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个人贷款政策(共8篇)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在信贷资金的投放上也有所偏重。为推动农村养殖业的发展,国家及地方对于养殖业贷款有一定的贴息补助,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户甚至可享受免息贷款优惠政策。但仍有部分人申请农村养殖业贷款被银行拒之门外,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条件不满足。那么申请农村养殖业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利息上又是怎么规定的呢?请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
农村养殖业贷款申请条件
首先农村养殖业贷款是专门针对养殖农户的一种贷款,如果养殖户自有资金不足就可以申请该贷款。申请条件上需要满足以下几点:1.年龄在18~65周岁之间,且年龄+贷款期限之和不得超过65年;2.在贷款所在地居住一年以上,且拥有固定的住所。能提供有效的身份证明和居住证明;3.身体健康,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4.拥有合法的养殖手续,2年以上的养殖经验以及符合条件的养殖规模、场所及设备;5.稳定的收入来源及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6.无违法行为及不良信用记录;7.银行规定的其他条件。
农村养殖业贷款利息
目前各省市地区的养殖业贷款政策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贷款条件、利率上。目前而言,多大数省市地区的养殖业贷款利率都比较低,一般不高于央行同期贷款的基准利率。部分省市为大力发展农村养殖业,甚至推出养殖业无息贷款的优惠政策。由地方政府贴息,解决养殖户的资金问题。
2012年度我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进行了农村土坯房改造,尔后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获得了政府给予的15000元土坯房改造补助款。这些补助款属于2012年度我家家庭成员的个人所得。
请问:农村土坯房改造按政策所获补助,应否缴纳个人所得税?
读者佟大明
佟大明读者:
你家按照国家政策所获得的农村土坯房改造补助款,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林权制度改革以来,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林业发展,完善林权登记管理和服务,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开设和发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打破了长期以来银行贷款抵押以房地产为主的单一格局,引入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这一新型抵押物,使通常意义上难以估值、难以市场化的森林资源变成了可以抵押变现的资产。所谓林权抵押贷款是指以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林地的使用权,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借款。
可抵押林权具体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及相应林地使用权;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国家规定可以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所有权、使用权和林地使用权。在2013年中国银监会、国家林业局联合颁发的《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林权抵押贷款要重点满足农民等主体的林业生产经营、森林资源培育和开发、林下经济发展、林产品加工的资金需求,以及借款人其他生产、生活相关的资金需求。同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规范和健全林权抵押登记、评估、流转和林权收储等机制,协调配合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林权抵押贷款业务和其他林业金融服务。林权抵押贷款典型的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林权证抵押贷款,农户联保林权抵押贷款,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林权抵押贷款,林业信用共同体贷款模式及信用基础上的林农小额贷款。
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发展及作用历程
20世纪90年代初,林权制度改革的第二个阶段,即林权市场化运作阶段,推动了林权的明晰界定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产权的明晰化使得产权的市场化流转成为可能。于是林地林木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应运而生,而依附于林木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相应处分权(包括抵押权)的设立和流转也应运而生。
1998年8月,人大常委会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建立起林权流转的法律制度体系。2003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进一步推进产权明晰,并且通过《林权证》的发放确保产权的法律有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快对发展林权交易有关的市场配套制度、环境的改革以及相关保障制度的建立。
2004年5月25日,国家公布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该办法的公布与实施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2013年7月16日,7月16日,中国银监会与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银监发[2013]32号——《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可以用合法拥有的林权作为抵押从银行贷款,以满足林业生产经营需要,实现了森林资源向森林资本的历史性转变。
至目前为止,林权抵押贷款的制度基础已基本建立,相关的法律规范也相继出台,为其运行提供了相应保障。而市场的配套环境建设也在不断地推进中,林权抵押贷款已经开启了起步阶段的道路,将在林权市场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林权林权抵押贷款有利于解决林农的融资问题,实现森林资源的长期收益向即期收益转变,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改变森林资产的收益方式;有利于推进林权改革的深化林权抵押贷款是林权流转和市场化的重要环节,其发展有助于促进市场配套服务体系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拓宽农户融资渠道。
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待发展的方向
存在问题
缺乏系统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现有的法律并未对“林权”进行法律界定,林权法律规定的散乱与缺失,直接给林权抵押带来制度性的不确定风险,增加了银行林权抵押规范操作的难度。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限制了家庭承包集体林地使用权的转,也使其不宜作为抵押物。从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各地的政策普遍超出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实践操作也突破了这一约束,林业中小企业将集体林权用来抵押,事实上取消了对受让方的限制,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
贷款期限不适应林业生产周期特点。林业的生产周期长,国家林业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规定政策性银行提供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服务,适当延长林业贷款期限,最长可达 20 年。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林业的经济特征、信贷资金用途、林权证的期限及信用风险状况等,合理确定林业贷款的期限,最长可为 10 年。在实际运作中,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期限大都在 8 年左右,但这两家银行的网点大都在城市,在县以下没有机构和人员。在农村设有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林权抵押贷款,大部分以 1 年期,最长期限为 3 年,不适应林业生产发展需要。
林权抵押贷款的融资成本较高。目前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利息同商业性贷款基本一致,过高的贷款利率会加重林业中小企业的负担,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另外,借款人不但要支付贷款利息,还要承担评估费、登记费和保险费等,综合成本达到 10%以上。由于林业贷款贴息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林业中小企业无法享受林业贴息贷款政策,有的虽然仍得到政府一定的贴息,但是融资成本仍然非常高。
森林资源的双重属性限制林权的行使。由于受到采伐限额指标和流转市场机制约束,我国森林资源资产交易市场正在建设中,受到采伐限额政策的限制造成林木流转困难,一旦债务人无法归还债务,实现林权抵押权时,若无法取得采伐许可证,抵押的林权不能流转或采伐,银行就要面对贷款风险。根据国家需要,可以将一定范围的经济林划为生态公益林,经济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后,抵押的经济林将被禁伐或者被限伐。如果不能解决抵押物的处置问题,就不能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也就不能解决林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发展方向
规范林权评估。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山林调查规划状况,划定若干区域确定林木基准价。这样,既利于专业评估机构提高评估效率,也利于信贷人员把握林权评估的价值。
健全完善林权流转体系。放宽对私有林的采伐限制,对于林权抵押的林木可考虑优先安排采伐指标。提高县(市)林木收储中心的注册资本,从而使其全方位开展林木、林地的收储抵押、担保业务,更好地发挥县(市)林木收储中心在林权流转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建立林业风险补偿机制。参照当前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做法,资金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按年度贷款额的千分之五给予补偿,用于补偿林权抵押贷款的损失。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对如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做了全面部署,2008年是中国认真贯彻十七大决定的第一年,这一年又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距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30年,距农村改革以及全国改革开放也整整3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改革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重大意义。首先,它对文革十年**进行了拨乱反正,恢复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路线,明确了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工作中心的指导方针,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决定的成果。2008年,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将主题重新确定为研究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这尤为引人关注。这么重要年份和重要会议把中国农村改革发展问题作为主题原因有三点。第一,农业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推动全局的改革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发起,30年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而且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这些经验和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通过总结,把农村改革继续引向深入,促进农业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也带动全局,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发展。第二,尽管农村改革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挑战既来自长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体制问题,也来自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比如,中国经过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约束不断加强,耕地越来越少,淡水越来越紧缺,污染越来越严重,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使得中国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面临困难。此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农村劳动力人口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这对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挑战。根据去年年底统计,外出就业的农民有2亿2千6百万人,全国劳动力有7亿5千万人,农村劳动力有5亿零3百万人,如此大比例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所谓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第三,从全局看,十六大所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当年邓小平曾提出,小康社会的建立有两个主要指标,即GDP比1980年翻两番和人均GDP达到800美元。而根据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因此不能够使用平均数的概念,只有中国人家庭基本实现小康才可以称为小康。现在距离2020年只剩下12年,能否实现目标,关键在于农村。2003年1月8日,在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了“两句话纲领”,第一句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问题在农村;第二句话是,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分为六个部分、三大板块,第一大板块是总论,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对三十年农村改革开放进行了回顾、总结和展望。第二大板块对推动农村发展的主要任务进行部署,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即决定里面的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第一项任务是继续推进农村改革,重点加强农村各项制度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第二项任务是在目前国际农产品市场不利变化的背景下,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整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第三项任务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大板块强调,推动农村的发展,需要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从政治上提供保障,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理顺党领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干部建设,农村党员队伍建设三大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以农村层面而言,县以下有3万4千个乡镇,63万个村民委员会,300多万个村民小组,它们的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决定中主要讲了两方面大问题,即如何看待30年农村改革的成绩以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来看取得的成绩:第一,农村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突破;第二;中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有了明显改善;第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有了进步;第五,党的执政地位有了很大巩固。陈锡文主要论述了农村改革取得的前三个成绩。
第一个成绩是农村体制改革所取得的突破。首先,针对人民公社的高度统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包产到户是应该“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议中不断推进。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解决了这一问题,提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党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于是确立了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到后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被写入了宪法。这一重大变化带来了两个制度创新:一方面,破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形成了农村经营体制;另一方面,通过撤社建乡,成立居民委员会,形成了农村基本政治制度即基层的民主政治制度。
其次,进行了农产品统购体制的改革。计划经济时期,农产品短缺,实行的是统派购制,国家分派到每个村的任务必须完成,完成后的可以自己消费,如果还有结余,可以卖给政府或者在市场上进行买卖,属于统购产品的只能卖给政府,属于派购产品的允许通过市场上行买卖。但面临的问题是,属于统购产品的种类数量非常庞大,从1953年开始的棉花统购,1954开始的粮食统购,到1962年总共有240多项产品被纳入了统购范围,1978年还有174项属于统购范围。因为统派购制不能反映市场价格,所以通过这种制度从农业、农村中提出了大量资金来支持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一直到1986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才取消了粮食统购体制,采用订购制度,但依然还是政府定价。到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才明确提出放开粮食市场。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是惊人的,虽然土地减少了,但是粮食的种类品种都丰富了,其原因在于,农产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使资源各得其所,实现因地制宜的生产。
第三项制度改革是提出了有关政府和农民之间经济利益的税费改革。上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中共中央办公厅每年出两份通告,上半年一份,下半年一份,标题为由加强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指的就是征收农村税费过程中的简单粗暴行为造成的农民死亡(主要是自杀)。中央想了很多办法来减轻农民负担,但效果都不大。到了90年代末,中央下定决心,釜底抽薪,对农村地区实行税费改革。1999年,农民可统计的负担有13项之多,总额有1250亿元,4项国家税: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生猪屠宰税,牧业税,共400亿元;8项是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承包土地,要交的三项提留,包括村里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共同生产费,总计200多亿元。“五统”是指农村教育统筹,农村计划生育统筹,农村民兵训练统筹,农村架桥修路统筹和优抚对象补助,共400亿元;另外一项是“两工折款”,即免费劳役,分为两类(义务工和积累工)。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劳动力每年承担25个工作日左右。但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了就业的自主权,因此就出现了用钱代工的现象,这笔款项为100多亿元。关于税费改革方案制定,中央提出了三句六个字要求:减轻,规范,稳定。“减轻”是要减轻农民负担,“规范”是指只允许收税,而不能乱收其他费用,“稳定”是指制度设计好,如果运行通过实验可行,那么这个制度就应当稳定下来执行。第一步目标是规范税制减轻农民负担。实行新的税费方案后,农业税从3%上升到7%,三提五统全部取消,村里的提留改为了农业税正税的附加,附加为正税的20%,即农民总共只需交纳8.4%的税,1250亿元的负担因此减少到600多亿元。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财力的增加,制定了第二步目标,既逐渐降低农业税直至最后取消。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国农业税降到2%,黑龙江和吉林作为试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但最后共有9个省市不需要中央补贴,完全取消了农业税。2005年,农业税又降低了3个百分点,全年共有27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取消农业税。到了2006年,人大常委会经过研究,决定从2006年开始废止农业税条例,从此,农民种地不交税。中国农业税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正式实行以来,至2006年完全取消,整整存在了2600年,这一措施极大的鼓舞了农
民的积极性,也极大的惠及了广大农民。
最后是建立了对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粮食进行补贴,对购买大型农机具进行补贴,以及因能源价格上涨对生产资料综合价格进行补贴,到目前为止,这四项补贴合计1080亿元。
第二个成绩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95亿吨,去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032亿吨。考虑到耕地面积不断的减少,单位亩产增加更快,按播种面积计算,去年单位亩产317公斤,比1978年增加了88%,这种快速发展为畜牧业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成绩是农民收入和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4年,中共中央4号文件做出加快社会企业发展的决定,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同时上世纪90年代起的民工潮成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2004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进城务工的农民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来看,农民工的贡献巨大。这些变化也给农民就业、收入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去年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扣除物价的影响,与1978年人均收入134元相比,年增长率达到了7.5%。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比如社会事业的发展使得与农民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8件大事得到了解决或改善。8件大事中的4件是硬件方面——“路电水气”,即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安全饮水和沼气。从乡村道路发展来看,87%的农村可以通公交班车;关于农村电网,从1998年以来,总投入超过了3000亿元,基本实现了与城市同网同价,现在农村电价是5角7分钱到5角8分钱,比90年代中期农村最高电价的8.05元减少15倍;农村饮水困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现在关键是饮水的安全质量问题,农村饮用水中矿物质含量还比较高,含有重金属和寄生虫。另外4件大事是软件方面——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教育方面,农村教育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全部免费,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生活补助。决定还提出要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卫生方面,从2003年起,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当初的筹资标准为30元,其中农民自己交1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交10元。到了2005年,筹资标准增加到了50元,其中农民自己交1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出20元。2007年又提出将筹资标准增加到100元,并于2008年开始实行,其中农民自己交20元,中央政府和地方财政各交40元。文化方面,农村文化贫乏,国家也在尽力开展三个工程,即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农家书屋工程。农民近年来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农村地区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2008年9月的数据来看,农村共有3550多万人纳入了该系统。以上这些取得的成就是实实在在的,但是不能说没有问题,决定提出了四大挑战和问题。第一,当前农村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以经营体制为例,从制度本身看,其巩固性还有所欠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规定15年不变到规定30年不变,但事实上它往往总在变,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即使制度巩固性加强了,农民依然面临着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农业面临两个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民很难独立抵御这两大风险,从以往经验来看,所有小农为主的国家,都在发展政策指导下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制度,虽然中国农民组织化制度很好,全部归属于村委会,但是村委会更多的是一种内向型、管理型的组织,农民不仅需要这种组织,更需要外向型、经营型的组织,因此,家庭承包经营进行了三十年,农民依然在单打独斗,从200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实行,明确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此外,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完善,政府如果没有引导好农民,提供不全、不准的信息,就会引起生产上的大波动,由此导致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最后,农民还需要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小规模农户,推行机械化是很困难的,国外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实现机械化,就需要实行专业化农机合作,或者由专门的农机服务公司来完成。如果社会化服务发展得很完美,那么农民老龄化也就不是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是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首先,国内资源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自然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农业生产能力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其次,国际市场农产品供给和价格的变化使得我们利用国际市场来调剂我们国内的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挑战越来越大,这些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耕地数据,1996年我国有19亿5100万亩地,到2007年只有18亿2600万亩,11年间减少了1亿2500万亩地,相当于一个河南省的耕地面积(河南省目前的耕地面积是1亿1800万亩,河南省粮食产量大概今年在1千零5亿吨,占全国中产量的十分之
一)。可以预见,城市化、工业化还在进行之中,耕地面积也还会不断减少,目前国家批准的建设用地为每年400万亩,其中有280万亩是耕地,但各地上报的征地指标有1200到1300万亩,而没有获批的征地可能也在进行。耕地面积下降,粮食安全威胁就越大,即使没有直接的安全威胁,也会带来粮食市场价格的巨大波动。前段时间植物油和猪肉价格猛涨的原因,就是由耕地面积的下降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导致的原料价格的上涨。按照去年每亩317公斤的粮食产量,在满足了粮食需求后,我们只剩下7亿5000亩土地,油料、糖料、棉花、瓜果蔬菜都从这些土地里面生产,要满足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这些土地是远远不够的。而解决办法有两个,第一是提高农业农田设施和水平;第二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但是这两点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农产品不够的情况下就需要进口。
第三个问题是城乡收入差距在扩大,农民人均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如果横向比较,那么可以发现农村人均收入还远远低于城市人均收入水平。去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786元,是农村人均收入的3.3倍;而在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是343元,农村人均收入则是134元,相差仅2.56倍。有关专家预测,要真正实现农村和城市收入差距的缩小,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第四个问题是,农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出现了村庄空心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很低,大部分是外出人员打工的收入。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也对农村治理结构的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村委会制定决策的一个基本程序是一事一议,但是因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参加村民大会的人大量减少,于是出现了难于决策和执行的情况。
主要经营范围
一.企业概况
主要经营范围:
A、玉种:主要是翡翠类产品,同时兼营银镶玉、岫玉、独玉、玛瑙、水晶饰品等。
B、等级:全部是天然真玉,这是天精地髓一个重要特点,目的是做到:《天精地髓》就是真玉的代名词,从而区别于其它玉器品牌。
C、类型:主要是饰品小件,以时尚饰品为主,兼顾传统饰品。饰品类产品占整个产品的80%以上。小件是指把件、小摆件、玉章等,是陪衬和点缀,总量不能超过20%,店铺越小,小件类产品越少,甚至为零。具体采取那种比例结构,要根据店铺规模及区域特征,配货时由配货员根据情况确定。
本企业前景;
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以发现佩戴玉饰的人越来越多了。基于辟邪安命、健体延年、求财祈福、装扮靓丽、收藏升值、以及寄托君子精神等各种目的,爱玉、求玉、赏玉、佩玉、玩玉、藏玉等已蔚然成风,玉饰品市场可谓水涨船高、潜力巨大。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市几乎都没有专业品牌玉店,大中城市仅有的少量品牌玉店,面向的都是高端群体,定价奇高,一般百姓很难接受。低档及地摊店铺,虽然价格较低,但产品质量及真假玉难以保障,一般消费者不敢购买。我店“件件皆为真玉、款款皆为精品、面向百姓消费”,因此,开家真玉专卖店,不但可以填补当地没有品牌平民玉店的空白,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垄断经营,摄取独家暴利。
产品品种比较全,既有传统题材,更有现代时尚饰品。材料方面:既有高档翡翠、白玉,又有中低价位的独玉、岫玉、银镶玉和天然水晶、玛瑙等。产品全面覆盖摆件、挂件、玩件、手镯、首饰、项链、头饰、腰 饰、脚链、耳饰、手链、手机链、包链、车挂、玉制礼品用品以及自我创 意制作的散件等。件件皆为真玉、款款皆为精品,并配有国家权威机关颁 发的鉴定证书。价格从几元、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 费需求。使顾客无论出于求情、求婚、求靓、求友、求孝、求官、求财、求福、长寿、健康、转运等任何目的都能满足自己特定的心理诉求。
我们一方面经营的是玉,更主要的是经营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玉文化,而且要把玉文化用更时尚、更现代的元素赋予新意,使顾客无论出于求情、求婚、求靓、求友、求孝、求官、求财、求福、长寿、健康、转运等任何目的,在我们店里都有适宜的产品,都能满足自己特定的心理诉求。这是我店核心竞争力,是其他品牌无法达到的境界。
与每天都在贬值的大众消费产品不同,玉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储藏量十分有限,价格每天都在上升。以翡翠价格为例,十年上涨二十多倍,且还在大幅上涨。
因为,“黄金有价玉无价”,所以开个玉饰店前景是非常大的!
企业类型:
l零售批发
二.创业计划作者的个人情况:
以往的相关经验;
1999年6月在榆次区橡胶制品厂下岗。
1999年8月---2003你在安宁大街投资3万经销沙子.水泥。
2003年3月在新建路130号投资5万注册《晋中市宇权音像制品销售中心》,为个人独资企业。
教育背景,所学习的相关课程;
1986年7月毕业于王湖中学(初中)
1993年3月企业电工技师培训
2008年6月SIYB创业计划培训
学习了
1评估自己企业的市场.2学习企业不同的法律形态以及特点,并且学会选择自己的企业适合那种法律形态.3知道那些法律和自己企业有关,该承担那些责任,以及工商行政登记和依法纳税.4经营企业必须给自己的企业投保.5启动资金的预测.6制定企业利润计划,预测销售收入和成本计划,争取企业利润最大化.7怎样制定企业现金流量计划.8申请企业贷款需要那些程序。
9懂得经营好一个企业,还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改善经营。使企业更具有成功和赢利的希望。
三.市场评估
目标顾客描述;
本店适宜所有的消费群体,因为:玉是有文化有灵气的特殊商品。每一件玉产品都赋予了一种文化上的特殊含义或寓意,如一个传说、一个典故、一首诗词、一个宗教上的庇护或渊源等。目的是让顾客诉求一种心灵上的渴求和愿望,从而使每一件产品都有特定的适宜群体。顾客无论基于求财、求富、求官、避邪、平安、转运、尽孝、求学、求子、求婚、求情、示爱、求美、求靓、求友等任何目的,在本店都能形成强烈的精神诉求,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市场容量或本企业预计市场占有率;
由于本店适宜所有的消费群体,按榆次区30万人口算,每人每年消费1元就30万元所以市场容量非常大,本企业预计一年后市场占有率10%.2年以后市场占有率30%。
市场容量的变化趋势;
如今,漫步城市街头,可以发现佩戴玉饰的人越来越多了。基于辟邪安命、健体延年、求财祈福、装扮靓丽、收藏升值、以及寄托君子精神等各种目的,爱玉、求玉、赏玉、佩玉、玩玉、藏玉等已蔚然成风,玉饰品市场可谓水涨船高、潜力巨大,预计市场消费将以每年10%----20%的速度逐年增加。
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
1开店时间长,有丰富的经验。
2有固定客源。
3店址选的比较好。
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服务不好,没有把顾客当成上帝。
2产品价格偏高。
3没有很好的广告宣传。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
1本企业为北京7000 年和田玉晋中唯一加盟店。
2本企业有北京总公司的优秀盈销策划精英免费提供市场调查,指导选择适合的铺位;免费提供装修方案和经营培训;指导开业。
3后期完善托管,全程指导店铺经营,总部广告费、装修费支持;节假日统一促销。
本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主要劣势
1规模比较小。
2暂时没有固定客源。
3店址没有竞争对手的好,但是通过总部强大的广告支持,把劣势变为优势,做到酒香不怕巷子深。
“我想开一个超市,只要有一个好的项目就可以向学校贷款。学校可以当作股份入股所以请帮我策划一下这个项目”
以学校为单位的项目太多了;要看学方给你的分类性政策了:
1.服务类:综合性商店、为学生提供服务打印、照相、就业咨询、招待所、饭店、超市这几项为来的快,效益好,因在学校范围有利的自然人头资源。
2.产业性的是在校外或校工厂性的基础上拓展项目,来料加工、就近就地可开发性的项目,也只能是中小行的,因用人是本校的还是让你外聘看情况而定了;
3.学校方能提供多少资金关健所在,一般小的30-50按1所述够你忙的了。百万以上的项目产业行,我这也还真有为“有实之士”开拓新领域;给“项目”投资者找个好老板!的项目推荐(另议),以上提供你参考。
政策解读之“千名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
日前,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和四个配套文件,用17条措施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铺路。今年到明年要重点扶持1500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千名高校毕业生创业扶持计划”,对于缺少资金却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市人事局副局长罗建民昨对这一扶持计划作了详细的解读。“创业就是高水平的就业。”政策规定,凡在成都创业的高校毕业生都将享受扶持政策,这将吸引全国的优秀人才
来成都创业,把成都打造成汇聚创业创新人才的洼地。他表示,该扶持计划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3年内‟由政府全额贴息,且3年内免收人事代理费。”
1.“高校毕业生创业成功(自工商登记注册之日起3个月内正常经营)的一次性给予5000元创业补贴。”
解读:本条所称高校毕业生是指2004年及以后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对毕业生没有生源地限制。申领程序是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向企业登记所在地的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学历证明和工商登记证照,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
2.“高校毕业生创办的企业招用首次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每招用1名高校毕业生一次性给予1000元岗位补贴。”
解读:申领程序是符合条件的企业招收了高校毕业生,可向市、区(市)县就业局提出申请,并提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创办企业本人学历证明、同被招收的高校毕业生签订的《劳动合同》和学历证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凭证,市、区(市)县就业局组织对企业的申请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在履行完一年劳动合同后发放一次性岗位补贴。
3.“高校毕业生在我市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据实际人数放宽到20万元。贷款3年内由政府全额贴息。”
来源: 日期: 2013-03-03
退伍军人的复员就业与退伍军人贷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关注。我们都知道的是,关于退伍军人的安置,国家一直都有优惠的政策。如果退伍军人想要创业或是就业,要怎么申请贷款,再贷款时又可以享受什么样的政策性优惠呢?
对于退伍军人贷款政策,各地具体的安排上是有一些差异的,不过从总体上来说,退伍军人贷款政策是存在很多优惠政策的。比如说,如果退伍军人想要创业(创业在这里是指个体经营或是经济实体),那么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要优先对退伍军人实行予以信贷支持,并且在税收方面退伍军人可以享受优惠。此外,如果退伍军人从事的是微利项目,应当给他们给予财政贴息,最高的时候可以享受无息贷款。
具体来说,退伍军人怎样申请贷款?需要满足这些要求:1.具有贷款银行所在地的当地户口,并且还没有安置工作;2.有创业的意愿。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的退伍军人,如果创建微型企业,就可以享受申请复制贷款以及政府补贴利息的政策了。具体怎么做呢?退伍军人携带本人的退役证,退役士兵企业信息核查表,还有个人的身份证户口本等,到当地政府进行认定,条件符合的话,就可以到当地的乡镇政府、工商部门进行申请了,申请之后带着所有的证明材料,到银行办理贷款申请即可。义务兵退伍后就成为社会普通一员,做生意一般没有什么优惠政策。但如果符合城镇安置条件,并与安置地民政部门签订《退役士兵自谋职业协议书》,领取《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的士官和义务兵,可以享受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4]10号)规定,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保险和相关技术培训业务以及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繁殖和疾病防治业务的,按现行营业税规定免征营业税。对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自领取税务登记证之日起,3年内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凭《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证》3年内免交下列费用:
1、工商部门收取的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包括开业登记、变更登记)、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2、卫生部门收取的民办医疗机构管理费。
3、劳动保障部门收取的劳动合同鉴证费。
4、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涉及个体经营的登记类和管理类收费项目。
在公共政策的理论框架下,政策学习是围绕作为政治科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的“难题”(puzzling)展开的[1]。如赫柯罗(Heclo)认为,政策学习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往往来源于政府对某种社会或环境的激励所做出的“反应中的转变”[1]。P.A.霍尔(Hall)认为,政策学习是一种“根据过去政策的结果和新的信息,调整政策的目标和技术的刻意性尝试”[1]。因此,无论是政府自身面临着政策变迁的内在动力,还是受到外部力量的驱动,政策学习往往表现以发布和实施政策文本的方式,实现对政策理念和政策意图的持续改进。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学生贷款一直在适应性学习中发展。在学生贷款的各种政策工具中,补贴是有力的经济杠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正是由于对补贴的依赖,使得学生贷款与一般商业贷款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是1999年在我国开始试点、200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国家助学贷款,还是2001年前后在部分省份开始试行、2007年以后已经成为主体的生源地贷款,补贴都是学生贷款政策变革的重要内容,并充分体现出政府利用财政杠杆调控金融资源的能力。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文本,容易受到经济规律、教育发展规律的交互驱动,是政策制定者和分析者必须注意的问题。笔者通过有关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文本的回溯,展示其政策学习的背景,并在考察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炼出其政策学习的特点,以期丰富研究者和决策者对教育政策演化的基本认识。
二、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演进历程
本文采用的“数据”源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教育部、全国学生贷款(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上1999到2011年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关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文本。通过反复核对数据间相互引用的回溯表明,本文已经收集到中国全部的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文本。
(一)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发起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免费上学”逐步退出我国的公共政策视野。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个人缴纳一定比例的学费,已形成广泛共识和政策议程。但是,学费使得家庭贫困学生难以负担,高等教育资助体系迫切需要以“学费+贷款”模式,取代“免费+助学金”模式。1999年6月,我国在北京等8个城市试点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在贷款方案的六个主要组成部分中,补贴由于利益错综复杂、牵涉面广,已成为公认的政策难点。在当时出台的方案中,简单实行按学校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贴息50%的政策。此后,除了对贴息比例进行调整外,按学校隶属关系进行补贴的方案始终未有改变。2004年6月,我国实行国家助学贷款的新机制,即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贴学生在读期间的贷款利息。同时,该机制对2001年以后在浙江、湖北等省份开始试行的生源地贷款补贴政策进行了规范。
理论上,政府提供的补贴使学生只需部分偿还所借贷款,在财务可持续的角度上,则表现为学生贷款的资本金只能被部分地回收,未被回收的资本金数额则体现了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程度。然而,对补贴程度进行精确计量存在实践上的困境。如:如何衡量学生贷款的经营成本、预期风险和收益,如何确定学生贷款对低收入者的可获得性、可偿还性等问题。这种困境也必然涉及政府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事实上,在教育经济学的文献中,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学生贷款时何者更有效率的研究文献比比皆是,呈现出的结论却往往截然相反。但是,我国的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何者提供学生贷款并非问题的关键,而是政府能否为学生贷款设置出一套合理的补贴机制——既能够鼓励商业银行有意愿为学生提供贷款,而同时又要使他们不会利用学生贷款天然的“市场失灵”来损害公共利益。
(二)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数量分布
截止到2011年12月,我国政府各部门共发布32项与学生贷款补贴有关的政策,政策发布数量最多的年份是2004年,共有7项,其次是2006年,有4项,其他年份则是1到3项不等,2010、2011年没有出台关于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见图1)。政策数量的变化表明,补贴一直是决策者制定学生政策时重点关注的问题。
资料来源:作者依据所收集资料的统计
根据政策文本的形式差异,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可分为4种类型:意见、通知、管理办法和行政法规。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体系中,以通知形式出台的政策占59%,其次是意见类的政策文本占22%,管理办法占19%,而行政法规类的政策文本为零,反映出政策文本的层次性、权威性还比较低。
(三)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参与部门
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主导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主要参与部门有教育部、财政部、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和河南省教育厅。在全部32项政策文本中,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了9项、参与制定3项;教育部牵头制定8项、参与制定11项;财政部牵头制定5项、参与制定9项;银监会2003年成立后,当年就参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制定,共牵头制定1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开发银行牵头制定5项、参与制定4项;河南省教育厅2004年正式参与,共牵头制定4项、参与制定5项;总参谋部2009年正式加入。
从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部门间合作来看,由单个部门出台的政策为12项,占38%;由两部门联合出台的为8项,占25%;由三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为9项,占28%;由四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政策为3项,占9%。可以认为,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多部门的参与才能完成,这说明我国高校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制定过程中部门之间的会商与协调的重要性。部门联合制定补贴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对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执行内在地形成了一种体制化、结构化的制约。
(四)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目标的演化
学生贷款补贴作为一种可供政府遴选的政策工具,需要服务于更高层次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本扩张目标。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表明,我国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目标在1999-2003年主要在于扩大学生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着眼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的重构与优化,在2004年实行新机制以后有了新的发展,开始注重学生贷款的社会效能。
在第一阶段(1999-2004年),学生贷款补贴的政策目标是:发挥补贴的财政杠杆作用,直接以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杠杆,理顺国家、高校、学生、银行等利益主体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商业银行积极发放学生贷款,加快以学生贷款为主体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形成。
在第二阶段(2004-至今),除继续发挥补贴的财政杠杆作用外,决策者还希望通过学生贷款培养大学毕业生这一优质客户群体。同时,利用财政补贴促进学生贷款与个人诚信体系的良性互动,形成约束学生贷款各方的失信行为,提高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意愿,为我国全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切入效应和示范效果。
(五)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的演进
为实现既定的政策意图,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的支出能够产生足够大的杠杆效应,即政府只需要在自身财力可以承受的水平下支付最小的成本,就能实现学生贷款的最优规模和理想覆盖面;另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杠杆效应差异,政府需要决定不同政策工具之间财政支出的最优结构,即财政支出水平和杠杆效应之间要形成最佳匹配。
自1999年以来,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到2012年5月为止,我国学生贷款包括高校发放的学校贷款,商业银行发放的“校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信社发放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三种形式。其中,学校贷款的发放额度和覆盖面非常有限,学生毕业前必须偿还完毕,而且没有补贴。可以预计,学校贷款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将会完全退出我国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因此,我国目前只在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使用补贴的政策工具。
1. 财政贴息(1999年起)。
我国学生贷款一直实行财政贴息,只是补贴的时间(从整个贷款期间缩小到在校期间)、范围(从贴息50%到全贴)发生变化。总的来说,贴息一般按贷款的发放金额计算,便于计算和执行,且能显著减轻学生贷款的偿还负担率。然而,相比较而言,财政贴息却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贷款的偿还与回收,这是因为我国目前财政贴息的比例、方法都是在贷款之前确定,并不与学生后来的还款行为相挂钩,贷款拖欠、偿还与否都可以获得相同额度的财政补贴。
2. 税收优惠(2000-2004年)。
税收优惠有呆坏账税前核销与免征银行所得税两种方式。2000年,我国政府规定商业银行经营的国家助学贷款,如果由于学生违约或拖欠而产生的呆坏账,按实际发生额在所得税前核销。对贷款机构来说,税前核销呆坏帐相当于应纳税额的减项,直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纳税负担。2001年我国政府又出台免征学生贷款的利息收入营业税的规定。在实践中,无论是呆坏账核销,还是免征银行所得税,补贴的力度都很小,未能有效激励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意愿,难以实现刺激贷款供给、扩大覆盖面的目标,唯一的优势是政府补贴支出较小。随着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施行,两种方式的税收优惠被同时取消。
3. 风险补偿金(2004年起)。
风险补偿金是学生贷款领域常见的政策工具,它可以在政府、学校、银行之间形成合理的分担机制,成为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的鲜明特征。风险补偿金的最初表现形式是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按贷款当年发生额的一定比例(由招投标决定,最高不超过15%)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高校承担的具体比例与各自毕业学生的还款状况挂钩。风险补偿金的引入,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学生贷款的发放金额和覆盖面,而且显著增强了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力度。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介入我国学生贷款市场,对风险补偿金的操作办法进行了微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强化中央政府对风险补偿的出资责任,相应地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根据不断发展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将风险补偿金的出资主体由财政和高校调整为财政和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分担比例也由“招投标”变更为“议标”。
从理论上来说,风险补偿金能解除银行经营学生贷款的后顾之忧,而且可以增强政府对学生贷款的补贴力度,有利于实现学生贷款的目标,是相对较为理想的政策工具。但从政策效果看,政府有可能担心增加的补贴支出超出财力可承受的水平而限制学生贷款的实际发放额,银行也可能会缺少对学生贷款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在动力,产生过度依赖风险补偿金的机会主义倾向。
4. 代偿(2006年起)。
代偿是指财政代替符合条件的学生偿还所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是唯一一种面向学生,减轻学生贷款偿还负担,引导学生从事特定社会和公益事业的直接补贴。2006年9月,我国政府规定,如果借款学生毕业后到特定地域或行业(西部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单位)就业3年以上,国家将以奖学金的方式代替他们偿还学生贷款的本金和利息。2009年5月,我国政府又出台规定,将代偿对象扩大到高校参军的借款学生,由中央财政承担这部分学生的还款责任。从政策工具上讲,代偿政策的社会效果非常显著,能引导学生服务艰苦行业、艰苦地区。但是,代偿不能成为学生贷款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否则就有可能使补贴成为助学金的转化形式,而失去学生贷款的本身功能,同时,这也是政府财力所不能负担的。
三、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的特点
政策文本分析表明,10多年来,在我国的学生贷款补贴政策领域,政府经过快速学习,已经从高校学生资助体系转型“试错”中的无措状态中走出来,通过频繁发布政策文本来调整政策思路和政策目标,明显体现出政策学习的特征。
(一)“教训-吸取式”和“社会学习式”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中同时存在
赫柯罗(Heclo)和霍尔(Hall)都将“教训-吸取式”定义为“从经验中学习”[2],也就意味着一旦在某个领域确定一种先例,那么这种先例就会被用来进一步推动在某个方面与此相似的另一个领域发生某一类似的变化[2]。因此,“路径依赖”影响着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发展,无论是政策目标的设定,还是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文本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以特定“教训-吸取式”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体系层面、部门层面、工具层面和文本层面上,存在着大量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有效的局部知识,需要政府各个部门通过“从经验中学习”来充分利用这些知识,改善政策供给。从1999年开始,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不断创新,其政策参与部门、目标、工具都有新扩展,无不是这些参与部门各自“从经验中学习”后进行知识合作的结果。
当然,“社会学习式”在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中也存在,如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工具中的风险补偿金,就是借鉴加拿大1995-2000年间实行的联邦助学贷款风险分担政策的结果。加拿大联邦助学贷款在此期间由银行负责贷款偿本付息的管理,并承担坏账的主要负担。当贷款进入还款期时,政府向银行支付相当于贷款账面5%的风险补贴金。2004年,我国政府以风险补偿金为核心,建立了学生贷款经办银行的招投标模式,并让高校承担一部分风险补偿金,它试图将传统的财政补贴和金融工具二者结合起来,既可吸取加拿大银行当时出现财务困难的教训,又能吸收美国联邦教育贷款项目“特别津贴”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就是说,既考虑到了政府责任和社会共济性,又考虑到了个人责任和银行财务可持续性。因此,我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风险补贴金源于政策过程外部,体现出政策制定者适应或改变社会的阻力或能力,是一种“社会学习式”的政策学习。
(二)政策学习促进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与其他政策领域的融合
在政策领域,任何政策工具单独使用,迟早都会面临边际效力递减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在于和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发挥政策工具的组合效应和规模效应[3]。自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杠杆干预学生贷款市场、实行补贴政策以来,在政策学习的过程中引导政策变迁的特征非常明显,频繁地将补贴政策与金融工具、教育规划、立法等多种方式组合使用,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贷款目标——“增加来自学生的真正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同时扩大高等教育的参与和学有所成的机会”。一方面,银监会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出来后,大大提高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所需要的财政杠杆、金融杠杆之间的协调性,也使得金融、教育、财政资源的配置更有效率,从而最大程度地将“沉淀”的金融资源转化到具有长远效益的人力资本投资领域。在这个意义上讲,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贷款实现帕累托改进式的资源配置效率过程;另一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过程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各个部门需要进行密切的知识合作,从1999年的参与制定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教育部,到2009年新参与的总参谋部,大大地促进了学生贷款补贴政策与我国金融、财政、教育政策的融合,有效消减了政策工具之间的互相冲突和抵制,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政策学习,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创新是渐进式的,但也发生过政策范式变迁
参考库恩的科学范式模式,政策分析学者提出政策创新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渐进式的,政策在保持基本方向或目标的前提下发展演化,或新旧政策之间保持较大程度上的连续性;二是新旧政策相互转换,即政策范式变迁[4]。从政策文本上看,我国政府制定和实施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根本原理在于:通过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引导居民储蓄参与学生贷款,同时运用财政补贴诱导“沉淀”资金投向高等教育。可以认定,“引导”和“诱导”贯彻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的始终,决策者无论选择何种政策工具,其政策创新都是渐进式的。但是,从2004年起,学生贷款补贴政策背景发生较大变化,政策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路径依赖”,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发生过范式变迁。从政策目标看,从单纯的贫困生资助、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从政策工具来看,财政贴息方法的变更、税收优惠的取消、风险补偿金的招投标、代偿的引入,无不体现政策范式变迁的特点;政策主体方面,学生贷款补贴政策由最初的财政部主导、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参与,已经扩大到国务院、银监会、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教育厅、总参谋部等部门的强力参与。因此,尽管“路径依赖”对学生贷款补贴政策学习有着深刻影响,政策文本的频繁发布使得学生贷款补贴政策表现出真正的范式变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干咏昕.政策学习:理解政策变迁的新视角[J].东岳论丛,2010(09).
[2]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M].庞诗,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313.
[3]黄维,沈红.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绩效、缺陷与可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07(04).
当我们来到医院时,外公手术已做完。医生说手术很顺利,不必担心。妈妈连忙掏出那5000元塞到外婆手里,说:“妈,这些钱留着给爸看病和疗养吧!”外婆将钱重新塞回给妈妈,说:“这些钱留着给孩子上学用吧!你爸的医药费只要400元,我们自己有!”
都动手术了,医药费却只要400元!我和爸爸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外婆看出了我们的诧异,笑了笑,说:“是这样的,我们都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在镇医院住院,医疗费超过100元的部分国家按70%给予补助,自己只要付30%。”原来是这样!“这么说,这次的医疗费节省了700元。”我沉思片刻后说。 外婆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我自信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可以用百分数的知识来解决,100元之外的部分按70%给予补助,我们自付的这400元就包括了100元和100元以外部分的30%。用400-100=300(元),再用300除以30%等于1000元,这1000元就是100元以外的医疗费;然后加上100元,就是外公全部的医疗费用了;最后减去实际付出的400元,就得到了节省的钱了。算式是这样的:(400-100)0%+100=1100(元),1100-400=700(元)。当然,用(400-100=700(元),也能求出节省的钱。”外婆高兴地摸着我的头,说:“还是我外孙女聪明!”
同病房的张爷爷听了也乐呵呵地夸我是个机灵的孩子。张爷爷说:“小朋友,你也帮我算算,我住院的医疗费共计4800元,你说我能节省多少钱?”我心算了一下,说:“爷爷,让我来告诉你吧!先求出100元以上的钱,再乘国家补助的70%就行了。您能节约(4800-100)0%=3290(元)。”
“你真行!”张爷爷听了开心地说,“ 4800元的医疗费,自己只需要掏1510元。俺老百姓有了医疗保险,看病不再发愁了。国家政策真是好啊!”
【农村个人贷款政策】推荐阅读:
个人社会实践总结(农村政策的调研)06-07
农村党员个人总结简短07-04
农村党员个人总结2022年简短07-03
农村信用社个人金融业务07-22
农村个人建房施工协议书10-27
××年农村选派干部个人工作总结09-24
农村信用社个人经营贷款实施细则07-02
农村政策法规06-09
农村信用社主任年度个人述职报告10-12
农村宅基地政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