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基本知识点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十章基本知识点(通用7篇)

第十章基本知识点 篇1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⑴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⑵说明:

①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ρ。

分析:F浮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V排/V)·ρ液=2/3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ρ液=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ρ物;V排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⑤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ρ物=Gρ/(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⑴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⑵公式表示:F浮

=G排=ρ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⑶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6.漂浮问题“五规律”:

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⑴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m/p;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m;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g。

⑵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⑶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⑷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第十章 公牛偏爱乔丹 篇2

考虑的重点当然还是在内线球员身上,除了奥拉朱旺之外,索顿总共还相中了四名球员,它们分别是:身高2.06米、跟乔丹一起参加了当年的洛杉矶本土奥运会并拿到金牌也是乔丹北卡校友的中锋萨姆·帕金斯;来自奥本大学的身高虽然只有1.98米、但体重却有118公斤的查尔斯·巴克利;以及两名来自肯塔基大学的球员——身高2.16米、有着“比尔·沃尔顿第二”之称,但左腿胫骨却有过严重应力性骨折的萨姆·鲍维和身高2.11米的梅尔·瑟平;他们都是天赋极佳的内线球员,对索顿来说,他所要做的就是在同时失去奥拉朱旺和乔丹的最坏情况下从这四个人当中做出最佳的选择。

考察球员这个环节对索顿来说并不陌生,之前他已经有过多次外出考察球员的经历——1979年他曾跟当时的公牛队主教练杰里·斯隆一起到密歇根州立大学和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分别去考察“魔术师”约翰逊和比尔·卡特怀特;1981年他又到犹他大学去考察过汤姆·钱伯斯,也到俄勒冈州立大学去考察过史蒂夫·约翰逊;但遗憾的是,这些球员无一例外的都跟公牛队擦肩而过,考察球员也成为了索顿最大的笑柄。可尽管如此,索顿却依然在坚持着,这回他再一次踏上了征程。

索顿的第一站是肯塔基大学,他来这里考察鲍维和瑟平。在莱克星顿索顿向肯塔基大学的球队教练乔.B.霍尔详细了解了两名球员的情况,而他们也都给索顿留下了极好的印象,“鲍维的身体条件真的是太好了,瑟平的天赋不如鲍维,但是也非常出色,他们都能成为未来的巨星。”索顿如是说道。只是鲍维的健康状况依旧让索顿有些担忧,霍尔教练向他已经说明了全部的情况,这个左腿胫骨遭受到严重伤病的大个子之前缺席了整整两个赛季NCAA的比赛,如今他是否已经痊愈以及将来是否能再恢复到以前的水准都充满了未知,选他需要冒着巨大的风险。

紧跟着第二站索顿来到了奥本大学,对查尔斯·巴克利索顿之前已有耳闻,当时巴克利正在鲍勃·奈特的训练营里集训备战奥运会,可他在训练营里的种种作为却早已经传到了索顿的耳朵里。这个家伙天赋异禀但性格却狂妄傲慢,这让索顿在心里多少有一些抵触,他并没有给予太多评价就离开了阿拉巴马州。最后一站,索顿来到了北卡罗莱纳大学,在这里他的目标是萨姆·帕金斯,这里也是乔丹的学校,但当索顿来到这里时乔丹和帕金斯也都不在,他们同样去参加了奈特教练组织的集训。于是,索顿找到了当时北卡大学的主教练迪恩·史密斯,史密斯向索顿详细的介绍了关于帕金斯的情况,并给他观看比赛录像带。渐渐的,索顿意识到帕金斯也不是公牛队想要的那种内线球员:可能他会是一名好的角色球员,但却不可能成为一个特权球员。这让索顿一时之间陷入了为难。

不过相比于对帕金斯的纠结,有一点倒是让索顿感到欣喜——就是乔丹。在录像带里,索顿亲眼见证了乔丹在球场上种种神奇的表现,特别是他在大一那年的NCAA总决赛上投中制胜一球帮助球队夺冠的事更是让索顿印象深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前我只是听说过乔丹有多么出色,但等我亲眼见到了时,那又是另外的一种感觉。”而乔丹的恩师史密斯教练也极力向索顿推荐自己的爱徒,史密斯对索顿说:“对球员来说有两样东西是教练教不出来的,一是高度、二是速度,这些都是上天给予的,迈克尔就二者兼而有之。去年时,迈克尔的身高还是1.94米,但就这一年的时间,他就长到了作为一名得分后卫理想的1.98米;而他的速度也很出色,在去年的40码冲刺跑测试中,迈克尔的成绩是4.55秒,这已经非常出色了。而今年,我们的体能教练罗伊·威廉姆斯的表掐出来的时间是4.39秒,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40码——36.55米,只用4.39秒就跑完,这种速度只有全世界那些跑得最快的运动员,比如奥运级别的短跑选手,才能够跑得出来。加之那与生俱来的弹跳,他几乎就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篮球球员的代名词。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一定要选择他。”

停顿了一下,史密斯又继续说道:“除此之外,迈克尔还有着无与伦比的斗志。就在他来到我们这里的第一个赛季结束之后,我看出了他在防守端的缺陷,于是有一天我对着录像带指出了他在防守时有时过于懒散,这刺激到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就在第二个赛季,我就看到了他在防守端巨大的变化,以至于有的夜晚他对防守的兴趣比对进攻还要大。迈克尔非常好胜,在训练中一对一时他几乎没有输过,而五对五的训练赛时,拥有他的那一队也总是取得胜利,他就是这样一个渴望胜利、渴望自己变得更好的球员。”

听着史密斯教练的话,索顿不禁对乔丹神往不已,这正是索顿想要挑选的那种能撑起球队、能统治比赛的领袖球员,索顿多么希望乔丹能够来到公牛队呀,可这终究还只是一种可能,毕竟公牛队还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摘到乔丹,在他们前面火箭队和开拓者队都有着先手。可尽管如此,索顿的这次球员考察之行仍然受益匪浅,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赶快回去研究一下到底考察的这四名球员应该选择谁,这件事情似乎要更加紧迫,也要更加现实。

第十章行政效能 篇3

第一节行政效能的含义和特征

行政效能:

1、是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是公共管理生命力的体现;

3、是整个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

4、是衡量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和效果的主要标志。

一、含义

最早提出的是毛泽东及其领导集体

概念:是行政投入与行政产出间的比值,体现了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功效与价值的统一,是行政效果、行政效率、行政效益的综合体现。

行政效果:指已进入评价过程的公共行政管理的活动结果;

行政效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数量比率。

行政效益:公共行政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符合国家意志和人民要求的行政成果。

(一)行政投入

概念:在整个公共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所需要和被耗费的资源。

构成: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行政系统内外环境对行政系统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二)行政产出

行政产出:行政投入经过行政系统的转换和处理后产生的结果。

二、行政效能的特征

(一)行政效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是质与量的统一;

(三)体现在社会效益上,不仅要看社会的经济效益,还要看社会的政治效益和精神文化效益;

1、看行政目标和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看公共行政管理的活动全过程是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

3、是否能代表、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四)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行政效能的高低取决于:组织的结构、领导的才能、人员的素质、决策的体制、行政的技术手段运用等因素。

三、行政效能的地位

(一)是行政组织生命力的体现

面对各种需求和挑战,行政组织必须具备快速的反应力、良好的调控力和作用力

(二)高低是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是检查、评价行政组织行为,考核行者人员工作的重要尺度;

(四)提高行政效能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基本目标;

管理的目的在于以最佳的方式、最低的代价取得最好的效果

(五)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六)是衡量行政改革成果的主要标志

行政改革:政府机构、人事制度、领导体制、决策体制、行政监管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

第二节行政效能的测评

马克思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

量少的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行政效能的评测就是对政府组织在履行公共责任,实施公共行政管理活动中,在综合内部管理活动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因素的基础上提供的公共产出和公共服务进行评审与界定。

一、评测的原则

(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原则

宗旨:

1、始终为社会主义服务;

2、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

3、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测评效能三个有利于:

1、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是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效能与效益一致的原则

(三)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原则

(四)全面性原则

1、既要听取政府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报告,又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2、既要测算有形的经济物质成果,又要重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反映变化;

3、既要对比过去的情况,又要预测对未来的影响。

(五)公开性原则

效能的评测要吸收社会公众的参与,评测的每个步骤和结果要公布于众。

二、行政效能评测的标准

4E(经济、效率、效益、公平)是评测的依据和准则。

经济标准:公共行政管理实践中成本的付出是否最小化,是否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来花费。

效率标准:投入产出了什么结果,以最小的投入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效益标准:工作完成之后公共服务的状况是否得到有效改善,追求产出带来的社会效果; 公平标准: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对象是否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是不是实现了在公共物品享受方面的国民待遇。侧重公平分配。

评测遵循要求:

1、政府功能的发挥能否与政府行政目标相一致;

2、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中有无树立“成本”、“效益”的理念

3、行政管理活动是否具有社会效益;

4、行政管理活动的主要因素、各个环境和行政管理的方法之间和相互衔接如何。

三、评测的基本方法

(一)行政功能测评法

政府的主要职能,从过去的直接管理经济,转到宏观间接调控经济,转到非盈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方面。

方法:把行政机关单位的总体职能分解为具体的项目目标,制定出各项目的理想标准和最低限度标准,分别确定等级分数,同时要分别规定主要目标(分值相对高些)和次要目标(分值相对低些)的分数。然后,按照实际结果对多项目评定分数,用总分来评定行政效能的高低。(类似于模糊数学)

(二)组织因素测量法

将行政执行中的条件因素规定不同的分值,按结果打分,由总分评定效能的高低。各因素如:

1、这项工作所建立的管理机构、投入的人员经费、物资;

2、运行的信息、指挥、沟通、协调、监督、控制;

3、执行的程序、方法、手段等各种条件因素应用的情况;

4、和取得的效果

来评定分数。

(三)行政费用测定法

把行政费用作为行政效能的评估尺度,看行政经费的开支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是否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也要看在同等条件下完成同类管理工作的经费和成果之间的比例。

两方面:一是由政府直接推动的社会公益事业的费用,即政府工作报告预算内资金所涉及的各方面行政费用的分配,俗称“分盘子”;

二是行政机关本身为耻正常工作、运转所需的经费。

评测方法三类:

一是单位费用法,以完成每项任务为一个单位,计算出完成该项任务全部费用,和同类任务的费用与效果相比来测定效能的高低。

二是人均费用法,按本地区行政费用的人均负担数作为基准,比较各地方政府、各部门在完成基本职能任务中效果相差的程度,人均费用低则效能高。

三是计件费用法,用于工作量可用数量表示的工作,按同种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数量与其工资对照,测量出每件工作的费用,以此评定效能的高低。

(四)特定标准比较法

广泛采用,用公认的权威的标准,或由专家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规定的、反映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的标准与某项行政效果作比较,看其达到标准的程度来确定行政效能的高低。常有:历史标准、横向标准、满负荷标准和预算标准等。

方法关键:制订的标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合法性、有可比性,标准过高或过低,都不能真实反映行政效能的高低。

(五)综合效益分析法

即全面系统地分析比较各种因素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综合地判断行政效能的高低好坏。

1、既要看行政机关自身的办事效率,又要看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2、既要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要看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3、既要看它眼前、局部的效果,更要看它对长远、整体产生的影响作用。

一般用于评定某即政府或某个部门的行政效能。

第三节提高行政效能的途径和方法

一、影响行政效能的因素

(一)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外因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行政环境因素的影响;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对行政效能有影响。

交通环境、气候条件、矿产资源等都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力的提高,与地理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效能的提高。

对行政效能影响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政府所处的社会环境

国家的政治安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是实现行政效能的条件和前提。

3、传统行政文化。

小而全和等级观念影响行政效能的提高。

(二)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内因素

1、行政管理中的利益因素

两个方面:

一是行政人员如不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和激励,会挫伤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利益是与公共利益相违背的。

2、公共行政管理体制

公共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有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公共行政管理职能。

行政机构是具体实施公共行政管理的主体,行政机构的设置、编制等都会影响行政效能,主要体现在功能是否齐全、机构是否精简、权责是否明确,管理层次与幅度是否适当,管理职能定位是否合理。

体制越合理、科学,行政效能就越高。

3、公共行政管理运行机制

行政管理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的运转情况,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反馈、行政评价以及行政监督等各个环节之间是否协调和统一,影响行政效能。

运行机制优质表现:高效、协调、规范、统一

4、公共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公务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道德素质、心里素质等直接影响行政效能高低。人员素质两个基本方面:廉政和勤政。

5、公共行政管理办法

系统论、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办法。

二、提高行政效能的途径与办法

高效、廉洁、责任、服务性政府。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现代效能观念

公共管理中要树立的科学管理观念:效率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时间观念、系统观念和现代权变观念。

(二)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1、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

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提高决策水平;

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资源、社会公示和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

3、切实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正;

4、建立问责制度,开展绩效评估;

应按照权责统一、依法有序、民主公开、客观公正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并把行政问责和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纠,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三)健全各项行政法律和制度,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 健全行政法制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基本保证。

1、完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规范:行政组织设置、行政人员配备、行政行为规范及日常工作。

2、强化制度创新,用制度来规范公共行政管理的行为

制度: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办事跟踪制、首问负责制、效能考评制和

失职追究制等制度

(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

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方式的改进、服务意识的增强、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能的提高,关键在于公务员队伍的建设。

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建立公务员的管理机制: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公务员实绩考核体系。

(五)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政务公开是提高政府效能,防止腐败的有效措施。

(六)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公共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

行政机关的管理现代化是机关管理中使用各种现代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包括:

工具现代化,信息传输网络化、行政方法科学化和机关管理效率化。

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统计、公文处理、科学预测、择优决策,制定经济规划,控制生产过程,信息反馈以及劳动人事管理、财会管理等方面。

(七)建立健全行政效能的监督约束机制

行政效能监察两方面:

一方面加强对行政管理中老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提高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

另一方面,健全行政效能投诉机制,畅通民众对政府行政效能投诉的途径,不断提高行政效能投诉的时效和质量。

美国学者考夫曼没有任何一种特定行政模式会永无止境地提高效率,增加效率和应变能力。

第十章工会组织 篇4

第五十条合作公司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支持职工建立工会组织,开展工会活动。

第五十一条合作公司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其主要任务是:依法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和物质利益;指导帮助职工同公司签订个人劳动合同,或代表职工同公司签订集体劳动合同,协助公司安排和合理使用职工福利及奖励基金;组织职工学习政治、业务和科学技术知识,开展文艺、体育活动;团结教育职工遵守劳动生产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努力完成公司的各项经济任务。

第十章基本知识点 篇5

1.了解什么是能源。知道哪些属于可再生能源,哪些属于非再生能源。

2.知道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知道人类发现、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就是其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历史,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

3.了解能源的利用和开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带来了能源危机,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学会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区别。

2.知道世界能源的构成和我国能源的结构。

3.了解能源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难点:

理解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的分类及能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能源、能源与环境的有关视频。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泉港是一座新兴的石油化工城,2005年福建炼油厂成品油年产量达到400万吨,谁能告诉老师石油对于我们现实生活而言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把你所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

生:石油对于我们来说是能源,炼油所产生的许多产品更是我们生活中所离不开的。如,我们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用到的汽油和柴油等等。

生:美伊战争可能与能源有关系,当时由于战争爆发,全球的石油价格飞速上扬,而到了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拉克境内恐怖活动活跃,石油价格更是上涨得厉害。可见,石油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太重要,直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能源与社会”。

师:能源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之本,人类要离开生命之本就会灭亡。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地球上的能源。下面的时间就以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课文、查找资料、看课外相关书籍,也可以上网查询,还可以通过你认为可行的其他方式进行学习。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每位学生都以不同方式进行学习。大约过了20多分钟,有的学生列出了本节内容的提纲)

师:同学们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一小组之间,可以把自己获得的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我请每个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5分钟左右,学生汇报)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阅读课文来学习的。我所知道的情况如下:(1)能源的分类;(2)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能源和环境。

师:你提炼的问题很好,详细说一下可以吗?

生: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其中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它们占世界能源消耗的90%以上,是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但成本高,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能源消耗量大幅度地增加,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极为重要。

师: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归纳出这么多知识,说明你很用心,你说得很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再说说呢?

生:我要讲的内容是关于能源的分类,查得资料如下:能源有多种分类,从能源的原有形态是否改变的角度,可分为自然界现存的一次能源和由一次能源加工转化成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是一次能源,煤气、液化气、汽油、柴油、电源等是二次能源。

师:你查找的资料很不错,它告诉我们要懂得从多角度来看待事物,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可见你思维很开放。还有哪位同学来补充本节内容?

生:我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的方式学习。我上的是“中国能源网”,查得资料如下:中国能源资源蕴藏丰富。煤炭地质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地位总储量的12%,居第三位。水力资源占世界的30%,居第1位。水力理论蕴藏6.76亿千瓦。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经普查勘探表明,石油的地质储量要比探明储量大得多。除常规能源之外,中国的新能源亦有广泛的利用前景。比如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师:以上几位同学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让我们具体了解了能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能源分布的大致情况。既然能源对我们有这么大的价值,我们可不可以无限制地开发能源,无节制地利用能源呢?能源对我们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生:煤、汽油、柴油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在地球的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就像温室里的玻璃,能将太阳辐射的热量保留在大气中。因此,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必将使地球气温不断上升,这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它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两极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沿海城市,同时也使土壤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生:我从《泉港花絮》这本书中还查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件关于泄漏石油污染泉港海域事件。1996年2月28日福建轮船公司“安福”号6万吨级油轮在乌丘岛附近海面发生事故后,29日停泊在后龙镇上西10万吨级原油码头卸油,导致4吨以上原油泄漏。瞬间,原油团随着风力、潮力迅速扩散,漂向泉港整个海域,使我们当地养殖业、内海捕捞业遭受严重损失,如,海蛎因油污不能食用,紫菜、海带恶臭难闻,无数鱼网粘上黑油团不能使用等等。此次污染严重危及到泉港区沿海39万多人的生产活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亿人民币。

师:两位同学查找到的资料很具体,既全面又有针对性。说明你们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愧是21世纪的中学生。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很震撼,能源污染问题不仅仅是全球性的问题,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如何才能解决好使用能源与保护环境这一问题。

生:我认为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因为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虽然在运用时可能成本较高,但我相信随着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成本将会下降。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既准确又有前瞻性,请坐。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想法吗?

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不要过分浪费资源,要注意节约能源,尽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如,尽量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少乘车;多爬楼、少乘电梯;养成随手关灯的习惯等等。

师:非常棒!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人人有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我们一定能守护我们这个共同的家园——

地球!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关于节能的短片。(课件播放)

3.课堂总结,情知交融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把有关“能源和社会”的一些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學习。我想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了不少的收获,也会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的时间,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你的感受和收获。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伟大的。它既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大量空间,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大量能源。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人类应合理开发利用能源,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地球给我们人类提供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能源,不要造成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师:你们的感受很有见地。节约能源,的确应该从我们身边做起,更要马上行动,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我感受到学会寻找信息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注意信息的获取。

师:好,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学会搜集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人类只有把握住新的信息、运用好信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其他领域都会做到从容应对。特别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到处充满着机遇,充满着挑战。信息也是一种能源,我们只有科学地利用好这种能源,才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永立不败之地。(学生齐声

鼓掌)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篇6

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或从众行为。

4、规范的评价

群体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和对规范的一致性认同,群体就会发生混乱,不利于完成任务。

5、规范的强化与削弱问题。

四、目标

群体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群体行为:

1、目标与规范是否一致

2、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及个人目标的一致性程度

3、目标是否能达成

五、内聚力

1、内聚力是指群体成员愿意在群体内活动和他们对群体活动赞助的强烈程度。

2、影响内聚力的因素 ①领导方式和领导要求

比较“民主”、“专制”、“放任”三种领导方式,发现民主型领导方式,成员思想活跃,关系融洽,内聚力高。

领导者要求群体成员遵守组织纪律,强调团结,也会改善内聚力。②外部因素

a群体遇到外部威胁与压力,可增强内聚力。b与外界隔离的环境,也会提高群体内聚力。③群体内部的鼓励方式与目标结构 ④共同的利益

利益是影响群体内聚力与团结合作的重要因素。鬼谷子说,故相益则亲,相损者则疏,其数行也。⑤其他因素

a群体规模。规模小,成员交往机会多,内聚力高。b群体的地位。群体等级地位高,成员有自豪感,内聚力高。

c群体信息沟通。信息畅通,成员相互开放,内聚力高 d成员对群体的依赖性。能满足成员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群体,内聚力高。

e成员的亲和力与纪律性。

3、内聚力的评价

内聚力在道德属性上属于中性。

①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高,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②当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相违背时,内聚力高,反而对组织有害。

六、影响群体的行为及效果的其他因素

1、领导

①多头领导,使群体无所适从,在我国党政职责不清最为典型。

②群体内部正式领导与非正式领导的分离。

③领导者的德与才。有德有才的领导者,才能够促使群体的整合。

1、外部环境(组织环境与条件)实际上是群体的既定条件,包括技术、物质条件、规章制度、管理惯例、上级领导人的管理方式,组织的奖惩等。

此外,群体的传统、价值现、信息交流等因素,都会对群体的行为及效果产生影响。第三节:信息沟通

又译“意见沟通”或“意见交流。”

一、信息沟通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

1、信息沟通的含义

①苏东水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观点和交流情报、信息的过程。

②孙彤认为: 信息沟通是指将一个人的意思和观念或者是把个人或群体的行为传递给别的人或群体的过程。

2、信息沟通的构成要素 ①信息发出者或传达者; ②信息收受者; ③传达信息的内容。

3、传达信息的工具 ①语言;

②文字、符号、数字、音像、色彩; ③姿势、行为等。

二、信息沟通的作用

1、收集资料、获得反馈、为决策服务

2、增加成员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际关系

3、它使群体中的单个人联合成为整体。

4、情报是权力的基础,是力量的源泉

孙子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用间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用间篇)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亦胜乃可全)(地形篇)

美国的一些调查表明:处理信息工作是管理者的重要工作。

5、应付突发事件

三、信息沟通的途径(也叫信息沟通的渠道或种类)信息沟通途径是信息内容传递或交流的方式。

(一)信息沟通按照组织系统可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是由组织规章制度所规定的,按照组织程序所进行的沟通方式。

②正式沟通在组织内可因信息流向分为下列情况: a下行沟通。这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沟通。b上行沟通。这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沟通。

c平行沟通。这是同一管理层次上的机关或个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没有隶属关系,存在合作关系。

d斜向沟通。不属同一管理层次的信息沟通,这种沟通虽然没有隶属关系,但可能有指导关系。

2、非正式沟通

①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以外的信息传递和意见交流的方式。

②现代管理者大都重视非正式沟通的作用。我们常说的“小道消息”就是属于非正式沟通的内容。

戴维斯等人对小道消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如下看法: 戴维斯认为,小道消息产生有三个原因

其一,对组织的信息不明;其二,职工中有不安全感;其三,职工有抵触情绪。(谣言是**的前兆)。

如何克服小道消息的消极影响?

赫尔希认为,改善的办法,主要在于使正式信息渠道畅通,用正式沟通的消息驱除小道消息。

提高工作透明度,扩大人们的知情权,有助于消除人们道听途说的消极影响。

(二)按照信息沟通当事人之间的信息流向是否可以变换来看,可以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进行思想、观念、情报等交流时,信息流向不变的是单向沟通,信息流向变换的是双向沟通。

2、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各有利弊

美国管理心理家莱维特曾做过一个实验。得出下列结论:

①从沟通速度来看,单向比双向快; ②从沟通内容正确性来看,双向比单向好; ③从沟通秩序来看,单向比双向安静、规矩;

④对信息接收者来说,双向比单向更能提高对信息内容正误的判断力,进而对自己的行为更有把握;

⑤对信息发生者(或传达者)来说,双向比单向的心理压力要大,因为他随时可能受到信息接收者的提问与批评。

此外,双向比单向更能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四、信息沟通的网络

由信息沟通途径所组成的结构形式称为信息沟通网络。

1、信息沟通网络的种类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下列五种信息沟通网络: ①链式(传口令、报数)

②轮式(动员大会、新闻发布会)

③y式(主管通过第二级与第三级沟通,尼克松当总统时的副官专政)④圆式(第一级与第二级,第二级与底层,底层之间)⑤全通道式(自由沟通,没有中心,人人平等,圆桌讨论会,委员会组织)

2、五种信息沟通网络评价 各有利弊。

①要速度快、控制力、领导权威、组织稳定,链式、轮式、y式较好。

②要提高士气与沟通效果,圆式、全通道式较好。

五、信息沟通的障碍

有效的信息沟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及时、完整、准确,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发生障碍,表现为:

(一)发讯者对信息表达的障碍

1、表达能力不佳,词不达意

2、语义的差异

3、表达方式不协调

4、社会环境与知识经验的局限

5、发布信息的内容不完整,有漏失。

(二)信息传递的障碍

1、信息传递不及时。

2、信息传递的漏失或错传

3、信息传递中的外界干扰

4、传播媒体故障

(三)信息接收者的障碍

1、信息接收者知觉选择性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知觉有选择性,往往习惯于接受某一部分信息,阻塞其它的信息。如前所讲:对象特征、背景反差、主体需要、兴趣等。

2、接收者对信息的“过滤”

接收者在接受信息时,有时会按自己的需要进行“过滤”,然后进行储存和传递。

3、接收者的理解差异和曲解

接收者的立场、利益、认识方法、知识储忆等,都会影响其对信息的理解。

4、信息过量

现代组织中,管理者每天与大量的信息打交道,搞得焦头烂额,因而索性把一些信息搁置起来,不予理睬。

5、接收者心理上的障碍

六、如何提高信息沟通的有效性

1、美国管理协会提出“良好沟通十诫” 是比较完整地促进有效沟通的办法。

①沟通前澄清概念,沟通内容必须事先妥善计划,信息发出者要系统地思考信息接收者可能发生的反应。

②检查问题的目的。信息发出者必须检查所发出的信息,希望收到的是什么? ③考虑沟通时的一切环境情况,包括实质的环境及人的环境等,这方面的问题常常对沟通的成败有巨大的影响。④计划沟通内容时,应尽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商议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看法,而且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人往往会支持他所参与创造的事物”玛丽.凯)

⑤沟通时,既要注意内容,也应注意语调,接收者不仅受信息内容的影响,而且也受信息的表达方式的影响。⑥尽可能传达有效的信息。一般来说,一件事情对别人有利,就容易被记住。(“不能不说,也不能瞎说。”)⑦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要了解对方对信息是否理解,是否愿意执行。

⑧沟通时既着眼于现在,也要着眼于未来,大多数的沟通,均求切合当前情况的需要,但是,沟通也不应忽视长远目标。⑨应该言行一致,如果上级人员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么他就会将自己的指令推翻。通常下级人员对管理者的行为极为注意,上级一有失信,人们便将他的指令打上相应的折扣。

⑩应该成为一个“好听众”。管理人员听取他人的陈述时,应专心注意对方,才能明白对方说些什么。

2、尼柯斯认为下列十种不良习惯影响沟通效率: ①对谈话对方所谈的主题没有兴趣。

②被谈话对方的姿态所吸引,而忽略了对方所讲的内容。③当听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时,就过分激动,致使不愿再听下去,使其余的信息被抺杀了。④只重视事实,而不肯注意原则和推论。⑤过分重视条理,对欠条理人的讲话重视不够。⑥过多注意造作掩饰,而不重视真情实质。⑦分心于别的事情,心不在焉。⑧对较难懂的言词,不求甚解。

⑨当对方的言词带有感情时,则注意力分散。⑩在听别人讲话时,还思考别的问题,顾此失彼。

3、防止信息过量的“例外原则”和“需知原则” ①例外原则要求,下级只有在特殊的偏离指示、计划、政策的时候,才向上级报告,以便引起上级的注意。②需知原则要求,让下级只接受对他们完成任务具有关键性作用的信息。

4、领导者应尽可能多地进行双向沟通,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领导者应该采取平易近人,虚心征询意见的态度。如果领导者盛气凌人,装腔作势,那么下级就会有所顾虑,不敢畅所欲言。

②领导者不仅要容忍不同意见,而且要鼓励提供坏消息的人。否则,直到失败都会有唱颂歌的人。

第十章清代的法律制度 篇7

(公元1644年——公元1840年)

第一节 清代立法概况

学习重点:

清代立法思想与主要立法

一、清代立法思想

“参汉酌金”与“祥译明律、参以国制”的指导思想

参汉,就是吸收明朝的封建法制。

酌金,是有条件地援用女真族的习惯法。

这一思想的内涵,在于首先要全面理解、吸收以明律为代表的汉族法律文化、法律制度,然后再根据满族自身的特点及清代社会的现实,制定出一套既能体现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又适合清代政治统治的法律体系与法律制度。

二、清代的主要立法

(一)《大清律集解附例》的制定

清朝入关不久,即开始将明律译为满文,并对明律略加修订,使之成为清朝法典。顺治三年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是第一部成文法典。基本沿袭明律,稍有删改,但没能认真执行;?

(二)《大清律例》的制定

乾隆时期,《大清律例》对《集解》的整理删改。律后增加小注。律后附例,是以明律为蓝本,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更加严密周详。整部律例共有条例1042条。清初由简单袭用明律,经过近百年时间,几经修订,终于完成《大清律例》。

《大清律例》颁行后,作为“祖宗成法”,律文自乾隆五年以后不再修改,只是每五年一次将新颁的条例续纂入律例。所谓“律一成而不易,例则逐年增删,五年一小修,又五年一大修,通行天下”。这样就使《大清律例》沿用至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中国法制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法典,直到清末修律时才被《大清现行刑律》代替。

(三)例的制定

清朝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例,例是统称,可分为条例、则例、事例、成例等名目。律条与条例,条例与条例之间彼此矛盾冲突,影响法制的统一和稳定。

条例是专指刑事单行法规;

则例指某一行政部门或某项专门事务方面的单行法规汇编;

事例指皇帝就某项事务所发布的“上谕”或经皇帝批准的政府部门提出的建议; 成例是一种统称,包括条例及行政方面的单行法规,是经过整理编写的事例。

(四)《大清会典》的制定

清朝会典是仿照明朝的会典编成的,康熙二十三年,正式编篡会典。《大清会典》,史称《康熙会典》,后来,四朝又续修了会典。所以清代有“五朝会典”流传下来。《大清会典》是按行政机构分目的,内容包括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等职能及有关制度。从内容看,是以行政法律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汇编。《大清会典》不仅是清朝行政法规大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

(五)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族法规

清代制定的民族法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民族法律,达到了中国历代王朝民族立法的最高峰。清朝依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特点,在不违背《大清律例》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分别制定单行法规,对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治理。这些单行法规有:《回律》、《蒙古律》、《苗律》等。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学习重点:

刑事立法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立法

(一)反逆重罪扩大化

1、加重对十恶重罪的惩罚

清律承袭了隋唐以来的“十恶”制度,并将谋反、谋大逆、谋叛和大不敬等危害皇帝安全和尊严的行为,列为最严重的犯罪,用最严厉的刑罚加以惩处,凡谋反、谋大逆者,本人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男子年16以上者,不分同姓异性,也不限户籍的异同,不分是否残疾,一律处斩。15以下男性及女性家属罚没功臣之家为奴。即使子孙确不知情,年11以上,也要阉割发往新疆为奴。甚至10岁以下幼童也要监禁到满11岁后阉割。

2、扩大反逆罪范围

清律把奏疏不当或触犯圣讳称为“丧心病狂”、“妄议朝政”,按大逆定罪处刑;为防止利用宗教或结拜兄弟的形式聚众反抗,专门制定了严厉打击的条例。

清律规定:凡谋反、谋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并株连其父子、祖孙、兄弟及同居之人。

(二)继续沿用“奸党”罪条

清律继承了明律中关于奸党罪和禁止内外官交结的条款,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凡犯奸党罪一律处死刑。禁止交结内侍,禁止京官与家资富厚之人滥行结纳,犯者或斩或革职。清朝森严的法条中还严禁宦官专权和大臣朋党,以清除干扰皇权的威胁,保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

内外官员除至亲好友、世谊乡情允许往来外,余者一律禁止;外官赴任前,拜见在京各官,或至任所后差人来往交结者,一律革职;在京各官接见外官,或接见其指派之人,或派人去外官任所交往,也一律革职查办。更禁止京官与地方资财厚富之人交往,违者或革职或处斩。以防止富人与官员勾结,依仗权势,胡作非为。

(三)加重对强盗、窃盗等重罪的处罚

大清律对强盗罪的处罚十分严厉,定有“江洋大盗”等新罪名,并有“立斩枭示”“就地正法”等刑罚。对普通盗窃行为的惩罚亦重于明。凡已行但未得财,皆杖100流3000里。只要得财,不分首从皆斩。即使造意不行又不分赃,也杖100流3000里。对于窃盗,明律最重处刑流3000里,清律在顺治时期竟规定赃满120两就处以绞监候。而且,在清代,强盗、窃盗犯罪,除要处上述重刑外,还要在面部刺字,作为犯罪的标识。

(四)运用“文字狱”手段惩罚“异端思想”

清朝统治者还大量制造文字狱,以语言文字定罪,对汉族知识份子进行思想控制。

所谓“文字狱”,就是指统治者通过对知识分子著述中的文字进行附会苛责、演绎犯罪故意来罗织罪名,以达到铲除“异端”的目的。文字本来无罪的,只是“有罪者”的文字才“有罪”。

从刑法的角度来看,清朝文字狱具有以下特点:

1、文字狱打击的对象是具有启蒙思想和反满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

2、《大清律例》中对以文字罪人并无专条,在定罪量刑过程中,比附谋反、谋大逆的条款来处罚。因此,文字狱是对反逆罪的类推适用,不仅对犯罪者本人处刑极重,而且株连也极为广泛。

3、文字狱是因为皇帝的猜疑之心而起,往往是“缘心”定罪,极易造成冤案。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号称“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生文字狱108起。其中,乾隆朝就占80余起。康熙朝有两起较著名的文字狱案件,一起是发生于康熙初年尚未亲政时的“明史案”,另一起是发生于康熙末年的“南山集案”。雍正朝的“查嗣庭案”和乾隆朝的“胡中藻案”等,都是典型的根据文字随意罗织、锻炼而成的大案,牵连极广,为害也极大。

庄廷龙《明史案》

康熙二年(1644年),浙江发生庄廷龙组织编印朱国祯《明史》而被告发的案件。因书中不称清太祖而标建州都督,不书清帝年号而南明隆武、永历年号,而招致清迁忌恨,受到严刑镇压。揭发处治时,尽管庄迁龙已死,仍被开棺戮尸,并牵连其弟兄、子侄、读者、保存者以及不知情的地方府州长官70余人,一并处死。

(五)刑罚制度的发展

发遣:是清朝创设的一种刑罚方法,即将罪犯发往边疆地区,为驻防官兵充当奴隶,多使用于政治犯,较充军刑更为严重。

充军:是清代的法定刑之一。它是将罪犯发配到边远地区服苦役的一种刑罚,重于一般的流刑。清代的充军刑分为附近充军(2000里)、边卫充军(2500里)、边远充军(3000里)、极边充军(4000里)、烟瘴充军(4000里)五个等级。因此,又称为“五军”。充军刑在明代已有,但清朝的充军刑只罚及犯罪者个人,也不象明代终身充军与永远充军那样区分。

四、旗人特权的法律化

对传统等级制度的继承:清律对明律所规定的等级制度加以重新确认。如在良贱同罪异罚方面,规定奴婢骂主人,处绞刑;若殴打,则无论是否有伤,一律处斩;若杀死,则不论是否故意,一律凌迟。反之,主人决罚奴婢致死或过失杀死,均不论罪。请律还保护奴婢役使制度,规定凡家生奴仆、依契所买的奴仆、投靠养育年久之人、婢女因招配所生之子孙,均世代服役,永远不得赎身。其中名列贱籍者,不得考试、做官。在维护官僚贵族特权方面,沿袭过去的“八议”条款,并扩大了适用范围,如“八议”者的祖父母、父母、子孙犯罪可用罚俸、降级、革职等办法抵罪。涉及现任官的一般民事纠纷,可由其家人代为出庭,对现任官的审判也要奏闻皇帝。

(一)保障满族贵族在政权中的优越地位

清朝官制形式上标榜满汉一体,中央六部长官设满汉复职,但实权操于满官之手。为了保证满洲贵族统治地位,清朝特设“官缺”制度,所有官职岗位分为满官缺、蒙古官缺、汉军官

缺、汉官缺四种,不同官缺只能由本族人出任或补授。作为要害部门的重要职位,如中央理藩院、宗人府及掌握钱粮、火药、兵器的府库全部为满官缺,各省驻防将军、都统、参赞大臣、盛京五部侍郎等也全部是满官缺;而地位卑微的小官职,如迎来送往的驿丞全为汉官缺,不得任命满人担任。

(二)保护旗地旗产经济利益

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及八旗兵丁大肆圈占汉人土地作为私产,得到清廷肯定和法律保护。由于八旗子弟不事生计,奢侈堕落,大量旗地旗产又逐渐流入汉人手中。为了维护旗地旗产等经济利益,清廷多次申令,禁止汉人典买旗地旗产,并由官府出资予以赎回。仅乾隆时期就四次定例,禁止民人典买旗地旗产;如有违反,没收其地产房宅,并按律治罪。这些规定反映了清律对旗人经济利益的特殊保护。

(三)维护满人司法特权

清朝推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赋予满人各种司法特权。凡属满人违法犯罪,一般可享有“减等”、“换刑”等特殊优待。例如:笞杖刑可换折鞭责,变相减等;徒流刑可换折枷号,免予监禁服役或发配远乡;杂犯死罪和仅次于死刑的极边充军,也可换折枷号;死刑斩立决可减为斩监候;窃盗罪可免予刺字;重罪必须刺字者,则刺臂而不刺面。对满人案件的审理,由特定司法机关管辖;对满人的监禁,也不入普通监所;宗室贵族入宗人府空房,一般旗人入内务府监所。

第三节 清代的司法诉讼制度

学习重点:

1、清代的司法机关

2、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一、司法机构

(一)中央三法司

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二)地方司法机构

县(厅、州)---府---按察使司---总督、巡抚

特殊司法机构

宗人府负责满族宗室贵族诉讼案件;

内务府慎刑司负责内务府所辖上三旗及宫廷太监等人笞杖刑诉讼案件,徒刑以上移送刑部; 步军统领衙门负责普通满人笞杖刑案件;户部现审处负责满人旗地旗产诉讼案件;

理藩院,是管理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最高国家机关,也是受理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上诉案件的最高司法机关。

(三)刑名幕吏对司法的操纵

幕友是官员私人聘请的法律顾问,胥吏是各级政府衙门中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幕友与胥吏的身份不同,胥吏是清代国家机构的组成人员,而幕友只是主官的宾客。所以,幕友在清代又称作幕宾、幕客、夫子、西席或师爷。幕友的分工与胥吏的分工类似,但幕友具有代主官监督察核胥吏的作用。在各类幕友中,刑名幕友具有处理司法事务的职责。其主要职责是,称作“拟律”,再不是为主官代笔写判词、批语和往来公文。清代地方衙门的各级官员多是通过科举考试途径任官的,他们熟悉科举考试用的四书五经,但不熟悉数量庞杂的律例,所以要聘请熟悉律例的幕友帮助处理司法事务。因此,幕友在实际上也成为了清代司法机构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二、清代会审制度的发展

(一)九卿会审

――特别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吏、户、礼、兵、工各部尚书及通政使共同审理,是中央最高审级,但判决仍须奏请皇帝核准

(二)秋审

秋审是清朝最重要的死刑复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天举行而得名。清朝针对死刑有一种独特的制度,即立决和监候制度。清律规定,除凌迟外,死刑斩、绞二种,分为立决与监候两种情形。

秋审被看成是“国家大典”,清统治者较为重视,还专门制定了《秋审条款》,作为进行秋审大典的基本规范。案件经过秋审复审程序后,分四种情况处理:(1)情实:指罪情属实、罪名恰当者,奏请执行死刑。(2)缓决:案情虽属实,但危害性不大者,可减为流三千里,或减发烟瘴极边充军,或再押监候办。(3)可矜:指案情属实,但有可矜或可疑之处,可免于死刑,一般减为徒、流刑罚。(4)留养承祀: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但有亲老丁单情形,合乎申请留养条件者,按留养案奏请皇帝裁决。

[参考书目]

蒋铁初:《清代证据制度初探》 载 前揭《继承与创新》 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青蓝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英]S·斯普林克尔著 张守东译 《清代法制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志强:《清代成案的效力和其运用中的论证方式――以〈刑案汇览〉为中心》,《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

徐忠明:《小事闹大和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6期

上一篇:看国外大学下一篇:餐厅整改计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