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的教学设计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乙酸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乙酸的教学设计 篇1

故事引入: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扔掉可惜,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故醋在古代又叫“苦酒”,实际上就是乙酸。

问题1.由上可知乙酸比乙醇的酿造又多一道程序(乙酸是乙醇的晚辈),为什么生活中的食醋比酒便宜那么多呀?

提示从浓度方面考虑,(课前调查,食醋中乙酸含量3%,而白酒中38%以上)

问题2.观察乙酸有什么物理性质?展示烧杯中的乙酸 学生活动1:写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与乙醇作比较

过渡:乙酸也是酸,具有酸的通性,它的酸性如何?

活动探究:1.PH试纸,检验酸性

2.与碱反应 3.清洗壶垢

与碳酸比较酸性

学生活动2: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

问题3.广告中经常说白酒是多少年的陈酿,也就是说酒越放越值钱,因为存放时间越久酒越香。为什么白酒放置的时间越长味道越香? 解释原因,引出酯化反应的概念。

问题4.用什么手段能促进反应的进行、加快反应的速率? 实验演示:乙酸的酯化反应

提示:加入试剂的顺序 仪器组装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观察现象,闻气味

实验完毕,分析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原因

学生活动3: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示断键的位置

乙酸的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过氧乙酸,计量泵,自动添加

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广谱、速效、环保的消毒灭菌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及芽孢等微生物均能迅速杀灭,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器具及环境消毒。随着人们对过氧乙酸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过氧乙酸在食品行业,尤其是饮料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2]。

但是,过氧乙酸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过程的消耗以及自身的分解作用[3],会造成过氧乙酸浓度逐渐降低,从而影响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对产品质量造成隐患[4]。通常情况下,不少厂家都采用定时人工补加方式,在使用过程中添加过氧乙酸浓溶液,从而保证过氧乙酸使用液浓度。然而,这种方式也会造成使用过程中浓度波动较大,而且可能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或误操作而导致生产责任事故。

计量泵作为流体精密计量与投加的理想设备,广泛地应用于包括制药、食品饮料和石油化工行业在内的各个领域,在工艺过程中担负着强腐蚀性、毒害性、高粘性和高压介质的计量添加任务[5]。

因此,设计和应用以计量泵为基础的过氧乙酸自动添加系统,能够满足人们对生产工艺过程指标的控制和自动化程度普遍提高的要求,对于过氧乙酸消毒液的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电磁隔膜泵的速率和冲程的双控功能(或冲程单控),精确地向消毒槽中定量加入过氧乙酸消毒液,使加入量与消耗量保持动态平衡,从而保证消毒槽中的过氧乙酸浓度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计量泵(Milton Roy P066-368SI,最大流量7.60L/h);过氧乙酸消毒液(环凯牌,浓度为150g/L);KMnO4标准溶液,0.1mol/L;NaS2O3标准溶液,0.1mol/L;KI溶液,100g/L;硫酸溶液,1+9;钼酸铵溶液,30g/L;MnSO4,100g/L;淀粉指示剂,10g/L。

1.2 方法

按图1所示连接好自动添加系统。控制电柜与电磁隔膜计量泵集中放在同一个防水不锈钢箱内。控制电柜包括总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计量泵开关及运行指示灯。

1控制电柜;2计量泵;3背压阀;4注入阀;5加药桶6消毒槽

1.2.1计量泵实际流量的测定

计量泵为最大流量为7.6L/h,冲程单调的电磁隔膜自动添加计量泵,配备四功能阀,具有背压功能。将装置按安装说明正确连接后,测定每小时泵出的水的体积,与泵的理论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泵在使用条件下的输出能力。理论流量的计算为:

1.2.2 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浓度的选择

采用图1所示的自动添加系统向消毒槽中自动添加过氧乙酸。消毒槽的体积为1000L,向消毒槽中初始加入过氧乙酸原液10L,使其浓度为1500mg/L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的浓度分别为原液、1:1 (过氧乙酸原液:水,下同)、1:2、1:3。按每小时补加首加量,150g/L的原液过氧乙酸计算,泵的冲程选择如表1所示。每0.5h取样一次,根据《GB 19104-2008过氧乙酸溶液》[6]中的方法测定消毒槽中过氧乙酸的浓度。

1.2.3 人工补加方式与自动添加方式对过氧乙酸浓度稳定性的影响

某桶装矿泉水生产企业,利用计量泵对其中的2个消毒水箱进行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控制消毒水箱中过氧乙酸的浓度,并与人工添加进行比较。

控制条件:消毒水箱一和消毒水箱二的加水体积均为1000L,消毒水箱一首加量为原液10L,控制浓度为(1500±100)mg/L,消毒水箱二首加量为原液7L,控制浓度为(1000±100) mg/L。

人工添加方式:添加液为原液,每2h添加一次,消毒水箱一每次添加3L,消毒水箱二每次添加2L。自动添加方式: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浓度为1:3,消毒水箱一自动添加泵的冲程为80,消毒水箱二自动添加泵的冲程为55。

每0.5h取样测定消毒水箱一和消毒水箱二中过氧乙酸的浓度,测定方法根据《GB 19104-2008过氧乙酸溶液》中规定的方法。人工添加方式时,整点取样是在未补加之前取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计量泵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的关系

计量泵在实际使用情况下的流量与理论条件下的流量关系(见图2)。

由图2可以看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泵的实际流量随泵的冲程呈线性关系,表明泵的性能正常。但泵的实际流量与理论流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浓度选择的研究时,采用泵的实际流量作为计算依据。

2.2 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浓度的选择

在不同过氧乙酸自动添加液浓度条件下,消毒槽中的过氧乙酸的浓度变化(见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添加液浓度越高,测定的消毒槽中过氧乙酸的浓度变化越大。而在添加液浓度为1:3时,所测得的消毒槽中过氧乙酸的浓度基本稳定,在(1500±100)mg/L范围内。这可能是由于添加液浓度越高,在动态使用过程中,不容易在消毒槽中混合均匀,而此时添加量也小,因此极易造成添加的过氧乙酸在充分混合之前已被带出消毒槽而造成流失。同时,取样时也可能受到局部高浓度过氧乙酸的影响。这些原因共同造成在动态使用过程中自动添加高浓度过氧乙酸时,测得的消毒槽中过氧乙酸的浓度波动较大。

当添加液的浓度为1:3时,消毒槽内的浓度波动不大;而且,由于添加液浓度越低,自动添加泵的流量要求越大,从成本的角度考虑是不合算的。因此,在实际应用时,添加液的浓度选择为1:3。

2.3 人工补加和自动添加方式对过氧乙酸浓度稳定性影响

人工补加和自动添加条件下,消毒水箱一和消毒水箱二中的过氧乙酸浓度变化情况分别(见图4,5)。

由图4和图5可以看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自动添加装置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消毒水箱中过氧乙酸浓度的稳定性。而采用人工补加的方式,则不仅造成过氧乙酸浓度的波动过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即使定时人工补加也会造成消毒水箱中的浓度不断下降。缩短人工补加的时间或许可以减小过氧乙酸浓度的波动,但这样会加重生产操作员工的负担。人工补加的方式同样带来由于员工操作不当或忘记操作,而使得消毒水箱中过氧乙酸浓度降低而造成质量问题的风险。

3 结论

以计量泵为基础设计过氧乙酸自动添加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添加液的浓度采用1:3 (过氧乙酸:水)时,能保证消毒槽中过氧乙酸浓度的相对稳定,且对于计量泵的选择来说较为经济。相比于人工添加,自动添加系统不仅能保证过氧乙酸浓度保持基本稳定,而且可以防止由于员工误操作或疏忽而导致的生产责任事故。

参考文献

[1] 陈延.过氧乙酸在饮料无菌冷灌装生产的应用,广西轻工业,2008,(9) :19~21

[2] E.M.M.Rossonia and C.C.Gaylarde.Comparison of sodium hypochlorite and peracetic acid as sanitising agents for stainless steel food processing surfaces using 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2000, 61(1) : 81~85

[3] 郝丹力,袁继勇,张桂林.低浓度过氧乙酸溶液稳定性探讨,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5,26(6) :450~451

[4] 黄育红,林立旺,陈路瑶等.过氧乙酸杀灭微生物效果及稳定性实验观察,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4) :43,59

[5] 曹勤.计量泵发展和应用,石油化工设备,2001,30(5) :44~47

乙酸的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 教学 方法 体会

【分类号】G633.8

一、案例背景

有机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师研究的重点,我们在遵循结构—性质—用途的这一模式下,同时结合新课改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呢?新的课程观念的倡导: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化合物》中的第二课时。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既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体现了乙酸的重要社会价值。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从知识结构上看,乙酸既是对醇类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习模式做巩固,更是为选修阶段《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对乙酸和酯类化合物等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从认知角度上看,初中阶段,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了解乙酸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而选修阶段需要掌握乙酸是一种烃的含氧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

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掌握了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从情感上看,学生渴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有较强的求知欲,师生间彼此了解,有很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四、教学设计思路

在新课改指导思想大背景下,通过学生分组探究实验,学生动手演示实验,教学视频等努力将学生推到"舞台"前,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创设问题情景,层层深入,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生活中最常见醋引入本节课,以探究形式展开:

用化学用语描述乙酸的物理性质,

根据球棍模型认识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组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

分组讨论并拼接乙酸乙酯的球棍模型及反应机理,

体现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

五、重难点突破

一個具有艺术色彩的导课,就像兴奋剂一样,给学生学习注入新的活力,使学生信心十足地攀登一座又一座知识的高峰。在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对镇江香醋的介绍,为本节课的乙酸教学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了解醋酸物理性质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提出问题 “大家一起来帮忙” :水壶上的水垢如何除去?通过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将全班同学分成9小组,布置实验任务:“请你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共设计出十几种方案。其中有4个小组的同学想到:乙酸与氢氧化铜的反应,通过蓝色沉淀的消失判断乙酸与氢氧化铜发生了酸碱中和反应,现象较为明显。更有甚者,快速站起,把整个实验操作的设计思想表述一通,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需要阅读和查找一些相关资料,甚至还要自己去找一些代用药品并组装实验仪器,完成实验的设计及操作。正是这些过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视野也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而对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需要用到浓硫酸,酯化反应的实验操作我做的是演示实验,实验结束让学生观察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上层液体,令学生看厚度并嗅之,振荡之后再观察厚度并嗅之,体验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承接新制备液体的良苦用心。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酯化反应生成物的水是由醇提供的氢和羧酸提供的羟基形成的,并解释理解化学反应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以同位素作为示踪原子进行实验就是研究反应历程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丰富实验教学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实验的内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促使学生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标教学参考书《化学实验》2006年3月,第1版

[2]闫承利主编,《教学最优化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

乙酸教学反思 篇4

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能判断酯化反应;其发展要求能看懂乙酸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变化的角度认识酯化反应并认识该反应的本质,同时用结构简式来规范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从课标的要求中,乙酸内容的知识目标层面看要求不高,只要求知道乙酸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看,通过实验活动,探究乙酸的主要性质。从新课程教材的体系编排来看,《化学2》只把乙酸作为一种常见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认识,并没有上升到对羧酸这一类物质的认识要求。因此,不必对羧基这一官能团全面的展开作过多的拓展,在教学中要有所适当地为选修模块留有支点,为以后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对于本节课教学我觉得有这么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新课引入。乙酸内容的教学设计,通过大家熟悉的调味剂食醋创设情境,引导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经验中醋酸物理性质了解和冰醋酸实物观察,纠正学生对乙酸认知的偏差,形成乙酸物理性质的纵横向联系。

第二,关于乙酸酸性的教学。从初中已经学过的有关酸的知识入手,结合已知的生活小知识推测乙酸的酸性,重点说明乙酸的弱酸性并且让学生设计实验来加以证明,同时将前面学过的乙醇的性质通过比较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对酸的认识,同时也得出乙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对比,二来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乙酸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理解乙酸的的酸性是乙酸分子中O―H键的断裂,结合学案“请你设计简单可行实验方案,证明乙酸具有酸性。”的方式,探究乙酸的酸性,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物质性质能力;以“生活小窍门”食醋为什么能洗涤电热水壶中水垢为问题,进行乙酸酸性知识的应用,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第三,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通过同位素示踪法来探索反应的本质并提醒学生注意,与中和反应不同,酯化反应生成物水中的水是由醇提供氢和羧酸提供羟基的,并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得历程不是根据化学反应式推断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细致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同时解决实验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假设、猜想、分析能力;通过实验验证方式解决乙酸与乙醇反应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氯乙酸酯的微波绿色合成 篇5

氯乙酸酯的微波绿色合成

在微波辐射功率为250 W反应10 min的条件下,氯乙酸分别与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叔丁醇在NaHSO4・H2O催化下顺利发生酯化反应,以76%~91%产率得到了相应的.氯乙酸酯化合物,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反应时间短,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产物结构经1H-NMR和元素分析确认.

作 者:张志广 夏然 渠桂荣 ZHANG Zhi-guang XIA Ran QU Gui-rong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刊 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7 35(4) 分类号:O625.75 关键词:微波辐射   氯乙酸酯   绿色合成  

乙酸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2》专题三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乙酸》

下面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体会几个方面谈一谈关于《乙酸》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从教材整体来看,乙酸既是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并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烃的基础知识和乙醇等内容,对有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物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利于沟通。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分析,根据新大纲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知道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感悟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价值观;通过对探究性试验的设计,学生能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⑴重点:乙酸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⑵难点:酯化反应实验及注意事项的探究

突破策略:创设情境,学生分组实验,老师点拨,通过实验分析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规律,采用“指导发现问题和问题解决相结合”教学模式。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一节课,但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上就要做些调整,以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指向,即:(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和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为此,采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设计这节课。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能力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学生学习侧重于结论,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这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是不利的。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以实验为基础,采用“师生合作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并采用实物、模型、实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教学程序: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情景线 知识线 活动线

1

教学准备:

(1)让实验室买来酒糟,在二十一天前分给各个小组,然后用水泡上密封,让学生等待奇迹的发生; (2)在两天前让学生调查身边与醋有关的资料、图片或事物等等。 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首先学生展示搜集来的宝贝,并观看“制作糖醋鱼的视频”,引出课题:今天的课题就与这种调料醋有关,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不同食醋中含有3%--5%的乙酸,今天的主角就是乙酸。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个环节——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活动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观察试剂瓶中的乙酸,自己描述出乙酸的部分物理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老师补充乙酸的熔沸点。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不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而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乙酸中的羟基与乙醇中羟基的不同,先探究乙酸的酸性,再分析其结构。通过“巧除水垢的漫画”创设情境,并结合糖醋鱼酸甜可口的味道提出问题:体现了乙酸的什么性质?

活动二:乙酸的酸性。

实验探究: 设计实验验证乙酸酸性

药品:镁带、锌粒、铜片、NaOH溶液 、食盐、纯碱粉末、鸡蛋、乙酸溶液、酚酞、石蕊。 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药品选择药品设计实验,学生动手设计实验,自己得出结论。 板书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点评

最后由学生写出醋除水垢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学生学会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

设问:鸡蛋能不能验证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成家庭小实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延续到课堂以外。

2

活动三:认识乙酸的结构

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乙酸有什么官能团?学生可能会答出有羟基。

2、醇羟基不显酸性,为什么乙酸的羟基有酸性呢?羟基所连的基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乙酸的羟基连在碳氧双键,受碳氧双键的影响所以产生了酸性,碳氧双键和羟基一起就构成新的官能团羧基。通过直观形象的分子模型,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并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角度,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为了加深学生对羧基的认识,老师介绍中国汉字的造字规律,提出乙酸是含氧酸,氧的一半和酸字的一半便组成了羧字,这样便于学生记忆羧基。

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学生自主地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酸性,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尤其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物质结构”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个环节——酯化反应

以气味为切入口提出问题:

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糖醋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 是因为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出示反应方程式)。

按照课本实验71页活动与探究,给出酯化反应实验步骤及装置图,进而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要加浓硫酸?

(2) 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

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个大组,按照课本实验进行酯化反应实验,对不同的组进行条件控制做对

比实验

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在实验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

实验前的温馨提示:

1.注意试剂的添加顺序2

2.导管不能插入液面下,为什么 3.每组控制加热时间为2分钟。

实验后的提示:

1.实验完毕后先振荡接收试管,然后向试管中插入红色的油画棒一会儿并取出。 2.请l、2大组的同学注意观察接收试管中的现象。 3.请3、4大组的同学用尺子量出上层液体的厚度。

完成实验完毕后的现象收集,填写实验报告

3

预计实验现象

l 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无色且无分层现象。 2大组接收试管溶液有分层现象。 3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1cm。 4大组上层液体厚度约为2cm 进而提出以下问题: (1)1、2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 (2) 3、4实验现象主要不同点是什么?找出其原因。 同时提供资料卡让学生讨论,也培养了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问题(1)的讨论得出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和吸水剂。 通过问题(2)的讨论得出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溶解度,中和乙酸及溶解乙醇。

提问:酯化反应生成的水分子里的氧原子是由醇提供还是羧酸提供?学生结合教材讨论研究,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酯化反应中键的断裂方式,使学生明确酯化反应的机理。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模拟实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通过实验,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问题讨论中,大胆发表见解,更好地培养学生敢想,善思,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个环节——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

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生活质量,更广泛的了解乙酸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师展示乙酸的其他用途,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化学很有用,最后设计食醋妙用大家谈:生活小帮手无“醋”不在。师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食醋的妙用:食醋不仅可以洗去水垢;还可以除去饰品上的铁锈;擦皮鞋时在鞋油里加几滴醋,皮鞋会更光亮;洗毛衣时加几滴醋,毛衣会焕然一新;用醋漱口可以防感冒,吃黄豆泡醋可以降血压;醋饮料还可以美容养颜,更是让我们青春永驻。

最后,结合图片讲述醋的来历:传说在古代,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觉得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很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这就是最早的食醋,并结合汉字的造字规律解释“廿一日的酉时---醋”。

揭示二十一天前的秘密,把课的气氛提向高潮,下面大家来品尝一下自己做的醋吧!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两个练习。

随堂巩固

1.可以证明乙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 A.乙酸和水能任意比例混溶 B.乙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C.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 D.乙酸能与乙醇发生反应

4

2.关于乙酸的酯化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氧化反应 B.属于取代反应

C.酸去氢, 醇去羟基

D.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

五、板书设计(见PPT)

六、设计体会: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强化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突出化学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树立自然科学方法论思想 。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法,在设计课时,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我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

制取乙酸乙酯实验的改进 篇7

一、存在的不足

1.1通过查阅资料得到乙酸乙酯的沸点只有77.1摄氏度, 所以能采取水浴加热的方式。教材上采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方式:一是不容易控制反应的温度, 二是反应温度远高于所需要的温度, 都会导致副反应产物增加。

1.2采用浓硫酸为催化剂, 它的催化效率不高, 朝正反应方向进行的程度不大, 而且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还容易发生原料炭化和引起副反应。

二、实验改进

2.1实验原理 (用硫氢酸钠作催化剂合成乙酸乙酯)

2.2实验仪器及药品

仪器:铁架台酒精灯大试管小试管橡胶塞橡胶管玻璃管

药品:乙酸乙醇硫酸氢钠碳酸钠

2.3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过程

按图一所示的装置连接好, 检查气密性。用硫酸氢钠作催化剂, 采取大玻管内套小玻管的方式加热。先在直径2厘米的内管中加入4m L的乙醇, 然后加入2.5 m L的冰醋酸.再加入0.3g的硫酸氢钠来作为催化剂。在直径为3厘米的外管中加入合适的水, 使液面稍高于内管的液面, 加入沸石。加热3min左右就能在饱和碳酸钠溶液液面看到明显油层并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四、实验改进优点

4.1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可知, 硫酸氢钠去制备乙酸乙酯有好的催化效果。由于硫酸氢根可以电离出氢离子来催化该反应, 生成的水又能让硫酸氢钠电离出来更多的氢阳离子, 有利于该反应进行。况且硫酸氢钠价格便宜容易得到, 并且使用方便。反应完后处理简单, 好分离, 产物的产率也可达80%以上。

4.2采用大玻管套小玻管, 用水浴来提供热源加热的方式, 能够快速提高水浴的温度, 还由于水蒸气的存在, 可以保持该套反应的发生装置温度在产物的沸点以上, 有利于产物的蒸出。大管还采用了长导管冷凝同流, 减少了外管水蒸汽的蒸发, 可以让整套装置都能持续加热回流。

4.3不用浓硫酸作催化剂, 减少了副反应产物的生成, 同时增加了实验的安全性。

4.4实验装置简单、安全;实验器材易得, 操作简单;实验反应时间短, 现象明显。

参考文献

[1]孟祥福.藏玉红.硫酸氢钠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高占先.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11-112.

[3]苑乃香.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改进及研究性实验设计实验.菏泽师专学报, 2001, 23 (2) :70.

乙酸乙酯制取实验的再改进及思考 篇8

关键词:乙酸乙酯制取;FeCl3;硅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日阅读了《化学教学》期刊上“关于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一文[1];受其启发,笔者设计以FeCl3·6H2O为催化剂,硅胶作吸水剂,改进乙酸乙酯的制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硅胶可重复使用4至5次,不使用浓硫酸,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献[2]报道,路易斯固体酸如:氯化铁、氯化铝等,是酯化反应的优良催化剂。反应中FeCl3能与CH3COOH生成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其反应式为:FeCl3+CH3COOH→H[FeCl3(CH3COO)][3];H[FeCl3(CH3COO)]电离产生H+,然后通过H+催化酯化反应的进行,与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4]类同。

1 实验

1.1 实验试剂

冰醋酸、无水乙醇、硅胶(柱层析100~400目)、FeCl3·6H2O、饱和Na2C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碎瓷片(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反应原理

以FeCl3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式如下: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1.3 实验仪器

大试管(25×200mm,若干支)、小试管(15×150mm,若干支)、酒精灯(1个)、单孔橡皮塞(1个)、铁架台(带铁夹)、玻璃导管、乳胶管、火柴。

1.4 实验步骤

(1)在大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2 mL乙酸,0.5g FeCl3·6H2O,硅胶(2g),碎瓷片(4~5片)。

(2)按图1搭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90s左右,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小试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

(3)观察收集的液体,并闻气味。

(4)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观察有无气泡,静置后比较上层液体液面高度等的变化,再闻气味,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1.5 实验现象

(1)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变深红色。

(2)加热90s左右,可看到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可闻到香味。

(3)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几乎无气泡产生,静置,上层的油状液体高度与步骤(2)几乎没变化,可以闻到类似水果的清香味,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可观察到中间层变蓝,而上下层都无色。

2 讨论

2.1 乙酸与乙醇混合液加入FeCl3·6H2O为何变深红色

对比试验,向乙醇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呈黄色,将此溶液一分为二,一份中加入乙酸,混合液变为深红色;一份中加入硅胶,溶液还是黄色。查资料[5]可知:FeCl3与冰醋酸生成了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而使溶液呈深红色。

2.2 关于FeCl3·6H2O的用量

据表1可知FeCl3·6H2O用量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90s时间,2 mL乙酸、3 mL乙醇发生酯化,使用0.5g FeCl3·6H2O得到的乙酸乙酯量最多。

2.3 关于硅胶的用量

据表3可知硅胶在合成乙酸乙酯过程中能够重复使用,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加乙酸乙酯的产量会降低。

3 结论

2 mL乙酸、3 mL乙醇,以0.5g FeCl3·6H2O为催化剂,2g硅胶为吸水剂,发生酯化反应,在90s即可得到1 mL左右的乙酸乙酯。该方法操作更简单,不用浓硫酸,对环境更友好;所用硅胶清洗、干燥后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操作过程,不仅适合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黄婷等. 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J].化学教学,2013,(6):44.

[2][3][5]李建伟. L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探索[J].工业催化,2006,14卷增刊:337~338.

[4][6]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6,577.

[7]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76.

[8]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无机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9.

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教版必修2第75页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以约0.5g FeCl3·6H2O为催化剂,硅胶2g作吸水剂,90s左右即可得1 mL乙酸乙酯。该方法操作简单,硅胶可重复使用4至5次,且不用浓硫酸,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乙酸乙酯制取;FeCl3;硅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日阅读了《化学教学》期刊上“关于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一文[1];受其启发,笔者设计以FeCl3·6H2O为催化剂,硅胶作吸水剂,改进乙酸乙酯的制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硅胶可重复使用4至5次,不使用浓硫酸,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献[2]报道,路易斯固体酸如:氯化铁、氯化铝等,是酯化反应的优良催化剂。反应中FeCl3能与CH3COOH生成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其反应式为:FeCl3+CH3COOH→H[FeCl3(CH3COO)][3];H[FeCl3(CH3COO)]电离产生H+,然后通过H+催化酯化反应的进行,与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4]类同。

1 实验

1.1 实验试剂

冰醋酸、无水乙醇、硅胶(柱层析100~400目)、FeCl3·6H2O、饱和Na2C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碎瓷片(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反应原理

以FeCl3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式如下: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1.3 实验仪器

大试管(25×200mm,若干支)、小试管(15×150mm,若干支)、酒精灯(1个)、单孔橡皮塞(1个)、铁架台(带铁夹)、玻璃导管、乳胶管、火柴。

1.4 实验步骤

(1)在大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2 mL乙酸,0.5g FeCl3·6H2O,硅胶(2g),碎瓷片(4~5片)。

(2)按图1搭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90s左右,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小试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

(3)观察收集的液体,并闻气味。

(4)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观察有无气泡,静置后比较上层液体液面高度等的变化,再闻气味,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1.5 实验现象

(1)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变深红色。

(2)加热90s左右,可看到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可闻到香味。

(3)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几乎无气泡产生,静置,上层的油状液体高度与步骤(2)几乎没变化,可以闻到类似水果的清香味,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可观察到中间层变蓝,而上下层都无色。

2 讨论

2.1 乙酸与乙醇混合液加入FeCl3·6H2O为何变深红色

对比试验,向乙醇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呈黄色,将此溶液一分为二,一份中加入乙酸,混合液变为深红色;一份中加入硅胶,溶液还是黄色。查资料[5]可知:FeCl3与冰醋酸生成了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而使溶液呈深红色。

2.2 关于FeCl3·6H2O的用量

据表1可知FeCl3·6H2O用量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90s时间,2 mL乙酸、3 mL乙醇发生酯化,使用0.5g FeCl3·6H2O得到的乙酸乙酯量最多。

2.3 关于硅胶的用量

据表3可知硅胶在合成乙酸乙酯过程中能够重复使用,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加乙酸乙酯的产量会降低。

3 结论

2 mL乙酸、3 mL乙醇,以0.5g FeCl3·6H2O为催化剂,2g硅胶为吸水剂,发生酯化反应,在90s即可得到1 mL左右的乙酸乙酯。该方法操作更简单,不用浓硫酸,对环境更友好;所用硅胶清洗、干燥后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操作过程,不仅适合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黄婷等. 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J].化学教学,2013,(6):44.

[2][3][5]李建伟. L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探索[J].工业催化,2006,14卷增刊:337~338.

[4][6]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6,577.

[7]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76.

[8]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无机教研室.无机化学(第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9.

摘要: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教版必修2第75页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对比实验发现,以约0.5g FeCl3·6H2O为催化剂,硅胶2g作吸水剂,90s左右即可得1 mL乙酸乙酯。该方法操作简单,硅胶可重复使用4至5次,且不用浓硫酸,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乙酸乙酯制取;FeCl3;硅胶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6–004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日阅读了《化学教学》期刊上“关于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一文[1];受其启发,笔者设计以FeCl3·6H2O为催化剂,硅胶作吸水剂,改进乙酸乙酯的制备。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硅胶可重复使用4至5次,不使用浓硫酸,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文献[2]报道,路易斯固体酸如:氯化铁、氯化铝等,是酯化反应的优良催化剂。反应中FeCl3能与CH3COOH生成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其反应式为:FeCl3+CH3COOH→H[FeCl3(CH3COO)][3];H[FeCl3(CH3COO)]电离产生H+,然后通过H+催化酯化反应的进行,与浓硫酸催化酯化反应机理[4]类同。

1 实验

1.1 实验试剂

冰醋酸、无水乙醇、硅胶(柱层析100~400目)、FeCl3·6H2O、饱和Na2CO3溶液、紫色石蕊试液、碎瓷片(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反应原理

以FeCl3代替浓硫酸作催化剂,反应式如下:CH3COOH+CH3CH2OH CH3COOCH2CH3+H2O

1.3 实验仪器

大试管(25×200mm,若干支)、小试管(15×150mm,若干支)、酒精灯(1个)、单孔橡皮塞(1个)、铁架台(带铁夹)、玻璃导管、乳胶管、火柴。

1.4 实验步骤

(1)在大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2 mL乙酸,0.5g FeCl3·6H2O,硅胶(2g),碎瓷片(4~5片)。

(2)按图1搭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90s左右,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小试管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

(3)观察收集的液体,并闻气味。

(4)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观察有无气泡,静置后比较上层液体液面高度等的变化,再闻气味,然后向混合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

1.5 实验现象

(1)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变深红色。

(2)加热90s左右,可看到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有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可闻到香味。

(3)将收集的混合液体振荡,几乎无气泡产生,静置,上层的油状液体高度与步骤(2)几乎没变化,可以闻到类似水果的清香味,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可观察到中间层变蓝,而上下层都无色。

2 讨论

2.1 乙酸与乙醇混合液加入FeCl3·6H2O为何变深红色

对比试验,向乙醇中加入FeCl3·6H2O,溶液呈黄色,将此溶液一分为二,一份中加入乙酸,混合液变为深红色;一份中加入硅胶,溶液还是黄色。查资料[5]可知:FeCl3与冰醋酸生成了强酸性配合物H[FeCl3(CH3COO)]而使溶液呈深红色。

2.2 关于FeCl3·6H2O的用量

据表1可知FeCl3·6H2O用量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90s时间,2 mL乙酸、3 mL乙醇发生酯化,使用0.5g FeCl3·6H2O得到的乙酸乙酯量最多。

2.3 关于硅胶的用量

据表3可知硅胶在合成乙酸乙酯过程中能够重复使用,但随着重复次数增加乙酸乙酯的产量会降低。

3 结论

2 mL乙酸、3 mL乙醇,以0.5g FeCl3·6H2O为催化剂,2g硅胶为吸水剂,发生酯化反应,在90s即可得到1 mL左右的乙酸乙酯。该方法操作更简单,不用浓硫酸,对环境更友好;所用硅胶清洗、干燥后可重复使用一定次数。改进后的实验简化了操作过程,不仅适合教师演示,也适合学生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黄婷等. H2SO4-硅胶固体酸催化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J].化学教学,2013,(6):44.

[2][3][5]李建伟. L酸催化酯化反应的机理探索[J].工业催化,2006,14卷增刊:337~338.

[4][6]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6,577.

[7]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5~76.

上一篇:我收到的一份厚礼的记叙文作文下一篇:《字的创意设计》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