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赵氏祖先守法的积极性。成语典故“奉公如法”或“奉公守法”就是由赵奢故事演化而来。赵奢也在司马迁的笔下成了我国历史上“奉公守法”精神的化身。同时通过赵奢的升迁我们也可以理解, 赵国的国君和贵族也是十分拥护和赞扬赵奢的这种精神的。

三、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这从“三家灭智”“三家分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四战之地、四战之国中也有所显。曾是春秋五霸的晋国, 政权落入异性贵族手中, 智伯瑶势力最大, 为削弱韩、魏、赵三家实力, 向他们索要土地。韩、魏都给了, 赵氏独不给, 不怕牺牲始终不投降, 显示了极为顽强的毅力。后赵联合韩、魏“三家灭智”, 赵氏的政治地位得以加强, 显示了其大无畏气魄。

四、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和谐观念

这在抵掌而谈、将相和、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苏秦与赵王抵掌而谈, 明显是一幅君臣和睦的动人场景。蔺相如为免将相不和而授秦人以可趁之机, 为廉颇让道。廉颇知其苦心后, 向其负荆请罪, 二人结为刎颈之交, 又恰是一幅将相和谐的美丽图画。

我国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 在燕赵大地中流传久远的这种“和”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借史之鉴, 发扬光大。

五、临危勇出、多谋善断的大无畏气魄和高度智慧

这在毛遂自荐、一言九鼎、三寸之舌、两鼠斗穴、许历谏军、完璧归赵、渑池之功、围魏救赵、因势利导、窃符救赵等成语典故中清晰可见。其中, 毛遂自荐、窃符救赵等更多体现了临危勇出的责任感, 而其它几个成语典故则更多体现了多谋善断的高度智慧。

六、浓厚的世情气息

军事活动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受世俗人情的影响, 政治军事人物也要与社会上的各色人物打交道。因此, 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也反映着当时的世俗风情, 具有浓厚的世情气息。市道之教、奇货可居, 反映了人的市侩作风;步履蹒跚、犹豫未决、不遗余力、南辕北辙, 反映着各色人物的行为特征;价值连城、天下无双、羽毛未丰, 反映着人对事物的评价;三人成虎、攻难守易, 反映着生活哲理。

总而言之, 在历史的浩瀚云烟中产生在燕赵大地的成语典故如汪洋大海, 本文从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为切入点, 以点滴之水, 以期见大海之全貌。也只有这种蕴含着精神和灵魂, 才能穿越时空的隧道, 历久而弥新。

参考文献

[1]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89年8月第一版。

[2]成晓军、宋素琴:《燕赵文化纵横谈》, 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年。

[3]郝良真:《论赵文化的开放性》, 《赵文化论丛》,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孙瑛、张润泽:《赵文化论集》, 崇文书局, 2006年。

[5]马国凡:《成语》,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8年。

[6]张学衔、张兆飞:《中华成语探源》,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郝在朝:《邯郸成语典故集》,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997年。

[8]刘洁修:《汉语成语考释词典》, 商务印书馆, 1997年9月版。

成语典故:恶贯满盈 篇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主要分为五部分,分别是“语言与文化”“思想与文化”“政治与文化”“艺术与文化”和“科学与文化”,其中首先推出的“语言与文化”,是用成语故事去述说中华文化,而计划会推出一百五十本成语故事,其中五十本的背景是战国,五十本是汉朝,另外,唐朝和宋朝也各有二十五本。

配图方面,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出处,例如书中人物的服饰、室内摆设、马车外形,甚至细微至一个屏风、组玉佩、器皿上的纹饰等,都不是乱画,而是经过考究,故每本书除了“成语背景”“故事内容”“成语运用”外,还有“图画知识”,介绍故事中出现的文物,加深读者对当时赵国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有延伸阅读、地图、年表等资料,帮助大家自学和研究,例如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所负的荆条,原来是来自黄荆树,这些历史冷知识,相信也不是很多人知道。

据悉,《图说中华文化故事》丛书未来计划推出英文版及其他语文版,甚至是电子书,让全球青少年在认识中华文化之余,也可增加其他相关元素,丰富内容。

上一篇:计划生育活动总结下一篇:回母校宣传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