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精选9篇)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1

——利州区大石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助力内涵发展纪实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一颗颗火热的童心,稚嫩的歌声唱出了学习雷锋的誓言。这是大石小学2012年“纪念革命先烈、传承雷锋精神”红歌赛系列活动的一个片段。在之前该校还开展了 “感恩于心、回报于行”演讲比赛、颂歌献给党歌咏比赛、到红星公园祭奠革命先烈、为祖国62周年送祝福等活动。自去年11月启动 “晨读、午写、暮演”活动以来,该校的老师们每天清晨带着孩子们用琅琅书声迎接太阳的升起,用笔在每个中午课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用歌舞送别夕阳落山。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让读好书成为师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让写好字成为做人的一种追求,让表演成为成长中的一种乐趣”。这是大石小学师生共享读书、写字、表演的美好境界,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利州区教育局“内涵发展年”活动的引导下,以“博”为校园文化主题,丰富学校内涵而举办的系列活动,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如今的大石小学已经有了100余年的历史。据《民国县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将大石义馆更名为“区立第七初级小学堂”。一九九五年于现址新建大石小学,1997年春峻工投入使用。

1目前,大石小学主要负责大石镇辖区1.5万人的农村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普及任务。学校占地10600㎡,建筑面积6400㎡。现有16个班(含2个学前班),在校学生800余人,教职工81人。

在灾后重建基本结束后,有了宽敞、明亮、标准的教学楼,有了崭新、规范、现代的设备设施,面对党和国教育教育的要求,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应该有怎样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文化氛围、办学效益?应该用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引领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是摆在大石小学班子成员及全体教师面前的最重要的课题。

他们没有等待、没有迷茫,积极行动。到龙潭示范新村汲取

了二十四孝长廊的设计,到元坝昭化镇初级中学参考了教室布局,到成都草堂小学学习了校园文化的规划布局,到旺苍白水中学感悟了校园绿化环境的打造……在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确立了以以中山先生倡导的“博”为校园主题文化,以“做博爱之人、修博雅之德、养博大之气、成博学之才”为办学宗旨,以“办广元一流城市化农村小学”为目标,外树形象,内强素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狠抓行为养成教育,精心打造博爱乡村少年宫,扎实开展留守儿童关爱等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内涵,学校面貌焕焕然一新。

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

本着把学校建成“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的目标,大石小学结合四改一加强工程,先后投入资金近200多万元,以“做博爱之人、修博雅之德、养博大之气、成博学之才”为主题对整

个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着力打造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楼道和走廊,张贴了名人名言和师生书画,创建了优美的寝室文化、教室文化和雅致的校园文化;创新了艺术长廊,打造了童心屋、智慧屋、阳光书吧和教师读吧、师生书画室等。

根据义务教育服务区域内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现状,扎实开展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2007年利州区政府投资40余万元购买了原大石法庭办公楼,改建为学生公寓、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安排了专人管理学生公寓,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作业辅导,全天候为孩子们服务。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洗衣机,让孩子们在学校每天都能洗上热水澡,冬天洗衣不再寒冷。建立了贫困学生和留守学生档案,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去年一年共有180余人次享受到国家助学资金、远洋之帆公益基金、红十字会、川铁集团的资助。同时建立了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帮一”结对帮扶制度,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生活得更舒心,区委宣传部投资50余万元(含设备)在大石小学建起了广元市唯一一所“博爱”少年宫,设置了亲情话吧、阅览室、影音播放室、心理咨询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免费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课余时间,也能接受优质的艺术教育。每天下午放学后,管理员领着孩子们来到少年宫,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同时,大石镇博爱少年宫节假日期间也对外开放,将节假日因父母忙碌而无暇照顾的孩子们从游戏厅、网吧里拉回来,从而避免了“5+2=0”现象。“博爱”少年宫,已成为孩子们快乐的天堂,放飞梦想的摇篮,艺术之花在校园内绽开。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开设的项目包括习字、写生、武术、十字绣、经典诵读……同时,建立了1000余平方米的学生生态农业花卉培育实践园地,充分利用劳动实践基地“博知园”、“博彩园”,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栽种、收割,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使他们更加珍惜粮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大石小学狠抓行为养成,夯实德育常规。开设了养成教育课,分年段编写了养成教育校本教材,做到了养成教育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有检测、有检查;以国旗下讲话、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让孩子们在参与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中接受教育、感恩亲情,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

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辛勤努力,大石小学后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广元市文明单位、广元市教师职业技能示范学校、广元市农村远程教育项目示范学校、广元市中小学科技节先进学校、广元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广元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广元市卫生先进单位、广元市教师职业道德示范学校、利州区文明单位、利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利州区巾帼文明示范岗、利州区德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学校工作年终考评均荣获一等奖。

近年,大石小学还获得了广元市绿色生态校园、利州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示范学校、利州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学校、利州区安全工作先进学校、利州区国学诵读比赛二等奖等。全国学

校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经验交流暨现场会、四川省农村学校“四改一加强”现场会、四川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川东六市关爱留守儿童现场会、利州区教育技术装备现场会先后在学校召开,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回首过去,大石小学成果喜人,教师们的质量意识、竞争意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2

十多年来,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硕果累累。2004 年陶涛同学代表中国队参加“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 (APEC) 青年科学节”, 他发明的“无声喇叭”荣获国际二等奖。同年又有二名同学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三等奖和省一等奖。 2007 年我校荣获一块银牌、三块铜牌, 解玮同学荣获“全国十佳创新少年”称号。2010 年我校荣获一块金牌、四块银牌、两块铜牌, 郭圣君同学荣获“全国十佳创新少年”称号。2012 年我校荣获一块银牌、三块铜牌。2013 年, 我校俞笑闲同学的两项发明“脚踏气压式喷雾器”和“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分别在科学论坛和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两项省一等奖, 同时“紧急刹车误踩油门自动刹车系统”在2014 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铜奖。2015 年我校荣获一块金牌、两块银牌。十多年来, 我校学生共取得国际奖一项, 国家级奖28 项, 省级奖60 多项, 市级奖150 多项;我校共夺得三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八项青少年科技创新“县长奖”。

我校坚持以科技创新教育为办学特色, 着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和谐的创新性教育氛围, 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创设环境基础

没有沃土, 哪来收获? 创新型的学校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要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教育环境、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 否则, 终将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我校注重把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摆在提升学校教育品位的重要位置, 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 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使学生全面发展, 又能打破常规。共同营造一种敢为人先的氛围, 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要求师生“树立科学和创新精神, 培养创造和实践能力”, 力求从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校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 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 实施“优秀= 合格+ 创新”的培养机制, 为学生多途径学习营造氛围。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确定为启发、推动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标新立异, 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同时,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和技能,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努力将学生的可塑性和教育的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 致力于培养出素质全面和个性鲜明的创造型人才。

二、完善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奠定组织基础

我校一贯对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十分重视, 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 将动手、动脑、学会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作为宗旨。由校长担任“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 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 教科室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策划和实施。教研组长、班主任为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 每班至少有一名科技辅导员, 各班还设立了科技创新副班长, 负责组建本班的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各年级在“科技创新活动小组”中选拔优秀的学生组建“无为中学科技创新少年班”。自2010 年起, 我校面向全市选拔科技创新特长生, 设置一个行政编制班——“无为中学科技创新特色班”, 完善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 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三、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和发明培训课程, 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为了让科技创新教育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校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思维和技法训练课为基础、以创新型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创造性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的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 高一年级开设《科技创新思维训练》校本课程, 高二年级开设《科技发明技法培训》校本课程, 各年级开展“每天一思考、每天一设想”活动。同时以学科创新性教学为主战场, 将科技创新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 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教育模式。学校成功申报了一项省级课题《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各教研组设立了相应的子课题, 研究科技创新与学科教学的渗透。各教研组还根据各级教育部门和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常规竞赛项目开设专题小组,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逐步形成了高考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的综合创新教育模式。

四、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室和创新成果展览室, 加强科技创新硬件建设

为了巩固和发展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阵地, 学校整合了理、化、生实验室的现有资源, 建立科技创新活动室和创新成果展览室, 同时与县内外多家企业建立联系, 使学生的创新设想能够转化成创新成果。在学校经费的大力支持下, 各项科技活动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还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购置科技教育的资料及津贴、奖励之用。目前, 我校拥有多功能科技创新教室两间, 科技创新制作室一间, 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室一间, 共800 多平米, 成为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科技创新作品制作、学生获奖的科技作品展示, 以及对学生进行科技宣传、科技交流、科技竞赛的活动场地。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巩固创新成果, 每年五月中旬, 我校会开展为期一周的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节活动。搞好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节活动, 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素质教育成果的大展示。

通过校园科技节提升了我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品位, 提高了师生们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对其内涵的认识;极大地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普及了科技知识, 陶冶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情操, 有利于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同时提升了社会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关注程度。

六、创造条件, 培训师资, 努力提高科技辅导员的水平

我校一向重视培养科技辅导员, 拨出款项让各科辅导教师购买有关书籍、教学VCD等学习资料, 并积极参加全国、省、市科技辅导员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4 年省级课题《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成功结题。学校动员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 使科技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我校现有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一人, 全国创新教育优秀指导教师三人, 省、市、县优秀科技辅导员八人, 在辅导学生参加各项竞赛中屡次获奖。一批教师撰写的科技教育论文多次荣获全国、省和市级奖。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3

在千年古镇安丰,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安丰镇小学。学校创办于清朝同治13年(1874年),现占地44860平方米,各类建筑物面积达2.29万平方米,学生1687名,33个教学班。

历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科技特色兴校办学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编写了《走进科学》《智力七巧板》等校本教材,组建了智力七巧板、无心绘圆、纸模型飞机等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小发明创造、科学幻想画、“金钥匙”科技知识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师生参加各项科技赛事捷报频传。16名学生参加“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级特等奖、一、二、三等奖;32名学生的科学幻想绘画作品获得省、市一、二等奖;《让贡豆香飘千家万户》等8篇科技活动方案、教研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省级课题《基于现代科学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顺利结题。我校是“盐城市科技教育特色校”,两次获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2013年,获“东台市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奖”;2012年、2013年都获得“东台市科技竞赛先进集体”;2015年,被评为“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科技点亮人生。我们期盼:科技教育成为每个孩子梦想的摇篮,成为每个孩子展翅翱翔蓝天的起点!

特色创新 引领内涵发展 篇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强国富民之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驱动内力发展;只有强有力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提升创新的后动力。沂源县荆山路小学高度重视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已成为学校的主旋律。

书香文化滋润教育发展之根

沂源县荆山路小学师生们在《高山流水》古筝乐曲声中,端坐于桌旁,开始“天天练字十分钟”。有的手执铅笔、有的手执钢笔(圆珠笔)、有的手执毛笔书写梦想、描绘未来;书写内容是我校创新的“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它包含了经典古诗词、故事、名言箴句等三大类四百余首(则、句)。2300余名师生在墨香中凝神聚力地推动我校特色品牌扬帆远航。

2008年我校增设书法课,配备了专职书法教师,中、高年级成立“书法小组”,学校成立“书法社团”,书香校园已初步形成;2010年又在低年级增设硬笔书法课。但是书写内容杂乱无章,书写纸张参差不齐,面对问题,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历时三个月搜集整理经典诗词120首,励志故事80则,寓言故事30则,孝道故事40则,英雄故事30则,成语故事60则,名言箴句50条,编印成“荆山路小学传统文化校本教材”2100余册,并统一印制练字本,实现书法习作三统一,创成书法教育特色品牌,先后被淄博市教育局,山东省教育厅命名为“书法教育特色学校”,对学校的创新发展发挥有力推进作用。一是师生素质显著提高。师生们练习书法的同时,默诵了古诗词,记住了励志故事、成语故事、英雄故事、名言箴句等。校园内说脏话,甩时髦词的人少了,出口成章、古香古韵的话语多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同学之间团结了;服务他人、感恩他人的人多了。先后有3名教师被评为县、市级师德标兵,学校也被评为县级师德教育先进集体;学校连续4年荣获省级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优秀组织奖,王太海老师连续2年荣获省级百杰小书画家选拔赛优秀辅导教师称号,白志同同学荣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大赛银奖,伊嫚瑜同学荣获山东省百杰小书画家称号,陈佳琳、马文瑞、白宇华等荣获2012年淄博市纪念建团90周年书画展一等奖;学校志愿服务队由原来不足百人猛增到600余人。

二是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通过书法练习实践,校园内浮躁之人减少,沉稳之人增多;善于学习之人增多,不思进取之人减少。学习优秀率由原来的83.5%提高到91.1%;姜艺晨曦等6名学生荣获全国奥林匹克英语作文大赛一等奖,6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学能手,8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21人次被评为县级以上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师生素质的提高,促进勤思善学氛围的形成,学校管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先后被评为省、市平安和谐校园,市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市级依法治校先进校,并在全市创新教育大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介绍;学校被评为市级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学校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学校创立的《关于提高学生书写质量的研究》研究课题,2013年被确立为山东省重点课题。

我校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扎实推进,不仅纠正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锻炼了耐心毅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且学生的学习技能和质量日益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铺路,为学校素质教育增色积淀。

传承孝道文化 强壮知恩感恩筋骨

十年前,沂源县荆山路小学创建了以“孝道”为主题的校园孝道文化,在楼道顶部、室内外墙壁悬挂了名言箴句、经典孝道故事为主线的图文并茂的匾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孝道”文化。

传承、光大校园孝道文化,是学校重要职责之一。我校启动师生“十佳孝星评选”活动,制定了十佳孝星评选标准、评选办法及表彰奖励办法等。

“十佳孝道“之星成为师生学习标杆,召开孝道教育主题班会,刊出孝道教育手抄报,建立孝道教育专栏;学校成立 “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志愿服务活动; “常与爸妈拉拉呱、常帮爸妈做家务”活动; “尊师爱生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创成省、市平安和谐校园。

同时,我校在教职工师德考核、优秀学生评选中,增加了“孝道”考核内容及权重,进一步激发师生“崇尚孝道教育,传承孝道文化”意识,提升师生的思想素质,促进校园孝道文化的繁荣发展。

实践作业 提升能力 我校倡导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勤于动手动脑,善于收集和处理信息,逐步建立起在生活中学习的理念。因此,我校足课内外结合、校内外联系、学科融合。以“我”为圆心,以生活为半径,以健康为底色,以提高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创建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取知识的机遇,在体验中得到新知,在应用中提高认识,在训练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创造。

实践性作业从不同层面锻炼学生,启发潜能。分为九大类,十几个小项:一是“体能锻炼、技艺修养”,包括体能训练、绘画技能和书法技能,翟欣宇同学用文字、漫画相结合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过程,既提高了写作水平,又提升了绘画技能;二是“亲身体验、感悟生活”,让学生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恩于心,知恩于行;三是“观察社会、记录感动”主要记录有意义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集结成册;四是“阅读书籍、开阔视野”,阅读2-4本书,制作阅读记录卡,撰写读书体会;五是“诵读经典、奠基人生”,包括新经典日日诵、古诗词以及传统的文化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篇章;六是“环境保护,我在行动”,主要针对环保热点进行调查,如雾霾成因、水资源污染调查,开展低碳生活、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美化环境;七是“养殖种植、观察研究”,进行一次种植或养殖活动,详细记录(动)植物的生长情况、活动情况,写成《我的种(养)殖研究报告》;八是“主题手抄报”,主要有书法、诵读、英语、家乡风情等主题;九是“数学日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情景,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感受、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

我校制定《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方案》,针对学期特点和社会实际,精心设计每个实践性作业要求,打印装订成册,学生人手一册。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作业要求,通过班级QQ群、家长会和家长沟通,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作业管理和指导模式。

我校建立实践作业展评制度,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为固定的实践性作业展评时间,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把优秀作业集结成册进行展览。展评制度从深层次上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实践性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重要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学习技能,锻炼能力,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一是自立自理能力得到锻炼。每个学生都能根据作业标准,制定活动计划,将活动合理的分配到每周中,每天的学习和活动有计划、有安排,在自我要求和家长的监督下,独立完成实践作业。

二是审美情趣得到激发。绘画、书法、手抄报制作、建立阅读记录卡、作业的封面设计等都彰显了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版面和色彩相互映衬,设计情趣横生,处处体现出审美情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是生活技能不断提高。今天我当家、我是理财小能手、压岁钱的使用、尽一份孝心等活动,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家务体验生活,提高学生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能力。

四是学习能力得到综合锻炼。实践性作业摒弃作业单调性,创设多彩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参与学习和实践。观察日记、调研报告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手抄报、阅读记录卡、读书体会等培养了学生观察、阅读的兴趣,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养殖和种植报告,彰显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探究能力;数学日记记录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场景,提高了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探究。

五是情感素养明显提升。练字本映射出学生细心勤勉的身影;走向田野的实践活动,培育了感恩大自然的情感;观察日记、低碳生活在身边等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沂源风情、节日习俗等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孝行在家中活动,让学生懂得了孝就是知恩感恩,一句话、一个微笑都装满了浓浓的爱。

让作业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习,学习丰富生活。家长和学生一起走入社会,走进大自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去考察、去访问、去发现、去探究,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性作业激励着每一届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积蓄能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基,为素质教育积淀增色。

坚持以人为本 突出发展特色 篇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新世纪新阶段,台州市要实现更大发展,必须自觉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特色,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实现民营经济新发展

民营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重要力量。当前,台州民营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民营经济再上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进一步完善政策。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切实改变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放宽民间资金投资领域,只要国家法律政策没有禁止的,都准予民营经济进入,使台州丰厚的民间资金有用武之地;加快民营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退出机制,促进企业并购、重组;支持民营企业上市,打造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台州板块。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克服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状况,打破资源、环境和市场等瓶颈制约。建立创新风险投资基金,鼓励社会发明创造;多渠道增加科研投入,使民营企业拥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搭建创新平台,积极

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创新载体;抓好科技孵化器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

积极支持民营经济面向世界谋划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民营经济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支持民营企业以关键性资源为核心,打造市外产业发展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实施“回归工程”,鼓励在外台州人回乡创业、报效桑梓。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

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民情收集反馈机制,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对话交流的平台;完善原有的民主恳谈制度,每月开展一次恳谈日活动,每季开展一次干部下访活动,每年都要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调研、办实事活动;健全领导干部与市民网上对话、市长信箱等制度,方便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使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丰富基层民主形式。在农村,大力推行“四化一核心”的做法,即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实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全面实行以“民主提案、民主议案、民主表决、创业承诺、监督实施”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五步法”,确保村民在基层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在企业,大力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同时,进一步完善2005年开始在市、县、乡三级全

面试行的党代表直选、党代表提案和建议、全委会票决等制度,不断推进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不断改善民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树立以民为先的基本理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识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工作作风建设,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真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真正得实惠、持续得实惠。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6

射阳县实验小学

近年来,学校以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程、打造新课堂、探索新管理、构建新文化为主旋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动教育创新,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凸现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和品位,实现了各项工作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办学业绩。

一、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家长最关心的现实话题。因此,学校立足课堂,着力通过“四化”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教学设计科学化。备课时,我们要求教师着眼“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形成个案。然后,深化集体备课,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分年级、分学科的“教案、课件、习题、反思、成果”资源中心。

2.课堂教学高效化。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即带着“微笑、激情、爱心、自信、责任、反思”进课堂。课堂上,除了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外,还要以学生为中心,多给学生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3.习题训练精炼化。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作业设计、布置、批改、讲评及监控手段,建立了精巧作业题库和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在学习、对比、交流中不断提升作业设计能力。2012年12月份,学校承办了市小学数学主题沙龙活动,作了数学作业布置与批改的经验介绍,与会代表对我校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来减负增效的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督查反馈常态化。校级班子成员挂钩年级部,实行督导主任制,定点指导,从最薄弱的班级、学科实实在在地抓起。平时,大力推行随机巡课、推门听课、跟踪听课,切实做到“听”与“查”有机结合。每月设立一个督导主题,期中前后各组织一次全面的教学工作检查,全方位地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通过检查真正达到规范教学行 为,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以专业成长为着力点,提升发展动力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不仅是一种认识,更成为了一个发展过程,成为了一个终身学习,不断实践与创新的自觉追求。这种专业成长的速度与效能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

1.铸造师魂塑形象。利用周前会、业务学习、道德讲堂等时机,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和模范事迹,提高师德认识;组织开展“百名教师访千家”、“教育教学开放周”、“家长、社会评教评校”等活动,密切家校联系,接受社会对教师师德的监督和评议;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单亲学生、特困学生等常态活动和关爱空巢老人、无偿献血、捐助帮扶金等志愿服务活动,从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事迹和模范人物,有1人被表彰为市师德标兵,40多人被表彰为市、县优秀工作者,还有1人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周报》2012年感动读者人物。

2.拓广天地长学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每年都组织部分中青年教师赴外地参加学习培训,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名师的教学风采,并进行移植展示,扩大学习效应。今年4月份,邀请全国特级教师徐斌来我校进行“零距离”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热情。学校还积极做好校本培训,坚持隔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集中业务学习和课件制作等基本功培训,促使教师能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辅助教学;组织开展读书活动,鼓励教师开设个人博客,撰写读书心得和教学反思,提升写作能力。在历次省市县论文评比中,我校论文获奖数量和层次均在列全县之首。

3.有效教研促成长。学校教科研工作常抓不懈,积极倡导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改变教而不研,研而不深的传统,努力培养反思性、专家型教师队伍。通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做到“培养讲重点,人才重梯度”。近几年,我校先后新增了市学科带头人5人,市教学能手9人,在十多天前发布的盐城市名教师评选结果公示中,我校王远庸同志名列其中。创新“青蓝工程”互动管理细则,实行一师多徒,一徒多师,让新老教师联起来,骨干教师亮起来,全体教师动起来。构建了年轻教师达标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研讨课、校级展示课四级教研课体系,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一节公开教学活动,在相互听课、评课、赛课活动中,互研互学,整体提升。结合新申报的8个省市级“十二五”课题,我们提出了课题研究要伴随每节课,每项教学活动,基本实现了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课题化、科研化。

三、以文化建设为增长点,彰显办学特色

在着力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中,我校一直致力于校园文化内涵的挖掘,把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文化资源建设好,利用好,进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1.物态文化富有品位。自开展创建省教育现代化以来,我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配套建设了各类学生专用室,各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同时,学校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重塑了校园文化环境。匠心独运的园林布局,古色古香的诗画长廊,五彩斑斓的学生壁画,彰显个性的班级名片,走廊过道悬挂的名言警句、师生书画,橱窗展示的“八星”事迹,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

2.课程文化注重质量。我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扎实开展研讨培训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学校特色内涵,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文化。目前学校已开发了艺术类、阅读习作类、德育类三大校本课程读本11种,在不同年级选择使用,均收到较好的效果。

3.活动文化张扬个性。学校通过丰富的活动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重点开展了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军事夏令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体技能、阅读能力、创造精神和身体素质。“八星”争创和“校园五十佳”评比以及大课间活动,都有力推动了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

4.制度文化以人为本。制度建设是维系学校正常必不可少的保障,是校园生活规范有序、和谐高效的根本保证。无论是规章制度、职称评聘、绩效考核,还是各项活动组织实施,都进行全员研究讨论、征求意见,做到事事沟通在前,处处协调在先。为了保障规章制度的有力执行,学校管理团队重视自身建设,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倡导率先垂范、团结协作精神。在刚性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每位教 职工的实际情况,给予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开展重病探望、直系亲人病故慰问等送温暖行动,举办教师游艺活动,组织教师健康体检,帮助教师解决子女升学等。

四、以合作交流为契合点,促进均衡发展

我校与乡镇的10多所小学组成小学教育集团,每年都要通过教育集团的名义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校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效地推广了我校办学的先进经验,充分彰显了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了全县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举行观摩研讨活动。先后举办了多次集体备课开放现场、教师读书沙龙、教学基本功竞赛等观摩研讨活动,推动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认识,为各成员校积极推行有效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二是与薄弱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由一名校级领导或中层干部外加一名骨干教师参与,每学年去被帮扶学校两次,参加听课、评课和其他教研活动。每学期,学校都有送教下乡安排,把最能体现实小教学水平的老师派出去。教后由任教老师介绍教学思路和教学反思,听课的教师交流听课感想和建议。这样互动式点评,对教师的业务提高促进很大。三是教师双向交流。每学年都要派出几名骨干教师到其他小学去任教两个星期或半年,甚至一年,带动其他学校教师水平的提高。同时,学校又以无限热忱的态度,欢迎其他学校教师到本校任教,以便他们在任教中学到实小的真经。四是举行开放性活动。活动的内容有学科课程的观摩,有第二课堂的现场展示。面向全县举行的“艺海扬帆”艺术教育开放日活动、“经典诵读”师生展示活动、“四个八”现场观摩活动、“快乐大课间”展示活动等等,让观摩者啧啧赞叹。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我校将以这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为起点,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确保一流的质量不退色,不退位,全力打造全县、乃至全市更加靓丽的基础教育办学品牌,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作出更大的贡献!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7

另外, 日前刚刚结束的2013年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MCM/ICM) 成绩揭晓, 该校学子再创佳绩, 喜获2个一等奖, 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这是该校继2011年之后第二次参加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并首次获得一等奖。在短短的时间内一所省属高校如此高密度地获奖, 既有国际奖、地方政府奖、教师获奖, 还有更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奖, 他们的奥秘何在?带着这个社会和众人关心的问题, 我们来到了陕西理工学院, 采访了该校党委书记张义明。

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植被和古朴的建筑是陕西理工学院办学历史悠久的见证, 新校区和一栋栋新落成的教学、实验楼是学校近年科学发展的展示。陕西理工学院是经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批准, 2001年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两校的前身分别是成立于1958年的汉中大学和成立于1963年的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 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 陕西理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在陕南及陕甘川渝鄂毗邻地区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张义明书记干练中透着稳健, 侃侃而谈中透露出他带领党委一班人的治校方略和前瞻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他说, 高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既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 也已成为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和高校综合实力提升的焦点。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2020年) 及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系统地建构了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图示和实现路径, 从总体上凸显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主题, 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以科学研究为支撑, 以社会服务为扩展, 以文化传承和创新为底蕴的顶层设计。陕西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等院校要想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大学, 必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地方高校怎么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这也是陕西理工学院党委一班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张义明书记谈了他们的认识。他说, 首先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三点要求, 一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出发, 深化教学改革, 严格教学管理, 改进高校教学评估, 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二要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多作贡献, 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创新基地平台建设。三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利用高校人才汇聚、学科综合的能力优势, 开展全方位服务, 推进产学研用的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参加文化建设, 参与决策咨询, 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

其次, 必须努力把学校办出特色。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 到202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将更加合理, 特色更加鲜明。这里面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是国家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行分类管理, 引导高校合理定位, 克服同质化倾向, 不仅要继续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创新, 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而且要引导其他各类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这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重点扩大高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 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学校既要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苦练内功, 又要面向现代化建设需求办出特色, 这是新世纪新形势下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有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 在怎样实现这些顶层设计的问题上, 张书记也有他独到的思考。他说,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任务。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首先需要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 在四大职能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高校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必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支撑的观念, 鼓励教师重点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理论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 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把培养计划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作为修订的重点。构建了由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课外科技活动、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课程体系, 加强实验课程建设, 提高实验课程质量和实验效率,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设立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 由学校资助研究经费, 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尽早参与科研, 接触学科前沿, 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校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设立项目并构建专项实践体系与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大赛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培养方案。近几年, 该校学生先后有600多项、1000余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励;发表论文千余篇, 取得专利50多项。目前, 全校大学生参与科研立项、致力科技活动已蔚然成风, 形成了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 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狠抓人才质量, 高度重视对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核心的课程, 注重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的实习实训相结合;增加课程选择弹性, 拓宽学生知识面, 培养大学生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 强化创新创业意识, 开发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精神品质, 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激情, 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择业理念;根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全面评价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品质素养发展情况, 力争培养具有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大学生,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结合学校特点,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 与企事业单位共建以提升企事业单位管理和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战略目标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共同体, 探索创新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新途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企事业单位需求和愿望上,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形势与课堂教学上, 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生产实践与教师、学生有机结合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 在战略互动合作中拓宽合作领域, 合作育人, 合作就业, 合作发展, 不断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由于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社会认可度的大力提升。据美国麦可思公司对学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质量评估, 陕西理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和培养质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相关度高, 培养过程满意, 培养效果好。多年来, 一大批陕西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进入大学、中学、全球500强企业、国家机关、科研院所, 成为科技、教育和管理领域的拔尖人才。

一般人都认为, 远离都市的地方性高校有办学的先天劣势, 但以张义明为班长的学校党委一班人却对这个问题有着他们自己的思考。他们认为, 这类高校也有办学的优势。具体说来, 有在地方的唯一性, 不可替代性和与地方的高度融合性。张书记介绍说,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 汉中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学校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题、宽广的空间和良好的机遇。作为陕甘川鄂渝毗邻地区唯一一所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且规模较大、优势明显、实力较强的普通高校,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便是陕西理工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带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 近年来学校围绕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积极开展生物科学研究, 建立了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和植物学省级重点学科;秦巴山区动植物标本馆成为汉中市的科普基地。学校与汉中市政府合作进行的“科学发展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水源地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发展研究”课题获陕西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立项, 对汉水流域的水资源、水土保持、生态植被、退耕还林还草进行了系统研究;本着服务企业, 满足产业需求, 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集成各类资源, 提升创新能力的目标, 学校结合汉中绿色中药产业的发展, 积极申报并经省发改委批准, 成立了汉中中药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汉中植物研究所联合, 共同承担了由省上和汉中市投资460万元的汉中中药产业化建设项目。学校为汉中阳春药业公司成功策划“金银花深加工建设项目”, 获得了陕西省发改委110万元资助, 该公司与学校签订厂校长期技术合作协议。学校还与有关特色企业发挥各自优势,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全面合作, 共同构建产学研联盟的创新体系。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 推进企业与学校的全面技术合作, 形成专业、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努力实现“校企合作、产学双赢”。学校以陕西朱鹮黑米酒业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 洋县黑米食品开发研究所和洋县黑米名特作物研究所为共建单位, 共同组建的陕西省黑色有机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已建设成为陕西省科技创新工程中心之一。

仅在2012年, 学校就成功申报并获批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88项, 经费合计1623.42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1个,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率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化学学院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863计划和973计划合作。横向项目362项, 合同金额达3000余万元。全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406篇;获授权专利100项, 46项科技成果获奖, 其中“太阳能制冷空调技术”、“天麻定眩片系列产品开发”等7项成果获国家部委奖励。学校与深圳嘉达高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有色隔热涂料通过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标准测试,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破了国外在该行业的垄断, 提高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学校承担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项目———《航空标准件专利战略研究》顺利通过验收。经过不懈的努力, 学校在以下几方面有了新的进展:

重点学科建设步伐加快。三个省级重点学科获得270万元资金支持, 汉水文化学科、动物学学科获得300万元中央财政资助。推荐12人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积极推荐教授申报“三秦人才津贴”。完成“一级学科硕士点专项建设”任务, 引进外校、外单位高水平师资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 明显改善了研究生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将博士点建设与一级学科点建设、专业学位点建设相结合。确定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和数学为拟申报一级学科点, 教育学、体育学和工科相关专业为拟申报专业学位硕士点, 王永吉教授负责的“陕西理工学院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 成功获批为陕西省首批重点科技创新团队。

产业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组成功列入2012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并正式下线投产。维生素D生理与应用科技创新团队成功举办成果推介会, 成为我国唯一一个从事维生素D研究的科研机构。与陕西天达航空标准件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申请专利13项, 转让专利2项。与汉中市科技局、汉中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主办了“汉中市知识产权培训会”。专利工作成绩突出, 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 还获得“汉中市优秀专利发明单位”荣誉称号。

服务地方得到充分肯定。今年3月24日—26日, 在“2013年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期间, 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院校进汉中”合作交流活动中, 学校与地方企业签约校企合作项目3项, 签约资金8.03亿元。签署的三个项目分别是:与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签署的《锌冶炼过程多金属综合回收关键技术研究及循环经济产业化》项目, 项目总投资6.68亿元, 针对锌冶炼过程多金属回收关键技术及其循环利用, 开展低温位预热循环利用、电信车间酸雾收集系统等技术研发。该项目建成后, 可实现年新增工业总产值15亿元, 净利润1.7亿元。学校协助建立科技攻关研发平台, 负责汉中锌业公司管理培训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学校与陕西东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的《工业余热综合开发利用产学研合作项目》, 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 采用先进的余热吸收式制冷热泵机组技术实现对工业余热的回收再利用, 在工业节能开发和市政类民生工程建设上均实现了科技创新, 学校负责为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行提供方案设计、技术及人才支持。学校与陕西春光生物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签署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 针对食用植物油、木本干果油系列产品、生物质能源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研发, 学校为该项目顺利实施和运行提供方案设计、技术支持。陕西理工学院积极服务社会的科技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 中共汉中市委书记张会民在媒体刊发署名专文, 对该校服务地方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谈起本次获得汉中市科学技术奖的12个获奖项目, 张书记介绍说, 这些项目全是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节能环保型合成树脂幕墙系统新材料及应用”, “天麻及其产品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汉中盆地水稻土养分供给能力研究与应用”、“陕西柑橘资源及产业化开发研究”等几个获得一等奖的项目都是致力于解决汉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瓶颈问题。听着张书记如数家珍的介绍, 我们可以想见他和他所带领的这届班子在这项工作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

五大工程助推学校发展。谈起学校的全面发展, 综合办学实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张义明书记强调, 今年学校全面实施“五大工程”建设, 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具体来说, 就是———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进一步抓好教学质量,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实施“学科建设与科技创新工程”, 进一步汇聚学科队伍, 凝练学科方向, 加大科研力度, 拓展服务领域, 全力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进一步搭建平台, 吸纳人才, 落实“汉江学者”计划, 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施汉江学者计划, 聘任汉江学者24人, 双聘教授1人, 推荐申报“三秦学者”3人, 引进博士百余人;实施“校园建设工程”, 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步伐, 打造总体功能布局科学、学科资源配置合理、办学效益突出、管理服务高效的校园新格局;实施“党建与和谐校园建设”工程, 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提升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 在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力争取得新成效。

坚持内涵发展 实现学校新跨越 篇8

位于郑州市郑上路的郑州三十六中是一所区属高中。以前,这所普通高中招生工作是比较难做的,而在2012年,学校招生首次爆满,甚至比计划超额了50人。学校负责人说,这得益于郑州一中托管的“名校效应”。

2011年,郑州市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倍增计划。其中,郑州一中托管郑州三十六中,派往三十六中的教师是在本校连续任教5年以上、具有中级职称的老师。

三十六中的学生在成绩上和一中的学生差别太大,快节奏的教学根本不适合郑州三十六中,老师们了解情况后就采取慢节奏的教学方式,低密度、小容量,跟班辅导。经过两年的托管,三十六中在郑州一中的带领下,在“名校效应”的影响下,中招的招生情况和高考成绩有了嬗变。

据了解,2012年,郑州三十六中的中招录取分数线比2011年提高了20分,超额录取50人。同年,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45%。“建校以来首次被评为郑州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三十六中的有关负责人介绍。

郑州三十六中的嬗变是全市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的一个例子。去年,全市共增加了优质学位3.56万个,其中小学1.9万个,初中1.3万个,高中0.36万个。

强校托管 内涵发展

郑州一中教育集团三十六中校区始建于1959年,是一所全日制寄宿高中。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学校纳入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之后,硬件配置已达到郑州市级示范高中水平。三十六中校区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按照郑州一中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形成一套具有三十六中校区特点的教育教学新思路,实现学校新跨越。

郑州一中托管郑州三十六中属于“强校托管模式”,以内涵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实质性联合。三十六中校区由郑州一中朱丹校长把脉会诊,科学统筹,精细运作,边指导,边实践,边提升。根据郑州市优质教育资源倍增工程办公室安排,首先,市区财政投入资金700多万,按照一中的教学设施标准,对三十六中的教学设施、校园环境等进行改建。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有:塑胶操场、教室空调、理化生实验室、录播室、微机室、语音室、普通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音乐教室、校园电子监控、图书馆、通用技术教室等。完成了变压器 增容改造,学生宿舍空调安装。改造之后将达到省级示范性高中的水平。其次,郑州一中再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到三十六中校区加强管理和任教,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双优工程 ”实现学校新跨越

优化教学体系。三十六中校区建立了教学进度统一、教研活动统一、命题及考试统一、质量分析统一、 教学评价统一、教师管理统一的“六统一”教学体系。

细化学校管理体系。三十六中校区建立和郑州一中本部相同的学生管理制度,郑州一中本部的所有教学设施和活动设施均向托管班学生开放;建立和郑州一中相同的学生社团活动体系,双方学生统一活动,充分交流,力争三十六中校区学生和本部学生达到零距离接触并享受同等的教育。

开设特色班级。今年学校新增300个优质学位,其中设置两个“卫星班”。为充分保证三十六中校区能更多地享用到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一中教师能为三十六中校区的学生授课,将采用同步视频授课的方式,与一中的教学完全同步,由一中的任课教师和三十六中的优秀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辅导。一中骨干教师定期到校为学生指导。

同时,“卫星班”学生享受双套教师授课和辅导,一套是郑州一中教师,另一套是由郑州一中派驻教师和三十六中骨干教师组成的,为学生辅导、解惑、答疑、批改作业、试卷等日常教学工作,郑州一中教师在给一中学生上课时同步转播到三十六中课堂上,三十六中卫星班的学生享受一中优质教育,在联考中,每次成绩都有大幅提高。“卫星班”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在各项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市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在学校体育艺术节上获团体总分奖及精神文明奖。

此外,实行优秀学生交流制度。每学期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进入郑州一中本部或分校学习;为三十六中校区学生和郑州一中本部学生建立共同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 篇9

糜镇明德小学是一所老校,也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教育的改革使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近年来,在北师大及其项目专家组的引领与指导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积极开展明德项目实验,秉承全人教育理念,针对学校现状,围绕“创学校特色,促内涵发展”,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引领教师走上了专业成长之路,从而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理念引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办学思想

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管理思路,创建科学的办学思想体系,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有力保证。一所学校要想更好地发展,办学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办学理念需要与时俱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经过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过程。

“三让”是我们最初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教师的潜能都得到最大发挥;让学校的每一件设施都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就是要充分利用校本资源,促进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获得最好的发展——即“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我”,实现学校的最优化发展。

随着我们糜镇明德小学校训“相信自己,世界因我更美丽!”的诞生,“以人为本,追求自信”的办学理念也随之出台,让学校走出平凡、达到优秀、追求自信。“每个学生都是百分百”,追求学生发展中的自信,“每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我”,追求教师发展中的自信,“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追求学校发展中的自信。伴随教育时代的步伐的不断加快,“关注细节,关爱生命,秉承全人教育,让生命之花在这里绽放”这一理念也进一步得到了彰显,办学理念的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体现了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把学校、教师、学生作为一种隐含无穷发展潜能的生命型组织来建设,整合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发展资源,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是学校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

精细管理---着力构建科学的运作体系

学校管理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引进科学、民主激励的管理机制,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激发师生潜能,构建科学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实现学校最优化发展的前提。学校先后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干部管理抓“八制”。一是实行干部分工期负责制。干部分工明确,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做到横有一个面(年级组),纵有一条线(学科),蹲点一个班,参与一项课题研究。二是坚持干部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明确工作思路。三是实行干部工作周记制度,留下工作痕迹。四是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交流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五是坚持班长同班子成员谈心制度,及时沟通,消除误会。六是坚持定期通报学校整体工作制度,人人关心大局。七是建立班子成员工作激励制度,让每位干部以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用自身的工作业绩去赢得老师的支持、理解和信任。八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要求每位干部注意学习,做一名学习型干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撷取教育教学的前沿信息。

教师管理抓师德。我校将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学习和开展师德活动,要求全校教师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从业准则,牢记“一言一行树师表形象,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誓言,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班主任管理抓规范。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责任人,是班级开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校工作的落实者,为此,学校设计了《班主任工作记实簿》、建立了班主任例会制度,引导班主任创建班级发展特色,进一步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行动实践―――重在提升师生的内涵素养

举措一:立足校本开展特色教研,着力提高教师的研教能力。

(一)特色教研——相约星期六

教研活动是老师们发挥集体智慧,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张扬个性、进行思维碰撞的平台,也是老师实现自身价值、进行自身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特色教研——“相约星期六”正是为教师搭建的这样一个成长的平台。

1、“常规+主题”式的组织形式,凸显教研活动的特色。

“常规教研带弱师,主题教研促名师”,是学校积极倡导的教研活动形式。常规教研侧重于对单元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和单元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探究,一般由年轻教师来担任主讲,旨在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培养自主备课的能力。主题教研则是以研究教学问题为主,问题的搜集来自教研组老师们的课堂实践,每次活动一个鲜明的主题,一般由组里的名师担任主讲,或解答老师们的问题,或进行专题的讲座,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达到经验共享。

2、“四二五”的教研策略,拓宽教研活动的内容。

我们对年级教研组提出每周要有“四个一”:即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每周一节研究课、每周一次评课活动、每周一次教学问题研究;教师每天要有“两个一”:即每天提出一个教学问题,每天要有一个教学故事;对学科中心组提出每学期要有“五个一”,即:每学期要择优编辑一册教学反思集、征集一册教学问题及对策集、开展一次教学专题论坛、组织一次信息交流会、召开一次读书心得报告会。

(二)校本培训——周二讲坛

学校特别注重教师的培训活动,每个周二下午,是教师固定的培训时间,内容主要有“新课程理念培训”、“信息技术培训”、“英语培训”、“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策略培训”等,每项培训都严格组织,严格考试。对各项考核过关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发老师们的积极性,对于不过关的教师提供再培训、补考的机会,直至掌握。力求通过周二讲坛,让教师们全方位的接受再教育,让每位教师都要过好“六个关”:教育观念转变关”、“课程标准关”、“现代教育技术关”、“英语关”、“知识积累关”、“课堂教学艺术关”。

(三)科研先导——小课题大手笔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学发展之路。几年来,注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教育科研思路贯穿于整个学校管理之中,并且通过一个大课题来整合多个小课题的方式,使课题网络化,从而带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整体迈上新的平台。提出了“人人有课题,处处皆课题;时时做课题”的要求,让老师们“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做小课题,成大手笔”,从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入手,将一个个亟待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提升为一个个有待解研究的科研课题。

我校现有市级课题2项,县级课题6项,经县级以上教育部门鉴定推广的实验成果2项等。

举措二: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着力提升教师内涵素质。

(一)名师工作室――打造教师成长效应

我校现有名师2人人,市级教学能手4人,20多人次获得了县级以上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或举行县级以上公开示范课。根据我校的名师资源优势,我校将名师的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新的动力,本学期,学校建立了“明德名师工作室”,制定了名师工作室职责,按照“学理论、研教法、搞课题、出成果、带新人”的策略,着力造就一支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有影响的高层次名师队伍。

(二)青年教师联谊――开辟教师成长新天地

我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近15人,近全校教师的二分之一。教师队伍的年轻化,给学校工作注入了青春和活力,但同时也因他们的经历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我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成长,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我们清楚地知道: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于此,学校积极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各种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多渠道磨课——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教师的成长在课堂,学生的发展也在课堂。高效课堂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看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通过以下渠道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继续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组织学科教师的教学技能大赛。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通过强化学科基本功训练和教学技能大赛,使每位教师都能练就一笔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独立设计一篇优秀的教学案例;制作一个合格的多媒体课件;上好一堂学生满意的课;写出一篇质量上承的教学论文。学校将制定措施,层层落实,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2、开展多项活动,打造高效课堂。

“人文课堂”的营造是我校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的课堂理念--由知识本位转向人文关怀,营造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气氛。为此,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互相交流的平台。

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先后多次组织老师们赴外地听课学习,每次都达十多人次,多年来坚持,已成习惯。我们多次邀请教育专家、教学骨干来校做报告,讲课,让教师聆听窗外的声音,感受窗外世界的精彩。每次外出学习活动后,我们都要组织写心得体会,开外出学习汇报课,让更多的老师分享学习的成果。

二是通过“会诊课堂”,直接为教师提供学习研究的范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多种多样的课例研究活动:“展示课”,“汇报课”等。每次开课后听课教师都要认真分析课堂的得与失,从自己的看课角度,“诊断”课堂存在的问题,还要做出改进的建议;讲课教师通过查阅老师们听课稿,结合自己上课的情况,“自诊”需要改正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措施。“会诊课堂”让老师们从正反两方面汲取了不同执教者的经验、教训,使教师的教学水平飞速提高。

几年来,扎实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校多名教师获市级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0人次各类讲课比赛一等奖或举行区级公开示范课。

举措三:探索有效的学生评价方式,让学生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全面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那么就应该把学校构建成孩子们成长的乐园,成为孩子们个性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1、在读写工程上做文章。我们一是加强对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将阅读指导课与写字课分开,单周上写字课,双周上阅读指导课。每天安排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教师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体”。学校从写字姿势、卷面整洁、字体的美观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二是提高学生的读书水平。进行“金色童年美文欣赏”,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书。进行诵读古诗的实验。重点推出“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主要是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三是语文、数学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读书演讲会、小主持人比赛等,促进学生成长。

2、搭建个性化的活动平台

一是左手创造美:给想象力插上翅膀。不仅让学生提高了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而且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想象的精神。二是百项收藏:拓展学生知识的空间。学生在对物品的收藏过程中,通过撰写收藏故事,了解物品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用创造性的眼光展望物品的未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认识到科学事物是不断发展创新的。三是小课题研究:点燃孩子创造的火花。小课题研究活动具有很强的问题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最能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参与、交流、合作、探索能力,小课题的内容选自于学生身边的生活,或儿童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如:环保问题“失去的绿色”“同在一片蓝天下”等等。四是阳光体育:让学生阳光、运动、健康、快乐。学校充分利用阳光体育课,组织近六百名孩子在操场上进行搭肩蹦蹦跳,孩子们高声喊着号子,伴着统一的节奏,快乐的跳跃前进。再就是充分利用校园的场地边角、空地等,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参加拔河、健美操、集体舞等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活动,改变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让体育活动融入了学生日常生活,把单调的课堂变成了优美生动活泼趣味园,真正达到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目的。

3、实施个性化的评价措施

上一篇:生产车间承包合同okk下一篇:建筑公司运营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