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角色转换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教师角色转换(通用10篇)

新教师角色转换 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笔者根据从事数学教研工作的实际,结合当前形势,就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转换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如在教学“第几”这一小节内容时,可以利用学校的小礼堂(或直接在教室进行也可),每个小朋友根据手里的“电影票”来对号入座,教师做查票员,提出问题:“某某小朋友在第几排第几号?”“第几排第几号是那位小朋友呢?”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使学生不仅切实的感受到自然数的序数含义,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又如在“分类”这一小节的教学时,课前可以先让孩子们从家里带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小物件,上课伊始,把所有小物件都堆放在一起,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收拾、整理,分类摆放好,然后指导学生们按小组按类别整理,如生活用品类、学习用品类、食品类、玩具类,等等。再提出要求每个小组将自己组中所整理的物件再更仔细雨地清楚的分类放好,操作后小组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收拾的?”出现的情况会是将生活用品类可能是将衣服与用品等分开,学习用品类是将书籍与学具等分开,玩具类将小猫、小狗等分开……。这样的设计,暗在教材提供素材的基础上,扩大了取材范围,从生活中出发增加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书籍、衣物、食品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泛的思考空间。

教师通过类似以上形式的课程开发,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出活动,使学生从充满操作性、探索性、创造性、愉悦性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既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二、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信息技太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课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了,“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了。好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去学,怎样去做,教会学生发展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正如古人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是教师要努力当好学生学悄自学成才动的组织者和促进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和时间,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组织者和促进者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如通过创设轻松和谐的活动环境,及时组织汇报和交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积极

[1] [2] [3]

新教师角色转换 篇2

一、教师角色从课堂的包揽者到导演者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学习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 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堂语文课能否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学生整堂课都能精神饱满地学下去, 关键在于语文老师。语文老师要学会在课堂上当导演。应该承认,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许多环节都是非常枯燥的, 我们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不认真听课, 我们应该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听课情绪。比如:写作文是学生最头痛的事, 有一次我指导学生写“理想”时, 先问学生:你的理想是什么?为实现理想你做过什么努力?在这过程中遇到过什么困难?你坚持下来了吗?有没有人遇到过你这样的情况?他们是怎样做的?你认为要实现理想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学生纷纷抢着回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说, 写起来非常顺畅, 这一次的作文写得特别好。

二、教师角色从死板的教书匠到艺术家的转变

欧美一些国家认为:现代老师角色, 应有人文特质、有艺术修养, 在发展指导学生的智慧时, 还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特别是语文课文都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从本质上属于艺术作品的范畴, 更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 成为有内涵的“人师”, 既拓展心灵智慧, 又让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艺术熏陶, 获得美的享受。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起来, 学生才能喜欢上。

如我在教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长沙》时, 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湘江风景的那一段, 然后闭目想象, 在脑中重现那如画的江山, 再出示网上下载的一些湘江秋色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美丽。接下来, 让一个学生感情朗诵诗歌, 又让一个身材高大的男生表演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形象, 结果学生深受感染, 学习情绪高涨, 许多人要求自己也来一次。

三、教师角色从知识的复制者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转变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 在此背景下, 教育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 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 教师必须变书本知识的复制者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容、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榜样和赶超的目标,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平时的上课中, 我一常常注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如在上《陈奂生上城》时, 我不但让学生与《阿Q正传》作比较, 找出这两个人物的异同, 说说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陈奂生与阿Q其实也有他们伟大的一面, 因为正是他们的精神胜利法, 他们的忍耐和坚强才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了下来。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路, 跳出了框框, 说出了许多富有见地的见解。

新世纪新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3

在这个教学改革步伐日益加大的新世纪,刚刚走出校门的新教师面临着一个挑战:双重角色转换。第一重转换是由昔日的学子变为今日的教师,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换,更是知识技能向教育教学能力的转化;另一重转换是由传统型教师向现代型教师的转换,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角色转换。在现代教育结构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传授者,而更应是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学习机会的促进者。

这种深层角色转换虽然是更高一层的要求,但对新教师来说十分重要。“美国教育学者布什(R·N·Bush)认为:一个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对他今后能够成就的效能水平有重要影响。”[1]大量的研究也表明,教师职业生涯的头几年是决定其一生专业素质的关键时期。所以新教师在登上讲台的那一刻,就应该树立正确的角色观念,完成现代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教师要顺利完成角色转变,首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教师的角色意识,首先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职责的自觉认识。“在技术型教师观下,教师被看作是依照一定的教学程序进行操作的技术人员,他们只需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即可。也就是说,他们只需关心已给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在各种可能的完成途径中,确认哪一些具有相对更大的效用,以便在实践中予以选择和运用……与技术型教师不同,反思型教师将注意力转向了教育的目的、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教育的伦理背景以及教育方法与课程的原理基础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转向了所有这一切与其课堂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上。”[2]是做传统的技术型教师还是做现代的反思型教师,这是新教师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其次是教师对自己职业意义的自觉的认识。必须明确自己所肩负继承的传播人类文化成果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这样才能具有职业成就感,才能有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是新教师顺利完成双重角色转换的前提条件。

二、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

这是新教师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环节。知识老化速度的加快和在校所学知识与实践需要的差距,使新教师面临重新构建知识结构的任务。但知识结构的完善、知识水平的提高只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个前提。新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把所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讲授出来,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教师要融汇贯通,把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但仅限于此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反应做出预期,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设计好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以学生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只有充分备课才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

其次,要做好课堂管理。教师要根據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实际变化,针对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程序作出相应的调节和增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但新教师却缺乏相应的课堂驾驭能力,只一味地把自己准备的内容讲出来,采用填鸭式教育,课堂上形不成师生互动,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另外,还有的新教师过分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果失去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课堂上一盘散沙,知识点凌乱,这样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牢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激发他们求知欲和创造欲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有效引导。

最后,要注重课后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心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反思就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对自己教学的行为、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反省。“波斯(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3]那么,教师应怎样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呢?“布鲁巴赫(J.W.Brubacher,1994)等人提出课后备课、反思日记、观摩分析、职业发展、行动研究等五种反思的方法和途径。”[4]反思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增加教师的理性自主,使教师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三、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已有研究发现,在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压力高于平均水平。”[5]新教师刚从学生时代走过,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发现,实际的教学与他们想像中的大相径庭。现实中的大量例子表明,绝大多数新教师在此阶段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现代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的伦理背景等更广泛的教育问题,无疑比只需关心给定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传统型教师承受更多的压力。面对压力,在入职阶段,许多新教师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并最终放弃他们的教学生涯。因此,新教师完成角色转换的关键一环是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

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要理智地看待一切困难,保持情绪稳定,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拥有自信心。专家型教师之所以成为专家型教师,其原因正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因而他们能冷静地看待一切挫折,能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新教师只有从信念上改变了,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充满信心,才能对教学抱积极的态度,以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对待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之适应学生的需要。

浅谈新课改下政治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4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这给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下政治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需要政治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和探索,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完成政治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 角色 转换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她给教学带来了时代的节拍,清新的气息,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其中“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最高宗旨。为适应这种要求,政治教师改变传统的木偶式的、假、大、空、高、远的说教,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构建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对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树立全新的理念,全新角色意识。真正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行为,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外化其内在的积极的情感和思维,实现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下面,我对新课程下政治教师的角色的转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由 “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 “课堂的主宰者”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不能做“课堂的主宰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样教学才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

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并且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我们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习有很多条路,但现代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我思考与自我决定的能力。作为促进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掼、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重视发现式的教学

与学习,反对将一成不变的讲述法当做唯一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三)教师由“信息源”转化为“信息平台”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点,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四)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做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

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对待。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新教师角色转换 篇5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授知识是教学的唯一目的。因此,在课堂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学生不允许多发言,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这样,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学生的兴趣被压抑。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物传递过程。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导出来的学生大多容易陷入一种盲目的接受思维模式而反应呆滞,难以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知识的快乐,兴趣逐步消失,直至厌恶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认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探究、发现知识的引导者。也即在教学中通过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恰当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课堂试验和讨论模式、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等等,倡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和发现知识,联系和应用于生活,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最终步入自主学习的良性轨道。例如:在学习《布衣总统》这篇课文时,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述课文的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给出特定的时代背景,提出相关的问题“孙中山既是总统,为什么又说他是布衣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又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教师在作个别难词上作些点拨,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自己去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去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开动脑筋,真正融入课本,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由学习的监督者转变成学生对知识深入研究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对于老师所做的定义。然而,在教育思想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于师者的作用赋予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各种知识,及时地解决学生的各种疑问。还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从有限的课本延伸到无限的知识领域中。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走出以往特定的角色模框,对自己重新进行定位——由督促者演变成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不能再沉溺在传统的角色扮演中。不再是板着脸督促学生听讲、练习、完成作业的令人生畏的长者。而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又该怎样做好伙伴的角色?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这在高中语文教学范畴内主要表现为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两者之间又是密切相关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平常的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倡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的内容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教师都要对学生认真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等。在阅读量足够的前提下,教会学生筛选写作素材的技巧,学会细致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多多练笔,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写作特色。其次,在授课过程中,不拘束于师生关系,平等地进行对话,不授予鱼,而注重授予渔,做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好帮手。

三、由固定思维的表现者转变为创新思维的培养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流于口号,喊得响亮,却难能落到实处。传统的教学活动就像一个特制的模子。把学生一个个扔进去,强迫其形成固势的、呆滞的思维模式。现在站在讲台上的许多老师,本身就是这种教育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本身往往也是活生生的固定思维表现者。此外,强大的升学压力也使得这项工作难上加难。许多高中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各种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机械地把各种知识塞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传统、保守的思路去解答各类问题,以降低被扣分的危险。这实在是当今教育界的悲哀。新课程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做好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于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甚至有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作为老师,不可以粗暴地加以否定,也不可以含糊带过。应当适当肯定,同时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上来,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多强调其精神意义,少强调其现实功用。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又避免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敢想,会想,乐于想。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6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什邡市马井学校刘春燕

新课标的实施,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种考验,转变,作为新时代的老师,如何适应这种考验和转变呢?我觉得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意义下教师的角色,但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角色的定位,我想应该要一系列地转变。由原先的“消费者”转变到“生产者”,从“教书匠”转变到“研究员”,从“点菜者”转变到“菜单提供者”,从“施教者”转变到“引导者”,从“独奏者”转变到“伴奏者”,从“执行者”转变到“决策者”。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教师而言必定是痛苦,但唯有痛苦,才显改革的力度,才能加快前进的脚步。任何一种改革都是痛苦的,但是它的痛苦必会使人们在原地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这也许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传统意义下教师角色转变的最大促动因素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溶化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止是忠实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学校这围成为师生带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的教师的角色应该随着需要发生变化。

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7

一、教师应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构者

传统的课程观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课程实施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 即教师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课程设计者的意图, 在多大程度上深刻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应用。将教师定为课程实施者, 要求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设计者的思想, 并踏实地无条件地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 这样就将教师排斥在课程的决策、开发及评价等诸多环节之外, 忽视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能动作用, 使得课程决策和开发缺乏最可靠的实践基础, 也导致教师产生对课程的消极态度。

新课程体系则给教师预留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 新课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为教育教学活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新课程实行开放的内容体系, 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注重实践和实际, 关注人生、社会和环境, 有利于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 新课程体系要求教师成为课程的建构者, 为了依据课程标准, 建构适合实际教学情境的课程, 教师一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开发教育资源

新课程标准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环境的教学需要, 只给出基本教学内容和教育资源, 教师必须学会开发教育资源, 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组织、指导、带领学生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 本身也是学生参与教学和实现创新的过程, 教师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 从而使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开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扩展了教育内容, 激活了师生经验, 丰富了师生的生活, 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可以说, 不懂得教育资源开发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2.调整课程和课程结构

在传统的课程理念下, 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条件”, 它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不容许随意改动的, 所有的学生几乎整齐划一地“齐步走”。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大的运用空间,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3.具有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按照新课程理念, 课程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教材只规定活动的原则、方式、注意事项和案例, 教学活动要由教师来设计,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注意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变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管理者, 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学生发展的制约者, 对于学生来说, 学习来自外在的要求、强制, 学习成了一种负担、压力, 学生的体验是痛苦的、苦涩的。苦学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 如果学习是发自内心的, 是学生自己的精神需要, 它就会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行为。为此, 使学生从“受逼”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 让学生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便成为课程改革的头等大事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活动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我认为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强烈动机, 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创建学习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创建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

2.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互相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学习气氛。因为学生是合作者, 教师应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和学生一同寻求真理, 并且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3.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式自我批评, 人发展的最根本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探索, 一是善于反思。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合作精神。

4.随时掌握新情况, 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三、教师应由裁判学生成绩的“法官”变为学生成长的激励者

这个转变主要是教师在评价领域的角色转变。过去, 教师整治学生的“法宝”就是考试和排榜, 用评价的功能或选拔的功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要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新的评价观。

1.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激励性评价方法, 少用量性、甄别性评价方法。采用质性评价方法, 就是要确定其主流是否积极, 其方法是否正确, 而对其细节的小的利弊得失采取“模糊”的方法。质性评价尤其对身心发展并不成熟的儿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评价更有意义。

浅议新课改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篇8

关键词:传统教育课改教师角色改变

世上有一种常见的怨诉,说很少有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得到了彻底的教育,说大多数人所记住的没有别的,只是一种外表,只是真正知识的一种阴影而已。事实上,想想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时的情形,记过,背过,学过的知识何其的多,但走出校门时记住的还有多少,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又有多少。很少有人不埋怨学校教育,因为他们觉得在社会上和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功与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似乎联系不大。

一、教师的传统教育观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努力推进新课改,并把个别地方和学校取得的成功经验经过总结而大力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大家对课改模式的构建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对新课改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是否有效仍持怀疑态度。所以目前大部分学校,尤其是追求升学率、上线率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的课堂教学,都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一进教室从头讲到尾,天天就是师“讲”生“听”,师“问”生“答”。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 “讲”少了不放心,不“讲”更不放心,只有“讲”全了方才放心,怀疑用新课改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根本完成不了45分钟里应学的内容。其二,认为连老师在详细讲解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不能领会,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交流讨论,结果半节课的时间过去了,也没能得出相关正确的结论,那不成为了一种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吗?

基于以上两种心理,不少教师把自己作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作为“接受”的另一方,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不少教师通过辛辛苦苦的“讲授”,在“讲”的基础上加之以“练”,陷入了反复讲、反复练的怪圈。在短期内或某一阶段里,这种方法的确能提高分数,但从长远来看,它具有巨大的迷惑性。它迷惑了看中成绩的家长、领导、学生甚至教师自己,以为此方法果然“灵验”,但从是否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来看,无疑是很有害的。同时,这种机械重复的手段,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教师把自己备课的内容直接硬塞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并内化了。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探索机会和探索过程。教师自认为把学生都按照所谓完美的标准“雕刻”出一个个统一样式的“工艺品”就是教育的成功,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学会了生搬硬套,一旦脱离学校后就会变得手足无措,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独立学习与实践创新的能力。面对社会上各种“读书无用”的消极思想,连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们也不禁感到疑惑:教育真的是无为的吗?是什么成为了课改得以进一步推广的绊脚石?

二、课改要成功,教师角色需改变

叶澜教授曾说:“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如果一名教师的课堂教学仅满足于传授知识的“单边活动”,不愿意转变成“双边活动”,那么他只能沦为一辈子的教书匠。所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师角色尤为重要。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笔者认为是“不教”。要实现不教而教,需要教师改变角色,重建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要能扮演好的角色,就可以实现不教而教。实际上,这也是改变教育观念的实质所在。

自古以来,我们教师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社会尊崇的美德。实际上,这个自喻表明了教师内心的虚弱与执拗。究其原因,在于教育应是一种双方的互动,教育的目标是将对象不断完善,当教师满怀深情地展示自己教书才能的时候,他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了教育的根本。我们的学生内心里都有永不熄灭的“蜡烛”,这根蜡烛蕴藏着无限的能量,而教师的任务首先只是做一个“火种”,去点亮学生心中的光明。“火种”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内心燃起渴求学习的熊熊欲望时,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

其次,教师的任务是做一名“律师”,而不是做“法官”。因为律师总是能从自己“当事人”的角度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为唯一宗旨。做学生的“律师”,就意味着站在学生的一边,呵护学生的自尊,维护学生的权利,成为学生值得信赖与尊敬的朋友。而不是做一个裁判是非的“法官”,为展示自己的权威,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与学生形成一种对立关系。比捍卫学生的权益更重要的,是捍卫学生的天性。

再次,教师的任务是做一个“农民”,而不是做“园林师”。农民只是松松土,浇浇水,让植物充分自由地生长,从而能够创造出各种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而园林师则按照要求修剪植物的枝叶,甚至使用生物技术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最终导致植物在日渐模式化的培养中失去了其本来的个性。所以,教师应当选择做一个让学生自由发展的“农民”。很多人想得到,但未必做得到。

前面所述的若干问题,实际上都指向了笔者认为的真正的教育是不教而教。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大师曾说“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在中学教学中,不教而教并不是说一堂课完全丢给学生去自学讨论,教师就不用备课了。而是说教师应在课前设计好需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的学案,在上课时教师不需多讲,学生自己就可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亲身体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乐趣,充分解放学生的思想。

最后,教师对新课改思想应多吸收,少批判,课改成功地区的经验只能借鉴,切忌“东施效颦”,湮灭自己的个性特色,一味的模仿别人,最终只会是一场闹剧。教师找到了角色定位,新课改就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就是学校积极带领教师构建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校本实际的特色课改之路。若能成功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学生感到学习变成幸福的体验了,那教师也幸福了!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9: 3.

语文课堂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篇9

──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教学改革浅探

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李心忠

摘 要:叶老的教育思想,闪烁着人文的光辉;叶老的教育思想,映照着人性的光芒,更是一种生命活力的呼唤。它打破封闭多年“中规中矩”的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让教师的生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三个方面阐释了怎样转换教师角色。并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具备一定的亲和力两方面提出转换教师角色的思考。

关键词:教与学 教育思想 教师角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交往者;教师不再做教材的单一阐释者和习题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突出学生的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这正与叶老的教育思想异渠同道。在叶老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充满了强烈的尝试欲望,创新意识在良好的情态中爆发,智慧的火花在新课标搭建的平台上闪烁,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句话,教育观念改变,教师的角色必然要转换。教师角色的转换,应该有如下的体现:

一、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叶老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要做课堂课程的创造者。

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把诵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学习《天上的街市》可以侧重于朗读技巧的美读,感受诗中的蕴情,理解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词,可以设计成以演唱为主的鉴赏课,如学习《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自我伴奏自我录音,学生倍感新鲜有趣,学习兴趣大增;还可以提倡和引导学生为每一首诗套曲或谱曲,先演唱再赏析。

二、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如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但却不可取代学生的设计与思考。对于学生构思的剧本、排练设计,辩论形式、演讲内容、活动安排,我都表示尊重,但我可以提出一些建议,诸如:综合性学习如何选题、演讲辩论内容的取舍、如何查找资料、表演时怎样注意感情的交流、出现问题如何解决等。教师还要注重点评,每一项活动完后,老师都要做出恰当的评价,多赞肯,多鼓励,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要从关爱学生出发,不能淡漠更不能冷漠,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他们微小的进步,哪怕一丁点的与众不同,这样都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不断地创新。

三、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交往者

叶老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深沉的慈爱、温馨的情怀、近距离的理解,创设出民主、和谐、积极、开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高级伙伴和学生精神的首席对话者,而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

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之后,在我设计的《理解父母,阐释亲情》的大型研讨会上,我与学生一道发言,我向学生们讲述我父亲的故事,我又朗读了我写的文章《父亲的忧愁》;在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我们的心理距离拉近了,我们与作者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我们共同讴歌和赞美父亲的恩德,深切地体会到父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学生联想到自己的父母,站在父母的立场上,仔细揣摩父母的心理,谈到自

己父母日常的点点滴滴,谈到曾经对父母的不恭与伤害,他们非常动情,也深深地理解了父母心。那一节课,很多的学生受之震撼,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们在一个平台上互动,参与学生的争论,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开放的课堂教师随时要接受学生的挑战,背诵比赛,我也是对垒中的一员,学生会毫不客气地点我的将。有些自读课文可以由学生讲,教师从旁指导,既给学生压力又给予动力;学生自教,课前准备充分,查阅大量的资料,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师生无别,当老师的学生把老师当做学生一样来提问,场面很生动,效果也不错。

教师角色转换,随之带来的思考还有:

1、搜寻信息,博览群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叶老主张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关于教育的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修养,身教重于言教。

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更新,继续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大事。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是对教师的巨大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只有置身于知识的海洋中,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应战者,才能完善教学策略,才能“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能够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特殊情况做出及时、灵活、妥当的处理,就必须注重搜寻信息、博览群书,讲课时渗透信息,充实教学内容,学生在自己合作探究的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质疑有一个丰富完美的解答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满足满意。若老师孤陋寡闻知识面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不能应付自如。

2、海纳百川,平等对待,具备一定的亲和力

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学生的各种不同感受与兴趣;只要学生感到有趣、精彩的,就可以谈,可以探究。教师不能扼杀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传授知知识,也决不可板着面孔皱着眉头,动则训斥、变相惩罚;要善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同等求知的位置上,用一种娓娓道来的促膝谈心式的交流,“亲其师,信其道”这种亲和力,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胸襟,要如辽阔的大地,容得下一条条不同个性的河流,即使其流速是缓慢的,流量是细小的,质地是浑浊的;容得下一座座不同姿态的山丘,即使其形象是平凡的,山势是陡峭的,山顶是荒凉的,高低是不一的。

另外,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需要教师的扶植引领、参与调度,然后才可逐渐放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是无序,不是盲从,不是形式。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把学生和教材联系在一起考虑问题。这样,教师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让学生有所收益。不能一刀切,优生适当增“量”,困难生“吃饱”就行。这样可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教导。

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让人眼界开阔,创新思路更加明朗。对于教学,我做了诸多的尝试,热情、智慧、魄力转换成无数的教育机智,课课改革,堂堂创新,劳累着痛苦着但又是快乐着。“以学生为本”的全新局面,使学生得到空前的锻炼,学生有了空前的收获,思维活跃,身心健康,语文能力斐然。这些,更坚定了我的信念,改革是必然的,改革才有希望,创新才有出路。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篇10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上一篇:变电站建设实例下一篇:2024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