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译文及原文

2025-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江花月夜》译文及原文(共7篇)

《春江花月夜》译文及注释 篇1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注释

(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沙滩。(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10)但见:只见、仅见。(11)悠悠:渺茫、深远。

(12)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暗用《楚辞 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浦上:水边。《九歌 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因而此句隐含离别之意。(13)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16)离人:此处指思妇。(17)妆镜台:梳妆台。

(18)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19)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20)相闻:互通音信。(21)逐:追随。(22)月华:月光。(23)文:同“纹”。(24)闲潭:幽静的水潭。

(25)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 春江花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月夜》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注释

[1]《百字令》:《念奴娇》之别名。

[2]七里滩:又名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两山夹峙,水流湍急。

[3]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称为“桐江”。

[4]当年高躅(zhuó):指东汉时严光隐居遗迹。今浙江桐庐县有严子陵钓鱼台,分东西二台,均高达二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严子陵曾居于此。高躅,高人的足迹。

[5]吹竹:吹奏管乐器,如箫、笛之类。

[6]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7]鹤梦:陆游《秋夜》诗:“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

[8]挐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挐,通“桡”,船桨。

[9]汐社:南宋遗民谢翱创立的文社。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赏析

《氓》原文及译文 篇3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传说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沉醉其中。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对我开始施暴。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大学原文及译文 篇4

天地是道所造化,古今是道所运行,人物是道所生成;主宰这一切的是上帝,继承这一切的是圣贤,阐明生天生地生人物的道理而教化后世的,是经典的功劳。尽性事天的学问,没有比四书五经更完备的,正性立命的修养,没有比《易经》更详细的。儒教敬天配天的功德,可以说尽善尽美了。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朝闻道,夕死可也。”子贡说:“性与天道不可得闻。”

道统的源流,从伏羲开始,传至孔子,春秋战国,世道大乱,人心不古,相交征利,战乱不休。孔子奔走列国,明传教,暗传道,鲜有人知。儒家的“止至善、用极”,与道家的“得道”,佛家的“证果”同出一理,可惜世人不明儒教[真义],互相倡导的是[安章锻句]的文学,而搁置[生命实用]的学问于不顾,使得后世没承受[安身立命]的大利,这是先圣所料想不到的事。

儒门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讲的是为学之道,为人之道,为政之道,都是圣人之道。《论语》以学道为开始,以知命为结果;《孟子》以义利之辨为开始,以知天事天为结果;《大学》以格致为开始,以治平为结果;《中庸》以率性修道为开始,以中和位育为结果。

不读四书,会有四输:出口无章,处世无方,仪容不庄,生命无光。

《大学》是儒教教人的薪传,以内圣外王一贯的绝学,而立人道极则。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开展,由内至外,由己及人,就是恕道的极致发展。而[六步道功:止、定、静、安、虑、得]的心性修养,更由粗而精,最后臻于至善的极境。与佛、道、耶、回之教不相上下,更是当今的[救世良教],所以当今儒教应运,世界通行。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不好好学习。

下面我将自己从圣贤仙佛那里学习来的点点滴滴,书写在此,愿与有识之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为挽世道为清凉,化人心为良善,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学》一书,分七大纲领

一、全书总纲领(明德止善,是道功,教功,事功。立性体大道,成礼运大用。)

(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亲(新补处,仙佛所补。原来的文章里面没有),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是学圣学贤,是大人的生命学问,指所学是为了立身行道。在于使人恢复灵明的本性,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近能与最亲近的九族和睦相处,远能使天下百姓皆恢复光明的自性,作自我的新民。达到最圆满究竟的境地。

1、述明明德(德明荷担天命,完成家国天下的治道,首在格致。)

(二)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的圣君贤相要使天下百姓皆能恢复灵明的本性,先要治理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先管理好他的家庭和家族,在伦理上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妯娌相亲,充满天伦之乐。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必先修好自身的品格,言行相顾,舍己从人,虚心容物,二六时中,如对鬼神;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格,必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念头,必先诚实自己的意念;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发先致其良知,良知即自性,不为形役,以良知应物,使内外皆明、皆知,即《中庸》的“自明诚”;欲致其良知,必须先格心物。将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一切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善性。明白一切万事万物之理,不害物也不为物所害,而能善尽物用。

(三)原文:物格而后致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将后天的一切气禀所拘,物欲所蔽,传染习性都除去,恢复固有本然的良知。如是推广行远,尽量发挥良知的能力,善尽天职而化民,意念虽然还想为恶,已经得不到支持的友伴了,所以叫做诚;意念既然有了歇止之处,心就会跟着意念端正,心念居正,本性就会光明磊落,得以修养,自身既修,现于言行,大德感召,家人没有不俯首不受感化的,家虽千口,心只一念,叫做家齐;国是一家一家的集合,一家齐而众家慕,推广行远,家家都迎向春风,礼乐施行了;再用政令刑法辅助,国家就大治了;国治诸候响应,朝野仰望,天下怎会不太平呢?

(四)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译文:《康诰.周书》篇里,周公对弟康叔训诫:你一定要访求商朝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长者们,请教商朝先人所以兴盛和灭亡的道理,而且务必要爱护人民。《太甲.商书》上说:人常常返照、护持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性。《帝典.尧典.舜典》说:能尽性至诚,光明原本崇高的德性。都是在说,人要使自己的本性常明。

2、述亲亲新民(圣人知新,亲亲仁民爱物,敬畏天命是根本。)

(五)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亲亲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物质,都有根本和枝末。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终结和开始。明白了这些根本枝末开始终结的道理,也就接近了解世界万事万物生灭消亡的真相。上自教养万民的领袖,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怀恩报本,涵养性天的纯厚。如果根本扰乱,天子元首,替天行道,教养万民,不先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次第做起,内圣功足,以不言化诸国,以立身教万民,而能治理好家国天下的,是没有的事。应该看重的却看轻了,应该看轻的却又看重了,想把事情做好,也是没有的事。

(六)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畏天爱民。

译文:商汤刻在铜盘上的铭文说:如果每日能够主敬存诚,洗心涤虑,借假修真,恢复本性之自然,就应该保持天天自新,新了又新。《康诰.周书》上说:使人民恢复自性的光明。《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周朝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文王能日新其德而及于百姓,故其天命常新。所以,在上的人能够敬畏天命,慈爱黎民百姓。

3、述止至善(明定、静、安、虑、得五德,行仁、敬、孝、慈、信五事,贵知止。)

(七)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译文:知道将心止于何处,然后心才有所定见,外定其身,内定其心,心才不会飘浮不定,手足无措。这样身心皆定,内心就不会纷乱,不起妄想。身心长定久静,就能安泰和顺。身心安泰和顺,安于真静,光明生,智慧足,静中真机现。既安能虑,所安愈坚,所进愈真;若不能虑,则所安不能久安,恐会退转。常止至善之境,至真至诚,不退不出,久于其所,就会有所收获,即圆满内圣外王的道功,教功,事功。所以君子皆以止至善(即道家之“成真”、佛家之“证果”)为归。

(八)原文: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袅,止于丘隅。]子曰:[乌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文:《诗经.商颂.玄鸟篇》上说:首都及其周围的地方,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篇》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落在山里树木最茂盛、最安全的地方。孔子说:‘缗蛮’叫着的黄鸟,都知道止于何处,何况是人呢,还不如鸟吗?

(九)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乌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篇》上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将他的德行推广行远,亲化民众。故岐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国风湛然像蔚蓝的苍天,民风光明像秋水般没有杂染。做为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为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为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为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守信。

4、总结纲领(德是圣德,善是至善。圣人治世,贤贤亲亲,安和利乐。完成道统慧命的传承。)

(十)原文: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译文:《诗经.卫风.淇澳篇》上说:看那卫国淇水的转弯处,绿竹长得美好又茂盛,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道理学问的功夫,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养身心的功夫,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模样庄重,胸襟开阔,气度不凡,风度翩翩,这样一位仪表堂堂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

(十一)原文: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这里所说的如“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先修至德以凝至道的学问;这里所说的“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练,省察克治的功夫。说他庄重而开阔,是说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说他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是说他非常威严、显赫、胸中一片光明磊落,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非常难忘啊!他的道德与事功达到非常美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十二)原文:诗云:[呜呼!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雪梅》原文及译文 篇5

原文:

雪梅

卢钺〔宋代〕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

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评章”即评价。

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就洁白而言,梅比雪要差一些,但是雪却没有梅花的香味。“三分”形容差的不多,“一段”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前人已经注意到梅与雪的这些特点,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但是此诗将梅与雪的不同特点用两句诗概括了出来,写得妙趣横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村行》原文及译文 篇6

秋风瑟瑟在山谷间不停回响,看数座山峰默默伫立在夕阳斜晖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是这乡村景色像极了我的家乡!

《村行》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即景抒情小诗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以多彩之笔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诗语真切地抒发了诗人拳拳思乡之情。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

最后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平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近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村行》创作背景:

公元991年(宋太宗淳化二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作者简介:

学记原文及译文 篇7

——深谋远虑,物色好人,可以赢得一些好名声,但还不能够鼓动民众。如果礼贤下士,亲近与己疏远的人,就可以鼓动民众,但还不能够感化、教化民众。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众,养成良好的风俗习惯,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yuè说)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质虽美,不经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赋但不学习,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设国家,统治人民,都把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说:“人君应当始终念念不忘以教育为本”,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高深至极的道理,不学就不知它的好处。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困惑。求学者知不足,才会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学习;教者感到困惑,才会潜心钻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所以《尚书》中“兑命”篇说:“教学过程,一半在‘教师的教’,一半在‘学生的学’,就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述之”,其此之谓乎!

——学生每年都可入学,每隔一年必须考查学习成绩。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经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别决定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是否能结交学友和睦相处,相互研习得益;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面是否广博,是否能亲师尊师;第七年考查能否讨论学业的是非优劣,以及选择贤能之人为友;合格的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们应达到,对知识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推理论事有独立见解,处世处事有行为准则,坚定不移,不失师诲;这时就可称为大有成就。这样,将来就足以能够教化民众,变易旧习,形成良好风俗;使亲近的人心悦诚服,疏远的人心向往之;这是大学教人的道理。古书上说,蚂蚁幼虫时时效法大蚁衔土成垤(dié),喻学者由积学而成大道,正说明了,求学之人也应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这个道理。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大学入学之初,要穿礼服,备祭品,举行祭祀有道德学问的先圣先师的仪式,以表示敬师重道。祭祀时要小诵肄学,目的是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获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为官的道理。学生上学,要按鼓声打开书箧,警以鼓声,以逊顺之心敬其业也。学校里配备有教杖(夏圆和楚方),以警荒废懈怠,整肃仪容举止,维持学习纪律。不到夏祭以后,教官不去视察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为的是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志趣计划从容地进行学习。教师对学生要经常检查指点,但不要急于告之原理,为的是让学生从内心产生求知欲望,养成独立思考,用心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学生对长者谘问,只可听,不可问,因为知识有深浅,学习有先后,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超级越等。这七件事就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纲领。古书上说,“就教学来说,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尽职,学生的责任首先在于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才。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现在的教师,只知道照着课文诵读,多是寻问难解的问题,且发言急速而频率较快,只照自己教法教学,不顾学生是否领悟接受,就不能使学生安心乐学。如此教学,学生就不能竭尽其诚求学,不能使学生的素质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违背教学原则,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也就不能依顺自然的道理有所进步。以致于,学生厌恶学习,怨恨其师,只觉得学习得苦不堪言,却不知道学习可以获益终身,即使勉强结业,也必然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教学没有成效,原因就在这里!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大学教育的是:事情没有发生就加以防止,这叫防患于未然;在适当之时,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叫作及时;教学循序渐进,不超越学生的年龄特征,叫作顺应自然;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叫作观摩切磋,读后感《学记原文及译文》。这四点就是教育成功的要诀。

发然后禁,则扦(qiān)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如果等到事情发生了才去禁止,习惯已经根深蒂固,再去教育就会产生抵触而不易消除了。如果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机以后才去学习,那么,学起来就会劳苦不堪,也难有成效。如果教学急功近利,或杂乱无章,而不是循序渐进,顺应自然,那么,教学就会陷入混乱而不能获得成效。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思路就会狭隘,见闻就不广博。如果交友不慎,行为就会违背师长的教诲,尽谈些不正经的事情,就会荒废学业。这六点就是教育失败的原由。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教师只有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同时又懂得了教育失败的原因,然后可以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拖着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是强迫推动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策励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学习就会感到顺利容易;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学生才会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顺利,学生又能独立思考,才是善于诱导。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学生有四种类型的缺点,教师不可以不知道。学习中,有些学生的失败是贪多务得;有些学生的失败是所学过少,孤陋寡闻;有些学生的缺点是浅尝辄止,一知半解,不求甚解;有些学生的缺点是畏难而退,半途而废。产生这四类缺点的根源,是因为学生的心理和才能不同。所以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才能,然后才能矫正学生的缺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扬其优点,克服其缺点。优秀的歌手能使人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他的讲解,简单而透彻,精微而又妥帖,举例、打比方虽然不多,却能说明问题,这就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他学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有深有浅,资质有好有坏之后,才能多方诱导,因材施教。博指广泛而多方位的,喻即诱导,启迪,教诲。能够善于多方诱导,因材施教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教师是可以教人“治国”“平天下”之道的人。可见选择老师是不可不慎重行事的。古书上说:“前三王四代的时候最重视师质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在教学过程中,最难得的是尊敬教师。因为,首先尊师,然后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重视学习。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形:当臣子是祭祀主持人的时候,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当臣子担任教师的时候,君王也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他。按照大学的礼节,教师给君王讲书,是不行君臣之礼的,这就是尊师的意思。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善于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的力气不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多,又能归功于教师,对教师表示感激之意。不善学习的人,往往教师费力很大,但自己获益却很少,反而把责任推给老师,埋怨教师。教师如果善于发问,那么他的发问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容易地方入手,然后才砍木材的关节;即发问先易后难,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愉快的理解。不善于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其响声就弱;撞得重其声响就大;等他理解从容后,再深入解说,尽可能使问者深切体会,产生共鸣。不善于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这都是有关教学中教师问与答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单凭死记硬背得来的学问,不足以为人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才行。只有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他仍不懂,不必强求他一定要懂,可以暂时停止。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优秀冶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碎皮补缀成裘衣;优秀弓匠的儿子子承父业,必先要学会用柳枝编织成簸箕;小马初学驾车,与大马驾车走在车前相反,小马是系在车子后面跟着走的。人们懂得了学习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经常练习这三层道理,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有志于学,不至于半途而废。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古时做学问的人,善于从同类事物的类比中体会出事物的关系。鼓并不等于五声,但没有鼓,五声就不和谐;水并不等于五色,但没有水,五色就不鲜明;学习不是五官,但不学习,五官就失去功用;教师不属于五服中的亲戚关系,但如果没有教师指导,他们就不会明白五服之内的亲疏关系。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所以说,德行最高的人,他无所不宜,不限于担任某一官职;普遍的真理不限于解释某一具体事物;最守信用的人不立约就能守信;天有春夏秋冬四时不同,却能每年自动准时而至,最守时刻。懂得了这四层道理,就可以懂得做学问要把握本质,从根本着手了。古代,三王祭祀江河的时候,都是先祭河,后祭海,就因为河是本源,海是归宿。这就是重视根本的意思 我的更多文章:

读《教师专业成长》断想2(2011-10-03 23:27:24)

读《教师专业成长》断想(2011-09-25 23:25:12)

《中国智慧》之哲思妙语及其它(2011-08-22 01:15:20)

优秀教师论(2011-08-19 00:03:49)

多读勤思多写善研(2011-08-08 07:42:03)

读《陶行知论教育的功能》(2011-07-22 19:51:32)

读书笔记(2011-07-08 09:45:27)

有必要读读《孝经》(2011-07-02 23:43:16)

《种好心田》读后感(2011-06-19 00:26:18)

上一篇:中学作文教学的效果策略的论文下一篇:教师实践锻炼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