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雨过后的作文(精选5篇)
校园前的柳树,枝上已经发出了嫩嫩的小芽,被春雨洗刷过后,变得更加翠色域滴。这不,枝上爬满了小小的绿点,似两片花瓣,慢慢地伸展,瞧!小芽抖动了一下,呀!原来它打了个喷嚏呀!
花坛中的小草,在土中,使了使劲,钻出了地面,正好经过了春雨的洗礼,瞧!它不由自主地伸了个懒腰,接着便沉沉地睡着了,等待着下一次春雨后的苏醒!
瞧!教室门前的水仙花,是那么害羞,不声不响,毫无引人注目地打开了它纯白色的花苞,娇小、可爱……
宋文治(1919—1999)江苏太仓人,笔名宋灏,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自幼习画,曾就读苏州美专,并在太仓、安亭一带从事美术教育;1957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历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精山水,有“宋太湖”之称,以秀润雅逸独标一格;代表作《山川巨变》、《广州造船厂》、《李花春雨江南》、《江南春》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万叶(以下简称万):1960年9月5日,以江苏省国画院画家为主的“江苏国画工作团”由南京出发,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成为了新金陵画派崛起的重要标志。宋老在这次创作活动中,具体经历如何?您能给我们简单谈谈吗?
马鸿增(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以下简称马):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成立,这一年的9月至12月,美协江苏分会组织了以国画院画家为主的“江苏国画工作团”,进行了空前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同行者共有13人,先后跨越了全国6省。此次壮游,宋老担任后勤总管,并协助院长抓作品的观摹和交流。他的细心实干在画院是有口皆碑的。
宋老每谈起这段经历,总不免会有些激动。那是一个艰苦创业并且让人激动的年代。时代的变革给中国画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在壮游途中及回宁之后,宋老创作了《山川巨变》、《韶山耸翠》、《枣园春色》、《红岩》、《华岳参天》、《广州造船厂》、《杜甫草堂》、《峨嵋山公社食堂》、《青衣江畔》、《北温泉道中》等数十幅作品,参加了第二年江苏省国画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河新貌”画展。
万:在“山河新貌”画展中,宋文治的《山川巨变》得到了高度的评价,成为宋老艺术道路上的里程碑,也奠定了宋老作为“6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创新的开拓者之一”的地位。您是否可以为我们简单谈谈宋老的这幅代表作品?
马:好的。其实宋老《山川巨变》这张画的创作前后曾有多幅。最早的一幅系描写黄河三门峡水电站全景,画面为横幅小卷,创作于1960年10月,是宋老在壮游途中所写。参加北京“山河新貌”画展的,是第二幅。此画气势磅礴,极具震撼力,宋老抓住水库放水这一最激动人心的场面,加以夸张、组合,将奔腾翻滚、一泻千里的黄河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着意突出了建设的主题。画面略显长方型,裱成大幅立轴。此画作于1961年5月,先后在《人民日报》等报刊以及许多大型画册发表。1963年又在中国美协主编、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中山水》专题片作了介绍。这幅画应视为宋文治一生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叶浅予曾评价宋老:“吸收了各家之长,底子厚,路子宽。”而钱松嵒也认为:“文治同志的绘画风格清新隽秀而不纤佻,隽秀中又有苍沉,用笔、用墨、设色、构图等多见巧思。这是他对传统艺术勤学苦练而来的,他总是寒暑不辍,夜以继日地钻研。尤其是他虚怀若谷,兼收广揽,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然后自成风格,这是他艺术精进的关键。”
万:宋文治作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世人所周知。他也是上世纪50年代筹建江苏省国画院的时候第一个去报到的,并于此后逐渐崭露头角。到江苏省国画院工作之前,宋文治的人生经历与艺术经历还是比较复杂的,这与其后他的艺术生涯有怎样的联系?
马:宋文治1919年出生于清初“娄东派”的故乡太仓县,幼时自学中国画。17岁到上海作广告社的学徒,在画廊中观摩当时画坛名家作品。1941年考取苏州美专沪校,半年后日军占领租界,被迫停学,回太仓任教于中小学。1946年任太仓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次年赴安亭师范任教,此间结识了前辈名家朱屺瞻,得以观摩青藤、石涛等大家之作。后又正式拜山水画家张石园为师,掌握“四王”传统功力。再后,又结识了陆俨少,再拜吴湖帆为师,他们的骨法用笔和烘染技法,对宋文治均有影响。1948年,第一次个人画展在安亭震川中学举办,展出花鸟、山水百余件,义卖之款,全部捐给学校扩建教师办公室。1949年,宋文治兼任安亭师范总务主任。他到富春江、太湖等地写生,颇有收获,名声日起。1955年冬天,应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局之邀,陆俨少、宋文治等四人,一起到梅山水库、黄山等地写生,又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创作,代表安徽省送北京参加1956年全国国画展览。宋文治的《桐江放筏》和《黄山松云》均入选展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尤其是《桐江放筏》被《人民画报》中页刊登,产生较大反响。但他谢绝了留在合肥工作的安排,仍然返回安亭。这一年,他的作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在江苏省国画展上获得三等奖,并于同年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时年39岁。
万:宋文治是江苏籍的著名画家,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善于表现苏南名景太湖,故有“宋太湖”的美誉。他的艺术风格是怎样的?
马:宋文治的画风,可以说是典型的江南山水画格调。宋文治以表现江南水乡的诗情韵味最为擅长,因而有“宋太湖”的美誉。他的代表作《江南春潮》、《江南二月》、《太湖春晓》、《李花春雨江南》等都属于这种类型。他虽然壮游祖国各地,也画过许多名山大川,但最为得心应手、最显艺术个性的还是江南之美。
宋文治也有另一类艺术风貌,倾向于雄放刚健,这类作品多为绘写峡江险势,黄山奇观,云壑飞流。画法上往往借鉴北派笔法,融入南派水墨韵味,意境浑莽,气势磅礴,是研究宋文治艺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在我看来,第一种风貌不妨称为“细宋”,第二种风貌不妨称为“粗宋”。二者相和,更能看出宋文治艺术成就的多面性。
宋文治还有第三种艺术风貌“小泼彩”。我认为此类作品的特色在于以多种手法增强山水画的意象性、情趣性和现代感。但无论如何变化,浓妆也罢,淡抹也罢,没骨也好,勾勒也好,却总离不开内在的秀美,这正是生活在江南的宋文治画风本色的流泻。老而愈笃,老而求变,这是真正成熟的艺术大家才能具备的品格。
万:那宋文治的艺术创作有着他个人怎样的技法特点呢?
马:宋文治作画从心态到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心态上他基本上都是寓激情于平和之中,作品沉稳而多静气,画面处理清清爽爽,干净利落,一丝不苟。而在技法上,他作画前胸有成竹,除作大幅之外,一般作品均不勾稿。画时注意把握大局,落墨则笔随心运,挥写自如。画至将半,再视画面效果,因势利导,调整补充。他喜用安徽泾县生产的生宣纸,偶尔用皮纸和旧毛边纸。80年代日本产的“镜片”传入,他率先用来创制“小泼彩”山水,进而也用来画水墨及设色山水。他用墨尤为讲究,作画前清水研墨,现磨现用,砚台上不留残墨,也不喜用现成的墨汁。选用毛笔,习惯于用硬毫笔作画。羊毫一般只在敷色晕染和小泼彩时使用。题款则用软硬适中的兼毫笔。设色方面,作水墨设色山水一般将墨稿完成后再敷色,注意相让相就,使画面活泼明快有层次。用得最多的是花青、藤黄、赭石,有时用酞青蓝加少许墨代替花青。有时也用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往往用水调稀,不至盖住墨底。敷色过程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普遍染出大效果;第二步突出重点,如将山脚、树阴、倒影等较暗的部位加深加厚,体现空间感和体量感;第三步是提精神,以较重的色彩或墨在必要处用干笔点厾皴擦,加强用笔的层次。创作“小泼彩”山水则与上述相反,以色代墨,即使整理山石结构也多用色,并以矿物颜料为主。
万:宋文治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上以秀润雅逸之美独标一格的杰出画家,他的山水画艺术成就很高,艺术风格也很多样,而这一切又是如何造就的呢?
马:解读宋文治的山水画艺术,有必要认清他艺术人生中的三个阶段和由此而生发的三种艺术情结。
第一阶段,1919—1956,娄东的传统情结。宋文治出生于江苏娄江之东的太仓县,此地书画风气特盛,代有名家,如明代的仇英、夏昶,清初娄东画派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等。宋文治天性聪慧,自幼爱画,他在娄东生活时这一阶段的艺术经历,刚才我们已经谈到过。37年的娄东生涯无法忘怀,直至晚年,他在画上的署名和图章还常常是“娄江文治”。
第二阶段,1957—1976,“新中国画”情结。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们进行推陈出新的探索,宋文治满怀激情地投入其中。他进入江苏省国画院前的艺术经历我们也已经谈过。1957年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成立后,他调入南京成为专业画家。1960年3月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他任副画师兼院长秘书。不久,参加了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次年5月参加了“山河新貌”画展。展览轰动全国,被誉为“新中国画”成熟的标志,宋文治也由此而成为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后5年,是他创作最旺盛时期。接下来“文革”灾难,前5年下放劳动,1972年起重拿画笔,创作了《太湖新装》、《太湖清晓》、《向阳渠畔春意浓》等作品。
第三阶段,1977—1999,“思变”情结。1977年江苏省国画院恢复,宋文治任副院长,艺术青春重新焕发。他多方吸收外界营养,甚至向年轻人和其他画种(如版画、水彩画)借鉴,先是探索墨彩相间的画法,以《黄山晴云》、《巫峡高秋》等为代表;不久又开始泼彩尝试。宋文治晚年画风并不单一,就在他变法不断完善之时,又反思传统功力不足,要回头“补课”。于是他创作了一批带有温习传统之意的作品,如《白云山居》、《松风积翠》、《新安山色》等。别外,他还画了许多表现黄山、峡江、飞流的作品,反复创作,丰富多姿。这样,晚年宋文治的山水画成了三种不同的艺术风貌。
万:由于您与宋文治父子之间的多年深交、相互了解,宋老及其长子宋玉麟对您的学术造诣一直十分肯定,曾多次亲嘱您为宋老撰文,您所写的文章也比其他研究宋老的文章要生动、精彩得多,您可否和我们谈谈数次为其撰文的经过?
马:回想起来,我先后撰写评论宋文治的文章共有七篇。第一次是在1979年10月。宋老还特地给我写来一封信,信件内容令我非常感动,一直保留至今。1981年,宋文治先后于国内外举办展览。在这一系列活动之前,他找到我,希望能写几篇文章,给他带出去备用。我便将读画感受化解成为三个角度,用三篇文章突出不同的侧重面。1982年9月,宋文治在省美术馆举办了他在江苏的第一次个人画展,共展出60年代以来的作品90幅,并首次将“小泼彩”新尝试公之于众。《新华日报》要刊登评论,宋老又找到我,说:“还是烦劳你吧!”我为其撰文“胸浴雨露、笔写春山”。1989年春节期间,他再次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其中有一大批泼彩淋漓、朦胧迷离的新作,然而依然散发着中国艺术的神韵。七十变法,何其壮也!于是我又撰文《新型的意象美》。1999年宋老去世。2000年,宋老的长子宋玉麟写成《娄江宋文治——忆我的父亲》,嘱我写序。2002年,我又应宋玉麟之约,撰写《宋文治与新金陵画派》,指出宋老是新金陵画派的中坚。2005年,应北京《艺术》杂志之约,我又写了《宋文治山水画艺术解读》一文。
万:80年代之后,宋文治步入耳顺之年,此后直至宋先生去世,他的艺术人生十分辉煌,您是否可以简单和我们说说他晚年的艺术经历和成功原因?
马:80年代以后的宋文治,冗务渐除,只是一门心思地搞他的艺术“变法”,可以说是新金陵画派中艺术追求跨度最大的一位,也是艺术思想最活跃的一位。但无论怎么变,却都保持了中国画的本质特征,保持了他温雅秀美的艺术本色。在20年的时间里,他以旺盛的精力,严谨的创作,在国内外举办了一系列画展,到世界许多国家访问,声名远播。
今天,雨停了,我和爸爸在上午一起坐车去云溪生态公园。
去到以后,在广场上,有许多小朋友在玩:有的在吹泡泡,有的在吃东西,还有的在追逐……接着,我们买了一包鱼粮,正准备要喂鱼的时候,看到远处有4 只绿头鸭。我起初以为它们不会游过来,但过了一会儿,它们居然游了过来,不时把头扎到水下去吃鱼粮,我开心极了。
接着,我们沿着小径继续往上走,过了一会儿,我看到有许多人架着“长枪短炮”在拍照,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在拍鸟儿。我们继续往上走,在沙池休息一会儿后,便下山了。在下山的时候,我远眺一座高楼,发现在大楼旁边有一个黑色的东西,我对爸爸说:“看!那里有ufo!!”“那不是ufo!”爸爸说。我们又继续往下走,走到叠水桥的时候,又有许多人打着伞,拿着照相机在拍照,那些人在拍水里的那些大鱼。爸爸又对我说:“你的ufo在那!”我一看,才知道原来那可能只是个气球。过了一会儿,我们便离开了公园。
经过一季寒冬的酝酿,春风送暖,大地复苏。一场春雨过后,处处充溢着春的气息。
走出家门,地面仍有些许潮湿,透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朴实而自然。温润的土壤孕育了新的生命,棵棵幼嫩的芽儿从土中探出了头儿,吐出了幼芽和新叶。纤细的.茎儿支托着芽和叶,在微风的爱抚下轻轻摇动,如初生婴孩般娇柔,令人心生爱怜。放眼望去,点点嫩绿连成了碧毯,为大地妆上了新装。
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行,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新花样儿,魁梧粗壮的杨树大哥长出了碎密密的小短发;娇弱秀美的柳小姐也换了新发型,让春风姑娘为她裁剪出细长的柔发。她的发丝上生长着毛绒绒的柳絮。微风拂过,柳絮纷纷飘落,似蝶般优雅,似云般轻柔。路旁的银杏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一片片迷你小扇叶挤满了枝头,煞是可爱。常有鸟雀飞上枝头,放声歌唱。用阵阵婉啭清脆的妙音,传达出对春的热爱。
突然,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循着这香味儿望去,原来是路旁的迎春花开了。细长的枝条被朵朵浅黄色的小花所簇拥,绿叶点缀其间,黄绿相间,赏心悦目。粉嫩的桃花也羞答答地开满了枝头,洁白似雪的樱桃花也多如繁星,“千朵万朵压枝低”,引来无数蜂蝶飞舞其间,采蜜嬉戏,流连忘返,芳香的气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不知不觉已走到了村外的田野里,漫长的冬季过后,田地里的作物都倏得一下子返青了。蔫黄的蒜苗注入了活力,振作了精神,一鼓作气地猛长,个头足足蹿了一倍,长而扁平的叶片青翠欲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麦地里,碧绿的麦苗一簇一簇的,一排接一排,一列连一列,汇成了绿色的海洋。风儿吹过,海洋中泛起层层微波,心儿也在其间荡漾,泛起阵阵涟漪……
学在寿光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至三四月间,好雨绵绵。春天里,万物开始勃发,正需要雨露的滋润,雨就下了起来。从教近,我身边的很多教师,总给我春雨般的滋养,他们在我需要的时候,总是悄然走近,没有过多的言语,只用爱心和耐心引导我。“师德”不是虚幻,不是浮夸,就是这实实在在的“好雨”。
你是我的第一场春雨
还记得第一次在学校上公开课,我讲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春》。虽然上课之前,我已精心备课,但是面对后排的一位位教师,我竟莫名地大汗淋漓,不知所措,漫长的四十五分钟不知如何消磨。在学生和同事面前我语无伦次,结果可想而知,一塌糊涂。公开课结束以后,学校所有语文教师,一起讨论我的课,为我指点,给我提出了很多受益终生的建议。
最令我感动的是,学校语文教研组长陈晓玲老师的点评。面对自己一无是处的讲课,在评课的过程中我一直面红耳赤,不敢抬头。然而她滤去我的失误,缩小我的不足,夸大我微不足道的小小闪光点,用关怀的眼神给我安慰,以不动声色的智慧帮助一个青年教师树立了从教的自信。而今回忆起来,感激的话语虽不知从何说起,但我却从她身上感受到了一个教师身上浓浓的人情味。师德不是云里雾里,就如她的行动,在自己看来也许只是一贯的原则,但是却成为了别人人生路上的点点星光,告诉我如何用一个行动将爱心传递,诠释教师的魅力。
当天晚上,我又收到了陈老师长达二三百字的短信。她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也要在语文课堂上使用语文这个工具,这一点我做得非常好,但是如果我注意与学生的互动,那样课堂将为更加生动。她的短信,让我想到“似面洗垢尘,如头得膏沐,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这两句诗。我的失误之处,陈老师只轻描淡写,给我不做在人前的帮助,她是我从教以来最想感谢的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机会,再与陈老师共事,但是这份感激我会永远铭记。陈老师的教诲,如一场知时节的绵绵细雨,不仅给予我滋润,而且也引导我去做一个也具有这般情怀的教师。
用鼓励和期待面对晚辈和学生的成长,不正是是师德最真实的存在吗?
一个个名字是您从教生涯的印痕
那一次偶然相遇,你的.名字蓦地跃上我的嘴角。彼时那份欣喜已经弥漫至今,激动的心情捕捉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令我惊讶的是时隔十年的光阴,您依然记得我的姓名,而且还像当年那样,只称呼我们的名字。略去姓之后的名字,像无声的小舟划过岁月之河,载我又一次回到您的课堂。
又回到您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依然清晰,您让我们自由向您提问。“老师,请问写出一篇好文章,除了技巧之后还需要什么呢?”那个时候,我还是个迷恋文字的青葱少年。您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又抛给了我,“你说呢?”“也许还需要灵感吧!”“我希望在某一天,你会找到属于你的答案。”你的语气是那样坚定,以致让我没有意识到您并没有给我想要的答案,这正是您的高明之处,引领我们思考。
刘老师,您给我最深的印象不是在您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有阅读,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而是您能记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记住学生的名字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也许并不算苛刻,可是当我们习惯了“序号”的时候,每一次点名都是一次亲切的问候,都是一次人与人的面对面,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之间的关系。原来点名,也可以让我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也可以从心底里渴望长大后成为你。
老师,您可知道,因为您的缘故,我也想用爱和耐心唤醒更多自卑胆怯的心灵,也想像您一样挥洒所能给予学生的表扬,因为这样的激励是学生天空的太阳,暖融融,不仅会温暖一个季节,也会让温荡漾一生。而今,我与老师您成为了同事,我也尽力去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
让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梦想,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不是师德最美好的外在吗?
爱是倾听和给与帮助
记得那个冬日的早晨,匆匆起床的我不小心压坏了放在枕边的眼镜。眼镜刚刚购买了不过几周,且花了三十元,这对当时贫穷的家庭来说却是一两个月的生活开支。母亲当即教训了我一顿,且说如果不能修,就不再给我配眼镜。那天的沮丧又浮现眼前,我该如何是好呢?第一节课,细心的班主任注意到了我的变化,把我叫到办公室。末了,给了我三十元钱让我重新配一副眼镜,而且还一再强调不用还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让我一生铭记。
也许在每一个教师的从教生涯中,这样的场景会有很多,可是他们可曾意识到,这样的举措不仅是落在心湖的石子,激荡起千层涟漪,更是一粒种子,无意播撒,却会在某一天像曾经的您那样,成为一片浓荫。我也希望在某一天,像您一样自成绿荫,让学生徜徉在绿意之中。谢谢您,我曾经的班主任张新老师!
上个学期我班也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她在作文中写道:“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有去过寿光。”在我们这些成人看来,这是一多么不起眼的小小渴望呀。清明节假期,我带着她在弥河公园、湿地公园、市区玩了一整天,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多少年前那个自己。这也成为了我与她之间的秘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很重要,对于我们而言也许只是举手之劳,我喜欢把小小的爱心以小秘密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一块手表,一支钢笔,一本书,也许这些小事与高尚的师德相差还太远,我愿跋涉其中,用爱对待每一个幼小的心灵。
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春雨”,或是我们的同事,或是我们的老师,也许是我们自己,他们犹如一篇意味隽永的散文,犹如一段启迪心智的文字,犹如一片挥洒温暖的阳光,这些真实的爱心是师德最好的载体,都值得我们珍藏和感激。我也愿如此,心系春雨,挥洒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