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ouiu人教版教案

2025-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aoouiu人教版教案(精选11篇)

aoouiu人教版教案 篇1

ao

ou iu 教学要求

1、学会复韵母ao ou 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习汉语拼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拼音王国中同学们已经结识了许多字母朋友,今天,有几个字母朋友急着和大家见面,看看它们是谁?出示a o e i u ü,让我们一起响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吧。(认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单韵母。

2、单韵母兄弟之间关系很亲密,喜欢两个两个组合成复韵母,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三个复韵母(ai ei ui),你能用手中的单韵母卡片拼一拼吗?(生动手拼卡片)

3、同学们用单韵母拼出了ai ei ui ,开动脑筋,它们还可以重新组合成其他新韵母朋友吗?(ao ou iu ie)生拼卡片,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激趣谈话调动学习兴趣,响亮的叫单韵母名字,使学生领悟单韵母的发音要领。通过摆卡片复习上节课内容,获得单韵母可以组合成复韵母的体验,为学习本课复韵母认读、发音作铺垫。

二、结合情境图,儿歌,揭示学习内容。

1、引导看情境图

出示“奥运五环、藕、游泳图”。图上画的什么内容,你想到了什么,能说一说吗?相继出示复韵母ao ou iu

2、ao ou iu喜欢捉迷藏,我们到儿歌里去找一找它。教师读情境儿歌《有礼貌》,做律动,学生跟读表演。

3、揭示学习内容:这三个新朋友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复韵母。

设计意图:看情境图,读情境儿歌自然的引出了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感受和学习复韵母,受到德育、美育等思想教育。

三、学习ao ou iu 及其四声

1、教学ao(1)ao的读音

我们来认识第一位闪亮登场的复韵母朋友。看图,奥运五环的“奥”把第四声去掉,就是ao的发音。板书 ao 示范讲解:摆好a的口形滑到o。

教师范读,领读,开火车读,反复练习。(2)学习ao的四声

还记得标调的儿歌吗?(有a在,把帽戴,a不在,o e戴,要是I 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

单韵母六兄弟虽然关系亲密,但是标调还是要讲究原则的。仔细看,四声调号的帽子应该戴在谁头上呢?

出示ao的四声,自由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你能选择ao的四声中喜欢的一个来说个词或者说一句想说的话吗?(指名说词说句,引导说完整话)

2、扶学ou 第二位出场的朋友是ou(板书)

(1)它的发音方法和ao一样,想一想刚才发音时的口形。自由练习,师领读,指名小老师领读。

(2)小组讨论,试着给ou标上四声调号,再练习读一读,并说词造句。(3)小结ao ou的发音方法。

3、自学iu 掌声欢迎第三位复韵母朋友iu(1)谁来挑战一下自己,根据刚才学习ao ou的发音方法来读出它的音。(试读)指名小老师讲解发音方法,带领大家读。

(2)提示iu的标调(i 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指名给iu标调。

小组内互听互读iu的四声,组长检查读调情况和说词造句。(3)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正确认读ao ou iu了解发音方法是本课的重难点,先教给ao的发音方法再引导自主探究ou iu的发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教授——扶学——自学,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形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降低了学习难度,又充满挑战,乐学,会学。

四、巩固复习

1、游戏:比耳朵

教师任意读本课带有不同调号的复韵母,学生用手势打声调。

2、游戏:摘果子

从智慧树上摘取背面写有带调复韵母的智慧果,认读准确后就可以得到这颗智慧的果实作礼物。

设计意图:比耳朵和摘果子是对上个环节学习的巩固,正确听辨、认读所学复韵母及四声调号,玩中学,品尝学习的快乐。

五、指导书写

复韵母ao ou iu出来好长时间有点累了,我们把它送回家吧!谁能帮它们找到四线格的家呢?

1、教师范写ao ou iu(提示笔顺,两个字母写紧凑)请你夸夸老师哪儿写的好?为什么?

2、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评价老师的书写来提醒自己在书写时的注意事项来达到正确。美观的书写。

鄯善县育才学校

魏春

aoouiu人教版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aoouiu人教版教案 篇3

1.知识目标与技能

理解掌握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熟练运用价格变动的影响分析相关经济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实例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应对价格变化的

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价格变动认识的科学态度,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四、新课引导

枸杞是我们宁夏的特产,在宁夏,很多人靠生产枸杞生活,李大山就是一个代表,李大山有个爱好就是创作打油诗,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大山的打油诗学习价格变动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

影响。

五、新课讲授

1.对生产的影响

师:每年夏季是枸杞收获的季节,作为枸杞生产者,枸杞的价格时刻牵动着大山的心,影响着他的心情,2012年的夏天,大山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李大山的喜和忧(一)

种植枸杞已多年,靠它吃来靠它穿,

卖高卖低不由咱,到底由谁说了算?

今年价格又走低,我心犹如血在滴!

枸杞枸杞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

师:原来是枸杞的价格让大山苦恼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今年枸杞价格下滑呢?一起看看今年的枸杞行情。(看视频)

师:看来今年的枸杞行情确实不够乐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枸杞价格下滑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需求不足、质量不好。如果你是大山,面对这样的行情,面对外来枸杞的冲击,该怎么办呢?(生:讨论2分钟并交流)

师:下面我们一起把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看看价格变动对人们的生产会有哪些影响!

板书: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适销对路高质量的产品。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好,我会把大家的想法带回去给大山,相信大山的腰包会越来越鼓,他的生活也会越来越红火。近些年,由于大山吃苦耐劳,再加上国家政策照顾,他的日子已经很红火了。

李大山的喜和忧(二)

感谢国家政策棒,我由温饱奔小康,

前年盖上大瓦房,去年买了电冰箱,

添了电脑连了网,城里农村一个样。

日子年年大变样,犹如心里吃了糖。

师:真为他的幸福生活感到高兴,此时,我们也发现大山的角色也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那么,作为消费者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变化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是的,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对消费者的生活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动会对消费者需求产生什么影响呢?

2.对生活的影响

板书:1.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变化与需求的变化成反相关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上黑板画曲线图。

教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山的日子确实好过了,可是物价的不断提高给大山增添了不少烦恼:

李大山的喜和忧(三)

老婆想要金手镯,粮油价涨不停歇,

老婆老婆听我说,生活计划还得做,

镯子咱再拖一拖,看看金价跌不跌。

师:金镯子之类的商品和食品有什么不同吗?这两类商品的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一样吗?(生:……)

板書:2.不同商品对价格的反应程度不同

学生活动:在同一区间画上对比函数图(对学生有点难度,教师可适当指导)

师: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哪类商品的价格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生:……)

教师总结: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尤其是食品的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越小,越有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带动物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物价上涨的速度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就非常不利于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国家非常重视物价的稳定,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当然,最重要的工作还是要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

教师: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山的收入确实增加了不少,今年大山又圆了自己一个梦,拥有了一辆汽车,可是,经历了短暂的喜悦,苦恼也随之而来:

李大山的喜与忧(四)

有了汽车真方便,买车容易养车难,

汽油改成天然气,谁知气价又翻倍,

开车成本实在贵,喜忧参半啥滋味?

电动汽车快普及,还是用电最实惠。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有“买车容易、养车难”的体会?养车需要的东西和车是什么关系?

学生:互补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互补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学生:……)

教师:大山为什么会油改气,甚至有换电动汽车的想法?油、气、电是什么关系?

学生:替代品,概念,举例。

教师:如果两种商品为替代品,一种商品的价格会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3.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互补品——反相关,替代品——正相关。(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并画曲线图)

3.课堂总结(我们的收获……)

总之,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条经济规律是谁都无法改变的,若价格的变化在合理的范围内,只要人们能够按照价格的变化对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做出科学的、合理的调整,那么,人们的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一定会像宁夏的枸杞一样越来越红!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中学)

aoouiu人教版教案 篇4

1.Words and expressions

1)words

honest; brave; loyal; wise; handsome ;smart; argue; solution; classical; Joe; match;mirror;gun;hammer;saw;rope;compass;movie;cast;TomHanks;ChuckNoland;survive;

deserted;hare;sorrow;feeling;boardjairplane;parachute;lie;speech;adventure; notebook; scared; e-pal ;Carolina; admit ;opinion

2)useful expressions

be fond of ;treat…as…; make friends with ;hunt for; in order to; share…with

2.Oral demand

Talk about friend and friendship in English

3. Grammar

1)the indirect speech led by if/what /who/where/how…

2)review the usage of nouns and articles

4. Written demand

write an E-mail about friendship

5.Moral demand

Teach the Ss how to get on well with friends and treasure friendship.

II Teaching method

Co-orperating teachong

III Study method

Self-study guided by the teacher

IV Teaching aids

Computer,tape recorder,slide shoe,etc.

V Teaching steps

Period 1

Step 1 1. Ask the 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o review some

Warming up words they know to describe their friends:

1) Do you have good friends?

2)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m? / Why do you think he / she is your good friend?

3) What kind of people do you want them to be your friends ?

4) Are there any other words we can use to describe a friend?

2. Review and learn some useful words:

Appearance:

tall short thin fat strong slim beautiful pretty handsome(attractive, fair) smart (quick, bright)

Qualities:

kind kind-hearted / warm-hearted polite

helpful gentle noble

honest trustworthy frank openhearted

brave great full of courage / courageous

loyal true faithful to a friend dependable

wise clever bright learned

3. Ask the Ss to us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describe themselves or their friends, first practise in pairs, then the whole class.

1) I think I am ______, ______ and _______.

I think I am ________ because I ________. So when you ______, you can _______.

2)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_______ and ________.

I think he / she is _______ because __________.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7.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as the example.

Step 2 1.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e three situations one

Listening by one. Then ask the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ir partners.

2. Go over Part 1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3. Go over Part 2 in Listening on Page 85.

Step 3 Written work: Part 2 on Page 87 in the exercise book.

Homework Reading: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and finish

the table on Page 3.

Summary

Period 2

Step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learned in the last period

Revision and their opinions about what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2. Ask the Ss to tell if there was anything unhappy that once happened between them and their friends and how did they solved it.

Step 2 1. Ask the Ss to go over Part 1 in Talking on Page 85, Talking first in pairs, then in class.

2. Let the Ss say what patterns we can use to make

apologies.

You said that you would … Why did / didn’t you …?

You promised to … Why didn’t you …?

Please forgive me.

I’m very sorry. …It won’t happen again.

I’m sorry I forgot.

3.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6,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with the whole class.

4. Go over Part 3. First ask the Ss to complete the role

cards in pairs. Then check some cards in class. And then ask the Ss to work in pairs to act out.

Step 3 1. Go over Speaking part on Page 2 by checking the

Speaking list. First ask some Ss to read this par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list.

2. Ask the Ss which of the six students they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and why.

3. Ask the Ss to discuss in groups of four: Are friends

very important in our life? Why?

Ask some groups to report the result of their discussion.

Step 4 Written work: Part 3 on Page 87.

Homework Reading: Many-flavoured friends on Pages 88-89,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3

Step 1 1. Suppose you are alone on a deserted (empty, no one

Pre-reading lives there) island. You have to survive (remain alive, try not to die) without friends and all the things you use in your everyday life. Which of the items (things, articles) in the box would be the most useful to you on the island? List three most useful items and explain why you think they would be useful.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ir answers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ask some of them to report their answers.

3. Talk about the movie post of CAST AWAY.

Step 2 Ask the Ss to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s

Reading to the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movie about?

2) Who is Chuck?

3) What happens to Chuck one day when he is flying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4) How many years has he spent on the deserted island?

5) What becomes his best friend there? Why?

Step 3 1. Ask the Ss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first three

Post-reading questions in Post-reading part.

2.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fourth one in groups of four, and then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Step 4 Check the answers to the reading material on pages Workbook 88~89.

Step 5 1. Listen to and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again.

Homework 2. Find out the difficult sentences and go over the

notes to this text.

3. Look up the word learn in the dictionary and try to

find out different meanings of it.

Summary

Period 4

Step 1 1. Ask the Ss to tell what they have learned from the

Review text.

2. Ask some of the Ss to read the text paragraph by

paragraph and paragraph. And at the same time ask them to point out the sentences they don’t understand.

Step 2 1. Ask the Ss to find out the following phrases in the Paraphrasing text:

on a deserted island, hunt for food, make a fire,

be alone on the island, become / be fond of …, treat sb as…, share happiness and sorrow, make friends with …

2. Ask the Ss to make sentences with hunt for, be fond of, treat ab as …

3. Ask the Ss to put the follow sentences into Chinese.

1) Chuck is a businessman who is always so busy that he has little time for his friends.

2) One day Chuck is on a flight across the Pacific Ocean when suddenly his plane crashes.

3) Perhaps the most difficult challenge is how to survive without friends.

4) In order to survive, Chuck develops a friendship with an unusual friend - a volleyball he calls Wilson.

5) …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someone to care about.

6) He also learns that he should have cared more about his friends.

7)… we must give as much as we take.

8) The lesson we can learn from Chuck and all the others who have unusual friends is that friends are teachers.

Step 3 Ask the Ss to think over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Discussing 1) How can a volleyball become Chuck’s friend?

2) The text talks about giving and taking. How do you and your friends give and take?

3) Does a successful man or woman need friends? Why or why not?

4) What do friends teach us?

5) Is it better to have a human friend or an unusual friend such as a volleyball, a pen or a dog?

Step 4 The usage of learn:

Word study 1. To gain knowledge or skill by study, experience or

being taught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We’re learning English now.

Have you learned how to drive a car?

One can learn from his mistakes.

2. fix in the mind or memory; memorize

Let’s try to learn the poem by heart.

3. realize; become aware

They learned that it was no use arguing with him.

4. know, get to know

They offered help as soon as they learned that we were in great trouble.

I learned of the accident only yesterday.

learn one’s lesson; learn a lesson from sb

learned a learned teacher

Step 5 Go over Part 1 in Vocabulary on Page 87.

Listening First go over all the words and ask some students to tell what these words mean and when we’ll use these words.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this exercise.

Step 6 1. Finish Word Study on Pages 4~5.

Homework 2. Go over the Grammar part on Page 5. Try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Summary

Period 5

Step 1 Go over this part by asking some Ss to read the ten Word study sentences one by one to check the answers.

Step 2 1. Ask the Ss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

Grammar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in pairs.

2. Summary:

In Statements

“I like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said John.

John said (that) he liked reading adventure stories.

“I don’t like computers,” Sarah said to her friends.

Sarah told her friends (that) she didn’t like computers.

In General Questions:

“Ann, have you see my blue notebook?” Peter asked.

Peter asked Ann if she had seen his blue notebook.

In Special Questions:

“How can you do that?” Mary asked Ann.

Mary asked Ann how she could do that.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Peter asked Jim.

Peter asked Jim what difference it made.

3. Go over Part 1 on Page 5.

4. Go over Part 2 on Page 6.

Step 3 1. Go over Part 2 on Page 88.

Workbook 2. Go over Part 3 on Page 88 first in pairs, and then

check with the whole class.

3. Go over Part 1 by asking some Ss to write down

their sentences on the Bb.

Step 4 1. Review the reading material.

Homework 2. Finish all the exercises about the Grammar in this unit. And go over Parts 1 and 2 on Pages 177~180.

3.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in what ways we can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Summary

Period 6

Step 1 Ask the Ss some questions and let some Ss report Revision these questions:

1) Do you want to study English? Why?

2) Why do you think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

3)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friend should be?

4) Do you have any good friends?

5) How can we make friends with others?

6) Would you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one of your friends?

7) What do you often do together with your friends?

8) What do you think are good ways to make friends with a stranger?

9)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pen friend or a pen pal?

10) Can we use the Internet to make friends? How to use it to make friends?

Step 2 1. Read the short passage on Page 6 and tell the main

Reading and idea of it.

Writing Questions:

1) What is a pen friend or pen pal?

2) What is an e-pal or key pal?

3)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e-mail?

2. Read the two e-pal ads and tell what kinds of

people do you think they are.

Jane: funny, humour, frank, openhearted, friendly

Jack: friendly, funny, humour, openhearted, honest

3. Go over the tips and then write an e-mail message.

And then check each other’s message with the

partner.

Step 3 1. Read the e-mail on Page 90 and tell what it is about.

Workbook 2. Talk about how to write a response.

Step 4 1. Go over Checkpoint 1.

Checkpoint 2. Ask the Ss to think about what they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Step 5 1. Go over Learner Log on Page 90 to make sure that Assessing the Ss know what it means and how to fill in the

table correctly.

2. Go over Reflection and ask the Ss to finish the

sentences.

Step 6 1. Review the whole unit.

Homework 2. Write an e-mail to introduce yourself to an e-pal and send it to the teacher’s e-mail box.

Summary

Period 7

Step 1 1. Dict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and then choose a

Dictation title for it.

Pal Restaurant is one of the many restaurants where people come to eat, drink, talk and enjoy music. I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restaurants because its owners are a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1. ….

But 2. …. “We can’t stop them but we want them to put study in the first place.” Teachers do not support them, either. 3. ….

4. …. 5. …. 6. ….

But Lin Tao says they are doing OK.

Title: Students Running Bar

Study First or BUSINESS First?

2. Som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listening text:

solve a problem / problems, common problem,

get mad, communicate, in a different way,

deal with, apologize, apology, keep a secre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rumour 谣[流]言, 传闻

The rumo(u)r has turned out to be true.

这谣传结果是真的。

Step 2 Review the whole unit.

人教版太阳教案 篇5

1.同学们,有这么一个传说,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一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这就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其实,这只是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出来的一个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地探索到了宇宙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去探索太阳的奥秘。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自己读,指名读,相机纠正字音。学生齐读。

2.要求会写的字变红,说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指导书写:繁、蔬(预设)

4.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太阳的什么?指生说,相机板书。

三、理解感悟,体会方法。

1.讲解什么是说明文,初步体会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课文中,作者也采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请你默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太阳的特点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学习说明方法)

3.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的?课件出示课文内容“其实,……箭哪能射得到呢?”

对,这几句话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离我们很远,让我们都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怎样用几个数字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引导学生谈对步行和坐飞机两个例子的体会。

师引导,对,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师相机出示课件。这句话什么意思?那为什么用反问句呢?(反问句更能突出太阳离我们远。)指导朗读:下面谁能抓住这些数字读出太阳的远?谁能比他读得更远?指生读,齐读。

4.课件出示描写太阳大的段落,生谈到130万个和一个时,师相机提问:这样比较有什么好处?(突出了太阳的大)指导朗读:下面咱们男女生来比一比,看谁把太阳读得最大。

5.师相机出示描写太阳热的段落,学生谈体会,学习打比方的方法。为什么这句让你感受到太阳的热?你知道6000摄氏度有多热吗?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开水热不热?如果手碰到会怎样?(烫泡)这么热的开水是100摄氏度,而那太阳表面温度就有6000摄氏度,热不热?是啊,就是钢铁这么硬,碰到它也会变成汽,而且,中心温度估计还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我们用算式算一下,谁能准确读出这个大数?读得不够热,谁再来读,把这些数字放到课文中读。谁来?指生读,齐读。

四、写法延伸。

出示四个句子,让学生选择正确的说明方法,从而巩固对几种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学习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深刻体会了太阳那么大,那么热,离我们又那么远,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怎么样呢?指名答。

2.通过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非常密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四至七自然段,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2)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了太阳与我们关系密切?看来,同学们都有了一些自己的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师相机评价。

(4)联系生活实际再谈谈太阳与我们的关系。看来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5)拓展:如果没有了太阳,会怎么样呢?出示“没有太阳,就没有_________”是啊,就像课文的最后一段说的,“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6)自由读这一段,指名读。这段话中有两对反义词,光明和黑暗、寒冷和温暖,刚才这位同学把它们读得对比鲜明,一比较,我们知道太阳多重要呀,我们可少不了它,谁再来夸夸太阳?你们的朗读告诉老师,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7)指一两名学生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齐读这一段。

(8)完成填空,背诵本段。自由练习,指背,齐背。

(9)关于太阳的知识还有很多。(ppt)

六、总结提升,布置作业。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太阳的特点,并且还体会到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面对着每天早晨升起、傍晚落下的太阳,你想说点什么?

人教版梅花魂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质。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爱国情谊。

教学重难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认识图片中的花吗?(PPT出示梅花)

你们学过哪些关于梅花的诗句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字苦寒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看了图和古人关于梅花的诗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梅花有什么特点呢?(不畏严寒,不怕风雪欺压)

大部分的花都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绽放自己的美丽,而梅花却是顶着严寒,在冰天雪地中傲然独立。可见它具有非常不屈的品质。梅花不仅是花中的君子,梅花精神也正是炎黄子孙的品格。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第六课《梅花魂》。(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谁能来解释一下“魂”这个字的意思。(灵魂,精神)

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梅花有魂吗?梅花魂指的是什么?)是什么呢?我们先保留着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共同走进课文。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想一想,本文作者围绕梅花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首先进行生字词的检查(PPT出示词语)灵魂 腮边 训斥 玷污 呜咽 欺凌 秉性 蒙眬 梳理 衰老 手绢 华侨 白杭绸 抹干净 凉飕飕 不甚在意 颇负盛名 风欺雪压 眷恋 缕缕幽芳 葬身异国 漂泊他乡

(注意蒙眬、曚昽和朦胧的用法,蒙眬、朦胧:指模糊不清;曚昽:指日光不清)

3、你能用最后一排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本文围绕着梅花讲了漂泊他乡的外祖父珍爱梅花、眷恋祖国的事。

4、本文是围绕着梅花发展的,可见外祖父和梅花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每当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一起来念一下)

5、看到这里,你们的心里有没有一点悲凉呢?都说“叶落归根”,可是外祖父却葬身在了异国他乡,再也回不到他眷恋着的祖国了。故乡的梅花每年都会再开,可外祖父却再也回不来了。看着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者“我”呢,不禁想起了和外祖父之间的许多往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只要一谈论到和祖国有关的事,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会落泪。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出外公落泪的句子。想一想外公落泪的原因。共有三处:1、2、3、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三 探究三苦:体会外公思乡之情

1.我们先来看第一处,谁来把它读一读。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这些词句可以体会到外祖父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当时的我能不能理解?

经过几十年,当作者已成为了大作家的时候,“我”懂得了什么? 让我们带着对祖国怀念的情思再来读一读。(思乡的泪)

2、探究外祖父的“二哭”,体会他无法回归家乡的情感。第二次落泪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教师读这部分内容,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看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同桌之间交流。(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竟不顾自己的形象在自己的外孙女面前“呜呜呜”地哭着,他哭得是那样伤心。)

当得知自己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哭了,是怎么样哭的?(像小孩一样哭了)外祖父和小孩子年龄差这么多,为什么这么形容。(外祖父得知自己不能回国了,感到非常无奈,就像小孩子一样无奈,情不自禁地哭了。)

你能理解老人此刻的心情吗?(自己的孙儿就要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可是因为自己年纪太大,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乡,无法实现自己心中由来已久的心愿。同时,因为年纪太大,自己将永远不可能回到家乡,心里当然十分悲切。)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奈的感情再来读一读。(悲痛的泪)

3、再来看一看外公的“三”哭

第三次外祖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了?

“想不到泪眼蒙眬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

哪个词使我们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泪眼蒙眬)

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这一举动,难道带回去的仅仅是手绢吗?(他借“我之手”把他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带回祖国,让他也能“魂”回祖国。)

外祖父心爱的孙女就要回国了,可是外祖父却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和他们一起回国,他是多么得伤心啊。在第“三”哭中,还有一个句子能够体现出外祖父的难过,你们找出来了吗?

“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的衰老是因为风缭乱了头发吗?

外祖父想到自己再也无法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久居异乡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了梅花上,还将最珍贵的梅花手绢送给了外孙女带回祖国。至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外祖父对梅花的珍爱,我们留到下堂课继续学习。

板书: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教学反思 篇7

一、要多深入研究教材,掌控好新教材的“度”

新教材的教学中“度”难以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由若干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两个必修模块、六个选修模块。选修模块是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呈螺旋式上升趋势,而老教材的编排是一步到位。在新的知识体系里,必修模块具有化学基础知识普及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延伸不深入的特点,很多知识的拓展留给选修模块来完成。

探究和研究是新教材的特点,其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启迪突出以实验为基础,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因此造成理论知识比较少,课本中只提供了基本知识框架,而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必须由教师来引导学生完成,这对教师整合、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添补哪些知识,补充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严格忠实于教材,什么都不补充,可以教得很轻松,但会造成容量不够,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困难;若凭借自己的高考复习经验大量进行补充,这将会造成课堂容量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问题。

例如: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我就是严格忠实于教材,结果造成学生解题困难,无法解决配套练习上的习题。只好在后续教学中又加以必要的增补,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很被动,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内容,又完不成教学任务……经过不断摸索,我觉得,对“度”的把握,是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掌握好的一环。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高一年级教学应该以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准绳,适当添加部分内容,切不可“一步到位”。

二、要多研究探索,寻求最佳教法

新课改要以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构建一个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物质及其变化现象为切入点并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进行科学探究的化学教学模式。为此,我们化学备课小组经常交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每节课四位老师多方面查找资料,以学校“三三五”导学案为模式编写好导学案,科任老师再根据所带班级进行微调、二次备课后再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平等对话、探究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判断和鉴赏能力得以训练,科学素养得到提高。例如:必修一“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教学中,我设计从铁元素与人体健康入手,介绍铁及其化合物,再复习引入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概念,最后延伸至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这样师生共同探究有关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技能间的转化,并将探究的结果加以整合,及时矫正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此模式优点为:提供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

要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知识技能基础和学习动机,既要了解学生智力因素,还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及态度、情感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情感需求、性格心理特点等。在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我们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更为了解:高一年级新生主要特点是思维活跃,探究意识强,自我表现欲望高。但是有一点制约因素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化学学习的要求相对较低,很多的知识点就是了解而已,因此一部分学生基础不是特别扎实,经常出现表达概念不清或不到位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都模糊不清、一知半解。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仍然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有困难,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知识点。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了解初中相关知识体系,对一些概念要做重建工作。同时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轻视化学的学习,觉得化学是非常简单容易的学科,没有真正在化学学习中做深入的思考与练习,以初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与要求来对待高中化学的学习。因此我们要不时贯穿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认识高中学习和初中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要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重在理解,贵在记忆,细微处见功夫”的学习态度。

“印度”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8

“印度”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三节,教材从印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在阐述印度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印度经济发展的障碍所在。印度是中国的邻国,和中国一样都是文明古国,学生对它并不陌生。印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学习印度有利于了解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可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印度的发展。国家的学习总是相同的课程结构:位置、环境、工农业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国家,是地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联系生活;了解印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印度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初步学会分析南亚地区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其影响,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片、录像等资料,利用合作学习、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自主研究探索的精神,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自然环境,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辨证看待印度的发展。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种图片、音乐和数字资料。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总结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古老的印度音乐,展示一组独具特色的印度图片(服饰、舞蹈、蛇表演等),你能猜出这是哪个国家?

(课件播放)出示本节课标题——印度。

(提问)你知道印度吗?是否能说出一些你所了解的印度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从图片和音乐,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今天我们将走进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领略它的风采。

(进一步了解)展示多幅印度人生活等方面的图片。

(学生活动)请学生上讲台,将收集的关于印度传统服饰——纱丽、世界奇迹——泰姬陵的故事和资料,介绍给大家。

印度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提问)出示世界地图,答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读图7.34“印度的地形”,回答印度主要的邻国有哪些?它们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引导学生读图回答,提醒学生——邻国分为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两类)

(教师总结)印度位于亚欧大陆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濒孟加拉湾,南到印度洋。陆上西临巴基斯坦,北临中国、尼泊尔、不丹,东邻孟加拉国和缅甸,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印度与巴基斯坦共同控制克什米尔地区,其在北部和东北部两处与中国陆地接壤。

点睛:学生在学习邻国时,容易忽略或忘记隔海相望的海上邻国,通过此处的活动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比较找到的7个邻国,可以轻松地得出结论——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和河流

(提问)读图回答印度有哪几种地形?各类地形是怎样分布的?

(教师总结)印度的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分3个主要的地形区:北部的喜马拉雅山与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学生活动)印度附近的主要河流有几条?请学生在地图上描出其流向。

(教师总结)印度附近的河流有两条:恒河——发源地在喜马拉雅山,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印度河——发源地在西藏自治区,流经巴基斯坦,注入阿拉伯海。

(知识补充)展示恒河的图片(教徒沐浴),介绍印度圣河;简单介绍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地区。

(知识巩固)检验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学习的掌握,并且运用所学的地形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

(合作探究)从中国西南边陲进入印度,你将选择怎样的交通工具与线路?

点睛:因为喜马拉雅山脉的限制,轮船是理想的交通方式。路线: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

印度经济发展的包袱

(导入)印度的国土面积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七。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科技队伍,其软件业发展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其经济要迅速步入现代化社会,还有着不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在印度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1.人口

(课件播放)图片“印度众多的人口”。

(提问)读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回答问题: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10亿)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约2倍)③从1950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增长数越来越多)读表7.1,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学生活动)①比较印度和中国人口对经济发展压力的差异。②印度人对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持有不同的意见,你对此有何看法?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印度组和中国组,根据各自意见,展开小组辩论。

点睛:培养学生学会辨证地看待问题。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印度人口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

2.水旱灾害

(联系生活)你是否了解印度的饮食?你能说出印度的哪些著名的菜名?(咖喱饭等)印度的传统服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纱丽,轻、薄等)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咖喱等香料,妇女喜欢穿纱丽?这和当地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印度的气候有什么样的特点?

(复习应用)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①印度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②印度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全年高温,旱季炎热干旱,雨季高温多雨)

(教师总结)印度这样炎热的天气,会令人食欲大减,也会令食物变坏及滋生细菌。在食物中加入咖喱这样的香料,既能增加食物色香味,也能促进胃液分泌,令人胃口大增,同时能令食物保存更久,正适合印度的天气。

点睛: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将地理知识生活化,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所在。地理知识中关于气候的内容令很多学生都头疼,如果能将生活和气候联系起来,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会欣然接受。

(学生活动)读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要求学生合作完成表1。

(知识迁移)苏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东南季风影响较大。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影响较大。帮助学生分析并总结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表2)。

(教师总结)印度的气候受西南季风异常的影响,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导致了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出示印度的水利工程图片)。但是,严重的水旱灾害还是成为了阻碍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案 篇9

1、原理:

2、举例: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的品种(SSRR),目标是培育出一个能稳定遗传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写出育种过程。

3、方法过程:

4、优点——最简捷、常规

5、缺点——育种年限长,进程缓慢

一、诱变育种

1、原理:

2、方法:(1)(2)

3、实例: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优点:(1)能提高变异的频率;(2)短时间内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5、缺点:有利个体不多,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二、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减少)

2、方法过程: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

3、优点:(1)(2)

4、缺点:技术难度高,不能独立进行

5、实例:现有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目标是培育宽叶、抗病(AABB)的新品种。写出育种过程。

三、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方法过程:选材→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新品种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写出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

五、转基因技术

1、原理:

2、方法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3、优点:定向改造遗传物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目的性强,针对性高。

人教版初中社戏教案 篇10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正音; 2.朗读课文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整体感知

四、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四、检测延伸:练习巩固(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下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喜爱的片段进行批注赏析。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见导学案)

“地形”活动设计(人教版) 篇11

活动1:学生播报——导新课

由三位学生给大家播报“走遍中国——四川、江西、湖南”,三位学生的播报图片都是精心挑选过的自己亲手拍的照片。

【设计意图】新课的导入一般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良好的兴趣能增加学习动力。初二学生对地理课知识构架和教师教学风格已有所了解,易产生疲劳乏味情绪。因此,独特的导课至关重要,本节课采用学生播报的形式导入。而且现在生活条件好,很多学生经常出去旅游,很多景点和地理课堂息息相关。教师鼓励学生把自己经历的和地理相关的事物应用到地理课堂上,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走遍中国——探寻中国地形特征

活动2:图中解惑——我会看

【自主学习】“中国的地形特征”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材22~23页及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完成填空题(教师设计),落实中国的地形特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读图能力。

【教师释疑】山地面积占各类地形面积的比例是33%,约1/3;而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由图2.3山地、丘陵和高原的比例加起来是69%,去掉比较平坦的高原约为2/3,所以山区面积广大。

【设计意图】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解决疑难问题,这里有教师释疑环节,就是山区面积所占的2/3怎么来的。

活动3:影响探讨——我来析

【问题引导】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活动】前后4人为一组,小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小组选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山区面积广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调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动力,避免教师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二、山脉寻踪——构建中国地形“骨架”

活动4:图中寻脉——比一比

【问题引导】读P25图2.6,思考:问题1:我国的山脉主要分为哪几种走向?能否用手比划出?问题2:不同走向的山脉有哪些?请在图中指一指。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首先找出山脉的走向有哪些;每一种走向有哪些山脉,比一比哪个组找得全。

【设计意图】山脉有哪几种走向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注意读图名和图例;每个走向有哪些山脉是为了引导学生会析图,通过学生自己寻找山脉的过程加深对山脉名称和地理位置的印象。

【教师点拨】学生自己找到的山脉比较多,其实不需要全部记住,要求掌握17条骨架山脉,教师引导把这17条山脉进行分类,东西走向分为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列(昆仑山脉—秦岭)、南列(南岭);东北-西南走向分为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列(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南北走向有贺兰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其余的作为了解即可。

活动5:图中检测——填一填

【学生活动】合上课本,在山脉空白图上按照走向顺序填一填山脉名称,把想不起来的山脉做一下标记,然后打开课本核对答案;核对完成后说一说哪一条山脉没有填出来。

【设计意图】在空白图上填一填可以加深对山脉名称和地理位置的记忆,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没有填出来的山脉,没记住的有重叠现象,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效果很好,更有助于学生记忆。

【教师点拨】对于学生没有记住的山脉,教师给予特征点拨。如巫山,巫山地处湖北(鄂)和重庆(渝)交界处,教师可以通过省区简称来帮助记忆,巫山位于鳄鱼(鄂渝)的嘴边;武夷山位于福建和江西的交界处,祁连山脉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太行山脉位于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

活动6:构建骨架——画一画

【学生活动】在刚填完的山脉图中,把近似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山脉连起来,构成山脉骨架。

【设计意图】动手画一画,构建山脉骨架,形成一个整体构架,有助于知识的整理和建构。

三、地形博览——镶嵌中国地形“宝石”

活动7:图中寻宝——找一找

【学生活动】读P23图2.2,找一找: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东南丘陵。

【设计意图】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这12大地形区,然后用激光笔在ppt上的地图上指出来。通过找一找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用激光笔来指一指更使得读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活动8:图中检测——标一标

【学生活动】合上课本,在骨架山脉的格子中标出12大地形区的名称,把想不起来的地方做出标记,然后打开课本核对答案;核对完成后说一说哪个地形区没有填出来。

【设计意图】在空白图上标注可以加深对12大地形区名称和地理位置的记忆,多找几位学生说一说没有标出来的地形区,没记住的有重叠现象,效果不错。注重让学生多动起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完成的教师不必过多重复。

活动9:角色游戏——演一演

【学生活动】假如我是______山脉,东侧、西侧或者南侧、北侧分别是什么地形区。山脉选项:横断山脉、巫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天山山脉、昆仑山脉。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山脉和地形区拟人化,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活灵活现地演绎地形区,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喜爱地理学习,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也为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途径。

活动10:地形博览——连一连

【学生活动】把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东南丘陵和相对应的地理特征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题的形式,把12大地形区的地理特征予以教学。

上一篇:检察机关“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活动下一篇: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