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精选5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自己练习拼读音节,在学生的反复朗读中,进行渗透性的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拼读,体会到韵文的韵律。

2、通过拼音与文字对照学习,进一步巩固汉语拼音。

3、认读5个生字:苹、地、南、李、瓜。

4、学习新笔画:学写3个生字:风、北、果。

教学过程;

一、闯关激趣,导入新课

dà mǐ ní tǔ mǎ lù

(一)字带音节大米泥土马路

(二)拼读音节nǔ lì tà bù dì lǐ

过渡:同学们读得好,老师想把这五颜六色的水果送给你们。出示葡萄架(这串串葡萄挂在什么地方?)苹果园(这苹果树一棵连着一棵在苹果园里开丰收聚会呢!)师相机复习: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归纳识字方法:看图识字、听读识字、看拼音识字

二、初读课文,把握特点。

1、指名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

2、出示课文,听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有些字是红色的。这些字的声母都是我们教过的。)

3、再读课文,认真看音节,你又发现了什么?

(发现了园、甜、绵、南的韵母相同。)这便是押韵。

三、细读课文,探究学习

1、自由拼读课文。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学会认词。

3、摘果子游戏:检查认读的生字。

4、小组开火车、小小组合作读、全班读相结合。

5、小组比赛轮流读课文,师生合作读课文,男女生轮流读课文,组与组之间对对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中,感受韵文的韵味。

四、拓展延伸,师生即兴对对子。

五、学写生字,识记字形。

1、认识新笔画

2、让学生当小老师,说说怎样记住果、风、北,书空。

3、在田字格内练习书写,每个字写个。

4、展示作业,口头组词。

六、总结课文,齐读课文

七、作业:把《对韵歌》背下来,课外收集一两首。

课后反思:

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

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在复习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

如复习“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习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 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bpmfdtnlɑoeiu.

2、复习拼读拼音。

3、阅读《对韵歌》,读通课文,会认5个字,会写3个字,掌握新笔画。

教学重、难点:

1、巩固所学的字母以及两拼法。

2、识字、写字。

教具准备:

1、相关课件。

2、字母、音节卡片。

教学目标:

1、复习字母bpmfdtnlɑoeiu.

2、阅读《对韵歌》,读通课文,会认5个字,会写3个字,掌握新笔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认识了哪些字母了吗?出示相应的字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2、全班齐读学过的字母卡片。

3、抽读字母卡片,检查个别学生的认读情况。

4、小结;学习汉语的作用可大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汉字,阅读更多的文章。

二、拼读音节

1、复习拼读的拼读规则,声母短,韵母亮,两音相连猛一碰。

2、要求学生根据方法,自由拼读文中的音节。

3、依次检查学生自由拼读的情况,教师适当指正。全班同学照上面的的样子,拼读文中所有的音节。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读,学生注意倾听。

2、领读,找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重点读好下面的词语。

葡萄苹果园甜风习习绵南北(这些都是学生目前无法用拼音拼读的)

3、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帮助,准确、熟练地读课文。

4、指名读一读。纠正字音。

5、全班齐读。

6、读下面的词语,读中巩固对生字的认读。

苹果李子西瓜天地南北

7、指导写字

8、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生读。

9、重点指导写“风”。

(1)出示“风”找出新笔画横折斜钩,强调不能写成横折弯钩。

(2)引导学生观察“风‘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写“风“教师巡视指导。

10、学习写“果”和“北”

(1)指名说说他们的笔画顺序。

(2)观察田字格中“果”和“北”,说说它们的位置。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一年级语文上册对韵歌教学反思 篇3

一、课堂常规。

本节课,我的课堂常规管理可以说处理得非常失败,我只关注于授课内容而忽视孩子们课堂上的纪律问题,从而导致事倍功半——老师教得累,学生吸收少。良好的课堂氛围和班级纪律有助于学生整体学习效率的提高。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自我约束,加强课堂常规管理,促进学生更好地、有效地消化、吸收知识。

二、教学三维目标和重难点。

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两点,一味地以流水线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课文的解读。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我一定会好好备课,仔细揣摩重点难点。

三、导入环节。

可能因为紧张的原因,我的导入环节呈现的故事不够完整,我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环节中做的不够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才能够上好一堂课!

四、指导书写环节缺失。

此次我执教的课题是《对韵歌》,第一句中已经产生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生字“云”,而我没有及时指导书写。只是单调地、反复地读,缺乏课堂内容呈现的多样性。除了读,写生字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注意。

五、语言语调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更应该注重语言的活泼性、节奏感、抑扬顿挫。我在授课中虽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与学生互动,但是没有注入很强的感情色彩,这导致语言显得不够生动,缺乏了一点生气。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会在课堂上更多练习更多尝试增添感情色彩,以及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氛围中去。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中的一些图画虽然是临时起意,但是不应该呈现得凌乱,随意。运用和设计好板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它应是简洁明了、易懂。以后教学我会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 篇4

如何促进学生的写作?下面是有小编为你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本次习作要求,通过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3、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4、完成习作后,相互交流,修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写之前,引导学生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学习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可引导学生留意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

2、课件:教师完成范文。

四、教学过程

(一)认真阅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次习作的内容。

1、默读课本上的写作提示。

出示思考:

(1)这次作文内容写什么?

(2)写作思路是什么?

(3)写作时要求是什么?

2、讨论、提问,归纳、明确要求。

(1)写作内容:写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板书:相互关爱的事)

(2)写作中心:围绕相互关爱的事情,反映人物美好的品质

(3)写作思路:写之前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

(4)写时要求: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可以和同学交换意见。

(二)根据“提示”,认真选材。

师:课前大家都留意了身边或媒体的报道,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帮助骑车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谋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1、出示课件:

同学们,有一次,我在去往市场的马路上,看到有一群围观的人,我也好奇地挤到人群中,发现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搀扶一位老大娘,原来她昏倒在地,没人敢救。这时,老大娘家里来人,对这位中年妇女连声道谢:“你真是个好人,太感谢你了!”

师:从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这位妇女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2、下面请同学们互相说说你们收集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或者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都有哪些相互关爱的事呢?相信他们中一定有一个人对别人,或对你有过关爱。你们愿意把这个人对别人或对你,所做的关爱介绍给老师吗?

(学生自由发言)

3.这次习作我们可以写哪些人的相互关爱?要特别注意写出这个人的什么品质?

4、引导学生围绕“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来选择材料。

(三)根据范文,积累方法

佳作引路。为了帮助大家习作,老师带来了一篇上届学生的习作,供大家学习参考。

1、出示课件:范文《相互关爱》

2、自由读一读下面的习作,说一说你学会了那些好方法。

相互关爱

有一首歌唱道:“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

记得有一次,我们还在教室里学习,天空突然阴下来,不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放学后,雨还在下,许多家长都来给孩子送伞,我坐在教室里,等呀等,就是不见妈妈来接我,我突然想起妈妈今天有事,不能来接我。我失望的想:看来只好我自已挨雨淋回家了。就在我感到无助时,听见有人叫我,我回头一看,原来是我的同学——李云。“怎么啦,没有人来给你送伞吗?”我点点头。“没关系,我有伞,我们同打一把伞一起走吧!”说着,她撑开了伞。一路上,她老是把伞向我这边移,我很不好意思,又把伞向她那边移。“没关系,不用关心我,我的身体很健康,只要你不被雨淋湿就好。她一边说一边把伞又向我这边移过来。”她对我说。我顿时觉得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全身。在大雨的洗礼下,我们走到了交叉路口,就快到李云家了。这时,我发现李云的衣服已被雨水淋湿了一大半,李云对我说:“给你伞,我快到家了,你继续用吧!”说完她在雨中向家里奔去。“谢谢!”我大声地对她说。

第二天,我来上学而李云却没来上学,原来她昨天淋了雨发了高烧。放学后,我急忙去看她,给她补习所缺的功课。补课后,她说:“谢谢”。我说:“不用谢!”相互关心嘛。

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那首歌: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师:引导学生体会、交 流、总结、点拨。

4、根据范文,讨论写作方法。

师:引导学生体会、交 流、总结、点拨。

(1)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下着大雨)

(2)文章讲了什么事情?(李云与“我”同打一把伞,送“我”回家,被雨淋湿,发烧了,以及我给她补习的事。)

(3)事件的经过怎样?

(4)如果这件事,只写李云与“我”同打一把伞,送“我”回家,被雨淋湿,发烧了。不略写我给她补习的事,行不行?(不行,不突出相互关爱。)

(5)文中的事例表现了人们的什么品质的?

(6)作者抓住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写事情的过程。(语言,动作,心理)

(四)根据方法,完成习作。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很多。请大家在自己的头脑中过一过电影,回忆我们亲眼目睹,或者是亲身经历的那些人与人 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

1、在写之前,想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么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注意把事情写完整。

2、运用积累的方法,把你的习作拿给我们看,我们看了一定感到很快乐,因为有你善于发现的眼睛,真心实意地赞美,相信你的作文一定很出色。赶快拿起笔来完成习作吧!

3、学生习作,老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4、作文写好后,多读几遍,认真修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作讲评课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先说一下我讲的第三单元以“关爱”为主题的习作讲评课的教学思路:导入环节,我以鲁迅和海明威的名言引入,让学生认识到大作家对作文修改的重视,也激发学生对作文修改的重视,其次让学生回顾本组课文的习作要求,为下文点评和修改文章做铺垫,让学生在点评和修改时能有章可循。在整体评价环节,我总结我班本次习作的整体情况,让学生对这次习作有整体的印象,认识到自己在这次习作中的状况,接着我出示了写作优胜者名单,是及时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写作方面的长处,感受到成功,这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变相的鼓励。在体悟写法这一环节,我先从“赏题”入手,出示这次习作中个别学生与众不同的题目,告诉学生一篇好的文章题目也是至关重要的,为学生今后写作定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在“美文”欣赏环节,我让作者朗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本次写作的要求,也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点评,随后我总结并板书,让学生潜意识里知道一篇好的文章要从内容、选材、写作方法几方面来完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悟写法,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写作方法,使学生每次习作都有一得。在“自赏”环节,我出示9个优秀句段请作者朗读,创设自我欣赏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让其他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进行点评,形成写作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在集体修改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朗读有待于修改的文章,然后小组里讨论文章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小组讨论好之后,学生自由修改,培养学生学会诊断,学会创新地修改,让学生在评改的过程中,享受既是学生又是老师的双重角色,提高作文评改的效果。最后一环节是自我诊断,自我修改,因为学生在上面的环节已经掌握了评改习作的要领,让学生趁热打铁修改自己的文章,滋生了重新修改自己习作的想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对韵歌》优质教学设计-word文档 篇5

四川省广安市协兴园区全民小学:陈晨曦

【作品简介】

2017年11月,笔者所创作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新二级菜单型章节式系列课件》参加学科网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原创教学资源大赛并荣获优秀奖,之后又完成了该系列课件的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课件,该系列课件已在学科网“学易书城”发表。本“教学设计”为该课件的配套教学资源,与原课件同步,今按计划整理发表,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道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知道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 入:我们知道,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教师引导:要知道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教师提出问题:对小孩和老人的声音,你是根据什么来分辨吗? 学生回答:小孩的声音要“尖细”一点;老人的声音要“粗犷”一点。教师进一步引导:那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高,有的听起来低呢?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呢?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演示: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提出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

自己动手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抽生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发声的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教师讲解:从上面的演示实验中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快──音调高──频率高──音调低 ──频率低──音调高──音调低 物体振动慢1.频率的定义

物理学中,把频率作为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基本单位是赫兹(Hz)

教师抽生回答:1000Hz的含义:

学生:物体在1s内振动了1000次。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

演示 如图,将音叉发出的声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中,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

观察下面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抽生回答三种不同频率声音的波形有何不同?

500HZ1000HZ1500HZ

学生回答:通过观察示波器中的波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较稀疏。

3.超声波和次声波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 到20000Hz。

20Hz20000Hz 次声波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超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教师讲解时应注意强调:

① 声音不同于声,振动一定发声,但却不一定是人能够听见的声音;

② 人最敏感的听觉频率是3000赫兹。

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

抽生回答: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听不到蝴蝶飞过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了吗? 趣味物理:音调的学问

在一次表演中,训兽师向他带来的一条狗提问: 3+1=?,听到提问后,狗立即叫了4声,训兽师又报了几个其它的数字,狗都能准确地叫出来,观众立刻为这条聪明的狗热烈鼓掌。请想一想,训兽师的狗真有那么聪明吗?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嘿嘿!原来是训兽师的助手用一种能发出特殊哨声的工具在台下操控,训兽师的助手发几下哨声,狗就会叫几声。这种哨声属于超声波,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但狗是可以听见的!

例1.生活处处有物理,细心观察皆学问。下图是某学校楼梯中的一部分,从 A 到 B 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在不损坏公物的前提下,一个同学用一根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A)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

BA 教师温馨提示:

护栏的长短不同,其振动频率不同,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也就不同。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 1.响度的定义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又叫音量。

2.影响响度的因素

演示:如图,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然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观察球被弹开的幅度。

如果我们将音叉发出的声音,输入示波器,就可以观察到不同响度的声音的波形。

教师归纳:

① 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② 人听到的声音是否响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远越分散,听到的 5 声音就越小。

影响响度的因素:① 振 幅;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

第二课时

3.增大响度的方法

提出问题:增大响度的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② 减少声音分散。

练一练

根据声音的响度与振幅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① 写出一种能够显示鼓面振动幅度大小的办法。

② 探究过程中,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源的振幅的?

③ 通过探究可知,声源的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豆粒,鼓发声时豆粒跳得越高,则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

②改变敲鼓时用力的大小;

③发声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三、音色

教师引导: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他们的不同。我们靠什么来分辨他们呢?

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思考:“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是出了名的“凤辣子”。《红 楼梦》第三回中有这样的描述:黛玉刚进贾府,正和贾母等谈论着自己的体弱多病和吃药等事,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想一想,贾府中的下人靠什么知道是他们惧怕的“凤辣子”来了?

2.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演示:下面分别是音叉、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用计算机播放这几个声音片段,边听边比较它们的波形有何异同。

观察下面的三种C调1(do)的波形可知,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即频率相同;但是波的形状不同,即它们的音色不同。

音叉 钢琴 长笛

课堂总结

总 结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频率的定义 物体在每秒内(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2.用示波器观察不同音调的波形高音调的声音频率高、波形密集;低音调的声音频率低,波形稀疏。3.超声波与次声波次声波:低于20Hz 超声波:高于20000Hz

二、响度——声音的强弱1.响度的定义 声音的强弱2.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 振 幅 ② 距声源的距离远近3.增大响度的方法 ① 增大振幅 ② 减少声音分散

三、音色 声音的品质与特征

影响声色的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课堂练习

1.在练歌时,我们常听见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可唱不上去”或“那么低 的音我可唱不出来”,这里“高”“低”指的是________的高低;而在我们熟悉的成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高”、“低”指的是_______的高低。

参考答案:音调;响度。

2.拿一张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先快速划过,再慢速划过。当划得快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当划得慢时,发出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

参考答案:高;低;振动频率。

3.节日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______。

参考答案:音色

4.比较蚊子和老牛发出的声音,你会发现,的音调高, 的声音响度大。

参考答案:蚊子;老牛。

5.下列三段声波在示波器中的波形图中,响度最大的是(A),音调最高的是(C)

A(振幅)t/s ABC

科学世界 《乐音和乐器》

阅读书后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后,回答下面的问题。1.什么叫乐音?

2.弦乐器、管乐器的音调分别跟什么因素有关? 参考答案:

1、优美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

2、弦乐器的音调跟弦的粗细、长短和松紧有关;管乐器的音调跟空气柱的长短有关。

上一篇:2024年师德师风学习整改方案下一篇:工厂个人工作计划范文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