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精选15篇)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年级13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考虑到初中时学生就读于不同的学校,有来自民中、二中、铁中、港中、思源以及乡镇中学等等。而各个学校的机房电脑设备以及教师的授课内容有所不同造成学生的操作水平非常不均匀。甚至很多同学的操作水平相当的差。有的学生从来都没有使用过电脑,学起来会存在大困难,而有些同学家里有电脑或者平时经常操作所以对于基本的操作是不成问题的。所以在这里我会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的选取适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我想虽然大部分学生基础差,但对学习这门课应该还是有兴趣的,再加上有实际的操作,相信学生学好这门课应该是没问题的。针对学生的基础不一样,我可以尝试采用分层次教学、学生帮扶等教学手段。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下)、信息资源的管理、信息安全共七章。其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且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制作、信息安全)有侧重地展开。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来说,要掌握高考的知识点。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介绍学科情况,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科目有一个信息的认识。教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按照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中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计划。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进度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当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 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对学生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培养, 并规范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 指导学生信息知识搜集的方法, 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技能与知识、学习方法等综合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起到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此外, 教师还应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会学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问题等。除此之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所以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不断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使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接下来, 笔者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思考的关键点做详细介绍。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就是整堂课的策划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新传统教学的理念和方式, 教师在课堂应发挥主导作用,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及其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即由传统的师生授受教学向体验教学转变。此外, 在教学设计中也应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泼的、动态的, 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留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实践、多体验、多探索的空间。反之就失去了教师主导的真正意义, 教师一味地讲却不留给学生实际操作机会的课堂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
二、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贯彻生活化理念
(一) 课堂导入生活化
在一堂课开始的时候, 教师设定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留下更多的疑问和探索的空间给学生, 让学生开启思维,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设计的情境要来源于生活, 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情境中, 这样可使书本知识变得生动、直观, 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 课堂教学生活化
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相关, 教师应从生活中寻找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事物, 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并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所获知识与技能, 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之前所学知识相关联, 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 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 将生活原型作为探索实践活动的感性支撑, 形成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 课后教学生活化
信息技术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这个狭窄的空间,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融入社会, 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解决、去探索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使其体验到信息技术的价值。
例如,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有一堂课的内容是“表格信息加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数据加工工具进行数据的排列、计算等处理, 并根据处理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 得到所需要的数据。EXECL软件的功能对于学生来说看似简单实则十分复杂, 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就可以掌握。因此, 教师在实际教学时, 可以交给学生生活化的任务, 比如将上学年全班学生的体能测试成绩提供给学生, 要求学生对其进行统计并进行基本的运算操作, 然后通过处理后的数据分析学生的体能水平。这一实际生活素材的运用, 不仅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使学生认真练习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在此过程中, 学生遇到问题可以主动讨论、请教等, 最终体会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三、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培养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实践, 将无法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因此, 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完成操作任务。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独立对信息技术软件进行操作实践, 也可以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 不是直接去请教教师, 而是通过自主思考或者讨论合作,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让学生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 更能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认可及鼓励, 可通过微笑、评语、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或者沟通师生的感情, 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提出问题, 并及时回答。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也才会深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 教师也会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思考, 笔者坚信随着国家对信息技术越来越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培养出真正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我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施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 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为此, 本文通过分析当今新课程改革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式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 .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态度;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引言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社会面貌逐渐被改观,同时科技的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教学改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是从计算机技术教学发展而来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在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这门学科毫无疑问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信息技术逐渐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高中而言信息技术同样是一门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但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依然广泛存在并严重影响了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一、当前时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信息技术的课时太少
一般而言,由于大部分高中学校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就相对较少尤其是信息技术这种课程平均每周只有两个课时并且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是有限的其覆盖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要在每周有限的時间里完成相应的信息技术内容教学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2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别较大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也许有的同学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对于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操作已经相当熟练。但是也有些同学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小时候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甚至有些同学直到高中才开始真正使用计算机这样就使同学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并给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3高中的信息技术教材设计不科学
当前时期高中学生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由于在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因而给信息技术的教学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这些教材大都没有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的连贯性。往往大部分教材都是从关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开始讲起这不仅忽略了学生以往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厌恶感,最终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高中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意识,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很感兴趣,愿意自己去动手研究,但是对理论知识却没什么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举个例子,当学习到 Qbasic 技术编写动画程序时,可以先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自己研究,之后教师再对该技术的原理及程序进行讲解,评价一下学生的操作情况,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
2因材施教
由于一个教学班中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掌握情况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类教学,因材施教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等进行分组,可能有些学生喜欢研究计算机的硬件,有些学生喜欢计算机程序的设计,有些喜欢制作动画,有些学生喜欢研究网页,教师可以将这些爱好不同的学生分成几个教学小组进行分类教学,当这些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就去自主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小组之间讨论或者请教教师。在施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出小组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这样既能够使小组内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进步,又能够在小组之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3对学生的管理松弛有度
由于近些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网络也会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作用。有很多高中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对此教师不应该全盘否定,要区别对待不同的游戏,如果学生完成了教学任务后还有课余时间,教师则可以允许学生进行一些网络游戏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但是对于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游戏,教师一定要有原则,坚决不允许学生参与。
4开展研究式的学习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学并不仅仅是将学生在这个阶段的成绩提高起来以应对高考,而是要将学生的各项能力全面的培养起来,这个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能力的开发对于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的学习以及社会竞争中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这门学科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在任务教学法的基础之上,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站在既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的基础之上突破自身的极限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在不断地突破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将自己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5开展分组合作式的学习
信息技术除了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之外,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有着非常良好的开发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够具备集思广益、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来建立自己综合能力提高的通道,能够及时地看到别人的优势和自身的劣势,这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正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给予这门学科以充分的重视,并且通过我们的教学努力来让学生认识到这门学科的学习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并且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培养起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国英.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1).
[2]谢蕾蕾.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1(23).
一、指导思想
为了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我们学校正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促进中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为此特制定高一年级信息技术组本年度教学计划。
二、德育渗透
计算机学科 是一门全新学科,又是一门系统学科,学生层次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注重人文培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很有帮助。如: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效果,保证微机室内外的清洁卫生,能有效保护机房中的设备使用寿命,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创作有人文精神的作品,使学生在创作中提高人文素养。
三、课程安排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信息技术课程安排高一、高二两个学年使用。高一为必修,高二为选修,我们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高一学习内容为:
如果我们的条件今年达不到这些内容的话,我们就在上完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信息和信息处理后上五笔打字等其它内容,让学生学一些东西。如有条件12月中旬举办一次电脑作品竞赛及优秀作品展示活动。
积极培养计算机尖子学生,为参加xx全省中小学计算机作品竞赛作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四、研究性课题
1、加强信息课堂中的人文教育,培养同学们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学习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
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思考一:如何正确地认识网络?
遨游在网络中的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和年龄, 在虚拟的空间里, 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网络垃圾、网络色情随处可见, 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责任感、不诚实, 势必降低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中学生自制力较差, 有的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 他们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教育, 不把学习放在心上, 成绩一般。
然而网络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它给人们带来无尽的便利。例如, 网络的普及, 使得中学生能够从各种网络上获得千变万化的时代信息和人文科技知识。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科研网站, 可以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交互性, 它实现了人们交流的畅通, 论坛、即时通信软件, 让中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和心得, 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目的, 实现共同进步。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对待网络应该重在“疏”而不是“堵”, 要“拿来”为教学所用, 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这才是积极的做法。
思考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 一直走在前列。在教学中, 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多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 以完成任务为教学的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 明确涉及哪些知识点, 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 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中, 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 最后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意义建构。这就是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其基本特征是:学生、教师、任务三者的互动, 它既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 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厌倦, 学生的天性爱玩, 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适当采用游戏教学的模式。例如, 在学习《网络技术应用》时, 相关知识点很多, 需要理解记忆的东西也很多。教师如果采用单一的讲解, 学生听讲的方式, 效果肯定不好。在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可以用游戏通关的方式制作多媒体课件, 过关规则是每个关口有个问题, 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通关者回答问题, 答对了通过, 错了就要受到“惩罚”, 然后公布正确答案。采用这种方式, 游戏素材的制作很关键, 教师应提前准备。游戏模式教学一方面突出了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 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另一方面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 在日常的教学中, 还有更多精彩的“突破口”。教师应勤思考、多探究, 这样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记忆效果会更强。
思考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 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 就如同纸上谈兵, 所以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应当以学生为主体, 努力让学生多动手。
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创造性, 应该尝试“放飞”学生。“放飞”的关键是, 教师要敢放、会放, 学生要大胆飞。放飞不是放任自由, 放飞的方向, 放飞的尺度, 是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门艺术。熟知这门艺术的教师, 能够根据不同的任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突破口”需要教师在探索中提炼。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组教学;策略
分组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科学的分组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质量和数量,使教学能够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兴趣。同时,设置合适的分组合作任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有效课堂的关键之一。笔者所在学校已实行了小班化教学,每班学生均在30~35人左右,对于分组教学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教学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就高中信息技术分组教学策略的实践和思考,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的一点经验。
一、硬件环境的设置策略
教学环境的合理布置对分组教学无疑会有直接的影响的,笔者所在学校已经开展小班化教学多年,参考了其他学科教学中关于分组学习课桌的安排形式来看,一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较好的课桌安排形式有:圆形、月牙形、马蹄形、方形等聚集在一起的课桌安排形式。这几种形式都能使学生个体之间距离拉近,有利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促进合作与互助,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但是,以上几种课桌安排形式在普通教室比较方便实现,在课桌相对固定的计算机教室尤其像我校这样机房年限比较长的教室就望尘莫及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将有限的教学空间做了以下的安排。我校机房每台机器的电源线、网线均固定在地板以下,不能将课桌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因此,我们因地制宜,采用中间四人横排一小组,左右两边前后四人一小组的分组形式。当两边小组的小组长进行指导时可以下位指导前排的两个组员,而中间的小组组长指导时可以就在本组内适当换位指导。这种形式虽然不能达到上述课桌安排形式的效果,但是比单纯的前后分组效果要好一些。
二、分组优化的策略
1.确定小组人数
分组合作学习必然要考虑到每组人数的规模,根据教师所设置的任务的不同,完成任务必须的人数每次可能都不是一定的。规模较小的小组由于组员共有的知识范围比较小,其效力也比较小;而规模较大的小组其组员的知识、才能和技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效力也比较大。但是,如果小组太大,又会产生其他不利于合作的因素,比如能力强者可能会抑制其他组员的发挥,同时也有可能出现“组内寄生虫”。
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国外的一些实践经验推荐每组4~5人。也有些教师认为任务课堂任务一般难度不大,较少的小组成员便于教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推荐2~3人一组。因此,我在所教年级内分别以5~6人一组,4人一组和2人一组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试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本人发现4人一组的效果较好,组内完成任务时基本可以实现人人参与,平时比较少说话的学生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笔者认为一般4人一组比较适合分组教学的要求。
2.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关于组内成员的构成,现在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就是组内异质而组间同质的方式。但要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并非是一件容易达到的事情。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问卷调查、任务摸底、相互推荐自主选择。
首先,任务调查。新进高一的学生相互之间不熟悉,教师对学生也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要想将学生分层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摸底才能基本对每个同学有所掌握。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先对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基本掌握情况,比如:对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如何?会使用何种方式寻求帮助?有没有和同学合作完成过作品?通过问题的设置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
其次,任务摸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些任务考察每个同学的基础。在高一必修中,第一单元可以要求每个学生用Word、PPT、网页等形式,以“我所了解的信息技术”为主题制作电子报刊,根据所交作品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基础了解。
最后,相互推荐、自主选择。在最终的分组中,根据前面两步的操作,教师对班级中信息素养较高的学生应该心中有数了,这些学生可作为各小组的组长人选,再根据班级现有的人数确定要设置几个组长。
以我校为例分组情况如下:高一年级一班人数在30~35人,根据4人一组可以设置8~9组既8~9名组长,有多出的学生可以单独分配一组2~3人也可。组长确定后,由班级同学自主选择要去哪个组长的小组,此时可能有些组选的人多,有些人少,再由组长进行进一步的组员选择,没选上的同学继续选其他的组长。最后逐步确定小组成员的分配。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能够实现“组间同质”,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进行组员的微调,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情况,划分出等级、层次或类型,并将他们组合起来。
3.男女生比例
最初分组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男女生合作,按照之前给学生自主选择组长和组员时,一般女生会选女生组长,男生只选男生组长,比较少的有男女生合作的情况出现,但有个别的组是由男女生组成的。一段的学习过程之后,我发现男女生合作组的情况比其他单纯男生和女生组完成的情况更好,不仅任务的完成度高,个体组员参与的情况也比较好。随后我明白了在学习特点、表达能力上男女生是存在差异的。有研究表明:男孩倾向于朝一个确定的目标去努力,而女孩则更愿意面对比较宽松的目标。男孩更喜欢独立学习,而女孩则更愿意合作学习。而男女生的比例分配上,有这样的差异:在三男一女小组中,女生往往受到忽视;而在三女一男小组中,单个男生往往会成为女生注意的中心。而在二男二女小组中,能够实现真正的交叉互动,在这种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很容易参与到共同的活动中,开放地接受新的意见,并对手中的任务更感兴趣。所以,在分组时我更倾向于男女生比例对半。
三、分组任务的设计策略
要实现有效的分组教学,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任务的合理设计。任务除了要紧扣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目标外,还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任务、完成任务的热情。除此之外,任务的设置还要符合小组合作的特点,设置不同难易程度,要能让小组内每个层次学生都动起来,促进小组内进行合理的分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承担各自的职责。
以地图版高一必修第一单元《认识信息世界》中对信息的含义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等内容的学习为例,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完成,简要的教学流程如下:
除了合理规划课程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的内容,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准备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材料,丰富每个组内学生的信息资源,教师需要在课前先浏览、筛选出有用的信息。方便学生查阅的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查询时迷失在网络大量的信息中而浪费时间。
其次,教师设计分组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时间的分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思考、理解、交流、调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最好提前将所需时间做好分配,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适时地进行调整并提醒、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冬梅等.《课堂管理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高向斌.《美国合作学习中对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评述》 2004.4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认识信息世界》中的第一节《无所不在的信息》。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难点: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各种特征。【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四)教师小结
1.刚才通过每个人所做的自我简介,初步了解了每个学生,即了解了每个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他的基本信息。
2.引出信息的概念: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五)教师发问
我们所作的自我简介中,大家采取了什么方式描述自我信息?
(六)学生思考,分析讨论
(七)教师小结
1.我们可以凭借一些工具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存储信息。例如通过文字、图片(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等来描述信息,表达信息;通过人脑、书本、光盘、磁带来记录信息,存储信息。
2.引出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的载体依附性:信息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
(八)教师发问
在我们大家所作的自我简介中,我们总会对某一些同学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原因是什么?
(九)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小组讨论
(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十一)课堂小结
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十二)拓展延伸
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 基本理解 没理解
信息的概念
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根据市教育局20xx年工作“五个导向”的指导思想,结合本校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以质量和变革为中心,以“三考”工作为重点,强化教研备课和学习培训,努力确保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入课程、课堂变革,树立“质量中心”意识,强化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继续“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质量就是责任”是每个教师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课程管理模式,深入推进“促进“有效学习”的课堂变革,团结全组,发挥集体团队的智慧多维度进行变革,结合市、校的教研系列活动安排,开展制订本组活动计划。
二、计划要点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校各项教科研活动,交流高中新课改经验交流,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2、研究高中新课改教学大纲、新学考及高考的考试标准,掌握最新的课改变化,加强高考试题研究。
3、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备课、作业、课堂等各个教学环节,加强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能力,严格要求、定时检查、督促。
4、积极开发选修课程和精品课程,加强本学科内知识拓展类的渗透,拓展课程新资源。
5、重点抓好高三信息技术“高考”,细致、耐心地做好学生辅导工作,摸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6、开展高一信息技术新课改、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新尝试,探索“七选三”模式下,如何提升课程吸引力,提高学生的选课兴趣。
7、适当时组织本组教师集体活动,促进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团结互助。
三、主要措施:
高中教学面临着,学考、高考的压力,加强对新高考的研究、加强对“高考方案”、“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提升学科引导力,需求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创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师生共同提高。
结合本组学科特点,立足本校实际,追求实际效果和注重实际应用,以提高全组的整体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技术教学研究和课程的整合研究。
1、落实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地要求备课、上课、评价等教学环节,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从不同的教学视点探索有效教学的设计和实践教学模式,以校本培训为载体,深入教材、研究教法、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开发有一定深度、创新特色、有效的课堂教学案例。通过主题讨论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基本功的磨练
2、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公开课、随堂课等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
3、确定本组学期活动主题为“微视频在VB教学中的导学作用”的研究探索,每次活动围绕主题展开系列研讨,由主讲老师负责,开展系列主题的研讨活动,并及时记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4、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专业书籍等;
5、开展“新高考方案”的文本解读,深入了解高考新改革的变化,基础必考模块+加试部分的新变化。
6、开展学习“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教师通过对文本解读,开展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加强技术教学研究的深度。通过对文本解读的面对面的讨论、相互听课、观摩、网络博客等手段进行教学研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7、积极参加省、市、校组织的各项教科研活动,了解最新的教学动态,参与课题研究,各类比赛,互相听课,协同探索,相互评议,总结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多撰写教学论文、案例、申报课题、命题等并参加各类比赛活动,展示教师个人风采。
8、积极开发精品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开发出精品课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
但在高中,由于高考不涉及信息技术问题,故而是语、数、外、理综、文综的天下,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再加上有些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式不优等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兴趣低下,难以用心去学,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整体的低下。目前,在新课改不断深入推广的背景下,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应该注重理念创新,根据学生兴趣,创造性的引入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来,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模式、促进教学成效的快速提升。笔者一直从事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消除片面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高考几乎成了判定学生一生命运的唯一标准,故而在高中教学中,存在着所有学科给语数外理文综让路得情况,高中生恨不得将影视之外的全部时间都用于他们的题海战术和时间战术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不得不收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专一的去复习去努力准备这些学科。体育课、信息技术课程等都被抛诸脑后,更不要说提及兴趣了。
为了能扭转这种局面,我针对学生的心态,开展了思想教育。一方面用小电影,幻灯片,以及口述等方式,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他们明白学习信息技术,不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是一个对生活毫无用处的学科。然后还针对农村的学生提出,通过信息化还可以帮助父母传递销售信息,打开销售渠道得作用等。如,利用微博和博客宣传农产片丰收信息,寻找收购商等实际用处,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这个社会已经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应用,已经存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得每个角落,这是我们都无法规避的一个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2 了解学生基础,进行薄弱环节弥补
作为城乡结合地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我的班级里面,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知识参差不齐,这跟家庭条件以及家长的重视程度有关,也跟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这也给教学活动带来了一定得难度,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难以让全班学生都学好这门基础课程。为了能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得基本情况,我便通过集中测试的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能力。然后针对不同水平,进行有差别教育。在这个时候,为了能够统一教学进度,我一方面对某些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补救,同时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增加差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还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之间结对帮扶,以熟练带生疏,并对进步快的学生进行适当奖励。
3 给予学生平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得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欲望,已经不会像初中那样子需要老师一点一滴得指导教学。如果还是按照初中得那种教学方法,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和厌烦心理。故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这种心态,为他们量身打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让他们自由组合,在合作研究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具体做法是,我将班里得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组6人,进行捆绑式教学。无论是上机操作,还是实践课,全部以小组的形式出现。而且在里面设有小组长一人,负责带领大家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将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合作学习,充分积聚学生的集体智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我会在必要的讲解和操作示范之后,会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教学“在文稿中插入表格”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一组探究题,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并针对学生提出的疑点、难点,进行针对性辅导。为了给予学生鼓励,和锻炼学生得胆量,我还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操作主机,代替老师进行操作示范,有效提升了形象示范效果,并且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4 联系生活实际,优化信息教学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永远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单纯的理论教学,教得再多,也只是一个半吊子。只有真正得应用到实际当中,才可能真正得让学生学会、学懂、学通。我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内容,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能力,还强化了教学质量,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例如,在用照片编辑器处理图像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提供自己的数码照片进行处理操作,而且最终结果,要展现在大屏幕上,美其名曰:最美的自己——形象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们的兴趣和好胜心被吊了起来。而我在此时,向学生讲解必要的操作时,他们都认真听讲,努力笔记。在这样的调动下,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讲解“申请与使用免费电子信箱”时,我在讲解完必要的知识之后,还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收发邮件,指出对方邮件中的错误和问题,同时还根据语文的信件知识,要求学生发格式正确的邮件。同时还利用故事讲解邮件的重要性,顺带讲解电报等相关的知识,而且还穿插着林徽因群发电报的故事,让学生在轻松得教学中,学到基础得知识。
5 开展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中教学中,老师应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一狭小天地,应该将学生引向广阔得课外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借助课外知识,打破时空限制,深化信息化教学得成效,另外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发展。例如学生在处理照片中,不仅学会了简单的编辑知识,还自主学习了一些较深层次的处理技术,将照片处理的更加精美,而且还有很多用幻灯片形式,并配以优美的文字说明,展现效果,让人记忆深刻。这样的课外教学延伸,不仅让学生学得更快,也让学生学出兴趣,学出成效。
综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一定要立足于教学工作实际,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教学理念创新与教学过程优化,促进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贾亚然.浅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8.
一、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学的关键
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 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 媒体是辅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 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 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在教学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 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 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 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发展。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 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只局限于教材之上、教室之中, 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
有的教师过分依赖教材, 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一字不差地教给学生就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师只是教材的传声筒,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 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 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 应该集众家之所长, 对多本教材再加工, 然后再“发展”教材, 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 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 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 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 不能一概扩展内容, 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例如, 1.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 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 这样更贴近生活, 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 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 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 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 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2.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 发现他们中间的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 初中的时候从未曾接触过计算机, 而我们这两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所以,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 我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 包括开机、关机和桌面的介绍
三、重视上机操作
通过上机操作, 学生可以手脑并用, 从理论到实践, 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 易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上机是巩固基本知识, 掌握基本操作的重要一环, 上机安排得当, 则事半功倍。否则, 45分钟的上机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 学生提不出问题, 教师轻轻松松, 但效果很差。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上机效率。
1. 合理安排上机时间。
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 让学生从学习的第一天开始就上机操作, 上机课时占总课时的90%, 同时将上机安排在理论课之后, 使学生及时感受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由操作促进理论的消化和巩固。
2. 适量安排上机作业。
提高上机效率的最佳方法就是布置一定的上机作业。教师上机计划安排得当, 学生一次上机收获就很大。但大部分学生上机盲目, 不知从哪里下手, 他们不是通过上机促进理论的理解, 反倒感到理论和实践不是一回事, 上课都听得懂, 操作怎么不行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 每次上机均安排适当的作业, 并督促学生完成。使学生减少盲目性, 增强针对性, 虽然学生的提问增多, 教师工作量增大, 但上机效果明显提高。
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一个单单只会教书的教师只是一个教书匠, 希望教师都能成为研究者, 以理论促进实际教学, 在教学活动中探索, 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迈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要不断充电, 跟上时代的发展, 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 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课外知识。
教师要具备职业道德素质,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师热爱所教的学科, 就会认真负责地对待工作, 踏实勤恳地投入工作, 在业务上刻苦钻研, 不断探求新的知识, 就会充满热情地为学生讲授每一节课, 从而激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更好地感知教材, 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这是洞察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与个性特征、发挥教学机智、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心理状况, 甚至据某一心理表现推知学生将要出现的下一个系列表现的内容。这种观察力, 是有才干的教师须具备的极其重要的特征。观察力敏锐的教师, 常常善于从不同的场合, 或在不同的时间里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观察学生的心理表现, 能从学生细微的表现中洞察知识、智力和个性发展等情况。通过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 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 从而较为正确地观察和评价自己, 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短处。观察力敏锐的教师还能及时预见到某些正要发生而尚未出现的现象, 采取有效措施来影响教育的进程, 促使积极现象的发生与发展, 避免消极现象的蔓延。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只有从细小的变化中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 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多杰才让
转眼间,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又将接近尾声了,现将自己本学期的收获和感想做个简单的工作总结,帮组梳理下自己的教学工作,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上有所提高。同样的,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高一年级、高三(1)班和(4)班共10个班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在有了过去多年多的工作的铺垫,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要比较顺利,收获了一些小小的教学经验。但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高考的实行,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深感自己的压力越来越大,在不断的摸索中教学,也开始越发多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下面我就总结一下这学期事信息技术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2、上课
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因此每节课前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使学生能做出有创新、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一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掌握技巧,使他们有
成就感,学生上了每一节课都有收获。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后进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找出不足。
二、个人学习: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拥有自来水。为此在工作中,我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虚心、主动地向其他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听课的机会,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好的教学方法,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三、其他方面:
另外我还分管学校团委工作及网络维护,坚持团委工作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强化团委内部各环节的管理,发扬“勤快、务实、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通力合作,克服困难,团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四、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
2、对希望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织金县第七中学
教师
徐立泽
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变化,当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公布时,就从当中学习了许多全新的教学理念,那么面对这些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呢?这些都是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迫切地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在课堂内完成,那么对课堂教学设计要认真重视,因为教学课堂是我们实施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地方。下面就教学改革方面总结一下,因为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教育的主要时间,所以具有良好的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
教学设计思想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来进行,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的教学设计要积极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来进行,要注重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等。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1、我们把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相互渗透、有机联系的维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还能够根据问题确定信息的需求与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法利用信息的意识。
2、教学设计要注重分析教学对象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随之改变以往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二要在课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在以往学生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这样的知识点就只需要点到为止,否则需要详细的介绍和指导练习。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较好的同学,增强每个学生的合作意识。
3、确定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与各学科整合。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注意联系学生实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
确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4、设计学习任务
建构主义所阐述的学习就是基于真实问题情景下的学习、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信息技术新课程中也强调要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过程,强调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过程中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
构建学习任务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盖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点;(3)要符合学习者的特征;(4)要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要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
5、组建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是指所有用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资源,学习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资源分为两类,其一是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其二是非数字化资源,如图书、报刊、录像等。
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常用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种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网民在网上获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识产权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关学习资源。
6、创设学习情景选择教学方法
学习情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支撑物的表征、视觉本质又促进了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协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发扬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等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7、构建互动课堂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8、开展教学评价
评价是修改的基础,是教学设计成果趋向完善的调控环节。通过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不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了做好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将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记录到档案袋中,如:学生发言情况、学生协作学习情况、作品评价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却远不尽如人意, 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 高一新生在入校时, 信息技术水平总体偏低, 且参差不齐。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信息技术教育这一块基本属于盲区, 很多学生甚至对信息技术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认识, 由此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得举步维艰, 效果很不理想。其次, 受高考制度的影响, 信息技术课程一直未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特别重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态度也不端正, 聊天、玩游戏、在课上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现象比比皆是, 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 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十分枯燥、抽象,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很容易被晦涩的理论浇灭。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措施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探究,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要多带领学生开展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等实践活动, 设法为学生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在快乐中实践, 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创造。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不高的现实情况, 我在此提出几点措施, 供广大教师参考。
(一) 转变教育模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以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板书再加上多媒体的辅助, 将教学内容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是主宰者, 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样的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降低, 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要想打破这种局面, 转变以往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调查、思考等方式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
(二)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此, 教师应将以往单一的“讲—背”教学过程优化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Excel表格时, 很多学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如计算、排序、图标等不够熟悉。针对这种情况, 我首先讲解了操作要领, 同时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尝试, 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统一指导;之后布置作业 (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及分析) , 让学生加以巩固, 最后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 学生能力的提高就不言而喻了, 同时也充分印证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的科学合理性。
(三) 注重学生的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特点,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的特点就是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现实问题有着强烈的攻破欲。基于此, 教师应激发出他们本有的学习天性, 将信息技术的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在一起, 让学生在内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探究问题。如教师可布置一些任务, 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参与教学,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比如, 让学生应用Front 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 待他们基本完成后, 教师可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 其他学生可以发表意见、看法, 以此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
摘要:信息技术课开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 要求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本身所内设的几种工具, 还要具备使用信息技术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这是当代人立足于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 它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的, 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挖掘学生的潜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最终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能够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时期人才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所应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张立颖.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20) .
[2]吴毅.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 2006 (12) .
[3]钟雪花.浅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3) .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探究论文07-16
感悟新课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07-16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09-17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06-04
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05-26
关于2020高中地理青藏地区教学教案09-15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10-15
高中信息技术 认识画图教案10-15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样题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