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产业工作总结(精选8篇)
我校教育产业工作在区教育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产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工委工作部署,围绕教育体育局的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思路、规范管理,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了学校教育产业工作的全面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产业这项工作,多次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把学校管理与教育产业工作纳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进行总体部署,建立和完善督导评估机制,实施年度管理工作目标,加强检查、考核。进一步明确了校产办的工作职能,强化了工作责任,制定了工作目标和任务,优化了工作举措,真正做到扎实抓、抓扎实,抓出成效。实行学校一把手亲自抓,分工领导具体抓,成立工作专班专门抓,落实专人长期抓,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同布置、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了领导抓,抓领导的工作机制,真正摆正了教育产业位置。
二、学校食堂
认真抓好学生食堂和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和落实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严把食品原料进货关、食堂环境卫生关、餐饮用具消毒关、食品保管贮存关、食堂工作人员体检关,有效地消除了食堂及食品卫生安全隐患,杜绝了学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和流行性疾病的感染。制订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预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做到让师生满意、家长放心的学校食堂。
三、校服
按教育体育局的要求,坚持自愿的原则,学生校服由区教育局认定的天圣服装厂。
四、校园责任险
我校加强了对校园责任险的管理,校(园)方责任险投保率达到100%,确保接案迅速、服务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合法利益。
五、饮用水
2014年10月20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4〕46号) (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中, 涉及到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主要意见如下:
具体提出了“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 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的抓好潜力产业的主要任务, 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 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 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 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 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 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 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的营造健身氛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体育产业专业, 重点培养体育经营管理、创意设计、科研、中介等专业人才。鼓励多方投入, 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 加强校企合作, 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的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产业化 准公共产品
【作者简介】丁苗苗,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教育产业化在我国的提出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其背景是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把教育列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归属于第三产业”。而高等教育“产业化”讨论的现实背景是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启动内需,国家启动高校扩招,吸收大批民间资金投入到高等教育中。
一、高等教育“产业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作为一个里程碑性质的理论范式,其强调教育的经济价值。这是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热衷者们最为青睐的理论证据。“人力资本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第二次兴起,又带来了高等教育产业理论的第二次兴旺,我国的高等教育产业理论几乎与此同时起步。教育市场论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应走“产业化”、“市场化”、“商品化”、“企业化”之路。主张完全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运行的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可行性分析和相关观点作为支撑:
第一,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即在教育市场上,存在供给小于需求的状态,必须实行产业化,允许教育产业化体制和机制的准入。
第二,教育产业化可以解决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紧张问题。高校经费短缺一直是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巨大障碍。高等教育产业化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经费短缺问题。
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可以引导教育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使教育由一种纯消费行为变为投资行为,实行教育产业化,变国家投资的传统格局为民间多元投资教育的新格局,可引导广大居民把储蓄转化为教育,从而扩大内需。
第四,教育产业化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据西方经济学家估算,教育可以为全社会提供占从业人员总量约4%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大量的本来要进入劳动力队伍的年轻人因延长受教育年限而推迟进入劳动力市场。
另外,主张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学者认为,高校收取学生的学费这一现象是学生购买高等教育的资源,遵循商品交换原则的体现。高校完全产业化将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二、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批判性思考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高等教育“产业化”。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把高校学术资源变为财富,同时通过土地出租获取资金,并通过开发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构成“学术—技术—生产力”的运作模式。有的学者认为,从更为基本的经济学视角出发,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意味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即通过市场来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1]。有的学者认为,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产业化一定要求市场化,高等教育产业化也必然要求教育活动市场化、教育机构企业化、学生受教育投资化[2]。王善迈认为,高等学校应当企业化,高等学校即是高等教育企业,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
笔者认为,简单地说,高等教育产业化即是:高等学校办学企业化、高等教育资源商品化和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市场化。笔者赞同高等教育是一种产业的观点。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越来越具有产业性质。一方面,教育是既有投入也有产出的。教育的投入包括生产性投入和服务性投入,教育的产出包括非货币性产出和货币性产出。另一方面,教育有直接或间接的产品,包括呈流动形态的教育劳务和附着形态的劳动能力。同时,教育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据估算,教育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一般不少于4%,在发达国家可以达到6%至7%。
教育是产业,那么教育属于什么产业呢?一般认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笔者认为教育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第四产业——知识产业。教育产业仅仅是对经济产业这个概念的泛用,但高等教育与工农业和其他服务业有很大区别,高等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对于高等教育应该完全“产业化”发展的理论观点,笔者持批判的态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第一,既然承认高等教育属于一种产业类型,就要弄清楚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是什么。公共产品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1954年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提出,后被经济学家所接受。公共产品的特征可以归结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教育服务属于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计划与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完全由政府提供,政府垄断教育,或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完全由市场调节不能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教育的不同部分,其产品属性不同,提供与资源配置方式也不相同。由于教育是具有巨大外部效益的准公共产品,就不应当产业化和市场化,这是运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在理论上作出的基本结论。高等教育不能完全市场化运作,也就是不能完全产业化。
第二,对向学生收取高等教育学费的现象,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不推行高等教育“产业化”,高等教育就不能收学费,这是一种误解。一方面,通过适当收取学费来补偿部分教育成本,建立一种合理的个人成本补偿制度。这是合理的。学费在形式上看起来具有“价格”属性,但本质上它不是等价交换的度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价格,也不遵循商品的价值规律原则。世界各国学费在教育成本中的比重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学杂费占生均培养成本的比例维持在20%左右,因而确定收费的标准也不是成本加利润。在我国,1996年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发文规定,由国家及企业、事业组织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现阶段收取学费应以学校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25%为最高限额。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学费不是依据市场的价格机制和价值规律原则进行收取的。另一方面,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劳动潜能得到提高,因而有较高的预期收益。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高等教育的受益方也应当成为教育成本的分担者。研究表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达到20.13%,几乎是社会收益率(10.19%)的一倍(Psacharopoulos,1994)。客观上讲,应该向受益者学生征收占成本更高比例的学费。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学费的成本补偿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
第三,高等教育“产业化”的观点只看到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和价值,而忽视了教育同时也具有政治、文化、科技、军事、伦理、美学、宗教、生态等多种功能和价值,将经济价值视为教育的全部价值,是错误的。简言之,学校不是工厂、商店或银行,不应把经济活动中的市场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来。大多数国家教育法都规定教育的宗旨是育人,教育机构的定位都是非营利组织。如果教育市场化,学校企业化,那么育人将成为手段,利润将成为教育的目标,学校也将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营利组织,将导致教育异化。
第四,针对一些高校兴办企业和科技园区,将学校的后勤部门社会化、企业化,开展收费性的社会服务,为学校“创收”,有人误认为这是教育产业化。高等学校兴办的这类产业不完全是以育人为目的,是经济性的产业活动。其创造的经济利润,部分缴给学校,补充办学经费,这是对学校支持和投入的正常回报。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高等学校的部分后勤服务,已不属于教育产业,均属非教育产业,这不应该成为教育产业化的讨论范围。
三、按教育规律办事,重办高等教育产业
从世界教育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把教育完全推向市场,实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先例。有的是把教育视为消费性社会公益事业,完全由政府财政举办,如北欧的某些国家;有的是把教育视为竞争性公共物品,由政府举办或赞助,公民在纳税的同时分担一部分教育费,如北美国家。
从我国基本国情、教育发展实际以及教育的战略地位出发,各级政府在承担教育发展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要积极指导各类高等学校规范办学,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遏制各种失范的高等教育“产业化”倾向和行为。应坚持三项原则,即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收费性教育与补贴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盈利与非盈利相结合的原则。具体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明确教育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全方位功能。教育的功能在于通过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向社会各个子系统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教育的这种广泛的、深远的社会效益是任何经济效益所不可比拟和代替的,也是“产业化”的教育所无法实现的。因为教育的这种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过程,同一切物质生产和非教育性的社会活动过程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完善教育政策,健全高等教育公共财政体制。除明确各级政府在各级教育投入中应承担的比例、确保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加、加强财务监督审计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规范公办高校、民办高校财务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确保民办学校的法人财产权。尽快统一民办学校的会计制度和记账方式。规范对学校的出资行为,既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又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适用于合理回报的有关政策,鼓励更多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向教育事业。
第三,加强民办学校财务监管,建立相关问责制度。在民办高校准入办学后,须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核算成本,设立合理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实行办学收费的透明化和公开化。根据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关督察和定期公布审计结果制度,完善问责制度。将违规办学和乱收费的学校予以曝光;对以营利为目的、以办学牟取暴利的学校,取消其减免税资格,并给予限制招生、停止招生等处罚。
第四,规范高校办学,坚持高等教育公益性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通过建立与社区、家长的广泛联系,将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吸纳到办学中来,将学校的办学置于社会支持和监督之下。
教育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与产业遵循不同的规律,不同领域之间可以借鉴并且相互衔接。但如果完全用“产业化”来更新“教育观念”,用经济工作的规律和做法主导高等教育领域,只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因为教育不是经济的一分支。教育过程、教育目标、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教育实际上具有其自身存在的功能。教育与整个社会及其各个领域相关联,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保证人类在其全部历史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及经验的传授。教育造就使社会包括经济领域前进、进步、创新和变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扬,宋铮.对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1999,(5):34.
[2] 马佳宏.教育产业化问题述评[J].教育评论,1999,(4):8.
[3] 王善迈.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57):12.
(陕教产[2006]11号)
各高等学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全面推进我省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积极发展和规范管理我省高校校办科技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
(一)指导思想
1.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陕西省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程序(试行)》(陕国资改革发〔2005〕162号)精神为指导,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标准,以和谐稳定为前提,积极推进校办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调整校办产业结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做到校企改制与发展相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二)主要目标
2.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管运营机制。通过理顺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有效规避高校校办企业经营风险。
3.建立高校校办企业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明晰校企之间的产权关系,建立以资本为纽带、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高校校办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的市场主体,并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4.建立和完善高校在创办科技企业中的投入与退出机制,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逐步实现高校教学、科研与科技企业三者之间良性循环,促进教学、科研和高校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和要求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发展、规范管理。对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进行规范,要确保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使高校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6.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履行各种审批手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操作,稳步推进高校校办产业的规范化工作。
7.组织落实,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因校、因企制宜,对不同高校、不同企业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8.要妥善解决好高校、企业、企业员工或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规范高校校办科技产业管理体制
(一)加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9.改革高校以事业单位法人的身份直接办企业的体制,重新确立国有经营性资产的责任主体;高校对所投资企业占有和使用的国有资产,经清产核资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报国资和财政部门确认后,一次性剥离,按照资产属性,分别建立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资产帐目分开管理的制度,从而规避高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10.高校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经同级国资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授权具有占有、使用、一定的处置和收益分配的权利。高校要设立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11.高校要依据《公司法》设立和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或从现有产权清晰、管理规范的独资校办企业中选择一个变更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统称高校资产公司),将高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高校资产公司,由其代表高校持有对企业投资所形成的股权,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核,由国资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定,授权对经营性资产行使出资人权利和履行出资人的义务。高校除对高校资产公司进行投资外,不得以事业法人身份对外进行投资。
12.高校依法设立和组建高校资产公司应向主管部门报送组建方案,方案内容如下:
(1)高校资产公司的名称和性质;
(2)高校资产公司组建的目标、原则和形式;
(3)高校资产公司注册资本的金额及来源;
(4)高校资产公司的经营目标、主要职责和主要权限;
(5)高校资产公司的管理体制和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职权安排;
(6)高校资产公司的投资管理、业绩考核等主要工作制度;
(7)有关学校事业编制人员的安置方案;
(8)有关资产的清产核资、审计及评估情况。
13.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学校作为国有资产的授权管理者,其主要职能是:向资产公司派出董事会成员;与资产公司签订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书;审定资产公司重大投资决策和利润分配方案;审定涉及经营性国有资产变动的重大事项;对资产公司的经营活动,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与财务的管理规定情况进行监督;依据资产公司的经营状况,组织设置资产公司的薪酬体系,决定资产公司薪酬分配方案。高校校级领导除分管产业、财务和纪检工作的因工作需要可在高校资产公司兼职外,其它校级领导不得在高校资产公司兼职,更不得在其下属企业中兼任领导职务。确有工作需要必须在资产公司下属企业兼职的,必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在高校资产公司兼职的校级领导一律不得领取薪酬。
14.高校要重视和加强产业管理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高校企业负责人要严格执行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以及我省相关规定。
15.学校不得使用国拨教育经费、学生学费、科研代管费、基本建设费、专项拨款等预算内资金及用于学生教职员工的各项基金作为经营性投资。允许学校将闲置、富余及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确需的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投资的,必须严
格评估、公正计价,并按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审核及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
16.高校在校企规范化建设中要建立规范的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重大决策的会议必须对所作出的决定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议记录;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产业政策致使学校和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的决策和对因管理不善、监管不严,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及违法的应追究法律责任。
(二)全面推进校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高校科技产业要理顺产权和管理关系,并同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为代表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8.除高校资产公司外,高校所属院、系及其他下属单位不得再以任何形式从事投资经营活动。高校挂靠企业,必须限期解除挂靠关系。
19.高校要依法严格管理校名冠名权。除高校资产公司、大学科技园外,高校新组建的控、参股企业不得冠用校名。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外,对现在冠用校名的企业,高校应抓紧组织清理并限期更名,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对擅自冠用或变相冠用校名的社会企业,学校应通过工商部门促其迅速纠正。
20.校办企业不得无偿使用高校的教学、科研设备、房屋、土地及其他物质条件等从事经营活动。
(三)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投入与退出机制
21.高校资产公司的投资活动应主要围绕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孵化具有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也可以创办具有文化教育特色和智力资源优势的企业。
22.支持高校通过规范程序转让持有的公司国有股权,以建立高校投入退出机制。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对外投资及转让企业股权,应履行审计、审批、评估、股权管理等手续。转让企业中的国有股权,需进入国家认可的产权交易场所依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3.鼓励高校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四)有关劳动人事问题
24.根据“按需设岗、按岗定酬、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充满活力的竞争激励机制。改制后企业所有工作人员一律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实行企业的劳动人事、工资管理制度,并签订劳动合同。要依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参加当地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
25.高校在校办企业改制过程中应根据教育部和我省相关规定,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处理好改制企业中的劳动人事关系。现在校办企业工作的学校事业编制人员,可由企业及其本人做出双向选择,若继续在企业工作的人员,应正式与学校签订企业用人协议;回学校工作的人员,由学校按全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可采取校内分流,提前离岗等多种方式进行妥善安置,确保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高校工作的稳定。
三、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6.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主要以拥有的知识产权、非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投资创办科技企业。高校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处理好学校、院系所、技术完成人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积极性。鼓励高校整合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展以孵化科技成果为主要功能的大学科技园区,努力在高校周围聚集形成一批高科技企业群。高校科技企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运营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7.鼓励社会企业和风险基金加强与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跟踪高校重大科研项目,进行研发前期投入,强化小试和中试孵化。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依法进行股权经营运作,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
28.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我省鼓励和支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各项政策规定。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高校科技企业。对经评估以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出资入股企业的,给予技术持有人和其他主要人员不低于所占股权20%,一般不超过50%的奖励。鼓励科技企业职工、主要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入股。
29.高校科技企业可根据董事会或股东会的决议试行经营者年薪制。对经营规模、利润和净资产有较高增长率的高校科技企业,可以经审计、评估确认后的近三年企业净资产的增值为基数,提取一定比例,折算为股份数,以优惠价格配售给对企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者和技术骨干。
30.高校科技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出售部分或全部股权,收回资金。收回的资金主要用于转化科技成果和孵化科技企业,努力形成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31.鼓励高校人员在教学、科研岗位和产业岗位之间双向流动。根据需要,高校可以向科技企业委派技术骨干和主要管理人员,科技企业也可以向学校聘用人员。无论学校委派到企业的人员,还是企业在学校聘用的人员,均应本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学校人才、技术的转化和产业化原则,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学校对他们在职务评聘、奖惩等方面要与学校其他人员同等对待,并充分考虑其在科技企业工作的特点。
32.各高校应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制定和实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院系所和技术完成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列入对干部任期目标管理和科技人员业绩的考核内容。积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方面的基金。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网络,努力形成上中下游顺畅衔接、产学研密切合作、各有关方面良性互动的高校科技企业发展新机制。
四、相关配套政策与措施
33.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号)和我省有关政策的精神,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技术、科研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可结合企业改制,从企业最近几年国有资产净值的增值额中拿出一定比例,折为股份后以适当的优惠价格出售给个人。具体方案由学校提出,报省有关部门审批。
34.学校企业中的上市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以实行股票期权试点。非上市的学校企业实行职工持股试点,可以参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职工持股应充分尊重职工本人意愿。
35.积极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大学科技园要实行政策推动支持、高等学校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高校要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领导,在人才、技术、装备和信息等资源方面进一步向大学科技园开放。
36.规范高校校办产业管理体制涉及税收政策应按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陕西若干政策规定的通知》(陕政发〔2006〕53号)文件规定执行。
五、组织与领导
37.推进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关系到高校自身的改革与长远发展。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加强对校办企业改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执行有关改制的各项规定,认真履行改制的各项工作程序,精心组织,确保此项工作积极有序进行。
38.高校校办企业改制工作是学校“一把手工程”,各高校要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组成的校企改制领导小组。改制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确定改制方案,制定有关政策,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具体措施,协调解决改制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实施校企改制工作。
39.各高校要根据本实施意见尽快制定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的具体实施方案,经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由学校和企业组织实施。
40.各高校要在2007年6月30日前完成高校校办科技产业的改制和高校资产公司的组建工作,并完成学校所有经营性资产划转到高校资产公司的工作。对企业数量较少的高校,可以暂不组建资产公司,但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清理,该关闭的关闭,该改制的改制并做好其它规范管理工作。
41.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的范围重点是科技企业,按照“所有经营性资产要划入资产公司”的要求,目前已登记为企业的高校后勤集团企业、出版社、设计院的资产应统一划入资产公司监管,可不改变管理体制,如有其它特殊情况,暂不宜划入资产公司的经营性资产,必须完整列出,说明理由,报教育厅核准。高校其它非科技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可参照执行本实施意见。
42.本实施意见未涉及的有关事项参照省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教育装备产业园区做为教育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教育装备产业园区只有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群、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打造出一个以综合服务平台为建设主要着力点,以产业为纽带,以配套促聚集,以区中园、园中园为特色,区域化、集约化水平较高的新型教育装备产业园区。
一、促进教育产业园区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装备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要以抓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建设为手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平台,要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教育装备工作新格局。进一步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努力促进教育装备事业有新的科学发展。
二、促进教育产业园区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要紧紧抓住教育装备发展机遇,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眼于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平台为核心,创新为动力,大力发展教育装备业园区建设,促进教育与经济的融合,突出“政府引导、机构运营、企业参于、市场运作”的推进模式,注重统筹,加强协调,逐步实现教育产业为“文化襄阳”建设做出贡献。
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坚持产业园区定位与产业结构及产业特点相结合;坚持全市统筹与镇(街)为主相结合;坚持示范引领与面上带动相结合;坚持功能开发与环保节能相结合;坚持合理规划与发挥特色相结合;坚持对外开发与对内开发相结合。
三、促进教育产业园区发展重点领域
重点领域:必须立足周边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注重培育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教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八大服务资源平台和九大运行平台
1.展览资源平台。重点发展与生产和贸易类大型龙头企业合作,举办各类展览会展活动、新品推介会、行业专家论谈等,引导行业发展趋势和标准,打造成为教育产业园区中最引具商业价值服务平台之一。
2.研发服务平台。重点发展企业或个人提供各类技术支持、新品研发、试验都可以很快的完成,从文件到出实际可用的产品的一些要求为企业和投资机构及个人提供最方便可行的服务平台,为教育行业未来做出前詹性服务,为教育装备现代化做出不可替代作用。
3.质检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发展高度,确保教育装备产品质量,只有好的装备质量、产品质量,才能有好的教育质量,人才质量。所以,提高装备水平,质检服平台要走在教育装备前沿。
4.信息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是支撑企业发展创新源泉,为产业园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更专业、更快捷信息服务通道增加企业竞争特性;灵活有特色的金融产品,为园区企业多样式方法提供保障。
5.人才资源平台。教育装备产业园区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的企业,企业发展离不开核心人才,所以人才资源市场运作,也是产业园区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
6.物流服务平台。是产业园区企业公共服务部分,为园区企业打造专业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和产品通路渠道提供保障。
7.采购资源平台。重点和行业知名企业和代理商合作打造“一站式”教育设备采购中心,尝试和创新教育装备采购的新模式是对行业发展积极推动作用,为产业园区的企业拓宽新的市场和机遇。
8.原料资料平台,依托当地相关优势资源,如纺织、电子、新材料、板材木业、精心化工等为产业园区企业上下游服务,形成整个行业的产业集群。
9.九大运行平台,分别依学校家具、教育用品、校服纺织、电子仪器、幼教用品、师生
用品、教材课本、软件课件等为核心的运行平台,引导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新型教育推进。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论坛上表示,在互联网+趋势下中国产业升级加速,教育培训产品随之更新换代以适应发展,从而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升级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育培训行业在不断获得市场优质资金的支持下,将会促进培训机构不断创新、提升教学品质、扩大规模,从而加强热门职业人才培养、推动就业、驱动消费,实现产业升级加速。
华融融德副总经理赵宇杰先生在论坛上表示,正是看准国内教育培训市场的快速增长,因此要提前进行市场布局,重在抢占市场先机。国内培训机构代表张大力先生表示,有了资金的大力支持,众多培训机构将从教育培训产品的“被动研发者”变为“主动引导者”,这将进一步带动教育培训产业的升级和消费升级。
我国是一个动漫事业刚刚起步的制作大国, 动漫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从2000年开始, 才开始大规模的开设动漫专业, 到2010年开设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400多所, 常年在校的动画专业学生在6万多人。动画专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 部分高校对动画产业研究不彻底, 盲目开设教学内容, 造成学生什么都学, 可是什么都不精通, 毫无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第二, 师资匮乏, 教学方法落后。由于高校盲目扩招, 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教师在教学管理上精力严重不足, 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三, 教学内容模糊, 由于课程课时安排的很少, 导致学生学完之后不知所学, 更不了解其在动画制作方面的作用是什么;第四, 教育内容缺乏创新, 不注重个性的培养, 导致创作毫无新意, 或者仿日仿美。
二、对动漫教育的建议
(一) 动漫教学的改革
(1) 加强对剧本的锻炼。观看了很国产多动画片之后, 都觉得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剧情不是和这个太像就是和那个太像, 毫无新鲜感, 也没有创新能力; (2) 注重对造型设计课程的设计, 加强造型训练, 造型设计能带动很多周边设计, 还能吸引很多动漫爱好者, 所以造型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不可缺少的; (3) 镜头感能够给人传达很多感情上的东西, 注重对镜头的训练; (4) 注重对动画课程的设计, 加强对运动规律的训练, 才能让动画形象充满生命力, 一部好的动画片和运动规律是分不开的; (5) 加强特效训练, 特效能够让动画充满神奇、神秘的气氛, 所以要加强对特效课程的安排; (6) 增加创作课程, 创新是一部动画的灵魂, 所以要让学生拥有独立的创作思想, 加强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提高我国动画教育质量的针对性措施
1. 筛选招生, 提高生源整体质量。
各大高校院系都要根据自己的动画教育现状和发展策略制定一份详细且明确的招生计划书, 并且要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要求, 有组织有目标的筛选, 避免盲目招生, 草率招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分数来招生, 专招有创作能力也有艺术修养且基本功扎实的;另一方面, 学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及动画教学条件适当压缩招生规模, 且适当的提高文化课考试分数线。总之, 通过控制招生人数及文化考试分数, 调整动画专业考试内容对考生进行筛选, 提高生源整体素质。
2. 加强培养师资力量。
全面提高动画专业教学的综合素质, 为动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 加强现有动画教师的培训。目前高校很多动画专业教师并不专业, 且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影响了动画教学质量。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这一事实, 并根据高校教育现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计划。聘请专业动画大师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如动画设计等, 切实提高教师的动画专业知识。若条件允许应派遣教师到动画专业培训机构培训, 或者到动画发达国家进修。通过培训和进修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 构建师资互助交流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师资互助交流平台, 与我国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各高校动画专业老师等进行在线交流, 实现动画相关资源共享。此外, 高校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引进动画人才, 补充现有师资力量, 打造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师资队伍。第三, 学校和企业联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合理科学的安排动漫教学内容。
高校切忌盲目开设动画专业, 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 购买一套专业动画设计软件及相关物品, 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并制定详细的执行书。此外, 动画专业课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我国动画发展现状编制合理的教材和教案。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企业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作, 并及时对学生作品进行科学评价,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立足就业, 培养特色型人才, 现在的动漫市场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多功能人才。
建立多功能复合型人才工作室, 在高校内设立专门培养动画复合型人才的课程, 筛选能学、好学, 反应快、适应能力强、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学生, 参与动画各个流程的强化学习, 这样既能影响慢节奏的学生, 也能让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
5. 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并给予鼓励, 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积极学习, 让动漫教育之路得到大力发展。
三、结论
动漫教育是基础, 只有打下坚实强有力的基础中国的动漫事业才能得到发展, 以上只作为参考。
摘要: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 动画教育也在慢慢崛起, 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 我们要合理去分析和解决, 要想让动漫产业发展, 必须正视动漫教育的现状, 解决难题, 从根本上抓起, 扎实动漫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教育,动漫,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詹仲恺.浅谈当代中国高校动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10 (10) .
[2]乐思婷.影视动画专业的前期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关键词】中国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
1. 产业与教育的产业化
要讨论教育产业化,首先清楚产业和教育产业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就一般意义而言,产业是指生产性企业、行业、部门的某种集合,它最初特指工业。强调其提供产品的生产性特征。第三产业出现并取得迅速发展之后,现代产业的概念在内涵被赋予更广泛内容。产业的属性(第三产业)凸现了以提供劳务为主的经营性内容,将不直接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部门归为第三产业,如为社会提供信息,通信、邮电、和教育等服务性行业纳入第三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作为产业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教育本身也有产业性。教育有产业性是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效益,从而对经济的长远发展起推动作用;通过教育投入,可拉动教育经济增长,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和特性。从经济角度看,只要教育部门占用了经济资源,有一定的就业规模,存在投入产出关系,不管最后是政府购买还是私人支付,教育产出的两种形式——教育服务和科研成果,都是产业。
从产业的角度来界定教育产业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教育产业是指教育单位的生产活动,其产品是教育服务,它通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体现教育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广义的教育产业除了包括教育单位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之外,还包括围绕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本文的所说的产业化指的是广义的概念。
2教育产业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教育产业化就是将教育市场化,通过市场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要完全纳人市场经济的轨道,把教育办成产业,学校按照企业经营并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与社会相交换,从而实现教育劳动的价值并取得维持学校运转和发展的资金。教育产业化是可行的主要原因有:1.教育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需求增长,解决社会需求和经济需求严重不足的问题;2.有利于进一步分配资源,完善经济结构;3.非常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4.发展教育产业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口;5.兴办教育产业是振兴我国经济的根本措施。6.产业化教育有利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教育产业化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教育本体即学校发展的产业化、教育出版的产业化,以教学科研机构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教育相关的服务保障业和以教育产业为基础发展的相关产业的产业化等等。
从需求方来看,知识经济的重要性越发突现,社会和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这是使得教育产业化成为可能的又一原因。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变革,这种以知识和信息的产生、储存、转化、应用为基本形式的经济,也称信息经济,其基础则是教育经济。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则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拥有16亿人口的大国,从居民的消费比例来看,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0%,中国青年报社几年前对一些家庭是否希望子女上继续读高中的社会调查中显示:85.6%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所以从知识经济和社会需求方面看教育的产业化是可能的。
3教育产业化实施建议
3.1首先正确认识并从整体上把握教育的产业化。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 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教育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监督和指导,政府最主要的教育责任是依法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义务,最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建立和维护市场环境中的教育秩序以及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其他措施保证教育公平。多年来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是迫使学校自谋生路,教育走产业化道路是解决教育经费危机的需要。解决教育经费危机的根本之举是政府承担自己的教育义务,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制度,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
3.2其次要注重高等教育产业化与公益性目标的衔接。
高校教育产业化并不意味着能够丢掉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公益性,相反,只有高度的产业化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产业化才能更好的兼顾公益目标。高等教育产业化不排除盈利,学校只有在盈利的条件下才能够改善办学条件,才能够更多的资助贫困学生。
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条件下,社会力量介入高校的办学中,社会资本与高校教育容为一体,这就能够使学校有可能建立各种类型的助学资金,解决贫困生学业问题。并且,在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条件下,高校与公众之间形成了互动机制,企业化的经营方式使得高校更加关注公众的教育需求,并以此作为调整供给结构的重要依据,把整个教育置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全盘考虑。
3.3再次,教育发展的产业化进程要循序渐进。
教育产业化是一种趋势或者说目标,但其需要循序渐进,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探讨的结合。要制定一系列适合于教育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政策。它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原有的教育法规,也不能完全套用现有的其他产业的产业政策。教育作为一种产业要进行市场运作,就必须建立成熟的教育市场体系,使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充分利用。教育产业要保护并拓展自己的市场,并使教育市场走向成熟,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3.4最后,要广泛拓展教育发展的产业化途径和方式。
教育产业化要求教育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市场来进行运作。首先就是一个教育投入问题。教育的投入按照教育法的解释为财(财政)税(税收)、费(各种教育费附加)、产(校办产业)、社(社会投资助学)、基(教育基金)等六个方面。另外还应考虑占家庭消费一定比例的教育投入和有经费支付能力的受教育者的个人投入。教育投入以国家为主,也要广泛拓展融资渠道,如对教育产业的银行贷款业务、设立各种教育投资基金、发行债券、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教育事业等。当然,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育的核心主体怎样实行产业化、实行什么样的产业化。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4教育产业化出现问题的分析
北师大的劳先生认为,教育产业化已经是一个事实,所以现在的讨论不是教育要不要产业化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这个市场,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问题。总的来说,教育产业化发展中出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4.1教育产业化造成了教育不公平。教育产业化运营最理想的目标是提高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公平,同时并不与教育公平发生冲突。然而教育公平除了在原始社会出现过之外,从来都是一个人类梦寐以求的遥远目标。从奴隶社会至今,教育从来就是不公平的。因此,教育不公平并不是教育产业化的产物,而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就是没有出现教育的产业化教育也同样存在不公平。与奴隶、封建社会根据个人的出身决定是否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相比,资本主义社会在保证全体公民基本受教育权力前提下让家庭富裕或品学兼优的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无疑是一大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教育产业化的最重要目标是提高教育效率,避免教育浪费。
4.2教育产业化导致了教育的乱收费。
教育收费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是因为学费收不收,而是因为为何收和收多少的问题。教育乱收费、高收费首先跟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教育收费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缺乏对教育收费公开、听证的制度。再者,也与学校(特别是高校)管理人员臃肿、管理机构庞杂、办事效率低下、审计制度匮乏有关,因为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教育运行的成本。改造和治理学校乱收费的问题,可以通过立法或健全法治来解决,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5总结
总上所述,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是教育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必须找到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模式。当然教育产业化在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立法,健全法制等手段,在发展中解决。教育产业化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内涵,只要我们严格界定和把握发展方向,我国教育产业化就有着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宁本涛,对“教育产业化”争论的再思考[J]. 2006,(18)
【学校教育产业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学校教育教研工作10-25
学校教育工作思路12-21
“学校健康教育计划”学校工作计划07-19
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总结10-01
学校教育工作总结发言10-14
2008年度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06-21
学校纪律教育月总结09-11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09-23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记载11-20
学校书法教育工作汇报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