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

2025-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精选4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 篇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这三首诗词曲,理解大意。

2.体味赏析每首诗中的经典名句。

3.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自主学习

1.李白:字,自号。他是(朝代)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集》。

2.体裁:因此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言古诗。

二、合作探究

1.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___________。

2.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4.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

《渔家傲》

一.自主预习

1、背景:宋仁宗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今陕西延安),范仲淹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守卫西北边疆,遏止了西夏的侵扰。当时边境民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庆历元年(1041)四月调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2、范仲淹:(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字,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死后谥号“文正”,他的文章诗词风格豪放,语言简练,有《范文正公集》,其中诗歌268首,词传世仅五首,这首《渔家傲》写得慷慨悲壮,最为脍炙人口,散文代表作《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影响深远。

二、合作探究

1.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 。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由此可以联想到王维《使至塞上》的什么诗句?

答:

3.词作暗含对比,请举例说明。

答:

4.揭示词作主旨的一句是。

5.文化积累:

“衡阳雁去”指:

“燕然未勒”指:

《天净沙 秋思》

一、自主预习

1、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________”是曲牌名,“________”是题目。

2、马致远:号________,大都(今北京)人,________(朝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二、合作探究

1.把这首诗中并列的九种景物,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联缀起来,向大家描绘一幅秋郊夕照图呢?

2.哪位同学能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是个什么样的断肠人?

3.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三、《诗词曲三首》课堂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谢朓()饯()别校()书郎

酣()高楼逸兴()称()意

明朝()弄扁()舟燕()然

2.诗歌内容理解填空: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明“云”与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愁多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渔家傲】词的上阕侧重。上阕勾勒_______,用笔简练,而境界苍茫悲凉。“四面边声”三句是名句,分别从__和__的角度写出了边塞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军旅气氛。“长烟落日”,颇得王维《使至塞上》名句“________,________”之神韵,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________的黄昏景致。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______的复杂感情。

(5).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________,_______”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

雷真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 篇2

【导学目标】

1.准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古诗词。2.了解诗词的作者,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3.欣赏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难点)【课时计划】 2课时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第一课时 学习《十五从军征》《诉衷情》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情,而且记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绪和心理记忆。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真心与感动。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冢累累(zhǒng)

狗窦(dîu)

雉(zhì)

舂谷(chōng)....作羹(gēng)贻(yí)戍梁州(shù)...(2)词义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坟墓。累累,连续不断的样子。狗窦:让狗出入的墙洞。窦,洞穴。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贻:送,赠送。戍:以兵守边。2.作者名片

《乐府诗集》,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诗汇编而成,共分为十二类。“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一生著作丰富,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 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两卷。

3.背景资料

《十五从军征》:东汉末年,长期战乱,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残酷的奴役,使许许多多的风华少年,一直服役到老。大片田园荒芜,百姓多半家破人亡。这首诗所反映的便是这一悲惨的景象。

《诉衷情》:陆游出生第二年,北宋便为金人所灭。陆游青壮年时期一心向往中原,收复失地。四十八岁那年他曾经到西北前线南郑(今陕西汉中),在川陕宣抚使王炎公署里参与军事活动。但当时的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一味主和苟安,所以他的理想和愿望只能变成满腔忧愤,时常在诗词中表露出来。这首词便是晚年退居山阴以后抒写上述情怀的名篇。

学法指导

体会诗歌情意的技巧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是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是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阅读古代诗词,如果能抓住这些“诗眼”,也就能很容易体会出诗人的情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感情。诗人常把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

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诗人常运用古籍中的趣闻轶事、寓言或有出处的诗句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答题格式:这首词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悟文本

一、学习《十五从军征》(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回顾划分古代诗歌朗读停顿的一般技巧。

【交流点拨】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节奏;五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三节奏或二、二、一节奏;六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二节奏;七言的古诗,常采用二、二、三节奏或二、二、二、一的节奏。须提醒学生注意的是诗歌停顿划分,可以按意义单位分,也可按音节分,有规律可循,但并无定数,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2.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揣摩停顿,小组商讨难读诗句的停顿。【交流点拨】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议。(二)深层探究

1.全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交流点拨】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凄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2.“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说明老翁的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都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3.老兵看到家中荒凉的景象已经知道亲人都已去世,为何还要“出门东向看”?

【交流点拨】他出征前常常随亲人到村东农田劳动或在家门东望可见到耕作的亲人;饭做好后,“不知贻阿谁”心里伤悲,不由自主地走到门口向东望,盼望见到亲人。这种虚无的想法更加突出了老兵的孤独与痛苦。

二、学习《诉衷情》(一)整体感知

1.先听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鬃/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2.词中描写了哪三个生活场景?

【交流点拨】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的情景;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却看到战袍尘封的场景;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的场景。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与如今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相对比,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二)深层探究

1.词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至少举出一例并说明理由。

【交流点拨】示例:“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却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2.赏析“尘暗旧貂裘”中“暗”的妙处。

【交流点拨】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世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的暗淡画面写了出来,也形象地写出了词人自己心情的灰暗、失望和怅惘。

3.说说你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理解。

【交流点拨】词人总结自己的一生,理想始终不能实现,空有报国之心却不能在“天山”抗金前线奋战,只能老死在滨水河滩,“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流露了词人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翼,落在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4.“当年万里觅封侯”一句中的“觅封侯”应如何理解,难道指的是陆游一心想要追求高官厚禄吗? 【交流点拨】“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词人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像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词人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十五从军征》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诉衷情》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也满含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这两首诗词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让我们一齐背诵这两首诗词,去进一步体味吧!

(二)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把《十五从军征》改写成一篇小说。【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总写十五从军八十得归 远望:松柏冢累累近看野兔野鸡 旅谷旅葵 行动汤饭做熟 不知贻谁

内心:泪落沾我衣兵伐残酷 战乱频繁 灾难深重

诉衷情

回忆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梦醒:尘暗旧貂裘 晚年胡未灭,鬓先秋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壮志难酬 悲愤不满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第二课时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满江红》《朝天子·咏喇叭》

精彩导入 激发兴趣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我们继续学习《诗词五首》中的另外三首,看看有哪些新的感悟吧。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貂裘(qiú)

觅封侯(mì)..万兜鍪(mïu)鬓先秋(bìn)..秋容如拭(shì).(2)词义

鬓先秋:鬓早衰,鬓发早已白了。秋,指白色。万兜鍪:指千军万马。兜鍪,头盔,这里代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拭:擦,揩。

京华:京城的美称,这里指北京。峨眉:美女的代称,这里指女子。

殊未屑:仍然不放在心上。殊,还,仍然。未,不。屑,顾惜,介意。乱如麻:烦乱如理麻,理也理不清。2.作者名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稼轩词》。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抱憾终生。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曾自费东渡到日本留学,后改名瑾。积极投身革命,寻求民族振兴之路。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策划起义,事泄被捕,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王磐(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是其中之一。

3.背景资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满江红》:这首词写于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这一年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子芳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此时的秋瑾已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的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朝天子·咏喇叭》: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号角以壮声势,王磐于是作这首散曲以讽刺。

合作探究 深悟文本

步骤二 内容精读 深层探究

一、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交流点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2.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交流点拨】塑造了一个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方,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英雄孙权形象。3.词的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上片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的表现。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赞扬了哪位英雄人物?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词人赞扬孙权这位天下英雄。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现了词人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全诗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也流露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二、学习《满江红》

1.先听课文范读后诵读,注意读音、节奏和情感。

2.概括词上下片的内容,并说说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上片:主要表现了词人与家庭牢笼决裂时的矛盾心情。下片: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衫。这首词写于词人赴日留学前一年的1903年,抒发了词人对外国列强进逼的愤恨,对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对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词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基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脱口而出,不加雕饰,既清新自然,又刚健质朴。结语“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三、学习《朝天子·咏喇叭》(一)整体感知

1.听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熟读成诵。【交流点拨】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锁哪,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2.学生借助工具书,注解感知诗意。3.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主题?

【交流点拨】这首散曲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朝天子·咏喇叭》中的拟人手法?

【交流点拨】把物写成人或把人写成物的修辞称为比拟,本曲中的拟人,属于暗拟,即借助联想和想象,把“喇叭”“喇叭声”都暗拟为“阉党”小人。从字面上看,几乎看不到人和物之间的关联,全靠讽刺诗的漫画意境启迪联想。由“喇叭”到“喇叭声”的表演至军民的反应;由“吹喇叭”到“吹”的结果,在全部暗拟之中逐层递进;由“喇叭”多次渲染,使意境深入,将讽刺之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2.《朝天子·咏喇叭》中,“吹”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吗?词人是怎样写“吹”的?

【交流点拨】全词以“吹”字贯穿始终,一语双关。先写“吹”之声(“曲儿小腔儿大”),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的入木三分。既而写“吹”之功用(“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乱如麻”三字描摹出宦官酷吏横冲直撞的骄横神态。而在“全仗你抬声价”中,一个“抬”字出神入化,与“喇叭,锁哪”相呼应,讽刺格外尖刻辛辣。再写“吹”之恶果,表达对“吹”的憎恨。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句句是在揭露宦官敲诈百姓的罪行,活脱脱勾画出一群宦官趾高气扬、专横跋扈的丑恶嘴脸。

3.“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此句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句用在散曲的结尾,直接抒情议论,表达了词人强烈愤懑与控诉的感情,点明了散曲的主旨。曲中连用三个“吹”,既见宦官无处不横行的嚣张气焰和丑恶嘴脸,又含着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又用“翻、伤、尽、飞”几个简洁凝练的词。控诉了宦官喝千人血、吃万人肉的惨景,格外尖刻辛辣。

步骤三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到唐宋时期的诗词,无一不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今天通过品读其中的五首诗词曲,感受到了古诗精练的语言、和谐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

(二)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岳飞的《满江红》进行比较阅读。【交流点拨】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附:板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对景抒怀千古兴亡多少事 不尽长江滚滚流 凭吊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 生子当如孙仲谋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满江红 萧索的秋色→秋思

自我写照→为人评述→慨叹孤独苦闷彷徨 雄心壮志

朝天子·咏喇叭

吹之声:曲小腔大 吹之功:抬高声价 吹之果吹翻这家 吹伤那家借物咏怀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 篇3

学习目标

1、导读背背,理解、积累诗文。

2、理解诗文大意。

3、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习过程

1、读读背背:

《约客》

南宋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约客》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2、作者简介

赵师秀(1170~1219)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开创了“江湖派”一代诗风。有《赵师秀集》2卷,别本《天乐堂集》1卷,其《清苑斋集》1卷,有《南宋群贤小集》本,《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绝大部分是五言诗。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3、诗歌注释

①约客:约请客人来相会。

②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了,熟了,大都是阴雨连连的时候,成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③家家雨:家家户户都赶上下雨。形容处处都在下雨。

④处处蛙:到处是蛙跳蛙鸣。

⑤有约:即邀约友人。

⑥落灯花:旧时以油灯照明,灯心烧残,落下来时好像一朵闪亮的小花。落:使„„掉落。灯花:灯芯燃尽结成的花状物。

约客选自《清苑斋集》(《南宋群贤小集》本)。

4、译文

一个梅雨绵绵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这时已经是半夜了,诗人等候朋友如约来下棋。他无聊地敲着棋子,灯灰震落在棋盘上,心中有些失落。

5、诗文赏析

A.第一种理解:

前二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黄梅”、“雨”、“池塘”、“蛙声”,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后二句点出了人物和事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没事可干,“闲敲”棋子,静静地看着闪闪的灯花。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

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烦躁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B.另一种理解:

首句“黄梅时节家家雨”,交待了当时的环境。黄梅时节乃是立夏后数日梅子由青转黄之时,江南多雨,俗称黄梅天。其时细雨绵绵,正所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泄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仿佛“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心情异常恬静安祥。

“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人的注意力从霏霏淫雨,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远远近近,此起彼伏的片片蛙声,正是这处处蛙声,烘托出了当时周遭的清静,试想,如非心如止水,神游物外,而是焦灼烦躁,何以知微渺“虫声”今夜“新透绿窗纱”?

再看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我猜想,书中之所以得出“焦灼”结论,多半便依了这句。朋友过了夜半还不来,倘是你我,当然不免焦灼。但这是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之一,人称“鬼才”的赵师秀。赵师秀,字紫芝,又字灵秀,光宗绍熙元年进士,曾任上元县主薄,筠州推官。他虽寄身仕宦,但失意消沉,常与僧道同游山水之间,向往恬静淡泊的生活,甚至还想与陶渊明一样“归寻故园”(《九客一羽衣泛舟,分韵得尊字,就送朱几仲》)。他死后,江湖派巨子戴复古作《哭赵紫芝》,说他是“东晋时人物”。当不致于“有约不来过夜半”便焦灼不安吧?

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我不知道前人是怎么理解“闲”字的。我是这样想,“闲敲”之“闲”,应当仿佛我们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赵师秀也便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C.创新研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诵读欣赏导学案:诗词曲 篇4

1.了解写作简短的演讲稿的基本要求。2.学习简短演讲稿的写作方法。3.尝试写作简短的演讲稿。●重点:明确演讲稿的写法。

1.什么是演讲稿?

示例:演讲稿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 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2.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示例:第一,针对性。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谕听众,打动听众,“征服”群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第二,可讲性。由于演讲要诉诸口头,拟稿时必须以易说能讲为前提,演讲稿的要求是“上口入耳”。第三,鼓动性。演讲是一门艺术。好的演讲自有一种激发听众情绪、赢得好感的鼓动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依靠演讲稿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见解精辟,有独到之处,发人深省,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第四,整体性。演讲稿并不能独立地完成演讲任务,它只是演讲的一个文字依据,是整个演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演讲主体、听众对象、特定的时空条件,共同构成了演讲活动的整体。撰写演讲稿时,不能将它从整体中剥离出来。第五,口语性。

3.演讲稿的结构包括哪些部分?

示例:演讲稿的结构分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4.*什么是即兴发言?

示例:即兴发言是临场有感而发的演讲。是对眼前的景、事、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作的演讲。

问题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请具体谈谈你对演讲稿结构的三个主要部分要求及功能的理解。

示例:(1)开场白是演讲稿中很重要的部分。好的开场白能够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演讲的成功

打下基础。常用的开场白有点明主题、交代背景、提出问题等,总的原则是切题和镇场。如《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开篇即点明情感和主题。

(2)主体必须有重点、有层次、有中心语句。演讲主体的层次安排可按时间或空间顺序排列,也可以平行并列、正反对比、逐层深入。如《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一文,先向莫泊桑致敬,再表达对莫泊桑的回忆,再强调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层次井然。

结尾:结尾是演讲内容的收束,它起着深化主题的作用。此外,演讲稿的结尾也可以用感谢、展望、鼓舞等语句作结,使演讲能自然收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问题二:深入理解,把握重点。1.写演讲稿,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哪些?

示例:(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种开头一下子就把演讲的思想观点展示在听众面前,使听众一听就知道演讲的中心,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

(2)提出问题,发人深省。这种开头根据听众的特点和演讲的内容,提出一些激发听众思考的问题,造成悬念,使听众迫切地想知道演讲者是怎么回答的,从而产生听讲的兴趣。

(3)设计情境,令人关注。这种开头设计了一种情境,烘托气氛,把听众引入演讲者所展示的天地之中,使听众不由自主地跟着演讲者往前走。

(4)轶闻趣事,导入正题。这种开头先讲述一些与演讲主旨有关的逸闻趣事,使听众觉得饶有趣味,轻松自然地导入正题。

2.写作演讲稿在语言方面的要求是什么?

语言应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感情。讲演,必须通俗浅显的语言讲述道理,让听众一听就明白;还要力求生动、形象,能够吸引听众。讲演,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说理与抒情结合起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扣开听众的心扉。

问题三:即兴演讲的特征有哪些?

示例:(一)临时性。即兴演讲无事先准备,临时即境生情,缘情而发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二)短暂性。即兴演讲事先没有充分准备时间,只能在演讲前几分钟内列个简要提纲或打个腹稿,不可能构思出内容复杂的鸿篇巨论。另一方面即兴演讲如时间过长,因事先无充分准备,往往会出现漏洞。再者,时间过长与演讲场面的气氛也不谐调,会使听众产生厌烦心理,影响演讲效果。故即兴演讲要求短小精悍,多在短短几分钟内结束。(三)触发性。即兴演讲是对当时的演讲场景有所感触,有感而发,因此触发性也是即兴演讲的一个特征。

问题四:即兴演讲的技巧有哪些?

上一篇:成本会计课程设计小结下一篇:32音乐汇演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