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精选8篇)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篇1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开来,无论是在商业,工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早已普及,如今就连教育行业也把计算机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本次毕业设计就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学校学生信息管理中的范例。

关键字 学生信息管理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一 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SIMS,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在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NextPage],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二 管理信息系统

(一)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NextPage]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包括主机、外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

3.通信系统:包括线路等通信设施和与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有关的软件等。

4.工作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程序设计员、维护人员、管理员、操作人员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企业当前运行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企业的行为;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数据及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能从全局目标出发,对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予以辅助。从工业发达国家来看,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3年至1965年)单项数据处理阶段,也称电子数据处理(EDP)阶段。这是电子计算机在管理领域应用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当时计算机硬、软件的限制,数据处理的性质只是使用计算机代替人的手工劳动,进行简单的单项数据处理工作,如计算工资、数据统计、报表登记、编制计划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主要是集中式的批处理。[NextPage]

第二阶段:(1965年至1970年)综合数据处理阶段,也称事务处理系统(TPS)阶段。这个阶段计算机硬、软件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用户的分时系统,计算机开始应用于对某一个管理子系统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反馈功能。如库存管理系统、生产调度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等。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已发展为面向终端的联机实时处理。

第三阶段:(1970年至今)管理信息系统(MIS)阶段。这个阶段是在企业中全面的使用计算机把各种管理子系统的功能集中起来,构成了计算机化的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即现代管理信息系统。这个阶段的处理方式是在数据库和网络基础上组成分布式处理系统。它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库和分时处理的计算机网络,并充分利用运筹学等数学方法,实现了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的共享

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学籍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课程信息管理,成绩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具体系统功能需求描述如下:

(一).学籍信息管理

[NextPage]每年的大量新生入学,老生毕业都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信息。通过这一模块,可以实现学生基本情况的添加、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各个学生的情况,姓名、家庭电话、家庭住址、学号等各个消息

(二)班级信息管理

实现班级的添加、删除、更新。查询班级的所在系别,辅导员等。

(三)课程信息管理

每个学期都会增加一些新的科目,通过本模块可以轻松的添加以及更新课程。可以根据学期条件或者班级条件的选择,也可根据课程名、课程号或者班级的选择,并对值的输入,可以看到数据集中显示符合条件的课程数据信息,而且可以根据教工的修改要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的操作。

该项管理对课程的属性进行了具体化的分类,比如可以分辨是考试科还是考察课,而且根据条件的选择大大得提高了对各学期课程数据的记录操作,很大得帮助了教工们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成绩信息管理

本模块实现了成绩的输入、删除、更新。还能查询到平均成绩以及单科最高最低成绩以及个人成绩。把成绩统计这个繁琐的工作简单化,为学生成绩的管理方面提高工作效率。

(五)用户信息管理[NextPage]

因为本系统是供多人一起使用的,必须对某一些人进行限制。于是设置了管理员,非管理员只能进行查询操作,不能进行更改。

四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意义

(一)计算机已经成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得力助手:

今天,计算机的价格已经十分低廉,性能却有了长足的进步。它已经被应用于许多领域,计算机之所以如此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计算机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许多繁杂的劳动;

其次,计算机可以节省许多资源;

第三,计算机可以大大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第四,计算机可以使敏感文档更加安全,等等。

(二)开发学生管理系统的意义

SIMS主要是提供学生,老师或者来访者方便的查询等相关操作,对学生的信息管理能统一规范化。功能块的相应操作分别由其对应的子模块实现。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学校可通过一个简化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使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效率的目的。[NextPage]

五 实际调查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介管理的学生信息难于共享汇总,其统计数据正确性也难以考证。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计算机在全国普及后,管理媒介有了质的飞跃。

[NextPage]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若建立一个C/S或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来选课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效率。

六 解决方法

该项目开发的软件为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鉴于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剧增,学生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与准确化的要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该软件设计完成后可用于所有教育单位(包括学校,学院等等)的学生信息的管理.(一).理论支持

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

1.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其基本思想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NextPage]

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用户参与的原则;(2)“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3)“自顶向下”的原则;(4)工作成果描述(主要指文档)标准化的原则。

其具体开发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系统规划,系统开发(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的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

2.原型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尽快构造出系统的原型,使用户能及早地运行这个系统原型,通过使用它、熟悉它,受到启发并取得经验,然后对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提出更精确、具体的要求,研制人员据此逐渐修改和完善原型,使它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完成系统的开发。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弥补了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时间长的缺陷。通常采用原型法需以下四个阶段:1).明确用户的基本要求,2).研制系统的原型,3).使用、评价系统原型,4).修改和完善原型。

(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将系统分析阶段所提出的反映了用户信息需求的系统逻辑方案转换成可以实施的基于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的物理(技术)方案。包括总体结构设计、总体功能设计、总体物理结构设计、系统详细设计、数据库

设计(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代码设计、输入输出设计等。[NextPage]

(三).硬件环境

硬件配置要求:

CPU:PII333以上。

内存:64MB以上。

硬盘:2.1GB以上(可用空间最好在160MB以上)。

(四).软件环境

1.设计平台: VB6.0

VB是一个面向对象设计的应用程序语言,是开发数据库前端的优秀工具,它的编程语言简洁明快、组件功能强大和编程环境灵活方便。采用VB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程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2.数据库: Microsoft Access

Access 是关系数据库开发工具,数据库能汇集各种信息以供查询、存储和检索。Access 的优点在于它能使用数据表示图或自定义窗体收集信息。数据表示图提供了一种类似于 Excel 的电子表格,可以使数据库一目了然。另外,Access 允许创建自定义报表用于打印或输出数据库中的信息。Access也提供了数据存储库,可以使用桌面数据库文件把数据库文件置于网络文件服务器,与其他网络用户共享数据库。Access 是一种关系数据库工具,关系数据库是已开发的最通用的数据库之一。[NextPage]Access 多用于中小型企业来设计中小型数据库,一般的学校教务系统的数据库用Access 来设计完全能达到要求。由于考虑到本系统是应用在单机系统上,只建立起一个数据库。

3.数据库访问方式:ADO

ADO(Active Data Objects)实际是一种提供访问各种数据类型 的连接机制。ADO设计为一种极简单的格式,通过ODBC的方法同数据库接口。可以使用任何一种ODBC数据源,即不止适合于SQL Server、Oracle、Access 等数据库应用程序,也适合于Excel表格、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和无格式的数据文件。ADO是基于OLE-DB之上的技术,因此ADO通过其内部的属性和方法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方法。其主要优点是易于使用、高速度、低内存支出和占用磁盘空间较少。

七.结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学校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其他系统(如学校图书管理系统、学校档案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总务后勤管理系统等)提供学生的基本信息,同时它也需要如教学管理系统提供课程设置数据等。这些系统在具体应用中构成一个大系统,相互调用对方的数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设计并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次设计和开发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NextPage]应符合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规定,满足对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的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系统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和维护。SIMS通过教育网络或互联网把整个学校的学生信息汇聚起来,为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全面及

时的学生信息,方便管理,同时亦可通过校园网扩展各类信息化应用,共享学生信息。

八.参考文献

[1]张学群、楼克明,库存管理,《运筹学基础》,经济出版社,1996.3

[2]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3]段兴等,《visual basic数据库实用程序设计100例 》人民邮电出版社

[4]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5]王珊,《数据组织与结构》,经济科学出版社

[6]方美琪,《软件开发工具》,经济科学出版社 [NextPage]

[7]人杰、殷人昆、陶永雷 《实用软件工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

3.3

[8]王运坚.《V ISUAL BA S IC 6.0 应用指南》[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98.[9]Bob Reselman,Richard Peasley.《实用Visual Basic6 教程》[M].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2001.[10]曹军生等《SQL Server2000实用教程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9

[11]伍俊良《管理信息系统(MIS)开发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郝春强.《新概念V ISUAL BA S IC 6 教程[M ]》 北京: 科海集团公司, 2001.[13]郭军等《网络管理与控制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

[14]李建中,王珊.《数据库系统原理(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篇2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核心期刊关于管理控制系统的文献进行整理, 试图从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去察看管理会计研究的研究动态。基于一个大的框架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章进行整理, 而不着眼于细节的相关事务处理部分, 研究内容的关键词是非常精确的特指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文献, 而不包括管理控制系统有关预算管理, 激励机制、绩效评价等具体的控制工具的相关文献。管理控制系统主要理论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历程。1965年, Anthony开创性的研究首次将管理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学术研究中分离出来, 将控制细分为三个不同的流程, 包括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他认为战略计划、管理控制、运营控制是企业控制的三个相对界限分明的层次。接下来有学者开始研究更具综合性的控制框架和不同的控制模式。如Ouchi于1979年建立的控制框架包含三种不同形式的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氏部控制。对这三种不同形式控制的运用取决于两个环境因素:一是对所期望行为的了解程度, 二是衡量结果的能力。而Merchant (1985) 开始将控制框架相关的学术研究发现运用于特定环境的组织, 如在不确定环境中的组织、外资和跨国公司以及非营利组织等。Simons (1995) 提出了另一种控制框架, 在他的“控制杠杆”框架中, Simons认为高管人员应该在他所界定的四种不同控制形式中, 对每一种控制形式的使用程度作出明确的选择, 这四种控制形式是:信仰控制、禁区控制、交互控制和诊断控制。而Otley于1999年提出了另一个分析框架, 旨在强调保留对控制系统研究的整体观, 而不是仅仅关注控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部分。认为可能有多个不同的控制模式都能产生良好的控制结果, 这样的话, 如果每次都只研究控制系统设计的某一方面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噪音。与管理控制系统领域相关的研究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基本方法。而实证研究中又可以分为分析性建模、实地 (案例) 研究、实验研究和大样本档案研究这四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这些方法中,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成为全面研究管理控制系统的核心方法, 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而实验研究法由于要符合比较多的条件, 因此是最不常用的方法。

二、管理控制体统研究综述

(一) 理论研究法

Ariela Caglio和Angelo Ditillo (2008) 对自Hopwood (1996) 提出“对管理控制的讨论不应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还必须跨越企业边界”这个观点以后, 不同学者对于组织间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分析。Stephen A.Zeff (2008) 则对哈佛商学院自1908年起到1980年对于管理控制 (包括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领域的) 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评述。主要分以下部分:早期哈佛商学院在会计领域的领导地位、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课程上面的影响和改革、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发展、芝加哥大学的影响、回顾哈佛商学院在会计和控制领域改革上的贡献。Teemu Malmi和David A.Brown (2011) 提出应该以整体的眼光去看待管理控制系统的相关研究, 认为管理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五种:计划、控制论、回报和报酬、行政控制和文化控制。主要是基于在决策过程中和引导员工行为的控制过程中的不同特征而把管理控制系统分为这五类。国内文献中对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多。刘霄仑 (2010) 针对企业相关人员对于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概念的相关困惑, 从厘清公司治理与战略目标关系、企业机会管理与风险管理的关系着手, 通过对企业设立阶段和运营阶段不同风险的分析, 提出了风险控制概念, 并界定了其目标, 进而通过分析风险控制的主体边界、客体边界与组织边界, 明确了风险控制与企业管理、企业风险管理、管理控制、传统风险管理以及内部会计控制等相关概念和领域的关系。池国华 (2009) 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成因, 并运用战略管理、系统论、管理控制等理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最终构建了基于战略导向和系统整合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至少包括战略计划 (含预算) 、内部信息传递、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等要素。王海妹和张相洲 (2009) 分析了西方管理理论观的变化, 探讨了依据开放、自然管理控制观的内部控制及其规范体系应进行的相应调整和变化, 以期为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为我国内部控制实践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他们认为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控制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并最终推动管理控制理论由传统观念向开放、自然的现代管理控制观转变, 而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内部控制的发展。张先治 (2008) 将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和管理控制融入公司理财之中, 形成创新的公司理财体系框架, 论述了基于价值的公司理财创新与会计报告、财务分析、资本经营及管理控制的关系, 明确它们在公司理财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以上文章可以看出, 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的理论研究不是直接地对管理控制理论的发展进行研究, 而是将管理控制理论作为一种工具, 对内部控制或者公司理财等主题进行研究。我国学者对于管理控制理论的直接研究还是很缺乏。

(二) 实地 (案例) 研究法

实地研究主要分析真实环境中的公司控制实践, 如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等。实地研究方法旨在对相关的现象提供更深入丰富的认识, 尤其是对某些特定的环境。这些丰富的认识可以使研究超越“是什么”和“是怎样的”的一般问题, 而去回答特定现象为什么会像现在这样存在。实地研究法是管理控制研究的主要方法。Julia Mundy (2010) 以一家非常成功的提供多项财务服务的企业Fin Serv的欧洲总部为主要研究对象, 应用西蒙的有关控制的框架的杠杆学说, 调查了当经理们在同时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指挥和授权的时候会面临哪些挑战。发现一系列因素, 包括内部持续性、逻辑过程、历史趋势、处于支配地位、受到抑制等会对组织对于管理控制系统不同用途的平衡能力产生影响。这篇文章的发现对于管理者如何能使得管理控制系统发挥作用并保持管理控制系统的平衡有所启示。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 (2010) 指出生态控制是财务和战略控制方法在环境管理上面的应用, 他们运用来自加拿大制造行业一家企业的数据对生态控制是如何影响环境和经济表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生态控制对于经济表现没有直接影响, 却通过对环境表现的影响从而对经济表现产生影响。具体地讲, 环境控制在以下背景中对经济表现有着间接的影响:高度的环境暴露;高度的公众知名度;高度的环境关注;大的规模。本文对于管理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创新地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对管理会计的角色和所作贡献进行阐述。Robert H.Chenhall, Matthew Hall, David Smith (2010) 对澳大利亚的一家NGO组织Carewell进行一年的实地调研, 运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方法, 即在社会资本的概念框架下对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发展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描述了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元素是如何通过增强和抑制社会资本而对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产生影响的。Richard J.Boland Jr, Arun K.Sharma, Paulo Se′rgio Afonso (2008) 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对混合组织中如何设计管理控制系统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运用了大量的来自不同行业的例子。包括建筑、工程、制造行业还有油气行业合资公司的六个案例说明:在设计管理控制系统的时候应该高度重视新组织形式的形成。Maria L.Velez, Jose M.Sa'nchez1, Concha A lvarez-Dardet (2008) 采取纵向研究的方法, 对一家名为CMD (假名) 的制造企业和作为其分销渠道的176家小型代理机构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双方都运用管理控制系统能够产生承诺与信任, 有利于提高组织双方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信任关系。Brian Jorgensen, Martin Messner (2009) 综合运用面谈, 现场观察, 研究内部文件等方法对一家商业机构进行研究, 研究不同控制机制是如何联合发挥作用帮助组织达到效率与灵活性的平衡。研究发现:这些调整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这暗示着当重大战略发生的时候, 管理控制系统的调整还需要得到更多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干预。Umesh Sharma, Stewart Lawrence1, Alan Lowe (2010) 对一家电信企业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进行管理控制改革的时候, 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即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 之后公司的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制度理论和采取访谈、讨论和研究文件等渠道所取得的数据详细说明Telecom Fiji Limited (TFL) 这家公司是如何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化的。Margaret Woods (2009) 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对伯明翰城市委员会的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虽然控制系统的结构依然属于通用模型, 但是运行的细节之间的不同表明控制效果是依据以下主要变量而定:中心政府的政策、信息与沟通技术、组织的规模。Mikko Sandelin (2008) 通过设计了两个管理情境对成长性企业的管理控制活动进行研究, 特别是集中在文化控制、个人控制、行为控制和结果控制四方面的控制活动。提出管理控制系统的设计受组织职能驱动。控制职能包括了很多元素, 而管理控制系统的形成则依赖于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与此同时, 管理会计的变化与发展受非正式管理手段的影响。Sinikka Moilanen (2008) 研究了会计是如何通过影响管理控制系统在跨国企业控制系统中发挥作用。这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西方跨国公司在前苏联的附属公司, 这家公司作为母公司与母公司在俄罗斯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的中间层级公司。文章分析显示即使母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基于预算活动和当地活动明确地对中间层级公司进行控制, 但是中间层级的公司还是可以通过社会关系巧妙地过滤母公司的要求。这是因为中间层级的公司可以一方面符合母公司财务部门的报告要求, 另一方面可以巧妙地运用会计手法而使得自己的经营符合本地化的要求。Timo Hyvonen, Janne Jarvinen, Jukka Pellinen (2008) 通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来对跨国公司中是如何建立多部门的管理控制系统的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实证数据来源于Paper Group公司四个部门中的Alpha部门的ABC和ERP项目 (包括Phoenix and SAP R/3系统) 的贯彻过程中的不同行动方案。在案例中的Alpha部门里, Alpha部门下的代理处被贴上“虚拟一体化”的标签, 存在的目的变成了为部门产品链提供新的利润点。通过研究发现, 管理控制系统是不稳定和相当复杂的, 特别是在其运行过程中。国内学者运用实地研究法对管理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程新生、宋文洋、游晓颖、王慧 (2010) 以权变理论为指导, 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 聚焦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等权变因素对信用风险管理控制系统的影响, 探讨了与组织环境相适应的信用风险控制系统设计原则。高晨、汤谷良 (2010) 基于Simons的管理控制框架, 在理论上梳理交互预算的控制特征、重构交互预算与其它管理控制方式间的协同关系, 通过对天津一汽丰田公司预算控制的案例描述与理论分析, 阐明了有别于传统的诊断预算控制, 交互预算既能够克服传统预算方式的制度弊端, 又能成为适应不确定性环境下的战略管理工具, 还是促进企业上下级对话沟通、组织学习和管理创新的机制;另外, 交互预算控制也是契合管理控制系统中信念控制、边界控制等其他控制方式的制度安排。汤谷良、穆林娟、彭家钧 (2010) 以海尔集团SBU制度为对象, 采用实地调研、描述性案例研究方法, 剖析了海尔SBU制度“过程化”的要点、诠释了海尔SBU作为一个管理控制系统在概念、体制创新、管理整合方面对西方SBU制度的扬弃, 揭示了海尔这类中国企业在战略实施、运营管理、流程组织、员工激励计划等方面对管理控制理论研究的贡献和对管理实践的示范效应。文章最后指明了推行SBU体系需要引以关注的持续改进的问题。汤谷良、王斌、杜菲、付阳 (2009) 在梳理组织设计与管理控制系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 介绍了中国华润集团首创的6S管理体系, 剖析了6S管理体系在重塑母子公司组织结构、完善利润中心制度、夯实扁平化控制、打造强势总部等集团控制系统设计上的理论贡献、实践启迪与改进路径, 并据此归纳出多元化战略集团管理控制系统设计的逻辑框架。

(三) 档案研究法

Mohamed Z.Elbashir、Philip A.Collier、Steve G.Sutton (2011) 通过采用澳大利亚的一家提供全球商业智能系统服务的机构所提供的客户联系资料, 对全球612个不同的商业组织中的1873位经理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商业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绩效管理和分析的杠杆作用使得主要的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组织的吸收能力 (即收集, 消化新的外部信息并将其与自身战略有机结合的能力) 是建立符合组织要求的技术基础和建立与组织利益相一致的商业智能系统的关键因素。Antonio Davila、George Foster、Mu Li (2009) 指出:最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在表明管理控制系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重点研究管理控制系统在制造行业的运用。采用调查问卷和面谈记录。调查的主要内容:项目转折点、计划与运行情况的对比报告、项目发展的预算报告、项目挑选的过程、产品投资组合的路线图、产品概念测试流程、项目小组形成的准则等, 在管理控制系统中的关键子系统的运行情况。研究发现, 存在着六个组织采用管理控制系统的原因, 其中的两个外部原因是订立契约和合法化, 而其他的四个内部原因分别是:管理人背景、聚焦策略的需要, 学习需要、组织混乱。

(四) 数理模型实证研究法

Neale G.O’Connor、Sandra C.Vera-Mu·oz、Francis Chan (2011) 运用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数据和实证数据, 对竞争力量 (如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买方议价能力等) 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重视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公司的国际市场化导向是否对这种关系产生影响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竞争对手的威胁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正相关, 与那些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企业相比, 那些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的这种正相关的关系表现更加明显。研究还发现, 与主要在国内市场竞争的公司相比, 主要在国外市场竞争的公司中, 买方议价能力与公司对管理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之间的联系表现更为明显。为了加强研究数据的解释能力, 文章还同时采用了访谈中国企业的经理以及访谈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经理等相关的定性数据。文东华、潘飞、陈世敏 (2009)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环境不确定性、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三者之间的关系。权变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应当随着外部环境、技术、战略、规模和文化等权变因素的不同而做出相应调整, 否则将导致不利的后果。在高度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理性化、标准化、常规化的 (即机械式管理控制) , 而在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 企业应当建立试验性的、学习导向的、开放的 (即有机式管理控制) 这就是一般意义上的二分模型, 研究发现:二元模型对管理控制系统中“控制”和“探索”两项基本功能的划分有重要意义, 控制功能促进内部经营业绩, 探索功能对客户与市场业绩有正面影响, 两者都对财务业绩产生正面影响。

三、结语

通过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评述, 可以发现在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 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环境的多变、竞争手段的丰富以及新型组织的出现,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也应不断发展, 如企业集团环境下的管理控制问题、战略联盟与网络组织管理控制问题, 甚至包括对具体业务工作的控制, 如对产研合作研发项目的管理控制问题。综观MBO、BSC、EVA等新型管理控制工具的出现, 无一不是观察、总结企业一线控制实践的结果, 甚至是在企业应用的推动下进行理论提炼的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未来的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主要方向还是应该以实地 (案例) 研究方法为主。在过去的50年之间, 管理控制系统研究领域取得显著的发展。1955年, 控制文献只包括一些简单的管理原则和对由一些善于思考的商业人士发明的控制工具和实践的描述。如今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文献已经非常丰富多样, 由多个不同的研究框架和范式组成, 还包括大量的有关公司的控制实践以及在不同环境中, 哪些控制起作用, 哪些无法起作用的实践证据。同时已有的文献还列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但管理控制系统因为该领域的复杂性, 到现在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因为控制文献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 同时研究人员又从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分析层级来研究这些问题。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多个理论学科, 这一点区别于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等会计其他领域的研究, 因为只是以经济学为基础。也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与会计研究的其他领域相比还处于尚未充分发展的状态, 尽管这一领域已经取得和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 但还是有更大的空间去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Neale G.O’Connor, Sandra C Vera-Mu·oz, Francis Chan.Competitive forc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in emerging-economy·rms: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market orient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1.

[2]Julia Mundy.Creating dynamic tensions through a balanced use of managementcontrol systems.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10.

[3]Jean-Fran·ois Henri, Marc Journeault.Eco-control:The in·uenc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on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4]Robert H.Chenhall.Matthew Hall.David Smith.Social capital and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A study of a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10.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随着萨班斯法案,在上市公司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会计丑闻,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引起了学术界对内控信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及其建立健全的重要性成为了会计行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2009年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1.1、关于内部控制报告研究的文献综述

Hermanso(2000)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1.2、关于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研究的文献综述

通过上述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外近几年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范围很广、视角很新。关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给国内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2、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2.1、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实践论告诉我们,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信息的披露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COSO报告出台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角度分析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认为在框架的构建中五个关键因素中应引起高度注意。杨雄胜(2006)认为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施先旺(2008)从内部控制理论本身内在发展逻辑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环境、路径及其原因。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胡郑利(2009)认为理论界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制定一套框架结构,调查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的种类、披露方式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2.2、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包括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披露方式、披露内容、披露评价标准、披露审核等方面来展开。

从披露方式上看,周勤业、王啸(2005)从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看到强制信息披露的效力和作用,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邵志高、张琴(2009)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演变的研究发现,强制内部信息披露决不可操之过急。

从披露内容上看,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3)认为企业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之下,对企业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内部控制报告应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从披露评价标准上看,杨有红、陈凌(2009)细化有效性标准,并提出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

从披露审核上看,陈关亭、张少华(2003)认为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2.3、关于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现状方面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规范中规定:企业应将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并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新规范的颁布结束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时期。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新规范实施以前和新规范颁布以后。

新规范颁布以前,学者对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描述性统计,在现状的描述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新规范的颁布后,一部分学者从新规范的解读中分析新规范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宋蔚蔚(2009)从责任主体的变化、强制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五个方面具体解读了新政策,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展望。还有一部分学者选择从新旧规范的比较角度探讨新规范,杨健琳(2009)比较新旧规范具体内容后,归纳出新规范在统一规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力度等四个方面须完善。

2.4、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尽管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给企业自身和外部相关利益集团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带来利益,但是,基于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并且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很少。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就要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3、总结和展望

内部控制理论、规范、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做深入探讨,其成果为实务工作提供指导建议。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第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统一性研究;第二、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研究;第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四、新规范实施后的经济后果研究。我国已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机制。

参考文献:

[1]宋绍清.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4

毕业设计(论文)文 献 综 述

题目:基于ASP的小区物业管理之业主

服务系统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学院(系):

应用技术学院

级:

103210301

学生姓名:

学号

08

指导老师:

成绩:

2006年12 月17日

文献综述内容:

一、前言 1.1选题背景

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逐渐成为一个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朝阳产业,目前正处于物业管理成长过程的关键阶段。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住宅产权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物业管理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新形式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兴服务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类别、多层次、多形式的物业管理局面,初步确立了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性的物业管理新体制。我国加入WTO 后,物业管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国际化已是物业公司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居住的主流,小区物业管理是针对当代社会这一市场需要应运而生的。用计算机操作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是为小区管理者和小区用户更好的维护各项物业管理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根据需求分析,实现小区管理业务,效益已越来越明显。因此,开发一套小区物业管理业主服务系统以代替以前的繁琐的人工管理成为很有必要的。1.2选题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小区已经成为人们安家置业的首选,几十万到几百万的小区住宅比比皆是。人们花的钱越多,不但对住宅的本身的美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物业小区的服务和管理也要求很高,诸如对小区的维修维护,甚至对各项投诉都要求小区管理者做的好,做的完善。这样要求小区管理者对物业管理进行宏观的和微观的细致管理,其中最好的办法是用计算机操作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来实现对小区物业的管理,这就为我们设计小区物业管理系统提供了市场需要。而我们设计的小区物业管理系统在现代社会是最热门的行业,是最关切老百姓实际生活的设计,各种人性化的配置,使管理者和业主对住宅小区中的事物能更方便、更快捷、更满意的得到答复。伴随着小区的的规模不断扩大和住户的不断增多,像小区中的汽车,小区附带设施,小区的各项维修、投诉等都将越来越复杂,工作量也将越来越大。但一直以来人们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各种数据,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比如:效率低、保密性差,另外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对于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企业单位的各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的效率,也是企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1.3 现代物业管理的特点及优缺点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开发,物业管理已形成规模,其效益也越来越明显。在经济效益对地方政府而言,主要体现为:减少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对住宅区开发企业而言,能提高物业市场竞争力,使开发企业的房产畅销,加速资金周转。同时,完善的物业管理能为开发商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吸 引更多的房地产交易商和消费者。在环境效益上,住宅区内的环境和布局、治安等与整个建设风貌融为一体,提高了房地产业的综合效益。但是,目前在物业管理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物业管理架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物业管理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架构不完善,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重新构建。其中,政府、管委会、物业管理公司责、权、利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例如,成都市近年来已竣工的住宅小区中,房屋及物业管理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管理的,二是房地产开发商以企业管理的,三是产权单位自管的,这三种物业管理模式大约各占1/3。而且其中不少物业管理往往是局部的或单一的,一些物业管理单位企业忽视自身建设,把物业管理看成只是收费服务和简单生产活动,对企业发展和专业管理水平提高,一无规划,二无措施,没有明确管理目标责任制,企业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管理不计成本,年终无核算,对该建立哪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心中无数,照搬照抄了别人的规章制度,使这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2.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目前,小区的投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滞后于住房消费使用。其公用设施本来已很少,商店、学校、银行、娱乐设施等本来不足,而这些商业性网点还因种种原因“名存实亡”。

3.维修保养不得力。小区或写字楼一旦发生故障性事件而向物业管理公司反映(诸如电梯损坏、水管泄漏、电闸破坏、防盗门失灵、墙灰剥落等),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原因是物业管理公司在这些方面无能为力。他们一不具备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二无配备必要的维修队及设施,一旦接获维修投诉,只能向其他相关单位报告或申请维修,这显然不符合专业物业管理规范。

4.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物业管理和建设一样,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在物业管理中,应该贯彻“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形成物业管理资金的源泉。但是,传统的福利住房消费观还有相当的惯性,不少住户往往把物业管理理解为无偿服务或低偿服务。这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宅消费原则,也是影响物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大症结所在。

5.物业管理法制不健全。全国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规很不健全,诸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审查、住宅小区的物业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规定。为此造成了物业管理很难纳入依法管理的法制轨道,实行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等缺乏法制的根本保障。

6.物业管理公司与社会相关方面关系不顺。物业管理公司在其经营管理服务过程中与街道、居委会、公安、交通、环保、卫生、市政、园林、教育、公用事业、商业及文化娱乐等部门都有密切关系。由于工作范围不明确,关系不协调,已成为小区物业管理中一大突出矛盾。

7.物业管理不到位。目前有物业管理公司不以“物业管理”为主业,而着重于多种经营,或只限于收租金和一般养护维修,而对于如何保养好建筑物的外貌、公用部位、周围环境,主动维修设备,提高物业的使用功能和经济价值则未能很好顾及,更谈不上特约服务了。

(八)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各个省(市、区)申报参评全国优秀管理住宅小区,不足全国小区总数的30%,参评城市不到全国城市的1%,有6个省会城市拿不出小区参评。这里既有南北经济发展差异的客观因素,也有主管部门“重建轻管”的倾向

1.4 现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国家应尽快出台物业管理专业性法规,规范政府、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房产开发商、居 3 住者各自的责、权、利,以及相互之间的法律关系,进一步明确物业管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一个宽松、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我国物业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轨道上迈进一步。

1.国家尽快颁布针对物业管理的专业性法律。物业是涉及房地产、市政、公安、工商、商业、规划、通讯等多个部门的综合经济行为,单一的部门法规在具体执行的其权威性和规范作用受到限制,且上述单行法规自身存在各种局限性。国家亟需制定一部专业性的法律,对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物业管理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和制约,包括对业主委员会的组织运作、业主公约、房屋使用公约的鉴定、规格、专业性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界定等等。

2.建立业主合约和业主委员会制度。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以前建成已投入使用的大楼,可以帮助拟定完善、公正的业主合约(或房屋使用公约),并促使业主们签署,进一步指导协助大楼各业主成立健全的业主委员会组织。对于尚未竣工销售的房地产,必须指令和辅导开发商在销售之前拟定业主公约,为未来业主进行自主管理创造必要条件。

3.加强物业公司的资质管理。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应对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的资质管理,实施注册和许可证制度,扶持市场化、社会化的专业性物业管理公司,引导专业性物业公司向大型化发展,创造规模效益,并将业绩优良的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委员会进行推荐。

4.设置机构,规范管理。国家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对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开发商实施综合管理,并尽快编制物业管理劳动定额,各物业各工种的工作量、材料消耗,及以机械台班损耗等做出明确的测定,使物业在竞争中一方面即可双向选择,又可防止物业行业不正当竞争。

5.实行由业主委员会管理并自主选择物业公司的制度。由业主委员会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将会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以直接的监督效果,促使物业公司提高自身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和业主公约在交纳管理费、遵守秩序和公德方面也对内部成员具有强制约束力。

6.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政府部门应对开发商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的各项费用如维修、养护费、绿化养护费等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保证能及时到位,并科学合理地使用。业主委员会和房地产开发商有权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管理,各项收费,房屋及公共设施,设备的养护、维修和搭乱建、改变房地产和公用设施用途,以及不履行物业管理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

7.强化管理、树立品牌。

8.建立激励机制,促进物业行业健康发展。

二、综述

1.数据库技术概述

数据库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软件技术,是使用计算机进行各种信息管理的必备知识。它的发展有三个阶段:(1)数据在三个世界间的转换过程与E-R方法(2)三种结构数据模型(3)关系模型及关系规范化。

数据库(Data Base,DB)是一个有穷的、有结构的、有意义的、相关的、可共享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取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为定义、建立、维护、使用及控制数据库而提供的有关数据管理的系统软件。它实现建库、删库、修改、存储、检索和维护数据库的功能,向用户提供一整套 操作命令,并负责解释执行这些命令。

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DBS)是指带有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技术进行数据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系统。一个数据库系统应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程序系统及用户和数据库管理员等。2.软件工程

对于一个信息系统的开发也要具有软件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做出来的系统才符合标准与规范化。

开发系统的时候也必须要建立合理的模式:而所谓合理的模式就是软件工程告诉我们的在开发一个系统的时候所需要的五步曲:获取需求、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

A、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在进入正式开发之前,必须先从用户处获取准确的需求。在这上面花费相当时间是很必要的。

B、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需要做的事情有:高层构思、确立系统目标、划分业务领域、现行业务分析、建立业务模型(Enterprise Model)、信息需求分析、用户视图规范化、数据元素标准化与一致性控制。

C、设计过程。设计阶段的工作包括对分析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可能需要对某些类结构做一些修改,确定用户表示层(也就是通俗所说的界面定义)、用户服务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库服务层和具体数据库所需要做的工作。同时需要确定使用的体系结构(如B/S还是C/S)和开发工具(如ASP,ASP.NET)

D、编码。进入编码工作之后,依然可能会发现前面分析或设计阶段的某些错误,这时应返回到前面的阶段进行必要的修改。同时在编码前规定编码的风格并在开发过程中保持一致的风格。

E、测试。测试是系统投入使用前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即使是小项目也应该严格地进行测试。就实际上就是一个把错误留给自己还是留给客户的问题。3.ASP技术

ASP既不是一种语言,也不是一种开发工具,而是一种内含于WINDOWS操作系统下IIS/PWS之中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环境(这种语言环境集成了VBScript语言、Java script语言到HTML页面的)

ASP的特点如下:(1)、ASP可以混用HTML、DHTML、Java小程序、ActiveX、VBScript或Java Script,并可以相互嵌套。

(2)、不需要编译,纯文本格式。直接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可以用记事本等基本的编辑器进行编辑。

(3)、安全性好。在服务器端执行的脚本语言,源代码不会传到客户端浏览器上,可以保护源程序不外漏。

(4)、面向对象。ASP以对象为基础,通过起环境自身内置的对象来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以及数据库之间的交互。

(5)、可扩充服务器端功能。利用ASP提供的一组ActiveX服务器组件可以继续扩充ASP的功能。例如,用ASP环境内置的ADO组件可以轻松地存取各种数据库。此外还可以用VB、Java、VC++等编程语言开发ActiveX服务器组件进一步扩充ASP的功能。

(6)、可扩充脚本语言,除了VBScript、Jscript、Java Scrip外,还可以使用任何其它脚本语 5 言,只要第三方提供其相应的脚本引擎即可。

(7)、与浏览器无关。ASP将运行结果以HTML的格式传送到客户端浏览器,因而可以适用于各种浏览器。

(8)、ASP提供了6个内置的全局对象供开发者不需要声明就可以直接调用,他们的名称及功能如下:

Request 用来读取来自浏览器的请求信息,可以用该对象读取HTML表单信息。Response 用来将信息发送到浏览器。

Server生成Active Server 组件实set con=server.createobject(“adodb.connection”)Application 用来存储、读取用户共享的应用程序信息,如可以用该对象在网站的不同连接者之间传送共用消息。

Session 用来存储、读取特定连接者对话消息,可存储连接者对网站访问信息。(9)、ASP提供的5个重要的服务器组件的名称及功能如下:

ADO组件:用于在SQL SERVER、MS ACCESS数据库中读取或存储数据; File System 组件:提供了可以用来访问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方法和属性; Browser Capabilities 组件:用来链接不同的HTML页面使其操作更简单; AD Rotator 组件:用于网页上显示横幅广告,并可以控制不同广告的显示频率。

以上的对象和组件都可以扩展ASP脚本的功能,但两者有区别,对象不需要声明就可以使用,而组件在使用前必须明确创建。

ASP的含义从字面上说,ASP包含三方面含义:

1)Active:ASP使用了Microsoft的ActiveX技术。ActiveX(COM)技术是现在 Microsoft软件的重要基础。它采用封装对象,程序调用对象的技术,简化编程,加强程序间合作。ASP本身封装了一些基本组件和常用组件,有很多公司也开发了很多实用组件。只要你可以在服务器上安装这些组件,通过访问组件,你就可以快速、简易地建立自己的WEB应用。

2)Server:ASP运行在服务器端。这样就不必担心浏览器是否支持ASP所使用的编程语言。ASP的编程语言可以是VBSCRIPT和JSCRIPT。VBSCRIPT是VB的一个简集,会VB的人可以很方便的快速上手。然而Netscape浏览器不支持客户端的VBSCRIPT,所以最好不要在客户端使用VBSCRIPT。而在服务器端,则无需考虑浏览器的支持问题。Netscape浏览器也可以正常显示ASP页面。

3)Pages:ASP返回标准的HTML页面,可以正常地在常用的浏览器中显示。浏览者查看页面源文件时,看到的是ASP生成的HTML代码,而不是ASP程序代码。这样就可以防止别人抄袭程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ASP是在IIS下开发WEB应用的一种简单、方便的编程工具。在了解了VBSCRIPT的基本语法后,只需要清楚各个组件的用途、属性、方法,就可以轻松编写出自己的ASP系统。

ASP是基于WEB的一种编程技术,可以说是CGI的一种。它可以完成以往CGI程序的所有功能,如计数器、留言簿、公告板、聊天室等等。ASP可以轻松地实现对页面内容的动态控制,根据不同的浏览者,显示不同的页 面内容。而浏览者一点觉察不出来,就像为他专门制作的页面一样。使用各种各样的组件,ASP可以完成无比强大的功能。使用FileSystemObject,可以对服务器上的文件进行操作,浏览、复制、移动、删除等等。有ADO(Active Database Object,动态数据库对象)的支持,ASP对数据库的操作非常得心应手。你甚至可以像使用本地数据库那样,管理远程主机上的数据库,对表格、记录进行各种操作。使用CDONTS(Collaboration Data Objects for NTS,NTS协作 6 数据对象),可以发送、查看邮件,实现WEBMAIL的功能。结合WSH(Windows Scripting Host),可以实现对NT主机的管理,如NT用户管理、IIS虚拟主机设置、EXCHANGE邮箱设置等等,就像管理本地机一样方便。

ASP是Microsoft在NT上开发出的技术。虽然在UNIX主机上同样可以使用,但是无论功能还是性能都比较落后。所以,最好在NT主机上才考虑使用ASP。ASP可以实现以往CGI的所有功能。如果你对PERL、C等其他CGI语言不熟悉,可以考虑使用ASP。因为ASP使用的VBSCRIPT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如果你的CGI程序还需要在UNIX主机上运行,最好使用PERL。PERL在UNIX和NT上同时被支持。你只需要简单的修改,就可以移植。ASP操作数据库的功能非常强大。如果你使用基于NT的INTRANET建立你的MIS应用非常推荐你使用ASP技术。ASP编写出的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原来使用CLIENT/SERVER的网络数据库系统的水平。使用ASP最大的好处是,在你对程序进行升级时,你只需要修改服务器上的ASP文件,而不需要修改客户端程序。

三、系统设计概要:

小区物业信息管理系统使针对当代社会,住宅小区越来越成为居住的主流这一市场需要而应运而生的,是为小区管理着和小区用户更好的维护小区各项物业管理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根据需求分析,实现小区管理业务,实现各项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功能。

对物管来说小区的基本资料,业主基本资料,小区物业收费事项管理,停车场管理及其他的基本服务管理都应该考虑到,以满足物业管理对业主的服务管理。基本功能:

1.登录系统管理主要包括:

添加用户模块 包括:为系统新用户设置用户名及口令。修改密码模块 包括:用于操作员更改自己的系统口令。2.基本资料管理主要包括:

住户资料模块 包括:显示 添加 修改 删除 查询。房产资料模块 包括:显示 添加 修改 删除 查询。3.小区物业管理主要包括:

物业设备管理模块 包括:显示 添加 修改 删除 查询等。停车场管理模块 包括:显示 添加 修改 删除 查询等。收费管理模块 包括:显示 添加 修改 删除 查询等。

四、参考资料

1.李海兵等著 超梦幻动态网页开发ASP/HTML/SQL Server/Dream weaver完美结合 中国青年出版社 ;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篇5

[1]胡刘学,牛淑贤,薛柏桥.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森林资源管理[J].陕西林业科技,2010,(2):61-65.[2]苏蕻,谭贵发,闫晓旺.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林业科技,2010,39(2):45-49.[3]高宏伟, 安慧, 高振叶, 张韬, 陈云飞.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中的应[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0-132.[4]庆元县人民政府.创建“林权IC卡”破解林业五大难[J].浙江林业,2010,(8):24-25.[5]赵海根,杨燕琼,苏引江,梁耀.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29(4):19-24,29.[6]杨明龙.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系统设计[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3):85-88.[7]郭旭,刘兆刚.基于ArcGISEngine帽儿山森林多资源管理系统的研建与实现[J].森林工程,2011,(3):23-27.[8]武国华,文益君,周璀.基于ArcGIS的森林防火应急资源管理系统设计[J].林业调查规划,2010,35(1):23-27.[9]汪璀,吴保国.县级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更新方法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0,(8):38-40,54.[10]沈维智,马兴义,李滢.试论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在旬阳县林业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林业,2011,(22):22-22.[11]罗书发,赵顺民.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林业工作中的应用 [J].现代园艺,2011,(15):117-118.[12]李春艳,杨存建,周其林,补志强,王琴.森林防火减灾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J].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0,12(5):695-698.[13]高宏伟, 安慧, 高振叶, 张韬, 陈云飞.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中的应[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30-132.[14]谢小魁,苏东凯,代力民,周莉,于大炮,欧阳锴.森林经营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及在采伐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11,30(10):2381-2388.[15]陈家.林业资源监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6):93-94.[16]陆小辉,马岩鹤,景淼,李宁,周定辉,熊静,刘姝颖.基于WebGIS的辽宁省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5):93-895.[17]魏安世,李伟,杨志刚,丁胜,黄宁辉,陈鑫.基于RS、G IS的森林资源监测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J].广东林业科技,2010,26(1):44-50.[18]刘永宽,姚绍文.基于J2EE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J].西部林业科学,2010,39(1):21-30.[19]李章.基于GIS的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11,(2):94-97.[20]周定辉,马岩鹤,刘立国,穆喜东.基于ArcIMS的辽宁省森林资源基础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林业调查规划,2011,36(2):1-3.

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篇6

一、前言

连续出版物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周期短、内容相对客观真实等特点,经长期积累,便会形成一部信息量极其丰富的地方信史,是地方文献品种中非常引人瞩目的一种信息资源。

唯其信息量巨大,所以对分散在不同时代各类报刊中的众多地方文献信息进行针对性检索,无论是读者、信息用户、还是信息工作者,都会视为畏途。为此,首都图书馆自1958年创建北京地方文献部伊始,就开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题录索引》。这套索引的回溯检索范围,包括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自本世纪初至1963年的2800余种报刊。至1964年,已累积款目70000余条。1979年以来,又回朔编制了1963年以来的索引。此后,正式开始了现行报刊索引的编制工作,检索范围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出版的报刊300余种。至1995年底,已累积款目250000余条,并以0条/年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时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仅仅是一种手工编排的分类篇目索引。其分类依据是《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分类表》,索引项目包括篇名、著者、出版日期、卷期、版次和部分内容提要。限于当时的传统手工加工形式,对于涉及多学科、多主题的条目,只能着重考虑分类的第一需要,而其它相关主题则不能逐一得到表现。

19初,北京地方文献部正式引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报刊索引的编制与检索,彻底改变了索引工作的传统模式。它不仅省去了工作人员手工抄写、编排卡片的繁琐工作,同时,使检索速度大大加快,增加了报刊索引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对文献特征的揭示途径大幅度增加,使多途径的针对性检索和组配检索成为可能,解决了以往手工工作模式不能解决的困难。

在建立报刊索引数据库主题标识系统的过程中,北京地方文献部结合地方文献的特征,通过近一年时间的试验,确定了一套基本符合特定地域的自然,人文现象和各类地方事业的主题标识系统。本文拟结合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实际工作,探讨地方文献报刊索引工作中有关主题标识的一些问题。

二、主题词法的选取

主题词法是一种利用检索语言来描述文献主题和查找文献的方法。1975年,国内首部供机检用的综合词表――《汉语主题词表》问世后,对主题词表的发展,特别是对叙词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汉语主题词表》仅仅是一部综合性的基础词表,它所收录的词汇是用来供各专业机构从中选词,来编制适合自己本专业用的专业词表。实际上,我国的图书馆、情报机构都是在参考这部国家词表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的工作实际情况,来编制适合本单位、本专业使用的主题词表。

地方文献的内容所表现出的地域性和专指性极强,综合性内容的《汉语主题词表》很难满足其主题标引的特殊需求。报刊索引的标引用词与时代发展同步,《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阶段性产品,也很难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标引需求。因此,在确立地方文献的.主题系统时,首先应确定一段时间为试验期。从有关文献内容中抽取关键词对文献主题进行标引,待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参考《汉语主题词表》使之规范化,确定好词间关系,从而形成适用的主题词表。人们一般把这种选择主题词的方法叫做经验法。用经验法编制的词表是后控词表。它比较适合于特殊类型文献主题词表的编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省去了先期编制词表的时间,标引工作与编制、修改词表可以同步进行;标引和检索所使用的是自然语言,因此对标引人员要求相对较低;同时事先不用考虑词间关系和查表抽词,所以标引速度较快。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情息管理系统》在建立主题标识系统时就是采用了经验法,并在此基础上为今后着手编制《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积累词汇。在即将编制的主题词表中,主题词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是《汉语主题词表)中的已有的词汇。这些是地方文献与非地方文献都使用的综合性词汇。在使用时暂不考虑原有的词间关系,直接从《汉表》中抽取。

第二是一些最能代表地方文献特征、《汉表》中所不具有的词汇。而这部分主题词在《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标引中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对于这部分词汇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数量积累。

第三是《汉语主题词表》中未收录的一些综合性的词汇。《汉表》作为阶段性的产品,其编制受到时间的限制。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再认识以及新兴学科的产生,阶段性的《汉语主题词表》难于面面俱到。因此,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还要收录这些词汇。

以上三部分构成了《北京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主题词部分。然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与《汉语主题词表》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汉表》的范畴索引反映的是事物的学科属性,而地方文献主题词表的范畴是基于地方文献的史料性质这个基本特征。因此《汉表》的范畴索引及词间关系不一定适应地方文献主题词表。那么,在编制《北京地方文献汉语主题词表》时有必要重新确定词表的内容范畴及词间关系。

三、主题类型的设置

无论设置什么类型的主题都要反映地方文献的时空特征。地方文献的基本性质是地方史料,所有的地方事物都要维系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内,即所有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时间、地点和人物这几个因素。为了强调这几个因素,也为了使不同标引人员在不同时期内具有相同的工作标准,因此特意设计了“非控主题”、“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个人主题”和“团体主题”。

1.非控主题

为了充分揭示文献内容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主题法的一般原则,对所有的款目进行主题标引。由于这些主题词所从属的内容范畴十分广泛,标引人员的选词灵活度较大,可控性弱,故称“非控主题”。

非控主题的标引方法与其它非地方文献资料的标引并无本质的不同。在标引非控主题词的过程中,标引人员除从文献题名中选取词汇外,还有必要从文章内容中选取标引词,所选的标引词是一些名词及词组。由于采用了经验法进行选词,标引词汇的逻辑概念和词问关系都不用事先确定,也不是从固有词表中抽出来的,所以叫自由词。

尽管非控主题标引时选用的是自由词,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明确:在某些词汇不能准确表达文献的内容时.可选用词组来作主题词增强其专指性,如“计量管理”、“宗教设施”等;能明显反映地方文献特征的词首选,如“庚子事变”;同时.一些无实际检索意义的词不选,如“设计”、“方法”等。

2.可控主题

鉴于地方文献的内容特点和信息用户使用地方文献信息的常规检索途径,信息加工人员在对地方文献进行主题标引的过程中,首先要揭示出文献内容的时空特征,大量地使用地域主题词和时代主题词;其次,地方事件的发生,往往以地方人物或地方团体作为载体,因而,人物和团体主题词也是不可或缺的,这也是地方文献主题标引有别于其它文献最明显的特点。

因此,《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中设置了“年代主题”、“地域主题”、“人物主题”、“团体主题”这四个固定的字段,标引出文章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团体。由于这四个主题相对规范,所以称为”可控主题”。

可控主题的标引方法:

年代主题:北京地方文献报刊内容中,时间范畴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原则上都要标年代主题。清以前历朝历代均使用“朝代/年号”称渭;中华民国时期则依“北京政府时期”、“沦陷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三个时间段标引;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依“五十年代”等依此类推标引。

地域主题:总论整个北京地区的不标地域主题,但文章涉及某一具体区域的或给某个区域带来影响的,标引现行行政区划名称,可按县、乡镇街道、村逐级标引;为突出北京地方文献的地域特征,某些具体地区的地名、胡同名也有必要标引,例如:“安定门地区”、“王府井大街”、“燕下乡”、“焦庄户村”、“烧酒胡同”等等;解放前的旧有行政区划应转换成现有行政区划,如:“内三区”标引成“东城区”。

个人主题:同一人物的不同名称同时标引,如:“鲁迅”与“周树人”;清代人物中,一般标人物全称,如:“爱新觉罗・溥仪”,但有的全称鲜为人知,可标引公认的名称。

团体主题:标引某个机构或团体的全称。如:“北京市体育运动委员会”。

总之,无论是非控主题还是可控主题,报刊标引人员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即从索引的终极使用目的出发,给地方文献实际使用者提供报刊中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地方文献的用户是一些利用地方性史料进行有关地域性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所从事研究的学科内容及其深入程度就是文献标引人员确定标引文献内容及深度的依据。

目前,《北京地方文献报刊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仅仅经过了短短几个月的试运行,数据积累也不过区区五万余条,然而计算机检索的速度,多途径检索的便利,针对性检索的效果,与传统的手工式索引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机器检索的便捷,使地方文献的独特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与传统的手工方式相比,这未尝不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增值。

参考文献

1.韩朴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2

2.丘峰 情报检索与主题词表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3.张琪玉 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对应转换―情报检索语言走向自动化之路。中国图书馆学报,,(1)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综述 篇7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UML,工作流

1前言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对实验室检测的流程和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管理。 国内外对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已经持续多年。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最早于20 世纪60 年代末提出,80 年代中期发展出第一代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操作都集中在中心计算机上完成,属于集中式管理,数据处理能力较小。 第二阶段是完全商品化的软件,即把各种实验室所需要的功能都设计到了自己的信息系统中去, 缺点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必须在安装后编写适应性程序。 第三阶段为80 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后期,基于C / S架构的数据管理模式成为主流,并开始将面向对象设计软件的概念引入检测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阶段为90 年代末到近几年, 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应用Web技术,采用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以分布式应用结构为核心,把编程和业务表示分开,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2系统功能

目前国内外正在投入使用的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能实现对环境卫生检测数据的管理, 其功能包括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简单的数理统计分析、数据合格与否的自动判定、输出、报表的展现与管理等。 这些系统能满足环境卫生检测工作的基本需要,功能比较单一,网络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容易实现,投资较少,在设计好之后,一般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不需要对网络软硬件进行大的变动。

现在国内外正在研发的环境卫生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实现对环境卫生检测数据和信息的全面管理。 这类管理信息系统除了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功能外,一般还增加了对样品、资源(如材料、设备、备品、备件、固定资产等)和事务(如工作量统计与工资奖金、文件资料和档案)等功能模块,能组成一套完整的综合管理体系和检测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由于检测相关业务部门的设置、职责、管理模式和其他特点可能会随着业务发展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可能需要经常对系统的软硬件进行改变。

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根据实际工作流程和应用规模而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样品信息录入、检测流程管理、报告管理、报表打印、系统维护、基础数据维护、检测人员材料设备管理。 样品信息录入主要包括样品收样,将样品的性状、规格、数量、检测日期、检测项目等信息录入到数据库中。 检测流程管理实现样品从检测申请到报告发放的完整检测过程中的所有步骤。 报告管理完成报告的建立、修改和销毁工作。 报表打印主要完成对系统生成的各类报表的查询和打印工作。 系统维护主要包括对用户的管理和配置,清除过期的数据, 备份有用的数据。 基础数据维护对实验室、样品、检测项目、仪器设备等进行管理。 检测人员材料设备管理完成检测相关人员信息、材料和仪器的查询统计功能。

3关键技术

随着Web技术的发展,现在的环境卫生检测管理信息系统普遍采用了浏览器/ 服务器开发模式,以Web服务器为应用中心,使用方便,数据的共享和发布更为简单,功能更为全面,软件的二次开发更为容易。 Web服务的基本架构包括Web服务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服务请求者(Service Requester)和服务代理(Service Broker)以及他们之间的通信、XML格式的消息传递机制等。 应用Web服务,可以实现Web上的文档浏览,自动调用事件,可以增强管理信息系统的灵活性。 此外,通过应用Web Service技术为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处理编程接口,便于增加各种仪器的接口,提升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随着检测项目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环境卫生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了帮助用户对软件系统进行面向对象的描述,不少管理信息系统采用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进行建模。 UML提供了一整套描述软件系统模型的概念和图形表示法,包括具体语法、抽象语法、语义和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类图、状态图、活动图、构件图、部署图,可以完成卫生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从需求分析到实现和测试的全过程。 UML采取直观的图形化建模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模中。 UML中的用例图对系统、子系统的动态行为进行建模,将系统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示出来。 顺序图用于描述对象间的动态交互关系,着重体现对象间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按照时间顺序表达软件对象之间的交互情况。 协作图也是UML交互图的一种,用来描述协作对象之间的交互和链接,包括对象及对象间通信的关联。 类图描述了一个类的定义(包括类名、属性和操作的集合),显示一组类和接口,并表达类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继承、关联等)。 状态图用来描述一个特定对象的所有可能状态及引起状态转移的事件,一个对象的状态是其所有成员属性值和成员状态的组合,通过状态间的转换来描述其动态性。 活动图经常被用来描述一个用例的处理流程,遇到复杂联系,可以通过活动图来集成用例, 描述同一抽象层次上用例间的联系。构件图是结构图的一种,用来表示构件本身的信息,其中包括逻辑类或实现类的信息。 部署图是结构图的一种,用来定义系统运行中的硬件和物理体系结构。 上述的用例图、类图、构件图、部署图可以归纳为UML的静态建模机制,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协作图可以归纳为动态建模机制。

4新技术应用

环境卫生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涵盖的关键业务流程繁多,包括检测流程、质量管理流程、编制报告流程等。 可引入工作流的概念,形成工作流程的计算模型,即将工作流程中的工作按照逻辑和规则前后组织在一起,在计算机中以恰当的模型进行表示并对其实施计算。 比如为报告编制工作流程,可以应用工作流技术在多个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之间,按照预定的报告编制规则完成自动传递文档和撰写编制审核的任务。 工作流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定义、执行并监控的整体过程,工作流模型是对工作流的一种抽象表示。 工作流模型通常采用形式化语义,这样可以直观地表达业务逻辑,并对业务逻辑的过程、路由、角色分配、时间等控制条件加以描述。 工作流管理系统通常都提供以下几种功能:①在工作流的建立阶段,对工作流过程进行定义和建模;②在运行阶段,执行工作流过程,完成过程中的活动调度;③在运行阶段,实现活动执行过程中与软件工具之间的交互。 对于工作流建模,国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建模方法:基于状态和活动图的建模方法、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基于事务的建模方法。 基于状态和活动图的建模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工作流模型可将业务过程中的数据流和过程流明确地表达出来,数据的输入和输出流向明确,多应用于以文档传递功能为主的检测管理信息系统中。 基于Petri网的建模方法:这种方法有精确的定义,可对工作流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在过程建模、分析和优化领域此种方法已成为主要的方法之一。 基于事务的建模方法:这种建模方法的出发点是实现业务过程受到另一业务事件的驱动,整个业务过程实有一个或者多个事件构成的活动链,其中也包含过程中事件的业务活动。

一些环境卫生检测信息管理系统集合了海量检测实验数据和相关管理信息,传统的统计手段无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检索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将海量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 这些挖掘技术包括人工神经网络、关联规则挖掘、贝叶斯算法、决策树法、挖掘OLAP立方体等。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数据挖掘模型、选用适当算法可实现预测来年的检测任务量、各类样品的合格率情况等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包含一组节点( 神经元) 和边,这组节点和边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对外部输入的信息进行动态响应, 在数据训练过程中会为网络中的边找出最好的一组权值,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充足的训练和测试样本模式集。 关联规则挖掘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出隐藏在数据间的相互关系,考察出现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项的相关性,首先找出事物数据库中所有的频繁项的集合,再从所有频繁项的集合中产生关联规则。 贝叶斯算法以概率密度函数为基础,描述分类系统中条件属性和分类属性之间的映射关系。 这种算法出错率小、准确率高,支持快速创建有预测功能的挖掘模型,这个算法通过感兴趣的变量与所有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计数来学习“证据”。 决策树方法结构简单,便于理解,模型效率高,在训练集数据量较大的情况下较为合适。 决策树的分类算法包括ID3、C4.5、CART、SLIQ等。 挖掘OLAP立方体是一种自上而下、不断深入的分析工具,并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献给用户。与关系数据库包含了许多表类似,OLAP数据库包含了许多立方体。 立方体包含一组定义明确的维和度量。 维是一个分析对象,它提供了可用于提问的轴,而度量是一个数字,存在于立方体的坐标中。 几乎所有的分析立方体都有一个time维,每个维包含一个或多个层次。 总之,OLAP的作用是基于维的层次来聚集度量,以特定的数据结构来存储这些预先计算的聚集,通过预聚集和特定索引的帮助,可以查询聚集的数据并实时返回决策支持查询的结果。 数据挖掘的任务包括分类、聚类、关联、回归、预测、偏差分析、序列分析。 一个完整的数据挖掘生命周期包括问题的形成、数据收集、数据清理和转换、模型构建、模型评估、报告和预测、应用集成和模型管理。

参考文献

[1]蒋蕾蕾.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9):160-161.

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篇8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程度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1-02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是一个有30年历史的研究话题。在这30年间,已有很多中外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如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估计盈余管理的模型,盈余管理的影响等。关于盈余管理的诸多方面,学者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不尽相同。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盈余管理对投资者的利益和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着重大的影响,既包括有利的影响也包括不利的影响,为了发挥它的有利影响及控制它的不利影响,就必须对盈余管理进行监管和限制,而进行监管的首要前提就是对盈余管理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这一定义主要是强调盈余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改变盈余来误导利益相关者和影响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而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投资者,以盈余为基础的合约主要包括债务条约和薪酬条约,这说明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债权人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从Scott的定义可知,他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一种合法的行为,盈余管理对各个主体产生的影响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表现。

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是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该定义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纵中不违反会计准则的规定,且不会损害公司实际价值的一种行为。

从以上的几种观点可以看出,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合法性而言,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有些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非法的误导投资者的欺诈性行为,还有一些学者对两种观点兼而有之。但就其手段而言,大部分的学者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认为是通过会计手段或者实际行动来管理盈余,使盈余达到管理层所期望的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评价报告盈余质量的方法既包括检查盈余被管理的程度,还包括观察管理盈余的目的,如误导投资者有关于企业的潜在的经济业绩或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同后果。不管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还是进行实际的交易,盈余管理的动机总是多种多样的。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类:1、利润平滑;2、减少税收收入;3、契约目的;4、减少政治成本。

薪酬契约是公司的所有者为激励和监督管理者的工作,就管理者的薪酬与管理者签订的合同。该合同一般是建立在报告盈余的基础之上,这就为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力。王倩(2009)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高管是否出于薪酬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高管的确存在为了薪酬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债务契约是公司就所借的债务与债权人签订的合同,合同中一般包括借款的限制条件或违反借款合同的惩罚性措施。Sweeny(1994)讨论了债务契约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出现债务违约的企业在在违约前的数年中平均来说更加偏好选择可以增加收入的会计政策。

持续性是衡量利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波动性大的利润容易传递一种利润不能持续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风险感,进而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欲望。Defond and Park(1997)发现管理者会把利润从好的一年转到坏的一年;例,如果当期利润是好的而预期的利润是坏的,管理者会把一些利润从好的年份转到坏的年份。

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动机之一是税收因素。当应税收益与报告盈余挂钩,并且受报告盈余的影响时,就会为公司递延收益以减少税收现值提供激励。Coppensa and peek(2005)检查了欧洲的八个私人企业,研究发现当这些公司没有收到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时,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但是在那些有税收管制的国家,公司会避免报道少额的亏损。

会计信息被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广泛用来对公司股票进行估价,这使得管理当局产生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股票短期价格表现的动机。Burgstahler and Eames(1998)利用财务分析师关于股票交易的建议来预期盈余管理的方向,主张并发现得到“买”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通过管理盈余来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期,而得到“卖”的建议的公司更可能报告负的非预期应计项目。

很多的行业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但是一些行业的监管是直接与会计数据挂钩的。银行业的规范要求银行必须满足借助会计数字表达的一定资本充足率。这些行业监管激发了管理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来应对监管的动机。Collins,Shackelford and Walhen(1995)发现,近一半的样本银行为对付监管而运用5种及5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的程度

对盈余管理定义和动机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但是却无法衡量有多少公司(频率)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了盈余管理。最先采用模型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衡量的是Healy。Healy将总的应计利润拆分为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和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并以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继Healy后,有不少学者如,DeAngelo、Jones等都建立模型来估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尤其是Jones的模型更被广泛运用,不过这些模型的基本思路都是用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做为盈余管理程度的衡量标准。

Jones(1991)以1980至1985年间申请进口减免税的行业中的23家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频率比较高,有线电视行业为样本公司的70%,申请进口减免税为样本公司的90%。如果导致收益减少的非预期应计项目的期望频率是50%,那么有20%的有线电视公司和40%的申请进口减免税的公司有盈余管理行为。

由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往往只能估计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而无法估计通过安排真实交易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这可能会导致估计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够准确。为克服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模型的局限性,Burgstahler and Dichev在1997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模型:盈余分布法。盈余分布法所估计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了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还包括不影响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杜滨、李若山和俞乔(2003)运用盈余分布法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确存在为配股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从不同年度的比较来看,盈余管理频率最高的是1997和1998年,分别达到66%和67%,其他年份也都存在盈余管理的行为。

大量有关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文献都得出了有力的证据,证明有许多公司出于各种动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程度的研究,能够揭示出投资者利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损害,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及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监管提供了依据,也为准则制定机构是否有必要对会计准则进行修改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近30年来,很多中外的学者对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影响、衡量方法等,这只能帮助我们识别公司是否发生了盈余管理,以及在哪些情况下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了盈余管理;却不能帮助我们了解有多少公司进行了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对盈余管理的频率和程度的研究,能够为监管部门是否需要加强监管及加强多大程度的监管提供了一个参考;对各项具体准则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各项具体准则的优劣及是否需要对准则进行修改。因此,我认为将来的研究重点既包括对盈余管理频率和程度的研究,也包括对盈余管理与各项具体准则之间关系的研究。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评述[J].会计研究.2000,(9):37-42.

[2]杜滨,李若山,俞乔.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研究[J].中国金融学.2003(6).

上一篇:《生物制药技术》知识点下一篇:允许干部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