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共8篇)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1

母亲说,女人最幸福的一生是人生层次不断上升的一生。那些我见过的活的最悲惨的女人是那些年轻的时候众人照顾捧在手心,没能嫁一个好丈夫,青春转眼逝去后,年龄往上,自己在最黄金的时候却没有努力。那以后的人生就将一路往下,失去了最大也是仅有的资本,却究其一生也无法再适应不在众人手心的境遇和人生。40多岁了,在菜市场卖菜,蓬松的头发和暗黄的皮肤,埋头于讨价还价,甚至都不曾注意到身边熟人路过。曾经青春美貌又怎么样?这种女人是我见过的活的最惨的一种女人。

二十岁出头的女生,无疑是最美好最美丽的年华。但这时候的女生大多对自己的人生毫不清晰。我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得到幸福。的确,最美丽的时候如果在恋爱中度过,每天安逸舒适,那将是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可是美好之后呢?

在你身边那个二十多岁一无所有,稚气未脱的男生。如果他选择了奋斗,那么假以时日,你们的眼界层次慢慢就分开了,当爱情的炙热褪去,他对能干成熟的女同事屡屡示好,你不要骂他没有良心。享受了你最美好的年华后却不给你幸福的以后,毕竟一生不是用道德谴责和良心来维系的。

如果他选择了和你一起玩乐,那人到中年,当你回首人生,与周围不同层次的人比较时,你是该后悔自己拖累了你的爱人,还是在听到莎士比亚“真正的爱情使人向上”时怀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疑你们之间的是不是真正的爱情?那么也请你不要在以后柴米油盐经济拮据的时候,指着丈夫的脑门大骂他无能。你知道,这样的现状你至少有一半的功劳。

女生,不论什么时候,都请有自己的目标和努力。

我看到过许多女生,恋爱之前都有着勃勃的目标和追求,言谈举止大方大气,各种能力不让须眉。恋爱后我却只看到一个男生背后亦步亦趋的小女生,三句话就是她男朋友,今后的整个人生都提前绕着他打转。也许你会说,女人应该示弱,太过强势,男生会敬而远之。我想反驳的是,示弱的前提是你本来强大,而不是在恋爱的温室中煮着青蛙一样的越来越依赖。你不是金丝笼里的小鸟,到要飞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不适应外面残酷的世界。而且,如果一个女生有目标有梦想就叫强势的话,那我想说,这样的男生太弱了,他要用女生的弱势来维系他虚弱的自尊心。

我从来都鄙视那些殉情的男人,在我也许偏激的观点里,男人是该干大事业的,而不是完全沉溺于儿女情长。殉情这种文艺的事,对一个女人负责了,对其余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不负责。傅雷在他的家书中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儿子说,不要因为女人或者是感情而舒缓了自己的事业心。这里面的男权思想我们暂且不论,他的说法也不无道理,君不见多少英雄难过美人关?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得力的女人。也许你不得力,但至少你不要成为他努力向上道路中的下拉阻力。你知道,地球引力这么大,拖个尾巴不容易。

况且,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个,而是你还要默默忍受男权社会的各种不合理到什么时候呢?

你为什么要奋斗?

我想问你,为什么男生在奋斗而你不是?

最悲哀的不是先贤向人类揭示真理而却被群氓误解,像苏格拉底和耶稣那样被他爱的大众杀死。而是无数女性曾经为了男女平等 的社会奔走呼号后,我们当代的更多女性想象和诉诸的理所当然的手段还是拼命减肥、整容、化妆、美白,然后嫁一个富二代坐在宝马里终成人生梦想。

你要知道富二代没那么多,你要知道摆个花瓶在家里也会看腻的,你要知道新的年轻美貌的女孩儿跟葱般一截一截的。

其实,这些终归到底还是取悦于男权的话语。

你为什么要奋斗,因为你从来都是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要因为现状不合理你就以为那是应然状态,不要因为自身的惰性和历史强大的惯性你就再滑回到那个安逸的小家里去。而且家里有的不仅仅是安逸,它还有琐碎的家务,日复一日的庸俗电视剧,不过多久你满嘴叨念全部目力所及的都将是你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

每当我想到南丁格尔,她反对全家的阻力,然后毅然绝然的开创了一个新的职业,我就恨不得热泪盈眶;民国秋瑾、许广平、向警予,多少女子冲破世俗的偏见,追求自由的爱情,又有多少女人像男人一样救国家于危难;建国以后就更不用说了,女人曾同男人一样劳动、挖沟、进工厂。当然这也被今人广泛诟病为没有女性特征。这样是否完全合理,我们暂且不论。但举目四望,现在的女人呢?

太多女人人生的梦想就是钓个金龟婿,没有人来潜规则她,她却自动送上门去。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心中想象的不是自己奋斗出一份天地,而是嫁得个好男人,实现人生阶层的飞跃。多少女人靠赤裸身体,靠脸蛋靠身材来博得出位,苏紫紫、干露露、郭美美(她们取名字是不是都先商量好了的?)一个个粉墨登场,屏幕繁乱地让人目不暇接。女人,你不要自甘堕落,你不要不自重。你以为你骄傲炫耀、肤浅地在屏幕上袒胸露乳吸引了多少观众的眼光,其实,你像个跳梁小丑,没有人会尊敬敬重你。女人你怎么了?社会在堕落,你不洁身自好,也不需要最先堕落。时代的门在男女平等上曾经打开过,女人,现在不要因为你们自己而让这扇门虚掩。

你知道,让三个男人难忘的林徽因,她有的绝不仅仅是漂亮的外表,她还有出众的文笔,她不到二十岁就和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和梁有着共同的志趣。

女人,请不要空等男人来给你幸福,给你金钱给你关爱。这样的等待像买彩票,太玄乎。你为什么不自己给自己幸福。在你有运气得到男人所给的幸福之前,请你先有能力自己给自己幸福。又或者,你不该这样的守株待兔,同样是社会,为什么男人拼的是真才实学,而女人却有另一条完全不同的成功小道?不管它是崎岖还是迅捷,中国社会的游戏规则难道也要学美国一样来个双重标准??

当每一个成功女性都在某次访谈中欲言又止,只好说出:女人,太优秀了,除非找个好男人否则没有好下场;光鲜亮丽的女主播,美丽的脸上划过一丝不为人知的伤痛,语重心长地说:女人,职场上没有公平可言;美女一生顺风顺水,丑女一世不得翻身;整个社会对女人美貌的追求像对男人成功的追逐一样登峰造极,又或者,女人最大的成功就被潜在定义为美貌的脸蛋和魔鬼的身材,最快捷的成功方式就是靠美貌。当这一切都是你所耳濡目染的现状的时候,你就不想努力做一点改变吗?

一百年前,我们的学生没有机会自由读书,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多少家庭父亲卖掉女儿,老人徒然饿死。但多少代人的牺牲和努力换来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一百年后,如果中国的大地上还是忍受着高昂的物价,食品不安全、医疗无保障、出门怕被撞、孩子怕被拐,那么这将是我们这几代人的耻辱!

一百年前,几代女性冲破封建婚姻的枷锁,你现在才有机会和你的男朋友自由恋爱;一百年后,如果你的后代在职场上还要忍受不公,还一辈子在家庭里庸俗终老,还是丑女永无出头之日,这将是你的耻辱。

承担社会进步责任的,从来都不应该仅仅是男人。

到了这里,如果你还是自恃美貌,安于舒适,还跟马诺一样大言不惭地说有房有车有钱才看那男人一眼。好吧,你继续。这个社会因差异而丰富多彩,因尊重而不断进步。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2

在浩瀚的时空里遇见一个人需要多久?独自在肉体和精神的轮回里几度徘徊, 才使我终于遇见了他——茨威格, 他是一位非凡的文学天才, 是一位曾在上个世纪闻名全球, 甚至被载入史册的文学大师, 同时他也是一位灵魂寂寞了一辈子的男人, 在六十岁时他苍凉而忧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这样的遇见也是为了安排让我爱上他, 爱他敏感而细腻的心灵;爱他狂热而执着的情感;爱他深邃而忧伤的眼神。或许我更应该的是感谢, 感谢他对女性的关爱和动容, 正如高尔基曾在给罗曼·罗兰的信中称赞茨威格说“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着这么多的敬意, 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

与大师的初次相遇是因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上个世纪当这本著作来到中国时, 在一年之内重印了十次, 虽然我无法见证当年文坛里的“茨威格热”是怎样在中国的大地上燃烧, 但是我可以想象甚至是感受到, 这位“陌生女人”是如何深切地感动着每一颗心灵。我身为八零后一代的女性, 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中走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 我无法摆脱的仍然是揪心的感动和无法释怀的感触。只是在感动的背后更多的是让我无法停止的思考。

我一直认为女性就是一群美妙的天使, 我们都无法回避的是, 这个世界着实是因为有了这群天使而显得那么的柔美, 只是这群天使中的大多数似乎因为爱情这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而坠落于地狱。都说“陌生女人”是一位极端典型的作家塑造出来的极端典型的人物形象, 然而我并不这样认为着。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生活原本就比艺术更为让人无法预料和想象, 所以我认定“陌生女人”就在我们中间, 代表着一群被推入地狱, 虽被囚禁但也一直在挣扎的地狱天使。

1、谁将我们推入地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一开始让人们惊叹的便是女主人公“陌生女人”对男主人公R先生荡气回肠的爱, 爱地凄凉而浓烈, 甚至是爱地干脆到“我爱你与你何干?”。“陌生女人”十三岁时就开始疯狂地爱上了作家R先生, 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她的童年和青春, 她离开了家庭, 拒绝了其他一切追求者, 这一切都只是为了能寻找和R先生在一起的机会。她曾几次献身于他, 并且独自一人在地狱般的贫民医院里生下了他的孩子, 而后为了孩子的成长卖身于有钱人, 最后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然而风流又轻佻的R先生虽与她有几次邂逅和幽会, 但是却始终没有认出她并记得她, 直到读完她死去后的遗书, 他也无法确切地记忆起她的形象, 只是朦胧地想起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当初, 当英俊潇洒、热情洋溢的R先生以他那惯常的撩人消魂的、天生的诱惑者的目光望着十三岁的“陌生女人”时, 在那一瞬间, 她便心属于他, 开始了她对R先生永远的忠贞不渝。“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爱情始终是完完全全的单恋, 直到临终前, 她才向R先生述说自己的感情——“我的一生始终都是属于你的, 而对我的一生你却从来毫无所知”。

我反复读完这封信以后, 还是很难理解出“陌生女人”一辈子只为爱一个男人, 对她自己而言到底这样的决烈是不是幸福和快乐的, 或许连她自己也并不明白, 尽管她饱受了那么多的艰难和痛苦, 一辈子都在绝望中等待着, 在一相情愿的爱着, 并且还要独自养育着被她视为恩赐的孩子。在我看来, 她不论多有激情地爱着, 也不过是被禁锢在地狱里独自舞蹈, 无人欣赏, 无人能懂, 更是无人能理解。我们都或许被她感动后并对她产生了无限的怜悯, 然而这一切的遭遇又真的能全部归结于放荡不羁的R先生吗?“陌生女人”和R先生都有选择爱和不爱的绝对权利, 所以, 我认为是“陌生女人”自己把自己推入了地狱。她无法选择家庭的变故对她带来的影响, 她无法选择R先生的出现和R先生的性情, 也似乎无法选择是否要爱上R先生, 可是她却完全可以选择爱的程度, 爱的方式和爱的过程, 如果她换个角度站, 或许这一生又会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她却最终无意识的选择了走进地狱, 在地狱里为这个男人而运行着每一寸生命的轨迹。

“陌生女人”的一生都是属于R先生的, 一个女人如此依附于男人和爱情是有些极端的, 可是扪心自问, 在我们女性中间又有几个能彻头彻脑地摆脱男人和爱情所带来的禁锢呢?人本是群群居动物, 无论男人和女人, 我们都离不开同类的陪伴, 可是女性在精神上, 在灵魂的深处, 对爱情的追求和依赖又是那般的惊天地、泣鬼神。

《圣经》的旧约里《为男人找配偶》中这样写到:“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 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种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 看他叫什么。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 那就是它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 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耶和华神使他沉睡, 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 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 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的骨中的骨头, 肉中的肉, 可以称她为女人, 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这是个有些血腥但也美妙的故事, 但是更多的时候, 我们不得不承认, 大多数女人就如同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 正因为是“骨中骨, 肉中肉”, 所以才会不能分离, 也许也正因为如此, 才会天生具有寻觅原体依附的本能吧。可是这份“不能分离”在女性身上却显得更为的疯狂和极端。

爱情之所以是个永恒的话题, 是因为它是男性和女性间的纽带, 可是千百年来, 男性和女性对爱情的态度就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就是拜伦曾说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 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陌生女人”为R先生抛弃了一切, 可是对R先生而言“陌生女人”不过是他无数艳遇中的“几个”, 甚至不过是为钱卖身的妓女。“陌生女人”从爱上R先生的那一刻起便成为了他身上的一根肋骨, 她自己认定只有依附在他身上, 她这根肋骨的生命才可以延续, 而R先生何时又曾意识到了这样一根肋骨呢?——“你从来就没认识过我, 而我却从未停止过爱你。”, 当他收到“陌生女人”的遗书时, 即便“他浑身一颤”, 即便“他感受到死亡, 感受到爱的永存”, 即便“他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可是他对她那么长时间的无知, 又真的能在这一瞬间被唤醒而顿悟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女性的自我意识日渐深入, 女性的爱情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现代女性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存在和价值。可是当女性在追求与男性对等的自由和人权的时候, 我们是否又意识到了, 我们更需要在爱情上与男性的对等呢?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女人都能得到一个或是幸福, 或是圆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单纯地面对爱情的时候, 恐怕便是几人欢笑几人愁了。而我的认识是, 这不对等并不完全是因为历史给人们种下的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 很多时候都似乎是原由于我们自己, 原由于女性自己对爱情的一个传统态势, 我们在崇敬和重视爱情的同时, 却给爱情的砝码加地太多太重了, 所以如果我们因为爱情而痛苦, 因为爱情而无可奈何, 因为爱情而像“陌生女人”一样有个悲剧的人生的话, 那么我们便和“陌生女人”一样, 自己将自己推入了地狱。

其实古今中外有着这样命运的文学形象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而在现实中女性这样一个庞大人群里, 拥有或类似于这样命运的女性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虽然社会发展到了现在这样一个时代, 有了越来越多事业有成的女性, 也有着许多虽单身但也坚强和幸福的女性, 然而在这些貌似成功独立的女性的内心深处, 对爱情和男人的渴望及依赖并没有减弱, 只不过是将这种阴影和疮疥隐藏到了光鲜华丽背后的最深处, 所以这并不代表问题得已解决。复杂的情感本是难分对错的, 但是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去考量和对待自己的爱情。

所以, 如果我们在角落里孤寂地舔舐因爱情而造成的伤口, 在强颜欢笑、无可奈何, 甚至如同“陌生女人”一般还在执迷不悟, 那么我们是应该觉悟了, 是应该自我拯救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不要做那一根依附于男人和爱情的肋骨, 而极力让自己飞向天堂。只是顽固的“陌生女人”却是永远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因为她到死也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陌生女人”的眼里仍然是“这个世界皆因为有你而存在!”。

2、地狱的禁锢

“陌生女人”与R先生温存了三个晚上后, 孕育出了她与R先生的孩子, 在“陌生女人”的心里, 这个孩子“是你的, 他是你的化身”, 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的时候就无比兴奋, 因为她感觉“我最终还是紧紧地抓住了你;我能感觉到你的生命之血流遍了我的血管;只要我的灵魂想念你, 我就能随时滋养你, 爱抚你, 亲吻你。……从此以后, 你无法从我的身边逃走;你是我的。”, 于是她毫不动摇的决定要把这个孩子生出来。

在这之前, 她为了能和R先生在一起而离开了母亲和继父在英斯巴克的家, 独自在继父一个亲戚开的制衣厂里干活, 可是当她怀孕后, 为了不让家里人知道, 她在临产前的几个月便没有工作了, 自己没有了经济来源加上不能跟她的母亲要钱, 于是她依靠变卖家

当来勉强过日, 而分娩前的一个星期, 房东太太又偷了她仅剩的几块钱, 于是她只得住进了避难所的产院里。在这个产院里更是历尽了一个单身母亲的艰辛。这个孩子对她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她把他当作是R先生的化身, 她不能让这个有着“高贵血统”的孩子“在人间地狱里成长, 生活在堕落的街区里, 呼吸着贫民窟了散发的毒气。他精致的嘴唇不能吐出贫民窟的污言秽语, 他细腻, 白皙的皮肤绝对不能被穷人粗糙的褴褛衣衫所擦破。”她认为这个孩子“必须享有最好的东西, 享有世界上的富裕和快乐。他必须按照你的轨迹生活, 必须住在与你同等的地方。”,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母亲要想实现这一切太困难了, 而她又不愿意把这个孩子的到来告诉R先生, 于是为了实现她对孩子的期许, 她出卖了自己的肉体。虽然“陌生女人”认为为了孩子这样做是完全值得的, 甚至是必须的, 可是她依然认为这样做了后, 如果R先生知道了, R先生会鄙视她, 依然认为她的肉体唯一只属于R先生。于是在揣摩“陌生女人”这样的一种心态的时候, 却引发了我对一种囚禁了女人很久的东西的思考, 那便是——性。

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太为正常的生理反应和需要, 它如同我们要吃饭睡觉一般自然, 可是性的问题在女性身上, 就被社会或者说是被一路发展而来的历史, 额外地附加了很多意义和规矩, 并强迫女性去接受和遵循。由于男权思想作祟, 致使女性长久以来就是男性的附属品, 它唆使男性对女性具有绝对的占有权, 而这个占有权里就包括被视为圣物的性, 它要求女性对男性绝对的忠贞, 为占有自己的男人守身如玉, 在此我也不能不提及一个完全被神化了的名词——处女, 要知道这个普通的名词让多少女性历尽苦难啊。

女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和性生理才是唯一拥有第一支配权的, 这个权利是不能强制被别人剥夺和限制的。当然我绝对不提议悖伦乱理的性爱观, 更不是允许毫无节制和约束地去支配身体和性, 我也不是认为忠贞就有多么的糟糕, 但是如果我们把忠贞与生命挂钩, 把忠贞作为男人占有女人的理论依据, 那我就会觉得这着实是把性变成了禁锢女性的工具。

当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们对性的认识是有了一些革新的看法和理解, 但是我们还是会听到, 受到性侵犯的女性中, 有的自卑、自杀, 有的受到了亲人、爱人和朋友的歧视, 甚至如果为了捍卫生命而采取了保护措施, 或者就干脆就范话, 都遭到了很多人的置疑和唾弃, 难道在生命面前忠贞就真的更为重要吗?所谓的烈女就真的那样值得推崇吗?

可是性在男性身上就显得开明多了, R先生不就是一个有着很多性伴侣的男性吗?可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绅士,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男性会遭到多大的质疑呢?为什么在看他优秀一面的同时, 却不如同对待女性一样, 因为性这个问题而对他进行否定呢?

所以“陌生女人”的身体没有任何义务只属于R先生, 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她选择去卖身也完全不应该背上这个沉重的、所谓的“荣誉和耻辱”观。在性的问题上, 男女双方需要相互的尊重, 男人绝对不能排除其外而“为所欲为”, 没有任何人天生就注定“生是谁的人, 死是谁的鬼”。女性对男性的是否尊重和忠贞, 性绝对不是唯一且重要的考订依据, 而生命比起所谓的贞烈更为重要, 更为可贵。我们女性要自己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性爱观, 我们不能因为性而成为一种工具、一种奴隶, 而成为男人的依附。

母亲是最为伟大的人, 母爱也是最为伟大的爱, “陌生女人”作为一个母亲, 她的确是个不折不扣的好母亲, 可是对她来说如果R先生是第一层强有力的禁锢的话, 那这个孩子便是第二层禁锢。

“陌生女人”独自生育了这个孩子, 为了这个孩子她卖了身, 独自悉心的照料着这个宝贝儿子, 可是在她内心, 这个孩子就是R先生的化身, 是R先生的代表, 她为了R先生而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 也包括后来一心想要娶她的公爵以及与她交往很密的、对她很好的一位商人, 而为了这个孩子, 她要独自在肮脏的贫民窟产院里生下他, 独自照料和养育他, 即便是有许多男人在给予着她经济上的“支持”, 她也还是得面临所有单身母亲所要面临的痛苦, 更何况在养育这个孩子的同时, 还要继续牵挂着对她和孩子的存在都一无所知的R先生。而当这个孩子病死后, 给她带来的绝望和痛苦, 我们都是可以想象和理解的——如同黑夜里唯一的灯光熄灭后, 随即而袭来的死一般的黑暗。

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一切那都是理所应当的, 我们在高声歌唱、大力强调母亲的伟大和崇高的时候, 我们似乎忘了, 孩子只是爱的结晶, 爱的升华, 他不应该是女人的全部, 尽管他是女人生命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女性不是生育孩子的工具, 不能因为担负着人类繁衍的“重任”, 而为生孩子而生孩子。也不必把孩子当作是爱人的化身来约束自己, 男性和社会更不能用孩子来作为禁锢女性的工具。

面对孩子幼小的生命, 男性和女性, 甚至是整个社会都是有责任的, 如果要求女性为了孩子而牺牲的话, 那男性同样有这样的义务和责任, 这样的责任对大家而言都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并不光全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所以, 男性和女性如果对孩子的成长没有担当, 那都是要受到谴责的, 虽然“陌生女人”自己选择了隐瞒R先生独自担当起这份责任, 但是面对孩子, R先生都始终是一个完全没有承担责任, 理应遭到唾弃的父亲。

男性和整个社会氛围不能用这个孩子来禁锢女性, 而对于女性自身而言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伟大无私的母亲我们要当, 而独立自主的女性我们也要做。

其实, 女性们所遭遇的种种禁锢和束缚是有很多很多的, 而我在此只是从“陌生女人”身上去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只是我们都要明白的是, 这群天使在地狱里历尽磨难, 甚至是遍体鳞伤。

3、结尾

我无法准确的体会到茨威格当初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时心里的真实感受, 我只是在靠近, 在揣摩。他写下了对女性的关爱, 而我写下的只是我简单而真实的思考和感悟。因为我是那么深切地不愿意看着这群美妙的天使们, 持续地坠落在地狱里挣扎和痛苦, 更何况我便是其中一员。

较之于男性, 我们女性本就是一个弱势群体, 而许许多多强为有力的传统观念, 又是那样的深入人心, 且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爱情本为一件美好的事, 女性和男性都在积极而乐此不疲的追求和享受着,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及依附于男人和爱情, 不能因为那些历史悠久却并不很是合理的传统观念, 而将我们自己推入地狱, 惨遭囚禁而饱受折磨。

其实爱情不过是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一出重要的戏剧而已, 它无须落幕, 但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如同“陌生女人”一样, 把它当作终身的事业, 我们需要待它以真诚, 但是如果持有过激的选择和执着的话, 便会把我们自己推入难堪的境地, 成为一群被禁锢在地狱里的天使。

历史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很多时候需要我们自己拯救自己, 或许即使是茨威格这位被评价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也会感到拯救这群地狱天使之路的艰难和辛酸。我们要选择做一根独立的肋骨, 并不需要与男性敌对, 我们便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我与西蒙·波娃共同期望着“……将来有一天, 女人可以没有致命弱点但是充满独立的精神去爱, 她就可以不去对自己逃避, 反而找到真正的自我, 也不会去降低她的自尊——当那一天来临, 爱情对她一如对男人一样, 是生命的泉源而没有毁灭生命的危机。”, 当那一天来临的时候, 我们便是脱离了原体而得以重生的肋骨;便是自信而独立的女性;便是伟大而快乐的母亲;便是一群披着美丽的幻影, 自由翱翔在天堂的天使。

摘要:大多数女性同“陌生女人”一样, 因为对爱情和男人的极度渴望和执着地依附, 而成为一群坠落于地狱的天使, 在地狱里遭受众多到自诸如传统观念、性以及孩子等方面的禁锢, 也因此而饱受折磨。虽然女性较之于男性是个弱势群体, 但女人更要改变这种状况, 做一根脱离原体而重生的肋骨, 做一个与男性对等的女性, 做一个伟大而快乐的母亲, 不再重复和继续着“陌生女人”的悲剧。

关键词:性,肋骨,天使,地狱

参考文献

[1]斯·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

[2]斯蒂芬·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2

[3]袁萍.茨威格小说中的三种情爱[J]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4][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昨日世界——茨威格自传》团结出版社2005.2

[5]田海虹茨威格小说中的薄情男性形象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3

[关键词]自由 希望 向往 绝望

一、引言

Kate Chopin的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字浓缩了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在作者简短经济的文字中,我们读到了一个女人从漫长无边、毫无自由的婚姻生活到经受不期而至的突然狂喜,最后因绝望无助而死去的悲剧性的故事。

二、无奈的过去:缺乏自由,无力抗争

对于Mrs.Mallard的以前的生活,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但我们可以从描写她心理活动的片言只语中得到一些了解。在婚姻生活中,Mrs.Mallard毫无自己的地位,丈夫才是家庭的主人,拥有完完全全的统治支配地位,而她却是地地道道地处于从属附庸地位。这种没有人格,缺乏自由的家庭地位引起了Mrs.Mallard对生活的强烈不满,以至于她在得知丈夫的死讯时不仅没有悲伤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脱。在没有解读她的心理感受之前,读者会有很大的困惑:丈夫死了,应该悲伤才对,怎么会高兴呢?难道是她的丈夫粗暴野蛮,虐待她了吗?但是我们却分明注意到小说中描述她的丈夫的双手时所用的词语是“kind,tenderhands”(Kate Chopin,1894)。显然丈夫对她是温柔的,丈夫那双温柔的双手不会握成暴力的铁拳。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她对丈夫如此地怨恨,以致丈夫的死会让她感到感到万分庆幸呢?待读到下面,我们才明白就里,原来Mrs.Mallard怨恨的不是丈夫的身体或言语的粗暴,而是丈夫的意识——唯我独尊、不可违抗的强大的意志力。作者运用了强烈的言辞来表达Mrs.Mallard对丈夫的统治地位的不满:“blind persistence”,“im-pose”,“crime”(Kate Chopin,1894)。丈夫的强势简直就是一种罪行让她痛苦不堪。她痛恨丈夫的这种强大的意志力。这种痛恨已经让她觉得无法容忍。已经让她感受到生命的漫长难熬。“Itwasonlyyesterday she had thought with a shudderthat life might be long,”(Kate Chopin,1894)这种没有自由的生活对她来说是一种煎熬,一想到这可怕的、漫长的煎熬她禁不住浑身发抖。

Mrs.Mallard虽然痛恨这种生活,但她却缺乏抗争的勇气,没有任何斗争的行动。相反,她只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软弱无力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也是她的悲剧性的命运的根源所在。我们注意到小说中描写她的手时用的是“two whiteslender hands”、“powerless”(Kate Chop-in,1894)等字眼,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她也许只是像个宠物似地被关在家里,无力地充当丈夫生活的陪衬点缀,就像易卜生的戏剧中的娜拉一样。她那双无力的双手象征着她的内心的软弱,暗示了她的无可奈何。拥有如此软弱的双手怎可抗衡丈夫那强大的意志呢?于是,只好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这种被动,缺乏抗争的举动也就注定了她的命运的悲剧性。我们可以设想,或许作者在此想表明一种观点:只有斗争才能赢得自己的幸福,才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否则,只能做命运的奴隶,即便是偶尔受到命运的青睐,那也只是昙花一现。

三、有望的现在:向往自由,渴望新生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因此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她对自由的向往。Mrs.Mallard对拥有自由的向往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Mrs.Mallard哭过之后,眺望窗外的世界,朦胧地意识到了有某种东西在内心蠢蠢欲动,但究竟是什么,她不知道。然后,她感觉到这种东西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她靠近,她试图用她的意愿加以抵抗,但她的抵抗是如此的无力,正如她那双无力的手一样。终于,那种东西从她的心底进发出来:“free,free,free”(Kate Chopin,1894)这种向往自由的欲望愈来愈强烈以致于她的脉搏加速,血液奔腾,最后转换成一种巨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快乐以致于她一直不断地喃喃低语:“Free!Body andsoul free!”(Kate Chopin,1894)。

作者这种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循序渐进的刻画使得人物的塑造逐渐丰满可信,在作者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层层剥离中,读者逐渐领悟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为了使得描写更加生动,作者还使用了以下几种写作修辞手法来加以刻画。

1、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很善于利用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作者描写景物时赋予了其特殊的象征意义。Mrs.Mallard把自己独自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时的一段景物描写就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窗外代表外面的世界,春天代表着希望,蓝天象征着乌云过去,晴天的来临等等。这些景物的描写似乎都暗示了主人公的心情,象征着苦难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另外,主人公的姓名也具有象征意义。Mallard的意思是野鸭,作者的命名别有用意,象征着主人公的性格,暗示了我们的主人公是一只适宜于在水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的野鸭,而不是一只被关在笼里的,没有自由的家禽。

2、对比手法的运用

在景物描写中,作者不仅采用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窗外的世界和屋内的景象进行了对比,外面的世界自由自在,生机勃勃;屋内的生活却如同囚牢,死气沉沉:封锁在压抑的小屋,服从丈夫的意志,承受无数的传统制约。这种对比勾画出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激起了我们对她的同情,更加深切地理会了她对自由的憧憬。

文章中,还有其他地方也采用了对比这种手法。如当Mrs.Mallard听到丈夫的死讯时,她的反应和其他妇女的反应形成了对比。通常情况下,妻子听到丈夫的死讯后会瘫软在地而且拒绝承认现实。而Mrs.Mallard却立刻接受了现实。这种对比刻画出了Mrs.Mallard不同于当时的一般妇女的独特性格。在Mrs.Mallard那柔弱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痛恨女性的附庸地位、向往自由平等的不平常之心。这种对比衬托了她的那种不甘于被动地位的叛逆性格。

3、讽刺的运用

除了对比的应用以外,作者还运用了讽刺的表现手法。当Mrs.Mallard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时,人们都以为她伤心过度。可事实上她的眼泪却是在庆祝她的解脱,庆祝她的新生。这种讽刺的运用更加衬托出她对自由的渴望。丈夫的死自然是她所不愿看到的,可要是丈夫

的死能够换来她的自由,那么她宁愿选择失去丈夫。由此可见她那种追求自由的愿望是何等的强烈。

4、比喻的运用

小说中在描写她的抽泣时说她就象个孩子入睡前那样一直抽泣不断直到入梦。这里,作者想借此比喻她象个孩子那样期望在梦中得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自由。而孩子的梦想往往是单纯的,是幼稚的,是不切实际难以实现的。作者也在此也暗示了她的梦想的虚幻。

四、悲惨的结局:自由无望,绝望而死

正当Mrs.Mallard庆幸自己获得了自由之时,作者笔锋陡然一转,安排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丈夫并未死去,却突然回来了。这种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令主人公无法承受。短短的一个小时之内出现的接二连三的戏剧性的变化让她于绝望中看到一线希望,而后希望却突然破灭。这种大喜大悲最终超出了她的极限而导致了她的死亡。

乍一看,这种死亡似乎略显突然。但作者其实在文章的开头就介绍过Mrs.Mallard患有心脏病,这为故事的结局的合理性埋下了伏笔:医生说她因过度惊喜,心脏病发作而死。这种结局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我们知道Mrs.Mallard并非如医生所说因得知丈夫仍然活着欣喜若狂、高兴过度而死,而是由于希望的破灭导致彻底的绝望而死。当然这些都只是我们的诠释,作者并未直接陈述原因。作者在此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或许在当时的背景下,一心想要摆脱丈夫的控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必将遭受上帝的惩罚?抑或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一个被压抑的女人要想挣脱男性的枷锁而获取自由,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或者作者认为与其继续充当丈夫的奴隶,倒不如选择死亡而获取永久的新生?所有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有待读者自己去猜测,自己去推理。这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五、结论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4

乔布斯的伟大,已经有无数人说过,而乔布斯成功的秘密,也有太多的书在分析研究。对于乔布斯的成功,我们不能忽略这个优雅的女人:劳伦·鲍威尔·乔布斯,妻子,一个沉默的陪伴者。她再次印证了“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话。

科技史上最伟大的革新者:乔布斯去世

美国苹果公司5日宣布,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已去世。享年56岁。

苹果公司官方网站首页目前已换成乔布斯大幅照片,以及“1955-2011”字样。网站发布的消息说:“苹果失去了一位富有远见和创造力的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个不可思议之人。”董事会的声明称,史蒂夫的才华、激情和精力是无尽创新的来源,丰富和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他无限美好。

乔布斯的伟大,已经有无数人说过,而乔布斯成功的秘密,也有太多的书在分析研究。好像随便一个路人都知道乔布斯是谁,都知道他退学,创建了苹果,然后被赶出公司,接着创建了奇迹般的皮克斯,再杀回苹果,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带到了世界第一。

当我们习惯于乔布斯走在前台,看见他圆领衫牛仔裤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背后支撑他的力量。一个人可以逆境重生,可以谷底回到山巅,可以一次次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起死回生,绝不会是依靠自己的信念,而必然有身后更加有力的支撑。一个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支持。

请记住这个名字。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妻子,一个沉默的陪伴者。

“苹果第一夫人”是乔布斯的灵魂伴侣和指引者 一直以来,乔布斯给大众的印象都是骄傲自私、不近人情。他拒绝接受自己的亲生女儿,拒绝任何女人主宰他的情感,因为刚愎自用,他曾失去了自己呕心沥血经营起来的苹果公司。对乔布斯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因为情感问题而一片狼藉,直到39岁时年轻美丽的劳伦娜出现。乔布斯在哈佛大学和一个后来成为他妻子的优雅女人相识。这个优雅的女人叫劳伦娜•鲍威尔。当时劳伦娜在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学位。

劳伦娜在生活习惯上与乔布斯有很多共同点。乔布斯是绝对的素食主义者,这也是公司被命名为“苹果”的原因,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食物。在与劳伦娜恋爱后,乔布斯惊喜地发现劳伦娜也是素食者。两人还都是日本文化迷,这些共同点让乔布斯相信,劳伦娜是最适合自己的“灵魂伙伴”。

1991年3月18日,乔布斯和劳伦娜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举行了传统的佛教婚礼。从那年起,乔布斯的许多梦想都慢慢实现了。他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以及分别36年的亲生母亲,更重要的是,他力挽颓势,重返苹果公司执掌大权。对于这一切,乔布斯曾感言:“这些都要感谢我的婚姻、感谢我的妻子。”在乔布斯看来,是劳伦娜的到来改变了他糟糕的生活方式,将他引向了正确的生活道路。

2004年乔布斯被确诊患上胰腺癌。医生宣布他只有3至6个月的生命。可半年后乔布斯却奇迹般痊愈了,他把这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归功于信奉佛教和妻子的帮助。在乔布斯罹患癌症期间,劳伦娜始终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他身边,并且每天鼓励他积极战胜病魔。

无论在生活还是在事业上,劳伦娜对丈夫的支持都是一如既往的坚定。2008年10月,在苹果MacBook笔记本新品发布会上,劳伦娜悄然现身为丈夫捧场。媒体有趣地发现,作为“苹果第一夫人”,她使用的手机也是热销的苹果iPhone。两人在会场上的亲密表现更是羡煞了一众嘉宾。

步入中年的乔布斯变得日益平和,每个周末他和妻子都腾出时间免费接待小学生到家里玩耍。乔布斯的家一切都很简单、紧凑、务实并且舒适,颇具劳伦娜的风格。夫妻俩还在房屋周围种上了6英亩的花卉和植物,并开辟了一个小菜园。多年以来,无论在何处安家,劳伦娜都习惯在自家门口亲自种菜和养花。对于乔布斯来说,有屋有田,有妻子对他的温暖呵护,就是他长久以来追求的生活。

身为一名称职妻子的同时,劳伦娜有着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学士和沃顿商学院经济学理学士双学位,以及史丹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她有着自己奋斗的事业和目标。她创办了自己的健康有机食品公司,她也是一家教育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如今她将目光投向了一些非盈利性的企业或组织,对教育,女性权益和文化发展方面特别关注。

IT大佬们谈自己的太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应该是怎样的?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更难。一个男人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女人的支持,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轻易将一个男人的成功简单地规划为他自身的成功,我们更应该看到在他背后,为他付出更多,全力支持他的女人们。我们来细数一下IT界大佬们眼中的妻子:

乔布斯:劳伦娜是最适合自己的“灵魂伙伴”。在乔布斯人生最悲苦时,他认识了这个恬静的女人。这个女人伴随乔布斯走过低谷,她支持着他重回苹果,在所有人为乔布斯欢呼的时候,却悄然隐去。在乔布斯罹患癌症的时候,也是这个女人陪在他身边,拉着他的手,让他撑过一次次治疗,甚至是器官移植手术,又将他带回了公众的面前。这女人没有出现在人潮汹涌时,只在男人背后默默微笑,她才是乔布斯力量的来源,不死的秘密,辉煌的动力。对于这一切,乔布斯曾感言:“这些都要感谢我的婚姻、感谢我的妻子。”

通常人们以为,富豪的女人一定是依附品,是伺候人的角色,但实际上,劳伦娜虽然支持着乔布斯,却依旧是独立的。她是双硕士,高学历高智商,她很少参加乔布斯面对公众的场合,因为有更多她自己需要忙的事情。她做独立的慈善和人文项目,她几乎是乔布斯身后的慈善大使。

李彦宏:每一步都是她推着我向前走的。

在曼哈顿举行的百度大型庆祝晚会上,当无数闪光灯和话筒对准财富英雄李彦宏时,李彦宏温情地把妻子马东敏揽到前排,他举起酒杯,深情地说:“百度精神里有一种叫做勇气,而我的妻子马东敏博士,则是这勇气的来源。她总能在关键时刻,冷静地提出最勇敢的建议。而事实证她的建议,将我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其实,我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喜欢冒险开拓的人,而我的妻子是。在百度的冒险创业历程中,每一步都是她推着我向前走的。”

在回国创业前,李彦宏在硅谷当工程师,很快就在信息搜索领域里成为杰出专家,所以拥有华尔街道•琼斯子公司70余万股期权,在硅谷有了豪华别墅和名车。就在李彦宏为自己的成就感到洋洋得意,觉得种种花草也挺开心时,马东敏却对丈夫有着更高的“要求”。她认为李彦宏在信息技术领域是顶尖专家,应该独立创业。妻子一席话,激发起李彦宏内心的创业激情,因此,他选择了回国创业,于是百度出现了。“但这对她是一种挑战,一般出国的女孩子都更喜欢国外的环境。但为了我的事业,她毅然回国支持我,这是很不容易的。”

马云:她是事业和生活双全的女人。

1995年,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Internet为何物的时候,马云丢掉高校老师的铁饭碗,毅然投身互联网。马云太太的第一反应不是“你疯了”,而是陪着他砸锅卖铁,东拼西凑出10万块钱,在只有一间屋子的办公室,“靠一块钱一块钱数着花”,一起创办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个B2B网页。转眼之间,十年过去。阿里巴巴如今家大业大,成为一口吞下雅虎中国的巨鲸。像每一个成功的男人一样,马云对身边这个“默默无闻的女人”充满感激。“但她不是那种真正的默默无闻型的女人。”他很认真地强调。“她自己的事业也发展得很好,她是事业和生活双全的女人。”言语中有掩饰不住的得意。

马云在情人节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但如果你们俩的事业发生冲突,谁的牺牲大一些?”“当然还是她了。”马云脱口而出,“她对我的帮助是全方位的,无论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是全力的理解和支持。”但在马云眼里,情人节只是一个符号。当问到情人节想对妻子说一句什么话的时候,一贯生猛的马云,恢复了中国男人传统的含蓄和谨慎,“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而且要说也只会对太太一个人说。”

成功男人的妻子在他们奋斗的路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不是决断和裁决,不是表彰与惩罚,不是威严和震慑。这种“决定性”,是细雨里的和风,是浸泡里的滋养,是孕育里的培植,是潜移里的默化。女人以她们心理上的细腻,行为上的温和滋润着男人,女人在默默无闻中决定着男人的基本素质与人生走向,也决定着男人的成功轨迹。因此可以这样去说,每一个成功者的身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

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这样的妻子

她是世上最有魅力的妻子

男人喜欢贤惠的女人,但并不喜欢保姆型的女人。生活中有很多女人放下自己的个性和追求,封闭了自己的智慧和成长,把自己永远固定在了贤惠、保姆的角色里,结果却丢失了自己。女人若是丢失了自己,还有什么魅力可言?就如同美国著名女性问题专家玛丽•鲍比说的,“一个不能够经营自己幸福的女人,问题不在于别人,而在于她自己。”所以,女人,你一定要懂得经营自己,让自己成为世上最有魅力的妻子。

她给男人一个温馨的家

如果说事业和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个完整的男人,那么,丈夫、孩子、事业同样是一个完整女人的总和。无论改变传统的呼声如何高涨,无论革除清规的行动如何声势夺人,我们都不主张作为社会意义而存在的男人和女人要么只顾家庭不顾事业,要么只顾事业不顾家庭。家庭好比地基,事业好比大厦,地基牢固,大厦才可以屹立不倒。没有家庭,何来事业?所以,作为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一定要照顾好家庭,家庭的和谐美满是事业成功的最有力保障,来自家人的支持,是每个人成功的最大动力。

她智慧善良与丈夫携手共进

一个女人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善良与丈夫携手共进,能读懂男人在各个时期的需要和想法,跟得上男人的步伐,并能不断地提升自己,配合丈夫在家庭和事业上共同进步,帮助丈夫在入际交往中树立更好的形象,在男人失去目标和勇气的时候帮他找到方向,在男人骄傲时,帮他把握住重心。这样的女人,不仅仅在生活和婚姻中和丈夫心意相通,而且在事业上还能帮助和支持丈夫,让他在每一天都自信满满。

她是男人的助推器

有人说,事业是男人的全部,而男人是女人的全部。妻子和丈夫的兴趣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不只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生活。夫妻是共同体,妻子没有办法不对丈夫的工作付出更多的精力。所以说妻子的工作并不只是打扫房间,或是挽着丈夫的手出席舞会。好妻子是丈夫事业的推动器和加油站,最终将丈夫推向成功,共赏迷人风光。

她是男人事业上的“红颜知己”

众人拾柴火焰高。男人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要有众人的帮助,其中包括异性助手的协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红颜知己”。“红颜知己”如菊花如清茶,不妖娆不浓艳,她不是让人忘乎所以,但有一种持久的清香,深入人的心田,却不至于让你方寸大乱在管理男人这一点上,“红颜知己”虽然不会为他叠床盖被,做饭换衣,但却在精神上给予体贴入微、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关怀,甚至会管理男人的一言一行、道德情操、理想事业,体谅男人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安抚男人心灵上的创伤,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帮助男人开拓事业,成就非凡。

她让人们都支持他

女人成功创业的故事3个 篇5

吴波是四川人,高中毕业后上了旅游学校。毕业时找工作,许多单位嫌她个矮,亲友们急着帮她介绍会计、内勤等工作。“可是我只想做我自己喜欢的”。从不为难自己的她,没急着找工作,而是背上背包,一个人到南通旅游去了。

机会来了。在逛商场时,柜台里热卖的韩国产卡片,勾起了她的灵感:在学校上学时,逢年过节,她自制的贺卡就受到同学老师的欢迎。“为什么我的贺卡不能卖呢?”一个电话打回家告诉父母:“我要留在南通创业了。”

一向开明的父母,这次也没干涉她。她一个人跑到城郊结合部,要租用农民养牛的泥巴房。如此的不讲究,倒让农民大叔大婶惊诧了:房租多少,你看着给吧。后来,干脆就没要她的。她一会儿捡来几根树枝,一会儿采来一把野花,土泥屋转眼成了小花园。房东被她的开心所感染,主动给她提供了自行车、台灯、桌子等用品.

她打定主意:只用60元创业。她买来剪刀、彩纸、尺子、胶水等,一夜功夫做了十几张样卡。第二天,当她把样卡放在南通最大的王府井商场业务部桌上时,工作人员都对她极富创意的贺卡爱不释手。“在我眼里,什么都能入画。你看,这落叶用开水烫过,再用书夹干后,能一直绿着。好看吧?”说起这些,她就像女孩子穿上了公主裙,甜蜜极了。

“我就是跟着喜欢走。一开心,做什么都不累,也很顺。”她的机灵让她一路赢得绿灯和喝彩。贺卡上柜销售,要租用柜台。可她既不想多花钱,又想有新意,就把蓝花床单做成了挂袋,再捡来两根树枝撑住,一个很有创意的“立体柜台”让商场管理者赞赏不已,也得以“网开一面”。几个通宵后,60元的创业费,变成200张贺卡,一周内换来1200元的“第一桶金”。一年后,南通所有大商场,全有她的贺卡,特好卖。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6

为妇女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玫琳凯,这个名字所代表的,不仅是玫琳凯公司的创办人,更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征、一种伟大的信念的落实!

玫琳凯之所以成功,源于她不折不扣的服务于他人的商业精神。玫琳凯创业之初,就确立了服务第一的宗旨,在她的美容课上,她要求美容顾问们以“教”为目的,并非只“卖”。训练销售人员时,也要使得她们想着:“如何使这位顾客更美丽,更有自信心?”而不是:“今天我要从她身上赚多少钱?”这与今天许多著名公司所奉行的“以客户为中心”、“服务至上”的准则可谓如出一辙。玫琳凯相信这样的服务信念会使人眼中充满爱。

不仅如此,玫琳凯还希望公司所做的并不仅仅是制造和销售产品,而应该为广大妇女做更多的事情,她提出了公司应以“丰富女性人生”为己任。在事业发展走出美国后,她又提出创建“全球女性共享的事业”。在玫琳凯的大力提倡下,玫琳凯所奉行的黄金法则及生活优先次序的指导哲学和市场理念随着她和她80万美容顾问的身影迅速传遍全世界。人们评论说,玫琳凯·艾施在直销她的化妆品的同时,也在直销她的工作哲学和生活哲学。

最为重要的是,玫琳凯以她的企业结构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妇女,纷纷成为小型企业经营者。在她自创的管理风格下,她以不断的鼓励及物质报酬来提升妇女的自尊和自信。有杂志惊叹:玫琳凯所解放的妇女,比美国女权运动领袖格劳瑞娅·史戴能解放的还要多。玫琳凯自己也认为,在她的整个事业中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到许多女性成功。因为玫琳凯知道,女性特有的直觉与本质,如果能够加以妥善的发挥,并且得到适当支持,她的成就将是无可限量。玫琳凯公司的宗旨就是“丰富女性的人生”。在这一点上,作为玫琳凯公司成功人士标志的钻石大黄蜂别针蕴涵的深意就是如此。玫琳凯说:“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看,大黄蜂是无论如何也不会飞的,因为它身体沉重,而翅膀又太脆弱,但是人们忘记告诉大黄蜂这些。女性就是如此——只要给她们以机会、鼓励和荣誉,她们就能展翅高飞。”

她的努力得到公认,由于她在一向由男性主宰的管理世界的杰出成就,玫琳凯被视为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女企业家。

美国《福布斯》杂志将她与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亨摩根、汽车大王福特、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等人士相提并论,称他们是200年来20位全球企业界最具传奇色彩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人物,而她是其中惟一的女性。

1999年,她又作为惟一的商界人士与科学家居里夫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丽莎嬷嬷等一同被Life Time TV on Line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妇女。与此同时,她领导的公司在美国《财富》杂志全美500家大企业评选中也是榜上有名,并曾三度入选该杂志“全美100家最值得工作的公司”,该杂志还将它列为最适宜妇女工作的10家企业之一。而她本人获得的各种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2001年11月22日,玫琳凯在达拉斯的家中去世了,享年83岁。虽然她已经离开了人间,但从她写过的三本畅销著作《玫琳凯谈人的管理》、《我心深处》和《你可以什么都有》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她的管理艺术、她的热情敏锐、她的艰难路程。

这位直销行业的“皇后”,玫琳凯王国的缔造者,成功女性的典范,以她丰富多采的一生和令人惊叹的成就,在世界商业历史上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非凡故事留传至今,演绎为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一则不朽的现代传奇!

成功秘诀

数次婚姻挫折的磨砺,加上敢于5旬创业的雄心。

《一个女人》评介 篇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法国文坛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其中的传记文学曾一度辉煌,还出现了亲子关系小说( récit de fil- iation) 这种新形式———通过讲述父母的故事,搭建起一张亲子关系网, 间接曲折地言说自我。《一个女人》( Une Femme) 便是其中一部典型的自传作品,题目中的“一个女人”即作者的母亲。此书形式上的主人公是 “母亲”,但实质上更多是对自我的言说。该书由Gallimard出版社出版, 作者是法国女教师兼作家安妮·埃尔诺( Annie Ernaux) ,埃尔诺一生创作了多部优秀的自传题材作品,丰富了法国当代传记文学。鉴于中国读者对其作品了解不多,而其自传的新颖性和独特性对我国的自传文学颇有启发,本文拟对该书作简要介绍和评述。

二、概述

《一个女人》这本书以“我”为叙述角度,讲述了“我”的母亲平凡的一生。

本文拟将全文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讲母亲的去世和“我”的悲痛心情。从行文的组织结构上来讲,这一部分是整本书叙述方案的关键一环。它引起母亲去世后各个场景的上场,同时也奠定了此书的基调: 淡淡忧愁中亦有冷静克制。

由第二章开始,作者由始至末地讲述母亲的一生。叙述时间戛然转到了20世纪初,母亲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她的父亲酗酒,母亲严厉。 她早早就退了学,去工厂里打工赚钱维持生计。故事一直向前发展, 1928年母亲嫁给父亲,1940年作者出生。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两人辛勤奋斗,终于从工人变成小商人,拥有了一间小杂货咖啡馆。“我”的母亲希望“我”过的比她好,实际也如此,“我”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并通过婚姻进入了中产阶级家庭。

第三章的叙述速度减缓,作者用与前一章同样的篇幅,却只讲述了1967到1987年之间20年的故事。说明母亲生命中的最后20年在作者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这20年是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与生活抗争的20年。她自己坚持开了几年店,后搬去作者的“资产阶级的大房子里”与其同住,慢慢适应另一个阶层的人的生活模式,然后又渐渐厌弃这种状态,独自一人回老家的房子里生活。最后不幸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于1986年去世。痛失母亲是人生中的一场劫难,作者在书末深情告白:

“她对人付出的比得到的多,把她写出来是否也是一种补偿呢?”1

三、简评

( 一) 自我书写

在传统西方文学中,“我”不是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作家们对自我的言说受到多方的阻碍: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崇拜开创式的英雄人物, 在任何戏剧或者史诗中都找不到个人的影子; 同时也有道德和宗教因素的制约,在人们的宗教观念里,自我是可憎的,上帝是神圣的,大肆宣扬自我是亵渎圣人的表现; 另外,从美学标准上来讲,人们认为自传并不够格被纳入文学艺术作品,因为想象力是批评家所看重的重要文学因素。 书写自我是如此容易,不需要任何的想象,随便一个人都能用笔记录下自己的生活。小说则不同,小说家是去创造角色,创造事件,必须要靠天分和才华,以及恰到好处的想象。所以在西方文学传统上,自我书写是一种末流的体裁,很少有文学家选择这一领域。

时到如今,自我书写的文学体裁已被文学批评界和读者慢慢接受。 自我书写涉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它包括自传、回忆录、日记、传记、 及自撰等多种形式。自传是其中一种特殊形式。谈及自传( autobiogra- phie) 历来众说纷纭,长期以来批评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针对这一文学体裁的思考研究也不多。批评家们只看到了它的资料价值而忽视其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读者所关心的自传的真实性问题得不到应有的解答。因此,1969年,菲利普·勒热内将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自传上, 开始了在自传研究这片荒芜原野上的开垦工作。经过两年的潜心思考和研究,他将研究成果写成《法国的自传》一书。他在书中给自传下了一个定义: “当某人主要强调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是他的个性的历史时,我们把此人用散文体写成的回顾性叙事称为自传。”2诚然,这个定义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确立了自传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和研究对象独立存在的地位,启发了后来的自传研究。

批评界的自传研究不断升温,并一直持续至今。由于50年代以来一大批著名作家如萨洛特、莱里斯、萨特、勒杜克、佩莱克、巴特等对自传的偏爱,自传在创作上也走向繁荣,迎来了它的高潮时期。三十多年之后,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的《位置》出版,并于1984年获得雷诺多文学奖,其女性自传体创作特点,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维度视角,以及平实简洁的语言独树一帜,给法国自传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年之后,安妮 ·埃尔诺又发表了《一个女人》。

同时,《一个女人》和《位置》也证明了一种更新的文学体裁的出现: 亲子关系小说。这类自传的叙述特点是通过讲述父母或者子女的故事而间接地讲述自己。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搭建与亲人的关系网,自然地讲述其自身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点。以本书为例,初读之下读者会发现小说讲述的是安妮·埃尔诺的母亲,通过努力和奋斗,改变了社会地位的故事。但是深入分析,会发现,对母亲的形象构建不是最终目的,作者的写作目的更为宏远,发生在她母亲身上的事件,是激发她思考社会的导火索。这篇作品的主题,依然是一部自传,而且是社会自传。

( 二) 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写作投射的社会学意义

作为读者,乍读《一个女人》这一题目,依然不能从中寻到确切的自传作品的踪迹。那么标题———《一个女人》,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呢? 这个题目简明扼要: 它只由一个不定冠词和一个名词组成。然而,在它的简洁和客观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成分。名词“女人”无关紧要,它的修饰成分“一个”,是很值得分析的。“数词+ 量词”的这种成分可以组成一个名词意群,可以指一类事物的集合,如: “一只狗永远是一只狗”,也可以指某一特殊事物,传说故事中经常这样开头: “从前有一个人”。区别很明显,前一个例子中的“一只狗”具有普遍意义,指的是任意一只狗, 而后面一个例子中,“一个人”则指的是一个特定的人,并不是整个人类。

那么在我们这本书的标题《一个女人》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弄清楚 “一个”所代表的意义是普遍性的还是特殊性的。这两者之间的模糊性就是安妮·埃尔诺对标题选择的成功所在。如果我们倾向于它的普遍性,那么这个女人就充当着一个典型的形象,而如果说它是特殊性的,这个女人就只指向某一个体。踌躇在这两种解释中间,书中的一个女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母亲,但她同时又代表着在一定社会阶层中的典型形象。因此在这对母女关系中,这个女人不仅仅是一位母亲,她也是她所处的那个社会阶层的成员。安妮·埃尔诺作品中的社会学意义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解答。她希望其作品讲述的是不仅仅是自己或自己家庭的故事,而是一整个社会,一整个时代的缩影。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 尤其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方面的问题,是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的主题。

除了《一个女人》这部作品,安妮·埃尔诺创作的大量文学作品,展示了那个时代平民阶层的生活,以第一人称形式记录了自己从社会底层到中产阶级的社会迁徙过程。安妮·埃尔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婚姻进入中产阶层,也因此成为了她自己口中所谓的“阶级变节者”。自身的阶级演变经历给她带来了独特的视角,也孕育了她独具特色的社会自传的构想。

同时,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社会区隔理论激发了她对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思考。通过对两个阶层的对比,“勾勒出位于不同社会空间的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不同性习,客观地展示出不同阶层之间隐形的区隔,使‘区隔’这一抽象的社会学概念具体到社会生活实践的方方面面。 埃尔诺以个人经历为基础,从群体视角反映了社会变迁,将个人回忆融于社会大背景中,使个人的传记成为了一部社会自传”3。在她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关于两个阶级的亲人各方面的对比。两个家庭同时也代表着两个阶层,处于不同阶层中的人在生活背景,受教育程度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是这个社会运行机制下的结果。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 “我这里写的……可能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和历史之间的什么东西吧。”1她惯以历史的和社会的视角去看问题,力图以个人反映社会,以小历史对照大历史; 以个体回忆唤起集体回忆。

( 三) 安妮·埃尔诺写作的语言特色

安妮·埃尔诺惯以平实的语言风格著称,她拒绝在书写中加入过多的个人情感,通过书写,达到客观化的效果。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她的语言为何如此平淡,甚至可以说苍白了。没有任何的修饰,只是平淡如水的叙述。甚至像机器人的编码语言,但是这样的语言在她笔下依然是有温度的。她认为只有最简单的语言才能表达最真实的东西,才更接近事物的本质。而用中性的语言风格,有利于使自身从事件中脱离,去除特殊性,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虽然埃尔诺在作品中对母亲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但是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因此她也无法用华丽的语言去讲述一个平凡的人的一生,只有最贴近实际的语言,最平淡自然单调的笔调才能表达最真实的生活。客观的语言使她既能把自己的情感拉近也能将其推远,也能很好地将个人故事定位于那个时代的历史大事件中,《一个女人》以其有力、快速,同时混合着一种强烈思念的叙事风格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我们偶尔也会见到作者动情的宣泄,比如: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我无论身在何处都总是心理很难受,常常以泪洗面。当我从沉沉的梦中醒来时,什么都记不清了,只记得母亲真的去世了,她真的离我而去了。每天除了做饭,洗衣服等这样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外,我什么也干不下去了。有时甚至干着这些活计,脑子就乱了起来。择完菜后得要想好一阵子才知道该去洗菜了。读书是不可能的……到外面去更让我感到难受。我开着车,突然一阵伤感涌上心头 ‘她永远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1

然而作者想表达的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悲伤和不舍:

“我的母亲出生在下层社会,她一直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我按照母亲的意愿进入了这个掌握语言与思想的世界里,我必须将她的故事写出来,为的是让我在这个掌握语言与思想的环境里不觉得太孤独和虚假。”1“掌握语言与思想的世界”当然就是文学世界,因为母亲去世,“我失去了我与我出生的那个世界相联系的最后一根纽带”,所以才孤独,我孤独地生活在这个本不属于我的世界,唯有靠书写来找回母亲,来自我拯救。

“我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正是她和她的语言,她的手,她的动作,她的一颦一笑,把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联系起来。现在我失去了我与我出生的那个世界相联系的最后一根纽带”。1从最后一段话里不难读出,作者是借助母亲,把“现在的我和童年的我”联系起来的,母亲就像是一根纽带,串起了“我”与世界。看到了母亲,“我”便会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原本的位置在哪里。而“我”如今的社会位置得以转变,又全都是因为母亲和“我”整整两代人的辛苦拼搏。可以说母亲的一生都是在为“我”而活,试想世界上的其它母亲,哪一位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因此,简单的语言并不苍白,而是有弹性的。作者省掉了繁复的修饰和美化,同时,也在文本间留下空间,使得读者能够进入,能身临其中, 如此,作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她想要的,正是这样一种大互动。简单并非容易,简单亦有大能量。

参考文献

[1]Annie Ernaux,La Place,Gallimard,Paris,1983.

[2]Annie Ernaux,Une Femme,Gallimard,Paris,1988.

[3]埃尔诺.一个女人[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4]勒热纳.自传契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彭莹莹.“我”是谁?——安妮·埃尔诺社会自传中的无人称叙事[J].法国研究,2015(2):60-65.

一个成功女人的故事 篇8

若不是街头深处一组引人入胜的内衣形象广告,以及白金汉宫风格的建筑群,广东佛山市南海区盐步大道和嘈杂混乱的普通南方小镇没有任何区别。当然,它更大的与众不同是因为这里深藏中国内衣产业大鳄——广东嘉莉诗(国际)服装有限公司。在中国内衣行业,盐步大道就好比美国的华尔街,其内衣产业无论是历史厚度还是产业规模,在国内都首屈一指。

创办于1995年的嘉莉诗公司,历经10多年的发展开拓,已拥有员工2000多名,专业内衣生产线40多条,是产能达1000万件的一家集产、销、研为一体的专业化著名内衣品牌企业。

活泼奔放的“嘉莉诗”当家品牌,高贵典雅的来自异域的“戴安娜”,极具诱惑又震撼人心的“妒”, 嘉莉诗的三大国际品牌把女人由外至内的万种风韵都诠释得淋漓尽致,而这也正是众多国际内衣品牌一直坚持并推崇的至高境界。

在盐步大道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街道旁,坐落着多家内衣企业,其中不乏一些名牌。盐步的内衣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这在当时的中国,无疑是一个超前产业,何柏强总裁的观点是:“企业一定要品质第一,再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品牌知名度越高,质量越好,你的品牌原动力和附加值就会越强。”在经过2年的磨砺和考验,嘉莉诗在品质、知名度和市场份额等各方面都已深入人心,很自然,盐步大道已经不能满足嘉莉诗人的雄心大志,于是嘉莉诗国际公司将产业触觉拓展到中国的“后花园”,成都市青白江。

2007年10月27日上午,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来到广东嘉莉诗(国际)服装有限公司考察。就像其一直秉承的高贵典雅并不失活泼灵动的内衣风格一样,有着白金汉宫风姿的“嘉莉诗”公司总部,五星级的办公环境,规模宏大的花园式生产车间,都让前来考察的成都青白江相关领导称慕不已。而拥有良好工业设施和环境的青白江区,正需要具备如此深厚文化和经济底蕴企业的加盟。

到期投资5个亿,年上缴税收将超过2000万,为地方提供就业岗位达5000个,这是广东嘉莉诗(国际)服装有限公司即将在成都青白江区设立西南产业基地的总体规划。2007年11月11日破土动工,并举行声势浩大的奠基典礼,如此振奋人心的宏伟蓝图即将成为现实。这在中国内衣行业恐怕是前所未有的大动作,这也意味着“嘉莉诗”对女人的体贴关注,已经从外表的健康美丽深入到内心。因为,大约5000个就业岗位,经过基本的培训就可上岗,劳动强度不大,一线技工月薪超过1500元,这对于成都当地大量40至50岁之间下岗女工、农村女性来说,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何柏强总裁在嘉莉诗公司西南产业基地的规划介绍中表示:青白江生产基地将严格依照生产厂区花园化的构想,把青白江开发成一个生态城、旅游城,将对青白江的城区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青白江区主抓招商引资工作的副区长白涛女士认为:我们更看重的是嘉莉诗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文化内涵。

“做内衣就是做文化,而品牌则是这种文化演绎的结晶。嘉莉诗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和提升品牌内衣文化。”将内衣提升到文化的高度,是何柏强总裁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而随着嘉莉诗在成都青白江的落户,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她在逐步走向国际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刻地改变女人并俘获她们的内心。

(责任编辑/玄圭)

E-mail:xuanguiyu0181@163.com

上一篇:2024学校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词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