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分析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济南的冬天》分析(通用8篇)

《济南的冬天》分析 篇1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标题“济南的冬天”,“济南”说地方,“冬天”说节令,“济南”对“冬天”这个中心词起限制作用,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点的冬天,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

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像我”独立成句,突出了“我”的感受,表明济南的冬天和“我”心中的冬天实在大不一样。“风声”二字用得十分准确,“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只是没有那种发出呼啸之声的北风,如果说成是“没有风”,那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在北中国的冬天”这一修饰语也十分重要,因为温晴的天气是许多地方都有的,而“在北中国的冬天”中隐含了“理应是寒风刺骨、日光惨淡”的意思,这就显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可贵。这一段文字共四旬,三组对比。第一句用北平冬天几乎天天刮大风和济南冬天的没有大风对比。作者不直接说“北平几乎天天刮大风”,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受说,“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这样既使得语言生动,显得情真意切,同时也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济南的冬天却没有大风,这真是奇迹了。”第二旬用伦敦冬天的多雾和济南冬天的天空晴朗无云对比。作者也是从自己的感受角度写的,为了避免用语重复,作者把“奇迹”换成了“怪事”,其中自然也隐含着“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这真是怪事了”的意思。第三、四句就进入天气的对比了,作者用热带的毒日、十分响亮的天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晴对比,从而突出了济南冬天天气的特点:温晴。

正因为济南的冬天是“奇迹”,是“怪事”,它“温晴”,所以作者称赞它 “真得算个宝地”。“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得”念děi,含有应该的意思。

“温晴”是贯串全文的主线,下文描绘济南冬天的景色都是紧紧扣住这一天气特点来写的。

第2段用“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一句过渡,转到对济南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作者先从上方俯瞰,为我们勾画了一幅阳光下济南冬天的全景图。“请闭上眼睛想”一句,引导读者进人作者所描绘的境界。“有山有水”一句起着总体结构课文第二部分的作用,本段以下部分和第3、4段都是写山的,第5段是写水的。“晒”“睡„‘醒”这一连串相关的拟人写法,创造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阳光„‘暖和”紧扣了“温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一句,用商量的口吻,使人感到非常亲切,好像在面对面地征求意见;Kl气是征求意见,实际饱含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这里的“整”和“缺”字面上好像是矛盾的,实际并不矛盾,作者意在强调前者,因为“缺”的只是“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一句中的“特别”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再次强调了“在冬天”,这就隐含了这一圈小山可以挡住冬天呼啸的北风,保持气温的作用。“小摇篮”的比喻和拟人的语言将一圈小山写得像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摇篮”的“小”正照应了小山的“小”。“安静不动”是写神态,“低声”是写声调。这两个修饰语使人想起母亲在摇篮边低声哼着催眠曲的情态,赋予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这一段到这里本来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住笔,又写了济南人的表情、感觉、幻想和心情。因为冬天气候温暖晴朗,所以人们的表情“面上含笑”;因为小山像摇篮,温暖舒适,所以人们感觉“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因为度冬如春,所以产生“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的幻想;因为冬天这样慈善,所以就是这点幻想一时不能实现,人们的心情也“并不着急”。这些描写又都是紧扣住“山”来写的:写表情紧承“小摇篮”而来,写感觉是看到了“那些小山”,写两个“也许”的幻想是“由天上看到山上”,写心情则是总结上文。“慈善”通常用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把济南的冬天当做人来写,表现了济南冬天给人的感受。这一层的描写之中洋溢着人们对济南温晴冬天的喜爱和感激之情。上文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这一层写济南人的感受,二者互补,更使人感到真实、亲切。第3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这一段围绕“妙”字,突出“小”字(“小,是由“温晴”决定的),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

山上写矮松。山是小山,雪是小雪,松呢,是“矮”松,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例非常和谐。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上一髻儿白花的位置和形状,因为是小雪,所以只有树尖上积了一小堆白雪,而“顶”字中既有“在树尖上”,又有“一小堆”的意思;“顶”字又引起下文把矮松比做“日本看护妇(护士)”的比喻,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帽,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 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山尖是山的最高部位,它和蓝天相接,所以写它们的色彩。“镶”的意思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这里的“镶”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连接着蓝天,就像是一道银边围在蓝天边缘的景观。“一道”一词也用得很为生动。“山尖”本只是一个点,但因为围着济南的是一圈小山,一圈小山的山尖连起来就成了“一道”。“一道”照应了上文的“一圈”。

山坡上写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和由此产生的联想。“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是“小雪”的杰作,因此山坡上就出现了“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的色彩;白的是雪色,暗黄是草色。“暗”-字非常准确地绘出了冬天枯草和秋天枯草色彩的区别,秋天刚枯萎的草色彩是金黄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的变冷,就逐步失去了光泽,由金黄变成了“暗黄”,这里的“暗”是色彩不鲜艳、没有光泽的意思。一个“穿”字既准确表现了雪、草覆盖的状态,又引起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比喻。“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给读者以动人的动态的生活实感。“看着看着”

以下是联想,“更美的山的肌肤”可理解为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这一联想与第2段两个“也许”的幻想照应,表现了对春天的憧憬。

山腰着重写光和色。“光”是写“快日落”时的阳光,“色”则写出了色彩的变化。“微黄”的阳光“斜射”在白雪上,就露出点粉色。这里的色彩和上文的“青黑”“白花”“蓝天”“银边”“暗黄”等的描写,更增添了诗情画意。

“忽然害了羞”用拟人的方法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态。一个“羞”字,不仅画出了雪景的“色”,与“粉色”相贴切,而且绘出了雪景中的情和内在美。

最后一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用与老天商量的语气,说怕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第4段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这是远眺。在这幅画里,远山是背景。两个“卧”字用得尤为传神。“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一句,更增添了“这是张小水墨画”的真实感,“也许”表示不很肯定,却肯定了这 实在是一幅I里I。第2至4段写济南冬天的山景。

第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作者在描写中融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先着力渲染“绿”,一连用了五个“绿”,一个写绿萍,四个写水藻,用“绿”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冒着点热气”的“点”字用得十分准确。“点”字是扣住济南冬天的“温”写的。冒热气,但只是一“点”,这就是“温”。如果去掉“点”,变成“冒着热气”,那就不是“温”,而是“热”了。“水也不忍得冻上”用拟人的方法,把水写得脉脉含情:它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蓬勃生机),帮它焕发;它钟爱垂柳,尊重垂柳像人一样爱美的心愿,所以它“不忍得上”。“况且”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增益、补充。“况且„„还”表示所说的是“水也不忍得冻上”的另一个理由。

然后作者用“看吧”引导人们的视线由下而上仰视。“慢慢”表现出一种欣赏的感情,“空中,半空中,天上”三个短句,节拍正与“慢慢”相合。“自上而下”一句又进行纵览,从天上到水面,由河水的清亮、水藻的绿引出整个空间的清亮、蓝汪汪。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用“空灵的蓝水晶”比喻,并且把红屋顶、黄草山、灰色树影都融入这块蓝水晶,在水天一色的广阔的背景下,描绘了冬天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红屋顶”“黄草山”

“灰色树影”又一一照应了第4段、第3段、第2段的描写。“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个比喻扣住了济南冬天的“晴”。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结,点题,但又和标题“济南的冬天”在结构上有所变化。这变化正显示了作者的匠心。因为上文描写的是冬天里整个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所以文末结句用“冬天”修饰“济南”,抒发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综上所述,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图,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谋篇布局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济南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中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大致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把济南和北平、伦敦、热带进行对比后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写济南的山时说,“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些句子都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抒发了“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二是创设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在这些优美的意境中,饱含着喜爱和赞美的深情。

三是虚实结合,进行联想,抒发感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由水藻的“真绿”联想到“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由“清亮”和“蓝汪汪”联想到“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些联想中也都饱含着感情。

《济南的冬天》分析 篇2

设计意图:夯实基础;梳理课文内容。

(一) 品读课文之前, 按常规检查预习。

1. 点学生读课后生字词。2.用听写本听写课后生字词。3.前后排学生相互批改。在这个环节, 老师特别要提醒同学记住两个字的读音:济南、同舟共济/着落、着急。

课堂过渡句:在我们的印象里, 北方的冬天一定是天寒地冻, 朔风怒号, 然而同为北方的济南, 却全然不是这个样子的, 济南的冬天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二)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文章最后一句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那么句中的“这”指代文中的哪些内容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指代的内容: (以下为板书内容, 具体板书时, 可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扼要写出)

第1段: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

第2段:济南像个婴儿, 睡在小摇篮里。

第3段:济南雪后的小山太秀气。

第4段:济南城外的远山, 像一幅水墨画。

第5段:济南的水, 暖而清澈。

第二步:研读课文, 深入品读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规范赏析的意识, 进一步巩固学生赏析语句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写景抒情的散文。

(一) 指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一段,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1.作者为什么说济南是一块宝地?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

2.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济南冬天的天气?

板书:温晴

明确:写济南的天气,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对比的方式得出,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与伦敦相比——有日光是响晴;与热带的地方相比———日光不毒是暖和的。

课堂过渡句:在北方居然有这样温晴的冬天, 真是奇迹和怪事, 想必一定有着冬天别样的美。那么, 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2—5段, 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温晴”来描写的。

(二)

同学们一边默读一边从文中划出表现“温晴”的语句。

(三) 请同学读一读划出的句子,

说一说它们是如何表现“温晴”这一特点的, 并说一说这些句子哪里写得好 (从修辞的角度) 。

老师教方法:

赏析方法如下:

用了什么修辞———这句话写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状态———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做示范:

“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赏析:“晒”“睡着”“唤醒”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济南城在太阳的朗照下那种暖和安适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城的喜爱之情。

还需要重点赏析的语句有:

(1) 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这儿准保暖和。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小山比喻成“摇篮”, 济南城就成了婴儿, 准确地写出了小城与小山的关系, 把小城睡在摇篮里的暖、舒适和安详的特点写了出来。)

(2) 山上的矮松日本的看护妇。

(明确:用了比喻的修辞, 写出了矮松在下小雪后, 那雪罩不住矮松的情景, 反而由于白雪的衬托, 矮松显得越发的青黑的样子。)

(3)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 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 写了村庄在下小雪后的那种悠闲舒适的情态, 写出了济南城的温晴这一特点。)

(4) 天儿越晴, 水藻越绿,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 水也不忍得冻上, 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绿的精神”“不忍得冻上”用了拟人的修辞, 赋予水以人的灵气, 写出了在太阳光的照耀下水的温暖和绿, 衬托出水的清亮清澈的特点。同学读划出的句子, 并说出它是如何表现“温晴”的, 从修辞的角度, 说说哪里写得好。)

这一环节学生的主要活动是:

默读, 思考。发言讨论。写笔记, 学习赏析。

(四) 方法小结。

由于时间关系, 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句子都做深入的研读, 但在这里我们要记住一点:写景要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 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要细腻准确地写出作者的感情。

第三步: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 巩固课堂所学。

济南的冬天 篇3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

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文章紧接着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作者仍然从上方俯瞰,描写了济南的地理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描写交代了济南冬天温晴的原因。

日本看护妇这个的比喻很形象,日本的护士头上总是戴着一顶别致的白色工作,陌帽子往往突出在头的顶部,好像是“顶”在头上似的,两者的相似点就在“顶”着白帽子上这个比喻贴切地表现了小雪后矮松的秀美形态。

济南的冬天 篇4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阅读,如放录音、教师范读、齐读、散读等。

可以分组进行朗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中美感。在阅读中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1、课文中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2、你读了课文,吧、是不是觉得济南的冬天如作者所说,是“暖和安逸”的?为什么?

3、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手法?

活动二:深入理解

本文可供欣赏的部分很多,如观察角度的选择与变化,在欣赏的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集中欣赏几个重点语段,以收见微知著、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欣赏时,一定要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把注意力放在形象美、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这些上。

活动三:联想拓展

古今中外写冬天的作品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广泛阅读,开拓视野,拓展思路。

可以采用诗文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搞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布置作业:选择课文中的一个片段,仿照其写法,以“-----的秋天”为题写一篇短文

济南的冬天散文 篇5

济南的冬天

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大风,便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

由伦敦回来的,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的低声的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的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树虽然没有叶儿,鸟儿可并不偷懒,看在日光下张着翅叫的百灵们。山东人是百灵鸟的崇拜者,济南是百灵的国。家家处处听得到它们的歌唱;自然,小黄鸟儿也不少,而且在百灵国内也很努力的唱。还有山喜鹊呢,成群的在树上啼,扯着浅蓝的尾巴飞。树上虽没有叶,有这些羽翎装饰着,也倒有点像西洋美女。坐在河岸上,看着它们在空中飞,听着溪水活活的流,要睡了,这是有催眠力的;不信你就试试;睡吧,决冻不着你。要知后事如何,我自己也不知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浸透在如诗如画美景中的浓郁情致,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本文值得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在此略述以下几点:

文章布局谋篇层次井然。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第2段开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是个重要的过渡句,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在分写山水之前,先给人以济南的总体感,用拟人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作者紧扣住这一点,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对祖国河山真挚的爱。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课稿《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编者安排这篇作文,就是想让我们领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

教学方法

说教法

1、尊重学生个性,实行个性化教学。

在研究新课标时,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于是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发现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读、写、说相结合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结合课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课时,注重了构筑读的平台,创设说的动机,让学生通过摹写,做到学以致用,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读说写都到位,课堂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就坚定了我课改的决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应坚定的引入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最终领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说学法

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进行拓展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能力目标:

a、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b、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的方法,通过读品体会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赏析第3段和第5段,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过程中,领会要旨。

教学难点:

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我准备用读写说的综合教学方法来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读出美的句子中,说出独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体现的情感。最后,用写来升华。)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教师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文意理解,精段细读

三、课堂训练一:文意理解

1、“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学生自学,两人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3、教师讲解并小结:

从全文看,作者的笔触由暖阳到暖城、暖山,到不结冰的水,所表现都是“温暖晴和”。

第二段主要写全景,三、四段主要写雪中山色,第五段主要写水上美景,这几幅画图在“温晴”的基调上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即使写雪景,也在表现着温晴:因为暖和,所以“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因为晴朗,所以“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四、课堂训练二:精段细读

朗读训练

1、学生自读,交流层次划分,读出层次。

2、小结层次阅读,提出有感情地阅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

3、教师讲解提示:动词的运用:“顶”、“镶”、“露”、“穿”等;表现色彩的词语。

4、教师范读,学生继续朗读。

品味赏析

1、出示阅读训练题,学生阅读。

(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

(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

(3)、那几个字非常有助于朗读时表达情感?

(4)、欣赏“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

(5)、(选做)还可以说说你的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一个美妙之处。

2、检查阅读情况,师生交流。

3、教师讲解,并出示参考答案。

(1)小山雪霁/雪后斜阳

(2)妙

(3)“最”、“呀”、“就”、“吧”、“太”……

(4)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雪后山色的斑斓;画面之美;动静之美;以小写大,诗意盎然。

(5)、多角反复(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化静为动(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以虚写实(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段末点题(就是小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实践的是文章的一种读法:理解一篇,精读一段。

六、作业:

济南的冬天2010 篇6

1、学习本文抓住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来写景的方法。

2、领会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3、通过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生动的写景语言。

4、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景物的写法;品味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运用形象化语言抓住景物特征描绘美景的方法写片断作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一提起冬天,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恰是北风怒号、白雪皑皑、万木萧条的画面。但济南的冬天却是与众不同的,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更是别有情趣,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那么济南的冬天到底有什么特别的美感呢?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这种美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追随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吧。

二、作者简介及其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听读课文,感受济南冬天美景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xiānɡ

xiǎnɡ qínɡ

wēn qínɡ

ān shì

jī fū

xiù qi 镶 响 晴

温 晴

安 适 肌 肤

秀 气 lǜ pínɡ

shuí zǎo

zhù xù

chénɡ qīnɡ

kōnɡ línɡ 绿 萍

水 藻

贮 蓄 澄 清

空 灵 shuǐ mî huà

lán wānɡ wānɡ 水 墨 画

蓝 汪 汪

3、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想象作者笔下济南冬天的一幅幅美景。(过渡)下面,请大家借着美妙的音乐,循着课文的范读录音,驰骋你丰富的想象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美,想想,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你能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吗?

温晴、慈善。

四、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的?(1)济南的冬天——“温晴”

开头一段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突出它的“温晴”,赞誉济南是个“宝地”。

三组对比是:与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突出“温晴”的特点,为下文作铺垫。

(2)济南的山:

依次写了阳光照耀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以及城外远山,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3)济南的水:

岸边垂柳 绿萍水藻

极写水藻之绿,衬托出水的清澈透明。写水“不忍得冻上”,具体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暖和”。继而又拓展视野,将天光、山景、水色融为一体,将济南描绘得明丽多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既点题,又深化题意。

四、细读课文第三段,说说作者如何形象而有序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美妙。

先说写作顺序:第一句先用“最妙”二字概括雪后山景的特点。然后分别描写了小雪下的矮松、山尖、山坡和山腰的不同风景色,基本是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

再说写法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描写多用比喻、拟人,语言形象生动。写雪落在矮松上的景色,作者把它比喻成“日本的看护妇”,非常贴切,而且新颖;描写山尖上的雪,把它比作给蓝天镶上的“一道银边”;写山坡景象,把那种黄白相间的景色比喻成“带水纹的花衣”,把山坡本来的面貌比作“山的肌肤”,色彩和形态逼真,富有动感,十分传神;而写夕阳下山腰的雪景,则把山上的薄雪当人来写,说它“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五、从修辞角度欣赏本文的语言美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

(l)用拟人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睡”、-“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2)用比喻、拟人手法: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3)从人们的感受: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4.朗读或背诵第3自然段,文章按怎样的顺序描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按照空间顺序,从山上、山尖至山坡、山腰,有层次地写出秀美的山景。5.“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讨论并归纳:

(l)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智儿 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根 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

(2)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6.提问;这段文字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的山景? 讨论并归纳:

(1)比喻:用“日本看护妇”比喻雪光;用“花衣”比喻雪色

(2)拟人:“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动人的雪态。

7.朗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讨论并归纳: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8.朗读第5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讨论并归纳: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9.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并归纳:

(1)拟人:“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2)比喻:“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课后思考题:

作者笔下的济南冬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济南的冬天》分析 篇7

●初读课文, 想象课文描述的景致之美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应该是让学想象到“美景”。《济南的冬天》是一篇以优美文字刻画优美景致的杰作, 文字和美丽景致之间需要用学生的“想象”来沟通, 只有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才能在初读课文时快速还原出文字所描绘的景致之美。

为了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 可以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一:请同学们先读课文, 然后在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精彩的写景文字, 并且说明这些文字为什么会让你感觉精彩。

学生带着阅读任务初读课文, 就不会为了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会在读的时候添加上想象力, 通过“想象”, 依次还原出课文所描述的景致之美。

比如我在教学此文的第一个环节, 让学生带着前面布置的“阅读任务”读完了课文之后, 然后开始检查这一环节的“阅读成果”, 学生的发言真是各有精彩———

生1:我很喜欢“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 像我, 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 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 在热带的地方, 日光是永远那么毒, 响亮的天气, 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 在北中国的冬天, 而能有温晴的天气,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段情景描写, 短短几句话, 让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冬天里济南的阳光是那么充足, 那么温暖, 这样的阳光太吸引人了, 真想到济南去享受一下冬天里的“日光浴”。

学生透过想象, 立即被文字所描述的情景所吸引, 阳光之美, 虽未亲历, 却胜似在眼前, 照得人心暖洋洋, 美洋洋。

生2:我非常喜欢这段景致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大家都看过雪景, 但我们眼中的雪后之景远远不如作者笔下描绘的雪后景致漂亮, 读这段文字, 我似乎感觉到雪后的济南已经不是平凡之地, 而大有“人间仙境”的意味, 真是美妙绝伦, 如梦如幻。

学生透过想象如看到了“人间仙境”, 这样的表述是因为切准了文字“绝美”的脉搏。

在初读课文时, 注意启动学生的想象力, 则会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展现一幅又一幅的美丽景致。依靠想象还原出的“美景”, 课文想让学生不喜欢都难。

●精吟细颂, 感悟课文包含的写作之美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整体美的课文, 还是一篇充满着“细节美”的课文———细节里处处体现着写作的技巧之美。所以在第二个环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精吟细颂”, 通过更加细致的阅读体验, 感悟课文中的文字技巧之美。通过感悟文字应用的技巧之美, 学生可获得写作方法的启迪, 进一步通过“美文”的感悟而获得驾驭文字的技巧, 使写作能力得以提升。

为了让学生有“精吟细颂”的阅读过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出要求。

阅读任务二:认真阅读, 画出你觉得结构优美的句子, 或是表达方法独特的字词, 并且说明这样的句子或是字词为什么会让你感觉优美独特。

学生带着新布置下的“阅读任务”开始了“精吟细颂”, 他们在感悟, 在对比, 在斟酌, 一个个优美的句子被画出来, 一个个独特的字词被挑选出来, 对这些句子和字词的评述其实是一个“文学鉴赏”的过程, 等于悄悄增加学生的“文学批评”功力。

比如有的学生在“精吟细颂”结束之后, 给出这样的鉴赏结论:

生3:我在品味文字的时候, 感觉有这样两处字词让我心动。一处是“不忍得”, 另一处是一个“卧”字。“不忍得”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水人格化, 让原来没有生气的水变得有了灵性, 有了生机, 有了情感。“不忍得”还衬托出难能可贵的“水藻之绿”, 让冬天里的境画更富可亲可爱的美丽。作者说山坡上有小村庄用了一个“卧”字, 同样是用了拟人手法将景致人格化, 刻画了山、村、雪的内涵神态, 透射出安和平静的氛围, 这对于“美”来说是一种不着痕迹却深入人心的渲染。

生4:老师, 下面这段文字挺有意思“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把济南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表达得更加突出形象, 把小山比作母亲, 温暖慈善, 生动而巧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特点。

学生通过精吟细颂, 把《济南的冬天》中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比喻”和“拟人”分别挖掘出来, 假以讨论和交流, 他们便知“比喻”和“拟人”在写作应用上的妙处和益处, 自然会将这种修辞手法潜移于心, 然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施用于文, 从而有效提升作文能力。

●心灵交汇, 领会课文深藏的情怀之美

《济南的冬天》不仅仅是一篇绘景美的课文, 也不仅仅是一篇写作技巧美的课文, 更是一篇饱含情怀美的课文。如果教学只重视了“想象美景”“感悟写法”两个方面, 而忽视了对情怀美的升华, 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教学遗憾。

作者老舍是个性情之人, 是个有情怀的作家, 他总是将自己的情怀蕴涵于看似闲适的文字之中, 等着心有灵犀的人与之同感或爱或恨、或悲或凄的情怀。如果教学《济南的冬天》放弃情怀之美的沉淀与升华, 那么教学功力将尽显单薄与不足。

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得有情怀的升华呢?这需要在第三个阅读环节中给学生布置下新任务。

阅读任务三:反复阅读, 将课文的“情感”浸于心中, 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 领会课文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怀?

这其实是提供机会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交流, 从而产生主动审美的动机。有学生经过与文本的“心灵交汇”, 领会到了这样的情怀之美: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精雕细琢, 把对济南的一往情深融入笔尖, 溢于言表, 让我感到至真至纯的“乡土之爱”,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伟人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是政治家, 所以他用直抒胸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而老舍是文学家, 则用细腻的文字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却是同样的感人至深, 因为充满“乡土之爱”情怀, 总会在无意间开启我们的情感闸门。

还有学生从课文中升华出作者的另一种情怀之美:读《济南的冬天》总会被一种娓娓叙谈的真情所感动。比如“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 像我……”这样的文字尽显语意恳切。再比如“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完全是循循善诱, 不含强加于人的语势。还有“对, 这就是张小水墨画, 也许是唐代的名家画的吧”。似是思索, 又似是猜测, 其实是与读者平等的商讨。通篇文章总是娓娓而语, 情恳辞切, 像是在听一位慈善的老者讲故事, 听着听着, 就被作者的慈与爱打动了。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阅读教学, 《济南的冬天》会给学生带来三个方面的收获:诗化的意境、写作的技巧, 审美的情怀, 此之谓阅读教学的“大收获”。

《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 篇8

首先要立足文本,研读到位。面对这样一篇佳妙之处不胜枚举的经典美文,教师备课的过程也是一次“美点寻踪”的过程,特别要关注学生容易忽视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处。以“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一句为例,“镶”精准且生动,学生也能够找到这一处,可究竟“妙”在何处又好似说不清楚,笔者就在这一“炼字”处精备。首先,“镶”是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做装饰,并举出贴近生活的实例,比如“金镶玉,镶花边”,真实可感;其次,引入换字法,“嵌”与“镶”的对比,“嵌”是把较小的东西卡进较大东西上面的凹处(多指美术品的装饰),在这一细微的切入口处,学生会有所感触,“镶”给人的感觉更加柔美,与小山的“秀气”相呼应。最后,教师再给予满贮着诗意的点评:一个“镶”字,让我们看到蓝天与一圈小山相连处旖旎的弧线与靓丽的轮廓,仿佛是能工巧匠有意为之!

教师这种细致的品析以及对学生回答的充分预设,可以使课堂上对文本的赏析逐层深入,师者更容易与学生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产生一种阅读体验的共鸣,激发学生们不断深入地品析文字的魅力之处!

其次是巧设追问。追问有引领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作用,语文课上的追问,不但是师者教学艺术的体现,更是有效引领学生品析文字之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以“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一句为例,在赏析这一句时,学生们会谈到: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害羞,脸红,很可爱的情态。可这样的赏析总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之憾,孩子们只是在“品析”的边缘徘徊,没有深刻地体会到文字之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时,教师巧设追问:读到这一句话,结合上文,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引发孩子们的联想,触动孩子们的想象:一位美丽的少女,穿着一件漂亮的花衣,一阵风儿吹过,衣袂飘飘,裙摆飞扬,她白皙的面庞立刻泛起红晕,多么娇美的女儿情态!通过师者的追问,孩子们体会到了文字为我们呈现的画面美!老舍先生说:“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师者也要借助“追问”,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孩子们的品析丰富、生动起来!

再次是适当地提升与延伸。针对散文的教学,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是很多教师在执教此文时设定的教学目标。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而《济南的冬天》恰能集中体现老舍先生语言的主要风格,所以,在叙写教学目标时,我把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品读本文的语言美,能够总结出老舍先生主要的语言艺术。

岂止是“生动凝练的遣词艺术”与“多姿多彩的修辞艺术”,老舍先生的文字特色更在于他的叙说仿佛是以一种老北京唠家常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以“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一句为例,在品析过小山的情态后,笔者请一位孩子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一种“慈母的情怀”,孩子已经在品析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儿化词表情达意的作用了,所以儿化词读得特别自然、亲切,于是笔者顺势引出: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儿化词的朗读,而且读得非常亲切自然,老舍先生是北京人,他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词,可谓根植沃土的口语艺术。通过笔者这一适时的提升与延伸,孩子们心灵神会:怪不得文章中有这么多的儿化词,看来小字眼儿里面有大世界啊!这儿化词更能读出一种“京味儿”,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要求: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品析《济南的冬天》的语言艺术,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孩子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散文鉴赏这一角度在语文的学习规律上给学生们指明了方向。

上一篇:1毕业设计下一篇:高校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