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精选8篇)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篇1

第三十四条 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经营者协商和解;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

(四)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五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消费者在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服务者要求赔偿。

第三十六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第三十七条 使用他人营业执照的违法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可以向其要求赔偿,也可以向营业执照的持有人要求赔偿。

第三十八条 消费者在展销会、租赁柜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结束或者柜台租赁期满后,也可以向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要求赔偿。展销会的举办者、柜台的出租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追偿。

第三十九条 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的经营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的经营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规定外,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一)商品存在缺陷的;

(二)不具备商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出售时未作说明的;

(三)不符合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商品标准的;

(四)不符合商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

(五)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六)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的;

(七)服务的内容和费用违反约定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形。

第四十一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治疗期间的护理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等费用,造成残疾的,还应当支付残疾者生活自助具费、生活补助费、残疾赔偿金以及由其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的,应当支付丧葬费、死亡赔偿金以及由死者生前扶养的人所必需的生活费等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侵害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第四十四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财产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以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等方式承担民事责任。消费者与经营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履行。

第四十五条 对国家规定或者经营者与消费者约定包修、包换、包退的商品,经营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或者退货。在保修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经营者应当负责更换或者退货。

对包修、包换、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费者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的,经营者应当承担运输等合理费用。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以邮购方式提供商品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货款;并应当承担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四十七条 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按照约定提供。未按照约定提供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回预付款;并应当承担预付款的利息、消费者必须支付的合理费用。

第四十八条 依法经有关行政部门认定为不合格的商品,消费者要求退货的,经营者应当负责退货。

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第五十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

(七)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八)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或者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第五十一条 经营者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二条 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拒绝、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

第五十三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四条 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篇2

一、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必要性

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近20年来,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重要消费群体, 消费对象等等都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与此同时, 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各类不同的消费欺诈, 消费者获取信息缺失, 霸王条框, 不合理费用征收等等都表明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消费者权益没有真正的落实到消费者身上, 给与切实的帮助和保护。因此,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市场经济和时代的迫切要求。

(一)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法律宗旨所在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最重要的政府工作是建设国家法律制度, 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是为了对人民负责, 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国法律的设定, 必须要建立在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上, 这不仅是国家的职责, 也是法律存在的基本依托。“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这一意识形态话语所表征的就是我国法律的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宗旨是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制定该法, 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及对象最多、最广,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基础性法律。消费者权益保护任重道远, 质量、欺诈斗争长期存在。2013年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 最重要的是理念与时俱进。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必须要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所相应的变化, 要求法律的制定上更加关注消费者的知情权, 着重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改变消费者与商家之间信息获得程度不对口的情况。同时, 为了适应新的消费形式的出现, 对经营者、监管部门、消费者及其组织都有新的具体的要求规定。

(二)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网购消费所需

随着网络的普及, 网购走进千家万户。但网购消费者在消费者保护上的需要与我们一般所理解和使用的消费者保护法有一定的差别, 这些差别所造成的问题也要求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修改。网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损害消费者知情权。由于网购的消费者与商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联络, 商家通过网页等等渠道进行商品的介绍描述等等, 同时付款也基于网上银行, 第三方支付等渠道, 因此消费者并不能够直观的看到商品, 仅仅通过网页描述也很难对商品的真伪进行判断。虽然电子商务网站开放其他用户对于商品的评价机制, 但是相对的, 各类刷单组织也层出不穷, 导致消费者能够直接依靠的辨别商品好坏的渠道也显得并不可靠。而目前消保委与国家共同设立的网购投诉热线12351也无法起到十分有效地效果, 这源自于对于网络店铺, 网络商家的监管还处于一个较为淡薄的状态, 更加系统, 完整的消费者保护法还没有出台。

(三) 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消费群体所系

首先, 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交易本身就处在一个不对等不公平的状态下, 商家清楚地了解其所售卖商品的来源, 品质如何, 对于市场上同类商品的售卖情况, 市场价格, 市场水平都有很详细的了解。加之长期从事商品销售的工作, 使其对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有着很熟悉的了解。因此无论从商品本身的角度还是从与商家之间心理战的角度来说, 在买卖的过程中, 消费者是始终处于一个弱势地位的。其次, 现代市场经济简化商品交换程序, 加速流通速度的客观要求, 使消费合同具有了定式合同或者附从合同的特征。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协议这一传统合同理论, 对于消费者来说, 已不够真实。有关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条件是由经营者事先规定的, 经营者在进行合同的制定时理所当然的会设置较为有利于自身的条款, 并且在向消费者介绍时完全避免相关的部分, 使得消费者完全是处于单纯地表示接受合同内容的被动地位, 无讨价还价、参与合同内容形成的自由。第三, 经营者的自利倾向。经营者在商品的买卖过程中始终是具有自利倾向的, 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实现, 可能会通过损害消费者的权益来满足自身的私欲。通过各种造假, 虚构事实, 改变商品的价格, 标签等等恶劣手段, 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法治于不顾, 对消费者进行欺诈和坑害。使得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受到经济上, 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伤害。而由于消费者势单力薄, 经营者大多财力雄厚又有大批的人力支持, 使得已经受到侵害的消费者在试图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是受到了阻碍。消费者由于受到日常生活的约束, 并不能够牺牲自身的正常生活同商家打持久战, 因此可能会选择损失一定自己应得的赔偿而换取速战速决地解决与商家之间的纠纷。这就使得经营者可能会通过骚扰, 拖延等方式故意不给于消费者合理的解决方式。使得行业内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更加难以进行。因此修改消费者保护法是势在必行。

二、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进步性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很多方面对旧法做出了更正。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力度加大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了两条内容作为第27, 28条, 增加内容规定了通过网络, 电视, 电话等新型渠道进行销售的商家, 必须将其经营地址, 经营方式和经营内容向消费者做详细的提供, 并且需要保证提供内容的真实有效。并且具体规定了通过网络, 电视, 电话等渠道进行销售的商品必须要接受七天内退货, 同时对已售出的商品质量提供保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给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面的便捷和利益但是网购活动存在恶意竞争, 图货不符等乱象, 需要对其加强规范。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增加的两条法条明确和加强了网络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使消费者有了“后悔权”, 让消费者真正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或服务, 而且有助于督促商家在开展活动时说实话, 说真话, 自觉杜绝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

(二) 惩罚违法经营者的力度加大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违法经营者的惩罚力度进一步加大。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改为第四十八条, 修改为:“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 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 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 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 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 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增加一条, 作为第五十条:“经营者有侮辱诽谤、限制人身自由等侵害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权益的行为, 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 受害人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由此可以看到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违法经营者的不法经营, 给予了更加严厉的打击。一方面, 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减少违法经营的出现, 给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意图的经营者敲响警钟, 另一方面使得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的维护。这一方面的改进能够杜绝前文所提及的经营者为了能够是消费者尽快撤回或者减少赔偿要求而做的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三) 消费者举证责任减轻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时也减轻了消费者的举证责任。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第二十二条改为第二十三条, 增加一款, 作为第三款:“经营者提供的机动车、微型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商品或者装饰装修等服务, 自消费者接受商品或者服务之日起六个月内出现瑕疵, 发生纠纷的, 由经营者承担相关举证责任。”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商家和消费者之间关于鉴证机构的专业性的相互质疑, 解决不正规的鉴定机构在鉴定结果上会出现不专业的情况, 同时也解决了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的后顾之忧, 能够放心购买, 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够有所保障。同时商家也可以避免遇到无理的顾客时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将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产品的品质上。

三、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艰巨性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一年多来, “新权利”、“新责任”得到广泛认知, 但实施中依旧难点多多, 亟待寻找破解方法。

(一)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但中消协研究表明, 消费者信息被无端泄漏, 得不到有效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面临防范难、举证难、索赔难等众多难点。

(二)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保障消费者“后悔权”, 消费者可以“七日无理由退货”, 但一些远程购物经营者, 擅自设置“非质量问题不能退货”条件, 使消费者享受“后悔权”的权益大打折扣。

(三)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对欺诈行为予以三倍赔偿, 而且还设置了最低赔偿额, 但在消费过程中, 很难得到兑现。

(四) 修改后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了“提供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服务的经营者”的责任, 增设了经营者信息披露义务, 但在实践中, 消费者知情权难以保证、安全权令人担忧、格式合同晦涩难懂、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收费不透明等现象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文诚公, 孔咪咪.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与完善——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正案 (草案) >的得与失为视角, 2013 (8) .

[2]夏静.浅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最新修改[J].现代妇女 (下旬) , 2014 (11) .

浅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3

关键词:消费者;权益保护;纠纷;完善

谈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不得不先说消费者。消费者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但很少有人能够肯定地对它做出界定。一般来说,消费者有广狭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消费者是指从事一切消费活动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所指消费不仅包括生活消费者也包括生产消费。而从狭义上来说,消费者仅指从事生活消费活动的人,这也是法学意义上对于消费者的界定。

消费者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方重要主体,它的消费权益是否得到维护关系着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另一方面,消费者作为普通群众的一员,是国家的主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多数消费者知道自己有合法的消费权益,但具体不知道消费者有何种权益,而且对此知之甚少,因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就无从谈起。知晓消费者的权利是消费者维权的前提。所谓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以下几个:知情权、安全权、自主选择权、依法求偿权、公平交易权、获得教育权、监督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结社权。

当前消费现状有如下几个问题:一、消费者在自己与经营者之间处于弱势地位。经营者销售商品,对于商品的各种性能、质量相当清楚,而且对于市场的宏观行情十分了解,并经常运用一些销售手段,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消费者相对就处于劣势地位,对于商品的了解程度不够,一味地被商家忽悠,迷失了自我。二、现行法律对于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范围较窄。国家针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的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况,对消费者给予了相对特殊的保护性规定,制定了消费者的九项基本权利。然而,现实中凸显的商家处于利润的诱惑,过分地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权的问题愈演愈烈。三、经营者虽在消费活动中占据一定的优势,但有时其合法权益依然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在众多消费者中,不乏品行道德败坏之类,以此超市商品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此类现象商家也十分苦恼,于是制定了“偷一罚十”的处罚措施,但这种措施在学界仍有争议,多數人对其持否定态度。因此,对于商家的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够到位。四、一旦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维护其合法权益的途径有很多,如与经营者协商进行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予以调解、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然而真的起到实际作用的十分有限,消费者经常是无功而返,严重影响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针对上述提到的消费活动中的问题与漏洞,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与措施:

一、加快推进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将立法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消费者权利上,对于已有的九项基本权利予以肯定与完善,尤其是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等。另一方面,应将对于消费者的隐私权、尊严权的保护写入法律,给予明确的法律认可,做到有法可依。

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消费者自身的素质与法律意识。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援助服务站点,通过发放宣传册等方式使消费者了解消法的基本内容,自己的消费权益以及出现消费纠纷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以明确形式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援助机构及制度。针对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弱势性,设立该援助机构,当遇到消费纠纷时,消费者有心维护权益,但由于经济因素等影响其诉讼能力时,可求助于该机构的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文 篇4

第四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组织制定预警方案;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有关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评估事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损失,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八条 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第四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指导农业生产经营者科学种植和养殖,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科学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应当采取措施,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定点屠宰企业等的选址、建设和管理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从事畜禽养殖和屠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进行科学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农村生活废弃物的处置工作。

第五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处理、畜禽养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第五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设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以及其他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

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国家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及其他重大环境信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突发环境事件以及环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排污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等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违法者名单。

第五十五条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十六条 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第五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接受举报的机关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八条 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

(二)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

符合前款规定的社会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提起诉讼的社会组织不得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前款规定的罚款处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按照防治污染设施的运行成本、违法行为造成的直接损失或者违法所得等因素确定的规定执行。

地方性法规可以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增加第一款规定的按日连续处罚的违法行为的种类。

第六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六十一条 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法规定,重点排污单位不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以罚款,并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条 因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有关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十五条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

第六十六条 提起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第六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

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

第六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

(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

(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

(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

(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

(五)违反本法规定,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

(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

(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

(八)将征收的排污费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宝鸡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全文 篇5

第一条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促进老年事业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四条 各级国家机关和全社会应当采取措施,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疗保健水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五条 市、县区老龄工作机构具体负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县区财政部门按市、县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人均2元的年度标准,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老年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各界为老年事业提供捐赠,积极支持老年事业发展。

第七条 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必要的医疗费用。

第八条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老年人不承担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第九条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赡养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老年人有要求赡养人付给赡养费的权利。

赡养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或者有损其健康的劳动。

第十条 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丧偶、离婚的老年人有再婚的权利。对再婚的老年人,子女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得干涉老年人的婚后家庭生活。赡养人的赡养义务不因老年人的.婚姻关系变化而消除。

第十一条 赡养人有保证老年人居住和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的义务,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公有住房,任何人不得侵占,需要改变产权关系和租赁关系的,应当征得老年人同意。

第十二条 老年人对自己的合法收入和其他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赡养人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强行索取、克扣老年人的财物。

第十三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无故拖欠,不得挪用。

第十四条 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将集中发包的部分土地、山林、果园、荒坡、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也可以兴办其它经济实体,收益用于老年人养老。

第十五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民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对生活特别困难的,民政部门应当给予补助。

第十六条 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或者其赡养人和抚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抚养能力的老年人,居住在城镇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定期发放救济款或者由社会福利院供养;居住在农村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或者由集体办的敬老院供养。

第十七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医疗待遇应当得到落实。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积极为老年人办理医疗保险。

第十八条 农村老年人参加合作医疗,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给予照顾。有条件的地方,对老年人可以减免合作医疗费用。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采取各种投资形式兴建老年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老年福利设施。

第二十条 文化、教育、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组织和指导社区开展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丰富精神生活和提高健康水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积极开辟老年人活动场所,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

第二十一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需要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可以通过法律援助机构寻求律师帮助。

第二十二条 凡有本市12县区常住户口,70岁以上的城乡寿星老人,凭《寿星优待证》可享受下列优待:

(一)免费进入市、县区各公园、旅游景点和名胜古迹(包括园中园)参观游览。免费参观市、县区包括外地来宝举办的各种文物、书画、摄影、花鸟、灯会、民间工艺、改革开放成果等展览。免费观看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上映的电影和举办的演出。

(二)免费使用市区、城镇收费公厕。

(三)市区寿星老人凭《寿星优待证》申办寿星乘车卡后,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市辖9县(包括外地)寿星老人凭《寿星优待证》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在火车站、客运汽车站乘车优先购票。在市内公交车和长途客运班车上设寿星专座,寿星老人乘车时由司乘人员优先安排座位。

(四)在市、县区各医院看病免交普通挂号费(专家门诊挂号费减半),并优先就诊、治疗、缴费和取药;需CT、B超、磁共振等大型检查的,其费用优惠10%;需住院的优先安排床位,其费用减免lO%。

(五)“老人节”当天,市、县区各浴池、理发店、照相馆等社会服务组织对寿星老人免费提供服务;拍寿星全家照和金婚、银婚照均实行六折优惠。

(六)独立居住的寿星老人安装有线电视工料费优惠50%;百岁以上寿星老人免费安装有线电视。

(七)寿星老人安装住宅电话工料费按标准优惠50%,百岁以上寿星老人免费安装住宅电话:“老人节”当月免收寿星老人移动通信(手机)月租费和来电显示费。

(八)80周岁以上寿星老人因各种原因造成家庭特困的,每年由省、市、县区老龄办和老年基金会及所在地民政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资助。鼓励支持社会各界为寿星老人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办实事”活动。

(九)年满90周岁和百岁以上寿星老人,由户口所在地市、县区老龄办每人每月分别发给50元和100元的生活补贴。

(十)寿星老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关部门给予免费咨询并提供法律援助;需要诉讼时,其费用可减交、免交。

第二十三条 省内外70岁以上来宝鸡市及各县区旅游、探亲的寿星老人,凭《寿星优待证》同样享受以上第二十二条(一)、(二)、(三)、(四)、(五)项规定的优待政策。

第二十四条 市、县区老龄工作机构应当及时发放《寿星优待证》,并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定期督促检查寿星优待政策的落实情况。

第二十五条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机关在其法定职责范围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篇6

⑴ 保障安全权 ⑴ 行政机构

⑵ 知悉真情权 ⑵ 司法机关

⑶ 自主选择权 ⑶ 社会团体

⑷ 求教获知权 ⑷ 舆论工具

⑸ 公平交易权

⑹ 依法求偿权

⑺ 维护尊严权

⑻ 依法结社权

⑼ 批评监督权

(三)消费者要依法维权 (四)消费者必须履行法定的义务

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

【巩固练习】

单项选择题

“3・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宜昌市开展了“打造信用宜昌,万名消费者评诚信”宣传活动,掀起了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营造放心消费环境的热潮。据此回答1―2小题。

1、此次宣传活动强调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 ( )

A、公平原则 B、自愿原则

C、诚实信用原则 D、平等原则

2、作为一名消费者,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 ( )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B、大事化小、私自了断

C、理直气壮地寻求法律保护 D、进行报复,讨回公道

3、长期以来,药品价格居高不下一直令消费者抱怨不已。去年,南昌“开心人”平价药房进行药品大幅度降价。这令药品消费者真正享受到( )

A.依法求偿权 B.自主选择权

C、公平交易权 D.保障安全权

4、学生田某在学校附近的小货亭内买了一支圆珠笔,因不能写字找到卖笔的老太太要求退换,遭到拒绝。于是他拨通了12315热线电话,工商人员对此进行了检查,证实圆珠笔确有质量问题,当场责令店主退货,并对其进行警告。这说明 ( )

①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要靠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维护 ②诚实信用是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③人人都应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只要工商、技术监督部门行动起来,就能根除假冒伪劣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消费者维权热线电话分别是 ( )

A. 每年的5月1日 110 B. 每年的3月15日 12315

C. 每年的3月15日 12358 D. 每年的12月4日 12348

6、赵某从商场购买的一台彩电,使用不长时间就发生爆炸。经有关专家现场鉴定,爆炸是因电视机自身质量问题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赵某维权应采取的正确方式是( )

①与商场协商解决 ②到商场强行搬走一台价格相同的电视机 ③自认倒霉,重新购买 ④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⑤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篇7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以下简称《消法》) 多年来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 它不仅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了很好的保护, 还间接的提高了经营者的竞争力, 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次《消法》修改从多个层面进行, 内容涵盖非常广泛。

首先, 总则方面的修改较之从前主要体现为对《消法》立法宗旨的扩充, 将原来由单一的保护消费者权利角度上升到公益的高度, 如第五条第三款规定国家倡导文明、健康、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 为构建和谐经营环境和和谐社会做出指引。

其次, 主体权利方面的修改体现在主要体现为对经营者义务的增加和修改上。在保障消费者安全权方面, 修订后的《消法》增加了经营者对缺陷产品召回义务以及在商场等经营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在保障消费者获赔权方面, 增加了网络购物中的无因退货制度;在保障消费者受尊重权方面, 增加了经营者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义务等等。这些义务的规定对完善经营者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了标尺。

再次, 对消费者权利的制度保护较之从前强化了消费者保护组织的权利以及增加了一些新规定。例如规定消费者协会在一定条件下有权提起诉讼、参与有关其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定, 增强了消费者协会的“话语权”。

最后, 加大了经营者的法律责任。例如在民事责任方面, 经营者侵害消费者人身及财产权利的赔偿数额被大幅提高, 并且增加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行政责任方面, 表现为处罚金额和比例的提高, 并且简化经营者对处罚结果不服的救济程序, 即可以选择行政复议也可以直接诉讼。

2《消法》仍存在的不足

2.1 个别规定过于宽泛, 可操作性不强

《消法》赋予消费者九大权利, 并且此次修改中在消费者受尊重权中又增加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利。但对这一权利的规定有些内容还不完善, 一些规定过于原则化, 例如第二十九条, 虽然规定了经营者的一些义务, 但没有明确谁来监督、如何监督等问题。若这类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出现, 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此外, 在产品召回制度中, 相关规定虽然已经比较完善, 但一些细节并没规定, 例如行政机关责令经营者采取产品召回的时间没有明确, 可能会导致市场中同一问题区别处理, 使相关经营者的权益受损失, 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最终破坏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

2.2 个别重要的制度和规则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有《消法》对消费者组织的权利与义务规定的还不完善。例如第三十七条第七款规定“消费者协会……就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支持受损害的消费者提起诉讼或者依照本法提起诉讼”从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协会拥有独立诉讼的权利, 但“支持受损害消费者提起诉讼”是指消费者协会通过一定的经济等手段支持消费者诉讼?还是直接代替消费者进行诉讼?若消费者协会通过一定的经济等手段支持消费者诉讼, 该制度要如何运行?若消费者协会直接代替消费者进行诉讼, 滥诉问题、赔偿额分配等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

3 进一步完善我国《消法》的思考

3.1 完善消费者部分权利制度保护

3.1.1 应当完善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1) 应界定消费者个人信息概念, 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列举式也可以采用概括式; (2) 应规定消费者享有如“资料封锁权”和“删除权”等权利。例如, 当消费者有重大和正当的事由认为不宜收集其个人资料时, 有权向获取其信息的经营者提出停止收集、处理或利用自己个人信息的要求。并且, 当在消费者个人信息不再用于特定情况时,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删除该信息; (3) 应当明确损害赔偿的数额。例如, “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保护法第3条规定:个人资料遭受侵害的最高赔偿额为25万马克。在同一致害行为导致多人受损害的情况下, 如果其赔偿总额高于25万马克的, 每一个损害赔偿的给付, 应按其应得的赔偿总额与合计最高总额的比例减。”我国《消法》也可以结合实际参照一些国家或地区经验, 保障消费者该项权益。

3.1.2 应当细化产品召回制度的一些内容

明确规定召回期限。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 其“消费者保护法”及“消费者保护法实施细则”规定:出现回收、销毁等情形时, 行政部门责令经营者采取上述措施的时间不得超过六十日, 个案及特别法规定的情形除外;发生或可能发生对消费者有重大影响的情况时, 行政机关应当在大众传媒上公告经营者名称、商品、地址等其他必要信息。今后我国《消法》在规定召回期限时除了应规定行政机关主导下产品召回的时间外, 还应当规定经营者主动召回产品时的最长期限, 以便消费者及时获得赔偿, 保护自己权利。其次, 应当规定建立专业的、中立的认证机构进行监督, 及时公布信息, 避免某些组织因行业利益而损害消费者权益。

3.2 完善消费者权利救济的规定

3.2.1 应当完善消费者组织的部分权利与义务

第一, 对消费者协会代表多数消费者起诉的权利加以限制。具体规定为, 该情况下消费者组织原则上只能提起不作为请求之诉, 而不能提起损害赔之诉。主要原因有两点: (1) 防止消费者协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频繁提起诉讼;其次, 防止胜诉后, 因损害赔偿金分配问题, 致使消费者彼此之间、消费者和消费者协会之间发生矛盾, 轻者消费者协会的正当利益受损失, 重者使消费者协会丧失民心。 (2) 对消费者协会有权代表单个消费者在特定情况下提起损害赔偿诉讼加以规定。特定情况指对现在或未来的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的情况。对于“特定情况”的判断可以交给消费者协会, 让他们根据案情性质自主决定。此外, 虽然有些案件对公共利益有重大影响, 但是由于消费者个人“怕麻烦”而放弃救济, 最终使得正义之路遥遥无期。因此赋予消费者协会该权利不仅能有效的帮助消费者维护其权益, 还能推动立法进步、维护社会利益。

3.2.2 引进消费者信托基金制度

设立该制度的目的是向消费者提供经济支援及法律协助, 令消费者有途径寻求法律上的补偿。具体制度如下: (1) 对该基金的适用范围加以规定。例如:该基金的适用主体仅限自然人消费者;消费者 (申请人) 的经济状况满足该基金设置的相关比例;保护所有因消费行为产生的交易争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存在部分消费者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进行诉讼, 因此设立该制度使他们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维护自己的权益。 (2) 规定胜诉分担机制。如前文所述, 若消费者协会代表单个消费者参加诉讼而最终胜诉, 获得的赔偿远大于消费者个人受损失的利益时, 可以说服消费者将一定比例的赔偿金捐入该基金。具体制度可以规定为:当消费者 (申请人) 胜诉时, 则需从所获赔偿额中向该基金缴纳一定的费用;当消费者 (申请人) 败诉时, 则由该基金缴纳诉讼费用及相关必要费用, 消费者 (申请人) 无需自己承担, 除非败诉是由于其故意导致。设计这些制度可以让有限的消费者信托基金现循环利用, 从而惠及更多的消费者。

4 结束语

此次《消法》的修订增强了对费者权益方面的保护力度, 许多制度体现了显著的及时性与前瞻性。并且, 本次《消法》的修改积极汲取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观点, 借鉴了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制度, 较好的处理了制度之间的取舍、借鉴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因此从整体来说, 此次《消法》的修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期望在未来的修订过程中, 能够秉承兼容并蓄的精神, 基于国情, 不断将《消法》修订的更加完善, 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杜称华.惩罚性赔偿的法理与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 2012.

[2]田世英, 宋通明, 王晓燕.电子商务法概论[M].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 2000:249.

[3]齐爱民, 陈星.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比较研究[J].经济法论坛, 2013.

[4]矫慧.电子商务Bto C模式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4.

[5]刘嘉敏.电子贸易消费者权益及资料私隐[J].科技与法律, 1999 (1) :78-83.

[6]徐孟洲, 王强.构建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J].经济法论坛, 2004, 2 (1) .

[7]王利明.消费者的概念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范围[J].政治与法律, 2005 (2) :3-12.

[8]杨立新, 刘召成.德国民法典规定一体化消费者概念的意义及借鉴[J].法学杂志, 2013 (1) :28-36.

[9]齐爱民.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简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 57 (4) :465-470.

[10]孙颖.消费者保护法律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6.

[11]葛傲雪.论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研究生法学, 2006 (03) :37-5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全文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网络销售、网络购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经达到 4.13 亿,较2014年底增加5183万,增长率为 14.3%。①2014年中国的网络零售额达到2.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2015年的前10个月中,网络零售总额已经达到2.95万亿元。②

随着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法律在保护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方面存在着漏洞,售后服务、退款、虚假促销、网络诈骗等问题日益凸显,针对网络购物的投诉不断攀升。为了应对以上问题,促使电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3年10月25日高票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是该法自1993年颁布后的首次修改。此次修法的其中一个亮点是规定了消费者对于通过网络、电话、电视或邮购等方式购买的商品,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的权利。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第1项③规定亦有规定通过通讯交易或访问交易的消费者,可以在收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七日内退回商品,而不需要说明理由或承担任何费用。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的这一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规定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可谓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将比较分析两岸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规定,为我国立法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二、对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评析

(一)分析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必要性

为了规范网络购物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④确认了消费者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实际上是赋予了消费者一定的后悔权。后悔权最早出现在美国的直销和保险行业。推销员上门推销其商品和服务难免会采用夸张的手法,消费者时常会在推销员的诱惑之下冲动消费。所以美国的法律赋予消费者在一定期限内,享有退货并收回全额退款的权利。⑤后悔权制度是消费者知情权及选择权的延伸,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购买符合法律规定的某类商品或服务之后,依照法定的期限和程序,享有无条件退货或退出服务的权利。无论是笔者所说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抑或是美国的后悔权,其涵义都是指消费者享有在合同成立并生效之后依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或撤销合同的权利。

赋予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具有以下的必要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电商行业与传统零售业相比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但是仍有很多人尤其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士,对网络购物还抱有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及不信任感,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确定有助于树立消费者在网络上进行购物的信心;其次,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对解决网络购物因信息不对称而误购及冲动消费的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再次,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对于企业、经营者树立自身的形象亦具有正面作用。因为在消费者不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之前,对于经营者来说,商品出门就算“大功告成”,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地推销,甚至将所售商品描述得天花乱坠,只要商品在质量上不存在问题,售出商品概不退换,消费者去投诉甚至是起诉,往往都无法对经营者造成震慑作用。可是,当消费者享有了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经验者除了要将商品推销出去,还要使力保消费者在收到商品后不会产生马上退货的念头。这就促使了经营者主动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尽可能详尽地向消费者介绍商品的优缺点。消费者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购物,避免了误购及冲动消费的情形,反而降低了退货率,从而树立了企业和经营者的品牌形象。

(二)反思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存在的问题

前已述及,赋予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必要性,但我们不免担心,假设所有的消费领域都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即如果消费者通过电商购买鲜活产品、药品、卫生用品等商品时也都能够无一例外地享有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将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我们可以猜测,如果鲜活产品、药品、卫生用品等商品被退回后进行二次销售,可能会引发安全问题,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耗。这对经营者而言显然是不公平的,对于购买到曾经被退货的商品的消费者亦然。

三、对两岸的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比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优点

笔者认为,与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规定,具有以下优点:

1、排除适用特殊型态的商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的但书⑥将消费者定做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以及交付的报纸、期刊等特殊商品排除在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适用范围之外。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2款规定⑦其他根据商品性质不宜退货并由消费者在购买时予以确认的,亦排除在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适用范围之外。

然而,台湾地区修改前的《消费者保护法》规定所有通過通讯交易或访问交易购买商品或服务都要适用《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第1款的规定,只有数字商品因提供事先检视商品的机会,经由电话、因特网或其他通讯设备购买之运动彩券可以排除适用。2015年,台湾地区修改后的《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第1款后半句⑧及第2款⑨则规定如果通过通讯交易购买的商品或服务具有合理的例外,可不适用第19条第1款的规定。而是否属于例外情形,由台湾地区行政院判定。

笔者认为,在对例外情况的设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更为合理。台湾地区的《消费者保护法》没有明确将时效性、时限性商品或服务、易腐败商品、消耗性或卫生商品、客制化商品也纳入七日无理由退货的范围,实质上对经营者是不公平的。

2、规定由消费者承担退货的运费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第1款规定通讯交易或访问交易的消费者,在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务后七日内退回商品的,不需要负担任何费用或对价。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3款⑩则规定消费者应当承担退回商品的运费。

法谚有云: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使坏;而一個坏的制度可诱使好人变坏。如果消费者行使七日无理由退货权时,不需要负担任何对价,将使得权利容易被滥用。设想一下,若居心不良的人为了打击某一网络经营者,而滥用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却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将会给网络经营者带来怎样的损失?简而言之,一个经济行为需要从成本和效用方面加以考虑,如果购买商品后行使七日无理由退货权不需要承担任何对价,无疑会变相地鼓励理性的购买行为变得不理性,对于维护社会良好的经济秩序亦将产生不利影响。因而,笔者认为台湾消保法中由经营者承担退货的运费是不合理的。放眼世界其他国家的规定,德国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通过《德国民法典》第357条第2款规定由经营者承担退回商品的运费。尽管如此,但德国还规定低价产品可以由消费者负担运费这一例外情形,即如果商品的标价低于40欧元的,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由消费者承担退回商品的运费。日本在《特定商业教育法》第15条之二规定消费者取回或返还商品所需的费用,由购买者承担。

笔者认为,无论退回的是昂贵或是低廉的商品,都应由消费者承担运费是合理的。这一规定有利于遏制消费者滥用权力,促进消费者理性地退货,可以避免出现“七天后悔权,商家都得死”的情形,并有效地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缺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七日无理由退货权,与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相比,也是有其不足之处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3款规定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即虽然消费者享有有七天无理由退货权,但不代表消费者能够无条件退货。在具体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与经营者往往会对如何界定“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而产生争议。中国消费者保护协会有关负责人认为,只要商品没有损坏,不影响二次销售,就属于“商品完好”。而拆包装与否的问题,同样只要在不影响商品二次销售的情况下也属于“商品完好”。?

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施行细则》第17条规定消费者为了检查商品或不可归责于自己的事由而导致其收到的商品损毁、灭失或者变更的,其七日无理由退货权并不会灭失。同时,其《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之二第三款规定:“契约经解除者,企业经营者与消费者间关于回复原状之约定,对于消费者较民法第二百五十九条之规定不利者,无效。” 进一步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笔者认为,在这一问题上,台湾地区对消费者的保护更为倾斜。

四、结语

总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对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确定,恰当保持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行业健康发展之间的平衡,即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照顾到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在微观的层面上,七日无理由退货权令消费者对网购的商品质量更加放心;而从宏观层面上看,消费信心的增强对于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亦可以保障电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权的规定,与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相比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在契约解除的问题上,可考虑借鉴台湾的做法,作出对消费者更有利的解释。

最后,笔者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可补充规定小额的网购商品不适用七日内无理由退货的规定。这样可以更好地遏制消费者滥用权力,促进消费者理性地退货并有效地平衡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不至于因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而损害经营者的权益。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 年1 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以上数据来源于中国网络研究院在2015年编写的《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报告(摘编)》。

③台湾地区《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第1款规定:“通讯交易或访问交易之消费者,得于收受商品或接受服务后七日内,以退回商品或书面通知方式解除契约,无须说明理由及负担任何费用或对价。”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

⑤周子凡:“消费者后悔权的冷思考”,载《行政与法》2010年第1期。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1款规定:“……但下列商品除外:(一)消费者定作的;(二)鲜活易腐的;(三)在线下载的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2款规定:“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⑧台湾《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规定第1款规定:“……但通讯交易有合理例外情事者,不在此限。”

⑨台湾《消费者保护法》第19条规定第2款规定:“前项但书合理例外情事,由行政院定之。”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第3款规定:“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上一篇:预防禽流感病知识下一篇:供水公司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