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共8篇)

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 篇1

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4]54号),就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转型升级提出要求。通知提出国家级经开区要严格土地管理,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坚持合理、节约、集约、高效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土地开发利用动态监管,加大对闲置、低效用地的处置力度,探索存量建设用地二次开发机制。省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与奖励制度,可在本级建设用地指标中对国家级经开区予以单列。允许符合条件且确有必要的国家级经开区按程序申报扩区或调整区位。

近年来,我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肩负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重任,发展事关全省大局。

开发区是实施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载体和平台,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产业集聚雏形,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开发园区,土地集约效益突显。

一是土地承载能力提高,空间布局优化,为产业集中发展、产业链延伸提供了空间支持; 二是合作园区活力增强,建立现代产业园,引进新的发展理念,嫁接先进管理技术,不仅促进了本区域经济发展,而且优化了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为实现全省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产业特色明显,各类开发园区根据自身状况、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特征,坚持错位发展,形成了众多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

四是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各开发区努力盘活存量用地,消化、处置、盘活了一批低效用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供需矛盾。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直以来,我们是通过扩大增量,外延扩张的方式来推进发展建设。通过低价土地供应来进行招商引资,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土地浪费、效率不高等问题。

一是土地供给相对不足与土地利用粗放浪费并存。从“批、征、供、用”的用地流程来看,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紧张与大量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闲置并存,计划管控、盘活存量和节约集约的任务艰巨。

二是企业生命周期短和土地供应年限长存在矛盾。工业用地的使用年限是50年,但根据去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来看,80%的企业生命周期不超10年,中小微企业更只有2-3年,如遇上经济政策环境调整、部分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减少对土地投入,会进一步加剧开发区土地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等情形。

三是建设占用与耕地补充质量不对等。为有效落实耕地保护政策,中央领导在多次会议上强调耕地保护问题,要求耕地保护必须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各类建设必须做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占水浇地补水浇地”。

土地利用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高度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和实现路径。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必然带来发展方式转变,抓住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这个“牛鼻子”,将进一步推动开发园区转型升级。

一、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切实保障建设用地

一是强化土地规划管控作用。要根据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确定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既控制土地资源供应总量,又严格制定发展界限,全面加强土地用途管制。要切实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与产业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凡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建设用地预审。要建立土地规划的动态评估修改机制,保证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能及时落地。

二是优化空间格局。要按照要素集约、产业集群服务配套的原则,在开发区内规划出各类产业园区。搞好同类企业上下游产品的搭配,产业链条的衔接,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商务成本,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要通过合理规划,构建区中有园、一区多园、产业特色鲜明的开发区,走出一条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催生特色产业带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实行开发区国有土地出让、租赁和作价入股等配置方式,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鼓励企业租用土地;严格界定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逐步减少划拨供地范围;加强土地使用税征管,依法适时调整城镇土地使用税标准,实行差别化土地使用税征收政策,促进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

二、坚持严格管理,提高用地效率

一是严格项目用地准入门槛。要严格执行用地标准,依据规定的行业、产业用地控制指标和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要坚持有保有压,优先保障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国家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1亿元或省级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6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为小微企业入园创造条件。

二是大力盘活低效闲置土地。园区要结合本园实际,依法有序的开展低效存量土地的处置工作。采取依法收回、收取闲置费、有偿收购等措施清理开发园区闲置土地。对闲置土地连续满2年依法应当无偿收回的,必须无偿收回;土地闲置连续满1年不满2年的,按出让或划拨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鼓励企业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前提下增资扩股、鼓励企业之间通过资金、技术合作实现强强联合,通过腾笼换鸟、退二进

三、分割置换等举措,盘活低效用地。

三是加强土地供后监管。对已批准征收的新增建设用地实行全程监管。新增建设用地依法批准后,项目所在地应及时实施征收,要建立供地和用地双方的双向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土地出让合同和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的约定,实行“净地”供应。用地单位应按约定的开竣工时间及各项规划条件实施建设,加大土地利用动态巡查的力度,确保项目按时发挥效益。

三、坚持责任担当,着力构建土地利用新格局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开发园区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分工联系制度,解决转型升级中的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并针对转型升级的进展情况开展考核评估,对工作推进和任务落实进行检查。

二要明确责任。按照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履行职责与追究责任一致的要求,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职责,加强协调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公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

三要完善考核制度。认真开展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工作,将投资强度、产出效益、闲置低效土地处置纳入考核内容,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坚持园区评价与供地计划相结合,控总量、盘存量、促流量,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开发区节约集约用地 篇2

一、严格监管土地出让合同和土地划拨决定书

为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 现阶段我国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主要通过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等手段来执行。为加强对这一过程的监管,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通知》对于不同类型的用地提出了明确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标准, 对于工业和经营性用地, 要求严格落实工业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于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 则要求加快编制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标准, 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 采用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的方式转让, 从而完善公益用地的划拨制度。

对于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 《通知》引入了新的监管制度。一方面, 要求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定期评价分析, 研究完善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措施;通过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调控, 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政策实施;另一方面, 引入了社会监督机制, 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 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通过这样一种动态监测制度, 一是要从源头上控制各种非法用地进入市场;二是可以形成一种对违法用地“人人喊打”的社会氛围, 真正使节约集约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在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方面, 《通知》也要求将建设项目依法用地和履行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情况, 作为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的一项内容。国土资源部门须检查并出具核验意见, 检查核验不合格的, 不得通过竣工验收。政府部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土地时, 还须秉持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 统筹协调各类建设用地;同时, 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 还要求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中有关建设项目投资额、开竣工时间、规划条件、价款、违约责任等条款, 不达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合格。对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少批多用等改变土地使用条件的, 由土地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其责任。

二、建立土地变化状况的监测系统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法》第29规定: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该法第30条规定:国家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根据以上法律条文, 《通知》进一步提出利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 做好年度土地变更调查,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全面掌握各类土地变化状况。每年国家有关部门应选取若干个省级行政区, 进行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特别是重点监测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减少和违法用地等情况。通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 严格执行节约集约土地政策, 树立一批节约集约用地典型, 达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同时, 通过每年选取不同的省级行政区进行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监测, 从而形成良好的监督机制。此外, 还应引入社会监督机制, 如对于监测结果要及时向社会公布, 树立典型, 查处一批违法用地的大案要案, 切实有效地贯彻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政策。

由于以往我国对于土地的使用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 《通知》则提出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 如要求在制定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上要采取消耗考核办法。并明确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的标准, 不仅要关注GDP总量的增长, 而且应关注单位GDP消耗土地的数量。对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长, 也引入了新增建设用地考核的指标, 同时, 还为考核制度确定了严格的量化标准。考核过程中, 经依法批准的土地项目竣工后, 应对其产业先进性、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做出评价, 对项目前期各职能部门的审批意见、土地出让合同及招商引资协议相关约定等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应包括:产业政策执行情况、投资情况、土地产出效率、环境保护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企业内部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例和开竣工时间等。同时, 还应建立适当的奖惩制度, 对经评价考核后评为较优秀的企业, 在申请新项目、扩大投资生产用地规模、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可给予优先权;而评价考核不合格的, 则应责令其限期整改, 并按合同和协议规定的相关条款追究其违约责任, 同时, 在整改达标要求前, 该项目不得申请新项目或扩大用地规模, 并限制或取消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从而达到全面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用经济手段贯彻落实节约集约土地政策。

在考核制度的具体执行上, 应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制定出具体的考核办法, 编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同时, 在地方上, 应实行上一级人民政府对下一级人民政府的分级考核, 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 考核结果由同级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 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 以作为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一。因此, 各级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考核制度, 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制定出具体的土地政策实施办法, 切实贯彻节约集约的土地政策。

三、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通知》还提出要综合运用法律、金融等手段对违法用地进行监管。我国《土地管理法》在第7章就明确规定了各种违法用地的法律责任, 《通知》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要求由国家国土资源部会同监察部等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 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 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同时, 还需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通知》中还要求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关于闲置土地的有关规定。如《土地管理法》第37条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 应当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缴纳闲置费;连续两年未使用的, 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而《通知》也进一步明确了严格执行土地闲置的有关政策。

在运用金融政策手段调控方面, 《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对房地产项目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不足 1/3或投资不足1/4的企业, 应审慎贷款和核准融资, 从严控制展期贷款或滚动授信;对违法用地项目不得提供贷款和上市融资, 通过对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控制, 减少流向土地开发方面的资金, 从客观上实现了节约集约用地;对于违规提供贷款和核准融资的, 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集约节约用地的制度命题 篇3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对于城市还是农村,土地的重要性及其资源的稀缺性都决定了它是最重要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威廉·配第的话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不仅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重要生产资料,更应成为农民的一大财富。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我国人均占有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3.26%,可以说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定下了守住18亿亩耕地面积的底线。而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生态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便使得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近期各地出现的以强拆等为表现形式的圈地热正是这种矛盾的体现。

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与土地紧缺并存的,是同样严重的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土地资源,而且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性障碍。

反思土地浪费的制度根源,1998年出台的《土地管理法》,为了解决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按照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这部法律,采取以计划配置为主、市场配置为辅的办法。然而这部法律首先禁止了集体土地自主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规定只能由国家垄断提供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指标和供给,同时更在使用权流转方式上限制只有划拨和征用两种。

实质上“划拨”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豪华办公楼、官府大厦的出现正是因为政府用地划拨,就相当于免费使用。征用对应的“有偿”也意味着并非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

工业用地问题更多,我们引进了香港的土地批租政策,但演变的结果却是扭曲了的行政定价、协议出让。政府官员为了引资和地域经济发展,将地价压得很低,甚至是零地价,造成很多开发区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另一个乱象是很多经营性房地产商挤向开发区,私自改变土地用途。

正是因为现有土地管理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各地才出现想方设法冲破制度的情况。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土地制度成为了土地浪费的根源。集约节约用地并非只是用地方式的创新,更需要的是制度的完善。

日前,湖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重点从土地利用规划、工业园区用地、集约节约用地约束机制等5个方面对节约集约用地提出明确要求。

节约集约用地自查报告 篇4

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局:

根据晋国土资办发[2014]79号文件、《省厅关于开展节约集约用地专项检查工作的补充通知》及市局11月11日会议精神,我局对2009年以来已审批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应和建设用地情况进行了逐项自查清理,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予以排查,现将自查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清理工作情况

局内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用地、国土资源交易、测绘等股室参与的专项自查工作组,对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浮山县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的批次和单独选址的建设用地供应和使用情况开展自查。通过查看网络监管平台、查询台帐档案、实地核对信息,逐宗核实批准用地的利用状况。

通过自查,将供地和用地基本信息整理汇总,填表登记。2009年至2013年,浮山县共报经省以上政府批准13个批次和1个单独选址项目用地,涉及40个地块,批准面积101.9395公顷。截止2014年9月底,已征收土地面积90.3391公顷,供应项目使用92.5782公顷,平均供地率为90.82%。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近年来,浮山县坚持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创建指标标准框架体系,出台了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度10多项。按照国土资源政策法规以及节约集约利用的相关规定,自用地获批后,及时上报县政府实施征地,并督促征地补偿款及时足额落到实处,发放到被征地村组和农民手中。县政府批准用地后,及时供应批准用地,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相关用地信息报至土地动态监测监管网络系统。

关于节约集约用地方法的研究 篇5

一、我国土地利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其表现为城市数量的不断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然而,由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资源,造成耕地面积的锐减。同时,大多数城市的发展采用的是粗放式的外延扩张模式,盲目地扩大建设用地规模,忽视城市内部土地的集约利用。因此,无论是从保护耕地资源,还是从城市发展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角度来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都非常重要。

二、节约集约用地的含义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三、我国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相关研究的兴起,学者们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探讨了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构建了基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城市土地资源集化配置模式,指出土地置换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手段,并对产业用地置换做了初步研究。同时立足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实际,探讨了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土地利用集约化的类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般现为从劳动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最后随着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形态城乡融合,土地利用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生态型集约的发展过程。部分学者引入城市可持续发理论,探讨城市士地可持续利用与集约利用关系,研究指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发展观是城市土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与依据,城市土地利用既要求节约用地,追求士地产出效益,又要注重土地力的适度和可持续挖掘,应避免矫枉过正造成城市社会环境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和客观性原则

指标的选择要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各类指标在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实现程度上必须具有明确的意义。必须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数据的取得应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数据测定处理以及权重确定和指标聚合的方法必须标准规范。指标体系要能够全面反映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能够充分揭示各类间接、直接不可持续的因素。从而达到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全面性和相对独立性原则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评价很难用一两个指标全面地反映出来,因此指标体系必须体现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三效益的统一,同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可信度。另外,指标体系内的各指标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可以降低信息的冗余度,即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应相互关联,同时又彼此独立。

3、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土地可持续利用有着空间特点,在全面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因素的基础上,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强调不同的因子,即土地可持续利用决策过程中的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4、静态水平指标与动态水平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现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当前的环境资源状态是否可持续,要综合分析各影响要素的静态水平和动态趋势才能做出合理的评判。在指标体系中也必须紧密结合表征与可持续性相关的各类要素的本底水平(存量)和变化速率(流量)这两类指标。

五、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控制方法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保护耕地资源和城市开敞空间的问题, 多数国家对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仍比较重视, 在实践上对集约化利用土地的方法和途径也作了较多的探索, 其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分区管制、税收调节和规划控制三种。

1、分区管制

分区管制是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方法, 具有法律效力, 是西方最著名的土地利用管理形式。根据需要, 分区管制可以将土地集约的规划意图落实在空间上。分区管制制度创始于1692 年, 盛行于20 世纪30 年代美、英等国家城市化急速扩张阶段, 一般通过分区条例来

实施。其中分区条例由社区规划师和规划咨询部门来制定,当社区立法机关通过一定的程序采纳分区条例后, 便获得了法律效力。分区条例一般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规划图则,把该社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每一区域内的每一地段位置十分清楚, 并标明不同的使用功能;第二部分是文本, 具体而详细地规定每一分区中的建设项目及用途, 详细到具体建筑的最大高度、退后红线以及底层面积等。

美国是典型的通过分区进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国家, 通过确定土地使用密度和容积率实现对土地用途的管制, 管制对象集中在建筑物及其布局, 同时还包括建筑物及其他构筑物的高度、层数、规模、建筑线, 最小空地率、建筑密度、最小容积率等。通过土地使用密度和容积率进行“量”的控制, 可以达到土地集约利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土地资源匮乏的国家, 日本政府先后颁布了《城市规划法》、《市街地建筑物法》、《农地法》、《新城市规划法》、《建筑标准法》等, 逐步确立了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程度, 防止投机性囤积土地, 日本政府还对空闲土地进行了管制,日本政府规定, 凡符合空闲地制度中关于确认为空闲地条件的土地, 都道府县知事有权要求其所有者提出这块土地的利用处理计划, 并监督其利用方式是否符合规划用途。

2、税收调节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也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根据房地产权变化,普遍实行较高的不动产税政策, 并对粗放利用的土地施以重税, 对集约利用的土地施以轻税,这一机制十分有效, 可以促进更加集约地利用土地。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整来鼓励集约用地是美国各州政府、联邦政府以及地方政府采用的主要经济手段。如美国的地方政府经常采用开发影响税、改良税以及不动产转移税的征收抑制局部地区的土地开发活动, 从而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征收开发影响费也是美国地方政府经常采用的经济手段。开发影响费是美国地方政府对新的区域进行开发收费的形式之一。尽管征收开发影响费的主要目的是为开发建设筹措资金, 但同时也是政府调控土地开发利用的手段。如果地方正府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计划对某些“白地”区域的开发活动进行抑制, 就会提高征收开发影响费的数量;反之, 如果鼓励对某一地区的开发, 就降低这一地区的开发影响费。双轨税率是另外一种已经被提议的用以促进城市地区填充和再开发的经济鼓励措施之一。根据这一制度, 对土地价值以较高的税率征税, 而对建筑物的改良价值征以较低的税费,从而降低土地集约利用的税负, 提高土地粗放利用的税负。

3、规划控制 世纪50 年代以来, 北美和欧洲部分城市的郊区化演变成了低密度的城市蔓延, 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城市基础设施规模效益下降、中心城市衰退等一系列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美国各州政府以“精明地扩展”理念为基础, 提出了多种规划措施, 以提高现有建成区的开发密度, 以减少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节约集约用地现场工作会议材料 篇6

市国土资源局 明才(2007年8月)

同志们:

土地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继2004年10月21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之后,又于2006年8月31日下发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31号文件精神,严格土地管理,加强土地调控,省政府办公厅于2007年2月14日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07]2号)。这些文件的发布实施,使我国的土地政策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土地的需求十分旺盛。如何破解用地难题,消除土地制约瓶颈,真正把市委九届二次全会提出的“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主基调落到实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土地作为宏观调控的闸门,严在哪里,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要想合法取得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符合规划必须通过规划调整来解决。二是用地计划。要想依规报批用地,必须取得指令性 计划用地指标。三是基本农田。除国家、省重点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用地外,均不得占用。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地方讲:项目引来了,就是落实不了地,无法推进。实事求是地讲,有些项目的确有土地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家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政策的大背景下,由于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现行的土地供应政策,自然就不能供地了。但这绝不是项目上不去的决定因素,关键的问题是一些项目在选址问题上很多因素没有考虑进去。如:符合不符合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调整规划能不能实现?涉及不涉及基本农田?符合不符合产业政策?用多少地合理?计划指标如何去解决?我想这些应是我们上项目考虑的问题。

下面,按照市政府这次会议的安排,围绕上述问题,我就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利用国家土地政策破解我市用地难题讲几点意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有助于我们项目建设和合理用地。

一、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

所谓规划调整是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不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建设用地、耕地等主要用地规模及总体布局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的局部变更。

(一)可以申请规划调整的项目范围。主要包括: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的大型能源、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改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除此以外,列入或为实施省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行业发展建设规划、区域发展规划、计划的项目;列入或为实施市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项目;列入或为实施市级以上政府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军事、卫生防疫等具有特殊选址要求的建设项目;县(市)城市建设,涉及城市规模和布局变化的且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符合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原则的,由设区市以上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备案的一般生产性建设项目,不涉及基本农田的,均可申请规划调整。

(二)规划调整的基本方法。为实事求是地解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我省规定了三种规划调整的方法。一是按项目进行规划调整。这种方式只适用于能源、水利、交通、矿山、军事设施等单独选址的项目建设需要调整规划。二是集中进行规划调整。即通常说的优化布局调整,是指将零散的规划建设用地集中到近期需要用地的区位,使规划建设用地集中连片,从而满足城市、村庄及独立工矿区近期建设用地的需要(市装备机械制造工业集聚区用地采取此办法解决)。这种规划调整方式的特点是不带项目进行规划调整,一次可调整出多块土地,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符合 工业用地、商业服务用地、商品住宅用地及其他经营性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的要求。三是按计划进行规划调整。这种方式主要是解决在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批准前,一些地方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已经使用完毕,需要经过预支规划指标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但预支规划指标时,预支规模必须控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内,空间结构必须符合新修编的规划大纲或者规划意图。预支的规划指标,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中核减。

二、关于建设用地预审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

(一)预审管理。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该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二)预审申请。需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核准、备案的建设项目在申请核准、备案前,由建设用地单位提出预审申请。

(三)预审受理。国土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由国土资源部委托省国土资源厅受理,其中建设项目占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的,由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市国土资源局受理,提出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由省国土资源厅预审的建设项目,省国土资源厅委托市国土资源局受理,提出初审意见,报省国土资源厅。受上级委托负责初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初审工作,并转报上级。

建设用地单位申请预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①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②预审的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拟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选址情况、用地总规模和拟用地类型、补充耕地初步方案;③需审批的建设项目还应提供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批复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一的,只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预审的主要内容:①建设项目用地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②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③建设项目用地标准和总规模是否符合有关规定;④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方案是否可行,资金是否有保障;⑤属于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的修改方案、建设项目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预审时限: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自受理预审申请或者收到转报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出具预审意见。二十日内不能出具预审意见的,经负责预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预审意见:预审意见包括结论性意见和对建设用地单位的具体要求。预审意见是建设项目批准、核准的必备文件,预审意见提出的用地标准和总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阶段应当充分考虑。建设用地单位应当认真落实预审意见,并在依法申请使用土地时出具落实预审意见的书面材料。核准或者批准建设项目前,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文件有效期为两年,自批准之日起计算。已经预审的项目,如需对土地用途、建设项目选址等进行重大调整的,重新申请预审。

三、关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一直是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6年国务院31号文件把土地利用计划作为控制用地规模,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指出了新的形势下土地利用计划工作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办法,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为主体,以参与宏观调控和严格耕地保护为重点,对照原来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现了三大改变:一是新办法改变了计划指标体系。新体系由新增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土地开发整理计划指标和耕地保有量计划指标三项组成。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包括建设占用农用地和未利用地。与以前不同之处,就是把建设占用未利用地也纳入了用地计划管理。二是新办法改变了计划监管办法。工业用地必须实行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计划指标不能再与工业项目一一对应。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我省采取留 出一定比例的用地计划指标,用于省政府及其投资主管部门所确定的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不可预见的重大建设项目用地,其余指标下达各设区市和扩权县,用于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建设用地。

今年,省里直接下达给我市用地计划指标为4665亩(不包括省里统一安排的重大项目的定向指标和预留的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不可预见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其中扩权县675亩。预计我们还能争取到省预留农用地指标1000亩左右,未利用地指标3000亩,通过土地置换能解决2000亩,内涵挖潜,利用存量地也在千亩以上,几项加起来近万亩,按每亩投资强度100万元计算,可以保障100亿元的投资用地,基本上可以满足用地需求。但是,目前用地指标不足仍是影响和制约项目建设发展的因素,最大问题是列入省重点项目不多,争取省预留指标太少。一是今年省下达各市用地计划指标63240亩,省下达我市指标只有4665亩,低于全省平均数1084亩,指标数位于全省 位。造成指标少的主要原因是,省下达各市用地计划指标主要依据各市今年预报的项目确定的,由于我市项目少,特别是大项目、重点项目少,省给我们安排的用地计划指标也就少。二是今年省留重点项目定向计划指标65220亩(下达指标时已经安排完毕),占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数的38.8%,比下达各市用地计划指标总数多1980亩。但我市只有3个项目列入了省重点项目,省安排定向计划指标390亩,使用省重点项目指标数量位居全省末位,远不如其他市一个县的用地计划数量。三是今年省留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不可预见重大建设项目39540亩,占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数的23.5%,主要用于列入省政府和省发改委重点产业支撑项目和不可预见重大建设项目,由于我市大项目落地难度较大,一些中小项目达不到省重点项目的标准,多数项目不能列入省重点项目范围,使用省控指标的数量也远远落后于其他市。为了弥补用地计划指标不足,最近,我们通过实地调查,认真筛选了8个重点急需的生产性项目和急需建设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用地5673.087亩,拟请省政府批准使用省预留计划指标,以缓解我市用地计划指标不足的现状。下一步,希望市、县要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通过向省汇报、积极跑办,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能够列入省重点,使用省预留计划指标。

四、关于土地置换

当前,城市建设用地匮乏已成为困扰各地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文件)精神,今年2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土地调控政策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07]2号),其中在深入推进存量挖潜和集约用地条款中明确了“已经依法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或者建设用地使用证的土地,可以置换;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标为建设用地且实际勘察结果为工矿废弃地的土地,有关市、县政府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以用于置换。置换后新的建设用地应当选址在基本农田之外的土地。实行土地置换要严格遵循不占用基本农田、耕地和农用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供地方式,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符合 规划调整条件。”省国土资源厅为规范土地置换行为,对2005年制定的《土地置换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3月27日正式下发。

(一)土地置换程序。土地置换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步是对原有闲置建设用地的复垦;第二步是对拟置换的集体土地报批。

1、土地置换项目的立项。由县(管理区)国土资源局对拟复垦的原有建设用地进行调查摸底、筛选,确定复垦地块。由市国土资源局向省国土资源厅直接申请,省国土资源厅接到申请后,对复垦地块进行实地勘察,出具批准立项报告。审核的内容:一是是否依法取得了建设用地批准书或建设用地使用证(如已批已用的砖瓦窑、旧村址、已批未用的其他建设用地等);二是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标是否是建设用地,且实际勘察结果为工矿废弃地或村庄废弃地(县政府出具的证明文件)。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图斑标明是建设用地,实际勘测结果是农用地的,可灵活掌握,也可认定为建设用地。经审核,符合复垦立项的,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用于土地置换的土地复垦项目立项批复,土地复垦项目由县政府投资实施,复垦完成后,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请验收程序和标准申请省国土资源厅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报告。市县政府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就可以用复垦验收的土地置换其他农用地。

2、土地置换报批程序。原有建设用地复垦验收工作完成后,根据当地建设项目用地需要进行选址,用复垦的耕地置换新的建设用地。首先由市县政府提出申请(跨县进行土地置换的由市政 府提出申请),新选址的项目用地除用于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或易燃易爆危险工业项目按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程序报批外,其他项目申请土地置换分批次报批。涉及农用地的,连同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一起,逐级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核。300亩以下的,由省国土资源厅代省政府审批,300亩以上520亩以下由主管省长签字省政府审批,520亩以上省长签字省政府审批。

(二)土地置换条件、要求。按照冀政办[2007]2号文件和省国土资源厅《土地置换办法》规定,置换后新的建设用地应当选址在基本农田之外的土地。实行土地置换要严格遵循不占用基本农田、耕地和农用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征地程序和补偿标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供地方式供地,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符合规划调整要求。具体讲,土地置换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用于土地置换的两块地都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批已用的建设用地复垦,复垦的建设用地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的建设用地可以选址在规划圈内也可以选址在圈外,但不能占用基本农田,用地选址在规划圈外,需要规划调整。复垦的建设用地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外的,新的建设用地必须选址在规划圈内;已批未用的建设用地复垦后,新的建设项目用地只能选址在规划圈内。二是已批未用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置换,只能还用于能源、交通、水利等项目用地,不能干别的。三是土地置换应当取得土地权利人的书 面认可。拟置换的土地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应当取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四是用于置换的两块土地面积相当。土地置换的面积不能突破原批准转用的土地面积,不能因土地置换造成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农用地面积减少或耕地面积减少。也就是说原来批准的是100亩,只能置换100亩或少于100亩,如果多出来,多出部分按正常的农用地转用和征收程序组卷报批,并占用年度计划指标。五是用于置换的土地不得低于将要占用的农用地质量。原来批准的是非耕地不能置换耕地,但原来批准的是耕地可以置换非耕地(好地可换次地但次地不能换好地)。六是对已批已用或已批未用的国有建设用地复垦成耕地置换集体土地的,市、县国土部门应当与原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退地协议书。对新占用的农用地必须征得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签订征地协议。七是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上为建设用地,且实际也是建设用地,但没有土地手续的(1996年以前的违法用地),应向省级缴纳每平方米15元的耕地开垦费(有土地使用证的不交)。八是土地置换经省政府批准后,由市县政府根据省政府批准的文件组织实施。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供地方式和用地定额、地价标准执行。

(三)我市土地置换工作现状。去年,省国土资源厅举办全省建设用地置换培训班后,我局召开全市国土资源局长会议,已对土地置换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目前,各县基本上完成了本辖区内已批未用的建设用地和废弃工矿、砖瓦窑、旧村址和其他闲 置不用的各类建设用地清理,并进行了登记造册和图上标绘。张北、万全、涿鹿、怀安、沽源、康保等县和察北管理区已开展了土地置换工作。张北县为破解用地不足,充分利用土地置换政策,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用地需要,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亲自督导,县国土资源局深入各乡(镇)调查摸底,寻找可置换的闲置土地资源,土地置换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通过实施土地置换满足了各项用地的需求。截止目前,全市已批准用于土地置换的旧村址、已立项废弃砖瓦窑复垦项目56个,约4000亩。其中,张北县土地置换项目28个,2113亩(省国土资源厅已批准分批次置换农用地转用300亩);怀安16个,872亩;万全复垦项目6个,300亩;涿鹿6个,309亩;沽源4个,364亩。这些项目复垦验收工作完成后,可申请置换一大批用于各类项目建设的农用地,对有效地缓解各县农用地转用指标不足,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根据我们的掌握,已经上报摸底情况的15个县(包括管理区)中,只有5个县已经过省市批准立项,其他县还未进入实质立项阶段。有关县如果需我们帮助,请及时与我局土地利用科沟通,我局将积极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五、关于基本农田问题

目前,国家对占用基本农田限制的很严,卡的也很死。但并不是冻结,仍然留了一个口子,如:国家、省重点的能源、交通、水利、矿山、军事设施用地,还是可以规划调整报批的。对此我 有两点想法建议:一是对难以避开,确实需要占用基本农田的一些城市建设项目和单独选址的项目,在项目包装上、立项报批上、位置选址上以及项目名称上可往已建或在建的能源、水利、交通、矿山等的国家、省重点项目上挂靠。争取以生活后勤服务、连接线、延伸线、产业延伸项目等名义申报立项,进而依法依规解决占用基本农田的问题。尤其在项目的前期运作上,要有这种意识,这样跑厅里跑部里才有解决的可能性。例如:2005年蔚州镇190多亩的住宅项目,就是以蔚州煤、电、气一体项目的综合服务区名义批回来的;张宣公路拓宽占的基本农田,也是以丹拉高速与市区连接线的名义运作的。也就是说,部里、省里想扶持你张家口,你得给人家找个政策理由。二是摸清基本农田现状的底数,为下一步争取规划的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的缩减找准理由、提供依据、做好准备。基本农田划定已经十多年了,这期间,政策导向、土地类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今后国家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占用上的限制、违法查处上的力度会更加严格。所以,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通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基本农田现状底数。1996年前,在核定基本农田面积时,由于当时工作不细,有的甚至把国有河道、国有集体林地、滩涂水面、荒坡荒沟都划进了基本农田,特别是多数把城镇周围耕地都划进去了。而国家、省里现在审查批准土地,是以图说话,你要上项目、搞建设动不动就会涉及基本农田。所以这次土地大调查,一定要把划定基本农田范围现状搞清楚。尤其要把生态退耕、沙化、盐碱化、水毁、撂荒、过去错划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地类数据、比例搞清楚,为下一步争取政策,进而缩减保有量奠定基础。同时,要把十多年来,县、乡、村退出的耕地和国家、省、市投资开发新增加耕地的数量、质量、位置搞清楚,为将来基本农田位置上的调换提前做些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下一步,如果国家政策允许你调换基本农田的地块位置,你得有地可调,底数清楚了,多争取的余地会更大一些。这样,我们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又保证了基本农田的数量,而且为落实区域经济布局,解决县区产业项目集聚区用地拓展了思路空间。

六、关于未利用土地政策

我市在未利用土地的占有上,相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未利用土地较多,是我们张家口的优势。目前,国家在管理未利用地方面相对于基本农田、农用地的管制较为宽松,征用、占用未利用地的成本较低,有利于招商引资。尽管今年国家对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亦实行了计划管理,但指标由省国土资源厅统一掌握,实行预控管理,也就是说,相对于农用地计划指标是较容易争取的。

现在国家、省政府对未利用土地有三条基本政策:一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将集体未利用地转为集体建设用地的,除市辖区外,由设区市政府审批。二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国有未利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由设区市政府审批。三是对农村村民建住宅需使用集体未利用地的,由县政府审批。鉴于上述情况,各县区要 把握好第二次土地大调查、正在进行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三大机遇,做好以下工作:

1.实事求是地做好二次土地大调查。这次土地大调查,是现状的调查,要吸取十年前调查的教训,在确保耕地保有量指标的前提下,把事实上确实不是耕地,不是草地、林地等当时搞错的纠正过来,特别是对拟选定的工业集聚区范围内,经过现场鉴定确认,实事求是进行地类变更,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对小片荒、撂荒多年的旱地,严重退化的草场草坡,虫害、病害严重的小老树,要争取从地类上调整为未利用地。进而扩大未利用土地比重,为下一步调整规划、以项目争取土地报批创造条件。2.结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对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未利用土地权属性质进行重新界定。特别是县区、乡镇今后拟选定安排的区域,要重视起来。90年代初的第一次土地详查时,当时确定的集体所有土地比例很大。现在看来,上企业办项目,受到了很大限制。集体所有的,就得依法给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就得报省里批准。因此,在这次调查中,要坚持依法界定权属,找足法律依据,做好村集体工作。在对地上附着物,前期开垦费用合理补偿、维护稳定的前提下,依法增大国有未利用地的比重。

3.关于疏林地、草地问题。首先讲,按规定林地、草地、池塘、水面属农用地,而农用地要转为建设用地就得有计划指标,并且报省、国家批准。所以建议各县区:对拟选定的工业集聚区范围内,已基本消失的林地、严重退化的所谓草地和干涸多年的 淖、池塘、废弃的小水库,应及早责成林业、畜牧、水利等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鉴定,政府同意后,土地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认可,进行地类变更。别到项目用地时才办,那样容易引起上级部门误解;对选定区域内的“一退双还”等生态工程,通过做工作,看能否由政府出资,异地造林种草。从上而下,从图上、微机里调换出来,以方便今后的项目用地。

七、关于土地执法监察工作

根据我们的掌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一些地方土地违法行为又有所抬头。最近省国土资源厅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查处违法占地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正在组织各市之间进行联查,希望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这次会后各县国土资源局要认真落实土地巡查责任制,加大巡回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制止土地违法行为。对责任区内发生土地违法案件未及时发现和制止的,要严肃追究巡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加大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必须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按法律规定应当拆除或者没收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的,不得以罚款、补办手续取代。对土地违法行为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典型的土地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

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落实制度 篇7

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据中国土地学会网站资料显示,最近10年中有7年的全国土地日主题都集中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上,足见国家对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视。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一方面,有限的国土要保障13亿人口粮耕种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建设项目对用地的需求很旺盛,而土地供应数量始终是有限的,在这种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只能节约集约用地,舍此别无他途。

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同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同时,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今年6月,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提升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国土资源部专门颁布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要求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目的。

二、粗放和低效用地现象仍然普遍

一方面,我国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已经很完备,规定已很详尽了;另一方面,粗放、低效用地甚至浪费土地的现象又很惊人。

前段时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人员在北京举办了以“城镇住房空置率及住房市场发展趋势”为专题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报告称,我国家庭自有住房率达90.8%,2013年城镇地区住房空置率为22.4%,空置住房约4898万套。当然,这个4898万套空置房数量有待权威部门的核实,但是没有人否认全国各地存在大量住房空置的事实。显然,空置房数量多了,空置房占用的土地自然就多了,就是在低效用地和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

再举一个例子,2013年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12个省区的调查显示,12个省会城市全部提出要推进新城新区建设,共规划建设了55个新城新区,其中沈阳要建设13个新城新区。在144个地级城市中,有133个提出要建设新城新区,占92.4%,平均每个地级市提出建设1.5个新城新区。161个县级城市中,提出新城新区建设的有67个,占41.6%。很多新城规划面积达到了现有城市面积的一半多,规划人口基本相当于现有城市人口。

试问,规划圈占这么多新城新区,哪里会冒出这么多城市人口来居住?农村人口以其收入水平根本无力在城市购房生活。这些新城新区很可能沦为“鬼城”、“空城”,6年前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元,打造面积达32平方公里、可居住100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而现今却人气冷清、房屋空置、商业凋敝,成了一座无人居住的“鬼城”。

不管是住房大量空置,还是盲目建设新城新区,都是在低效利用甚至浪费我国本已稀缺的土地资源,这既不符合“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也冲撞了最严格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底线。

三、节约集约用地关键在落实制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节约集约用地呢?

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用好“两只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界限,让“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首先,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护产权、保障公平竞争、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以及必要的市场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其目的是为市场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环境、提供服务,而不是替代市场的作用。

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通过建立和完善节约集约用地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度,划定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边界,构筑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搭建用地市场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平台。比如,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来确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年度用地规模,通过土地规划和计划指标来控制城市各行各业的年度用地计划,明确不同城市各种产业用地的控制标准,清晰界定城市发展的边界;如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工作等市场运行的基础性保障工作,定期发布城市土地在产业的分布情况和闲置土地的情况,及时提供市场主体交易土地需要的基础性数据信息等公共服务,等等。

其次,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是通过土地价格引导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土地市场交易主体通过供求关系变动、自由竞争和土地交易价格的自动均衡,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

大量空置房和城市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同时存在,说明这些空置房跟市场需求脱节,空置房的定价超过了城市居民的购买能力,造成了住房空置和土地的闲置浪费。盲目建设的新城新区,一般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政府决策一厢情愿造成的。解决这类土地闲置浪费问题的办法就是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规范土地出让收入收缴,禁止零地价、低地价招商引资等;通过征收不动产税和空置费等,促进空置房和闲置土地的盘活使用;通过稳定货币发行,控制通货膨胀预期,挤压囤地囤房、炒地炒房的盈利空间,减少捂盘惜售,最终达到减少空置房数量和减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目的。

最后,节约集约用地,减少空置房数量,杜绝“鬼城”、“空城”的出现,关键在于落实制度,将已经颁布生效的制度执行到位。“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足球世界杯赛场上,谁只要违规恶意冲撞对方,裁判会立即出示红牌将其驱逐出场,不然球员都去犯规占便宜进球,比赛还有什么看头。节约集约用地,我们不缺纲领、不缺制度、不缺政策文件,缺的是执法如山的执行力。试想,农民在自己土地上修建几十平方米的房舍都要审批,面积达几十平方公里可居住上百万人口的康巴什新城,难道不需要土地规划许可?难道不使用土地指标?这样大规模的新城建成“鬼城”、“空城”,造成了多么惊人的土地闲置浪费。

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节约集约用地 篇8

据了解,这次调研旨在了解湖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基本情况,总结提炼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出台有关政策,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与管理水平。近年来,湖南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省城镇化水平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2年的46.65%,并初步形成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县城和中心镇为基础的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全省国土资源系统立足职能职责,积极加强用地规划管控,有力保障城镇发展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和生态,不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大力推进节地型城市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王广华强调,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和克服的难题,要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用地,必须将落脚点放到节约集约用地上面。(江 翔)

湖南基础地理信息库与交通运输基础信息库资源将共建共享

6月13日,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长沙与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签订了基础地理信息库、交通运输基础信息库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数字湖南建设,这标志着我省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据悉,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此前已先后与湖南省公安、旅游、工商、电力、气象等9个省直部门签订了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合作协议。(萧 欣 江 翔)

上一篇:蒲公英优秀教案下一篇:为祖国奉献演讲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