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精选9篇)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1

主任委员:孙莹璞 候任主任委员:黄国宁

副主任委员:孙海翔 范立青 冯云 沈

浣 常务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范立青 冯

云 黄国宁 黄学锋 刘

平卢文红 全

松 沈

浣 师娟子 孙海翔 孙莹璞 王秀霞 伍琼芳 张松英 张云山 周灿权 周从容 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勇 邓成艳 段金良 范立青 冯

云 高

颖 郝翠芳 郝桂敏 胡

蓉 黄国宁 黄学锋 康跃凡 腊晓琳 李艳萍 刘

平刘睿智 卢美松 卢文红 马金龙 马学工 马艳萍 冒韵东 全

松 沈

浣 师娟子 孙海翔 孙晓溪 孙莹璞 覃爱平唐运革 滕晓明 王

磊 王蔼明 王丽岩 王树玉 王晓红 王秀霞 魏兆莲 伍琼芳 武学清 徐

雯 徐

阳 杨业洲 姚元庆 张

玉 张宝鹏 张松英 张学红 张云山 钟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2

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教授,医学工程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彭明辰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校长,医学工程学分会周丹主任委员,美国临床工程学会领导者Yadin David教授,香港卫生署首席医生李敏碧,以及ECRI总裁Jeffrey C.Lerner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悉数到会并发表演讲或讲话。

大会隆重地颁发了终身成就奖,获奖的有:中国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前辈、开拓者和奠基人,现已83岁高龄的蔡荣业教授,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姜远海教授,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姜宗义教授。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5个重点学科单位的评选结果也在此次大会上揭晓,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获得重点示范单位。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3

“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论坛”在大家的支持、参与下,今天在这里召开。我代表中华医学会对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向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和关心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及同行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继续医学教育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依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依靠业务部门的管理和具体实施以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才能做好。中华医学会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科技人才的桥梁和纽带。它具有“知识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信息快捷”的优势,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是一只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应当起到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医学会在卫生部、中国科协和民政部的领导支持下,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经验。在2002年12月31日,卫生部科教司正式将“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项目评审部”牌子挂在了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承担政府委托的职能,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和助手

为了贯彻国务院“转变职能、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的要求。1999年,卫生部把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有关职能交给中华医学会承担,以更好地发挥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这是我国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影响的转折。五年来,学会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组织参与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方针、政策的研究;负责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征集和审查工作;组织编写、出版用于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远程继续教育的课件;每年组织召开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学科组工作会议;参与修改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办法》;组织学科组专家审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五年来共评审、公布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近9000余项,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的培训,并承担了大量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发挥学会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

卫生部、人事部于2000年联合下发了《继续医学教育规定(试行)》,这是一个具有法规性的重要文件。《规定》指出,“各医疗卫生单位,高等医学院校和学术团体应将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认真落实”。为了贯彻落实《规定》精神,发挥学会的优势,我们举办了各种专业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1、学会各业务职能部门所开展的工作都和继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讲,学会内部各业务部 (室)的职能,实际上都是开展继续教育的不同形式,都离不开继续医学教育这项中心工作。多年来,我们与各专科学会和各业务职能部门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收到良好的

效果。

2、杂志是永不落幕的继续医学教育大课堂。中华医学系列杂志在国内医学期刊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广泛的读者群。阅读杂志本身就是接受继续医学教育的好形式。

3、2003年年底,由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等学术组织编写的第一版《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六个分册已正式出版,今年将有更多《规范》分册和部分《临床诊疗指南》出版发行。这是卫生部立项、财政部支持、中华医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和中华护理学会组织专家共同承办的一件大事。

《规范》和《指南》出版发行后,继之而后的工作就是医学会还要进行培训工作。中华医学会将利用各种方法对临床医生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并已决定与出版社继续合作,开发相关的产品。

4、为了落实卫生部提出的《继续医学教育“十五”计划》这一宏伟目标,学会不断探索新的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开展远程继续教育作了一些有益尝试。与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录制《医生之友》节目,开辟继续医学教育栏目,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等各个学科的专题讲座、热门话题,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讲课。由于节目制作精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讲演水平高,覆盖面广,深受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欢迎。从 1996年至今,已有近10万名医生接受了培训。为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和完成“十五”计划的目标做出了卓越成绩。

5、中华医学会——礼来合作网站已经开通,并初具规模,并正在积极筹备在网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按照卫生部制定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认真落实,确保培训质量。

6、《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临床技术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顺利实施,医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大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7、接受卫生部规财司的委托,承担CT等大型仪器上岗人员培训任务,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在规范、提高医疗行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是医学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我们的建家、守家和发家的传家宝项目。在卫生部和中国科协的领导下,我们在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广大医务工作者们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继续医学教育在各地和各专科开展还很不平衡,如果我们重视不够,尽心尽力不足,我们将会失去很多。如何进一步发挥学会的优势,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可供选择的继续教育机会是我们应当永远探讨的主题和继续努力的方向。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规范化管理,强化对继续医学教育活动质量评估和监督,提高办班质量,鼓励更多的界内外人士参与支持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我们已经和北医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协商,建立专科医师培训中心。我们正在积极筹备成立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学院,以发挥学会更大作用,使我国的继续医学教育朝着健康有序的道路发展。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4

2018临床药学科研基金申报指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对药物治疗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临床药学学科本身也在不断引入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临床大量与药物相关的理论与与实践问题亟待探索和研究。为了进一步提高药师特别是青年临床药师的药学科研水平,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可行性的研究项目,促进临床药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临床药学对医疗技术创新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从2018年起,设立“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临床药学科研基金”,重点资助在临床一线工作,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潜力的临床药师。

现发布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8临床药学科研基金申报指南。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本基金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加强有关药物临床应用课题的研究,提高临床药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推动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申请的项目应根据临床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与医院当前任务和未来发展目标相一致;

2、研究内容为临床药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通过课题的实施取得对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必须依据本单位的人才结构、设备情况、技术条件、资金、信息、1 资料、数据等基本条件申报合适的研究课题;

5、应根据基金资助强度、研究周期要求,确定研究目标,切忌追求“大而全”。

三、重点资助领域

1、合理用药和治疗药物监测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合理用药是医院药学的永恒课题,不合理用药也是医院最常见问题。可以从基因遗传、代谢酶、转运体、药物相互作用、中西药联用、评价与药物代谢和排泄相关的肝肾功能的新指标或新方法、药物毒性机制、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新方法及新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

2、药物临床治疗评价。包括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生物利用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使用剂量与用法、扩大适应证等方面的研究;

3、药物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药物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而且还应考虑其经济性及患者的依从性;在有限的医疗资源内,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4、新药、新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结合医院临床治疗需要,在院内制剂长期使用、安全有效基础上,通过制剂工艺的优化、剂型的改革和药效学的研究,向新药研究的方向发展;

5、临床药学教育模式和临床药师规范化管理研究。包括临床药学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养模式研究,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质量、效率和效益研究。

6、其他药学相关方面的研究。

四、申报条件和要求 1.项目第一申请(课题负责)人必须是申请者所在医疗机构的在职药学人员,具有药学(全日制)本科(含)以上学历和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申请单位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基础。申请的项目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已获得国家和省市科研基金资助的项目不在本次资助之列;

3.凡符合要求、有意申请本临床药学科研基金者,需按照要求填写《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8临床药学科研基金申请书》;

4.主要申请者(课题负责人)年龄不超过45岁(1973年8月1日以后出生);优先资助35岁以下(1983年8月1日以后出生)的青年药师。

五、项目的评审、立项、管理和验收

1、课题的资助分别为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面上项目资助力度10万元;青年项目资助力度5万元。青年项目占整个资助项目的70%左右。课题的起止时间为2年;

2.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秘书处对所申报的全部基金申请书进行形式审查,包括申请人资质、上报资料的真实性等,通过后提交专家函审;

3、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对通过形式审查的基金申请书进行网上盲评,每个项目的函审专家3人;

4、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函审入选项目进行复审,择优立项;

5、项目课题申请书评审结束后,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发文公布最终立项项目,并通过相关部门分别将经费支付给各项目的承担单位;

6、项目进行的中期阶段将要求网上提交中期报告1份,以便了解课 题的进展情况;

7、课题完成后课题负责人应向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分别提交电子版总结报告1份(PDF格式)和纸质版总结报告2份;

8、项目完成后作者在发表相关论文中应注明“本项目得到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2018临床药学科研基金资助和相关项目编号”的字样。

六、基金申请书的受理和提交

基金申请书集中受理时间为2018年8月20日至2018年9月30日。所提交基金申请书包括电子文本(PDF格式)和纸质申请书一式2份。受理地点: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秘书处/河南省郑州市建设东路1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邮编:450042,联系人: 梁淑红

联系电话:***; e-mail: cmacpb@163.com 本“临床药学科研基金”相关其他事宜的最终解释权归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

2018年8月13日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5

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湖北省卫生计生委,预防医学会与医学会是唯一的两个参照事业单位管理、有行政级别的学会组织,也是医学领域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最为权威的学会组织。

副校长陈建国、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阮力艰、湖北省预防医学会会长高忠明、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处长姚德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综合处处长严华国、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主任委员胡志教授、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处处长柳东如、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副秘书长杨连第和学术部主任彭玲参加了论坛。

湖北省各市(州)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及研究机构、医院、疾控、妇幼保健机构等专家、学者及高层管理人员等180余人参加了会议。陈建国、阮力艰、姚德明、严华国、胡志对湖北省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的成立表示祝贺并给予高度评价,对湖北省今后的卫生事业管理工作寄予厚望。

换届会议由杨连第主持并宣读了湖北省卫生计生委对学会换届的批复文件,卫生事业管理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处处长柳东如做任期内工作总结。现场通过三轮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委员150人,其中常务委员59人。同济医学院方鹏骞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卫生事业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阳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全球健康研究中心毛宗福教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徐育松主任医师、协和医院张强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李习近平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方鹏骞代表第三届卫生事业管理分会发表讲话,并就学会今后五年的发展进行了规划。

随后举办的“健康政策与健康服务产业论坛”就当前我国健康政策与健康服务产业的热点问题开展深入研讨。姚德明、严华国分别作了“‘放管服’改革,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医改中医药相关政策介绍”的主题演讲,站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角度探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瓶颈;胡志、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阳、黄石市中心医院院长张杰分别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健康发展战略思考”“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鄂东医疗集团改革发展探索”的报告,分享了对健康政策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思考。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6

副主任委员 史玉泉 薛庆澄 段国升 常 委(按姓名笔划排列)

王维钧 陈公白 陈炳桓 宋家仁 李世绰 杜子威 侯金镐 张天锡 索敬贤 高立达 蒋先惠

秘 书(按姓氏笔划排列)李世绰 宋家仁 委 员

冯祖荫 刘学礼 刘景芳 刘承基 刘泉开 朱 诚 李庆彬 李秉权 李明洙 张 成 吴若秋 易声禹 赵雅度 柴万兴 韩哲生 陶祥洛 黄克清 梁承钢 蒋万书 曹美鸿 蔡昭明 臧人和 翟允昌 戴钦舜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91年-1996年)主 任 委 员 王忠诚

副主任委员 薛庆澄 史玉泉 段国升 常 委(按姓名笔划排列)

王维钧 朱 诚 刘学礼 刘承基 张天锡 宋家仁 赵雅度 易声禹 高立达 曹美鸿

戴钦舜

秘 书(按姓氏笔划排列)宋家仁 赵雅度 委 员

王忠诚 王维钧 王宪荣 方 都 史玉泉 田芳镇 朱 诚 宋家仁 刘宗惠 刘景芳 刘学礼 刘承基 刘泉开 李明洙 吴若秋 陈道莅 赵雅度 杨树源 杨国瑞 易声禹

索敬贤 段国升 侯金镐 冯祖荫 张天锡 张 成 高立达 黄克清 曹美鸿 陶祥洛

梁承钢 薛庆澄 蒋先惠 裘明德 蔡昭明 臧人和 戴钦舜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1996年-2004年)主 任 委 员 王忠诚

副主任委员 易声禹 罗其中 赵继宗 只达石 常 委(按姓名笔划排列)

王忠诚 马廉亭 只达石 刘承基 刘宗惠 任祖渊 李明洙 宋家仁 张光霁 易声禹

周定标 罗其中 赵继宗 高立达 戴钦舜 秘 书(按姓名笔划排列)宋家仁 赵雅度

委员(按姓名笔划排列)王忠诚 王树荚 王宪荣 马廉亭 田芳镇 只达石 宋家仁 刘宗惠 刘泉开 刘承基 刘运生 任祖渊 李明洙 李桂芝 陈道莅 陈明振 汪业汉 赵雅度 赵继宗 杨树源

杨玉山 杨国瑞 底荣欣 冯祖荫 易声禹 张光霁 张庆林 周定标 周良辅 罗其中

高立达 黄克清 郭怀荣 徐启武 凌 锋 康笃伦 陶祥洛 曾敬初 戴钦舜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2004年-2008年)名誉主任委员 王忠诚 主 任 委 员 赵继宗

副主任委员 周定标 周良辅 只达石 常委(按姓名笔划排列)

马廉亭 王任直(学术秘书)王运杰 王茂德 毛伯镛 只达石 卢亦成 刘运生 周定标 周良辅 张庆林 张庆俊 赵继宗 唐文渊 鲍圣德 委员(按姓名笔划排列)

马廉亭 王大明 王任直(学术秘书)王运杰

王茂德

王硕

毛伯镛

只达石 卢亦成 史克珊 冯忠堂 刘 健 刘伟国 刘运生 刘晓谦 孙 涛 张庆林 张庆俊

张汉伟 张建宁 辛 骥 宋来君 肖绍文 沈建康 汪业汉 周定标 周良辅 武文元

杨卫忠 杨玉山 陈道莅 罗毅男 赵奇煌 赵继宗 洪 涛 凌 锋 徐如祥 康笃伦

傅 震 蒲 智 鲍圣德 工作秘书 王 硕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名誉主任委员 王忠诚 主 任 委 员 赵继宗 候任主任委员:周定标

副主任委员 周良辅 王 硕 张建宁 常委(按姓名笔划排列)

王任直 王运杰 卢亦成 冯 华 刘 健 李新钢 沈建康 赵文清 赵世光

袁贤瑞 徐如祥 黄峰平章 翔 傅 震 游 潮 鲍圣德 委员(按姓名笔划排列)

于如同 王大明 王占祥 王宇田 王茂德 兰 青 朱晓江 刘伟国 刘建民 刘荣耀

刘晓谦 江基尧 许百男 孙 涛 孙晓川 李建华 杨 辉 杨卫忠 杨玉山 杨智勇

肖绍文 宋来君 张汉伟 张建生 陈谦学 武文元 庞 琦 孟庆海 赵 刚 柳 琛

洪 涛 姚 鑫 凌 锋 黄正松 黄光富 傅先明 富 壮 蒲 智 雷 霆

詹仁雅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7

在成立仪式上, 北京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周丹教授致开幕词。北京医学会田宝朋书记宣读了北京市民政局的批复文件和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分会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学术秘书、委员和工作秘书名单。北京卫生局药械处岳小林处长在成立仪式上致辞,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会上, 卫生部北京医院设备处蔡葵处长就医院对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的要求作了精彩汇报, 指出了医疗器械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支付制度与编码研究中心于丽华副主任就2012 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一次性医用耗材分类与编码作了精彩汇报, 为与会者系统的诠释了医用耗材的编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信息技术科费晓璐主任就信息技术在医疗环境下应用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作了精彩汇报, 指出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相关风险, 使大家对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有了全新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设备处沈晨阳处长就ERP助力医疗器械的全面管理作了精彩汇报, 分析了ERP在医疗设备及高值耗材管理中的优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工程处许锋处长就医用耗材管理的新思维作了精彩汇报, 指出随着卫生政策的变化, 医用耗材管理也要应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此外,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器械设备处马胜琦处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医学工程科晁勇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医学计量与测试研究室严勇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生物医学信息学系李林主任也作了精彩报告。

与会专家合影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数据部徐鹏主任公布了2013年度售后服务调查北京地区结果, 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8

天津市宝坻医院

张守林

301800 摘要:手术后疼痛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加了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对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意味着术后微肿瘤病灶转移的高风险,因此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手术后免疫功能抑制。主要镇痛方法有硬膜外自控镇痛、静脉自控镇痛、外周自控镇痛等,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而且镇痛药品的不同、剂量的不同产生的免疫功能不同,其主要药物包括强阿片类和弱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等等,给药途径不同,产生的免疫抑制效果不同。本文进行综述。

关键词:手术后;疼痛;镇痛;免疫功能

术前焦虑、手术导致的组织创伤、术中大量失血、异体血输入、低温、疼痛以及药物等均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加了术后感染发生的几率,对于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意味着术后微肿瘤病灶转移的高风险,因此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减轻手术后免疫功能抑制是围术期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疼痛引起的并发症临床报道不少,也可引起免疫系统的变化。不同的镇痛药物和镇痛方法对免疫功能不同,本文将进行综述。

1.围术期免疫功能抑制的可能机制

有众多的研究观察了不同手术(如腹腔镜手术、结肠肿瘤切除术、心脏手术、开颅手术等)对动物及人体围术期细胞因子、应激激素分泌及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认为大手术能抑制机体数日的免疫功能,而且手术创伤越大术后免疫抑制的程度越深,维持时间越长[2]。术后免疫功能抑制可能与五方面因素有关。

1.1 首先,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过度活化。手术创伤应激导致该神经内分泌轴剧烈兴奋,大量的糖皮质激素释放入血,大手术后数天糖皮质激素仍是增高的,且糖皮质激素的水平与组织损伤的程度以及术后免疫功能抑制的程度密切相关[3]。1.2 其次,交感神经兴奋。所有的淋巴组织均受交感神经支配,大部分白细胞都表达受体,围术期大量的儿茶酚胺释放入血。体外研究提示儿茶酚胺通过-肾上腺素受体介导的cAMP通路直接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淋巴细胞(CTL)活性,此外儿茶酚胺还可影响巨噬细胞和TH细胞因子的分泌,减少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C-干扰素(IFN-C)释放,刺激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多项研究证明围术期应用-受体阻断药可减轻术后免疫功能抑制。

1.3 再次,与内源性阿片肽有关。术后疼痛和应激导致垂体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阿片肽,如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等,尤其是-内啡肽入血。体内及体外试验均证明-内啡肽能抑制细胞免疫功能,Nelson等[4]报道腹腔镜术后大鼠应用纳曲酮能显著缓解术后免疫抑制,提高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以及IFN-C分泌。

1.4 第四,局部前列腺素的作用。前列腺素(PG)类特别是PGE2,可导致局部细胞免疫功能障碍。术后应用环氧化酶抑制药(COX)能减轻术后细胞因子反应,减轻细胞免疫的抑制。

1.5最后,细胞因子和其内源性拮抗药。手术创伤和应激激素刺激单核细胞和其他细胞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在伤口局部主要是促炎因子,而在外周循环中主要是抗炎和抑制细胞免疫的因子,特别在大手术后血浆致炎细胞因子IL-

1、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短时增高,而血浆IL-

10、IL-1受体拮抗药(IL-1rA)迅速增高,可溶性IL-2受体(sIL-2r)、可溶性TNF-A受体(sTNF-Ar)随后持续升高,这些因子都是抑制细胞免疫的。

2.术后镇痛对免疫功能影响 2.1 硬膜外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1.1许立国[4]等观察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患者IgA、IgG、IgM三种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择期子宫全切除术患者 60 例,分A、B 两组,每组 30 例,两组采用硬膜外麻醉,选L1~2间隙,用药碳酸利多卡因。A组术毕不用术后镇痛,疼痛难忍时,采血后用哌替啶50mg肌注;B组硬膜外导管接止痛泵。两组患者定时经静脉采血做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A组与正常值比较,三种免疫球蛋白呈明显升高。B组,三种免疫球蛋白与正常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术后镇痛对于稳定免疫功能有重要意义。

2.1.2 车润平[5]等测定围术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术中及术后连续硬膜外镇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创伤后机体特异性免疫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损害,即以T细胞功能改变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作用,可使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减少,使T细胞分化增殖能力下降。临床观察到血清CRP浓度升高程度与手术部位相关,上腹部手术较下腹部手术升高显著,围手术期硬膜外镇痛可显著减轻机体应激反应。资料表明硬膜外阻滞平面于脐以下时,手术应激反应相对较弱,上腹部硬膜外镇痛尽管能很好的缓解疼痛,但对躯体和内脏神经的传导路阻滞不充分。可能正是这种交感神经阻滞程度的不同,才使得硬膜外镇痛在上、下腹部所呈现的结果不一样。上腹部硬膜外镇痛抑制了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而仍保持有适度兴奋性,这有利于使免疫应激激素保持在生理调节范围内,促进免疫细胞的正向表达。下腹部手术则可能由于本身交感活性低、应激反应弱,术后硬膜外镇痛进一步抑制了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影响T淋巴细胞的分化与增殖[6]。

2.1.3曹殿青[7]等探讨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证明宫颈癌患者术后硬膜外镇痛应用吗啡或芬太尼复合罗比卡因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应用芬太尼复合罗比卡因对免疫抑制作用较少,副作用较少。提示硬膜外使用吗啡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而芬太尼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Wang等发现吗啡抑制免疫作用是通过阻断受体介导的。吗啡术后镇痛能加重术后淋巴细胞功能的抑制,有报道吗啡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抑制,应用吗啡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巨噬细胞的功能。

2.2 静脉自控镇痛

2.2.1赵建生[8]等探讨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血浆的TNF-A、IL-

2、IL-6影响。选择32例胃、贲门癌根治术患者,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全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二组(PCIA组,对照T组),检测术前1h、术后1d、术后3d、术后7d血浆TNF-A、IL-

2、IL-6水平。另取30例健康成年人的血浆作为正常对照。PCIA组在手术结束前开始缝合皮肤时静注曲马多负荷量1.5mg/kg,后接PCA泵。术后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评分)调整追加剂量。对照T组术后疼痛时肌注曲马多100mg镇痛。结果显示两组术前TNF-a和IL-6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下降,术后第1、3天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而T组升高更明显。两组第7天基本回降至术前水平。TNF-A还可在手术创伤中刺激IL-6的分泌,继而触发抗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但在应激反应中TNF-A的变化趋势报道的结果多数为术后升高。研究中TNF-A的变化趋势显示出两组术后均出现升高的现象,但表现的程度是不同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这与曲马多PCIA能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降低应激反应有关。IL-6由多种淋巴细胞及非淋巴细胞产生的促炎症因子,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对机体损伤刺激和感染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是急性期反应蛋白合成和炎症细胞聚集的主要因素,被认为是创伤应激反应的有效指标。高浓度的IL-6常预示着术后感染的发生,降低其反应程度,有利于机体恢复。研究中两组术后IL-6均有显著增高,至术后7天基本恢复。这种变化在对照组尤为明显,说明IL-6对创伤程度具有较强反应,曲马多PCIA可以有效缓解IL-6的增加。IL-2是活化的辅助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具有显著的免疫增强作用,对于T细胞、B细胞、NK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的成熟和功能维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在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双相关系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创伤应激后机体产生的神经多肽和其它因子可抑制IL-2的产生与释放,造成免疫功能下降。观察到两组术后IL-2均降低,组间各时段无显著差异,说明曲马多PCIA尚不能有效抑制IL-2降低。临床证实曲马多PCIA不仅可减轻胃癌患者的主观上的痛苦,保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而且能维持细胞因子的相对平衡,适宜地调节机体的应激反应所导致的免疫抑制,极有利于胃癌患者的术后康复。

2.2.2 王晶[9]等不同剂量芬太尼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择30例胃癌手术的病人,术后镇痛予芬太尼静脉持续输注,随机分成三组,Ⅰ组芬太尼剂量为5/kg/min,Ⅱ组芬太尼剂量为10/kg/min,Ⅲ组芬太尼剂量为15/kg/min,结果显示Ⅰ组镇痛效果不完善。Ⅱ和Ⅲ组镇痛完善。三组病人术后 12 体内CD+

3、CD4+、CD8+、NK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其中Ⅲ组下降最为显著,术后7天各组数据均恢复至术前水,提示这种免疫抑制是一过性的,但可能会增加围术期肿瘤细胞转移的几率,对肿瘤手术病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议芬太尼10/kg/min 静脉持续输注术后镇痛安全可靠,有益于病人的康复。

2.2.3高峰[10]等比较吗啡、芬太尼和曲马多用于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时对血清β内啡肽(β-E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皮下缝合时给予负荷量开始术后镇痛,持续24h。分别于麻醉前、术后1、3、24h采血,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β-EP和IL-6水平。结果三组病人麻醉前及术后1、3、24h血清IL-6水平差异无显著意义。与麻醉前相比,M组β-EP水平在术后各时点均明显下降;F组和T组则明显升高。证实吗啡、芬太尼、曲马多均可有效抑制术后应激反应程度。术后镇痛。

2.2.4王芳[11]等评价氯诺昔康用于全子宫切除术后自控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并观察其对内啡肽水平的影响。在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中度以上疼痛的病人中,经静脉给氯诺昔康和吗啡镇痛同样有效。氯诺昔康在应激状态下可以引起内啡肽的显著升高,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12]。

2.2.5吴晓智[13]等观察上腹部手术患者伍用右美沙芬行静脉术后镇痛对血浆β-内啡肽(β-EP)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影响。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 A组,诱导前静注右美沙芬20 mg,术后镇痛伍用右美沙芬5 mg/d;B组,仅诱导前静注右美沙芬30 mg;C组,空白对照组。于术前、术毕、术后4、24 h分别测定血浆β-EP水平。结果术后4 h A、B组β-EP水平明显低于C组,术后24 h A组较B、C组显著偏低。证实右美沙芬抗中枢敏化所致超前镇痛作用明显改善疼痛状态,降低应激水平;右美沙芬静脉维持用药可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效果优于单次用药。

2.3 硬膜外与静脉自控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的比较

2.3.1手术创伤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是由血清因子、应激激素、抑制性细胞的激活,细胞因子INF-8和IL-2分泌下降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h1和Th2平衡的改变所致。抑制疼痛缓解大鼠因手术创伤形成的免疫抑制,可降低恶性肿瘤的肺部转移。刘建明[14]等比较持续硬膜外与持续静脉镇痛对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术后镇痛能有效缓解由于手术应激所引起的免疫缺陷,而硬膜外镇痛组在各项指标的恢复上优于静脉组,术前LCP先发机制能在组织感受到伤害前阻断伤害性刺激传到中枢,阻止强烈刺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致敏作用,减少皮质醇和儿茶酚胺的增加,消除IL-6反应,从而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容易达到恰当的Th平衡,有利于老年患者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2.3.2陈绪贵[15]等探讨不同术后镇痛模式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红细胞不仅具有携氧的主要功能,而且具有粘附、识别、清除、抗原异物,调理补体,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以及加强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等多种功能,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术后疼痛产生的强烈应激反应可引起机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多,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使免疫细胞内合成并释放-内啡肽产生免疫抑制效应,导致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吗啡PCIA组术后早期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至于后3天红细胞开始上升,但与PCEA组相比仍有显著差异,至术后7天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硬膜外麻醉和手术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在24小时内可基本恢复。因此临床认为PCEA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恢复作用明显强于PCIA。

2.4 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RA)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许忠玲[16]臂丛神经自控镇痛对断肢(指)再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与 PCIA 组比较,PCRA 组循环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

8、IL-

10、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应激反应指标 CRP 和皮质醇等的浓度均无明显变化。此外单核细胞数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 PCRA 组术后B淋巴细胞和T-辅助细胞明显减少,自然杀伤NK细胞也明显减少。临床证实术后臂丛神经自控镇痛对单核细胞功能没有影响,但可使自然杀伤细胞数减少。因此臂丛神经自控镇痛可影响特异性免疫系统,而对先天性免疫系统无影响,并可能减轻与抗感染能力有关的术后淋巴细胞抑制。

镇痛可缓解病人的痛苦,减轻因疼痛造成的不良反应及免疫抑制,镇痛的方法很多,通过免疫途径进行镇痛治疗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学者提出了免疫镇痛机制,明确指出免疫系统参与疼痛调节过程,其中较受关注的是免疫源性阿片物质介导的镇痛作用[17]。因此,对于癌症手术患者,在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镇痛模式,积极改善患者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机体免疫水平,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1.张静,崔苏扬.术后镇痛与免疫.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9):717-718.2.Shakhar G, Ben-Eliyahu S.Potential prophylactic measures against postoperative immunosuppression :couldtheyreduce recurrence rates in oncological patients? Ann Surg Oncol, 2003,10:972-992.2.Hogevold HE, Lyberg T, Kahle rH ,e tal.Changes in plasma IL-1beta,T NF-alpha and IL-6 after tot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in general or regional anaesthesia.Cytokine, 2000,12:1156-1159.3.Nelson CJ, Carrigan KA ,Lysle DT.Naltrexone administration attenuates surgery induced immunealterations in rats.J Surg Res,2000,94:172-177.4.许立国, 赵琳.术后疼痛与镇痛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实用疼痛学杂志,2005, 1(4):228-230.5.车润平, 徐美英, 沈 茜,等.术后硬膜外镇痛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前卫医药杂志,2001,18(4):262-264.6.胡 云,王 燕,李元涛,等.下腹部手术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免疫系统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62-64.7.曹殿青,温汉新,郭翠容,等.罗比卡因复合芬太尼术后镇痛对宫颈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195-197.8.赵建生,佟波涛,周斌,等.曲马多静脉自控镇痛对胃癌术后血浆TNF-A, IL-2, IL-6水平的影响.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 9(5):520-522.9.王晶.不同剂量芬太尼对胃癌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泰州职业技术医学院,学报,2004,4(6):40-43.10.高峰,田玉科,刘志恒,等.吗啡、芬太尼和曲马多术后镇痛对病人血清-内啡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22(1):16-18.11.王 芳,李玉华,李树人,等.氯诺昔康全子宫切除术后自控镇痛及其对β内啡肽的影响.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8):656-659.12.水 源,王明安,段开明,等.氯诺昔康超前镇痛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6,12(4):210-214.13.吴晓智,陈国忠,刘韧.伍用右美沙芬行术后镇痛对血浆β-内啡肽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的影响.2006,22(2):60-61.14.刘建明,李明星,李杰胜等.不同镇痛方法对围术期T细胞亚群的影响.临床肺科杂志,2004,9(6):596-597.15.陈绪贵,王卓强,姚娟,等.不同术后镇痛模式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04,20(10): 593-594.16.许忠玲,雪莲,秦毅彬,等.臂丛神经自控镇痛对断肢(指)再植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南通大学学报,2007,27(1):28-31。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篇9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血糖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胰岛素拮抗因子,促使血糖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血糖。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血糖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血糖和血糖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血糖监测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 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 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血糖异常的高危人群

围术期血糖异常以高血糖为主,可分为合并糖尿病的高血糖和应激性高血糖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血糖以合并糖尿病者居多。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糖尿病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 10% 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糖尿病。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糖尿病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更加显著,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血糖显著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血糖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 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血糖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

围术期血糖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血糖,同时避免发生低血糖,维持血糖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血糖波动比稳定的高血糖危害更大。严密的血糖监测、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血糖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血糖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血糖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糖尿病和评价血糖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 ≥45岁或体重(BMI)指数≥25kg/m2,同时合并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 HbA1c; HbA1c≥6.5% 即可诊断糖尿病。既往已有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HbA1c≤7% 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 HbA1c>8.5% 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血糖者 HbA1c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 HbA1c测量的准确性。

2. 对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前还应了解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低血糖发作情况,特别是有无糖尿病并发症。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综合征、是非急诊手术的禁忌。病程长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并发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且心肌缺血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漏诊,应引起警惕。

3.手术类型与围术期高血糖风险相关。手术越大、应激越强,血糖增高越明显。与区域麻醉比较,全身麻醉特别是吸入性麻醉药刺激血糖升高的作用更显著,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证明糖尿病患者必须首选区域麻醉。

术前准备

胰岛素是围术期唯一安全的降糖药物。术前应将原有降糖方案过渡至胰岛素,并根据禁食情况减去控制餐后血糖的胰岛素剂量。

1.糖尿病患者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口服降糖药可能造成低血糖,术前应停用至少 24 小时;二甲双胍有引起乳酸酸中毒的风险,肾功能不全者术前停用24~48小时。停药期间监测血糖,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术前住院时间超过 3 天的患者可在入院后即换用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控制血糖,术前调整到适合的剂量。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2. 入院前长期胰岛素治疗者,方案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联合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长时间大手术、术后无法恢复进食的糖尿病患者,手术日换用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控制血糖。短小门诊手术者,手术当日可保留中长效胰岛素,剂量不变或减少1 / 3~1 / 2,停用餐前短效胰岛素。

3.术前控制餐前血糖 ≤140mg/dl(7.8mmol/L),餐后血糖 ≤180mg/dl(10.0mmol/L)。手术风险越高,术前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性越强。另一方面,术前血糖长期显著增高者,围术期血糖不宜下降过快。因此,应当综合评估风险,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可适当放宽术前血糖目标上限至空腹 ≤180mg/dl(10mmol/L),随机或餐后2小时 ≤216mg/dl(12mmol/L)。

4.避免术前不必要的长时间禁食,糖尿病患者择期手术应安排在当日第一台进行。禁食期间注意血糖监测,必要时输注含糖液体。由于术前精神紧张应激,手术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低于普通住院患者。

围术期血糖监测和控制目标

围术期血糖测量方法

床旁快速血糖仪测量指血(毛细血管血)血糖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血糖仪需定期校准。严重低血糖时血糖仪所测得的数值可能偏高,应与中心实验室测量的静脉血结果进行对照。动脉或静脉血气分析是围术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在低血压、组织低灌注、贫血以及高血脂、高胆红素血症等代谢异常的情况下,指血血糖准确性下降,应使用动脉血气监测血糖。生理情况下,动脉血糖较毛细血管血糖高 0.3mmol/L。围术期血糖监测频率

正常饮食的患者监测空腹血糖、三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禁食患者每 4~6 小时监测一次血糖。术中血糖波动风险高,低血糖表现难以发现,应 1~2小时监测一次血糖。危重患者、大手术或持续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每 0.5~1 小时监测一次。体外循环手术中,降温复温期间血糖波动大,每 15 分钟监测一次。血糖 ≤70 mg/dl(3.9mmol/L)时每 5~15 分钟监测一次直至低血糖得到纠正。病情稳定的门诊手术患者,如手术时间 ≤2 小时,在入院后和离院前分别监测一次血糖。

围术期血糖控制目标

1.推荐围术期血糖控制在140mg/dl(7.8 mmol/L)~180mg/dl(10.0mmol/L),不建议控制过严。正常饮食的患者控制餐前血糖 ≤140mg/dl(7.8mmol/L),餐后血糖 ≤180mg/dl(10.0mmol/L)。

2. 术后 ICU 住院时间 ≥3d的危重患者,推荐血糖目标值 ≤150mg/dl(8.4mmol/L)。

3.根据患者手术类型、术前血糖水平、脏器功能,建立围术期血糖控制的个体化目标。整形手术对伤口愈合要求高,血糖目标降低至 108mg/dl(6.0mmol/L)~144mg/dl(8.0mmol/L)有利于减少术后伤口感染。脑血管疾病患者对低血糖耐受差,血糖目标值可适当放宽至≤214 mg/dl(12.0mmol/L)。高龄、有严重合并症、频繁发作低血糖的患者,血糖目标值也可适当放宽。原则上血糖最高不宜超过250mg/dl(13.9mmol/L)。

血糖管理实施方案 高血糖

1.糖尿病患者围术期需要输注葡萄糖者,建议液体中按糖(g):胰岛 素(U)=3~4∶1的比例加用胰岛素中和。肠内外营养的患者应注意营养液中的糖负荷,选用糖尿病专用 型制剂,适当降低糖与脂肪的比例,缓慢输注,通过降低糖类总量、减慢吸收速度,降低血糖峰值,减少血糖波动。

2.尽量避免引起血糖升高的其他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类药物、生长抑素和免疫抑制剂也可能造成血糖增高。

3.血糖 >180 mg/dl(10.0 mmol/L)开始胰岛素治疗。静脉给胰岛素起效快,方便滴定剂量,术中和术后ICU 期间适宜静脉给药。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以及术前已经使用静脉胰岛素的患者术中首选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应激性高血糖的患者可选择单次或间断静脉推注胰岛素,如血糖仍高,则予持续泵注。

通常使用短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浓度1U/ml配泵,参照患者的血糖水平、术前胰岛素用量、手术刺激大小等因素来确定胰岛素的用量,密切监测,根据血糖升降适当调整泵速,注意个体化给药,避免发生低血糖。胰岛素皮下注射适合病情稳定的非重症患者,常用于术前术后过渡;注意避免短时间内反复给药造成降糖药效叠加。

4. 严重高血糖可能造成渗透性利尿,引起高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中由于多数患者血糖水平增高,一般输注无糖液体。术后和过长时间的手术当中,为了减少酮体合成和酸中毒风险,在血糖<250mg/dl(13.9mmol/L)的前提下,静脉泵注胰岛素的同时可泵注加入中和比例胰岛素的含糖液体,根据测得的血糖水平调节泵速。胰岛素 + 糖双泵同时输注有利于减少血糖波动,但可能促使钾向细胞内转移,进一步加重低钾血症。因此,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时应注意监测血钾,可预防性补钾。

低血糖

1. 低血糖的危害超过高血糖。血糖 ≤50 mg/dl(2.8mmol/L)时出现认知功能障碍,长时间 ≤40 mg/dl(2.2mmol/L)的严重低血糖可造成脑死亡。发生一次低血糖围术期死亡率即可增加。

2.低血糖重在预防和及时发现。衰弱、严重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在正常的血糖水平即发生低血糖反应。脑损伤患者难以耐受 100mg/dl(5.6mmol/L)以下的血糖水平。需要警惕的是,全麻镇静患者的低血糖症状可能被掩盖,不易及时发现。

3. 静脉输注胰岛素的患者血糖 ≤100 mg/dl(5.6mmol/L)应重新评估,调整泵速。血糖 ≤70 mg/dl(3.9mmol/L)立即停用胰岛素,开始升血糖处理。可进食的清醒患者立即口服10~25g 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含糖饮料),不能口服的静脉推注 50% 葡萄糖 20~50ml,之后持续静脉点滴5%或10%葡萄糖维持血糖,每5~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 ≥100mg/dl(5.6mmol/L)。仔细筛查引起低血糖的可能原因。

血糖术后管理

术后早期管理 1.术后因疼痛应激、感染、肠内外营养液输注,是血糖波动的高危时期,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时期。

2.术中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者,建议术后继续泵注24小时以上。机械通气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ICU 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胰岛素应静脉泵注。

3.病情稳定后过渡到皮下注射胰岛素。根据过渡前静脉泵速推算皮下胰岛素剂量。皮下注射和静脉泵注应有2小时左右的重叠,便于平稳过渡。积极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尽早恢复正常饮食,根据进食情况逐步增加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

出院前准备

1.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出院前1~2天恢复原有方案。

2. 饮食正常规律、器官功能稳定后,如无禁忌证,可恢复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在肾功能稳定后加用,并且不早于术后 48 小时。

3. 对于围术期新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以及调整了治疗方案的患者,应进行出院前宣教,安排内分泌科随诊。

4. 门诊手术术后监测直至排除低血糖风险后方可离院。皮下注射速效胰岛素 1.5 小时内、常规胰岛素 3~4 小时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离院途中应随身携带含糖饮料。常规降糖治疗需推迟到恢复正常饮食以后。

结 围术期血糖管理对于减少血糖异常相关的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手术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筛查糖化血红蛋白有助于识别围术期高血糖相关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合理、有效、安全”是血糖管理的宗旨,围术期血糖目标值定为 140mg/dl(7.8mmol/L)~180mg/dl(10.0mmol/L)兼顾了血糖管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为合理。血糖 >180mg/dl(10.0mmol/L)即可启动胰岛素治疗,短效胰岛素持续静脉泵注便于及时调整剂量,减少血糖波动,是高危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的首选方案。严密监测血糖,个体化管理,方可实现围术期平稳过渡。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组成员:黄宇光(通信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高卉(执笔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郭向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郭政(山西医科大学)、王国林(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麻醉科)、王国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徐世元(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麻醉科)、郑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参考文献(略)

上一篇:项目目标管理制度下一篇:横梁中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