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探讨论文(精选13篇)
【摘要】: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实用,其文大多比较质朴平实,有的学生会觉得平淡无奇;不少教师讲起文学作品来劲头十足,一教说明文则有气无力,有的还公然对学生说:“说明文没什么好多讲,你们自己看一看算了”。如果“主导”者就抱着这样的态度,说明文教学中出现“低气压”、学生没劲头的现象自然就不足为怪了。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努力激发学生对说明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勉为”变成“乐为”,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是大有潜力可挖的。笔者谨以下列几种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参与说明文教学艺术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说明文;教学;艺术;探讨
一、引导学生在获得科学真知中得乐趣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们便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感和自豪感,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活动中,倘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努力强化科学真知的吸引力,积极诱导、扶植学生的这种愿望,借助有效的专门方法,让学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得到激发。如,有一位老师在导入新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时候,首先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演示:往透明的各自盛有石灰水和稀盐酸溶液的玻璃杯里滴入几滴酚酞溶液,请大家观看。一会儿,学生发现一个杯子里的溶液变红了,而另一个变蓝了,同学们的兴趣骤然大增。老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这里面所隐藏的秘密,如果你认真看一下新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了。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篇课文,看谁能最快地在课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点拨学生在扩展欣赏视野中品美趣
说明文则大多以平直见长,如《景泰蓝的制作》,有条不紊地向普通读者介绍复杂的制作过程;《中国石拱桥》,如拉家常地介绍包涵高深道理的石拱桥。然而,学习和研究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学生却往往提不起精神,鼓不起劲头。美,从内容和形式统一的角度去看,一方面,应具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内容(即“真”和“善”);另一方面,又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形式。平直质朴的说明文,是与其“实用”这个目的相适应的,它也有自己美学价值。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情感铺垫”,启发学生理解说明文形式与目的间的啮合性,品味平直简洁的说明方法中隐含的和艺术性,从而产生新的审美情趣。
三、组织学生在参与图表教学中出新趣
运用图表作为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不是陌生的手段,但它对于说明文来说,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说明文的内容与实物联系的直观性和结构的有序性,为图示法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因为一般的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来表现人或事物,用图表法教学不仅难度较大,而且有时会有一种削足适履的感觉,弄得不好,还会限制学生形象思维的创造性。其次,说明文以对事物的理性说明为主,它相对地弱化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时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辅以图表的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就能在形象和理性互补的过程中,增添感觉上的新趣,更好地实现思维形式的转变。有一位教师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在布置预习时首先让每个学生根据课文绘制石拱桥面示意图。这是一份比较困难的手脑并用的作业,同学们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发现这些在平时看来枯燥乏味的文字,在绘图时显得多么的重要。利用图表进行提问,以检测学生思维的严密程度,可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训练更能激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奋。
四、带领学生在涵泳精彩文字中识妙趣
说明文,运用的是一种科学的语言,它的最大特征是准确而贴切,应该说这也是一种美。问题是对鲜明、生动的语言,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而对“准确”之美缺乏情感体验,往往会孰视无睹,以至于不屑一顾。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理论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实践中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涵泳和体味,学生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妙处。探讨用词之妙的途径很多,有词素分析法、实验演示揣摩法,还有情境体验法、影视场面回味法、不同文体比较法等等。有人在教学《景泰蓝的制作》一文时,曾经出了这样一个思考题:“下列文字选自课文,请把带点的词更换成别的比较合适的词,并试作比较:①……尽打尽打,盘底就洼了下去;②瓶腹鼓出的部分一截……;③把红铜片圈起来……”全班同学挖空心思,动了不少脑筋,比过来比过去,总找不到一个更妥贴更到位的词,于是从心底佩服作者用词之妙。
结束语
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趣味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各自独到的方法与经验,本文所举的从内容吸引、视角转换、教法更新和语言品味等角度激趣的方法,仅是挂一漏万的几个例子,如果大家能积极开动脑筋,探求新的途径,在说明文教学中争取高效率也是很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方面的要求之一。所谓的“言之有物”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所讲述的内容都应该是真实可靠,不要出现夸夸其谈和信口开河的情况,要确保空发议论、跑题等情况不要出现,要尽可能保证语言中要言之有物和论之有实。所谓的“言之有序”则是指要严格按照语言的逻辑性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要对所讲述的语文知识的由来进行详细的了解,并对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真正的意义和规律进行掌握,再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语言对这些语文知识进行解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非常认真和明确,做到清晰和有条理。
二、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保证语言的形象和传神
如果教学语言可以做到沟通人的心灵,也就是“直至佛心”,那么这段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了。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就必须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在内容上做到含蓄、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并具有启发性。
例如,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所以在听课方面,那些课堂教学内容和风格较为活泼开朗的教师会更加受欢迎。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与小学生打成一片,不要自认为自己年龄大很多,小学生都还是小孩子,所以就采用一种俯视的姿态来看待小学生。如果有小学生没有注意卫生,教师不可直接去训斥,而是可以说:“这么不注意卫生,都成大花脸了,像猫咪一样。”这样,小学生就会立刻明白自己要注意卫生了,但是又不会像训斥一样与教师之间产生隔阂。教师只有保证语言活泼、形象、委婉和含蓄,才最容易让小学生接受。
三、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保证语言的丰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并非局限于语言本身,其实还涵盖了教师的姿态、表情以及手势。通过这些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可以让语言的表现能力和感染能力大大加强。语文教师应该同时掌握了演员、幽默大师等的技能。如果语文教师可以做到巧妙将语言手段以及非语言手段互相之间密切联系和结合,即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可以同时结合演员、演说家、幽默大师等的多种技能,并辅助以姿态、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做到让语文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能力得到大幅的提高,从而可以让语文教学的语言内容更加生动、洒脱、大方、形象、和谐、自然。强烈的感染能力能很好地让小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进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兴趣,有助于小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四、小学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其思维尚处于发育阶段,所以如果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教学方式和内容太过委婉,学生很可能根本听不懂究竟是什么意思。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语言内容必须要较为直观。这样做,可以实现为小学生营造教学情境的效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故事或者灯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到花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一个谜语:“麻屋子,白帐子,里面住着个红胖子。”这样,小学生就可以第一时间调动脑海中对于花生的印象,然后很轻松地就记住了“花生”二字所对应的实物。又如,在教学生“鲜”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味一下,羊肉是不是很好吃,鱼是不是也很好吃,两者在一起是不是非常的鲜美呢?这样,小学生就可以轻松记住了“鲜”字的结构及其含义。
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倾注自己的真情实感。无论是教学还是为人处世,如果教师太过虚假,那么一定无法获得所期待的结果。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够吸引和感动学生,让学生融入自己所营造的情境中去。想要展现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就必须满足语言是发声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教师想要感动学生,就必须保证自己的语言中充满了真情实感。想要让语言中充满着真情实感,除去诸如态度、姿势等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通过合理的语言交流,可以让学生变得更加感性,从而更容易融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去。
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做到表述流畅并且动听。语言流畅、动听并且富有节奏感,可以让学生久久不忘。例如,我记得小学时候的一位教师,上课时候经常使用一些节奏匀称、较为上口的儿童化短语,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至今都让人难以忘记。对于教师而言,语言本身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声音太高和太尖锐,学生会觉得太过刺耳;如果声音太低沉,学生有时会听不到。抑扬顿挫的讲话方式在教师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效果,可以持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可以长时间保持着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不会出现疲倦或者打瞌睡的情况,并实现了对整个课堂气氛的调动。不同的语速、不同的语调,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例如,在讲解美食的时候,教师适当将语气变得舒缓和俏皮,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学生在脑海中开始想象美食的样子以及味道,很好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总结
优秀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沟通教师与学生,并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语文新知识。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果也是与课堂教学语言的清晰、准确和生动简洁有密切的关系。每一篇的语文课文都是不同的,需要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根据实际的情况变换自己的语调、语速等,以保证更好地展现出课文所想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从而通过语言艺术大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晓霞.语文教学心理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需要在目前大语文的环境下进行,需要遵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的规定。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给出了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具体的方法。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里面,小学语文的教育还是以应试的教育为主。迫于升学压力,小学语文的教学无法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很多课堂上,能很明显地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习题,尤其是之前反复考过的习题。另外目前的升学,也是仍然以学生的单纯的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方法,这也迫使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结果。另外,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学生的升学率是与老师的工资及收入直接挂钩的,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阻碍了目前素质教育的实现,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在多数的学校里仍然是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的流程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受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老师在教学上固有的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限的老师,在改变教学方式上比较困难,固有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所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实行,更谈不上开展下去。
二、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构建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构建主要包括老师形象语言艺术的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时间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手段艺术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几乎包含了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的过程,每一个优化都是一种对之前方式的改进,都是循序渐进的工作,都需要适合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的优化方法。老师形象语言艺术的优化是从老师方面出发,也是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式所提出来的具体的方法,课堂结构时间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是根据目前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提出来的,课堂评价的优化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发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方法
(一)优化老师形象语言艺术
一个老师的形象和语言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老师的形象会给学生带来榜样性的作用,老师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的语言,会左右学生的认知结果,老师授课时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直接会影响学生接受的情况。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通过老师语言的讲解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的艺术化势在必行。一个单调的讲解,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首选需要老師在讲课的时候绘声绘色,所讲的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老师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记忆课堂的内容和知识。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时间
一个学生在30分钟内的课堂时间,思维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开始的10分钟内,思维是最集中的,中间的十分钟时间内思维是最为活跃的,快下课的时候思维是逐渐下降的。老师在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这个整体的规律去布置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而且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有很大兴趣和动力,能够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是课堂的最后,学生思维下降的时候,老师要注意通过安排一些技巧性的课堂内容去提高学生最后十几分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产生整堂课在下课之后知识和内容都抛诸脑后的不好结果。
(三)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凭借着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进行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已经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当中去。针对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畅通无阻。而且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也会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一些知识和内容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地球的状态,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下地球的整个状态,这些画面能够从直观上刺激学生,让上课走神的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气氛中来。
(四)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两个方面。课堂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评价一定要运用得当,运用不得当,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评价要以激励和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对于出现的特殊的情况,老师需要积极地去处理,避免引起学生自我感觉差,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技巧性和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的各种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艺术教学有赖于老师良好的语文功底和良好的素质。本文简单介绍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中,不但阐述了老师层面的问题,而且对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岳小金.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之艺术教学[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
[2]傅欣.运用计算机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
[3]闫富爱. 用《新课程标准》下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教学经验总结[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小学是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班主任在小学教育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级管理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班主任是小学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班主任的素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展开。一个班级的健康发展与班主任的领导能力与组织能力有很大关系,班主任的沟通能力更加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班级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需要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沟通为师生架起了尊重与理解的桥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鉴于此,班主任应努力提高沟通能力,促进学生发展,高效管理班级,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班级管理中沟通艺术的积极作用
(一)推动学习环境的构建
有效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协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消除双方的误会,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快乐学习。在和谐温馨的环境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让学生之间的相处更加愉快。学习环境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良好的沟通艺术可以让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二)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通过有效沟通把握班级整体情况,能够让教师面对不同问题,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处理,有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班级和谐发展。小学班主任应管理和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良好沟通后的最好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对不同学生的尊重,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的热爱
在班级管理中加强交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增强他们对集体的热爱。通过沟通与交流,让学生形成集体的概念,有利于本班级在班级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严格管理自己,更加热爱班集体,荣誉感更强。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
(一)发自内心爱护学生
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需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特长,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学生的烦恼,并试着寻找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只有全面了解和信任学生,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此外,班主任应该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做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困惑,这样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爱护每一名学生是班主任的责任。发自内心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沟通才能了解双方的想法,班主任应该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从心里充满对每一名学生的爱。只有从内心真正地爱学生,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爱护,班主任的管理才能得到学生认同,管理中的沟通才能够更加高效。
(二)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犯一些错误,这时教师首先应当包容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学生,让学生明白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为学生创设一个台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学生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其次,宽容并不是放任学生的错误,教师要指出学生的错误,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宽容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任由其发展,更不是包庇和纵容。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错的原因,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最后,要允许学生的行为反复,以爱己之心爱学生。反复性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所以宽容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要容忍学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产生后悔的心理,并希望得到宽容和谅解,只有教师保持一颗平常、平等的心,学生的管理才能够更加人性化,沟通才能够更加顺利。
(三)尊重学生主观意愿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内心想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的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学生渴望信任,渴望老师真诚地对待自己,渴望老师能够对自己的主观意愿予以尊重。因此,只有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才能在管理中获得学生的尊重,才能使学生不断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自觉向着更高的阶段目标前进,才能让管理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在管理中与学生进行沟通要注重方式方法的选择,通过尊重学生意见的沟通,才能让班级的管理更加和谐融洽。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很多小学班主任认为小学生还小,不需要与他们进行沟通,班级管理都是自己说了算,这严重阻碍了整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秩序。在教学改革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良好的沟通艺术是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保障,是处理师生关系的良方,是消除师生间误会的钥匙。基于此,班主任必须把沟通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这样才能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才能让班级管理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慧君.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7(06):59-60.
[2]杨冬梅.谈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5(09):216-21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增大。但目前普通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导致高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普遍较差,很难适应社会的用人需求,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难逐年增加。本文通过对高校环境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近年来国家基础建设的不断增长,以及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然成为了众多学生选择的热门专业。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的本科教育手段已经很难使毕业生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差距还很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随着国家建设、科学技术、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变化。尽管目前各高校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也要求相关教师更新或改编教学讲义,但由于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因而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教材体系的框架,教学的形式普遍比较传统,教材的改革与编写也很难与社会的发展速度相合拍。
2.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主要原因有:
一、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根深蒂固。本科教学始终以灌输为主,从而导致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衰退。
二、由于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很多高校的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学手段的发展,CAI教室的缺乏以及教学设施差,导致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依旧单一。
三、当前虽有为数众多的教学比赛,但其获奖者大都是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程,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其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
3.本科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目前高等学校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在教学管理者的思想中,实践教学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堂、轻课外的倾向。
二、高校培养模式不科学。普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依旧采用以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评价也以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主。
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
一、教学考核方法不科学。我国普通高校一直以学习成绩为主要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制度无法对学生的独特创新成果和创新水平做出科学且公正的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缺少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在很多高校中仍是空白。
5.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一、忽视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备陈旧,无法满足学生掌握本专业新动向、新技术的需求。
二、忽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和完善。
三、实践创新环境较差。很多高校教学内容不完善,教学管理方法单一,对教学质量控制不严格,这些都限制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转变对实践教学传统的观念,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时中的分配比例。2)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多样性。增加社会调查研究、业务实习、课外科技活动、各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竞赛等。3)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计划。围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制定能够使学生具备相应能力和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统一安排,并以教学文件的形式形成档案。
(2)与时俱进,持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普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积极鼓励教师根据 社会和本专业的发展趋势编写新教材及讲义,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相关实践教学内容。使本科学生能够学到本专业前沿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变革教学方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把学生带到实际工程中去,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采用优秀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辅助工程案例讲解,让学生对实际项目的特点有较为充分的认识。
三、推广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辅助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使实践教学内容更加逼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普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将实践能力考核成绩与理论测试成绩同等对待。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应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增加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方面的内容。实践能力的考核应对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社会调查活动、课外科研活动等制定相应的学分,可以为不同层次的本科学生发挥特长创造空间和机会,同时普通高校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冷水江市铎山中心小学 谢伟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好的提问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操。教师既要注意在课堂中所提问题的有效性,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有效性。它能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提问并不是教师提出问题就宣告这一过程的结束,而是一个发问后学生解答,教师再评价的环环相扣的过程,相应的教师就有发问艺术、启答艺术和解答艺术,即教师如何提问、如何启发学生作答和如何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反馈。为了有效地提问以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应适当运用一些艺术。
一、注意学生的实际
教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课堂上,老师要提什么样的问题,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所要面对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生的情感体验、人格、个性差异等。特别是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尽量使提出来的问题难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对于那些学习水平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出来的问题要尽可能的形象一些、更具趣味性一些。同时教师提问时的表情、体态和言辞能帮助学生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特别是答案唯一的问题,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或体态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学生,使学生能迅速地准确地作出回答。注意教师本身的态度及对学生的期望值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的反应情况如何,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并且灵活地运用多种提问策略,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同时,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该经常性地选择难度太大或者模棱两可的问题来提问学生,更不应该以批评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们对于那些难易适中而又指向性强的问题,比较乐意回答。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与心理不无关系。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正确率比较高,容易获得成功,也就较易产生成就感,从而能更好地产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自信心。
二、提问环环相扣,化难为易
我们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提一两个提问是肯定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那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
A、他会怎么说? 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
4、他会怎么说?
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
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呢?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具有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的坡度排列,体现出层次性。
三、注意提问的启发性与激励性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必须具有启发性。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问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周全,使所提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习的情绪高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激烈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有味!激励性。激励能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调动起来,能使学生的美好心灵激活起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能使学生有美好的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就应该非常注意课堂提问带有激励性,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触发学生的正义感、诱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架起学生的亲情桥,借助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去激励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提问作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其能够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并能倡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针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问题, 采取有效的提问艺术教学方法的应用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所以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提问体术的理论应用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提问的功能及分类方法
(一) 提问的功能分析
将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够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提问艺术自身的功能也比较重要, 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目标达成, 课堂提问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 能够加强师生间的对话, 再交流作用下让学生获取所要学习的知识, 这样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也能够及时的进行转变调整, 将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得以体现。另外通过提问艺术的应用能够对学生注意力以及主动性得到加强, 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结构得到更加深入的了解。
(二) 提问的分类方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类型是多样化的, 主要有发散性提问以及激励性提问、铺垫式提问以及探究性提问等类型。再发散性提问方面主要是从一目标出发然后以多种途径进行思考, 对多种答案思维加以探求, 教师如果能够再课堂当中对某一文化和语文问题采取多种角度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价, 并在巧妙的提问作用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就能够使得学习的效率得到答复提升,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也是有着重要促进作用的[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问题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应用过程中还存有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提问艺术的全面认识层面还不完善, 老师对提问的技巧过度的重视, 从而在提问的效果上就被忽略了, 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重视, 这样就造成了舍本逐末的现象发生。还有就是在实际的提问功能方面没有得到合理化的应用, 所以对教学的整体效果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问题只停留在感知的阶段, 并在思维价值方面的缺乏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有着严重影响。
再有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的提问方式比较僵化, 课堂缺少灵动性, 再提问的语言表述上缺乏明确性, 这样对提问的实际效果就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教师提问的数量安排没有合理化以及问题的层次偏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老师的提问语言乏味以及提问的形式单一, 给学生留出的时间不充分等, 也会对提问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2]。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问题成因分析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提问效率造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其中老师自身的态度就比较重要, 再问题的设计上没有充分的考虑。另外在实际教学的理论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主要是教师的培训和实际新课程的改革没有得到紧密的联系, 再者是个人的学科知识以及素养方面的缺乏, 还有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 加上学生自身的特点, 年龄小以及知识的积累也相对较少, 在认知能力方面也比较有限, 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对提问艺术的应用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策略实施
第一,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应用策略的实施要能结合实际进行, 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更新教学的观念, 对有效提问的意识进行强化。尤其是基层的教育部门再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方面要能科学化的开展。在业务钻研上要能得到加强, 将课堂提问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的把握要能准确的体现, 老师要能准确的预设和课堂的调控, 对提问的内容精心设计, 勤于反思完善提问的能力。
第二, 要将提问的环境得到完美的创造, 老师要能密切的观察来促进交往, 致力于改善以往的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的模式, 将提问的环境进行改善让学生敞开心扉。同时要能够再提问的目标上要能够明确化, 将提问的工具性得到有效落实, 准确的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本质。
第三, 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天性来开展有效提问,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成长期, 每个孩子的智力因素都各不相同, 再性格特点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所以对学生的提问要能进行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目标。针对知识相对比较薄弱的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老师要能通过简单化的问题进行提问, 让其能够获得自信加强学习的兴趣培养。
第四, 要能对提问的艺术技巧进行加强, 将有效发问的时机准确性的把握, 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面露疑惑时进行实施提问, 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有效的设计发问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再提问过程中首先就要能够将提问的内容加以明确化, 再结合实际的内容涉设计问题的发问点, 并在导入课题处进行问题的提问。对于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能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问题的导入, 通过问题的提问来引出矛盾的对立面, 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程中, 老师首先要让学生进行对课文熟读, 在对课文中母亲和父亲的评价了解后然后提出问题, 父母的评价是相互矛盾的吗?为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比较有兴趣进行矛盾的对比, 从而对课文的实际内容就比较清晰的体现出来。然后再课文教授完毕之后对学生的个人收获情况进行提问, 这样学生就能结合实际重新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得到有效预习, 从而就在知识点上得到了加强。
结语
总而言之, 处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 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的应用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此次的理论研究, 主要是从实际的提问问题以及相应的问题解决方向上进行的研究, 希望能对理论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代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郭玉芹.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 (小学版) , 2014, (02) .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艺术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的迅速改革,整个小学语文课堂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有了更多的要求。那么,如何更好地教语文、如何更好地学语文,已经成了当今学生与老师面临的棘手难题。相对于其他学科的课程安排,语文课往往占了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但学生的成绩却大多不尽人意。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基于此,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上提问的艺术性,并对教师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给了一些合理建议,希望能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二、精心设计提问,做到灵活多变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比如提问的设计存在极大的依赖性和随意性,有些教师直接依靠于参考书来设置问题,提问的设置直接成了专门的教辅机构的任务,教师的工作成了“拿来主义”,教辅书的问题直接就变成了自己的问题,还有些教师在提问前灵机一动,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些课堂问题的设计很明显是不合格的。严重来说,课堂提问的低效性抹杀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更是无情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较为单一,并且多以课后习题为主,绝大部分学校已经如出一辙,丝毫不具有独特性。然而,语文这門课程的学习应是丰富多彩的。同样,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计也应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应充分思考,如何设置新型创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结合。教师不应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而是应充分调动起小学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运用起来,让学生从而在思考问题中而不是题海战术中获得知识。
实际上,语文这门课程的开放性非常强,与生活的联系也非常紧密。在现实生活中,怎能缺少了语文呢?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的语文教育资源,语文问题的设计为何不能从生活中着笔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意从生活中出发,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资源,让提出的问题和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还要让提出的问题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分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提出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一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心理上更倾向于追求具体的形象事物。因此,想要调动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想取得更好的语文教学效果,课堂中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式就对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这对学生学好语文是十分有意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一些小技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果。比如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学生才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其中。同时,教师创设的问题更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起来。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所设置问题的难易程度,只有给学生设置一些难易程度适中并且让学生觉得新奇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解决这个较为困难的问题中才更愿意多用心思考,并且更容易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可谓是重中之重。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教师的尊敬和依恋之情是非常强烈的,他们对于教师给自己的评价非常看重。然而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很多老师往往对问题的设计把握得很好,却在给予学生的评价下表现不佳。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更多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的评价应从学生的自尊心出发,保护每个学生不受伤害。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老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指标,让每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中取得的进步都可以得到肯定,从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五、课堂提问后教师需及时关注问题的解决
在提出问题以后,回答问题的学生能够说出准确的答案、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又生成了新的问题,这些方面都是值得教师关注的。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能有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应迅速将问题转给优秀的学生回答,而是对学生一步步进行启发,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很有可能就代表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所遇到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就解决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了大部分学生。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生成,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让这些新生成的问题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六、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何提出一个巧妙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课堂教学中来,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在进行问题创设时,更需要把握一定的设计技巧,同时还要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生理和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够在互动的教学模式中达到优秀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灵机一动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什么意义,一个好的提问是经过教师仔细的设计和推敲之后方得出的杰作。希望每一位小学的语文教师,都能多一份思考与认真,更严谨地设计好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参考文献:
[1]蒋丽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1,(6):53-54.
[2]张绪梅.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教学方法与艺术,2011,5(7):12-14.
[3]姚秀玲.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J].甘肃教育学院院报,2009,11(10):9-12.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提 纲)
10秋教育管理 吴晓华 学号:445010222400
51提要:课堂提问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设计与运用恰到好处,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本文试从四方面来阐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及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2、课堂提问有助于课堂上更好地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3、课堂提问是教学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
4、课堂提问有助于师生双边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存在误区。
(二)、教师的课堂提问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计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2、教师提问时存在的问题。
(1)、问题过多。
(2)、提问的时机把握不到位。
(3)、提问的形式掌握不全面。
(4)、定向提问现象严重。
(5)、选择提问对象带有惩罚性。
3、提问结果评价时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回答分析不足。
(2)、对学生的回答鼓励不足。
三、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艺术的策略。
1、有的放矢,提问要“明”。
2、组合巧妙,提问要“精”。
3、激发思考,提问要“活”。
4、由浅入深,提问要重“度”。
5、激发情趣,提问要重“情”。
6、学有所获,提问要重“效”。
7、相互促进,提问要重“评”。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点子”。
1、抓住兴趣点提问。
2、抓住重点提问。
3、抓住难点提问。
4、抓住发散点提问。
5、抓住发散点提问。
孙晓慧 扶余市得胜镇第二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从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进行有效提问进行了探讨。可以说,提问是小学语文多种教学行为中的一种,也是较为关键的因素,教师只有足够重视提问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提问的方式,才能使其为教学服务,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课堂提问 现状 开放性
有人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旧的常规戒律。而今,素质教育实施多年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课堂提问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这一方式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学生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尽管对提问重视了,教育观也有相应的转变,但在教学中还是经常暴露一些问题,降低课堂效率、影响教学效果。
现状一:教师问,学生答。在传统观念中,课堂提问应该是教师问学生回答的一种行为,实际上,这种看法过于表面化了,当然,我们也不否定,就现阶段而言,这种提问形式仍然是课堂提问的主要的方式。现代教育的观点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提问也应该如此。课堂提问应该是师生双方的,不只是教师的单项提问,更应有学生参与到提问中来,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现状二:提问流于形式。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教师提问的问题过多,随意性较大,更有甚者,为了提问而提问,把课堂提问的目的完全忽略了,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现状三:启发性不强。教师的提问不具启发性与阶梯性,很多教师所设的问题不具开放性,所针对的学生范围不广,这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足够的启发与锻炼,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课堂提问的种种现状的存在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高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怎样让课堂提问真正为课堂服务,为提高学生素质保驾护航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的。
一、重视提问的目的性
每节课的所有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课堂提问也是如此。可是平时教学中以下的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师:哪位同学能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教师指名朗读,读完后教师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朗读课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感悟文章内涵、揣摩人物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可是,这位教师却是草草收场,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重视提问的时机。
在课堂提问中千万不要总是用“为什么”、“有没有”、“是什么”、“哪些”等这些缺乏新意的词语,这样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充满厌倦感,对问题的思考产生倦怠情绪,对问题的回答充满消极情绪。小学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技巧,巧妙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情绪波动之时,引爆智慧火花,产生顿悟,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小小问题的提出为解决课文中的关键问题打下伏笔、创造时机。
三、重视提问的开放性。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也要下番功夫,尽量设计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启发性强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积极响应、思考,已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课堂提问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束缚,让提问具有多元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儿子种出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问题一经提出,便犹如风起,学生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交流,感悟,他们踊跃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使得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学起来兴味盎然。
四、重视对学生所答的处理与反馈。
教师对学生所答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语言进行处理,这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反馈直接关联学生的情绪,试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对其各种思维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1、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多加赞赏,这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舞。适当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促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对举手不是太积极学生,教师对于他们的某次大胆发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来说,如果回答对了,即使是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师也要鼓励他们,树立其自信心。
2、遇到学生回答错误时,要根据情况的不同,循循善诱,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再读课文,也可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类比启发。
3、当提问告一段落时,教师要高度概括学生所答,做明确的小结,对学生的回答做全面、细致、精准的分析,这样,学生又可以从教师的总结中得到新的启发。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为教师的教学生涯带来无尽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闭门推出窗前月”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失败,“投石冲破水中天”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佳境。【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教师的课堂提问科学性,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提出语文问题,才能让语文课堂具有吸引力,促进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建立。
一、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高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关注课堂提问环节的作用。在课堂中即兴提出两、三个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更不利于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设计与准备问题,从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设计层次化的问题。在课堂中,从易到难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升,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有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观潮》时,鉴于阅读文本是记叙文,教师要抓住记叙文教学的重点,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第一个问题应当为简单问题,小学生能够通过快速阅读马上找到答案,像“文章的描述对象是什么”,通过阅读题目与文章的第一句话,学生可以快速答出“钱塘江大潮”。第二个问题应当稍加难度,像“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与原因为何”,这一问题有关于记叙文要素,学生能够通过继续阅读发现答案,即“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盐官镇、一年一度的观潮日”。第三个问题应当关系文章结构,像“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学生快速浏览文章,发现关键词句,得到“时间顺序”的答案。接下来的问题应当有关文章的整体内容、细节内容、主旨等。利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语文阅读学习具有互动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利用问题设置悬念,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致
小学生的成长经历与家庭教育水平不同,性格存在差异,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上也有不同的喜好。在语文课堂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率就高。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不如人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艺术化地利用问题,调动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平台,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在教学前,教师要与文章进行深入互动,找到文章内容与小学生认知之间的矛盾点,利用认知冲突设置悬念型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我的“长生果”》时,教师可以先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是没有真正的长生果的,为什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中有长生果,且用了引号呢?你们见过长生果吗?相信有世界上存在长生果吗?”用问题去设置悬念,营造疑问型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快速运转。接下来,教师要给学生一段合理的时间阅读文章,让学生寻找答案,解决认知冲突。当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发现作者所说的“长生果”是书籍时,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通过解决悬念获得语文学习上的安全感与成就感。当学生有兴致去阅读文章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兴趣中质疑,在质疑中提高。
三、借助问题拓展思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
问题,是帮助学生锻炼思维的工具。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利用艺术化的问题引导小学生建立完善的语文学习思维。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有一份对应的标准答案,教师期待学生能够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答出标准答案。更有教师将所谓的标准答案视为评价学生答案的唯一参照物,影响了学生开放式思维的形成。在教学创新的今天,多多设计开放、灵活、具有启发性的课堂问题,鼓励学生激活思维、开放思维,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提升。
比如,在讲解《假如没有灰尘》时,教师可以先就题目与学生讨论,设计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如果没有灰尘,你会觉得开心吗?为什么?”用开放式的问题给学生表达个性化观点的机会,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有的小学生说“我会觉得开心,没有灰尘世界就是干净的,我们也不用打扫卫生了,有更多时间和同学们玩”,有的小学生会说“我会觉得不开心,没有灰尘,我们就不知道哪里干净哪里不干净了”。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回答,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胡说”。
四、深入开发课本资源,借助问题深化语文教学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答问题的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究提问艺术,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提问,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发小学语文课本资源,从课本中寻找疑点,从看似无疑问之处找到问题,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有利于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学会从更多角度分析问题。
比如,在讲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一次次爆破,炸出的不是石块,而是坚硬的冰碴子。难怪一些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段话具有深意。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爆破爆出的是冰碴子”的问题,学生能够通过后文回答“当地地质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接着提出“为什么西方媒体预言将铁路修到拉萨是不可能的?我们为什么做到了”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中理解到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促进语文教学深入发展。
综上所述,利用艺术化的提问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才能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提问,激活小学生的思维,让小学生与语文学习内容深入互动,才能突出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连忠友.小学语文课堂即时评价之有效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08)
【2】费春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08)
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变得神采飞扬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如其分的肢体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肢体语言,不是语言胜似语言,一个微笑,一个赞扬的表情和手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肢体语言吸引注意力,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围。冗长的课堂教学中,连续、单一的教学容易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和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此时教学效率也会受到影响。此时,教师要注意,不能让这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持续很长时间,此时可以分个小叉,围绕课本和所传授内容讲一个故事或典故,或者开一个善意的玩笑,在学生们津津有味听讲的时候再回到课堂主内容上。
教师还要学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语文课堂不是单方面的传授,需要教与学双方——师生都积极投入其中,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创新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把一切抽象的事物重新注入生命力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的交流水平。日常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有计划性和引导性,让学生有话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表达后,教师要给予较好的反馈,就是需要适时发挥评价的魅力。“你说得真好。”“你观察得很仔细。”“你今天发言真积极,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你真勇敢。”巧妙地运用评价,用恰当的、具有感染力的语言感染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课堂,勇于积极表达自己,这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教学本应丰富多彩,但是实践中却常常死气沉沉,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基本是把学生束缚在座位的一隅之地。如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互动性、交流性,避免填鸭式教学呢?
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的过程,教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学生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观众和木偶,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和看法。语文课堂上,学生有平等地参与教学的自由,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的自由,有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自由,有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的权利。教师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条件下,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表达自己,使课堂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去捕捉学生们的各类学习信息,把有价值的信息、问题纳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舞台。语文可以很严肃地传授,也可以以幽默、妙趣横生的形式传授。幽默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之一,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用几句幽默的话来缓解紧张的氛围,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学会通过对幽默的合理运用来调节课堂气氛,来达到在轻松和活跃中学会知识的目的。
此外,语文不同于别的学科,注重读、写能力,需要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善于表达自己。所以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课堂上注入一些热情的气氛,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发掘生活中的美好点点滴滴,提炼生活精华,融传授知识于日常生活与教学中。
三、努力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亲其师,信其道;疾其师,隐其学”,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性,就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如果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喜欢、热爱以及敬仰,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就会对教师本身产生情感认同感。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喜欢、热爱语文课堂,会对语文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语文教师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渊博的学识,是赢得学生情感认同的通行证。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师生之间和谐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语文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管理效果,平常可以多亲近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语文课堂上学生们的兴奋点、关注点之所在。
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语文课堂上就不应是教师独白,而应是师生有均等的机会。让自己说,也让别人说,方式应是和风细雨的,即双方都应该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语文课目或某个细节的看法,双方应平等、和谐交流。师生在自由对话中生成疑问,在愉快交谈中求得答案。教师的对话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学习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语文课堂的管理水平。组织语文课堂,要讲究艺术性。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和放任不管的管理方式都应该极力避免,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
【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教学也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1 《加和减》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单价,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20+3×5,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计算教学中要强化估算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苏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教学楼高20(),鸡蛋重50(),西瓜重()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1)62.7×0.45=440.86(2)483×0.64=309.12(3)0.04×68=0.17(4)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计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吗?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计算教学过程应注重的几个特性
1、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3、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计算教学的 “三字诀”策略
(一):“实”。
1、贴近生活实际。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我们更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计算教学场景和氛围,以及将所学计算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算”“用”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2、计算过程扎实。当我们在谈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机械操练过多时,是否就是说技能训练就不再需要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抛弃的是机械式的操练,并不反对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有关计算方面的所有知识,比如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质的正确理解、计算法则的正确掌握和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做准备的。所以学生感兴趣的、多样的、扎实的计算技能训练仍然应该伴随在我们教学的始终。
(二)、“巧”。
1、教学中教师“巧设”。计算技能是学生解决问题必备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仍然要予以重视,只不过在训练形式上要动脑筋、想办法,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计算练习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加强整合性,拓展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教学。(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学习。用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呈现例题,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2)、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享受计算的快乐;(3)、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层次、有坡度开放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跳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错题”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财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错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计算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2、计算中学生“巧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发掘数值计算内在的趣味性指导学生巧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管是一年级、二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只要在计算中遇到能简算的,都要求教师或参于、或提醒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巧算。可以说运算定律的巧妙运用应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所有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算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优”。
1、计算方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沉寂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的是借助动作思维、有的是借助形象思维,还有的是借助符号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水平其实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2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第一学段主要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较多,这时应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5、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学生计算上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计算方法、算理等方面知识的不掌握,而是出现将式子中的数字看丢、计算符号看错,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99 +1÷99+1学生容易将99+1放在一起进行运算。结果与(99+1)÷(99+1)相混淆。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育的探讨论文10-28
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激励教育的策略探讨10-10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小学英语语法教学策略探讨论文11-05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实践反思07-26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论文的题目07-11
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论文07-11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论文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