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精选11篇)

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 篇1

1、作为一个前厅服务人员要及时了解当天的.餐桌预订状况及餐厅服务任务单,并落实安排好餐桌。

2、理解客人的临时订座。负责来餐厅用餐客人的带位和迎送接待工作。仪容整洁,不擅离岗位。根据不一样对象的客人,合理安排他们喜欢的餐位。

3、解答客人提出的有关饮食、饭店设施方面的问题,收集有关意见,并及时向餐厅主管反映。

4、保证地段卫生,做好一切准备。在餐厅客满时,礼貌地向客人解释清楚。并热情替客人联系或介绍到隔壁天源酒店就餐。

二、服务员岗位职责:

1、按照规格标准,布置餐厅和餐桌,做好开餐前的准备工作。

2、确保所用餐具、玻璃器皿等清洁、卫生、明亮、无缺口。桌布、餐巾干净、挺括、无破损、无污迹。

3、按服务程序迎接客人入座就席,协助客人点菜,向客人介绍特色或时令菜点。

4、仪容整洁,不擅自离岗。

5、勤巡台,按程序带给各种服务,及时收撤餐具,勤换烟盅。擅于推销酒水饮料。

6、开餐后,搞好餐厅的清洁卫生工作。

7、熟悉餐牌和酒水牌的资料,如:食品的制作方法等。

8、做好餐后收尾工作。

三、跑菜员岗位职责:

1、做好营业前洁净餐具、用具的卫生入柜工作,保证开餐时使用方便。

2、准备好开餐前各种菜式的配料及走菜用具,并主动配合厨师出菜前的工作。

3、了解菜式的特点、名称和服务方式,根据前台的时间要求、准确、迅速地将各种菜肴送至前台。

4、协助前台服务员做好餐前准备、餐后服务和餐后收尾工作。

5、协助厨师长把好质量关,如装盘造型、菜的冷热程度等。

6、协助前台服务员,沟通前后台的信息。

四、餐饮服务员管理制度

每次来新的服务人员时,老服务员有义务为新来服务员义务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她们,首先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工作,端正工作态度,严格遵守餐厅的各项管理制度。在服务工作中要讲究技巧,“微笑”可向客人传递我们的欢迎,良好的着装和精神面貌,能使顾客对服务员产生信任感,对不一样性格的顾客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进行沟通。

五、红海椒餐饮公司服务员基本礼貌用语

1、迎客——“您好,欢迎光临!”

2、拉椅请座——“先生/小姐,请坐!”

3、斟茶——“先生/小姐,请用茶。”

4、问酒水——“先生/小姐,请问喜欢喝些什么酒水呢?”

5、斟酒水——“先生/小姐,帮你斟上酒水好吗?”

6、收茶杯——“先生/小姐,帮您把茶杯收走好吗?”

7、上汤——“这是xx汤,请慢用。”

8、上菜——“这是xx菜,请各位慢用。”

9、更换骨碟——“先生/小姐,帮您换骨碟。”

10、撤换茶碟——“请问,这个茶碟能够收走吗?”

11、上水果——“这盘生果是我们酒店赵经理送的,是本酒店的小留意意,请慢用。”

12、饭后茶——“请用热茶。”

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 篇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饮食大国,有着丰富悠久的饮食文化历史,国民在吃方面也非常讲究,至今我国已形成一套十分完善的饮食文化体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日常饮食中的关注与投入也越来越大,在这样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我国餐饮行业近年来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餐饮机构的数量得到了急剧的扩张,餐饮服务质量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餐饮行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作用也越来也为显著。然而随着我国餐饮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餐饮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日益提升,要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餐饮行业必须不断提升其服务工作水平,而餐饮服务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加强对餐饮服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训,对于促进餐饮行业未来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餐饮服务人员素质要求

(一)良好的政治素养

餐饮服务人员要想提升餐饮服务工作质量,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及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在餐饮服务工作中,坚持国家与企业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餐饮行业的相关纪律要求,尊重消费者人格,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餐饮服务人员还需要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能识大体,不做有损国家及餐饮行业利益的事情。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餐饮服务工作质量提高的根本前提,餐饮服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本职工作,是任何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餐饮服务人员只有热爱餐饮服务事业,才能全心投入到服务工作中,提升工作的责任意识,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2、良好的礼仪礼貌。

餐饮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还必须严格遵守餐饮行业的相关礼仪,服务消费者时,态度及行为举止要礼貌热情。

3、团队精神。

餐饮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全体餐饮服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因而其对服务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三)专业素养

要想提升餐饮服务工作的质量,餐饮服务人员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职业技能。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餐饮服务工作需要经常与消费者沟通交流,因此服务人员需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

2、应变能力。

在餐饮服务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突发事情,及意外事故等,服务人员只有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保障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3、营销能力。

餐饮服务人员除了本职工作以外,有时还会承担一定的营销工作,因此服务人员还应具备恰到好处的产品及服务宣传推广能力。

三、提升餐饮服务人员素质的有效培训方法

(一)课堂教学法

通过课堂方式来系统的对餐饮服务相关知识及技能进行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提升餐饮服务人员职业素养,提升其服务工作质量的方法。这也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餐饮行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的重要手段之一。培训老师可以在课前精心设计与服务工作实际类似的教学案例,或者直接将真实服务案例,拿到课堂教学中来,组织员工分组讨论分析,培训老师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最后引导员工针对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员工不仅对真实的服务情境有了一定的熟悉,其对于锻炼员工的服务应变能力及问题处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培训老师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轮流让员工扮演消费者、服务员等,让学生在体验真实的服务工作情境,从而有效提升其服务专业素养,提高餐饮服务工作质量。

(二)操作示范法

要想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升其餐饮服务质量,还可以采用操作示范的方法。餐厅的主管或领班可以亲自向服务员现场示范相关的服务技能动作与技巧,并让员工模仿,主管或领班再对其动作模仿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从而有效提升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提高餐饮服务质量。

(三)视频教学法

如今手机视频已经非常普及。对于新入职或入行的员工,可以通过发放餐饮的教学视频或者本餐厅实际工作情境的视频,让新员工可以在正式上岗前得到对本工作的了解与认识。同时使用手机视频的方式也能激起新员工对工作的兴趣。

(四)一对一带教法

虽说餐饮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但是餐饮服务毕竟是一项专业的技能。因此对于新入职的员工,可采取资深员工带教的方式来对新员工进行培训。这种培训首先要实现一对一,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同时要给予带教者一定的激励,以保证培训的主动性。其次这种培训要定期对新员工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再者,负责带教的资深员工须进行一定的选拔,让这种带教形成一种“我要带”的氛围而不是“要我带”。

四、结语

由以上可以看出,餐饮服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于餐饮服务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对餐饮服务人员素质要求与培训方法的相关研究,有着深远意义。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及程序研究 篇3

关键词:侦查人员;庭作证制度;程序研究

一、侦查人员的概念与出庭身份

关于侦查人员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即警察。笔者认为侦查人员与警察在概念的外延上具有巨大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刑事诉讼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第二百九十条规定,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因此笔者认为,侦查人员的概念是指,在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法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人员,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军队保卫部门以及监狱内从事刑事案件侦查工作的人员。

侦查人员的出庭身份也是一个需要厘清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性质,也影响到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及出庭作证程序一系列问题。新刑诉法确立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之后,学界对于侦查人员的身份界定存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作为案件侦查的参与者,了解案件的事实情况,具有作证的资格和能力,出庭应当作为证人。具体来说,又分为定罪事实提供者的证人,量刑事实提供者的证人以及程序事实提供者的证人。①第二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出庭应当视作公诉人的辅助者,其名义上以证人出庭,但在实质上却是与控方进行控诉职能的合作关系,是一种不具有证人本质的公务行为的延伸。②第三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仅仅以“侦查人员”的身份出庭作证。③第四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身份是国家司法工作人员,而非证人身份。但其出庭后说明的情况属于证据,因此是出庭作证。④

笔者认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其身份绝不等同于普通证人。第一,在《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表述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用语上,使用的是“出庭说明情况”,而非“出庭作证”,这是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与普通证人的出庭作证不同的重要特点。第二,在《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回避制度第(三)项中,强调了侦查人员担任过本案证人的情况下需回避的情形,这一条的规定,也体现了侦查人员与证人身份相互脱离的要求。侦查人员作为犯罪事实的证据提供者,也是证据搜集的见证者,既要查明犯罪事实并提供证据,又要证明犯罪事实,从作证的性质上看,有自己为自己作证的嫌疑,因此侦查人员的身份不应認定为证人身份。第三,当前我国的诉讼模式为线性模式,公检法以“流水线”的方式分工合作又互相制约。而侦查人员作为证人身份出庭作证,其证明效力,在被告人及辩方看来,是值得怀疑的。因此,从侦查人员的身份界定来说,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侦查人员不是刑事诉讼法意义上的证人,其出庭作证在实质意义上是履行职务行为,是审判前侦查行为的自然延伸,是辅助公诉人完成公诉任务的追诉犯罪的行为。

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范围与内容

侦查人员在出庭身份上不同于普通证人,其作证范围自然也不相同。普通证人出庭作证,主要是针对案件的实体性事实作证,涉及到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作证的重点在于证据的证明力。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既包括了普通证人对于实体性作证的要求,还包括了证明案件程序性事实的要求。某种程度上来讲,更主要是针对程序性事实作证,即不仅证明证据的客观性和关联性,还要证明其合法性。作证的重点在于证据的证明能力。

作证的范围决定了作证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具体内容从实体性事实方面主要有:①目击的犯罪事实;②制止或抓获被告人犯罪行为的过程;③被告人是否存有自首、立功等影响量刑的情节;④其他实体性事实。在程序性事实方面主要有:①搜查、扣押、辨认等活动的过程;②讯问、询问的手段及过程;③案件证据的搜集、保全过程;④其他程序性事实。

三、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程序问题

(一)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程序的启动条件

《刑事诉讼法》规定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不代表侦查人员需要每案出庭,否则将会造成司法资源的巨大浪费。前文提及,侦查人员作证主要针对程序性问题和实体性问题,即证据收集的合法性以及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以此为参照,侦查人员出庭的情形也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考虑:一是实体性问题。侦查人员目击犯罪发生过程,制止或抓捕了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当关于犯罪过程存有争议影响定罪的时候,侦查人员需出庭作证。对于被告人是否有立功、自首以及在供述犯罪事实时的态度,是否在抓获、拘留及逮捕过程中存有法定或酌定的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形,即影响被告人量刑的情节存有争议时,侦查人员需出庭对所知情况予以说明。二是程序性问题。主要包括:①对于言词证据的争议。如被告人及辩护人对于指控罪名否认,指出被告人供述笔录存在刑讯逼供、诱供或其他非法手段获取的时候,侦查人员需出庭就讯问的方式及过程向法庭说明情况。如辩方所取得的证人证言及被害人陈述与控方提供的证人证言及被害人陈述出入较大,真假难辨之时,或者辩方认为侦查人员在取证过程中存在暴力非法取证的情形之时,需侦查人员出庭予以说明情况,便于法庭判断证人证言及被害人陈述的真实性、合法性。②对于常规的取证方式存在的争议。如对于搜查、检查、扣押、辨认的活动或制作的笔录存有异议的时候,侦查人员需出庭就侦查活动的合法性和笔录制作的真实性予以证明。对于一些影响案件审理的关键性证据,是否为原物,是否遭到破坏存有争议,需侦查人员出庭对证据的提取、固定、保管的合法性予以说明。③对于特殊侦查行为的争议。对于有些侦查行为,可能存有卧底侦查,监听,诱惑侦查等特殊侦查手段。辩方对于一些通过特殊手段获取的证据的合法性存有争议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出庭阐述其侦查行为的过程,证明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当然,有些秘密侦查手段按照规定不宜公开,属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什么情况下需要侦查人员对于特殊侦查行为出庭作证,需要法庭结合具体的案件事实和侦查实际情况,予以判断。

证人作证豁免权,是指在法定情形下,特定公民享有的拒绝作证或者拒绝他人作证的权利。⑤侦查人员虽然不是普通证人,具有作证的特殊性。但同样具有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笔者认为,例外情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①涉及国家秘密的;②涉及到未侦破案件的;③涉及到侦查工作技术手段不宜公开的;④涉及到黑社会、毒品及其他重大案件,影响到侦查人员本身及亲属人身安全的。由于我国立法没有明文规定出庭作证的例外情形,因此以上仅仅作为原则性情形来考量,在案件审理需要侦查人员必须出庭的情况下,可以变通侦查人员的出庭方式予以解决。

(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程序的启动主体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提请侦查人员出庭主要有三种方式:人民检察院可以提请侦查人员出庭,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有关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侦查人员可以要求出庭说明情况。但决定主体只能是人民法院。并且由人民法院负责通知侦查人员出庭,出庭的方式应为书面通知,将出庭的时间、地点、理由及作证要求予以记载。

程序被启动后,侦查人员需做好出庭准备,熟悉庭审流程,作证的内容以及在庭审中质证的相关要求。

(三)出庭作证流程

笔者认为,为体现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严肃性,公正性,侦查人员应穿着制服出庭作证。由于侦查人员出庭的身份不是普通证人,其席位牌应为“侦查人员”以区别证人。其陈述证言方式和质证过程具体如下:侦查人员入席后,审判长需核对其身份,对其作证资格,作证能力进行进一步核查,确定其作证身份。告诉出庭侦查人员享有哪些诉讼权利,并要求其在如实陈述并作证的保证书上签名按手印。随后侦查人员要将作证内容予以客观陈述,并随后接受控方、辩方的轮流发问。审判人员也可以就某些事实进行补充性询问。侦查人员只需对前文提及的作证范围里的内容予以真实回答,对于其他无关问题,可以拒绝回答。在控辩双方即审判人员结束发问后,审判人员应询问侦查人员有无补充,如果有,将继续前文流程,如果没有,审判人员宣布侦查人员作证完毕,侦查人员在认真阅读核对作证笔录后签字按章。最后,在法警指引下侦查人员离开法庭。

(四)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采纳及排除标准

我国的刑事证据制度,不同于法定的证据制度,也不同于西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而是“实事求是”的证据制度。证明标准要达到“证据确实、充分”,达到此种标准就是“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的态度。⑥我国刑事诉讼在实际上是遵循的一种印证模式,其要义是法官对于单个证据的证明效力不仅仅是基于其自身的可信赖程度,还要结合其他证据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足够证据在证明点上与此证据相一致,则可以采用。如果是孤证,则对孤证不可采信。

虽然有学者对于印证模式的科学性持有异议,但采用自由心证还是印证模式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在司法实践基础上,探讨出庭侦查人员作证证言的采用和排除标准。笔者认为,对于侦查人员的作证证言,涉及到实体性层面的,如案件事实,量刑情节,应当结合其他相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达到“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则可以采信。对于证言涉及到程序性层面的,也应当结合其他证据材料,通过印证的方式予以采信或者排除。如果其证言不能排除《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所规定的情况,即不能達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其证言不应被采信。相应的,有关证据也应当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无法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或是证据获取程序本身采用了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的,应当予以排除。

四、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保护及惩戒措施

《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保护措施作出了一定的规定,但对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保护措施还未涉及。笔者认为对于侦查人员的保护措施,可以参照证人保护措施,但同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体来说,有庭上保护和庭后保护两方面。庭上保护,就是在庭审过程中尽量减少侦查人员的身份信息曝光,保障其人身安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可以参照西方的“隐蔽作证”制度。隐蔽作证,或称隐名作证,秘密作证等,主要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为保护特定证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在不暴露证人的身份信息、面貌特征甚至是声音的情况下,通过特定的法庭隐蔽设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现场闭路电视,电脑多媒体等,使证人接受控、辩、审三方的讯问、质证并履行作证义务。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的作证制度,也是一种证人保护的措施。通过对侦查人员采用蒙面,变声,变相等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视网线等设备,使侦查人员不在法庭露面,但同步作证并接受质问,以达到本人出庭作证的效果。2009年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贩卖运输毒品案件,由于被告人坚称没有贩毒,公诉机关申请一名公安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法庭采用了屏蔽证人面部这种隐蔽作证的方式,进行了出庭作证,也取得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庭后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侦查人员的身份信息保护。比如签订的证人保证书材料在归档时妥善保存,在判决文书上网中要隐去侦查人员的个人信息等,最大程度上减少侦查人员身份信息曝光,保护其人身安全。第二,对于侦查人员的职业保障。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如实陈述,在客观陈述上造成了对公诉机关不利的后果,其所在单位也不应对其进行行政处分,或者在个人待遇上对其作出不利决定。公诉机关也对其不应追究责任。对于侦查人员因信息泄露可能造成的人身危险,有关单位应采取改变其身份、变更工作内容,调离原单位等措施予以保护。第三,扩大保护范围。不仅仅对于侦查人员的人身安全予以保护,对于其相关亲属,在侦查人员作证期间也应当予以一定程度的保护。第四,对于侦查人员出庭予以一定的经济补偿制度。交通、食宿等按照规定标准由所在单位报销。

侦查人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有义务出庭作证,推动案件审理顺利进行。《刑事诉讼法》也作出了“经人民法院通知,侦查人员应当出庭”的规定,但并未规定侦查人员拒绝出庭的惩戒措施。因为侦查人员身份的特殊性,不同于普通证人,其惩戒措施也不可简单参照证人拒绝出庭的惩戒措施。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法,是由人民法院向侦查人员所在单位提出建议,对侦查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当然,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具体的措施办法,给予侦查人员拒不出庭作证惩戒措施的立法支撑,以解决侦查人员拒不出庭的惩戒问题。

注释:

①安文霞.《出庭制度作证研究——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为背景的分析》.载《西部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

②陈瑞华.《论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载《暨南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③郭晓伟.《反贪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制度构想》.载《福建法学》,2012年第3期

④陈兵.《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构想——基于司法实践的考量与设计》.载《上海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⑤何家弘主编.《证人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页

课后服务管理人员制度 篇4

(一)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学校事先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委托申请,并报名登记,经审核同意后,学校向家长明确双方职责和课后服务有关事项,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

(二)坚持教育性、科学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课后服务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主题,以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线,以学校教师为指导和管理主体,同时可充分发挥家长、义工、志愿服务者以及学长作用,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安排在校园内进行,并合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学校无偿提供校园内教室、运动场地、功能室等场所及其它后勤安全保障。

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服务制度 篇5

1、社区矫正人员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社区服务,每月参加服务时间宽管级处遇的,不少于8小时;普管级处遇的,不少于10小时;严管级处遇的,不少于12小时。不得迟到早退,有事必须先请假。

2、被要求参加社区服务的社区矫正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到指定的地点,参加社区服务,遵守纪律,服从工作人员指导和监督。

3、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服务期间要注意自身劳动安全,同时不得对他人造成危险和危害。

4、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社区服务必须按质按量完成劳动任务,司法所组织安排,并由司法所和被委托单位共同考核评价。

5、社区服务考核结果载入社区矫正人员个人档案,是评优的重要依据。

售后服务人员的管理制度 篇6

售后服务部人员相关管理制度

一、目的:统一规范售后服务部人员的工作要求(质量、安全、环境)

二、范围:杭宝xx售后服务部人员

三、内容: 1.质量要求

● 技术负责人要熟悉设计图纸,掌握设计意图和要求,分级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以免在施工中出现错误而返工的现象。

● 材料进场后及时配合相关方对材料进行验收,对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 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验收规范、特殊产品的具体施工工艺进行施工,使各个工序的准确度均得到满足。

● 严格工序质量验收和分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制度,进行单项验收签证,杜绝漏洞,确保质量。

● 仔细认真做好各项施工记录,正确分析、归纳、整理,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处理。

● 严格质量检查验收,各班组在自检、互检的基础上,进行交底、交接验收,上道工序不合格的绝不允许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2.安全要求

● 加强职工安全生产教育,组织职工学习有关安全生产和规定,把安全生产纳入该工程的主要议事议程,要求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避免事故发生。要有相关记录并存档。

●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班组设兼职安全员监督保证安全生产,定期检查。

●加强用电管理,用电设备做好接地保护和装上触电保护装置,并做好防雨,防潮,防雷电工作,保证安全用电。

●强化“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班组管理,夯实安全工作基础,加大反习惯违章力度,严禁酒后施工。

●坚持三级安全教育,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施工。●对违章行为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避免事故的发生。

● 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忠于职守,有监督、检查、制止违章、奖罚、越级上报权。3.环境要求:

●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浙江省有关环境保护的管理规定。

●一年不少于一次组织所有施工人员认真学习环保知识,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

●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去集中处理。

●对合同规定的施工活动界限之内的生态环境,尽力维护原状,界限之外的,必须予以保护。

●在管材搬运过程中使用尾气达标的运输车辆进行运输。上述规定于2011年3月1日实施。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浅析 篇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司法体系的逐步完善, 为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维护司法公正, 侦查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出庭作证以证明案件事实显得尤为重要, 并具有深远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利于侦查业务素质的提升

证人是了解案件事实情况而被通知到案作证的人, 证人是案件本身决定的, 是客观存在的, 不能随意选择或代替。①通过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和运用, 可以加强侦查人员合法取证的意识, 增强侦查人员公正执法、文明办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遏制刑讯逼供等违法办案行为的产生。侦查人员在出庭过程中对案件侦查工作的作证活动, 有利于侦查人员形成高标准的证据意识和明确的侦查取证方向, 及时总结侦查经验, 深刻吸取工作教训, 切实提高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的侦查业务技能, 从根本上提升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侦查水准。

(二)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利于法庭调查

作为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 在案件侦查过程中对全部案件事实及其相关证据较为熟悉和掌握, 如果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出现对案件事实和证据纠结时, 通过侦查人员出庭作证, 迅速澄清事实和核实相关证据。此外, 关于被告人自首、立功等法定量刑情节的认定, 更是与侦查人员所掌握的情况息息相关, 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案件事实的查明和对案件罪名的认定以及量刑轻重的判决, 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则更易解决这些问题。

二、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现有条件

虽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极少运用, 尤其在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多争议和探讨之处, 但是在现行法律框架中也体现了其存在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的空间, 为推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平台。

(一)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 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 符合证人的身份和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 都有作证的义务。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在刑事诉讼活动过程中, 从提取、搜查、扣押物证书证到询问证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等相关侦查工作, 这些都是通过侦查人员来完成相关犯罪事实的调查和有关证据的固定, 所以侦查人员在侦查活动中对案件情况是全面掌握的。

(二)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司法制度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司法体系的自我不断完善, 应该说与诉讼活动有关的强化庭审质证、证人出庭作证等问题在我国的诉讼法律体系中呈现出重要的作用, 成为推动中国依法治国进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法律基础。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的侦查工作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反腐败的要求, 在改革现有侦查机制的基础上, 必然对侦查人员依法取证这一基础性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从而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工作, 进一步促使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化的形成。

三、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创建和完善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司法行为, 只有通过理论上充分的检察调研和司法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才能最终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司法特点, 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和完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一)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侦查人员业务技能

针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不断加强侦查人员的业务培训, 着力提高侦查业务技能。一是确立侦查人员诉讼为中心的侦查观念, 真正做到围绕公诉部门的证据审查标准开展侦查工作;二是极力提高其侦查取证的能力, 从源头上防止证据瑕疵的形成;三是通过到公诉部门实践锻炼等形式, 培养其出庭应诉和作证的业务实战能力。

(二) 加强立法规定, 明确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通过深层次地研究和探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在充分论证并形成广泛认识的基础上, 立法机关通过修改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 从立法层面上具体明确侦查人员所负有的出庭作证的职责和义务, 确立侦查人员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的一般原则, 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 根据立法的原则性规定, 建立健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实施制度和操作细则, 具体规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身份、性质以及出庭作证的案件范围、方式等方面, 确立证人保护、作证补偿等制度, 规定侦查人员违反作证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三) 明确作证范围, 建立高效务实的出庭作证制度

在确立和完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前提下, 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国情和司法工作的特点, 在司法资源有限的基础上, 应当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法定情形作出明确的规定, 即只有在案情复杂、案件事实和证据争议较大的等特殊情况下, 侦查人员才在法庭审理阶段以证人的身份出席法庭, 并就发破案经过、取证过程等相关情况提供证言并接受法官、公诉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等的询问。这样才能在合理调控侦查资源的前提下, 真正做到司法公正和司法成本最大程度的有机结合, 真正体现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综上, 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对推动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的意义, 但其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司法制度, 特别是侦查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以及司法资源相对紧张的状况, 应当通过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动和完善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这一制度, 来不断提升职务犯罪案件侦查工作。

注释

返乡务工人员的安置服务探讨 篇8

关键词:务工人员;返乡;安置

中图分类号:F33/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19-3

0 引言

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发达省市流动和转移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但这次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加上之前的多种原因,这种途径便遭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更为严重的是,那些返乡的务工人员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如何安置这些返乡务工人员,这便成为地方政府必须要面对的难题。笔者在了解务工人员返乡的原因和带来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妥善安置返乡务工人员的措施。

1 务工人员返乡的原因

1.1 受金融危机影响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部分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电子、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型企业,因为其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高,导致订单减少和产品滞销,使得企业不得不大量裁员。还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对务工人员采取减薪或缩短工作时间措施,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部分务工人员选择辞职返乡。而现时期,沿海发达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对普通务工人员需求增长减慢,这也是增加务工人员返乡的因素。

1.2 受惠农政策影响

近几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种粮补贴、农业税减免、大型养殖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新的粮食收购政策、新的土地政策等扶持农业的新政策,且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这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对部分务工人员具有很大吸引力。相比在城里务工,返乡种粮食或搞养殖等产业可能受益更高,同时风险也更小,因此部分务工人员选择了返乡。

1.3 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

众所周知,随着用工成本的提高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失去了优势。在这样背景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沿海发达地区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内地转移。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会带动部分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1.4 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对于部分务工人员而言,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完成了资金的原始积累,一定程度上熟悉市场运作规则。另外,当地政府也会出台扶持创业的政策,建设工业园区,加大信贷支持,积极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2 务工人员返乡带来的影响

2.1 积极的影响

2.1.1 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青壮年务工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他们将会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中,改善乡容村貌和生活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2.1.2 促进家庭生活和谐 大量务工人员返乡后,与家人相处时间会变长,这有助于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留守老人等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家庭生活和谐。

2.1.3 传播现代文明 务工人员在城市务工过程中,会受到城市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当他们大量返乡后,会向农村传播现代文明。

2.1.4 有利于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对于大部分务工人员而言,他们在务工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能、资金、人脉关系等,如果他们返乡,在长远意义上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输出劳动力”到“带回生产力”的必然过程。

2.2 消极的影响

2.2.1 导致收入减少 对于大部分务工人员而言,劳务收入是他们直接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果他们返乡回家,将直接减少他们的收入。这可能使农村家庭生产流动资金减少,从而导致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减少,此外还有可能导致部分孩子辍学。总之,伴随收入的减少,他们的家庭生活将会受到很大影响。

2.2.2 增加就业压力 劳动力输出地区非农产业发展落后,吸纳劳动力数量有限。如果返乡务工人员数量增多,会使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返乡务工人员中年龄偏大、无技术特长的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

2.2.3 导致新的土地承包纠纷 对于部分务工人员,由于长期在城市务工,或者举家外出务工,这样自己的承包地往往让他人代为耕种,或因多年无人打理被村委会转包出去。其中,有些土地流转有正式合同,有些只是口头协议。如果务工人员被迫返乡,可能会带来新的土地承包纠纷。

2.2.4 导致权益保障的缺失 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可能会导致自己权益保障的缺失。如务工人员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返乡后拿不到自己的工资。由于转移导致自己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缺失。另外,务工人员返乡后还可能面临基本生活保障、跟随返乡的子女就学等问题。

2.2.5 影响社会的安定 务工人员的大量返乡,如果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保障,会给自己心理造成很大压力,也会给农村社会的稳定增加压力。特别是对于返乡的新生代务工人员,由于缺乏务农经历,向往城市生活,价值取向现实,返乡后将面对城乡巨大反差,部分人容易产生叛逆行为,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 返乡务工人员安置服务建议

务工人员的返乡,会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地社会情况,对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妥善安置。

3.1加强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

当务工人员由于各种原因而返乡时,不仅经济方面直接受到影响,而且心理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对此,当地政府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

3.1.1 加强宣传教育 当地政府应该先开展对返乡务工人员的调查统计,将返乡务工人员的基本底数、学历层次、技能水平、就业经历、年龄结构等基本情况登记造册。然后根据返乡务工人员的实际情况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返乡务工人员正确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各地务工人员工作协调机构要加强组织协调,积极研究解决返乡务工人员工作遇到的新问题。

3.1.2 进行心理疏导 政府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对返乡务工人员进行心理疏导。(1)搭建交流平台。有计划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参观当地经济实体,开阔视野。同时鼓励他们与企业领导交流,了解企业的用工需要,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2)搭建互动平台。邀请返乡创业务工人员中的典型人物谈体会,举办家乡发展讨论会恢复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斗志。(3)开通返乡务工人员热线电话。建立党员干部约谈、走访、慰问等与返乡务工人员面对面交流的工作机制,倾听他们的诉求。(4)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设立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同时开通“返乡务工人员心理咨询热线”,优惠或免费帮助他们解决返乡后产生的心理问题。

3.2 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当地政府应结合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并根据返乡务工人员的不同特点,加强返乡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3.2.1 开展技能培训 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返乡务工人员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配合企业技术改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务工人员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务工人员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返乡务工人员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务工人员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3.2.2 加强职业教育 当地政府应着力发展优质职业学校教育,在师资、设备等方面重点投入,适当扩大职业学校规模,提升培训水平。同时,根据返乡人员自身特点和市场需要,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

3.3 引导就近就业和有序输出

除了组织返乡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外,更为重要的是合理引导返乡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和有序输出。

3.3.1 开展就业信息引导 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当地企业用工岗位,认真清理企业现有岗位状况,及时发布空岗信息,并根据返乡务工人员信息库积极向他们推荐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劳动部门和企业的联系和衔接,掌握劳务输入地区的用工数量、行业工种、工资待遇等需求情况,并通过信息引导,促进返乡务工人员根据市场需求有序外出务工。对于有条件的地区,政府可以在劳动保障网站上开设招聘信息专栏,免费为当地企业发布用工需求信息。对于重点企业的用工信息,当地电视台负责免费提供发布服务,制作滚动字幕,在黄金时段播放。

3.3.2 举办专场招聘会 政府应积极联系对劳工有需求的企业,由地方的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局部的务工人员专场招聘会。如政府可以根据返乡务工人员信息库的就业意向,同时主动邀请相应需求的企业前来应聘,举办信息匹配的双选招聘会。

3.3.3 搭建就业平台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按照构建城乡就业一体化要求,将返乡务工人员就业纳入公共就业服务范围,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返乡务工人员就业服务专门窗口,建立“绿色通道”,对返乡务工人员开展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努力搭建返乡务工人员就业服务平台。

3.3.4 开发公益性岗位 在城镇地区,当地政府可以按照“国家补助一点,社区筹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的办法,落实专项资金,加大环卫保洁、治安协管、机关后勤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力度,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岗位。在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可以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加强卫生医疗所、敬老院、娱乐场所、公共设施等建设,落实专项资金,开设一些公益性岗位。并且在安排岗位方面上,优先安置家庭困难的返乡务工人员。

3.4 保障合法权益

务工人员的返乡,不仅使他们在经济上受到直接影响,而且会暴露他们由于长期在外务工带来的潜在问题。因此,政府要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以妥善安置返乡务工人员。

3.4.1 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由于务工人员往往不注重劳动合同的签订,当企业撤资、倒闭或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被克扣部分工资。因此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摸清返乡务工人员工资拖欠的情况,整合法律援助力量,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指派法律援助人员分片找到企业业主协商,对能够及时兑现的拖欠工资,及时兑现;对企业确有暂时经济困难不能全部兑现的,达成兑付协议;对于事实清楚、权力义务关系明确的返乡务工人员劳动争议案件,商请仲裁机关裁决或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返乡务工人员的权益。此外,有关部门应及时受理、优先解决返乡务工人员的投诉案件,切实维护好返乡务工人员的权益。

3.4.2 保障土地承包权益 务工人员是流动在城乡之间的群体,耕地仍然是他们的基本保障。违法流转的务工人员承包地,返乡务工人员要求退还的要坚决退还;因长期占用不能退还的,要负责安排返乡务工人员就业;对依据口头协议等方式进行短期流转,但返乡务工人员要求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原则上应退还给他们;长期流转又有流转合同的,可由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双方有纠纷的,可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当地政府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农村土地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乡务工人员的土地流转收益。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切实保障返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3.4.3 做好返乡衔接工作 部分务工人员由于长期在外地务工,一旦他们被迫返乡,必然会带来社会保障转移、子女就学、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因此,政府要做好返乡务工人员的衔接工作,以妥善安置返乡务工人员。当地政府要落实返乡务工人员在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按照自愿原则,做到随时参保、应保尽保。同时积极解决返乡务工人员社会保险手续接转问题。对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当地政府要落实专项教育经费的补贴,鼓励当地学校接收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对于返乡务工人员家庭困难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3.5积极支持创业

3.5.1 贯彻支持务工人员创业政策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地方政府要抓紧制定扶持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导掌握了一定技能、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务工人员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地方政府要在用地、收费、信息、工商登记、纳税服务等方面降低创业门槛,给予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更大的支持。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开辟务工人员创业的“绿色通道”。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第二、三产业、生态农业和县域中小企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属于政府贴息的项目要按照规定给予财政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资金困难。

3.5.2 改善创业环境 在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下,地方政府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地方政府要按照国家人力资源部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局、行)《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组建创业指导中心,搭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项目推介、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并且以当地政府名义在当地组织开展"创业明星"和“优秀创业能手”评选表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促进有能力的返乡务工人员创业。

4 总结

从短期来看,大量务工人员的返乡,必然会给经济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但如果能妥善安置好这些返乡务工人员,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相应的经济社会调整。那么从长期来看,务工人员会因为得到培训而提高了综合素质,企业会因为有效的调整而更具有竞争力,社会会因为有效改革而变得更为和谐。因此,安置返乡务工人员过程中不仅仅当成处理问题,更应该视为调整经济社会的一次契机。

参考文献

[1] 王柏生.把返乡农民工变为区域发展内生动力[J].社会建设,2009.3

[2] 陈明慧,曹宏香.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增多给社会稳定带来新挑战[J].法制与社会,2009,6.

[3] 杨庆育.下大气力推进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与创业[J].求是,2009,(13).

[4] 果晋东,郑生贵.返乡农民工的“三盼”[J].调查研究,2009,7.

[5] 农民工返乡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农业工作通讯,2009,4.

医保服务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 篇9

1、医保查房由医保科人员每天查房。

2、查房人员要求清楚准确的记录好查房记录。

3、各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必须一起下到病房查房。

4、查房要求带医疗证逐个对照看是否是患者本人,查阅、调阅有关资料各科室医务人员应积极配合。

5、患者如果有在问清什么原因,当班医护人员是否清楚,是否有请假条。

6、各科医护人员在收治医保患者就诊时,必须认真进行身份识别。查房时发现伪造、冒用和涂改的证件或与所持医疗证、身份不符时,拒绝记帐扣留医保证并及时上报上级医保中心。

7、查房时积极宣传医保政策,解答好患者不清楚的问题。

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 篇10

为确保乡便民服务中心正常对外服务,特制订考勤制度如下:

一、中心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作息时间,准时上下班;

二、中心每天考勤四次,分别于上午上班时、上午下班时、下午上班时、下午下班时、因故不能按时到岗或早退的、需向中心管理办公室说明。

三、中心工作人员不得擅离岗位,因公事外出或其他原因需请假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1、中心工作人员因事请假的,应先填写中心统一印制的请假单。

2、请假一天以内的,窗口工作人员经窗口负责人签字后,送中心管理办审核后,由中心主管领导核准。

3、请假一天以上的,窗口工作人员经窗口负责人签字后,送中心管理办审核后,并送中心主管领导核准。

4、各类请假经批准后,应在外出前将假单送管理办,因特殊情况事前未能办理手续的,应在上班之日说明情况,补办请假手续,并送管理办备案。

5、病假凭医院证明,按规定执行。

6、休假按规定执行。

四、工作人员请假(休假)期间,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原岗位的工作由窗口负责人妥善做好安排,应事先确定顶岗人员后,方可准假。

五、临时顶岗人员,应熟悉相关的业务和服务规范,如出现违纪违规现象,审批收费错误的,将扣除窗口的考核分。六、一个月内,事假累计超过3天、病假超过7天或旷工半天以上的扣发当月考核奖。

七、全年事、病假累计超过九十天或超累计旷工二天,取消考核奖。

餐饮服务人员规章制度 篇11

关键词: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保障

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第57条从法律层面上首次规定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刑事诉讼立法的日趋完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已被确立为一个明确的制度。然而,由于我国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才刚刚起步,目前《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下称《解释》)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下称《诉讼规则》)并没有关于侦查人员出庭问题的详细规定,对这一制度的规定仍然较为零散和抽象,致使理论界与实务界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身份以及何种情况下侦查人员应当出庭作证莫衷一是。本文通过对该项制度的运行状况和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一、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现状分析

自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实施至今已两年有余,但是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实施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案件整体数量较少

在当前司法体制下,证人普遍不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出庭的现象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时在庭审中出现证据效力有争议的情况,法官通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侦查部门也会认为自己已完成侦查任务而不愿出庭作证,往往只是出具情况说明的书面材料。有学者形象的称“情况说明”为“证据白条”,在我国“海量”的刑事案件审判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仅为凤毛麟角,取而代之的是“情况说明”的广泛运用,其中透视出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难的现实。“中国‘情况说明模式是在侦查人员不出庭的前提下形成的,侦查人员不出庭既是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这种模式的重要成因,‘情况说明模式为侦查人员不出庭作证提供了最为宽容的制度环境”。

(二)现行立法上缺陷和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法律对侦查人员证人资格做出直接规定,但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6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8条均规定了鉴定人以及勘验、检查笔录的制作人出庭作证的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43条规定:公诉人对于搜查、勘验、检查等侦查活动中形成的笔录存在争议,需要负责侦查的人员以及搜查、勘验、检查等活动的见证人出庭陈述有关情况的,可以建议合议庭通知其出庭。可见这条规定也直接涉及到了侦查人员出庭的资格问题。

(三)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不明确

刑事诉讼法在关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方面赋予检察院和法院太大的自由裁量权,规定在一定条件下检察院可以提请法院通知、法院可以通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这里的“可以”就意味着是否通知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完全由检察院和法院决定。所以刑事诉讼法并没有明确给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如果每件刑事案件都派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在现有条件下,也不现实。那么哪些案件需要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出现哪些情形必须有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规定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

二、国外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尽管存在证人角色和侦查职能的冲突,但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还是通过证人身份优先原则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50条的规定,如果法院不能传唤一位目击者到庭,那么就可传唤曾经询问过该证人的警察出庭。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01条规定,预审法官应当通过执达员传唤他认为其证言有助于查明案情的人到庭作证。在审判实践中,法官询问证人通常是先询问警察,最后是专家证人。这说明实际也认可作为侦查人员的警察出庭作证。“在日本,司法警察职员不是当事人,可以作为证人,可以就勘验结果在公审日期作为证人而受到询问。”大陆法系主流观点认为“证人是指在法官面前应陈述自己对案件事实感受之人。但其不得為诉讼中不能担任证人角色之人(包括被告人、法官、侦查人员、检察官等诉讼当事人)”不过目前大陆法系司法实践并不是完全排除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在法国的轻罪审判中,警察可以作为证人出庭,《澳大利亚1995年证据法》第33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除特殊情况外,承办案件的警察可以通过宣读证词或者根据其先前撰写的证词引导作证,为控方提供首要证据”我国台湾地区法院在庭审中遇到对案件不甚明了之时,常常也传唤相关侦查人员。林钰雄教授亦认为“当待证事实与职务执行有关时,难以完全排除作证之可能”。

英美法系国家认为,“警察是法庭的公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是其当然的义务。比如,《美国联邦诉讼规则及证据规定》第601条规定“除本规则另有规定外,每个人都有资格作为证人”。 澳大利亚1995年颁布的《证据法》第33条规定,“警察所提供的证据:尽管有第32条规定,但在刑事诉讼实践中,警察可以通过宣读证词或者根据其控告前撰写的证词引导作证,为控方提供直接证据……”英国《警察法》第76条规定,如果被告人向法庭声称其供述是或可能是基于非法或者其他不适当的手段作出的,法庭应当就不利于被告人的供述予以排除,除非控诉方能够向法庭证明该供述并非是上述情况下获得的。

各国在原则上都承认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可能性和正当性。在具体规定上,都肯定了在证据收集的合法性受到被告方质疑的情况下,侦查人员出庭接受询问的必要性,明确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启动主体、程序以及侦查人员应当出庭作证而不出庭的法律后果。这些具体规定对于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构建不无参考意义。

三、推动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路径

我国建立一套完善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除了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本身的研究和对域外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的分析以外还要立足我国国情,因此对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现状的了解和制约我国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构建的消极因素的分析也足必不可少的。

(一)明确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身份地位

虽然侦查人员与普通证人在刑事诉讼中所处地位有显著区别,但侦查人员仍然应当以证人的身份出庭作证。因为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内容除了是否存在刑讯逼供外,还应当包括被告人是否存在自首、立功表现的行为等内容,所以,侦查人员的出庭并不是履行控诉职能,而是跟其他证人一样,(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以其体验的客观事实向法庭作出说明,接受法庭调查,为最终判决提供服务。

(二)明确应出庭作证而拒不出庭的证明责任负担

对于侦查人员应该出庭而没有出庭所涉及的证据的效力,法庭应根据不同的证据种类对其可采性作出裁定:对于言词证据而言,如果侦查人员应就言词证据的实体合法性出庭作证而没有出庭的,法庭应推定该证据为非法证据并加以排除;如果应就言词证据的程序合法性出庭作证而没有出庭的,法庭应在要求其补正、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处罚。

(三)完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制度保障

侦查人员由于特殊的职业身份和工作性质,易受到威胁和伤害。为提高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积极性,消除后顾之忧,应建立同普通证人一样的保护制度,例如,采取不公开证人信息、不暴露外貌和真实声音、禁止特定人员接触证人及其近亲属、对人身和住宅实施专门性保护的措施等。建立对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及其近亲属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护机制;侦查人员因出庭作证可能会受到待遇降低、影响职务晋升、耽误休假时间,故要建立相应的防范处置机制;特殊情况下为保护侦查人员及其家属的安全,应建立相应的保密机制;赋予出庭作证侦查人员因保障措施不力提起申诉的权利救济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武鹤鸣.新刑诉法境遇下侦查人员以证人身份出庭作证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3(08).

[2]李静.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基本问题探析——以新刑事诉讼法为视角[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5).

[3]黄太云.刑事诉讼法修改释义[J].人民检察. 2012(08).

[4]陈瑞华.论侦查人员的证人地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上一篇:小学生寒假日记:年味下一篇:2024年前半年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