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思想心情日记(精选9篇)
牐犠罱很多朋友都说我写的东西为什么那么的悲观,其实我是一个擅长倾诉和抒写自己情绪和感觉的人;并不擅长表达和描述自己快乐的人。而且自己的快乐时光算算看比忧愁多得多。今天谈谈快乐的哲学!如下:
牐犎耸兰涑渎是非曲直和困窘痛苦,倘若将烦恼的事情转换为另一个角度来思量,生命的雨季自然会转化为明媚的艳阳天。
牐犔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英国船舶博物馆收藏了一条船,这条船自从下水以后,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触礁,27次被风暴折断桅杆,13次起火,但是它一直没有沉没。这个故事给人一个启示:世界上实际上没有不受伤的船。同样,世界上更没有不受伤的人。
牐犎松来就有很多不快乐。娘胎里十个月的.不见天日不说,生出来就要面临注射疫苗、感冒发烧等等的痛苦,长大后要独自谋生填饱肚子。肚子挨饿自然辛苦烦恼,肚子饱了又会有房子车子妻子孩子的种种诱惑烦扰。间或还会来点人为的挫折、事业的起落、自然的灾难、身体的疾病等等。
例:求图1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单位:cm)
一、总面积-空白面积=阴影部分面积
这种方法是大多数学生在解决这个题目时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 (如图2)
方法二: (如图3)
方法三: (如图4)
上述三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从解题思路上看, 计算有些繁琐。但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并且有一定钝角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关知识, 就不难发现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直接计算。
二、直接计算阴影部分面积
如图5, 通过画辅助线, 可以把阴影部分直接拆分为3个三角形, 只要计算出3个三角形的面积, 再算出它们的面积之和就可以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图5我们可知S△AFE和S△ADF这两个钝角三角形有已知的底和高。
方法四: (如图5)
三、等面积变换求阴影部分面积
等面积变换这个概念出现在初中的数学教材中, 实际上,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提到过等面积变换的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内容后, 教材第87页有这样一道题:两条平行线间有两个同底的三角形, 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吗? (如图6)
结论一:S△ABC=S△ABD (同底等高, 面积相等) 。
利用“同底等高, 面积相等”这一结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方法五:
如图7, 连接BD, BD与AE平行, △ADE和△ABE同底等高, 面积相等。所以S△ADE=S△ABE, 变换后可得图8。
这样等面积变换一下, 这道题只用计算一个直角三角形面积, 就可以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再次回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练习内容:
如图10两个三角形 (阴影部分) 像一只蝴蝶, 我们称它为“蝴蝶三角形”。
用“等面积变换”这一结论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方法六:如图11和图12所示
一、 数学的内在转换规律
数学的内在转换规律,实际上是对立面的相互转换。下面举例说明:
1. “+”与“-”:在代数和中统一起来了。
2. “×”与“÷”:对于每一个除法, a÷b=a× (1/b) (b≠0)。
3. 乘方与开方:在引进分数指数后,两者统一起来,这是幂的基本运算思想。
4. 指数与对数:指数与对数可以相互转换,指数的性质对应于对数的性质,对数的证明往往要转化为指数运算而推得。
5. 解三角形中,主要是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使角的三角函数与边的代数关系(方程)相互转换。
6. “数”与“形”的相互转换:“数”一般是指函数三种表达式的解析式,“形”一般是指函数的图像表示。代数是研究“数”的学科,几何是研究“形”的学科,三角形则两者皆而有之。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一门学科,两者结合使几何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代数与几何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两者在坐标系统一起来。
二、 概念是转换的源头,分类是转换的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是转换的动力
数学知识都是以公理、定义为基础,证明后来所出现的一系列命题;公理、定义及定理是整个数学的支柱,倘若没有牢固的基础,数学这座大楼就无法盖高。
数学又是一门连贯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前后知识的联系,可称为纵的联系;从不同的概念出发,可得不同的分支,它们之间的联系,可称为横的联系,这两种联系之间的关系是“经纬”关系。如复数,是从实数概念发展而来的,可看作纵的联系,但复数的三角形式使复数与三角和解析几何中极坐标之间出现了横的关系,显然,只有同时注意到了这两种联系,才有可能更透彻地理解复数。“数”与“形”中,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的相互转换,也是一种横的联系。由于这一转换使解题途径更宽广,数学中的综合题就是由代数、几何、三角这三门学科共同编织而成的。
分类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它是对已有的对象或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按照某种特征将它们分门别类,从中找出规律,促使数学形式的转换。分类法是解题转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常用方法,在解题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如在代数中解排列组合问题时,常常要分类讨论;数系分类、函数性质与分类、分类法与反证法(包括归谬法)、分类法与抽屉原理、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分类与代数、解析几何的关系,尤其在解应用题中分类法是列方程的基础。
三、 掌握转换思想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应用转换思想帮助解题,其实质是如何创造条件,使已知向结论转换。常用方法如下:
1.分析法与综合法
分析法与综合法是解数学题的最基本的方法。分析法就是从结论(目标)出发,根据判定定理及其有关性质,把结论向已知转换;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根据定义、定理、公理及性质定理等开拓新的已知,逐渐向目标转换。
2.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促进已知向目标转换,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运用代数、三角知识,通过对数量关系的讨论,处理几何图形问题;二是运用几何知识,通过对图形性质的研究,解决数量问题。“数”和“形”常常结合在一起,在内容上互相联系,在方法上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数”与“形”两者应取长补短。数形结合,不但是数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题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其常见形式有解析法、三角法、复数法、图解法等。
3.比法和派生法
人们在观察和思考某个问题时,总习惯于想到与其有一些相同属性的另一个较为熟悉的问题。解题也一样,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熟悉问题,常常有着某些基本相同的内在依据。如已知在情况甲下结论A正确,又知乙和B分别与甲和A相似,于是很自然地提出假设,在情况乙下结论B也正确。所谓“派生”,就是从一个主要事物的发展中分化出来,主要事物相当于树干,而派生出来的东西相当于树枝,只有懂得某些知识是由某部分知识“派生”而得,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
“类化”促使解题转换,“派生”促使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4. 演绎法和归纳法
人的认识过程通常是“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归纳的演绎就是这一认识过程的两种思维推理形式,数学实际上又是一门演绎科学,演绎推理在数学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数学的推理,一般都是演绎推理,因为对于每一个推理而言,它都分条件A和结论B,这里A与B是从一般规律而言,而每一道题B符合条件A的,只是特殊的问题。对于求证题,一般用的是演绎法,即从一般到特殊,对于探索题来说,往往需要有一个从特殊到一般转换的认识过程。因为遇到抽象且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这样从简单到繁,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矛盾的普遍性必包含在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在解题过程中,有时需要用特殊值来探索解题途径,通过赋值,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5.命题转换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如果所遇到的问题比较困难、比较复杂,这时我们往往把问题转换成若干个比原来问题来得简单、难度较低、易于解答的又与原问题等价的新命题,这就是命题的转换。其常见形式为:充要条件的传递、反证法或同一法等。
AP0601620
余亮宗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第五卷上。这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酝酿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促进了一部分有识之士思想上的觉悟。正当旧社会中的封建陈旧观念与新兴思想发生激烈的碰撞之际,鲁迅响应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在钱玄同的邀请下,他为《新青年》写了一系列文章,其中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于是中国新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就此诞生。
《狂人日记》的创作与当时的特定思想氛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革命”提出摒弃文言文外,还提出要用现代的新兴的思想,也就是反对儒家三纲,主张人人人格独立、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民主思想。用陈独秀的原话来说:“今日’国家‘、’民族‘、’家庭‘、’婚姻‘等观念,皆野蛮时代狭隘所遗漏”①;李大钊也谈到:“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性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国家、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②。《狂人日记》无疑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为个性独立解放,用文字化作锋利的矛头猛然指向封建宗祖观念。毫无掩饰地揭露“仁义道德”就是“吃人”,劝大家不要再吃人,做“真的人”,呼吁“救救孩子”,这便是其意味深长的主题。
小说文本中狂人的日记是以白话文的进行记叙,而文本开头“撮录者“的说明则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两者文体形式呈现出格格不入状态,暗示了在文本中的“我”与称“我”为“疯子”而想把我吃了的人们思想上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为什么会被认为“疯子”或是“迫害狂”从文本中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每时每刻都感到害怕,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这种的对人的猜忌演变成了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而“我”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逻辑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他”指的某人还是月光?文本没有言明。指月光的话,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倘若指人的话,“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我”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不能被人理解的逻辑关系。而且“我”是一个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就这样别人称’我”为“疯子”,然而在“我”却称自己是”狂人”(《狂人日记》这个题目,是“本人愈后所题”)。“狂人”有两个意思,一指疯子,一指狂妄的人,不是指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不同留俗的一种个性。就如李白自称:“清平三曲动明星,四海知名李白狂。”小说极力刻画狂人的心理,他对周围世界的感受,他对别人言语、行为含义与动机的猜测。狂人用另类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得出与平常人的结论。其实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对传统抱有怀疑的态度,这是成为启蒙者的先决条件,为下文认识到血淋淋的封建传统宗族观念本质奠定了思想的基础。(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是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拨开“仁义道德”的迷雾之后,看到的是令人不寒而粟的文化本性,正如有学者所说“它给整个中国历史带来了颤粟,是绝不过分的,因为它展示了鲜血淋漓的东方沉沦。”③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又有学者云“狂人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悲观性的诊断,尖锐地击中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传统文化之非人性的要害所在。”④(4)从活生生的吃人的历史事实中,狂人陷入了思考,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结论如: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又如他们是人,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5)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6)“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样!”从狂人对大哥和青年乃至围观他的人进行窥全规劝中,可以看出狂人思想觉悟超出的平常人,他想到了不进行意识的转变将会带来可怕的效果。(7)然而思想犀利的狂人,对人吃人的现象没有冷眼旁观,也没有天下皆恶,唯有我的思想纯洁和高傲。鲁迅赋予狂人一颗勇敢的心,勇敢地承认“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这是出于对自身中国人身份的认同。这也透视出鲁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8)文本最后启蒙者狂人意识到自己并不能摆脱“吃人”或”被吃“的命运。世界上难得见到“真的人”。为渴望拯救个性独立摆脱封建观念的“真的人”,狂人用最大力气发出最真诚的呼喊----“救救孩子”。这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以挽救我们之间的人吃人后出现的可怕后果。
纵观整个文本,狂人“疯子”般的言行思维间,蕴含清醒的思想,清醒得如平常人一样,然而当狂人对众人进行善意的劝转时,却因众人思想上的麻木性、滞后性而被指责这是非理性的行为。理性与非理性间互相颠倒,引发读者们的对“仁义道德”教条和理性的思考,进而呼唤人们思想上的觉醒,挣脱“仁义道德”的精神枷锁。做一个个性独立的人。就如《伤逝》中子君所说的:“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
狂人的启蒙行动失败了,这是由社会滞后性、被启蒙对象的麻木性,以及文化习俗的惯性力量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文本中笼罩着悲剧色彩。这是一种无法言明沉重的、无奈的哀伤。然而文本最后留给我们一丝丝的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鲁迅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但也不能抹杀其可能性。就好象《呐喊》自序中的“铁屋子”理论-----“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参考文献:
①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7 第90页 ② 袁盛勇:《鲁迅:从复古走向启蒙》 出版:上海三联书店,2006.7 第90页 ③ 徐麟 :《鲁迅中期思想研究》出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直到今天, 在高校中进行的诸多调查显示, 仍然有10%~20%的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那么, 如何开掘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激励他们的学习工作热情, 圆满完成大学学业呢。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这一重要原则去解决好学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及其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采用角色心理换位的方式, 试图运用教育心理学原则对角色心理换位的方法和作用, 做一些探讨。
一、角色心理换位的作用
“将人心比自心”“将心比心”就是粗浅的心理换位。所谓“角色心理换位”就是甲对乙所处的地位及客观环境在心理上进行设身处地体验的一种换位。此时甲的心理态势与乙的心理态势, 大体上形成一致。这种甲乙心理上的换位就是角色心理换位。这就是角色心理换位起决定性作用。
二、角色心理换位运用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
采用正确方法进行角色心理换位并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是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摸清被教育者情绪波动变化的根源,
是奠定角色心理换位, 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人的思想认识变化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这是因为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是受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等因素影响制约和决定的, 大学生也不例外。那么我们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 首先应找出他思想变化的症结和变化的因果关系, 不能就事论事, 忘却其他连带关系去处理。而是应该主动探索学生掉队的主客观原因, 得到客观圆满的答案后, 方可拿出处理意见。这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动机看需要, 通过行为看动机的做法, 也就是寻找把握被教育者情绪波动变化的影响源, 只有把握影响源, 才能奠定角色心理换位基础并有针对地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 才能为正确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 确定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感情共鸣
点, 是进行角色心理换位,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 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主观体验。人的感情有肯定性情感 (如理解、喜欢、赞扬等) 和否定性情感 (如痛苦、厌恶、憎恨等) 之分。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就是变否定性情感为肯定性情感的过程, 使其达到“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之目的。青年学生大多数都有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只要我们努力寻求这种感情上的共鸣点, 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融哲理于情感中, 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实现双方在共同理解基础上的思想
认识的理性升华, 是运用角色心理换位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能这一根本目的的重要途径。人不但有感情, 而且也有理智, 找到换位双方在感情上的共鸣点并不意味着思想工作的终结, 而要遵循人的心理变化活动过程的“知”“情”“意”等运动规律, 在“知之其源”和“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达到共同的信任和理解。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 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要,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促使其内心的省悟, 促使思想认识上的理性化。
4. 我们学生工作者要积极主动为困难
者抚慰相济, 替不幸者排忧解难, 为彷徨者指明方向, 帮失意者振作精神, 才能使之正确地处理好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的关系、个人需要与为社会贡献的关系, 自觉地把他们的正当需要同承担的社会义务结合起来, 把主观需要和客观需要统一起来, 逐步把青年学生的各种行为引向正确、健康、向上的轨道, 从而完成角色心理换位切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三、角色心理换位的作用
运用角色心理换位的方法, 对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感染性、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角色心理换位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的针对性。运用角色心理换位, 把自己置于青年学生的客观环境中去, 调查预测其需要动机, 是寻找青年学生思想问题根源的科学方法。运用角色心理互换从而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群体的需要层次, 摸准学生群体思想活动的脉搏, 有的放矢地做思想工作, 力求平衡学生的心理态势, 提高解决各种矛盾的针对性, 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角色心理换位, 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
工作的感染性。“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实施角色心理换位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 首先必须从“爱生如子”“严中有爱”的感情投入, 达到心理相融, 引起心理“共振”, 从而使对方产生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关心, 才能使受教育者在理解中受教育。在释疑解答中受到启迪, 这样既改变了那种简单生硬的工作方法, 也防止了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无力的弊端, 增强了思想工作的感染力。
3. 角色心理换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
的有效性。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是相互联系的, 以情感人是手段, 以理服人是目的。通情才能达理, 理明才能促行, 这是我们学生工作实践中经常体会到的。要以理服人, 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从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出发, 才能满足学生群体物质的和精神的合理要求。学生的正当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后, 能强化对学习工作积极意义的认识, 而且也能唤起他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因此, 在帮助学生群体解决正当合理需要的基础上, “晓之以理, 以理励志, 以理促行”, 才能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 达到“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学克.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2005.21 (3) :75~78
[2].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 (4) :288~29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方式;思维理念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各项教育改革也在逐步地发展,针对小学教学而进行的各项教学改革也在逐步地深化。小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是进行各项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小学数学不仅仅传授给学生简单的知识,同时还帮助学生更为理性地理解世界和看待世界,这是一般学科所不具有的性质。现阶段,我国实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之下,我们更应该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持续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1.教学理念落后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严谨的理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更没有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些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作用。新课标已经明确指出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我国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教学理念与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是阻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教学方法较为陈旧,与现代教学发展存在偏差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注重教师的讲解,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对于学生的知识获取和素质拓展都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3.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相对落后
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直接的实施者与改革者,因此,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推进。但是,由于我国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重视程度较低,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并不是科班出身,很多情况下甚至出现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暂代的情况。即使专业的小学数学教师的知识体系与知识结构也做不到与时俱进,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二、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策略
1.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教育教学方面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为了创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充分注重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
2.不断地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是教师实施各种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对于教师的教学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意义和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教师应该充分注重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的不断转化和更新,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步与发展。
3.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的方法,这对于创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应该积极开拓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可以实施小组教学、探究教学、对话教学等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进步。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不断地推进,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同时要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用最为科学的教学理念促进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为小学数学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齐丹.论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推进小学数学素质教育[J].才智,2013(01):65.
[2]孙文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多元化[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1):78-80.
关键词:以人为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学思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并不受重视。虽然应试教育思维主导着初中的教学工作,导致教师和学生普遍将思想品德课当作“副科”来对待,教师不重视对课程的研究,学生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品德课堂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学思维,以人为本,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改变授课模式
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收获了成功,心情才会受到鼓舞,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更加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困惑有一个真切地了解。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才能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的乐趣,重获学习的自信,从而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健康成长。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会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由任课教师决定的。在上课地点、上课时间相同、课程内容也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任课教师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比较好;而如果任课教师不受欢迎,则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所以,当学生在学习上或者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进步,教师就要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同时,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变化给予充分的关注,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进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如果一个班级中没有太多的学生,而教师又有足够的精力,还可以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
1.由单相传播变为双向互动
“以人为本”的课堂应该是活跃的。初中生身上的青春活力应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体现出来。要想使思想品德课气氛活跃,首先要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一堂思想品德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将课堂当作一个舞台,对每一个人要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定位,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起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来。
2.互动的教学方式
“以人为本”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传统的课堂模式中,讲述的人只能是教师,学生能够做的也只是听讲和做笔记。这样的课堂枯燥而乏味,不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因此,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比如,每节课结束后可以将下节课的新知识点布置给某一小组的学生,让他们预习,并进行初步的总结,下次上课前,该小组就本节课内容进行简短地发言,将本组搜集到的与本节课知识点有关的资料与全班分享,也可以提出对某一知识点的独特见解。通过参与讲述,学生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从而将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观念体系中。同时,登台讲课给了学生锻炼口才、协调能力与合作能力的机会,也为其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
3.多样化的提问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提问的主体是教师,提问的对象是学生。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到问答中的。诚然,一定程度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从回答问题的表现上体现出来,但是,提问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熟悉程度,还在于了解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提问方式很难反映出学生能力的大小。所以,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课堂,就要对传统提问模式进行改革。可以将提问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鼓励学生提问,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思路变化。
4.手脑互动,课堂内外相配合
开展课堂实践活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进行课堂讨论,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写思想品德性论文,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对思想品德问题发表自己的评论,然后将自己的评论转化为文字内容。选择高质量的学生论文推荐到报社与广播站,以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锻炼其表述能力。
(3)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的课堂应用是一种趋势。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对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以人为本”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整传统的师生关系,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基础,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克永.以人为本,转换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思维[J].文理导航:中旬,2011(11).
[2]阿米南木艾合买提.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
[3]刘恒玉.初中思想思想品德课教学新探索[J].商情,2009(25).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宏观视角:理论化与抽象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目标:其一是对学生进行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其掌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其二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价值教育,增强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和道德行为能力。从理想状态来说,这两个目标具有一致性,彼此之间具有正相关作用,也即前者的学习有助于后者的提升,后者的增强反过来也会深化对前者的理解和掌握。但在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过程,这两者具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依赖于宏观视野下的理论抽象,一个依赖于微观视角下的个体体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略这种差异,或不能合理地进行视角转换,就会破坏前述的正相关联系,并且,其最终结果不是两个教学目标之间的顾此失彼,而是一毁俱毁。
所谓宏观视角,就是在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上,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情景条件,采用普遍化和抽象化的方式来进行概括和把握。构成我国当代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具体内容的马列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论,采用的都是宏观视角,都是从整体上或宏观角度来把握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针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和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和思考社会现象与政治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论化水平和抽象思维能力。目前,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比如,在教学内容上,两课教材的编写和相关理论的梳理日益成熟和完善,各种教学方法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不过从实际培养效果上来看,并不如人意。原因在于,这种单纯的理论教育方式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化水平,以及运用理论话语进行表达一些见解和立场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际价值认同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帮助。所以,这种理论化教育的结果在学生身上转变为一种单纯的政治理论或道德理论“知识”。对很多学生来说,这种“知识”可以在应付相关课程考试中派上用场,也可以在一些正式活动中起到话语修辞作用,但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他们的个体行为和情感影响甚微。并且,学生也很难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真正的思考,在应对一些现实问题上,常常导致的是一种教条化解释和脸谱化批判。
上述问题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纯地从宏观角度进行引导和训练,可能会让学生掌握很多理论化的知识和方法,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能力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当代美国道德学家玛莎·努斯鲍姆曾经指出:“没有一定的道德能力,一个人即使把道德理论或政治理论学习得再出色,也无法成功地把这些理论规范转变为实践行为。”[1]前述理论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印证了她的这个观点。既然单纯依赖理性认知无助于提升人的道德能力,我们就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其它途径来弥补这种不足。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微观视角:情感化与想象力
可是,一个人的道德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呢?答案无外乎两种途径:一个是教化,一个是自我修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能力,显然不能指望学生都去通过自我修行来实现,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化的作用。这里同样需要面临一个问题,道德能力的教化应该如何进行?在启蒙理性危机出现之前,不少人会倾向于认为,道德能力与理性密切相关,只要提高一个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就可以提升他的道德能力。但在理性饱受质疑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相信,非理性的情感和想象更具有道德认知的机能[2]。其实,近代的卢梭在《爱弥儿》、休谟在《人性论》中,都曾经对非理性的情感在道德行为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卢梭在强调情感的作用时说道:“我们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3]休谟也指出,相比于理性,情感是一种原始的存在,“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和服从情感之外,再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4]
情感之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增强一个人的道德能力,原因在于道德规范最终指向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只有对他人有了更多的了解,能够感同身受地觉察到他人的处境、体会到他人的悲伤和苦难,人们才能够与他人建立起认同感或密切的关系。卢梭曾说:“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5]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也指出,道德进步的过程依赖的不是理性能力的提升,而是同情心和对苦难的敏感性[6]。因此,在一个人的道德提升过程中,同情心是最能够激发道德能力的一种情感。
所以,要想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还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但前述宏观的视角和抽象化的认知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适宜于非理性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培养,因为情感及其相关的想象能力更多地是依赖于特殊的人和事,依赖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因此,如果我们注重对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就有必要放弃单纯的宏观视角和理论化、抽象化的知识传播方式,而需要引入微观视角。所谓微观视角,就是要借助特定的人和事,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事物,激发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这种微观视角,虽然有可能使学生陷入盲目、冲动、甚至具有欺骗性的一些不健康的情感当中。但离开了这种微观视角,个体的情感就无法丰富起来,情感和想象力的苍白同样无益于合理行为方式的养成。只有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的基础上,宏观的视野和理论化的知识才能发挥其积极的指导作用。所以,卢梭才会说:“教条式的哲学只适合于有经验的人。青年人不要普遍地去研究一般的东西,他所研究的应该是个别的特殊事例。”[7]采用微观视角之所以更能够培育人的情感和道德能力,原因在于,微观视角下展现的人和事,能够更形象具体地呈现人类的悲伤、苦难、喜悦和愿望,在这种呈现中,人的同情心和道德敏感性会被激发和增强。
沿着这种微观视角,我们就会发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精心编写的两课教材不应该完全占据课堂教学内容,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更多教材之外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应具有如下特点:要么能够帮助学生洞悉更多具体的人和事,从中增进他们对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的同情心;要么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伴随着这种想象力,学生可以获得生动的情感体验。以此来看,记者的写实报道、纪录片、小说、诗歌、民俗学等都是很好的课堂教学资源。因为,通过这些方式能够把我们向来没有注意到的人们承受的各种苦难巨细靡遗地呈现在眼前,借此激起的情感也能够在实践中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精神力量,促进某些行为或现状的改变。所以,罗蒂在总结美国社会道德进步的原因时才会说道:“我并不认为我们做了任何所谓‘诉诸于真理’的事情。我们诉诸于受拷问者的叙述、档案馆的记录、历史的遗迹、显微镜下的观察、镜头里的形象等等,但没有诉诸于真理。”[8]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同时重视和引入这些教育资源,就需要政治理论课教师付出更多,具备更加全面的教育素质。
三、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的辩证转换:情感化的理性与理性化的情感
当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上述两种视角及其相应的教育资源不是简单地组合在一起就行了,而是要具有辩证的联系。没有宏观视角提供普遍性的约束,微观视角下获取的情感和认知很可能会走向盲目,并在实践中带来危害;同样,没有微观视角下的具体认知和情感体验,宏观视角下获得的普遍理论知识也会变得空洞,无助于个体实际行为的改善。二者之间的这种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微观视角下获取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是形成宏观理论观念和制度规则的基础。宏观理论和制度规则虽然要超越具体性和特殊性,指向公共性和普遍性,但这种公共性和普遍性最终是以服务于具体性和特殊性为目标,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形成的宏观理论和制度规则就没有实质意义。所谓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最终服务于实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实践不是另一种抽象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人和事。宏观理论和规则虽然是以理性的形式出现的,但其实质上是对各类具体情感的提取和公共表达,是一种情感化的理性。所以,休谟认为,强调理性的永恒性、不变性和它的神圣的来源和强调情感的盲目性、变幻性和欺骗性一样,都是错误的。并且他力图证明:一方面,理性单独决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另一方面,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9]。以此来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具有根本上的一致性,即都指向个体行为的完善,最终服务于社会中各类具体的、特殊的需要和目的。
其次,微观视角下获取的情感和认知有助于宏观理论和规则的形成与完善。在微观视角下获取的个体情感体验,虽然不能够给人们直接指出解决问题的理想方案,但却能够驱使人们对相关问题投入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强对现行解决方案利弊的洞察和识别能力。比如,对于社会环境治理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够从微观视角了解到更多环境污染的危害,更强烈地体会到在污染状态下的人们所遭受的各种不幸和苦难,那么,他就会对污染环境行为以及社会制定的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具有好的认识和判断,他就会在各种比较中发现现实中哪一种行为或措施更为合理。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对细节的观察和体会,而仅仅从宏观角度来认识和思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问题,他可能会在理论上侃侃而谈,并形成一套理想的解决方案,但一涉入到现实中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具体行为和措施,就难以进行合理地判断。所以,努斯鲍姆说道:“除非辅以对某种生活的移情和生动想象,否则计算思维的理论洞察将是相对短视和没有鉴别力的。”[10]
第三,微观视角下获取的情感和个体体验,只有在宏观理论和规则的约束下,才能够在公共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对于个体情感和体验所存在的弊端,人们似乎早已熟知,即它因缺乏整体的视野而很容易受盲目力量的指引,结果会使人们被偏见、自私和短视所包围,根本无法培育公共情感和理论共识。也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微观视角和个体情感虽然可能在私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在涉及公共领域问题时应该被排除在外。不过,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合理。如今,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采用微观视角在解决公共领域中难题的重要性。比如,在当代西方国家的道德争论、司法审判和法律政策制定中,都开始重视非理性化的情感和想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关键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如何来运用这种微观视角和个体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否定它。同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发挥微观视角和个体情感的积极作用,需要的是合理运用,既不能片面强调,也不能简单否弃。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宏观视角和抽象理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在微观视角下,因受个体情感和偏好的驱使,常常会导致某种判断的扭曲。宏观视角则可以帮助个体摆脱这种局限,实现个体情感与公共立场的分离,用公共立场来约束个体情感,即把个体情感引向一种理性化的方向。并且,在宏观视角的约束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筛选自己从微观视角中获取的情感和信念,从而有助于判别在个体的诸多情感和信念中,哪些更为合理和值得信赖。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要求中,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和政治素养、全面的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技巧外,还应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的辩证转换。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基本目标的实现。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一套抽象的理论化知识体系,而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由于偏重于宏观视角下的理论教育和知识学习,缺乏微观视角下的个体认知和情感培养,结果容易导致学生政治理论知识学习与提高实际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的脱节。这就有必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辩证运用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在帮助学生获得抽象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其个体情感的丰富和道德敏感性的增强,最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政治素养和道德行为能力。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宏观视角,微观视角,情感,理性
参考文献
[1][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M].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6.
[2][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15.
[3][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92.
[4][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53.
[5][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3.
[6]Richard Rorty.Philosophy and Social Hope[M].北京:London:Penguin Group,1999:81.
[7][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33.
[8]Richard Rorty,Take Care of Freedom and Truth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Interviews with Richard Rorty,Edited by Eduardo Mendieta,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12.
[9][英]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51.
【摘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动的指导理论,更是对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断秉承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创新。
【关键词】灌输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
绪言:灌输是指主体将特定思想移入客体的教育过程,在现代汉语中,对“灌输”的解释是“输送、注入”的意思。马克思在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首次提到了灌输论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灌输”使得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的理论,才是工人阶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必然途径。【1】灌输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发展,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科学内涵并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并对之不断创新,才能最大化发挥中宣部、教育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目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论观,凝聚大学生的力量,共建和谐社会。灌输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时代转换。
一.坚持灌输载体的不断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灌输原则的现代转换首要就表现在载体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要求必须以人为本,从灌输客体的具体特征出发,使灌输的内容、形式与方法与灌输客体的具体特征相适应。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当今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高校大学生的具体特点,积极寻找新途径,从而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教学载体主要表现为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以及光电信息载体等方面。
1.高度重视与不断创新活动载体
活动载体是将内容隐含与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具体的活动来提升其道德情感、认知感悟,从而接受教学内容的载体。活动载体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各种活动,使得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为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实现理论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目的。活动载体具体表现为演讲、报告、辩论等形式。通过运用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活动载体,来增强灌输理论的效果。
2.优化教学媒介载体
媒介载体主要包括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媒介载体也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教学媒介载体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条件,在内容上贯彻落实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形式上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和实际,以新的观点、新的思路、新的内容和形式,新的媒介技术展现在当今大学生面前,扩大思想政治理论的覆盖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灌输形式的不断创新
灌输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和手段之一,如何有效激发灌输主体的兴趣,增强灌输课题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灌输形式的多样化就具有了现实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灌输原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工具和方法,尤其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和迅猛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现代的信息理论和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工作就成为我们不可忽略的责任与要求。
三.坚持灌输方法的不断创新
列宁指出:“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的联系。”【2】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要根据社会变化的需要,不断在实践与理论中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灌输原则,从而增强灌输的实效性。
1.坚持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
灌输与渗透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灌输原则落实在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灌输教学法。灌输教学法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的正面宣传,是一种显性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法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融于特定的载体或活动中,通过熏陶和感染,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一种隐性的教学方法。灌输教学法与渗透教学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在灌输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灌输,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就已经包含了“渗透”的成分。在渗透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把灌输和渗透有机统一起来,切实优化灌输效果。
2.坚持灌输与启发的不断结合
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启发教学法是指引导、启示、激发教育客体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以及主动实践的方法。也就是《论语》中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启发教学法的显著特点在于不断揭示矛盾,创设问题的情境,唤起客体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主动性。灌输和启发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着统一。灌输主要强调的首要是“灌”,而启发则在于“启”。两者之间又是相互包含的,灌输包含着启发,脱离启发的纯粹的灌输是不存在的。灌输的内部总是包含着启发的因素和成分。没有启发,灌输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灌输与启发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法,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片面强调灌输而忽视启发,或者片面强调启发而忽视灌输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注意二者的有机统一。
3.坚持灌输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灌输的实质就是不断向大学生输送正确的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认识。大学生自我教育是进行他们自我反省、自己教育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过程。灌输方法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方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从根本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是一个从外部灌输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
4.大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灌输教学法的組织者与实施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宽厚的文化素质、较强的业务素质、健全的身心素质等,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灌输创新取得良好效果提供一个前提性、根本性的保障。
总之,灌输原则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原则之一,在教学载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时代转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转换思想心情日记】推荐阅读:
免费在线pdf转换成word转换器教程01-13
同义词转换10-08
汉英翻译视角转换10-14
转换作文600字10-15
新教师角色转换11-14
二年级语文句子转换07-04
句型转换英语练习小学12-25
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06-18
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换10-21
投资性房地产转换问题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