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法律基础(推荐7篇)
1、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6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
2、如何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6——7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10——1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方面的内容,各具功能、相互侧重,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章:
1、什么是理想和信念及其关系?理想的分类?15——17 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使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从性质上划分,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从时序上划分,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从主体上划分,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从内容上划分,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2、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什么?5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如何立志?31——32 立志当高远,立志做大事,立志需躬行
第二章: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及三个基本方面是什么?
39、55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有哪些?41——42 热爱祖国、矢志不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49 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哪些?61 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第三章:
1、人的本质解读?64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观的组成是什么?66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3、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要坚决抵制哪些错误的人生观?72——73 反对拜金主义,反对享乐主义,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4、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是什么?75——76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需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第四章:94——1001、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道德? 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娇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高层次的需求;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体系的建设
2、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是什么?109 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
第五章:
1、如何理解法律的产生和一般含义?119——120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2、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区别?122 法律渊源不同,法律结构不同,法官权限不同,诉讼程序不同
3、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是什么?124——125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从法律实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4、我国法律运行有哪些环节?128 法律制定,法律执行,法律适用,法律遵守
5、我国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几方面?130——131 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6、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133——136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7、我国刑法的制度?148——149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我国刑法确立了罪邢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基本原则
8、我国民事诉讼制度?149
第六章: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154——155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障
2、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159——165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
3、如何切实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和权威?如何成为法律的坚定维护者?167——169
推进依法执政提高立法质量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开
展法制宣传教育树立立法信仰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章:
1、有序的公共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172
(1)、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础保障
(3)、有序的公共生活史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如何理解职业道德的五条基本要求?180——182
爱岗敬业 诚实守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 奉献社会
3、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186 答: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
4、根据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187——190 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在艰苦中锻炼时成长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5、简述爱情的本质和恋爱中的道德要求。192 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的或功利化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6、结婚的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是什么?结婚的程序是什么?197 结婚的必备条件有三个:一是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二是必须达到法定年龄。三是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结婚的条件:一是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血亲结婚,二是禁止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人结婚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特点
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职业教育,它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一)针对性和专业性相统一
针对性指的是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应该要针对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既是针对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本人在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同时也是应符合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的法治需求、政策需求,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而专业性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1)创业法律教育与专业法律教育的关系。我们知道,法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系设置中的一级学科,其繁复程度决定了专业法律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专业的过程,其中不仅涉及到各个法律学科的理论学习问题,更涉及包含了法律实践的教育。所以,创业法律教育应与专业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上有所区分。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应结合创新创业的方向,有的放矢,而非把创业大学生培养成为法律专业人士;(2)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与大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创业的大学生往往会依据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就近选择创业的方向。而不同的创业领域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并非千篇一律。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素质,需要做到针对性和专业性的统一。
(二)独立性和融合性相统一
独立性是指在开设相关法律教育课程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法律教育的专业特点,以区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开设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当然,鉴于我国高校的具体情况,许多大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学院和配备专门的法律教育人才,因此,在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系还未建立之前,应着重结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能够利用的教学课堂和教学人员。对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的已有知识进行提取,归纳整合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进行融合。或者利用大学公选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专门法律素质的培育。同时,法律素质教育的独立性并非和其他课程相孤立,而是相对独立,形成一个互相扶持,相互促进的一个封闭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法律教育和其他专业教育一样,注重理论性和知识性。在高等教育体系里,课堂教育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课堂教育是最适合知识的模块化传播的,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首先是对于法律知识理解掌握,让其对法律有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了解,同时通过理论的学习,以提高法律修养,形成法律思维。但是同时,我们应始终清晰一个方向,那就是我们的法律素质培养是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的。因此,这里所指的法律知识的传授可能与法律专业教育有所区分,重点应从法律理论体系的全面学习和建立,转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涉及,结合创新创业的实践,给予大学生创业者对口的法律素质教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原则
囿于我国高校的教育实践情况,笔者认为,我们当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应着重于实际情况,缓步向前发展而不是急功近利。结合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特点,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原则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符合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不同的高校层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优势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发展侧重点不同。这是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这些都会影响高校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个方面。那么,针对这些不同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更应该结合其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1)具备高校特色。各高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要结合本高校资源的重点投入方向,因地制宜;(2)要结合高校大学生的可能创业范围,法律知识的讲授不求大而全,但求少而精;(3)针对高校学生的具体层次和水平,用以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符合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更高层次的法制需求
法律素质的培养要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其实就是要符合当下创业形势的新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法律之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代大学生作为新兴创业力量,有别于以往的创业群体,其在创业频率、创业方向、创业投入上都呈现一个多样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同时,简单的遵纪守法、依规而行可能并不能给大学生带来与其他创业者更多的竞争优势。对此,我们要在法律知识的传授基础上,重在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法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依法创业,符合法治社会的发展需求。(2)运用法律知识防范、抵御和化解各种创业风险。(3)以法律为武器,保障自身和企业的合法权益。(4)从既定法律规范中寻求无限商机。
(三)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
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法律能力作为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方面,无疑决定着创业大学生的综合创新创业素质能力。(1)大学生创业者须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缺少法律知识的学习,无异于建筑的空中楼阁,法律意识和法律能力无从谈起。(2)大学生创业者须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法律修养与道德修养的不同在于,它更着重于法律理性和逻辑,通过法律制度的学习和掌握,在面对及处理创业难题时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更强的个人承受能力。(3)大学生创业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能力。我国是一个法治发展中国家,大学生创业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的要求。知法守法是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大学生创业的道路要想越走越远,还需要学会懂法用法。这三个方面就是一个创业者的法律能力,也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能力之一。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并得到逐步的发展。但是作为创业教育的一部分——法律素质的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很重要但不知怎么做”的阶段。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存在课程、师资力量、学校投入等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方面
课程教学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最基本的方式。对于大部分高校的非法学专业而言,法律教育课程非常缺失,法律教育课程也缺乏系统性。据笔者考察,我国高校对于法律教育课程的安排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各个高校都有安排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2005年教育部发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隶属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把法律内容和思修内容结合在一起,可能更多的考虑到的是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但也因此导致了法律内容篇幅较少,内容浅,理论薄,缺乏体系。(2)许多高校会为大学生举办创业论坛、讲座等,但存在学时少涉及内容多,教师不固定等问题。(3)有些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会开设经济法、民商法、民法等相关课程,但是缺乏法律理论的教学,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法律教育课程。同时,负责教学的教师也多为原经济学相关专业的老师。以上已有的法律相关课程都不是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而开设的,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能力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
(二)师资力量方面
根据以上对于我国高校法律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我们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匮乏,尤其是法学专业老师匮乏。如上所述,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大部分教师乃是学思政专业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专业学习和培训。同时,很多教授这门课的老师也为自身缺乏法律专业训练而困扰着。结果就是教思想政治课的老师又需要教法律课,专业性不能体现出来,而法学专业的老师对于教学中涉及的思修内容又不专注,导致总有一方会偏颇。这样的法律素质培养质量当然很难达到创新创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
(三)学校投入方面
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资源分配、人员培训、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立、政策倾斜等学校的各项投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但是于法律素质的培养方面,一是高校的教育资源投入甚少,缺乏专门的平台和资源的配备,二是重视的程度不够,可以说是重视创业教育,但忽视了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
(四)创业法律素质培养理念方面
关于创业法律素质培养理念方面,笔者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梳理总结,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理念上的误区:(1)过多的强调道德的培育和修养,忽视法律思维的培训和法律修养的提高。当然,并不是否认道德修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而是应适当提升法律修养的地位,至少从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而言,需要重视法律能力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不仅仅要让大学生知道“应该做什么”——道德层面,还要知道“可以做什么”——法律层面。(2)过多的传授法律知识而不是培养法律意识。这可能是法律教育者最关心但也最难做到的问题。知识是法律修养的基础,但不是全部。所有的知识都应该内化为头脑中的意识,才能够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3)偏重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最终的教育目的。当前法律素质的培养侧重于大学生创业的法制需求,而没有意识到,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仅为了追求创业成功,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终身的精神财富。功利性思想容易导致法律素质培养教育课程成为法律培训课程。(4)重课堂教学而轻法律实践。法律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放置于具体的社会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体会和认知。我们的高校课堂偏重于课堂的讲授,而忽视了实际的课下体验。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么一个实践指导性如此之强的课程体系,应该紧紧围绕着创业实践这条主线。创业是具体的,知识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溶于具体,提高大学生法律实践教育成效,是我们法律素质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培养路径
(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密切联系。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应结合目前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融入创业的人生观、世界观,创业的理想与信念,创业的人际交往处理,创业者的爱国情怀,以及维护市场行业公共秩序等等内容,形成大学生创业者的一套科学正确的创业观。再辅之以遵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使大学生创业者遵守交易规则,懂得为人诚实守信,做到与人为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共同提高,形成人际关系和谐的创业环境。
(二)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知识
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教育毕竟不同于法学专业类的教育,在法律知识的传授上切忌大而全,不应要求大学生创业者具备与法学专业相当的法律知识体系——这也并不是创业教育的初衷。法律知识类的课程应紧密结合大学生创业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安排法律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法学专业类课程是对应各个法律部门法而设置的,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等,而我们的创新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应该相应转化,从法律文件的对应转向创业需求的对应,抑或是创业阶段的对应。把创业过程涉及到的诸如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程序法等内容打散、抽取和剥离,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我们可以分为:(1)市场主体方面,即大学生创业需要考虑的创业组织类型。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内容;(2)市场主体行为方面,即大学生创业后需要进行一些市场行为如交易行为、支付行为、担保行为等,如合同法、物权法、担保法、票据法等;(3)市场管理秩序方面,即国家与政府对于市场进行宏观管理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等;(4)对于特殊的行业,如医药行业、饮食行业等,还需要了解特别的法律,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管理法、食品卫生法等;(5)经济调控方面,如预算法、审计法、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个人所得税法等;(6)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如商标法、著作权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7)如果经营时发生矛盾和纠纷,还会涉及到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仲裁法等[2]。
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阶段而言,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整合:(1)创业初始阶段。关于组织形式、机构注册、创业资金、人员配备等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税收减免、政策扶持、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2)创业运营阶段。关于工商、税务、消防、卫生等行政审批制度。(3)创业发展阶段。关于市场行为、交易性质、劳动关系、合同订立等相关法律法规。(4)创业结束阶段。结束阶段面临的财产分割、诉讼赔偿、利益诉求、人员安置、注销实体等相关法律法规。
按课程设置,我们可以:(1)把思想政治理论课里的内容与大学生创业法律素质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专题式教学。(2)结合就业创业指导培训,加大法律部分的比重,强调法律素质于创业者的重要性。(3)以灵活的选修课方式,供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选修专门的创业法律课程。(4)以与校外单位合作的形式,聘请相关法学专家、法律实务人才、创业优秀人才进行客座讲授,把法律实践过程的经验、教训等介绍给大学生创业者[3]。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能力
创业能力是评估一个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包括了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管理能力、综合能力等等。法律能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法律能力具体体现在对于法律的理解、适用和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大学生通过法律实践获取法律实务类的经验,而非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法律条文。
(1)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需要进行分类教育。把教育对象进行区分对待,是为了更好地迎合各类人群的目标需求。如前所述,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法律素质,我们可以按创业阶段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果要更加精细化、准确化、目标化进行法律能力培养的话,需要对大学生创业群体进行划分。一类是已经处于创业运营阶段的;一类是有创业意愿准备去付诸实践的;一类是没有创业想法和创业需求的。对于第一类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具体的法律实务能力方面的培养,如企业法律实务、商法实务、法律谈判、合同撰写等。第二类则侧重对其创业计划、想法进行法律引导、法律诊断等。第三类则着重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让其树立依法创业、合法经营的法律理念[4]。
(2)法律能力的培养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如专题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情景体验式、创业参观等[5]。这里特别要提出一种称之为“诊所式法律教育”方式[6]。诊所式法律教育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借鉴医学专业诊所教育模式而兴起的一种法学教育模式。其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获得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具有课堂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具体而言,效仿医疗诊所临床实习的做法,案件和对象都是真实的,将受教者置于“法律诊所”中,让学生切实面临实际的法律问题,并运用法律知识进行解决。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也应该深入到公司、企业等法务部门,或者律师事务所、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进行实习,见识真正的法律运行,让法律知识和实务经验得到融合,法律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3)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服务平台。(1)组建专业化师资队伍。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法律素质的培养,不仅仅依靠校内专业任课教师,还需通过与律师协会、法学会、司法局、企业、创业基地等等相关专家和从业人士进行联合,建立立体化的导师团队体系。(2)聘请以上人员开展法律活动进入校园,为创业大学生答疑解惑,带来课堂上难以开展的实践环节。(3)建设开通相关互动平台,如法律咨询服务网站、大学生创业法律援助站、常规法律培训机构等。(4)开展校与校之间的联合协同合作。发挥高校各自的人员优势、平台优势、资源优势,进行优势共享,以点带面,相互促进[7]。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在强调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同时,我们也更应该关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在不改变高校已有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情况下,如何利用现有的高校资源,如与已有的“思政”课进行融合等,以较小的改革成本获得最大的教育成效,这是新形势下创业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变目前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解决已存在的问题,需要高校在各个方面做出较大的努力,也要求我们教育者去思索和探寻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丁钢.高校创业教育的文化诉求与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5,9(4):6-10
[2]朱文星.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0):143-145
[3]汪云.论高校创业法律教育——以创业法律教育内容选择为视角[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2):102-105
[4]谭利.增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3):61-64
[5]彭金玉.创业教育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2):101-102
[6]张书琴.略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6):234-235
一、何为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模式。该方法实施之后,颇具绩效。到了1980年,案例教育法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我国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之后的事情了。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成为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
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具备如下优势: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学习氛围。它采取以学生为主的课堂讨论方式,要求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发表见解,完全改变了“重教轻学”的模式,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在讨论中充分发表见解。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学生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学会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比较研究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训练他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3.增进师生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相对于中小学时期,中职学校的师生关系学要疏远些。案例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一起讨论,互相交流,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师生之间的沟通又进一步促进了讨论的深入。在教师的讲授中,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讨论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甚至会超过教师,教师则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使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可能。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根据具体的实践经验,笔者谈一谈如何做好实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实践中,我通常采取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1.课前导入,展示案例
课前先选用相关的案例,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出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民法》的民法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小案例进行导入:公民甲向个体工商户乙购买了一件皮大衣,乙在成交时说该大衣因积压降价出售,但甲回家后发现,大衣衬里下面多处皮革已经腐烂,甲随即找到乙要求退换。在民法理论中,公民乙这么做,违反了什么原则呢?这样的开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2.启发思考,分析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案情的繁简,确定适当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这一步骤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阅读案例,可分为粗读和精读两种。粗读主要是大体了解案例的背景情况,精读则要全面把握案例的每个细节,此时由教师把握好阅读的时间。二是分析案例,在阅读案例的基础上,从案例材料中寻找和发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关键信息和核心材料,联系相关的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分析案例是阅读案例的目的,也是进行案例讨论的前提。
3.巧设疑问,讨论案例
积极的讨论交流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所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以后,为了调动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给学生必要的准备时间,然后进行讨论,主要以学生发言的方式进行。例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章节前有一个案例:刘某在某商场花2180元购买了4盒韩国高丽参,回家后怀疑为假冒商品,便向商场提出索赔。商场认为,刘某为无业人员,购此高档商品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专门向商家索赔,因此拒绝赔偿刘某提出的要求。笔者对此设计了三个小问题来组织讨论:第一,刘某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基本的权利呢?第二,商场是否有理由拒绝刘某的索赔?第三,刘某能得到赔偿吗?在学生的准备过程中,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其打开思路,先分小组交流,然后再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时,先请较好地完成案例分析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析情况,然后再请有不同思路、看法的同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学生能在不同观点的撞击和不同角度的论证中,深化对案例的认识,学习和运用相关的原理和方法,取得对课程内容的深化认识。
4.归纳总结,深化案例
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发言之后,确认学生们已经充分地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表现及时总结,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反馈,这也能从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参与案例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总结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分析解决案例所涉问题必须要用到的法理、原理和法律规定;同时,还要向学生讲明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法律素质意义重大,但它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都很高,其本身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教学不能代替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案例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应用案例教学不能排斥和取代其他的教学方法。因此,不论是基于哪种情况组织实施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其系统性。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方法,不能像某些法律院系一样进行纯粹的实践(案例)教学。
2.案例的内容要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不能脱离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改进形式,虽然以实例分析为主,但也不能完全抛开教材的理论体系,毫无理论依据地去研究教学实际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法律制度的学习和掌握;同时,将案例中所要讨论的问题与理论知识、法律制度联系起来,两者不可偏废。
3.教师应具备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
尽管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前,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案例的选择和教学设计工作;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适当的课堂氛围,既要使课堂形成一定的共识,又要给不同的见解以生存的空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结束之际,教师还要善于总结,从案例中提炼出相关理论。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心理和素质上的准备。
作为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不足之处,不断探索出让案例教学更好地体现其价值的教学方式。
大学生的手机消费状况调查和分析
学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论文作者:***
学号:2014********
完成时间:2015/1/10
摘要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的普及,高新科技产品成为了消费热点,作为当下代表性的科技产品,手机已经从只提供简单通讯功能发展到了集通讯,上网冲浪,游戏,摄像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设备,现在的智能手机遍布校园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手机消费也成为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大学生这个群体也成为手机厂商的关注对象,不断推出功能更加人性化,更贴合大学生活需求的机型。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络手段,一种高端科技产品,一种时尚的象征他身份的标志,手面在校园里的普及率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
关键词:大学生 手机消费 调查
引言
大学生是一个较大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反映了社会各个时期的变化和特征,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既有一般社会成员消费特点,又有自身群体消费特征。而当前,手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通讯工具已经成为喜爱时尚、高新科技产品的大学生的必备生活工具之一,大学生手机消费已经成了一种新的消费理念。而这种新的消费心理和理念是优是劣?这种结果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可能会带来什么影响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此,我们以手机为消费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消费特征,为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透析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从而可以在大学生消费问题上做出较好的参考或指导。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调查小组选取体育场,学校餐厅,学校超市门口三个地 点进行随机寻访)、网络问卷调查(通过网络出题对网友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在校部分大一至大四学生;网民
调查内容:手机选购以及使用情况、手机话费花销情况、手机消费心理 调查时间:2015年1月1日——2015年1月3日
一、手机市场调查及大学生手机选购情况
央视公在2014年8月公布了《年中产业观察:手机篇》。按照央视的说法,第二季度国产品牌群体逆袭,曾经叱咤风云的苹果第二季度在国内只能排第六名。具体来说,二季度我国智能手机市场排名从前到后依次是三星(15.4%)、小米(13.5%)、联想(10.8%)、酷派(10.7%)、华为(8.3%)、苹果(6.9%)以及OPPO(4.4%)。总体方面三星依然占据着国内手机市场的霸主地位,但仅对比国产手机厂商的话,小米则排在第一位。国有品牌智能手机发展迅猛,小米、魅族、OPPO、vivo等新型手机品牌势头强劲,国产老牌中华酷联(中兴、华为、联想、联想)也一直保持稳定。而曾经风靡一时的诺基亚、索爱、摩托罗拉等国际老牌却逐渐淡出,仅剩下三星、苹果稳住阵脚。而根据我们在网络发起的大学生手机选购调查中,苹果,受欢迎程度24.6%,小米,仅次于苹果,受欢迎程度21.1%,第三名:三星,受欢迎度15.8%,华为,受欢迎程度7%,vivo,受欢迎程度5.6%,联想,受欢迎程度5.4%,HTC,受欢迎程度5.3%,诺基亚,受欢迎程度5.1%,魅族,受欢迎程度3.%,中兴,受欢迎程度1.8%。可见,大学生的购机选择大体与社会一致,但也有该群体的特点。三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苹果人气最高,其次为国产手机小米。vivo等个性化手机受到大学生欢迎。诺基亚,HTC也上榜,成为大学生选购热门机型。
根据网络调查,42.14%的大学生选择购买1000-2000元的手机,其次为1000元以下占19.29%,2000-3000元的占13.57%,4000元以上占15,3000-4000元最少为10%。在实际校园内,对于所使用手机价格,主要分成两个区间,一是700-1500元,另一区间则是2500-5000元。1500-2500元之间的分布较少。
二、手机使用及花费情况
(一)、本次通过问卷星网络调查得到以下数据:
1、对于运营商选择决定因素的调查中,省钱,流量,上网速度为三大主要因素。接近一半(46.43%)的大学生每月话费在50-80元间,其次为50元以下(31.43%),21.14%的大学生话费在80元以上。
2、对于套餐选择,上网占12.14%,通话占16.43%,短信占6.43%,手机流量占59.29%。基本不会使用流量叠加包的占37.14%有时会的占49.29%,经常使用的占13.57%
3、购买手机的主要目的:方便与家人联系占77.14%,工作需要占8.57%,表示受周围人影响占6.43%,娱乐、追赶时尚占7.86%
(二)、学校实际走访调查结果如下: 绝大多数学生使用中国移动业务(与开学时学校统一发放移动手机卡有关),对于手机话费的使用上,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上网聊天,、刷微博等最频繁,打电话次之,而发短信的使用较少(消息发布大部分使用移动飞信),甚至只是收取服务短信,不发短信。月均话费一般稳定在30-60元之间,少部分会大于60元。
三、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分析
(一)、大学生手机选购情况分析
1、紧跟时尚潮流的大品牌。
2、高配置发烧级的国产精品。
3、满足兴趣需求的个性机。
4、最后是实用廉价热销机。
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这四类手机,同时也代表了不同价位。潮流大品牌如苹果,三星、HTC旗舰机等,是如今手机中的机皇,是众多手机爱好者追捧的产品,价位在一般4000元以上。发烧机国产精品如小米、魅族、OPPO旗舰机等,以媲美国际品牌的超高配置,2500左右的实惠价格吸引着发烧友。个性机如vivo的极致影音,HTC的独特外观,诺基亚的WP系统以2000元左右的价格俘获着部分粉丝,最后是廉价的热销机,价格在100元左右,包括红米、华为荣耀部分机型、中兴以及酷派、联想等国内老牌厂商,实用不失面子、青春美观是其主要特色。
(二)、大学生手机消费情况分析
1、通话等基本功能占有较大比重,短信使用量下降。对比往年数据,结合生活实际不难发现,由于聊天软件的多样、微信、飞信的使用,基于移动网络的网络消息已经将短信这种传统交流方式逐渐淘汰。通话虽比重大,但与以往相比也在逐年减少。网络在逐渐改变传统的手机通讯方式。
2、对手机上网花费较大,网络依赖性强。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在套餐选择时,对流量最为关心。4G网络的到来,更加刺激了人们对移动网络的推崇。各种软件几乎全部与网络挂钩。电脑虽然性能强大,但却没有手机的便携性,因此手机网络具有更好的优势。大学生上课期间聊天、浏览网页、游戏等现象已成家常便饭。网络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对他的依赖令人担忧。
3、大学生购机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与家人联系方便。但受周围人影响的也占有一定比例。侧面反映出了大学生追求新潮、时尚的心理。手机的使用不能仅仅是因为攀比、娱乐,联系应放在根本。
四、怎样合理手机消费
(一)、形成健康手机消费的原则
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即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有抵御一些手机诱惑的能力。在每月、每学期的开销之前,要对自己的“收入”有个比较准确的估算,对日后的消费有个合理的安排。任何时候都不可―花光你的所有,应以勤俭朴素为原则。
(二)、形成健康消费的对策
大学生要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基础上,提高识辨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手机资费套餐合理选取,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的模式。
(三)、增强自身的独立能力
这里包括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安排自己消费的能力及自身经济独立的能力。大学生应广泛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自主、自强、自立精神。这样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广泛接触社会,另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消费提供资金保障,切忌过度消费。
五、总结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已经有100%的普及率。大学生在智能手机消费方面有其独有的特点,除了手机基本功能的使用外,其他功能如玩微信、听音乐、网页 6 浏览、娱乐等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价格、品牌、渠道等多方面也有一定的共性。智能手机给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不少的便利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智能手机在学习方面的帮助作用并不明显。学生具有明显的流行消费心理,电子产品不断升级,新产品层出不穷,而且带有明显的流行因素,对于追求新鲜、时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为自己增加流行元素,从而获得满足感,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支出。
作为大学生,在智能手机的消费方面应有一定的理性,娱乐休闲要适度,不要在课堂上玩手机,对手机流量的消费要有所控制,不要盲目攀比消费,不要掉进不良商家的圈套……总之,应让智能手机更好地为学习、生活服务,而不是让智能手机将其主人碎片化、傻瓜化。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手机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霍康)《“90后”大学生智能手机消费行为研究》(谭志合)
姓名:朱洪卿 学号:201350836 班级:临床药学22班
动画片之殇——江苏“绑架烤羊”孩童烧伤案,案件发生在今年4月6日,江苏东海县冉冉(8岁)、浩浩(5岁)和同伴顺顺(9岁)3名小孩一起玩耍时,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剧情,玩起了“绑架烤羊”的游戏。两名小朋友被绑在树上,因为风大,树叶点燃后火势失去控制,无力救助之下,两名小朋友被严重烧伤,其中一名烧伤面积达40%,另一位烧伤面积高达80%。
原告方律师苗红伟律师称,他先后到达现场、当地派出所以及医院,并找到当事人、村里的邻居进行多方调查取证,最终受受害人的委托向法院正式提起了诉讼。经过充分的调查和取证后,苗红伟律师来到了东海县人民法院,向法院递交了一份《民事起诉状》,将当天点火的顺顺的法定监护人以及《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片方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一起告上了法庭,要求两被告依法赔偿受害人医疗费等。法院一审判决显然认为“喜羊羊”制作公司负有责任。因为模仿影视情节而发生犯罪的事件不少,不过在国内外的诸多案件中,似乎还没有听说过有哪部影视作品要连带负担赔偿责任,所以这起案件判决也引发了不少关注。
对于被判要赔偿原告,原创动力方面明显不服,并表示会提起上诉,原创动力的宣传总监吴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判决连称不合理,“大家没去关心那个受伤的小孩怎么样,都来看‘喜羊羊’怎么样,这有点本末倒置。”
他对于作出判决逻辑出提出了质疑,“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我是正常渠道拿到许可证播出,中国是有审查审批制度的,怎么会说看个片子就导致这个事件呢,如果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话,那以后做文艺创作都会有这样的控制在那里,对文艺创作非常不利。”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指导教师 张波
系 别 旅游系 班 级
姓名(学号)。课程名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关于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情况的调查情况的报告
我国的法制不断完善,法律越来越健全。然而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人却不多。针对这一现象,寒假我选择了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我们都知道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有效的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知识是恰当的运用法律的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二十一世纪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掌握了多少的法律知识呢?于是我们对合肥学院的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2012年10月12日,我们对合肥学院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是以不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情况有了基本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1、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
A、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43% B、用武力解决 20% C、通过关系解决.15% D、感觉很委屈但是认为也是没办法的事
9% E、根本没有在意过13% 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法律意识。在自己的经历中可以运用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
A、非常有用 55%B、一般20% C、基本没用5% D、法律不如权力有用20%
3、你生活中的法律知识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A、电视上41% B、报纸上 22% C、学校的课本上24% D、家庭的影响
7%E、其他 6%
4、你认为你在生活中平均每学期遇到法律问题的频率为:
A、20次以上 15%
B、20次?10次
22%
C、10次?5次 15%
D、5次以下 30%
E、0次
18%
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数据清楚的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些薄弱,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
5,你认为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体现了什么
A、法律法规健全 47%
B、多年的普法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9% C、法官能够正确地把握“一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5%
D、一切问题在法律面前都能够得到解决
9%
6、你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吗?
A、希望 B、不希望
7、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
A、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B、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法律讲坛》 C、按照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教学
D、最好取消这门课,与日常学习生活无关 E、我觉得这样比较好:
5.6.7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知道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原因分析
一. 学生方面存在的因素
1、缺乏主动性。从这次的调查了解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在锻炼一下各方面的能力,以后出来就一定好就业。法律学不学都无所谓,没有多大意义。为什么都不学法律呢?因为他们都认为法律很枯燥,没有吸引力,很死板。
2、没有远见。不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就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法律。一旦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就很盲目。然而,很多大学生则认为目前并不需要法律。不必浪费精力去学习。等到将来真正需要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3、缺乏实践。有部分同学表明,法律知识还是懂了不少,但却不知道怎么用。时间一久,学的东西就渐渐的忘掉了。在大学里,每个非法学专业的专业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这门课,这本书很详细的讲解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社会因素。
1、对法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法学专业的老师才注重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学生。教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在课堂上还讲一些案例,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老师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学习,在课堂上,只要保持安静,可以看其他书籍。老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上课。学生本来就不爱学习法律知识,再加上,老师也不重视,这样更加使学生学不了多少法学知识。
2、课堂没气氛。法律本来就是很枯燥乏味的,老师光讲理论是不够的。还应多联系生活,给同学们多讲一些案例。而大部分非法学专业的老师都不爱联系实际,只要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这样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上课昏昏欲睡。
四、现实案例
500余大学生兼职被欠薪
2006年末,吉林省长春市一所兼职中介公司拖欠大学生兼职工资的事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事件涉及到大学生数量多达500余名,几乎包括了长春市内的各所大中专高校,涉及金额超过25万元。2006年12月26日,长春市一家慧普无忧的兼职中介公司内外,大约150名学生。公司内的两名负责人和两名雇员被困房内。僵持不下之际,学生和公司人员无奈都报了警。派出所民警在接到报案后,赶到现场,了解情况后,开始立案调查。经过警方的调查,兼职中介的总负责人兰醒东被民警在一兰醒东所网吧内找到。2006年10月22日,兰醒东意在长春各大高校招聘大学生。为了吸引学生,他承诺了有较高的月薪,每个月500元。应征的学生纷至沓来,最多的一天有50名学生前来报名。
在学生应招时,兰醒东以收取抵押金为名。从每名学生手中收取费用100元。最终接收的学生数量超过了500人,收取了抵押金5万多元。从2006年的10月22日到12月26日期间,兰醒东未向学生支付工资,也未返还抵押金。
兰醒东表示,当初他只是想招聘8名到10名大学生,但是发出招聘启事后,没有想到感兴趣的学生很多。虽然他明明知道不需要这么多学生,但是想到每人交纳了100元抵押金,这个钱太好赚了,就有点忍不住了。
曙光路派出所所长张学庆表示,在派出所出面调解之后,兰醒东同意筹集钱,将所有收取的抵押金退还给大学生。2006年12月30日和31日两天,在民警的监督下,兰醒东将筹集的钱款全部返还。兰醒东公司账户内没有存款,对于事件的复杂性,500余名大学生每人500元的工资如何返还,仍有待相关部门商榷。
大学生打工受骗的事情已经是屡见不鲜。经调查表明,在从事过兼职工作的大学生中,30%曾遭遇过欺诈,另外有26.2%碰到过欺诈行为但并没有上当。在被欺诈的大学生中,有16.6%“没意识到”或“不知道”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还有28.9%选择了“经人提醒会想到”。只有7.3%的大学生说,会将维权付诸于实际。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说,出现了大学生被欠薪的情况,跟现在我国就业形势的紧张和困难有非常大的关系。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太高、压力很大,这样很容易将赚到钱的事情就更容易接受,加上防范意识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不够,这么多大学生被集体欠薪的情况就发生了。
广东省法律援助处处长彭莉红律师则表示,大学生很少选择维权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维权意识薄弱,不知道怎么维权;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诉讼维权需要时间太长。大学生很难有这么大的精力来参加诉讼,而且诉讼费和律师费也是多数大学生难以承受的。
兼职过程中发生的欠薪等纠纷,彭律师认为:大学生可以先自行与单位协商协商,协商不成的话,要尽量通过工商管理部门、主管单位、学校等有关部门调解、协商来解决。不到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采用诉讼。彭律师还说,能签合同的尽量签合同,如果实在不能签合同的要注意保存证据。
五、调查总结
关键词:教学目标;困局;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7—02
一、法律部分教学的困局及形成的原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①是作为“两课”的内容之一,在高校中广泛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水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在教学计划编制和日常教学工作中,也给予这门课程充足的学时,在依法治国的宏大背景下,学生对开设这门课不仅有很多期许,而且普遍怀有饱满的热情和美好的憧憬。这门课程在如此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环境,其实践教学效果理应是很好的,然而在我近几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存在着难解的困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教学面临的困局是,老师感觉很多法律上的专业知识不能在规定的教学课时内,比较系统全面地给学生进行讲授,而学生反过来又普遍反映对很多法律概念都是似是而非,不得要领,并且感觉实际学习法律和最初对法律的幻想之间反差很大,甚至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对课本中堆积如山的概念心生畏惧,进而出现厌学情绪。即便是老师会找一些生动的案例,来改善学习气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普遍感觉不能学以致用,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有限。上述困局如果用一句话进行准确地概括,就是:讲深学生接受不了,讲浅学生又什么都没有掌握,其实质就是课程设置的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脱离和背弃。
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说因为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太多了,进而建议压缩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教师说,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应该多运用案例法教学。案例教学可能会提高课堂听课的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对于根本问题的解决却于事无补。有的教师干脆建议,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这门课,既然是深也深不了,浅了没意义,那么本身就不该开。
依笔者看来,这些提法都没有抓住现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困局形成的核心因素,即对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上的偏差。正是因为认识上的迷失,过多地关注于法律的“专业”和纯粹,过分地注重向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灌输专业的法律知识,才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困境。
二、法律部分教学到底为了什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法律部分教学的目标是不是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答案显然不是,这是因为:
1.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分工的原则和趋势。如果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命题的本身就是个悖论。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将来安身立命依赖于其所掌握的非法律的专业知识,而非这些专业的法律知识。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大量专业的法律知识,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大潮流。反之让一个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拥有正确的法律意识,具有一种开放性的视野,则是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宽基础的要求的,特别是在依法治国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立为中国的治国方略的大背景下,则显得更为必要。
2.速成为法律专业人士也无实现的可能性。在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个简短的一章,都是法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现行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尽管都非常精简,但有关这门部门法的重要概念却一个不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随便翻一页,在其上能找到几十个专业的法律概念的情形,可谓比比皆是。正是这些概念堆砌成了法学这座宏伟的大厦,也正是这些专业概念使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章,所体现的一门部门法,让一个专业的法律学生,在本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去花至少一个学期的几十个学时去学习,也甚感吃力,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一般给的课时也就两个,多则三四个,想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去学习掌握专业法律知识毫无可能。
3.培养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在推动中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中,我们不仅仅只关注那些少数的法律专业人士,我们更应该关注中国民主法治的基础——那些非法律专业人士,即普通大众的法律认知水平。法律即规则,在一个都不讲规则的基本社会氛围中,即便是法律人如何身体力行,都是杯水车薪,都是大海中的孤舟。任凭法律人如何努力,如何依法行事,法律运作的程序和输出得不到社会大众的认同和普遍的遵守,依法治国都将成为一句口号。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部分的开设,在针对非专业的人士传播法律知识,开启民主法治意识方面,自然功莫大焉。中国的法治化进程是不可以单独地依赖于少数的专业人士,就可以完成的,这个结论也是经得起理论论证的,也是中国近三十年来开启法治进程的实践证明的。依法治国是一个事关全民的系统工程,在一个长期封建、法治传统严重缺失和匮乏的国度里,它成败的关键更依赖于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广大非法律专业人士法律意识的提高,任何试图简单地通过颁布法律构建法律体系、培养专业法律人士和完善司法系统的做法,只会把法治的大厦建立在流沙之上。
三、法律部分教学困局的解决之道
从这个层面上看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的基点非常清晰,它在于法律意识,而非法律的专业知识。个中道理也不难理解,现代人都离不开电视,而每个人要要学会开电视、关电视和调换频道等简单而又基本的操作,但每个人无需要学会修理电视,更无必要学会制造电视,我们只需要知道电视机运行的简单机理,而不把它当成一个可以把整个世界装进去的怪物一样即可。
也就是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的目标不是要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更不是要让他们将来能够处理具体的法律问题。法律部分教学目的是通过这些法律现象,使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对法律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对于当前有关法治的热点问题,有比一般大众更深刻正确的认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能自觉地融入到现有中国法治化的历史洪流中去。只有这样,法律教学目的才是适当的和可行的,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律教学面临的困局才可一扫而空。
可能会有人会建议,让这些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去学习掌握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而去掌握一些简单的法律概念,这显然是不可行的。首先,法学是系统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知识毫无用处。其次,既便准确掌握几个法律概念,有时也并非易事。法律的概念尽管来自实践,但既然法律非为一人一事所设之法,而要使法律对于万事万物都具有普适性,那么这些概念就必然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
如果能在认识上不出现偏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进行如下改革:
1.改革教材。教材的编写既然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那么就要放弃目前教授专业法律知识的做法,在教材中充斥着大量的法律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一方面会增加学习的难度,而且也没有学习的必要和可能。既然充斥原有版本的大量法律概念,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可能掌握,留其何益?修订后教材的主要篇幅应该是经典案例和诱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具体案例和讨论,重点让学生体会法治的必要性和精髓、了解法治运作的基本程序和架构、明白现代社会公民的守法意识和规则观念必要性和重要性等这些宏观性的智识,而不要让学生陷入到专业知识的浩淼烟海之中。至于在此为什么要强调改变教材,而不去主张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是因为任课教师在传统教材的架构下,其上课所举案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讲授案例只不过是变换了形式而已。而修订后教材中的案例,已经不是将教学目的局限于具体的法律专业知识之中,而是跳出来,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法律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
2.教学重心的改变。在教材修订的前提下,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老师教学的重心也要随之转移,教学的重心要放在关涉法治方面的更宏观的问题上面,而不是教育学生如何掌握具体的法律知识并加以运用。比如老师运用闻名全国赵作海的案例教学,重点要放在让学生去理解刑法上“疑罪从无”原则的在人类历史上进步意义,让学生去理解法律程序对保护每个人权益的重要性。显然如果给专业学生教学,就要深入地多,除了交代这些宏观上的背景知識之外,教学的重心显然是让学生掌握该案件中具体办案人员在哪些地方违反了中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具体规定,从而更加深刻地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教学目标和重心的转换,对于老师来讲,无需再为如何让学生掌握专业的法律知识而苦恼;对于学生来讲,在抛去专业法律知识的苦恼之外,可以对法治及其运作有了相对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当前法律部分教学中遇到的困局自然而然地被破解了。
参考文献:
[1]陈大文.法律基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
[2]易虹,张国轩.法律概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5.
[3]王学俭.法律基础[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2002:8.
[4]毛昭辉.公共管理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
[5]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法律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
[6]巩献田.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
[7]杨丽娟.关于《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后的教学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6,(4).
[8]李清伟.法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