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赏析(精选10篇)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望庐山瀑布》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赏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奇色彩。
文章以“总—分—总”方式谋篇。全文258个字, 短小精练, 四个自然段,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述;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分述;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述。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作者用“那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一句来概括总述, 统领全文, 给人以总体印象。第二部分 (第二、三自然段) 分别从“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两个层面来具体描写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第三部分 (第四自然段) 仅14个字, 一句话, 既概括了全文, 又流露出作者对庐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起到了画龙点睛、收束全文的作用。
《庐山的云雾》在谋篇上采用“总—分—总”的方式, 在构段上则采取了“先总后分”的方式。文章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 作者在具体描写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时, 都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方式构段。第二自然段作者先用“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为中心句来总述, 接着紧紧抓住庐山云雾在不同位置的不同姿态来具体描写它的“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又像是山腰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些比喻无不抓住庐山云雾的特征, 把它那独特的魅力展示在读者面前, 给人们带来庐山云雾静态美的享受。第三自然段在构段方式上与第二自然段相同———“先总后分”。作者先用“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为中心句进行总述, 然后分别从两个层面对中心句加以具体描写:“眼前云雾, 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的一座冰山……”作者用这些奇思妙想写出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动态美。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写的是庐山瀑布的远景,每一联都是从大处着手,不仅写其形貌,更重在传其风神。现在一起来赏析《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这首诗吧!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译文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阅读答案
1、这首诗炼字传神,其中的“落”字就写得精妙。请简析它的妙处。(2分)
2、现代学者俞阶云曾赞张诗中的“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两句为:“以健笔写奇景”。请具体赏析这两句诗。(4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1分)“落”字活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和雄壮景象。(1分)
1 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
1986年, 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在其著作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正式提出了关联理论这一概念, 该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并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关联原则, 即根据与之相关的信息来认知事物”。关联论认为, 任何话语都是关联的, “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确立关联性, 寻找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在关联理论下, 当两个人的认知环境显映了相同的事实或假设时, 双方便达到了沟通”[1]。而“要获得最佳关联, 说话人必须不仅给听话人以适当的语境效果, 而且要尽力使听话人付出最小的努力获得这种效果”[2]。
Ernst August Gutt把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在其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中, Gutt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 该理论认为“最佳关联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就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译文试图传达的是那些与听众有着足够关联性, 即能够产生足够语境效果的部分。在表达方法上应做到既能产生 (原文作者) 企图 (让译文读者) 做出的解释, 又不让译文读者花费不必要的处理努力;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3]”。根据该理论, “译者的首要任务时达到翻译效度, 即传达原作者的意图, 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其次就是提高译文信度, 使译语文本尽量向原语文本趋同[4]”。“翻译毕竟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 而交际成功取决于一方的意图被另一方识别”[5]。
2《望庐山瀑布》原作的关联分析及两个译本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首先, 从认知语境来说, 按照关联理论, 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6]。地道的中国读者都知道,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隐居庐山之时所作,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而且终身修道, 因此, 他的诗中不免会有浪漫和神秘的色彩。其次, 从意图上说, 这首诗是李白的一首写景之作, 采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浑壮丽、气势磅礴, 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最后, 从关联性来看, 关联性是针对语境效果而言, 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从远处观赏庐山瀑布的情景, 诗中的动词, 比如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等词语信息带来的认知语境对中国读者来说产生的关联是:庐山瀑布似乎是个有生命的活物, 正以各种动静结合的姿态展现其雄姿。
以上是对这首诗的关联分析, 且看翻译大家许渊冲和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如何传译:
译文一:
Cataract on mount Lu
Li Bai
The sunlit Censer peak exhales a wreath of cloud;
Like an upended stream the cataract sounds loud.
Its torrent dashes down three thousand feet from high;
As if the Silver River fell from azure sky.
(tr.By许渊冲)
译文二:
Watching the Lu Mountain Falls
Li Bai
Purple smoke rises from the mountaintop
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 in the sunlight
Far away I see the valley stretching before me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three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ns.
(tr.by王守义与约翰诺弗尔)
3 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下面我们就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译文的长短。
首先是标题, 原文标题为《望庐山瀑布》, “瀑布”一词译文一和译文二分别使用了“cataract”和“falls”, 这两个词都可以理解为“大瀑布”之意, 但从认知上来说, 译文二更贴近西方读者。对于译文读者来说, 庐山瀑布到底如何的雄伟壮丽也许并不存在于他们的百科认知当中, 但“falls”一词则会很容易联想到Niagara Falls这一被誉为“世界奇观”的自然景观, 同时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想知道庐山上的瀑布较之于尼亚加拉大瀑布又如何。在翻译“望”一词时, 从关联上来看, 译文一使用介词“on”, 所传达的仅是一事实关联, 却没有传达出观赏之意。而译文二的“watching”也显得有失欠妥, “watching”有“观看, 监视”之意显然“欣赏”之情却不足, 无法体现其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使用“viewing”一词更为恰当, “view”既有“观看”亦有“自然美景、风景”之意, 名词动用之后译文读者自然得到的语境效果是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第一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给读者呈现出生命的色彩, “生”是传递原文关联的关键。译文一用了动词exhales, 译文二用动词rises。显然, 译文一的语境效果要强于译文二, 他把握住了“生”字在原诗中的语境效果, 生动的传达出香炉峰在诗人李白眼中的形象是会呼吸、有生命的, 用“exhales”很好的传递了这种最佳关联性。而“rises”体现出的仅是一事实关联。在“香炉”、“紫烟”二词的翻译上, 译文一也是略胜一筹。首先, 诗中的“香炉”并非指焚香是所用之香炉, 而是指庐山的香炉峰。因其峰尖圆, 状如博山香炉, 加上峰顶终年云雾如香烟缭绕, 颇具香炉之神。译文一Censer peak不仅使译文读者联想到这座山的形状而且知道了这座山的名称, 这使得译文读者可以花费更少的认知努力, 译文二The peak looks like an incense burner仅传达出山的形状, 另外译文读者需花更多时间去了解这句诗的重点在哪里。其次, “紫烟”则并非真正紫色的烟, 而是诗人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 是诗人对可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 庐山香炉峰的云烟和别处的云烟完全一样, 也和我们看见的一样, 是白色的, 不过在诗人眼里它就是紫烟。因为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而且终身学道, 他对深山之中云雾缭绕的地方都很神往, 认为那必是仙人所居之地, 在他眼中的云雾就有了一种神秘浪漫的色彩, 因此而产生“紫烟”一说[7]。所以, 把“紫烟”译成purple smoke是一种误译, 传达出错误的认知语境。
第二句诗人用一个“挂”字化动为静, 传达出与全文的关联, 与第三句中的“飞流直下”相互呼应。译文一用一个具有被动含义的过去分词“upended” (“被倒置”) 来形容远望中的瀑布像“倒挂”的飞流, 使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第三句中则以“dashes down”做谓语, 与主语“倒挂的飞流”走向一致, 同时又传达出瀑布凌空而落的磅礴气势。译文二中的“hangs”虽然如实地描绘了瀑布的静态景观, 但意象生动不足, 失去了庐山瀑布的气势, 无法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与下句中的“dropping”相应成文后, 语境效果与原文相悖:似乎是“挂在庐山上的一个巨物”, “落”下之后就消失了。因此, 全文的关联性也就消失了, 译文读者则需要更多的努力去体会庐山瀑布的气势以及其中的逻辑关系。
第四句“疑似银河落九天”以“银河”作比, 描写瀑布的壮美, 用一个“落”字活画出高空中巨流倾泻的跌宕气势, 又用“疑似”一词, 巧妙的把地上的瀑布和天上的银河联系起来, 充分体现出李白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特点, 充满幻想。两篇译文分别以“as if”和“I think it must be”, 显然译文二在传达“疑似”一词时有所偏差, 无法传达出原文作者努力把现实与虚幻相结合的真实意图。在翻译“落”字时, 译文一和译文二分别使用了“fall”的虚拟式“fell”和“spilling”,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解释, “fall”的意思为come or go down from force of weight, 而“spill”解释为run or fall over the edge of a container, 因此“spilling”一词虽然再现了瀑布“喷珠溅玉”的美景, 但气势上则略逊于“fall”, 与原文的语境效果不符。最后, 是对文化负载词“九天”的处理。“九天”是指在古代传说天有九重, 九天就是天的最高层, 因此两位译者都直接理解为“天、天空”之意也未为不可, 但二者分别使用的是“azure sky”和“the heavens”, 其中前者指的是“蔚蓝的天空”而后者指的是“天、天空”。从上下文的关联来看, 译文一更加的贴切, 诗篇一开头就提到“日照”二字也即说明是作者观赏瀑布的天气是晴天, 天当然是“azure”, 同时, “heaven”除有“天”之意以外, 也有“天堂、天国”之意, 读者需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来区分, 因此, 再最佳关联性传达方面显然不如译文一。
4 结论
通过对《望庐山瀑布》两篇译文的评析, 我们发现, 王诺的合译虽然更加的浅显易懂, 但在传达原文作者写作意图方面并不到位, 因而无法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美, 更不用说让译文读者感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了。而许译则充分考虑到原文作者的意图, 以及全文的关联性, 并将其融入到译作中去, 因此, 其译文能像原文一样给译文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关联理论的引入让我们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让我们认识到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地位, 每一个新信息的加入都会导致语境的改变。此外, 当同一个词汇可以翻译成不同译文, 产生多种关联时, 这似乎成为译者的陷阱。但如果以关联理论来指引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去寻求交际中的最大关联, 就可以尽量的避免翻译中的误解、误译。因此, 关联理论不失为翻译研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之一。
参考文献
[1]戈玲玲.教学语用学[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174-17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200.
[3]薄振杰, 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9) .
[4]温育仙.从关联的翻译理论看形式的可译性[J].中北大学学报, 2008 (3) .
[5]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 1999 (3) .
[6]孙昂.《送友人》一诗英译的关联理论评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4 (6) .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翻译
万丈湍飞的瀑布从山间落下,望去像是从遥远的天空降临。
奔腾直泻冲击着一片片杂树,喷洒溅落穿透了一层层浮云。
阳光照耀下如彩虹一样绚烂,天气清和时像风雨一样可闻。
灵异的山峰多具有秀丽景色,天空瀑布相融雾霭一片氤氲。
注释
洪泉:指水丰势强的瀑布。
迢迢:形容瀑布之长。
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天清:天气清朗。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
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
氤氲: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赏析
第一句中“万丈洪泉落”,万丈有多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诗人要表达的正是心中那种不可确凿道出的对匡庐飞瀑雄奇险壮之气势的深深折服与崇爱之情。水自地下往上涌出曰之为泉,诗人以泉喻瀑,言飞瀑如洪泉而落,仿佛是将泉跟倒置了过来,任其泉水喷涌而下、源源不绝,所述情状极为形象,令人啧啧生叹。“迢迢半紫氛”一句状写的则是伴随着瀑布飞落而升腾起的缥缈水气。李白七绝《望庐山瀑布水》开篇就说高峭挺拔的香炉峰在旭日红光的映照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如同幻境一般,张九龄所言的“紫氛”大抵就是这种“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神奇气象。迢迢,写雾霭之高;半,写紫雾似将色瀑截断。高高漂浮的水雾尚且只在瀑布半腰,那么洪泉万丈的源头,自然是深隐于一派迷蒙与虚无之中了。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第二联着重于展现瀑布飞泻云天的动感之美。庐山峰青峦秀,嘉木成阴,喷雪鸣雷般的银瀑从几重云外奔流而下,激荡着嶙峋的山岩,穿越过层叠的古木,义无反顾地坠入深密的涧谷,这壮景所带来的强烈视觉震撼富有艺术感染力,大自然那磅礴潇洒的超凡手笔令人钦佩。庐山有景如此,无怪乎自古就赢得”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了。
第三联意在描绘飞瀑在阳光照耀下呈现来的奇幻风采,“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转写瀑布的色彩和声响。瀑布本如素练,但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却幻化出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诗人绘声绘色,以自己独到的感受营造出那亦真亦幻、瑰丽迷人的美妙画面。在湖口远望庐山瀑布,是否真能听到它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从万丈洪泉直泻而下的气势中,仿佛听到了风狂雨骤般的杂沓声响。句末的“闻”字与上句的“似”字对举互文,本身就包含了“似闻”的意蕴。这是一种似真似幻的听觉感受,其传神处正在亦真亦幻之间。若认定“闻”字是几十里外清晰听到瀑布的巨响,反而拘泥而失语妙。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最后一联以山水总括之笔收束全篇。诗人喜爱庐山之毓秀钟灵,故以“灵山”称谓之。“空水”一句由南朝谢灵运《登江中孤屿》一诗化用而来。谢诗云:”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意指空气和水色都清澄新鲜,诗人此处易“澄鲜”一词为“氤氲”,重在凸显庐山水瀑雾气缭绕、与晴空漫成一片的融融气象。“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易经·系辞》),庐山水正是乾坤交合而孕育出来的人间胜境。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相对于李白的七绝《望庐山瀑布水》而言,张九龄的这首五律有着四十字的篇幅,其铺展才思的空间更大。诗人善于运用繁笔,其言瀑布之雄险,以巍峨“灵山”为背景。先直抒“万丈”“迢迢”之豪叹,后辅以“杂树”“重云”为衬托;其言瀑布之绚丽,先描绘“洪泉”“紫氛”的真实所见,后生发出“虹霓”隐隐约约的奇妙幻觉;不仅如此,诗人还以“天清风雨闻”壮其声威,以”空水共氤氲”显其浑然。浓墨重彩而又繁简得当,毫不繁冗,正是诗人技法娴熟的体现。
作为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这首诗表面上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但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创作背景
红泉:指阳光映照下的瀑布。
迢迢(tiáo tiáo):形容瀑布之长。紫氛:紫色的水气。
杂树:瀑布岩壁边杂乱的树木。
重云:层云。
虹霓:阳光射入窜的水珠,经过折射、反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闻:听到。
灵山:指庐山。秀色:壮美景色。
空:天空中的云。氤氲(yīn yūn):形容水气弥漫流动。
【白话译文】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好像从天上落下,四周呈现半红半紫的雾气。它穿过杂树而直下,它穿过重重云雾。阳光照射上去像一条彩色的虹霓,在这晴朗的天气里,又好像听到风雨的声响。这庐山就如同仙山一样,多么壮美呵,烟云与水气融成一片。
【创作背景】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为宰相,张九龄深受器重,引为本家,擢任中书舍人。开元十四年(726年),张说被劾罢相,他也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为冀州刺史。他上疏固请改授江南一州,以便照顾家乡年老的母亲。唐玄宗“优制许之,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仍充岭南道按察使”。骤失宰相的依靠,却获皇帝的恩遇,说明他的才德经受了考验。为此,他踌躇满志,在诗中微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怀。
【赏析】
这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而寓比寄兴,景中有人,象外有音,节奏舒展,情调悠扬,赏风景而自怜,写山水以抒怀,又处处显示着诗人为自己写照。
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风姿、神采和境界。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万丈”指山高,“迢迢”谓天远,从天而降,气势不凡,而“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次联写瀑布的风姿: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但诗人以其神写其貌,形容瀑布是奔腾流过杂树,潇洒脱出云气,其风姿多么豪放有力,泰然自如,三联写瀑布的神采声威。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高瞻;天气晴朗,又似闻其响若风雨,声威远播。末联赞叹瀑布的境界: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特出。它与天空连成一气,真是天地和谐化成的精醇,境界何等恢宏阔大。《易·系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此用其词,显然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境界和政治抱负。
总起来看,诗中所写瀑布水,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更闻其声,积天地化成之功,不愧为秀中之杰。形象的比喻诗人遭遇和情怀,所以他在摄取瀑布水什么景象,采用什么手法,选择什么语言,表现什么特点,实则都依照自己的遭遇和情怀来取舍的。这也是此诗具有独特的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既然瀑布景象就是诗人自我化身,则比喻与被比者一体,其比兴寄托也就易于不露斧凿痕迹。
作为一首山水诗,它的艺术是独特而成功的。乍一读,它好像只是在描写、赞美瀑布景象,有一种欣赏风景、吟咏山水的名士气度。稍加吟味,则可感觉其中蕴激情,怀壮志,显出诗人胸襟开阔,风度豪放,豪情满怀,其艺术效果是奇妙有味的。“诗言志”,山水即人,这首山水诗是一个成功的例证。
拓展阅读:唐诗 遇见最美的张九龄
他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狂放,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没有“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俏皮,也没有“杜鹃啼血猿哀鸣”的悲怆。他是七岁便有神童之称的开元名相,保持着少年的清贵和骄傲,吟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我自有的骄矜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许久之前,听过一个说法:好的咖啡要装在热杯子里。因为温度对咖啡口感的影响很大,温热的杯子,不仅是保持温度稳定的必要,亦是对好咖啡本身的尊重。我深以为然。
中国文化一向讲究心性平和,人谓万物皆有灵性,只有柔软祥和的内心才能体察到那些微渺的存在。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我相信日光之下的万千事物,都有各自的灵性,即便是再邋遢随性的人,也会有自己特有的矜持。
我们容易遇见的,多是将骄傲披在身上四处展示的人,以孔雀开屏的姿态,端着华而不实的架子抬腿迈步。他们的自尊仿佛一袭华丽的锦袍,你若触碰,他会恼怒,但若撕开了那件袍子,你便会发现袍子下腐朽的里衬。而真正令人愉悦的,却是那种谦和有礼雅量温和的人,他们从不有意彰显自身,但举手投足都沉稳自信,他们目光澄净地倾听你的意见,或是娓娓道来他的缘由,或是对你的做法轻轻地颔首称许,有你所欣赏的从容气度,他们有着接纳任何指责和批判的度量,却也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坚定内心。
宗璞的写景散文, 一向重在对客观景物作精细、真切地描摹。她以女性作者特有的细腻与爱心, 品味景物的最积极的内在精神。同时, 她避免做主观的渲染抒发, 避免直接地说教, 而是以客观、精微、从容的笔调来叙写自己所体味到的。下面仅就作者精美的景物描写, 谈谈给学生习作带来的三点启示。
一、观察细致入微
1. 从三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
(1) 色: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深深浅浅的紫,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
(2) 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3) 态: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的生长。
从三个不同角度, 写出紫藤萝树的繁茂、亮丽, 气势非凡、充满生机。
2. 从三个角度描写紫藤萝花
(1) 先写花穗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2) 然后写花的形状:“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就要绽开似的。”
(3) 再写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全面准确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的特征, 给人深刻印象。
景物的全面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地观察。作者既写一树, 又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 她既综观整体, 又细察局部, 观察得如此精细。这是本文给学生习作的第一点启示。
二、善于联想和想象, 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修辞的运用并非作文时想到用什么才写出来的, 而是事物在我们心中就是这个形象、这个感受。如:一树紫藤萝花, 在作者心中, 像瀑布, 像人, 在流, 在欢笑, 在和阳光挑逗。再如: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白帆, 帆下还有尖底的舱, 还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没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是无论如何达不到这种境界的。联想, 是由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平时对生活处处留意, 随时感悟, 处处积累, 才能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再如, 作者把花香说成是“似乎也是浅紫色的, 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用的是通感手法。人的各种感觉相通。花香是嗅觉感受, 却把它说成“淡紫色”的, 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只有对语言有高深驾驭能力的人, 才能达到如此境界。所以对一篇美文, 要不惜时间, 不惜精力, 让学生多品味, 多赏析, 多感悟。唯有如此, 才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长久坚持, 就会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这是本文给学生习作的第二点启示。
三、描写景物要有感情
把景物当成自己喜欢的人一样, 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如作者始终把紫藤萝当成活的生命, 有感情, 有灵性, 这样在描写时就会把它写得活灵活现, 妙趣横生。作者把花的不幸和人的不幸巧妙结合, 如果作者不把它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写, 无论如何, 是看不到花的不幸的。因此, 学生在写作时, 对笔端下的生灵要充满感情, 把它当作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来写, 只有这样, 才会妙笔生花, 活灵活现, 亲切感人。这是本文给学生习作的第三点启示。
课例:苏教版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介绍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向我们介绍介绍你眼中的庐山云雾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生:(自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其实写庐山云雾的还有很多,只是课文用省略号代替了.
师:是啊,庐山的云雾千奇百怪.它们有的像绒帽,有的像玉带,有的是大海,还有的是四蹄生风的白马.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它们还会像什么呢
生抢着为云雾起名:一条金蛇,一只白羊,一块飞碟,一个仙人瓶等等.
师:真能干!这些云雾多有个性呀,让我们来当小作家,说说你想到的庐山云雾
观赏图片,准备练说,相互合作,互帮互学.
师:下面请小作家来展示自己的成果,并把你笔下云雾的神奇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分小组交流后,主动上台解说.
师:光说还不过瘾,要是能把它写下来,那就妙极了.我们来比试比试,看看谁的写话本领强.
生开始动笔写话.
思考:这则课例集读,看,说,写于一体,可谓形式多样.首先教者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回读,悟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绪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接着,教者引导学生在既定的情境中进行了很好的口语交际活动.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驾驭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又帮助学生积极内化文本中规范的语言.而观看图片,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最后的写话比赛则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中学到的语言,借鉴文本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自我练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几乎谈不上人生经验, 对生活的感悟又少, 长期的应试教育, 导致学生对散文的阅读与赏析仅仅停留在小学阶段问答式、标准化的学习模式中, 使学习游离于生命之外, 凌驾于情感之上。
教学理念: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语文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主体间的对话。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作品意义的创建, 同时也建构自我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 从而提升生命意识, 强化自我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 体味作者关注生活, 自我砥砺的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学习写景状物、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状物抒情的写法。2.体会作者对于生命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准备好幻灯投影, 依次展示牡丹、荷花……紫藤萝等图片, 学生边欣赏, 边聆听老师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审美情感的铺垫。)
古往今来, 有人盛赞牡丹的艳丽夺目, 于是人们争相种牡丹、画牡丹、唱牡丹、颂牡丹, 所以, 牡丹便成了华贵典雅的象征;有人由清水荷韵中产生无限感悟, 于是,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便成了高洁品格的象征……总之, 充满灵性的文人高士们往往能从看似普通的生命现象中发掘出美好的东西, 并形成美文, 给我们以启迪, 作家宗璞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 她又悟出了什么呢?今天, 让我们一起到一条紫色的瀑布边走走, 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走进文本
1. 设问:课文开头写道:“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停下脚步?她被什么吸引住了?
(在学生情绪正在高涨的时候, 及时设问, 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体验那一树灿烂的紫藤萝所带来的喜悦。)
生:被美丽的紫藤萝吸引住了。
生:紫藤萝像瀑布一般, 辉煌灿烂, 很壮观, 所以作者停下脚步慢慢欣赏。
师: (追问) 你觉得“紫藤萝像瀑布”这是用的什么修辞手法?用的好不好?
生:比喻, 我觉得好。感觉紫藤萝动了起来, 很美。
生:因为紫藤萝很多, 又“开得这样盛”, 像图片上看到的那样有点垂直地挂下来, 和瀑布样子很像。
师:不说“样子”, 能换成另外高雅一点的词语吗?
生:形态。
生:比喻用的好, 感觉很有气势。
……
生:紫藤萝有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生长, 谁会不被吸引呢? (还会用反问句强调, 适时表扬)
生:还有紫藤萝的活泼热闹也吸引了作者:“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到底是活泼还是不活泼, 句中有个否定词“不”, 能否举例说明。
生:农贸市场人很多, 好不热闹。这里的“好不热闹”就是很热闹的意思。
师:说得好, 请你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老师相信你能读出紫藤萝的活泼劲儿。
生:作者说紫藤萝好像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看得入迷了, 心里一高兴就停下了脚步。
生: (不甘落后) 还有, 我觉得每一朵花盛开的样子也很美, 像是“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 把花当成人一样, 很可爱, 嗯, 还有些调皮。所以作者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
师:又用比喻又用拟人, 宗璞以她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辉煌灿烂的紫藤萝水彩画, 让我们用响亮欢快的声音再现这一画面吧。
(学生整齐响亮的齐读。)
……
师: (小结) 刚才的讨论, 同学们的思维很活跃, 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的确, 面对这一树灿烂的紫藤萝, 我们和作者一起感受着它的活泼可爱, 体味着它的勃勃生气, 透过深深浅浅的紫色感受生命的颜色, 倾听花儿笑着嚷着对生命的歌唱。
(同学们兴奋喜悦的脸上带着迫切的期待。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体验。)
三.体验感悟
2. 面对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 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做什么?
生:看着这么生意盎然的紫藤萝, 我简直要陶醉了。真想凑上去闻一闻。
生:紫藤萝太美了, 好想摘一朵。
生:不能摘, 美丽的花儿只可欣赏, 不能破坏, 那样太残忍。
师:说得有道理, “于我心有戚戚焉”。
3. 面对这一树灿烂的紫藤萝, 看看作者的情绪体验起了怎样的变化?
生: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生: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
……
生:作者心里是高兴的、喜悦的。
4. 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一直以来沉浸在焦虑和悲痛中吗?
生: (几乎齐读) 那是关于生死谜, 手足情的。
师:有谁知道关于生死谜, 手足情的背景?
(学生几乎一脸茫然, 很多同学的眼睛里充满强烈的探究欲。)
(教师介绍:作者年逾半百, 历经十年浩劫, 饱经生活沧桑, 和小弟有着几十年的手足亲情, 不料久病的弟弟先于自己撒手西去, 自己又大病一场刚刚痊愈。)
5. 顺势巧设一问:生活中, 你有过不幸或痛苦的经历吗?你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
(让学生以己之痛去味作者之苦, 走进文本, 对话作者, 达到“情与情的对接”, “心与心的撞击”, 在共鸣中自然领悟文本的旨意。)
(同学们畅所欲言, 情绪高涨。)
6.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摆脱一直压在心上的“焦虑和悲痛”的, 这跟面前的紫藤萝有没有关系?
生:有关系。作者不是今天才第一次看到紫藤萝, 第八段里写着:十多年前她们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说明紫藤萝跟作者的生活联系很紧密。
师:那十多年前看到的紫藤萝是怎样的, 谁来说说?
生:是“稀落”的,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后来, 连“花架也都拆掉”了, “改种了果树”……
生:作者遗憾地想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紫藤萝了, 想不到它又开花了, 是生气勃勃的紫藤萝带走了作者心里的“焦虑和悲痛”。
师: (小结) 原来花的魅力这么大, 紫藤萝的生命力这么强。十多年前因为历史原因紫藤萝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因为“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那是一个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时代, 追求美成了追求资产阶级生活, 假恶丑替代了真善美。可是花的生命力多么顽强, 如今那一树紫藤萝不但又开花了, 而且开得如此茂盛, 如此辉煌。
7. 设问:花如此, 那么人呢, 作者借紫藤萝这一事物抒发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生: (不太整齐的声音)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教师要求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这句话)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一文章的主旨句的?
生:我们不能被不幸打倒。
生:任何人都会遇到不幸和挫折, 但我们都要好好地活, 积极面对。
……
师: (总结) 如瀑布般的紫藤萝盛开着, 散发着蓬勃的生命的气息, 高奏着昂扬的希望的乐曲, 解开了“生死谜”, 抚慰着“手足情”。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纵有艰难险阻, 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暗礁、险滩又怎能阻碍“满装生命的酒酿”的“紫色的花舱”驶向彼岸呢?于是“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
教学感悟: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值得品味的作品。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引人驻足, 炫人眼目, 不与群芳争胜, 静静绽放在春花已谢的季节, 虽然生命曾经遭受摧残, 如今却依然跳跃着生命的活力, 让人忍不住想摘却又舍不得去摘, 而惟其惜花驻足, 作者与这繁花才有了内在的沟通, 才能在宁静和喜悦中把对花的美丽感触升华到对生命的感悟。鉴于此, 我认为教学本文时, 重点应落在让学生在欣赏流畅细腻淡雅柔和的写景语言的同时, 能够读出景物背后的“那个人”, 努力走进“那个人”的内心世界 (虽然有难度) , 与作者面对面对话, 心与心交流, 感受作者在华丽的紫藤萝背后那份独特的体验。
首先, 注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我在导入学习后, 巧妙不着痕迹地设计问题, 以“作者为什么停下脚步?她被什么吸引住了?”一问, 开门见山引领学生直入文本, 进入作者勾画的美丽世界。在充分激发学生研习文本的基础上, 教师还要“因时而问, 因势设问”, 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比如学生说到紫藤萝挨挨挤挤“好不热闹”时有些同学就坐不住了, 身子晃来晃去, 不时小声说些“题外话”, 这时教师及时补问一句“真的热闹吗, 文中的‘不’字如何理解, 举例说明”。巧借提问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还无形中教育了部分学生, 从而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享受收获的愉悦感。
1980年电影《庐山恋》,号称是中国第一部吻戏,不仅完美地呈现出了庐山的景色,而且还创造了多个纪录。比如《庐山恋》是“文革”后国内首部表现爱情主题的电影,并且出现了当时罕见的吻戏;女主角张瑜片中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当年的新人张瑜也凭这部《庐山恋》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心中的“梦中情人”,并当选第一届金鸡奖和同年百花奖的“双料影后”。
剧情介绍
中美越洋握手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 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
《庐山恋》大大提升了庐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为此,庐山风景区专门兴建了一座小型影院,每天从早到晚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成为庐山多年来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据统计,到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其票价也从最初的三毛钱变成了今天的30元。2002年底,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同时电影《庐山恋》创造了“放映场次最多”、“用坏拷贝最多”、“单片放映时间最长”等多项世界纪录,并且这些纪录每天还在不断的增长。
剧中知识介绍:
白鹿洞书院,其地位——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合成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今湖南善化岳麓山)书院、白鹿洞(今江西庐山)书院、嵩阳(今河南登封)书院、应天(今河南商丘)书院。)枕流石——宋代理学家朱熹读书的地方。
花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御碑亭:朱元璋有关的历史
瀑布:
望庐山瀑布水⑴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⑵。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⑶。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⑸。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⑹。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⑻;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⑼。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⑽;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⑾。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⑿。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⒀,遥看瀑布挂前川⒁。
飞流直下三千尺⒂,疑是银河落九天⒃。[3]
庐山日出、云海
东林寺:晋朝慧远创建的,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
聪明泉:一勺如琼液,将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
背景音乐
剧情介绍
【《望庐山瀑布》的赏析】推荐阅读:
望庐山瀑布原文翻译赏析06-26
孟浩然诗词《晚泊浔阳望庐山》的诗意赏析06-03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09-15
《采薇》的赏析03-13
鲁迅的《祝福》赏析06-07
parisiloveu的赏析07-17
诗经柏舟的赏析09-08
古诗秋思的赏析09-16
李贺《梦天》的赏析09-20
鲁迅的《雪》赏析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