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精选8篇)
“法约尔跳板”原理:即执行等级路线与保持行动迅速相结合的方法。这一原理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2,什么是政治行政二分法
古德诺明确指出,在所有的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或基本的政府功能,即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之为“政治”与“行政”。古德诺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贡献,并是不在于他提出了这个“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有什么新意,而是在于他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很明显,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3,什么是组织平衡论组织平衡论(存续论)(1)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使组织成员获得一种贡献与满足之间的平衡。
•贡献: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做的工作或付出的代价; •组织成员的满足:来自于组织为成员提供的诱因,即能够满足成员的个人动机或需要的东西;
•贡献与诱因这二者要达到平衡,组织就可以生存和发展,否则就会衰弱或消亡。
(2)诱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 经济的与非经济的(3)组织的平衡是不稳定的:
• 外部环境恶化造成诱因来源不足;
• 组织成员的需求标准总在慢慢提高,由此破坏平衡;• 组织必须通过不断地发展壮大来增加组织所掌握的诱因;4,什么是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原理:无论政府工作量增加、减少甚至无事可做,政府机构及人员的数量总是按同一速度增长,官僚机构及官僚按“经济人”模式行事(自身利益最大化),追求升官、高薪、轻松的工作,各种附加的权力,这可以通过扩大机构的规模及增加人员来实现
主要内容: a、凡行政首长与主管都有一种特殊的癖好,即增加下属人员与机构,以显示自己的权势,每年约以5%-6%的速度发展,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b、行政首长与主管对所增加的下属,都喜欢用比自己能力低的人
c、行政首长与主管采用委员会制决定问题,凡事关重大的问题,决议时间较短
d、凡采用委员会制决定问题,委员人数越多,效率就越低
e、行政效率越低的机关,越注重机关外观的装饰、豪华f、行政效率越低的机关,行政首长和主管越会人为地“制造工作”,并且越会提前花掉预算金,以便来年增加预算.5,什么是彼得定律?彼得原理:基于人事晋升制度的缺点和行政首长的偏心,专爱提升阿谀依附的人员,从而导致行政组织人员才能递减法则和反才能病态。6,什么是企业家理论?
奥斯本认为,所谓政府,它“是我们用来作出公共决策的一种机制”,他不赞成历史上曾有过的一种“把政府视作一种不得不忍受的邪恶”的错误观点。在他看来,政府可以向我们大家提供有益服务的方式。政府是我们解决共同问题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一切文明社会来说,政府都必不可少,他对政府充满信心。
奥斯本所提的企业家政府的本质含义指的是公营部门的机构,不断地以新的方式运用其资源来提高其效率和效能。这一概念,实际上是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方法移植到政府中来,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象私人企业那样,合理利用资源,注重投入产出,提高行政效率。
7,什么是政府失败说?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布坎南认为,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
布坎南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8,西方行政学说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1、提出与创立时期:1887-1918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威尔逊:行政学创始人,《行政学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学科;古德诺:美行政学家,《政治与行政》,对政治与行政的分离理论作了进一步发挥;泰勒:美管理学者,《科学管理原理》,倡导科学管理;法约尔:法管理学者,〈一般管理原理〉,提出了一般管理的一些基本原理(十四管理原则)
2、西方行政学的正统时期:1919-1941年这一时期的行政学家继承了早期行政学的基本信念,认为“真正的民主与真正的效率是统一的”,经济和效率是行政管理的基本准则。此时期将官僚制度及其组织和管理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力图通过对行政现象的科学分析,发现行政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尝试着为行政学确立一个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学科体系。代表人物、著作与观点:德社科学家韦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论官僚制〉;美行政学家怀特:撰写第一本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美古利克:从分工与整合、全体与部分关系入手提出了分工的局限性和工作协调的重要性,对公共行政作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体化行政思想;英厄威尔:对行政管理的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概括,与古利克合著〈行政科学论文集〉;美国女政治哲学家福莱特:创立了动态管理理论,为正统行政学向行为主义行政学的过渡架设了桥梁。
3、转变与批评时期:1941-1959二战及以后各国行政管理(体制、权力、职能)随社会、经济等变革而发生了根本变化,正统行政学的理论原则和基本观点无法适应变革,受到怀疑和批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美巴纳德:最早运用系统观点对行政组织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行政组织学说;美西蒙:对正统行政学的行政原则进行猛烈抨击,率先将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和决策概念引入行政管理研究,建立起一种较为完整的决策理论体系;美行政学者沃尔多:对行政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容范围进行了全面探讨并对西方行政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美行政理论家帕金森:对官僚组织的弊病进行了精辟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美麦格雷戈:对人事管理的传统观点 — X 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批评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新观点— Y 理论;
美林德布罗姆:以渐进调适的观点对行政决策的过程、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了渐进决策模式。
4、应用与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技术的发展对行政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行政学摆脱了对政治学的过分依赖,由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成为一门融合多学科理论方法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这一时期行政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表现在:A、应用学科‘政策分析’的兴起。(以帮助政府解决如何改进政策制定质量和怎样提高政策执行效果等实际政策问题为宗旨)。B、行政生态学的兴起和发展。代表性人物:以德罗尔: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推动政策科学突破性发展;美彼得:对官僚组织的特征作了进一步分析,提出“彼得原理”;美里格斯:借用生态学方法研究行政系统与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态系统的模拟来研究行政生态系统。
5、挑战与创新时期:20世纪70年代挑战:70年代,众多的社会政治问题使公众丧失对政府的信心,现实对行政学理论提出挑战。人们纷纷提出所谓的“新模式”以取代“旧的传统理论”(如:美青年学者:“新公共行政学”运动;英学者:提出重视行政道德规范和社会需要的“社区服务模式”)。此时行政学更加注重政府行政的社会和政治
意义。创新:系统论、控制论等管理实践中广泛且成功的应用为西方行政学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新的管理学派相继诞生,且目标管理理论、权变学说在政府行政管理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为创新提供现实可能性。主要代表人物:弗雷德里克森:美新公共行政学者,对传统公共行政学理论进行全面反思与批判,用新方法、新视角研究公共行政;美管理学家菲德勒:将权变管理理论应用于领导科学领域并提出著名的权变领导模式;美学者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理论。
6、总结与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80年代:西方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专业的地位虽已完全得到巩固,但仍缺乏一个公认的、明确的中心和体系。此时期行政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本学科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兴起;政策科学的繁荣;并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的主流之一;公共选择理论影响深远;公众参与、政府间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文化 和行政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也进一步为理论界所重视。代表人物:美政策分析家奎罗:系统阐述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布坎南:以经济学方法探讨政府行政问题;美学者奥斯本/盖布勒等:倡导用‘企业家精神’来克服政府官僚主义,为政府改革开出了十种药方。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森布鲁姆的多元公共行政观 9,威尔逊认为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关于行政学研究的目标与任务
目标有二个:(1)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且成功地承担的是什么任务
— 即:明确政府的职能和任务范围,明确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 — 强调“适当性”: 凡公共事务该由政府管理,政府承担其他社会组织所不能承担的,即为“适当”;若政府承担一切,或该管而不管,即为“不适当”
(2)弄清楚政府怎样才能够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少的金钱或人力上的消耗来 完成这些专门任务。
— 即:用什么方式、什么方法进行管理,才能提高效率,完成任务。这应该是行
政学各部门的具体研究内容。— 特别强调:行政学研究不能仅限于“纯粹技术细节的那种单调内容之上”,而应
对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使行政学理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形成较
高深的理论。
行政管理学的目的:总结行政管理经验,加强其理论性——把行政方法从经验实践的混
乱和浪费中拯救出来,并使它们深深植要于稳定的原理之上。10,古德诺认为政治和行政如何进行协调?
古德诺在指出了政治与行政必须取得某种协调之后,着重探讨了如何取得这种协调:
(1)这种协调的基础便是政治必须对行政取得某种形式的控制。(2)协调不仅取决于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问题,而且还取决于行政权力的必要集中问题。
(3)美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节。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政党。
(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11,泰罗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管理的五要素?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
(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
(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
科学工作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管理定义为这五个要素正是法约尔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计划:根据情况预测来制定工作计划。
组织:确立企业在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结构。
指挥:运用领导艺术以推动组织业务,减少无效耗费的功能。协调:使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使方法适应于目的。控制:对各项工作能否按计划进行随时作出反应。12,什么是官僚制?人类社会的三种组织类型是什么?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指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专业化综合化的设层分职能的行政组织制度。这种组织能有效地完成组织与管理工作,完成组织目标。合法合理的等级制与职能制相结合,是这一组织的基本框架。科层制组织的特点
1、层级结构中的每一个职位都是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有明确的分工制度,每一职位都有相应的法定权力
3、各种工作决定有一定的记录在案的法定公式
4、行政权与立法权分离,行政人员只是具有管理专长的管理者,而非立法者
5、每一层级的行政人员必须具有特殊的才能和经过特殊的训练
6、人员的选拔通过公开竞争考试进行
7、每一职位都必须规定明确的职责范围
8、职位不属私人所有
1.超凡权威与神秘化组织(个人魅力型正当统治)超凡魅力: 来源于别人的崇拜和追随;神秘化组织(chrismatic): 这种组织行使权威的基础是基于统治者个人的人格, 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统治者个人的人格特征: 超自然/ 超人的力量或品质, 因而具有人格魅力, 如宗教先知, 智者, 战争英雄, 救世主, 政治领袖。2.传统权威与传统型组织传统型权威: 基于传统习惯或世袭得来;两种形式: 世袭制与封建制;3.法定权威与合理化—合法化组织(法理型)法定权威: 由理性和法律规定的权力;合理—合法化组织: 即以理性和法律规定为基础行使权威(统治)的组织;在该组织中:–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逻辑一致的各种法律规则以及得到法律授权的管理人员所发布的命令,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不依赖于与个人有关的身份或属性,是一种非人格的权威统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在法律上地位平等,都受组织规则的约束;13,古里克认为政府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什么?(1)关于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 政府是任性、坚强且自私的人们能够协作共生的手段” ; 当基于自身利益且由市场所支配的私人行为被证明是不适当的时候,政府活动的必要性就产生了。
(2)关于政府工作的目的:
对过度的自由行为施加必要的控制;提供(公私)合作的社区服务; 表现对弱者的公平的人类同情心(促进社会公平);(3)关于政府的工作方式:
不应单方面发挥作用,而应与私人部门合作,尤其是在制定计划上;政府制定的计划指标不能绝对化,要留有余地,有弹性;(4)主张限制政府的作用,防止政府膨胀:
u 政府机构的日益膨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市场失败会导致政府增长;
– 热心公益者、政府官僚、政治家也致力于推动预算增长;u 应该限制国家(政府)的作用
– 未来变化无常,政府同样不能确切地了解未来;
– 政府中的领导者可能缺乏智慧、经验、知识和高尚品质;– 缺乏行政技能与方法;
– 综合行动要涉及到众多变量;
– 行政集权体制缺乏开发新思想和新方案的有序方法;u 但是政府的作用不应受到固定限制;(5)重新划分和配置政府内部职能
14,何谓西蒙的价值命题与事实命题?事实与价值的区分 A、理论的区分:
–价值命题是关于偏好的表达,应然问题,规范性陈述,;
–事实命题是关于客观世界上可观察的事物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是然问题,描述性陈述; B、实践的辨别
–之一:手段与目的的区别;
–之二:可供选择的行为与行为的后果的区别;
C、以事实与价值的区分来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从而界定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政策问题:价值因素居重; –行政问题:事实居重;
15,什么是逆境及其应付逆境的政策原则?
含义:德罗尔认为,所谓“逆境”,它是指由不同原因造成的,难以消除的各种社会紧张状态。逆境产生的原因:逆境可能是统治机制中内生的,即政治制度本身特征中固有的;也可能是外生的,与政治制度以外的乃至超社会的现象有关,即是由所考察的社会及其范围之外的各种因素造成的。” 应付逆境的政策原则
A.社会改造原则(核心是国家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B.达到临界质量的原则 C.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原则
D.准备承担风险同时避免万一的原则 E.产出价值优先原则
F.积极性强制干预的原则
16,什么是行政生态学和里格斯的三大行政模式?
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
三大行政模式:
1、融合型行政模式(Fused Model)是农业社会的行政生态 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农业生产力,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政治与经济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行政官吏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衍射型行政模式(Diffracted Model)是工业社会的行政生态其特征是: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沟通渠道发达;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
3、棱柱型行政模式(Prismatic Model)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行政生态特征:既具有融合型的一些特征,又具有衍射型的一些特征,具体说就是政府的制度、法规不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呈现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出17,新公共行政学的主要理论主张是什么? 课本
18,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是什么?
1、民主公民权理论
2、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
3、组织人本主义与新公共行政 4、后现代公共行政
19,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领导者与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动机不同。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冬季是获取利润;而政府领导者的行为动机则是再次被选上连任。第二,政府与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方式不同。企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其顾客,它往往是通过其顾客自由挑选勾连其商品和劳务来挣得收入的;而政府的大部分收入则来自其纳税人,政府是通过征税取得其主要收入的。奥斯本说:“这就是为什么广大公众的注意力如此强烈集中在政府服务的成本上的原因,从而不断地产生要求实施控制的欲望——规定官僚们在每个项目上花多少钱,一次来避免官僚们可能浪费,滥用或者侵吞广大纳税人的钱。”
第三,政府与企业的动力不同。政府的动力往往来自于种种垄断,而企业的动力则通常来自于竞争。
第四,政府部门与企业组织对其成员的考核标准不同。政府部门对其成员进行考核的一条最根本的标准是看其是否能讨好当选的政客;而企业组织对其过程原进行考核的根本标准则是看其是否能够出产品或获得利润。奥斯本指出:“由于政客们倾向于受到利益集团的驾驭,政府的管理者与他们私营企业中的通航不一样,必须在每一个关系中考虑到利益集团的因素。”
第五,政府雇员与企业雇员对风险和报酬的看法不同。对此,奥斯本引用福特基金会的卢·温尼克的话解释说:“在政府中,一切激励因素是以不犯错误为定向。你取得了九十九个成功也没有人注意,但只要犯一个错误你就完蛋了。公司企业激励雇员的标准手段在这种政府中效果不佳。”
此外,奥斯本认为政府与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的不同。政府是民主的和开放式的,所以它的行动比公司企业缓慢,而公司企业的经理们可以关起门来迅速作出决定。政府的基本使命是‘办好事’,而不是挣钱,所以企业中的成本小以计算到了公营部门就变成了道德的绝对准则。政府必须常常替每个人平等服务,不管这个人制度的能力和对服务的需要如何,于是政府也就做不到公司企业那样的市场效率。” 20,为什么要推行渐进决策模式?
采用渐进决策的原因
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做了分析。
(1)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现实的政治如此)。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政治上所推行的是一种多党制,政府决策必然要受到多个党派的影响,必然成为各个党派折衷调和的产物,或者说,决策主体是多元的。然而,各个政党和政治领袖对基本政策的看法往往是一致的,因此,政治总是朝着一个统一的目标逐渐前进。各个政党之间虽然也有矛盾和斗争,但是由于其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所以其政治利益常常也是一致的。一般来说,不会因为政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导致政治的剧烈变化。因此,林德布洛姆断言,西方国家所推行的实质上是一种渐进的政治,各个政党在竞选时仅仅对每项政策提出渐进的修改;政党自身的政策也是渐进地改变的。与此相一致,政府的决策过程必然地是一个渐进的决策过程。
(2)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在他看来,任何一项决策的作出必然要与时间、信息等因素相关,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直接受制于决策者的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等信息的了解程度,决策者对决策备选方案及其后果了解的越深入,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决策备选方案,洞悉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彻,决策正确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亦然。然而,决策者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智慧或者其他手段了解所有的备选方案。洞悉每一项决策备选方案的后果,或者说,决策者在技术上不可能对决策的所有备选方案都做到深入、透彻的了解。因此,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者不可能等到对决策的每一个备选方案及其后果都深入、透彻地了解后再做决策,而必须在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就做决策,然后边执行边修正。这就是他所谓决策过程中的“修修补补”。
1. 课程的定义及基本任务。
经济学说史 (history of economic doctrines)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学科, 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称:经济思想史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经济分析史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经济理论和方法史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 and method) 等。但他们都有基本一致的主题:以经济学说或经济思想本身为研究对象, 专门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 研究它们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因此, 经济学说史可以简要地定义为: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其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揭示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从本质上讲, 经济学说史是关于经济学说的历史, 是一门历史的科学。经济学说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中, 它们不仅是时代的产物, 而且也是以前的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发展的继续。任何经济学说, 都有其渊源, 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家在认识和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时, 都要利用先前经济学家所创造的成果和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无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独立创造出一套经济理论体系来。正如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的, 某位政治狂人, 实际上是某位已故经济学家的思想奴隶。由于经济学说和经济思想发展的这一特点, 就使以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说史有必要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加以研究。
按照中国经济学学位点的设置, 经济学说史属于“理论经济学”这个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 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史、世界经济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同属“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一般在经济学说史二级学科下, 又设有西方经济学说史、中国经济学说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三个三级学科。由于在中国, 从意识形态上把经济学划分为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 因此, 西方经济学说史就是研究西方经济学说的历史。这样, 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说史时一般就不再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内容。
2. 课程的性质。
从课程的性质来讲, 西方经济学说史是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历史的学科, 因此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庸俗性, 为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的, 但在另一方面各种西方经济学说又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结晶, 它又具有寻求经济规律的实证性和科学性, 特别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相当成熟和完善的阐述和应用,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从课程的地位来讲,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它的开设可为学好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其他应用性经济类课程奠定重要基础。
从课程的作用来讲, 首先,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创新的灵感源泉。不理解经济学的历史, 就不知从何创新。正如奥地利学派对于拉赫曼有关经济思想史研究思想的重申:即不要将“先贤”们的理论作为最终定论, 也不要简单地认为他们的理论已经没有发展余地, 而要结合新的情况重新解读他们的理论, 挖掘他们的理论有助于阐明当前问题的新的含义, 而这种含义也许是他本人也未曾意识到的。然而, 在财经类专业存在一种普遍的情况, 即绝大多数学生不了解这个学科思想的历史, 只知道近几年的知识状态, 这已经严重地限制了学生们的思想和视野, 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 许多学生对形式化的东西非常熟悉, 可惜思想及其肤浅, 这与忽视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 经济思想史课程远比学几门专业课重要得多 (贾根良, 2008) 。其次, 经济学说史可以提供以往经济学创新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霍奇逊指出:“一个全新的持久的理论建设可能最好以思想史为理论来源, 并运用现代社会哲学和自然科学提供的各种工具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整理。以这种方式运用方法论和思想史并无新意, 但可以建成一个坚固的理论大厦, 经得起未来的现实和概念不断变迁的洗礼与震荡。”
从课程的意义来讲, 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说史, 能明了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了解今天在西方流行的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 从而加深对今天西方流行的理论和政策的理解;学习经济学说史, 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 温故而知新, 吸收以往经济研究中的科学成果和经验教训, 创立适应现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并从中寻求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有启发的东西。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当前我国各大综合院校及财经类高校的经济学专业广泛开设了经济学说史类的课程。并且其开设的历史长短、师资力量同该院校经济学专业的实力正相关。例如作为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的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在经济思想史课程上均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其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设西方经济学说史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目前各高校多在本科第4、第5或第6学期开设该课程, 多为2~3个学分, 36~72个学时。教学大纲主要覆盖16世纪开始的重商主义前古典经济学至19世纪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 间或延伸到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因此, 作为一门知识量大、基础性强、理论性强、历史跨度大的课程, 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我校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程开设现状。
我校经济系是于1987年从马列部独立出来的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从1998年起经济系开始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开设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 但一直未得到学校和系里的重视, 课程被边缘化了, 仅作为专业任选课, 在本科第5学期开设该课程, 为2学分, 36个学时。在笔者的积极呼吁和努力下, 直到2006年学校和系上才将此课程定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 仍在第5学期开设, 学分变为3个, 学时加到54个。
我校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从开设至今在任课教师的辛勤劳作下, 完成了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等初稿的写作和制作, 并于2009年批准为校级重点课程。
在搞好本科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同时, 笔者积极进行“理论经济学”这个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经济思想史硕士学位点的申报并获得了成功, 于是从2007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目前已招收了3届6名学生, 毕业1人。
2. 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笔者多年的刻苦努力工作, 为课程的教学和建设做了一些事情, 但是, 目前课程的建设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师资严重缺乏。自从1998年起开始为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开设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以来, 前后共有两位教师担任主讲, 从2001年起只有一位教师了 (即作者本人, 并且同时研究生的经济思想史课程和本科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主讲) 。二是实施教学的一些基本硬件无法满足, 例如, 没有多媒体教室、与教学有关的视频资料缺乏。三是课程建设经费不足, 导致教师无法备足与课程建设有关的书籍、期刊等资料;无法走出去参加全国经济学说史或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培训、学习和交流;无法将课件制作得更好更完善。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建议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具体的实施中应该注重积累总结, 贵在坚持, 注重细节。现根据多年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实践, 对我校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明确。
现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作为校级重点课程, 其建设必须以加强和完善为动力, 以提高教学水平为核心, 以增加投入为保证, 以提高质量为目的, 同时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 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的经济学专门人才。
2. 建设措施要落实。
课程建设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中心, 以教学档案建设为依据, 以教学设备建设为保证, 以教学管理科学化为手段, 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一项系统工程。具体措施要求如下: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打造一支人员稳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学队伍是加强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现在我校当务之急应是尽快引进本课程专任教师多名, 特别是高学历、高职称, 具有较丰富经验的教师。其次, 在课程建设中, 要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培养师资的形式,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 加强本课程主讲教师的对外交流, 学习兄弟学校经验, 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强化科研工作, 既为任课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幅度增强课程信息量及教学深度提供基础, 也为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参与相关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 (2) 大力改革、完善教学方法, 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采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及其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和自学辅导, 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已有的课程大纲、教案、课件、习题集等初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在具体具备的时候编写一部适合我校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4) 加大经费投入, 改善教学条件。希望学校、院、系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教学基本建设的投入, 优先改善课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视频教学手段、图书期刊资料等教学条件。同时满足主讲教师的培训、学习和交流, 使其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 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必须发扬求真务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切实把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抓出实效, 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以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时期对经济学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摘要:“西方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全面认识“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性质及地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加强“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建设是一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培养高素质经济人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探讨
参考文献
[1]设有经济思想史专业研究生院:网易教育频道[EB/OL].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2004/kaoy-an/040726/040726-147925.html.
[2]各大院校经济思想史课程介绍, 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教研室简介”[EB/OL].http://e-con.pku.edu.cn/xszx/jingji05.htm;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全校、全院必修课程一览表”[EB/OL].http://econ.pku.edu.cn/un-dergraduate/class01.php.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名单 (2007年批准) .[EB/OL].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299&infoid=35571.
[4]Peter Wynarczyk, “Austrian Ecnomics and the Post-Autstic Economics Challenge”, post-autistic eonomics review, issue no.18, Febrary4, 2003, article5. (http:www, btinter.com/-pae-news/review/issue18.htm.
摘 要 《经济学说史》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本文强调了这门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之后,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的设想,为担任这门课程教学的老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经济学说史》 教学改革
《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具有历史属性的经济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开设并作为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尽管该门课程的作用和地位相当重要,但是在当前学术界重应用经济学、轻理论经济学和重数理逻辑、轻理论逻辑的环境下,作为纯理论经济学的该门课程出现了一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尴尬局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多年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笔者对此提出一些浅显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高度重视《经济学说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关于这门课在中国高校的开设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大量学习与吸收,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国高等院校都普遍开设或恢复了《经济学说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有关教材大量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学专业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都设有经济学专业,也就都开设有《经济学说史》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2.《经济学说史》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政治经济学》也是中国大学初级阶段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经济类学生而言,学好《政治经济学》是学好其它经济学科的基础,而学好《经济学说史》又是学好《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这是因为大学开设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来源就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即起源于威廉·配第、奠定于亚当·斯密、完成于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由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其中许多概念如劳动、价值、资本、地租、利润、利息、工资、货币等等,都是从英法古典经济学家们的有关论述中加以批判地吸收而来的,并从他们的错误观点中发现问题和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因此,学好《经济学说史》能使我们更加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3.《经济学说史》是学好《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西方经济学》同样是大学初级阶段财经类的专业基础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大量介绍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几乎所有高校经济或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西方经济学》课程,作为理论经济学入门的学科。现在高等院校经济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除了外语、政治理论、数学由全国统一命题之外,由各校自主命题的专业科目一般考的就是《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萨缪尔森及其新古典综合派建立的。1948年,出于提供一部通俗性和综合性经济学教科书的目的,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一书,将马歇尔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进行综合,完成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大综合,该书至今已经出版了第十八版,成为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教材。《经济学说史》对马歇尔和凯恩斯的经济学说都作了详细的评述,这对我们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学好《西方经济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经济学说史》是学好其它经济学科的基础。《经济学说史》是关于经济学理论产生和演进历史的一门学科,它展示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历史上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构建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大厦。现代经济学的许多理论都可以在经济学说史里找到其源头活水。如,重商主义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探讨,它是商业经济学理论基础;早期的货币数量理论和瑞典学派创始人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是货币银行学的分析起点,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被称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是最早的人口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庇古开创了福利经济学体系;凡此种种,可以这么说,当前各种以“经济学”命名的学科都可以从《经济学说史》中找到其理论渊源。因此,这就为我们学好其它经济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5.《经济学说史》能够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经济学也是一门历史的科学,任何时代的经济学说都是以解释和解决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通过经济学说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经济学家是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同时代的经济学家因为阶级立场、观点的不同又是如何展开争论的;还可以了解后来的经济学家又是如何去总结、继承和接受前辈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吸收前辈们的科学成果和经验教训,又如何根据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创立适应那个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学习历史上著名经济学家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和分析洞察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对当代各种经济学说做出正确的判断,用历史的眼光、以科学的态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积极推进《经济学说史》的教学方法改革
1.《经济学说史》课程内容上的改革。严格来讲,《经济学说史》的内容应该从重商主义开讲,到凯恩斯革命为止。因为古希腊、罗马时期和西欧中世纪的经济内容不能称之为学说,只能说是一种经济思想,且那些思想还只是在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附带提及,比较零散,不系统,够不成一种理论体系。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瓦解和资本主义萌芽及形成时期的反映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是最早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说。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说大都受他的影响,形成了各种流派,应该属于另外开设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这门课的内容。如果作为研究生使用教材那另当别论,作为本科生经济学入门教材,建议在内容上做較大的改动。另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虽然也属于《经济学说史》的学习范畴,但一般都应把它归属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之中。
2.老师教学方法上的改革。第一,要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做到少而精,把握重点和难点,理清主线,梳理分支。比如讲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时,要把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三人联系起来,重点阐述他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以示区别与联系,这种内容上的安排便于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西方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和历史演变,吸引他们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第二,讲解经济理论要联系实际。学习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镜、为鉴,经济学说的产生是那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在意识形态的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经济规律,就会用来指导现实经济生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要让学生理解,经济学说史上的许多经济理论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至于认为经济理论的学习枯燥乏味。比如亚当·斯密关于政府职能的论述,对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对当前我国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要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评述历史上的经济学说。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待被马克思批评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那些经济学家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扬弃”他们的观点。同时,还应该时常关注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尽量介绍经济学最前沿的理论和课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第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经济学说史》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讲述法和讨论法。讲述法具有短时间内传授知识多和系统性强的特点,但往往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处于被动,有遭受“满堂灌”折磨之嫌,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讨论法能使老师和学生教学互动,但由于学生本身知识层次和分析能力的欠缺,讨论往往成为个别学生的表演,其他同学则宁愿当听众,这样的教学效果一般。尽管如此,这两种方法还不可或缺,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还应该结合其他手段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比如换位教学法,师生在课堂来个角色互换,由学生讲解,最后老师点评。这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来讲。另一种是分成两组,如同辩论赛的正方和反方,比如经济学说史上关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或者“20世纪20—30年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等内容就可以用来进行辩论。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和整理相关资料,或制作课件,它的长处是让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老师的点评对学生是一种鼓励或鞭策,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业浓厚的兴趣;它能使课堂活跃、生动而充满乐趣,让学生感受上课的愉快而不至于经常逃课等等,它的短处就是太占用上课的时间,老师担心完不成教学计划,同时也是对老师主持能力的一种考验。
再比如比较教学法,经济学说史上有很多理论具有相似性和对比性,因此,老师可以把这些内容进行详略安排,把相似的或相对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异同,抓住重点、评说影响。这样就能让学生加深印象,记住要点,减轻他们复习考试的压力,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威廉·配第认为生产白银的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重农学派认为农业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亚当·斯密认为一般劳动创造商品价值,而马克思则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剩余劳动创造的,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体系;法国的重商主义与重农学派的观点以及萨伊定律与凯恩斯定律都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进行类推,发现规律,触类旁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率。此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等。
第五,教学工具的现代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是教学现代化手段的主要体现,多媒体设备能够迅速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传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专注于课堂讲授,便于教师发挥演讲艺术同时关注课堂纪律。利用课件,播放人物图像及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经济学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比如播放“三十年代大危机”和“罗斯富新政”的视频之后,再来阐述凯恩斯关于国家干预的经济主张,就能加深学生对凯恩斯革命的理解,再联系到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可以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手段是非常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在那种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教与学完美的结合,更好地落實因材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开建.经济学说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邓春玲.经济学说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赵峰.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5).
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我更深入的掌握了西方行政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更加系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学说,更深一层地了解行政管理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并从行政理论的变革和历史作用中得到启示,加深对行政活动规律的认识,把握西方行政学的发展趋势。我认为,通过该书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行政管理活动规律的认识,从而纵向地把握行政管理科学;另一方面,对于建立中国特色的行政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借鉴意义。通过理解并掌握西方行政学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行政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的行政学说,把握西方行政史的整体概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借鉴西方行政学的学术理论,为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率提供有益的建议,能够形成自己的看法。
在这本书中,丁煌从西方行政学的提出开始,按照发展的时间顺序将西方行政学分为“提出与创立时期”、“正统时期”、“批评与转变时期”、“应用与发展时期”、“挑战与创新时期”和“总结与探索时期”,也就是从1887年提出至今的114年的发展历程。
正如丁煌所言,“行政管理和行政思想古已有之”。近代行政学包含于政治学之中。1865—1968年,德国学者斯坦因首次提出了“行政学”一词。1887年威尔逊在《行政学研究》一文中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一个明显的问题——为何要将政治与行政分离?按照西方传统对于权力划分的体系,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在法律的基础之上,按照法律的制订、执行、监督三个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系统进行权力划分。也就说,大前提就是国家权力的运行需要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规则是个人意志,也就是君主权力。那么权力独揽的君主制下也就不可能存在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方面的权力的制衡。这种行政生态之下,也就不可能衍生出西方的政治抑或行政思想。在任何时候如果社会的组织规则不是建立在法律之上,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权力的制衡。之所以在文章开始提出这一观点,就是想首先请读者明晰为何西方的理论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南辕北辙、变形走样的根本原因。也请诸位读者在阅读本书中理论的过程中仔细思考其中差异,切勿生硬套入中国现实。
行政学的肇始便是将这三分转变为“政治—行政”二分。依威尔逊之言,“政治是‘在重在而且带普遍性的事项’方面的国家活动,而在另一方面,‘行政管理’则是‘国家在个别和细微事项方面的活动’。因此,政治是政治家的特殊活动范围,而行政管理则是技术性职员的事情。”也就是说,政治是在处理国家权力及主体间的关系,而行政则是在执行这种关系意志(国家意志)的结果。那么在这种分割方法之下,政体的核心构建就是围绕行政权力而构建。所谓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实际上就是行政一权的分割。这样的假设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掌握行政权力者重视有加而对其他的部门视而不见的根本回应。无论是“委托立法”还是“司法权力的先天不足”都是这个根源的表象而已。那么也就回应了,无论人们如何费尽心机的进行权力分割,权力总是向行政权集中的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均无分。第1题 西蒙认为,行政者的可预测性()中立性。A.劣于 B.优于 C.等于 D.不可比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题 威尔逊在其著作()中采取了比较研究法,对西方比较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A.《民族》 B.《国家》
C.《国会政府:美国政治研究》 D.《新自由》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3题 福莱特一再推崇的方法是,通过()来解决社会冲突 A.互相妥协 B..以势压人 C..好言相劝 D..整合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4题 在奖励的具体支付方式或制度上,泰罗总的来说支持()A.差别工资制 B.利益均沾制 C.特殊刺激制 D.一般工资制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5题 西蒙认为,()的行政学旨在描述人在组织中的行为方式。A.纯科学 B.行为科学 C.实用科学 D.决策科学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6题 在泰罗设计的职能性组织中,权责的新的重点是()A.上层管理者 B.最高管理者 C.工长
D.规划部门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7题 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行政行为的论述就是与福莱特一脉相承的。A.赛门 B.梅奥 C..诺思 D.西蒙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8题()注重社会心理系统与人道方面。A.管理科学 B.行为科学
C..系统观念 D.权变观念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9题 福莱特认为,国家的()功能就是从道义上把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整理程序。A..首要 B..基本 C..最高 D.最低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0题 1954年,梅奥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著作()A.《工业文明的人的问题》 B.《民主与社会自由》 C.《工业文明的政治问题》 D.《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1题 梅奥认为,民主国家将过多的注意力投向了()A.马基雅弗里 B..亚里士多德 C.卢梭 D.伏尔泰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2题 梅奥在()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团队运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A.费城纺织厂
B.霍桑
C.南加州飞机制造业 D.西方电器公司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3题 巴纳德认为,以()形式出现的管理者的能力是人类协作中最一般的战略因素。A.领导 B..权威 C.技术专家 D.官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14题 在政治过程的四种基本形态中,只有()可以单方面自上而下地决定。A.价格系统 B..多元系统 C.等级系统
D.讨价还价系统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5题 巴纳德认为,组织中的每一个参与者必须接受的刺激()对组织做出的贡献。A.无关于 B..少于 C.等于 D.多于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16题 1971年,沃尔多发表了题为()的论文集,作为结束语的最后一篇论文堪称他的“成对选择法”的最完整体现。
A.《公共行政的事业》 B.《公共行政的当前议题》 C.《骚动中的公共行政》 D.《政治学研究的流派》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7题 在西方社会政治市场中,决定人们相互交换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是()A.个人利益 B.国家利益 C.集团利益 D.社会利益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18题 古立克把()称作效率运动的“发电厂和思想库”。A.哥伦比亚大学 B.奥北林大学 C.市政研究局
D.公务员培训学校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19题 古立克认为,要扩充政府活动,应先就其()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A.活动的目标
B.对社会产生的后果 C.选择的方式 D.指导理论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0题 西蒙指出了可以用来比较程序性和非程序性决策的过程的阶段,其中,寻找决策的场合称为()A.抉择活动 B.情报活动 C.审查活动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1题 官僚体制的组织广泛传播的决定性原因,向来是由于它的()优势超过任何其他的形式。A.纯技术 B.纯管理 C.纯科学 D.纯专业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2题 在梅奥看来,有效的民主发展的最后一个要求是()A.扩大人性的知识 B.改善教育系统
C.建立一支行政精英队伍 D.国家的有限作用
【正确答案】 B
本题分数 1 分
第23题 在西蒙看来,个人决策的第一个基本因素是()A.记忆 B.习惯
C.问题的分析 D.环境的刺激
【正确答案】 D
本题分数 1 分
第24题 凯登把领导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称作()A.催化性的领导技能 B.战略性思考技能 C.交际性的管理技能 D.多文化的学习技能
【正确答案】 A
本题分数 1 分
第25题 韦伯被誉为()A.科学管理之父 B.行政管理之父 C.组织理论之父 D.官僚理论之父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6题 在问题领域搜索时,()的搜索使用看得见的排队来决定先后行动。A.形式推动 B.目标推动 C.刺激推动 D.启发式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7题 沃尔多认为,古典学派所要推行的是所谓()民主。A.离心 B.同心 C.向心 D.良心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8题 在卡斯特看来,()是管理系统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A.行政 B.计划 C.决策 D.协调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29题 传统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结构。A.纳贡—赐予 B.市场—企业 C.互惠—重配 D.集市—市场
【正确答案】 C
本题分数 1 分
第30题 巴纳德指出,()的存在是接受任何命令的惟一理由。A.权威 B.控制 C.纯引诱 D.组织
【正确答案】 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第1题 现代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是___。
【正确答案】 政治与行政分离的思想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福莱特关于真正的民主的概念包含着___和联邦制的政治结构两大要素。
【正确答案】 大众的实质参与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3题 巴纳德把刺激分为刺激方法和___。
【正确答案】 说服的方法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4题 布坎南认为,合理的税收结构应包括通行税、间接税和___。
【正确答案】 累进税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5题 融合型社会中,互惠交易主要是基于___、宗教和主仆的关系而进行的。
【正确答案】 情感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6题 古立克认为,科学专门知识的潜在危险是带来___的危险。
【正确答案】 技术官僚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7题 西蒙对决策的分析首先建立在___模式上。
【正确答案】 满意人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8题 在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中,原则是其管理理论的核心___。
【正确答案】 等级制度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9题 人的专业化和___是巴纳德强调组织行为中的社会因素的最重要的附加。
【正确答案】 客户的专业化
本题分数 1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10题 在里格斯解释图例中,P代表___。
【正确答案】 菲律宾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第1题 无关心区
【正确答案】 这一区域包括不考虑好处而接受,构成了一个命令自动得到执行的区域,即 下属在这种状况下并不停下来检查一下命令是否满足表明有效行使权威的条件。相反,落
入该区域的命令包括了个人与组织有默契的行动,会得到毫不犹豫地执行。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松散的连接”系统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在这一系统中组织的目标及亚结构的目标只是进行不完美的调和,但由于 组织通常在组织“不完善”状态(即资源总是多于生存所需量)下运作,因此组织能容忍一些目标的不一致。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重叠性
【正确答案】 所谓重叠性,是指衍射社会形式上分化的结构与融合社会未分化的 结构和平共处的程度。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路径闭锁
【正确答案】 国家的两个目标时常是相互冲突的,也就是说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的报酬递 增要求不一致。有时政府追求自身报酬的结果是企业的大量破产和经济的严重衰退,也就
是说政治组织的报酬递增以经济组织的报酬递减为代价,这时,制度变迁陷入路径闭锁。
本题分数 3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满意人模式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 是指决策者由于受知识和分析能力的限制,因而总是受一些就其向往的程度来说只是
满意或充分的选择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第1题 简述分支方法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1)价值目标的选择和对必要行动的经验分析两者不是截然不同的,而是密切相关的。(2)既然手段和目的不能分开,那么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不恰当的,或是有限的。(3)检验最佳政策的典型方法是,政策分析家是直接对某一项政策取得一致意见 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达到某种一致目标的最恰当手段。(4)分析的有限性。包括会忽略一些可能发生的重大后果,一些可能采取的重要备用方案,以及一些受影响的价值因素。(5)进行比较,从而减少对理论的依赖。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2题 简述理想类型的官僚行政机构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1)等级制。行政管理的等级制原则最大的优点在于:上令下行、层层授权、目标明确、管理科学。(2)专业分工。专业分工不仅是行政体系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前提,也是官僚制的一个显著特征。(3)行政管理档案系统原则。韦伯指出,现代官僚组织的主体是由行政人员,物资机构和档案机构三部分构成,其中广泛严密的档案机构在一定意义 上已成为官僚制的重要标志。(4)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现代官僚组织的实际动作
中,明确的程序,规章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使组织获得了理性、稳定性、连续性和可预测性。(5)专业培训,训练有素,专业精深的行政官员是现代官僚制区别于传统家长制和世袭制的重要特征。(6)采用固定的薪金及按照资历,政绩晋升。从而在根本上保障了整个官僚体制的理性和可持续性。
修改分数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3题 简述精英模式的主要观点。
【正 确答案】 美国还有一种较有影响力的、描述美国政治过程的决策模式,这就是通常
修改分数
称之的“精英模式”。精英模式不认为在美国这样的社会中,政策是多种社会互动的结果,而认为政策是由社会中少部分精英人物做出来的,公共政策并不反映公民的要求和愿望,它只反映了少数决策者的利益、感情和价值观念,尽管这些政策并
修改分数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4题 简述个人魅力型统治的常规化的几种情形。
【正确答案】(1)把领袖地位从个人变成一种世俗社会职位,这样势必会造成将来继承这一职位的人自然地具有了“卡里斯马”领袖的合法权力,从而丧失原意所特指个人人格魅力的合法权力;(2)以神意选择新领袖,使新领袖的合法性实际上来自选择技术的合法性。这也是一种与“卡里斯马”本意对立的,含有法制化意味的形式;(3)领袖将权力传给子
女或指定无血缘关系的继承人,这样必将造成“卡里斯马”型向传统型统治的转化;(4)由信徒们荐贤举能,这样必然导致向现代民主选举方式的趋近,长此以往势必引起“卡里斯马”人治形式的解体,逐渐演变为法制统治。
本题分数 5 分
你的得分
第5题 简述跳板法则的含义及其作用。
修改分数
【正确答案】(1)在遇到一些需要快速办理的事情时,为提高办事效率,需要跳过原有的管理路径,在平行的两者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渠道,而建立跳板或天桥;若两者无法协调,再报告上级,由上级协调。这一情况称作管理过程中的跳板法则。(2)法约尔跳板理论旨在保持命令统一的情况下,迅速而及时地解决一般事务,从而使组织最上层得以从繁杂的事务中摆脱出来,专注于一些重大问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1题 试述凯登制约政府官员腐败的方法。
【正 确答案】 凯登开出的处方并不很长,但却很有参考价值。(1)要做的是一破一立;破政界的肮脏伎俩,立为政廉明之风。要树立一种社会风尚,使政治家、政府官员、政党工作人员不但自身公正诚实,而且对任何形式的 不道德行为都能够嗤之以鼻。(2)他认为,政治需要靠经常不断的助推力。这股力量来自两大源泉,一是公众对歪风邪气的抵制;二是公众对反腐倡廉的警觉。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社会大众不 但要明确什么是不正之风,还要懂得在与不正之风作斗争时可以从哪些机构取得协助。这种道德教育始之于每个家庭,继续于学校等社会化的部门,大众媒体则起着 强化的作用。(3)制定并实施公务员的道德
规范固然必需,但是,只有当公务员体系吸收了较多的才德兼备的人员时,一个清廉公正的政府才能产生较强的抗拒腐蚀侵袭的免疫 力。所以,公职人员的报酬有助于减少贪污腐化对他们的引诱力,有助于维持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的生活水平。(4)要采取特别、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政府内部不怕砸破饭碗、甚至不怕丢掉性命、勇于揭发坏人坏事的知情人,以免因“家丑不可外扬”而变成官官相 护。当然,也要防止有人以举报政府官员不当行为为名,行恶意中伤、诬告陷害之实。
本题分数 10 分
你的得分
修改分数
第2题 试述政府干预行为失败的原因。
【正 确答案】 布坎南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较深入具体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决策失误。公共选择主要就是政府决策,政府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基本手段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相对于市场决策而言,政府决策是一个十分负责的过 程,具有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存在着诸多困难,障碍或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并实施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所谓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是指政府机构执行政策的效率不高,官僚主义作风严重,而这必然影响政策执行的结果,有可能使好的政策 产生恶的结果,从而导致政府失败。(3)政府的扩张。政府部门的扩张包括政 府部门组成人员的增加和政府部门支出水平的增长。布坎南指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人利益
最大化者,他们总是希望不 断扩大机构规模,增加其层次、扩大其权力,以相应地提高其机构的级别和个人待遇,同时也使他们去制定更多的规章制度增加自己的俸禄和享受,结果导致社会资 源浪费、经济效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福利减少、通货膨胀等。(4)政府的寻租活动。它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寻租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 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寻租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本题分数 10 分
“行政管理”是英文„ 公共行政 „译为公共管理。“政府的失败”是公共„ 规则制约体系„目标。沃尔多 著有„ 新公共行政 „参与者。
1968年„高举 “社会公平”„ 意义和价值„曙光。20世纪六„由 纯理论 研究转向 应用 研究。
A:奥斯本„合理 利用资源,注重 投入产出„效率。奥斯本„“任务驱动 „取代“规章驱动 的政府”。奥斯本„善于 建立市场机制„只靠指令控制 „管理。B:巴纳德„就是 贡献 与 诱因 „环节。
巴纳德„可以分为 协作性理解 和 个人性理解。巴纳德„ 权威的 „ 被接受的 性质。
巴纳德„ 协作 意愿、共同目标和 信息交流 „整体。布坎南„ 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确保资源的最
佳配置。
C:从 《行政行为》 一书„ 科学化 „内容。从思想„受到了 德 国„ 斯坦因 „人物。从学科发展„ 政治学 „独立学科的。
D:德鲁克认为„ 方案和任务„ 一般工作人员 来制定。德鲁克„分解、实施、评估 „过程。
登哈特„ 民主公民权理论„组织人本主义 „理论。多届美国„ 行政组织管理原则。E:厄威克长期从事著述„系统化。
厄威克„组成: 计划,组织和 控制。
厄威克认为„ 人事因素 „惩罚人员。F:法国政治家布丹„ 《政府论》„卢梭 《社会契约论》„。法默尔„ 反例„ 矛盾 „真理。
法默尔认为„ 语言解释 „ 实证研究 来发展。
法约尔„“管理过程学派”„管理要素说和管理原则„应用。
法约尔的主要功绩„ 组织结构 问题。
法约尔„ 经营与管理 „ 要素分析 来揭示的。
G:公共治理„ 合作、协商、伙伴„确定 共同目标 „理。古德诺„站在 中小资产阶级 „ 集中。
古德诺„“二分法”„“分离”„“协调”。古德诺关于“ 政治 „行政 „贡献。古德诺„ 政法学 家和 政治学 家。
古利克采用„ 公共部门 „ 私人部门 的基本原则„。古利克„ 公共财政、人事和 城市政府 这些领域。官僚制„合法性、稳定性和 连续性。
H:怀特认为„ 责任 与 权力 的适当分配为基础的。怀特早在„客观社会环境 以及 科技环境„探讨。怀特指出„ 直接 和 间接 „灵活运用。
怀特作为„ 人事行政 „ 普适性 的理论原则,霍哲强调„ 官僚组织 „ 创新性和支持性 文化。霍哲认为„团体的 及 组织的。
霍哲主张„ 改进服务,让政府 公民的需求 更负责任。J:进入20世纪„ 公共行政 „ 公共管理 „趋势。
K:奎德将„方法叫“执行分析”。
奎德认为„考虑 应该怎么办„„ 应该干什么。奎德认为„ 运筹学 和 系统分析 的基础„。扩大职责„分散责任 和 群众参与管理„方法。
L:里格斯基于„ 比较研究 创立了 行政生态学 „学科。
里格斯提出„ 异质性、形式主义和 重叠性。里格斯在„ 泰国 „ 菲律宾 „深入分析。
林德布洛姆„断续的渐进分析和 策略分析 三个层次。林德布洛姆„技术 和 现行计划 的制约。M:麦格雷戈„X理论„ 人的行为、尊重 人格 „Y理论。
麦格雷戈„Y理论„“ 个人目标 和 组织目标”。目标„(1954)„“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的管理”。S:所谓公共„ 非市场 的集体„ 政府选择。T:泰勒认为„ 职能原则 来„原则。
泰勒所谓„ 适合于其工作 而又 愿意努力干 的人。W:威尔逊„运用 历史 方法和 比较 „研究。
威尔逊的政治„ 政治性 因素。威尔逊„公共舆论 „作用。
威尔逊在„ 研究的起点 和 具体研究内容 „界定。为了提高„ 计划职能 与 执行职能 „方法。韦伯认为„但权威 和 控制„要素之一。韦伯是„称作“组织理论之父”。
沃尔多把„ 新传统组织理论 „ 现代组织理论 时期。沃尔多说„ 案例研究方法 „方法。沃尔多在„ 创造者 „ 评论家 „不同。X:西方行政„ 科学管理 „泰勒。
西蒙的 “有限理性”„“渐进决策”„批评。西蒙对西方„ 行为主义 行政学说。
新公共服务„ 登哈特 基于对 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强调批判理论、道德哲学„价值理论 „地位。行政生态„ 行政现象 „ 行政环境 „对象的。Y:以西蒙„„新的概念 工具去从事研究。
Z:在德鲁克„ 服务性设施”„“提供出色的服务”。
在方法上„ 社会和组织 „ 不间断 „政策。在公共行政„即 机械性效率 与 社会性效率。在古利克„ 民主制 政府优于 集权制 „评价。
在科学„机关办公室管理;库克„教育和市政机构„。在奎德„ 政治可行性 与 谁是真正的委托人 „方面。在行政学„西蒙„ 事实 与 价值因素 „理论。正是法默尔„ 认识论 „ 方法论 意义。
自20世纪70„全面质量管理 „ 满足公众 „品质。综观古利克„一体化 和 实践性 的特征。作为一位„“一般管理 理论”。
二、单选
1994年克林顿(企业家政府理论)。A:奥斯本„(改革政府的不良体制)。奥斯本认为„(政策效果)。B: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韦伯)。被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被视为20世纪„(《政治与市场》)。被视为世界„(《行政学导论》)。被誉为“现代„之父”„(巴纳德)。C:长期从事„(美国)从思想„(德国)。从组织„(组织结构问题)。D:德鲁克(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三、多选(碰到这里没有的题目全部选择)
A:奥斯本„(按业绩付酬、按业绩管理、按效果预算)。B:巴纳德„(建立和维持„、促成„服务、规定„目标)。D:登哈特„(后现代„理论、民主„理论、社区„理论、组织人本主义、新公共行政学)。
E:厄威克„(计划、组织、控制)。F:法默尔„(想象、解构、去领地化、变样)
四、简答:
1、西方行政学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行政管理真正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这一时期,不仅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任务日愈繁重,而且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也带来一系列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演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为了缓和、消除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种带有公共性的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政府开始转变过去那种消极、被动的状态,进而积极、主动地干预社会公共生活和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行政管理活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有的行政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有一门科学从理论上指导国家的行政管理活动,以使政府能够更好履行其职能和完成其使命。于是,行政学便应运而生。科学管理运动的兴起促成了西方行政学的形成和兴盛。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政府长期的行政管理实践也为行政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2、威尔逊的行政学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论证了行政学研究的必要性;2.明确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3.揭示了行政管理的本质;4.说明了行政学研究的历史渊源;5.提出了其行政学研究方法论;6.提出了其人事行政思想;7.提出了其行政监督思想。
3、古德诺主张如何使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1.政治对行政的适度控制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重要基础;2.行
五、论述题: 1.威尔逊对行政学的最大贡献是什么?试述其主要内容。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并据此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
其主要内容:(1)威尔逊对行政管理的本质主要通过将其与政治和宪政制度等概念进行比较而揭示的。(2)就其与政治的关系而言,一方面,行政管理不同于政治;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与政治又密切相关。(3)至于行政管理与宪政制度的关系,他认为,尽管“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着眼,行政学的研究是与宪法中主权之恰当分配的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行政管理从本质上不同于宪政制度。(4)威尔逊厘清了政治与行政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行政管理的运行方式和适用范围,从而为行政学研究后来的发展从研究对象上勾画出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2.古德诺是如何看待“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问题上的重要贡献主要并不是在于他率先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法,而是在于他对政治—行政二分法所做的进一步阐释,从而为其后来所提出的独创性行政学思想奠定基础。
(1)古德诺并没有把政治—行政二分法本身作为讨论的重点加以突出,之所以提出应将政治与行政相对地“二分”开,其目的是为了引出这样的观点:政府机构之间的分工不可能像政府两种功能之间的划分那样来得一清二楚。政治与行政必须以某种方式取得协调。(2)古德诺通过对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进一步阐释第一次澄清了由这种“二分”的提法而容易造成的一种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只存在于一种政府机构之中;在于他第一次指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分权原则的极端形式不能作为任何具体政治组织的基础。因为这一原则要求存在分立的政府机构,每一机构只限于行使一种被分开的政府功能。然而,实际政治的需要却要求国家意志的表达与执行之间协调一致。”(3)古德诺在此表现出的兴趣,主要已不是在于政治与行政的“分离”,而是在于二者的“协调”。
3.试述韦伯的“官僚制”(1)官僚制的含义:所谓“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
E:厄威克„超过(6人)。
厄威克(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F:法默尔„一种(语言)。法默尔„语词是(想象)。法约尔„(开创了组织研究领域)。G:公共选择„(经济人)。
古德诺„名著中(《政治与行政》)古德诺„即(政党)。H:怀特„数目为(7个)。
霍哲„(对人的无形资源的开发)。J:进入20世纪„(公共治理理论)。K:奎德把决策„(人)。
法默尔„阐释(特殊、科学、技术、企业、解释)。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G:古德诺„(执行、司法、准司法、统计、半科学)。古利克„(目标、程序、服务对象、地点)。公共治理„(主导者„、组织之间„、系统„): H:怀特„(人才选拔、职位„制定、职务的晋升)。
政的适度集权化是政治与行政实现协调的必要途径;3.美
国走向政治与行政协调的独特道路——法外调解;4.美国加强民主与效率协调的主攻方向——政府体制的改革。
4、韦伯所谓“官僚制”有何基本特征?1.合理的分工;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4.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7.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5、简述泰勒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的主要内容?1.通过工时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定额或标准;2.采用一种叫做“差别计件制”的刺激性付酬制度;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即根据工人的实际工作表现而不是根据工作类别来支付工资。
6、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基本内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他根据自己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概括出的管理的14条原则,包括:劳动分工;权力和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系列;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
9、厄威克认为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是什么?在厄威克看来,下列原则对于一切行政组织的管理都具有普遍适用性:1.目标原则;2.人员与组织结构相适应的原则;3.单头领导的原则;4.专业参谋
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是效率最高的组织形式,政府、军队、宗教团体以及早期的企业都采用的是这种组织形态,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
(2)官僚制的基本特征:第一,合理的分工。第二,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第三,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第四,形式正规的决策文书。第五,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第六,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第七,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
(3)官僚制的优点:第一,严密性。第二,合理性。第三,稳定性。第四,普适性。
(4)官僚制缺点:压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使人成为一种附属品,只会机械地例行公事,成为没有精神的专家,没有情感的享乐人,整个社会将变得毫无生气。
4.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实行标准化原理;(4)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来一次“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8.试阐述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西蒙提出以决策行为去研究行政学的理由:(1)传统行政学讨论只注意“执行”即“行动”或“做”不注意之前的决策。(2)实现行政组织目标的工作是由基层操作人员执行的。(3)传统行政学者对一个组织的说明往往不注意组织中其他影响力量与沟通系统。(4)行政决策决定了行政行为是否有效率。(5)行政活动必须发展出运用组织力量的方法,即所谓的行政程序,而这种行政程序就是决策程序,就是划分组织中每一个人应作哪一部分决策的程序。
9.试分析林德布洛姆推行渐进决策理论的原因。林德布洛姆不仅提出了渐进决策的基本原则,而且还进一步分析了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在他看来,政策分析之所以不能进行理性化的周密分析,而要采用渐进分析,是因为决
L:里格斯将„(政治神话)。M:麦格雷戈„基础(需要层次说)
麦格雷戈提出„(Y理论)。N:诺贝尔奖„(西蒙)。R:人们认为„(古利克)。S:实际上„(渐进决策模式)。
所谓“新公共管理”„(欧洲现象)。Y: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W:韦伯„(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X:新公共„指的是(社会性效率)。
新公共„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森)。
霍哲„(转化„、正确„、建立„、传播„障碍)。霍哲从„(为质量而管理、开发人力资源、适应技术、建设伙伴关系、绩效评估)。
W:威尔逊„(国会制政体、行政学研究、国家、美国的宪
法政府)。
韦伯„(神秘化、传统、合理化—合法化)。
和一般参谋共存的原则;5.授权原则;6.责权相符原则;7.明确性原则;8.控制幅度原则。
10、在巴纳德看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功能是什么?巴纳德认为,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处理得好,非正式组织能为正式组织承担三项积极功能,从而使正式组织更加稳固、健全、更有效率。这三项积极功能是:1.可以从事正式组织所不便沟通的意见、资料和信息2.可以通过培养组织成员的服务热诚以及对权威的认同感面维持组织团结3.可以借助于非正式组织的互动关系,避免正式控制过多过滥,进而保持个人自尊、人格完整和独立选择力。
13、简述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思想基础?麦格雷戈的“Y理论”是需要层次说“概括出来的,需要层次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在他看来,人的基本需要可以为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15、简述过渡社会公共行政的特点?在里格斯看来,过渡社会公共行政具有如下特点:1.异质性。是指一个社会在同一时间里同时存在着不同的制度、行为和观点,极不协调,表现出强烈反差。过渡社会的多元社区、多元经济形式以及多元价值使其公共行政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即异质性特点。2.重叠性。即行政机构的重叠现象,具体是指,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产生其应当有的功能,行政行为往往受非行政标准所主宰,而不受行政标准所决定。3.形式
策与政策的制定必然要受到政治、技术和现行计划的制约,它们决定着决策必然成为渐进过程,他分别从上述这三个方面对推行渐进决策的原因作了分析。首先,决策的渐进性是由政治的一致性所决定的。其次,决策的渐进性也是由技术上的困难造成的。最后,决策的渐进性是由现行计划的连续性所决定的。
13.联系实际阐述奎德眼中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奎德认为,政策分析的必要性可以从决策失误以及决策机构的低效得到说明。
(1)决策失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可以避免的决策失误,这种决策失误虽说不是政策分析的责任,但缺乏政策分析是一个重要原因;另一种形式是难以避免的决策失误,奎德认为这种决策失误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但运用政策分析可以把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事实上,在所有决策过程中,政策分析都能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好的选择。
(2)决策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部门中参与决策的决策者或潜在的决策者人数多,他们又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这时就很难就目标达成共识;其次,政府机构使用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十分落后,官样文章、公文旅行、议而不决策等是这种决策程序的一般特征,而引起巨大社会危害的“试错法”是最常见的决策方法,这样,频繁的决策失误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便可想而知;最后,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也是政府决策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任何政策科学的知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政策分析方面的训练,而且在有些政府机构中几乎没有任何专职政策分析员。
上述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缺乏政策分析,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政策分析方法去发现我们的目标,去理解并解决我们的问题。从理论上说,政策分析可以在一切决策领域为我们提供帮助。
(联系实际的例子):奎德在政策分析的必要性中指出政府工作人员的不称职是导致政府决策低效的一个原因。具体到我国同样如此,政策的分析要遵循科学的价值观、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这些以上各部分都已经提到。无论理论多么系统、程序多么科学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掌握、操作。所以对政策分析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是决策科学化
行政管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行政学„基础是(政治学)。行政学„文章(《行政学研究》)Y:以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Z:在对新公共„(新公共服务理论)。
在沃尔多看来„(现代组织理论)。在沃尔„(新公共行政运动产生)。在行政学研究„(决策)。政府实施„(政府的责任)。自学成才„(巴纳德)。最早提出„(德鲁克)。
作为古利克„(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
X:西蒙„(情报、抉择、设计、审查)
Z:在巴纳德„(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信息交流)
在下列领域„(公共财政、人事、城市政府)。在以下„(建立„、为消费„、利用„、鼓励„、调整„)。
主义。所谓“形式主义”即是指政府所制定的法令和政策不能付诸实施,形同虚设、徒有虚名。
16、简述新公共行政学动态、开放的组织观?新公共行政学认为,行政组织中存在着分配、整合、边际交换和社会情感四种基的运作过程:1.所谓分配过程是指新的公共行政必须关心分配形式,依据从公式行政项目中获得的效益来处理人的物质的和服务的分配问题,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是其最常用的方法。2.所谓整合过程是指通过权威层级来协调组织中成员的工作的过程,其中每个成员都可以视为在该层级中扮演的角色,其各自的任务通过权威层级联系在一起。3.所谓边际交换过程是指行政组织与其他组织及目标群体之间建立共生关系的过程。4.所谓社会情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情感训练的过程,它也可以被视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一种基本工具,还可以被视为一种技术。
22、在奥斯本认看来,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的基本特征是:1.掌舵面不是桨2.重妥善授权而非事必躬亲23.注重引入竞争机制4.注重目标使命而非繁文缛节5.重产出而非投入6.具备“顾客意识”7.有收益而不浪费8.重预防而不是治疗9.重参与协作的分权模式而非层级节制的集权模式10.重市场机制调节而非仅靠行政指令控制。的基本保证。对我国政策分析人员的培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对待国外政策分析理论的态度上要采取扬弃的态度,吸取其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政策分析方法。
二、坚持公共利益取向的价值观,决策为民。
三、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和方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四、总结经验、鼓励创新,为我国政策科学化理论做出贡献。
14.布坎南所说的“政府失败”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他对这种“失败”的根源的分析?
答:(1)所谓“政府的失败”,是指政府的活动并不总是像应该的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2)布坎南对政府工作机构低效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导致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竞争机制。②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③政府机构自我膨胀。④监督信息不完备。⑤政府的寻租行为。(3)政府政策的低效率是指所执行的政策不是最佳政策,这种政策不能确保资源的最佳配置。产生这一政府行为的外部原因是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制约政府行为方式。如果约束机制不能提供一种良性压力,以确保任何人处于某一特权地位时均不能过多地牟取私利,那么再高尚的执政官也不能保证公共利益不被他或他的后继者有意或无意地损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不应该把增加社会福利与保证人人平等的权力随便交给某一特权机构或阶层,然后再虔诚地等待他们的恩赐。理性的做法应该是使这些特权机构或人物受制于某一硬约束机制并且由公民真正而非形式地掌握该约束机制的最终决策权。(4)布坎南等就如何对这种失败进行补救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具体建议。
①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民主程度。
②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③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开社会主义国家企业理论先河的是列宁。首先是他提出的“一国—工厂论”。在《国家与革命》中他明确指出,在革命后,全体国民都成为国家辛迪加的职工或工人,服从它的计算与监督,“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1)其次是国有企业起源论———社会主义国有化理论。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之后,无产阶级政权要用革命的手段废除剥削阶级的所有制,把土地、银行和资本主义的辛迪加等都变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制———人民的财产,在国有化的企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成为公共财产,不再是资本,人剥削人的现象归于消灭,新的社会主义劳动纪律开始实行。再次是过渡时期的企业理论。在过渡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在各种经济部门还残留着资本主义经济,在某些特殊时期,如新经济政策时期,不但“容许而且发展由国家调节的自由贸易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也要实行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2)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其中就包括对企业问题的探索。他的企业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20世纪50年代苏联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特别是后者之中,因为后者不过是对前者的集中和系统的阐述。主要包括:
其一,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相适应,社会主义企业有两种形式———国营企业和合作(集体)企业,国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其二,国营企业和集体经济就其社会性质来说是同一类型的,他们的共同点在于:(1)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资料和集体劳动为基础;(2)都消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3)都是为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进行有计划的经营;(4)都实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两者在管理方式、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是由社会化生产程度的不同决定的。两者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会逐步消失,最终过渡到单一的共产主义所有制。其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专业化、协作化和联合化得到广泛的发展,生产资料、劳动力和产品生产都集中在规模愈来愈大,技术装备愈来愈好的企业里。其四,在社会企业内部,劳动者与产品、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摆脱了资本主义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异化状态,劳动者成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主宰者。其五,企业的运行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如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按劳分配的规律等等。(3)
由于斯大林和苏联的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问题的探索偏重于“政治”而不是“经济”,所以他们的“经济学总是集中在政治问题上,在斯大林已出版的著作中尤其如此,他们实际上并没有讨论中央计划的方法,没有讨论投资评估和技术选择的标准,没有讨论消除不确定因素和非均衡因素的措施,也没有讨论信息传递问题和非理性的价格评估问题”。(4)他们的企业理论特别突出宏观生产关系的层面,企业问题是放在对“三大经济规律”反复诠释、演绎和推导的过程中进行考察的,因此他们的企业理论显得零散和抽象,并且明显地脱离了马克思在分析企业问题时采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二、南斯拉夫的企业自治理论
南斯拉夫理论家普列德拉格·弗兰尼茨基详细论证的自治的思想是从马克思到列宁所一贯遵循的基本思想。弗兰尼茨基阐明,生产者自治是马克思对工人阶级经济解放的基本预见在组织上的解决办法,列宁也认为公社所引入新民主的基础是生产者的自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家。(5)扬·瓦奈克以南斯拉夫工人自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背景,全面地阐述了由参与劳动的人(工人或生产者)来管理的经济生产单位(企业)的行为,第一次以比较方法研究了生产者自治企业的经济。他认为,这种企业同通常的公私企业模式很少有共同之处,其主要差别在于:它是由该集体的实际劳动成员内部管理的,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劳动和管理活动承担风险,享受成果,但是这种权力与资本占有无关。因此,资本或投资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也同样不再是一个可以用一定工资购买的抽象的经济范畴,取代它的是调节自己的活动和分享活动成果的人。瓦奈克强调,只有在工人管理的企业自己的范围内并且根据它自己的目的、价值或准则对它进行研究才是有益的;这种目的、价值或标准是不能从纯粹的理论中得出来的,而必须不断地同实践相对照。这说明,对于这种劳动者治理的企业模式,瓦奈克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方法剖析的同时,并没有强行推行资本所有者治理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其结论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勃朗科·霍尔瓦特的观点是,在雇主和工人关系发展过程的终结处是自我管理阶段。在任何一个人们为了生活收入的目的而组织起劳动的团体之内,任何一个生产者像任何其他人一样都有参与决策的相同权力,这就是自我管理。他当时提出,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不应该被看成是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而应被看成是一个真正的自治社会有希望的开始,已经在企业层次上合理地建立起来的自我管理要发展到其他的层面上。(6)工人自治理论严格来说,只是企业理论中权力结构的内容,企业的规模、组织结构等问题都未涉及,并且仅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工人自治,而缺乏对自治的生产力基础的分析,带有一定的空想性质,实践证明这也是一种失败的探索。
三、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
科尔奈是最早主张经济体制改革、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具有国际影响的东欧经济学家之一。《短缺经济学》一书是其代表作,在书中它用非均衡的瓦尔拉斯方法,以现实社会主义经济中普遍和长期存在的短缺现象为主线,以企业行为分析为重点,从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诸多层面全面剖析了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企业理论角度看,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学者第一次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社会主义国有企业运行的探索之作,与深受苏联政治经济学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普遍具有的重政治、轻经济的研究倾向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他的企业理论显得独树一帜。其企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三点:(1)任何企业增加生产都面临三大约束,分别是资源约束、需求约束和预算约束,传统社会主义企业(指国有企业)与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相比,资源约束是硬的,需求约束很少有效,而预算约束是软的,传统社会主义企业的短缺指标数值比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同类指标值高得多。(2)企业经理的行为动机可概括为三大“自然本能”。首先,他保证自己负责的单位能生存下来和继续存在下去;其次,保证自己和下属工作顺利;再次是追求企业规模的扩张。(3)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父爱主义”倾向是传统社会主义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深层次原因。科尔奈企业理论的功绩在于用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透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实证理论研究,这在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中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企业理论未能深入探究社会主义企业内部的生产关系,将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古典企业相比也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同时也未能对企业的性质、企业的规模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等问题给出分析,更为重要的是,也是他自己所反复强调的,就是未能对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给出蓝图。
四、激进经济学者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西方社会那些不满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寄希望于社会主义未来的人民群众陷入了“双重幻灭”之中:一方面是苏东剧变使人民群众对既无平等更无效率的现实社会主义的希望破灭而产生幻灭感;另一方面尽管资产阶级的宣传机器大肆鼓噪资本主义才是未来之路,但对资本主义既无效率更无平等的现实,更令人产生幻灭感。(7)此种情势之下,西方激进经济学者在深刻反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浪潮,重新建构了种种所谓的社会主义企业的新模式。在这些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理管理型企业为基础的模式、以工人所有制或工人管理的企业为基础的模式以及强调限制资本权力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模式。(8)与这三种社会主义模式相对应,他们也提出了三种社会主义企业理论:
一是经理主导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主张这一理论的代表是美国激进经济学者罗默和扬克。前者提出了“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后者提出了“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的微观基础方面,他们都主张建立经理主导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主义企业,其特征是:(1)企业追求的目标和资本主义企业一样都是利润的最大化;(2)企业的生产资本归社会成员所有,企业利润平等地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3)企业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企业生产经营的主导权归企业的经理层;(4)国家利用经济杠杆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5)允许资本主义企业存在。
二是工人民主管理主导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主张这一理论的代表是英国经济学家米勒和美国经济学家施韦卡特。前者提出了“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后者提出了“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模式。在社会主义的微观基础方面,他们主张工人民主管理主导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其核心观点有:(1)资本所有权社会化。企业以固定利率从投资机构有条件地借贷资金,对借贷资金有使用权,但没有完全的所有权,不能把它用作收入或转贷给别家企业。企业必须认真维护固定资产,如果经营不善,不能提供员工最低工资收入标准则要宣告破产,工人转移到其他企业。(2)企业由其劳动者进行民主管理。企业的生产资料是社会的集体财产。劳动者完全负责生产资料的结合及运作,决定工厂组织形式、工厂纪律、生产技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纯收入如何分配等等。所有这些事宜都由工人投票决定。但是在一些大型企业,选出一些权力代表无疑是必需的。工人委员会或总经理有时被授权作出某些决策,但这些机构和代表将由劳动者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国家任命或由全社会公民选举产生。(3)国家实施经济调节功能。国家不能直接计划经济产出,但它通过确定生产参数间接地调控经济,从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以保证经济服从平等的目的。(4)企业自治的目的就是为了扬弃劳动的商品化和异化,而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三是限制资本家权力的“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企业理论。这一理论主张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莱特·布洛克和英国经济学家迪安·埃尔逊。前者提出了“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模式,后者提出了“市场社会化模式”。就企业模式而言,他们理论的共同点在于:不考虑改变企业财产所有权,也不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但对资本职能作了各种限制,尤其强调用监督与调控手段去限制资本的权力,使社会成为“没有资本家的资本主义”,使企业成为没有资本家的市场型企业。他们的主要观点有:(1)改造资本主义企业,实行民主的企业管理制度。布洛克认为,资本主义企业是世界上专制的最后堡垒,而将企业由专制转向民主的可靠方法是重组企业的董事会,使其代表各部分选民。所有的企业都以联合的方式组成,在董事会的构成中,35%为雇员,35%为财产持有人,30%为其他人员,后者可以代表消费者和当地公民。(2)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完全在市场上自由竞争。(3)组建一个消费者联盟,用于充当家庭和企业生产之间、服务的批发和零售之间的网络调节者。该联盟不仅负责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信息,而且还承担着教育消费者的职能,使消费者能够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仅仅贪图便宜地进行消费。此外,“消费者联盟”还在各地方都设立了分支机构,一方面及时收集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条件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电视系统传播到每个家庭;另一方面及时追踪产品使用方面的信息,并将其及时反馈给企业,以便使家庭得到更适用和优质的产品。
从上面的阐述不难看出,激进经济学者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主要从企业的权力结构分析,是一种从生产关系角度的分析,缺乏生产力层次的分析,并且对如何建立他们所主张的社会主义以及如何确保企业运行中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等问题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案,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五、现实社会主义企业理论的最新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
在改革前的几十年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具有的明显的“仿苏倾向”和“左的倾向”,(9)我国企业理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其一,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局限,研究者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对生产关系的一般性质的探讨以及论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优越性上,自然不可能深入探究微观企业层次的问题。其二,产品经济的研究视角遮蔽了研究微观企业的必要。在这一视角下,公有制企业的性质已由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规定了,企业的生产目标和生产方式将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支配,企业的分配服从于“按劳分配规律”。研究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全社会生产的宏大叙事层次上。其三,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取消了企业的独立性,从而也就失去了对其进行独立研究的实体性和客观对象性。人们往往直接将其视为是一个“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的单元”,因此,才有国外学者认为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只有车间而无企业。(10)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取向的改革逐步深入。1984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就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的同时,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蓬勃发展起来。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伴随,我国的企业理论研究也日渐繁荣,中国特色的企业理论研究初具规模。
其一,对国有企业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化。1980年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提出了引起巨大反响的“企业本位论”,认为企业是现代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商品生产的基本单位,应当具有独立的利益,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改革是“要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法人。”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学者们对国有企业的性质的认识进一步拓展。其中有三大类观点比较引人注目:一是特殊企业论。这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即有独特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包括服务宏观经济、促进研究开发、实现社会公平以及其他的政府政策目标,基于此,有学者指出“国有企业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意图、控制国家经济的工具”,是一种“政策工具”。(11)二是“社会单位说”。此种观点认为,企业应当是追求盈利的组织,应当以生产经营活动为中心,应当自主地作出决策———这些企业都必须有的特征,传统体制下中国的国有企业却没有。因此,它们不能算是“企业”。那么,如果说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企业”,它们究竟是什么?如果要给中国国有企业性质一个“说法”,那么,它就是兼有生产、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管理等多种职能的“社会单位”。(12)三是国有企业性质的现代西方企业理论解说。上述两大类观点都是从国有企业的功能角度对国有企业性质的界定,一些学者则运用现代西方企业理论,从契约、产权等角度对国有企业的性质进行解说。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周其仁。他认为“委托—代理”框架和“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框架都不适合分析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因而尝试用“法权的和事实的产权不相一致”的框架来分析公有制企业。他指出,在法权上否认个人拥有生产性资源产权的基础上,公有制企业构成了非市场合约性的组织;但是为了充分动员在事实上仍然属于个人的人力资本,公有制企业用国家租金激励机制来替代市场交易和利润激励体制。
二是对企业改革的研究逐步深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成功对接,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有三大类理论观点:其一是产权中心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两权分离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都属于此类观点,其中张维迎等人提出的“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政策主张影响较大。2004年以“郎顾之争”为导火索,郎咸平、左大培、秦晖等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公共知识分子基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弊端,对这一改革思路提出了强烈质疑,引发了全社会范围内的激烈争论。人们围绕产权改革是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管理层收购(MBO)是否应该停止、如何看待国有资产流失、信托责任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能否解救国企、民营化是不是产权改革的唯一途径等重大问题,各抒己见,互不相让。此次大讨论参与的人物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论战的程度之激烈,都是历次大讨论所罕见的。(13)其二是国有经济战线收缩论。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运营,为此国有资本应有进有退,基本上从竞争性领域逐步退出,一些因关系国计民生而需要保留的和发展的国有企业依旧进行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大力推进兼并重组,建立企业集团,国有资本应越出国有企业范围与社会资本相融合。其中厉以宁等人提出的组建企业集团的政策主张影响较大。其三是竞争环境中心论。这一类理论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教授。他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等著作中多次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不在于产权改革,而在于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他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在于由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评价以及对经理人员进行约束和奖惩,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恶化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为国有企业预算的软约束提供了借口。逐步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1995年6月他与张维迎教授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进行了公开辩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乡镇企业、家族企业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总的看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经济学范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西化”倾向,很多研究成果都可以看到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子,存在着如下“八股”式的分析套路:(1)假设所讨论的问题是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2)假设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契约是各产权主体平等博弈的结果;(3)论证企业所有权安排取决于各产权主体的风险和收益特征(边际成本与收益);(4)企业所有权最优安排的标志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上述分析套路的基本特征是静态均衡分析。在论证的过程中,把非人力资本的可抵押性作为企业所有权安排的惟一决定变量。(14)如此的分析,缺陷是非常明显的,企业背后的制度显然被搁置了。企业改革过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国有资产流失、广大劳动者积极性发挥不够等问题也反映出了企业理论研究的粗糙,企业理论的中国“特色”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在笔者看来,这一“特色”至少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加社会主义,要更充分地反映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二是更加市场经济,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三是更加中国,要很好地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依此观之,深化我国的企业理论研究,推进企业理论研究的社会主义化、市场经济化、中国本土化,的确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摘要:现实的社会主义均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基础上,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依据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在发展本国经济的过程中艰辛探索,形成了前苏联的企业理论、南斯拉夫的企业自治理论、科尔奈《短缺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激进经济学者在深刻反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再次掀起了一股研究“新”社会主义理论的浪潮,重新建构了多种关于社会主义企业的新理论。这一系列社会主义企业理论研究的成果,为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
一、鸟瞰:西方书史研究的基本面貌
《书史导论》的写作目的,用两位作者的话来描述,是“为书史和印刷文化研究提供一个重要的‘罗盘’,使之成为在这一领域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们研究当前热点的一个起点和指南”。②通过书中内容的展示,作者像画一幅素描图一样为我们勾勒出了目前西方书史研究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书史研究关注的是些什么问题和领域、运用了怎样的视角和方法、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直至作为一门学科其内涵和外延的基本界定。
《书史导论》共分七章,各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书史理论”,介绍了20世纪西方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包括“新目录”学派的观点、麦肯锡的“文本社会学”、法国年鉴学派的“书史”运动、达恩顿的“交流圈”(或译“传播循环模式”)、亚当斯和巴克的“生平-著述意义上的交流圈”、麦克盖恩的“文本的社会化”观点等。此外,还包括其他学科视角下与书史研究相关的理论,例如媒介环境学派(尤其是马歇尔·麦克卢汉、沃尔特·翁、伊丽莎白·爱森斯坦)的媒介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以及罗兰·巴尔特和米歇尔·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文论等。
第二章“从口头到书面”,考察了人类交流从口头话语模式到书写话语模式的重大转化,以及书写发展、普及起来后,其与权力的关系。
第三章“印刷的诞生”,按编年史的方式介绍了印刷书生产与发行的历史概貌,及其与西欧重大历史事件——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的关系。
第四章“作者、作者身份与权威”,聚焦于印刷术出现以来作者身份的历史变迁,以及支撑作者创作活动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五章“印刷商、书商、出版商、代理”,关注的是书籍流通过程中各类参与者的行为和结果,包括他们如何推动出版商业模式的变化,如何向世界各地输出印刷传播方式,如何扮演文化把关的角色等。
第六章“读者与阅读”,探讨了书史研究中“被忽略的环节”——读者,概述了西方阅读的历史,并在对阅读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既将阅读定义为一种读者从文本中创造意义的个人解释行为,也定义为一种独特的社会行为”。
第七章“书籍的未来”,列举了塑造和影响书籍未来的因素,主要包括技术革命、全球化资本、读者数量的变化以及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力量的角色。
二、管窥:西方书史研究的演变过程
西方书史研究的理论视角是十分多元的,形成的理论成果也十分丰富。这里,笔者仅以最具方法自觉意识的“书史理论”为例,管窥西方书史研究的演变过程。有心的读者会留意到,这既是一个相关理论不断发明的过程,也是一个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找寻过程,更是一个学科成长、规范终至成熟的过程。
西方书史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们产生的对书籍进行分类、整理、考据的兴趣,最早从事这项工作的是一些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文献学家。他们本着“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强调关注书籍的制作、流传过程,目的在于清除其中的“异变”和“污染”,努力还原文本的初始状态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格雷格和鲍尔斯为代表的“新目录”学派,更是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对书籍进行字体、墨色、纸张、印刷等方面“辨伪”工作的方法论工具,力图寻找到文献的“最佳版本”。概括言之,书史研究在这些目录学家看来,就是“关于文学文献的物质传播的科学”。西方书史研究的这种目录学传统在20世纪40—60年代居于统治地位,并首开书史研究之先河。
1969年,麦肯锡发表《思想的印刷者》一文,通过考察英格兰17、18世纪印刷作坊的生产情况,否认了目录学传统对书籍生产确定、可靠、一致的理想化假设,提示了社会生产环境对书籍生产进而对文本意义形成的影响。麦肯锡在借鉴法国年鉴学派社会史研究取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社会学”的概念,提倡关注书籍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麦肯锡的贡献是“革命性”的:首先,对文本意义的认识出现了重大变化,“文本社会学”不再认为文本意义乃作者单一意图的产物,而是社会参与各方协作、互动的结果;其次,由于文本意义取决于社会参与各方,所以不仅需要考察参与文本构建的作者、读者、印刷商、销售商、物质对象等各个“角色”(或曰“环节”),而且由于它们都处于某种社会背景之中,因此社会上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也都被纳入进来,从而使书史研究的问题和领域得到了极大扩展。第三,面对如此丰富、繁杂的研究领域,目录学传统那一套“辨伪”方法已无法从容应对,因而必将引入跨学科的研究路径和方法。
随着理论视野的打开,书史研究吸引了很多学科的关注,形成了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却毫不相涉的研究领域。目录学、历史学、知识社会学、文学批评、阅读心理学……各有所属领域,各有所长方法,使得书史研究显得支离破碎。20世纪80年代,美国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试图对书史研究的众多路径加以统合,结束其“跨学科的混战”状态。他认为,书史“想要避免被细琐化为难以索解的专业领域,或被隐晦的方法和彼此的误解搞得割裂、破碎,引入一种整体的观点,将书籍看做一种传播方式看来是有必要的”。③由此出发,达恩顿在借鉴传播学相关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对书籍生产的社会化过程进行分析的普遍模式,即“从作者到出版者、印刷者、贩运者、图书销售商和读者”的“交流圈”(The Communications Circuit)。尽管达恩顿的“交流圈”模型远非完美,后继的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诸多修正,但它“尝试在各不相同和彼此竞争的书史研究方案中建立一个共同的基础”的努力,却为书史研究的学科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nlc202309031921
经过西方书史学家几十年的努力,书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书史导论》引用了1998年创刊的《书史》杂志对该研究领域的界定:“书面交流的全部历史——手稿和印刷品以任何媒体形式,包括书籍、报纸、杂志、手稿和一次性印刷品进行的制作、传播和使用……关于作者、出版、印刷、装帧艺术、版权、审查制度、销售和发行、图书馆、读写能力、文学批评、阅读习惯和读者反应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史。”也许上述界定还是显得过于宽泛和模糊,但考虑到书史研究的特殊性,以及20世纪西方学术呈现的跨学科倾向(在史学领域突出表现为“问题史学”意识凸显),这种宽泛性和模糊性也许恰好保证了书史研究的开放性,而成为一种优点。
三、镜鉴:西方书史研究的启示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西方书史研究介绍进入我国,还是希望它能够发挥启示作用,推动我国相关研究的开展。在笔者看来,这种启示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研究对象。书史,英文为book history、history of books或history of the book,法文为histoire du livre,德文为Geschichte des Buchwesens,因此书史研究即是围绕“book”、“livre”、“Buch”的历史展开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作为物品形式的书。在我国,“书史”这一名称虽然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出现,但似乎并不普及,与之相似的研究领域我国学界习惯称为“编辑出版史”(history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单就字面来看,研究对象是一种行为——编辑出版活动。其实,这种研究对象的差异表面看仅仅是名称、叫法的不同,背后体现的实则是研究观念的分殊。
第二,研究观念。当前西方书史研究越来越多地将书籍理解为一种媒介(mediation)、一种传播的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书籍的媒介观”④,它自麦肯锡推动书史研究的“哥白尼革命”、达恩顿提出“交流圈”模式之后,日益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与书史研究的目录学传统将书籍视为文本意义的载体(可以称之为“书籍的文本观”)不同,“书籍的媒介观”认为文本的意义是在传播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由此“摒弃了印刷品仅仅是作者文字的体现的观点,表明了影响文本流传的诸多因素”。比如,这一观念指导下的书史研究既要关注编辑出版等“编码”行为,也要关注受众阅读等“解码”行为;既要考察个人阅读的微观效果,也要考察社会传播的宏观效果。由此出发,书史的研究目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都随之而变。
第三,研究目的。西方书史研究在“书籍的媒介观”认知基础上,逐渐舍弃了目录学传统恢复文本确切意义的研究目的,转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理解文本的定位(“文本社会学”和“文本的社会化”都以此为旨归),并进而深入探讨书籍作为一种传播、交流手段(横向散布与纵向流传)在人类社会结构中产生的影响。例如,书籍的形式与人类思维方式的关系,与作者身份相关的问题,书籍如何扮演建立权威和挑战权威的角色,书籍在阅读共同体、认知共同体甚至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书籍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如何参与到社会分层之中,等等。
第四,研究路径和方法。“书籍的媒介观”对书史研究路径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采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媒介兼具物质性和精神性,因此书史研究势必既要探讨书籍形态、制作工艺、版本样式等物质层面的问题,也要审视文化生产、观念形成等精神层面的问题。前者代表如传统目录学的研究路径,后者代表如新文化史的研究路径。其次,媒介的基本属性是“传播”,而根据传播学中经典的拉斯维尔“5W”模式,它必须回答“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就要求书史研究不能执守一端,应照顾到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例如,语言学、符号学路径擅长回答“说什么”的问题,发行史、贩卖史路径更多关注“通过什么渠道”的问题,阅读史、受众研究路径致力于探讨“对谁说”和“取得什么效果”的问题。最后,传播行为总是带有社会性质的(尤其是像印刷书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因此有必要将书籍传播的历史放置在社会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这为各个学科涉足书史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书史研究带来了多元路径、多种方法的学术滋养。
第五,研究范式。将上述研究对象、研究观念、研究目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它们概括为一种研究范式(Research Paradigm),借用上文提到的《书史》杂志给出的界定,也许可以把这种西方书史研究的范式描述为“社会—文化—经济史”范式。其实,我国学界对书史领域的研究也有自己的范式,它“从一开始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版本目录学传统,近百年来的发展基本延续了叶德辉等人开创的学术理路,注重对与书籍本身紧密相关的形态、版本、内容和书籍编纂史、出版史的研究”。⑤这一范式受中国传统学术的濡染和熏陶,在考证、训诂方面有着突出的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视野狭隘、片面孤立、解释力不足等问题,这样,借鉴西方书史研究的范式就似乎很有必要了。
其实,学术的繁荣从来就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交流、借鉴,从这点来看,以书籍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借助于书籍本身的出版、翻译来实现交流,恰恰使书籍作为一种交流媒介的观念和价值得到了充分而又绝妙的体现。
(李唯梁,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
注释:
例如罗伯特·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费夫贺、马尔坦合著的《印刷书的诞生》,韩琦、米盖拉合编的《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周绍明的《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理查德·谢尔的《启蒙与出版:苏格兰作家和18世纪英国、爱尔兰、美国的出版商》,罗杰·夏蒂埃的《书籍的秩序》等。
[英]戴维·芬克尔斯坦,阿利斯泰尔·麦克利里.书史导论[M]. 何朝日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19.
Darnton, R. What Is the History of Books?[EB/OL]. http://dash.harvard.edu/bitstream/handle/1/3403038/darnton_historybooks.pdf?sequence=2
类似观点参见屈伯文. 书籍即“媒介”——论当代西方“书籍史”研究的一种新观念[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何朝晖. 另一种“书史”[J]. 读书,2010(5).
【西方经济学说史论文】推荐阅读:
西方货币金融学说06-25
宏观经济学说课稿06-12
西方经济学电大06-20
电大西方经济学本06-19
西方经济学试题重点06-19
电大西方经济学试卷10-13
西方经济学心得体会11-02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复习11-08
西方经济学练习题105-27
西方经济学模拟题答案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