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方法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反思方法(精选12篇)

教学反思方法 篇1

韩武权

随着教学时间越长,老师的知识越丰富,教学技能方法越高,知识也较系统化。在当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反而倒退了。为什么我们落伍了?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分析,深刻反思我们工作的失误。

一,我们的教学理念陈旧。我们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听得舒舒服服,懒于动脑筋,甚至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效率会高吗?当然不可能高。老师一味的讲,而学生不加思考,这样的教与学能统一起来吗?当然是不可能。

有人要问,为什么以前这种方法有用,而现在就不行了?时代变了,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也懒惰了,不肯吃苦,不愿花太多的时间。以前的学生听老师的话,上课专心听讲,下去认真复习,学生上进心较强,只知道学习,再无其它的事情。而现在的学生一出校门,就不想学习,进网吧,手机聊天,听mp3音乐,交朋友等等,很少有人花费时间去学习。所以现在的学生我们以前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二,我们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当今的先进的教学经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检测” 给我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学生先学习,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带着疑问去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老师点拨,学生在课堂上就学会了。对于别人的先进经验,我们不可能全盘接受,我们要有取舍,取其有用的部分,要选用适合我们自己的学情,校情的教学方法,灵活处理,恰当运用,可能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谓老师只讲几分钟,我认为天天如此,学生也不可能学到知识,或许他们的孩子悟性高,能力强,人家可能达到。如:语法知识,系统讲解就需要更多的时间,练习知识,巩固性练习,只需要老师点拨就可以了。学生要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自己建立是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加以引导,指导学生查那些资料,看那些书籍,去归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是可以的,而其他的学生达不到的。

三,学生的良好习惯很重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遵守纪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种活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稍加指导,学生便知道学什么,怎么去学,自然效率就很高。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没有了好的学习习惯,更谈不上自学能力,所以应先端正学生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严格要求,积极引导,使之适应现在的教学。

四,积极改革,大胆改革,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谈高效课堂,我们很惭愧,我们的课堂效率太低了,课堂上的任务完不了,只能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学生辛苦,老师辛苦,而成绩不佳。我们必须走出这个怪圈子,要动脑筋想想,怎么样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动起来,努力学习了,成绩才会提高,老师高兴,家长满意。上课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只教而不学,没有效果,只学而无人正确指导,提高有困难,上课必须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老师不能只唱独角戏,一味的讲,让 学生思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学生自己总结的东西是很难忘记的。

教学反思方法 篇2

一、解题要规范

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 (特别是计算题) 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其次才是正确率, 规范性养成了, 正确率自然就提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 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 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模仿, 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 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 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度自然, 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 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 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 一看答案就是μmg, 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 久而久之, 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FN=mg。只要物体在滑行, 摩擦力就是μmg, 显然这是要不得的。在很多问题中支持面固定不动, 支持力对物体运动不做功。当支持面运动时有的同学仍认为支持力不做功。若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和运动示意图, 情况不言自明。究其原因, 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其次, 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 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及时纠正, 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危害, 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规范解题的重要性, 并在认真履行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 养成习惯, 通过笔者的实际经验证明, 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 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对于物理, 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 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是深化知识,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 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 训练学生思维,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 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产生新的问题。目前, 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 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 产生感悟, 学到方法, 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

三、训练扎实, 具有基础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首先, 习题应具有基础性, 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 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 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 一节课上下来, 一个章节复习过后, 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 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 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 习题应该要难度适中, 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 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望而生畏, 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题量也要适中, 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 习题应该典型,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 而不是就题论题, 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最后, 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 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 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 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 立马把大量的高三的复习题, 针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 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 做到反馈全面, 校正及时

教师不要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 (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 , 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作业的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 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 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 作业要认真批改。有些老师对作业的批改是“唯结果论”, 只要结果是对的, 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 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 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 随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 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 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 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 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 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 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 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校正及时。

另外, 在课堂讲解习题时, 也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 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选编题要注意密切联系社会, 关注当代科技, 培养责任意识, 发挥教育功能。

反思我们的习题教学, 告诉结论, 强调注意点, 教师讲的滔滔不绝, 学生却听的稀里糊涂, 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 教师教的吃力, 学生学的也吃力、乏味。

诗歌鉴赏教学方法反思 篇3

一、传统诗歌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过于功利,忽视语文的人文性

功利性的心理影响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只追求得分率,因此学生鉴赏诗歌程式化,师生都忽略了彼此情感态度的教育,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多是教师为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只会动笔不会动脑。如,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将各种诗歌的鉴赏手法进行罗列,然后给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示范,之后便是用了再用的题海战术。学生不求甚解,只需要知道模式化的答案,求得高分,而忽视了情感体验的过程,没有将自己放入到作者的创作情境中,所以写出来的答案千篇一律,缺乏思考,鉴赏能力自然不会提高。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鉴赏诗歌没有热情

乏味的教学过程无法吸引学生鉴赏诗歌,在高中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以统一的模式来组织整个教学活动,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机械乏味。要知道,很多诗歌中都蕴含着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尤其是《将进酒》气势雄伟,有如大河奔流,一泻千里。如果只以模式化来教学,学生便无法体会诗情的豪迈,言语的狂放,及沉着抑郁的不甘。由此,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3.固定模式,禁锢创新思维

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还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如今中学生所欠缺的创新、思辨能力无法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培养,更谈不上情感的体验,所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探析有效的诗歌鉴赏教学方法

1.转变理念,力求畅所欲言

转变教学理念,在明确教学目之后,大胆的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同时,有目的的指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实现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师的教学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心态,转变教学理念,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而努力。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习氛围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为的是使整个课堂教学能有个井然有序而又不失热情的环境,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极易学习和愿意学习的氛围。而改变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预设课堂问题,提纲挈领地把课堂交给学生,鼓励激发学生的鉴赏热情,以求给学生搭建一个更好展现自己的平台。例如,教师在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可以深情演唱李叔同的《送别》,将学生引入离别的感伤氛围中,指导学生找出能够营造氛围的词语,从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引导赏析,并将诗歌的鉴赏方法适时的穿插在课堂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目的。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教学历来提倡并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知人论世”是指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其创作背景,通过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鉴赏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方法为历代评论者所推崇,也为今天的诗歌鉴赏教学所推崇。

对于陌生诗人的陌生诗作,学生如何做到知人?如何做到论世?

学会知识迁移是必要,在牢牢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深入分析鉴赏。譬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首先,我们要指导学生知识迁移。就《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来做知识迁移:本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寓问于答,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本诗同样如此,指导学生迁移思考。其次,从意象入手,分析情感,这种方法学生掌握的最好,不会觉得在课堂自己无话可说。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比如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不群(《卜算子·咏梅》),鼓励学生思考,本诗作者如何言志,言何志。我相信,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诗歌鉴赏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关注标题、作者、内容、注解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我们鉴赏诗歌的有力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结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立足诗歌本身,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日积月累,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会有更大的提高。

说明方法的教学反思 篇4

接到这个课程的项目,我们的几个语文老师一起商议,决定将精品课程定位在说明文阅读的内容上,因为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另外,中考也作为一种必考的实用性文体多次见于大型考试中,所以我们定立课程,初步分块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语言、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几个模块,逐一分工,我负责说明方法部分。在查阅了很多网站,下载了一些相关课件和教案,我开始着手安排这节课。

首先定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简单实用出发,我将教学目标定制为辨别说明方法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倾向于引导分析和课堂讲解,学生通过讨论和练习来巩固相关知识点。

课程前半部分主要是认识辨析各种说明方法,我通过讲解说明方法的特点,然后举出课本中学生熟悉的课文来详细进行说明。比如讲到分类别的说明方法,首先讲解分类别是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然后逐一加以说明的方法。主要标志有一种,另一种,分为等等词语。然后举出学生学过的课文《向沙漠进军》中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各种说明方法的作用也是通过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比如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后的精确值,让学生感受到作用是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通过细节的铺垫与点拨,学生很快能利用知识点,课堂利用十分钟来做训练,讨论后组织答案。学生的答案充分证明这堂是非常有实用价值和效果的。

通过这堂课的准备和教授,有几点我感受很深。

1、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到乐趣。说明文并不是平实枯燥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获得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比如介绍“越王古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可以划破20多层纸,全长55.6厘米。学生马上哗然,对文段产生了极大地兴趣。有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可见不在于文体本身,而要在课程设置中挖掘兴趣的爆发点,既要能将重要的知识点渗透到课堂中,又要能寻找美的突破点。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2、理论知识的讲授要通过对应的`例题来具体说明。比如纯粹的说明方法的名称,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也很难明白,但是如果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就通俗易懂。比如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举出人的分类从性别上就分为男性和女性;从肤色上,可分为黄种人,白种人等。学生也能很快记住它的特点以及作用。

3、讲练必须结合。知识点讲授只是一节课内完成,巩固消化必须靠不断的训练来促进。通过专项的训练,实践中去发现问题,不断的知错改错才能加深印象。像下定义与作诠释既有相同点,也有根本区别。必须通过训练题目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质区别。比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即使前后颠倒顺序,依然成立,所以是下定义。而“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颠倒顺序后就不成立,所以是作诠释。

以上只是个人的浅见,在中考说明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还是要从中考的各个考点细致地进行分析,分板块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解释说明,通过专项训练来巩固,最后则在讲解的过程中将易错、常错的题目再反复练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而且,除了专项训练后,还应该回归文段阅读,通过文段阅读训练来训练学生短时间里对知识的应变能力,最好是用中考的出题方式来进行文段练习,将各个考点糅合在一篇文段中,加以训练。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反思 篇5

1、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其学习信心

二、长处:

1、倡导自主性学习,变教堂为学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能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积极构建网络结构图;“教中学”;有丝、减数分裂图像的辨析原则;遗传图谱的判断及相关概率的计算策略;用系统论方法学习能量流动、稳态等知识

三、不足之处:

1、模式僵化(形式主义)

2、有点“放羊式”的走极端

四、改进措施:

1、对模式灵活组合:教学程序不应固定不变,应随学段不同、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文理不同而有所侧重与改变。

2、精讲点拨要到位:注意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

3、注重启发式教学(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循循善诱,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课堂进行教学反思方法 篇6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关注初高中衔接问题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中反思

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波利亚曾说:“教师讲了什么并非不重要,但更重要千万倍的是学生想了些什么,学生的思路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中产生,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反思“出现这样的问题,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需要在哪方面进行补充”,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多视角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浅析 篇7

教学反思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前的准备, 教学中的操作、调控以及教学后的反省经常性地进行观察、认知、评价和矫正。教学反思不单是一个人的独自思考, 更是一种需要教师认真思索乃至付出巨大努力的过程, 常常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从多视角、多维度去反观自我。教师的反思主要可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 从自身的经历中反思教学; 通过学生的眼睛审视自己; 从同事的反馈中检查自己; 从理论文献的学习中反思自己。

一、与自己对话:升华生活的积淀

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成长经历都蕴含着他的体验、经验。语文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记录下来, 成为自传。这样的自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主观的、经验性的、充满感情色彩的, 但是, 它对于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洞察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甚至比一般的教学理论著作对教学实践的影响还要大。

语文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是最有意义和最根深蒂固的。回忆自己作为学习者的经历是语文教师获取教学洞察力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自己学习的经历, 让自己充当学生的角色, 对学习语文的过程进行换位思考, 从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特点出发, 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生的语文学习联系起来。正如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 “教师应该随时设身处地地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 结合自己当年学习语文的切身感受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关注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构建了“三主四式导读法”。钱梦龙之所以采取以重视自学能力为主要特征的“导读”策略, 恰恰是因为他“反求诸己”, 回忆了自己的学习经历。

二、与学生对话:关注充满期盼的眼睛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眼睛可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教师们所期望传授的东西。语文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 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从某种程度上看, 评判良好教学实践最基本的标准就是教师在何种程度上从学生的眼中看自己, 即教师在何种程度上有意识地、系统地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从他们的立场来审视课堂教学和学习。

从学生的视角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语文教师会有许多的体验和感悟。学生感到愉快的课, 教师同样也能体验到一种成功。因此, 最重要的是, 语文教师应该了解自己是否在很好地尽这种职责。在这一方面, 学生就是唯一能够提供情况的人。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说过, 你想判断饭菜的好坏, 你就要去问吃饭的客人, 而不是去问做饭的厨师。因此, 语文教师要想了解到最有价值、最有用的信息, 他就应该亲自去问问自己的学生。而且, 许多研究已经指出, 学生是能够公正而准确地评价自己的老师的。

三、与同事对话:倾听不同思想的声音

同事可以作为一面批判的镜子, 同事的感受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行动。邀请同事去观察自己的实践, 或与他们进行对话, 教师可以注意到那些在正常情况下隐藏起来的东西。自己觉察不到的东西, 别人往往能看得到、听得出来, 因而不同的观点可以提醒你注意自己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语文教师借助同事的建议和帮助, 才能在观察、认识自己的教学实践时更客观, 反思才更有效。

同事之间的互相帮助对自己的成长非常重要。让同事倾听自己的故事, 通过专业生活故事的叙述, 让倾听者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困惑, 然后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反馈回来, 他们的观点常常让自己沉思和反省, 甚至使自己惊讶不已。与同事的对话为语文教师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为教师分析和解答疑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欢迎那些能够和他们分享、探讨教学实践, 并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和建议的同伴。如何与同事建立一种平等真实的对话关系, 这与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有关, 学校的文化环境也至关重要。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说, 关键是要虚心, 能听取不同的意见,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帮助。语文教师要能认识到:“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的, 犯错误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从我们的错误中学到东西, 可怕的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犯错误或由于我们拒不改正错误, 而老是重复同样的错误。”

四、与理论对话:追求理性智慧的光芒

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必须借助于理论学习。因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 帮助语文教师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其次, 理论文献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并在反思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教师的经验一般是感性的、零散的, 需要通过反思来形成系统。教师的反思性学习不是对已有经验进行简单的总结, 而是联系已有经验进行主动、积极、自觉的探究, 在理论指导下对已有经验的提升, 是教师保持自己不断进步的根本途径。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感觉到语文教育专著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就会对其持认可、亲近的态度。

“阅读经典, 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 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 在一定意义上说, 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 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反思自己走过的路, 看看别人怎样走路, 步子会更矫健, 道路会更宽广。”语文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多角度的批判性分析, 才能找到更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式。这种反思, 能够提使语文教师提高警觉度, 从而具备敏锐感受、准确判断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 促使语文教师关注教学整个领域的问题, 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使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具体、准确、可靠的依据, 并把这种实践建立在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及行为依据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使自己的教学具有全面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邹贤敏、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美国]杜威著, 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反思 篇8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学困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对学困生要讲清楚化学的学科特点,告诉学困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同时指导他先把最关键的知识在短期内补上,使他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进度。我们不能只讲一些什么复习呀、听讲呀、做作业呀、问老师呀……等大道理。面对化学没有学好的学困生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他这一科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像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学困生的行列。找准之后,先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一对一地辅导学生学会自学,即自己找到相应的知识,自己钻研,不明白的多问老师。这时,为了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的教学要做相应的配合,如:知道这几个学困生把某几个知识点补上了,就适当地针对这几个知识点来一次简单的阶段性测试,让他们也尝尝及格和得高分的喜悦。暗暗地、一步一步地证明他们已经跟上了老师的教学进度。正所谓“成功是成功之母”,成功的喜悦比失败的教训更能激励学困生的进步。同时在辅导时一定要强调做题习惯的培养。实践证明:学困生做不好计算型化学题的原因除了相关的知识点掌握的不牢固外,最致命的缺点是做题习惯不正确,不知道怎样把已知条件进行转化。如: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进行计算,把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尽可能都换算成物质的量,然后再找已知和未知的联系,最后设未知数列方程。这些最基本的做题习惯,几乎所有的学困生都没有掌握。知识点和做题习惯,要双管齐下,这是学困生转化的秘诀所在。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中学阶段的化学,一是在大量的的化学实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讲解高一化学《硫酸》时,传统教学设计大多为以物理性质——结构——化学性质为主线,以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为学习方法。这样设计,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有助于学生应试。但过于程序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被充分调动。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传统教学的主线,贯穿新教学理念,在层次突出的前提下,着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培养。本节课以鉴别浓硫酸、浓盐酸引入,让学生自由发言,提出设想。再根据学生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浓硫酸的物理性质。最终教师再投影出物理性质的板书,强调其中关键词。根据物理性质,再引出硫酸的稀释,告诉学生若稀释方法不当会造成的危害。此时,做模拟烧伤实验,引出脱水、吸水性。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判断吸水、脱水的方法。教师再做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联系判断,巩固知识。此时已经体现出浓硫酸不同于稀硫酸,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差异。讲述化学性质时强调强氧化性,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进行氧化还原分析,自由讨论浓硫酸的氧化性为什么比稀硫酸强。最后,教师进行本课总结,对学生进行习题检测,再次强调本课重点。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分子、原子、分子的极性、原电池原理等概念时,实验很少,内容又较抽象,学生理解往往比较困难,如原电池原理,课堂演示实验结束后,学生仍然对于原电池放电过程中正、负两极电子得失顺序和电子、电流的运动方向等内容不甚了解,这时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其放电过程,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趣,学生易于接受。再如分子的极性判断,一直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抽象,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也可用软件模拟。为便于教学,我制作了《原电池》和《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两个课件。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有效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每年的化学高考题中都会有一些与近年科技前沿相关的信息题出现,教师如果只重视书本知识,没有在教学中渗透这些新信息意识,学生遇到此类题时就会出现严重的畏难情绪,为解题设置了一道无形的障碍。因此,教师应注意及时捕捉与化学相关的科技要闻,随时给自己充电,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把最新的咨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的备考助一臂之力。

九年级散文阅读方法教学反思 篇9

2、不能多角度考虑问题(能力点);

3、缺乏对文句(段)的整体理解(能力点);概括能力不够(能力点)。

在我校20+20高效课堂中,我本节课是点拨课。第一节课是学情调研课,发现问题;第二节课是针对问题,精当点拨;第三是延伸训练课。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一是出示学习目标;二是经典回顾,让学生总结反思09、10关于表达技巧类题目的做法,形成自己的思考。三是错因分析,我把学生在这次考试中表达技巧类的第13题,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教师找出共性问题。

四、学情调研,通过学生实战演练,发现学生的问题,然后在本节课力争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做此类题目上的知识点、方法点、以及能力点上的问题。我通过批改,发现学生在表达特色上有一定的问题,在结构上做得比较好,所以,我就少讲了。五是教师与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教师点拨中共同解决问题,生成能力。

六、小结反思,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引导、相互研讨、自我思考中得到收获,形成答题技巧,规范答题标准。

七、延伸训练,检测效果,再次发现问题。

在这堂课中,我是这样思考的:

第一、我根据我校20+20高效课堂模式:情景导入—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变式练习—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我抓住:问题引领—范例演示—练习尝试—小结反思这几个环节去做的。

第二、在知识点教学中,在鉴赏表达特色的教学环节中,根据我校知识点教学程序:呈现—思考—点拨—尝试—拓展等环节,我主要抓住了前四个程序。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个人独学、对学、小组群学贯穿在教学当中,运用了思考、讨论、归纳、练习等方法来力争使得课堂有效率。

第四、在学情调研、教师点拨中,为了使鉴赏句子的特色与鉴赏段落特色讲解不单调,故使用的教学策略不一样,第一题,主要让学生独学,思考、学生阐述、教师简单点拨;第三题鉴赏段落特色,我让小组讨论交流并打分,在打分中反思问题,总结答题策略,提升能力,同时教师也较细致点拨。

第四、根据第二轮复习,我在宏观的方法上指导比较粗略,更多的是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微观性的细节指导。宋明境主任讲得非常好,在具体题目上,要想提升学生能力,必须进行细节性的指导。在这个上,我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回忆做题思路、讨论答案要点、做题目筛选主次、错题与正确的题目对照等等,在具体细节性的指导当中,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做题方法、提升做题能力。

第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在这节课的主要想法。在高三复习当中,因为第一轮已经复习了基本的知识,教师讲解的比较多,第二轮,只需要简单的提示,回顾,找到学生的薄弱点,充分的利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的讲解相对比较少,主要让学生去讨论、思考、回忆、感悟、练习等等。只有把课堂交给学生,才会有课堂的效率。我一直以为。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10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解答稍复杂的现实应用题,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算法的过程中,体会解答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难点是理解并掌握特殊方法的合理性。

首先,让学生多遍读题,了解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答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我充分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关注学生不同的解答思路。接着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解答方法,取长补短。最后全班展示交流。

我根据学生完成情况,找了两个不同解答思路的同学进行展示交流。第一个同学的解答:先求出每条船上的人数960÷20=48(人),再求节假日一共20+10=30条船,最后求30条船一共坐多少人?48×30=1440(人)。展示同学思路非常清晰地介绍了自己的解答过程,说清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这时候,好几个同学还有补充。正因为我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了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就连平时成绩很不理想的王硕同学都频频举手要补充。把第二个展示同学的展示机会都抢过去了。这时,我又表扬了他:“王硕今天的表现真的很棒,老师非常满意,给他们小组加3分。”正是这句话,其他同学大胆起来,纷纷补充自己的见解。申子钰同学还解答了两种方法。马子俊同学想出了大家都没想出来的方法。孩子们在宽松、自主的氛围中,思维得到更大的发展。

写好教学反思的六种方法 篇11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要从日常教学的点滴记起,时间久了,自然就有悟于心,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写好教学反思的几种方法。

一、写“亮点”

将教学过程中达成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和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以及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一一详细地记录下来,作为今后教学时的参考,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例如,角的概念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个概念是对生活中无数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角的概括。关于“角的概念”的教学,教师可先提问:“你们见过角吗?”然后请学生用手摸摸书本、三角尺等各种物体的角。师再问:“角是否与颜色有关?是否与材料有关?什么是角呢?”并请学生画一个角的图形。在学生画出角的图形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摸摸书本、三角尺上角的顶点、边长,最后概括角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平时在生活中所看见的各种各样的角,进一步理解角的概念。在教学“平移与平行”这一内容时,部分学生画平行线有困难,我就让他们根据平行线的特点,借助方格来画图,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可进一步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的含义。

二、写“败笔”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教师可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之成为教学经验。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笔者写的教学反思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先后学习了“分数大小的比较”与“真分数和假分数”,感觉学生学得比较好。学生知道如何比较分子相同或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也知道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以为这个单元开了个好头。谁知,在学习完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者带分数后,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作业题却难倒了部分学生。这道题有几个数(包括真分数、假分数、整数),其中两个分数是和。有几个学生问:和怎样比较大小。我说,你们认为这两个分数能比较大小吗?学生都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它们既不是分子相同,又不是分母相同,怎么比较呢?”我再问:“你们刚学过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特点?”“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我话没说完,学生恍然大悟。通过这堂课,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师上课不仅要把有关的知识讲透,还要把相关联的知识点讲明白。这样,学生才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写“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与情感交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去反思去捕捉,便会留下遗憾。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我让学生做一道练习:一张照片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请给相片配一个镜框,看看需要多少根木条?生1:

3+3+2+2=10(分米);生2:3×2+2×2=10(分米);生3:(3+2)×2=10(分米);生4:(3+2)×2+4=14(分米)。师:为什么要加4呢?生4:因为镜框的接口处要多用一些木条。师:在实际制作过程中,材料会有损耗,所以计算木条要多算一些,这位同学的想法非常好。不过,在计算时,有些损耗我们一般是忽略不计的。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想法,老师要学会倾听,然后以此为依据,改进教学方式。

四、写“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时会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这些独到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后,可以这样写教学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同时,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教学时,我注重学生的探究、交流、质疑。当学生在探究时,我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适度启发。当学生在交流时,我发现部分学生会寻找题目的特点,如看到数字5、25、125就会想到数字2、4、8,然后将它们相乘,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也会把接近整数的数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如把202×36写成200×36+2×36;还会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如:734-47-34,发现734和34都有一个34,相减正好是整数,或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计算:734-34-47,使计算更简便。

五、写“对策”

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与体积公式容易产生混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4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有的学生写成:2×3.14×4×5,误用了侧面积公式,有的学生计算体积时却运用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为此,我建议学生:计算时要边列式边在表示底面周长和高的数字或底面积和高的数字下面分别画上横线,如2×3.14×4×5,以便检查时易于发现是否误用了公式,还可以防止出现丢掉3.14或忘记乘高的现象。再如,求圆锥体积时,学生容易忘记乘以三分之一,可以培养学生画草图时把题目中的相关条件标在图上的习惯,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一是根据图中的数据列算式,不容易将题目中的条件弄错;二是当学生看到圆锥的草图时,就会想到算它的体积时一定要乘以三分之一。

六、写“再教”

一节课下来,教师要静心沉思:自己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进行归类和总结,再思考以后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提高教学水平。再拿上述比较分数的大小来说,在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后,可设计分子不同、分母也不同的两个分数是否能比较大小的题目。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篇12

一、基本流程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教师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分为四个环节, 其基本流程为:

1. 确定内容

教学反思的起点是教学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确定反思的内容, 发现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学问题的类型很多, 有的来源于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两难问题 (比如: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又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 有的来源于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困惑 (比如:为什么学生一听就会, 一做就错?为什么小学三年级学生和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 , 还有的来源于自己想改变现状的愿望 (比如:我的理想的课程形式与结构是什么) 。

2. 观察分析

在这个阶段, 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 又是冷静的批判者, 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首先, 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讨、专访等形式, 广泛地收集信息, 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 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 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经验与教训。

如针对“为什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会出现分化现象”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观察分析:

(1) 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2) 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分化, 与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内容以及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

(3) 前人或优秀教师在探究这个问题时, 作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4) 自己在探究这个问题时, 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

以上的观察分析, 将会为下一阶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与形成新策略奠定基础。

3. 重新概括

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 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 积极主动地吸收新的信息, 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想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新的实施方案, 力图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 实际验证

在这一阶段, 教师需将以上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 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将成为新一轮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内容, 如此反复, 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从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流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 既是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也是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 更是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

二、常见方法

1. 反思总结法

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 以及自己对教材、学生、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 (指对自己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事件) 。要对“关键事件”进行反思, 就必须对“关键事件”进行如实的记录 (因为事件本身是无法呈现其自身意义的, 只有在事后的反思中我们才能判断它是否真是“关键事件”)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关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触动较大的事件, 为事后回顾反思提供原始素材。

2. 对话反思法

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的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教学监控能力的一种方法。对话反思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小型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 (1) 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 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2) 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 (3) 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 产生思维碰撞; (4) 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3. 录像反思法

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 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操作程序为: (1) 上课和录像; (2) 观看录像, 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3) 反思评价 (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者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 , 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 (4) 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 写出反思性总结。

4. 行动研究法

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运用观察、谈话、测验、问卷调查、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设计一个研究方案, 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法, 也是在中小学校比较盛行的教科研方法。操作程序为: (1) 在反思自己或他人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确定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 (2) 广泛收集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 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3) 根据行动方案展开研究活动, 并根据研究的实际需要对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 (4) 搜集研究信息, 撰写研究报告。

5. 档案袋法

上一篇:小班科学教案:香香的水果下一篇:白云区财政局“三创一办”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