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赏析

2025-0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饮酒赏析

《饮酒》与《行路难》比较赏析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五七言古体诗)常识。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辨析诗歌中蕴涵的作者的人生观。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辨析诗歌的韵律美。

2、品味诗句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比较鉴赏诗中所蕴涵的不同的人生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古代诗人那种正直与纯真的伟大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辨析两诗不同的艺术风格及作者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

品味字句,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幻灯片、投影仪。

2、陶渊明、李白的相关图片和部分诗歌名句。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导

我们与古诗词的情缘从陌生到相识相知,从而我们也结交了多位诗人朋友。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的描述来判断一下他们是哪位诗人? 一位身穿青黑长衫,面庞清癯的诗人,或月下扛锄,或暮下远眺时而悠然遐思,时而淡淡微笑……(陶渊明)

一个白衣飘飘,英气逼人的诗人,或对酒酣歌,或目光灼灼,时而长叹失落,时而踌躇满志……(李白)

(二)解

1、请同学们介绍一下陶渊明和李白

[明确] 陶渊明:东晋末年伟大诗人。名潜,字元亮,又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出身没落士族,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29岁入仕,41岁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一直归着躬耕隐居的生活,63岁在贫困交加中去世,是田园诗始祖。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李白: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其一生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文章风采,名噪一时,曾因人推荐被召至长安,后因不能容于权贵,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安史之乱时受牵连,晚年落水溺亡。作品集为《李太白全集》。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题目,谈一谈所获得的信息。

[明确]《饮酒》其五:诗人醉后即兴之作,总题为《饮酒》,共20首。抒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行路难》: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和贫困孤苦的处境。

3、区别这两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律诗绝句有何不同?

真意古体诗: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四言古诗有《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饮酒》;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行路难》。唐代以后的诗歌,在句数、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叫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唐及以后诗人仍写作古体诗。

(三)品

1、女生齐读《饮酒》,男生齐读齐读《行路难》。

2、男女生真意分别结合两首诗的书下注释来疏通诗句意思,有疑问可提出来,然后女生描绘《饮酒》的画面,而男生用第一人称复述《行路难》诗意。

3、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然后就诗中关键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饮酒》:请同学们注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本句之中的“此”指代的什么?“真意”又是何意?

[明确] “此”指代前八句诗的内容。前四句核心为“心远地自偏”,表现了诗人鄙弃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官场生活,决意摆脱尘俗的高远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为名句。“悠然”表现了诗人悠闲自逸,淡泊宁静的心境;而菊花隐含了诗人不慕名利,高洁傲岸的情操。一个“见”字揭示了物我合一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则借倦鸟归巢象征自己舍弃官场归还田园的情怀。“真意”是诗人回归自然的本心,他实现了庄子强调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理想,回到了人的“真”性上来,即自由纯朴,淡泊闲适。

[小结]生活与质朴中见闲适,心志于平凡中见高远。《行路难》:仔细品味本诗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明确]前四句极言友人送别的盛情,与诗人难以排解的烦恼形成对比,显露诗人内心的苦闷。

五、六句以比喻的方式表明诗人仕进之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七、八句用两则典故借历史人物表达自己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

九、十句回到现实中,不禁感到世道多艰,心绪茫然。最后两句诗人对未来还存有一线希望,抱有坚定的信念与追求。

[小结]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四)辨

再次朗读两首诗,仔细辨析两首诗的不同风格,并由此评判两位诗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观。(注意结合时代背景)

异:《饮酒》诗平淡朴实,运用白描手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悠然宁静、恬淡质朴的意境。言为心声,这份意境恰恰是诗人真实心境的流露。诗人在经历了仕途风云后最终选择了归隐,即回归自然,到田园中去寻找那份淡泊与自由,轻松与安逸。

《行路难》是在跳荡、波澜起伏中完成的,实际上正是作者在失望与希望,抑郁与奋发交替变换中展示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心路历程但最终结果是入世思想占了上风。作者的倔强与自信、乐观与进取的生 活态度展露无疑。

同:尽管两人的个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但由于都受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性格中都有着一份真与直。

(五)鉴

1、请同学们用同一种事物,以比喻的方式鉴赏陶渊明和李白的性格魅力。例:用水作比。

陶渊明:如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清澈明净,波澜不惊,轻松而惬意的脚步,一路踱向远方。他的世界多了一份宁静,少了一份喧嚣。(还可以用雏菊、百合、飞鸟、小草等作比)

李白:如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奔腾不息,咆哮不止。坚实而狂野的脚步,一路奔向远方。他的世界多了一份精彩,少了一份平淡。(还可用玫瑰、瀑布、鲲鹏、雄鹰、大树作比)

2、一个恬淡安然,一个激情豪迈;一个退隐田园,超凡脱俗,一个不断进取,才华横溢;虽反差极大,却各据魅力。请你们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喜欢谁的生活方式。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原文及赏析 篇2

原文: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注释

将旦:天色将晓。《天问》:楚词篇名,屈原所作。作者向天提出种种奇问,作品由一百七十多个问题组成,或自然,或社会,涉及面极广,表现出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及唐,更有柳宗元作《天对》,对《天问》之问逐一作答。辛词仿《天问》体,在词中一气提出九问。此词咏月,卓有创新:一,前此有待月诗,而无送月诗。二,引《天问》体入词。三,《天问》问月仅二,辛词不仅九问,且“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球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王国维《人间词话》)。四,善想象,富描绘,丰美瑰丽,把对天宇的探索和神话传说熔为一炉,而又自出新境。此亦前之未有,故弥足珍贵。

可怜:可爱。言中秋之月团圆皎洁,惹人生爱。

光影:指月亮。

空汗漫:空虚莫测,广大无际。

(héng横)娥:即月里嫦娥。据神话传说,她偷食丈夫后羿的仙药,乘风奔月,从此永居月宫。

问无由:无从查询。恍惚:谓此说迷离恍惚,不可捉摸。

玉殿琼楼:神话传说谓月中自有“琼楼玉宇烂然”(《拾遗记》),故俗称“月宫”。

故堪:固然能够。

无恙(yàng样):完好无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庆元中辛弃疾罢居瓢泉时期。南宋朝廷对于罢职的官员,虽然不再委任职务,但给以丰厚的钱财,这使得辛弃疾能够在生活上比较宽裕,因此与朋友交游饮宴也很平常。此词为词人在中秋之夜举行宴会招待客人时所作的一首咏月词。

赏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咏月诗不可胜计,咏月词也多得不可胜数。但是,真正能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却并不很多,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

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曾写过一篇《天问》,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构思新颖,想象奇瑰,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象伟大诗人屈原那样,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请看他那妙趣横生的发问是: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接着又问: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传说后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以奔月,离开人间而独居于广寒宫。于是,作者又发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呢?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

当然,稼轩写这首词不只是驰骋艺术才思而已,其中也有着作者对客观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在诗词中,向月亮发问,前已有之,不算什么发明创造。如李白的“青天有月几时来,我今停杯一问之”,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然而,这首词中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现象的大胆猜测,却是前人所不及的。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个科学现象的发现,曾引起天文学界的革命。而在哥白尼前三、四百年,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观察月升月落的天象时,已经隐约猜测到这种自然现象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中秋饮酒达旦,用《天问》体作《木兰花慢》以送月曰:‘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

在宋代词人中,辛弃疾一向被推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所谓“豪”,就是豪纵跌宕,横绝古今;所谓“放”,就是雄放恣肆,别开天地。辛弃疾的词,的确达了这种境界。他这首用《天问》体写词,通篇设问,一问到底,这在宋词中是一创格,表现出作者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它打破了词的上下片的界限,一口气对月发出一连串的疑问。词的用韵也完全适应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并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并且,这首词还有其另外一层含义,即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在这首词中,作者以皎洁的圆月象征大宋江山,而对它的命运忧心忡忡,“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强烈地透露出作者对误国误民的奸邪势力的憎恶之情,表达了他对南宋朝廷命运和前途的深深忧虑,寓意深刻。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并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朝廷采纳。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曾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被辛弃疾推辞。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饮酒赏析 篇3

怀孕后7~12周期间饮酒最容易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造成永久的出生缺陷。相对而言,怀孕后3个月饮酒,只影响到新生儿出生身高。

据调查结果发现,孕妇在怀孕“关键期”每天多饮酒1杯,胎儿唇腭裂(俗称“兔唇”)等畸形危险会增加25%;胎儿脑袋过小几率增加12%;出生体重过低危险增加16%。

研究负责人表示,对婴儿酒精综合征而言,孕期饮酒量没有所谓的“最低安全底线”。也就是说,在整个孕期饮酒都是不安全的,怀孕后1.5~3个月期间对胎儿构成的危险最大。

《饮酒》教案 篇4

大峪三中

郭聪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

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

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

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

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了解诗的内容。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尔:代词,这样,指上句。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日夕:指傍晚。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

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

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

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小结:

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八、作业:

1、背诵《饮酒》

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事)

←心远地自偏(理)

无车马喧

(景、情)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

饮酒规定 篇5

禁酒管理规定

(试行)

为加强全体人员的作风建设,根据上级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公司全体人员除从事必要的公务接待活动外,严禁在工作日午间饮酒。

第二条 严禁值班期间饮酒。

第三条 严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酗酒。第四条 严禁酒后开车。

第五条 严禁着工装在公众场合饮酒。第六条 严禁单位内部人员经常聚会饮酒。第七条 监督检查

办公室负责机关管理人员禁酒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车队、安全与稽查部负责对驾驶人员禁酒情况的监督检查(驾驶员执行《公交线路驾驶员管理制度》、《稽查管理制度》的禁酒规定);各单位负责人负责对本单位人员禁酒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八条 违规处理

(一)初次违反本规定的部室人员及各单位负责人,分别由单位负责人和公司分管领导对其进行劝诫谈话,并给予100元的经济处罚。第二次违反本规定者,通报批评并给予200元经济处罚,取消各类评选资格。一年内三次违反本规定的管理人员调离工作岗位,视情况另行安排;中层管理人员给予撤职。

(二)因违规饮酒严重影响工作或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害的,对当事人给予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情况严重的,解除劳动关系。

(三)对发生三次以上违规,或发生因违规饮酒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害行为的部室和单位,追究部室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所在部室和单位不得评为先进部室和单位。

上一篇:二年级叙事作文 :清明节450字下一篇:班主任会议上的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