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精选8篇)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1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课题负责人:宋振峰

李鲁霜

2013年11月20日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农十师184团学校

宋振峰

李鲁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折旧率快速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一个不会认知、不会做事、不会合作的人是难以生存的。合作成了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便会使认知活动封闭孤立、效率低下,做起事来事倍功半、力不从心。惟有合作,方能形成合力,挖掘的潜能,创造奇迹。

众所周知,“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我国早就被推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即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互相切磋、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指出了互帮互学的必要性及学习他人,借鉴他人的开放性学习观。“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也深刻说明了集体智慧的重大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行的今天,“交流与合作能力”被视为学生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已成为目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赢得了各级教研人员、学校领导及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了实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 问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进行学习,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了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不仅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还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合作或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切切实实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效果呢?我们提出了“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 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在研究课题确定后,我们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采取多种途径开展本课题的研究。

(1)文献研究法:广泛查阅、分析整理教学设计,查

看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采用调查研究、谈话、实验等方法了解我校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对比,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出现的问题。

(3)问题探讨法: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存在 的问

题,和其他老师进行探讨、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整理,逐步完善,进而总结出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技能和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倾听他人的看法并对他人的看法进行评价。他们在课堂上表现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3、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些班级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课堂尽管采用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但所讨论的问题没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探索性,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有的所提的问题虽有思考性,但学生刚刚转过身,还未进入讨论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有的小组内的分工不明确,一开始讨论,学生就显得手忙脚乱,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惟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使得小组讨论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把小组合作学习简单化和庸俗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采用小组学习策略准备不足,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包括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资源等的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把问题情景、自主学习、协作环境和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设计,只有这样小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应让更多的人表现自我、体验成功。

课堂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在老师与同伴的帮助鼓励下,积极地在合作学习中表现自我,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3、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只是座位方式的变革。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小组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如果问及为什么要改变座位方式,却说不出很充分的理由。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座一起,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的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恰当的采用小组合作。

4、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准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

(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

(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5、合作的方式和习惯需要长期培养。(1)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2)让学生学会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关系。(3)要让所有的人积极参与,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

6、采用多样化的奖励和评价方式。

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要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要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可共同评出“最佳合作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等。这样,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积极向上,使学生更乐于参与。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思考

任何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研究都不会尽善尽美,由于教学阅历和时间的限制,我们所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在研究中虽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但也有必须努力加以改进的地方:

(一)欠合作,各持己见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它要求小组内的成员既要努力作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又要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但是在合作过程当中,还是有发现个别同学只做自己的事,而不懂合作。以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二)欠主动,坐享其成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主人翁,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却发现有些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往往是座在旁边看别人做,最后做个无功之臣,这样的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度不高,思维能力的不到提高,同时也影响了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2

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性,内涵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合作为形式,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过程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师生、生生互动为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1. 教师方面

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导师,还需要扮演好协作者的角色.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需要学生合作,还需要师生合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有没有完成讨论,并且在进行集体反馈的时候,通常只重视讨论的结果,而对讨论的过程不甚重视.教师只重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题,而没有鼓励学生说出教学的想法;只夸奖表现出色的学生,没有重视集体的作用;只满足于表面上的合作却不能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另一种情况是,教师过度重视表面上的热闹.很多教师为了让课堂氛围更加的热烈,显示教学的民主和教学氛围的宽松,对于学生说话或者随意喊叫不加以制止,使课堂陷入失控的窘境.

2. 学生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总是某几个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其他学生常常游离于合作课堂之外,没有真正地参与到小组合作中来,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一些顾忌,在活动中放不开,阻碍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 转变教师角色观,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是参与者还是设计和组织者,对于学生的合作,教师应该从旁观察和辅导,从而保证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该重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首先,重视学生思考和积极发言习惯的培养;其次,鼓励学生多听取别人的意见;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在选择小组成员时应保证搭配的合理性.在搭配时,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两个主要原则:首先是异质搭配的原则,确保小组中学生情感、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层次是不同的,这样有助于成员间取长补短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则,这样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让小组内以及小组和小组之间更加的平衡,更利于相互竞争.

小组内每个成员必须明确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每项任务可采取轮换方式,给每个成员表达意见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4. 精心组织合作学习

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合理.在合作学习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寻找合适的时机将合作学习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将合作学习目标呈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教学计划的有效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小组合作.为了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教材,进行小组合作方案的设计.

5. 建立高效评价方案

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进行小组合作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为此,教学评价要力求公正,形式多样,把学生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不同小组之间的竞争,在奖惩学生时,将小组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小组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教师在应用这个教学模式时往往只理解了其表面含义,而没有领会其深层的本质,造成学生的学习没有效率。下面我就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分组是前提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在进行分组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目前的学习情况,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真正实现组内成员的互帮互助。

首先,一般的分组都是四人一组,那么在这四个人的选择上,教师首先就要保证组内的成员应该有男有女,并且这四个人的认知水平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不能相差太大,以保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帮助。

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为了便于管理,都会在组内设置一个小组长,既起到监督的作用,又能使其约束自身的行为。但是由于很多学生都有惰性思维,长此以往,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过度地依靠小组长,而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在我看来,在小组内设置小组长时可以选择轮流制,即可以让每个小组成员当一周的小组长,这样的设置既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又能够让他们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最后,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综合水平。实施小组合作时,教师重点关注的不再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主要是整个小组的综合素质。因此,为了让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在合作学习时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要尽量保证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相当,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学习中发挥潜能,展示自我,为小组综合成绩的提高做出贡献。真正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从而使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赢。

二、有效组织合作是关键

课堂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阵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会到合作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初中生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在学习数学知识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这一节内容时,我便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一次函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便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几个函数,然后让学生画出函数的图象,并让学生探讨一次函数中的常数项与函数图象有什么关系。由于函数的个数比较多,学生在画图时就各司其职,每人负责一个或者两个函数图象的绘画,然后再将画图的结果进行综合,通过对函数式与图象的对比分析,学生很快就得到了结论。接下来我再将难度升级,让学生画出函数y=kx+b的图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有的结果都画了出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多元整体评价是必然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多元整体的评价是提高合作效果的必然选择。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也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对小组给予综合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图象”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并按照学生的分组情况对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我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做题时很快就能找到重点,并快速地解题,有的学生在做题时则需要反复地看书,然后才能解题,这样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于是我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就以学生的小组为单位,主要表扬那些做题准确度与效率都相当的小组,对于分化比较严重的小组,我则是让学生在组内实行“一帮一”的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从而让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努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与合作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教学背景下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为学生创造交流讨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李玉艳.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3.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4

《初中数学---在分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是我校承担的市教育科研课题,7月开始酝酿,12月立项,历时2年多的时间,课题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各项研究活动,如期完成了研究任务,达到了课题研究的预期目的,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将课题研究过程与成果报告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1、提出背景

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初中学生的个体能力发展不均衡,存在差异,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而教师们在课堂上仍普遍存在着忽视知识的发生,忽视教学目标、忽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一部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并且能举一反三,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完全不会。因此要想实现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必须要准确的把握学生的现状,合理划分学生的层次,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实践能力级合作意识的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自我的最优化学习目的。

2.提出的意义

课题的提出、立题的背景是在实施新课程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前提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随着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二、研究现状综述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西方,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一些教育专家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开展了本土化的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例如孙伟的《什么是合作学习》;王凯的《论合作学习的局限性》。

2、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古已有之,如“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在国外也有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如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他主张“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同时使他们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他们自己的刻苦努力,应该都可以掌握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能持久地保持注意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选择一种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思想,关键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和谐不可分割。

三、课题的理论基础:

(1)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一轮课改的显著特征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改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 1986年,叶澜先生根据人发展的特殊性,用动态的、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提出“二层次三因素论”。她认为,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性质为依据,可以把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分为二个层次,三大类因素:第一层次是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可能性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后天指每一阶段发展主体已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环境条件两大类因素;第二层次是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简称“现实性因素”,指的是发展主体所进行的各种类型的活动。

因此,课题组认为,个体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导致个体在生理、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个别差异性。这为特长培养提供了可能性。课题组还认为,活动,尤其是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地、有意识地、系统地开展特长教育将造就一大批具有特长的新型人才。

(3)学习型组织理论:它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强调“终身学习”、强调“全员学习”、强调“全过程学习”、强调“团体学习”。在“建立共同愿景”后,通过团队学习,以及标杆学习,促进“团体学习”,不断增强组织活力。使个体成员成长 的速度加快,更能产生强大的团体智慧。它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4)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 在不同学生的知识世界里,学习是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在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和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的应用下,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能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这两种理论都把知识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活动。

四、研究过程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了四方面的工作:(1)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研究的主要问题。(2)查阅文献,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

(3)确定研究的整体框架,包括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4)确定课题组分工。

2、实验阶段

(1)我们选择了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了一定的学生,进行了学习适应性、学习策略方面的测查,获得了学生学习策略、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于数据,从而为进一步的培养研究打下了基础。

(2)组织实验教师的理论学习。我们有计划的编写、搜集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下发给教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另外我们还邀请有关专家开展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也组织教师参观其它研究学校,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

(3)在培养阶段,以骨干教师带头,在各科挑选优秀课例,开展听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活动,提升教师科学研究的实践能力。(4)组织学校开展对外、对内的科学研究交流。每学期结束时后,我们都开展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科研交流活动,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增强科学研究的氛围。

3、总结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各个科组对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写出了科学研究的论文。(2)总结优秀课例,编写课例集。

(3)整理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充实提高,并完成学校结题总结,向总课题组申请结题。

五、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2009年12月—1月):组织准备阶段

制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问卷调查表》,并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出调查报告,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组织研究成员进行讨论,形成研究方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明确研究人员。于1月15月日召开了课题开题论证会,之后又认真修改和完善了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 :组织实施阶段

2月—7月 一轮实验,同时做好中期汇报,并根据需要调整前期方案。

9月—7月 二轮实验,并对两轮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有用经验。

第三阶段(3月—10月):课题结题阶段

收集整理资料并形成成果集;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专家评审、结题。

六、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思维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

注意从基础抓起,采用多种方法,坚持对学生进行发散型思维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法有:

1、一题多问,训练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问是指通过一题练习从多渠道、多途径去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纵横联系、正反比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认识题目的全貌。

2、一图多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多题一解,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讲清原理或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找出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多题一解的意义在于可使学生能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中去,吸收新信息,以展现更多的联想,进而引导学生能从问题的解法中概括推广出同类问题的解法,掌握解题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使思维纵向发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4、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它可以从一点出发运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放射性联想,追求各种各样的解题方法并找出其中的最佳方法。一题多解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触类旁通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点拔学生思维的火花,训

练思维品质等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不要找到一种解法就停止,要克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引导他们试图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使思维向多方向发展,养成“寻根刨底,精益求精”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对本课题中的核心概念如”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策略”、“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等概念进一步进行了界定。

策略——是本课题的核心概念。我国心理学家张庆林等人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布鲁纳则认为:“策略”是指师生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习得、保持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决策的方式。而我们而认为,本课题中的“策略”既不等同于较为抽象、笼统的导向性目标,也有别于具体而微的操作方法,它是对教学活动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具体行为的一种整体性的设想与运筹。

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又能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

定的基本要求,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

小组合作—它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研究的主要成果

(1)从教学成效来看:通过对比堂清、周清测试结果,使用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要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渐减少,优秀学生的数量开始增多。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全体学生都要向100分去努力。但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于那些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孩子来说,他们往往对学习缺乏自信心,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通过研究学情对学生科学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分层训练,分层辅导,有效的落实了分层教学目标,巩固了分层教学的有效性.(2)从教师成长来看: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仍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使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分层教学的实施,恰

好为教师的研究创新提供了一个平台,从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引导某个知识点,如何分层设计学生的学习目标,如何分层安排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习小组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从而不断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

(3)从学生发展来看:分层教学的实施,促使每个学生有事可干,有事可干好,避免了后进生无所事事,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从而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七、注意事项

1、教师应依据内容,提供分层、合作的素材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分层教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而且小组合作也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开展。要精心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作为素材,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会分层、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

凡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方面,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考虑。因此分层教学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案、教师教案的编写可能要化费的精力是普通的数倍。

这必然会给教师的能力带来了压力。所有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付出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分层教学及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

八、困感、问题、反思

课题研究时至今日,我们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然有不少的困惑和问题有待完善和继续研究,希望各位专家多给指导。困惑和问题归纳起来有:

1.分层与合作的有效问题:由于教材内容比较多,课堂时间就紧,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如何保证分层后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完成内容等,都存在着很难操作的实际情况。

2.独立与依赖矛盾:在合作学习中部分优生能很快的独立完成任务,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却非常依赖优秀的学生,等着给他们辅导,等着老师讲解;另外优秀生有时不愿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不在乎别的同学在说什么,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生,久而久之,就严重影响了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3.动力不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让小组成员保持持续的合作学习动力是一直感到困惑的问题。

如果说,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那么,有效合作学习就是生命中的心脏。它的跳动,将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虽然本课题研究已告一段落,然而需要研究问题却好似越来越多了。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5

龙游三中

何啊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改实施以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但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徒有合作的外衣,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展开、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白白地耗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合作学习有时往往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不求实际效果,而忽略了其本质。我们一线教师还有很多疑惑和问题,特别是对课堂中生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抱有疑问。什么内容要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谈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国外的学者把师生互动合作行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国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基于全班学生的特性这种内在教学情境而进行的。它们所研究的是学生互动行为,理论性很强。

二、课题的界定与研究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情感等几方面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分层次,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搭配成若干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下的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它容因材施教的思想于班级教学之中,在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间构建一座桥梁,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力求体现集体性教学与个体性教学的统一。从而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一个适应其发展的教学活动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学有所获,达到培优与补差并举的结果。它着眼于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并促进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1)教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2)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投入,使学习成为在已有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过程,也是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3)任务导向明确,学习成功率高,达到了预期和生成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合作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合作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学生合作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选择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理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学生合作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重难点分析

(1)我校班级人数较多,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如何分组和分组后的管理我们感到有一定的困难。

(2)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习偏弱的学生大都是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表现的机会,往往会在小组的掩护下随声附和,这样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解决个别学生身上存在的思维依赖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3)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合作材料选择的“度”,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更有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四、本课题的预期价值

经过研究实验,初步找出在中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习惯的策略,及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方法。如何通过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的合作技能,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认真搞好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合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科学做好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正确定位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让教师自主更新教学观念,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基本途径与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尽快摆脱无效教学和低效教学的为难境地,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学生进步,教师发展、教学相长。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学习阶段(2015.3-2015.4):

(1)、课题组成员学习新课标,掌握新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学习观。(2)、课题组成员重点研究“合作小组”学习的特点及理解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构和要素。(3)、学习研究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

2、实施阶段(2015.4-2016.11):

(1)、调查了解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2)、具体制定各类有效性检测表。

(3)、实施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方案。

3、反思阶段(2016.11-2016.12):(1)、各成员完成本阶段总结材料。

(2)、总结研究方案得失,汇总材料,写出结题论文。

六、前期准备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责任分工,实施有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构建学习小组结构图、成员责任分工表,教学过程的反思等;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篇6

金丝峡镇中心小学数学组

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课程标准》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平等自由、主动参与、积极实践、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 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合作交流往往导致问题解决和新发现,因此,在教学中要 善于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要用新的课堂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多给学生一些提示性的线索,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组织成一定的学习尝试层次,通过问题启发,如: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议一议等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掌握策略,提高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进行合作交流,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研究的理论构思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主旨和追求

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

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

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1)、探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构建“小组合作学习” 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和技能。通过长期有效的教学实践,挖掘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发挥小组群体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让优等生 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得以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从而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即小组

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 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核心所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关注学生的现实学习心理,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举止和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改进课堂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利用“问题即课题”式的课堂反思式的日常教研行动模式,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课题引导式的校本研训方式,充分发挥个体研究和集体研究的作用并使之有机相结合。在理论上,力求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探索规律。在实践上,注重教学研究,加强新课程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有研究报告、论文、教学案例分析等,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性、示范性和实用性价值。

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亲身实践,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准了主、导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做学习的主人,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透彻,把学生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教学的前位,体现新教学观、人才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课题的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10----2011.12)课题的选定。结合我校教学实际,经过数学组多次会议研究,充分酝酿最终确定了“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课题,并选定了6个实验班,将实验教师6人调整为15人。成立了课题组,建立健全了领导机构。理论指导:白富青汤宏洲篇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结题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与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 《通过尝试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固阳县光明小学

2012.12《通过尝试教学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课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不断加快的知识更新进程,终身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来适应终身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确良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从观念到行为将素质教育推进到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新阶段,必然要寻求一条适合其教学发展的开放之路。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所以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对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篇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08-01-05 07:15:36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8808 文字大小:【大】【中】【小】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时代呼唤改革,需要有活力、有创新的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由“厌学”转为“乐学”,引导小学生创新性地学习数学,已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热门、焦点。

1、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教学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有当今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有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新课标》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崭新的教学思想。今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区域,都起来越注重合作探究精神,过去那种个人式的独创,也许不再是这个时代创造方式的主流,因此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起来越成有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素质。

3、“小组合作学习”在目前各地的小学教学中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认识不足,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只在一种比较浅显的表面上展开,所以存在许多问题。如

1)没有抓住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地培养,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在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完事,而对于小组其它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甚至于没有认真聆听其他成员的发言。这样讨论就敷言了事、无法深化,有时会各抒己见,或人云亦云,真正意义的合作其实尚未开始。

2)没有抓住有效的合作时机。有的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顺应教育的潮流,博得教育研究人员的赞赏,教师往往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合作探究欲望时,让其加入学习小组,或有时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探究必须嘎然而止。这样造成了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3)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学”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置身事外,只做事后的评论员,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了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谈论不切主题,偏离方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扎实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2)、营造轻松愉快数学环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5)、引导学生互评与自评,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在小结中巩固与提高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持

(一)课题界定

1、关键词;

1)小组;一般是4~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成员应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相对于“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这样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即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学习品质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突出每个全体的作用,各人承担明确的职责,在主动参与和合作中完成任务,相互信任促进,相互扶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互动,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促进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同时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艺术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以求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课题界定

1)研究对象,小学三~五年级学生,这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与讨论意识,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的开展。

2)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现行的数学教材及日常生活素材为主要内容,以小组学习的方式为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相互活动,使学习者在合作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3)广泛搜集日常生活素材,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以每个学生发展的目标。

(二)理论支持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儿童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小学生只有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才能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小组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当今课堂教学中适用性,在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足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小组,避免形式主义小组合作。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改变一些教师顽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保守观念,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不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学习过程中唯一标准。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不把满足学生写好作业、听教师的话当作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

2、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四、主要研究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小组合作中观察、记录、获得第一手资料,以便研究。

2、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包括:时机、内容、有效性合作。

3、个案法。抓住好、中、差几个学生,跟踪调查,观察、研究与测试。

4、总结法。1)教案设计;2)活动记实;3)听课、评课记录。

五、实验过程与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这个课题许多中外教育专家、学者和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教育工作者都在进行研究。如何在远离城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农村中心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我们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整体素质、教育教学水平,制定符合学校实际课题研究方案,让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农村小学取得成果,得到广泛推广运用。我们课题组在学校领导、校教科室的领导下有效地开展了研究工作。

(一)目标统一,内容细化

因此我们重新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给予指导,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制定出详细子课题研究目标、完成任务、达到什么效果等,由专人负责,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细化、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二)实施研究,不断总结

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上和网上查阅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研究的重点,主要抓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合作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编排、小组合作时教师角色的扮演等几个方面研究看对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有什么影响,我们注意到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小组合作中小组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成为学生无结论的口头交流,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复思考,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尝试。通过研究,我们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重点在:“小组编排、方法训练、意识培养、合作时机、教师角色”方面进行尝试。

小组编排,通过研究我们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划分小组,同时也要注意到组间之间学生学习成绩大体差不多,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合理、公平竞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小组间出现差异,我们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再作适当调整,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方法训练,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方法上除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意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如测量、郊游、野炊等主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如何与他人配合等。

意识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各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合作学习教育,让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别人发表的意见。

合作时机,即选择恰当时机和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只有恰到好处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选择一定知识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合作学习质量高、效果好,又能照顾到一些参与性差、接受知识不太灵活的学生。

教师角色,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候,教师:

(一)、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经;

(二)、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

(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四)、要参与其中,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五)、要即时的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引导交流总结打好基础;

(六)、要善于小结,要注意:1)积极引导小组间的意见交流;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及时评价学生学习及合作情况; 5)引导好总结。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尝试,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创建数学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合作模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 然而分组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发挥。经过调查和研究表明,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能够将分组的有效性大大发挥出来。也就是说, 在分组的时候, 倾向于根据性别、性格、学习水平、非智力因素等等来分, 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本学科有优势和有困难、性别内向与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 在小组内形成了互补, 每一个小组之间形成几乎同等的竞争力量, 这是比较科学的分组方式。此外, 在分组的过程中, 一般以四人到六人为最佳, 最好不要多于六人, 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当小组每位成员轮流发言的时候, 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保证了。

二、加强对学生技能方法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方法, 不会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 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技能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思考、启迪中不断前进。一般来说, 教师要培养和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技能方法: (1) 协商法。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最终集体意见, 这种协商法确保了每一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2) 辩论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己思考并陈述观点的基础上与其他人进行辩论, 辩论双方都是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展开的, 还可以将范围扩大到两个小组的辩论, 这种辩论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产生新的想法, 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3) 提问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课本和小组合作材料, 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让学生不断思考、交流与感悟, 自己构建数学模型, 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分析重点, 采纳他人意见, 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种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与时间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与时间,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序有效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一般来说, 教师提出的合作课题应该和讨论时间成正比, 难度比较大的应该有多的合作时间, 难度小的应该有比较少的合作时间。那么, 究竟如何把握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与时间呢? (1) 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 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 在教学平方差内容的时候, 平方差的推导是学习重点, 归纳公式是教学难点, 针对这一重难点, 教师可以设置几道类似的题目, 让学生寻找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引导, 当学生思考成熟后采用协商法, 促进小组有效交流探索, 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2) 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学生迷惑和混沌处, 帮助学生解开迷雾, 加深理解。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 教师提出了轴对称的概念之后, 可以针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采用辩论法让学生理清知识概念, 强化知识学习。 (3) 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深化拓展之处, 促进学生对综合性和开放性知识进行拓展和探索, 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 认知得到提高。例如,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 教师可以针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 自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题, 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拓展, 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否科学有效, 评价环节不容忽视, 因为科学评价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促进合作教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提高合作教学质量。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科学性,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要注重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对小组的合作情况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促进小组集体之间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补充,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合作是一种品质, 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进而焕发合作学习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结题报告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与尝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科学创建数学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合作模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然而分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发挥。经过调查和研究表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能够将分组的有效性大大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在分组的时候,倾向于根据性别、性格、学习水平、非智力因素等等来分,将男生和女生、学习本学科有优势和有困难、性别内向与外向的学生分到一组,在小组内形成了互补,每一个小组之间形成几乎同等的竞争力量,这是比较科学的分组方式。此外,在分组的过程中,一般以四人到六人为最佳,最好不要多于六人,这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当小组每位成员轮流发言的时候,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就能够得到保证了。

二、加强对学生技能方法的指导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经验和技能方法,不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技能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交流、思考、启迪中不断前进。一般来说,教师要培养和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合作学习的技能方法:(1)协商法。教师要指导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后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最终集体意见,这种协商法确保了每一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2)辩论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己思考并陈述观点的基础上与其他人进行辩论,辩论双方都是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展开的,还可以将范围扩大到两个小组的辩论,这种辩论方法有利于学生在辩论中进行思维碰撞,产生新的想法,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3)提问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面对课本和小组合作材料,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不断思考、交流与感悟,自己构建数学模型,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分析重点,采纳他人意见,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与时间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与时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有序有效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一般来说,教师提出的合作课题应该和讨论时间成正比,难度比较大的应该有多的合作时间,难度小的应该有比较少的合作时间。那么,究竟如何把握初中数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与时间呢?(1)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内容的时候,平方差的推导是学习重点,归纳公式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重难点,教师可以设置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寻找规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加以引导,当学生思考成熟后采用协商法,促进小组有效交流探索,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2)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学生迷惑和混沌处,帮助学生解开迷雾,加深理解。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提出了轴对称的概念之后,可以针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这两个概念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采用辩论法让学生理清知识概念,强化知识学习。(3)要将合作学习的课题设置在深化拓展之处,促进学生对综合性和开放性知识进行拓展和探索,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课题让学生自主合作讨论,自编一道联系实际的数学题,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拓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四、科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否科学有效,评价环节不容忽视,因为科学评价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合作教学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提高合作教学质量。为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注重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对小组的合作情况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促进小组集体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合作是一种品质,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合作真正落到实处,进而焕发合作学习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叶玉妹.初中数学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最后一头战象》续写作文下一篇:新春联欢晚会活动方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