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精选8篇)
——以云南省大理市某某县社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飞快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打工,致使农村和社区空巢老人的日益增多。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随着空巢老人年龄的增大,他们的养老问题更加凸现出来,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很多的人是需要子女赡养的,这样既增加了老人的心理压力,又增加了子女的生活负担。如果子女因为经济或者时间等种种原因又无法对父母进行养老,那这群空巢老人该如何养老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现在农村的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他们的生活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是在情感方面,以及安全方面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问题现在突出化。相对于城市里的空巢家庭,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和社区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农村,很多老人的子女常年不在家,致使老人出现了孤独忧郁的情绪,心里十分的空虚,有些老人因为天灾人祸事故等原因失去了子女,这是更加令人悲痛的,甚至有些子女对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这更加使老人心寒。本文将对所调查的空巢老人养老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和对策并指出未来可能出现的令人担忧的情况,为空巢老年人提供更美好的老年生活。关键词:空巢老人 原因 对策 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水平,都处于国际上比较领先的地位,在诸多荣耀加身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譬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国内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调查报告,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这些数字是真实而惊人的,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亟待社会关注和解决。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不仅仅是农村,县城里的人们也纷纷想涌入大城市,留下老人空守社区,孤苦无依。
一、空巢老人养老难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的改革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来,城市出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大量的中青年选择进城务工,造成许多老人和儿童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和追逐更多的物质财富。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所以,老人多半不会和儿女住在一起,儿女离家后对家中父母的挂念自然而然的减少。
(二)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得血缘感情没有从前社会那么强烈。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到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
在经济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文化的冲击很大,从前的“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教育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村庄舆论与道德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
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难以改变从前的生活观念。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矛盾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二、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来自社区对介入养老问题的观念,服务人员的素质等,来自社区自身的原因。
社区管理存在漏洞,服务人员不具备良好的素质,没有耐心,对于缺乏关爱的空巢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低下,情感生活空虚,生活孤独,渴望陪伴。有些子女进城后甚至对父母不管不顾,令人心酸。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
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间也会陆续出现很多社会问题。许多大中城市人口密度特别大,导致城市的交通堵塞、住房紧张,进城务工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证,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的父母儿女。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让人不得不叹的是,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许多年轻人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上的富足以及城市的光鲜亮丽的外衣,忘却本分,不愿意再回到生养他们的故乡,父母独自留在故乡,因为年迈或者是健康原因没有经济收入。有些年轻人把部分经济收入寄给家里的父母,也许年轻人们认为他们可以保证父母的温饱就尽到了自己的赡养义务,其实不然。老年人更需要子女去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辛劳一生,换来的不该是一个物质丰富、感情缺乏的晚年。更为过分的是,有的子女甚至不履行赡养义务,空巢老人们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实在是令人唏嘘心痛。
(三)、在外务工的子女法律意识薄弱,不知晓不赡养老人是违反法律的。
根据《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发生在婚生子女与父母间,而且也发生在非婚生子女与生父母间,养子女与养父母间。”许多年轻人没有受到过深入的教育,不知法不懂法,以为赡养父母纯属自愿行为,真是大错特错。很多人心里压根就没有要赡养老人的意识,导致许多老人需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或者他人救济来度日。
(四)、有些家庭夫妇二人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子女无人照看,增加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大多数时间都是无聊不知该干什么,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
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但是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很有限,根本就难以担此重任。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和经济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是文盲或者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担心他们学到坏习惯等等。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都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对于这些在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真切的出现在农村和城市社区中,是空巢老人的家庭中的共性,在调研中,有以下两个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并且可以呈现出上述问题,也能够帮助我分析问题原因和提出解决对策。
在云南省大理市的一个县有一个东门社区,东门社区位于金华镇经济商贸中心,214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门社区现有住户658户,人口1797人,公共户单位13家。户主名字叫谢运钧,妻子叫何连润,谢运钧该户一家四口,其儿子(谢志新)现在昆钢工作,已外出工作10余年,女儿(谢丽珍)现任一小学教师,因女儿属外嫁,现在丈夫家生活,很少能回家探望老人原两老人一直在家生活,后相互照顾,生活水平属中等,但儿子结婚生子后,他妻子随儿子帮忙照看小孩,一年只能回家1-2次。谢运钧本人一人独自在家生活,比较孤独。去昆明随儿子生活几月后,因不习惯那里的生活环境,加之周围没有熟悉的人,不久即会剑川一个人居住生活,平时生活一人自理,闲时去老协与朋友打麻将娱乐,其余时间基本一人独自在家,一年仅参加社区在九九敬老节组织的活动一次。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巢老人的案例。除此之外,离东门社区不远的西门社区也有一个类似的家庭,户主和妻子年龄都是七十多一些,家中儿女双全,大女儿嫁人嫁到昆明市,婚后只有过年前后回一次老家,小儿子和妻子去了广州务工,平时也是不回家的,还把孩子留给父母照看,两位老人总是力不从心,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教育上。儿子和儿媳每月都会寄钱回老家,但是广州的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是比较高的,有时候两位年轻人也难以寄回大数目的钱,有心孝敬却无力。而两位老人总是报喜不报忧,尽量不麻烦儿女,他们不得不下地劳作,赚取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有时候病了就挺一挺,因为高昂的医药费不去医院检查。
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一砖一瓦筑造的,在我们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需要知晓原因,才能和有效避免。对症下药,找准原因,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空巢老人养老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子女的养老意识和法律意识,明确赡养义务,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道德底线,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全社
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广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加强德治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德治家”,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使全社会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推广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加强“孝”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亲情关怀活动,使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家庭的亲情关怀,以防老人因身体不适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一些悲剧发生,使之在祥和温馨的社会环境中安度晚年。鼓励、倡导子女赡养老人,积极创造条件,为居家养老提供舆论支持。对赡养老人的子女,每年可增加一定的休假;对爱老敬老的家庭予以表彰和奖励;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进行一定的惩罚,在法律上予以一定的立法支持。同时,对那些不赡养老人的子女,应通过传媒予以揭露,使其受到舆论的谴责。从而使更多的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
(二)、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当地的养老设施和政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发放补助金或者进行医疗补助等。
政府要在财政上予以支持,在资金供给上逐步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采取政府补贴等形式,为享受补贴的空巢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购买养老福利服务。研究制定配套扶持政策,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投入机制,逐步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力度,优化资金投向,不断促进养老服务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对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在财政资金、用地、贷款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同时,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合理利用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募捐等社会资金,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拓宽思路,逐步改变单纯由政府、社区建设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的做法,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诸如送餐、定制服装等全方位的市场服务等,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服务和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走社会化、产业化之路,使老年服务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发展机构养老上,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投资兴办老人公寓、老人福利院等,使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均衡发展、互为补充,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外出务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务工时限没有固定性,基层政府应实施动态补位养老服务。“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把贫困老年人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当地尽快发展经济,吸引当地青壮年回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地区,绝大部分是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无
致富门路。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四)、当地可以考虑成立关爱空巢老人的组织,可以招纳志愿者,或者让有条件的低年龄老人参与其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让有条件的、年龄不是太大的老年人在组织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既可以充实生活,又可以帮助到大龄老人,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一) 农村老年人空巢化是经济、社会、人口等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 也直接改变了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 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 同时, 农村生育率的相对下降, 使农村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代际重心发生倾斜, 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两代人的观念、生活习惯等的不同, 更多的年轻人向往独立的生活。这些都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 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
(二) 优良传统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在市场经济浪潮面前, 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 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 这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年轻人不愿意赡养老人的越来越多, 而且觉得和老人住在一起是累赘, 尤其是当老人有好几个儿子时, 往往会相互推诿, 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量出现, 传统道德观念的淡化导致部分老年人的赡养得不到落实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三) 农村老年人思想观念的固化
人们进入老年, 其生理、心理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 而同时老人为了儿女的幸福, 怕给子女添麻烦, 他们愿意守着那份土地而不愿意到城市生活, 这样的空巢家庭已经不足为奇。这样, 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以外, 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 也一样多半会自守农村的家。
二、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一)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率低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60岁以上老人领取养老金的前提是子女必须参保, 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的参保意识不强, 参保积极性不高, 农村仍有大部分老人未被养老保险制度覆盖, 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另外,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自愿参保原则, 不具备强制性, 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低的重要原因。
(二) 空巢老人的生活缺乏经济支持
一方面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非常有限。子女外出打工, 工作流动性大, 收入来源不稳定, 除了要维持基本生活以外, 还要供养孩子上学, 很难再对老人的物质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老人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有限。随着年龄的增长, 承担农业劳动的能力越来越有限, 获得的收入也越来越少。
(三) 在精神慰藉方面, 空巢老人缺乏爱和关心
随着子女外出打工时间越来越长, 他们对老人的关心和慰问越来越少。空巢老人每天都重复单调无味的生活, 缺乏生活新鲜感, 常常因为思念子女而感到孤独, 如果老人失去了配偶, 不仅意味着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 还将给老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他们年轻时为子女付出了很多心血, 希望在自己年老时, 子女能多关心自己, 多陪伴身旁而实际上, 农村外出打工子女能为老人做的却微乎其微。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
(一) 政府加大投入,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从根本上来讲, 只有发展农村地方经济, 才能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首先, 中央政府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和策略,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 地方政府增加农村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 鼓励农村青年在家创业; (2) 根据地方资源情况,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当地资源, 增加本地就业就会, 从而发展地方经济; (3) 在自然资源贫乏、开发乏力的地区, 利用其已有的交通、人脉制定帮扶政策, 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 这样不仅能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还能节省劳动力成本, 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二) 构建农村新型养老体制
家庭自我养老一直都是中国农村地区主要的养老模式, 同时由于农民没有退休的概念, 往往60岁以上的老人会和青壮年一样干农活甚至出去打工, 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基础, 在农村空巢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 鼓励有能力的农村老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不仅能够增强家庭自我养老功能, 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更能提高农村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在强化家庭养老的同时, 适当将养老资源向农村倾斜, 发挥村委会的作用, 积极发展农村家庭服务业, 在合适的地方修建养老院等机构, 引入社会养老的观念并利用社会养老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三) 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双重作用, 建立农村特色养老机制
通过社会组织和公民道德规范等多种方式宣传传统美德, 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 同时, 在某些时候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维护老人的权利。此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农村浓厚的“乡情”基础, 挖掘老年人力资源, 实现以亲情为基础的相互养老, 使“空巢”不空, 养老不愁。与此同时, 注重成年子女对“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作用, 鼓励甚至以立法的形式约束常年在外的成年子女对通过“常回家看看”、常打电话等多种方式与父母交流沟通, 履行精神赡养义务。
总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农村“空巢”养老将是人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 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结合本地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的建立农村“空巢”养老体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 积极宣传法制, 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意识, 积极倡导“孝文化”, 真正实现“空巢老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空巢不空。
参考文献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1]吴佩芬,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南方论丛, 2012 (4)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2]霍永刚, 关于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3]曾详玉, 建立“家庭——社会”并重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东方企业文化, 2011 (2)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社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129-03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问题逐渐受到关注,其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促进社会和谐,而且还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农村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农村中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没有与子女共同生活,只剩下自己或老两口独自生活的老人。目前,中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空巢老人约4 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严峻性。
根据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年轻夫妇外出打工,留下孩子给老人照顾,加重老人们的生活负担;二是老夫妇都健在,低老龄,身体健康,但子女赡养费较少,主要靠自给;三是老人们年事已高,需人照料;四是老伴去世,精神生活颓废[2]。
如今,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环境而背井离乡,农村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而他们的生活也将面临非常多的困难。首先,在经济方面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低、缺乏经济保障。农村老人多数以土地为生,收入来源十分有限,对于失能老人更缺少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其次,在生活方面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缺乏照顾、疾病照料缺失、缺乏安全保障。由于子女外出务工,使老人独守家中,无所依靠。很多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被疾病所困扰,而且缺乏照顾,非常容易发生危险。同时很多犯罪分子也会对老人的日常生活构成安全威胁。再者,在情感方面老人的精神空虚、孤独寂寞。儿女长大后都离开了父母,使父母一时难以接受,且与儿女缺乏日常的沟通,缺乏儿女的关心,通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关注并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迫在眉睫。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独自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我国目前大部分空巢老人都处在活到老干到老的一种状态,子女外出务工,老人就成为了家里的劳动力来从事农业生产,需要独自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强度。此外,很多老人还要照顾孙辈,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 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农村空巢老人都要照顾孙辈,生活负担非常沉重。
(二)经济来源较少,生活困难
经济收入是决定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空巢老人大多要靠天吃饭,基本依靠土地供养,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子女的经济支持是老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来源,但目前来说,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很多老人并没有获得子女的经济支持。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 919.01元,其中农业收入为1 723.49元,占总收入的30%,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却达到4 382元[3]。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3年5月31日发布报告称:目前中国22.9%的老人消费水平位于贫困线之下。由此可见,农村老人在经济上的困难,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更是相当严峻。
(三)缺乏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子女到城市务工,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和疾病缺乏照顾。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4]。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的艰难。
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养儿防老”“儿女绕膝”的观念在老人心中根深蒂固,特别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人。但现实是,儿女的外出给老人带来了精神创伤,降低了老人的幸福感。老人与子女缺少交流机会,使得老人缺乏精神慰藉,感到精神空虚,增强了孤独感,甚至引发身体疾病和精神障碍。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四成老人有较高程度的抑郁症状,生活状况受到严峻的挑战。
(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农村空巢老人收入途径单一且有限,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及医疗保障还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缺乏抵抗重大自然灾害和疾病等风险的能力。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一旦老人身患重病需要高昂的医疗费用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可能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与此同时,农村空巢老人还缺乏必要的安全保障。由于老年人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对人热情友好,这就给很多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偷盗、行骗、抢劫等不良社会现象时有发生在农村空巢老人身上,严重威胁到农村空巢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2013年4月,陕西商南十里坪半月内有7位空巢老人被杀害,犯罪分子只是因为手头拮据,就将万恶的屠刀挥向善良单纯的空巢老人。惨痛的教训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五)精神文化活动贫乏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精神文化生活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差、文化水平低、娱乐设施缺乏等原因,使农村老人严重缺乏精神文化活动,有学者基于五省18个自然村的调查发现,只有12.9%的空巢老人经常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偶尔参加的占33.5%,很少参加的占16.8%,从不参加的空巢老人比例高达36.9%[5]。老人们通常是通过和邻里聊天和守在家中看电视来度过空闲的时间,长此以往会使老人备感孤独,长时间还会引发多种心理疾病。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原因分析
(一)年轻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城务工
当前,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新一代的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使得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向城市迁移。农村只剩下了老人和儿童,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空巢老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充分表明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数量的巨大增长。目前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6亿,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741亿,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1亿人,乡村人口减少1.332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加剧了农村的空巢化,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二)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着严重的缺位,一些农村空巢老人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养老保障。据统计:占我国总人口75%的农村居民,整体的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总支出的11%;而占全国总人口25%的城镇居民的保障支出却占据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用的89%[3]。可见农村与城镇养老保障服务所存在的差异。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月55元/人,当前经济条件下,55元很难满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该政策还没能实现全覆盖,由此可见,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建立健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使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一,在很多农村,医务工作者和医疗设施严重缺乏,无法满足村民的需求。其二,在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农村空巢老人对于报销后剩下的费用仍然是难以承担,而且报销手续复杂,这都给农村的空巢老人带来了困难。
(三)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生活理念的矛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和现代的生活理念产生了矛盾。首先,老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一些老人不愿像过去一样给子女当保姆,独立意识有所增强,想寻求独立的生活。而子女受现代一些价值观的影响,变得人情淡薄,金钱至上,淡化孝道,缺乏对家庭的责任感。其次,老人与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之间也缺少共同语言,容易产生矛盾。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喜欢独自居住,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随之不断增多。
(四)农村土地养老保障的功能在不断减弱
由于子女的供给能力有限,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又不是十分健全,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经济保障,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都需要延续以土地为中心的养老保障模式。但是目前,我国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均可耕种土地面积不断下降、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向以土地为中心的养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挑战。同时,我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依然很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土地很难给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养老保障。
四、对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所以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结合十八大的相关要求,当前农村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来发展农业,同时要改善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这在相当程度上会减少农村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同时也能使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目前,加强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首先,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责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同时要因地制宜、严格监督。其次,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体系。降低缴费标准,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养老金数额。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再者,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政府要在财政上给予相关支持,加强调控,努力实现统筹。要逐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住院的报销比例,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门诊费也应该给予适当比例的报销,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的体检及慢性病的护理工作。
(三)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党的十八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结合十八大的要求,我国目前从城市化的总体布局上应该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使城乡逐渐实现一体化,从而努力实现城乡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这有利于推动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建设,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同时,小城镇建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打工青年回乡就业和创业,可以使其离土不离乡,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作用。
(四)加快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我国农村社区养老具有成本低、负担轻、人性化、因地制宜、能够提高老人的安全保障等优越性,其应该被用于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政府大力支持,村委会积极管理,集中养老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对农村空巢老人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和生活上的帮助。二是以村民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建立养老互助机制,使村民互帮互助,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困难。三是积极鼓励志愿者和非政府组织等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之中来,充分发挥其奉献精神,对养老保障工作进行鼓舞和帮助。四是政府要积极引导、鼓励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产业。给予其相应的优惠政策,使其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方面起到作用。
(五)组织开展多种精神文化活动
组织开展精神文化活动,使空巢老人摆脱孤独与寂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一,地方政府和村委会要意识到精神文化活动对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性。广泛开展爱老、敬老教育,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来确保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其二,地方政府及村委会应加强精神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设立棋牌室、健身房等,使老人能够拥有娱乐和健身的场所。其三,充分发挥村委会的服务职能,组建一些老年合唱团、老年秧歌队等,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其四,吸引企业到农村投资兴办文化产业,通过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来获得赞助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通过以上措施逐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这需要个人、家庭、政府、社会和市场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硕雅.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问题[J].经济论坛,2012,(1).
[2]陈敏.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3).
[3]林宣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解决办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6).
[4]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
【摘要】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 空巢老人 养老 保障 关于老年空巢家庭的研究,国外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相关的文献可以参阅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5年报告《世界老年人居住方式》(United Nations, 2005)。国内学者对空巢家庭及空巢老人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主要包括老年空巢家庭或“新空巢家庭”的成因、不分城乡的空巢家庭的现状及养老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照料与社会支持、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等。由于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视角不同,他们所用的概念在定义上也不尽相同。
一、关于空巢家庭概念研究
长期关注空巢家庭问题的专家徐勤,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空巢家庭的含义。所谓“空巢”,即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简言之,空巢家庭即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或因各种原因(工作、求学、外出打工等)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
穆光宗(2002)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空巢家庭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指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家庭。随后按照两种分类方法进一步地对空巢家庭进行了细分,第一种分为纯空巢家庭和类空巢家庭,其中前者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后者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分为年老的空巢家庭和年轻的空巢家庭。正在面临挑战的主要是传统的、年老的空巢家庭。
姚引妹(2006)根据2003年浙江大学《浙江城市化进程中老龄问题研究》专题调查资料,把农村空巢老人按老人的意愿分为二类:第一类,被迫型空巢老人。这一类型既包括无子女或亲属的老人,也包括有子女但兄弟之间存在推楼之势,甚至厌恶与嫌弃老人,这类老人无论是物质保障,还是精神慰藉或生活照料都是比较差的:第二类,自愿型空巢老人。他们多数是夫妻健在,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够自理,年龄在60--70岁,他们认为单独居住生活更加自在,能够减少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思想代沟以及家庭关系,特别是婆媳关系而带来的矛盾,逢年过节,大家团聚吃饭,比往常更加亲切些。但是,他们不主张距离太远,希一望天天能够看到儿子一家人,更希望能给予各种帮助,如照顾小孩、干些轻便农活和家务:第二类,无奈型空巢老人。老人希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但是子女为生活所迫,必须外出打工、经商离家,把老人留在家中。
二、关于空巢家庭产生原因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形成空巢老人家庭的原因有:(1)生育率下降:(2)离婚率上升:(3)年轻人独立性意识增强:(4)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
姚引妹(2006)认为,中国农村空巢家庭或空巢老人的出现,除与发达国家相同的原因外,主要有以下二个原因:(1)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民走向高效率的就业岗位提供了可能性;(2)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身份制”和“户籍制度”松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更自由,制度的宽松最终使经济落后地区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成为现实。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出,农村呈现出比城市更快、更为严重的老龄化趋势,是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产生的主要因素;(3)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家庭规模小型化。
龚文君(2007)认为我国农村空巢家庭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1)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2)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3)农村老龄人口的高龄化。
三、关于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研究
黄润龙(2005)认为,在农村“三农”问题未解决的形势下,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对于子女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农村家庭的供养资源正在减少,供养能力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空巢家庭也将成为乡村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农村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较困难。很多经济薄弱的乡村连低保金都无法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十分脆弱,有的老人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侵害,未能解决基本温饱问题。(2)大多数空巢老人医疗无保障。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尚不完善,缺医少药,医药费即使能报销,报销数量极低。少数发达地区虽已实行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为病患者解决了难题,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老人口常的看病、吃药费用问题。尤其是慢性病患者,更是贫病交加。(3)空巢老人对生活照料十分忧虑。目前,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的占90%,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占10%,内有0.4%需照料而无人照料。随着人口高龄化,这些数字将迅速上升,但总有一天老人将会失去自我照料能力,老人更忧虑发生意外无人知晓。
龚文君(2007)认为,在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下,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较之于一般家庭的老人,有着更多具体的困难。主要表现在:(1)在经济供给方面,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就还是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来养活自己;(2)在身体健康状况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预防保健和患病后的医疗救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帮助;(3)在心理、精神慰籍方面,农村空巢家庭老人普遍处于缺乏爱和关心的状态,很可能陷入空巢心理危机。
四、关于空巢老人养老研究
黄润龙(2005)在认真分析了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之后认为,空巢家庭本身对社会没有任何危害,但针对空巢老人的服务应该跟上:(1)要高度重视空巢家庭发展趋势;(2)要加快完善养老、医疗保障机制;(3)要以人为本,多形式、多层次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空巢老人逐年增多,生活照料问题将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要发挥老年人互助作用,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好老年护理院,以解决病残、空巢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的实际困难,在社区开办老人口托所、聊天所,建立社区婚姻服务机构,要为空巢、独居老人再婚牵线搭桥,营造欢乐之家,使之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谢慧娟、李杜平(2006)认为,建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一要有利于应对农村空巢老年化的挑战,二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基于以上一些养老问题,作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方式,强化家庭养老功能;(3)要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4)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区(或村庄)。总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不仅关系到空巢老人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姚引妹(2006)认为,要真正解决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危机,还必须从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出发,走我国养老的乡土特色之路。为此,一是要加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宣传,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二是要以土地保障为依托,积极探索现行老年人多兀养老保障形式;三是要继续全面贯彻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四要在农村建立老年活动中心等社会养老保障设施,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龚文君(2007)认为化解农村空巢老人在养老问题上面临的诸多困难,将会涉及到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因素。为此,应当未雨绸缪,将其放在社会保障和社会老龄工作的范围内进行综合考虑和安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2)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口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的作用;(3)大力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增强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老人积极参与户外社会活动。
占杰(2005)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沿着社会支持网的分析思路并借鉴家庭网的概念,运用“家庭支持网”的概念分析了被调查地区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老年生活,更为客观地反映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实情。随后作者并没有对空巢家庭老人进行纯网络分析,而是借用网络分析的思想,从网络的构成、一般规模以及这种网络状态与空巢家庭老人生活的关系的角度考察了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的养老风险化解方式。最后作者认为农村家庭的空巢化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在应对人口老年化的对策与制度设计多是基于城市的,对于更为严重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重视不够。因此,在政策上应对农村空巢家庭有所倾斜。针对实地调查走访并参考国际上和国内大城市的一些做法,作者特提出以下五点建议:(1)改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的生计状况,增加他们的现金收入,使他们对空巢老人的照料获得可持续性和坚实的经济保障;(2)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保证适龄儿童能接受到最起码的九年义务教育,只有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才能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才能使空巢老人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3)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降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看病费用,使他们老有所医;(4)通过重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动员社区的力量来为空巢老人的口常生活和精神慰藉提供服务;(5)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
通过文献回顾,笔者发现,已有的与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相关的研究较多涉及到了社会学、社会保障学、文化人类学、人口学、老年学、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及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这些不同的学科从多角度、多维度地对空巢家庭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同时,西方治理理论在现代日渐盛行的今天,多中心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很少涉及,因此,从治理理论视角研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会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五、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治理对策
(一)强化政府责任,发挥政府职能
有的学者认为,提出多中心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让社会广泛参与,加强家庭、社区、政府二方面的互动,并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削弱。相反,政府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应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历来属于薄弱环节,养老似乎就是家务事,政府管不着也管不好,其实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政府必须介入“家务事”。另外,强调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并不等于减轻政府的责任,相反政府的引导、强制作用在某些方面反而应进一步加强。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大多数学者认为,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项治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首先,要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当前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不容乐观,虽然我国政府于199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文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人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子女要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这是对子女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但现实中老年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例屡见不鲜。为此,政府可以考虑出台敬老评估机制,从满足老年人经济、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评估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情况,给予奖惩,通过表彰孝子孝女的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法律法规,出台更细致的法律法规明确子女、亲属在经济上赡养老人的义务以及对违背者的具体惩罚措施,并目‘在付出照料行动上也子以规定,防止老年人因缺少亲情关怀而晚年生活凄凉。
其次,要改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和人口老龄化、空巢化的来临,我国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状况的不容乐观,因而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要加快立法,确保养老保险制度有法可依。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世界各国开展社会保险工作的通行做法。实践证明,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之所以比较完善,一方面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有关,另一方面是靠完善的法制体系强制推行的。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立法相对滞后,《社会保险法》作为一项全国性的法律,仅仅是面向城镇居民,而把广大农民排斥在外。因而,为促进农村养老保险的有效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养老保险的法制化,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再次,要建立和完善“服务储蓄”、“义工”等机制。“服务储蓄”这种代际互助的做法对于像我国这样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来说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也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的一种方式,对于经济水平较低、劳动力资源又丰富的农村更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在农村开展“服务储蓄”要紧紧依托农村社区这一平台,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上根本保证“服务储蓄”的实施。从我国有些地区现在试行的“服务储蓄”效果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具有社区自助和互助的色彩;“义工”活动很多带有政府行为,远没有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丰富、自觉,关键是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保证。因此,在让老人明白该做法对他(她)今后养老的保障意义得到老年人的支持的基础上,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给“服务储蓄”一个合法的“名分”,消除老人对他的疑虑。二是“服务储蓄”的做法要在全社会推广。尊老爱老的宣传不能仅停留于口头,还要让学生、年轻人都有“服务记录”,把自觉的行为和制度化的行为结合起来,让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志愿者、义工等队伍,到需要照料的老人家中进行各服务,并把这些记录作为升学、就业,甚至升职的考察依据,促使更多年轻人自觉参加到为老服务中去。比如德国政府就规定公民年满18岁之后,利用公体日或年假日义务为老年公寓或老年病康复中心服务,不拿报酬,但参加老年看护的义务工作时间可以累积起来,通过“义务网络管理系统”存入提供服务者的时间储蓄卡或劳务档案中,到公民年老或需要帮助护理时再把这些储存的“时间”提取出来,亨受免费照顾。
(三)加大对老年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根本,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农村公共产品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一定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胜的社会产品或服务。它包括有形的实物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领域。
近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供需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城乡差距大等矛屑十分突出,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例如,农村有87%的农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要完全自费负担医疗。另外,公共资源用于农村的比例过小,很不公平。例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77%,占总人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同样,农村养老福利方面的公共品的供给也低于城市,因此有必要进行农村公共品制度创新,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不断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别,科学管理和有效使用公共资源,为市民、农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政府应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投入,把一部分养老保障硬件设施和服务项目(除了社会化的一部分)也应列入公共产品,不断完善农村社区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学校等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使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人同样享受公共产品。
当然,除了在福利公共品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同时还要加大对居家老人财政贴补的力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避免使农村空巢老年人因经济因素而不能享受国家财政利益。
(四)引导创新养老保障提供方式
市场供给是指政府对于市场运作采取不加干预的态度,完全任由市场的需求及供给自行调节,消费者则自行决定消费对象。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障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竞争性特征,因此,可以考虑养老保障由政府委托市场来提供。但是市场机制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市场失灵”也会导致市场机制在养老保障供给中的缺失。针对市场失灵的现状,政府应该引导创新养老保障形式。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服务方式。
“政府购买服务”(Purchase of Service Contracting),一般是指政府在社会福利的预算中,以服务体系预算为度,向社会各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一一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购买或者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实际上是政府为那些有需要的贫困群体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服务。这是在市场经济下社会贫富差别拉大、政府为缓解贫富之间社会矛后的一种基本方式。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社会公布社会福利服务的预算,并公布政府购买的价格、服务的数量和与服务质量要求相关的各项质量指标。那些从事社会公共服务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将通过投标的方式进行竞标,在中标后拿到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并按照政府福利部门的要求完成服务。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营利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和社会救助组织等,则按照作为买方一一政府的各项指标,在预算计划中完成或超额完成所规定的各类社会服务。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采取经营特许权、免税补助、抵用券等方式提供养老保障。
(五)培育公民社会,发挥社区功能
关于公民社会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20世纪90年代后,以二分法为基础的公民社会定义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戈登·怀特(Gordon White)的定义颇具代表性。他指出,“当代使用这个术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公民社会的主要思想是:它是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他主张将企业或经济机构同公民社会分开来看待,前者作为经济社会或经济系统构成了公民社会的基础。以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 NGO)和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PO)为对象的第二部门(Third Sector)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初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关系并不密切。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由于双方开始找到理论的契合点,所以二者的研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一个强大的、活跃的、参与式的公民社会将使国家更加负责任地行动并对公民的需要更快地作出反应,因此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已经成为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动力。
仔细考察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史可以发现,自1978年实行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后,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大体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1992年,在这一阶段中,一些重要的农村民间组织开始恢复或产生,如村民委员会、庙会、计划生育会、治保会等;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农村民间组织的自主性大大增强,特别是诸如村民委员会和!老年协会这些至关重要的村民组织,开始成为村务管理的主体和影响村民生活的主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和颁布了新的管理法规,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等,第二部门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都明显比以前更加规范。但受到自身以及外部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发展依然困难重重:首先,我国农村第二部门先天不足,独立自主性不强,自身能力不足,发展规模不足;其次,农村第二部门发展受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管理不规范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刃
我国口益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趋势,使得家庭和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这一问题,社会特别是第二部门广泛参与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广泛参与,体现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中,就是以农村社区为依托,以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为抓手,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养老保障,从根本上解决越来越突出的养老供需矛后
(六)优化社区管理体制,提高社区管理水平
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但在我国,社区管理机构承担了过多的“行政化”职能,更多的是扮演着传达执行上级文件精神的角色,除了要承担社区党建、综治维稳、计划生育、民政优抚等工作外,还要完成消防督查等一系列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使社区自身工作开展大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优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凡属农村社区管理机构承担的工作职能由村委会负责履行,政府部门负责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不得干预;属政府部门承担的职能必须由政府部门独立履行,不得转嫁给社区;需社区协调的事项,在征得社区组织同意的前提下协商办理;对工作量较大、持续时间长的行政事务和临时性工作,应按照“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给子农村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补贴后,交由社区执行。
结语
空巢老人问题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当前国内外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愈来愈多,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后,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
但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是这一问题的基本取向,依据社会学有关原理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子以分析并提出对策,其中“居家养老”模式基本成为学界共识,强调要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功能,让老人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社区以及政府提供服务共同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但是,大多数研究很少涉及到解决空巢老人养老保障过程中的互动机制问题,很少就服务效率以及服务水平等进行探讨。本文借助于当前流行的治理理论探讨进一步优化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体制机制,以期能够丰富我国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理论思维。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使得农村的问题更加引人注目。目前中国农村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与此相应的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口益暴露,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显然十分重要。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初步认识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的严峻形势,并加大了这方面的政策探索力度,在很多地区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农村空巢老人因此也从中得到了实惠。但是,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如何更好地为农村空巢老人服务,采取何种方式、手段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普遍缺乏有效之策。
参考文献
[1]陈文山:《刍议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及养老》,《对策经济师》2011年第10期。
[2]姚宝丽:《谈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3期。
[3]赵枫:《关爱“空巢老人”——社区图书馆亟待关注的社会课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4期。
[4]焦克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问题与出路——基于内蒙古卓资县的调查》,《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5 期。
[5]梁硕轩:《关于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需求与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企业导报》2010年第12 期。
[6]李翔:《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初探》,《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第8期。[7]贺睿莹:《北京市空巢老人生活水平调查报告》,《经营管理者》2011年第16 期。
[8]祝坤:《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改善贫困空巢老人精神生活》,《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16期。
[9]谢配云:《湛江市某医院对空巢老人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现代医院》2008年第7期。
[10]杭荣华:《心理干预对社区空巢老人的抑郁症状、孤独感及幸福感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14 期。
[11]陈少君:《 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不容乐观——对武汉市中心城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调查与思考》,《武汉学刊》2009年第4期。
[12]徐璀骅:《空巢老人,空的不只是“巢” 》,《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5 期。[13]刘鑫:《 空巢老人要为自己找乐》,《百姓生活》2011年第8 期。[14]谢哲会:《 建设“百家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中心”解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难题》,《中国民政》2008年第8期。
[15]何林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服务情况的研究进展》,《全科护理》2011年第21期。
[16]钱小春:《机构养老空巢老人心理分析与护理》,《对策理论导报》2005年第7期。
[17]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高血压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年第8期。
[18]王桂枝:《农村空巢老人的护理问题研究》,《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第7期。
[19]张丽:《河北省邢台县农村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03年第8期。
[20 ]王宇琳:《空巢老人精神赡养的法律保护》,《当代经济》2011年第13期。[21]刘佳:《联手编织爱心网 共同照护空巢老人》,《钢铁文化》2003年第6期。[22]朱征:《 城镇“空巢老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第5期。
[23]张瑞娟:《住院空巢老人孤独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山西医药杂志》2011年第7期。
[24]高晓玉:《社区护士对空巢老人的家庭护理》,《青海医药杂志》2011年第5 期。
[25]聂淼:《我国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26]余昌妹:《温州城区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12期。
[27]陈柯柯:《温州市空巢老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和供给调查》,《医学与社会》2002年第6期。
[28]周璇:《“空巢老人”的困境是道德的困境》,《祝你幸福(知心)》2011年第4期。
[29]代安:《空巢老人的另类自救 非洲儿子北京爹》,《东方养生》2011年第3期。
[30]《空巢老人:与寂寞做伴的日子》,《健康生活(下半月)》2011年第5期。[31]肖项:《换位思考,反求诸己——在自我教育中调适农村空巢老人之忧思》,《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
[32]姚国勇:《农村空巢老人有了免费保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年第6期。
[33]广羽:《 空巢老人:当孤独来敲门》,《工友》2011年第5期。[34]彭乾曼:《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才智》2002年第14期。
[35]张瑞娟:《 住院空巢老人焦虑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第6期。
[36]张建凤:《社区护理干预对合肥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11年第6期。
[37]王晶:《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8]赵纹纹:《劳动力流动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危机及其化解》,《科技信息》2011第12期。
[39]余冲:《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探讨——以南昌市NH社区为例》,《社会工作(实务版)》2003年第2期。
[40]李立志:《一对空巢老人的20载真实生活》,《百姓生活》2011年第5期。[41]唐谭:《与空巢老人相处的10个月》,《大众心理学》2011年第4期。[42]孙清廉:《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应关注》,《健康生活》2002年第3期。[43]汪文奇:《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体育需求与满足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03年第2期。
[44]张广利:《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特殊需求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45]曹永钦:《睢县“空巢老人”不再寂寞》,《决策探索(下半月)》2003年第4期。
[46]祝坤:《个案工作与朝鲜族空巢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第4期。[47]姜娜:《岳阳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年第6 期。
[48]刘新霞:《 高校医院为空巢老人提供养和医一体化养老服务新模式探讨》,《中国校医》2003年第4期。
[49]毛成宽:《话园社区为孤寡空巢老人喜过元宵节》,《祝您健康》2011年第4期。
?1028?CHINESEGENERALNURSINGApril,Vol.7No.4B3 护理
3.1 建立多层次的空巢老人关怀体系
3.1.1 老年人应自我调适,克服空巢心理 老年人无事可干是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
及护理
莫丽萍
关键词:空巢老人;空巢综合征;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文关怀;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8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8202
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其中包括单人空巢家庭和夫妇两人的空巢家庭,将这些家庭中的老人称为空巢老人[1]。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空巢家庭发展迅速,所带来的空巢家庭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医疗保健、情感和心理需求等。关注空巢家庭,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将成为新世纪社区医疗护理关注的热点。1 我国空巢老人的现状
随着的,所以与子女减少、家庭小型化并行,空巢家庭的老人。据全国第5,有6509%,[2]。从发展看,未来10。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0%。2 空巢老人身心健康存在的问题2.1 空巢综合征 长期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子女纷纷离开之后,面对空荡的房子和漫长的独居生活,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的核心是缺乏爱。爱作为一种心理感受状态,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缺乏爱,其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将会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3]。空巢综合征可导致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抵抗力下降。空巢老人面临着身体状况差、患病率高、行为不便等问题。空巢老人大多抑郁、惆怅、孤独、寂寞及行为退缩,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甚至容易引发老年痴呆症。2.2 患病率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各项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容易患病。而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等都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这些疾病一旦形成,则很难治愈,且常伴有不可逆的并发症,需要终生治疗及护理,既损害了老年人的躯体健康,又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功能逐渐减退,做饭、购物等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甚至起床、穿衣、洗漱、进食、室内活动等简单的日常生活事件也无法自理。日常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其生活质量必然下降,使得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造成恶性循环。2.4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与社会和同事朋友的接触日益减少,生活由以事业为重心转向以家庭为重心,由面向社会转向面向家庭。老年人闲暇时间多了,与子女之间距离的拉大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差异,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产生了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等不良情绪。
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所以老年人应培养兴趣,广交朋友,
充实生活。其次,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参加社会活动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方法。重新确立新的生活追求目标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最佳方式。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个坚定的追求目标,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第三,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老年人最好请医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为自己制订科学的生活作息时间表,按时间表起居,有利于保养身体、克服心理问题。3.1.2 子女应敬老养老 子女应在可能的条件下,担负起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尽管存在多种养老方式,但大部分老年人喜欢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不愿意住在敬老院。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机构很发达,。对于,。中华民族素来。如,经常的探望、电话问候,儿女的关心常常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慰。研究,提高老年人从家庭和亲友中得到支持是进一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的关键[4];而当家庭亲密度下降,子女对老年人的态度不良易引发老年人自觉幸福度的下降。3.1.3 完善社会支持 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的养老意识,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如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等,并提高这些机构的环境设施和服务功能,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而老年人对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要求最集中的是有定期的体格检查、多组织社会活动。因此,必须着重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协助老年人做家务,采购生活用品,协助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如饮食、起居等。建立老年公寓、福利院,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3.2 加强健康教育3.2.1 做好慢性病健康教育 很多老年人不去就医,是因为他们认为身体出现症状是正常衰老所致,而不是疾病所致,尤其是听力损害及泌尿生殖系症状。身边没有儿女的观察和照顾,有些老年人实际已身患疾病且出现相应症状,但由于不去就诊而耽误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做好健康教育,使老年人具备有关慢性病的常见症状及影响因素等知识,使其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意义。3.2.2 改变空巢老人的认知观念 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由“扩大家庭”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家庭赡养功能逐渐弱化,多数老年人希望的`“养儿防老”模式的实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具有困难。为了避免面对空巢,老年人应改变观念,接受社区和社会所提供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这些机构在居住环境、娱乐场所、医疗保健等方面设备较完善,可以满足老年人养护的需要。3.2.3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空巢老人,尤其是空巢夫妇老人,其闲暇活动的要求较为强烈,愿意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点事,因此应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机会,如举办老年大学,组织离退休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组成
全科护理204月第7卷第4期中旬版(总第140期)技术咨询和学术交流队伍,为年轻人创业提供指导等。还可通过居委会或自发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老年人的体质,充实老年人的生活,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况,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化老年人的社会能力。4 小结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问题和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研究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出发,探讨用护理手段或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供优质的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护理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和研究方向。参考文献:
?1029?
[1] 赵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427.[2] 穆光宗.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J].浙江学刊,
(3):10216.
[3] 罗惠芳.空巢家庭问题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12(7):6012
603.
[4] 甘建光,陈梅.绍兴市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J].健康心理学杂志,,9(5):3922393.
),女,广东省封开人,护师,本科,从事心血作者简介 莫丽萍(1974―
管内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510080,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收稿日期:2009202203)
(本文编辑卫竹翠)
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
廖根娣,罗金玉,林阿珠
关键词:抚触;家庭抚触;婴幼儿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C
1.5 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情绪 当婴幼儿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
doi:10.3969/j.issn.167424748.2009.11.079
文章编号:167424748(2009)4B21029201 抚触是日常所说的按摩。、有规则、有次序、让大量温和良好刺激,并产生生理心理效应;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儿,以增加与婴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婴儿身心全面发展;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育儿护理新方法。现将家庭抚触对婴幼儿的作用介绍如下。1 家庭抚触的作用1.1 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 越早抚触效果越为显著。皮肤是最大的触觉器官,为中枢神经的外感受器,这种感受器可将感受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抚触正是这个器官向大脑皮层一次次传达不同的强度刺激,以促进大脑、小脑的发育。抚触过程是密切的亲情交流过程,是情感的传达和连接过程,抚触是通过皮肤这一感受器官给婴幼儿的发育以正向的刺激,可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1.2 改善并促进婴幼儿的睡眠 由于婴幼儿大脑皮层的发育还不完善,比较容易兴奋,在夜间经常会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哭闹。抚触对睡眠方式多变及睡眠障碍的婴幼儿有良好的帮助,能够促进婴幼儿正常睡眠节律的建立[1]。婴幼儿经抚触后较易安静、易入睡,且睡眠时间延长。1.3 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通过抚触对皮肤产生刺激,使婴幼儿产生安全感,消除婴幼儿孤独、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减少了哭闹,增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正常儿从新生儿期开始进行抚触,其体重和胸围增长都明显高于没有接受抚触的婴幼儿。1.4 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 通过抚触将抚触者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动觉、平衡觉综合传递给婴幼儿,可提高婴幼儿对噪声的承受能力并能够使婴幼儿安静下来。
的现象时,及时给予安抚,、声音等使婴幼儿安静下来,。1.,提高婴幼,,3。经过抚触的婴幼儿较少出现烦躁、,反应灵敏。小结
婴幼儿对不同温度、湿度、物体的质地和疼痛有触觉能力。触觉是婴幼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及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抚触是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简单易行的新型护理技术,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抚触并不是一项要求非常精确的技术,是通过抚触者双手对婴幼儿的皮肤和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有技巧的抚摩,以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及免疫能力的提高。抚触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也不仅仅是按摩,是源于心灵的安抚和交流。目前,每个家庭都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亲自在家里给孩子做抚触。通过触觉刺激对婴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抚触应尽早开始,可一直持续到孩子长大,即使对于较大的孩子,抚触依然能够起到消除紧张的作用。抚触更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能够增加抚触者与婴幼儿的情感交流,它不仅促使婴幼儿身体和智力上的发育,也满足了婴儿肌肤渴望爱抚的需求。因此,要求家长给婴幼儿进行抚触的时要有感情,要不停地与其说话,甚至亲吻婴幼儿,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皮肤接触、声音和视觉、动觉、平衡觉传递给婴幼儿,增加情感交流,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使婴幼儿感觉安全、自信,从而培养不依赖他人的独立个性。参考文献:
[1] 苏叶萍,曹月兰,王树云.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
护理研究,,22(3C):8012802.
[2] 于黎.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19(9B):178721788.[3] 严晓琼,吴历.婴儿抚触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10B):
264522646.
作者简介 廖根娣、罗金玉、林阿珠工作单位:35300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二医院。
(收稿日期:2009202218)
篇一:关爱空巢老人 公益活动方案
春暖大地爱满绵州
——“关爱空巢老人”特别行动
★主办单位:市团委 市民政局 市文明办
★协办单位:九龙集团金锋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绵阳华视创意宣传策划有限公司
■ 活动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增加的趋势日益显现,关心和爱护老年群体逐渐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日渐突出。几年前曾有一篇报道,称一户离居委会仅20米远的老太太深夜在家中不幸去世,而事隔三日才被人发现。此事虽然发生在江苏,但是却敲响了全国人民的警钟——空巢老人急需关爱!
据调查资料显示,在人口老龄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情况下,中国空巢老人化问题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这个数字在2010年将可能达到80%以上。
据资料显示:我国老龄事业正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是快速老龄化。现在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是0.66%,老年人的增长率是3.16%。这意味着老龄人口的增长是正常人口增长的5倍。也就是说,到了1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将会超过2亿,到1050年将超过 4亿。
第二是老人高龄化。我国现有1300万名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老人急需照料。
第三是家庭空巢化。据调查,在我国大城市中,空巢老人比例最低的是1/3,比例最高区域的空巢老人已经达到1/2。这些空巢老人虽然有子女,但子女多数不在身边,无人照料,缺少精神慰藉。
在现今,城市老年家庭中的“空巢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所以,关爱空巢老人是全社会无法回避的责任,更期待着年轻一代在孝敬老人方面的觉醒和实在的努力。
■ 活动目的:
一、短期目标: 增加空巢老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老人的社交网络,使他们主动融入到集体活动中,缓解甚至根治他们心理上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抑郁感,使老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长远目标:把空巢老人们的心声向全社会传达,让更多的人关注空巢老人,让老人的需求被社会正确认知。我们希望能够探索和完善关爱老年人的保障机制,为老年人的身心保障问题提供新思路,为构建完善的老年人社会保障机制出一份力。
三:增强各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让企业在受益中同时也有益于社会,从而让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回馈社会。
■ 活动时间:2012年3月26日——2012年5月30日
■ 活动内容:(简述)
活动筹备阶段:(2012年3月26——4月12日)
1、发文件取得相关主办单位的支持。
2、甄选绵阳市空巢老人资料100名。
3、活动详细方案与实施细则。
4、活动文件及相关广告刊登。
活动开展前期:(2012年4月12日——5月20日)
1、刊登广告,发放邀请函,接受企业报名,筛选20家合作企业。
2、以签约的形式和20家企业达成协议,初步确定每家企业12日LED广告费全免,但企业需用广告费的10%筹备“关爱空巢老人”特别基金。
3、制作“关爱空巢老人”公益广告及合作企业广告上刊,12日内以此为主题,大势宣传爱与社会等主题。
活动开展后期:(5月20日——5月30日)
1、高调请相关媒体做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及其他媒体作宣传 报道。
2、成立“关爱空巢老人”爱心活动慈善基金,召开企业爱心活动慈善基金筹备大会。
3、建立相关具体关爱机制,为实行“关爱空巢老人”后续活动做准备。
■ 活动效果预测:
1、以“关爱空巢老人”为活动切入点,一方面站在公益的高度为企业自身做出了宣传外,另一方面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2、公益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各大媒体的重视,甚至上升到政府部门对此次关爱活动的重视,所以只要细节把握到位,措辞合理,就一定能取得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3、该活动可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项,在首期开展后,长期保持用关爱空巢老人慈善基金建立长期关爱机制,持续不断地为社会上的日益增长的空巢老人献爱心,送温暖,不仅在社会上反响剧烈,也能真正从企业内部做好孝心、爱心、公德心等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
■ 媒体支持:
绵阳晚报 绵阳日报 绵阳电视台 四川新闻网绵阳频道 篇二: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主题活动方案
邢集镇中心校 徐杰
一、活动主题:
关爱空巢老人
二、活动背景及目的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空巢老人的大量涌现。据统计,目前中国至少有2340多万老人独守空巢;在城市老年家庭中,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并且这个数字在2012年将可能达到80%以上。
而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民工外出打工,老龄化趋势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已经显现。不少“空巢老人”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不少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经济的飞速发展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又将“空巢老人”这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曾经“百事孝为先”,可如今却要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法,靠法律来给那些孤独的老人一些精神的慰藉。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该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我们对自己亲人的关爱分出来一小部分给那些内心孤独的老人们,把春天送进他们的心灵,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那些爷爷奶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心中温暖如春。
三、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王学华
副组长:卢正银 孙
涛 孔凡富 夏正坦 组
员:吴恒云 徐
杰 高
升
四、活动地点:留守子女俱乐部
五、活动时间:2011-12
六、活动准备:
1、主持人:两名(提前培训)
2、布置场景:以温馨和谐为主要背景。
3、提前一周组织一次“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老人扫扫地、梳梳头、唱唱歌、讲讲故事,为他们驱赶内心的孤寂,让他们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4、上网收集资料,学生编排小品。
七、活动过程
1、主持人致活动开幕词
主持人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群人,曾经他们可能是战斗英雄,在那沧海横流的日子里浴血奋战,保卫祖国,为新中国洒下过青春与热血;
主持人乙:曾经他们可能是像王进喜,焦裕禄一样祖国的建设者,为那一条条的大路一座座的桥,为那10几亿百姓共同的梦奉献着所有……
主持人甲:然而,经历岁月的风化,青春逝去,往昔的峥嵘淡然翻过,他们渐渐的被时代淡忘,合: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空巢老人”
主持人乙:经济在全球化,政治在一体化,然而这越变越小的世界里,他们却离我们,离这个时代越来越远。
主持人甲: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是缺少一份帮助,一份关爱,缺少一座桥,一座通向生活,通向幸福的桥。
主持人乙:他们想念着自己的子女,却可能远隔天涯或因太多的忙碌而无暇照顾; 主持人甲:他们向往着沟通,然而朋友越来越少,圈子越来越小,渐渐的找不到了述说的对象;
主持人乙:他们希望能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然而他们能做的也越来越少。
合:等待他们的是孤独,寂寞,独自坐在家中,无奈的看着日升日落云卷云舒,这真的是他们该有的命运吗?
主持人甲:下面请听有郭强同学带来的一则新闻!
2、郭强同学上台展示新闻
广州,日前也发生了一起老人辞世四五天才被儿子发现的惨剧。在广州市一栋2层小楼中,一位70多岁的钟姓婆婆被发现已辞世四五天,被前来探望的儿子发现时,老人尸身已经开始腐烂。警方接到钟婆婆儿子的报警电话后,对现场进行了勘察。据推断,钟婆婆是背部朝上蜷缩着倒在地上的,地上有暗红色的血水痕迹,她身边有一张木凳子。可能是老人在睡觉前把门锁上,接着在上楼时不小心失足摔倒,头磕到凳子角上致死。
主持人乙 :面对这种悲剧,我们除了叹息一声,能否尽我们的能力或者说是责任去帮助空巢老人这个群体呢?
3、欣赏小品《回家》
4、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
5、配乐诗朗诵《为普天下的母亲歌唱》,朗诵者:宁洁
6,结束语
主持人甲:如果你希望用点滴的关爱温暖身边的人, 主持人乙:愿意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用爱心化作一股暖流温暖空巢老人,主持人甲:同学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多做好事、增长好心、争当好人。主持人乙:满腔热情地关心爱护空巢老人,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幸福生活、安度晚年。让那片夕阳更美,更红。就像歌中那样唱到: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沉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
八、附节目内容
小品剧本《回家》
时间:年底(腊月28)场景:办公室 养老院门口
人物:办公人员甲小朴、办公人员乙小张、姥姥、养老院服务员。
道具:办公桌、电话、电脑、一幕:办公室
两人面对面忙碌着打扫卫生,一会接起汇报帐目的积数,一会通知各县市尽快的把表汇报上来。
甲:点了一颗烟说:每年到年末都这么忙,咳!真干够了。
乙:苦笑的说:下辈子干啥也不跟数字打交道了。
人家都忙着准备年货,我现在什么都没想呢。好在过年能回老娘家,不用超心。我把自己的事忙完,过年我要好好睡上一觉。
甲突然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看看手表说:我的婶呀!我差点忘了一件大事!
乙问:咋了?
甲:早上媳妇告诉我下午5点去接我爱人的姥姥回家过年呀!
乙:姥姥在哪呀?
甲:我老丈母娘们都在韩国打工,我们也忙,所以就把姥姥送到养老院了。昨天岳母来电话让我们早点接回家过年。早上媳妇还叮嘱了,呵呵,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小时,我抓紧干,早点去接她。
说着又开始忙起来了。
(电话响 媳妇给甲打电话)
到哪了?接到姥姥了吗?
甲一楞!看看表:妈妈呀!一个小时忙过头了!
媳妇唠叨的说:妈妈大姨都在韩国,韩国打工都十多年了,今年还是回不来,妈妈让我们早点接姥姥回家过年。我该她们多孝敬呀!
甲:好了好了知道了,我也忙,这次汇表弄的我头都大了,你就别唠叨了。放下电话!甲一边穿衣服边说:是我媳妇的姥姥,应该早接回家,不会就剩她自己吧!那老人心里该失落的,今天不弄了,我走了。
乙:快去吧!替我向老人问好。
二幕、养老院门口
一位老人穿着厚厚的衣服高兴的走出来。
工作人员:大娘今天孙女来接吧。
老人:高兴的说,是呀早上孙女来电话了,说下午让五点孙女女婿开车接我回家。工作人员:大娘您真有福气,孙女都那么孝顺。
老人满意的笑着说:是呀!没白心疼他们,都不用我超心,都知道孝顺我。现在孩子压力也大,她们也没办法,父母不在身边,现在年轻人都忙,我也不好意思总麻烦他们。其实我是真想他们呀。(伤感眼神)
服务员:大娘您现在才四点半,你呆会出去吧,您孙女女婿来了,我进来叫您。
老人说:不用不用,我溜达溜达。
自言自语:整天呆在这个屋子我真闷了!说着就站在了大门口,电话响“韩国的电话”
妈妈我是顺基,您身体还好吧,今年我们还是回不去了,明年我们一定回去过年,我已经嘱咐孙女去接您了,他们到吗?
老人说:“你放心我身体很好,孙女早上来电话了,说下午来我接我了,我都想我的重孙子了。她一定又长高了,你们忙就先忙吧,不用惦记我,养老院服务很周到。就是有时有点寂寞,想你们呀!如果方便就回来看看我吧!(带哭腔)你们在外面要好好保重身体,钱不是一天挣的,身体还是很关键,自己也要多买点营养品。电话那边女儿哭泣声,您也要保重,祝福您身体健康。明年合同到期我一定回去。
姥姥:我很好!平时干活多穿点!好了,别聊了,电话费那么贵!过年了妈妈祝福你们全家健康!
放下电话
老人眼睛呆呆的看着电话,老人擦擦湿湿的眼睛自言自语的说:我是真想你们呀,我都八十多了,真希望你们都围在我身边咳。咳!
来回蹒跚的边走边眺望着。。。。
陆续看到其他的老人被接走,跟她打着招呼,旁边表显示四点40 五点到了。。老人看看表,望望。。自言自语的说。。单位又加班了。。孩子忙!
五点十分。。。
老人:“一定去接我的小重孙子去了。。小淘气,,,真可爱!老人的手有点抖,她整整衣服,把围脖又围了围。
五点二十老人有点冷了,她拄着拐棍有点颤抖。。眼里有些茫然和失落。。:不自信的问自己,难道忘了?
自言自语的说:不会不会的,一定是忙!人老了,到哪都麻烦。。。
电话声。。。小朴你和姥姥到哪了,甲:我忙晕了,刚下楼,正往她那走呢!
媳妇电话:你真是的,你怎么这样呢,每次说接姥姥,她总是提前出来,你就应该提前去接,早上不是跟你说了吗,快点吧,别把姥姥冻坏了。
甲:我知道了,我开车了。,别唠叨了,我知道我错了。
表显示五点三十
老人站仍然站在门口。。甲下了车
小朴迎着上去愧疚的说:姥姥您在屋里等我就行,天这么冷,都是我的错,忙的都过头了。把您冻坏了吧!他忙着脱下外衣给老人披上。
老人眼睛里显现喜悦的心情笑着说:没事我不冷了,我出来溜达外面空气好,要回家了我心里可热乎呢!
小朴流下了愧疚的眼泪说,姥姥我们回家过年!
老人给她擦掉眼泪,孩子没关系我知道你们忙,你这不来了吗。走走我们回家过年。。。过年了!不哭!开心过年了!
甲搀扶着姥姥走向台中说: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关爱今天的老年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姥姥微笑的拍拍孙子的手一同走下。。。
诗歌《为普天下的母亲歌唱 》
我多么想拉近天上的星光
我知道那最亮的一颗
闪烁的一定是您的慈祥
那双舐犊情深的眼睛
那眼神里大写的爱字
曾经注视着我一步步成长
我不敢想象,没有您近距离的注视
我的心会多么痛苦迷惘
此刻,我多么想
像儿时那样
叫一声:妈妈
乖乖地站在您的面前
让您看看我想念的模样
我多么想托住西下的暖阳
我知道每一缕阳光中
都有您给我的信心和力量
每当太阳升起的时候
那七彩的光辉
就洒满我生命的河床
我不知道,失去您的照耀
我的世界将会怎样
此刻,我多么想
像年轻时那样
叫一声:妈妈
依偎在您的肩头
向您倾诉生活中的幸福和向往
我多么想抚平您经历的沧桑
我知道您的每一根白发
凝聚着多少含辛茹苦
您的每一丝皱纹
蕴涵着多少雨雪风霜
看着您年轻时俊秀的照片
我虽然知道岁月如流水,但是
我还是天真地这样想,这样想
此刻,我多么想
篇三:关爱空巢老人活动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主旨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爱空巢老人的生活,对于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尽可能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志愿者们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以推动“关爱行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活动时间:
2013年6月28日上午九点
三、活动地点
XX社区空巢老人
四、活动原则
1.以人为本,尊重自愿。
以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空巢老人”为重点,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对已雇用人员照料而不愿意结对帮扶的空巢老人,尽可能尊重他们的意愿。
2.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志愿帮扶活动,真正实现了解心声、排解忧虑、解决困难的帮扶目标,为不同需求的空巢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
3.突出重点,优先服务。
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服务形式,优先为困难空巢 老人提供关爱志愿服务,让孤寡老人感受关爱,体会亲情。
五、活动安排及内容
9:00志愿者们集体到XX社区空巢老人家中。
9:20料理家务、打扫卫生等。
10:00心理抚慰,陪老人聊天交流,给老人讲故事、读书读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空巢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
10:30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每位老人办理一张服务卡并建立档案,之后为空巢老人进行免费体检。
11:30表演节目、送上慰问品、与老人合影并向老人道别。
六、工作要求
1、完善机制,着眼长效。
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作为一项长期工作,不仅要形成热潮,更要着眼长效。总结推广经验,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建立检查督办制度,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进行督查考核,保证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2、宣传引导,典型引领。
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及时报送“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系列专题信息,加大对关爱空巢老人工作重大意义的宣传,广泛宣传无私奉献、关爱老人的感人事迹。
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 并且年轻家庭呈现出举家迁移的趋势, 而许多老年人独自留在了农村。加上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 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 人口老龄化加剧, 大量的农村空巢家庭便随之产生。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 老年人独居的一种现象, 其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家庭的代际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即父母和子女在居住上开始分离。〔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我国老年空巢家庭迅速增长, 占比已达31.77%。大量空巢家庭的出现, 带来了“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笔者在参与近20个县的第二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规划中, 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做了深入调查, 发现大量的“空巢老人”面临经济保障能力弱、生活照料缺乏、心理孤独等问题。为了切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权益, 提升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质量, 本文对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以期为问题的解决做出有益的探索。
一、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
1. 经济保障能力弱
经济保障能力是决定“空巢老人”物质生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农村“空巢老人”不像城市老人有固定退休金或社会养老保险, 他们大部分经济来源是自己的劳动收入。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 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导致其经济收入较低。同时, 由于年龄偏大, 劳动能力下降, 使他们的农业劳动主要解决口粮问题, 而没有余力转化为现金收入。子女赡养也是“空巢老人”收入来源的一部分, 但农民工本身也是城市的弱势群体, 他们承担着城市的高消费生活与子女抚育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 用在老人身上的钱也不会太多。因此, “空巢老人”的经济供给大多处于“低收入、高风险”的状态。
2. 生活照料欠缺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养老模式, 至今仍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青壮年子女外出务工甚至举家迁徙, 导致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只有自我照料, 在需要人照料的特殊时候却没有子女在身边履行照料义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人的身体机能逐步衰退, 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统计, 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 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 健康状况差的占27.2%, 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 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2〕当疾病来临的时候, “空巢老人”自我照料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而这时他们身边既没有儿女的照料, 也因为孱弱的经济保障能力难以请他人代为照料。研究发现, 2009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 约948万人;在他们当中, 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 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 占52.3%, 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9%。〔3〕
3. 精神慰藉缺失
对老年人而言, 物质养老只是养老的一部分, 精神养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与物质匮乏相比, 精神慰藉缺失对很多“空巢老人”而言是一种更大的伤害。〔4〕由于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普遍偏低, 且经济能力有限, 他们自身通常没有丰富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农村老人打发日常闲暇时光的方式大多为一起聊聊天、打打牌, 很难扩展像旅游、体育、跳舞、读书等城市老人有的兴趣爱好。部分老人宁可选择下地干活和庄稼“说说话”, 借此掩盖心中的孤寂和转移对子女的思念。农村“空巢老人”中, 有孙辈的或者有配偶的, 他们在精神上还有依托, 孤独感要相对弱一些。对于丧偶或独居的老人而言, 精神慰籍的缺失更加严重, 很容易患上抑郁症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同时, 受观念、经济能力、财产分配、子女反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独居老人的再婚也是很少见的。总之, 农村“空巢老人”现在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和亲情慰藉。
4. 社会保障缺乏
子女外出打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 而规范、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这使得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不得不处于一种“自我养老”的状态。目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还存在保障水平偏低、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社会养老保险尚未成为农村老人可靠的养老保障。同时, 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比较落后, 农村“空巢老人”还难以依托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会化养老。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出现的原因
1. 社会变迁导致传统养老观念淡化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青壮年及其子女的“小家庭”迁移, 而很少有包含家里老人的“大家庭”迁移, 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承担养老义务的青壮年子女与家庭老人在生活上的分离。随着分离时间延长, 会逐渐削弱父母与子女间的感情, 从而会导致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 弱化家庭养老功能。现代价值观念也对传统养老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是个人主义思潮使部分年轻人不愿牺牲个人利益留在家庭赡养老人, 从而逐步冲击中国传统“孝”文化;二是经济至上思想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经济地位逐步下降时其家庭权威和生活地位也逐步下降。〔5〕
2. 养老模式转型过程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 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也体现出鲜明的二元特征, 导致城镇养老保险水平远远高于农村地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度设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只是实现了制度全覆盖, 但现实运行中并未实现人人都覆盖, 还有不少老人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受益。大量的农村老人仍然依靠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但如今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所发生的剧烈变化, 传统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农村养老必将面临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型。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使其一时难以接过农村社会养老的重任。在这一转型时期, 受影响最大的正是大量的农村“空巢老人”, 他们的养老问题直接暴露在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潮中。
3. 农村社区互助机制不健全
中国农村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 人际交往模式也呈现出“差序结构”,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和生活中的熟人邻里是家人之外的重要养老补充。农民工外出打工具有族群式和区域化的特点, 一个人外出打工往往能够逐步带动整个亲戚族群和整个区域的外出打工。随着外出打工群体逐步增多, 家族亲戚、熟人邻里都逐步向外流动, 很多地方农村已经严重空心化和老龄化, 传统的熟人社会在这种村庄空心化和老龄化过程中逐步支离破碎, 亲戚和邻里的养老补充功能逐步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农村“空巢老人”更加需要一个社区互助机制。但目前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非常滞后, 难以通过社区互助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养老问题。
4. 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加剧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
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从建国初期的35岁增长到如今的74岁, 寿命大大延长。截止2011年末,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人, 预计到“十二五”末, 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人, 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老龄化的情况更加突出。再加上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中国呈现出严重少子化的现象, 使得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 由两代老人组成的纯老年“空巢”家庭的养老困境更为突出。由于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在家庭养老模式下, 农村老人的养老责任落在了一到两个子女身上。这一方面给子女带来较重负担, 另一方面造成老人养老途径单一。一旦子女无力或不愿承担养老责任, 老人的养老问题立即凸显。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各级政府:创新制度, 宏观保障
首先, 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加快整合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将目前实行的分割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资源共享。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前, 要确保在当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下养老补贴的全覆盖和执行到位, 不断提高养老补贴标准。同时, 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确保农村“五保”老人应保全保, 逐步提高“五保”供养标准。
其次, 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保险制度对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加快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资源共享。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之前, 要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标准, 切实解决农村老人“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要扩大报销范围, 把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常用药物纳入到新农合报销范围中, 切实减轻老人的医疗负担;要简化参保和报销程序, 提高保障水平, 使农村老人切实实现“病有所医”。
最后, 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提升农村青壮年的就近就业机会和返乡创业机会, 尽力促进农村青壮年能兼顾照管父母与非农就业。要通过新农村建设, 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从第一轮四川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情况来看, 通过民生保障体系建设, 示范片养老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第二轮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的规划, 也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了重点内容, 对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将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2. 基层社区:创新服务, 帮扶互助
在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 基层社区必须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首先, 要提升农村基层社区的养老服务意识和责任, 将基层社区养老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其次, 要营造关爱老人、服务老人的社会氛围, 引导人们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再次, 要建立供老年人集体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积极组织社区集体活动, 引导老人们积极参与, 让老年人感觉自身价值的存在, 排解生活的孤独。
最后, 要建立农村老人互助系统, 加强农村“空巢老人”之间的联系和帮助, 通过统一、简易的社区老人帮助服务热线, 帮助“空巢老人”解决各种生活困难。
3. 家庭子女:恪守孝道, 尽心赡养
对于子女来说, 不仅要对老人承担物质赡养义务, 更要承担好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精神赡养强调对老年人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慰藉和满足, 经济支持与生活照料也只不过是父母希望得到的精神慰藉的一种体现方式。〔6〕不仅要使老人的经济生活有保障, 而且还应关心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让老人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因此, 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思想道德教育,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要充分保障老人的经济供养, 同时尽力保障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要特别关注老人的再婚问题, 作为子女要站在老人的角度, 支持老人“老有所伴”。
4. 老人自身:转变观念, 积极生活
对于“空巢老人”而言, 要积极面对空巢现实, 主动适应社会转型期养老模式的变化, 热爱生活, 主动生活, 老有所乐。一是要积极安排自身的老年生活, 逐步减少对子女的心理依赖;二是要积极参加各种群体活动, 培养自身兴趣爱好, 建立新的群体生活圈, 在群体生活中排解心理的空虚和孤独;三是要主动摆脱心理负担, 在丧偶独居的时候, 积极追求个人幸福, 寻求“老有所伴”。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家庭空巢化中的养老问题[J].南方人口, 2001, (01) .
[2][3]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05) ) .
[4]张秀萍, 柳中权, 赵维良.建立“空巢”老人社区生活支持体系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6) .
[5]刘亿, 吴奇超.经济转型期家庭社会资本与“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 2006, (10) .
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北京纺织厂退休职工罗淑芳(65岁)自从独生女儿结婚搬出家门后,就不得不与老伴“独守空巢”。尽管女儿一家三口也同住北京,但罗淑芳夫妇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还是少之又少。
罗淑芳说:“女儿一家人一个月最多能来看望我们一次,女婿也是独生子,亲家那边也要照顾到,况且年轻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也大,不能勉强。”
目前罗淑芳与老伴(67岁)身体尚且硬朗,两人每月的4000多元养老金,也足以维持日常生活, “空巢”尚未带来实际的困扰。
相比之下,北京东城区的李皖园老太的晚年生活就有些凄凉了。76岁的李老太身患两种慢性病,两年前行动不便后,最基本的吃喝都成了棘手问题。
她说,社区曾经有过专门为老人开设的“小饭桌”(餐厅),后来由于用餐老人越来越少,小饭桌没多久就取消了。“现在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
李皖园说:“女儿也53岁了,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还有自己的家庭要照料。”为了尽量不拖累女儿,李老太的生活是:“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不论是渴望儿孙亲情的罗淑芳,还是需要家人照料的李老太,空巢老人的背后是中国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老龄化困境。
孝道观念逐渐解体,年轻子女责任缺失
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空巢老人屡次成为欺诈案件的受害者,也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另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常见不鲜。
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新二十四孝”,希望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2013年,政府还将子女“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正式入法,以期从法律层面敦促子女履行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义务。
在传统孝道观念逐渐解体、人口流动加剧,尤其对于“421”家庭(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来说,这些试图说服子女在物质和精神上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做法,显然很不现实。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推荐阅读: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06-18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09-18
空巢老人社会实践报告10-22
去养老院慰问老人07-07
养老院三无老人的护理05-29
空巢阅读练习及答案06-17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日记600字作文10-08
关爱老人作文06-11
老人医学专业07-03
农村老人悼词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