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精选5篇)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篇1

一、核酸的分类

细胞生物含两种核酸:DNA和RNA 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一类是核糖核酸(RNA)。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NA病毒遗传物质为DNA,RNA病毒遗传物质为RNA。

二、实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原理:甲基绿使DNA呈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盐酸作用: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可用洋葱紫色鳞片叶、叶肉细胞、成熟哺乳动物红细胞)试剂:0.9%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形态),甲基绿吡罗红染液现用现配

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染色--观察

结论: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三、核酸的结构

1、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组成元素C H O N P)。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核酸初步水解成许多核苷酸。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

2、DNA由一般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链构成。RNA一般由一条核糖核苷酸连构成。

3、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类别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4种)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鸟嘌呤脱氧核苷酸(G)鸟嘌呤核糖核苷酸(G)胞嘧啶脱氧核苷酸(C)胞嘧啶核糖核苷酸(C)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T)尿嘧啶核糖核苷酸(U)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四、遗传信息多样化的原因:脱氧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篇2

关键词:遗传,分子基础,DNA,知识

一、教学内容与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有丝分裂,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等知识的基础上, 而这些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本节内容在联系DNA结构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同时也为后面遗传信息的表达、生物的遗传变异理论、基因工程和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

二、教材处理

新课改背景下, 课时紧张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教科书这一载体, 在完成新课标任务的前提下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三、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能力不断完善。本节在教材中属于较抽象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 而学生对DNA的结构特别是空间结构的理解有待深刻, 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除了通过启发式教学, 设置大量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说出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 (2) 概述DNA分子的复制。 (3) 探讨DNA复制的遗传意义。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分析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 提高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 通过对多媒体演示DNA复制的过程的学习, 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感悟科学实验中蕴涵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 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DNA的复制方式和过程。

难点:1、思考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的结果。

2、理解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六、教学方法

教师将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教学法, 层层设关, 步步追问,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进行自主思考、分析和讨论。

七、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讲述提问:DNA可以像指纹一样用来识别身份, 这种方法就叫DNA指纹技术。这项技术也经常被用于侦察破案, 但是从犯罪现场提取的原始DNA是非常少的, 怎样才能得到大量的DNA呢?这样激起学生思考和学习兴趣, 从而引入新课内容“DNA的复制”。

学生行为:回顾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复制完成的以及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

设疑:DNA是怎样进行复制的, 复制与它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从而进入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的学习。

[引入假说]讲述:结合课件向学生阐述沃森, 克里克提出的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假说是怎样的, 引入对“半保留复制”概念的学习。同时使用课件给出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另一假说———全保留复制的概念。

提问:DNA究竟是以半保留还是全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呢?在学生探究之前首先教师会提出问题:以什么作为依据去判断DNA是以哪种方式进行复制的, 引导学生从两种复制方式新合成的子代DNA有什么不同的这一方面去思考, 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设计思路: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对DNA分子复制的方式进行探究。

[分组探究, 自主学习]展示:运用课件的方法将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展示给学生, 然后层层设疑, 逐步分析此实验过程。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使用同位素示踪标记法的目的是什么?在得到解答之后, 让学生领会到此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学生行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思考并自主阐述当DNA的复制分别是全保留复制和半保留复制时, 它的实验应该呈现怎样的结果。在教师展示实验结果后, 结合猜测能得出结论:DNA是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的。从而完成对DNA半保留复制实验证据的学习。

设计思路:通过让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巧妙和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结果的过程, 引起了学生积极的思考,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设疑:DNA复制过程具体是如何的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转入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学习。

[深入学习]展示动画并提问:关于DNA复制具体过程的教学, 教师将展示DNA复制的动画, 在第一次展示后, 提出3个问题:什么是解旋, 解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子链?简述子链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再看一次动态演示过程, 在这一次的演示过程中, 教师将边演示边讲解边启发学生思考分析, 充分回答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明白DNA复制的大体过程。

设疑:利用课件设置4个问题: (1) DNA复制的时间和场所 (2) DNA复制的条件 (3) DNA复制准确的原因 (4) DNA复制的特点。让学生思考分析后得到答案, 从这4个方面让同学们领会DNA的结构和碱基互补配对与复制的关系,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DNA分子复制过程的理解。

设计思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结合问题层层推进, 让学生一步步加深对DNA复制过程的理解, 很好突破了第二个难点, 也突出了本次教学重点。

巩固新知:结合DNA复制过程的同位素示踪实验中大肠杆菌半保留复制图列, 计算在第一代, 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含15N DNA分子个数及所在的比例, 进一步强调半保留复制的特点。提问:新合成的子代DNA与亲代DNA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核酸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篇3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核酸的种类。

(2)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3)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 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3)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积极参 加社区实践活动,并尝试进行调查报告的写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方面:用实验的方法,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2.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生物,人教版,教案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

以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检验荔枝DNA找到杀人者

一个年仅12岁的女孩,失踪数日后,在村边的臭水沟中被人发现尸体。侦查人员在死者胃里发现了一种呈咖啡色的肉丝状物质,随后又在嫌疑人家中发现了一些发霉的荔枝壳和荔枝核,两者之间究竟有无关联?

检验人员运用植物DNA检验技术,采用多对引物进行扩增检验,结果证明在死者胃内发现的咖啡色肉丝状物质就是荔枝肉。检验进一步证明,死者胃内所发现的荔枝肉和嫌疑人家中发现的荔枝壳具有同一来源的特性,在所有的引物扩增检验结果中,果肉和外壳都呈现出相同的DNA谱带。同时,警方从市场上随机购买的荔枝却与前两者的DNA谱带不同。

这个结果说明一个事实,在死者胃内发现的荔枝肉与在嫌疑人家中发现的荔枝壳是同一棵树上结的果实,具有同一性。在证据面前,嫌疑人供认了犯罪过程。DNA指纹法技术在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指纹,而且每个人的指纹都很独特,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那么什么是DNA指纹呢?DNA是什么?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师生互动]

(一)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式的讨论和交流

学生对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闻,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式的讨论,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表达、回答提出的疑问,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分享他们对遗传物质——核酸的认识。1.DNA指纹是不是平时说的手指印?(不是)

2.怎么知道那些DNA是否来自同一个人?(根据复杂的检测,观察DNA谱带是否完全相同)

3.DNA可以做身份证吗?(可以。而且这种身份证是终身的,也是唯一的,能避免同名同姓同地点同时出生的人身份混淆)„„ 可以由学生自由提问,在老师组织下,由同学答疑,回答不上来的,再由老师作补充。

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这与DNA是遗传物质的本质是分不开的,因此通过对DNA指纹的鉴定,可以判断两个人之间的亲缘关系,DNA指纹在人的一生中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科学家只需要一滴血、一根头发等就可以对其DNA指纹进行鉴定。DNA指纹分析除了用于破案以外,还广泛用于其他很多方面,如亲子鉴定、鉴别移民、孤儿、难民、遇难者的身份等。4.DNA的中文名称是什么呢?(脱氧核糖核酸)5.脱氧核糖核酸属于哪一类的有机化合物?(核酸)

6.核酸有哪些种类?有什么功能?(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7.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核酸存在于细胞的哪些部位?(细胞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几个部分,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特殊结构)8.大家能否通过实验,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二)老师介绍实验的原理以及科学认识的模式

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科学认识模式是“假设检验”,即在提出问题后,接着提出猜测性的假设,然后用观察和实验来检验。这种科学认识模式的程序是问题→试探性假设→批判与检验。这是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三)找一个预习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同学,陈述实验如何进行 A.问题的提出:DNA和RNA在细胞中是怎么分布的? B.试探性假设:DNA分布在细胞核,RNA分布在细胞质。

C.实验检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通过观察两种颜色出现的部位来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方法步骤 1.取口腔上皮细胞(1)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2)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3)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2.水解

(1)在小烧杯中加入30 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2)在大烧杯中加入30 ℃温水。

(3)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 min。3.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 s。4.染色

(1)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2)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 min。(3)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5.观察

先用低倍镜找到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再用高倍镜观察各部分的染色情况。

(四)教师把实验关键的步骤作多媒体演示

请你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分析得出结论。

(五)各实验小组的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请你和其他实验小组交流实验现象和结论,你们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吗? 结论:通过各种动植物实验材料的观察,同学们观察到的结果非常相似,在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在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六)学生带着三个主要问题阅读课本P28~P29,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 1.核酸的组成元素有哪些? 2.核酸的分子结构是怎么样的? 3.如何区分DNA和RNA?

老师投影图片:课本P28,图2-8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图2-9脱氧核苷酸长链,课本P29,图2-10 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由学生对上述问题一一回答,老师对学生理解不到的地方作必要的补充说明。

核酸由C、H、O、N、P五种元素组成。核酸水解后得到很多核苷酸。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观察图2-8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比较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有什么异同?(观察能力的培养)

相同点:一个核苷酸都是由一分子含氮的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很快也能观察到组成两者的糖不一样,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糖比核糖核苷酸的糖少了一个氧原子。

观察脱氧核苷酸长链图。此图是一小段脱氧核苷酸长链,图中有多少个脱氧核苷酸分子?(5个)每个核酸是由几十个乃至上亿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绝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DNA由2条核苷酸链构成。RNA由1条核苷酸链构成。

课堂小结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

课后习题

1.水稻叶肉细胞中的DNA主要存在于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线粒体 D、叶绿体

答案:B 2.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

A.脱氧核糖、核酸和磷酸

B.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 C.核糖、碱基和磷酸

D.核苷、碱基和磷酸

答案:B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种

()A.5、2、8

B.4、2、2

C.5、2、2 4、8

答案:A 4.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

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糖

D.氨基酸

答案:B 5.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

A、DNA

B、RNA

C、DNA或RNA

D、DNA和RNA 答案:A 6.杨树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

()

(、D.4 A、1种

B、8种

C、4种

D、5种

答案:D

板书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功能: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 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篇4

张红晶

本节课的导入用了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的作用和亲子鉴定的DNA指纹图等,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学习气氛较浓厚,由此为切入点分析出细胞中的核酸分为DNA和RNA两类。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开展,采用学生预习——观看实验录像——学生质疑——小组答疑——老师解疑的方法进行教学,着重点在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上,同时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除了课本提到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这样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在学习DNA和RNA的化学组成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问题,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学生利用教材很快得出了这两种核酸都含有磷酸和碱基A、C、G这是共同点,区别是DNA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特有的碱基是T。而RNA含有的五碳糖是核糖,特有的碱基是U。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本P29课后第3题练习进行题目的改编,如豌豆叶肉细胞中的核酸含有的碱基种类是多少?核苷酸种类是多少?含有A、C、T的核苷酸种类是多少?遗传物质是什么等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核酸的认识。

在处理核酸的功能时,我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设置问题情境,例如蛋白质的结构为什么具有多样性?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很自然回顾起已学过的知空间结构有关。再结合本节内容自然联想到DNA能够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的多样性主要是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的不同,从而理解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不够放手,总担心学生会遗漏课本的一些知识点,老师说的还是太多。以后要注意,其实只要多加强课前预习的督促,课堂可以留更多的空间给学生。

2、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较少。只要学生肯回答不管答案好不好,全面与否都应该及时给他(她)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发言能更积极主动。

遗传信息转录是否需要解旋酶 篇5

一、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阶段

在原核基因的编码区上游, 有一段序列叫启动子, 启动子是DNA链上一段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并能起始m RNA合成的序列, 它是基因表达不可缺少的重要调控序列。 原核细胞只有一种RNA聚合酶, 负责合成三种RNA, 此酶由两条α链、一条β链、一条β′链、一条ω链和一个σ因子构成全酶。σ因子具有辨认启动子“识别位”的作用。 转录开始时, RNA聚合酶的σ因子识别基因启动子的识别位 (-35序列) 并与-35序列结合, 形成疏松的复合物, 然后RNA聚合酶沿模板DNA3′→5′方向移动至Pribnow框 (-10序列) , 由于Pribnow框A-T含量高, 所以这一区域容易解旋。此时, RNA聚合酶与模板DNA呈紧密结合状态, 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DNA的构象从而发生改变, 局部打开DNA双螺旋, 即开始转录的起始。 由此可知, 原核生物的转录是RNA聚合酶单独起作用, 不需要解旋酶, RNA聚合酶本身就具有解旋功能。

二、真核生物的转录起始阶段

真核细胞RNA聚合酶有三种, 能合成m RNA的酶是RNA聚合酶Ⅱ (polⅡ) , 真核细胞启动子比原核细胞启动子更复杂和更多样, 不同的RNA聚合酶有不同的启动子。 原核细胞靠RNA聚合酶本身识别启动子, 而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无法识别启动子, 要靠转录因子识别启动子。 凡是转录起始所必需, 但不是RNA聚合酶成分的任何蛋白质, 都定义为转录因子。 主要转录因子的功能如下:

转录起始时, 首先是TFⅡD结合到TATA框上, 接着TFⅡA立即结合上去, 并稳定TFⅡD和TATA框的结合。 TFⅡD有两个亚基TBP和TAF。 接着TFⅡB结合, TFⅡB有两个结构域, 一个结合TBP, 另一个用于引进TFⅡF/polⅡ复合物。 TFⅡB充当了桥连蛋白的作用。 FⅡF/polⅡ复合物结合上来后, TFⅡE、H和J相继结合, 最终形成至少含有40个多肽的转录起始复合物。TFⅡH是多亚基蛋白复合体, 具有依赖于ATP供给能量的DNA解旋酶活性, 在转录链延伸中发挥作用。

并且必修2[教师用书]P99:基因的转录是由RNA聚合酶催化进行的。 基因的上游具有结合RNA聚合酶的区域, 叫做启动子。启动子是一段具有特定序列的DNA, 具有和RNA聚合酶特异性结合的位点, 决定了基因转录的起始位点。 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 在特定区域将DNA双螺旋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开, 使DNA解旋, 形成单链区, 以非编码链为模板合成RNA互补链的过程就开始了。 很多老师由此判断真核生物转录不需要解旋酶, 我以前把这段话理解为转录不需要解旋酶, 而且和很多老师讨论的时候也有一些老师和我持一样的看法。 后来笔者在认真研读《生物化学》和《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后, 又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笔者发现真核生物转录还是需要解旋酶的。

通过阅读上述真核生物的转录机制后, 我们不难发现, 真核生物转录时RNA聚合酶不能单独起作用, 并不像部分教师说的那样:RNA聚合酶就可以解旋, 实际上RNA聚合酶必须借助TFⅡ-F、TFⅡH等辅助因子的作用才能完成解旋。 而对解旋酶定义,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的:“解旋酶是一类能解开氢键的酶, 而不是一种酶, 由水解ATP供给能量来解开DNA的酶。它们常常依赖于单链的存在, 并能识别复制叉的单链结构。 一般在DNA或RNA复制过程中起到催化双链DNA或RNA解旋的作用。 与解链有关的酶和蛋白质包括:单链结合蛋白、解旋酶、拓扑异构酶Ⅰ、拓扑异构酶Ⅱ。 ”而上文中我们提到的TFⅡ-F和TFⅡ-H和RNA聚合酶结合后具有解旋酶活性, 从解旋酶的定义看, TFⅡ-F和TFⅡ-H便是解旋酶, 所以真核生物转录是需要解旋酶的。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核生物遗传信息转录不需要解旋酶, RNA聚合酶就有解旋功能, 而真核生物遗传信息转录需要解旋酶。

摘要: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2P63有关转录的描述是这样的:“当细胞开始合成某种蛋白质时, 编码这个蛋白质的一段DNA双链将解开, 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遗传信息转录是否需要解旋酶?课本中并没有提到DNA双链的解旋是否需要解旋酶。各种教辅资料中及部分生物教师在教学中, 认为遗传信息的转录需要解旋酶。而部分生物教师依据必修2[教师用书]P99介绍认为转录不需要解旋酶, 针对这一争论本文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遗传信息,转录,解旋酶

参考文献

[1]郑集, 陈均辉.普通生物化学 (第4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551-559.

[2]王镜岩, 朱圣庚, 徐长法.生物化学 (第3版) 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55-464.

[3]解旋酶.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07912.htm.

上一篇:不一样的偶像-偶像作文900字下一篇:品牌广告投放方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