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历史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联通历史(精选9篇)

中国联通历史 篇1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中国联通历史 篇2

关键词:革命历史电视剧,历史叙事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倾向于通过有一定容量的叙事文本来传达一种历史感, 早期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篇幅一般较短, 剧集通常不超过20集, 但是这些电视剧也常常通过在有限的篇幅内尽量容纳更多的历史内容进而增强自身的历史纵深感。比如《上党战役》只有7集, 但是在描述战争的同时还平行展现了毛泽东一行赴重庆谈判的历史活动, 通过纵向空间的拓展加重了历史“厚重感”, 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新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是动辄长达三、四十集的篇幅, 在历史的长度与厚度方面都有了非常丰富性的镜像呈现。比如《中国命运的决战》“把中国命运的选择放在世界格局上来表现, 以三国 (中、美、苏) 四方 (共产党、国民党、美国、苏联) 的分分合合、联合与较量作为故事的核心, 全剧主要写谋略、斗智, 反映‘三国四方’特别是两个统帅在重大事件中如何决策。电视剧涉及了大量的历史档案、文件以及许多当事人的回忆, 内容深广、气势恢宏。”[1]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之所以惯于组织“有一定长度”的历史, 是因为这样的“历史”更能揭示出某种历史规律, 而细小的、单独的事件由于见不出它与其他事件之间的联系, 也就不可能具有规律性。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 诗之所以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 更严肃的艺术”, 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 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 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诗如何“表现带普遍性的事”?即通过“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来表现, 诗的结构相对封闭与完整, 在这样的结构中, 创作者便于组织事件并控制事件的发展, 进而揭示出历史的“可然或必然”。国内学者黄子平对此表述得更为清楚:“这种叙事形式相信自身有机地‘再现’世界的能力, 现实中孤立分散的事件被作家以造物主般的天才之手彼此协调地组织起来, 在一个自足的作品世界中获得一种整体意义、普遍联系和等级秩序, 历史借此被赋予了虚假的但却似真的时间向度和目的性, 作家对历史的理解转换为一种普遍意义, 经由这种叙事形式合法地强加给读者和世界。”[2]黄子平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论断也同样适用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现状。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 (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剧主创群体) 在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时总是不由自主地升腾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他们总是希望通过对某段革命历史的“全息展示”, 拨云见日般地揭示出相应的历史规律。比如电视剧《长征》通过叙述中国红军从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到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历史过程, 在纷繁复杂的政治局势与激烈严酷的革命斗争中艺术地再现了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过程, 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队伍不畏艰险、知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并将其上升为一种具有极强社会凝聚力的“长征精神”, 于无声处诉说着这样一种道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 就是因为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队伍承续了“蒸不熟、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精神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其注入了现代性革命理想与激情, 从而发展出了一种崭新的革命信仰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正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垮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进而建立了新中国, 那么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中国共产党同样能够凭着这样一种精神创造新的历史奇迹。《八路军》“以在中央军委正确领导下的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在山西境内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动为主视角, 以中日双方民族矛盾为主线, 立足于华北抗战, 全方位、史诗性地再现了八年抗战的辉煌历程, 突出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解放》“剧情展现了从1946年6月底, 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 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始, 一直讲述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景式展现了解放战争的全过程……通过对中原突围、延安保卫战、孟良崮战役、三大战役直至渡江战役等的重点描写, 真实、艺术地再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解放军和人民群众,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战胜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腐败政府和军队的曲折过程。”[3]而《开国领袖毛泽东》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发生的一系列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表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时期为创建与发展新中国所创造的丰功伟绩。这些电视剧与其他相类似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时间沿着历史纵线次第展开, 共同构成了一部形象化的共和国历史, 揭示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历史的选择”的“历史总趋势”。

在具体叙述某一次历史事件与描述某一位革命历史人物时, 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通常倾向于选择“暂时的失利 (低谷) ——取得胜利——展望更大的胜利”的叙事模式。比如电视剧《上党战役》剧情初始, 抗战胜利后, 国民党将领史泽波所部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率先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发难, 攻占了数座城镇与革命据点, 给八路军革命根据地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随后, 八路军在陈赓的率领下强势还击, 迅速收复了失地并在潜入敌军的内线策应下, 引诱敌军出城对其形成合围之势, 一举歼灭了史泽波整部。在电视剧结尾处, 陈赓草草会见了被俘的史泽波, 留下一句“本来想和你长谈一次, 可惜来不及了, 我还要立即赶到同蒲县, 和胡宗南打交道”便匆匆上马、绝尘而去, 投入了另一场更大的战斗, 由于胡宗南军职更高, 但同样失败的历史事实, 这下一场战斗无疑也可以展望为更大的胜利。电视剧《长征》也是从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及初期在李德、博古指挥下所遭受的重创写起, 遵义会议后, 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战斗开始逐步转败为胜, 并最终到达陕甘宁, 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但是, 剧末的解说词“从此, 这支伟大的军队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肩负起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历史使命, 建立了新中国。”则意味着电视剧结尾的胜利并非终点, 而是新的起点, 还需要争取更大的胜利。《八路军》则是从国共两党决定合作、共同抗日,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被整编为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写起, 电视剧正面展现了这一“整编场面”, 在“脱帽、换装”的口令中, 中国红军通过军服制式的改变在形式上变成了八路军, 但是整编过程并非整齐划一、一蹴而就, 以赵栓柱为代表的部分红军战士对整编不理解, 怀有抵触情绪并对国民党进行了声泪俱下的控诉与责难。随后朱德对大家进行了开导, 尽管朱德将换装提升到“是苦难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层次, 但换装在实际上更多“是形势的需要”, 因为此时的中国红军还势单力薄, 在抗日大局下只能暂时“屈尊委身”于国民党军队, 而朱德那句“我们摘下红星, 不是不要它, 而是要从帽子上拿下来放到心里”也预示着八路军必将成长壮大。在接下来的情节中, 八路军从策应配合国名党正面战场的辅助位置逐步成长为抗日战争的主力军, 在事实上逸出了国民党“一个集团军”的军事建制, 完成了军事实力的大反转, 也为接下来解放战争的胜利预设了伏笔。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在事件顺序上采取先抑后扬的叙事结构, 开篇处的“失利”“表明即使是现代革命,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它始终充满了各种坎坷与艰难, 革命应该是一个永不放弃的过程”[4], 从而使受众在对革命艰难困苦的体认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产生敬畏精神, 并将其主动投射到对当下政权的情感认同中;而结尾处“展望更大的胜利”的设置“则把革命推向未来, 革命既成为一种未来的状态, 也意味着革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不断延续的过程”[5], 它召唤的是受众进一步的情感依归。

参考文献

[1]吴保和.中国电视剧史教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

[3]百度百科介绍。

中国联通历史 篇3

关键词: 历史研究 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 整体观

一、引言

《中国历史研究法》全书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全书分为八讲,最先是讲如何研究通史,一开篇就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史这个问题,最后讲如何研究文化史。其实文化史必然是一部通史,而一部通史则最好应以文化为主要内容。其间更分政治、社会、经济、学术、人物与地理之六分题,每一分题,各有主要内容,以文化为共通对象与共通骨干。在每个章节内,都基本上遵循“提出问题——解释问题——阐明观点——中西对比立论观点——阐释方法和呼应论点”这样的思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醍醐灌顶。此书有助于帮助读者提高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理解整体史观的重要性,从而促使更多人思考中国历史研究中整体观的由来和根源。

二、中国历史研究中整体观根源

(一)中国古代哲学注重整体观。

钱穆先生提出“中国人当知道些中国史”,因为历史讲了人的本源和来历,知道中国史,才算是中国人,才算明白中国人的特异性、真实性和优良性。由此可见,学史的目的是了解人和人性。因此,了解古代史和现代社会并不矛盾,历史的借鉴指导意义始终存在。

中国古代哲人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不把人和世界对立起来。中国古代哲学起源于巫史,在经历了“绝地天通”、“武王克商”等历史事件之后,天命神学信仰体系开始动摇,最终崩溃。中国哲学萌芽有几个代表性事件,叔兴论“吉凶”,史伯论“和同”,伯阳父论“地震”及史墨论“陪贰”等,这些史官、大夫们摈弃旧式巫史的神秘论,开始理性地阐释自然和社会现象。此后,占天卜地和宗教神学等方式渐渐被抛弃,这些新式哲人慢慢打破了由巫史垄断的神坛和政坛,促使中国文化从宗教母体中分离,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化样式——中国哲学思想。由于宗教天命观念坍塌之后迫切需要一种较为全面和圆满的解释系统来支撑彷徨的内心世界,因此就不难理解中国哲人提出的“推天道以明人事”,“推天道”的目的是要为“人事”给出说明,其核心在于人事。中国哲学带有鲜明的入世特征,这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塑造了中国哲人饱含忧患的意识,以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国文人的自觉使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中国文人的学术理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仰观象于天,俯察理于地,观鸟兽之父与地之宜”等观念深入人心。由此可见,中国人以整体观看待世界,把人和天看做一体,并把万物看做阴阳交合。中国哲人怎样看待世界,就会怎样对待人与自然,也就会怎样看待历史。

(二)中国历代朝代结构呈现整体观。

我国历史悠久,朝代更迭频繁。各朝创建者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通常,名称来由有五种:部族、部落联盟的名称;创建者原有爵位或卦号;宗族关系;创建者政权统治区域或吉祥的寓意。俗语云: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中国人觉得朝代变了只是皇帝换了,国没有变。这种整体观鲜明地体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年代歌里:“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钱穆先生提出:“中国史和西洋史有何不同。西洋史是可分割的可以把历史上每一时期划断。而中国史则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五千年一贯下来,永远是一部中国史,通体是一部中国史。”“西洋历史如一本剧,中国历史像一首诗。诗之衔接,一句句地连续下去,中间并非没有变,但一首诗总是浑涵一气,和戏剧有不同。”

由此可见,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有本质区别,中国史一脉相承,历史和文化都没有断裂,改朝换代仅仅只是改变了国号,变换了统治者,主体是没有改变的,所以中国史是先后相承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整体观,中国历代文人践行整体观。

中华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整体、统一、和谐,从先秦的“天人合一”论到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体”论,都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

这种观念浸透在中国文人的骨子里,体现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当中。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周易》有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妇夫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哲学体系把天看做万物的本源和主宰,天地、万物和人是一个齐同的统一体。不论是儒家的“天”还是道家的“道”,都强调整个自然界、整个社会的统一,也就是天地、万物和人的统一和完整。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整体观以儒学为主,诸子百家为辅,兼容佛教与道教精华于一体。由此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强调某一家或某个代表人物,因为只强调某一家或某个人而不谈整体观,都是片面的,都不能反映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也不符合中国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再有,中国传统文人一直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统一,要想国泰民安,必须把自己的智慧及所学用于个人修养、家庭管理和国家治理,这种把自己融入天下,又把天下融入自己的胸怀一直被中国文人践行至今,成为中国文人及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结语

其一,以整体观方法论与形象整体思维为基础的中国哲学方法,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指导方法。中华文明历经磨难却得以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与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其二,中国历史的沿革和发展与西方历史不同,我们的历史是整体无断层的发展,朝代的变化只是国号的变化,其主体一脉相承,这是理解中国历史要首先明确的前提条件。其三,中国历史是整体,是因为中国文化是整体,任何只强调某一家的学说都不全面,中国传统哲学培养出了中国传统文人,中国传统文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化。“修齐治平”的价值观促使他们把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融入社会,又把天道、人民和自然融入自身,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来看待个人和历史。

最后,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给了我们一些现实意义的启示。中国学术传统讲究融会贯通,不鼓励分裂地看待问题,不论是言论还是观点,都需要有纵览全局的整体观。而且要认识到文化体现在历史事件和人身上,可以说文化即人生,研究人和历史离不开研究文化。再有,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但要注意分辨细节和异同,还要从大处着眼,以小见大,综合整体地考量问题。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三联书店,2001.

[2]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孙通海.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老子.道德经[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历史故事集锦 篇4

中国历史故事汉朝历史故事集锦

汉朝历史13-05-11汉朝皇帝列表,汉朝历代皇帝,汉朝皇帝历史资料介绍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13-05-11王昭君人物资料介绍,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中国古代汉朝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又称明妃,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留有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约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宜昌兴山县昭君村...13-05-10西汉名将霍去病,一代天才军事家,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13-05-10汉文帝皇后窦漪房,麻雀变凤凰的历史传奇汉朝出过诸多有名有回肠荡气故事的皇后。以政治家的标准考量,除了高后吕雉,当属文帝皇后窦漪房。她历四朝,全心辅佐汉初有为的三个皇帝,创下历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窦猗...13-05-10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汉武皇后陈阿娇被废的原因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屋扫庭花。须臾宫女传来信,言幸平阳公主家。这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笔下的《阿娇怨》的七绝诗。短短四句小诗讲述了汉武帝刘彻的第一任皇后陈阿娇从万...13-05-10韩信生平资料介绍,韩信一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13-05-10韩信拜将典故,韩信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13-05-10刘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历史上最荒唐的皇帝刘贺,西汉第9任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史称昌邑王,刘贺是西汉时期最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五岁时袭父刘髆封为昌邑王。刘贺是个典型的不学无术的纨...13-05-10李陵之降,李陵投降匈奴之后的二、三事李陵是西汉着名将领飞将军李广大儿子李当户之子,也是一员猛将。李广一家可谓是满门忠烈,代代相传,只可惜李氏家族都是悲剧人物。李陵之降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天汉二年)...13-05-10飞将军李广之死,李广是西汉王朝最着名的将领之一李广被匈奴人呼为飞将军,是西汉王朝最着名的将领之一。他一生与匈奴作战70多次,仕途几起几落,始终未能封侯,而人品、声名、战功远在他之下的人则纷纷封了侯。最后,他因...13-05-10虞姬身世之谜,霸王别姬的历史故事虞姬身世之谜 虞姬,江苏苏州常熟人 楚国灭亡后,项羽自幼便随叔父逃亡至会稽郡吴县(今苏州),并后来在苏州一带率领江东子弟起义。项羽结识虞姬,虞姬为今江苏苏州常熟人...13-05-10虞姬生平资料介绍,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楚汉之争时期西楚霸王项羽的爱姬名虞(一说姓虞。因此现代人多称其为虞姬)。生卒年不详,民族华夏,出生地不详(一说为今绍兴,一说苏州常熟,一说今沭阳县颜集乡)。相传...13-05-10汉文帝刘恒的四个儿子:汉景帝刘启、西汉梁孝王刘武等在《美人心计》当中曾经有提到汉文帝刘恒的儿子,但仅仅只提到汉景帝刘启和西汉梁孝王刘武,其实刘恒一共有4个儿子,分别是汉景帝刘启、西汉梁孝王刘武、代孝王刘参、梁怀...13-05-10中国首次使用年号,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正月,景帝刘启去世,皇太子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第二年(公元前140年)十月,汉武帝定年号为建元元年,年号纪元开始出现在我国历史上.在汉武帝前的...13-05-10汉代士大夫们的“交际舞”,汉代壁画中有不少舞蹈场面士大夫们在饮宴作乐时,除了即兴歌舞之外,还有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这就是史书上多有记载的以舞相属。宴会中一般是主人先舞,客人再舞为报。这种交际舞有严格的礼仪规...13-05-10汉朝老人的生活待遇,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汉高祖诏曰,凡五十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13-05-10垓下之战项羽曾率楚军激烈反击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13-05-10东汉黄巾军原是宗教组织西汉末年的篡位者王莽,也是一位迷信通过不断地和女人交媾能够采补元气的人。因为篡来的皇位是非法的,他的底气很不足,所以在他看来,增强自己的气数,才能提升自己的权威...13-05-10汉高祖刘邦的10次改过,知错能改终成一代帝皇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他开始率领农民起义军造反的时候,反秦的力量很多,有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有六国贵族重新聚合起来的队伍,有力拔出兮气盖世的项羽大部队,而刘...13-05-10鸿门宴的诸多不解之谜,项伯为何会为敌人通风报信按正常的逻辑,鸿门宴是不可思议的。项伯为什么会傻到为敌人通风报信,置自己的侄子于不顾?范增素好奇计,为什么范增的奇计却不为项羽所用?项羽为什么会放走刘邦,以至...13-05-10古代也有闹洞房 东汉时客人饮酒过量失手打死新郎闹洞房作为新婚一道重要程序,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乡村)司空见惯。事实上,这一风俗古代就有,其热闹程度也不亚于今天。明代作家凌濛初曾说:天下喜事,先说洞房花烛夜,最...13-05-10汉武帝雄才大略,为何没有得到史学家的高度评价?中国历史上,堪称盛世的时代不多,其中汉唐盛世最为人津津乐道。但是,要论汉朝盛世,其实倒是国家无事,民给家足,因而也就缺乏宏大叙事的文景之治,而不是文治武功的武帝...13-05-10班固在东汉并非独步天下,班固与他的“一生之敌”作为东汉最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赢得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赞誉。在史学界,他与司马迁一起被称为班马或马班;在文学界,他又与扬雄、张衡一起被称为班扬、班张,也有人将...13-05-10汉初80年的帝国对外历程:韬光养晦从“孙子”到“霸王”从春秋、战国、暴秦直至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国经过其间连续近600年的战乱、毁坏、凋敝及暴政,处于构建一个统一、安宁、繁荣和长寿的新帝国的极重大历史关头。其时,有...13-05-10汉朝女子幸福指数比唐朝女子更高:敢爱敢恨令人感动钦佩都说唐朝女子最幸福,其实有点误解。除了几个身在政治漩涡中的公主后妃,留名千古的唐朝女子并不多,那几个标明女诗人的徐惠、上官婉儿、薛涛、李冶无论文名还是影响力都远...13-05-10七国之乱,西汉中央与诸侯王国间的一次关键性战争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早已埋下祸根,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立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吴王刘濞开铜矿,铸造半两钱,煮海水制盐,设立官家集市,并且免去赋税,于是吴国经...13-05-10汉武帝刘彻在董仲舒的建议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七国之乱被平定后,天下又恢复了平稳安定局面。汉景帝依旧推行减赋税、轻徭役的安民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国家出现一派富裕景象。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春,景帝病逝,...13-05-10西汉文景之治,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前203~前157),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

中国共产党历史 篇5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侧耳倾听,七一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它招手:2011年七一,你好!

今天的灿烂辉煌,三百六十五里的路上,几多曲折,几多泪水,几多磨难,但我们已经走过来了,而且我们走到了今天。“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面对党的九十华诞,我们都是骄傲者。

翻开党史的扉页,党的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拉开帷幕。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个陈设简朴,但气氛庄重的会场上13位各地代表及国际共产党代表举行了连续三天的三次会议,对党的钢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7月30日晚,代表们正在开会时,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又匆忙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立即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大部分代表迅速转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会场,结果一无所获。由于代表们的活动已受到监视,会议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于是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从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便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历经了步步艰难,步步坎坷,大渡桥的铁索,卢沟桥的炮火,万里雪山的飞崩,无际草地的漫长,可我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毛主席的话儿我们永记心头,胜利永远是我们的……一步一步我们走来了,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功,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金秋硕果,转眼间九十年了我们怀着喜悦,怀着激动,含着泪水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九十个春秋,九十个冬夏,我们有过多少酸甜多少苦辣,九十年风雨,九十年洗礼,中国有几代人的青春年华。九十里征程,九十篇华章,我们牺牲了多少同志,我们洒下多少希望;九十年开拓,九十进取,新中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传承,只有希望。让我们敞开憧憬,敞开期待,九十年庆典我们欢天喜地,欢歌一堂;九十年庆典我们载歌载舞,鞭炮鸣响!

90年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90年东方热土上激起了多少风云震荡……,非同寻常的新中国建立,非同寻常的思想大解放,非同寻常的体制大变革,非同寻常的社会大转型,非同寻常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新中国一路凯歌行进,我们的家乡一路日新月异,我们的家庭一路幸福小康。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大多奇迹。

中国历史悠久 篇6

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

“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一)窑洞民居的历史与现状

受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陕北民居主要以窑洞民居为主。由于窑洞民居具有冬暖夏凉、节能节地、便于施工操作等特点,为广大陕北居民所接受,并沿用至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原始穴居、人工穴居与半穴居时期,依据中国历史发展时期,窑洞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的发展:

1.距今50万年前,出现了各种供挖掘的石器,可以推断,从那时起古人类就能用石器人工挖掘黄土洞穴了。

2.距今8000年前,出现了半穴居形式。

3.夏、商、西周时期,木构房屋大量出现,但穴居仍是众多奴隶的居住方式。

4.秦汉时期,出现砖瓦,在古籍中首次出现以“窑”字称横尢“张宗和,中山人也。永嘉之乱隐于泰山„„依崇山幽谷,凿地为窑,弟子亦窑居”(《前秦录十六国春秋》)。

5.魏晋南北朝时期,凿石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凿窑造石窑之风遍及各地。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就是典型的案例。

6.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黄土窑洞建筑已在民间使用。

7.元代时期,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窑洞是陕西宝鸡市金台观张三风元代窑洞遣址,建于元代延祐元年(公元1344年)。

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陕北窑洞介绍

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由于自然环境、地貌特征和地方风土的影响,窑洞形成各式各样的形

陕北窑洞

式。但从建筑的布局结构形式上划分可归纳为靠崖式、下沉式和独立式三种形式。建筑材料少,工匠少,施工便利,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

陕北延安窑洞,其中夹杂着窑洞式平顶房。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省工,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窑洞叫土窑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宽3米左右,最深的可达20米。窗户有两种,一种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种是约3—4平方米的圆窗。其特点是冬暖夏凉。用石头作建筑材料,深7—9米,宽、高皆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窑洞。砖窑的式样、建筑方法和石窑洞一样,外表美观。一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1进3开。窑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脚下的向阳之处,窑洞上面的脑畔栽了很多栽树木和花草。

编辑本段靠崖式窑洞(崖窑)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编辑本段下沉式窑洞(地窑)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

编辑本段独立式窑洞(箍窑)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编辑本段陕北窑洞建造技术和结构特点

陕北的窑洞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装饰特点

新建的窑洞还是传统格式,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着这个家族的所有成员。窑洞宽约4米,纵深约5米,高约3米,两壁的黄土面被刮切得十分平整光滑。穹顶呈半

圆形。这使本来就比较宽敞的窑洞显得很高,空间很大。从中间一孔窑的里壁向内开有隧道式的小门,通向一个完全黑暗的小窑洞,那里是储藏粮食等物品的库房。

这个新建窑洞内的炕、灶都已修好, 壁上还开挖了一些方形的可以摆放物品的凹洞。小伙子们在窑洞外用砖砌窗台和门。他们说,当窑洞拱形门正中最后一块砖放上去就要全部完工了。完工时要举行很隆重的庆贺仪式,主人要在窑里外贴红色的剪纸,门口贴对联,还要放鞭炮。村中亲朋好友将前来贺喜,主人则请他们喝酒吃肉,自有一番热闹。

在一排几户人家的窑洞前,我看到有几个妇女在包粽子。门外有锅和灶台,我就问她们是否都在室外烧饭。其中一位30多岁的妇女告诉我,一般窑洞都有两个灶台,只有热天才在室外烧火做饭。她邀请我进屋,我带着旅途的风尘和汗水跨进了窑洞,顿感透心的清凉。这孔窑洞有20多平方米大小,窑洞纵深靠墙处有一个大炕,这位大嫂说那叫掌炕。而有的窑洞内在靠窗的地方称为前炕。无论掌炕还是前炕,在炕的一头都连着一个三孔灶台,平时便在这里烧火做饭。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所以冬天炕上十分暖和。灶台上方的墙上有个凹进去的洞,里面放着油盐酱醋等物,室内一侧墙边立着一排高低不一的粗瓷缸,用于贮水、装粮食和咸菜等物。此外,室内还有一个大红色的带花纹的柜子,里面存放衣物,上面摆放着一些简单的饰物。四周墙壁上贴着各式各样的挂历、年画。特别是在炕周围的三面墙上约1米宽的地方,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和由各种烟盒纸拼贴的画,他们称之为炕围子,十分好看。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中国并购交易创历史新高 篇7

据路透社3月23日报道, 截至21日的数据, 中国今年来跨境并购总额再创季度新高至978亿美元, 同比增长237.8%, 单这季度的数据已逼近去年创下的全年跨境并购纪录。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中国化工集团以468亿美元对价收购瑞士农化集团先正达全部股权, 该交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笔境外收购, 亦是亚太地区史上最大规模交易。

该笔并购交易使得材料行业以471亿美元的交易额, 在中国企业境外并购中占48.2%市场份额, 排名居首。传媒娱乐行业交易额同比实现三位数的增长, 占据20.1%的市场份额, 主要源于安邦保险集团对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141亿美元的竞价收购, 其竞标对手万豪集团于2015年11月宣布以130亿美元竞价收购喜达屋酒店集团。

中国企业在欧洲及美国的并购总额升至历史最高水平。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并购总额达到539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较去年同期增长262.8%。其中仅中化集团收购先正达一笔, 便占据交易总额的86.9%。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 篇8

一、对于老聃、孔丘等伟大的思想家,没有指出他们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而且是世界公认的智者,他们的著作很早就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或教育理论和不朽的历史著作。他们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媲美的,是举世公认的伟人。

二、“精华讲得少,糟粕讲得多;该肯定的不敢肯定,该否定的又否定得过度”。如对老聃,只肯定了他有一些辩证法因素的萌芽,接着就批判他的“小国寡民”的没落思想。课文中没有提他谴责剥削者的言论:“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民之轻死,以上生生之厚也。”他还提出“损有余以奉不足”。这种平均财富的思想,多次成为历史上农民起义的理论基础和战斗口号。两千多年前有这样光辉的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三、“把有争议的、未有定论的问题,当做科学结论来讲,是不妥当的。”这特别表现在对孔子的评价上。课文把孔子的思想说成是保守的,实际上这个问题历来有重大分歧。课文根据“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一句话,片面地概括为孔子的世界观,也欠斟酌。孔子作为教育家,课文中没有提“有教无类”是不对的。尽管学术界对它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解释,但它是孔子使教育由宫廷官府扩散到民间的理论依据,是教育史上一大解放运动,则是基本肯定的,不应忽略。

四、“评价要郑重、全面”。对孟子的“劳心”、“劳力”之说,课文中说是“公然宣扬剥削压迫有理”,而不提孟子思想中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不提他所倡导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以及他推己及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博大胸襟。

五、“简而又简,只有阴暗面”。从课文看,庄子没有一点好处。实际上庄子并不是课文简述的那样悲观厌世的人,他的哲学思想也不是那样片面而简单。庄子深刻地揭示了当时人民的悲惨遭遇。他把生死看成是由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从根本上否认了灵魂不灭、成仙变鬼等宗教观念,比之当时的儒墨两家都要进步得多。

中国大历史 篇9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乏味、枯燥,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这的确让我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若不知黄仁宇先生其人,整部书倒像是一个对中国历史掌故颇深的外国学者所作,无论句法、用词还是观点都很特别,让人读来觉得非常新颖,有趣。但也许正是他久居国外,本书有些地方略显晦涩,稍欠顺畅。所谓“大历史”,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广角的历史。以广阔的角度从高远处去端详历史,随着细节的模糊,历史的轮廓就更加明显了。黄先生的大历史经常将几百年的时间归纳概括之,只零星叙述一些他认为有重要性和代表性的人和事,用来辅以议论。时间跨越度非常大,对史事也并不做详细陈述。

作者特别擅长于综合,他客观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角度梳理出各个王朝兴替的深层原因和内在规律。透过这些规律,黄仁宇先生分析了各个王朝的成败得失,并由此对近代中国如何更好地发展进行了探索,而对于我们读者,则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不可否认,从历史看过来,尽管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曲折,却必有其内在规律性寓于其中。这种规律制约着人类活动,又为人类活动所证明。凡是不遵循规律办事,最后必遭应有之惩罚,而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实现哪怕看起来似乎都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事物的发展总是前后联系的,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全然相同的事物在历史上发生两次,每一事物都有它各自的特点。

从历史的发展规律来看,机制固然重要,人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古人治国治家的经验总结,在今天也被很多人引用,这说明好的经验是不区分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它将被永远传承下去,永不湮灭。例如,拿古代的皇帝来看,一个皇帝的昏庸与否在于他是否能让自己做正确的事,是否能让别人去做正确的事,先要管理好自己,再去管理好别人,这样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的要义总是要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帝王小时候并不都是养尊处优,相反,他们还要接受很严格的教育和训练,以便将来继承父业,一统天下。

普通传统前史家将中国史看成是帝王之家史,认为皇帝君王者,呼吁世界,天下无所不从。然而在此书中,作者向读者传达出光鲜的观念是,中国的古代史,是在一种品德的指引下运转。帝王要有所作为,也必需依着品德轨迹,或许成为品德的象征,不然便无法得到万民的支撑。要维持整个国度之不变,上下必需到达一种均衡,而这种均衡的引子,在古代恰是品德。

历史告诉我们太多事情。然而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不能将每件事情都看成是谁谁而为。历史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历史的事是历来的人们总结出来的。因此,有时候没有必要讨论它的真假,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以史为鉴。历史上的很多人物都是环境造就的——时势造英雄。

虽然成就一个历史人物,是与人物本身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但有时候也是天命对人的选择。一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学会如何选择比奋斗更为重要。人的一生不奋斗的话就不会有选择,但是选择大于奋斗。

同历史任务一样,我们时常烦恼,时常不高兴,时常身心疲惫„„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智在成长。因为我们终于意识到了这些事情。不长大是不会有烦恼的,然而没有烦恼的生活就变得乏味了。我们不该因烦恼或者挫折让自己不前。生活应该永远积极面对,因为我们必须成长,无时无刻都要在成长。感谢那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情,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成长的那么快。感谢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单调,才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感谢生命中出现的烦恼,因为有了它我们才越来越成熟。不要畏惧烦恼,我们就应该开开心心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挑战那些敢于挑战我们的事情。历史给了我们机会去挑战,有了他们的前车之鉴,你还在畏惧着什么? 不论通过历史,还是他人,我们都要有一颗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心,不断地让我们不再“愚昧”。不论发生什么,我们都应该积极的面对。让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楚,让生活快乐的丰富多彩。一切都按照历史和大自然的规律思考和行动是不会有错的。

本来我也是个不太成熟的“调皮鬼”,但是读了一些经典书籍后,我的思想真真切切的得到了提升,读历史能让一个人考虑问题更全面,不至于极端化,过左或过右都会有负面影响。以前每次做决定的时候都会犹豫不决,思前顾后,读完了黄仁宇先生写的这本书,让我明白

了决断的真正价值:牺牲是必要的,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完美的东西,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选择结果最有价值的那一面,即使它也会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伤害,但是,这无疑是最有意思的决策。

一直贪玩享乐的我,也渐渐从历史中找到了一些属于只属于我的东西,这使我放弃了无聊的游戏,放弃了毫无规划的生活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可以舍弃的,让我慢慢地严格要求自己起来,每天给自己定一个小目标,并坚持每天完成,不求完美,只求尽力。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集体教学活动情况分析下一篇:2019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