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2024-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精选12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1

【摘 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意识;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看法,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意识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教师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从而促使其学习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萌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对,以及几个平行四边形,进行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过拼、摆、移、剪成以前学过的什么样的平面图形?

通过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的同学用一对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在老师创设的问题中,学生动脑探索,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创造,从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二、亲历建构过程,形成创新思维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学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认真听讲和记忆,排斥了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考与个性。而新理念强调的则是: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相信“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6加几”时,教师投影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群小学生排路队回家,其中男同学6人,女同学5人。先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引出需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列出算式:6+5,并鼓励学生发现、探索计算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体现了计算方法多样化:①7、8、9……,一共有11个人;②把5分成4和1,4和6组成10,10+1=11;③把6分成5和1,5和5组成10,10+1=11;④6+5=11,因为我知道5+5=10,10+1=11……这样,学生面对新的计算问题,教师不再是告诉他们可以怎样算,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学生不仅理解了所学的知识,掌握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而且促进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来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教“混合运算”扩展应用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个情境:全校老师(13人)带领同学(65人)去“乐山大佛”参观,在购票处贴着一张门票价格表:成人票50元,学生票20元,团体票(10人以上)25元。你打算怎样购票?面对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现实问题,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亲身去实践,并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得到创造性解决。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

四、重视课本阅读,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2

一、师生情感的培养

所谓教学,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师生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在认知上的交流合作活动, 前者以后者为动力、为保证, 所以说教学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 因此“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应该是新时代新型课堂教学关系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 现代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观念下的“师道尊严”的姿态, 要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进行中的朋友、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让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情绪化, 而要时刻把微笑带进课堂, 给学生以朋友般的亲切感, 消除他们对数学学习枯燥无味的情绪, 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强烈的追求和向往, 促使创新意识的产生。

赞赏使人自信, 课堂上的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方式,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学生都期待鼓励和表扬, 老师的每一次赞赏, 哪怕是一个眼神, 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 即使是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 老师也要为他们创造条件, 使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的长处。因此及时地进行正面评价,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任何人都渴望被人赏识, 小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都有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欲望, 哪怕是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赏, 所以教师要会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投给他肯定和赞赏的目光, 学生会从教师的眼睛里获得信心。有的学生可能特别顽皮, 但往往是调皮的学生会在不经意间冒出许多的奇思妙想。倘若教师能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 那么, 处在不同水平的学生就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获得自信, 创新的热情也就随之出现。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尊重得到满足, 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满腔热情, 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而每个成长中的小学生的心是稚嫩的, 需要格外呵护, 尤其是自尊心。教师怎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与他们做朋友, 进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喜爱之情可以构建师生之间的这种朋友关系。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 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因为爱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当前,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 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因此造成了小学生的生活空间基本是学校、家庭和培训班三点一线, 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使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缺乏乐趣, 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创新精神自然受到压抑。教师在教学中, 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 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从而使他们感到数学学习的亲切自然;和每个学生“交心”, 不谈学习, 而谈天下趣闻、体育赛事、动画片、玩具等, 让他们感受到, 教师不仅是教师, 更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

二、教学情境的创造

数学知识有着抽象的特点, 如何让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解决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的矛盾, 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创造教学情境, 正是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

研究表明, 学生对了解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要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出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头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学生产生“非知不可”的欲望;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让学生感觉到意犹未尽的魅力。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运用悬念意境。

幽默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 数学内容是抽象的, 但表达它们的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富有情趣、幽默的。在课堂教学中, 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幽默的教学语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启发——抽象的数学知识原来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内容。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同龄人之间更容易取得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组成一个个犹如温馨小家庭一样的小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讨论、交流、争辩, 来启发思维和激发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少下定论,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讨论, 自己去猜测、实验、论证, 主动探求知识的真谛, 感受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求老师要注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小组内部的交流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跃了学生思维, 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的程度不断加大, 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 信息技术也在教学上得到运用。利用信息技术配合优良的教学软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 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无法解决的个别差异, 提供弹性学习空间, 允许学生自己掌控课程内容、学习速度、学习时间与次数。网络环境具有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 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使教师获得广泛的数学教学活动经验。

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广,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社会生产带来了便利, 同样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便利, 信息的搜索与整理成为了许多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交流学习来说, 网络更是一种理想的合作界面, 以电子邮件的应用为例, 教师既可与其他学校合作, 也可进行跨校的学生交流。

在教学活动中, 评价是较为关键的一步, 其目的在于分析教学得失并及时诊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在同一时间观摩学习他人的作品, 这是传统教学环境中很难实现的。

四、深入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 而把学生与世界隔绝开来。”数学学习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积累经验。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而且使学生感觉到数学是生活的数学, 使数学学习成为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

新“课标”指出, 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指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即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 有效地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既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又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诱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例如学生学习了本金、利息、本息这些概念之后, 可以让学生到银行存一次钱, 并计算一年或者两年后的利息以及本息总数;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公式之后, 可让学生测量自己家的房子大小, 然后根据房价, 算出购买房子的总费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 数学教学是学生经历生活化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数学应用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相信, 在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努力下,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路会越走越宽。

摘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时代在进步, 时代进步所带来的要求也促使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学生长大后成为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创新,培养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数学教学认知论[M].2003.

[2]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M].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漓江出版社, 1998.

[5]蔡淑琴, 马复.情境学习理论与数学教育[J].中学数学月刊, 2000, (1) .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Z].2001.

[7]解武.运用认知失调理论创设最佳问题情境[J].高中数学教与学, 2007, (10)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3

展。

一、 鼓励学生参与,培养主体意识

数学是文化基础课,而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思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淡化教师的自我权威中心意识,向师生平等转变,善于倾听不同的言论,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与“用”服务。教师是全部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的外因。

二、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

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状态表现。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样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课堂上可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你能根据6+几的计算方法计算7+几、8+几吗?”“你知道为什么三角架固定物体最牢固吗?”……学生之间也常常开展讨论活动。疑问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又能萌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敢于创造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之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要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以及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数学课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大胆去创造。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之大胆地去创造,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它既是以传授和吸收人类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师生之间不仅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人际过程。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重要原则。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在师生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本身的情感对整个教学工作的情感活动起重要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该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产生创造思维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敢创造,关键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中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设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使之会创造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首先要注重学生观察力。学生从小具有强烈的接触物体探究物体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种本能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其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再次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现实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造成果,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白水镇座棚小学顾小燕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上世纪末对“应试教育”的否定,对“素质教育”的推崇,发展到现在,“创新教育”已成为教改的最强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问题,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们每一位教师的面前,而在这四者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是起始和开端。《走进新课程》一书的序言部分明确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未来的社会将由“学历社会”转到“能力社会”。未来的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是创造力而不是学历,未来社会中各门功课都是100分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合格+特长才是最受欢迎的学生。社会的变革,知识的更新,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思维灵敏、判断准确、主意巧妙的智人。大量资料表明,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大脑的高级心理活动技能。而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创新的培养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首先,教师在备课方面,一定要领会新课改精神,挖掘新教材内容,来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这样导入:有4只小猴同去游乐园玩耍,出发时它们只带了一张大饼,刚走到半路,它们就饿了,都想吃饼,可是只有一张饼,该怎样分呢?同学们,你们能帮它们想想办法吗?这样,使学生即刻产生了兴趣,纷纷

举手回答怎样分,抓住这一时机,我又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说:“哪位同学愿意上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呢?”同学们争先恐后,高举双手都想自己动手分一分,帮助小猴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绪对认知创新活动具有扩展、强化的功能。“课堂教学应引起良好的情绪感觉”(苏霍姆林斯基)。也只有建立一个宽松愉悦的乐学情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放得开、驰得远。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开展争论,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会无所顾忌,思维才会活跃,才会孕育出创新意识。例如:学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最小公因数”和“最大公倍数”呢?有的同学脱口而出:“因为书本上都没有提到,所以不存在。”有的争辩到:“存在,因为不论哪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因数都是1,没必要求。”有的又抢着说:“每一个数都没有最大的倍数,那么两个数也就没有最大公倍数。”在如此宽松、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学生自发地展开了辩论,不仅对此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又激活了思维,学生的创新意识孕育而生。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则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并不断地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教学过程由单向控制向双向或多项交流转变,教学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知识和发展能力,让每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探索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

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这也就是要求重视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自由,而是应该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教师应时时站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去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要素,教学中应尽量条件给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已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1例如学生计算圆锥体积时经常忘记乘以。我采用自主学习的探究方法。让学生3

自行预习,针对预习中存在的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真正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设计了两组学具:一组是按教材提供给学生一个圆柱和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另一组是一个圆柱和与圆柱不等底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圆锥。通过倒一倒、比一比,让每个学生参加小组的实验活动,通过两组对比实验,让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在矛盾冲突中提出质疑“在什么

1条件下,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的。”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比较讨论强化了“等3

底等高”这两个条件,学生有了具体感性认识,教师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对比、验证等是是促进迁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导”和“学”中学会迁移,学会探索。

四、运用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正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而从有疑到创新也正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创设的外部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内部因素,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鼓励学生发出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同时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兴趣、好奇心等,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赞扬、使之维持下来,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会了平方米后,有的同学就问:还有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积单位吗?话音刚落,已经有同学抢着说:“当然有,难道像机场这么大的面积还用‘平方米’吗?但是算它的面积有没有比摆方格更好的方法?”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先回答是有的,再说出是我们下节课研究的,这位同学现在就能想到,证明他非常爱动脑筋,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学习主动,有创见,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现在只要有同学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喜欢寻根问底,敢于大胆怀疑提出自己见解的习惯,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在探索的讨论中发现和创新。

四、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意识

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团结合作的精神,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课堂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功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学,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切磋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常常既能帮助后进学生,又能提高优等生,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密切学生的人际关系,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方法

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勇于创新

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从事某一方面的事情,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机会,制造各种平台,让每一位学生成功,体验创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从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新、多发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5

摘 要:结合以往的实例和自身经验,探讨和研究了小学数学课程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希望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借鉴意义,对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如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或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就会直接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老师的教学效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培养这种人才就要从小学生做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要想增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首要前提和必要的基础就是建立情境式的教学模式。数学中的知识不全是一个类型的,而对于不同的学习版块,老师切不可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尽相同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所学知识,更好地吸收并理解数学教学内容。情境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要总是在学生没有自主思考之前就进行讲解,一定要认真听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看法,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和强化。除此之外,由于小学生对语言和词汇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教学言语不可过于深刻,要在小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

举例来说,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是对这门学科有兴趣、有求知欲望、有学习热情,学习数学是最鲜明的案例。作为最博学的老师“兴趣”最明显的作用就是把学生引导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习思路,所以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反之,一旦老师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加之数学这门课程具有较多的理论知识需要学习和理解,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厌学情绪,无论对学生自己,还是对于老师的教学来说,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此外,学习数学不能仅仅依靠讲解理论知识,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就会使学生贴近数学并走近数学这门课程。

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进行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团结就是力量。这同样适用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如若能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开展密切的协作,不仅会强化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更会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时候,学生就可以开展交互式的合作,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观点,会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到扩展,更容易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笔者以自己的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当我进行“圆锥”这一章节教学的时候,我“放开手中的大权”,拿来一个圆锥模型,让学生观察、摸索与发言,在这堂课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其中一个学生说:“把圆锥展开就得到一个三角形。”另一个学生说自己根据圆柱的体积计算方式分析出圆锥的体积计算方式,不同的学生都发表了自己对圆锥的理解和认识,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践才是真理。没有实践,任何理论知识都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以,老师要特意设置一些数学实践课程,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依靠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创新意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下,在对小学数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条件和基础上,学生掌握并理解数学知识会变得更容易,综合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不仅是数学知识,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大大增强,符合时代对学生的要求与期待,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探究性和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6

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虎跳镇小学 刘永刚

【摘 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创设氛围 引导猜想 探究合作 产生兴趣

世界经济进“创新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21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大量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事实表明,一个人能够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创造意识,或者说创造意识强不强是一个人能否进行创造的关键性因素。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校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氛围,让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学生能够提出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例如教学“修一条长8000米的公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二天修了全长的 ?”学生们大胆提出了许多问题,如“第一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修了多少米?”“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多少米?”“第一天比第二天少修了多少米?”等等,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动态,引导学生猜想

新的科学的发现往往是大胆猜想的结果,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猜想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活动,这是以所谓不正常却一般有用的途径,逐步地找到完全正确解法的一种活动。当代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说过,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预言,通过对问题的尝试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我们“应当让猜想合情合理具有适当的位置”。而今,“猜想验证”的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的方法,在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发表独特见解,极大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探究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

―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为学生安排创新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尝试创新的自由度,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就是创设好了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创新教育的要求出发,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必须建立健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唤起他们的成功欲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自由,要还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尝试,要让他们通过自身努力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注重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虽然数学教科书中的全部定理、公式都早已被发现,但这些结论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经常采用直接注入式,而必须把概念、定理等还回到具体问题中,创设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获取。这样,通过“再创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要比被动获得的理解更好,也更容易保持。”

五、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是学生产生浓厚兴趣的基础,也是培养锻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例如,一辆摩托车上午3小时行驶了163.5千米,照这样计算,下午又行驶2小时,这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千米?第一解法先求出平均l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然后求出下午行驶多少千米,最后求出这一天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2+163.5=272.5(千米)。第二种方法相对比较简便一些,先求出一天共行驶了多少小时,再求出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最后再求出一天共行驶多少千米。综合算式是:163.5÷3×(3+2)=272.5(千米)。以上两种方法都很普通,这里还有一种新的解法,算式为:l63.5×2-163.5÷3=272.5(千米)。其中,163.5×2,表示行驶6小时的千米数,163.5÷3,表示平均l小时行驶的千米数;最后用6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减去1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就是这一天5小时行驶的千米数了。这便是一种创新的解法。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给压力、给任务,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认识自我价值,激发学习兴趣。只有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才能冲出定势,数学教学与学习过程才会有创造的火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7

自由愉快而又愿意表达的学习情景, 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不仅是创新教育的必要条件, 而且本身也最有创新的力量, 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为此, 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 (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 2) 创设安全、自由、愉快的心理氛围。 (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风。

二、在探索中培养

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是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在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不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1: “面积和面积单位”—课, 在认识统一面积单位必要性过程中“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环节的教学, 可如下处理。

1. 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纸片, 不作任何提示, 让学生比较大小。当学生用观察法比较无法统一意见时, 就形成了一种问题氛围, 激发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 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探索、研究和讨论, 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 1) 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 用“重叠法”比较。

( 2) 当“重叠法”无法比较时, 用“剪拼法”比较。即把两图形非重叠部分剪下来再比较, 如果还不行, 再次剪拼。

( 3) “数方格”, 把两个图形画上大小相同的小方格, 看谁的方格数多。

3. 对各种解题方案进行评价和择优选择,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提高其创新素质。

三、在合作中培养

创新需要合作。合作学习可以把学生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而在一种平等交流的同伴团体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相互模仿、学习和启发, 促进创造学习。

例2: 编完9 的乘法口诀后, 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研究他们的规律, 找出记忆的方法。各组在讨论交流后, 积极汇报:

( 1) 每句口诀中, 乘数比前一句多l, 而积比前一句多9。

( 2) 每句口诀中, 积的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和都是9。

( 3) 除一九得九外, 都有两句口诀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刚好互换。如二九十八和九九八十一, 三九二十七和八九七十二等。

( 4) 9 和几相乘的积, 就是几十减几的得数。如一九得九10 - 1. 二九十八20 - 2…

( 5) 用手指数数: 双手掌心向内, 十指伸直, 然后从左往右顺次弯曲其中一指, 其左边手指数目为积的十位上的数, 右边的为积的个位上的数。如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方法一侧重于整体感知、观察与思考, 方法二、三带有偶然性和特殊性, 方法四带有方法一的思路, 但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具有一定的创新水平。方法五把抽象的结论外化为具体的形象, 显示出学生极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这也是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思维的碰撞而产生的智慧之果。

四、在开放中培养

1. 开放教学内容, 优化认知结构

教师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某种解法, 而是让学生进行研究和探索, 得出各种同的解法, 通过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 把各种知识有机地联结起来, 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培养了学生灵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开放教学过程, 变封闭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教学只局限于课室的方尺之地, 教师成为知识的垄断者。只有把教育从传统课堂空间的狭隘性和形式的封闭性中解放出来, 建立开放性的课堂, 才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3. 设计开放性习题, 增强创新意识

开放性习题具有知识容量大, 综合性高等特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教学开放性习题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和进行反向思维的适当训练, 如逆用公式、性质等, 减少唯一答案; 同时多布置选择性和无标准答案的作业。

五、在激励中培养

1.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参与和成功的机会, 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大胆想象、积极猜想、质疑问难、表现自己。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 使全体学生都感受成功的愉悦。

2. 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尤其是学生探索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解法。教师必须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 对于学生的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性, 承认失败的价值,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 而不是打击和压抑学生。

3. 改革评估方式

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估标准的评估机制。评估时, 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 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行为, 让全体学生都产生创新的心理需求, 形成积极创新的心向。惟有如此,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六、在提问中培养

1. 使学生在提高过程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的教程, 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 没有问题就不能善于思考, 就不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因此, 我们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首先, 老师应使学生明白“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的道理。其次, 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 大胆地怀疑, 提出自己的问题。

2. 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不少现象与数学相关,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 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 物价的涨跌问题, 购物的容量问题。如生活中储蓄的利率问题, 物价的涨跌问题, 购物的容量问题, 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合理用料问题, 最佳决策问题等等。在平时结合所教内容, 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 给学生以示范作用。

3. 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提问氛围

无论在课外还是课堂内, 老师应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小制作、实验, 让水灾生在实践中产生问题。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意识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筑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及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不断激发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除了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我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况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感觉。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获得新知的感觉。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我趁热打铁,组织他们讨论,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决这个焦点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四、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如,让学生自编数学小报。小报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两三个同学合作完成,他们共同设计,然后分工抄写、美化。在完成一张小报编制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排版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小报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9

石芫中心小学

张才高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启发学生积极思想,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中测量圆的周长时,我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请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我用这种方法,你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而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我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10

汶上县南站镇中心小学郑兴顺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创新过程,激发创新激情,捕捉创新火花是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并没有对如何进行转化作“操作”上的详尽指导,而是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圆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去,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三、讲究创新方法是决定创新成败的关键,是实现创 新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如在课堂提问上: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学习暂困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教师如能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实践探索、分层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不仅能更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篇11

一、联系生活的点滴,让学生想要创新

任何知识均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源于课堂,还来源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把学生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推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出车轮的周长,进而提出“圆形水池能立起来滚动吗”,迫使学生不得不另僻蹊径,想出了“绳测”的方法。这时一次设疑,将一个白色小球系在绳子的一端,在空中旋转,提出“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绳子绕一圈吗?”通过实践证明了“滚动”和“绳测”的方法均有局限性。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创造的欲望。学生们认真操作、观察、思考、实践,终于发现了“圆周长总是比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用处,他们就会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并乐于创新。

二、轻松快乐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敢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课堂生动活泼,热情洋溢,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创新

1.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

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创新的关键。一节课短短的40分钟,如果老师只是为了教学任务一味“填鸭式”地教学,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但长期来看,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不会有些什么特殊的想法,更不要说创新了。

2.给学生以空间,让学生自由的活动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需要自由的活动。数学课堂的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从而帮助他们理解新知。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依据教材内容尽量创造学生动手活动的空间。如:指导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帮助父母计算客厅或房间装修所需要的地砖和钱。学生必须对客厅或房间的面积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3.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创新的机遇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只有提出有一定深度,有一定意义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提问要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能问到点上”等特点,迫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象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4.多种多样的练习,让学生的创新升华

学生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提出并思考问题,有了充分的时间去探讨问题,实际地动手操作解决问题。那么老师再设计出多种多样的问题,或由一题得出几题等等这样的练习,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必会使思维得到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四、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就要设法为学生安排“创造”的机会,并使各类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如让学生记数学日记。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学生自己谈学数学的体会,平时的错例,数学趣题,也可以转载其他数学报上的文章。一般一周一篇,让学生互相传阅,然后互相解答日记里的问题。在完成记日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又要考虑题目的新颖、巧妙,整体效果别具一格,这一切处处渗透着创新。自编数学日记解放了孩子的大脑、双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浅谈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12

一、营造和谐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也就是说,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 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 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 不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可以促使师生从中得到激励, 使学生感到师爱的温暖, 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 并将其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 作为班级“特殊”的一员与学生互动, 交流思想。通过教师艺术化服务, 用爱心为学生创设一种真挚、接受、理解的气氛, 创造一种心灵放松, 自主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真实的自我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敢于质疑。在课堂上我注意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 以期待信任的目光、温和的语言打动学生。以看图理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例, 学生一紧张, 叙述就不清楚、连贯。此时, 我面带微笑稍作认可, 让其充满信心, 再鼓励他:“孩子, 别急, 老师知道你会讲, 一定讲得对的。”在我的鼓励下, 学生终于正确地回答出来了。这一事例说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动力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对水开时壶盖跳动感到好奇, 展开探究而成功发明并改良了蒸汽机;牛顿对“苹果落地”好奇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都源于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好奇心不时会产生, 教师要加以爱护并有意识的激发。例如:我在教学“简单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按照教材内容是教学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种形式的分数大小比较。课堂中, 有位学生提出:“如何比较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呢?”这其实是通分问题, 要在五年级才学。但我体会到这一问题表现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便调整了教学计划, 指出:那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吧。比如5/6大于4/7。我找了一个分数4/6做中间数, 与学生一起分析:因为5/6大于4/6, 而4/6大于4/7, (因为分子相同, 分母越大, 其值越小。) 所以5/6大于4/7;”另一位同学说:“5/6大于4/7, 我发现分子、分母相差越少, 这个分数就越大。”我表扬了他们, 并约定课后继续研究。这节课, 由学生的一个“奇问”引发了思考, 并由学生自己初步解决了问题, 使得教学进程富有创造性。无论教师还是学生, 都体会到了发现与探究的乐趣,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恰当的教学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能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能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使学生更多、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发展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对于从生活实际引发出的新知识的教学要尽量提供原形,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知识。如教学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后,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长方形纸片 (大小不一) , 要求他们动脑筋, 想办法算出纸片的周长。这时我发现学生都用直尺测量, 但有的是量四条边的长, 有的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虽然这两种测量方法反映出学生思维角度的不同, 但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列式时, 有的列“ (长+宽) ×2”, 有的列“ (长×2+宽×2) ”, 较多的是把四条边顺序相加。我又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分析和比较, 从而选出最佳方法。这就把教师“教数学”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了“活动的”、由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学会了数学,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勤思善立,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对杰出创造的人, 如科学家、发明家、革命家、作家、探险家等, 做过大量研究后, 发现他们都是一些具有主攻精神, 充满自信, 不为陈腐观念所束缚, 既善于深入观察和思考, 又善于灵活理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的人。例如: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面对行星中许多地心说解释不了的事实, 不苟同于传统的“权威定论”, 大胆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假设, 经过三十年研究印证, 终于创立了极富挑战性的革命意义的“日心说”。韩愈也说过:“行成与思, 毁于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趣,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实践, 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分析事理的习惯。并允许学生出错, 让学生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 有创造性的人从失败中学习, 不怕失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不懂就问,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培养学生由“敢问”到“善问”, 由“学答”到“学问”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我让学生在量一量, 比一比中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 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特征是四条边, 对边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然后我启发学生讨论: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呢?有学生说:“长方形的特征正方形也有, 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有学生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我觉得不对。长方形的邻边不等这个特征正方形就没有。这怎么解释呢?”对于这个学生大胆提出的问题, 我反问道:“长方形有那些特征?邻边不等是长方形的特征吗?”学生再次展开激烈的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邻边不等”不是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邻边可以不等, 也可以相等, 邻边相等的长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也就是正方形。又如教学《角的分类》, 通过学生观察, 比较, 看书总结出:“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90°的角叫直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180°的角叫做平角, 360°的角叫周角”后, 我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和想知道的可大胆提出来, 一个学生说他还想知道大于180°而小于360°的叫什么角?而这个问题课本上和教参上都找不到答案, 学生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 我刚好在一本数学小辞典上知道这个角叫做优角, 当我告诉他们时, 学生露出获取知识后兴奋而满意的神情。以上两个实例证明,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勤思善立, 不满足于现成结论, 敢于质疑, 大胆创新, 通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下一篇:达芬奇经典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