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诗歌鉴赏(精选9篇)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问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有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关雎原文及注释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⑴关关:象声词,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雎鸠(jū jiū):一种水鸟名,即王鴡。
⑵洲:水中的陆地。
⑶窈窕(yǎo tiǎo)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窈窕,身材体态美好的样子。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淑,好,善良。
⑷好逑(hǎo qi):好的配偶。逑,仇的假借字,匹配。
⑸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xng)菜:水草类植物。圆叶细茎,根生水底,叶浮在水面,可供食用。
⑹左右流之:时而向左、时而向右地择取荇菜。这里是以勉力求取荇菜,隐喻君子努力追求淑女。流,义同求,这里指摘取。之:指荇菜。
⑺寤寐(w m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诗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
⑻思服:思念。服,想。 《毛传》:服,思之也。
⑼悠哉(yōu zāi)悠哉:意为悠悠,就是长。这句是说思念绵绵不断。悠,感思。见《尔雅释诂》郭璞注。哉,语气助词。悠哉悠哉,犹言想念呀,想念呀。
⑽辗转反侧:翻覆不能入眠。辗,古字作展。展转,即反侧。反侧,犹翻覆。
⑾琴瑟友之:弹琴鼓瑟来亲近她。琴、瑟,皆弦乐器。琴五或七弦,瑟二十五或五十弦。友:用作动词,此处有亲近之意。这句说,用琴瑟来亲近淑女。
⑿芼(mo):择取,挑选。
关键词: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目前很多高三教师在组织语文复习的时候,缺乏有效的指导方式,使得学生在高压的学习中难以较快提升自身的水平。譬如:在诗歌表达技巧鉴赏的复习中,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很多习题,但在答题中时而还会出现理解不当、混淆等问题。如何提高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考点的复习效率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化难为易,清晰记忆
(一)明确定义和概念
作者通常会使用一定手法、写作规律来表现本文内容和主旨,就是文章的表达技巧,其包括:第一,表达方式,包括了议论、描写、说明、抒情、记叙;第二,表现手法,即应用五类表达方式的手法;第三,修辞手法,借助语句调整、修饰,使用特定表达形式增强表达效果的方法或方式。高考试题中通常不会直接问使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而多会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进行考查。
关于表现手法,教师可带学生根据五类表达方式来进行区分记忆。叙述属于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其在叙事文中得到了较广的运用,插叙、倒叙、详略、悬念、先抑后扬是较常见的叙述手法;作为另一种较多使用的表达手法,描写手法主要用来刻画描写人、事、物和环境,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侧面描写和白描是几种主要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有吊古伤今、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而议论手法主要用来讲明观点和道理,其在诗歌中使用不多。
修辞手法偏重语言使用和修辞,包括:第一,句式修辞,有设问、反问、排比、对仗、顶针、反复等;第二,内容修辞,有夸张、借代、比拟、比喻、双关等等。
(二)通过口诀突破难点
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在高考中考查比较频繁,较为重要,教师可编一些口诀,来方便学生的清晰记忆。如关于抒情手法,可编口诀“象征托物言志向,吊古伤今手法奇;触景生情情难抑,借古讽今不得已……”等等。
二、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
(一)做好词汇积累
因在理解古诗词时,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文言基础,因此,在复习古诗文时,应当引导学生加强对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生有时候会不太理解一些词汇及其用法,为其发现表达技巧及鉴赏带来障碍。因此,教师应当关注积累文言词汇及用法的方式。比如,在杜甫《岁暮》中有一句“济时敢爱死”中,“爱”的意思是吝惜,“敢”的意思是岂敢,就是说“国难当头,怎敢吝惜自己的生命”,只有学生知道词的意思,才会理解到位,并知道本句用了反问手法。
其次,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应当注意把握作者的用词习惯,比如在理解“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的“乱”“碎”时可联系“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字,“风暖鸟声碎”中的“碎”字,就可知道,本诗写的是天暖后的暮春美景,并以美景衬托诗人内心惆怅之情。
(二)加强理解诗中内涵与主旨
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属于对形式上的考查,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其不可脱离于内容存在,不同形式可以表达相同内容,而不同内容也可通过相同形式表达。因此,学生需要对诗歌内容准确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表达技巧。但在实际中,很多同学在答题时并不理解文中主旨内涵,致使答题不得要领。比如,关于表现手法,很多同学见“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早行》)”一诗中有许多写景部分,就认为手法为借景抒情。事实上,本诗中“寂寞”为诗眼,而题目为《早行》,就知道了文中主要是写“早”,并表达内心的寂寞;而“星斗阑干分外明”主要是通过写星斗的“明”反衬景色之“暗”,强调作者出发之“早”,所以,“反衬”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三)加强理解诗句的跳跃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诗词时,会因词语的跳跃而遇到障碍,此时要求学生应当具备展开联想、整合理解的能力。比如在《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理解中,若不会将这两句联系起来,认为第一句写玉容,第二句写梨花,就无法得知本诗运用了比喻表现手法。
三、提高对表达技巧敏感性与辨别力
有些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表达技巧后,因理解程度有限,在考试时会答题不够准确,将各类技巧和手法混淆,比如学生往往比喻、借代区分不清,弄混借古讽今、吊古伤今,弄混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等。比如,在某年某省的语文高考中,许多人不知道“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回”表达技巧是什么,甚至不知道用了拟人手法。分析这一状况,是因为学生并不熟知表达技巧特点,因此,教师必须致力增强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敏感性与辨别力。
高三教师应当在备考期带同学们归纳复习各种常见的诗词表达技巧,并加强相关练习。教师可在复习中引导学生清晰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特点,并布置一些练习,使学生增强对表达技巧的敏感度,并可以更快、更全面地认出诗词的表达技巧。
四、结束语
语文教师应当在高三复习中带学生仔细梳理各类表达技巧相关知识点,让学生清晰了解到不同表达技巧的特征和区别,同时还应当通过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迅速把握重要词汇的意义,并领会诗歌内涵,以准确、全面地认出文中的表达技巧。
参考文献
[1]何辉.高考诗歌鉴赏复习方法[J].语文天地,2013(11).
[2]周良.古诗鉴赏中表达技巧的层次例析[J].语文教学之友,2013(11).
考点展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关键字词。
2、答题模式: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主旨(主旨)。例、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07年广东卷)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宋末诗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志士,宋亡不仕。参考答案:.什么形象:本诗刻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形象特征:主人公“独行穿落叶”,“独”和“闲”表明了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只能藉“数”流萤以遣闷,更其寂寞无聊,悠长的渔歌和远处水面上飘动着的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主人公倍添凄凉孤寂。
3.形象意义:传达了主人公心中旧君故国之思,国破家亡、飘泊无依的无限伤感。(不能停留在悲秋上)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形象鉴赏· 景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1)筛选景物;(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绘图景(语境);(3)析情感(主旨)。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描摹图景:诗歌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2.概括特点: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3.作者情感:暴风雨将临,诗人却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
三、形象鉴赏·物象
1、鉴赏思维切入点:物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它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1)捕捉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鉴赏依据);
(2)联系诗人经历和社会环境,揣摩所托之情,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精神。
2、组织答案落脚点:
(1)明特点(关键词);(2)找依据(语境);(3)析情感(主旨)。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步骤1: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雪未消”,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在困境中的冰清玉洁之质。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2、学习答题思路,掌握诗歌意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比较鉴赏的方法。
3、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方法: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2006•湖南卷].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薛宝钗咏白海棠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珍熏芳姿昼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自携手瓮灌苔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胭脂洗出秋阶影,借得梅花一缕魂.
冰雪招采露砌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淡极始知花更艳,秋闺怨女拭啼痕.
愁多焉得玉无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欲偿白帝凭清洁,倦倚西风夜已昏.
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2011•湖北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城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小结:通过以上两道高考题的展示,使学生对高考比较鉴赏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考题形式: 提问:
诗歌比较鉴赏的题型有哪几种? 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题型:
示范仿写、综合分析 设题角度:
体裁、意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方法:
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题型示例
1、比较意象: 课件展示: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先由学生思考讨论)
展示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抒发对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归纳解题要领: 第一步: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第二步: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课堂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然后课件展示草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下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王诗表现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周诗表现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2、比较思想情感
方法:求“同”关键词;求“异”关键词 鉴赏示例
课件展示: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步骤一:找出求“同”关键词:(学生找出)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
展示参考答案: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步骤二:归纳意象,品味意境。明确: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步骤三:体味情感
方法: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趁热打铁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比较情感异同
①“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第一步、求“同”关键词:自许;鬓虽残、衰鬓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2、存“异”关键词:谁知、心未死;空、衰、斑(学生找出)
展示参考答案: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3、比较表达技巧
鉴赏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题:(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步骤一:分清手法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步骤二:解析诗句。
答: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步骤三:明确效果
答:“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学生归纳方法,明确:
• 步骤一:分清手法 • 步骤二:解析诗句 • 步骤三:明确效果
四、小 结
1、诗歌鉴赏比较原则
整体把握,求同存异,辨同析异。
2、比较意象
紧扣文本,分析各自意象特点 结合特点,分析各自意象意义
3、比较思想情感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比较表达技巧
分清类别,解析诗句,明确效果。
形象鉴赏解析
人物形象鉴赏
1、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3、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景物形象鉴赏
1、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
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奇的赤壁景色。
2、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
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3、注意答题要求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事物形象鉴赏
1、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2、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
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3、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
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形象鉴赏答题模板
1、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一、内容鉴赏
古代诗歌, 浩如烟海, 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 数量之多, 题材之广, 令人赞叹。但就其内容而言, 大体可概括为: (1) 写景抒情。如柳永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杨柳岸晓风残月……” (《雨霖铃》) 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 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2) 咏物言志。山川河流、花鸟草虫, 都可成为诗人引用的对象。如虞世南的《蝉》, 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赞赏。 (3) 边塞征战。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 , 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 。 (4) 怀古咏史。如苏轼的“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5) 即事感怀。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以上对诗歌内容的粗略分类, 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鉴赏诗歌时, 快速了解其内容, 以便把握诗歌的要旨。
二、情感鉴赏
诗歌是抒情的语言艺术, 准确鉴赏诗歌的关键在于把握诗歌里所表达的感情。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大致可分为: (1) 惜别之情。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尽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2) 黍离之情。如姜夔的“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漫》) , 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 思乡之情。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4) 怀古之情。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 (5) 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6) 报国之情。如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 (《出塞》) 。 (7) 咏景之情。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8) 恋友之情。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三、语言鉴赏
诗歌的语言有: (1) 平实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 或用自指, 不加修饰, 显得真切深刻, 平易近人。如贾岛的《防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篇4句20字, 毫无难解之处。 (2) 含蓄隽秀。诗歌最富有灵气,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 在于“写短情长”, 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 开人悟性的“空白”。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问君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夫妻间的挂念问候, 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 统统显于言外, 隐于空白。 (3) 清新雅致。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 不落俗套, 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 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因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既是诗又是画, 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 境界开阔。 (5) 绚丽飘逸。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 景象绮丽, 变幻莫测, 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四、形象鉴赏
客观存在着事物、景色及活生生的人, 一旦拢于人的笔下, 变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1) 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傲视权势的思想, 也反映了李白傲则不羁, 豪放自负的性格。 (2) 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冰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 却能推己及人, 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 钟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饮酒》) , 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 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回家……待到重阳日, 还来旧菊花” (《过故人庄》) , 诗中描写了山村风俗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 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使人一见乐而忘返。 (4) 爱惜人才的形象。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已亥杂诗》) , 其对人才的渴求, 毫无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 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 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五、表达鉴赏
1、把握三水田园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学过程
一、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代表诗人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一.知作者, 明主题。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 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 是诗人所处的时代, 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 因此,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 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7、请简要评价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面对这样的问题, 只要学生对陆游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 再根据其它信息, 应该不难得出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 驰骋疆场, 现在虽被弃置不用, 但仍胸怀报国之志, 心系抗金前线。
二.析意象, 品意境。
所谓意象, 简单地说, 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 是诗人思想感情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 形象既可以是人物, 也可以是景物, 还可以是事物。
意境是意象的艺术组合, 它是诗人苦心孤诣创造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 具有画意性、音乐性和超越性。要理解诗歌, 就得仔细体味诗词中的意象, 借助想象和联想, 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 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如08年扬州中考卷第10题: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 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 “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__的情景。
回答此类问题, 学生只需根据平时对“杨花”和“烟花”这一意象的积累, 体会“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所创造的意境, 稍作思考, 即可作答。
三.抓诗眼, 读诗题。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抓住了诗眼, 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 抓住了诗歌的主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 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 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歌阅读中, 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诗题, 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 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 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题目中即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如2011年南京中考卷《金陵酒肆留别》中, “留别”二字一看即知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 而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 赞颂对方, 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四.品诗注, 看题干。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 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 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 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 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 切不可轻易放过。如2011年泰州中考卷第7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 徉狂真可哀!世人 (1) 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匡山 (2) 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 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 遂有感而作。 (1)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 (2)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 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 __。
⑵结合具体词句, 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⑶阅读全诗, 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命题人给出的注释, 我们不应轻易放过, 因为它是诠释这首诗的必要知识, 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对学生回答第三题, 帮助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 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品味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