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推荐10篇)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篇1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推进课程改革,课堂是关键和核心。“导学案”把课堂分为课前、课内、课后三步,功夫在课前,成效在课中,愉悦在课后。“导学案”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标,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教学手段。

有幸阅读《教师如何写导学案》一书,该书介绍了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的价值、导学案设计要求、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规范和导学案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等内容,事无巨细,为我们设计导学案指出了许 多光明大道。读完后有如下心得:

一、要设计好导学案,理念先行;理念是思考和行动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行动方向和行动方式,要想让教师设计导学案,自然得先打破观念,实现两个转变:由“唯师”转变为“唯生”,由“唯教”转变为“唯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这是我们设计导学案的理论基础。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我们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坚持“以学为本”就是我让我们做到: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评促学、自学为主。

二、满足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课标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课标提供了课程内容的目标要求,这是导学案设计学习目标的具体指导。课标提供的实施建议,可以提高导学案设计教学策略的能力。课标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可以借鉴为课堂教学案例。用好教材:教师要由过去的“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学生也要由过去的“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

三、做好学情调查和学习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和导学案问题。学习内容分析上要掌握好四个度:深度、广度、梯度、角度。在学习过程设计中要掌握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过程各个阶段的具体特征和相关要求。在问题设计上要做到问题层次化、问题探究化和问题情境化。

四、导学案的设计存在问题导致用的过程必然也出现问题。即使是设计好的优秀的导学案也要学会有效使用。导学案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用于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线路图、方向盘、指南针。

而目前使用的导学案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不能贴近教材,编写的内容与教材关系不大;二是不能贴近学生,有的导学案就是教案,还有的导学案就是学生练习的罗列。三是操作性不强,与教师的备课脱离,为“导学案”而“导学案”的现象比较严重。

那么,什么样的导学案才算是真正合理实用的呢?

首先,导学案编写要符合教材体系,符合课程标准,其中大部分课例应来自书本。其次,导学案不能只满足于教师的教,而更要满足学生的学。它的编写一定要建立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导学案的编写者最好是集体备课中的主备者,同时编写者在编写时要遵循大家的共同的思路。导学案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内容中既要有师生互动部分,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部分。第三,导学案中编写一定要注意实效性,既要有课前预习部分,又要有课堂教学部分,最后还要有课后的巩固练习。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联系,形成一种递进关系。第四,导学案编写后,同备课组成员最好集中讨论,形成定稿后,每位组员在此基础上应进行“二次备课”。

编写部分:读熟教材是编写导学案的第一步,教师应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每组课文,每篇文章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的,在读文本时,带着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把课文读通读熟,在读的过程中记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想提出的问题,然后再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想想怎样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预习部分:考虑到导学案的导学功能,在编制的过程中,预习任务就必须更加明确,要让学生预习的方向性明确,可操作性要强。例如:在学习新课前,我们需要学生准备一些有关的课外知识作为新课学习的补充,可设计为“请同学们利用查课外书,去网络查询,或询问身边人物的方法,找到有关xxx方面的故事”,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怎么做了。这样学生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课外的收集的信息,而且也增强了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所掌握的,不再是老师提供的单一的知识了。在这里是教师提供方法,学生自已习得。自悟部分:这一部分是导学案中的重点,也是课堂展示的难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为关键点,一般是要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总体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把课文中要重点理解,要重点品味的句子,放置其中。像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也并非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而是以比较具体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设置题目时,既要有一定的层级性,又要显示学习方法的引导,比如对一些重点句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入手,可以从句式的表达入手等。

编制导学案、预习、交流、展示、点拨提升、复习反思,个人认为,按照这样的流程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用,而利用导学案打造高效课堂才不会成为空话。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篇2

一、课前预习环节是关键

预习是导学案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学案应该在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让学生对要学的知识提前预知, 对学习有个强烈的期待。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作为老师, 一定要做好导学案预习阶段的过程指导, 要设计好预习的环节, 布置好预习的要点、方法、要求, 积极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做好的导学案课前一定要收, 教师可以全部批改, 也可以部分批改, 绝不能不批。学案检查要及时到位, 对于问题较多的题号做好记录, 做到心中有数, 必须坚持先学后教, 不学不教, 提前为高效课堂做好铺垫。

二、课上互动探究是核心

上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打开预先发下的导学案, 首先复习旧知, 反馈上节检测中的问题, 然后是小组交流、讨论导学案上本节课内容, 进行合作性学习。而教师一定要巡视, 要参与到各组中去讨论、指导;对学生有争议的答案可倾听学生自己的解释, 一定要熟记于心, 在点拨时解决。教师的巡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过程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明显的学习障碍、学习的薄弱环节, 等等, 以使教师的学习引导能有的放矢, 切中要害。

在课上, 老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我们以前的教学, 存在很多的弊端,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老师总是不放心学生, 讲得太多, 面面俱到, 学生成了输入知识的机器, 输出知识的传声筒, 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强, 无法激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欲望, 所以, 学习虽苦, 却收效甚微。因此, 我们在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 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探索的基础上, 让学生感知新知识, 感受新体验, 要让学生放手讨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放手思考解答, 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 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也就是说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老师既不能当“传声筒”, 也不能当“甩手掌柜”。最后, 教师就学生的问题及本堂课出现的问题精讲、点拨、解疑释惑, 师生集体交流, 学生归纳总结。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抓住要害, 讲清思路, 明晰事理, 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 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构建知识网络, 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从而构建高效的课堂。

课堂后两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的新课, 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 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让学生的预习有目的性、针对性。一定要让学生提前做好下节课的准备, 只有学生提前做到心中有数, 学习起来才会减少盲目性,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

三、课后总结反思是发展提高

这节课的课后就是下节课的课前, 教师除了检查下节课的导学案外, 还要批改上节课的巩固案, 巩固案必须全批, 不能部分批, 这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只有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下节课的反馈才能及时, 有的放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后我们还应该及时做好上堂课的总结, 反思我们的导学案设计时是否立足学生实际, 突出引导功能, 是否注重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引导性;巩固案作业量是否适当, 是否体现了层次性等;检测题是否精选, 学生能否及时完成, 能否拓展学生思维, 形成相关技能,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思, 能提高我们编制导学案的质量, 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对于导学案的使用, 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导学案要求教师要做好引导、指导、教导。 (2) “学”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能自主地具有开创性学习, 是在一种充分参与的状态下有目的、有思维的学习。 (3) 注意使用“法”, 即方法的指导, 学习策略的指导。这是学生提高的关键所在。

学生如何完成导学案 篇3

一、以导学案为抓手,有效自学,成就课堂精彩

1、没有高度的自主就难以保证充分的互动。学生拿到导学案后,首先根据导学案题目进行认真预习,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主要是在自习课上结合教材、教辅资料,独立完成,强调自主学习,学生原则上不能在自习课上讨论,要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切忌抄袭、弄虚作假。学生必须要自主解决学案中基础部分,然后做提高题,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做好标记,为小组交流和课上展示互动环节做好准备。

2、学生在独学或对学时,要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方面的初步总结,为课上展示互动做准备,并在展示互动时依靠集体力量加以完善。

二、课上互学,高效利用导学案

1、小组交流解决个人困惑。组内交流要在教师指导下分步进行:(1)组内个别释疑解难,小组长或组内其他同学对于某同学的个别问题答疑解惑,小组内要互学互帮,开展交流,提倡合作;(2)落实学习目标,小组长带领全组对每一个目标检验落实情况或对导学案给定问题进行讨论;(3)如有集中的困惑和问题,小组收集,班内解决。

2、学生课堂展示充实导学案。各小组成员就本组学习方法及规律的总结、疑难问题或拓展提升,先进行板书展示,用双色笔版示于版面上,之后再用适当而多样的方式展示给全体同学,全体同学在学习其他组研究成果的同时,要提出自己的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完善展示小组的展示内容。同时,全体学生要把他人总结的规律方法、精彩拓展及奇思妙想写在自己的导学案上,从而使导学案更加充实,以便今后复习时用。要求:做到个人的疑难标记在导学案上,小组集中的困惑问题批在导学案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记在导学案上,思维的碰撞更要整理到导学案上。

3、教师课堂点拨,学生修订导学案。课堂上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会写的教师不写。但教师在小组交流、课上展示或课后总结环节中,要对各知识点进行强调、指导和点拨,或对各目标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敲定、点拨。学生要结合教师点拨,进一步讨论展示内容,并对导学案再次修订。

4、学后反思完善导学案。学生在学完一课导学案后,要对本导学案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规律进行概括总结,并反思自己在完成本导学案时,有哪些优点值得发扬,哪些不足需要改正。这不单是学生对导学案的完善,更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完善。这一项落实得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5、复习备考,删选导学案。复习备考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阶段性梳理、归纳和整合,让学生通过自主评价、课堂检测等方式自查薄弱环节,对本阶段导学案进行删选,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复习。

《长亭送别》导学案(教师版) 篇4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长亭送别》导学案

王实甫

【学习目标】

1. 欣赏文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3. 鉴赏崔莺莺的形象。

【学习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学习难点】 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关于元杂剧

1、定义: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元杂剧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13世纪后半期-14世纪)。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其内容主要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为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明确,人物鲜明。元杂剧的基本特点:

2、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所以说“折”也是音乐单元。四折可以选用不同的宫调。元代流行的宫调有九种:仙吕宫、南吕宫、正宫、中吕宫、黄钟宫、双调、越调、商调、大石调。这些宫调的调性即音乐情绪各有不同,四折之中宫调的变化,也是同剧情的变化相对应的。

(1)曲调:乐音七声,即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黄钟宫、仙吕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长亭送别》用正宫,其声情“惆帐雄壮”。正宫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么篇]、[快活三]、[朝天予]、[煞尾]等。(据王力《汉语诗律学》)(2)曲词:押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用韵较密。对仗,常用对句,不计平仄,形式多样。曲文中多衬字。

5、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其中又有散白和韵白之分,前者用当时的口语,后者用诗词或顺口溜的韵文。宾白既可以穿插在各支曲子之间,也可以插在一支曲子之中(称为“带白”)。它不仅用于叙事,还可用于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晓畅也。”“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徐渭《南词叙录》、单宇《菊坡丛话》)

6、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科介:“相见、作揖、进拜、舞蹈、坐跪之类,皆谓之科”,“以科字作介宇,非科介有异也”。

(徐谓《南词叙录》)

7、角色:元杂剧的角色,可分为旦、末、净、外、杂五大类,每大类下又分基若干小类,以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上阕):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在文中有何作用?

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采用了排比手法。用了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二、阅读文章第二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李清照的哪一诗句表情达意的手法相同?

采用了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手法相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运用了两个典故。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下阕):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

三、阅读文章第三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阅读文章第四部分,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课后巩固案

1、下列四项均有错别字,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A、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婧疏林桂住斜辉。

B、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需寄,你确休“金榜无名誓不归”。C、到京师服水土,乘程涂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D、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义,怜取眼前人。

2、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组是(C)A、忳忳(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开始,起头)

弃掷(遗弃)

靥儿(笑脸)B、揾做(用手指按)

煞强如(远胜过)

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口占一绝(即兴作诗)C、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赓续(继续)

玉醅(美酒)

泠泠(清淡)D、栖迟(留恋)

只索(只好)

余荫(多余的荫凉)

推壶(假装整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B)

A、同样辛辛苦苦努力一年,有些同学在期末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兴高采烈;而有些同学却并不满意,黯然销魂。

B、春节前夕,亲人和朋友从远方赶来与我们相会,那相会的月台上,有深深的期盼和破镜重圆的惊喜。

C、保定新区80岁的刘世昌王秀情老夫妇结婚六十一年来,举案齐眉,互相敬重、扶持,从未红过脸、闹过别扭。

D、春节期间,在外务工的男人回了家,与妻子团聚,可春节过后,又要外出打工了,又要劳燕分飞,一别又是一年。

4、对《长亭送别》中《端正好》一段戏文,分析不当的是(B)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A、前四句,写秋天、秋地、秋风、秋雁,天碧、地黄,风紧、雁飞,有声有色,动静相间;既是写秋天的实景,又暗含着离人的伤感。

B、这首曲词的前四句,由范仲淹《苏幕遮》一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四句演化而来,同为离别渲染气氛。

C、最后是个设问句,先暗中点明离别的具体时间“晓”,然后借景抒情,一问一答,是离人的泪染红了遍野的霜林,读来催人泪下。

D、整首曲词,借对秋景的描写,构成萧瑟凄凉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相融合,景语境语不可复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5、[滚绣球]一曲中有“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其为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个是错误的(B)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的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6、《长亭送别》这折戏的矛盾焦点是(D)

三校区58级语文组备课材料

编制: 李晓刚 韩玉香 张金鸾 董亮亮 刘廷芳

福和个性解放所作的斗争,并且以乐观主义的精神写出了青年反封建的胜利。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塑造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离经叛道的觉醒青年的时候,就曾经以爱读《西厢记》作为体现他们思想默契的凭证。由此可见,《西厢记》是封建社会中鼓舞青年反抗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其次《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也是异常突出的。过去国外流行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不注重人物心理的刻划,缺乏深刻的感染力量。《西厢记》的成就,却是对这类论调的有力驳斥。在这部杂剧中,作者对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制度的批判,主要通过崔莺莺的矛盾与觉醒的过程体现出来。剧中主人公的性格,既鲜明,也揭示了时代与环境的制约。作品正是透过人物复杂细致的心理活动的刻划,说明社会的黑暗与贵族小姐为摆脱封建桎梏的痛苦而真实的过程。《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四本的第三折,也是历来为人们啧啧称道的,精采的一折。无论从表现主题或者从矛盾冲突来看,《长亭送别》都占有极重要的位臵。它紧扣着对门第婚姻的批判,是封建势力与追求个性解放、坚持自由结合的青年交战的第二个回合。《长亭送别》所叙写的,就是张生被迫与莺莺分离、上京取应时的场景。这一折,使全剧从欢乐的气氛再次走向低沉,但也为全剧增添了曲折,反过来又有力地烘托了结尾团圆的喜剧效果。从这折戏中不难看到,双方在伪装的礼节背后隐伏着激烈的对立情绪,老夫人在饯行席上虚应故事的安排与对张生的冷漠,恰与莺莺为张生被迫长期分别而产生的痛苦和关切形成鲜明对照,封建势力的残酷与罪恶,也从此获得了再次的暴露。《长亭送别》正是以其对主题与矛盾冲突的成功体现与人物心理的细致刻划,以其语言的华美精丽而成为《西厢记》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且有相对独立的完整性的。3.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二、元曲大家代表作及故事梗概

1、关汉卿《窦娥冤》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篇5

(2018.3)(教师版)主备教师:习志国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学习重点】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川)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衮川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自主学习】

1、《世说新语》是古代的一部

集,主要记述了

。是

(年代)宋文学家

答案:志人小说 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 南朝宋 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2、《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少年儿童聪敏机智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答案:谢道韫 陈元方

3、“

”“

”,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答案: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陈太丘与友期行

.(5)去后乃至

.(7)相委而去

(4)太丘舍去

(6)君与家君期日中

..(8)元方入门不顾

.(9)未若柳絮因风起(10)俄而雪骤 ....(11)下车引之(12)公欣然曰 ...答案:(1)家庭聚会(2)大致、差不多(3)约定(4)离开(5)才(6)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丢下、舍弃(8)回头看(9)不如,比不上(10)不久,一会儿(11)拉(12)高兴的样子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女孩儿)B.尊君在不(通“否”)...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答案:选A。儿女: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6、翻译下列句子。(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4)友人惭,下车引之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答案:(1)不一会儿,雪突然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2)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啊。(3)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起走,约定在中午。(4)有人很惭愧,下车来拉元方。

(5)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7、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答案:选C。正确的停顿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合作探究】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案:融洽、欢乐、轻松

2、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案:古指家中的年青一代,今指子女

3、《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答案: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5、元方指出了父亲友人的哪两个错误?

答案:“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聪明、勇敢、明理

7、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客人既已认错,就应原谅他,而元方“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很尴尬。

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2)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知识迁移】 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管子·小问篇》)注释:①厩:马房。②夷吾:管仲的表字。③圉人:养马的人。(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木又求曲木()(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从某一角度,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答案:(1)①察看。②编排。③要求。(2)直木都编上了,弯曲的木材便用不上了。(3)①择人必须慎重。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陈情表》导学案教师版 篇6

知识与能力:1、熟读全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串译文段(4),翻译文句,理解文段内容。

3、积累文言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句式;

4、背诵第四段

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鼓励拓展、教学相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

一、课前测评:(由小组自主完成)

二、情境导入:(略)

三、师生研读第四段

(一)小组研讨,学生串译文段,找出文段中重点的文言知识。

1、重点词语解释:

非独( 只有)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庶(或许可能)刘侥幸

2、知识延伸:

(1)独:

相如虽驽钝,独畏廉将军乎?(难道)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残暴无道)

(2)表示难道的词:独、顾、岂、庸、其

(3)有关成语: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二)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练习背诵

四、巩固测试:

(一)一词多义

1、见

(1)慈父见背(代指自己)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代指自己)

(3)见欺于王 (表被动 )

(4)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看见 )

2、终

(1)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使用,相当于“就” )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 )

3、区区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之情 )

(2)感君区区怀(诚挚的)

(3)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小)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在外没有任何近亲,在家里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单的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2、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这样看来,我尽忠于陛下的日子远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却不多了。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生下来还是婴儿的时候,慈父就背弃了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舅逼母亲改嫁。

七、学生整理导学案,质疑反馈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整理文言知识

如何设计英语活动单导学案 篇7

1. 活动单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1.1自主性原则

活动单导学案确定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其自觉参与课堂。自主性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要求, 有利于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

1.2导学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具有指导意义,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生共同参与。在课题的引出、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课堂的检测反馈等环节上教师都要能给予学生提示或指导, 层层逼近, 步步达标, 使学生一点一点地完成学案, 达到掌握知识, 提升能力的目的。

1.3合作性原则

小学生的身心特征告诉我们:要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合作的形式要多样化, 可以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组间合作等等。

2. 活动单导学案的设计

“活动单导学案”的教学精髓在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 其中要突出学生的“活动”和教师的“导学”。一张导学案为16K正反纸张, 是整个备课组智慧的结晶, 一张活动单导学案一般是主备人根据教材、个人的想法, 拿出初稿, 由全组教师共同讨论对其修改, 做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母都是必不可少的。学案的抬头为:“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英语导学案 () ——课题”;下方为:“主备人”、“审核人”“时间”;再下一行为:“班级”、“学号”、“姓名”。我们的设计要素为“目标展示”、“重难点解读”、“探究交流”、“达标反馈”、“作业布置”。

2.1研究学生让学案教学更贴近学生

所谓“导学案”是以学案为载体,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其教学重心在指导学生“如何学”上。所以, 在设计活动单导学案之前, 教师就要了解学生, 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技能、兴趣、习惯、思想状况等。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 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有预见, 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能有所体现。比如在设计人教版小学三年级Unit 2 My Family一课时, 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展示自己家人的特点, 设计课前预习作业:请和家人共同完成一次自我介绍。这样, 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去接近和询问家人的一些情况, 并做好在课堂上表现的准备。

2.2目标引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要合理地设立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起到指向作用、激励作用, 能够引导整个教学向着积极方向运行, 不合理的教学目标会让教学活动遭受挫折。

在活动单导学案中, 把强调教师“教”的教学目标变为强调学生“学”的目标, 更注重其导向性和激励性, 通过学习目标的设定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告知其应该学到什么样的程度, 以及要让学生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 最后能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即在学习目标中要让学生知道知识点、认知水平、达标方式和预期达标程度。比如在My Family一课中, “学习目标”为:一、听懂、会说询问别人的语句;二、掌握he和she的用法。这就告知学生学习内容为“询问语句:“Where are you from? /Do you know who she is?”和“he和she的用法”;其认知水平要求达到“听懂”、“会说”、“掌握”的要求;达标的方式为“说”、“听”、“用”;预期达标程度为“能听懂简单的对话, 并分辨he和she”。这样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即可自主完成简单的学习, 做到心中有数, 使自己在课堂上更有活力。

2.3重难点分明让师生共同受益

一张16K的导学案应该是教师集体备课的精品之作, 可以指导学生有效地学, 同时也可指导教师有效地授课。在导学案中设计“重难点解读”环节, 确保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一定学会;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即讲重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 学生会了的不讲, 自己能会的不讲, 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在My Family一课中, 重难点为“听懂会说一些交际用语”。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让小学生能够在一节课中听清弄懂日常的交际用语是有一定难度的, 需要教师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而“he和she的用法”, 只要学生能够分辨男女即可掌握。这样, 学生能会的教师可以略讲, 学生难懂的要给予时间, 设计活动, 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2.4互动交流让课堂充满活力与激情

活动单导学案的精彩之处在于能够有效促进互动交流, 以导学案为载体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高潮。在My Family一课中, 我们设计角色扮演对话活动, 把日常的交际用语用不同的身份进行对话练习;同时, 出示同学的全家福照片, 让其小组合作, 用“Who’s that man?”、“Who’s that woman?”等句型进行问答, 以此来练习he和she的用法;这样, 通过组内互动, 生生互动, 课堂一直处于快乐活动中, 学生在笑声中掌握知识, 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浅议如何阅读“学案导学” 篇8

一、如何阅读“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编写的,主要体现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常采用“了解”、“认识”、“理解”、“通过探究”、“会操作”、等词语来表述。如《电与热》一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是①了解电流的热效应。②通过探究,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通电时间的关系。③理解焦耳定律,会用焦耳定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一看就知道本节知识的目标、内容以及大致需要掌握的程度。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目标”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达到“粗读”即可。

二、如何阅读“学案”上的“预习导学”

“预习导学”其实就是对本节内容知识点的细化分解。例如《电功率》一节,“预习导学”①电功率是描述_________快慢的物理量,用符号_________表示,公式是_________,国际单位_________。常用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1W= kW= MW②什么是额定功率?什么是实际功率?③灯泡标有“220-25”字样,其中“220”表示什么?“25”表示什么?等问题。学生必须认真细致的阅读“预習导学”,才能够清楚本节内容有几个知识点,哪些知识点自己已经掌握,哪些知识点自己还不清楚必须通过看书来了解掌握,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学生看书做好准备。所以学生必须仔细阅读,达到“细读”即可。

三、如何阅读课本

阅读课本,这是一个关键环节,前两个环节都是为本环节服务的,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此环节。如果学生会阅读课本,所有知识很快就会掌握,做到事半功倍。其实学生在阅读课本时,不是无目的通读,而是带着“预习导学”中的问题和思考题去读的,我认为必须做到“精读”,因为教材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许多杰出物理学家的心血。只有学生在阅读时,要逐字逐句的读,认真考虑,小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微之处。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在阅读时要做好记号、划重点、提问题、写好批,养成读书时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做到融会贯通。

物理教材中的文字语言,描述的是物理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养成推敲文字的习惯,可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关键词。例如,“不高于36V的电压才是安全电压”中的“不高于”的含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中的“运动状态”的含义;牛顿第一定律中“或”字的含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中的“物质”与“物体”的含义;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符号语言,是用符号、数值、数学式的推演来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尝试着把符号语言“翻译”成文字语言,从而加深对符号语言的认识。例如:把“ɡ=9.8N/㎏”译成“质量为1㎏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把“ρ铝<ρ铁<ρ铅”译成“铁的密度比铝大,比铅小”;把“F浮=F排”译成“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等等。

物理教材中的图象图表语言,是形象直观、简单明了地表达物理概念,反映物理规律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观察图片所反映的物理事实,图表所反映出的规律。比如:从热学中的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变化曲线图,让学生掌握如何从坐标系中找规律,近而掌握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在坐标系中比较第三物理量;从“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里,让学生寻找声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规律,近而掌握“密度表”、“晶体的熔点表”等。

四、如何阅读“巩固练习”

学生在通过看书,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下,本节知识点已经全部掌握,接下来完成“巩固练习”题。培养学生在阅读练习题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做到“细读”。往往有些学生做错题,不是不会,而是因为看错了题。特别是填空题,让学生全部读完后再填,根据整题意思来完成,千万不可断章取义。 在“细读”的同时,培养学生应抓住两个重点:①抓关键点,训练学生能迅速从题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已知什么?求什么?并且从关键字、词、句中能够挖掘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升高到”、“匀速直线运动”、“漂浮”、“浸没”、“串联”等。②抓联系点,情景陌生不代表里面的知识点陌生,训练学生将已学的知识与该情景中的知识相迁移。

13《打电话》导学案 教师用 篇9

学习目标:

1、听相声,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说话简明扼要、表达清楚的重要性。

2、了解相声语言精妙、幽默,对相声感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2、了解相声语言表达特点。导入:

白板出示课题:《打电话》。(上课之前,我们先要明确学习目标,30秒默读学习目标,记清楚它。)师举打电话例子:(电话人人都会打,打电话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前两天老师就接到一个学生的电话,是这样的:“喂,老师,我请一天假。”我还没来得及问他是谁,电话就挂了,害我猜了半宿也没猜出他是谁来。)

现场模拟打电话:(他这样打电话合适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打这个电话?我们现场模拟一下。谁来?……这个电话不到半分钟就打完了,可是下面这位,因为一件小事,电话居然打了两个多小时。请欣赏相声《打电话》。)

自主学习:

听相声《打电话》回答问题。(师:相声很好听,关于相声你了解哪些?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刚才的相声,完成下面的填空。)

关于相声你了解哪些?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刚才的相声,完成下面的填空。

1、一个人说的叫()两个人说的叫()三个或三个人以上说的叫()

2、相声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师:看来同学们课前准备做得很充分,咱们回到相声《打电话》,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练习。)

1、听完相声你有什么感受?

2、我们在生活中打电话应该注意些什么?

3、重要的常用电话号码你知道多少? 报警报案电话要打()交通事故要打()病人急救要打()发生火灾要打()

不知道号码要打()向电话局查询

课堂练习:

(师过渡:同学们的生活常识很扎实,下面咱们实践实践,看谁能把话说得既简明扼要,又清清楚楚。)

1.小华星期天去外婆家,路上遇到有两个年轻人正在向一个学生模样的人要钱,刚好不远处有一个电话亭,小华该怎样打电话报警呢?

2.你本来约好同学星期六去书店,可是周六的早上妈妈突然病了,你要陪妈妈去医院,你该如何打电话向同学说明原因呢?

3、放学回家时,在楼下看到一位老人晕倒在地,周围也没有其他大人,你该怎样打电话求救呢?

(点评重点:说话是否简明扼要、表达清楚)拓展延伸:

(师过渡:同学们电话打得都不错,只要说话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就不会误事。那么只有打电话才需要简明扼要、表达清楚吗?联系我们的写作,写作也要像打电话一样,简明扼要、表达清楚。这里有一个作文片段,按照说话简明扼要、表达清楚的要求,该如何修改呢?)

按照说话简明扼要、表达清楚的要求修改下面这段话:

天一亮,我妈妈就把我们叫起来,让我们穿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戴上新帽子,妈妈打算带着我和妹妹去姥姥家,也就是我的妈妈的妈妈家。我们到了十字路口,等了半天,公交车才来。我们上了公交车,车上有许多人,他们都坐着,没有座了,我们只好站着。

教师如何写导学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情感基调,通过朗读体会作品豪迈奔放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3、激发学生学习李白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中诗人情感并把握其变化;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诗中作者激愤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

教学设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探究谈论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故事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因“愁”而喝,怀才不遇,喝!功业未成,喝!离愁别绪,也喝!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喝酒!唐代天才诗人李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李白好饮也善饮,有杜甫的诗为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李白嗜酒如命,狂放不羁,他不仅能饮酒,而且也善劝酒。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的一首劝酒歌--《将进酒》,感受他与酒的不解之缘。

一、解题:将:读音:“qiāng”。为“请、愿”的意思,《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

“将进酒”意为劝酒歌。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二、背景:

作者跟谁喝酒呢?

注意课本注释,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将进酒》这首诗则是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曾多次应邀到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三、整体感知

1、下面,先请一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朗读一遍李白的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他朗读时的字音和节奏。

讨论朗读中的问题,达到所有学生都能读准字音,读准诗句节奏,理解诗句的基本含义。

字音:朝(zhāo)樽(zūn)还(huán)岑(cén)烹(pēng)

馔(zhuàn)恣欢谑(zì)(xuè)径(jìng)裘(qiú)

情感: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须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揣摩:宴饮后的李白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并说出你的依据是什么?

形象:大醉如泥,酣卧不起。

理由:他喝酒喝的太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3、那么,老师又产生疑惑了:李白为什么要这么狂喝痛饮啊?从诗歌的内容里,你能找出原因吗?(诗歌中的哪一句话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这一原因?)

①可能是朋友聚会--“酒逢知己千杯少”。

②“与尔同销万古愁”--也就是借酒消愁。

4、好友相聚,本来是人生快事;宴逢知己,更应该把酒言欢。李白却为何有违常情,不喜反愁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一起把全诗朗读一遍,也许能拨云见日。

四、诗意解析

【引言】我们知道,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心中难免郁闷。又根据课下注释:诗人此时已是年过50的老人。韶华已逝,怎不叫人感而生愁?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不平之气。本诗抓住一个“愁”字,由“愁”生饮,由“愁”引发感慨,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是如何围绕着“愁”转变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诗歌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怀的。

齐读诗歌第一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会须一饮三百杯。”

1、【提问】“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描绘这样一幅景象要表达怎样的感慨?

【解析】我们中国人只要看到流水一去不复返,很自然就会想到时光的流逝,诗人借“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发“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先言他物,而引出所咏之物”的手法在诗歌中叫“比兴”。

2、我们都知道黄河是发源于高山之中,那也就是“黄河之水山上来”了,作者却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是毫无道理吗?

作者这里是使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像这样的夸张手法,本诗中还有多处,如“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斗酒十千”“五花马,千金裘”“万古愁”。比兴和夸张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重要体现。

3、【提问】“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诗人为何而悲?

【解析】看似作者借此“悲”头发白了,青春不再,其实,作者是由“青春易逝,人生短暂”引发“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的感慨。

【小结】诗的开头运用比兴、夸张的手法,引发作者“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作者因“愁”而“悲”,感人肺腑。

“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4、【提问】这几句中,哪两个字明确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解析】“欢”“乐”

5、【提问】作者真的既“欢”且“乐”吗?这不是与“愁”不符吗?

【解析】作者这种“欢”与“乐”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正如李白说的“人生得意须尽欢”一样,李白却并不“得意”,可见这种“欢”并不发自内心,而是对心中“愁”的发泄而已,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6、【提问】“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体现了李白怎样的心态?

【解析】这两句话自古以来成为历史上不得志之人的自我安慰的妙偶佳句,它给人以自信的力量,展现了李白自信乐观、豁达积极的`一面。

【小结】:人生是短暂的,何不趁此时光及时行乐,开怀畅饮,李白于此要展现其豪迈、洒脱的一面,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但却在“乐”的言辞中贯穿这“愁”情,渴望受重用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课时

齐读诗歌第二节:“岑夫子……与尔同销万古愁”(既然是把酒行乐,就不免举杯相劝。诗人呼告朋友,“将进酒,杯莫停”。而且长歌一曲,以抒心志。但诗人的心情好像并不痛快。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劝酒词。)

7、【提问】“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诗人的真心话吗?体现了李白怎样的性格?(知识迁移:《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不是。“钟鼓馔玉”采用借代手法,代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一个“不足贵”将李白对权贵蔑视之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钟鼓”二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也是作者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慨之词。

8、“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真的在羡慕饮者还是另有所指?

另有所指。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9、【提问】“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作者为何列举曹植呢?(知识迁移:曹植和他的《七步诗》)

【解析】作者用典列举曹植,是基于两者的共同点而来的:一样的才思敏捷,一样的遭人妒忌排挤。诗人此例是借曹植自比,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慨。

【小结】作者由悲转乐,但仍然掩盖不了内心之“愁”,无论怎么安慰自己也是无济于事,于是,随着酒的量饮,借着酒劲,李白爆发了,将自己对社会,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宣泄出来。

10、【提问】“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几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解析】本来,李白是客人,但这后几句中,他喧宾夺主,看不出他客人的身份,甚至喝到最后,他无所顾及,竟然要求主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把李白狂放不羁的性格展现出来。

【小结】面对着古来圣贤皆寂寞的现实,诗人内心有太多的不满和不平。诗人的愤懑,加上酒劲的作用,最终走向狂放,这正是李白豪迈的一面,李白越狂放,心中的“愁”越是让人感受深刻,那种“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之味更浓!

五、课堂总结

1、【写作技巧】:夸张、比兴、想象、用典等。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真是--“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示】聆听朗读录音,让我们对这首诗的诵读更好的把握,同时,更进一步增强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以及他的其他饮酒诗确实能让我们产生的审美感受,但李白的狂歌痛饮毕竟还是一种消极行为。杜甫在结识他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曾赠诗给他,写道:“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但与酒结缘是要以付出生命的健康为代价的。所以,对于李白,我们要“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可不要贪杯呦!当我们面对挫折坎坷时,除了积极应对外,我们更应学些李白的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乐观,唯有此,我们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将进酒》同步练习

一、为下列粗体词语注音。

将进酒( ) 莫使金樽空对月( )

烹羊宰牛且为乐( ) 岑夫子( )

钟鼓馔玉不足贵( ) 斗酒十千恣欢谑( )

呼儿将出换美酒( ) 千斤散尽还复来( )

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粗体词语。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 )

②会须一饮三百杯( )

③钟鼓馔玉不足贵( )

④斗酒十千恣欢谑( )

⑤径须沽取对君酌( )

⑥与尔同销万古愁( )

⑦但愿长醉不复醒( )

⑧主人何为言少钱( )

三、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D.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四、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人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B.“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人生说得更短暂。

C.“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表现了作者消极的思想: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因为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耗入海,一去不复返,因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

D.“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肯定自我价值的宣言,流露出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五、对全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将进酒》是一首劝酒歌,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也鹅了施展抱负的愿望。“钟鼓撰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两句,是诗的主旨,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B.全篇诗情忽张忽翕,大起大落,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奔放跌宕。

C.诗中起兴夸张的手法运用颇具特色。如诗篇开头的两组夸张的长句,就有抓风海雨而来之势,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十千”、“千金裘”、“万古愁”表现了豪迈诗情,略给人空浮之感。

D.诗句以七言为主,间以三、五、十言“破”之,长短不一,参差错综,使锌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六、起兴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是本诗颇具特色之处,请各举一例予以解说。

答:①起兴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夸张手法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10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七、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与君歌一曲歌,唱歌

C.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八、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①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A.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B.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像青丝一般黑,傍晚已成了雪白。

C.可叹那明镜里父母的头发已经变白,早晨还是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成了白雪。

D.可悲的是从高大厅堂的明镜里看到自己的头发已变白,早晨还像一根根的青丝,傍晚已变成了白雪。

②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九、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将,qiān溃婚祝zūn;烹,pēn溃横,cén;馔,zhuàn;谑,xuè;将,jiān溃簧,sǎn。

二、高堂:高大的厅堂;会须:应当;足:值得;恣:放纵;径:即、就;尔:代词“尔”;但:只;何为:为什么。

三、A四、C五、C

六、①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特色:开篇用长句起兴,借天上而来不再复回的黄河之水、明镜中转眼雪白的头发,来感慨人生之短暂,尽吐心中这郁闷,引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

②诗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特色: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浪漫、狂放的气质和性格,同时很好地照应了下文“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的主旨,也为文末“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开阔而旷达的胸襟作了很好的铺垫。

七、C(语助词)

八、①A(注意“高堂”的准确翻译,后一句中比喻句的体现。)②C(注意“平乐”“斗酒十千”的翻译。)

九、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上一篇:水利专业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区房屋出租合同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