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法律的经典电影(共11篇)
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罗·伯顿
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杰斐逊
法律提供保护以对抗专断,它给人们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们不致在未来处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
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夏,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垒在另一块砖石上。——高尔斯华绥
纲纪废弃之日,便是兴起之时。——威·皮物特
刑一而正百,杀一而慎万。——恒宽
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一种的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申斯通
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弗洛里奥
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勒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傅玄
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法律。——塞·约翰逊
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马克罗维乌斯
全部历史就是利益的斗争,而法是那些占了上风的利益的权威性的表现。——拉布里奥拉
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法律只不过是我们意志的记录。——卢梭
一项法律越是在它的接受者那里以恶行为前提,那么它本身就越好。——拉德布鲁赫
关键词:高职法律教学,法律援助制度,融合,援助机构
自1994年我国开始试行法律援助制度以来, 各大高职院校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法律援助机构与组织, 通过其社会公益法律服务的工作,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的扩展与提升。而伴随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与教育理念的改进实施, 当前高职法律教学的模式思路, 也从以往的理论化、知识化教育往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技能方向发展, 高职法律教育正逐步与法律援助制度相结合。通过为高职学生传授、训练相关法律援助工作, 让学生能通过具体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实践求知, 以取得更好的法律教育成果与目标。
一、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意义分析
(一) 推动我国法律援助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法律援助制度指的是经由各法律援助机构的协调、统筹, 在各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等人的帮助下, 为经济条件存在困难或是特殊案件难以寻求法律帮助的当事人, 提供各类法律咨询与服务, 并相应减免帮助费用的机制。法律援助制度是完善国家司法机制, 保证所有公民均能获得有效的法律帮助的必要措施。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虽然规定了多个主体可以承担法律援助工作, 但律师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主干成员, 需要发挥最为重要与维权的司法服务。但法律援助工作本身公益性、无偿性的特定难以有效激发律师工作的积极性, 使得国家不断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律师资源之间产生较大的供给矛盾, 进而限制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实施, 难以保证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获得及时、高效的法律服务。因此需要通过各高职院校法律援助机构的建立, 教学中与法律援助制度的融合统一, 通过学校教育与机构提供的实践机会, 让高职学生发挥自身的热情与能力,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法律帮助, 以相应降低当前法律援助工作所面临的需求与法律援助资源之间的问题缺口。
(二) 促进高职学生法律实践水平优化的关键措施
将各个法律援助案件穿插入日常的高职法律教育进程中, 能让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案情, 了解、认知到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司法困境, 通过学院的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司法服务实践与参与, 以真实接触、了解到法律援助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文书整理、当事人沟通以及庭审辩论的参与感受中, 了解当前我国弱势群体遭受的法律侵害与社会不良现象, 进而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带动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与自我思维的发展提升。
二、高职法律教学与法律援助制度相融合的具体措施研究
(一) 制定有效的高职法律教学规划与设计
为了高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结合并带动课程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师就需要对教育工作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与设计。对其工作做重新定位, 把法律援助工作内容纳入学生法律实践教育中, 通过岗位实习、模拟法庭等与法律援助工作相关的实践教育环节, 让学生能通过教学实践有效了解、掌握到各法律援助案件案情并获得技能训练。教师在授课进程中, 也需尽可能地融入与法律援助相关的实践环节, 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让学生经由具体的法律援助案件。以法律援助工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与法律运用, 让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将知识学以致用, 促进其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 解决高职学生参与法律援助工作的费用问题
当前高校法律援助机构的运行与法律援助实践教学的开展, 若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因此高校在进行法律教育与法律援助制度结合运用时, 也应拓展其自身的发展思路。对其法律援助机构与实践教学的资金问题进行筹集, 解决当前的资金短缺隐患促进法律援助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改变对校内法律援助机构的认识, 认清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方面的重要性, 重视学校法律教学工作, 为其提供专用的财政拨款以应对学生参与、实践法律援助工作时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在社会积极宣传、传播法律援助事业的关键作用与社会责任, 以此吸引企业的捐助, 通过社会力量的帮助来实现校园法律援助教育的有效开展, 推动学生在法律援助事业中参与度与热情的提升。
为社会各公民提供必要、充足的法律帮助, 是社会司法公正事业进步的一大重要标志, 也是高职院校促进学生法律实践能力优化的关键途径, 对此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校内积极将其工作纳入日常法律教育进程中, 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以带动社会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智红.浅谈法律援助制度与高职法律教学的有机结合[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10 (6) .
关键词:网络电影盗版;著作权;法律监管
中图分类号:DF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16-02
众所周知,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我们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却给传统版权保护带来了许许多多棘手的问题,包括图例、音乐、文字、影视、数据等所有能以数字化技术处理转换的作品,都毫无例外的遭遇到了“比特”空间的阻击。更有甚者认为,传统版权在互联网时空已经死亡。事实上,网上著作权保护的新秩序也正在建立,对于各类新型作品保护的法律规则已经制定,只不过,网络电影盗版现象的出现确实给纷繁复杂的网络版权保护增添了新麻烦。如何看待新技术引发的网络电影盗版的侵权争讼,如何界定网络电影盗版的法律性质,如何为网络电影著作权设定较为合理的法律保护模式,已成为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必须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1 网络电影盗版的现状
过去电影曾经作为人民大众最为喜爱的娱乐方式,不论是情侣约会还是全家欢愉,电影院无疑成为首选之所。然而,现今电影院已经沦落到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的清净之地。从“万千宠爱集一身”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中国电影市场从繁华跌入低迷。较之更为严重的是,各类盗版猖獗,电影市场生态失衡。电影的业内人士无不痛心疾首的呼吁,打击盗版,保护电影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尽快改变电影市场秩序严重混乱的状态。
曾经我们对盗版光盘深恶痛绝而又束手无策,然而目前比光盘盗版更具杀伤力的网络盗版又“异军突起”。电影投资人的收益屡屡为零,就是由于不计其数的网民在网上收看盗版电影造成的。据业内人士披露,一部电影第一天在影院上映,第二天就能有几十家网站跟进,更有甚者在电影刚刚制作完成还未公映,就已被搬上网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多个网站在进行电影侵权行为。
英国一家媒体集团估计,全球的宽带连接用户每天通过互联网非法下载的电影超过14.4万部。如果50%的下载被认为是电影产业损失的销售,按每下载一部电影3.5美元计算,这意味着一年内好莱坞就要损失9 200万美元。据香港电影业内人士透露,2003年香港发现的国际互联网上传输电影的事件为107宗,2009年竟猛增到9 200宗,增加几十倍之多。据业内人士估计,盗版使香港电影业一年少收4亿美元,几乎为美国年票房收入的1/3左右。
由此可见,网络电影盗版现象已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个别现象了,世界各国都在共同面临网络盗版的问题。网络盗版泛滥成灾严重影响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整治网络盗版现象势在必行。
2 网络电影盗版现状的分析
网络电影盗版现象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盗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要想遏制盗版的滋生,保证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从分析导致盗版现象出现的原因下手:
2.1 盗版现象的内在原因
2.1.1 电影业体制的不完善
中国电影产业长久以来存在一大症结—发行垄断,从而导致正版电影制品销量小、价格高。盗版电影制品以低价取胜,网络盗版电影更使得电影迷在零投入下一饱眼福。因此正版电影销量更小,从而价格更高……陷入难以逃脱的怪圈,而由此带来的正版产品源头不景气,进一步助长了盗版的猖獗。
2.1.2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厉的法律制裁
中国电影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机构冗繁、管理机构之间协调不够、行动较为迟缓、打击盗版的力度不够、缺乏立法规范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市场法规滞后、制度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电影管理工作难以完全到位,不能及时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打击网络盗版不仅需要经营者的自律,更需要管理部门的重拳出击以及消费者的有力监督。然而管理部门往往是口号响亮行动滞后,加之大多数处罚只是罚钱了事。这些对盗版行为打击力度并不大,也不持久,致使盗版问题整顿刚过就死灰复燃。
2.1.3 电影公司内部机制不完善是盗版出现的重要因素
电影市场管理不严、体制混乱,是导致盗版猖撅的原因之一。但正版网络电影如何在冲击中求生存,如何维护形象,以品质赢得消费者,将盗版挤出市场,却是另一大课题。电影制作单位技术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了技术水平低下,即使有着强大的需求市场,也由于技术水平低制约了有效供给。这既为盗版的猖獗提供了有利空间,也使得企业的收益受到极大摧残。
另外,电影发行单位法制观念淡薄,缺少版权保护意识,这又从另一方面助长了盗版风的盛行。
2.2 盗版现象的外在原因
2.2.1 疯狂的利润成为盗版的诱因
网络电影盗版者既不付版权费,也不必交缴各种税款,却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几十倍利润。市场供求矛盾和市场价格悬殊太大是网络电影盗版禁而不止的主要因素。电影企业要制作一部电影,需要投入人员、金钱和时间,但因为缺少足够的保护,电影一进入市场,就成了盗版者的猎物。
2.2.2 价格因素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电影产品没有标准定价,市场价格参差不齐,很难避免价格虚高、混乱,使得盗版正好乘虚而入。一部刚上映的影片从几十元到几百元票价不等,网络免费,光看盗版电影就成了电影迷的不二选择。至此,正版与盗版之争主要集中在消费者购买力上。实际中,由于正版与盗版电影产品的品质相差无几,大部分消费者对两者的效用评价相差无几,那会倾向谁呢?显而易见,消费者更会投入盗版的怀抱,这就为网络盗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3 解决网络电影盗版现象的法律建议
3.1 促进电影公司、音像企业、网络企业良性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的出现为电影在大众之间的广泛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媒介,但是又为一些利欲熏心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谋利手段,这对于电影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电影公司、音响企业、网络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发展则成为解决盗版问题的关键所在。电影公司、音像企业、网络企业是现代影音产业链条上几个环节的市场主体。在成熟而良性的市场环境中,三者应该是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一种关系。三方应就对电影的上映、发行及网络传播达成共识,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2 改进技术,降低电影成本
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任何阻碍新技术发展的生产关系都将被淘汰。控制成本、追求利润,才是生存和发展正道。用技术革新来推动电影市场的发展,使电影票价更接近普通百姓的心理价位,使得电影再一次成为大众娱乐的首选。
3.3 网络电影著作权要立法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有关法律制度也相应的需要发展。网上著作权保护本身有不可忽视的问题,网上盗版已经从文字作品发展到电影作品。对此若不加注意,有形市场打击盗版的努力会在一定程度上落空,因为稍聪明点的侵权人都会转移到侵权成本更低的网上。新技术条件下的著作权的保护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据介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已出台两项新的条约。一项是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条约,即《世界知識产权组织版权条约》;还有一项是录音和表演条约,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在知识产权组织100多个成员国里,目前只有42个国家加入了这两个条约,中国正在积极和这两个条约衔接。
目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精神产品和先进国家差距很大。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的日益健全,抵制和打击盗版、倡导和经营正版,已成为电影行业今后生存和长远发展无可选择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电影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中国的网络电影市场必将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The Network Movie Pirates the Phenomenon the Legal Matter Ponder
Wu Jing
Abstract: The network takes one kind of emerging vector,while provides the convenience for the people,also hides many questions, the network is pirating is one of them.The article pirates the legal matter which on the network movie the phenomenon touches,pir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from the network movie,the network movie pirat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analysis,the solution network movie pirates the phenomenon the legal advice three aspects to carry on the analysis.
32.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33.张晋藩著:《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34.梁治平著:《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35.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36.范忠信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
37.曹漫之主编:《唐律疏议译注》
38.孔庆明著:《中国民法史》
39.艾永明著:《清朝文官制度》
40.邱远猷著:《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
41.**著:《书生事业无限江山——关于近世中国五代法学家及其志业的一个学术史研究》
42.夏勇著:《人权概念起源》
43.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
44.倪正茂著:《法哲学经纬》
45.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
46.郭道晖著:《法的时代精神》
47.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
48.程燎原、王人博著:《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
49.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
2)自由是一种务必有其自我的权威纪律以及制约性的生活方式。——李普曼
3)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4)法令有权打破安静。——马·格林
5)法令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毕达哥拉斯
6)法令是忘我的,对谁都等量齐观。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交。——托马斯
7)宪法创制者给咱们的是一个罗盘,而不是一张蓝图。——波斯纳
8)人平易近应当为法令而战役,就像为了城墙而战役一样。——赫拉克利特
9)极真个律例,就是极真个不公。——西塞罗
10)一个国度若是法纪不正,其国风必然衰颓。——塞内加
11)法看谁犯,事看谁干。
12)天主把法令和公允凑合在一路,但是人类却把它拆开。——查·科尔顿
13)尽量大可能把关于他们的意志的知识散布在人民中间,这就是立法机关的义务。——边沁
14)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他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查士丁尼
15)人类受制于法令,法令受制于情理。——托·富勒
16)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的孤独中更为自由。——斯宾诺莎
17)法令和轨制必需跟上人类思惟前进。——杰弗逊
18)拟定法令的人起首触犯罪律,如许的法令还有甚么好处。——贝蒂
19)法令的跋扈是令人切齿的仇人。——伯克
——相关影片观后感
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想要努力融入美国社会的中国人,然而由于两国文化和法律的差异,使得他在梦想和困惑之间徘徊。
——《刮痧》
本部影片主要从刮痧这一传统中国疗法入手,充分地表现出中国和美国在法律方面的种种差异。
影片中当医生看到许大同的孩子丹丹背后的伤痕时,他们立即给儿童福利局打了电话,强行将丹丹与父母隔离,并且要起诉许大同虐待儿童。当我们看到这里是,肯定会觉得还会因为这样的原因上法庭,难免会觉得很荒谬,但是在美国的法律中,除了针灸以外,其他任何中医疗法都不被承认合法。所以在美国看来,刮痧成了违法行为是理所当然的。而且和中国相比,美国的法律制度更加健全。在关于儿童保护方面也是如此。
美国——随时随地注意保护儿童。
由于许大同为了使父亲在临走之前再见一次丹丹,他偷偷地把丹丹从儿童福利局中带出来,结果成了通缉犯。但是当警察追赶许大同时,他们知道车上有儿童便只尾追而未采取措施。
当许大同从车上报下熟睡的儿子时,十几名警察只是尾随戒备,等到他把儿子交与妻子时,警察才将其逮捕。
在影片中的庭审环节中,有这样一幕:警卫员出庭作证指出,一天晚上许大同将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这句话在我国的庭审制度中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美国却能有力的证明他有虐待孩子的嫌疑。
在美国法律中,打孩子是违法行为。因为在西方人的思想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起平坐,家庭观念比较淡薄。而在大同为代表的大部分中国人却认为“我打孩子是给你面子”,这也是外国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当他的朋友听到大同的这句话时说了一句“你这是什么中国逻辑?”是理所当然的。显而易见,在中国大孩子的做法是屡见不鲜的。同时,医生看到丹丹背后的伤痕时及时向儿童福利院举报的做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法律认识和观念上的许多差异。
在西方,无论是什么民事或其它法律纠纷,法律都是主动出击的。美国是法制社会的代表,其法律体系非常完善,法律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法律意识很强,打官司几乎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当医生发现丹丹身上的伤痕时,第一时间联系了儿童福利局,而丝毫没有给大同辩解的机会。而在中国,讲求中庸之道,喜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无路可走时的极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
最后我觉得从整个庭审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美国的法庭举证的相关信息。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大同为代表的中国形象更加喜欢讲理,而美国人注重逻辑关系,证据才是事实,才是一切。儿童福利局的律师就十分擅长举证,他利用各种所谓的事实来证明大同有暴力倾向。他曲解孙悟空的英雄形象,贬低中国文化,故意激怒大同,使大同在听证会上失态。
中西方法律文化存在差距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极大地差距。
我们耳濡目染的一句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理想和现实往往是有差距的。一个深受病痛折磨的人为争取自己的权益,他直面艾滋病和同性恋给他带来的人们对他的鄙夷,他时刻与病魔挣着,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庭审结束。
——《费城故事》
在该影片中,安德鲁因为患有艾滋病,无意间被老板发现,老板因此故意捏造事实,将安德鲁辞退,但是因为他工作一直很出色,所以安德鲁最终知道老板是因为他得艾滋病的缘故而辞退他,所以他决定起诉他所在的很强悍的律师事务所。然而这样一个艾滋病患者想要找到辩护律师却是很难得,当他找到第九个律师乔时,这位律师开始时询问他的情况,但是当他得知安德鲁患有艾滋病时,他的表情和动作显而易见的表达了他对艾滋病患者的看法,但最终在妻子的说服下,乔帮安德鲁打赢了这场官司。我觉得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很多在现代社会任然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个是对同性恋行为的蔑视,还有就是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针对这些问题各个国家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比如加拿大等国家同性恋已经合法化。不过,同性恋行为在我国还不能被很多人所接受。
同时,在关于保护艾滋病患者权益方面。在许多国家中的相关法律中都规定了对艾滋病患者的保护。
在我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指出,“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如果医疗卫生机构违反这一规定,即侵犯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权,将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核心内涵
(一) 法的客观基础观
首先, 法律以现实物质生活关系为基础。关于法的基础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如果像霍布斯等人那样, 承认权力是法的基础, 那末法、法律等等只不过是其他关系 (它们是国家权力的基础) 的一种征兆, 一种表现。那些决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个人的物质生活, 即他们的相互制约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 是国家的现实基础, 而且在一切还必需有分工和私有制的阶段上, 都是完全不依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些现实的关系决不是国家政权创造出来的, 相反地, 它们本身就是创造国家政权的力量。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 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2,3]这段话说明, 物质生活即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是第一性的, 国家与法律是第二性的;后者由前者决定, 而非相反。
其次, 法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废除客观经济规律。蒲鲁东认为, 法律是决定经济的最高原因。[4]马克思反驳说, 法律不过是对经济事实的承认。他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写道:“其实, 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 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 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另外, 蒲鲁东认为法律可以改变经济规律, 例如, 只要颁一道法令就能够使人人的劳动和工资都有保障。马克思则认为, 法律不能创造或废除经济规律, 而只能适应和反映经济规律。比如, 竞争是一条客观经济规律, 如果我们以为只需颁几道法令就可以摆脱竞争, 那么我们就永远摆脱不了竞争。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二) 法的阶级意志观
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利益决定的具有国家形式的共同意志的表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揭示了法律的内涵, 规定了法的唯物主义的定义:“在这种关系 (即现实物质生活关系, 有时又表述为生产关系-引者注) 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除了必须以国家的形式组织自己的力量外, 他们还必须给予他们自己的由这些特定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的内容总是决定于这个阶级的关系, 这是由例如私法和刑法非常清楚地证明了的。这些个人通过法律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 同时使其不受他们之中任何一个单个人的任性所左右, 这一点之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 如同他们的体重不取决于他们的唯心主义的意志或任性一样。他们的个人统治必须同时是一个一般的统治。他们个人的权力的基础就是他们的生活条件, 这些条件是作为对许多个人共同的条件而发展起来的, 为了维护这些条件, 他们作为统治者, 与其他的个人相对立, 而同时却主张这些条件对所有的人都有效。由它们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这种意志的表现, 就是法律。”[5]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法的总观点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6]以上这段论述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 阶级意志性和社会基础性或客观性的统一构成法的本质。如果仅仅将法看作是统治者的一时灵感, 就会“经常发现法律在世界的‘硬绷绷的东西’上碰得头破血流。”[7]唯物主义法律观和唯心主义法律观的最根本差别, 就在于前者找到了法律的社会客观基础。
第二, 并非所有的统治阶级意志都是法律, 只有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才是法律, 即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
第三, 法律是统治阶级共同利益决定的这个阶级共同意志的表现, 而不是单个人的任性。
需要注意的是, 马克思并不否认法的社会性。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等重要著作来看,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认为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它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法律观创新性发展的两个问题
我国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 是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过来的, 它多多少少反映了直接为计划经济和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服务的要求。尽管这种理论模式经过我国法学界的多年努力已经作了较大的修改、补充, 但总体而言, 它仍然远不能适应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需要。因此, 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马克思主义法学, 又必须大胆更新传统的法学理论, 以努力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经典法律观的创新性发展。
(一) 关于市场经济规律与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所谓的市民社会, 是与政治社会相对应的。他认为, 随着社会利益分化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两大相对立的体系, 整个社会就分裂为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两个领域。前者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 后者则是普遍的公共利益关系的总和。[8]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石。[9]如果不是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出发, 那么就不难发现, 经典作家是从其市民社会理论走向唯物史观的, 是从市民社会中去寻找理解人类发展进程的的钥匙的, 并进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基础。而具体阐发其基本法律观点时, 也是以市民社会理论为逻辑起点的, 认为法律是建筑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基础上的, 立法权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辩证关系等等。正如恩格斯指出的, “决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 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0]因此, 我们要进行法理学更新和法学现代化, 十分重要的方面, 就是要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去“再发现”, 对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进行“再吸收”, 实现其在当代的“再发展”, 从而真正“回到马克思”, 并运用于法学研究之中。因此,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导入, 就成为法学理论更新和法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远未实现高度发达, 必须实行市场经济并遵循其客观规律。市场经济首先是交换经济, 而交换经济的前提是私人物权的立法确认与周严保护。长期以来, 我国理论及立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公权轻私权的严重倾向, 以致明确保护私权的物权法曾迟迟未能出台。虽然物权法典现已颁布实施, 但其相关司法解释至今尚未出炉,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便是诸如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私权保护等细节而敏感的问题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可见, 在我国, 历史唯物主义法律观的大胆创新与发展尚任重道远。
(二) 关于法的阶级性与宪政思想
阶级性是法的本质属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石。不承认这一点, 就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学。但是,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方面的沉痛教训告诉我们:
《霍比特人》预算投资5亿美元,如能顺利拍摄,在新西兰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将会对新西兰电影业和旅游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然而,就在影片即将开拍时,新西兰演员工会于2010年10月23日突然介入,指责制片方在对待新西兰演职人员的收入上严重不公,并号召全球演员拒绝接拍《霍比特人》。
对此,彼得·杰克逊并不买账,也发表声明痛斥新西兰演员工会:“他们把自己的行为伪装成一种无恶意的要求,但事实是,他们一直拿着一把上膛的枪指着我们脑袋,而我们在任何威胁面前是绝不会低头的!”他还怒气冲冲地放出狠话:“既然我的故乡不欢迎我们在这里拍摄《霍比特人》,那我们就去伦敦、加拿大或东欧拍摄。”
如果让这只快煮熟的鸭子飞走,新西兰国内不仅会失去上万个工作岗位,还会失去将新西兰作为大制作电影拍摄地的竞争力,这可急坏了新西兰总理约翰·基。
他急忙连夜召开内阁会议,紧急商量对策,最后达成一致,由约翰·基总理亲自出面,与彼得·杰克逊会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霍比特人》留在新西兰拍摄,政府会在任何方面开绿灯。
2010年10月27日,约翰·基总理邀请彼得·杰克逊举行了会谈。当约翰·基总理将内阁会议精神通报后,彼得·杰克逊不客气地说:“要让《霍比特人》留在新西兰拍摄,政府必须阻止演员工会的无理取闹,否则拍摄将无法进行。”
总理说:“我们和演员工会进行了磋商,他们已答应了政府的要求。除此之外,政府還决定,一是给予《霍比特人》1500万美元的税收减免;二是政府为《霍比特人》宣传营销再拿出10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政府已向议会提交议案并获通过,对新西兰《劳工法》进行了修改,明确了独立签约演职人员和全职演职人员间的收入区别。同时,政府还将为收入低的新西兰演职人员予以适当补贴,这就为影片的顺利拍摄扫除了障碍。”
总理说完后,彼得·杰克逊好久才反应过来,激动地说:“想不到政府会提供这么多优惠,特别是修改《劳工法》,从根本上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对此我深表感谢,要以行动回报政府对华纳兄弟公司的厚爱。”
约翰·基总理随即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新西兰政府已和华纳兄弟达成协议,由彼得·杰克逊执导的影片《霍比特人》将在新西兰拍摄制作。让这部影片留在新西兰拍摄,不仅对经济复苏十分有利,而且可以为新西兰人民保住上万个工作岗位,还能让我们顺着《指环王》成功的足迹,继续利用它在国际舞台上推销新西兰。”
新西兰评论家塔普·米萨说:“在我们的国家中,政府其实扮演的是‘经纪人’的角色,它就好像一个中介,通过政策、资金为电影等创意产业松绑,并尽可能做到开明和变通。在新西兰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政府为了《霍比特人》而不惜修改劳工法,不失是一个明智之举。为一部电影而修改本国的法律,这听起来是很愚蠢的行为,一部电影太小了,但其实这是很大的事。实际上不是为一部电影变法,这将让整个新西兰的电影工业受益十年!这也说明,法律是为民众服务的,如能推动经济发展,提高民众收入,对一部法律适时修改是完全必要的,同时也再次验证了‘船小好调头’这个真理。”
2) 法官的人格是正义的最终屏障。
3) 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
4) 法律应该是铁的,像铁锁那样。
5) 廉则不怒自威,公则明察秋毫。
6) 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7)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8) 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
9) 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10) 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
11)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12) 您抛弃了法律,生活就会抛弃您。
13) 立善防恶谓之礼,禁非立是谓之法。
14) 以法治权权生威,以德修心心养廉。
15) 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由而庄严的表现。
16) 风俗能够造就法律,也能够废除法律。
17) 坚持已经做出的抉择,且勿打破安宁。
18) 理解法律,特别是要理解法律的缺陷。
19)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公众知晓,在于实施。
1. 美国宪政历程 :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作者: 任东来 / 陈伟 / 白雪峰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副标题: 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出版年: -1
页数: 612
评分:9.1 (3987人评价)
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一共28节。按照历史发展的轨迹,三篇文章分别扼要论述了美国宪政中的英国因素、美国特征及平稳发展的原因。25个司法大案则主要包括:确立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03)”、引发内战的“斯科特案(1857)”、结束种族隔离的“布朗案(1954)”、导致总统下台的“美国诉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决总统选票的“布什诉戈尔案”。每个案例自成一节,既有生动的史实叙述,也有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25个案例异彩纷呈,令人回味无穷。
2. 洞穴奇案
作者: (美)萨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原作名: The Case of the Speluncean Explorers
译者: 陈福勇 / 张世泰
出版年: -06
页数: 171
评分:9.1 (2605人评价)
五名洞穴探险人受困山洞,水尽粮绝,无法在短期内获救。为了维生以待救援,大家约定抽签吃掉其中一人,牺牲他以救活其余四人。威特摩尔是这~方案的最初提议人,但在抽签前又收回了意见。其他四人仍执意抽签,并恰好选中了威特摩尔做牺牲者。获救后,这四人以杀人罪被起诉并被初审法庭判处绞刑。这是美国20世纪法理学大家富勒1949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假想公案。富勒还进一步虚构了最高法院上诉法庭五位大法官对此案的判决书。这一著名的公案成了以后西方法学院学生必读的文本,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了更多的公案。
,法学家萨伯延续了富勒的游戏,假设五十年后这个案子有机会翻案,另外九位大法官又针对这个案子各自发表了判决意见。他们真的有罪吗?请看十四位法官的判决书。这些判决书,实际上反映了20世纪各个流派的法哲学思想,有如一桌法哲学盛宴,让读者得以品味精彩动人的深邃思辨,培养适应法治社会的法学素质。本书既是法哲学专业领域寓言式的经典文献,又是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的理想读本。本书适合的读者是那些不热衷于给观点贴标签或猎寻虚幻、对严肃而有意义的论证充满兴趣的人。
3. 九人 :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作者: (美) 杰弗里·图宾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副标题: 美国最高法院风云
原作名: The Nine: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the Supreme Court
译者: 何帆
出版年: 4月
页数: 327
评分:8.6 (2335人评价)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内部运作一向鲜为人知。1979年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刻画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群像,讲述了许多重大判决的幕后隐情。《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则将视角转向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客观叙述了1980年至间,在堕胎、民权、政教关系等议程上,最高法院内部观点交锋与立场变化的历史。专栏作家杰弗里•图宾通过采访现任大法官与70多位法官助理,以人物列传形式,描述了伦奎斯特、奥康纳、罗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亚等大法官的个性、理念与成长经历,生动阐释了大法官们的个人偏好、政治派别与判决意见间的关系。该书几乎涉及最高法院近来所有重要判决内幕,捎带穿插了联邦党人协会、美国法律与正义中心等保守派组织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图宾善于拿捏材料,讲述故事,许多珍闻轶事,经他的生动笔触娓娓道来。人们将会在这本书中读到:亲手将小布什送进白宫的奥康纳,最终为什么与总统反目成仇?同性恋法官助理如何改变了最高法院的法律文化?为什么首席大法官伦奎斯特那么厌恶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却拒绝将其推翻?克林顿总统为什么最终放弃提名一位政治家出任大法官的想法?右翼保守派势力为什么要坚决抵制艾伯特•冈萨雷斯与哈里特•迈尔斯这两位铁杆保守主义者出任大法官?托马斯大法官为什么在庭审时一言不发?图宾的细节刻画,完美呈现了大法官们黑色法袍下的另一面:肯尼迪的闷骚、伦奎斯特的“赶时髦”、斯卡利亚的孩子气、奥康纳的突发奇想、托马斯的特立独行、布雷耶的长袖善舞、苏特的隐士气质。也正因于此,《纽约时报》才将本书作为20的十大好书予以推荐。
4. 法律之门
作者: [美] 博西格诺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原作名: Before the Law
译者: 邓子滨
出版年: -1
页数: 876
评分:8.9 (581人评价)
《法律之门》(第8版)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法律之门》(第8版)旨在展示美国的法律过程,不只通过描述,而且通过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而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则只在部分意义上是规则的一种功能。《法律之门》(第8版)的资料安排意在让每一观点都能与其他观点相比对。每一文章和案例都提供了探索人的紧张关系的机会。正是以这种教学法,《法律之门》(第8版)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法律之门》(第8版)所提供的法律规则、原则和案例,都是社会科学、历史和文学等知识语境中的论辩和讨论素材。
5.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作者: 瞿同祖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年: -09-01
页数: 374
评分:9.2 (1175人评价)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中国反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这二者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所要维护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支柱。
本书依据大量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是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6. 言论的边界 :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简史
原作名: Freedom for the Thought That We Hate: A Biography of the First Amendment
译者: 徐爽
出版年: -5
页数: 198
评分:8.6 (1051人评价)
本书作者以理性客观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文笔,向读者介绍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美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可预计的将来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7. 大法官说了算 : 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作者: 何帆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司法观察笔记
出版年: 2010-8
页数: 315
评分:8.5 (1502人评价)
您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是不是还停留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发生的那些时期?您了解现任九位大法官的背景、经历、个性与司法立场吗?在这个 Twitter、Facebook与Myspace盛行的年代,九位大法官如何思考、办案?他们使用维基百科吗?他们还阅读法学期刊吗?他们有自己的律政偶像吗?他们为何在审判中扮演历史学家角色?他们如何处理判决书中的“脏话”?他们退休之后,如何发挥余热?这本书尝试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同时,告诉您一个最新、最In的联邦最高法院。
2007年至20,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们做出了一系列判决。他们加大了对在校学生言论自由的限制,但又宣布校方对学生的“光身搜查”违法;他们认为处决奸淫幼童者违宪,却又确认了注射死刑的合宪性;他们要求民选法官必须在一方当事人为本人捐助者的案件中回避,又放开了企业、工会对政治选举的资金介入;他们要求CSI专家必须出庭作证,还命令不雅词汇退出电视节目。有人说他们与时俱进,顺应时势;有人骂他们祸国殃民,开历史倒车。真相到底如何?这些判决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博弈与法理智慧?这本由中国最高法院法官所著的书将为您揭开谜底。
8. 原则与妥协(修订本) :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作者: 王希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出版年: -1
页数: 689
评分:9.0 (257人评价)
美国宪法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美国宪法是美国社会某一阶级的工具还是所有阶级的工具?美国宪法的至高无上性表现在何处?美国宪政机制是如何运作的?为什么美国宪法会在“自由”和“平等”的旗帜下容忍类似奴隶制这样不可思议的邪恶?权力制衡到底是促进美国发展的动力,还是阻力,还是两者兼而有之?1990年代的美国联邦制与1790年代的联邦制有何不同?美国内战是为了废除奴隶制和是为了保存联邦的统一?两者的关联何在?弱势群体(包括黑人、印第安人、其他少数族裔、妇女等)是如何被纳入到宪政体制内的?为什么这种纳入进行得如此缓慢?为什么联邦最高法院在19世纪容忍助长种族隔离的政策而在20世纪中叶却带头宣布种族隔离违背了美国宪法的精神?为什么如日中天的尼克松必须因水门事件而辞职、而他的辞职竟对美国体制的稳定丝毫无损?为什么60年代的“权利革命”发生之后,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定义却反而陷入困境?美国在国际上的势力扩张与其在国内进行的宪政改革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本书是关于美国宪法发展历程的问题史著作,对于美国宪法进行了认真和深刻的研究。
9. 英格兰宪政史 : 梅特兰专题讲义
作者: [英] F. W. 梅特兰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梅特兰专题讲义
原作名: The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England
译者: 李红海
出版年: 2010-12
页数: 369
评分:9.0 (72人评价)
这是剑桥大学梅特兰教授向学生讲授英格兰宪政史的课堂讲义的译著。原著作者将英格兰公法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立法的总体特征、王权、议会、中央及地方政府、司法等方面的宪政运作状况予以了总结介绍,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清晰完美地梳理了英格兰法律发展和宪政运作脉络。本书虽非梅特兰精雕细琢之成熟作品,但并非简单的历史资料的堆砌,而是着眼于对法律运行过程的审视和探讨,背景资料翔实,分析细致入微并涵盖了大量的原创性观点,为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格兰宪政史提供了很好的引领。其独特的阶段划分方法也为我们研究英国宪政史提供了不同寻常的观测点,对既有历史著述做出了重要补充。本书系统全面,条理清晰,翻译流畅,完全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是广大比较法研究者、法学研究者以及法学爱好者、英国宪政史、法律发展史研究者以及英国政治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出色的著作。
10. 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下)
作者: [美] 麦迪逊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译者: 尹宣
出版年: 2003-1
页数: 898
定价: 60.00元
评分:9.4 (188人评价)
[摘 要]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司法腐败领域一个严峻的问题。网络在改进我们生活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民众打击腐败的有力武器。它作为新兴事物,在现实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何通过法律和制度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使其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网络反腐;制度反腐;人肉搜索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群众监督的新方式应运而生,网络以其广泛透明、高效便捷、直观互动的优势,成为“全天候的反腐利器”。网络反腐作为打击腐败的新兴手段,已经成为传统反腐方式的重要补充,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反腐的过程也出现侵犯个人隐私、恶意诽谤、网络暴力等违法问题,因此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和完善网络反腐,充分利用互联网流畅的监督和问责功能,克服其自身缺陷成为当前迫切的课题。
一、网络反腐概念及特点
网络反腐指的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网络反腐具有与其他反腐方式不同的优势,网络的公开性、透明性将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公布于众,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网络的快捷性、高效性为反腐工作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的隐蔽性、低风险性可以隐藏举报人的信息,保护其人身安全;网络的广泛性、互动性可以提供更加具体直观的证据,实现双方的沟通与交流,推动反腐工作的进展。网络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反腐斗争的新形势和新战场。回顾过往,云南的“躲猫猫”事件、南京房管局长“天价烟”事件、公务员“天价出国旅游”事件、湖南广电局长公款奢侈消费事件等等,都是通过网络监督及时地被反腐机构发现,最终得到有效治理的。
二、网络反腐在现实中的困境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受到有关部门乃至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被网民“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受到查处的速度越来越快,力度越来越大。从亿万网民奋起反腐,到中央纪委倾力协助,整个社会都剑指“问题官员”。网络反腐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反腐热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毕竟是一个新事物,又处在发展初期,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不成熟的因素,严重制约着网络反腐效能的良好发挥。
(一)网络信息真伪难辨
由于网络上信息发布的便捷性以及信息审查制度的空白致使各种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络上大量聚集,种种负面评论或损害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接踵而至,对政府以及政府的决策加以诽谤和诋毁,混淆视听,既影响网络反腐的效果,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干扰了网民的正确判断。各种虚假举报信息恶意举报不仅会浪费国家相关部门的财力和精力,还会对被举报者造成伤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打压对手的工具和途径。比如有网民在网上发帖说南京市原国土局长、现栖霞区委书记臧正金在南京拥有4套房子,价值600万元,这些房子的具体信息一应俱全,臧正金及其家属的私人信息也在网上曝光。后来通过臧正金本人澄清和组织查实,臧正金并没有腐败问题,但是这次事件已经对臧正金及其家属在隐私权和名誉权方面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二) “人肉搜索”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人肉搜索作为反腐工具和手段,具有检举便利、曝光及时、隐蔽性强的反腐优势,给了公众检举揭发腐败现象更大的信心和鼓励。由于当前的网络反腐没有成熟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当某一事件上升为社会热点时,网民为了行使自己所谓的自由权力,便通过“人肉搜索”对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追踪调查,这一方式极容易造成对当事人隐私权的侵犯。如果行为过激不仅会对被检举人及其身边的亲人朋友造成巨大伤害,甚至会由舆论监督演化为网络暴力。目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已经存在私刑化倾向,受害人不断收到恐吓信件和短信、失去工作、甚至影响了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人肉搜索”从法学角度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法律问题,一方面是侵犯了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言论自由,另一方面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扰乱了他们的生活安宁,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出台法规,严令禁止“人肉搜索”。
(三)网络反腐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
目前网络反腐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一些西方国家已经把网络作为打击和预防腐败的有力工具。网络反腐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高度重视,但是关于网络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依然滞后。首先网络反腐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撑,当前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对网络举报、网络监督、网络反腐行为没有系统的法规和条例进行规范约束,虽然有些相关规定散见于各部门法规当中,但实际可操作性差,不能很好地对网络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的监督。至今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保护网络举报人的法律,网络反腐可能被利用成打击报复的工具,举报人遭到打击报复被诬告的事情屡有发生。其次网络反腐未能与高效的制度建设有效衔接。在网络安全的维护、对网络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举报网站的监管、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制度建设都比较滞后,网络监督信息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有的地方、有的官员漠视网络监督, 对网络声音置若罔闻, 忽视网络反腐制度建设,阻碍网络反腐进程。
(四)网络反腐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更多的是从情感、道德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网络传媒对腐败现象进行揭露时,可能侧重片面报道,如刻意的突出某些事实,偏袒一方当事人来陈述事实和表达观点、对调查结果猜测性报道、未经调查为案件定性,对被告人进行有罪推定等。而网民由于只看到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网络民意向一边倾斜,网民极可能会从网络走向现实,结成群体,给网络反腐案件的处理施加压力,容易出现以讹传讹、民意审判、媒体审判等问题,可能导致“网络暴力”甚至演变成大规模群体性治安事件,影响正常司法程序和司法公正。再者当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在网上大张旗鼓地公开问题官员的腐败行为的同时,举报信息及可能提前曝光,使腐败分子提前布局,事前通过串供或销毁证据,转移财产来对付反腐机构和司法部门的调查,加大了案件查处的难度,导致很多事情无法深入查证,使反腐工作陷入困境,给案件的侦破带来了额外的难度。
三、网络反腐的法律思考
网络反腐让每个公民都能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监督国家机关的权力运行。网络反腐虽然存在着的缺点,但这只是新事物初期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只要加快网络反腐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加大网络反腐倡廉文化建设,形成政府和社会有机互动的良好局面,这些缺点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一)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网络反腐主体的素质
由于网民层次、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互联网上存在着发布虚假信息、传播低俗和淫秽色情信息等不良现象影响着网络传播秩序。目前首要任务就是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培训,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高其业务水平。尤其是培养网络编辑理性分析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其次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加大对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 利用传媒普及网络法规, 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和参与素质。通过宣传平台积极向广大网民宣传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公开网络反腐已取得的成果, 增强广大公民网络反腐的信心和决心。作为网民要能够自觉抵制歪曲的信息、危害公共安全的信息,不主动传播、不随风跟帖,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能理智地对待网上一些偏激言论,合理适度的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之内正确使用自己的合法权利,避免引发网络暴力或群体事件。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反腐主体的素质,让每一个网民都成为成熟、理性、有法律意识、有责任心的网民。
(二)加快网络反腐的立法进程,营造依法有序的法治环境
完善的法律环境可以促进网络反腐健康有序的开展。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反腐方面的法律法规,如 《行政许可法》、《信访条例》、《公务员法》、《反洗钱法》、《物权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廉政准则》、《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但网络反腐法律化程度仍然很低, 仍存在许多法律空白,这就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机。正如专家所言“缺乏法律规范已经成为网络反腐的最大硬伤”,影响了网络反腐功能的正常发挥。目前亟需出台一部关于网络反腐的专项法律,对网络反腐涉及的行为和环节进行规范,对参与网络反腐的公民的合法权利加以保护;准确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社会监督与诽谤造谣的界限;规范网络反腐的行为,采取法律方式严惩那些恶意中伤他人、散布虚假信息的非法行为,以及对网络反腐进行抵制、打击和报复的群体和个人;进一步疏通网络举报渠道,完善网络举报人安全立法,充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今后还可以制定《举报法》、《证人保护法》,然后再在成熟的基础上推进国家层面的《财产申报法》、《网络举报法》、《新闻监督法》等有关网络反腐的法律出台,这样才能使网络反腐能够在法律的规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加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建设,构建制度化机制
网络反腐若要发展成为能够与时俱进的预防、克服、惩治腐败行为的利器,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监督、保障制度来适应形势的需要。首先, 我们要积极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为公民监督和揭发政府的腐败行为提供途径。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与公开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步伐,为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提供平台。其次要加强管理,完善网络举报的制度建设。网络举报是网络反腐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利用网络举报可以为网络反腐提供主要线索,节省反腐败的成本,提高反腐的效率。尽快建立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真正为群众提供一条便捷、畅通的监督渠道。通过规范网络举报的办理时限,细化工作方法和程序;建立网络反腐举报信息保密制度、举报奖励及补偿制度来保障合法权益。当然,网络反腐的制度化还需要立法、司法、执法机关的职能配合。通过“制度创新”,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督纠错机制、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严厉的问责机制,把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张“网”织得更密、更细,方能让中国式反腐“渐入佳境”。
网络反腐走向成熟理性,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国立法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网络反腐法律法规,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有效链接起来,把反腐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和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尚旗.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2]周淑真,聂平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腐败状况透视和反腐败战略思路的变迁[J].探索,2009,(5).
[3]牛先锋.网络反腐的功能及其完善對策[J].理论视野,2009,(5).
[4]傅达林.网络反腐亟待走出三个困境[J].检察日报,2009-11-20.
【关于法律的经典电影】推荐阅读:
关于退休的法律规定10-26
关于离婚的法律常识06-22
关于法律的演讲稿07-28
关于法律顾问的请示12-06
关于法律的名人名言警句12-15
关于农业合作社的法律思考09-25
关于成立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的通知10-28
关于对基层法律服务所自律管理工作的思考12-04
关于安全生产法律法规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