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雨点儿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开课雨点儿(推荐8篇)

公开课雨点儿 篇1

梨林镇中心小学 牛好梦

教学目标:

1、认识数、彩、半、空、问、到、方,会写半、问、从。

2、正确读课文1-4自然段,指导朗读问句。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喜欢猜谜语吗?一起来猜一则谜语,看谁听的认真,猜的准确。(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

2、猜的真准确,雨点儿非常可爱啊,我们来把雨点邀请到咱们的教师吧!要把名字读准确哦,雨点儿,注意儿化音。来大声一点!出示雨点图!今天我们就来走进雨点儿,板书课题。(改:读儿化音,先示范读,再告诉学生把点和儿读的快一些,学生练读,用儿化音就把雨点儿叫的很可爱了,再出示雨点儿图,接着再出示小宝宝、女孩的图片以及儿化音宝贝儿、女孩儿,练习读儿化音)

反思:教读儿化音,不仅只教学生会读,还要教学生读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这么读,把知识教透。

二、学习生字

小朋友们真棒,下面跟着雨点儿走进课文吧,1、自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圈出这几个生字 数 从 彩 半 空 问 到 有 方,拼一拼读一读。

(自学提示改成:圈出横线上这几个字数、从、彩、半、空、问、到、有、方)

反思:告诉学生横线上的字就是我们要求要认识的字,教学生掌握重点。

3、学习生字: 数,多音字 数鸭子,唱数鸭子,数字

(先出示鸭子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数完是数字8,归纳多音字,接着出示下雨图,让学生数,引出数不清,数不清的雨点儿)

从,观察字形,左右人,左边的人捺变点

彩,左边是采右边三撇,三撇旁,看图片(出示云彩的图片,看图猜字,再让学生组词,通过组词来巩固)

半:一半,一张纸,半张纸,对比,写半(提示写半的时候,中间的竖要写到数中线上,两边一边一半。)

问:闪 问换偏旁 写问(先出示闪,再变魔术换中间的字变成新字,问,让学生组词,问题,问问题的时候需要张嘴问,所以中间是口字。)

空,出示天空图片以及填空蓝蓝的(),空告诉学生它的偏旁是穴,加拼音,解释穴就是山上挖了一个大窟窿,再出示窗户的图片,让学生说窗户的偏旁也是穴宝盖

到、有 方随文识字 说句子。(方注意提示学生读轻声)

4、检查识字,读雨点里的生字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听老师读课文。提出听学要求:

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的什么事?

1、放音乐,教师读课文

2、学生汇报

3.标出自然段。一行前面空了两格的叫自然段。

四、品读课文,理解体验 ㈠、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真热情,瞧,雨点儿又从课文中跳出来了。

出示句子“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请你读一读这一句话。2.雨点儿多吗?你是从哪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理解“数不清”

① 数不清:说一说,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数不清。

② 看图练习说话(导入已经讲过了,这里就简单带过,然后知道朗读,读的重一些)

师结:这些东西太多了,数不过来,所以读“数不清”这个词时要读重一些。再读句子(范读、指读)

3、雨点儿是怎么落下来的,句子中用了哪个词? 飘落:飘落是什么意思?

教师示范纸片和书的下落,说明飘落是轻小的东西慢慢地落。生活中哪有些东西是飘落的?看图练习说话

5、指导读一读一自然段。

6、嗯,读得真好,但在这里雨点儿又要考一考你们了!我会说:()从()。㈡、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师:哎哟,听着你们说得这么精彩,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也在半空中聊起天来,他们都说什么了,请你读读课文的2、3、4段。请用直线把他们的对话画出来,再读一读。

1、认识引号,你勾对了吗?两对小蝌蚪,说话在中间

2、“你要到哪里去?”这是谁问的?

3、谁来学着问一问?

小雨点怎么回答的? 谁能读出来?

4、师:嗯,小雨点儿不但会回答,它还有一个本领!它还会问呢!找一找小雨点儿是怎么问的?

生:“你呢?”

5、那大雨儿要去哪儿呢,谁能把它读出来?

6、师生配合读课文

公开课雨点儿 篇2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公开课不是作秀课 篇3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学校通知我们三位老师,明天区上要来人听课,让我们准备一下。因为刚参加工作才两年,所以不知道“区上来人”的深刻含义,因此只是按照常态课来准备。恰好那是一节复习课,我主要从知识的体系、上课的环节梳理了一下,不像现在有多媒体设备,当时只有课本、教案和粉笔。

第二天早上,自习课还没上,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就独自到我们学校来了,她先看了我的教案,并没有说什么,然后第一节课就听数学课。下课后她就一句话:“这就是你准备的课?”我说:“今天我刚好上到这一节课了,新课还不能讲,是复习课。”随后她到校长办公室说:“把这个老师赶快换掉”。

事情过后我才知道,这次要上的课是要展示给全区教师,那时还没有区级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说法,因此我错失了一次展示的机会。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课,蒯威老师在文中提到一些看法,在文中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了同事的关心及个人的看法,我非常有体会,在我工作十年之后,为了应对公开课、优质课、新秀课等等的名目繁多的作课,老师本人、校领导及教研组等为某一个人能够做出好课,不厌其烦,四五遍甚至于十几遍地试教,发现问题,精心设计,运用多媒体手段打造精品课展示给大家,一堂课耗费了大家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才完成,当然达到的效果是一荣俱荣。其实这种作课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帮助呢?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每一节的积累来完成的,绝非一节“优质课”就能达到目的。“优质课”不能掩盖“常态课”的真实状况,时间和精力也不允许我们去“秀”。

在第四段中,蒯威老师所提的“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上课的感觉差不多”。在我们身边的确不乏这样的老师,大家都热衷于这样的表现形式,课堂上下的功夫自然会减少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恐怕只能是“造假”的课堂、“倒退”的教学了。目前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公开课到评优课,所有人的目标都是获奖、拿奖。

在第五段中,“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精彩”。这是实事求是的大实话。我们更要为教育的进步和教学的提高不断探索,同事之间通过“常态课”、“推门课”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在探究中前进,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去外面听课,听专家讲座,学习他人的长处,吸取好的、能为我所用的东西,然后展示在常态课中。如果需要公开课,就把自己真实的、最好的、有血有肉的课展示出来,让同行、同事去评价,让优点闪出火花,让缺点不断得到纠正或改进,归根结底就是用真实的常态课去“公开”,把“作秀”的成分尽量减少,回归本真,回归原味的课堂。蒯威老师在不同场合听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一课,每一次都有所不同,他认为这才是灵活的真实的课堂表现,如果薛法根老师在不同场合都讲成一模一样的课,恐怕大家对他的评价就是另一番模样了。每一堂课对老师都是一次演出的机会,潜下心来,吃透教材和大纲,夯实基础知识,提高驾驭的能力,不断地研究,不断地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堂常态课成为有所得的“真”课,而非“秀”课。

曾经有位教育界领导说过:“公开课上如果觉得课件没有用的话,就不要用了,做我们的常态课,不要为作课而‘作秀,一看就是两张皮。”笔者对此深以为然。

公开课雨点儿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水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逐步做到有感情。

3.运用添改板画和用自己平时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等形式学习课文,说说自己平时见过的雨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创造自主选择的契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件的演示:雨水的形成以及干旱无水的大地在雨水的滋润下长出花草,使学生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重点、难点: 1.认字和练习朗读。

2.要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3.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激发热爱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生字卡片、大雨点儿小雨点儿的头饰。

学生:布置学生课前问问父母或自己查阅资料:为什么会下雨?观察各种雨的特点。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朗读课文、课件演示等形式理解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㈠猜谜语,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放多媒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注意听,看谁听得认真,猜得准确: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㈡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⒈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⒉同学们平时真爱细心观察,知道那么多雨呢!那么你观察过大雨是什么样的吗?

(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盆往下泼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汇成溪流)⒊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春天、秋天)(前几天,我们这刚刚下过几场绵绵的秋雨)(春雨沙沙下过,春姑娘就来了)㈢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yǔ diǎn ér 12.雨

儿 板书:

大家注意看“儿”这个字,单独读时读二声,在这里和点连起来读儿话音,跟老师读。

(出示雨点儿图)多可爱的雨点儿啊!你也把它读可爱一点儿。(范读——指读——全班读)

二、初读课文

㈠过渡:这么可爱的雨点儿,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想知道吗?快打开书翻到这一课吧!

㈡提出自学要求:自己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㈢检查自学情况:

shǔ

qīng piāo luî bàn kōng huí

yún cai dì fang 数不清飘落 半空 回答云彩地方

1、词语:(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领读:请你跟我读,我就跟你读,读准声韵调,扫清拦路虎。)

(彩、方在这里读轻声)

点、数、清、彩、飘、落、半、空、问、回、答、方

2、生字:(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可去掉拼音读。)

三、理解课文。

㈠学习第一段。

1、过渡:同学们会读生字和词语了,句子读的怎么样呢?谁来读第一自然段。(示第一段,指读)数不清的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

2、师板画。

3、对照这句话,大家都来读一读,对老师画的有什么意见?(数不清的雨点儿指雨点儿很多,数不过来,老师画的雨点儿太少了。)

谁听到了,再来说一说。

4、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老师听明白了,你们明白了吗?那就请你们帮老师画出数不清的雨点儿来吧!(学生添加板画)

5、除了雨点儿数不清,还有什么数不清?(星星、雪花、头发)

6、师结:这些东西太多了,数不过来,所以读“数不清”这个词时要读重一些。(范读、指读)㈡学习二、三、四自然段。

1、演示:“飘落下来”是怎么落呢?

2、师:飘落下来的雨点儿里,有大雨点儿,也有小雨点儿,半空中大雨点儿会和小雨点儿说些什么呢?想听吗?(播放大、小雨点儿的对话。)

3、读句子:他们的对话有趣吗?从书中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句子: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5、第二段:你想用什么方式读?

(根据学生回答,或赛读、接读、评读。提示读出问的语气)

6、第三段:你想用什么方式读?

问:这句中小雨点儿是怎么回答大雨点儿的?

问:你呢?也是小雨点儿回答大雨点儿的话吗?不是,是什么?(是小雨点儿反过来问大雨点儿的话)问:它会问什么?

(你要到那里去?也到有花有草的地方去吗?)

7、大雨点儿到哪里去了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吧!

8、分角色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加动作带头饰表演)㈢学习第四自然段

1、想象: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去了自己喜欢去的地方,想象一下,它们到过的地方会是什么样?(据学生回答来学习)

2、出示第一句:

不久,有花有草的地方,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师范读,注意读好“更红、更绿”。

3.出示图欣赏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渲染:雨过天晴,太阳出来了,空气多么清新,打开窗户看看吧!学生睁开眼睛,说说看到的景色以及自己所想象到的。

4.问:雨后的景色真美,可是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没有花没有草呢!你知道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指哪些地方?

(干旱的土地、沙漠)

5.课件演示:干旱无水的大地经过雨水的滋润,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师渲染:这就是干旱无水的大地,没有花也没有草,盼呀,盼呀,终于下雨了,经过雨水的冲洗,大地湿润了,不久也长出了红的花,绿的草。

6.想象:如果你是小花小草,你会对雨点说些什么?(谢谢你,有了你我们才能生长,我们的生长离不开你。)7.朗读:不只小花小草高兴,我们也很高兴,就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一起读这一段。

四、总结延伸。

1.总结: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我们知道了雨和人类、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想知道雨是怎么形成的吗?(课件演示)

2.延伸:自然界中不仅有雨,还有风、雪、露、雷、电,希望同学课下查查资料,问问家长,讲给老师同学听。

附:板书设计

yǔ diǎn ér 12.雨

小雨点儿

有花有草

更红更绿 大雨点儿

没有花没有草

公开课雨点儿 篇5

众所周知,爱模仿是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最近班内正在开展“能干的小手”的主题活动,孩子们通过“手指兄弟”“保护小手”“小手歌”等一系列的科学、健康、语言、音乐等活动,在模仿中学习,在游戏中体验,对自己双手的特点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次社会活动“能干的小手”,旨在让孩子们通过交流讨论、观看课件、操作活动等,加深其对能干的小手的认识,体验双手不同的活动所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活动目标

1、了解小手的功能,认识小手的多种作用。

2、探索双手活动的丰富性,提高手的活动能力。

3、体验双手活动的趣味性,增强相应责任意识。活动准备

1、布置娃娃家场景。

2、一幼儿在家、在园的劳动录像。

3、“我有一双小小手”的音乐等。活动过程

一、通过问候、游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来了很多客人老师,请大家举起小手,跟大家打个招呼吧!幼儿一边挥手,一边说“客人老师好!”

师:咱们一起来玩个“五门开开”的手指游戏吧。

幼儿五指相对开始游戏: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请进来!(评析: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对小班孩子来说,突出游戏尤为重要。老师一开始就请幼儿举起小手跟客人老师打招呼,巧妙地与本活动的主题“能干的小手”相呼应。接着在老师的提议下,师生一起玩对本责任培养的一种阐述,进而再一次紧扣主题,彰显了手的能干。)

三、通过演示交流,了解“人人都有一双会说话的手”

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给整理玩具的小朋友送个大拇指,你们能按颜色标记来分积木,真棒!给整理图书的小朋友送个“OK”,你们能按大小标记把书分开来放,真好!给整理衣服的小朋友送掌声,你们不但把衣服裤子分开来,而且还叠得很整齐,真能干!师:娃娃家妈妈说谢谢小朋友!幼:不用谢!(边说边摆手)师:刚才小朋友得到了大拇指、掌声,得到了“OK”,开心吗?那老师的大拇指、掌声、OK表示什么呀?(真能干!真棒!)师:原来老师的手还会讲话呢,你们的手会说话吗?幼儿自主交流,并不断变换手势。

师:请小朋友用小手做个动作,摆个姿势,让老师猜猜,你用小手说了什么。

孩子们边摆造型边随着老师的评价变换着不同的动作。教师边走边说:你是一只小鸟,你是一条小鱼,你是一朵漂亮的小花,还有小鸡、小鸭呢!老师猜得对吗?游戏“我说你猜”。师:刚才,小朋友做,老师猜,现在老师也来做一做,请小朋友猜一猜吧。师:刚才,老师小手伸一伸――请进,小手按一按――请“安静”,小手变一变就“OK”,手指举一举――耶!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对了,原来,我们的小手真神奇,我们都有一双会说话的手,我们也一起来用小手学一学说话吧。

幼儿集体跟老师练习一遍,边说边用手势来表现。

(评析:本环节,教师先通过用不同的手势给予幼儿不同的表扬,一方面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为老师承上启下的自然过渡埋下了伏笔,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一学、说一说、动一动,体验了小手会说话的神奇效果。进而对手的功能、作用进行了有效地拓展,丰富了孩子们的经验,让幼儿轻松地理解并初步掌握了手势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多样性及趣味性。)

四、通过歌表演,了解“人人都有一双会表演的手”

师: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让我们一起来夸夸我们的小手吧!(播放伴奏音乐)幼儿歌表演:我有一双小小手。

师:小朋友们都有一双能干的手,会游戏、会劳动、会说话,还会表演,会做的事情真不少,以后我们要多用自己的小手,使自己变得越来越能干。时间过得真快,我们的活动该结束了,举起我们的小手跟客人打个招呼吧。

幼儿边高高举起小手边说:“客人老师再见!”

公开课雨点儿 篇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两个先锋队”的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所做的新的科学概括,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问题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实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的确定和坚持,也关系到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

共产党在人民的生活上带来的最大的好处是让人民有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且共产党员在整个民族危急关头走在了人民的前面,哪有危险,共产党就在哪儿,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当今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党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准,使广大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信仰。

通过对此次公开课的观看,我再次见到了一个“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了我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了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谓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是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通过了解马克思的故事,我们能对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等人生哲理会有新的感悟。马克思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2019青马公开课第二课心得体会

在组织看了青年网络公开课《活的马克思主义》之后,从王向明老师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中国的震撼在于任何名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常常具有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经历苦难,我们获得辉煌!当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看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越来越强大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起跟着王老师走进马克思主义,一起感悟整个中国的蜕变,一起跟随着新中国的脚步踏上强大的道路!

为了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知晓国家的未来,过好我们的当下,成为民族的脊梁,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此堂网络公开课中,主讲人王向明老师用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例子将整堂课串联起来使之生动有趣的同时向我们灌输了新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路还有给予了我们接下来学习的动力!并且激发了我强烈想去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欲望。在讲述过程中,他围绕四个方面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一副优美的马克思主义的画卷。马克思是一种科学和智慧;马克思主义要活学活用,与时俱进;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实现的最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和我们的中国梦。共产党的成立在于找到了一个清晰的指导思想,所以我们作为新中国的脊梁,我觉得无论做任何事情,首先找到一个方向,方向对了,在过程中遇到的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在将来的某一天,你所哭过的泪,流过的汗水都将在胜利的那一天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发亮。作为众多青少年的一员,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记住自己的使命,明确自己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看到王老师讲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内涵时,我才发现自己所学到的都只是皮毛,马克思主义并不是高高挂起,离我们很遥远,他是一种理论形态,并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王老师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因为唯物,你就能敢于面对哪怕最险要的现实,因为懂得辩证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那些不好的现实”我想学了这么久的马列主义,今天我才真正是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才真正悟出了个人人生智慧所在!我想:这也将成为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所坚持的思想。它教会了我全面地看问题,并且看到事情的本质,使我收获更多。

我认为:民族的脊梁是王老师给我们最强的支撑亮点,共产主义拥有他的重要含义,我也更加明白了,那种崇高的使命感,不管是生活中的小事还是亦或是国家大事,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一代,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共同去创造美好明天的新要求。做一个理论的自由人,在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发展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为人类的福利而奋斗。虽然我们还年轻,但是我相信青春的我们作为建设者,更能发挥更加强大的力量。去努力作为一个有为的青年,为实现我们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公开课雨点儿 篇7

然而,当越过《背影》的教学大讨论, 又有些问题出现在我的视野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公开课?是“伤痕累累”的问题课, 还是“完美无缺”的超常课?是名师们新颖的模式公开课,还是一线教师的普通的实用家常课?因此,语文学科可能要专心致志的思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

一、荆棘丛生的“门口”有绝佳的风景

说实在话,普通老师的平常课、家常课, 多的是苦口婆心,多的是实用价值。这些课, 每每上过了就淹没在校园学生的笑声中了, 没有几节能够让教师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而 “家门口”的公开课,意义与价值则不一样!

“家门口”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朴素展示。“家门口的课”,说俗一些就是本组内的教学公开课。江苏许多学校都有“推磨式” 听课,意思是每个学期,每个老师轮流上一节公开课——“人人过堂,个个展示”。这些课,每每是基于校本经验、基于教师个人经验。这样的语文公开课,笔者一年要听50多节 ;有的老师的课,我要重复听三四次。

从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家门口”的公开课多少有些“行政”色彩,多是面向特定人群,正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展示课”。 学校里的公开课,除了有自己或者其他班学生参与听课、参与互动外,有时还有本校、本地区的领导、老师参加听课,有时也包括外地老师们参加听课、参与评价。这些“家门口的课”,有的每每还带有评比的意味。上过之后,要评个一二三等的差别。当然,这样的课,由于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理念、教学经验的原因,每每荆棘丛生、问题遍地。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开课应该是教师展示教学思考、教材处理和经验交流的好时机。如我校代霜雪老师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她先让学生“填一填、比一比”,让学生填词语,以比较两首词在用字上的艺术追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皱”字改成“ 翻”或“动”行不行?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之后,师生研究“皱”、“滴”字分别有什么妙处。教学《咬文嚼字》公开课,这样的情境设计好在哪里?教师本人可能并不完全知道。深度研课时,我对她说,这样的设计唤醒了前面学过的两首词之情境,又培育了学生咬文嚼字的意识,还较好地引出了课文题目《咬文嚼字》,为教学展开做了铺垫。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这样的设计就是“情境铺垫”“心理铺垫”。我们看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的这个片断——

生 :“皱”写出了微风吹动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的画面。同时也说明女主人公内心躁动不安。

生 :“翻”字显得风太大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动”无法写出女主人的心情。

师 :非常好。这个地方填写什么?

生 :滴。有声音,有反衬,说明孤独寂寞。

师 :这也叫以动写静。诗人一夜未眠啊。 还有一段文字,来自《鸿门宴》。刘邦自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视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可是见项羽时却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刘邦见到项羽时为什么把自己的称呼改了?

生 :是为了故意贬低自己而奉承项羽, 来让项羽放松警惕。

师 :说得很好呀!大家想想,我们针对这个三个例子做的什么事情呀?

生 :咬文嚼字。

师 :没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文章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这样“家门口的课”能够展示青年老师朴素的教学追求。青年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如何发展、提升?应该说,就在这一节节 “家门口的课”的开设与研究过程中。

代老师这样的设计好不好?教学之前与教学之时,她心里是没有底的,她仿佛站在荒野等候我们的“援助”与“评判”。她说, “设计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教学时,我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因为前面学习了宋词单元,学习了《史记》单元……” 其实,这样做不是非常好的过渡么?不是恰到好处么?自然、实在、有效,可以这样评价。因此,“家门口的课”还带有一种期盼承认的色彩。

但是,如果从创新的层面看呢,如果从生活化的层面看,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一位老师建议道 :南京有许多著名的古民居古建筑。如夫子庙、将军府、 状元楼、总统府、慈禧堂……如果以“夫子庙”为上联,让学生对下联,这些建筑名称哪个跟其配合最好?是“夫子庙/将军府”还是“夫子庙/状元楼”?是“夫子庙/总统府” 还是“夫子庙/慈禧堂”?如果教学由此开始, 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情境思考中,不仅仅重新认识了家乡的历史、品尝了家乡的滋味,还积累了诗词押韵的常识。 而教学又能在新鲜的素材的引领下,自然而然的进入一个新的生活领域。不是更有生活意味么?听了这样的创新建议,代老师困惑了。

我想这样的教学设计,新颖是新颖,生活气息是有生活气息,但教学朱光潜先生的 《咬文嚼字》时,我们能不能这样设计?“情境铺垫”“心理铺垫”由什么决定的?我们可能还要看《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时的知识与文化背景。其实,我们只要将朱先生写文章时运用的素材列举一下,就可以知道——

郭沫若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水浒》中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材料 ;杨雄醉骂潘巧云 “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 你这你这——”;

《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史记》中李广射虎“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材料 ;

苏东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要回答这节课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还可以怎样做才能引发学生深度注意与学习兴趣,只能由课文情境决定,要顺着作者的思路创造教学情境。

朱先生写文章时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但他举出的“例子”并不 “随便”。他是从文学作品鉴赏的角度选择素材,所以,课文最后他强调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也就是说,什么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与课文情境最衔接的情境,是最好的“情境铺垫”“心理铺垫”。 这节“家门口的课”,虽然下课时拖延了一些时间,在教学设计原理上还是有值得点赞的风景的。

因此,青年教师如何快速发展起来?相对于韩军、黄厚江等名师课,“家门口”的公开课绝对是成长的青草地,教育的百花园! 对于一线普通教师来说,“家门口的课”可能课堂问题多多,毛病多多。但其开展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实施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的专业提升。而如果能开展基于“家门口的课” 的深度研课,则更可能促进开课教师们坚定或者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从而解决在教学中的困惑与迷茫。因此,“家门口”的公开课,应该被理解为优化教学理念,调整教学追求的最有效的见识课、成长课。语文教师就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成长起来的。许多名师也的确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上中被发现并逐步成长起来的。

笔者当年就是因为在全县期中视导检查中,因开了《济南的冬天》这节检查课而被县教育局教研室的王鹏老师发现,到12月份他便建议我们的校长,让我去县里参加 “优质课比赛”。结果,我执教《向沙漠进军》 获得了全县第一名。应该说,这两节公开课, 我都上出了一些个人的风景。试想,偌大的校园,普通一线教师如何被领导与同事发现?就是这“家门口”的公开课! “家门口” 的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踏实步履!

而青年教师行走在“漫漫西天取经路” 上,要 “除妖斗魔显真功”,是非常不容易的。一线教师一辈子能上得几节有风景的教学公开课?更多的校园教学公开课,多是荆棘丛生——问题多多,指责多多。而那些有风景的公开课,便也成了一线有追求老师的 “宏大梦想”。

我不否认许多老师日常教学课上上出了些教学风景,——那至多也只是个人在校园课堂上呈现的教学风景,存在于教学笔记或者日记中或者同事们的评论中,要不了几年也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但是,有了“家门口”的公开课的感受过程,有了备课老教师的“指点江山”“开拓进取”,一代代年轻老师就很容易成长起来了。

因此,对于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 可能最宝贵的就是这样荆棘丛生的“家门口的课”——日常公开课。

从教学研究的层面看,“家门口的课”更有研究价值。“家门口的课”表演成分相对少一些,作秀程度相对轻一些,因而显得更加朴实、真实。这种“家门口的课”,既不是汇报表演课,也不是领导观摩课,更不是彼此相斗的评优课。这种“家门口的课”,每每就是教师自己多考虑考虑,第二天便开始教学了。相比于教师日常课堂,这“家门口的课” 公开课,开课老师也非常重视设计,也重视教学细节,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教学艺术真实的展示出来,希望获得同一备课组老师的好评或者认可。这样校本公开课,是老师们家门口最寻常不过的课了。但在教学设计上, 在教学过程中,开课老师们多希望把教学失误控制到极限,尽量不出现教学问题……每每听过这样的公开课以后,不会产生“这是糊弄人的把戏,不是教学”的感觉。相反, “家门口的课”显得非常真实、纯粹。

对于开展语文学科教育科研来说,“家门口的课”是普通老师经过多次思考、修正的课堂。这些课堂,即便经过多次“打磨”,仍然“漏洞百出”、“拖泥带水”,甚至“千疮百孔”……这样原生态的一线普通老师的课堂, 对于热爱深度研课的老师们来说,那里面可能就有伟大的教育教学启示在向我们的教育科研招手,如果我们勇敢前行,便能发现迥然不同的原始风光。因此,多看看“家门口的课”,多找找“家门口的课”中的闪光点或者不足之处,也许创新语文教学的启示、成功语文课堂的雏形,就在那里生成。

二、名山大川的“入口处”有别样的风景

立足于“家门口的课”,我们能够看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春色,我们能看到“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的和谐,但要真正看到名山大川式的教学大风景,还得走进名师课堂,与名师课堂对话, 领取不同于“家门口的课”的别样设计风景。

为什么名师课堂值得关注?因为名师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时空,一定程度上活跃在不同时期的教师的心中。

我教学31年,大略知道一些什么是好课。好课对人的影响不只是教学技巧的成熟, 教学设计的灵活,还有全面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命的影响。所谓好课是跨越时空的,你与它对话仍然能够读出现实的追求来,——无论是教学的还是生活的。

我心中有了几节好课,每每上公开课, 总是会想到这几节课的理念、这几节课的问题设计、这几节课的环节转换。但内心,又总是想避开这几节课的设计形式。我以为, 好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片教学风景,我们欣赏、 吸纳之余,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去解读教材,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 使批判生成为教学创新的常态。如此,我们才能打破名师的教学模式,走出对名师“崇拜”“盲从”的“光圈”,使自己的课堂设计成为有思想的教学设计,使自己学生的阅读成为有思想的阅读。

名师推出的课堂每每倾尽一生的追求。 名师的好课为什么值得我们致敬?冰心说 :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事实上,好课每每是教师们“踏破铁鞋”之后得来的。

我相信,无论是黄厚江老师教学《背影》,还是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他们花在文本研讨、文献梳理、教学设计上的时间并非45分钟!在黄厚江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他投影了这样的文献——

1917年冬天前,朱自清听闻父亲徐州纳妾之事和造成的后果,已有怨言。父子徐州相见,“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朱自清和父亲间存在着相当的矛盾。1921年父亲代领薪水事件发生。1922年朱自清离家出走浙江教书, 1923年,朱自清甚至把母亲妹妹接出来一起住,几乎和父亲断绝了关系。

我以为,黄厚江老师不仅仅仔仔细细地研读了《背影》文本,还系统地梳理了《背影》的相关文献,甚至我推测,黄厚江老师还阅读了近期名师们的教学设计案例。要知道,《背影》诞生90年来,许多名师都上过这篇课文,而黄厚江老师如何上出不同,上出智慧呢?显然,他要作《背影》教学设计方面的梳理!

我听了黄厚江老师这节课,黄老师确实是善于思考的智者!他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他从语言角度深入,思考之深透非常人能及!课堂上,黄厚江老师的文本解读深刻精妙,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上课开始,他从“问感动”出发——你读《背影》觉得感动么?,让学生反馈阅读文本的直接感受, 之后借助“《背影》图”实现文图转换而品味文本之关键词,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接着投影文献资料,联系背景对比分析情感之隐藏、含蓄,选材、剪裁之巧妙!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流程,令人眼界大开,激动不已!好课背后,有淋漓的汗水 ;好课背后, 有深深的付出 ;好课背后,有执着的钻研。

韩军老师教学《背影》也应该经历“《背影》虐我千百遍,我待《背影》如初恋”的执着。韩军老师为什么会超越《背影》传统的 “父爱子,子敬父”主题,从祖母死了、父亲老了、父亲走了、父将大去上读出生命主题?他为什么会从《背影》中四次流泪的原因入手解读出生命存在不容易的主题?为什么会生成“生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还是一个短暂飘渺的过程”的疑问?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先生有一幅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空。”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功夫,韩军能读出《背影》的一片风景?在回答《背影》究竟是在向人们揭示生命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生命是永恒的还是短暂的时候,韩军说,《背影》表达了生命哲理的话题。教学到最后,韩军老师幽默地出示了朱自清发给他的短信。这种教学穿越, 也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的《背影》发表了87年,一直被人们浅读、粗读、误读, 只有今天,你们才真正读懂了,读深了,读细了,读对了,因此,我的在天之灵感到由衷的欣慰。谢谢孩子们。”没有深入研究的功夫,韩军能上出这样的《背影》么?因此, 好课从来都要“费一番功夫”。

《红楼梦》为什么会有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因为曹雪 芹曾经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名师们的好课为什么有那样高的含金量?也是这样!许多名师为了一节课,每每用尽一生的心血,用尽了一生的智慧来思考、设计、实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曾讲过这样故事 :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 :“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教师回答说 :“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准备了一辈子”,其实是个大实话。一辈子功夫,却道出了名师课堂的真谛!而年青老师的课堂是不是这样呢?名师课堂的备课功夫全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 决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临阵磨枪”。 名师们精心推出的观摩课,有的也确实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这些好课里面有好风景,可以让我们永远驻足、流连 ;这些好课,有的可以跨越时代的风云,任何人解读而风味不减。

名师好课其实是用一生教学智慧生成的艺术。宋代诗人徐元杰描述西湖风景时说 :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我们观摩名师课堂,还是为了走入名师的思考视野、教学视野去汲取我们的教学营养。浙江名师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教学出一片秀丽江山。 教学之余,他曾经和我讨论这节课,最后我对他说 :“我心中有三节课 :一节是北京宁鸿彬老师的《皇帝新装》,一节是上海钱梦龙老师的《中国石拱桥》,一节是江苏黄厚江老师的《黔之驴》。”我并且说 :“希望第四节课是你的《鉴赏家》!”我之所这样说,是因为我从他的课堂上领略了“风日晴和人意好”,我得到了真正有意义的启示。

肖培东教学的《鉴赏家》下足了深度研课的功夫,表现出了一流的教学追求!他教学《鉴赏家》以小说开头的第一话为抓手 :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节课,他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成功便在这“牵一”上!他以“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总纲,不断敲打学生的思维。

凡小说创作皆有创作主张,或者因历史的反思而得,或者因现实的反省而得,或者因未来的召唤而得!《鉴赏家》中,“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小说破题陡峭,出语惊人。这“第一个”究竟味在何处?有“第一个”就有“最后一个”,“最后一个”是谁?这样一问,他的课堂探究就聚焦到小说的最后一段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是啊,画家死了,叶三死了,画也被埋了……小说的滋味不就出来了!他引导学生深深咂摸其中滋味,原来,这“第一个”竟然是“最后一个”,是“唯一一个”!作者为什么写《鉴赏家》?目的是什么?他这样引导学生一思考, 小说的意境就更为悠远了。——随着叶三们的离开,一代人的精神家园便消逝了!这就是作者珍惜的、渴望的所在,这就是作者、读者痛惜之所在!肖培东教学《鉴赏家》研讨得非常有深度,他的课堂走得很有风景。

教学艺术其实也是教学策略设计的艺术。 很多老师喜欢在最后一段引发这样的探讨 : “作者以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作为小说的结尾,你认为这个结尾合适吗?为什么?”而答案无非两种 :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这是他重友谊、重知己的表现,是全文的升华, 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其次,这样做法欠妥,是叶三自私的表现。这样,季匋民作品将永远不见天日,不再被欣赏、没有人认可,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之一。这样的探讨,看似开放而有深度,其实是不知这最后一段的韵味,不知汪曾祺小说隐藏的社会情绪,而把小说读得落入了世俗境界,泯灭了名士精神、名士情怀的隐喻价值。

教学《鉴赏家》时这些问题是绕不过的 :作为鉴赏家的叶三,其鉴赏水平表现在哪些地方?懂得鉴赏的叶三,为什么最后要把画带进棺材中去,传给世人不是很好么? 他一画也不留下,他担心的是什么?……应该说,这样的教学,对于理解叶三作为“鉴赏家”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深入到汪曾祺创作《鉴赏家》的精神深处。我教学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不写一个女人呢?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名士的氛围!这样看第一句话就有意思了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说小说在弘扬 “名士精神、名士情怀”?作者创作的秘密在这一段中——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 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因为季匋民是大画家,这些名士就特别爱在他面前评书论画,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这种议论全都是道听途说,似通不通。季匋民听了,实在难受。他还知道, 他如果随声答应,应付几句,某一名士就会在别的应酬场所重贩他的高论,且说 :‘兄弟此言,季匋民亦深为首肯。“

好风景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名师课堂每每好风景不断,我想还与名师们善于接近课文作者、善与课文作者独立对话。韩军教学《背影》与黄厚江不同,这是独立的对话的方式不同造成的。就小说来说,小说创作是应该有针对性的,有社会教育意义的。 当假“名士”很多很多而招摇撞骗时,汪曾祺渴望能多些叶三、季匋民、辻听涛那样的名士!果贩子叶三无疑是优秀的,但季匋民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新鲜的水果不是高亢的吆喝声,旷达超脱、洁身自好的他孤独又忧伤,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鉴赏他和他的作品的鉴赏家。小说中也写到了想方设法簇拥在季匋民周围的其他人,“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假充内行,谄媚取悦,缺乏真诚,不出于肺腑去赞美,所以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季匋民向叶三解释以排行称呼的原因时,说“是古人风气, 不是看不起他”,注意,这个“古人风气”, 这才是画家季匋民内心精神栖息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大画家欲求真懂艺术并能给予 “出于肺腑”的赞美的真正知音而不得,在精神世界里,季匋民是孤独的,但季匋民并不违背自身精神标准而降格以求,却又是孤高的 。这就是为什么课文都写的是一群男人!

名师的好课真的可以说是“一课千金”, 每每会留下“一眼万年”的意味。观摩这样的课,就像读书积累,想成就“思想的大河”。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优秀的作品。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和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读书与上课的关系,但从观摩名师课堂,借鉴名师课堂,何尝不是这样呢?想一想,在名师课堂面前,我们的 “家门口的课”是不是“入门和常识”?是不是“沧海之一粟”?

安全教育公开课  篇8

主要学习任务:帮助宝宝了解安全规则,学习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一课:故事课

排排坐,听妈妈讲故事,增加安全意识

对于好奇心很强的宝宝来说,世界很有趣!不过有趣的世界也有危险暗藏,妈妈需要告诉宝宝在琳琅满目的诱惑中哪些可能会带来伤害?哪些是他们活动的禁区?增强宝宝的安全意识。

漂亮的图画书都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把需要宝宝了解的信息隐藏在简单的故事中,让宝宝更容易接受!妈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宝宝如何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如果有几个宝宝一起听故事,不妨让他们交流一下自己的亲身经验,同龄小朋友的痛苦经历容易引起感同身受的共鸣。

第二课:讨论课

你一言我一语,说说安全小规则当宝宝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意识之后,现在可以开始为他们设定基本的安全规则了,内容包括饮食、交通、游戏、交往等生活中可能涉及的各个方面。

让宝宝参与发言,请他们说说他们知道的YES和NO,比如:触摸家里的电源开关是NO、不随便跟陌生人走是YES、吃饭不大笑说话是YES,等等。当然越小的宝宝对于危险的认识也越少,需要父母指点。

安全规则的内容非常多,它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向宝宝讲述。为了便于宝宝掌握,每次讲述的内容不要太繁杂,简单、单一的内容宝宝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

与所有的学习过程一样,安全规则的学习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同样需要复习,反复重复的过程可以加深宝宝的印象。

当然不同年龄阶段、性格的宝宝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有区别,学习之前父母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性格特点寻找不同重点的学习内容,并以孩子的能力制订简单明确的规则。

第三课:游戏课

安全!我有我能力

这肯定是宝宝最喜欢的一堂课,将各种安全规则融合到游戏中,通过模拟情景让宝宝加强对安全规则的了解,增加自我保护能力,父母灵机一动设置的小障碍、意外事件不仅能增加游戏趣味指数,还将考验宝宝的应变能力,宝宝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有效的安全能力训练。

游戏的题材可以根据传统童话改编,也可以使用第一节课中的小故事。

第四课:体验课

安全不安全,试过就知道!

最好的训练来自实践,纸上谈兵不如亲自试试!宝宝的安全课不是美丽的空中花园,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宝宝每天都会有许多体验机会。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尽量让宝宝自己尝试,比如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或者乘车时系上安全带,等等。

对于一些特殊情景,父母也可以创造条件让宝宝拥有实战体验。比如,邀请你的朋友扮演陌生人做诱惑测试,等等。

上一篇:父亲70岁生日祝福语下一篇: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