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译文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塘月色译文(推荐8篇)

荷塘月色译文 篇1

相比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这里少了密密的树林所营造的幽静和神秘,更多的是开阔和明朗。荷塘依旧是曲曲折折,却少了出水的田田荷叶。花也不及清花园中的丰硕,到是多了清秀可人的美。

是日天公作美,微雨稀疏,一件纱衣足以抵挡。正是这微雨,让荷塘多了几分朦胧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荷塘四周花草丛生,竹林青青。极目远望,环绕荷塘的秦嶺山峰更是苍翠欲滴,山腰中这儿一片,那儿一团,正在升起洁白的水雾。看着那慢慢升腾,缓缓游动的云雾,你瞬间“羽化登仙”了!是啊, 今日置身荷塘,竹林听涛,山中看雨,携风沐雨,神清气爽,一时竟有物我两忘之情!望着池中睡莲,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朵!塘中睡莲处处,或三五成群,或一只独芳,总不会辜负你想寻找美的眼睛。她们或初露头角如羞涩少女,或成熟饱满如大家闺秀,即便有些败象,也不改其或粉嫩,或乳黄,或洁白的颜色,静静地卧在水面,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滋养。

突然想起周敦颐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诗句来,今天,在这蒙蒙细雨中,你少了夏日荷花的明艳,却更多了几分洁净。水面雨滴点点,荷叶上玉珠流动,你恬静,坦然,甜美柔和,幽幽地散发着淡淡香味,好一个“濯清涟而不妖”啊!

荷塘月色,我无缘体味月下荷塘的柔美多情,却有 幸感受到了雨中荷塘的质朴纯洁,我心足矣!

荷塘月色译文 篇2

1.休止符号。《荷塘月色》主要描写了作者从不静,求静,得静,超然,最后到出静五个阶段。如图它的节奏可以分成ABC三节,每节都由休止符隔开。A部分表达了作者从不静到求静,经过了一些波折之后得静的过程。B部分表示作者得静后超然的心境。C部分表示作者回到现实的心情。节奏上的转换,表现在音乐上就是休止符。在音乐中休止符是没有音响的,但却为音乐的进行增添了动力和色彩。本文第一个休止符是蝉声和蛙声,这种对作者宁静心情的打断, 给作者接下来的超然做好力量的准备,超然就如力量的爆发。第二个休止符就是最后一段的“——”。破折号有表示语义转折的功能,此外从视觉效果上看,它把作者超然的部分和回到尘世的部分分开。原文写回到尘世的部分很短,加上这个休止符,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

2.三连音节奏与叠词。《荷塘月色》除了作者情绪有起伏的节奏外,语言的声音也有节奏。本文使用了许多双声叠韵词和叠词。双声叠韵词和叠词在汉语语言中是打破常规的。在歌曲中,三连音节奏也是如此。它打破正常节奏的平衡,形成一种不规则的强力运动,因此它的表情作用也很重要。用在不同的地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虽然三连音节奏跟汉语言中叠词似乎很不一样,但事实上还是纯在着类似的地方。《荷塘月色》的叠词就像是运用在轻盈优美的地方的三连音节奏,能够给读者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

原文使用了如下双声叠韵词和叠词: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淡淡,田田,亭亭等等。整片文章语言的基调就是舒缓的,像旋律和谐的小提琴曲。这些叠词中都有字和声音的重复,时间上,减缓了语速,声音上,形成一种轻盈,优美, 像清波荡漾的跳跃试节奏。

二、《荷塘月色》译文赏析

叠声词的频繁出现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蓊蓊郁郁”除了“茂盛(luxuriant)”外,由于叠声的效果,还带有一种朦胧迷离的韵味,从上下文看还透出作者“阴郁”的心情。译文用了“lush”“shady”“ambience”。意在词义之外,借助sh音的重复来传达跟多层次的意思。

平行结构的多次运用也是原文的特色之一。如,“我爱热闹,也爱冷清;爱群居,也爱独处。”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句法结构因其在短语或句一级的重复,非常有效地加强了文字的节奏感,译文利益英文中平行结构的类似效果, 力图产生相应的感染力。“I like a serene and peaceful life,as much as a busy and active one; I like being in solitude,as much as in company.”

第4段频繁出现的叠词和平行结构所达到的意义相映,镜头延续,感官跳跃在译文中采用不同的手法力图取得相应的效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All over this winding stretch of water,what……”采用了“变语”(elegant variation,即不重复原文的“荷塘”)和头韵(winding water what等等)。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what meets the eye is a silken field of leaves,”着着重捕捉触觉和空间印象(silk field)。“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ike the skirts of dancing girls in all their grace.”从内容意义着手追究句法的节奏。“层层的叶子/ layers of leaves”借助的是音律和头韵(layers of leaves)。

“叶嫩花初” : “花初”指 “花初开” ,所以译为“blooming”而不是“budding”。

“莲子清如水”:“清”亦作“青”译为green。但是译文译文“fresh”基本保持了该字的意思又很好地和“如水”连接。

三、结语

《荷塘月色》读讲 篇3

一、纵观荷塘

从语言表达方面来看,《荷塘月色》充满了简单的朴素美,语言表达亲近自然,真实生动。比如,“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个“踱”字,交代了作者此刻的心境和状态,也为文章增添了恬静淡雅的感觉。还有,文章描写景色的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的排比、拟人、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表面上看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一旦步入此情此景,却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妙感觉。再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其中的“泻”字和“静静”搭配在一起,完美而生动地表达出了月光好似流水一般的动态效果,同时又增添了无声无息的幽静美。还有文章中叠字的运用,淡淡的月光、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粒粒明珠、缕缕清香等,韵律上的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又饱含朴素的淡雅。

从内容层次方面来看,文章层次鲜明,脉络清晰。全文贯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带上门出去——荷塘月色——月色下的景象——江南旧习俗——回到家中。暗线:心里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思乡愁绪——不宁静。结构上自然严谨。

二、深入感知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因由。“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的心境。欲言又止,给人以遐想,由此后来的情感表达,抒发胸臆也就顺理成章了。“妻在屋里拍着润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简短的一句话,为全文奠定了孤寂、凄楚的氛围。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为全文奠定了整体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

第二段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和月色。“白天也很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描写出了作者行走在小路间的那种孤寂的心境,写小路四周的林木和月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写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紧紧承接了前一段,抒发了游走于苍茫月色间的万端感慨。一个“踱”字生动地勾画出在月色下独自徘徊的孤寂身影,作者此时心情稍有宽解。接下来,“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一段内心的活动,作者此时的心态开始转向平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者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寻求到了这样一片净土,从现实的压迫之中暂时地抽身出来,抑郁的情绪也稍微得到缓解。

第四段完全进入到了景色描写阶段,先写茂密的荷叶,然后是多态多姿的荷花以及阵阵花香,最后写花的颤动和脉脉的流水。这是按照作者徘徊“踱”步的观察顺序所描写的,视线是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这一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写静物,叶子和花,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静中有动,描写静物的同时又体现出了动态美。零星的白花,袅娜又羞涩,有如美人一样娇媚,像“明珠”、像“星星”则完全体现了这月色下的荷塘的光滑。“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是嗅觉,这里歌声却是听觉,从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来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官体验完全的结合在一起,激活了读者的美好想象,又使作品更加的生动传神。第二层写动态,“这时侯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凝碧的波痕”,“脉脉的流水”,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第五段描写了流泻的月光和塘中的月色。月色虽然是单调无味的,可经过作者的神来之笔,使之与斑驳有致的景色搭配描绘,自然让单调的月光增添了不一样的华彩。首先,“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增加了月光的动态感,以流水作为比喻,将月光诠释得轻柔、流动,既空灵又明澈,那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就是月色和水气柔和在一起的见证。这样的景色有如笼着轻纱的梦一般,写景中带有抒情色彩。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这样的景致越发的虚无飘渺,越发融合作者满腔的愁绪,正是“恰到了好处”,月光是从树的后方照过来的,自然不能整整齐齐,影子参差斑驳,“峭楞楞如鬼一般”,使读者完全融入这梦幻一般的境界,虽然并不均匀,但却透露出某种内在的和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将这一片和谐,幻化成了优美动听的旋律,传到耳畔。

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远远近近,高高低低”一连串叠字的运用,将荷塘四周树木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能引发读者种种联想,此时作者的心绪开始波动,稍缓和的心境又回归到不平静,眼前的幻想慢慢地消失无踪,有的只是 “热闹”的蝉声和蛙声,而“我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恍然若失的感叹,也与本文文眼“心里颇不宁静”互相辉映。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以写景为主,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第七、第八两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面对现实的那种复杂的无奈的心态。“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对于采莲的旧俗做一简单描绘,而后以《西洲曲》中的诗句,来表现那一系列的优美情境,至此,整篇文章的情感起伏达到了顶峰,首尾呼应使全文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整篇文章以“我”游荷塘为主要线索,作者游走的路线贯穿全文始终,情感表达波澜起伏,又都脱离不开现实的影像。全文笔墨纵横,意境阑珊,结构严谨,又富于变化,语言清新淳朴,使人倍感亲切,如同一篇声色具备的山水画卷,将作者一腔愁绪尽融其中。文章的最后回到了现实,看似简短平淡的叙述,却五味夹杂,现实是无法逃避的。尽享这荷塘月色的景致之后,作者从遐想中回归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然,心里还是一样的不宁静,刚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此处呼应开篇,总结全文。整篇文章充满了朴素的美,作者力求“真”与“自然”,真实生动地绘制了这一幅荷香游园图,完全不用绮丽的、生僻的字词来描绘雕琢,而尽显情感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

《荷塘月色》是一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佳作。作品“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作者内心的活动虽然不平静但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淡淡的有所遮掩的,这样就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忧愁与喜悦是相伴而生的,在忧愁之中让人向往喜悦,而沉溺在喜悦之中又处处受到忧愁的牵扯。这就是全文的矛盾所在。朱自清以其独有的创作手法,完整而传神的表达形式,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江海中学(226251)

荷塘月色 篇4

同学们,你们昨天阅读了《荷塘月色》,让大家自己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我们能用一个句子来对本文的语言进行鉴赏吗?“我觉得《荷塘月色》语言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语言美点:

用词准确,描写细腻,妙用修辞,巧用叠词。

总结:

同学们,鉴赏语言,只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要想真正的读懂散文,读懂作者,你就一定要真正的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他产生共鸣。

找出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

见课文

问:同学们,你能体会到朱自清当时的心情吗?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

朱自清是何许人也?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挥舞着小红旗,站在街头演讲的热血青年!在写《荷塘月色》的时候,有一个国民党的高官陪着他在荷塘边散步,说你加入国民党,保证工资比现在高得多,你加入国民党就给你官职、给你待遇,你加不加入?朱自清徘徊了几个晚上,最后终于决定,不加入!这就是作者笔下的“不宁静”!

讲讲《背影》

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他的父亲,邮政局长的差事丢了,为了安葬老母,他们家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连一幅郑板桥的字画都卖了,还借了很多高利贷,最后这些钱全部都是由朱自清来还。朱自清当时正在北大哲学系读预科,知道了家庭的事,急急忙忙缩短了学业,赶紧读本科,本科也缩短了一年的时间,读完后就赶紧参加工作。就在扬州四中,还是扬州八中教书,因为他是北大毕业的,那是高材生,所以当时的学校就让他担任教务主任,给的工资也很高,一个月几十块大洋,那个时候,几十块大洋是很多钱的,相当于现在的万元户,结果朱自清的爸爸每个月把朱自清的工资全部领走,一个铜板都不剩,连续领了三个月,这个时候,朱自清已经成家,自己家庭也要开支,朱自清觉得这个日子实在不好过,就举家北上,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爸爸知道了,认为儿子嫌弃自己,就不理他,朱自清想了很多办法,父亲一直没有原谅他,逢年过节,朱自清回家看望父亲,父亲也不理他,朱自清没办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了《背影》,写完后,再三嘱咐他的弟弟朱国华,无论如何都要找个合适的机会把这篇文章读给父亲听。正好有一次,他父亲重病,弟弟自华就在床头朗读这篇文章,老父边听就边流泪,终于谅解了他的儿子,老父就是第一个读懂了自己儿子的人。《背影》里的结局是什么?是“父亲一股脑的把桔子倒在我的怀里。”什么意思?父亲没有工作了,弟妹成排的站在大门口,等待大哥的回来,父亲倒的这个桔子不再是桔子,是把家庭养家糊口的重担传承给了长子!

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1、直接表达;

2、融情于景,在景物的描写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情感

为什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真的是如作者所说“忽然”吗?

荷塘月色赏析 篇5

《荷塘月色》一文以准确贴切的语言,抒发出作者因置身于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悦”,以及社会带来的又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文章借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 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文章因情而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赏塘中美景,进而引出江南采莲的旧俗,令“我”惦起江南,最后又回到家中。在这里,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回归现实,时间不长,但感情却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我认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文章开篇即写“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定下了低沉的感情基调,接着写路是幽僻、寂寞的,月和云是淡淡、朦胧的,树影是参差、斑驳的,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而蝉声与蛙声虽然热闹,但却与“我”无缘;接着又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惦起江南,感慨颇多。如此等等,无不让人感觉到作者心中那淡淡的忧愁。

直接而集中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内心独白。这一大段独白,是从不宁静到观赏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个过渡,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和寻求摆脱冲突的愿望。作者的这种心情,在月下荷塘这样一个幽美的环境中,表现的便是忧愁与喜悦相交织的审美情怀。

《荷塘月色》学案 篇6

2010.11.5

《荷塘月色》学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一)新课导入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1

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初读课文

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

弥.望()斑.驳()渺.茫()点缀.()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_____。

踱:_____________________。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例:______________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3、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语句中,还可出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

《一(老师小结(略)

(三)总结扩展

“作者思路,遵路识斯真。”从品味语言入手,抓关键语句,找出显示作者行踪和情感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4 ~ 6段。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

(一)再读课文

一、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4节,引导学生思考:

①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

(1)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二、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5节,思考:

①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齐读第6段,①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生齐读第7—10段,学生思考: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揣摩语言,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二、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

1、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拟人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难点探析

1、第五段酣眠、小睡各指什么?有无深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扩展(略)

(五)课后作业

《荷塘月色》的教学实践 篇7

当下职校里普遍更加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而逐步淡化文化课的色彩。因为文化课见效太慢、太小, 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没有耐心等待。他们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到了工作岗位, 文化成绩考第一的同学, 工作能力就一定强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是“当然不一定”。所以他们淡化文化课觉得非常心安。

但难道语文在职教的领域就只能易名为应用文了吗?语文真的就没有其他的价值了吗?我觉得肯定不是, 一定不是。语文中的应用文其效用是显性的、快速的, 语文还有其“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人的工作生活的隐性功效。我在上课的时候, 常常通过巧妙的提问设计, 锻炼学生工作生活所迫切需要的分工意识和分享理念。以《荷塘月色》第三课时的具体教学过程为例来说。

我们班35个同学, 我把课桌排成了5排, 整个班级排成了5排7行座位。每一行是一个小组, 正好形成“七巧板”的特殊结构。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 灵活地将他们组合或拆分。

前面2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背景、作者、朗诵课文以及课文的1—4小节。

一. 概括回顾

我问:《荷塘月色》我们已经学习了2节课, 请同学们回顾小结一下, 我们学过哪些知识点了?以小组为单位 (A) , 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对又快又多。

同学们纷纷举手起来回答:

(1) 解释了题目

(2) 介绍了作者

(3) 讲述了背景

(4) 学习了生词

(5) 强调了文眼

(6) 明确了线索

(7) 概括了段义

(8) 细析了1—4

最后我把我的整理通过幻灯片给他们看一下, 以帮助那些回忆不出来的同学再次复习, 加深印象。并给回答最多的小组鼓掌祝贺。

二. 详细回顾

1.我说:4、5小节是课文的重点, 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朗读, 现在想看看同学们读得怎么样。我设计了简单的竞赛方法。3小组为一个大组, 这样全班分成2个大组和1小组 (B) 。2个大组各读1小节, 小组做裁判评委。最后评委组的评价, 不仅评出了成绩而且强调了朗读的注意点。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能调动积极性, 还强化了知识点, 可谓一石三鸟, 最后给优胜的小组鼓掌鼓励。

2.我问:第四小节已经学过, 你们觉得哪些是重要的, 需要一起再回顾的, 请举手说。以个体为单位 (C) 。

同学们讲了:

(9) 具体的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10) 景物顺序的安排:

(1) 、总→分

先整体写荷塘“曲曲折折”, 再分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 、近→远“送来”, “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3) 、上→下“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4) 、静→动“微风”、“颤动”、“流水”。

(11) 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比喻、通感。

(12) 叠词及其作用:

AA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ABB一粒粒

AABB曲曲折折

作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13) 作者寄予的感情: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我常常用“你觉得”、“你认为”, 这样能让学生有一种自主权, 慢慢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主, 自己判断, 自己选择。而不再是老师说什么重要, 老师说什么要考, 就去学什么, 就去背什么。

三. 学习新课

1.我问:在学习第四小节的基础上, 你们觉得第五小节有哪些知识点要讨论并作强调的。以小组为单位, 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又对又快又多。

大家纷纷举手说:

(14) 叠词:静静、薄薄、淡淡、弯弯, 作用和上面一样。

(15) 修辞:通感“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16) 作者寄予的情感:淡淡的喜悦之情。

(17) 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18) 动词的准确运用:泻、浮、洗、笼、画。

我补充:同学们说得很好, 很全面, 都基本准确, 也体现了对第4小节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补充一个问题, “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话, 用通感修辞有什么好处?前后2桌间4位同学成一小组 (D) 讨论一下, 然后派代表回答问题。

(19) 把视觉转化为听觉, 化静为动。

(20) 把光月影的黑白块儿想象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 非常生动。

(21) 通过和谐的音乐突显了月色的和谐。

(22) 整合各组的意见:把视觉转化为听觉, 光月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 化静为动, 写活了, 表现了塘中月色和谐美妙的特点。

我评:所以说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我思:灵活地组成新的小组, 一来是就座位讨论比较方便, 二来训练学生能较快地适应新的小集体, 新的合作伙伴。

2.细说动词:2小组为1大组, 共构成3个大组, 还有1个小组, 共组成4个组, 我单独算一组, 总共5组 (E) 。一共5个动词:泻、浮、洗、笼、画。

分完组后, 首先, 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代表举手抢任务, 最后剩下的是我的。接着以组为单位讨论本组的任务。最后派组内代表发言。结论如下:

(23) 泻: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24) 浮:写出雾的轻柔, 表现出月光下荷叶, 荷花那种缥缈的姿容。

(25) 洗:表现了月光的洁白柔和。

(26) 笼:突出荷塘朦胧、恬静的氛围。

(我)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展纸描绘一般, 富有情趣。

我思:抢问题的方式, 让同学不仅学会更快地自己做决定, 而且会让他们觉得, 任务是他们自己选的, 理当毫无怨言地尽力完成。抢的形式也营造了一种竞争的氛围, 竞争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人都必须去适应它, 适者生存。各抒己见之后, 我们再一起修饰各自的答案。分享结果。竞争之后必须有分享, 否则, 下次竞争就没有了依据, 人就成了孤立无援的个体。

3.课外拓展:第四小节“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小节“荷塘上的月色”, 一“荷”一“月”, 同学们挨个说一个关于“荷”或“月”的词语或诗句。最后我们在所有的词语诗句里选择了2句还诠释课文主旨:荷——出污泥而不染, 月—一片冰心在玉壶。

在1927年那个纷乱迷惘的岁月里, “荷塘月色”是作者明确的志向、坚定的意志的表达。

我思:挨个说这个问题, 一来拓展知识面, 二来集思广益, 同学们掌握的知识相互补充分享, 三来强化文章主旨, 四来让个别不能主动举手的同学也能参与到课堂活动。

四. 布置作业

综合这一节课, 回答问题一共有45人次, 我们班35人, 一个人有一次以上的回答机会。全班大多数人都动起来了, 形成一种氛围, 这样那些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的同学会逐渐被感染, 从而被带动起来。慢慢克服自己的胆怯, 慢慢学会表达自己。这一节课所用到的提问方式有:A、以小组为单位;B、2个大组和1小组;C、以个体为单位;D、前后2桌间4位同学成一小组;E、我单独算一组, 总共5组;F、挨个说。多种不同的提问方法, 首先让课堂赋予变化, 让学生不断地产生新鲜感, 从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每种方法也都是认真设计好的, 都有不同的“目的性”。

小时候知道一个教育名词叫“填鸭式”, 就是不管学生能不能消化, 能不能接受, 教师一味拼命把知识往他们脑子里塞, 大量无意义的抄写, 大量不理解的背诵, 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分数是升学。而我们的职业教育, 考试已经变得简单, 分数已经变得次要, 我们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待人接物的能力, 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 以及团队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填鸭”, 我们的教育必须学会交流。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最好的交流, 学生能懂得尊重老师, 自觉接受老师的信息即提问, 学生能有他感兴趣的知识点, 被老师的提问吸引。学生能把自己的意见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 并争取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 这是展示自我的体现。学生能很快地在自己的小组里分工合作, 这是团队精神和团队能力的锻炼。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去学习同行们写的关于提问的文章, 他们大概都是普高的老师, 都有很大的升学压力, 所以他们的文章无不是把提问的技巧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捆绑的, 他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更好的办法, 让学生“吃透”课文。而我却认为, 理解文章也是一种交流, 是与时代背景、与课文人物、与作者的交流, 所以学生一旦能较好的与身边的老师同学交流的话, 学习时理解课文就不会做不到, 工作时与同事合作、与服务对象交流就不会做不好。

赏析《荷塘月色》 篇8

关键词:荷塘月色;求静;不满现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15-0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在任教清华大学期间所创作的一篇现代抒情散文,它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文学质感的的文学作品。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作者心中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批判感情之强烈,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写于1927年,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朱自清是一名爱国的民主主义者,无法参加革命或反革命,他最终选择了暂时的逃避,通过文学作品来抒发心中的惆怅,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把情绪寄托在文字之上,由始至终都体现出一种挣扎的心理,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文章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表现出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在内容上看:文章中运用大量的叠词来描述荷塘月色的美,一粒粒明珠,峭愣愣,阴森森,蓊蓊郁郁,曲曲折折,影影约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文章里面的荷塘,荷叶,荷花,树木,青雾,月光等景象都运用叠词来进行修饰,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荷塘月色景象。“悄悄地”披了大衫出去,又“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首尾呼应,“悄悄”与“轻轻”体现作者内心的不平静与烦躁,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在走出去看到夜晚的荷塘美景,不想打破这种安静的场景,于是轻轻的推门回家。“曲曲折折”体现了荷塘的宽广,“田田的”为我们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荷叶的形态,“层层”说明了荷叶的多与深,体现出茂密的荷叶场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说明了树木生长的茂盛繁荣和错落有致。叠词的使用表示程度的加深,来突出强调事物,使描述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有艺术魅力,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文章中还运用大量的比喻,比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去说明荷花的美,明珠惊醒剔透,星星晶莹闪耀,美人窈窕娇媚。不仅写出了荷花的美,更写出来荷花在月色中的特点。文章运用了亭亭、袅娜、羞涩、刚出浴等词语来形容荷花荷叶,使得荷叶自身舒展的形态、荷花的开放和含苞待放的姿容各具情态,把荷花与荷叶描写的栩栩如生。“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 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写出了夜晚中的月色之美。在这篇文章里,还运用了博喻来描绘景色,加强了语意,增添了气势,把事物的特征特征和内涵从不同角度来表现出来,这就增添了文字铺排的气势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荷塘月色景色。文章中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品格,在描述客观事物中,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转移,使意向更为生动活泼。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 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宁静的气氛,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拟人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把事物人格化,表现出人物特征,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事物表现的淋漓尽致,使文章生动活泼。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是柔美的样子,用来形容女子美丽优雅的身姿;羞涩形容女子的娇柔,在这里形容白花,感受到荷花呈现出一幅美人般的姿态。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把叶子比作人肩并肩密密的挨着,呈现出一幅荷叶茂密,整齐排列的场景。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杨柳依依,这里被当做是女子稀疏的倩影,把杨柳赋予了人的灵魂,展现出美丽的女子的形态,让人不禁着迷。文章中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就体现出对比的手法,这种矛盾的写法,通过热闹和冷静、群居和独处的对比,让作者的感情更加鲜明,也突出了作者这种矛盾的心理,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在结构上看: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段,交代夜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二部分为第2~6段,写出了作者夜游荷塘的心绪和见闻。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行踪顺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2~3段)在写去荷塘的路上,介绍了荷塘周围的环境和作者站在荷塘旁的心情;第二层(4~5段)主要描述了荷塘上的月色,皎洁月光下美丽的荷塘,具体写了荷花、荷叶、荷香、荷波和叶下的流水这几种景物,体现了作者暂得安宁时的喜悦之情,通过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也曲折的反映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第三层(6段)写荷塘的四周,主要分为中景、远景。第三部分是最后两段,作者欣赏月色,并且回到家中,抒发不满现实的感慨。本文的景物色调具有朦胧的美、静谧的美的特点,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和对现实的不满,渴望平和自由的生活,现实中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造就了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荷塘月色》开始就写出文章的中心——“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通过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衬托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写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来衬托出荷塘月色的“静”。通过描写江南采莲的场景: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衬托出夜晚“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委婉地体现出“心里颇不宁静”的缘由。文章的结构脉络清楚,严谨细密,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文章达到了“形散神不散”的境界。文章又分为外结构和内结构。外结构是作者出门走过小径到荷塘,又从荷塘回到家中,夜游荷塘月色按照空间顺序来进行描述的。内结构是作者的情感思想从平静、求静、得静到出境。通过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的为作者展现出一段心理历程。文章首尾相呼应,本文共有三处首尾呼应的地方,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按照这一线索来描写月光下的荷塘月色,并且设置了悬念。结尾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回答这一悬念。另外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首尾相呼应。最后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开头与结尾首尾呼应尤为明显,“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心情并没有因为夜游荷塘而发生很大改变。这三处的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巧妙地让文章浑然一体,结构紧密。

《荷塘月色》表现出语言美、声韵美、温馨美、朦胧美与和谐之美,文章充分的展现出这几种艺术美感,情感描述细腻而又不失强烈。文字能体现作者的心性与感情,全文按照“静”这一线索来寄托思想感情,作者向往自由而又平静的生活,月光下的荷塘很美,作者有淡淡的哀思,淡淡的惆怅,同时也有淡淡的喜悦,几种感情同时存在,展现了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也抒发出作者心中的想求静、想超脱而又不能的无奈之情。

参考文献:

[1] 何子谦 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感赏析

[2] 张玉玮 赏析荷塘月色

[3] 刘青 《荷塘月色》赏析

上一篇:学校春游的日记下一篇:会计的年终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