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推荐9篇)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1

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还是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或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提问都会经常用到。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研究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我们还认为,课堂上教师如何提问,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研究课堂提问行为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观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存在着提问面不广,提问形式不合理,提问数量不当,提问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功能单一等现象。研究提问,改进提问,是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需要。

鉴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提出了该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概念的理解专家众说纷纭:

1夏秀容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2匡锦认为: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3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或学生以口头语言向提问对象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观察和反思主要指课题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课题提问行为的观察和反思来分析提问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问行为。

三、研究目标

1、认识提问的重要意义,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实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建构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康的独立人格,焕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4、加强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会使教学有声有色。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提问设计的研究

主要研究问题设计的思维水平、问题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提问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发挥课堂提问功能的情况。我们认为提问功能主要有管理课堂(主要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揭示教学任务、诊断和检查、回忆具体知识和信息、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表露情感等等。

3.提问范围和频率的研究。主要关注提问的公平性、提问数量的合理性。4.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主要从创设提问情境、提问方式、提问模式等方面去研究。

5.教师“理答”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何回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握了课堂提问的特点,在遇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而采用简单实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难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五、研究步骤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酝酿准备阶段(2004年2月—2004年5月)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教师动员,聘请专家作反思性教学专题报告;文献查阅,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认真做好课题申请工作;组织对学校课堂教学情况调查。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4年6月—2007年2月)

对学校课堂教学调查做具体分析,对调查结果作深入思考;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初步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及时作好课题总结、调整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建立子课题组,使实验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的研讨活动(包括上课、评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并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加强开展中间的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是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研讨会,举行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反思来了解教师提问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完善改进和完善提问行为。本课题实施以来共观察80多节课。此外还采用文献法(检索文献30多篇)、问卷法(发放问卷200多份)、案例研究法等方法。

六、研究过程

新课程正成为学校的新坐标,深刻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改革。小小课堂凝聚着太多的智慧,每一个教学行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其中蕴涵的问题常令我们一线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本课题研究旨在围绕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扩展和提示教师自身认识的同时,能够贡献出蕴涵着鲜明的实践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能够扩展和提升我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视野和解释能力,能够为理论概括和理论总结提供丰富而鲜活的经验素材,提高校本科研的品味和价值。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从提问出发,转变教师行为,真正改变课堂面貌,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观察:在调查中发现

1、深入课堂,进行调查 为了进行课堂观察,我们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应——教师理答”的提问线路编制研究类目表。教师提问包括:提问的频率、提问目的指向、提问思维水平;学生回应包括:回答方式、不回答和不提问情况;教师理答包括:理答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课堂提问的现状:(1)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每节课教师最少提21次问,最多提91次问,平均每节课提问次数多达30余次,所提问题的“小”、“细”、“碎”、“浅”。其实,问答式教学并非启发式教学。如此高的提问频率、程式化的提问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老师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不愿或无须开动脑筋,这将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师生缺乏平等的对话情境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建构一个平等的对话情境。而实际上课堂上总是老师占据着提问的主导权,提问的目的大都用于获得结论、课堂管理、调节教学,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占问题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求学生的答案与老师预设,对学生的错误答案的奚落,教师的否定评价会使学生多了一份失败的体验,多了一份挫折感。教师只有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在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大胆质疑或回答,中肯、正确评价学生,才能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3)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校教师的课堂提问中,62.0%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知识(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的提问总共只有31.1%,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仅占7.0%。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很难想更深更高处拓展。作为教师要思考自己的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实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4)学生害怕回答提问

学生的回答方式中,齐答的数量占回答总数的的一半以上。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后汇报的方式非常少。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调查发现课堂上学生不向教师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三:1)没有提问意识;2)缺乏心理安全感;3)缺乏提问方法。在低年级,教师的提问语言影响力最大,这反映出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与教师提问语言儿童化之间的不一致。而中高年级则把心理安全放在首位。(5)教师不重视提问后的理答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理答偏重与诊断,而对答案的诱导与发展尚不能很好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么以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答案求全责备,给学生心理造成压抑,简单的肯定否定就是这样造成的,要么动不动就是“你真棒”,在低年级较为明显。这样枯燥、不真切的评语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效果并不佳。因为学生答得幼稚而不予理睬,因为答案没有预期的标准答案精彩而嘲讽打击,因为学生答得出奇而随意敷衍,老师这样的理答态度无疑遏制了一颗蓬勃生长的探索童心,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2、对比课堂,学习提问

在观察校内课堂的同时,我们也利用外出听课、课题协进组活动、特级教师公开课观摩、课堂教学竞赛以及有关的优秀教学录像等深入观察课堂提问的特点,不断学习提问的方法与技巧:(1)适当延长提问候答时间

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清楚了解学生认知”已知区”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信心.”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往往是那些程序性问题(如何做)、开放性问题(解答方法或结果不唯一)和价值性问题(主观性、价值判断)。(2)利用提问的回答引导提问

提问的智慧不仅在于提问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提问能否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以问引问,首先得考虑问题的特性。1)所提问题内容须具有吸引力,那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问题可引发各人不同的体验和观点;2)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思考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3)问题结论具有可争辩性,只有在讨论、辩论、争论乃至激烈的论战中才能碰撞出问题的火花。

(3)重视理答的技巧。

教师的理大答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理答的功能,正确处理自己理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首先,老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百倍,发挥良好;其次,教师要尽量理解学生的意图、观点、回答问题的情绪,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评价合理,重视学生;最后,注意鼓励和赏识学生。学生答问积极性、质量与老师的肯定、赞美成正比。对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可讽刺挖苦,应实事求是,指明方向。随意也好,精心也罢,正是小处见理念,细微处见真情,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提倡问题开放性解答

记得洛利斯·马拉多齐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及语言方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教师有什么理由总是要求学生答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呢?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解决方法,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才能真正让提问起到实在的效果,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学生的课堂!我们深信“一花独放不是春,紫千红春满园”!

(二)课堂实践:在探索中前进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认知、体验、感悟、审美鉴赏过程,提问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教与学的一种双边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浓郁,学得有效呢?那就只有不断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1、聚焦提问,扎实研究

(1)紧扣一个“细”字,抓小组课堂研讨

所谓“小组课堂研讨”,即备课组成员围绕同一内容相互借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所谓相互,就是一位教师执教后,同组成员一起从课堂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他找出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并分析其原因。然后,由同教研组的另一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执教这节课,以此类推。所以,每次执教教师的得失也将是小组成员共同的经验教训。“小组课堂研讨”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深层的理解与把握,还由于借班上课,从中培养了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也能较真实地暴露出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形成组内教师间的教学优势互补,有利于骨干教师作用的发挥与新教师的培养。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讨论、执教、再研讨后形成的一堂课《最后的麦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老师们带着课题的思想和理念,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提问经过反复推敲,合理设置对每一个提问的意图、语气问法、提问时机、候答时间都作反复研究,然后通过试练,作为语文协进组活动的这堂课由贡教导公开执教终于达到了几乎完美的效果。由张锡伟老师执教的《快手刘》也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成功的,在课题协进组活动及区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一致肯定。(2)紧扣一个“实”字,关注备课的提问预设

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自上学期开始,我们对学校的备课形式做了重要改变,目的旨在把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校本科研的实际意义。我们在备课中专门开辟一栏“对课堂提问的反思”,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问题的设计要把内容和学生两者有机结合,要考虑每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提,问题之间如何逐步向深层发展,哪些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又提出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回答错误该如何指导,学生可能提些什么问题等等。备课组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研究,然后结合新课程理念对主要问题作设计意图的说明。在课堂上要求老师把握提问时机,每一个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思维,教师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3)紧扣一个“悟”字,撰写课堂提问的反思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2

一、对课堂提问的观察、经历与反思

我曾经听这样一节展示课,在课前介绍时,班主任老师就自豪地说:“这个班学生英语非常棒,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可以用英语流畅地与人交流。”一节课下来,我们也的确感叹这些学生的功底深厚。当时的教学内容是:模块二Unit1Reading“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在导入新课时,老师一共问了五个问题,当第一个问题出现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老师点了第二排的女生,这位学生回答得很棒,老师又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她同样完美地回答了出来。在座的师生都对这个女生的表现叹为观止。接着老师又问剩下三个问题,他点的是第三排女生,她回答仍然很好。接着老师又展示了一些关于UFO的照片,又提了十几个问题,坐在我旁边的一位男生手举得很高就想回答,可是没有被叫到。老师提问的基本上都是前三排的学生,第一次回答的那位女生已经站起了四次,他们的回答根本就不需要老师纠正,连语法错误我都没听到。在讲解课文时,老师又提出了几个判断正误的问题。问题很简单,几乎所有学生都举手了,坐在我旁边的两名学生更是胸有成竹,但是老师仍然点了前排学生,而且那位学生站起来就把几个题目都答完了,不愧是优等生。这节课基本上所有的问题都被前排的学生回答了,我旁边的几位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我还听见一名男生很不屑地用鼻子哼了一下。在评课时,很多老师都说这节课怎么怎么好,但是我的脑海里还想着那几个后排的学生,这些学生每次都和前排学生一起举手,但是整节课都没有被叫到,我感觉到了他们的无奈。我猜想时间久了,后排的学生就不会再举手了,他们也不会再喜欢上英语课了。

二、对课堂提问的跟踪调查及分析与反思

我曾经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了观察,每位教师都听了三节课,并就提问分步、评价语言进行了调查统计。根据调查,教师在选择提问对象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为了使课堂气氛热烈,提问只是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为了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专门挑选后进生提问。这样的误区使得课堂提问无法突出重点或无法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进生得不到激励,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虽然在课堂上两位教师都采用一个接一个的回答形式,但是他们的提问对象是不均匀的。坐在前面四排的学生很容易被提问到,他们的回答次数达到总提问数的一半以上。这说明,教师还是偏爱某一些学生或者靠近自己的学生。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不平等,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关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时,也不能忽视没有举手的学生,这无疑给他们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相关内容,是衡量指导成功与否的标准。教师应该知道后进生学习落后的原因,是使他们总是受到冷落,没有被老师发现闪光点。因此,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对待他们,更不能置之不理。在课堂提问时,绝不能只问尖子生,而要兼顾到后进生,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三、课堂提问需要雪中送炭

1.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为年轻一代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是为年轻一代终身幸福服务的。而衡量教育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标志是看能否让学生在学校里得到长足的发展。衡量教师工作是否有成效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感到幸福、快乐。如果我们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那么,我们的工作和学生们学习都应该是最有价值的。然而,课堂提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说明我们的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学生成了老师展示自己的工具,哪一个能给自己的课堂添彩就问哪一个。这一点违背了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反思怎样去对待那些在课堂上被忽略的群体。我们要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去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得到长足的发展。

2. 问在最近发展区。

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设置学生最近发展区,只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又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点,促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思考、积极探索。

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一些不同难易度的问题。例如,可以把回忆、识别和理解层次的问题交给后进生;把应用和分析层次的问题交给中等生;把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交给尖子生。这样的提问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促进他们共同发展。

3. 相信学生,用心去对待他们。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用赞扬和欣赏的眼神去关注他们,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当他们对于教师的讲解有疑问时,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大胆质疑。课堂是成就学生梦想的地方。这些梦想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教师给予的关切,给予的表述机会、给予的赞美,都会成为学生心底的珍藏。在课堂上学生渴望与教师互动,也渴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对于他们而言,课堂上的发言就是难得的与教师交流的机会。

思考数学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3

关键词:互动教学 关注 优化 设计

一、課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问、交流、互动”已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流,但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实践中,互动内容的贫乏、形式的单薄严重影响了互动的质量,往往是只见 “提问”、不见“思维”;只见“交流”,不见“引领”;以致造成了只见“互动”却不见“数学”的尴尬局面。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很少关注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二、提问形式单一,多师生互动,少生生互动

师生间的互动应包括师生间的双向活动与生生间的双向互动,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途径。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现在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提问为中心,教师是课堂教学互动的启动者和主宰者,扮演着“法官”和“裁判员”的角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课堂教学主体在提问和互动形式上的单一性。生生间的互动的严重缺失使学生所具有的经验未能得到充分地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和互动?

1.开放式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互动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 和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思维范围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的 和比较,或分蛋糕的方法比较、甚至出现变同分母比较的方法。在这种开放式的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提问和互动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拓展课程资源,除了精心选择主体学习材料外,还要重视选择好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或辅助材料,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大的帮助。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它可留足学生学习的互动生成的空间。

3.设计选择性提问,张扬个性,扩大互动范围

富有挑战性的开放提问,学生容易引起互动,随着互动的展开,不断地推动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思维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学生在探索中思考、明理、发现、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互动生成。尽管学生的说理有不全面或有相似重复的地方,重要的是多给予表达与引导,那些奇思妙解就会盛开出美丽的创新之花。

三、设计多种互动形式,促进生生互动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 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生生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师生要角色互换,课堂上鼓励学生走向讲台,面向全体同学,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解题思路或不理解有疑惑的地方,改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的互动形式。把学生按不同算法分为两组,由甲方提出质疑,而乙方解释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利用线段图演示说明。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教师的角色完全由学生充当,“说”的学生必须要理清思路,反复思考,形成一个反思过程;“听”的学生想迫切了解别人的发言、观点与自己有何不同,有何长处,有何不足,必定会认真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使“听”、“说”双方共同提高。

课堂提问教学反思 篇4

第三,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预设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轨道上运行,老师亦步亦趋,毫无生发开来的胆量,如果学生冒然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生怕节外生枝,打乱自己的步骤,耽误了时间开明一点老师用“你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来夸奖一下,其实不作任何解释。有的老师却满心厌烦,说学生问题奇,与教学无关,并告之“以后不要再胡扯”,弄得学生胆战心惊,以后谁还敢再“胡扯”。

对导入新课中提问的反思 篇5

随着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倡导和发展,思想政治课在课堂教学中新的知识该如何引入,为此进行一些实实在在又力所能及的创新,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上下点功夫、有所创新,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提问,是引入新课的手段之一。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常规武器。用好它,能事半功倍,否则,就适得其反。

最近,在一次校级公开教学中,我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次公开教学,我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关于保险的相关知识。教学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当你自己遇到或知道在生活中所能发生的风险时,你将如何处理?”按我的设想学生可能讲出:××冰箱厂发生火灾,全厂职工自发捐款,恢复生产;邻居某人发生工伤事故,单位进行补助;工厂破产,工人失业,采取社会救济等等。然后由我根据其回答,指出这样处理的不妥之处,由此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参加保险。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今的学生对保险早已不陌生,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针对风险意外应该参加保险,还为此列举了大量的当今世界著名球星、影星事先买好保险的例子,完全打乱了我的授课计划。

这迫使我对导入新课中的提问产生了思考,看来在今天创新的信息社会,导入新课的提问再也不能想当然,把提问变成一种“程式”了,主要表现在:

第一、问得无技巧。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思维。而问的太难,学生则启而不发,依然无法激发学生思维。

第二、问得无新意。问题设计过于陈旧,忽略了当今学生的实际。学生缺乏兴趣,也不利于新知识的引入。

同时,这样的提问常此以往还会将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思维轻易地否定或抹杀。

那么,如何在导入新课中提问呢?

首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基本把握当前学生对要传授的新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再据此设计问题。

其次,提问注重广度和深度。一个以质取胜的问题肯定是不局限于教科书的。一个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倘若不加修饰,完全依赖教科书,直来直去,问题就显狭隘,淡而无味。如果能给问题“头上戴顶帽子,脚上穿双鞋子”,这问题就比较丰富,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如:在引入保险时,事先能收集一些当前各大保险公司的图标,让学生在辩识图标中引入保险知识,既提高提问的质量,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教学中这样的“帽子、鞋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国内外热门话题,学生家庭、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里有许多能作为拓展问题广度、增加问题趣味的素材,只要我们作个有心人,何愁无觅处。问题深浅要把握尺度,否则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求知欲。因此,适度才是最佳,即问题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既要创新,又要兼顾传统。思想政治课的新课导入也经常采用对某一相关知识的复习提问引出的。比如:这一课我就可以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的复习来引入对保险问题的探索。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引入了新课,可谓一举两得。当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设计问题尽可能不墨守陈规,而能不断推陈出新,从现代社会实际、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有机融合时事材料,设计出反映时代特征和政治课特色的问题,才是技高一筹。

最后、在导入新课的提问中变“师问生答”为“生问师答”。“师问生答”是思想政治课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习以为常。这种方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如果在新课前,让学生预先对新知识有所了解,做些准备,自己设计一些问题提出来,这种做法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一种多样花的思维,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6

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

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宇宙地镇中心完小 崔景瑜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又应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需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次提问都具有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规范、明了、具体,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都要让学生清楚问题提出的实质是什么,这点是课堂提问的表述所必需的。另外,提问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学生一经被提问,就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语速要适当,问题提出后要作适当的停顿,以供学生思考。若学生感到困难,应给予适当点拨提示。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紧张程度是不同的。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向活泼状况发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些回忆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时,可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如果答案不够全面、正确、深刻,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使其对问题达到较全面的理解,再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是指设置的.问题直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漫无边际地进行提问,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加大力气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另外,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过难过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老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对于主要教学内容中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和澄清。那种无准备的盲目的频频发问,脱离重点难点的无意义乱问,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注意。

教师应该深刻体会: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广泛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所以,课堂上的提问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这就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普遍性原则

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有较大的辐射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这也是既要照顾点也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做到这些,首先提问时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考虑这种答案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纠正,那么就要考虑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其次,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反思 篇7

一、数学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实际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过于频繁,问题缺乏质量。

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二)提问没有精心准备。

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提问只关注优等生。

一些教师上课时担心学习水平一般的学生答不出、答不准问题,影响教学进度,于是喜欢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甚至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科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最终导致其思维能力衰退。假若教师想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的话,就应该给他们每个人以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体验成功中热爱学习。

二、对课堂提问行为的反思

面对课堂教学中提问行为的种种不合理现象,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确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观念,以促进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提问”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教师引导、提问,学生心中存疑,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自然成了一种求知需求,使他们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特性”时,课间我把坐坏的方凳放到教室前面,学生很是纳闷。我上课后坐在这个凳子上,学生大声喊:“老师,凳子已经坏了,别把你摔着!”我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的关心,老师很感动,凳子腿爱变形,你看,也可以说什么图形爱变形?”一个男生站起来自信地说:“老师,是不是像你写的课题平行四边形呀?”“老师听到你的回答很满意,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老师坐的凳子具有不稳定性,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们对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提问”要关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他们控制问题的答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权威,这些做法实质上是“灌输式”教学方式的典型表现。这种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五一”长假就要到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交通、住宿、公园门票等价格的信息,提出问题:“你能制定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旅行计划吗?”学生经过小组讨论、认真研究、计算和分析,分别确定旅行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只是进行有关的计算,还要考虑经济条件、旅行的效果等多方面的因素。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

(三)“提问”要构建师生互动的交往过程。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这种师生观也跟着改变。新课程强调的是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习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交往意味着对话、参与、相互建构。在课堂提问中,有教师提问,有学生质疑,师生互问,共同研讨,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形成双向、多向的课堂提问交流模式,才会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互动中的提问既让学生主动学习,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提问”要具有逻辑性。

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要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这样设问: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这样的提问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在“敢于发问—学会思考—互助合作”的良性轨道上,创建平等和谐宽松的“对话场”,让课堂提问成为“学习共同体”对话的桥梁,让“质疑问难”成为课堂提问的精彩一环,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个教学艺术的过程,针对当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本文对课堂提问的方式、效率作了深刻的反思。

对课堂提问的反思 篇8

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问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设计不分层次,提问对象局限性

从调查情况来看,集体回答是大多数老师偏爱的方式,这样即节省时间,也可以保证教学顺利的进行,但是不利于考查个体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没有予以鼓励,而是一味采取点名的方式,但是提问对象也只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大脑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参与不到课堂中来。从提问中,没有看出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安排所问问题。而会出现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够,个别学生又对回答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情况,这样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效率。

(2)教师评价单一

教师普遍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使用的词语基本局限在“Good”、“Right”和“wonderful”上。很少有对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的表扬、称赞或者鼓励。学生因而没有回答正确后应有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反而因为答错问题受到教师的指责而懊恼,自尊心受到伤害。

(3)候答时间过短

尽管教师多数问题都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待答时则普遍偏短。普遍情况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且形成一个答案,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对较难的问题来说,这一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现象在赶进度的高年级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就会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就会害怕回答,不愿回答,拒绝思考,形成恶性循环。

2、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1)精心准备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首先,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随意提问,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备课时精心设计和准备好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提问的原因、期待的效果等,教师应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思想准备,即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做预测,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出现教师拼命地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预想的答案当中带的情况,没有认识到学生的有些答案也是可以接受或可行的。

(2)创设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回答

英语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集体回答问题不但教师不能准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乐学,乐于思考,积极回答:①教师要以友好、温柔,鼓励式地口吻提出问题。②提问时采用微笑,眼神接触等方式鼓励学生。③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不能回答问题,教师要欣然接受,而不是批评学生。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提供帮助。

(3)采用多种形式,巧妙进行反馈

对于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要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具体,要具体指出学生好在哪,哪里值得表扬。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成就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转问可以在两种情形下使用:第一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回答问题出现了困难,经鼓励或提示后依然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为了避免拖延时问造成课堂结构的松散和教学气氛的沉闷,教师可以转问。第二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给出了答案,但是教师还想知道其他学生的见解时,于是转问,这样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精心备课,备学生,控制好侯答时间

在课堂提问,所有的问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就算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以圆满回答问题。其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掌握候答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所提问题有个精心的准备,对于问题的类型、层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定大概的候答时间。难度高的,需要学生回忆、猜想、联系和组织语言等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另外,如果题目简单,候答时间就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再者,候答时间的长短还要依不同的提问对象而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反应速度、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学生需要不同长度的候答时间,教师要对教学对象的各方面差异十分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3、结语

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9

道观小学王建军

在语文课堂一线教书十载,其中历经韵语教材,人教版,鄂教版各种教材,各种实验改革历经下来,一堂课下来总有很多遗憾,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课堂,我们到底要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学生到底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教学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概括的语言,精辟的见解。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记得去年在教学二年级的徐悲鸿画马这一课时,在教学这一单元是我前后看了几遍教学单元教学要求,这一单元都是人物精神的学习审思良久在教学是仍感觉无处着手在上完第七课张衡后要教学的东西总没有得到贯彻。在上第八课时我从新设计课堂从文本出发紧紧抓住徐悲鸿画马是观察的细致以及以后的刻苦精神。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后反思这堂课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轻松,构建有效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

有效的课堂首先应是高效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节约学习时间,有效分配和利用课堂40分钟,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还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

不能到能的变化上。首先应该要课前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才能去感受文本。其次是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教学中我尝试用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并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有这样一些反思:

一、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

备课时,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备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明确了阅读教学应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去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在教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诗歌《湖》时,我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在备课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坚持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够学会什么,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学生,才能作到真正的倾听。我也悟出: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决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你会做什么时,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会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遇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这样做不好的,而是请别的同学去说,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用“一面„„一面„„”说说假日里,你在湖边还会做些什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湖的美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情”。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导入课题阶段,我将学生引入美丽的湖景中,课堂中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图、文、声融为一体。我紧接着缓缓道来这样一处风景: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树林,有这样一池圆圆的湖水,树绿油油的,水亮晶晶的,当微风吹过的时候,水波会轻轻地荡漾。这时,大自然中各种鸟叫声、虫鸣声,小动物的啼叫声悄悄响起。曼妙的话语,有趣的声音,顿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初读课文扫清生

字词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一边听一边想的方法听我配乐朗读,心灵去感受。和谐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学生带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着他们向这片湖走近。

上一篇:无损检测月工作总结下一篇:班主任考核方案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