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精选8篇)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1

假期的时间,我参加了志愿者的活动,去看望留守的儿童,在此次的活动之中也是真正的了解了什么是留守儿童,也是明白的确社会还有很多的人是需要帮助的,同时也是知道要做好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也是需要付出很多。

留守的儿童也是父母出去打工了,而让爷爷奶奶来带他们,从小也是比较的缺失父母的关爱,虽然物质上面还好一些,但是心里上确实少了很多,毕竟和爷爷奶奶的相处还是会不一样一些的,在此次的关怀活动之中,和孩子们的聊天也是知道的确他们平时的时候和父母的联系比较的少,除了视频通话,一年也就见过几天而已,父母在外也是无法很好的去管他们,也是造成部分的留守儿童是不那么认真的去学习,或者在外面玩的,缺失的爱也是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了一些伤害,但我们也是知道有些事情也是无法去避免,只能是尽力的去帮助他们,让他们了解到父母的离开并不是不爱,而是更爱他们,所以才需要去打工去更好的来让他们生活更好一些。通过了解也是知道留守儿童都是有各自的问题,当然也是有听话懂事的孩子,他们成熟的比较早,同时也是理解父母。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我们也是在谈心之中去用不同的方式去抚慰他们,希望他们了解,同时也是和他们玩游戏,给他们带来快乐,父母都是不容易的,孩子还那么小就要离开他们的身边去远方打工,我也是通过了解更加的知道父母的辛苦,自己的父母虽然没有出去但是而今自己来到远方学习,也是会想念自己的父母,距离让我们的思念更加的浓厚,即使每天都是可以视频见面,但是和实际在一起还是有很大的不一样,同学中也是有留守儿童说起曾经,他们那时候只有电话,也是不像现在这么的方便,一年真的是只能见父母几天,而电话的沟通也是不会天天都是有的,辛苦的工作也是为了孩子未来能够更好,让我也是更加的体会到,的确父母真的很不容易的,自己以后也是会做父母的人,更是希望给孩子好的环境和帮助,回想起父母,自己也是要多回去看看他们,多和他们联系。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2

一、摸清底子, 印制表格, 健全档案, 使关爱工作落到实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各任课教师、班主任、教代会、政教处及妇联在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下, 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地调查, 对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心里、安全、健康、监护人、住处、交通工具进行表格式登记。并对他们的在校表现、监护人反馈意见及时记载。将有关档案印发给有关老师和爱心人士使关爱工作落到实处。定期召开反馈会议安排下期工作。

二、“留守儿童”生存的方式及教育策略

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 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 从而导致了家庭结构的不完整。

1. 单亲式

常年由“留守儿童”的父亲或者母亲照顾, 健全家庭孩子教育工作还好做, 而离异家庭孩子往往有逆反心理。工作相对做起来比较费力、费时、难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方沟通。实行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管理模式。

2. 隔代式

父母亲未能担负起家庭教育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而是把本应是自己义务和责任的家庭教育留给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这样的“留守儿童”我们委托或指派年龄较大的老师去协调、沟通。共同教育他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3. 委托式

父母外出打工将“留守儿童”委托于亲属、邻居、朋友来教育, 他们在衣、食、住、行、安全方面尽到了责任而对能力、学习、爱好、审美、人格、品格及情感等方面的教育有些缺失, 我们教育工作者就担当起临时父母给他们以最大的关爱和教育。

4. 兄长 (姐弟) 式

这种家庭结构是由于突发事故而造成的不完整家庭。这些孩子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孩子最容易做出我们难以估量的事, 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更应细心关心和多方照顾。

三、实施家校联合, 人人关爱, 注重学生个性教育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 他们缺少亲情、友情。学校、社会要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在校园乃至社会营造一个温馨和谐、优美、乐观、奋进的良好环境。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 也是留守儿童最聚集的地方, 为了改善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培养他们的品德,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 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使德育课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干部帮扶、同学的关心、社会的帮助并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责任感, 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思想品德方面也得到培养。

2. 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 改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

重视农村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发挥他们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同时注重留守儿童个性、特长的发挥。

3. 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

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心理、健康方面的实际困难。

四、视留守儿童为亲人, 贴近孩子的心灵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观念, 不仅要做好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更要扮演好学生心灵的抚慰者的角色。

班主任应俯下身子, 走进留守儿童的思想深处。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 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无法得到及时的宣泄。有的孩子选择了上网和不健康的书籍作为情感的替代品, 这种现象会引发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出现大问题。此时有针对性地与他交流, 让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打开他的心扉, 让学生觉得你值得信任才会跟你说实话, 才会接受你的道理。他就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改掉身上不良的行为。班主任切不可施行体罚、变相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作风。这样学生会越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理解、信任和宽容, 越发产生羞愧、自卑、不思进取、逆反等心理。

五、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我们应从小事入手, 让孩子在成长中有成就感, 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有进步, 时刻感受到同学的关心和老师的鼓励, 更乐意和大家做朋友。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切忌批评在前。教师要用真正的师爱去关注这些孩子, 用温暖去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1.“向家长汇报”活动

学校可因地制宜, 每半个学期给“留守儿童”的父母寄上一份该生在校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报告, 或者发一个短信, 家校联系提出对其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建议, 如“一帮一”活动。

2. 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给“留守儿童”展示的平台

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校内外德育副校长等联系帮扶“留守儿童”, 从学生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去真正关心他们。可结合学校日常活动给“留守儿童”展示的平台, 如校运动会、演讲比赛、学科竞赛, 尽可能让所有“留守儿童”都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集体的温暖, 尽一切可能用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所有“留守儿童”让他们不再觉得孤独, 重塑自信心, 融入到集体中, 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少年。让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 拥有阳光和雨露, 拥有温馨和亲情, 拥有微笑和快乐。

摘要: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 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怎样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而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形势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心得 篇3

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

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要进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和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交流和沟通,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数委托监护人教育观念陈旧,远不能适应孩子成长的需求,学校、社会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以帮助委托人更新教育理念。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的基地,能够帮助监护人学会与孩子沟通,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指导委托监护人如何配合好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同时,县妇联在指导家长学校开展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活动,在广大家长中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新观念,引导留守儿童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宣传普及家教知识,让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责任,注重道德教育,更多的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家长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特别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是家长的主要工作,孩子对事物、社会判断力较弱,且孩子的道德发育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使孩子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诚实的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时刻观察、引导和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不妨与代理监护人经常联系及及时进行交流,要求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在校的子女在学习、生活和思想上进行认真教育、管理、监督,这样,外出务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学校方面:

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拓宽育人途径上下功夫,各学校应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全面掌握其数量、家庭及监护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等情况。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主动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学校要争取配备心理老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以便及时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孤独感、自卑感,促使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机制需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控制和减少优秀教师的流失。把留守儿童辍学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学校教育中增设相关课程,加强精神、心理、生理、行为方面的指导教育:学校要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教育主管部门要尽快为农村学校配齐心理教师,加强心理行为教育课程,让他们和其他任课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关爱留守儿童:

一、要有爱心、耐心

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前提,在代理家长工作中应把爱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我们作为代理家长要努力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爱,从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外出务工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留守儿童一般内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较脆弱。另一部分学生是父母在外打工,经常往家里寄钱,有的甚至给孩子买了手机,加上监护人的娇宠溺爱,导致孩子养成大把花钱、逃学上网、吸烟喝酒、自暴自弃等不良行为,这样的学生往往自私、孤僻、暴躁、蛮横。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课余时间讲节俭的重要性,放一些民工在外打工的片,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父母的不易,让他们感到父母出去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使他们生活更好。并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开展心理质询活动,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帮他们少走弯路。鼓励、组织留守儿童们多参加业余活动,以填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空虚。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不能在父母身边撒娇,和父母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所以他们的思想上难免会出现空虚,又由于他们有比别人多出来的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养成自闭的性格或是迷上打游戏等不良的嗜好。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平时多引导他们多读书等进行有益的业余活动。

三、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打架,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极坏影响。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他们代理家长,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如何自我保护。从电视上、网络上、多搜集一些实际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

四、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情况

对于这些孩子,要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授予他们家教的方法,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儿童,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问题及时和学校沟通,并能与学校教育同步,从而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样既能让儿童们劳逸结合,又能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善于和儿童交流沟通,让他们从监护人身上感到亲情,进而对监护人产生依赖性和信任感。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4

淮阴区妇幼保健院“社会妈妈”看望留守儿童

寒风虽刺骨,爱心却暖人。为了让留守孩子们过上温暖春节,淮阴区妇幼保健院的“社会妈妈”们在卫生局妇委会组织下,来到渔沟镇看望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为孩子们送去慰问金,把温暖送到孩子们的心上。

孩子们向“社会妈妈”们汇报了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不辜负“妈妈”对自己的希望和关心。孩子感人的一番话让社会妈妈们心里十分欣慰,衷心祝愿孩子们在全社会共同关爱下,勤奋好学,尊重老师,团结同学,遵纪守法,诚实感恩,自强自立,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成为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栋梁之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妈妈们衷心祝愿孩子们过上一个喜气祥和的新春佳节!(张倩)

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5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哥就一直有关注那些留守儿童方面的信息,有做过很多次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说实话,我还挺敬佩我哥的,心中有所想,就会马上付出行动。

而这一次,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这场活动是网上的一个爱心人士发起的,因为知名度不高,所以这场活动只有几个人参与。但是活动整整筹备就筹备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我们要号召大家捐献他们很多买来却从来没有用过的物资,然后再把他们捐赠给大山里的孩子,并且这些东西都是要我们亲自送过去。筹备了一个月之久,虽然收集到大家的爱心并不是很多,但多多少少也算是对孩子们有所帮助的。在出发给孩子们送物资之前,我和我哥还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了很多的新衣服。

在到达xx大山之后,我算是领悟到了什么叫艰苦的环境。这里的小孩,基本上都是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回来一次,甚至有一些是已经没有了父母,他们都是靠着自己的能力独自生存着。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女孩,只有十三岁,但是她就已经学会了炒菜做饭,学会了独自一人生活撑起一个家,她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哥哥在外面打工,所以就是她一个人带着弟弟生活,她自己都还是小孩,却已经承担起了大人的责任。我去给她送好吃的时候,她却把东西都留给了她弟弟,自己没舍得吃。但是要知道她们一年到头都吃不上几次荤菜,更不用吃这些零食。给他们送衣服的时候,我看到他们身上的衣服基本上都是缝缝补补好多次,穿了好几年,都还穿在身上的衣服。在看到这些后,我突然就觉得自己的生活过的是有多么的奢侈。

关爱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6

为期半个月暑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已经结束了,在这半个月的志愿者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东西,也认识到了以前从来没有想象到的一些状况。在重庆市巫溪县中岗乡参加志愿者活动的那段时间里,几乎每天我的心都会触动,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那里的留守儿童在所有儿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是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也有些是和自己的叔叔阿姨住在一起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当地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又在所有留守儿童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他们都散居在家里,再加上生在贫困的山区,所以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虽然学前教育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属于国家的义务教育,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行为习惯的形成和智力开发等方面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时期,应该一起高度重视。

我问了一些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很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为国家做贡献,也有些留守儿童只是希望自己能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个温暖的家,还有一少部分根本就没有理想和抱负,对于未来是一片茫然。

我问了一些当地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很渴望学习,积极向上,希望自己以后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为国家做贡献,也有些留守儿童只是希望自己能和父母一起生活,有个温暖的家,还有一少部分根本就没有理想和抱负,对于未来是一片茫然。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都很困难,父母都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才外出打工挣钱,但是与此同时由于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不在孩子身边,造成家庭对于孩子管理不周,关心不够,教育不当等给留守儿童的感情和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勾通思想,倾听烦恼,鼓劲上进,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致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像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地约束和教育,导致经常不按时上学,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留守儿童很少说话,经常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发呆,总感觉是闷闷不乐的样子。还有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现有监护人文化程度很低,在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又很差,很多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孩子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部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连孩子在学校的哪个年级、哪个班、哪个是班主任都不知道。所以从来都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孩子自己也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所以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都很差,有些甚至小学没有毕业都放弃学业在家里闲呆着。

看望留守儿童心得体会 篇7

一、开展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力度不够且亲情缺

失的问题进行关爱, 使“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模拟家庭

为了补偿亲情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力, 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关爱, 设计模拟家庭活动。即:每位教师认领几个留守儿童学生,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予照料和关心, 并在节假日、学生的生日等特殊日子, 把他们带回家, 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照顾他们, 让他们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得到亲情般的关怀。我校有的老师利用主题班队会给学生过生日;有的老师在学生生病时送学生去医院看病, 学生打吊针时守着学生;有的老师经常经常同留守学生在同一寝室睡觉, 这些无声的爱唤回了学生缺失的亲情, 同时帮助她们找回了自尊、自爱、自强。

(二) “三结对”活动

一是在学校中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 安排班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的邻居与其“结对子”,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二是发挥优秀教师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开展“当好临时父母、奉献师长爱心”结对帮扶活动;三是倡导同学之间友谊互助, 开展“雏鹰比翼, 结伴双飞”结对帮扶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留守学生”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让他们和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一样, 幸福快乐, 茁壮成长。

(三) 亲情教育课

为了让留守儿童每月至少有一次与外出父母交流的机会, 学校可安排每班每周上一节亲情教育课, 并将亲情课的具体时间通知给家长。留守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 利用视频和亲情电话分批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等, 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 与家长亲切交流。

二、我“留守儿童亲情服务中心”从心理疏导、行

为引导、学业辅导的方式入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一) 强化开展心理疏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障碍问题, 我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开设心理讲座、开展辅导谈话等形式进行心理疏导。教师在学期初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每周不定期集中谈话, 每月组织分类谈话, 及时为学生解困, 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扬起自信风帆。

(二) 着力开展行为引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留守学生大都是走南闯北的“高手”, 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征, 野性, 心用不到学习上来;学习怕苦, 做作业敷衍等。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校正他们的行为。一是运用谈话法, 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及时进行沟通, 进行心灵对话, 解除思想上的障碍。二是运用行为正面引导法, 利用班会等形式, 对学生好的方面给予肯定, 对不利成长行为指出其违害, 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识别能力。三是运用点滴成功激励法, 抓住学生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表彰、宣传, 赋予学生成就感, 以此激励学生进步。

(三) 大力开展学业辅导, 让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爱心爸爸和爱心妈妈

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核心。由于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 教师采用课堂重点关照, 课外辅导, “优差结对子”等形式进行学业辅导。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心展示活动, 抒发学生博爱

的情怀。活动锻炼人, 活动造就人, 学生很多能力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表现。我校为培养留守学生的博爱情怀, 培养“仁爱”之心, 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

过“五四”集体生日, 让每一位留守学生感悟师爱、同学之爱、集体的友爱。今年“五四”留守儿童中心举办了“五四我们的生日”庆祝活动, 几百名留守学生聚集在大生日蛋糕前, 唱着“生日快乐……”的歌曲, 在烛焰中相互祝福, 在老师的朴素话语中, 寄情于父母, 默默念着:“爸爸、妈妈, 你们放心, 学校就是我的家, 在这里也能过一个愉快的生日!”

中秋月夜举行篝火晚会, 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领悟“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人情怀。去年八月十五日中秋夜, 学校举办了“赏月中秋, 篝火激情燃烧”晚会, 几百名留守学生对月抒怀, 尽情地唱, 尽情地跳, 把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 把对老师的爱尽情地唱出来, 把对同学们的友情尽情地跳出来。他们忘不了父慈母爱, 要感恩父母, 也燃烧起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无比热爱的激情。

文化艺术节晚会上, 大型活动中, 让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培养自信力:如登台朗诵诗歌, 做主持人, 唱红歌;在去年的运动会中让他们和常规生对阵拔河赛、迎面接力、乒乓球等比赛, 使留守儿童在学习、活动质量的评价中肯定其每一个进步, 唤起学生成就感。

没有留守动物,只有留守儿童 篇8

略去陆川,谈谈《我们诞生在中国》本身。对于影片突出“中国”字眼,我稍有些不以为然。毕竟,动物并没有国籍,更没有国家认同,只有像人类这种自以为不是动物的动物,才创造出了“国家”的概念。不过,考虑这是一部亲子化的电影,加一些国家概念,在叙述的时候做一些“移花接木”的虚拟工作,也就无可厚非的。亦真亦假,虚实交融,这是这部影片的基本特点,不过在观影的过程中,熊猫、藏羚羊、金丝猴、雪豹等四种出现的主要动物,母亲与幼仔之间的关系,却十分令我动容。

哺乳动物的标志之一是胎生,与其它物种相比,哺乳动物的大脑更加发达。熊猫、藏羚羊、金丝猴、雪豹都需要雌性动物怀胎数月,而它们的孩子生下之后,并不能很快独立生活,所以母亲必须负担起抚养责任。相比之下,熊猫和雪豹都是独居动物,所以影片之中格外强调母子之间的情愫,而藏羚羊和金丝猴作为群居动物,导演勾画的则是一幅温暖家庭的场景。

竞争是大自然最重要的规律,但合作同样不可忽略。川金丝猴群居时,虽然父亲只有一个,但母亲却有很多个,并且彼此之间可以互相照料孩子。这种一夫多妻制度,因为交配权的竞争保证了最优基因的传递,也因为合作抚育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影片的末期,淘淘因为从苍鹰爪下拯救了妹妹而赢得家庭尊重,从侧面也表明了群居的意义。

藏羚羊年度迁徙十分壮观,原因在于所有的雌性藏羚羊和新生儿都会聚在一起,当它们回归雄性种群聚居地时,那种所有羊都同属一个部落的场景更加令人感慨万千。因为外部凶险,因为物种竞争,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以至于雄性藏羚羊和雌性藏羚羊分别之后,已经无法确认彼此和孩子的归属,它们依旧愿意紧密团结,共同御敌。

母亲对于孩子的天然关爱,让我想起了中国6100万留守儿童。人类也是动物,孩子出生后应该留在父母身边,这是天经地义的定律,但我们却生生把它打破了。对于人类来说,由于怀胎期间的养料大量供给脑部,导致人类天生就是早产儿。因为是早产儿,所以人类从出生到独立行走的时间要十多个月,奔跑更是要数年。所以,人类需要父母更多的关爱,0~6岁尤其是0~3岁,婴儿没有溺爱的概念。父母在这个时期需要给他们足够多的爱。这样他们在儿童期才有足够旺盛的精力去探索。

很显然,城镇化、二元结构等等因素,却让数千万孩子缺乏与父母的关爱,这种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却并不值得称道。相反,人类成年阶段的安全感来源,与婴幼儿时期得到的关爱与回应颇为密切。一般而言,那些在婴儿时期得不到足够关爱的孩子,成年之后的精神健康状况会更加令人担忧。人类在母亲子宫里,享受着每分钟72次左右的轻拍,来源正是母亲的心率。这种源自胎儿的节奏感,也让出生后的婴儿在摇篮、用手轻拍时,更适应每分钟72次左右的频率;甚至,在成年之后的高度紧张、矛盾时刻,你抖动的频率也在每分钟72次左右。

人类的生物学定律,对于我们安全感的塑造影响程度,远超过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在留守儿童问题上,人类打破了动物的天性,我们将获得怎样的结局,这是《我们诞生在中国》这部片子留给我的最大问题。

上一篇:口才训练15讲下一篇:202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史地》考试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