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精选12篇)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1

《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

基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题目标定位于文本的有序表达训练,和渗透情趣性训练的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年级一班进行了试讲以观时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实际教学时,我发现部分环节与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些画蛇添足。在小语组老师的帮助下,我快刀剪乱麻,将环节整合简化,例如:切苹果做实验部分,本身设置的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切苹果的活动中来,小组合作完成并观察。试讲后发现这样的出发点虽好,但比较浪费教学时间,且增加了危险系数。经过商讨后,老师们建议我将这一环节变为指名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其他学生观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万一拦腰切苹果,没有切除五角星怎么办?苹果没有成熟,切得不够正等等都会造成这种后果。也有老师建议直接切好,课堂上只让学生观察结果,这就避免了以上问题。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去“私心”的顾忌——让学生大胆上台去实践,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就是一个教学资源。随着不断的整合修改,教学

环节逐渐变得流畅,主线明确,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的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赛教前一天,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的反复过了几遍以后,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指导,可为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是这节课,我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趣味性的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才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捕捉到这一失误,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练习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拦腰切”“果然”“生疏”“循规蹈矩”“魅力”这几个词,在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

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收获颇多,同时也体会到“直言不讳”所带来的喜悦,内心带来的更是深深的感动。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实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所以在2月19日早上的第一节课,我满怀信心站在了青年教师“成长杯”赛教活动的讲台上。

讲完之后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特点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课堂教学思想定位在“以生为本,顺学而导,以学定教”。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体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横切面”、“生疏”’循规蹈矩”等词的理解。

强调学生主动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学生在民主、平等、充满情趣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合作、快乐地探究。

2.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学习资源,让文本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在朗读中自行发现,读出他们自己自己的感受。结合小语组老师们的建议,我进行了多样式、分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他们自己的理解。

欠缺的地方是对故事给予人的启迪还是没有更深入的拓展,由于课堂时间关系,对于升华部分“魅力”和“创造力”的过渡引导显得稍稍有些急,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讲,我便引出了结论。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注意,尽量让学生多讲,自己做好搭桥的引导者角色。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2

因此, 在教学本文时, 不少教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 从而更好地突破本文的学习难点。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 “动手操作”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慎用、会用、巧用, 从而使这一方式的运用能行之有效。

一、慎用

“慎用”指在运用时要谨慎、小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先来看一个教学片段:

师:一般人是怎样切苹果的? (理解:循规蹈矩)

师:老师来演示一下。你们注意观察, 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文中的小男孩又是怎样切的? (理解:拦腰切)

师:请同学们拿出苹果, 用小男孩的方法来切苹果。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比较这两种切法, 哪一种是不常见的? (理解:鲜为人知)

师:从小男孩切苹果的这种不常见的方法中, 你想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创造力)

师:同学们都见过一元的硬币, 我们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它的厚度?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而后汇报, 比较各组所用方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 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创造力并不神秘, 只要大家善于观察, 勤于动脑, 就能拥有它。

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 “动手操作”被运用了三次, 包括教师演示、学生切苹果和探究硬币厚度。当我们悉心研究它就会发现, 这样的语文课看似热闹, 其实“语文味”被冲淡了;虽然制造了热闹的学习现场, 却丢弃了语文学习最本质的“披文而入情”的方法;虽然满足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却忽略了对语言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探究;虽然引导学生理解了“创造力”, 却违背了语文课最基本的朗朗读书的要求。不得不说, “动手操作”几乎脱离了文本, 有些喧“宾”夺“主”了。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说:“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 小手如林, 你说我说, 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 潜心体会文本。”的确, 语文课上, 如果仅仅是追求外在的、浅表的、形式的东西, 而置语文“言语化”的过程于不顾, 那这样的语文学习不是为了“一棵树”而舍弃了“一片森林”吗?

二、会用

有了上述认知, 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是在本文的教学中, “动手操作”策略应如何正确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说过:“动只是手段, 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进入语文———从而达到在语文的茂密山林里静心吸纳、潜心修路的美好境界。”这无疑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动手操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因此, 教师在运用之前首先要有这么几方面的思考:什么时候运用最合适?用什么方式组织最简单?这样做, 对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形成语言运用的能力有何帮助?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准确理解, 再来反思上述教学片段, 我们不妨将之做一些改进。

教师演示常人切苹果的环节可以去除, 因为学生亦是常人, 对把苹果“从顶部切到底部”有一定的生活经历, 既清楚这一切法的基本动作, 又对苹果切开后的样子有所了解。去掉它, 可以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去细读文本、朗读文本。

学生动手切苹果的教学环节是需要的, 这个小小的实验过程具有激发情趣、创设情境、加深理解等多种“功效”。实验前,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的有关句段, 对文本内容有基本的了解, 将“拦腰切”的方法与结果植入头脑中。实验中, 让学生练习“动手切”, 引导他们边操作边感悟“拦腰切”的与众不同, 产生“生疏”感与“新鲜”感;让学生练习“用眼看”, 引导他们观察苹果核的样子, 带着自己的感觉解读文本中的“真的, 从横切面看, 可以清晰地看出, ‘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以及“使我深有感触的是, 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 产生“惊奇”感与“赞叹”感, 为朗读打下基础。实验后, 要顺“藤”摸“瓜”,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 畅谈实验感受, 并依着自己的体验回归到文本中, 通过三个层次的读, 引导学生读出文字中包含着的作者的感悟:一是通过“去字法”细读“ (我见过) 许多人切苹果, (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 ) 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却从未 (见过还) 有另一种切法, 更没有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引导学生发现常人切苹果时的惯性思维;二是通过“抓关键字词法”, 引导学生抓住“总是”“循规蹈矩”“从未”“更没有想到”探究其中的根本原因;三是让学生运用“反读法”与“填空法”细读“许多人切苹果, (如果并不) 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 (还有) 另一种切法, (并能) 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____________, 那么_____________。”引导学生寻找改变惯性思维的方法, 即要打破常规, 要能换个角度思考, 从而逐渐走入对“创造力”的理解。如此, 使学生动手切苹果后的感受与作者看“男孩切苹果”的感受达到完美结合, 使“动手操作”最终能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服务”。

三、巧用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研究一元硬币的厚度, 是又一次动手操作活动, 但如果教师仅仅是从满足学生暂时的探究兴趣, 进一步理解“创造力”的目的出发来组织实践活动, 是单薄的。如何借“势”发“力”, 巧妙地由“这一点”拓展开去, 将单一的动手操作变为综合的语文学习活动,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从“小处”接触“创造力”, 感悟“创造力”, 生成“创造力”。对此, 笔者有以下想法。

第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有一个专门的“场”, 这个“场”在文本内, 也在文本外;在课内, 也在课外;在校内, 也在校外。因此, 教师要将本次实验放置到课后, 做为语文综合学习的一个环节。第二, 精心设计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 并组织学生开展研究, 从行动探究到完成简单的研究报告, 力求系统性;从探究问题到解决问题, 力求实效性;从对一元硬币厚度的研究到主动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并尝试探究与解决, 力求发散性。通过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勇于尝试、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第三, 组织主题汇报活动,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我, 找到价值, 认同别人的存在, 扬起个人主体性的风帆。第四, 将语文实践活动与习作有机地连接起来, 一方面指导学生写一写“小练笔”, 描述自己探究的过程;另一方面, 延伸出去, 指导学生完成好本册书习作3“生活中的新发现”的练习。

如此, 学生在自主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 创造力也能较好地激发出来, 更获得了习作的素材来源, 为学生“乐于书面表达, 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内容”搭建了平台。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品评 篇3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从小男孩切苹果这件事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件看似很寻常的事情中感受到了创造力的魅力。

生:我发现创造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

师:两位同学都提到了创造力,能说说创造来源于什么吗?

生:我觉得来源于好奇心,正是有人出于好奇才将苹果横过来切,我们才发现了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秘密。

生:对,要有好奇心,瓦特就是对水壶里的水烧开产生的水蒸汽好奇,才发明了蒸汽机。

生:莱特兄弟对天上飞翔的鸟儿产生好奇,才发明了飞机。

生:牛顿就是对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是的,人类因为有强烈的好奇心,才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将社会发展不断向前推进。(板书:好奇心)

生:我认为创造还离不开观察,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事物,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可能。刚才大家说到的这些发明家不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才有发现和创造的吗?

师:说得对!(板书:观察)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都很重要,但是,要创造还需要什么呢?

(生沉默)

师:不急着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来读一读第6课《最佳路径》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

生:格罗培斯没有自己设计迪斯尼乐园里的路,而是让游客们自己踩出一条条小道。

生:老妇人没有一点点去卖葡萄,而是让大家到她的果园里自选,结果葡萄卖得非常好。

师:是啊,你们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了吗?

生:他们没有按照一般人的做法去做。

生:他们和别人想得不一样。

师:这种不一样就是什么?

生:就是打破常规。

生:就是换一种思路去做事情。

师:说得太好了!(板书:打破常规)切苹果的人换了一种切法,居然发现了——(学生:苹果里有五角星);格罗培斯换了一种设计思路,就有了——(学生:最佳路径);老妇人换了卖葡萄的方法,于是——(学生:她的葡萄卖得最好)这就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老师再给大家讲个故事:

一队毛虫在树上排成长长的队伍前进,有一条带头,其余的依次跟着,食物就在枝头,一旦带头的找到目标,停了下来,它们就开始享受美味。有人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做了一个实验,将这一组毛虫放在一个大花盆的边上,使它们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圆形,带头的那条毛虫也排在队伍中。那些毛虫开始移动,它们像一个长长的游行队伍,没有头,也没有尾。观察者在毛虫队伍旁边摆放了一些它们喜欢吃的食物。但是,那只带头的毛虫一直跟着前面的毛虫的尾部,整队毛虫沿着花盆边以同样的速度爬了七天七夜,一直到饿死为止。读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真可惜,如果有一只毛毛虫能离开这个队伍,它就不会被饿死了。

生:毛毛虫如果能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就不会都饿死了。

师:是啊,你们说的这个意思就是成语“亦步亦趋”的意思。还有这样的成语吗?

生:人云亦云。

生:循规蹈矩。

生:因循守旧。

师:说得真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如果没有创新和创造就可能意味着不会有发展。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

生:我觉得古时候那个司马光砸缸就是这样的例子。司马光在关键时刻换了一个角度去想,把缸砸破救人。

师:这个例子说得非常好。

生:那我也想到一个人——曹冲,他不是直接去称大象的重量,而是称了和大象一样重的石头的重量。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两个小报童在车站卖报。一个报童是卖出一份报纸,收回一份报款,卖出多少,收回多少。另一个报童的卖报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他不停地把手中的报纸一一往候车乘客的手中塞,而并不急于收钱,等手上报纸没了,他再一个个去收。同样是在车站卖报度日,不同的卖报方式似乎决定了两位报童的不同的命运。后一个报童不仅在车站赢得了更大一块“蛋糕”,而且后来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老总,他就是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听了这个事例你想说什么呢?

生:我想说其实创造不是那么遥远的,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换个角度去想,就有可能是创造。

生:创造也许并不一定都是科学家的事,我们也可以有创造。

生:我想说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可能,只要我们对一切充满好奇,善于思考。

师:谢谢同学们,听了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离创新、创造已经很近了,就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评析】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老师没有只满足于就文本谈创造力。因为如果只满足于让学生把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理解为创造力,未免过于浅表。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创造力时,分了这样几个层次:一、 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创造力来自于好奇心、敏锐的观察;二、 结合下一篇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创造力就是打破常规,换一种思维方式;三、 结合补充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如果失去创造力就意味着失去发展动力;四、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创造的真谛——在生活中创新才是真正的创造。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造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他们创造的信心和热情。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让创造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让创造力丰满起来。

四下《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4

一、围绕教学设计进行的反思

在上课前,我熟读教材、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从认知、情感、技能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的重点;分析学情,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和实物苹果,现场演示切苹果。

不足之处:没能研究课文内容与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缺乏整体把握小学语文教材和单元课文备课的意识。没能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并作出解决的预案。

通过这次远程培训,我才知道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整体熟悉、把握小学语文教材体系,树立单元备课的观念,使语文教学具有整体性、联系性。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今后一定努力这样做的。

二、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的反思

1、创设教学情境。

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切苹果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不同切法得到的不同图案。然后我又拿两个苹果进行现场演示两种不同的切法,把切好的苹果展示给学生看,真切感受。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强烈的求知欲。

不足之处:我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切苹果,亲自来感受,获得亲身体验。我给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时间也不够,过于紧凑。

2、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摈弃连篇累问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提出疑问,创造热烈的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率。如有学生问:是谁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为什么这种切法会广泛流传?我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说得有道理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课堂秩序有些乱,有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说明我对课堂的掌控能力还不够,以后我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3、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感悟。

不足之处:在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做得不好,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高,老师带领学生解读时比较肤浅,学生的心灵深处没有得到深刻的感悟。这说明我在解读文本时也是比较肤浅的。

学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该如何提高自己解读文本能力和怎样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了。虽然任重道远,我会加倍努力的。

三、围绕教学效果进行的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火花。”在本课教学中,我想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课文的活动中。可以说,教育目的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基本达到了。

不知之处: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思维方式”,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主要是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常规思维方式”。这说明我在解释“常规思维方式”时不够深入浅出,没有多举几个例子。还有就是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学生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阅读知识、阅读能力也没能得到提高,没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 篇5

必须是这样做吗?能不能换一种方法? “必须是这样!” “必须是这样?”

我要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反驳,学会创新。

这是一篇很优秀的课文,它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关心他们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

作为教师首先要让自己的孩子有创意地去生活,“不满足于现状,总是试图去改变。不满足于单调的、简单重复的生活,穷尽可能性去换一种方式,在寻求改变中体味生活的乐趣!”其二,也要让孩子有理智地生活,“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结论提出理性的怀疑的习惯,并基于证据来形成解释。

《苹果里的五角星》课堂教学设计 篇6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人的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2.感受留心观察会带来意外收获的快乐。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中采用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畅谈。

2.在阅读中感受通过动作语言等体现的小男孩的意外、惊喜。为学生写作奠基。

(三)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使用它们。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重点难点:

1.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感悟能力。

2.懂得换一种角度思考,就会有新的发现。

教具学具:

学具:每人三个苹果、水果刀一把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环境:多媒体大屏幕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苹果)苹果里有什么?【生可能回答:果核、五角星、果肉………】

2、你怎么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学生会回答:看书知道的……】

你真是一个认真的孩子,能从文中获得知识。【对学生进行评价】

小男孩聪明吗?你愿不愿意和他交朋友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说苹果里有五角星的小男孩。

二、认识小男孩,见识本领

1.读读读第1、2自然段【出示课件,突出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小男孩的自信】

第1自然段有几句话?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体会: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天真的特点。

你能读出小男孩的天真可爱吗?。

(生试读,师指导)

过渡:事情就是这样平静地开始,可接下来却有了意外。

2.自读第3、4自然段,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文中小男孩向“我”显示了什么样的本领。

a(读后交流)

b能说说你们平时是怎么切苹果的吗?为什么这么切呀?(学生回答:好切、平均)

c你们想不想试试?看看怎样切出的“五角星”最清晰?(学生切苹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切实理解“拦腰”、“清晰”】相继【出示苹果,学生切】【出示横切竖切图片】【出示课件帮助理解“横切面”、“清晰”’循规蹈矩”等词语指导读好感叹句,体会作者惊奇的心情】

你们平时切苹果有谁和小男孩一样?

E、今天我们知道了小男孩横切苹果并且发现里面有“五角星”,你们心情怎样?(惊喜、意外)(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随机板书:竖切苹果、横切苹果、循规蹈矩】

作者也和大家一样,让我们一起读读第四自然段

F.指导朗读

三、悟道理【出示课件,指导朗读引导理解“魅力”】

1.指名读第5自然段。

2.用上文的词语说说第一句里的“这样切苹果”是指怎样切。

两次用“也许是出于”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不确定的猜测语气。

3.指名读最后三句话。

①“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②从哪里看出它“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一句的含义?

4.小结: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四、总结全文。

因为习惯我们不再思考,缺少了创造,因为爱美我们往往忽略丑陋,恕不知丑的东西也有美的一面。不过值得老师高兴的是你们有创造性地学习了本文。

2.讨论交流: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设计

★ 《苹果里的五角星》 之二

★ 苹果里五角星语文教学反思

★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案例

★ 苹果里的五角星小学语文教学方案

★ 苹果里的五角星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 四年级语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听课报告

★ 谁动了苹果里的五角星小学生作文

苹果里五角星语文教学反思 篇7

2.体察“我”的感情变化。从“我知道里面是什么”的“不屑一顾”到“清晰地看见五角星图案”的“出乎意料”(有学生说是“惊讶”、“大吃一惊”、“惊喜万分”等,意思是对的,程度有些夸张而已)再到思考“什么是创造力”时的“深有感触”。显然体会“深有感触”是重点。学生体会到“换一种方法,就有新的发现”,还有学生体会到“尊重儿童”这层意思,因为儿童与成人的思维角度不同,往往就有发现,有创造。结合朗读课文,组织学生理解“魅力”一词,体会“五角星”图案的魅力何在。有学生注意到“隐藏”、“鲜为人知”等词语,这当然也不错,值得思考、探究、发现的东西当然就是有魅力的。有学生注意到一个“传”字,大家都把“五角星”的秘密传来传去,这说明它的魅力。对作者而言,“五角星”的魅力就在于引起了对于“创造力”的思索与领悟。

苹果里的五角星作文 篇8

读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后,我心里想:苹果横切真的会有五角星吗?这个问题我从小到大一直没想过,今天,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苹果里有没有五角星!

到了晚上,爸爸端了一盘苹果上来,我一边吃着苹果,一边想:现在该试一试了!我对爸爸说:“爸,我今天就切个苹果给你看,它里面有一颗五角星呢?”我不信,你切开让我看看吧!“”那……一言为定!“我进了厨房,拿了一个苹果,又拿起了明晃晃的水果刀,心里不禁十分紧张,连拿刀的手都紧张地抖动起来,我把苹果小心翼翼地放在菜板上,双手握住刀,”一、二、三、切!“我用力把刀向苹果切去,刀卡在了苹果中间,我又一用力,”嚓“的一声,苹果变成了两半,我拿起其中的一半一看,呀!里面真的藏着一颗五角星呢!我激动万分,欣喜若狂的把消息告诉爸爸:”爸,看,我成功了,苹果里真的有一颗五角星!“爸爸见了也说:”我都不知道苹果里有五角星,没想到今天也看到了呀!“我想:看来生活中真是处处有学问,我该继续学习,探索新的奥秘!

17 苹果里的五角星 篇9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师筛选重要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

师提出自读建议:

1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 画出文中的生词,与同学合作,运用多种有效的方法理

(一)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2 检查自学情况

三 再读课文。

五 练习写生字。

六、用“不辞而加”、“号召”造句。 解词语。

3 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

生根据师的.建议自由读课文。

师出示小黑板:

清晰 生疏 图案 深有感触

魅力 创造力 苹果核

鲜为人知 循规蹈矩

生自由认读。

指名读,个别读,齐读。

指名理解自已熟悉的词语。

清晰――清楚、明白。

生疏――陌生;不熟悉。

循规蹈矩――遵守规矩。

鲜为人知――鲜,少。很少被人所知道。

魅力――很有吸引人的力量。

师检查学生的朗读课文情况。指名读,其余评议。

师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然后自练读。

指名分节读,评议。

师重点指导:

晰 循 案 魅 矩

生描红,临写。

默写生字、词。

指导学生造句。

(一)

上课时间__年__月__日

课题 17苹果里的五角星 课时数 2 第 2 课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会用“清晰”和“魅力”造句。

3 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教学

重、

难点 学会默读课文,学会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能在小组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

手段 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

面向全体和个别辅导相结合。

教学程序 师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书心得 篇10

一天,他向“我”要了一只苹果和一把小刀,说要让“我”看看里面有什么。然后他把苹果一切两半,把苹果举到头上,说:“大哥哥你看哪里头有颗五角星!”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我”见过许多人对切苹果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觉得第一次这样切苹果,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使我感触很深的是,这些为人知的图案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现象,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而已。

苹果里的五角星教学反思 篇11

我半信半疑:苹果横着切真的会有五角星吗?突然,我灵机一动:要不就拿一个苹果来试一试。我来到厨房拿了一个苹果和一把刀,我把苹果放在桌上,心想:是不是必须横着切在正中间才能切到五角星?于是我就随手切了一下,哈哈,切歪了,苹果歪着个身子露出了大肚皮,好像在叹气呢。我拿起来一看,果然没有五角星!看来只有横着切在正中间,才能切出五角星。于是我就从厨房又拿来了一个苹果,我紧紧地盯着苹果,轻轻地拿起刀,在上面比划着。终于,我确定了位置,就这里了,我猛地一刀,只听“咔嚓”一声,苹果切成了两半。我赶紧把苹果掰开,一个五角星出现在我眼前。“哇,太棒了。”我把苹果拿给妈妈看,妈妈惊讶地说:“哎,苹果里真的有五角星。”我一蹦三尺高。

我看着桌上有五角星的苹果想:大自然中肯定还有很多未发现的秘密,我们一定要多观察,去发现它们。

《苹果里的五角星》读后感 篇12

起初,我读到小男孩说:“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感觉好奇怪!我震惊了。我平时吃了无数个苹果,从来没有在里面看到过星星。带着疑问,我继续看书。”小男孩拿出一个苹果,拿起一把小水果刀,一本正经地给父亲看他找到的东西。他煞费苦心地切苹果。但孩子不是从茎到底部垂直切开,而是水平切开。”看书的时候,我拿起一个红苹果,把它切开。“咦,有个小星星!”我惊喜地哭了。平时削苹果的时候从来不横着切,当然也没见过这个可爱的小星星。所以我也要感谢这篇文章,让我看到这个可爱的小明星。

欣赏完星星,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总是按照别人教的方法去做每一件事,你能有什么收获和惊喜?因为答案是别人已经发现的东西。

上一篇:《投掷轻物》说课设计下一篇:我的读书故事的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