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言(通用8篇)
——《安塞腰鼓》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山东省菏泽学院附属小学(274000)潘银凤
文章摘要: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安塞腰鼓》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关键词:品读 迁移 运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刘成章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这篇文章气势恢弘、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通过写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赞美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极富诗意,语言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如雷,句式张扬恣肆,想象奇丽壮美,节奏热烈急促,感情激越豪迈。因此,本课呈现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段激荡人心的民族音乐,更是一份富有民族特色的精神盛宴。基于这个特点,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通过品味铿锵的语言感悟蓬勃的生命力与激情;通过课堂小练习学习并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
所以我把这堂课的重点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铿锵的语言,感受磅礴的气势,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与表达的情感。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内容与形式极其统一,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气势磅礴,阳刚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我又把这堂课的难点确定为通过仿写、迁移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排比修辞方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必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按照“认识——实践——迁移”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流程。结合这一课,该如何带领学生抓住本体性内容,进行品味语言并运用语言呢?我决定紧扣文本的语言特点,和学生一起去文本中品读语言并运用语言。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品读语言魅力,认识排比句式。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品读课文的5——8自然段。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
多种形式练习朗读这部分内容,体会“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好”体现在哪里? 4人小组讨论交流。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画出来。
思考:这些句子在语言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些排比修辞方法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总结:排比修辞手法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相机告诉学生在本段中作者大量运用了这种排比,有句子内部的排比;有句与句的排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你能都找出来吗?画出排比句并反复朗读。
3、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节奏、气势,突出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中四次写到:“好一个安塞腰鼓”,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我引导学生抓住其中的一个层次,小组讨论品味语言的美,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地感受其它层次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达到学语言是为了用语言的目的。】 第二板块:自悟画出排比,指导仿写排比。
1、同样的方法学习课文9——17自然段,安塞腰鼓的“好”又体现在哪里? 小组交流学习。想排比句的特点,画出本段中的多处排比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本段语言文字,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体会安塞腰鼓的独特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指导仿写排比句。
文章第九自然段中的由“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我启发学生想象:“在当时的现场,还有什么也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以排比句的方式写下来。学生可能会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大地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天空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地球上„„”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我心上„„” 展台展示学生写得较好的排比句。
3、读自己仿写的排比句,再次感受鼓声震撼的力量。老师相机追问:这一切的一切是真的都成了牛皮鼓面吗?
小结:其实这是他们与鼓声的共鸣。这隆隆的鼓声震撼了山崖,震撼了黄土地,震撼了观众,也震撼了我们。难怪作者会发出一声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就好在它的鼓声是那样惊天动地!
【设计意图:学生只有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写作方法。本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练习了写字,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可谓一举多得。】
第三板块:再读精美语言,迁移学习运用。
1、再读课文的第二大段(5——17自然段),体会排比句的气势,感受安塞腰鼓表演时的“闹”以及扑面而来的激情。
2、拓展延伸 迁移写作(二选一)片段一 :“好一个安塞腰鼓”,文中作者多次赞美。下面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安塞腰鼓吧。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中心句,自由抒发内心的赞美之情。可以赞美它的场面、赞美它的鼓声,也可以赞美击鼓的后生和舞姿,注意运用排比句。
片段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一个场面,如比赛、集市、演出、劳动等等。3.学生自由抒写,交流,音乐伴奏,结束新课。
学生完成迁移训练后,交流评议,重点关注排比句的写法,并再次体会运用排比后表达的不同效果。至此,学生完成了从“认识——实践——迁移”的流程。
【设计意图:片段一的设计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同时又引领学生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拓展延伸,迁移写作。片段二的设计是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迁移运用,进行创造性写作,从题材和语言上都进行了迁移。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了情感,实现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读写实践中学习运用的课标理念。】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全国小语会会长陈先云也提出了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的观点。小语界对语文阅读教学“教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在形成的基本共识是阅读教学要围绕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选择教学内容,要走出内容分析的逼仄,克服重意轻言轻用的弊习,要从内容分析理解转向着力揣摩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轨道上来。
《纪昌学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的故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的道理。黑龙江的于东老师在2014年全国首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该课荣获特等奖,其中最精彩的环节就是老师引领学生发现语言现象,积累和运用文中描写学习效果的一组短语的教学过程。
【片段一】发现表达夸张的句子
师:下面来学学寓言中的语言,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些语言写得特别生动、特别形象,让你读起来都有些不可思议。
生: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好在哪儿?
生:他说得特别夸张。
生:用他学习的成果来衬托他的学习努力。
师:说得好,你看,当我们理解了文章内容,再读这个句子你们体会就深刻了。如果我把后面的去掉,你们再看看。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后面去掉,你读起来还有那种感觉吗?
生:没有了。
师:我把后面的补充了,你再读。
生(读):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师:噢,听出惊叹了,谁再来读?
(生读)
师:听出佩服了。还有哪一句?
生(读另一句):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你看这个句子到底好在哪儿?
生:我觉得他写得好,是因为它是个很夸张的比喻句。
师:让我们感受到纪昌练的效果好,是吧?
师:再齐读这个句子,看看它的表达效果。
全班读: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师:佩服他吧?
生:佩服。
【赏析】语言简洁夸张是寓言的一大特色。本文有两处描写是关于纪昌刻苦练习眼力的,在描写他练眼力的效果时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一次比一次神奇:先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眼睛不会眨一下”,后来“小虱子在他眼里大得竟然像车轮”。于老师在带领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语言的表达特点,并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这种表达的效果。同时为后面发现一组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奠定了基础。
【片段二】找到一组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并运用
师:你看看,刚才我们发现了描写学习效果的句子。这篇文章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还有很多,你能找到吗?
学生找到后,师出示课件:
①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②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③学得差不多了
④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
⑤就要成功了
⑥练得相当到家了
⑦成了……能手
师:再仔细看这些短语,它在表达效果上是不同的,你看看哪个短语表达的学习效果最好?
生:我觉得“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表现了学习效果很好的。
师:其他同学呢?
生:“练得相当到家了”效果很好。
师:嗯,最厉害的是哪句?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高手。
师:对,一起来读。
生: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师:接着的是……
生:就要成功了,练得相当到家了。
师:对,再看剩下的,哪个是表示学习效果比较好?
生: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
师:来一起读。
(生读)
师:我们积累得不错,如果你能用一用,你就是了不起的语言运用能手。
课件出示:恰当运用
①取得了不小的成绩②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③学得差不多了
④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⑤就要成功了⑥练得相当到家了⑦成了……能手
二年级,我参加学校的书法小组,参加了几次活动后,我 。又练习了一段时间,我 。就这样,两年过去了,我的书法技艺 ——就是爱好书法的爷爷,也赞叹不已。老师高兴地拍着我的肩头说:“你 !”后来我 。
(师生共同完成填空)
师:同学们,你们看,归类积累词语好吧,能够让你比较词语的细微差别,你的运用、你的表达就会更加准确。
【赏析】在本片段教学中,于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本文中关于表示学习效果的短语,学生竟然在四百字左右的文章中发现了七个这样的短语。我们老师在解读文本时一般很难发现这一语言现象,可喜的是于老师发现了,并引领学生去发现。这个教学过程让所有的评委和听课老师眼前一亮,评课嘉宾王雷英在评价本堂课时对于老师这点发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更值得称赞的是于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引导学生比较这七个短语在表达效果上的细微差别。在学生基本能区分出来后,于老师乘胜追击,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现场运用。教学环节呈现了引导学生“发现—积累—运用”的完整学习过程,教得扎实有效,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了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于老师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阅读教学的完美转向。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教研室 金溪县锦绣小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1.下面文字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四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七)班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突出,担任《空间》校刊主编,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特此推荐。
××中学
2014年9月3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校”改为“贵校”,(2)“显著”改为“优异”,(3)“大作”改为“作品”,(4)“垂爱”改为“垂青”。
2.请改正下列各句中运用不得体的词语。
(1)请问家父高寿啊?(寒暄用语)______改为______(2)涂鸦之作,敬请拜读。(赠书用语)______改为______(3)李和平先生敬启(信封用语)______改为______ 答案(1)“家父” “令尊”(2)“拜读” “指正”(3)“敬启” “亲启”
3.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四个交际情境,加点的谦敬辞都存在使用不得体的错误,请加以改正。
(1)肯定专家的水平:“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能忝列其中。”
(2)接受朋友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3)询问长辈年龄:“老奶奶,请问您芳龄?”
(4)称呼自己的家人:“这是令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改为“名列”“位列”等,(2)改为“愧领”“从命”等,(3)改为“高寿”,(4)改为“家父”。
解析(1)忝列: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2)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3)芳龄:一般用于指年轻女子的年龄。(4)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4.所谓“因境设辞”,指的是利用特定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请根据下面两段话的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1978年8月8日,时任日本外相的园田先生来北京,准备和我国政府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黄华外长到机场去迎接。不料,天公不作美,飞机刚停到机场上,就下起了大雨。见园田先生走下飞机,黄华外长迎上前去,随后陪同园田走进了贵宾室。园田寒暄道:“到北京迟到了,见到黄外长,旅途的疲劳消失了。”
黄华外长笑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江西革命老区做慰问演出,不料正值关牧村演唱《多情的土地》这首歌时,天空乌云密布,落下了一些雨点,顿时现场开始骚动不安。歌声一停,赵忠祥快步走到台前,深情地对乡亲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赵忠祥的一番话,让演出在感人的气氛中得以继续进行。
答案(1)您带来了及时雨
(2)关牧村的动情歌声,把自己的眼睛唱湿润了,也把老区人民的眼睛唱湿润了,连老天爷的眼睛也唱湿润了„„
5.请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答题。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80字。
上晚自习的时候,隔壁班的何老师用“小蜜蜂”扩音器讲课,音量开得很大,严重地影响到你们班上课。下课的时候,作为班长,你向何老师委婉得体地提出你的意见或建议。
你到老师的办公室找到何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何老师,您辛苦了!我是隔壁班的班长,您的课讲得真好,上节课,您讲的我们全班同学都听得清清楚楚。想给您提个小建议,请您上课时把扩音器的音量再关小一点,可以吗?谢谢。
6.市政建设部门要在古镇磁器口修建一家豪华宾馆,欲将一处古代民居拆除。市民们闻讯后,纷纷要求政府修改方案,保留这一古迹,他们推荐了三位代表去反映情况。这三位代表是:土生土长的王大爷、建筑学家李教授和历史学家周教授。请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各拟一句话,表明反对的理由。
王大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教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王大爷:这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拆。李教授:这种保存完好的古代民居建筑十分有研究价值,不能拆。
周教授:这是我们地方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不能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横线处的续写。要求:内容准确,连贯得体,除“引用”外,至少还要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个字。
小潘同学没有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父母教育他时,他还出言顶撞。教育家孔子见到这一幕,对小潘说:“小潘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待你的进步。”
答案 ‘不知礼,无以立也’,更何况面对的是生养你的父母?学习也常常由于“温故而知新”,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新宝藏
8.下面是某学生在班级师生相聚30周年的一个发言片段,其中有四处语言运用不当或者不够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30年后的今天,在这里,我们邀请敬爱的老师们再次走进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共同珍惜那段难忘的学习时光。回想起老师们对我们的谆谆教导,我们耿耿于怀。如今老师们都已年过半百,我们要经常垂询老师,对老师们的事情要鼎力相助,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答师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珍惜”改为“回忆”。②“耿耿于怀”改为“心存感激”。③“垂询”改为“问候”。④“鼎力相助”改为“关心帮助”。
9.根据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出恰当的话。(每段话50个字左右)某单位员工小张请假,不参加单位的重要培训活动,理由是最近儿子要考试,他要帮助孩子复习功课,否则孩子考试会不及格。(1)如果你是小张的领导,就这件事你将对小张怎样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你是小张儿子的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后,你将对小张说点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做父母的固然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但不能以放弃自己的事业为代价。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不多学习,多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恐怕很难应对工作中出现的种种情况。(作为领导,应对小张启发教育)(2)陪读固然能起到督促孩子学习的作用,但家长更要注重培养孩子独立学习的习惯,依赖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陪读弊多利少。(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谈问题自然应从教育孩子的角度出发)10.下面是一次寿宴中的答谢词,有四处用词不得体或存在语病,请找出并改正。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是我人生中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在幸福、欢乐的气氛中,我迎来了自己的50岁大寿。承蒙各位赏光,从百忙之中抽身,光临我的府上,并为我带了真诚的祝愿。对各位高亲贵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将为您的需要提供鼎力支持。此时此刻,我吹灭了生日烛光,默默地许下几个心愿:祝各位嘉宾天天有个好心情,笑口常开;月月有个好收入,四季发财;年年有个好身体,青春常在。
谢谢大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寿”改为“生日”。②“府上”改为“家中”。③“鼎力”改为“大力”。④“烛光”改为“蜡烛”。
11.下面的邀请函有四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加以修改。
邀请函
刘教授:
您好!贵校50周年校庆将于5月10号举行,我们向您发出诚挚邀请,请您务必参加校庆活动,并请您抛砖引玉做个报告,指导同学们如何放飞理想,实现自身价值,为母校增光。我们恭候您的惠顾!
××中学
2014年4月10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贵校”改为“本校”或“我校”。②删掉“务必”或把它改为“拨冗”。③去掉“抛砖引玉”。④“惠顾”改为“光临”或“到来”。
12.高三了,一位老师对工作很负责,教学水平也很高,只是有时作业布置得太多,部分同学因此对他有意见。假如你是本班班长,该怎样向这位老师反映同学们的意见?该怎样做好同学们的工作?
要求:符合情境,语言得体,富有说服力。
(1)你对该老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对同学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老师,您的认真负责让我们敬佩,您的教学水平让我们折服,如果您的作业再少点,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您所讲的内容,相信学习效果会更好的。(2)同学们,高三了,老师布置这么多的作业也是想让我们在高考前多练练,这么负责的老师,还请大家多多理解和包容,正所谓“熟能生巧”,相信大家会在反复的练习中取得进步的。
13.下面是四种应用文体的部分摘录,请根据应用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的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学生会决定4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学生会通知)(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宣城游览敬亭山。我是导游,大家可以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4)高三(1)班一同学于3月1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政教处找李主任认领。(招领启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删除“莅临现场”及其后面的逗号。
(2)将“尊称”改为“称呼”。(谦敬不得体)(3)将“全部”改为“全都”。(广播稿要用口语,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4)将“48元”改为“若干”。
14.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师生讨论的话题。某班级为此举行了一场“中学生还有没有必要写周记”的辩论赛。
正方有以下看法:(1)顾名思义,周记就是每周一记。坚持写周记,就意味着每周要至少写一篇东西。众所周知,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就是要培养笔头勤快的良好写作习惯。
(2)周记,就是一周里你的所见、所闻、所做事情的记录,有时兼有对这些事情的所感、所思。坚持写周记,有助于中学生写作能够真正写出真情实感。
(3)周记写起来自由灵活,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记叙、说明,还是议论、抒情,随你任意表达。写周记是中学生写作打基础的重要途径。
请站在反方立场上,针对上述看法,任选两点反驳。要求:先填序号,再作反驳;语言表达简明、准确、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错,写周记能练笔头。但写作是不是写得越多就一定越好,或者是否每周写一篇刚好?其实不一定。写作训练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周记以纪实为主,虽然都是真情实感,可以作为自己的备忘录,也可以供班主任老师了解情况,但写作训练仅有纪实是不够的,有时还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等,作文才更有灵气。
(3)写作打基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分项训练,渐进提高,周记写起来太自由随意,对写作基本功缺乏较为明确严格的要求,因此,不能用写周记替代有规律的写作训练。
(任选其二)15.在某班宣传勤俭节约的文艺节目中,王明扮演的志愿者正在耐心劝导李雪扮演的客人打包。下面是表演的对话片段,请补写出其中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情境,简明得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王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雪:哦,刚才菜点多了,吃不下了,倒掉算了吧。
王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雪:嗯,是的,这两道菜的味道很好,我挺喜欢吃的。
王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雪:小伙子,你说得对,那你帮我打包吧。
王明:好的,阿姨,您拿好!欢迎下次光临,再见!
李雪:谢谢你,再见!
答案(示例)①阿姨,您好!桌上还有两道菜,您就吃了一点点,我可以帮您打包吗?
②阿姨,您看,这两道菜都是我们店的特色,您不慢慢品尝挺可惜的。
1.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很多文明用语将逐渐成为我们的生活语言和工作语言,将成为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口头语言,请写出几条我们常用到的文明用语。
2.初三(1)班的教室门前被邻班同学倒了一堆垃圾,于是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对此发表看法。甲同学气愤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乙按捺不住报复的情绪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身为初三(3)班的班长,听到这些议论,为了维护环境卫生和班级之间的团结,便劝导同学们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主人请客,约定时间就要到了,但只来了三个客人。主人很着急,便自言自语道:“怎么回事,该到都没有到。”三位客人一听此言,很不高兴,便各自找借口走了。尔后,其他客人陆陆续续到齐了,但不见前三位客人返回,于是主人伤感地对客人们说:“不该走的又走了。”结果,客人们在宴席开始不久,纷纷找借口告辞了。主人感到非常地尴尬。
(1)为什么先到的和后到的客人都纷纷提前告辞?(3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主人,该怎么说,才能把客人留住?
对先来的客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字以内)
对后来的客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字以内)
4.王大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阿姨说:“大明,你真可爱啊,我刚晾的被单也锦上添花了。”
(1)你听出赵阿姨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王大明,应该这样回答赵阿姨: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答题。
(1)北京奥运申办成功,请你用一句话描述你得到这一喜讯后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考后,你被理想的学校录取,亲戚朋友到你家来向你表示祝贺,你对他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的同学送你一张足球比赛的入场券,约你一同去看,你却因故不能前往,你应该怎样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当你家因建房而影响别人的行走时,你应该对正在为此事抱怨的人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边的文字答题。
1937年冬天,老舍先生从济南来到武汉冯玉祥将军家里。一天,他正在冯将军的图书楼一楼写作,突然,从二楼上传来将军的二女儿与人跺脚取暖的声音,打扰了老舍先生的文思。吃午饭的时候,老舍笑着向冯家二小姐说:“弗伐,整整一个上午,你在楼上教倩卿学什么舞啊?一定是从德国学来的新滑稽舞吧?”
①说一说老舍先生说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二小姐应该心领神会,也会含蓄地表白自己已经弄懂他老人家的意思了,该怎么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轻松活泼而又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本地夏季最突出的气候特点。
10.我们平时要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来捍卫自己的生存环境。在楼道处,在花园里,在厕所里,在餐厅里,在垃圾箱旁,我们都可以用我们的文字作武器,或劝戒,或警告,来对一些不文明行为来进行教育。请各写出一条在下列几种场合下所能运用的文明警示用语。
①在自行车库:_________ ②在公共厕所: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花园里:_________④在垃圾箱旁:__________________
一、情境说话型
1.合乎题意即可,如: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你好,请多关照,不客气
2.真不像话,真是损人利己;把这堆垃圾扫到他们门口去;算了,我们把垃圾扫到垃圾堆里去,请他们班主任在班上强调一下就行了。
3.(1)由于主人说话指代对象不明确,客人都误以为自己不受欢迎,因此纷纷告辞。
(2)你们按时来,我很高兴,请稍等,其他客人委快就到。人已基本到齐,我们开始吧。
4.(1)你把我的被单弄脏了。 (2)对不起,我以后注意点。
5.(1)我仿佛觉得中国一下子成为世界的焦点,心情变得更为开朗。
(2)如果没有过去你们对我的鼓励与帮助,便不会有现在的我,谢谢诸位!
6、听说这次球赛将会十分精彩,只可惜我有事不能与你同饱眼福,谢谢你!
7.前面道路正在施工,给您添麻烦了,请绕道行驶。
8.①其用意是,委婉地让对方知道自己已经注意到她弄出的声响了 ②您猜得真准,这舞啊,别人一教就会,都已经弄懂学会啦
9.合乎题意即可,如:白天出门你最好带好遮阳伞,不然火毒的太阳光会灼伤你的皮肤,或者突然而至的一场暴雨会把你淋成一个落汤鸡,当然在家里,你经常会吹到凉爽的亚热带季风,欣赏到蓝天白云美好的景致
推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而教学评价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活动的导引、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学过程的调控等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发现造成困难的原因,从而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上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现将反思及体会总结出来,以求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
一、注意评价主体及方法的多元性——激趣
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评价较多,主体较为单一,被评价者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发言,注意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一)教师评价,以温情感染
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不是很满意,于是我因人而异,对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生信心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对优秀学生,我多给予启迪。因为这部分学生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不能停留在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要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如“像××这样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科学家小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的。”对班上中等生,我诚挚地欣赏。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佳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评价时,我用丰富、生动的语言让这些孩子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这时,他们会努力向优秀的学生靠拢。如“这句话你读得太好了,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吧!”“你的进步真神速!”“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对于差生,我热切地激励。这部分学生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各方面存在问题,他们共同特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因此我细心地从他们身上发现他们自身的优点,进行评价;发现闪光点,打消他们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如“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好吗?”“今天你读课文没有错字、别字,一定是认真预习了。”“你可能因为紧张答错了,平静一下心绪,你一定会答对的,对吗?”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爱心、耐心、信心贯穿于每一个环节,用温情的评价语言,适时给一个尝试成功的学生以鼓舞,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生生互评,以补充延伸
在二年级《立夏节到了》一课教学中,一生站起来读了一段课文,我让其它的学生评价。
生1:“他的朗读感动了我,我也想试试,我能比他读得更好。于是该生站起来很有感情地朗读了一遍。
生2:“他们两个读得都很有感情,但是有两个地方要特别注意,一个是„俗‟是平舌音;另一个是多音字„传‟在本课中读„chuán‟。
师:你用心聆听,真会发现,你有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
此外在课后拓展时:“你还知道哪些我国的传统节日?有什么样的习俗?+”有一学生回答不是很准确。
生1:“老师,××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
生2:“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3:“老师,我觉得××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
从上述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来很程序化的课堂在孩子们毫无芥蒂的回答讨论中,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在平等、互助、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三)生评老师,以教学相长
传统教学中老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即使老师错了,学生也不敢出声。而新课改首先要求师生平等,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课堂上,我经常读一篇课文或阐述一个问题后,问学生:“你觉得老师读(讲)得怎样?”这时候孩子们会说出许多我想不到的话。
生1:“老师,你读得太美了,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
师:谢谢你的夸奖,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美。
生2:“老师,我觉得你还要大点声,我有几个地方没听清楚。”
师:“对不起,老师以后一定注意,现在再听老师大声读一遍,好吗?”
生3:(学生也不怕得罪我,尖锐地指出)“老师,我觉得刚才这个问题,你讲得不是很全面,我想补充一下……”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以生为锐,经常了解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助于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说得好,人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被尊重,有了安全感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因此课堂上的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建构,不仅要关心智育方面的发展,问题的对错,学习技巧性等,还要帮助学生丰富评价信息,整合现象的评价和实质的评价,让学生更客观地认识问题,认识自我,接纳和认同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以及和谐的发展。
此外,评价还要关注情商的发掘,针对学生发言的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态度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及素养,这就要求评价方法也要多元性,如适当运用肢体语言、眼神、点头、微笑、大拇指、掌声、各种丰富的表情等。在一次公开课活动中,我点了一个想读书又不敢举手的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我双眼微闭,轻轻摇晃着头,好像陶醉了。该生读完后,看到陶醉的老师伸出了大拇指,瞬间,幸福溢满了这个学生的小脸,于是这个平时并不大胆的孩子在下次朗读中又高高举起了小手。
二、注意评价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启思
“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抓住时机评价学生的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引领、导向、促进作用。在教学《小指甲变了》一课时,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了红润润、香喷喷的小指甲。” 师:“想象力真丰富。”
生2:“我看到爱美的女孩子跷着小手指,唧唧喳喳地说着话,好象在比美,又象在诉说心中美好的心愿。”
师:“你不仅很会表达,而且是个有心的孩子,希望你继续观察生活。”
生3:我想到一句话“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还想到了一句话 „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全班满是惊叹的眼神)
师:“你不但在课外阅读中得到了乐趣,而且获得了那么丰富的知识,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值得大家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聆听,及时评价学生发言,使评价产生良好的诊断与调控功能。同时教师还应努力构建、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不断进步。
三、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导学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要多“激励、赏识”、少“批评、指责”,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一味地毫无原则地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马卡连柯曾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和公开的要求。”作为教师,当发现学生理解上有偏差时,要通过正确、有针对性的评价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情感走向正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认识上的误区,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启发、引导下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教学《带着尺子去钓鱼》时,我提问:“小张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钓到的鱼放回海里?”学生回答:“因为那条鱼不符合丹麦法律规定的长度。”于是我针对该生的回答进行了修正:“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这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文中的小张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遵守丹麦的法律,我们要向他学习。”
针对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目的,能够自我教育,坚定学习信心并获得进一步探究的乐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一张优雅的“请假条”》时,学生把“乐曲”读成了乐(lè)曲,我请学生评价,学生说:“应该是„乐(lè)趣,乐(yuè)曲‟。”这个评价我认为有两点好处,一是学生的主体意识比较强,二是评价针对性很强,是对错、是非的评价,被评价者明白自己该怎样做。有时老师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较随意,盲目地评价学生,“你读得好,下一个!”“真好!”“你真棒!”……是如何好,好在哪里,学生也弄不明白。再如有个学生读课文,师没有具体指导,只是结论式语言,学生不得方法,不知道怎样读才会读得有感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正确性和针对性,因为这样的评价往往能够起到点拨作用,让学生豁然开朗,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四、注意评价的激励性和趣味性——促发展
阿姆斯特朗曾说:“如果一个孩子某学科表现较差,我们应该从他的强势智能项目入手去补救有缺失的项目,而不是一直针对他不行的智能拼命的补习,用他较弱的智能去改进他已经落后的技能。只会增加学生的无助感,最后让学生学习兴趣完全消失。”因此评价中,尽量多一点赏识,少一点苛求;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多一点肯定,少一点否定;多一点信任,少一点怀疑……用激励去点燃学生心灵的智慧之火。此外,评价还需宽容。宽容是一种信任和激励,信任和激励是一种力量,激励人自省、自律、自强。
机智、诙谐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一次听课活动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我很受启发。有位老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教师让学生朗读一段写海底小动物“窃窃私语”的文字,一个学生用非常平直、响亮的声音大声朗读,于是那位老师微笑着悄悄地对该生说:“噢,你这样读,小动物们会被你吓跑的。”我觉得这种善意的评价很幽默,同时学生也知道自己该怎么读了。课堂上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不注意听讲,或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喜欢重复别人的答案,于是我会说“你认为这很重要,要强调一下,对吗?”孩子们会开心一笑,继而集中了注意力。在小组讨论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我常借用电视上的广告词“你们真是黄金搭档”……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理念能否得以实施和落实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关注学生发展”的今天,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课堂语言仍然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对于具有不同智能组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甄别与选拔”的评价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语言,积累,运用
著名作家冰心说:“没有很好的表达工具, 无论多么美好的思想感情, 也是表达的不完全的。”这里说的表达工具, 就是语言。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语言, 学生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 运笔自如, 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要掌握大量的语言, 要在日常交流和阅读作品中不断积累, 学习他人的语言, 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 从而灵活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在阅读目标中就十分强调语言积累, 并分不同年级进行了量化。而纵观中小学语文教材, 文学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即使说明文、议论文中, 文学语言也很不少。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累文学语言、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
一、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现象, 从阅读中分类积累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脑海里会“过镜头”般地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具体情景:人物则形貌俱现, 呼之欲出;事件则生动活脱, 如在眼前;环境则逼真如画, 如临其境;言情则如其口出, 动人心魄。我们读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眼前仿佛看到夕阳中独倚望江楼, 望穿江水肝肠寸断的相思女子;“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好似自己也登高临远, 升腾起豪情万丈的情怀;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那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鲁智深更形肖毕现, 活生生的站立在我们面前……文学作品为什么能有如此憾人的艺术魅力呢?高尔基说:“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 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形象, 展现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 使之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是准确、生动、鲜明的文学语言把形象塑造出来, 读者用想象进行再创造, 从而体会其深远意蕴。语言是作品传情达意的工具。列夫·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 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 都把它记下来。”
而学生在摘记和积累语言时, 语文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 摘记要注意分门别类, 以便掌握其特点;运用时要加强仿写的练习, 以便更准确灵活运用它们;还要在反复实践中推陈出新, 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一) 积累描写人物的语言。
描写人物, 可从人物的动作、外貌、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描摹, 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如鲁迅在《故乡》中写道:
我到了自家的门外,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这句话极其生动、精确地描绘出母亲和宏儿两人在得知“我”回来时的共同心情与不同表现, 一个“迎”字, 一个“飞”字用得何等奇妙。我们初中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满口“之乎者也”“多乎哉, 不多也”深受封建教育与科举毒害的孔乙己;有吓得脸色苍白、声音颤抖、自私庸俗的菲利普夫妇;有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如画图仪器圆规的杨二嫂;有微侧着肥胖身子、攀着月台过铁道给儿子买橘子的老父亲……这些背景不同、身份各异、性格鲜明、富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 活脱脱展现在我们面前, 走进我们的脑海里, 而塑造形象的工具就是语言。
(二) 积累描写景物的语言。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人张志和笔下那自由翱翔的白鹭, 艳红如火的桃花, 碧波荡漾的春水, 往来翕乎的游鱼, 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的垂钓构成了一幅多么明丽鲜艳的画面呀!如果我们继续在书林文海里徜徉漫游, 还会欣赏到宁静平和的田园风光, 雄奇壮丽的边塞之景;也会领略到清新隽永的春雨图, 缠绵悱恻的思亲画……
(三) 积累描写场面的语言。
场面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对具体场景和环境的描写。如“天地作厂房, 深谷作车间”纺线竞赛的宏大场面, 还有大观园家宴上刘姥姥的逗趣图:“撑不住, 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的史湘云, “笑岔了气, 伏着桌子嗳呦”的林黛玉, “滚到贾母怀里”的贾宝玉, “拉着奶母叫揉肠子”的惜春……弯腰曲背的、蹲着的、忍着的, 众多的人物, 不一的笑态, 个性的有别, 场面的热闹, 让我们怎么不惊叹作者的生花妙笔, 鬼斧神工的语言表达呀!
(四) 积累描写声音的语言。
王蒙从“呜咽抖颤、如泣如诉”的笛声里, 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而文学大师们描写声音形象的语言也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激烈惆怅;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凄怆哀怨;有《绝唱》中白妞演唱声调的旖旎妩媚;有《安塞腰鼓》里声响的健捷激枭……
其次, 还可以从语言表达方式上分叙述性语言、描写性语言、议论抒情性语言去积累;从表达效果上积累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长句和短句、骈句和散句等;还可以从语言的不同风格上去积累等。
二、在写作上灵活运用文学语言
张志公先生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得与失》一文中有这样的论述:“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 这些原则是正确的。”这句话不仅指出了积累材料的重要, 同时也强调了运用驾驭语言的必要。运用语言是我们积累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在我们阅读积累中, 已潜移默化的受到语言的熏陶感染, 逐渐形成较好的语感能力, 但我们还应着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 美化我们的语言, 更准确形象的表情达意, 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供交流:
(一) 引用。
我们写作时, 恰当引用一些成语、谚语、典籍中的文句等, 可以有助于我们表达的精炼与生动。如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写道:“‘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文中引用志南和尚的一句诗, 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柔、和暖的特点, 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台湾女作家罗兰在《秋颂》中也引用白朴的曲“点秋江, 白鹭沙鸥”来形容秋水的明澈。文学写作中引用他人的语言, 增加了画面的层次, 给读者留下画外之音响。中小学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 都是宝贵的语言仓库, 教师要通过一些别出心裁的语言训练, 加以挖掘。
(二) 借鉴。
就是仿造、借鉴作品中的情境或句式, 造成新句, 表现新内容。这种现象很常见, 如汉代以后, 文人写作, 模拟之风盛行, “文必两汉”成为一种倾向。如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就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里“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读过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的, 也许对严监生临终前“伸着两个手指头”“总不得断气”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们在看现代作家王愿坚的《七根火柴》, 无名战士“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 直指着正北方向……”“它高高的擎着, 像一只路标, 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两者在运用语言技巧上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三) 创新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除了对“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还附有“课外读物的建议”。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篇章时, 古典名著中有一些语言现象值得学习和运用。请看下面的两例: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腹内藏经史, 胸中隐甲兵。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
例 (1) 可看成将“晓风宿雨”拆开来用;例 (2) 可看成将“胸腹”拆开来用。这种语言现象, 在四大名著中几乎到处都有, 不再一一列举。
这种语言除形象、生动外, 运用在叙述性语言, 或诗词语言中, 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创新语言的落脚点。
三、积累、运用文学语言的意义
我们知道, 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体会或处世哲学的艺术形式。它是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直接显示。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武器, 正如枪是士兵的武器一样, 武器越好, 战士就越有力量, 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在模仿中运用语言, 在运用中创新语言, 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表情达意的能力, 还会提高语言修养能力, 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 积累并运用文学中的语言, 还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尤其是体现结构美、音乐美的语言, 如《岳阳楼记》中第四段文字, 《安塞腰鼓》中的语言, 姑且不论其表达的内容如何, 单就其外在的语言层面、方法层面、辞格层面而论, 这些语言就足以引起学生无限的审美情趣。
一、扫清学习障碍,注重语言滚动和范例呈现
1.旧知链接,打开语言储备库
由于生活中缺乏使用英语的真实环境,学生几乎没有操练英语的机会。等到学习新知,操练相关旧知时,学生从脑海里调剂知识储备的速度不够快。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分析学情,通过提供关键词、关键图或关键句的形式,及时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案例一】某教师在执教《Friends》一课时,操练到: When I sweep the floor,my friends helps me.So what does your friends do when you do something?Maybe,you can use this sentence pattern .
■
提供这样的旧知链接,能有效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2.文本示范,导向自由空间
文本作为一种范例,为学生的语言输出搭建了支架。好的范本设计,能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方别样的空间。
【案例二】PEP Book2 Unit3 A Lets Talk(老教材),教学情景中学生在数风筝,发现The black one is a bird.要让学生连接上下文理解并会运用这句话,是本堂课的难点之一。教师对这一环节充分运用了“文本示范”,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活动一:根据图片提示,让学生在逐步放手的操练中,明白并能述说句型:“The…one is…”
活动二:用抓“奸细”活动,巩固句型“The…one is…”,学生兴趣盎然。
二、优化问题设计,提升课堂效度
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必定是由梯度盘旋的问题设计串联的,问题的设计要特别重视思维的深度。在一节课中,如果教师的提问全都是难度较低的问题或绝大多数是难度较低的问题,你会看到的是一呼百应式的回答。这样的结果,看起来学生掌握得很好,实质学生的思维根本得不到有效发展。
1.问题设计事倍功半,设计初衷与目标大程度失衡
【案例三】某教师在教学PEP Book6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这一主题时,在课堂上设置了问题:“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Do you like…on the weekend?”教师一直用这两个句型与学生进行操练。应该说,教师设计问题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教师设置的这两个问题意在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出。虽然教师提到的词组中包含了很多语言信息,但因题型单一,给一些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温床”。学生只要掌握了一般疑问句的回答技巧,在不理解问题的前提下,仍然可以给出正确的答案,看似热火朝天的回答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教师稍作改变,如在提问“Do you like go shopping on the weekend?”时,顺势提问“What do you usually buy?”,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新角度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能操练的面就广了,也就有了更为实际的交际意义。
2.问题的设计机械生硬,不符合真实交际的原则
【案例四】PEP Book8 Unit2 Whats the matter A Lets Learn,一位教师直接用“Whats the matter?”询问身体状态良好的学生,学生笑眯眯地回答:“I have a fever. / I have a cold. / …”这样的场景显得很唐突,纯粹是为了操练而操练。而另一位教师采取的做法是用PPT出示多幅图片,图片上是不同表情、不同状态的人,引导学生在此情景中运用“Whats the matter?”,文本的引出水到渠成。
三、用真实的课堂情境,点燃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五】某教师在上“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这一话题时,学生的一个“I often work on the QQ farm”引爆了整个课堂,学生对这个回答像着了魔似的私下开始了讨论(此时正是QQ农场最火爆的时候)。眼看着课堂就要失去控制,这位教师就灵机一动,索性将QQ farm搬入了课堂,她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两大组,组建了两个QQ farm,并以此为载体,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小组竞赛以及对话表演都与农场的升级挂钩,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虽然农场是用粉笔画的,并不精美;作物是教师象征性地涂画的,并不形象;活动是临时组建的,并不精致。但是学生还是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农场的劳作中来”,原因在于这个农场情境是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并乐于其中。
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以加强学生语言吸收量为先期工程。教师需关注于革新教学意识、滚动知识运用、提高课堂效率、创设教学情境等,从外围到内部,从本质上强势为提高学生的语言吸收打造良好的环境、搭建助推的支架,从根源上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运用语言】推荐阅读:
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11-06
高中语言运用题11-21
语言运用应用文10-22
高考语文语言得体运用12-16
高中语言文字运用题05-30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复习11-26
语用题考核语言运用能力01-07
模糊语言在广告中的运用12-10
高考语文复习语言综合运用之漫画题10-12
2024高考语文考前20天冲刺 语言运用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