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精选10篇)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篇1

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我的说课由下面六点:说教材、说教学目的、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思路、说教学环节和说板书设计来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选择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

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

难点:建立甲烷的立体结构模型,从化学键的层面认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三、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索引,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并与实验探究、多媒体有机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和谐的课堂。

2.学习方法

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充分的进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

四:教学思路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五、教学环节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分析“可燃冰”的结构,揭示“可燃冰”燃烧的秘密引入新课。再向学生讲述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新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板块一: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然后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通过对可燃冰贮量和开发介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引出《甲烷》课题。同时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掌握物理性质学习的一般方法。

板块二:甲烷的结构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电子式和结构简式的书写。老师评价后提出问题甲烷究竟有着怎样的结构,学生开始猜想。然后老师提供素材组织活动,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实践活动,然后再收集并展示大家的作品,进行相互交流。

引导信息:1.甲烷分子中的4条C—H键完全等同。2.H与C之间的距离和每个夹角也完全相同。学生再重新思考自己作品的正误,根据科学信息进行交流和讨论后,主要认为甲烷存在正四边形或正四面体这两种结构。在学生产生疑惑时,老师再给出第三条信息:如果把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换成两个氯原子后也只有一种结构,学生分小组再次动手进行实践活动,再结合科学信息得出甲烷是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用电脑制作出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以便学生直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正确认识了甲烷的分子结构,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学生根据结构猜想其性质。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得出结论:甲烷的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但在点燃条件下就会燃烧,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拓展知识: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化学物质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利与弊。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有机思想。加深了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

通过播放氯气与甲烷的取代反应实验视频,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实验中得到哪些信息。②从所得信息中你能获得哪些启示。然后小组内交流和小组间汇报,得出结论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了反应。

组织学生,用球棍模型制作出其可能的产物。学生再次动手实践运用甲烷的结构探究其性质,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播放动画视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的角度了解取代反应的本质。完成方程式书写,老师再分析和评价,并介绍取代产物的用途。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物质的微粒观来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过程,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白实验手段是检验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并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然后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设计这两道试题的目的是从结构和性质两个角度检验“教”和“学”的效果,有助于下节课的教学实施。),再将所学的化学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并上网了解沼气的使用知识,然后给周围的农户推广,做一名节能减排的倡导者。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六、板书设计

七、巩固学习

1、下列气体的主要成分不是甲烷的是()A、沼气 B、天然气 C、煤气 D、坑道气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原子结构的分析和空间模型的展示,形成对甲烷组成和结构的正确认识。

(2)从探究实验入手,正确归纳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点是甲烷的取代反应)。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用途。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前后知识,通过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形成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全面认识。

(2)通过模型的观摩与制作过程,亲身体会有机物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的反应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甲烷的结构与性质的学习形成对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思路,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习思想。

(2)从甲烷在生产生活中的存在和用途,形成化学与生活关系的正确认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烷的空间结构和取代反应 难点:甲烷的取代反应 教学准备

甲烷的剪纸模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PPT投影】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问题,教师对三个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激趣引题】我想问一下大家:“冰可不可以燃烧?” 【学生讨论与交流】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可燃冰”

【教师引导】冰不可以燃烧,但在自然界却存在一种叫“可燃冰”的物质,由此引出本节学习的主题——甲烷。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课前的预习,请大家归纳一下甲烷具有那些物理性质?我请一位同学归纳一下

生1:甲烷的物理性质主要有:

① 无色无味的气体 ② 密度比空气小 ③ 极难溶于水

师:根据甲烷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对甲烷进行收集? 生: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

师:在了解了甲烷的物理性质之后,我们对甲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深入甲烷,我们就必须先来学习它的结构。首先请大家写出甲烷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电子式。(并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书)生:书写甲烷的三种组成式 【板书】

H分子式:CH

4电子式:H:C:HHH|结构式:HCH

|H

师:根据我们同学书写的情况,我们一起分析一下。CH4只由氢和氧元素构成,由于碳原子最外层为4个电子,氢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因此形成化合物时一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结合,形成四对共用电子对,如果用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的话我们就可以写出CH4的结构式。

【设问】如果从甲烷的结构式来看,每两个相邻的C—H之间的夹角为90度,但实际上甲烷的空间结构是这样的? 生:不是

师:那么甲烷真实的空间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将甲烷的真是结构做成下面的模型,通过下面的模型我们能更直观地认识甲烷的空间结构。【展示CH4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师:通过甲烷的球棍模型我们可以看出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并不都在同一个平面上,每三个氢原子之间形成一个正三角形,这样的正三角形总共有四个,因此甲烷在空间的构型我们称之为正四面体结构。师: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的关于实践活动部分的剪纸模型,并与其它组的同学进行分享和交流。生:展示课前准备的模型

【CH4空间结构分析】在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中,碳原子处在四面体中心,而四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相邻化学键之间的键角为109度28分。该节相对来说较为稳定。

师:学习化学我们知道,结构往往决定性质,那么甲烷这样的空间结构可能会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生:化学性质稳定。

师:为了搞清甲烷的化学性质如何,我们将甲烷分别通入高锰酸钾,氢氧化钾和硫酸溶液,但是我们发现甲烷不能与这些物质反应,你能从这里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烷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也不能与强酸和强碱发生反应。

师:甲烷不活泼,那么是不是与其他的物质都不反应? 生:不是,甲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师:大家能否写出这个方程式,注意书写反应式时与我们以往的反应式进行比较,该反应有何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书写甲烷与氧气的反应 生:该反应式没有使用等号而是用箭头表示

师:很好,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有机反应都具有较多的副反应,所以在表示的时候我们用箭头代替等号。那么我们知道该反应的产物是CO2和H2O,你能否设计实验验证反应的产物呢?

生1:可以用一块能玻璃片置于点燃的甲烷上方,观察是否有水珠生成

生2: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倒扣在点燃的甲烷上方,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师:而且从这两个实验我们还可以证明甲烷的组成中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甲烷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因此使用时必须注意防止泄漏。

【甲烷的取代反应】多媒体投影演示实验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61页科学探究部分内容,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结束后与大家分享你的结论。生:观看视频,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下面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你们的结论 生:实验中主要可以观察到下面这些现象:

① 试管内气体颜色逐渐变浅 ② 试管内壁出现油状液滴 ③ 反应后试管中液面上升

结论: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新物质,该反应过程中气体体积减少,可能是生成液态的产物所致。

师:很好,大家观察得很仔细,对现象的分析也比较到位。在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中发生的反应是怎样进行的呢?下面大家请看PPT 【投影】甲烷取代反应过程的模型图

师:在该反应中,一个甲烷分子上的一个氢原子先被氯气中的氯原子代替,形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产物一氯甲烷继续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甲烷和氯化氢,类似的得到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上面的这几个反应我们称之为——取代反应,那么你能否归纳一下什么叫取代反应?

生:有机物分子中原子(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师:下面请大家根据取代反应的原理写出一氯甲烷,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师:在四种产物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态,其他三种都是液体。认识了取代反应之后,我们会发现,它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哪种反应比较类似? 生:置换反应

师:那么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有何异同?

生:①反应物方面:置换反应的反应物一般为无机物主要是活泼金属,而取代反应的反应物中部分为有机化合物。

②反应条件:置换反应一般在溶液中进行,而取代反应需要光照或者催化剂 师:最后,在学习了甲烷的结构与性质之后,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甲烷的存在?甲烷具有那些用途?

生:甲烷是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还是一种常见的化工材料。【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其中我们重点学习了甲烷的空间结构,甲烷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另外我们重点讲解了甲烷的与氯气的反应,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取代反应;并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介绍甲烷在生活中的存在和用途。

板书设计

甲烷

一、甲烷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二、甲烷的结构

H分子式:CH

4电子式:H:C:HHH|结构式:HCH

|H

结构式 :用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的图式叫结构式

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1、化学性质稳定

2、氧化反应

CH4(g)+ 2O2(g)

CO2(g)+ 2H2O(l)

3、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甲烷的说课稿 篇3

成都西北中学 冯胜伶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西北中学的冯胜伶,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第一课时)。我的设计理念是:依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以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探究精神,最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学生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及其结构和性质。烃是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学习。

2.功能与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物学习方法。学会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学,再用化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1.知能储备 而学生在此阶段已经

知道甲烷是一种化石燃料,能从组成上认识燃烧产物;不能从结构角度认识甲烷的性质;储备了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知识,具备了学习甲烷的理论基础。

2.学习方式 他们

喜欢从熟悉的事物入手学习新知,对图片、实物等感兴趣,喜欢自己动手。3.认知方式

但缺乏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建构,但与生活有关,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这是化学学习的一个崭新的起点,对化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教学目标锁定为以下三方面: 1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以甲烷的结构为例,认识有机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模型制作、实验探究、观察、交流讨论等手段,结合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运用能力和形成有机化学的学习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源危机及可燃冰开发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科学与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并关注人们面临的“能源危机”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体验科学探究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我把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重点:甲烷的结构特点和取代反应。难点确立为:

1)学生对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的建立;

2)帮助学生从化学键理论理解甲烷和氯气的取代反应机理。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五、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 探究式教学法 实验法 合作教学法

并引导学生采用:

2.学习方法:分析法 归纳法 演绎法 对比法 实验探究法 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着力于甲烷结构的推导、取代反应的探究这两个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时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我把我的教学过程设计为

活动元教学模式,分为四个活动元。即:

活动元一: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约10分钟)

活动元二:探究甲烷的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氧化反应);(约10分钟)活动元三:探究甲烷的性质——取代反应;(约15分钟)活动元四:总结与反馈。(约5分钟)

我设计的目的是:突出重点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

七、教学流程设计

活动元一(10分钟左右):甲烷的结构实践活动。<活动1>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上课,我先通过展示“可燃冰”的图片,播放西气东输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并提出问题,可燃冰和西气东输主体——天然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就可以答出他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为了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能源,就有必要研究其主要成分甲烷的结构和性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能源危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活动2>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甲烷分子式、电子式、结构式的书写。此时我告诉学生,确定有机物仅有分子组成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这种分子具有怎样的分子结构。我设计了下面这个活动,让学生用橡皮泥和火柴棍来构建甲烷的结构模型。经过学生的精心制作,小组交流,由此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此时,我趁势给出2个科学信息:

1、4个C—H键长度、强度相同;2、H与C间的夹角相等,但学生仍不能明确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在学生苦苦思考时,我顺势给出第三个信息:如果用氯原子代替了甲烷中的两个氢原子所形成的物质只有一种结构,学生经过动手实践,交流讨论,可以顺理成章的得出甲烷是空间正四面体结构的结论。

为了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我再播放甲烷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视频,同时请学生按照教材要求进行手工折纸制做,在实践活动中再次建构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甲烷结构的研究,通过对甲烷的模型观察,让学生掌握甲烷分子结构的知识,使重点知识得以突出,并学会科学的质疑和能根据科学信息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并为甲烷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活动元二(10分钟):自主建构甲烷性质(物理性质、稳定性和氧化反应)。当学生对甲烷结构有深刻理解时,我告诉学生研究有机物的结构是为了更好的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展示一瓶甲烷气体,请学生通过观察、阅读教材,完成物理性质的学习。然后进行<探究实验一>分别将甲烷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加有石蕊试液的强碱溶液中。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和总结。点燃纯净的甲烷,观察火焰的颜色,并通过燃烧产物的检验学习甲烷的稳定性以及可燃性。展示STS素材让学生感知甲烷是一种清洁燃料。通过提供资料卡片和矿难图片进行安全教育。

设计意图:利用先行组织者学习策略,探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甲烷提供知识的固定点。让学生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质,体验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学科思想。STS素材的呈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甲烷的认识。

活动元三(15分钟左右):甲烷的取代反应(这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我首先设计以下问题:研究表明,Cl2可以与甲烷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反应,那么这个反应是否能够用来佐证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观点呢?然后,请学生大胆猜测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可能产物。我对教材演示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取一只圆底烧瓶,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4体积氯气和1体积甲烷,如图连接好装置,用250瓦高压汞灯照射混合气体,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打开止水夹后,烧瓶内液面为什么会上升?引导学生联想喷泉实验,使前后知识迁移,温故而知新,学生不难得出产物HCl,再深入推理,得出一氯代物及其它氯代产物。用电脑模拟其反应的微观过程,经过同学们的分析与归纳,发现这四步反应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了取代反应的概念,并对比置换反应,总结出他们的区别。设计意图:通过采用“探究性实验教学法”:改进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学习,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取代反应教学重难点得以掌握和突破。让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活动元四(5分钟左右):总结与反馈

学生通过简洁工整,知识层次清晰的板书设计,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完成课堂反馈。留给学生的作业是查阅资料,设想安全开发可燃冰的方法,形成论文,相互交流并完成学案上的习题。至此,教学过程基本完成。下面是我板书设计和学案设计。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并指导生活

八、板书设计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二、分子结构:

1.分子式和电子式: 2.结构式: 3.立体结构:正四面体型

三、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取代反应: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

小结:1.分子结构 2.化学性质

九、学案设计

十、感悟与反思

制作简单的表格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制作简单的表格》甘肃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册模块一第六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金山文字基本的编辑和排版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制作表格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调整表格及表格的数据计算作好辅垫。

(二)、学生分析

我们学校的学生一般学习兴趣不高,好玩好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差,技能基础和个性差异较大。所以我尽量不使用演示法,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及网络环境,创设信息化的教与学环境,利用优美、生动的画面,丰富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从亲身的感受中说、做、学。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表格中一些常用名词(行线、列线、一行、一列、单元格)

2学会制作简单的表格,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及装饰文字。

3感知生活中应用表格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能力;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作简单的表格及美化表格

难点:用不同的`方法来制作表格。

二、说教法与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作为老师,我采用情境的创设和任务的设置,先把问题灵巧地抛给学生,引导学生来尝试解决。制作课件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动态的,丰富的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空间;同时老师也是知识反馈的调整者,在此过程中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激活学生积极探索的自信心。

作为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下,采用探究式学习,从老师创设的网络环境中最大力度地获取信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及利用动手操作探索,完成老师的布置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新知,通过操作提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为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一会儿它们出场的时候,如果大家认识它们,请同学们大声的它们的名字,好不好?

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大家非常的熟悉也非常的喜欢它们。今天,羊村里的小羊给我们带来了两份羊羊运动会的资料,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两份资料,一份为文本形式,一份为表格形式。

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份资料,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有哪些?

比如我想知道喜羊羊的射击成绩排第几名,你愿意从第一份资料里查看还是第二份资料?为什么?

通过提问:生活中还能见到什么要的表格?(抢答)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表格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过程

1、学习表格的常用名词。(教学课件、抢答)

既然大家都想学习好表格的制作,今天为大家带好一个很好的学习软件,大家可要认真学习它。

2、生尝试着自己完成插入表格

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插入表格

师相机板书:

创建表格:表格/插入/表格。

3、插入行、列

4、删除行和列

展示个别学生作业,师生互相评价,评出优秀作业及优秀小组。学生汇报自学的情况,,每种方法在介绍的时候我注意其中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会用不同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这样水到渠成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再任意制作一个几行几列的表格,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如何在WORD文档中插入表格,掌握了如何插入和删除多余的行和列,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现在就请同学们制作一张我们班的课程表,看谁完成的又快又好,看看那个小级成员率先完成,大家开始吧!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又注意了分层次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说评价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说课稿 篇5

1、经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在计算分数加、减法和解决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能主动地参与有关的操作和探索活动,对分数与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

谈话:今天是一个值得玲玲庆祝的日子,这天正是她的生日,她邀请了她最好的朋友小丁一起过生日,看!他们正准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

课件演示:玲玲:我吃2块;小丁:我吃3块。

师:用分数怎么表示?(2/8,3/8)

师:他们两一共吃了几块,怎么想的?(2+3=5)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学习简单的分数加法

师:那他们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怎样列式?

生:2/8+3/8=5/8

师:你是怎样想?

同桌交流想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的想法?

生1:从图上看结果是5/8

生2:3/8是3个1/8,2/8是2个1/8,3个1/8加上2个1/8是5个1/8,也就是5/8

生3: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玲玲吃了2份,小丁吃了3份,他们一共吃了5份,用5/8表示。

课件演示:验证2/8+3/8=5/8(加法)

指名学生再说说怎么算的。

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如学生没有观察到,可提问:在这个算式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为什么不变?(3/8和2/8合并前后,都是把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的,所以分母是不变的)

师小结: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2、学习简单的分数减法

课件出示:你能提出一个减法的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小丁比玲玲多吃了这块蛋糕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

生:3/8—2/8

师: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并把计算的方法跟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1/8

师:你是怎么得出来的?(生……)

课件演示:验证3/8—2/8=1/8(减法)

师: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师总结:同分母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齐读。

三、新知识的巩固强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说出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指名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口算各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演示题目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学生提问:

生1:西红柿和茄子一共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2:西红柿比茄子多种了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校对。

四、总结

你有哪些收获?

再次明确: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五、拓展练习,延伸应用

1、课件出示:选择题

(1)3/8+4/8=    ①7/8       ②7/16

(2)1/5+4/5=    ①5/5       ②1

师明确:5/5=1

2、课件出示:一杯牛奶喝掉了它的1/4,加满水后又喝掉了它的2/4,再加满水后,全部喝完。问喝掉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使学生明确:喝掉的水就是加进去水的总和1/4+2/4=3/4

3、思考题

课件出示

请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指名回答。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8+3/8=5/8

3/8—2/8=1/8

课后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说课稿 篇6

新源县坎苏乡中学 云爱华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新源县坎苏乡中学的云爱华。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教材分析(地位及作用)

本课时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中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整数的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生活中大量整数加减法的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感性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本课通过在简单的生活情境中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这样的设计,更多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既掌握认知目 标,又在学习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四、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节计算教学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学会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的能力。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文化用品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生活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我选用了“创、导、探、放”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归纳、实践应用中去理解和掌握新知。运用“班班通”,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充分表现了课程内容,而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学习的趣味性。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四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教学活动: 活动

一、查学诊断:采用我当售货员、学生当消费者的情境设计读读认认常用的学习用具的单价,充分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小数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或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此我以教材为基础,创造性地使用,选择了学生更加熟悉的文化用品的购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活动

二、示标导入:展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达成新课改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解教学目标,对学习有明确的认识,为全面掌握知识作好准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活动

三、导学施教:

1、我首先采用“文具店的故事”发现了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来导入【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说说各种学习用品的价格.接着我引导学生: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汇报提出的问题,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最后我适当选择两个问题,板书:“一支铅笔和 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这部分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平时所需要学习用品的价格,产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数加减法,同时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计算,探索新知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让学生口答列式:“5.4+2.3=”引导这是一道小数加法的计算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怎样解决“5.4+2.3=”这道算式,再让同学们小组谈论一下他们的计算方法,并请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在这学生可能探索出两种方法:(1)54角+23角=77角,77角是7.7元;(2)列竖式。接着我示范把竖式板书在黑板上,强调小数点应对齐等细节。接着我出示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让学生列出算式,自己计算,然后让学生汇报。我再给学生示范竖式的书写格式。

先让学生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再让学生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得出计算小数注意的问题。

最后引导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都要数位对齐,都是满十进一。小数在计算是应小数点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为下一步解决问题作好准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共同演算小数的加法竖式和讨论比较,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突破教学重点。活动

四、练测促学:

针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到的知识点,选择四道较为常见的习题做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小数加减的计算法则的理解运用。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第一层:改错练习。先引导学生判断错在哪里 第1题错在小数点没有对齐,第2题错在忘掉写然后独立进行订正并交流自己的想法.通过改错,让学生体会在计算时应注意的地方,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层: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点,整数的小数点在右下角,计算的结果应化简.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

第三层:出示两道应用题,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演算小数的加法竖式和讨论比较,让学生体会小数点对齐的算理突破教学重点。

活动五:反馈延伸

经历了以上几个阶段的学习,我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总结的小结提问:(通过总结,理清思路,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记忆。此时此刻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孩子的脑海里。)

在本课知识点学生已掌握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运用的能力,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1、小试牛刀:填空练习;

2、再接再厉:划船问题;

3、生活冲浪:摘帽子游戏;

4、勇攀高峰:小动物过河。

(这四个练习具有层次性,层层递进,层层深入。鼓励学生利用本节课所 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第4个练习,具有开放性,又培养了估算意识。)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突出教学重点。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应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应用性。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不仅解决了学生所提问题,还板出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写法,这样安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综合这节课的教学程序,本课的教学特色是:(1)通过创设了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体会了数学的实用价值.(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得出小数加减法应小数点对齐,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3)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通过练习的分层设计,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弥补学生思维的不足,重新建构已有的知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预设,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1、一支铅笔和一支圆珠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支钢笔贵多少元?

5.5 6.5 +2.3-5.4 __________ _________ 7.7 1.1 计算法则:

1、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

2、要从低位开始算起,位数不够用“0”补齐。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9页例6,“做一做”

2、教材分析:

“用数学”一节是在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6,是以三个小象运木头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3个4”的含义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4、教学难点: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图片。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淘教案网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含义。

其次,课件出示相同练习题2,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然后说算理,分析问题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及练习十二第1、2、3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知识理解,理清乘法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钠的重要化合物最后说课稿 篇8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钠的重要化合物》(板书)。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位于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这种学习模式将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对上一节钠的知识的理解,并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Na2O2的性质;②Na2CO3与NaHCO3的性质及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Na2O和Na2O2性质的探究,掌握Na2O2的重要化学性质及应用。②通过实验探究,比较Na2CO3、NaHCO3的性质,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能够根据Na2CO3、NaHCO3的性质差异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②学生能够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做出正确分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③通过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心理品质。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本节课中设计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以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教学方法:

我结合知识内容和本节课的特点,采用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二)、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和演示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目的激发兴趣,增强直观性)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学习方法

本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及分组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本节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从生活实际出发,先初步认识物质,后进行物质性质的探究,最后根据性质分析生产、生活中实际作用,贯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金属化合物研究的一般顺序是:氧化物---氢氧化物-----盐;其中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初中已经研究过,这里不再赘述,主要研究的物质是: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主要研究的是他们的化学性质,及共同的物理性质:焰色反应。具体教学环节:

环节一: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虽然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熟悉的化学物质,但是学生却很少关注这些物质与化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环节的设计上我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很熟悉的化学实验室讲台的照片,询问学生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放细沙。使学生产生疑惑,后演示实验:滴水生火,学生配合实验:用细沙扑灭。鲜明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这个实验的剧烈程度,更重要的是学生会在这个环节产生认知冲突:水是用来灭火的,为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水却是用来点火的呢?这样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做了知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金属钠着火要用细沙扑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物质。这场视觉盛宴带来的震撼也促使学生迫不及待的要揭开过氧化钠的神秘面纱。在碳酸钠、碳酸氢钠、焰色反应的教学环节,我首先设计图片展示

1、食品:馒头、油条

2、药品成分:胃药

3、泡沫灭火器

4、玻璃制作的原料

5、水泥制作的原料

6、侯氏制碱法

7、奥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的焰火燃放。从生活常识引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介绍侯氏制碱的事迹及原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环节

二、演示实验理论预测

1、在学生观看了滴水生火的实验及用细沙灭火的实验后,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结合质量守恒、氧化还原的原理进行方程式的理论预测。

2、根据已有的生活常识推测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环节

三、实验探究验证结论 在这个环节先是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理论预测→方案设计→操作记录→现象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一: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提供实验仪器及药品,要求学生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

通过探究一,学生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学生通过真切的对物质的感性认识,掌握Na2O2与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二

探究二:设计实验验证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小组合作完成)根据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碳酸钠的热稳定性强于碳酸氢钠,后提供多组实验仪器及药品,小组主选择实验仪器,在均完成目的的前提下,比较三组实验的优劣。

探究一只是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仪器及药品设计具体的步骤,涉及的范围只是组内四名成员之间的交流。而探究二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提供了三组仪器,学生可根据自己组的设计特点选择适合自己方案的仪器。由于组与组之间选择的仪器可能不同,每组同学要想比较出三种仪器的优劣就必须要组与组织间交流,这样学生合作的程度加深了,讨论内容的难度、广度也加深了,通过探究二的完成,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在探究二完成的基础上,介绍侯氏制碱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是探究二知识的升华。环节

四、提升拓展 回归生活

1、性质对比

采用列表法对比研究两种物质的性质。以学生熟悉的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法研究过氧化钠的性质,可以使知识结构清晰,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性质差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也不是逐个物质介绍,而是相对集中学习,用列表比较的方法加以叙述。使得比较琐碎的化学知识形成系统,一目了然。

2、学生根据过氧化钠的性质推测其用途 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推测其用途

介绍碳酸钠的主要工业用途为第四章的学习做好准备 某些金属及化合物可以做焰火材料。

通过用途的介绍,使学生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思想。并让学生感觉到书本知识并不是简单枯燥的理论,它与人们的实际生产和生活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激发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研究身边化学事物的热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意图:①美观、工整 ②突出重点,明确要掌握的内容③体现教学设计的内在逻辑。

《最喜欢的水果》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最喜欢的水果》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调查与记录中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观察他人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亲历数据收集整理的活动,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最喜欢的水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统计的载体,教材通过设置这一活动性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深入的体会调查的必要性及其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借助为联欢会购买的水果情境,体会统计调查的必要性,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

2、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在解决熟悉的问题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3、初步学会与同伴的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整理数据的结果,体会统计与调查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确定为:结合调查数据的记录,能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提出简单的决策建议。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是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

二、说教法、学法

1、设计思路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统计活动会有一些接触,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统计知识,但对于本课的学习他们不会感到陌生,所以设计了一个“庆元旦联欢会”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在他们调查、记录数据的过程中,体会调查与收集、整理数据的必要性。

2、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这节课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调查活动,记录数据。

3、学法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到统计调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2)主动参与,探索新知(3)综合实践,学以致用(4)学生回顾,教师小结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以庆元旦举行联欢会为契机,老师要给同学们买一些水果,可是老师该怎么买呢?哪种水果买多些?哪种水果买少些呢? 让学生帮老师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从而引出课题。第二个环节是: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怎样记录才能让你一眼看出喜欢每种水果各有多少?此环节让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2、展示学生的记录方式

3、交流记录的结果并讨论喜欢哪一种方式。交流中,会发现分类记录的方式,既快又清楚,很容易看出调查的结果,进而通过比较,认识的到分类记录的优势。

4、用你喜欢的方法把全班同学的选择记录下来

5、请提出购买水果建议。先让学生思考提出自己的购买建议,再小组交流。第三个环节是: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说课稿 篇10

1、淀粉遇碘变蓝

2、对照实验法

二、实验步骤

1、暗处理→2、部分遮光→3、光照→4、酒精水浴脱色→5、漂洗后滴加碘液→6、漂洗后观察

三、实验结论

1、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2、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

该板书设计概括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本节课,我从教材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把实验生动活泼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学习效果更好。也就是说,多媒技术的应用让我的教学事半功倍。

上一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基础知识重点下一篇:实习申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