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诗句

2024-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景的诗句(推荐12篇)

写景的诗句 篇1

1、《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夏日山中》

唐・李白

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3、《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

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

4、《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6、《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7、《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9、《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1、《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12、《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4、《春水》

唐・杜甫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15、《丽春》

唐・杜甫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处处总能移。

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

16、《春雨》

唐・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17、《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

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

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18、《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9、《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20、《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1、《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22、《早春》

唐・白居易

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

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

写景的诗句 篇2

我认为本课教学目标应该是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并且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教学重点,应落在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作者的感情上。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达成单元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我认为教师不必要面面俱到,篇篇精讲。仅以其中一篇为范例,交给学生解读写景散文的三个步骤。其余的篇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给的路径, 再结合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即可,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学习时间,实现教学的高效,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基于以上考虑,再介于写景散文的这种特点,我把我的教学过程分成三步。

(一)感知形象

散文一般是通过具体的形象—— 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的,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描写的景物,理清行文的线索,这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

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不难找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本文描写的核心景物是荷塘和月色,另外还描写了小径及荷塘四周的景物。文章的外在线索是作者的行踪———从家到小径再到荷塘,最后又回到家中,内在的线索是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不平静到平静再到不平静。

(二)品味情感

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品景语、 抓情语、知人论世。启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一系列的写景状物,议论抒情中探究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品景语:在去荷塘的路上作者极写小路的幽僻寂静、阴森恐怖,可看出作者内心的苦闷哀愁。荷塘月色的恬静、淡雅、朦胧,让作者暂时忘掉了不快,心生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之情。在写尽荷塘月色的美景之后,又环顾荷塘四周的景色,韵味渐写渐淡,景物的色调也变得晦暗阴郁,可见荷塘月色诗一般的美景终究没能冲淡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挥之不去的哀愁。

抓情语:可抓住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文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可让学生采用标注法,在文中圈点勾画,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比如文章开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在回想起江南采莲的欢快热闹的情景之后,他发出了深深的感叹,“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随及又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透过这些直抒胸臆的文句,可以感受得到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对过去自由美好生活的留恋,以及独处于世无人倾诉的孤独与苦闷。

知人论世:再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学生不难把握文中蕴含的情感———作者因不满当时白色恐怖的现实而内心苦闷孤独和无助,希望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寻求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终归还要回到现实的矛盾心情。

(三)咀嚼精妙

在学生整体感知形象,品味情感之后,可引导学生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方面对文本进行局部探究———咀嚼精妙,以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运用语言的技巧,借以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在谋篇布局上,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采莲的事 情 ? 二是为什 么两次提 到 “妻”?采莲的少男少女们在溢满荷香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水面上嬉戏,那种自由美好的生活是多么让人憧憬和向往,所以作者在此插入江南采莲的事情,绝不是信马由缰,而是另有其意。黑暗的现实、动荡的时局让他想念江南那美好和快乐的生活,愈是表现江南生活的自由美好,愈是能反衬他对现实的失望。文章首尾两次提到 “妻”,作者离家的时候,妻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他回来的时候,妻已熟睡很久了。说明他游荷塘的时间之长,同时也说明他内心的苦闷哀愁无人理解,无处倾诉,可见其内心的孤独无助和悲哀。另外,在篇章结构上,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谨。

高中写景散文的阅读 篇3

【关键词】写景 情感 意境

如何教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写景散文呢?简言之:察形、观色、辨声,心驰神往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一、追摄画面,拓展空间,建构形象

具体形象是作品意义、作者情感的载体。散文更是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就没有散文,没有对形象的强烈感受力也就没有真正的散文鉴赏。因此,阅读写景散文首先就要通过文字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进行再现或重建,也就是“察形”、“建形”。

写景散文,最讲究客观情景的细致叙写,构成一个个画面。而画面又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状况:一是静态的,一是动态的。因而,察形、建形要区分开静态与动态,又要对比静态与动态,建构的形象应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总之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比如人教版《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片断:无边无际的沙漠,平坦、茫茫一片;中午阳光从上空直射,沙漠出现单纯、强烈的反光,热而寂静。引导学生通过以上重点文句进行空间想象,建构起一幅静态的平面图。继而往下阅读:先是第一个黑点,继而成线、成队,渐近,响起铃铛柔声,最后出现昂首阔步前进的方阵,耀眼的猩红大旗。由此文句又建构成动态的形象。通过想象建构成一静一动的形象,对形象进行体味、揣摩。静态形象表现出单调、平板;而动态形象则表现出盎然生机。只要建构成形象,说明读者的心神已经驰往于作品之中,再通过“仰”、“窥”、“望”对形象作多方面的扫描,以“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把握它的形体和神采,就更能切入作品的艺术美之中。

运用精炼的语言进行议论更是文章的非凡之处。对“风景”描述之后,文章有多处不可或缺、情真意切、见解独特、耐人深思、催人奋进的议论和抒情。“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那便是真正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紧扣中心,层层深入,其字字珠玑,句句千钧,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真乃神来之笔。本文还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抒发见解,赞扬了只有内心丰富的人“才是自然的主宰”,他们“从形式到内容”,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直抒胸臆、意蕴无穷,感情真挚,对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和崇高革命精神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赞颂,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可见,通过形象的构建,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化对艺术形象的感受、体味、揣摩,从而感受美,悟出“神”。反复训练形象的构建与感受,最终达到培养起学生对散文鉴赏能力的目的。

二、观色彩,察情感

色彩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感情语汇,艺术家常常是因色生情,随情赋彩。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与客观景色往往融为一体,因此作品中的色彩即是作者心境的表现,透过其色彩就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

如《绿》《荷塘月色》同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作品,但作品中的色彩不一。前者,浓墨重彩绘出绿色:岩面与草丛透出油油的绿意,而梅雨潭水的绿更是使作者惊诧,不惜笔墨多方描绘,全篇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而后者,轻描淡写地绘出“柳絮池塘淡淡风”的景色:月光是淡淡的,小路是幽僻的,荷塘笼罩于月色之下,树色阴阴的,远山只有大意,路灯没精打彩的。淡淡的景,淡淡的色。

前后两相对照,透出作者的不同心境:前者反映作者热爱生命、勇于进取的激情;后者交融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

可见,色彩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折射。抓住对色彩的特征的剖析,往往就能切入作者或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一般来说,色彩大致分为两大类:一为暖色,一为冷色。暖色通常包括红色、绿色;冷色主要指蓝色、黑色。暖色包含的情感或形成的氛围通常是热烈、生机盎然;而冷色则通常是庄严肃穆、悲哀忧愁的象征。把握冷暖色的不同含义、情感,是我们从色彩中去分析作品情感的基础。

三、辨声音,听心曲

“言为心声”表明语言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反映,而写景散文中的声音也同样是作者心曲或心理感受的表征。《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写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明明身处夏夜热闹的环境之中,为何却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呢”?这里,朱先生正是通过蝉声、蛙声透出的自然之物的欢愉反衬出自身的孤寂、内心的忧愁。“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的折射。”全文通过这一处的声音将自己的内心情绪重重地点化而出,令读者之心为之一颤,随即沉入深深的悲哀之中。

古人有詩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通过声音以闹衬静,也是写景散文中的一个重点。其实,这声音之中又何止于此?细听就感受到了声音之中还饱含有作者那深深的悲凉、孤独与冷落之情感。

相对于“形”、“色”而言,“声”在写景散文中所占份量要少些,但也是鉴赏写景散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同样也透出作者的心曲。

写景的诗句 篇4

2、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

4、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张九龄《感遇·兰叶春葳蕤》

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6、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8、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9、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温庭筠《商山早行》

10、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村晚》

11、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山中杂诗》

12、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13、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4、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5、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17、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9、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2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1、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

2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3、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2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26、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

2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28、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

29、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望月有感》

30、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31、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32、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33、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三首·其五》

3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5、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36、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37、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8、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39、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张九龄《望月怀远》

40、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41、误落尘网中,一去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42、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43、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元好问《台山杂咏》

4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45、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46、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47、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8、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49、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王维写景的诗句 篇5

2、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送别》

3、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观猎》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5、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6、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7、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8、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送康太守》

9、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杂诗三首》

10、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渭川田家》

11、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酬张少府》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14、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15、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

16、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新晴野望》

17、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春中田园作》

18、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春中田园作》

19、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

2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

21、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22、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23、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酬郭给事》

24、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5、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少年行四首》

描写月亮的写景诗句 篇6

1、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2、明月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3、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秦观《秋日·月团新碾瀹花瓷》

4、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6、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7、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i。——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8、圉圉从它归丙穴。——洪适《渔家傲引·子月水寒风又烈》

9、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0、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11、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王沂孙《眉妩·新月》

12、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陈亮《点绛唇·咏梅月》

13、宝瑟泠泠千古调。——辛弃疾《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

14、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15、月明池阁夜来秋。——吴文英《浣溪沙·秋情》

16、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17、至今云雨带愁容,月斜江上,征棹动晨钟。——牛希济《临江仙·峭壁参差十二峰》

18、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9、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20、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唯看宿燕窠。——张祜《赠内人》

21、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沈约《咏檐前竹》

22、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23、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杜甫《夏夜叹》

24、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2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谢灵运《岁暮》

26、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27、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28、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29、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30、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31、一枕新愁,残夜花香月满楼。——项鸿祚《减字木兰花·春夜闻隔墙歌吹声》

32、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

3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4、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曹植《明月上高楼》

35、欢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风。——吴文英《风入松·麓翁园堂宴客》

36、扫却石边云,醉踏松根月。——吴西逸《清江引·秋居》

37、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38、赤壁矶头千古浪,铜L陌上三更月。——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39、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40、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4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42、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白居易《清明夜》

43、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44、马上离魂衣上泪。——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

45、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李白《九日》

46、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47、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48、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49、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吕本中《踏莎行·雪似梅花》

50、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李梦阳《汴京元夕》

5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52、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5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55、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56、日色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李白《长相思三首·其二》

57、长沟流月去无声。——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58、来时浦口云随棹,采罢江边月满楼。——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写景作文的注意事项(一) 篇7

沙和尚笑道:“二师兄,没想到反应迟钝还有这样的好处呀。”

唐僧也笑道:“说起来,马面讲那个笑话确实挺好笑的。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八戒会隔了这么久才理解他的笑话。”

孙悟空笑眯眯地说:“呆子!你倒是立了一大功啊。”

猪八戒摸摸脑袋,不好意思地说:“我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就把马面弄到了忘川河里,嘻嘻……”白龙马打了个响鼻,居然说起人话来:“二师兄,牛头那个笑话你反应过来没有啊?”猪八戒说:“还……还没呢。”众人又是一阵大笑。

正笑着,猪八戒忽然说道:“咦,那是什么?”众人定睛一看,只见前方出现了一大团能看见头却看不见尾的黑色雾团。一个声音在黑色雾团里喊道:“孙悟空!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你偏来!小猴的性命你是救不回的!快回去吧!”

唐僧吓得向后退了几步。孙悟空安慰他说:“师父别怕,有俺老孙在,你绝对不会少一根头发的!”唐僧摸了摸自己的脑袋,没好气地说:“我本来就没有一根头发。”

“嘻嘻哈哈哈哈!”那声音在雾团里说,“快回去吧!要是进了我的迷魂阵,你们想回就回不去了!”孙悟空手拿金箍棒,叫道:“是谁在这里装神弄鬼?快些出来,吃俺老孙一棒!”

“嘻嘻哈哈哈哈!”那怪物在黑雾中现出原形,说道,“我就是专管索命的黑白无常!”

沙和尚见那怪物头上戴着一顶大帽子,身上穿着一身黑衣服,连脸都是黑的,就问:“奇怪,你到底是黑无常还是白无常?”

他恶狠狠地回答:“黑无常也是我,白无常也是我!其实,黑白无常都是我!”

“原来小猴的性命就是你勾走的,你本事不小呀。”孙悟空说道,“快把小猴还回来,不然,叫你知道我这如意金箍棒的厉害!”

“有本事,你就来吧!”黑白无常说罢,哈哈笑着不见了。

唐僧念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

猪八戒说:“师父,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还念什么诗呢?”

唐僧说道:“阿弥陀佛。这黑白无常长的样子,也只能用这两句唐诗来形容了。”

沙和尚呵呵地笑道:“是啊,鸟和人都被他吓死啦。”

唐僧说:“悟空,要不,我们回去吧?”

孙悟空两手一摊,说:“师父,我们回不去啦。”

唐僧吃惊地一看,原来那团黑雾已经把他们围了起来,他们师徒五人已经陷入了黑白无常的迷魂阵中!

孙悟空从地上捡起一片树叶,向空中一抛,看那树叶飘落下来,说道:“现在刮的是东南风,我们要想找到黑白无常,迎着风走就对啦。”

唐僧称赞道:“悟空,你好睿智。”

猪八戒不服气地嘟囔道:“谁不会呀。”说着,从地上摸了一块石头,也向空中一抛,看那石头落在地上,就说:“师父,现在刮的是上下风,我们往上走就对了!”

孙悟空和沙和尚在一旁傻笑。甚至连白龙马都跺着蹄子笑了起来。

“嘻嘻哈哈哈哈!嘻嘻哈哈哈哈!”黑白无常变成了一左一右两个鬼,也在笑。

“连你这鬼东西也敢笑我?”猪八戒弄巧成拙,正在懊恼呢,一见黑白无常现了身,就举着九齿钉耙扑了上去,“吃俺老猪一耙!”黑白无常黑的一面被打中了。可是他很快转了个身,用哭丧棒把猪八戒的屁股咚咚咚咚地打了一通。

“二师兄,我来了!”沙和尚说着,舞动降妖宝杖挡开了黑白无常飞来的铁锁链,也加入了战斗。

孙悟空变出一个口罩给唐僧戴上,回头说道:“八戒、沙师弟,你们退下,让我来对付他!”

猪八戒、沙和尚退了下来,不约而同道:“大师兄,这个死鬼太邪门儿了,你可得小心啊!”

孙悟空举着金箍棒,上前叫道:“无常小儿!俺老孙五百年前大闹阴曹地府的时候,你可没这么大的法力!说!你是不是学会了写景作文的难题,从而使自己法力大增?”

黑白无常说:“要想让我回答你的问题,你得先回答我的问题。”

孙悟空说:“好!你问吧。”

黑白无常问:“你会不会破解写景作文的难题?”

孙悟空傲然说道:“俺老孙当然会。”

黑白无常指着高处,说:“你看那是什么?”

孙悟空抬头一看,却什么也没看见。黑白无常趁机逃跑了。

唐僧摘了口罩,笑眯眯地说道:“阿弥陀佛。打得过便打,打不过便跑,这黑白无常还是个聪明鬼呢。”

沙和尚揉着脑袋说:“大师兄,他骗你。”

猪八戒揉着屁股说:“是啊,猴哥,他竟敢骗你。”

“啊!”孙悟空被他俩一挑拨,心中恼怒至极,举着金箍棒乱打一通,叫道:“无常小儿,你给俺老孙出来!出来!”

“嘻嘻哈哈哈哈!孙悟空,我承认我打不过你,可是没有我带路,你就出不了迷魂阵,见不了阎罗王,没办法救出小猴的性命!你找呀,你找呀,你找不着我。找不着,找不着!嘻嘻哈哈哈

孙悟空一棒朝声音发出的地方砸了下去,可是却砸了个空,黑白无常又没影儿了。孙悟空飞在黑雾的半空中,拢着火眼金睛四处打探,只见情深深、雾蒙蒙,多少楼台烟雨中。他看见假山掩映之下,依稀出现了屋檐的一角,就飞过去仔细观看。“好大的一座房子!”孙悟空降落在那里,抬头看见房屋上方挂着一块匾,上面写着“无常殿”三个大字,自言自语道,“哈哈,无常殿!原来黑白无常就住在这里!你躲得了初一,还能躲得过十五!”说罢,他抡起金箍棒,把无常殿的大门砸了个大窟窿。

“孙悟空!”黑白无常发疯一般跳出来,叫道:“我辛辛苦苦半辈子才买到这套房子,还是分期付款!你砸我的房子就是要我的命!我跟你拼了!”

孙悟空笑道:“我的儿!有什么招数,尽管使出来吧!”

黑白无常怒气冲冲,伸出长舌头就去卷孙悟空,用腹语说:“孙悟空!什么是写景的作文?”

孙悟空用金箍棒卷住他的长舌头,不慌不忙地说道:“看见一条小河、一座大山、一个公园、一个校园、一个景点、一个房间、一个城市、一个时段,甚至一个自然现象,把它写下来,就是写景作文!”

黑白无常使劲一拉舌头,说:“小河、大山、公园、校园、景点、房间、城市、时段,和自然现象的写法不同,应该怎么办?”

孙悟空把金箍棒变得好长好长,让黑白无常拉不回舌头,说:“前边那些,使用写景的兵法来解决;后边的自然现象,单独挑出来,用写自然现象的兵法来解决!这样,就可以全部解决了!”

黑白无常拉回长舌头,说:“写景的兵法一共有几句?”

孙悟空把金箍棒变得浑身是刺,说:“十二句!”

“啊!”黑白无常的长舌头被扎出了许多洞洞。他慌忙把舌头缩回来,嘶哈嘶哈地缓解着疼痛,说:“孙悟空,你竟敢把金箍棒变成刺猬来扎我!哈,嘶——哈,嘶——哈……你说,写景作文的第一句兵法是什么?”

孙悟空说:“总分总,要写完!”

黑白无常说:“这是什么意思?”

孙悟空说:“写景的作文,要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前边一段写总述,后边一段写总述,中间的部分写分述!”

黑白无常说:“第二句兵法是什么?”

孙悟空说:“不写事情不交谈!”

黑白无常说:“我偏要写事情,偏要交谈,你能怎么样?”

孙悟空说:“你就写成了参观游记,不是写景的了!现在很多人都把写景的作文和写参观游记的作文混为一谈,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参观游记,以人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可以写事情,可以写对话;而写景的作文,全篇都是描写景物的,不要出现事情,不能出现对话!”

黑白无常说:“算你聪明!那么,写景作文的第三句兵法是什么?”

孙悟空说:“想好用什么三转换!”

黑白无常笑了好长一阵子,才说:“这句兵法,可得好好论上一阵了!那写景作文的分述,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你倒是说说,怎么去使用那些分述?”

孙悟空说:“你说得不错,写景作文的分述,的确是千奇百怪、各不相同,可是它们也有自己的规律!”

黑白无常说:“规律是什么?”

孙悟空说:“时间三转换,地点三转换,事物名称三转换,任意挑选一种来使用!”

黑白无常说:“什么是时间三转换?”

孙悟空说:“俺老孙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我爱家乡的小河》,可以使用‘春—夏—秋—冬’这样的时间三转换……”

黑白无常叫道:“孙悟空!你欺负我黑白无常不识数吗?春夏秋冬,这是四转换!”

孙悟空笑道:“多了你怎么记得住?不管时间三转换,还是时间四转换,你都记成三转换,这样就简单多啦。”

黑白无常说:“那么,《美丽的春天》,时间限制在‘春天’,可是用不成‘春—夏—秋—冬’这个办法了,该怎么办呢?”

孙悟空说:“时间限制在一个季节,那就使用‘早晨—中午—黄昏’或者‘黎明—午后—晚上’这样的时间三转换!”

黑白无常说:“哼,有一个题目,说出来能难死你!”

孙悟空说:“什么什么?你能难死俺老孙?哈哈,说出来听听!”

(未完待续)

《绿》:写景作文的“三个一” 篇8

朱自清先生的《绿》是一篇极美的记游散文,它既是阅读教学的经典范文,也是学写作文的精妙范本。那么,学写游踪比较简单的游记,《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大约就是“三个一”吧!一条游踪、一个景点、一个特点。

一、写清楚一条游踪

写游记而不交代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常见的失误;写游记写清楚游踪,可能是最基本的要求。《绿》的游踪非常清晰:作者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接着写“先到梅雨亭”,再写“坐在亭边”看瀑布,然后写“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最后重点写“站在水边”观赏梅雨潭之“绿”的感受。

游踪清晰,“移步换景”,一道道秀美动人的景色、景物随着作者的游踪而展现,这样文章的脉络就会清晰,层次就会清晰。写游踪,一般可按游览的顺序写。

二、描绘好一个景点

仅写清晰游踪是不够的。如果游踪清晰,但平均用力,没有重点,写得像导游说明词,像一笔流水账,这游记就不能算写得成功。写游记,不管游踪多么复杂或者多么单纯,在有限的记游篇幅之内,要着力描绘好一个景点,从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等各个方面,工笔细描,尽显其特点,尽显其美点,尽情表达自己游赏的感受。《绿》着力描述的这“一个景点”,就是梅雨潭,其他景点“梅雨瀑”、“梅雨亭”,作者都略写,这样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突显出一个特点

写好景点,关键是抓住特点,突出特点。作者笔下,梅雨潭的特点,就是“绿”,作者用了大段精美的文字,以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着力描绘梅雨潭的“绿”,来抒发他心中的情: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苹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在这段活中,“绿”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着眼点。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写梅雨潭的绿,写她的皱缬、跳动、滑嫩、纯净。又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梅雨潭的绿,突出那绿独特的神韵。最后变换人称,无比深情地倾吐自己对绿的情思,用“女儿绿”三个字,进一步点出了绿的柔美、娇艳。

苏轼写景的诗句有哪些 篇9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这两句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

例谈写景记事类课文的教学 篇10

瞻景:感受景物的优美形象

这类课文大多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景物是课文叙述的主要对象。因此,把握这类课文一般可以从物入手, 聚焦中心词句,把握景物外在特点,从外形和生长特点等方面感知形象,通过有层次的阅读,读活、读厚形象。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可以从课题导入,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留给人们的印象,从整体上把握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然后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抓住“课文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进行交流。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在此基础上抓住 “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樟树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更深一步体会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把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读得更为丰满。

忆事:领悟独特的表达方法

这类课文是将景、事、人三者融合在一起来叙述的,景中含事,事中有人,事是景与人联结在一起的桥梁。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受景物形象的基础上,自然走进往事之中,感受动人的故事;在品味故事的同时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线索,领悟课文表情达意之法。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写物是形式,写人是目的,物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这两条线索又是通过两件事情串联起来的。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抓住第一件事情中反映主人公心理体验的关键词“舍不得”进行品味,由物到事,了解宋庆龄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舍不得”的,很自然地生发出为什么舍不得樟树的问题。在问题探究中回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香气能够永久保持的内在蕴涵,由事及人,把樟树和宋庆龄有机地联系起来,从物的形象走进人的形象之中,然后抓住后人瞻仰故居并和樟树留影这件事情,引导学生在领略作者由叙写樟树到睹物怀人的行文结构的同时,深化对树与人形象的理解:明白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由樟树走向宋庆龄,走向游人,走向读者,走向生活。

怀人:学习故人的崇高品质

这类课文大多是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学生学习这类课文不仅仅要了解景物的特点,更主要的是学习蕴涵在景物和事情中的主人公为人处世的高贵品格。教学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描写景物和叙述事情语言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主人公的形象,将主人公的品质景物化,将景物人格化。一般可以采用三读展开教学:初读,了解课文记什么事,写什么景;再读,发现事不仅仅是文本表面所述之事,还有衍生的事,景不仅仅是课文所描写的一种景物,还寄托一种志向或抒发一种情怀;整体回读,感受到事还是事,不过是寄托着一种情怀的事,事与情相融,景还是景,不过是表达志向的景,景与人合一。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从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读课文后,学生容易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以及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也容易知道樟树的高贵之处,但对景与事所蕴涵的情怀还不能理解。这时,可以引领学生仔细品读景与事,明了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深深爱着的樟树。在品读中发问: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不仅仅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还要联系宋庆龄生平事迹来思考:宋庆龄和樟树有哪些相似之处?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宋庆龄和樟树一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她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的精神让敌人望而生畏,她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永远不变。最后运用动情诵读、圈点、批注等方法进一步品味出树即是人,人即是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的化身,人们和樟树留影就是在缅怀她,学习她樟树般的高贵品质。

寻影:追求理想的文化向度

教材不仅仅是用来传播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也是播撒文化的载体,更是一个美丽的倒影。学生阅读教材的终极意义就是阅读自己。因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视野去审视这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借助文化的光辉透过景、事、人,使学生发现和欣赏文化生命的透明性。学生在瞻仰景物、缅怀故人的同时,沿着怀念文化的足迹,解剖自己,抚慰心灵,获取强大的精神动力,努力追寻开启智性和人格发展的新维度,在教材这个倒影中看到自己所应具有的文化视野、精神高度和生命境界。在学习主人公那立身处世精神的同时,积淀自身的文化底蕴,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趣味、文化人格、文化精神和文化品质的影子,享受美的人生。例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的最后说人们在瞻仰故居的同时,总爱在樟树前留影。读了这段话,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人们希望留下什么影子?通过品读,学生应当明白,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在它们身上看到了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的影子,人们在这里留影,就是在追寻这种文化的影子,希望守护和发扬这种文化性格,并在这种文化向度下寻找到自己的影子。(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本栏责任编辑 徐纯军

小学生写景作文的教学策略 篇11

一、借一双“慧眼”

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要发现美, 就需要学会观察。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 虽然每天都在看, 但基本上是无目的、随意的看, 不注意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及变化, 更谈不上认识景物的本质和特点, 凭这种浮光掠影的印象, 当然是写不出景的。那么, 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眼中有物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在作文之初, 首先要确定写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前先进行思考, 即要选取哪一处景物, 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这一景物, 采用什么方式观察。为此, 在作文前, 我安排了一次“春游校园”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队, 边走边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 边讨论边记录, 每位小组成员确定一处景物观察并写作。

2.眼中有景

想要进行写景作文, 首先要选定景物, 然后仔细观察这一景物,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 还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身体接触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多个感官的作用, 才能全面认识这一景物。于是, 我让选择同一处景物的学生组队观察, 例如, 观察树的一组学生围着树仔细观察, 有的用脚步丈量距离, 有的用手指敲敲树干, 有的用耳朵去听听声音, 有的用脚轻踢从地下钻出来的树根, 有的模仿树的形状做出造型。通过对选定景物的细心观察, 学生对景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3.眼中有序

如何才能有条理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这需要把握一个“序”字。针对本次习作“选一处景物, 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的要求, 笔者把学生选定景物的观察素材整理出来, 并着重展开“序”的讨论,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在哪里突出重点等。

4.眼中有神

林语堂曾说:“人有人趣, 物有物趣, 自然景物有天趣。”这里的趣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标志, 即特征和个性。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在写作时才能与众不同, 才能传神动人。笔者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将事先拍摄下来的景物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如景物的形状像什么, 接触时有什么感觉, 它的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提示的内容广泛,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思考时加入联想与想象, 意在打通景与情的界限, 让景物活起来。

二、磨一面“明镜”

记得张化万老师曾说过一句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话:“眼高手低固然不行, 但眼不高也不行。为了帮助学生练眼力, 我们可以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 打磨一面鉴赏的明镜。”在这里, 我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

附上《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进入天山, 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太阳下, 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 却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 饮马溪边, 你骑在马上, 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1.磨“镜”第一步:抓景物

这段话共有五个句子, 我让学生在默读后思考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思考和交流之后, 学生得出结论, 即这五句话分别写了作者的行踪、雪峰、雪水、洄水涡、饮马溪。我向学生提问这些景物都是围绕什么写的, 一阵思考之后, 学生发现这段话描写了天山之水, 即有了雪峰才会有雪水, 有了雪水才会有饮马溪。至此, 学生明白了写“水”可以从源头开始, 并且, 与之相关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写作的对象。

2.磨“镜”第二步:理顺序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天山”, 请学生把作者观察到的景物添加上去, 并注上景物的名称。在一名学生添加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给他作指导:“往下!往下!”原来, 他们早就发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 即从上到下。接着, 我又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经过讨论, 学生发现观察一处景物时, 不仅要有顺序, 还要选择合适的顺序, 就像描写水, 因为水来自峰顶并顺流而下, 所以要从上到下进行描写。

3.磨“镜”第三步:观神韵

关于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所见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写雪峰, 把雪峰比作白缎, 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整个雪峰像一块绣花的白缎;写雪水, 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 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 又写出了它的光亮, 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 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 那么讨人喜爱。然后我做了总结:“让景物传神的方法有很多, 合理的拟人和联想都是此类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从而增加景物的神韵。”

三、指一条“材”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脑中无物, 即没有素材的积累, 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 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就是积累大量的素材, 尤其是写景类的文章, 由于小学生所学不多, 生活经验和体验也较少, 因此, 积累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为他们指一条生“材”之道很有必要。

1.材料之来源

第一,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景物, 只要留心观察, 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 捕捉一枝一叶, 并细心体会, 就会有鲜活的材料跃入视野。第二, 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素材, 除了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外, 还可从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 阅读他人的文章, 在阅读中启迪思维, 发挥想象, 从而生成自己的素材。

2.材料之序列

积累的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 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 这是需要序列的, 从词语到成语、谚语、歇后语, 从现代佳句到经典古诗词, 从段落到篇章, 从描写对象的一统化到分门别类, 从单纯绘景到景情交融甚至景情理合一……我们需要在新的序列不断派生的过程中, 在脑海中构建素材大厦, 从地基开始, 如建设高楼大厦般将材料排序组合。

3.材料之存储

怎样帮助学生存储材料呢?顺于口、熟于心是存储材料的第一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 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 我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校园风光, 让他们尽量多地造句来帮助记忆并存储材料。同时, 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积累材料。另外, 我还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鼓励他们写观察笔记, 以此存储素材。

秋雨的诗句古诗的诗句 篇12

2、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

3、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5、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王维《栾家濑》

6、夜山秋雨滴空廊,灯照堂前树叶光。对坐读书终卷后,自披衣被扫僧房。——王建《秋夜对雨寄石瓮寺二秀才》

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秋歌》

8、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9、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0、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1、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13、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白居易《秋雨夜眠》

14、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窦巩《秋夕》

15、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杜甫《立秋雨院中有作》

16、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杜甫《秋雨叹》

17、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纳兰性德《减字木兰花》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

19、地卑多雨润,天暖少秋霜。——戎昱《成都暮雨秋》

20、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描写秋雨的段落

又像温柔多情的古典女子,用心编译着缱绻动人,缠绵悱恻,地老天荒的故事,让人身不由己的沉浸在那温馨美好的情感世界,唏嘘感喟,柔肠百转,从而给身心一些温润的滋补和调养,缓解思想的困顿和迷茫;

更像深沉温厚、善解心意、大方有度的耐心男子,殷殷地抚慰着你内心的忧伤,悉心地领会着你的所想,任由你放心的倾诉衷肠……

一直都在心里,神往着青石板、烟雨巷、乌篷船的江南水乡,“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那是一种多么悠然逍遥的恬淡心境,一幅多么美丽曼妙的生活图景啊……

说实话,我不喜欢这样的雨。细细的,小小的,不及牛毛粗细,有气无力地下着,似乎永远下不完,令人生厌。我更喜欢下雨的奔放豪迈,豆大的雨像一下子突然全都掉了下来,尽情洒脱,伴着呼呼的风声和树叶摩挲的沙沙声,连那轰轰的雷也不禁为它高歌。它们持续了半小时左右就停了,然后享受雷雨过后清爽的空气,泥土的芬芳。

等了很久,秋雨还在不停的下,永远是这么一点点,似乎还要下好久。慢慢地地上已积了些小水洼,回荡着一个个酒窝般的涟漪。天空灰蒙蒙的,看不见云,远处的山丘已经消失不见,近处的房子也已蒙上了纱。我正写着作业,看着这样的雨,这样的天,心烦意乱,已无法全神贯注,便转身,躺倒床上。这雨要什么时候才能停下?

已是初秋,炎热的天气悄然远去,凉爽的风开始由北向南吹来。一场雨,如春雨般细细绵绵,似万千针入水,荡起圈圈涟漪。

雨落,风传。雨中景如梦似幻,雨中人驻足欣赏。身在桥头,目光停留在圈圈涟漪的河面,心随雨怅然。

今年北京的秋雨来的很慈祥,也很安静,没有任何的感情方程式可以计算出她来的.是早还是晚,刚刚踩在了岁月的某一个窗口,轻轻的打湿我的衣襟,像是一个美丽的邂逅,又像是一个久别后相遇的一种陌生。

上一篇:企业绿化方案下一篇:柯达公司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