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了概括。本文认为,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
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
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7]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 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4,(6);张玉来.市场经济需要现代经济精神――与孟宪忠教授对话录[N].人民日报,1995-01-19.
[1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改革,社会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质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一种效益关系, 效益关系包括两个层面, 即个人发展需要和个人的功能满足社会需要。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包含不同类型, 从纵向上可分为社会价值、集体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对社会的正常运转和良性发展需要的满足。本文旨在通过考察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社会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 在阶级社会中它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巩固统治阶级政权的一项活动。因此, 历史上先后更迭的统治阶级无一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 巩固统治阶级的政权
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即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统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利益必须不断强化和巩固统治地位。不仅要独占整个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经济统治, 而且要把持思想文化阵地, 建立文化霸权。统治阶级历来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向被统治阶级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灌输、传递本阶级的思想。以便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统治阶级通过统一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从而维护和发展本阶级的利益, 巩固本阶级的政权。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中, 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的根本原因是各朝代的统治者通过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使其符合自身阶级的根本需要。
(二) 营造社会改革的舆论
社会改造分两种情况:一是质的改造, 即用暴力革命推翻旧制度;二是量的改造, 即通过社会改革, 完善制度, 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要不断进行改革, 使制度和体制得到完善, 只有这样, 才能遵循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健康地向前发展。改革即是对原有利益格局的调整, 因此社会改革面对的矛盾必然很多, 阻力和干扰也较大。社会改革要顺利进行, 必须得到舆论的支持。
(三) 提供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自我意识功能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的动力分为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 人类从诞生以来就依靠两种力量的推动下发展到今天的。这两种动力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它们相互促进, 共同发挥作用。没有动力, 社会就无法前进。精神动力包括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对人从事一切活动及社会发展产生的精神推动力量。纵观历史即可发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 精神动力的推动作用就越强大。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精神动力,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激发精神动力即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 激发人的精神活力, 促进人的发展和对社会的精神生产起着调节作用; 一个是整合精神动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对社会不同成员的思想进行整合, 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导思想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影响, 从而形成社会实践发展所需要的精神合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理论提供指导思想, 通过宣传先进典型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放人的潜力 (尤其是智力) 协调社会关系, 增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凝聚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栋梁之才
(一) 现代化建设人才是关键
社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农业文明社会主要要求的是人的体能;工业文明社会主要要求的是人的技能;现代社会主要要求的是人的智能。人才与一般劳动者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人才的智能高于, 甚至远远高于一般劳动者。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越来越多。人才问题是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科教兴国”战略便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加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新技术、创新型才人的需求。
(二) 培育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功能之一
育才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有助于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人的思想的塑造, 其对象和内容都十分广泛。通过教育树立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的法制观和道德观,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其次, 鼓励人们学习科学知识, 掌握先进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们通过学习科学知识, 掌握先进的技术, 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具有扎实的科技本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的优秀人才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再次, 组织人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创新能力和劳动技能。思想政治教育鼓励人们学习科技知识并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巩固知识和强化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提高人才层次, 同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财富。
(三) 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环节
高度发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 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战略高度, 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一, 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荣辱观,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树立全民荣辱观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包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又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三德教育。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参与, 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一纸空文, 无法实现其社会教育功能。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渠道和中心环节。
第二, 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政治方向的要求。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能保障我国科教事业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排除发展干扰和阻力。
第三, 文化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 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实现文化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在保证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变质的前提下,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人们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 形成对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
社会管理, 也称社会控制, 是指政权机构为发展目标, 对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组织、引导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手段多种多样,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是社会管理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硬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法制控制和国家机器的强力制约。软管理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舆论的调控和思想政治教育。
(一) 思想政治教育能协调不同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使不同利益群体有利益表达的机会, 通过意见表达增进沟通和理解。各种利益群体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利益分配的再调整, 有助于缓解利益分配带来的矛盾。其次, 帮助不同利益群体克服认识心理偏差和矛盾冲突。各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其局限性会使他们在认识和心理上存在偏差。如果不调整这种偏差则会影响到整体的发展和共同的利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人们在认识到客观存在的这些偏差的同时, 更多地考虑整体利益。最后, 通过设置新的奋斗目标追求更大利益。这样, 各群体之间就不会为眼前利益而争论, 大家齐心合力共同努力争取更大的群体利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上述工作, 达到缓解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目的。
(二) 思想政治教育能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要有序地发展, 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 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在实现社会的稳定中,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
首先, 培养人们共同的政治意识形态。共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使大家的思想感情、政治态度保持一致。具有了共同的意识形态, 整个社会机构就能够建立在社会成员牢固的思想基础上。思想基础牢固, 社会稳定就有了保证。
其次, 增强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也叫社会吸引力, 它决定于人们对共同的政治规范、社会生活规范、价值准则的信奉; 决定于人们对共同利益的认同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于个人与集体对生活共同规范的认同感。
再次, 增强社会心理承受力。社会稳定并不意味着静止不变, 相反,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基础上求得稳定和有序的。社会的变化会产生许多新的矛盾,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 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 甚至影响人们的利益。
最后, 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社会在不断发展, 会引起人们经济收入水平、思想、规范、文化、行为等方面的分化。经济收入水平的分化主要靠税收杠杆和共同富裕的经济政策协调, 而思想、规范、文化、行为的分化则需要相应的思想整合、规范整合和行为整合。它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规范一致化, 组织行为一体化的过程, 具有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执行这种强制性。
参考文献
[1]罗洪铁, 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
[3]张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的价值
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必须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进行界定,以此为依托,价值探讨才能科学、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科学内涵
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保障。我们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就必须首先对自我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
当前对自我教育研究的学者数不胜数,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不懈地进行自我教育的理论探索。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自我教育概念繁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方法说。大多数学者把自我教育当作一种方法。即认为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方法。”
活动说。有的学者把自我教育看作是一种教育活动。祖嘉合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个体根据教育主体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对自我提出任务,把自我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等方式,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反省说。这种观点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通过反省、反思、自我思想改造等自我修养途径,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理性思考水平;通过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途径,增强自身把握正确方向的能力。”为此,自我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反省的开展。
过程说。有的学者把自我教育看作一个过程。赵超凡在《简明政治教育辞典》中指出“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自身修养,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自觉克服错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出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基本特征: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对立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存在着矛盾,即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主客体则是统一的,即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既作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又作为自我教育的客体。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主性就是说自我能够通过独立的和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自由作出决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即教育对象可以独立自主地确定自我教育的目标;教育对象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取舍和筛选;教育对象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对自己进行自我控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始终如一,坚持到底。
为此,本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界定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自觉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行为,通过思想矛盾运动,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政治倾向和思想品德向正确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实质就是充分发挥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自觉对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控制和自我矫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的价值
古今中外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对自我教育的价值有许多研究和论述。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他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不教育!”
1.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的目、任务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手段和方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针对性的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其中自我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特殊性在于它具有“主体性”,是一个自觉的存在,具有选择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引导人们内心潜在的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消极的、被动的地位,把教育客体看作是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为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用自身的理想、情操、知识去教育、影响教育对象;而教育对象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思考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并在反省自身的思想道德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并付诸于行动。可见教育者的外部的作用必须经过教育对象的认同,转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可见,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自我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外部的社会教育而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采用“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缺乏时代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规律和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规律有所背离,不利于激发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在现代社会,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迅速觉醒,渴望摆脱约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自我发展。为此,随着教育客体教育程度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激发教育对象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开展学习、研讨,以自我教育的方式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体现了教育对象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培养了教育对象的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主控制的能力,使主体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最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落到实处并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3.自我教育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内在需要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单因素影响的结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完成的,是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教育对象在外部环境影响下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即一方面,教育对象在接受外部影响时,总是比照其原有的内部思想政治品德基础,对外部的影响进行审视,产生出关于外部影响的认识。另一方面,不断改组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形成新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或确认、接受外部影响,将其纳入原有的内部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成为自身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或排斥、拒绝外部的影响,坚持自己原有的思想政治品德结构特性。可见,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教育对象在外部影响作用下,经过自身的体验、领悟、选择、实践等一系列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自身积极建构的过程和结果。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教育对象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最终要由其自身自觉地内化和外化才能完成,这一过程,任何人不能替代或强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离不开教育对象自觉、主动的修养和锻炼,没有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参考文献】
[1]张彦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张耀灿等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黄朝晖.论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2).
[4]郑新安.论自我教育的内动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西方音乐鉴赏课,在老师的带领下,我领略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一直很喜欢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猫》,猫一向被认为是多变的动物,令人难以捉摸。《猫》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音乐剧,也是在伦敦西区及纽约百老汇上演时间最长的音乐剧,并且直至今日仍在上演。
《猫》讲述了一个杰利克猫族,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年一次的舞会,要挑选一只猫升上天堂。大家等待着杰利克猫的领袖老杜特洛内米猫的到来。“领袖猫”终于来了,于是所有的猫都粉墨登场,尽情地表现自己。“魅力猫” 格雷兹〃贝拉,年轻时是猫族中最美丽的一个,厌倦了猫族的生活到外面闯荡,但尝尽了世态炎凉,再回到猫族时已丑陋无比——她的样子最像人类,长发披肩,身穿黑色晚礼服,脚蹬一双高跟鞋。一曲《回忆》平息了所有猫儿对她的敌意,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最后一致推选她升入天堂。
就这部音乐剧的意义来说,整部音乐剧充满了欢乐的气氛,使人们在感受到猫的快乐的同时,也慢慢回想起来在自己的生活中,那些被渐渐忽视的简单和快乐。这是一步非常人性化的作品,人格化了的猫也寓意了我们的社会,正如在结尾时,“领袖猫”告诉“装扮成猫”的人类旁观者们,就其独特品性和差异而言,“猫很像你们”,这多少引起了人们的思索。确实,《猫》这部音乐剧,是拟猫而不是拟人,从音乐一开始就是族群仪式的场面,而到最后,每一只猫都接纳了格雷兹〃贝拉,她升入天堂,这也是人类社会惯用的,很像早期的宗教仪式,很神圣,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欢愉和神秘,它也来自于几千年来人们对猫的揣测、认识,神秘和信仰都在里面了,看的时候会觉得很真切。所以,一场戏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一个猫群就是一个人类的缩影。后来再看了几次之后发现《猫》剧所倡导的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理念,猫的伶俐、猫的乖张、猫的自由的生活方式非常的新奇,从中我们找到一个全新的自我定位,这是个奇特的发现过程,没有人愿意用自己的生活与一只猫咪的生活做比,但是从音乐剧《猫》中,从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灵身上,从他们梦幻般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从生活以外的角度,审视自我和自我的生活。而最后猫群的所有猫原谅背离出走的魅力猫的时候,魅力猫再次唱起了《记忆》这首歌,此时此刻,在魅力猫对过去在外苦难漂泊的回忆和对猫群的原谅中用这首歌唱出了心声,这也折射出人类社会的一面。最后魅力猫得到了重生,美满的结局也让人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无限希望。
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今天的中国面临的最大和最根本的危机是道德危机,遑论这种看法够不够科学,但至少也道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对当前中国道德现状的担忧。因为我们确实无法忽视这样一个最直观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真贪官、假文凭、假冒伪劣商品出产地。每次官民冲突、每座楼房垮塌、每个环境灾难背后无不暴露出巨大的道德亏空。而且,整个社会道德赤字与坏账还在加速积累。最近,各种群体性事件的密集爆发,说明中国已经到了要为这种道德亏空付出代价的时期,如果继续忽视道德问题,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
其实,不仅是中国,全世界都在正在为道德与信仰的沦丧埋单。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世界性的环境与能源问题、跨境毒品交易、国际恐怖主义、局部武装冲突等,都在观照人类的贪婪与自私,折射人类的文化与信仰危机。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初期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但如今其缺陷越来越不容忽视。
尤其是在中国,权利观念还没有深人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但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人们又急于脱离传统文化的束缚,尽管短期之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短短三十年间,中国的道德危机问题就已经积累到了一触即发的境地。
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文化的庸俗化、信仰空虚问题等等,无不促使我们对现代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进行反思。通过讨论西方现代性的框架,一些学者指出:自由、民主、科学等现代观念,虽说是西方现代文明的重要内涵,但也只是现代文明的外壳,是美好生活的外在条件,并非美好生活本身。而要使现代文明成为一个伟大的、普世的、有价值诉求的文明体系,决定美好生活的本质性的东西就需要这些外壳所包裹着的内容,即古代的德行。
三、儒家道德思想对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启发面对现代性进程中的道德问题,不仅是中国人,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重新重视,并积极思考儒家文化的价值。我们已不能再简单的认为现代性的就是西方的,虽然说儒家道德思想中有些因素障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其中有很多优秀的成分是值得我们吸收进现代道德建设之中的,也可以为解决现代性的道德难题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儒家德育思想中有丰富的修身养性内容,如果引入到现代德育思想中,将对在现代性背景下,人的孤独和无意义感的泛滥起到改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的位置发生了结构性的逆转,人的价值立足点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快乐,躲避痛苦的“自然天性”。没有了固定、永恒、神圣的东西,剩下的只有眼前、当下、瞬间。人的生命表现出炫丽而孤独,匆忙而无意义的状态。儒家德育思想提倡的对超越型人格的追求和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正好可以促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审视自我,修养性情,寻求人生真正意义与价值。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具有重他人、重群体的特性。若能发挥得当,将可能为纠正极端个人主义的偏颇,成就更为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个人主义”是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正如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在对现代性的反省中所指出的:几乎所有现代性的解释者都强调个人主义的中心地位,因为“现代性不是把社会或共同体看成首要的东西,‘个人’只是社会的产品,仅仅拥有有限的自主性;而是把社会理解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自愿地结合到一起的独立的个人的聚合体。
当然,现代性也不得不承认个人的一些关系,尤其是与其父母的关系的重要性。但她只把这些关系当作例外看待。作为一种理想,人们一直强调的是个人独立于他人的重要性。”应当说,个人主义的兴起确实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是,个人主义的极端化,却给现代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追求,而不再顾忌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仅导致了人与人关系的紧张,而且也导致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而儒家以“仁”为中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体系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若能贯彻到现代德育思想中去,则对于弥补个人主义的缺陷即使不是全面的,也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把“仁”、“义”、“礼”、“智”、“信”等儒家基本道德规范引入到当前的德育思想中去。改革开放至今,我们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一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也被我们当做绊脚石丢掉。人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越来越迷失,越来越重利益而轻价值,重利润而轻诚信。“毒奶粉”、“假疫苗”、“楼歪歪”,暴力拆迁等,无不折射出人们价值理想的失落和诚信的缺失。
面对这种状况,积极借鉴儒家优秀的德育成果,培养人们的“仁爱、礼仪、诚信”等良好的道德素养是显得尤其必要。
结论
儒家道德思想对于当前道德建设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贯彻。
在未遭遇现实的情况之下,理论总是完美的。但一些思想观念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再加上现实条件的消极作用,我们很难短期内把人们的功利思想、实用思想等撇清,然后再把“仁”、“义”、“礼”、“智”、“信”等一股脑植入到人的思维中。
所以,我们所能做到的一是教育、宣传,二是通过体制的完善进行规整。两者都很重要,都值得有良知、已经醒悟的人们去践行。
参考文献:
[1]曾子.大学[M].
[2]论语.阳货[M]
[3]郑杭生,江立华.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7)
摘要: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构成现代社会的主要表征,同时也预示出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契机与困境的剖析,推演出诚学之,笃信之,躬行之等指向个体价值现代生成的实现方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概述、1、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而个体价值则主要指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中分离出来除却社会价值的部分,是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中建立起来,以自身的思想政治品德及其发展规律为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个体本性、目的和需要相一致、相接近、相适应的关系。
2.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内容主要是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在现代社会生成的机遇和挑战
当代中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阶段,这一阶段激烈的竞争、膨胀的信息、多元的文化、多样的个体选择等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二重境遇,具体化为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契机和挑战
1.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的机遇
首先,教育观念、内容、体制、手段的现代化促生着个体价值。
其次,受教育者主体性德增强强化了个体价值生成。
2.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面临的挑战。
首先,信息。文化多元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弹由此而引发的个体价值选择的多样化却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政治、信念的价值引导。
其次,受市场经济疯狂追求利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呈现出功利化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现代生产的实现方式
1.诚学之—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轴心
其一,坚持灌输与教育相结合其二,整合优化教育内容
2.笃信之—维系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生成信念。
首先,建立教育内容的利益体现机制。第一,增强理论穿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受教育者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效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纪要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成果又要体现未来与受教育者相关的需要、利益格局的变化,使受教育者真切的体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坚信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有用,从而积极参与教育互动。
其次,家里教育过程的利益实践机制。第一,分析受教育者的需要、利益个案。第二,针对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制定调整利益、实现需要的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实现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重要性。胡锦涛主席在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因此,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特别是研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
1. 引导政治方向。
就是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 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当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的深入, 人们的精神状态发生了诸多变化, 价值取向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另外, 国际形势也发生了种种变化,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在这种新形势下, 有人对改革开放、对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不能辩证分析, 因而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困惑, 对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因此,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 如何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 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传导社会政治理念、价值准则、行为规范, 发挥政治导向作用。
2. 激发精神动力。
就是采用多种教育手段, 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现阶段, 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尤为迫切。在国内, 党领导全体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个进程中, 需要的首先就是人才。在国际上, 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能力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激发积极性、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人们提供精神动力、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3. 塑造个体人格。
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 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 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进行, 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发展完善, 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迫切需要具有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 迫切需要有健全人格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正确的道德观, 提升和丰富人才的精神世界, 发展人才的需求体系和选择满足人才需求的正确方式, 帮助人才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 促进人才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 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4. 调控品德行为。
就是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行为的规范、调节和控制, 界定偏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品德行为的不合理性, 对于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给予肯定, 同时排斥和纠正干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目标的思想、品德、行为。当今, 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 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也呈现出多层性、多样性、多变性。这种情况下, 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重方向性, 还要发挥其规范作用, 加强法制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调控品德行为的作用。
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重要性
1.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2. 社会的全面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发展,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2]只有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得到体现, 反对抵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个人价值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实现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还是内容的选择, 不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方面还是在品德评价标准方面, 个人价值都受到了忽视。具体表现如下:
1.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定上。
强调社会要求, 忽视个人的内在需要。一方面, 强调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价值, 以理想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要求“号召式”地规划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归于政治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 忽视受教育者合理的身心发展和利益需要, 把个体需要等同于毫无原则的自利主义。因此, 在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 用社会需要满足、社会价值的实现去代替个体需要满足、个人价值的实现, 甚至无条件地“牺牲”个体需要去求得那些浮夸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2.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上。
一方面, 强调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的教育, 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 社会需要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就抓什么, 强调内容方面对社会需要的满足, 只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 主要形式就是组织受教育者参加政治学习和大量的社会政治活动, 内容大都是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另一方面, 忽视受教育者对个人利益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的国民基础文明教育、行为习惯训练和道德情操的培养缺乏力度。总之, 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偏重讲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服从, 不注重讲在保证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对个人正当利益的兼顾,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受教育者的利益需要。
3.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上。
一方面,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社会方面的社会性功能,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党或政治集团的一种意识活动而对政权的获得或巩固所发挥的功能, 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政治宣传的重要手段,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能是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只要社会发展了, 每个人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另一方面, 忽视甚至贬低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个人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个人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完善的需要的作用, 没有正确认识到个体性功能担负着对个体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与维护的重任。
4. 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德评价标准上。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评价方面, 把社会需要作为评价标准, 把政治作为衡量品德问题的尺度, 把一些本来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培养与评价的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 和政治联系起来, 并以此作为“党性”、“原则性”的一种表现, 忽视了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个性发展规律, 忽视了他们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的需要。
四、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要想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 除了要对公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等之外, 还需要进行以下内容的教育:
1. 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邓小平强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必须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民主要坚持下去, 法制要坚持下去。这好像两只手, 任何一只手削弱都不行”。[4]新时期,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3]因此, 思想组织教育工作必须对公民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做到知法、懂法, 增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 自觉地用法律知识、法律法规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遏制和减少违法犯罪。同时, 能够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参与国家事务, 从而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另外, 社会主义纪律教育和社会主义民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要对公民进行纪律教育, 增强守纪律的意识, 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各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 对公民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要更好地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以便适应现代社会, 从而在现代条件下更好地发挥个人的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对公民进行主体意识、参与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要培养公民的主体意识, 使他们学会理性思考, 能做出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 在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的权利和人格, 使自己的言行能体现出社会的正义和公正;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 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懂得自己如果作为执法者时也应该维护别人的权利, 维护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提高公民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自己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实现。
3. 对公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物欲化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一旦被金钱欲望所激活, 很容易使人变得脆弱、轻率、盲从和缺乏理智;无责任化心理倾向, 这种倾向容易使人表现出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 进而失去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给予正确的引导, 对公民进行心理教育, 引导公民树立健康的心理意识。其中, 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引导他们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和适应能力, 从而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能力, 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人民网, 2007.10.24.
[3]邓小平文选 (第2卷) [Z].189.
社会认同理论是社会心理学重要课题——群体行为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基本观点是:“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提个通过实现和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认同指思想政治教育被社会成员的认同程度,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基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活动的认知而产生的关于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肯定性的态度,这一肯定态度使社会成员把思想政治教育看做是个体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一部分,进而维护并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进程和未来发展”。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上存在不少这样的现象,学生、群众等受教育群体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单纯的以为是一种政党维护统治的工具,是一种单纯的意识形态的灌输,从而产生对这一门学科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失去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意义的积极评价,就无法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与动力,从而从源头上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必要性,那么,整个活动就无从开展。究其原因,可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探求原因。
1、从教育者视角看
(1)教育者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识不清,或者是本身就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自信,对这一门学科缺乏充分的、全面的、科学的认知,教育者对这门学科的积极性不高。(2)教育者由于缺乏这样的积极性,那么,他就无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产生应有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孔子在《论语》一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应该如果不为人师表,不以身作则,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实践的话,那么教育者所受教育者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缺乏说服力的。
2、从受教育者视角看
(1)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首先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态、尤其是价值认识不清,从表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进行自我化的理解,认为自己所接受到的课堂上教育者对其理论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内容与价值,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2)对于受教育者而言,缺乏内心的自省,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道德规范,不能及时的对知识进行转化,同时,缺乏一定的政治参与意识,与社会融合的经验。也缺乏必要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定的技能与经验。
3、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而言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学科建设和体系不够完善。在理论与实践体系上没有一个固定的科学化,学科化与专业化的体系,最终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专业化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的人员,而这些人不一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地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指导当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式和方法,主要是借鉴教育实践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自身的学科特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对自己的定位与认识上含混不清,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等一些重大问题,学界也是存在诸多争议的,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
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及提高价值认同的方法
“较高的文明不仅意味着较高的经济水平与物质水平,而且意味着更有魅力的精神生活,因此获得更多人的支持。精神生活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意义,而且能够统治人,尽管人们反思到这一点是相当晚近的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给人们提供这样的一种精神生活,那么,这种精神生活如何让实现呢?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及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认同的问题,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见解与思考。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有明确的、自信的和肯定的认识,同时,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与水平,并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与行为准则,使“身教”效果发挥到最大。
2、使受教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价值上的认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使其认同的“筹码”,这种“筹码”是什么呢?利益认同是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方面的一致性与统一性。马斯若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前两种是属于生理的地层次的需要,后三种是属于社会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只要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能实现高层次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在物质与精神利益上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从受教育利益出发,比如向受教育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帮助受教育者解决困难,以此增加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这是外在的、实际的。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重在引导受教育者的心理,让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其产生实际的效果,比如由于参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而收获到一种正确的,自己认同的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对其价值进行肯定与认同的“筹码”应该是内外两个方面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推荐阅读: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09-12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运用12-28
论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1-02
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07-10
论天人合一思想在全球化中的价值05-27
论政治思想工作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11-01
论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