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计划(共8篇)
【中文摘要】新课改下,在历史教学中,学科专家和教师们尝试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其中之一就是“问题教学模式”。不过,就目前而言,“历史问题教学”的理论还不成熟,而且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误区,尚不能完全达到有效教学的。本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出发,对“历史问题教学”做了界定,对有效问题的相关理论做出阐述,说明“有效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学科依据,揭示出“有效问题教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课堂教学实践,分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及实施有效问题教学的策略,以达到有效教学的。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探索有效问题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英文摘要】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ation, experts and teachers are trying new teaching patterns, one of which is’question-and-answer’pattern.In view of the immaturity of this pattern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it out, teaching aims fail to be achieved.The essay is to give a research about the following two problems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One is to expound the theory of history teaching on the premise of showing the subject feature and essence of this new teaching me...【关键词】历史问题教学 有效问题 问题设计 实施策略
【英文关键词】question-and-answer teaching effective questions questions’ designing implements strategy 【目录】历史问题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与实施4-5Summary
5第一章 前言
8-1
3摘要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8-9
二、研究综述9-13(一)国外关于”有效问题教学”的研究进展9-11学”的研究进展11-13础13-18
(二)国内关于”有效问题教第二章 有效问题教学的理论与学科基
二、”有效问题教
一、问题与有效问题13-15学”的理论基础15-16理论1
5(一)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5-16
(三)(二)有效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影响16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有效问题教学”的影响16科属性与”有效问题教学”16-18题的设计与实施策略18-
2118-31
(四)“建
三、历史学
第三章 历史教学中有效问
一、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二)从教学的角
(一)(一)从史学角度来讲18-20度来讲20-
21二、有效问题教学实施策略21-28
22-24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拉近现实与历史距离效提问,展开师生互动堂动态生成26-2727-2828-
3124-26
(二)进行有
(三)有效处理学生回答,注意课
(四)注意及时反馈,进行有效评价
三、实施有效问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一)在注重探究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务实,落实基础
知识28-2929
(二)要注意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四)(三)历史教育要回归人文精神的培养29-30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活动的时效性30-31结语
31-32
参考文献
32-34
一、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几点不足
1.提问过多或碎问碎答
由于教师对课堂语言推敲不够, 在课堂上经常遇到提问比较随意的情况, 比如“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等。曾经在一次《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开课上, 一位老师拿出一个苹果, 提出了三个问题:“1这是什么? (答:苹果) 2苹果好吃吗? (答:好吃) 3苹果长在哪里? (答:树上) ”下课以后, 跟上课老师交流时, 我说:“你这节课一共问了38个问题。”上课老师觉得奇怪, 说这节课他只设计了6个问题。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各种零碎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 不但把师生之间的互动简单化了, 而且也浪费了学生思考的时间, 这种纯粹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问答往往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2.直观启发性不足
课堂时间有限, 设置的问题要明确直观, 同时富有启发性。也就是不仅要能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 还要能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如《电阻》的教学中, 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材料做导线?”我觉得不如设计成:“为什么生活中要用铜或铝做导线而不采用同样是导体的铁或其他金属线做导线?”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3.针对性不强
有的问题过多考虑了知识的条理性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反而偏离了教学要求, 没有紧扣主题。所谓问题的针对性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 过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过易也会使其产生懈怠的心理。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坡度, 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 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4.开放求异程度不够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思维的连贯性, 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打断他们的思路, 以保证其能冷静、有效、连贯地考虑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 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类似问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全面思考,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的策略
1. 教师的问题引导应体现过程性、趣味性、想象性
问题设计要精, 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 流于形式, 耗费时间。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 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比如:学生在理解“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时, 提出问题:“初中我们用‘路程 / 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现在有用‘位移 / 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是不是哪个错了?”此时我知道如果只从概念上来理解显然效果不好。我提出了两个问题:“1甲、乙两位同学从学校到电影院, 甲乘汽车从公路走一小时后到达, 乙步行从小路走50分钟后到达, 那么甲、乙两人谁快?2甲、乙两位同学参加校运会800米比赛, 结果甲先到达, 那么甲、乙两人谁快呢?”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具体运动过程中, 位移较为关注运动的结果, 路程更为关注运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不但理解了位移和路程的概念, 对以后学习具体的运动形式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思维的特征, 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2.教学问题设计应创设静思的情境
物理许多成果是在静思中产生的, 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培养也需要默想, 教师应设置一些能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如:在学过“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后, 我提问:“外电路的电阻R变大, 路端电压U变大, 而干路电流I变小, 那外电阻R上的功率如何变化呢?”学生在试用了P=I2R, P=U2/R, P=UI这几个公式后发现都不能解决问题, 原因都是因为有两个变量。我又做了提醒:“数学中如何来处理有两个变量的函数呢?”此时有一些同学立即醒悟:把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来表示。在这个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还会遇到表达式分子、分母都出现变量的问题, 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顺利应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了。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 (即最近发展区) , 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 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 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总结出“当外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 电源的输出功率即外电路的功率最大”时, 我又提问:“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的阻值却远大于电源内阻呢?”此时学生对电源效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 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 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 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是新的, 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上有创新, 而是引导他们在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模式上有创新, 也就是我们并不期望中学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 但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 问:“小朋友们, 你们想一下, 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内, 小朋友们说出了二十二种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 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 没有一个同学发言。大学生真的全部失去想象力了吗?不是的, 这个问题可以反映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经过多年教育, 学生们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 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 他们揣摩不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所以不敢贸然回答, 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 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 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们不但要向学生提出问题, 还要求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 也可是以学生问教师答, 也可以是学生相互问答。教师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本条件。但问题的设计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的, 教师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在教材的关键处, 一定要设置在教材的疑难处。教师通过问题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 不管课堂讨论的气氛有多热烈, 那都是教师为了解决问题的形式和手段。同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
总之, 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 会问才是会讲, 会对话才是会启发, 能变通才能有创新。如何提问题, 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化学新课程 问题教学 设计方法
问题的解决始于问题的提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断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形成敢于质疑的个性。“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激发其智慧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激发出来。
一、“问题教学法”应用在化学教学中的理论基础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和人的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密切关系。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思维的过程;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得到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等品质得到锻炼、增强。人在解决问题时,才有意识地运用记忆,调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问题的解决,人们巩固、丰富了知识和经验,加深、充实了对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认识,促进了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根据陈爱苾主编的《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一书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显然问题教学法强调问题解决的过程,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体参与的探究、发现。关注主体在问题解决后的情感体验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
二、“问题教学法”在新课改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要让学生去体验,探索,感悟……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如在学习《石灰石的利用》一节中问题设计不一样,效果大不一样:
1.生活中,常能听到人们说起“石灰”,你知道这是指什么物质吗?你还知道哪些名称中有“石灰”的物质?请列举出来,和同学们比比看,看谁知道得多。
2.石灰石是一种常见的矿石,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有关石灰石的知识。请将你知道的关于石灰石的性质、用途等方面的知识列举出来,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物质也含有碳酸钙,能收集一些相关样品吗?怎样通过化学实验检验你收集的样品是否含有碳酸钙?你的设想是怎样的?
4.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
5.你知道手工艺人是如何在薄薄的鸡蛋壳上雕刻出形象生动、姿态各异的花鸟鱼虫吗?
6.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
7.林则徐怎样虎门销烟?
适度的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二)适时转变为以学生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灌输给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鼓励提问,促使学生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学生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真实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的最有力的驱动力。
三、如何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一)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使师生互动贯穿课堂本身。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营造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点拨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如在教学《酸性溶液与碱性溶液》一课时,让学生联系生活提出一些问题与发现问题:
1.杨梅是我们苏州东、西山的特产,你一般挑紫色的杨梅还是红色的杨梅吃呢?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酸是一种味道,请举出几种带“酸味”的物质吗?
3.在上册第二章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我们是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
4.在上册第三章学习分子的运动时,我们在实验中使用了酚酞试液,你知道酚酞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吗?
……
(二)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不易在课堂上包办,而应把时间、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自学思考,提出有独到之处的问题,更使人惊喜的是通过讨论学生常常能想出比老师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基础上,归纳出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选择的思路:
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必须考虑:①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固态与固態或固态与液态或液态与液态,中学实验中一般不会出现气态与气态物质反应制备气体的情况);②考虑反应条件(是常温下反应还是加热条件下反应)。
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是由气体的性质决定的。不易溶于水的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密度小于空气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气体反应的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任何成分反应的,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仪器,组装成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室装置。
学生因为自己参与其中,问题的提出又与实验相关,就必定会在实验中更细心以求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将实验的情趣与提问的情趣无形中联系在一起。同时经常通过这样的练习,就慢慢养成在习惯中寻找问题的一种思维定势,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三)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实质是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急于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有了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和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前,应该根据知识的结构、课堂内容讲述的进度、学生接受的程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提出相关问题,学生顺其自然地思考,不露痕迹,一气呵成。
(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 付建国
【设计理念】
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页例
11、“做一做”,第34页第1到4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喝牛奶吗?大家知道牛奶是从哪里来的吗?你看奶牛多伟大啊,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香甜的鲜牛奶。正因为奶牛可以产生这么多的利润,所以商人们看准了商机,来到草原上选合作伙伴来了(课件出示草原 商人)
经过一轮的初选,最终选定了两家进行pk 张燕家的代表张燕出场了:我们家选用的是“中国黑白花牛”,是荷兰荷斯坦牛和中国的黄牛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品种优良。
还没等她介绍完,王林家的代表就忍不住了。我们家的奶牛是英国纯种的奶牛,品种和产量都很不错。
我们的商人犯难了,你们愿意帮帮他妈?
师:很好,我们今天就一起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情景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关键这样引入让学生更能理解归一问题在生活的重要性:在比较数据时更方便,从而把数学和生活自然的联系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
王林:我家4头奶牛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师:同学们,现在能比吗?那要算出什么才能比呀?(毎头牛或羊毎天的产奶量)
【设计意图:由不好比较,到找到比较的方法,从而感受归一的必要性】(课件给两种数据加上问题)
王林:我家4头羊8天的产奶量是256千克, 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张燕:我家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毎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师:好了,现在总算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先来看看王林家的纯种英国奶牛好吗?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要求每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能不能一步算出来,如果不能,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尝试计算。
请同学们根据讨论的结果在练习本上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看谁能用出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方法(板书:列式解答)。
(1)解决问题1 ①先算出4头牛1天的产奶量,再算出一头牛一天的产奶量(课件出示 用图示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256÷8=32(千克)32÷4=8(千克)
②先算出1头牛8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牛1天的产奶量(课件出示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画线段图示注意强调把总量“平均分” 256÷4=64(千克)64÷8=3(千克)
(课件呈现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③ 4×8=32(份)256÷32=8(千克)
利用前面的线段图很容易就找到了被平均分成了32份,其中一份表示1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
【设计意图: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初步学习了解决归一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为下面学习小数的归一打好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采取了两种方法帮助同学们分析数量关系,1:画实物图 2:画线段图。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清晰的展示出来,对部分理解力稍差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2)解决问题2。
师: 很好,我们再来看看张燕家的牛,好吗?先读读张燕带来的资料,找找其中的数据,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上周”代表的是什么?有几天你知道吗?
也就是张燕家3头奶牛7天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同学们可不能把这个隐含的条件给遗漏了哟!同学们单独列算式,并思考你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能用不同的方法试着来解决吗?
(教师巡视,和同学交流,听听他们对量的描述)
同学们说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①先算出3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3=73.5(千克)73.5÷7=10.5(千克)综合算式220.5÷3÷7=10.5(千克)②先算出1头奶牛7天得产奶量,再求出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 220.5÷7=31.5(千克)31.5÷3=10.5(千克)综合算式220.5÷7÷3=10.5(千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能用线段图来画一画,想一想怎么样用线段来表示题中的数量
(让同学在展示台展示一下,并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画 注意观察同学们平均分了没有)
现在咱们来看看我们的数据
生1:1头英国纯种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8千克
生2:1头中国黑白花奶牛1天的产奶量是10.5千克 现在能能帮我们的大商人选一选和谁家合作了吗?
【设计意图:数据是死板的,而数学是灵活的,只有把死板的数据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生活,数学才能再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很容易就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了】
3.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1)找出已知条件,(特别注意隐含的数据)读懂问题(2)分析数量关系(3)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根据板书总结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巩固练习
师:这节课大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下面老师就来考一考大家。1.(课件出示填一填)思考后口答
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第二步求的是
2.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题,并思考你从题上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想想要解决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可以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 思路:(1)可以先算平均每人用了多少水.(先算除法)(2)也可以先算出一共要用多少元?(先算乘法)
(3)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四、总结
语文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基于如此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不再是以讲授知识为主导,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方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问题驱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正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有效体现。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设计
关于问题的定义,心理学家对此的表述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认为所有问题都包含三个基本的成分——给定: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障碍: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达到目标状态[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要有具体的目标和相关的条件,为了达到这一个目标要有一定的激发思维活动的障碍。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教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即学讲课堂上师生共同研讨,提出有效问题,共同建构问题支架,从而实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效推进课堂教学的方法。所谓的问题驱动式课堂, 是老师在课前将本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然后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去完成任务,其间老师做出相应的指导、检查和讲授[ 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问题驱动式课堂的奥义在于让课堂动起来,而驱动课堂活跃的重要力量正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做出好的问题设计,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便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问题驱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语文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发展思维,帮助学生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教师问得少讲得多随着课改的推进,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一些语文课堂设计的问题不科学,要么问题设计出现偏差,问题低效。主要表现在:
(1)、“大石头式”的问题。课堂问题设计年级目标不明确。课堂上不顾学生年龄特点,提问过深,问题难度过大,像一块大石头抛给学生,脱离了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实际水平,学生无从接手,无从回答,不知所云,回答不了。“大石头”式的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挫伤孩子的学习的积极性。
(2)、“散泡沫式”的问题。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像小塑料泡沫,散开来,轻飘飘,没有根基,缺乏思维含量,过于简单。许多提问,学生可以在教材中直接找到相应的答案,部分学困生,只需跟着大部队回答是或不是,无需思考。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无法达到发展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3)、“小碎片式”的问题。有的教师提问,像电脑硬盘的碎片一样,既多又冗杂,数量过多,随意性较强,问题设计不分主次,过于繁琐。“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混淆了教学重点,一堂课问下来,到底解决了什么主问题,学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价值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学界普遍在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语文教师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上海语文新课标说,语文教学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好的问题设计,能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体验,感受与发现,主动地与作者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逐步地形成问题意识,并在对问题的思考,认识,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能在课堂能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解决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的良好学习方式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二)转变语文教学方式的需要
二期课改要求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现实的语文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教师解决的是如何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去发问,去解决,去提高,去成长。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而在英国哈佛大学的门口处也高高地挂着一块牌匾,上面鲜明地写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精辟的观点“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问,是学的前提,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因,可是要如何发问,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看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而在 打造精品课程中,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滋养意识教育的同时,完善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三)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需要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语文课堂品质,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应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因此,“问题驱动”教育对于构建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驱动”教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本文就如何设计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展开论述。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见的课堂提问有三类:一类是随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一类是指向性明确、推导过程一步到位的问题;第三类是有一定逻辑梯度的问题。这三类提问之间存在一个几何型的逻辑递增关系,第一类提问所能形成的知识模型只能是一个点,第二类则是有明确主线和方向的一条线段,第三类则是能够帮助学生建构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提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的作用,而第三类提问模式下的“探究性问题”才是课堂生动又深入的保证。
问题驱动式教学中,我们设计问题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一)遵循问题设计难度逐步加大的原则
人的认识是呈波浪形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的,总体而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会”到“会”的知识状态转化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直观的过程,但让学生能够由“不会”到“会”进行能力状态的转换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简单来说,一个是“授之以鱼”,一个是“授之以渔”。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当遵循难度逐渐加大的原则,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过程中逐渐加大难度,使得学生的知识状态和能力状态都有一个良性的变化,获得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遵循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迁移扩展原则
初中阶段,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可能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一生二,二生三”指的是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学习,而“三生万物”则是更为关键的在此基础上的拓展。“原有知识”指的是哪些知识呢?纵向上,初中的语文知识是和小学时候的知识以及初中低年级阶段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在之前语文知识基础上的升级演变;在横向上,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其他学科知识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设计切入点,一来可以在语文学习的难度上降低,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遵循注意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材施教的原则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贯彻了“人本主义”原则,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核心是要以所有的学生为核心,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也要贯彻这一原则。
在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我们应该先对语文教学知识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语文知识划分成基础性知识和拓展性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学习分为了解、掌握、熟悉和熟知等几个要求,因此,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方面,在课堂环节应当着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照顾到大部分的同学,使他们能够完成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任务;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思考已经课下求知。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有四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交流讨论----问题小结。教师在问题生成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起引导和调控作用。语文“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是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心脏,是重中之重。问题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问”,而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思维的活动,也就是所谓的“驱动”,在“学”的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问题”要真正转化为教学生产力,只有通过学生的“学”(高品质的思维)才能完成。
好的问题设计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在问题驱动教学的问题设计中,尝试采用了以下方法来促进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思维。
(一)庖丁解牛法----触发学生思维的延伸点
语文课堂是一个整体,不能被零散的问题割裂而支离破碎。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主导文本研读、对话的大方向。问题设计应该层次清楚,有主有次,或以点带面,小问题引出大问题,或提纲挈领,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笔者采取结合教学目标的“庖丁解牛法”,即像庖丁解剖牛一样,把课堂的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问题设计上层级分明,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步步为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随着教师的问题设计延伸出去,在文本、作者和学生内心流淌。
我在课前设定好教学目标,问题设置也框定在这个教学目标的范围之内,这是总的一个大框架(牛);然后,我们要设计第一级问题(开始解牛)——“知道了什么”,这一级问题是最初级的问题,以《变色龙》教学为例,第一级问题就是“变色龙指的得是谁?为何而变色?”;下一步,就到了第二级问题的设计——“怎么知道的”,这一级的问题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找寻答案的技能,重在过程与方法,在这一级,我们可以追问诸如“作者是怎么讽刺这个人物”之类的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方法的问题;然后在这一级问题的层面上可以设计一些诸如“①课文中有不少对话,这些对话能像戏剧中的对话一样突出人物吗?②对话中有不少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用?文中提到的大衣有何意义?”之类的小问题;最后,我们开始设计第三级问题——“知道之后有什么用”,这一级问题旨在对所学知识的拓展与应用。如“小练笔:奥楚蔑洛夫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不料,迎面遇见将军的哥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发挥你的想象,模仿文中的语言描写,写下这一场面”这三级问题的逻辑内核是“由浅入深,由内而外”,把握了这几个临界点,在各自范围内再设计一些小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二)穿针引线法----聚焦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牵一发而动全身,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有效的问题应该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通过聚焦学生课堂的思维点,窥“一斑”而引出“全豹”,抓住这一“斑”进行“穿针引线”式的提问,始终围绕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通过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最大限度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讨论探究,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孟子有云:“引而不发,跃如也。”意思是,把弓箭拉开,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这种原则很适合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的点播教育,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有启发引导的作用。
(1)从题目入手 以《煮酒论英雄》为例 针对课题可以提出①谁论英雄?②曹操和刘备说怎样的人是英雄?③刘备说的英雄观和心里想一样吗?④刘备为什么要遮掩?⑤为什么在煮酒时论英雄?解决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刘备和曹操都是当时的真英雄。这样的问题设计能聚焦文章的重难点,同时也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课上得紧凑,而且也更有效。
(2)从关键词入手 以《春风》教学为例,文章第五段“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抓住关键词“别样”,“别样”指的是“有别于那样”。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指的是怎样的体会?起初,作者对北国春风“那样的体会”是不那么美好。北国的春风真就那么一无是处吗?在北国的乡下,作者有了一番独特的经历,产生一些“别样的体会”。别样的,别有一番滋味的体会。具体是什么?“别样”这个“一斑”,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所以,整体、集中的提问取代了那种琐碎、繁复的一个个小问题的不厌其烦地发问,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效度,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间中、在一定的“磨砺”中得到了提高。
(3)从结尾入手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到现在也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进行设问: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三)天女散花法----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点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天女散花”式的问题设计,问题好比花,有计划有步骤地抛出一些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撒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散,促使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以《差不多先生传》为例 首先抛出独特的思考力强的问题,从题目中有什么收获?传记是真实的,差不多先生恐怕不是真实人物,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这个问题较大,思考力较强,学生一时不可能回答完整,接着分解成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学生搭设台阶 ①找出这位先生的肖像描写。发现差不多先生原来是个懒人。②关于这位先生,作者写了哪五件事?为什么要写五件事,可不可以只写1-2件事吗?原来作者是从小事写到大事,从儿时一直写到去世,从不同角度(对工作、学习、生活、生死)表现差不多先生马虎性格③作者对他肖像描写都有变化,但对他的语言描写,为什么总是重复?虽然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人物的机械不变恰恰表现出作者对差不多先生的讽刺。④哪件事最可笑?请牛医为自己治病,运用夸张,荒诞的写法将对这个人物的讽刺达到极点。⑤作者用这五件事,想要表现什么?国人向差不多先生学习,国成为懒人国,⑥他有机会改正吗?周围的人都是懒人,不肯对他严格要求。有了这些小的问题铺设,学生就能深刻体会,为什么用纪实体裁写一个虚构的人物,作者不仅要讽刺差不多先生这个人,更是要讽刺这个社会风气,别人为历史上的真实的大人物写传,胡适为差不多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写传是一种讽刺,这一种人有普遍性,用纪实手法来写虚构的这个人,能警醒国人。
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四)曲径通幽法----捕捉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不能简单地一味地直来直去,时间一长,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味同嚼蜡,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所以,问题设计还要多采用一些“曲问”,因势利导,体现问题的新颖与巧妙,针对学生的回答再继续追问,通过追问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在兴趣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1作为一名读者,你是怎么看待于勒的?(跳读,找出文章中仅有的几个写于勒的片段,看看于勒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认识到于勒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败家子,后来发了财,良心发现想要回报原生家庭,最后还是以破产告终。有了这样阅读体验做铺垫,追问学生2作为他的兄弟,菲利普夫妇怎样看待于勒的?(概读,体会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何行为的变化。交流讨论:他们因何而变?仅仅就是因为金钱吗?)(研读,细细品味菲利普夫妇生活上的言行小细节。再度思考:“躲于勒”是种怎样的选择?)学生既读出菲利普夫妇的势力、自私、冷漠、爱慕虚荣,也读出他们的无奈。读出的不仅仅是讽刺和批评,也有同情和理解。这一系列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螺旋上升,最后思考:作为一个少年小约瑟夫,为什么他看到的和一个成年人会如此不同?(比较“我”看于勒与菲利普夫妇看于勒的不同)长大后,“我”(成年后的约瑟夫)还会如此有同情心吗?揣摩作者的意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体会作者莫泊桑的人文主义的胸怀。
因此,这种“曲径通幽”式的提问,能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五)无为而治法----引导学生思维的质疑点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应该遵循的最高规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其实,教师问题设计的最高境界是通过日常的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想问,会问,善问。教是为了不复需教。教师要敢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做一个高明的“懒”的教师,“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以《威利斯商人》为例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戏剧,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首先学生知道戏剧的核心要抓住矛盾冲突,学生自问: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学生自答:以鲍西亚,安东尼奥为代表的一方与原告夏洛克围绕“要不要割一磅肉?”展开针锋相对的激烈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初步认识主人公鲍西亚,安东尼奥与夏洛克人物形象。但在分析夏洛克时,产生分歧,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凶狠、恶毒、贪婪的吝啬鬼。可有位同学提出质疑:夏洛克,不仅是一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也是一个受害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发形成两组,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一个受害者”,另一组准备“夏洛克,是个残忍、贪婪的吝啬鬼”,每组至少找出五点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研读和合作交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夏洛克:夏洛克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高利贷吸血鬼的典型。他具有贪婪、固执、残酷的本质。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学生深刻感受莎士比亚的人文理想,体会他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这节课教师的“无为而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去质疑,去发问,去解决,去创新,去成长。
因此在问题设计中,教师要提倡学生对课文进行批评性、背离性、分歧性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既丰富审美体验,又深化人生思考。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设情景,运用智慧启迪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们有主动提问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我们更需要将问题意识通过一节活生生的课传达给学生,在不断尝试问题驱动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提问、会问、解答、感悟的各项能力。
五、问题驱动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成效
通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感到,有效的问题能驱动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高效完成,优秀的问题设计有很好的效果和作用。
(一)激发了兴趣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更明确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优秀的问题设计能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兴趣,迸发出学习的热情,拥有积极的学习语文的态度,激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乐于学习,想去学习,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问题是一支激发兴趣的兴奋剂。
(二)提升思维
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主体还是学生自己,黑格尔说的好:“没有人能过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过能过替别人饮食一样。”,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活跃思维,化腐朽为神奇,犹如在学生平静的“思维之海”投入一粒启发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引导学生从开始的被动带入问题空间,发展到主动进入问题空间,最终形成学生主动积极质疑的思维能力,使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问题是一支开启、发展、提升思维的催化剂。
(三)提高语文素养。一堂好的语文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优秀的问题设计能拓展课堂内容,把语文与生活串联起来,相互渗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关心当代生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塑造民族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营养剂。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而好的问题设计是其关键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紧紧抓住“为学习者设计教学”这一点,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双重收益,基础知识与能力拓展并重,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得到自己能够达到的最大程度的学习与成长,培养其语文终身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曼:《打造问题驱动式的语文课堂》,教研天地,2008年4月。
2、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李淑萍:《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问题驱动”策略》,《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2月。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
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重点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
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要求学生接着例题呈现的第一步继续解出这个方程。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解方程的完整过程,核对求出的解,并提示学生进行检验,最后让学生写出答句。ww w.xkb 1.c om
6、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7、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引导学生关注:1)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寻找等量关系,而且一般要找出最容易发现的等量关系;2)分清等量关系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列方程;3)解出方程后,要及时进行检验。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读题,并设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找出了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了怎样的方程,是怎样解列出的方程的,对求出的解有没有检验等。再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
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例1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做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要怎么做,依据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反馈时,要在关注结果是否正确的同时,了解学生是否进行了检验。
3、做练习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要求说说写出的每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别表示哪个数量,是怎样想到写这样的式子的。
4、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突出根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的。
三、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1:西安大雁塔高64米,……
练习设计:
1、在括号里填上含有字母的式子。
(1)张大婶家养鸡X只,养鸭的只数比鸡的3倍少数12只。张大婶家养鸭( )只。
(2)小明课外书的本数比小芳的2倍还多功能8本。如果小芳有X本,小明有( )本。
2、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比一幢普通住宅楼的31倍高3米。普通楼的高度是多少米?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新课 标 第一 网
1、解方程
4x+12=50 2.3x-1.02=0.3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尝试练习
师:刚才的两道题同学们完成得很好,这道题你们还能自己解决吗?试试看。
30x2=360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解这个方程是第一步需要做什么?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一第7题
(1)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你能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吗?
指名列方程,全体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学生自己列方程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2、练习一第8题
引导学生把杨树与松树有关的信息分别列表整理,再结合列表找出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分析熟量关系,是结合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生独立解答,订正。
4、练习一第10题
师学生简单介绍相关天文知识后,学生独立解答。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示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晓玲出生时的身高与体重。
6、练习一第12、13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同桌同学互相检查,再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练习设计:
1、商店运5箱水果,卖出56千克,还剩34千克,每箱水果重多少千克?
2、小光的储蓄罐现有18元,如果每周放进3元,多少周后储蓄罐里共有45元?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习惯。
重点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知道北京的颐和园吗?那里有着迷人的风景,特别是昆明湖的美更是让人难以忘怀,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颐和园有关的数学问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2
指名读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尝试画图,集体交流。
得到:水面面积+陆地面积=颐和园的占地面积
启发:这大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我们设谁为x号呢?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师: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呢?
指名学生了出方程,鼓励学生独立求解。
集体交流解答方法。
追问: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3、师: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方程,与前面的有什么不同?
小结: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我们也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4 、学生独立完成为能够第4页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解方程
2x+3x=60 3.6x-2.8x=12 100x-x=198
师:这几道方程以例题中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解这一类方程时要先做什么?依据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第2题
提示学生要对结果进行化简。
3、完成练习二第3-5题
学生独立解答。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依据了怎样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怎样的方程解决问题?在解答这一类应用题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1、解方程:
25X+45X=210 X-0.7 X=15
2、姐弟共有邮票180张,姐姐是弟弟的3倍,姐姐和弟弟各有多少张邮票?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本课初备 课时 共二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同时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新课标第一网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解方程
18x+2x=60 5x+6x=12.1 6.6x-5x=8
4x-x=24 1.5x-x=1 1.9x+0.4x=9.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选择一题指名说说怎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二、提高练习
1、练习二第7题
出示题目:指名读题
师:这是一道什么问题的应用题?(相遇问题)
你知道小明和小丽各自所走的路程与总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指名说一说等量关系式。
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8题
师:相距182千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这道题与第7题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思考后列出等量关系式并解答。
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9、10题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及等量关系。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5、练习一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订正时说一说是根据那个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的。
6、完成思考题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意见并列式解答。
可提示:甲比乙多跑了一圈说明了什么?
四、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这一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
师徒共加工644个零件,师傅每小时;加工54个,徒弟每小时加工38个。几小时可以加工完成?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引导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理清解题思路。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 、回顾与整理xkb1.com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小组自由讨论,师参与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集体核对。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要求学生选其中一题进行检验)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指名读题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提醒学生用不同的字母分别表示题中的两未知量)
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先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口答)
板书: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要求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检验。
全班核对。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提问:其中印刷费是怎样得到的?
(板书:每本印刷费本数)
完成板书:
制版费+每本印刷费本数=印制画册的总费用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还有没有疑惑的地方?
四、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平均每月长的高度6个月)
练习设计:
解方程:
8.2X-7.4=9 2X+52X=162
32+6X=50 10.5X-7.5X=0.9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方程和应用方程的兴趣。
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寻找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小组讨论:说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指名读题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学生独立列出方程出解决,要求学生写出检验过程。
集体核对。
3、练习二、7
指名读题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先让学生独立算算自己在体育上测试百米跑步时的速度大约每秒是多少米。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蔡丽霞 李荣华 刘 青 查红兰
www.xkb1.com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2009年9月1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三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吴玉桃
教学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能力。
2、使引导学生围绕评价指标客观评价自己。 找出学习中的问题与不足。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课前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
第11题
先让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要画出符合题意的三角形,必须先求出什么?
小组讨论解决后操作。
小组成员交流成果。
课件出示。
第12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割的方法,再动手分一分。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并交流方法。
全班交流。
第13题(课前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测量活动)
首先交流学生课前准备情况。重点考查数据的合理性。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练习设计:
完成相应的补充习题
教后记:
一、问题教学法的程序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 基本形式是讨论, 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
这些问题一般要能体现基础性、启发性、多样性等特点。要把教学目标具体化, 使之成为师生可以共同检查测定的指标, 要体现重点难点, 要适合学生一般发展水平和层次差异。
二、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情境。它包括: (1) 问题情境及其主要成份 (2) 问题情境的分类 (3) 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教学法的创立者总结出一条作为主要的教学原理的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 从而产生问题情境。
三、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1. 必须有概括性的新颖的和未知的东西, 这是问题情境的难度标志。
要使问题具有新颖性, 就不能简单地根据答案直接提问, 必须换个角度, 换个方法, 才能设计出新颖的问题。
2. 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新东西的愿望和需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问题教学法的意义
1. 它有利于学生重视课本,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2. 它有利于彻底改变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学的状态, 变被动
地听为主动地学, 变机械地记忆为主动地思考, 从而使学生学得积极、有成效。
总之, 只要教师遵循问题情境设置的原则, 讲究问题设置的方式, 在教学实践中勤于摸索, 就会使问题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吴宝瑞.高等教育心理学[M].河北人民出版, 2009, 11.
一、诗歌示例《归园田居》
陶渊明不停地在呼唤“归去来兮”,要回到园田,那园田到底有怎样的生活景象一直吸引着他?他对之前的官场生活又有怎样的态度呢?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从诗歌本身出发,有层次地理解并透彻地赏析诗歌内容,走进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问题1:陶渊明用他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园田村居图”?
问题2:描绘这幅“园田村居图”诗人用了哪些手法?
问题3:诗人如此描绘,体现了他对园田怎样的情感?
问题4:对曾经的官场生活,诗人是怎样的态度?
问题5:诗人为什么会有“弃官场”“归园田”的选择?
【问题阐释】这些问题的设计,有以下设想:(1)学生可以很快地理清本诗的层次,抓住“园田村居图”来进行赏析。赏析的同时可以就诗歌写景的方法进行拓展。(2)引导学生进行的诗歌鉴赏要符合认知的层次,鉴赏的顺序——先景物后情感,先具体后抽象。(3)强调诗歌的鉴赏要立足文本,紧扣重要字词。比如“误”“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樊笼”“尘网”“复得”。
二、文言示例《烛之武退秦师》
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只注重对字词、句式的梳理,而忽略了从文章结构出发来整体驾驭文章。笔者认为典范的文言文,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式的理解归纳上,更应该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去引导、鉴赏,从而有益于学生的纵深思维和文章写作。
问题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
问题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问题3:烛之武退秦师之后,晋军如何?
【问题阐释】三个问题很快就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段落结构,也看清了内容的详略,明确了文章探究问题的重点。在这些问题的探讨过程中,课堂就自然生成了。课堂探讨中就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第三段中只有烛之武一人言,不见秦伯语?就此我们对文章的详略和《左传》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技巧展开了讨论,还设置了一个问题,请学生用文言还原出当时秦伯的对话。当学生把秦伯的对话还原出来的时候,大家都特别的激动开心,至此说明我们真的学会了,学懂了。
三、散文示例《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传统篇目,也是一篇经典美文。以前的解读,笔者是从散文的文眼句“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开始入手,谈其写作背景,论其景色描写。这次笔者以问题导入,层层推进。
问题1: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是怎样一幅美妙的图画?
问题2:作者为什么要去曾“日日走过”的荷塘?
问题3:行走在荷塘,作者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他为什么会想起江南的事情?
【问题阐释】开篇第一个问题就涉及到了文章的重点,荷塘美景的精彩描写,就其画面、修辞展开赏析。有了美景的赏析,作者感情的梳理就顺理成章了,在此就可以引入文章写作的背景,巧妙的解释为什么“这几天我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身处忧烦,忆往怀旧。最后展开文章中关于江南之事的难点讨论。
四、小说示例《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传统篇目。必修三仅此一个小说单元,篇篇可圈可点。可讲的内容很多,切入点也很多。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现代氛围越来越浓厚,很多学生包括我们成人都很少能静下心来翻阅一下我们的古典书籍。所以笔者准备把课堂作为阵地,就此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个较为深入的了解,甚至能让一些学生就此对经典小说做一仔细而深入阅读。鉴于此,笔者以一些“问题”来设计这篇小说,进行奖赏。
问题1:林黛玉为什么进贾府?
问题2:林黛玉进贾府时,耳闻目睹了哪些人和事?
问题3:林黛玉在贾府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情形?
【问题阐释】围绕问题1,我们就可以把林黛玉的前世和《红楼梦》的前五回给学生介绍清楚。问题2,就是节选部分主要内容。林黛玉看见了“红门深似海”的贾府,以及各色人等。人物形象塑造的技巧在此就可以进行深入鉴赏。问题3,可以做拓展阅读,把林黛玉等各色人物的最终命运做为资料补充。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对人物的最后命运去向做个展示,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
这样的教学案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问题设计要多角度,考虑要全面,但在一堂教学课的时间内,提出的问题也不宜过多。每一堂课的问题数量要适中。二是在众多的问题中,选择最能体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性问题,选择最能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如果选择的问题过多,不但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反而会使学生在众多问题面前感到“迷茫”,失去探究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技能,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检查学习,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进行思想教育的行为方式。只要运用得恰当和合理,相信老师在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中会有很大的收获。笔者也尽可能地在不同的课题上尝试“问题式教学”。写此文章,仅以共勉。
【问题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教学主张问题09-20
问题教学法06-11
破解教学疑难问题06-13
租船问题教学反思07-13
教学计划编制问题求解07-08
解决问题优秀教学反思05-30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06-04
解决问题教学案例06-23
开放式问题教学07-07
89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