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说课稿听说课(共10篇)
Good morning,my dear judges:(鞠躬)
(介绍)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植树的问题, 即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和“两端都不栽”这两种情形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说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 (间隔数) 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以及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种植”和“两端都不种”时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化为“植树问题”, 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说教法学法
教法:“一引导”“二放手”分别完成两个例题的教学。
学法:在教师引导下“合作交流”学习例1, 在教师放手下“自主探究”学习例2。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学校开运动会, 主席台前跑道长100米, 每隔米站一位同学举彩旗, 两端都站同学, 共需多少名同学当彩旗手呢?
(通过实际生活引入数学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从而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引导发现, “两端都种”的规律
1.引出间隔。教师直接用两人之间的距离5米揭示“间隔”的含义, 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植树也是同样如此, 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出示例题1, 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反馈答案。
2.动手实践。①“种”:把线段当做小路, 种上几棵小树。 (将复杂问题变简单。) ②画:自己画线段, 标上刻度当小树, 观察观察。③讨论:教师将学生搜集到的数据填入表格, 分组讨论:棵数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3.发现规律。根据学生的发现, 教师板书规律:当两端都种树时, 棵数=间隔数+1。
4.解决问题。完成例1的算式解答, 并说一说①“100÷5”的含义②为什么要“+1”呢?
5.小结。
三、自主探究, “两端不种”的规律
取走线段两端的两棵小树后, “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放手通过以下环节完成例2的学习。
1.独立探究, 完成表格。可以利用学具画一画, 摆一摆。
2.分析数据, 发现规律。把自己和同桌的数据收集起来填进表格。
3.适时评价, 感受成功。教师可将“小树”作为书签奖励给学生。
4.解决问题, 再现喜悦。提醒学生, 发现规律是很了不起的, 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还要仔细审题, 哪位同学愿意温馨提示大家这道题容易疏忽的地方? (注意题目中的“两旁”)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说一说你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植树问题”情形。
2.完成119页做一做第一小题和第二小题。
3.回到最初, 帮老师解决“旗手”问题。
说板书设计
答:略
《三国鼎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8课内容。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国家从分裂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的形成揭开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开发的序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
我校生源一部分来自农村、一部分来自城市,历史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求知欲和表现欲,但对事物的认识常以形象思维为主,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结合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及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论丛史出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通过分析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依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及评价。依据:教材没有作具体详细的分析,七年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设为难点。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料,选用恰当的影视资料等手段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合作探究法 主要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创设情景,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讲授法 直观演示和探究讨论可以使课堂生动,但学生综合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重点难点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适时的总结讲解必不可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六、说学法
(1)模拟历史情景景法:学生通过情景模仿的途径来学习历史,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2)比较法:通过比较来更深一步认识理解历史问题。
(3)讨论法:通过师生的互动,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猜一猜清唱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猜猜:歌词内容涉及到到哪一段历史呢?三国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鼎立的局面又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导入新课。目的:首先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其次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重点)
(1)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观察《东汉末年割据形势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曹操,在介绍曹操的过程中朗读并分析《龟虽寿》这首诗,得出曹操的志向是统一天下。由三段材料的分析来总结曹操的势力壮大的原因。
目的:通过以上三张幻灯片让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在分析材料中对重点语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这样降低了学生对文字材料分析的难度,提升继续学习的兴趣。
(2)战争的经过: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阅读课本再结合课件通过动口动脑的形式来叙述战争经过。目的: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战争的结果:曹操以少胜多。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形式结合课本知识共同完成。老师进行总结。目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团队意识,通过合作学习达到巩固本课重点。
过渡:曹操取得官渡之战后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在南下时遇到怎样的对手呢?从而引出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赤壁之战 。
2、赤壁之战 (重点)
(1)首先播放《赤壁之战》视频了解火烧赤壁的经过;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复述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及结果;目的:在教学中结合声像影音资料,使学生眼、耳、脑并用加深印象,突破重点。
(2)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比较“两次战役中,曹操为什么一胜一败?”。 通过小组讨论,老师进行总结。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能力。经过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进入到本课的难点教学。
3、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
我通过三个方面来突破难点:
(1)在形成的原因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来突破。
(2)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找到各国建立的时间,人物和都城等。
(3)通過图片的方式了解各国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通过学习诸葛亮治理西南,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介绍吴国大将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在了解魏、蜀、吴三国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后,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目的:通过此题来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带学生一起重温三国的那段历史,教师伴随着说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有无数的英雄为完成统一大业尽折腰,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只为他们的付出而喝彩,建设伟大祖国美好家园的重任就落在了你们的身上,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而结束本课。
(四)作业设计: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个历史人物,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
目的:由于时间的原因在讲课中没有进行人物的评价所以设计此问题拓展思维。
八、说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依据课程标准出发结合本校学情,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活动,突出三个特色:
1.运用多媒体寓教于乐
2.学生主体性教学。
一、教学理念
1.小学英语活动课模式理论;适当说明与任务型教学的关系
2.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
二、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
每个的单元的话题。
难点词汇和句型。
涉及的词汇句型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关系。
三、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环节设置
2.各个环节说明:
每个环节的设置理由:
优点;要说明如果不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可以采用的其他教学方式: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防:
对各个环节中具体操作方法的举例说明,阐述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和有效性
3.重难点的突破方式。
阐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4.教具设计思路
四、其它
1.自己对该教材的思考。
2.对该单元的建设性意见。
如:如何改编和调整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生
PEP1 Unit2 Part A Let’s learn/do
1.说教材 1.1教材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是学习、表达人体部位head,face,ear,nose,mouth,eye,并能运用简单的句子描述。1.2教材的地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如何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身体各部位是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身体部位,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说目标
2.1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水平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能听、说、认读head 和五个有关五官的词汇:face,ear,nose,mouth,eye;听懂、理解句子Look at me.This is my nose/eye/….;快速反应:Touch your head /eye/…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听,做,说,读的能力,增进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运用语言来完成学习任务,感受成功,从而引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最终使他们形成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2.2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听、说、认读head和五个有关五官的词汇。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将这六个有关人体部位的词汇运用到简单的英语句子中表达,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是结合低年级学生喜欢跳跳、唱唱、画画,喜欢游戏的特点,通过Let’s do快速反应,使单调的知识溶进生动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听,做,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灵活地运用。
3.说教法
3.1教法设计
为了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用了讲读、直观演示、愉快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促使他们由兴趣发展到产生要学好它的志趣。3.2学法指导
鉴于本课词汇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听、看、读、想、说来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身体部位,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和运用能力。同时,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3.3教学手段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为了不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电教化,比较形象、直观,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在教学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思维,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大胆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4.说过程 4.1 导入设计 4.1.1 自我介绍
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进行日常口语训练:教师先示范自我介绍Good morning!/Nice to meet you./Hello!I’m Mr….然后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4.1.2 热身活动
Listen and act,教师说:Open your pencil-case.Close your books.…让学生做出动作。设计意图:提高对知识的再现率,为学习新知识埋下伏笔。同时,通过课前的对话,热身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以轻松活泼的形式开始。4.2新课呈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
4.2.1教师依次出示head,face, ear,nose,mouth,eye这几个五官头饰,结合身体语言,逐个呈现这几个新单词。然后分别采用升降调教师逐个带读这几个新单词,再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4.2.2教师把这些图片一一贴在“face”=图上,刚好凑成一副五官图。让学生听录音,跟读 Let’s learn的词汇,全班分组齐读。再采用个别或两人等不同形式让学生读一读。设计意图:用头饰将单词引出,让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一种都想扮一扮,说一说的愿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年龄特点。4.3 操练巩固
4.3.1教师指着自己的鼻子说:Look at me, this is my nose。然后板书Look at me, this is my…,让学生一起读一读。接着问学生:Where is your nose? Can you tell me?引导鼓励学生试着说一说自己的五官Look at me, this is my nose/eye/…。
设计意图:语言教学要贯彻整体性原则,“句不离词,词不离句!”单词教学应放到句子中教学,对话中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
4.3.2 Let’s do教师发指令: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eyes.Show me your nose…让学生做一做,自然引入Let’s do :Touch your head/face/ear/nose/mouth/eye.设计意图:Let’s do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是对本节课重点教学内容的巩固练习。在学生充分掌握生词的基础上,教师运用体态语示范新动作,引导学生对指令作出正确反应。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各种机能的协调发展。
4.3.3 Game: What’s missing?教师把五官的图悄悄拿掉一个部位,让学生说出拿掉部位的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观察复习巩固单词,训练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调动课堂气氛。4.4 拓展延伸
Game: Guessing.教师让学生戴上某个五官头饰,躲在教室某处,让其他学生猜,引导学生运用对话:A: Hello!B: Hi!Who’s there?A: Guess.B: Are you Mr.Ear?A: Yes./No.设计意图:进行此游戏,将单词融入到会话,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再一次体现了语言教学的整体性原则,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5 课后作业
熟读本课新词。同学间相互进行听听做做的活动,能对单词的意义作出快速反应。
5.说评价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让学生愉快地、充满自信地走进我的英语课堂,是我最大的愿望,让学生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享受快乐和成功是我孜孜以求的。我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和追求不懈地努力着。我说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Ways to go to school》下面我分别从以下几个教学阐述: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 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以询问对方如何去某地为主题。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掌握四会词组。
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运用本课的句型并能替换关键词进行问答。
二、说目标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材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短语:on foot,by plane,by bus,by taxi,by ship, by , by subway。
(2)、能用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 ? 来询问别人的出行方式,并能够用 By„
”。[能力目标]
(1)、能灵活运用所学句型及短语。
(2)、了解各种出行方式的利弊,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如何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对话法,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等教法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我的指导下,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情境表演等学法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过程:我将在把这节课内容分成5部分。
(一)、Warming–up 放歌曲“How do you get there”的歌曲,师生一起唱,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设计意图】:本单元歌曲节奏明快,内容与本课时息息相关,比较容易让学生将注意力从
课外转移到课堂上来。
(二)、Presentation
1、利用课件用猜谜的方法引入bike 2、利用看课件飞机飞入引入plane 3、利用拆拼图的方法引入taxi
【设计意图】:小学英语课程目标指出,小学英语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我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安排教学,这样可以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所学短语,便于记忆。
4.用一张幻灯片
呈现句子I come to school on foot.I come to school by foot.判断正误,使学生明白是on foot而不是 by foot【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其他几个词组都是以by 开头的,为了避免学生也把on foot混记成by foot,我在这里设计了这个对比练习。
5、通过提问How do come to school?提问,利用看课件图片引入bus subway 并引导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图片直观展示短语的意思,既简单又明了,通过对比字母读音,加强学生对单词读音的记忆。
6、利用课件图片引入ship 并用绵羊sheep进行对比教学,编成chant
(三)、Practice 1.听音跟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一听标准的英语读音,纠正自己的语音,以达到标准的程度。
2.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给基础差学生一个再次学习的机会,尽力让全班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砸金蛋游戏(让学生根据砸出的内容,回答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复习所学短语)【设计意图】:此游戏具有挑战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活动热情,另一方面此游戏避免了学生如果按真实回答,练习不到所学短语,而用所有短语回答,又失去了真实性,脱离了生活实际。
4.接龙游戏How do go to school ?I go school by
【设计意图】:接龙游戏中人人复习了词汇,人人运用到了句型,做到了词不离句,面向了整体.(四).Consolidation
小组活动每年都有好多同学随父母去旅游,地点自己拟定,请你做一次策划,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并仿照Wrire and say 部分扮演,你和你的朋友进行小组内问答,然后在全班展示,你们小组合作一下吧。
【设计意图】: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在策划的过程中既复习了旧知,又拓展出来新的交通方式,提升了学生的语音运用能力。
(五).Homework(必做)Copy and recite the new words(抄写并背诵今日所学新词汇)
(选做)根据实际情况向家人,朋友询问他们都是通过什么交通方式出行的,然后记录下来,下节和老师同学一起开个“小小的发布会”汇报结果。
【设计思路】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写的作业,将本节课所学的单词一个写三遍。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练习学生的听说能力,巩固所学内容,并且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意识,共同进步的习惯,我设计了“小小发布会“的作业,运用课本上的简单句型,进行角色扮演,上课检查。五.说板书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可以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体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统一。六.说反思
我教学的内容是三年级下册U1和U2语音和书写,其中U1字母a的发音为复习,U2字母e的发音为新授。本节课要求掌握四会单词ten, pen, red and leg,了解字母e在闭音节中的发音,这是重点,亦是难点。
针对三年级孩子的爱玩好动的特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第一步,热身,用简单熟悉的ABCSONG导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紧张氛围。
第二步,简单的free talk引入主人公小猫Tom,小猫钓鱼钓起d,p,t第字母,简单教授字母发音。
课堂效果:
第三步,小猫钓起钢笔,引出pen,一起数钓起了10支红色钢笔,既引出ten和red,,一起数one pen, two pens等为chant 做铺垫,再由十只钢笔组成一只螃蟹,开始小猫煮螃蟹的故事。通过螃蟹的故事把pen, ten, red ,leg紧密结合起来。
设计意图:把四个单词贯穿到螃蟹故事中,融于情境中,让语音课有了载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语音课不再那么枯燥。
课堂效果:
第四步,吃螃蟹环节,制作一个螃蟹,左边四条腿是书本上听力题,右边四条腿是对书本第三题的改编,身体部分则是对直拼法的课外拓展。把蟹腿撕下来,让答对的同学吃,同样是为了增加趣味性。
课堂效果:
第五步,目标词汇只给出字母e,让学生通过回忆,输出句子,最后来一个趣味性收尾,原来吃到的蟹腿是支钢笔。
课堂效果:
第六步,A,E对照单词表,课外拓展,让学生更好地区分a,e在单词中的发音。
备课中遇到的难题与感悟: 1.第一次接触语音课,在备课时看似简单的四个单词,两个元音却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何下手。后然凌老师给我指了方向,让我知道点线面结合的关键性,如果把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贯穿起来,给孩子们展现一个情景,教学的效果会更好。2.第二个难题是区分a,e的发音,我的嘴型示范可能太够到位,孩子们念起来总有点别扭。
课堂中遇到的难点:
关键词:二次开发,ESA理论,英语听说课,实效性
一、引言
在笔者执教的三个班级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 按职高英语课本设计的教学步骤上课, 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尤其是在英语听说课中, 如果一味按照书本内容上课, 课堂气氛就显得比较沉闷。
笔者设计和执教了一节听说课, 课文选自职高英语第二册Unit 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分别在两个不同班级上了课, 一节课是按书上原本的步骤教学, 另一节课是笔者对课本内容进行二次开发以后上的课。在准备和实施过程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 运用ESA理论,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提高职高英语听说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二次开发”的提出及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应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 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育情景批判性地、创造性的运用教材。教师要针对具体的课程目的、需要和实际教育情景对此进行加工和改造, 参入个性化的备课也就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
三、ESA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Hamer (2005:27) 所提出的ESA教学模式认为: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老师努力创设英语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推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参加和投入学习活动, 进行学习。“ESA”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合作学习和任务型教学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听说过程中既获得了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教育。
四、运用ESA理论,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前后的教学实践的对比与反思
为了落实运用“ESA”理论, 提高职高英语听说课的实效性, 笔者选取了职高英语第二册Unit 2 听说课“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作为教学研究课。整堂课在二次开发后, 按照Hamer提出的三个阶段来有效开展听说教学过程。以下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前后的教学实例:
(一) 投入阶段
开发前, 根据教材的原本设计进行的导入。
1.Greetings
2.Tick the activities you did last week. (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你上周参与过的活动。)
3.Listen and number. (听录音, 按照听到的句子顺序为图片排序。)
笔者认为这样的导入比较传统, 这样的导入并不能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勾出周末活动的词汇, 而事实上这些活动并非是学生周末参加与过的活动, 这样的导入缺乏语言情景材料的真实。然后这一步后马上让学生听录音, 按照听到的句子顺序为图片排序, 从选单词到听录音, 这两个步骤的衔接不够自然, 学生只是根据教师所给的任务机械地操练, 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这样的导入并没有真正从学生出发去调动学生积极性, 而是从教师和语言知识点本生出发的。于是, 笔者运用ESA理论, 对本节课的导入部分进行了再创造。
二次开发后的导入部分
1.Greeting and then have a chant together:
Weekend, weekend, last weekend
What did you do? What did you do?
I went to the park, I went to the gym.
…
2.Guessing Game:
Show some pictures, and ask Ss to tell me“What did I do last weekend?”
3.Memory test:
Write down the activities you remember on your paper and ask Ss to speak them out.
4.Free-talk time:
Do you think are they interesting?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last weekend?
How was your last weekend?
Did you do anything special?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成功的导入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 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该课的效果。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再创造后, 就是在 GREETING之后, 自编了一首“last weekend activities”的Chant, 让学生拍着手一起朗读,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能使他们放松心情, 从而营造轻松的英语课堂氛围, 借此笔者比较自然地导入了本课话题Last Weekend Activities。然后用Guessing Game这一小游戏, 利用图片, 让学生们猜笔者上周末进行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项目就有了归属, 具备了语言材料的真实性, 另外, 同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 使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通过这一活动, 大量输入了本节听说课当中出现的重点词汇。紧接着又进行了一次Memory Test, 这一步骤, 让学生对前一活动所涉略的词汇进行回忆和巩固。接着, 顺势引导, 提出了“What do you think of my last weekend activities?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last weekend activities?”等问题, 学生们争相发言, 表述了自己上周末的活动, 表达了自己对周末活动的感受。
(二) 学习阶段
听说课的学习阶段, 就以任务型为主要教学手段, 以学生能全面掌握听力材料为目的, 并为之后的“说”做好语言的铺垫工作, 全面提高听说的有效性。
这一阶段, 笔者根据教材的设计安排, 在执教的一个班级进行了第一次教学实践, 第一稿的设计如下:
1.Listen and number the phrases in order you hear them.
2.Listen again and tick the right picture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3.Read the dialogue after the tape and underline the weekend activities.
实践后发现, 从所执教的学生程度来看, 学生对第一步的听力普遍感到无从下手。而教材中第二步的设计是听录音, 对“What did Tang Hua and Sara do last weekend?”的问题根据图片作选择回答, 笔者认为教材对这一步的设计反而起点较低, 这样的设计不符合由易入难的教学程序。第三步的设计是读对话, 这样直接从听过渡到了说, 显得有些牵强。
课后, 笔者对第一稿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较大的改动, 因为在开始导入阶段已经对学生听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点词汇和句现进行了反复呈现, 为学生的听扫清了障碍。所以在之后听录音的过程当中, 笔者要求学生听两遍录音, 第一遍完成两个选择题, 让学生了解本段听力的主要内容之后, 又进行了第二遍的听录音, 要求学生能完成重点句子的填空。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听懂文章主要内容之外, 不断地学习和巩固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为学生之后的语言输出奠定基础。
(三) 激活阶段
这一阶段, 第一次教学实践中, 直接使用了教材本身的设计:
1.Act out the following dialogue in pairs.You can use the prompt.
2.Your school is to show movie for the students.Please interview your classmates and fill in the following table.
实践后发现, 学生在第一步的对话操作环节中, 比较机械, 只是简单地做一下替换, 而第二步的设计又很突然地安排了一个调查活动:调查学生要看的电影来决定学校最终放什么电影。实践后发现, 学生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第一学校要放的电影应该是学生没看过的, 那既然没看过, 学生当然无法说出其对电影的感受。第二现在学生相对看电影的时间较少, 对电影的了解也不是很多, 所以这一设计脱离了学生实际, 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 那么更不用提“说”的有效性何在了。
Hamer认为“激活”在ESA理论中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听说课的激活阶段应联系学生实际, 并相应设计“说”的活动。在这一阶段中, 教师应努力创设英语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首先, 在对话填空之后, 设计了一个分角色朗读这个教学环节, 一是校对了填空的答案, 二是让学生再次熟悉重点句式。作为语言学习的深入, 笔者设计了“跟进 (Follow-in) ”这一活动形式。在“Follow-in”这一活动层面, 活动的设计主要建立在语言基础上, 进一步内化所学的语言, 同时又促进语言的积累。这一步骤的任务是立足文本, 设计综合性的任务, 为学生大量的语言输出搭建支架和平台。在此笔者设计了替换对话练习、情景对话练习、小组合作讨论编写对话练习及Self-check这四个活动。
1.替换对话练习。学生在对课文对话内容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个别人物、活动等内容在同桌之间进行替换对话练习, 为下一环节语言的输出, 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2.创编情景对话。这一环节, 笔者给出了学生一个情景, 让学生重新编对话, 并且由两人小组的活动, 转换成四人小组之间的活动。这一活动一是使成员之间的话题转换变得充足有效, 二是进一步巩固了语言知识, 三是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3.小组合作讨论编对话。以四人小组为合作单位, 编一则有关假日活动的对话。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 提升 (further-up) 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4.Self-check 环节。精彩的英语课堂教学, 不仅应该在导入时引人入胜, 过程中环环相扣, 而且结课也要精彩无限, 使本堂课达到课虽尽而精彩无限的效果, 这样不仅能继续保持课堂的良好氛围, 也能让学生回味无穷。
五、结束语
1、四会掌握下列单词和词组voice ,term ,Asian, Europe, ,impolite, allow, public ,cough, smoke ,drop ,litter, pick?up, behave :
2、理解和运用下列表达请求的交际用语:
Would you mind doing this ?
Would you mind not doing that ?
3、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及日常生活中文明礼貌,以礼待人的优良品质。
4、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所列内容1、2。
三、教学手段:电脑、投影仪、图片等。
四、教学步骤:
Step1 warming up
(教师在上课之前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组,最后按照积分的多少发一,二,三等奖)
教师做自我介绍。Hello,every one ! Nice to meet you here .etc.My name is ?..You can call me Miss Dong ,ok ?
Step 2 Pre-reading
Show the pictures
What are they doing ?引出本课的新单词 smoke ,drop ,litter, pick?up, behave :,cough 等,
2.Look at the pictures
What rules of etiquette can you see being broken ?( 出示幻灯,要求学生分组列举,指出一个积一分,最后累计)
1) Dropping litter on the bus .
2)Smoking on the bus .
3)Talking loudly on the mobile phone.
4)Spitting on the bus .
5)Talking and laughing loudly on the bus
3.learning strategy
Step 3 Reading
1.fast-reading to finish 3a
2.3c
3.True or false
Step 4 listening and explanation
1.paragragh 1
2.paragragh 2
3.paragragh 3
4.paragragh 4
Step 5 3b
Step 6 consolidation
情景交际选择
Step 7 Writing (homework )
华罗庚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罗庚》。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华罗庚》是粤教版必修教材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在内容上承续着“认识自我”而来。在确定自我意识的思考过程中,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借鉴他人的成败教训。阅读学习传记作品有助于我们开阔自己的人生视野,较为细致深入地走进他人的生命世界,并由此反省自己,尝试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过去,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长短,从而更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2)了解不同的传记文体的特点,学会写传记文。
本文是高中必修二中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对高中生而言,“传记”是一种新文体,所以上好本课无论是对激发学生学习传记的热情,还是对提高其传记阅读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华罗庚》首先采用倒叙方法讲述了一个“伯乐识马”,接着按时间顺序为线索描述华罗庚的生活变迁和他的数学研究数学成就,同时还写到他的爱国情怀,表现出华罗庚作为新旧中国交替时代的一个科学家所特有的一种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这篇传记采用时间顺序,勾勒出传主基本生命历程,非常清晰明白。在语言上,这篇课文继承了传记文学浅显易懂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和本文的结构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课文的文体特点,华罗庚的文体是他传,学习灵活运用多种叙述方法的写作手法。同学们体悟教科书所选的传记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行和历史成就时,可以反观自我,可以评说他人,从而深化个人的思考,磨练自己的眼力。
3、局部探讨课文,体会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理解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初步学习写作人物传记。教学重点:华罗庚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热爱祖国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刚进入高中门槛,是新的开始。相比于初中,高中的学习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大,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养成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新学期的主要任务。最重要的是,此时学生大都怀有改善和提高的愿望,所以要注意语文课堂的浅显、生动,不可以给学生一个枯燥刻板的首因效应。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最大限度的使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讨论,发现学生独特的个性,创造性的思维。
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点学生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名人名篇,强化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高考作好准备。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预习任务要实在、不要太虚,其次,设置不同层级,保证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外,让学生探一探摘到更高一点的果子,有助于激发学生达到更高要求的兴趣。)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第一个层次是阅读课文两遍,并标上段落号,把不会生字词的注音标上。完成第一层级,还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书籍的途径了解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并做好读书笔记。
(二)单元导入(因为这是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所以最好整体上介绍本单元,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有大致了解。)
(三)简单介绍华罗庚、阅读全文,分析思路,把握文意:
全文可分成几部分?找出能大致表现每部分大意的概括性的句子,再加工,写出每部分的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一)写华罗庚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
(二)研究数论得出华氏定理。
(三)写数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五、重点研讨:
1、课文在写作顺序上表现出来的叙述技巧有什么特点?有何好处? ——①倒叙(前言)。开头把最精采的地方先提出来,产生强烈的悬念。②以下部分按时间顺序分三部分写,使繁杂的内容条理清楚。③插叙表明自学生活艰苦和华罗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内容更加充实。
2、请划分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的层次,并归纳大意。(课堂练习)——①出生:家道贫寒,父母疼爱。②中学时代:名师培养,爱上数学。③辍学工作:刻苦自学,迷恋数学。④病后残废:献身数学,写出名作。
3、从第一部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在第二部分中,华罗庚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就?在书上划出。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成就的?有何好处? ——按地点和时间。多而不乱。
5、华罗庚为什么出国又回国? ——提示:为了提高自己,科学报国。
6、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写了哪三方面的内容? ——①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②华罗庚为新中国的(数学)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③1979年华罗庚成功的西欧之行和他光荣地入党。
7、华罗庚在古稀之年时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以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谈谈你对“空”、“松”、“实”的理解。
——“空”:缺少坚实的基础和实践。“松”:松动,松懈,放松长期的努力。“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8、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具体生动的说明和补充作用。
五、小结:(讨论)
从华罗庚的人生道路中,你觉得成为一个科学家要有怎样的条件? ——热爱祖国和人民;立志献身科学事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勇于创新;善于交流和合作等。
六、作业:
本课从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加入收藏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雷雨前、雷雨时的情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时的描写。
【说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生字词。第二环节组织学生初 读课文并给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三个部分。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欣赏关于雷雨前后的一些图片,然后紧紧抓住了“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雨、彩 虹”这几个词语,通过引领让学生给“雷声、乌云、雨、大风、彩虹、闪电”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从而让学生对下雷雨的整个过程有个更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 上,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把课文按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顺序分成三部分。第三第四环节是对每部分内容进行精细的解读,引领学生抓住其他一些景物以及文本中的一 些经典字词和句子,如“压、垂”等字和“雨越下越大……”等句子来赏读全文,读懂全文。这样的设计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难度,思路也很清楚。
【说方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点。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 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简约识字环 节。由于本文涉及的生字不多,只有四个生字,而且“压、乱、垂、虹”四个生字识记简便,可以利用学过的生字通过加一加或减一减的方法识记,所以在识字这一 环节,我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准字音说出识记方法再读相关词语既“一读二说三再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文本的理解中。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本教材中安排了两幅插图,在此基础上我又补充了几张关于乌云、闪电、雨、彩虹的特写图片,力图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初读课文之后,我安排学生对雷雨之前之时之后的一组图片进行课件展 示,在赏完图片之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景物,从而再让学生对这些景物进行先后次序的排列,以此来理清课文的脉络,把课文分成“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三个部分。又如:课文第一段“黑沉沉”这个词
学生不容易理解,要让学生通过看图,知道雷雨前的云很黑、很厚,所以看起来“黑沉沉”的。总之,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时的情境,使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3、引导想象,加深体验。通过想象,加深学生对雷雨前后景色的感悟。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使学生边读边 思,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再看课件。而不是采用图解文字的方法。如:在读到“……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不叫。”以及“……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两个句 子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议论“叶子为什么不动,蝉为什么不叫?”“如果是你,当时你会怎样?”以及“蜘蛛逃走了,他可能去了哪里?”等一系列问题的 研究,让学生感悟出此时此刻天气的闷热。
4、体会悟趣,训练词句。这篇文章在运用词句方面非常准确、传神,值得细细体会。教学中我以各种形 式唤起学生对词语的直观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中“压”字就用得很妙,满天的乌云是怎样压下来呢?我通过展示图 像,然后追问:①从图中看“压”字怎样理解?天上的乌云压地面这么近,人们感受怎样?学生经过训练,不仅会弄清了“压”字具体含义,而且会揣摩出了人们当 时的感受。又如“蜘蛛从网上垂下来……”一句中,对“垂”字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给“垂”字换个字,即找找近义词的方式从而得到正确解读。再如“雨越下越 大,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中“越…越…”就用得极为准确,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边看图边听雨声,学生自然体会领悟出雨是从小到大,慢慢变 化的,从而会说出了很多“越…越…”的句子。并且以“乌云越来越()风越来越()闪电越来越()雷声越来越()……”的词组练习加深对课文第一部分的理解(即雷雨前的理解)。可见,紧密联系视觉听觉效应等方式,在此基础上去体会词语读懂句子,学生 自然会学得有趣,用得正确。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理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
【高中英语说课稿听说课】推荐阅读:
高中数学优质课说课稿07-23
英语语法课说课稿10-20
高中英语必修1,说课稿11-25
高中英语听力说课稿05-27
A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说课稿06-17
高中英语全英文说课稿(精品)11-20
高中英语说课稿英文版06-20
如何上好初中英语听说课(课题论文)11-20
任务型大学英语听说课教学模式探究09-10
初二英语unit5听说课 教学设计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