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稿翻译(精选8篇)
Inorder to find out what the life it was in the past in China, I intervewed a grangpa in our shool’s little park, who is at about his 60s.Q(Question): Hello, 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 for accepting my interview.A(Answer): Nice to meet you too.Q: Em, you look like about at 60s, right? 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when people mostly used bikes? A:Yeah, I was born in 1953 and I’m 61years old now.Actually, you know China was been named of “The Kingdom of Bicycle” in the past.I remember my grandpa told me that bicycle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Then in 1960s, 1970s, when I was a young man, bicycle along with sewing machine and watch became the necessary three-major-items of marriage.Bicycle became really popular in the 1980s,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universal vehicle at that moment, the famous brands included “Yong jiu”, “Fenghuang”, “Feige”.The flow of thousands of bicycles during the rush hour was extremly awesome which made China became “The Kingdom of Bicycle”.You might cannot realize that kind of feeling, but you have to know who had a bicycle at that time woule be jealous by others, especially our young guys.Q: But a bicycle must be very expensive at that time, right? A: Certainly!One bicycle costed about 200 yuanat that time while people’s salary just a few dozen yuan.It’s very precious.Q: Em, what about bus? When buses appeared? And how the buses of today compare with the buses when you were young? A: Haerbin’s buses were developed in the 1950s.When I was young , buses in Haerbin were still not widespread, just several bus-lines were operated.What’s more, the buses’ environment and situation were not very well when compared with the buses of today.Q: Well, I got it.How life was in your 20s’, 30s’, and 40s’? And every day life how it changed when you grew older? A: In my 20s’ , what I remember most was that you had to take the tickets or certificates to buy all the things you wanted and needed , and the number of those stuff was fixed by government, so you couldn’t buy a lot even you had money.Like the liquor, you had to buy it in state-run stores with certificate.If you wanted more, you might suppose to borrow the certificate from other family which was begrudge to buy the liquor , for the numeber of liquor was limited.And later, the individual business appeared and became more and more, so you could buy anything with money in stores.Since followed the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 our daily lives became more and more colorful.Q: Do you rememberhow life changed when tall building were built? A:Em...In fact, the tall building didn’t bring much impact on our lives.At the beginning, we might feel shocked or wondering, but later we gradually accustomed to it.You can see, there are tall building everywhere nowadays.Q: What do you miss about the old days and what you do not miss? A: What I miss...May be the simplicity and kindness of those people, besides, at that time, they worked harder and braver.But I enjoy the high life quality of today, comprehensive health care system, varieties of entertainments, convenient public transit, etc.You know, the life in the old days is difficult.A: Yeah, sure it is.Alright then, thank to your narration, I know more details about the life in the old days, thank you!Q:It’s my pleasure!为了了解过去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在学校的小公园里采访了一位60多岁的老爷爷。
问:您好,很高兴见到您,谢谢您能够接受我的采访。
答:认识你也很高兴。
问:你看起来大概60岁左右对吗?您能不能跟我讲一下人们用自行车最多是在什么时候呢? 答:当然。我出生于1953年,今年都61岁了。事实上,中国在过去被称为“自行车王国”呢。我记得我的姥爷告诉我自行车是在19世纪后期引进中国的。在六、七十年代,那时候我还年轻,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是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真正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那个时候自行车是最重要、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出名的牌子有“永久”、“凤凰”、“飞鸽”。那个时候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车流非常壮观,中国也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你们现在可能体会不到那种感觉,但是在那个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让人非常羡慕嫉妒的,特别是我们年轻人。
问:但是那个时候一辆自行车肯定很贵对吧?
答:那是肯定的!一辆自行车要200块钱左右,而那个时候人们的工资只有十几、几十块。所以自行车很珍贵。
问:嗯,那公交车呢,公交车什么时候出现?今天的公交车跟你们年轻时候的比起来又怎么样呢?
答:哈尔滨的公交应该是在50年代发展起来吧。我年轻的时候,公交还不是很普及,只有几条线路投入运行。而且,公交车的环境和状况跟如今的比起来都很差。
问:嗯,那您20岁、30岁、40岁的时候生活是怎样的呢?随着您的年长,日常生活有哪些变化呢?
答:我20岁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你买任何东西都需要票或者证。因为所有东西的数量是有国家按人口规定好的,所以即使你有钱你也买不了很多。像酒,你要拿着证去供销社买。如果你还想要的话,你就要借其他人的证去买。因为每家酒的数量是一定的,但是有的人家舍不得买。后来个体商户出现了而且越来越多,就可以拿钱买任何想要的东西。自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问:您能给我讲讲当高楼大厦建起来的时候生活发生了哪些改变吗?
答:嗯....事实上,高楼大厦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刚开始,我们看到可能会感叹会迷惑,但是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你看现在到处都是高楼林立。
问:那对于过去的日子有哪些是您非常怀念的,哪些是不怎么怀念的呢?
答:嗯....要说怀念的话,应该是怀念过去人们的淳朴善良吧,而且那时候人们也更加勤劳勇敢。但是我更享受现在的高品质生活,完善的医疗体系,多样的娱乐活动,便利的公共交通等等,这些都是过去不能比的。你要知道过去的生活很艰苦。
问:是的,肯定比现在要苦。好的,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采访,通过您的讲述我对以前的生活知道了更多细节,谢谢!
关键词:世博会,编译,成功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 这是中国人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为了把上海2010年世博会办成一个成功的世博会, 我们必须关注上海世博会英文宣传稿这一重要问题, 同时应以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传播的翻译实践的现状。
一、英文稿在宣传、承办世博会中的作用
1. 优秀的英文稿能有效地宣传上海世博会
翻译是人类有目的的行为, 就翻译的本质而言, 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读者或听者接受相关信息, 译文的功能就是在译语语境中发挥预期的作用。它旨在向不懂中文, 但却关注中国的受众提供第一手真实的信息, 以帮助外国受众了解中国相关事务, 并对中国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今日“地球村”翻译的涵盖范围几乎涉及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 无论涉及什么领域只有优秀的翻译稿才能真正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 达到既有效度又有信度的对外传播的目的。当然, 对外传播的工作者如能直接操纵相关的异族语言, 那是最理想的境界。但是, 目前我国的现状往往是先由编辑选定中文稿件, 然后交给译者, 最后由译者完成整个信息传播的翻译过程。因此, 翻译质量就成为有效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上海世博会的优秀英文稿就是中国人民向世界各国人民正确有效宣传世博会的一大重要途径。
2. 优秀的英文稿能保证上海世博会的正常进行
迄今为止世博会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世博会是人类文明最新发展的成果展示大舞台。世博会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博览会起到了推进各国间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的极大作用。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在中国举办如此高级别的世界博览会毫无疑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中国申博成功以来, 各项相关工作逐渐展开, 而对外正确传播这一重大事件理所当然地成为上海人民的一大重要任务。毋庸置疑, 优秀的英文编译稿在承办世博会中能起到良好的指南作用, 协调各项工作的作用并有利于各国人民积极参与世博会, 从各个方面保证世博会的正常进行。
二、翻译的理论原则
1. 我国翻译界的传统译论
提及翻译理论人们极易想到极具影响的近代严复的“信、达、雅”;现代鲁迅的“宁信而不顺”;当代傅雷的“神似”等翻译理论, 但这些译论基本上都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 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翻译尽可能做到艺术上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如何使译文充分体现文学原著的语言艺术美感和文学价值。而对外宣传稿作为一种应用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 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 与文学翻译有极大不同之处。应用翻译从某种意义上讲, 它的文本功能决定了它的翻译目的不是“求异”, 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去“求同”, 以尽量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 有效实现译文预期达到的功能和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对策性和方法论等问题是应用翻译中值得深入细致考虑的理论问题。
2. 西方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林林总总, 学派分呈, 对应用翻译的理论问题不乏精辟独到的见解, 特别是西方功能翻译学派的观点。对于什么是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学者偌德曾给过一个明确的定义:“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与翻译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现代功能翻译理论基本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 其先导人物是赖斯。她在认同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同时, 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 而且有些根本是不该追求的。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 有时因特殊需求, 要求译文与原文应该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 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三、关于上海世博会英文稿中的不足之处
我国传统译论偏重人文艺术而疏忽自然百科, 系统单一而非多元的倾向, 导致其理论系统的极大局限性, 对于应用翻译这一专门领域更是缺乏应有的重视。“案本”“求信”过于注重原文形式, 往往导致直译、硬译甚至误译 (即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语法等习惯, 具可读性, 但读者通过译文获得的信息与原文不符) 。笔者曾翻阅过一些有关上海世博会的英文宣传稿, 发现目前上海世博会英文编译稿中存在不少常见的错误如标点符号的明显错误;动词形式的使用错误;整个句子的表达错误;时态的错误;词性的错误;介词的使用错误;语体的错误;冠词的错误;动词词组的使用错误;名词单复数的错误;印刷错误等。如笔者最近翻阅了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世博会 (集团) 有限公司;上海世博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上海世博》编辑部为主管主办单位的“上海世博2008年”第1期, 总第26期, 国内统一刊号CN31—1947/F的世博会英文宣传册, 发现该册从第90页到91页中就存在不少英语语言的编译错误。这一页的第二段第十行中, 原句为“Vivid and lively mascot standing for the city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urbanians and urban planets profoundly express th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footprints and dreams。”。该句中的vivid前少了定冠词the, 动词express少了es。下一段原句为Human beings are cells and souls of a city-People brings a cultural atmosphere to a city…该句中“-”符号应为句号而bring后面不该有“s”, bring这个词往下第八行manifestation后面多了一个逗号而这之后的第4行的In addition后又少了一个逗号。下面一段的第四行原句为The blue color stated Chinese brand-new gesture to embrace the world.其中的stated为错误动词形式, 应该为states。下一段的第六行原句为…embodies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well-off both urban cities and countryside.该句正确英语表达该是…embodies the anticip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both urban cities and countryside.下面的第二段原句为In the past, for the purpose of mascot collection, public announcements are made on media to wait for voluntary“contribution”of designs.这里are显然是个错误时态形式, 下面第二段原句“After 3-month hard work, everybody look much thinner but are very happy”said by Song Nan when taking about the journey of that time.这里多了by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而且look后要加s, are要改成is, taking要改成talking, 往下第十五行原句为The car where Mr.Luo Zhongxian, the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and President of Xihua University is sitting in is also in the traffic.应该改成The car in which Mr.Luo Zhongxian, the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and President of Xihua University is sitting is also in the traffic.这样语体更正规, 同样这一段原句为This time President Luo will go to Beijing to in conjunction with leader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ccep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 of the Ministry.该句有明显错误, 可改成This time President Luo will go to Beijing in conjunction with leaders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 of the Ministry.下一段原句为Suddenly his mobile phone is ring…为错误表达。下面第四段第三行原句为…Wu Yongjian is drinking coffee while thinking.应该为Wu Yongjian is thinking while drinking coffee, 因为根据上下文主要动作为thinking而不是drinking。下一段第二行wordings应改为words并且前面要加上the而且要去掉介词of, 下一段第九行原句为In addition the bill also has a“Da”type, smiling and non-repetitive mascot with decorative pattern containing any single picture or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picture.应为In addition, the bill also has a“Da”type, smiling and non-repetitive mascot with decorative patterns containing any single picture or the combination of several pictures, 下面第三段第一行原句为In this way the embryonic of“HAIBAO”is born.其中embryonic是形容词, 应改为embryo。边上一页的第十二段中的第三行原句中的taking about及下一段的professional ethnics很有可能是印刷错误, 应分别改成talking about及ethics。另外还存在由于编译不妥及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理解差异上的问题。
四、完善英文稿编译的若干对策
1. 译者的职业素养
在当前的翻译领域里, 译者的职业素养最终表现为译者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由中外文功底、专业知识和IT技能组成, 而其中的中外文功底和专业特长构成译者所具备的翻译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发挥在信息科技化时代, 还往往有赖于IT技术。如果缺乏IT技术, 译者就难以达到当今社会信息快速传递的要求。下面笔者就从上述提及的三个方面进行叙述。首先, 熟练地掌握外国语和本国语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最基本条件。精通外语是正确理解以外语为原作的思想内容的前提而加强汉语素养, 其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语言对比的起点, 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 否则译文的质量肯定上不去。其次, 专业知识又是一名优秀翻译者不可或缺的, 它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 以及与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职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译者对翻译的理论认识如对翻译原则、标准、方法等的认识和掌握, 以及一定的翻译技能和熟巧程度而与翻译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为在日常的翻译中, 经常有因不谙专业知识而误译的情况。最后, IT技术又是信息时代向译者提出的一个要求。当代, 信息量越来越大, 传递速度越来越快, 与之相适应的翻译量与日俱增, 翻译速度成倍增长。译者利用网络与委托人的及时快速沟通无疑会对其编译工作带来极大益处。
2. 加强审稿、校对工作
审稿校对工作是一份优秀编译稿出炉前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份编译稿不能向受众提供第一手真实信息, 不能帮助外国读者正确了解相关事务的原因众多, 除了上述提及的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的误译及过于直译外, 审稿校对工作的疏忽亦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任何编译文稿, 相关人员都应本着认真、仔细的精神和态度审稿校对, 以期将错误率降至零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拿出一份优秀的编译稿。
3. 加强编译工作
我们知道应用翻译传递信息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或综合地、或概要地或部分地传递。应用翻译无论是在译法上, 还是在译品形式上, 可变性更大。同时应用翻译所具备的特点也要求译者在翻译中更多考虑如何使译文传递的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如何最有效地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和目的, 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往往要服从于译文的需求, 服从于文本的交际功能。因而译者必须根据相关情况对原文作些调整和修改;或抽象概括原文信息, 改换原文形式, 或增删补改原文内容进行篇章整合, 甚至将翻译变成写作, 这些做法在应用翻译中是常有的事, 是应用翻译行之有效的惯用方式。正由于应用翻译与文学翻译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所以在应用翻译中我们要尤其注重编译这一过程, 只有确实加强了编译工作, 相关的编译稿才能更为有效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4. 关注语言文化的一般差异
任何一种语言都生长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 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思维方式、心理意识、习俗信仰等都属于语言的文化特征。英文编译稿质量的完善与提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我们在编译过程中除了要关注以上提及的几个问题之外还要同时关注以汉语和英语为代表的东西方两大区域所呈现出的不同的语言文化特征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年版
[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 1989年版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4]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0 (4)
【关键词】英文翻译 质量 影响
从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来看,英语在中国教育中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国人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减。身为高校英文教师,笔者发现高校大学生对英文的学习通常抱有积极的状态。但无论哪种学习方法,都是在将汉语转换成英语,或将英文转换成汉语的过程中寻找突破口,因此,这种情况下,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是英文初学者的基础和根基。
一、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
怎样评价译文的质量呢?现代人将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忠实”是指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原文的思想及内容表达出来,不可擅自增减或改变原意,要绝对尊重作者的思想观点;“通顺”是指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忠实”和“通顺”是检验翻译质量的两个重要标准。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强调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均衡发展,尤其要注重说、写、译表达能力的培养。此处,“译”就是指的翻译。可见,翻译能力在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受到了重视。
二、英文翻译质量对英文学习者的影响
本文以四川省某高校的外语社团为例,探讨一下英文翻译质量对英文学习者的影响。外语协会是外语爱好者的聚集地,英文爱好者在选择社团时一般都会选择外语协会,因为在那里不但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可以参与编订协会的英文报纸,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更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外语协会的成员会将自己编订的报纸下发到每个宿舍,作为英语老师,笔者也通常会收到一份。他们办的报纸以英文板块为主,对于缺少英文读物或爱好英文的同学来说,这种不权威的报纸也是很好的英文学习资源。报纸有一个板块叫做生活小常识,还有一些公共场合的标语,但他们的翻译质量着实让人捏一把汗,比如“小心地滑”他们居然翻译成“Be careful of land slide(小心山体滑坡),将“不要将烟灰弹入”此处翻译成“please don't bomb into the ash here(不要将这里炸成灰烬)”。在后来的英文考试中,笔者甚至看到个别学生将上例中其中的一句写在了考卷上。
有时,外语社团为丰富社员的生活,每周日会为社员放一些经典的外语电影,全是中英文字幕的电影,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不看英文字幕全靠听是可以将整部电影的所表达的东西消化掉,但对于英文水平不高的同学,不看字幕是不可行的。据我所知,很多学生都喜欢边看英文视频,边学英语。但很多电影的中英文字幕都是有问题的。比如说电影“The First Blood”被译成“第一滴血”,其实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the contest,因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还有,“End of the World”被译为“世界末日”其实这样翻译也是没有错的,但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很容易学生理解为大难临头、人类即将灭亡的恐怖时光,而对西方人来说,它只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世界末日”之说来源于基督教,是其基本教义之一。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终结,所有的人都将接受上帝最后的审判:好人升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因此西方人的“End of the World”指的是如中国人所指的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了作为老师常常强调学生翻译必须文理优美,忠实于原文并不等于死扣语法、逐词死译。而且,还要使译文符合本民族语言习惯,不必迁就原文语言形式,这才能达到“信、顺”统一。但由于自身水平和受英文翻译文本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是既迷茫又彷徨,于是在迷茫中翻阅更多的英文读物,又不慎重选择,随处看随处学,结果越学脑子越乱。
在互联网上查找英文学习资料,对英文学习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百度上随便输入一大段话,分分钟就能得到好多版本的翻译。而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和不知道怎样用英文表达的话,就直接找一个翻译软件,整段输入,整段翻译。而不同的翻译软件给出的翻译结果却不尽相同,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比如这句话“各位领导对2015年的工作提出了问题,强调了要求,制定了规划,部署了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有道这样翻译:“The leaders raised questions about 2015 work,emphasize the requirements,set the planning,deployment of focus and specific measures”而百度翻译给出的翻译是“Questions leaders to work in 2015,emphasized the requirements,formulate a plan,the deployment of work focus and specific measures”学生在工作学习中往往会按着软件给出的翻译进行学习,也不去关注互联网给出的翻译质量是好还是坏。
所以,英文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英文学习者的英文水平。英文翻译质量不一的状况和翻译者的英文水平有关也和市场英文读物出版缺少监管有关。英文学习者要试着提高自己的辨别意识,选择英文翻译质量较好的读物,这样至少不会在英文学习中走太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于亚丽.浅析网络对英文翻译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 2013.4.
[2]陶友兰.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
thank you professor...let me introduce the rules of today“s contest.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every contestant,7scores will be given by our7judges, the fullmark is100.the final score is the average excluding one of the highest and one of the lowest scores.after the competition rules, let”s meet our contestants, and welcome all of them to the stage now.each of you“ll have30 seconds to introduce yourself.ok.all contestants have finished their introductions.(turn to contestants)
we all look forward to your wonderful performances, and we wish you the best of luck.now, the XX hit graduate level english speech final competition formally start.please welcome contestant...(speech)
thank you
judges, question please.(question)
judges, please show your scores.(scores)
let me announce, the scores of are...ok.let”s welcome...(speech)
question please.(question)
let me announce the final score of is...please give your scores.(score)
Joy in living comes from having fine emotions, trusting them, giving them the freedom of a bird in the open. Joy in living can never be assumed as a pose, or put on from the outside as a mask. People who have this joy don not need to talk about it; they radiate it. They just live out their joy and let it splash its sunlight and glow into other lives as naturally as bird sings.
We can never get it by working for it directly. It comes, like happiness, to those who are aiming at something higher. It is a byproduct of great, simple living. The joy of living comes from what we put into living, not from what we seek to get from it.
亲爱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晚上好!
今晚你我相聚一堂,共同参与我们英文歌唱大赛的总决赛暨外国文化节闭幕式。尽管比赛还没开始,我却已经兴奋不已、迫不及待了,我十分期待接下来选手们的精彩演唱,我想,他们美妙的歌声一定能媲美那天籁之音。首先,在这里我要对所有外国文化节的工作人员说一声:“同学们,你们辛苦了!”比赛的给力得益于你们的努力。一路下来,好莱坞声优配音比赛、口译大赛、外国文化节开幕式,到现在的英文歌唱大赛暨外国文化节闭幕式,全赖你们在背后默默付出,它们才会那么顺利地、成功地举办。让我们一起来为我们的工作人员鼓掌感谢吧!谢谢他们的努力!
我们外语系外国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为我们的莞工学子们提供了很好的外国文化氛围。例如,好莱坞声优配音比赛激发了同学们广泛欣赏外国精彩影片的热情,让他们了解外国的文化,提高语音水平;英文歌唱大赛促使同学们大量听取外国优美歌曲,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平;口译大赛强调中英文之间转换的技巧,直接提高同学们的口译水平,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与沟通能力。至今为止,我们外国文化节的各项精彩活动的益处已经充分得到彰显,我相信我们外语系的外国文化节将一直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而且越办越好、越办越精彩!
最后,在这里,我祝愿英文歌唱大赛的各位选手都能有出色的表现、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我也预祝我们的外国文化节取得圆满的成功!
关键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特点,翻译标准,翻译方法
一、引言
电影,又被称为“第七艺术”,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效果的特殊艺术效果。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常被认为属于跨文化交际,但它也拥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翻译实践。本文就从分析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着手,举例介绍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及翻译的常见方法。
二、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特点
一部电影首先吸引观众的就是它的片名。人们常说好的片名就是电影成功的一半,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必定具备与其他翻译实践不同的特点。
1. 信息传递性
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电影片名一般要求简洁明了,但这并不妨碍它传递出电影的基本信息。通常观众可以通过片名来判断出该电影的类型,如《生死时速》(Speed),我们可以判断出它为动作片(action movie);《人鬼情未了》(Ghost)为爱情故事(love story);《冒牌天神》(Bruce Almighty)为喜剧电影(comedy);《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s)为恐怖片(horror movie)等。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可以从片名中获知电影的些许基本内容和情节。如通过片名《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我们可以得知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将围绕法律展开。又如《诺丁山情缘》(Notting Hill)告诉我们影片将讲述在伦敦诺丁山发生的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信息传递性是英文电影吸引观众最重要的功能。
2. 文化特殊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实践也与文化息息相关,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尤为如此。无论电影是写实的还是夸张的,它都是对生活的反映,电影片名也是这样,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反映了文化的特殊性。英文电影片名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文化的特殊性,如习语、俚语等的应用。《第一滴血》(The First Blood)是一部著名的动作电影。越战复员士兵Rambo回到家乡后处处受到当地治安官的压迫,为了生存,他不得不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反抗。这部电影讲述的不是爱情或友谊,也不是理解或宽恕。它讲述的是一个国家的耻辱和一位士兵的光荣。国家将人民送入地狱深渊,这位士兵拼死要保卫自己的尊严。在中国,这部电影被直译为《第一滴血》。汉语中它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但在英语中“the first blood”指的是在第一场战斗中击败敌人(beating the enemy in the first battle)。因为文化的特殊性,这个片名传达出无尽的深意。
3. 艺术审美性
电影有着优美的音效和画面,已经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电影具有浓厚的美学价值,这在电影的片名中就有体现。在翻译英文电影片名的时候,好的中文译名也能传递出美的信息,颇具艺术审美性。如《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廊桥”自然指的是在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桥,而“遗梦”对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一去不复返、再也无法经历的美好回忆。这个译名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让观众体会到电影所传达出的爱情的伤感。
三、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标准
现在英文电影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人们接触的英文原声电影也越来越多。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直译的片名在减少,而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以及为了观众能更好地理解,片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被增补了很多信息。但是,像所有的翻译实践一样,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也有必须遵循的标准,不能只为吸引眼球而放弃一些翻译的原则。
1. 反映电影的主题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必须遵循原作,不能凭空想象,否则即使片名很吸引人也不能称之为好的翻译。比如,有人将The Thing You Do Into译为《挡不住的奇迹》,Eye for an Eye译为《逍遥法外》,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译为《你是我今生的新娘》,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译为《暗夜猎杀》,甚至将The Scarlet Letter译为《真爱一生》。所有的这些译名都很吸引人,但事实上它们与剧情毫无关联,也没有反映出电影的主题。以Brave New World为例,最初它被译为《勇敢的新世界》,这就是很典型的对电影的误解。片名中的“Brave”实为法语,词意为“good”,如果仔细分析过电影的内容,我们会清楚地知道这个电影的片名实则为一个讽刺,批评20世纪的机器化,但是中文译名没能准确传达出这种意思。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必须正确反映出电影的内涵。
2. 吸引观众
电影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一个需要赢利的行业,所以在片名的翻译中我们也必须关注商业价值。如果片名译得出色,影片就可以吸引观众去欣赏,例如,Sister Act被译作《修女也疯狂》,Mission Impossible被译为《碟中谍》,Nick of the Time被译为《千钧一发》,The Net则被译作《网络惊魂》等。上面的所有翻译都完美地将艺术和商业结合在一起。很显然,这些电影的英文片名并不十分出众,但他们的中文译名对中国的观众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果一位译者能牢牢地把握住中国语言文化的特点和中国人的审美观念,那么他的翻译一定能受到广泛的认可,观众也会因此更愿意去观赏这部影片。
3. 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还必须考虑当地观众的接受能力,即要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Home Alone被译为《小鬼当家》,这显然比直译的《独自在家》要好得多。因为在汉语中“小鬼”是对聪明孩子的昵称,这种形象十分符合该片的小主人公Kevin,他是一个大家庭中最小的孩子,圣诞节全家人都去了巴黎度假,却把他一个人落在了家里。而且更糟糕的是,两个贼盯上了他的家。为了保卫自己的家,聪明的Kevin设置了一系列的陷阱,发生了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最终抓住了那两个愚蠢的盗贼。观众从《小鬼当家》这个中文译名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喜剧色彩和幽默情节。
汉语中,人们常常使用成语或四字的词,这在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中也十分常见。如The Big Parade被译作《战地之花》,Enter the Dragon被译为《龙争虎斗》,以及Who Framed Rabbi Roger《兔子罗杰》等。另外,中国的电影片名很少使用长句,相反许多英文电影的片名都很长。因此,我们经常发现英文电影的片名的中文翻译要比原本的英文片名要短。例如,电影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but Were Afraid to Ask被译为《欲言又止》,又如A Time to Love and A Time to Die被译为《爱与死》。
四、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
1. 音译
这种翻译常见于电影片名使用的是片中角色的名字或某个专有名词的时候。如,Rocky《洛奇》,Gandhi《甘地》,Jane Eyre《简爱》,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Titanic《泰坦尼克号》,等等。
2. 直译
这种翻译方法也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时常使用的方法。如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The Queen《女王》,The Ice Age《冰河世纪》等。
3. 意译
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直译无法表达清楚或者直译的中文片名中国观众无法理解的情况,这时就必须使用意译的方法。如,若Bathing Beauty被直译为《浴美人》就会显得层次很低,也很难被观众接受,若意译为《出水芙蓉》则生动得多,而且对中国观众来说也会产生特有的美感。又如电影Kate and Leopold,它在中国被译为《隔世情缘》。Kate和Leopold是电影的两位主人公,男主人公Leopold是19世纪的一位公爵,虽然长相英俊但脾气傲慢。一天他意外地走进神秘的时光隧道来到了20世纪的纽约,在那里他遇到了身为大公司总监的女主人公Kate。Kate漂亮,勤奋,温柔,她热心地帮助Leopold适应陌生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慢慢坠入了爱河,但是他们的爱情之路却充满了曲折。片名译为《隔世情缘》,可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Kate和Leopold之间充满波折的爱情。如果被直译为《凯特和利奥坡德》的话,观众就完全无法感受电影想要传达的感情。
五、结语
翻译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流的桥梁,电影也是如此。因此,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无论采取什么翻译方法,译者都应该考虑到文化背景、语言习惯、观众口味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充分理解电影内容的前提下,将英文片名完美地翻译成中文,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
参考文献
[1]Andrew Lynn.英文电影赏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Samovar, Porter, 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关键词】英文歌词 英文歌曲 翻译原则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英文歌曲翻译将音乐、英语、文化三者紧密结合,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在艺术界和翻译界受到了广泛关注。好的英文歌词译作需要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和方法,译者才能呈现出更高质量的译作。
一、英文歌曲歌词的翻译原则
虽然对于不同的译者来说,一首英文歌曲的歌词可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在翻译中的可变因素也很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但即便如此,英文歌曲歌词的翻译仍然有固定的原则可循,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1.忠实原作、没有译痕。综合严复及刘重德先生的观点,文学翻译应遵循“信、达、切”的原则,歌词作为文学的一部分,理应遵循这些原则,其中,“信”是指“忠实”,译文首先需要忠于原文,故“信”是文学翻译的最基本原则,歌词的翻译也是如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之前必须对歌曲创作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研究,掌握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等要素,正确传递歌词含义,最大限度体现出忠实原作的风格、意境和表现方法,力求翻译真实可信,准确到位,不仅要表现原作字面意义的忠实,而且还要表现在忠实于字面意义下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语境、意象和作者的创作意图、风格及世界观等,要将原作中原汁原味的内容通过转码的方式更多的呈现给听众。例如《Happy Birthday to You》(《祝你生日快乐》)中,整首歌不同的旋律却只有一句话——祝你生日快乐,这首歌歌词最简单,但是最“忠实原文且没有译痕”。
2.通顺自然,优美动听。这一点与“达”相符合,是指译文要通顺自然,在译文表达上要尽量化解英汉语言文化障碍,要求译者在对歌词进行翻译时充分考虑原曲词汇的排列顺序,词藻风格的选取,节奏和音域的运用等特点,必要时可以“以歌译歌”,在词汇、句式和风格方面下功夫,使翻译后的歌词准确自然,无违和感。具体地说,也就是要符合歌曲的节奏,韵律,但需要注意翻译时不能单纯的原曲对应、英汉死译而导致译词和节奏变化不协调,使之听上去生硬晦涩无美感。歌词作为诗歌的一个分支,应具有诗歌一般的优雅和美感,这种美不仅要体现在歌词词藻和意境的优美上,还应该体现在旋律与歌词相配合的和谐之美上,使译文进入雅境,要使译文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原作的意境美、音律美、自然美、语言美、哲思美。同时,译文一定要在节奏、音韵、旋律等要素方面充分达到原歌词之配于原歌曲。大家熟知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我心永恒》)便是一个很好的译例,译文歌词优雅,意境优美,歌词和旋律相得益彰,充分表达了原作的独特韵味并拨动听众心弦从而产生共鸣:
That is hour I know you go on 你是依旧深情相许
Far across the distance and spaces between us 穿过那早已逝去的岁月
You have come to show you go on 向我诉说永远的爱 ……
3.切合原文风格。这是“切”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在再创原文风格上,紧密结合原文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最佳地切合原文本身的创作风格。作者的创作风格和音乐风格受各种音乐要素——曲调、节奏、音色、力度、和声、织体和曲式等富有个性的结合方式的影响,同时受时代、民族、流派、大环境、大区域甚至作者本身固有的鲜明个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不能忽略,要求译者平时注重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译文用语要审时度势,最大限度遵循原创作曲风格,搞错了原文风格,就不叫译作,叫改编。例如,美国乡村音乐特点是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乡土气息浓厚,所以翻译时既要考虑译品能表现美国白人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又要译出他们独特的名族气质与风情格调并体现浓郁的地域色彩。来自John Denver《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乡村路带我回家》),译品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亲切热情,且不失流行元素,家乡的思念之情淋漓尽致:
Almost heaven West Virginia 简直是天堂啊
Blue Ridge Mountain Shenandoah River 兰岭山,谢纳多阿河
Life is old there 那里的生命年代久远
Older than the tree 比树木古老
Younger than the mountains 比群山年轻
Growing like a breeze 象和风一样慢慢生长
4.可唱性强。这是对英文歌曲歌词译者的最高要求,译者需按照四项基本翻译原则进行翻译,处理好译文“达意”和“配乐”之间的关系,努力将译文的形、音、意相结合,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使译文朗朗上口,优美押韵,可唱性强,达到词与谱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做到“词”的翻译,而做不到“歌”的翻译,译文不能“入歌”,就无法配曲歌唱,译文歌词再忠实原作、再优美华丽,如果不能唱,不能为译文歌手再度创作发挥作用,那么它充其量是“歌词大意”罢了。所以,翻译出的歌词不仅应该具有文学性,还应具有音乐性。一般情况下,词与谱的配合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词与音符的配合,尽量做到一个汉字与英语单词的一个音节相对应,如果一个音符下有多个汉字,就很有可能超出节拍限制,过多这样的情况发生,就会破坏译文的语气,不利于歌唱,此情况应结合“可译”或“可不译”的互补理论处理,而且译文要将实词或者需要强调的词对应到英文的重音节上,把虚词或不重要的词放在非重音上;二是词与曲谱所表现的情绪的配合,曲调伤感宜选用闭口或撮口呼词,曲调欢快高亢,则宜选用开口呼的词。经典歌曲《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脍炙人口,译文“入歌”,具有较强的“音乐性”,“词”和“谱”完美结合、“达意”与“配乐”处理得当,可唱性强。
二、结语
英文歌曲翻译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意义和重要性也毋庸置疑,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译者翻译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译者需要严格遵循英文歌曲翻译的主要原则,力求译文的忠实,自然,紧切,可唱。由此可见,要想译出较好的英汉歌曲作品,译者需要全面掌握翻译和音乐知识,缺一不可,真切希望能有更多的翻译工作者和诸多经验前辈给予歌曲翻译更多关注,为英文歌曲翻译构建较为完整的译学体系并为促进中西世界文化交流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艳萍,张修海.漫谈英文歌曲翻译标准[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08).
[2]薛范.歌曲翻译的必要性[J].人民音乐,2002(12).
[3]庄三生.论英文歌曲翻译的原则[J].人民音乐,2013(07).
[4]张志强.英文歌词的翻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