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通用9篇)
在由中国法学会最近主办的中国食品安全法治高峰论坛上,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表示,根据食品安全法关于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落实地方属地管理的要求,要加快推进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建设。
张勇指出,要查找、梳理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对未能实现监管覆盖和存在监管边界交叉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逐项明确监管分工和监管要求,消除监管漏洞和盲区。大力开展基层监管体系建设,重点落实乡镇政府、各监管部门和基层派出所、工商所、农技站、卫生所等机构的联动联防机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员、协管员等群众性队伍,构建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填补基层监管空白。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中的研究数据由全国普查所得,普查机构包括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中经当地政府编制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性单位(未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中食监药监行政执法机构省级31家、市级421家、县级2076家。本研究中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的标准为:东部11个省(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8个省(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12个省(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陕西、内蒙古、广西、云南)。
1.2 调查内容
根据2005年修订的《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调查内容包括截止2006年底全国省级、市级、县级所有行政执法机构中《标准》规定配备的28项执法基本装备的拥有量。我们将这28项执法基本装备按功能分类,其中办公设备16项,监测执法装备12项。
1.3 方法
通过网上直报,转录所有数据经过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卡方检验,分别计算各级机构28项执法基本装备的均数,与《标准》规定配备的数量作比较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执法基本装备配置不足,与国家配置标准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国范围来看,在16项办公设备中,31个省份中16项齐全的共10个(北京、河北、山西、吉林、浙江、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其余21个省都有缺项,几乎都有的缺项为“编辑机、对讲机、暗访微型摄像机”。在12项监测执法装备中,装备齐全的有7个省(河北、吉林、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其余24个省份都有缺项。缺失较多的装备包括:瘦肉精检测试剂盒、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甲醛快速测定仪、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上述5项都缺失的有22个省市;省局监测执法装备缺失较严重:12项中一项都没有的有9个省,约占29%;仅有一项的有12个省,占38.7%;两项的有3个省,占9.7%;三项的有5个省,占16.1%;上海市有7项,四川省有12项。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食药监机构的执法装备水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5年下发了《全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执法基本装备标准》,对28项执法基本装备配置做了明确规定。根据该标准,本研究分别比较了省市县级食药监机构现有执法基本装备与标准的差异。
在省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有10项,主要是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照相机等办公装备,占总装备数的36%。市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有6项,它们是笔记本电脑、传真机、照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和执法专用车辆,占总装备数的21%。县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只有传真机1项,各装备差距普遍较大。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水平与标准差距均较大,难以达到完整配备。省级机构执法基本装备配备缺项严重,达到标准的装备数量只有10项,无法满足日常监管、检测工作的需要。而在市县级,执法基本装备配备的差距更大,达到标准的装备数量分别只有6项和1项。在一些偏远的县级机构连基本的办公装备都难以保障,根本无法履行其监管职能。
2.2 监测执法装备配置明显不足
从全国水平看,执法基本装备拥有量居10位的装备依次是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传真机、笔记本电脑、执法车辆、摄像机、复印机、电视机和录音笔,多为办公设备。拥有量居后5位的装备依次是瘦肉精检测试剂盒、细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编辑机、肉类水分快速测定仪和甲醛快速测定仪,基本都是监测执法装备。各级食药监机构拥有量居前五位和后五位的执法基本装备基本相同。
总体看,办公设备在食药监机构配置较好,但监测执法装备普遍缺乏。全国31个省的监管机构中,办公设备齐全的有10个省,监测执法装备齐全的只有7个省,而监测执法装备配备中全部缺失的有9个省,仅有1~3项装备配备的省份有18个,两者占了总省份的87%,缺失情况比办公设备严重很多。同时,在与标准比较中,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执法基本装备也基本上都是办公设备,而监测执法装备和标准的差距普遍较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各省在填报执法基本装备时可能有遗漏,没能真实反映机构拥有的执法基本装备实际状况;二是2006年省、市级执法部门一般不承担具体的监测任务,而是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如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组织与食品药品有关的执法检查,具体监测任务由相应的技术检测部门承担,执法部门根据检测结果依法做出相应行政处理。
2.3 区域性差异较大
按东、中、西部区域划分比较分析省级行政机构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结果表明东部省级机构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分别是13项、9项和6项。东部省级机构计算机的平均配置数超过国家配置标准较多,而中西部远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单位机构与标准差距数分别为-31台和-23台。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省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的数量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市级行政机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在东、中、西部的差异也很明显。东部市级行政机构达到和超过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分别是13项、5项和4项。与东部市级机构相比,中西部市级行政机构在计算机、录音笔和抽样工具方面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同时西部市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也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县级行政机构装备数量与配置标准在东、中、西部的差异不明显,达到和超过配置标准的装备数量分别是3项、1项和4项。与东部县级机构相比,中西部县级行政机构的笔记本电脑、照相机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同时东中西部县级行政机构的执法专用车辆都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
结果表明,全国食药监机构行政执法装备的配备情况省级优于市级和县级,东部明显好于中西部,中部和西部差距不大,全国东中西部各级机构都存在着标准化建设滞后的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根据标准完善办公设备配置,逐步优化配置结构
目前我国各级食药监机构的办公设备建设已初步完善,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差距较大,还存在不同程度办公设备种类缺失的问题,监管职能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有些县级药监局还无法配备计算机等基本办公设备,日常办公仍停留在书面文件传送,全省垂直管理的无纸化办公在多数县级机构无法实现。加强监管能力、提高办公效率,必须加大对办公设备建设的投入,完善办公装备的标准化配备,保证科学统一的垂直管理和日常监管工作的正常运转。
在完善办公设备配备的同时还要注意优化配置结构。全国各级食药监系统办公设备的配备结构都不一样,在经济水平不同的地区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在省级机构或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配备较多的装备多为计算机、打印机、笔记本电脑等,其配备水平超过了国家标准;而经济水平稍差的县级单位配备较多的装备为传真机和照相机。目前国家制定的标准只规定了应达到标准的装备配备数量,并没有对配备结构做出具体的要求,导致各级机构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或者财政的具体情况优先配备最为需要的办公设备,造成监管效果的不平衡[1]。因此,建议国家局应在现有标准基础上尽快对装备配置结构作出详细的配备规定,以功能为导向采用咨询调查、权重分析等方法制定出办公设备的合理参考结构,使优化办公设备配备的操作科学可行。
3.2 根据监管工作需要,逐步完善各级监管机构监测执法装备的结构和布局配置全国食药监系统监测执法装备配备普遍缺乏。在与标准的比较中,全国各级食药监机构中达到和超过国家配置标准的基本上都是办公设备,而监测执法装备与标准差距普遍较大。科学的监管必须以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为依托。当今世界医药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剂型广泛应用于医药研发、生产,对技术监督能力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制售假劣食品药品的手段不断翻新、形式更加隐蔽、情况更加复杂,出现了研制、生产经营过程违规操作,甚至恶意造假的违法犯罪行为,监管和打击的难度不断加大,监管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因此,从功能建设和完善的角度,应尽快补足功能所需要的监测执法装备,提高技术监测能力。同时,卫生大部制改革之后,食药监管职能发生了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将卫生部餐饮业、食堂等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和保健食品、化妆品卫生监管职责划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革强化了食药监管行政机构的监管职能,对现场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食品安全快速检验箱,瘦肉精检测试剂盒等监测执法装备可以简便有效地实现现场监测等职能,是保证日常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的必备条件。监测执法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有效履行职能、完成执法任务比办公设备更重要[4]。
3.3 加大对基层和中西部监管机构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实现功能可及的分布建设目标
全国食药监系统执法基本装备资源区域间配置水平差异普遍较大,很难达到完整配备。无论是办公设备、执法装备的配备,还是检测设备配备,都存在着省级优于市县级、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差异。由于承担的监管职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监管对象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这种区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但是,现在全国食药监系统存在的更大问题是执法装备资源的区域差异不能满足监管的可及性需要,很多地区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管执法装备,监管职能不能实现。因此,执法装备资源布局的差异必然会导致层级间、地区间监管能力的差异。
为了实现执法装备资源合理布局,在根据标准完善配备数量的同时,还应该根据层级、区域的差异,加强以功能可及为目标的执法装备资源建设。根据当地监管的实际需要,包括监管对象、监管的地域和人口等等条件,配套足够的执法基本装备,保证监管职能的可及性。在地广人稀地区,应加强执法专用车辆等执法装备和办公设备信息化建设,以保证食药监职能的可及性;而在管辖区域广、人口多、监管任务重的地区,可针对当地监管职能要求,加强对某一类药品监测能力的仪器配备建设,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及食品药品监测的可及性。
参考文献
[1]时福礼.卫生监督机构快速检验检测仪器分类配置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7,14(6):408-411.
[2]邵明立.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J],管理世界,2006(11):5-6.
[3]孙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定方案出炉[J].医药监督,2008,5(24):3.
关键词:民营金融机构;监管措施;民营经济
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近些年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我国,民营经济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则发展滞后。和国有金融机构相比,我国的民营金融机构所占的份额很小。尤其是银行业,私人银行的份额几乎微乎其微。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发展民营金融业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参与相关金融活动受到的监管是偏弱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监督深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监管注重的是对金融机构合法性的审查,这种审查注重的是对金融机构规范经营、规范操作等外在层面的东西,而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风险评估等内在的变化性较强的方面监控的少。随着民营资本准入门槛的降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它们大多抵御风险能力差,盲目逐利,内控较弱,具有高风险的特质。二是监督手段落后。通过直接监督,广泛运用行政手段,法律和经济手段仍然占主导地位很少使用。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金融监管法律,行政法规,罚款几乎是检查监管机构的唯一手段。监管模式的背后,往往存在的问题是去哪里了监督,缺乏主动性和先进的,无效的。三是监管主体不统一,难以形成监管合力。首先,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负责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保监会对保险类金融机构监管。实际上,目前很多的金融机构经营范围是交叉的,这类交叉监管就存在着管理空白;其次,小额贷款公司面临“多头监管”的难题,因为尽管当局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为一般工商企业,不接受银监会监管,大却有经营贷款,做着金融机构的业务,所有处于一种尴尬的境界。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体制和制度两个方面。一是监管机构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中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务院下属的一个事业单位,很大程度上独立性不强,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以及履行职责方面,很大程度上受中央政府和财政部政策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作为总部派出机构,在工作中应该有自主权,但实际上它也是受到当地政府限制。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地方政府对中央银行各分支机构实施的金融监督会百般阻难。二是法律制度滞后于金融发展。金融监管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授权,对金融机构的各种业务活动有一个明确的法律规范,这样才能保证金融监管依法实施,杜绝随意性,确保公平性和客观性。我们目前的金融法律主要是在行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等,与金融监管的发展不一致。这种在行业基础上形成的法律体系存在着相当的弊端。一是对不同行业的业务交叉、合作考虑的少,造成交叉领域内无法可依的情况,容易出现监管重复或监管真空;二是由于对不同行业之间的业务标准考虑的比较少,使得不同行业开展相同业务或者相同业务采取不同形式运作,监管的规则难以统一,监管工作缺乏统一性和标准性。
二、完善我国民营金融机构监管的措施
1.学习西方先进的金融监管制度
安全性是法律追求的基本价值,在价值的基本立场。大家都知道,金融担保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合作伙伴,我们的大部分担保机构,商业银行,如势必造成重大损失的中国商业银行,进而影响安全的金融担保业的问题整个金融行业,安全性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可以说整个金融市场部门。重要的是要确保健全融资担保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有效保障财务担保安防行业,金融危机在美国的影响发生在2008年仍未带来的消除,这导致了金融危机在美国在2008年,主要是因为金融监管薄弱,金融机构监管不严造成的。保证安全的生活在安全监管的法律价值,这是由该行业的信用脆弱性,金融担保机构的内在脆弱性,高风险的金融担保业务决策保证了区域核心市场的地位。保证不只有高风险的行业,但也有连锁风险发生的影响。
几十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反思过往得失以及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监管体系。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必须要通过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积极因素。
2.确立金融监管的独立性
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效率既是宏观经济的需要,也是微观利益主体不可或缺的。为达到金融体系的稳定与效率而产生并发展的金融监管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主要由外部机构来组织实施,独立于政府其他机构。美国使用双线多头制监管,英国有多元化的监管,日本采用一线多头的监管,这都与他们的历史传统有关。他们认为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必须存在一种制约机制,以保证监管的力度。但当今,英国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后,美国国会也正审议新法案以更新格拉斯法(GLASS-STEEGER),金融行业之间的传统壁垒正逐步崩溃,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统一的金融市场。各金融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根本不可能做到径渭分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金融自由化的稳步推行更需要统一监管。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存在权力分散,监管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存在着金融监管受各方利益左右,缺乏独立性的问题。为符合国际金融业发展的趋势,我国有必要借鉴英、日的经验,赋予金融监管机构以必要的权力以适应金融开放的要求。
对于民间银行的监管,监督机构应从促进民间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股东大会的职能,完善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等方面努力。要求民间银行引进先进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水平,积极监管民营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内部治理,以防止各类金融犯罪的发生;调高民间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同时,进一步严格管理民间银行高级管理人员。试行管理人员资格考试,强化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对民营银行从业人员从事违法违规经营活动的一经查出,依法严肃处理,并取消其财务资格。
參考文献:
[1]屈永峰,郭秀芬.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的融资环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
食物中毒的紧急通知
各县(市、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
当前,正值夏季,高温、高湿天气有利于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熟食制品、凉菜等食品因加工或贮存不当,极易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放假和开学时间,又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期,为切实预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现将有关事项紧急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抓好食物中毒预防控制工作 学校食品安全关系着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高度,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做好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采取措施,切实把学校、托幼机构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工作摆到监管工作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突出重点,强化监管,保证在校师生饮食卫生安全 各地各部门要立即开展学校、托幼机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检查和整治食堂食品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重要环节及食堂内外环境是否符合卫生要求、食堂从业人员是否领取健康证、食堂是否办理许可证、学校是否建立与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等。检查和整治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采取严厉措施,该关闭的坚决关闭,严防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保证在校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
三、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的通知》要求,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确保各监管环节的无缝衔接。××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综合协调的力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统一、协调、有力、有效、有序。××部门要指导学校、托幼机构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其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部门要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并根据××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切实改进食堂卫生工作,消除食品安全隐患。××部门要加大对学校、托幼机构周围的食品流动摊点治理整顿,对无证摊点要坚决取缔。××部门要加大对儿童食品、冰糕等冷冻饮品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食品生产违法行为。
四、明确责任,畅通信息,提高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做好食品安全事故的各项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要迅速控制事态,查明事故原因,积极做好患者救治、善后处置工作。要按照要求及时报告事故调查、处理和医疗救助情况,把社会危害尽量降到最低程度。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安全工作的领导,把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对玩忽职守、疏于管理,造成学校食物中毒的学校和责任人,要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同时,要保持信息畅通,对发生的食物中毒事故要及时上报,决不允许漏报、迟报和瞒报。
五、加强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食物中毒预防通告,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的宣传活动,特别是学校、托幼机构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把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节能工作实施方案
各科室、药检所:
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全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关于开展2012年全市公共机构节能专项监察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我局2012年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全面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是加强我局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公共机构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推进全社会节约能源的必然选择,对珠海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各科室、药检所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性,带头厉行节约,发挥表率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不影响机关工作效率和不降低干部职工工作生活保障水平的原则;坚持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原则;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节能目标和指标
(一)节能目标
广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宣传和培训,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健全节能组织管理体系,全面开展能耗统计工作,加强日常用能管理,推行低成本、无成本节能管理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切实降低能源消耗。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加快用能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用能设备能效,有条件情况下逐步开展节能电器、节水器具、节纸OA电子平台的改造工作,确保全局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二)节能指标
实现以下目标:以2011年下半年能耗2倍为基数(我局是2011年7月1日搬新办公楼),实现2012年节电、节水、节油等总能耗指标下降5%的节能任务。
四、重点工作
(一)加快用能设备更新及节能改造。逐步淘汰高能耗的计算机、打印机等用电设备,今年拟购买30台台式计算机,换下2008年以前高能耗计算机。
(二)积极应用节能新产品。大力开展绿色照明行动,有条件情况下逐步淘汰高能耗灯具,公共照明部位在安装智能控制装置,杜绝长明灯现象;水龙头、洁具等设备要更换为节水型器具,杜绝跑、冒、滴、漏和长流水现象。
(三)提高办公设备节能效果。以后如果办公楼有改造的情况下,要按照以下原则:办公建筑要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使用高效节能照明灯具,优化照明设计,改进电路控制方式,推广应用智能调
控装置,严格控制建筑物外部泛光照明以及外部装饰用照明;减少计算机、复印机等用电设备的待机能耗,做到人走要关机、关电。
(四)加强办公用品管理。各科室、药检所要全面建立办公用品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选择低能耗、环保、质优价廉的办公设备,推进无纸化办公,充分使用再生纸,复印纸及草稿纸要双面使用。鼓励使用钢笔,减少一次性签字笔的使用。硒鼓、墨盒等办公耗材要修旧利废,能用的尽量避免更换。
(五)加强公务车辆管理。办公室要制订公务车辆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公务车加油专用卡,单车能耗核算制度。有购置新公务车是优先选用低能耗、低污染、使用清洁能源的车辆,严格执行车辆报废制度。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机构,明确职责。成立以00局长为组长,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为副组长的节能领导小组。其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推进我局节能工作。我局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由00任办公室主任,00任副主任,00为成员。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负责做好本各单位(科室)的节能工作,确保节能目标的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落实的具体任务也很艰巨,各科室、药检所必须高度重视,各科室、药检所负责人是本单位(科室)节能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
(二)加大节能工作宣传力度。要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宣传活动,广泛张贴节能用语标识,利用各种媒介,宣传公共机构节能方针、政策以及方式和方法,增强节能意识和能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三)做好节能培训工作。要对公共节能管理人员、重点用能运行人员及能耗统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节能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广大干部和职工良好的节能、用能习惯。
(四)建立能耗统计和报告制度。要做好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按时报送上一年度能源消费状况报告,统计数据要详实准确,由何燕运负责。
(五)加强节能工作的监督检查。要加强对《条例》贯彻落实情况,对节能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节能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节能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违法违规,未履行责任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推进全局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和综合检查与单位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目前是很多人民关心的问题。因为食品的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甚至可以影响到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的制止了非法食品的生产和流动,但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改进措施提出了几点对策研究。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对策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由原来的简单的吃得饱向吃得健康、吃得安全转变。最近几年,国家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越来越大,食品市场慢慢走向正规化。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安全,食品的安全涉及到每个人们的安全直接影响着广大人们群众的健康,影响着这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 目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农用化学品的残留
目前,很多食品在源头上就受到了污染。比如大量化肥、农药、兽药等的使用。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不当危害更大,使用不当不仅仅危害人体的健康而且能导致人畜共患病增加疫病的传染。
2.2 使用劣质原料
目前很多小作坊在加工食品时,为了节省成本,不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采用劣质原料。比如:霉变的大米加工大米制品;使用死病畜加工熟肉食品;使用“地沟油”加工油炸食品和火锅等。
2.3 非法使用化学物质
很多食品加工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滥用非食品加工用的化学物质,致使食品的安全受到严重的隐患。很多馒头生产厂家使用熏蒸馒头;街边包子店使用二氧化硫进行包子增白;为了使大米、饼干增亮使用矿物油;在生产木粉,腐竹等产品是使用甲醛次硫酸氢钠来调节食品的口感。
2.4 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相关部门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以及用量都做了详细的明文规定,包括食品中添加剂的残留、超量等一系列。但是目前很多厂家为了使食品更加美观,口感更加甜美大量使用添加剂。比如:前几年食品质量监督部门检测在饮料中成倍使用甜味剂来增加饮料的甜感;在面粉中大量使用增白剂,经检测超出限量的5倍;在腌酸菜时使用大量的苯甲酸,有的厂家超出标准要求的20多倍。
2.5 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很多厂家在食品加工、包装贮运、上市流通过程中对食品的监管部严格,很容易造成食品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对食品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一般容易造成食品微生物的病原有以下几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引起病原较容易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秋季,所以在这些季节厂家要特别重视这些方面。
2.6 假冒伪劣食品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假冒伪劣食品越来越多,品种五花八门,影响范围也非常大,危害程度相当严重,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比如;
三鹿奶粉;用工业酒量勾兑的白酒;用化学物质合成的酱油;有化学物品合成的肉制品等。
2.7 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机
转基因食品目前在我国没有出现不良的影响,但是不代表未来不会发生。很多外国研究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转基因食品对人员产生有毒性;损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过敏综合征;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危害等,所以说我们应该提前预防,对转基因食品重视起来。
3、提升食品安全的对策
3.1 加强食品源的管理
要想食品的安全,就必须从食品源抓起。要想做到此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①建立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保证在源头上控制食品的安全,从根本上进行治理,确保农产品有着干净的生产环境,杜绝有害物质的危害;②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强化管理;③规范农药、兽药、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严格控制食品中添加剂的量,对于非法企业要进行重罚。
3.2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是实现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法规覆盖面狭窄、存在着很多盲区等问题;解决目前执法部门之间互相推脱、相关部门责任不清楚、监管不到位等情况;完善先行的法律法规,解决现行法律单薄的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遇到新情况,没有法律法规可循;解决各个法律法规之间概念不清、尺度不
一、操作不顺等一系列问题。
3..3 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完善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仅仅要参考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有关国家先进标准而且要根据我国现有的国情,人们生活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系统性较强、实用性较强、比较先进的质量标准,并且要时刻关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行完善和修改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4 政府牵头,加强管理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生产水平都不相同,要想解决好这一问题,国家就必须出面进行统一的管理。比如国家可以建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各省、各市、各县都建立其相应的结构。有了管理平台,我们要充分的利用,一定要加大管理力度,严打非法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一种高压态势,威慑不法分子,使不法分子不该铤而走险。
3.5 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
充分利用高科技进行安全检测,保障食品的安全。目前,我国对食品安全监测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学检测质量体系。保证食品检测水平越来越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等。
3.6 强化舆论监督
广大人民群众是食品的最大消费者,他们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动员全民进行对危害食品的监督。鼓励广大消费者发现违法食品要及时进行举报,保证违法者不漏法网。还要对人们群众比较满意的商家进行表扬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除此以外,还要通过媒体对群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让消费者真正掌握食品安全知识,真正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中。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的安全监管应该贯穿于食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保证食品的安全。目前,虽然说我们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相比国际食品安全来说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我们要不断发现问题,正视我们得问题,分析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希望在国家的领导下,人们群众的监督下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宁,杨建华.尽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九大保障体系[J].食品药品发展与监管,2004(2):10-17.
[2]许世卫.新时期中国食物安全发展战略研究[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 而农村金融状况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新型农村金融的滞后性发展已经十分凸显。 越来越多的中央文件也强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 2014 年中央一号文件、2015 年十三五报告中多次提出这个问题。 由于近几年来党中央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 这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产生了较大的压力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已经非常必要。
二、发展现状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定义是:主要从事信贷的发放、 回收以及与货币流通相关的金融业务等业务,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为主体服务于“三农”的新型金融组织。 在这个定义上厘清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 概述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监管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2008 年到2010 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2009 年银监会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暂行规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到了发展。 2008-201年之间,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数迅速增长。 截至2014 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总数达1216 家(图1)其中村镇银行总数为1153 家, 贷款公司为14 家资金互助社为49 家。 在2008-2014 年之间,村镇银行从92 家增长至1153 家, 占比从85.19%增至94.82%, 资金互助社从10 家增长至49 家, 占比从9.26%降至4.03%,贷款公司从6 家增长至14 家,占比从5.56%降至1.15%。
数据来源:2008-2014年银监会年报整理
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数量增长最快。 从图2 中,可以看出其发展速度也远高于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 同时在2014 年银监会年报中指出,将全面深化银行业改革开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支持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等。 近几年来,随着政策的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增长速度年均大于10%,这也意味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面临巨大的考验。
三、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问题及原因分析
数据来源:2008-2014年银监会年报整理
1、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这也导致缺乏相关专业监管人员, 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的困局。 这对金融监管当局来说无疑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由于降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这使得具有较低资金储备的金融机构, 随时面临着资金规模不足的困难。同时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 这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受限。 由于新型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业务倾斜现象, 都向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城聚拢,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 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不均衡性(表1)。 通过对比2011 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计划比例和实际比例发现, 东部实际比例高于东部计划比例,也比中部实际比例高16.1%,比西部高13.05%,因此国家应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不偏离自身立足点[1]。
单位:%
2、监管缺乏的原因
目前,仅就银行、证券、保险风险监控系统看主要有这些原因:一是主管农村新型金融的县级办事处没有独立监管权。 导致其对辖区内的违规违法行为缺乏必要的解决能力。 二是目前大多数县级银监会监管办人员不仅缺乏相关基础的专业人员,而且人数不足。 面对数量庞大、地域分散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其效率比较低下[2]。 三是在主管单位方面呈现多龙治水的现象。 我国“一行三会”式的监管框架,即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以及保监会,与美国监管体制极为相似,各监管主体间竞争越来越突出,协调日益欠缺。 除了这些部门,农业部主管三农问题,所以对农村金融机构也有一定监管责任。 以上情况使得监管主体多样,造成各监管机构之间存在权利划分的模糊性问题,监管机构职能和权限存在重叠和空白区域。 导致政府监管无法形成合力监督效率降低,增加了监管成本,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担保机制不完善。 目前不少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缺少担保。 由于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及担保制度,大量缺乏信用的金融机构就是一个危害新型农村金融的定时炸弹,会引起极大的问题。
四、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建议
1、明确监管主体
明确银监会为主,各级相关政府金融监管部门为辅的制度。 银监会制定宏观的监管框架,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的监管框架,并报银监会审核。 这样就会避免出现监管部门职能及权限重叠和空白等问题,提升各监管机构之间的效率和相互合作,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效率。
2、建立实事求是的监管体制
在新型农村金融监管制度设计上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建立分类指导、差别监管的模式。以便对不同区域性的农村金融实施有效的监管。在监管方式方面,应实行差异化监管。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有阻碍且意义不大的监管措施暂缓执行。对于资产充足率以及不良资产率长期保持在合规水平之上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将现场监管改为非现场监管,适当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及范围。对于长期不符合风险指标或在指定日期前不符合风险指标的金融机构,可以考虑派遣监管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帮助其整改,若在规定期限仍难以达标的可适时予以破产清算。考虑到县级监管部门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在明确监管主体的前提下可以建立多元化监管体系,引入社会监督,增强监管透明性。通过宣传,加强公众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3、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法律还不够完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仍然没有合适的有效的监管法规及实施细则。 因此,首先要建立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为了解决我国的一行三会协调难度增大的问题,在研究欧美发达国家监管制度的基础上,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 同时,建立内部信贷风险和稽查制度。 稽查部门应保持独立性,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对于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风险应提出合适的解决措施。 建立问责制度通过健全经济立法和金融立法,对出现违规违纪的行为,都要追究相关部门和相关责任人。 对恶意违约的失信者或破坏金融信用关系的经济部门,均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使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可以更快捷的获取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应定期公布财产状况, 经营风险等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监管效率, 促使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降低监管成本,节约人力物力。
摘要:随着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带来了监管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管主体自身缺陷,监管基础薄弱,监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保障机制不完善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明确监管主体,其次应构建差别监管,多元监管的体系,更应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法律。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问题,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晓.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问题研究[D].2013.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意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僵共济制度。本文采取结合农安县中医院就如何贯彻实施新农合的医疗制度流程及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流程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6-04-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自2006年1月在吉林省实施以来,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的遏制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农民的参合率在不断的提高,农安县参合率由当初的82%提高到今年的98%。这项“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卫生得发展”的三赢制度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得以顺利实施。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新农合资金的直接支配者,要严格执行新农合管理部门的相关文件和规定,严格把关,让新农合参保患者能及时得到救治,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充分享有报销的权益,全力配合新农合管理部门保障新农合资金安全,制定长期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并保障机制的有效运行。
首先,设置新农合报销管理办公室,配备先进齐全的办公设备,按岗配人,身份核实、登记、核算上传信息、付费报销等确保互不兼容。建立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建立完善的新农合报表制度,制定合理简便的报销流程,建立按时归档制度,妥善保管新农合患者的报销资料。
其次,随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逐步深入,我院根据新农合管理中心相关文件精神,于2013年初,院里组织医务科、财务科、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物价科几个临床科室,经过严谨周密的研究,确定261个病种实行医院预付医药费,根据基本治疗方案,确定最高限额,在全县范围内率先实行新农合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患者只交自费部分费用,医院垫付医药费,当日出院当时报销的管理办法,极大的减轻了患者就诊的经济负担。同时制定如下工作流程:
1 预付费患者入院流程
(1)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由首诊医生审核患者信息,确定身份证,合作医疗本与患者本人相符,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入院病种,填写患者入院卡片。
(2)住院处核算员按照患者入院卡片、身份证、合作医疗证等信息填写病历首页,办理入院登记,收取最低入院押金(每人次600元),生成患者入院病历号。
(3)护理站护士根据患者的入院病例号进行分床处理,确定患者的房间、床号。住院医生复核患者身份信息,开具新农合患者入院治疗查房卡片。
(4)合作医疗办公室审核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合作医疗本原件、入院治疗查房卡片、入院押金收条等,在省合作医疗信息平台注册登记。并在入院押金收条正面署名签字,除身份证原件、入院押金收条外,上述其他凭证备案保存。每天派专人不定期深入病房持备案保存信息核查,并在查房卡负责人处签名,完成身份核查,彻底消除冒名顶替现象。
(5)住院处核算员根据署名签字的入院押金收条,为患者按病种垫付最高限额医疗费。
以上流程是医院工作人员为新农合患者入院所做的内部控制环节,缺一不可,各个环节都能为预付费患者入院起到不可或缺的控制作用,非合作医疗患者无法通过此途径入院,更无法盗用新农合资金,保证了新农合资金的安全。
2 预付费患者出院流程
(1)主治医生签出院卡片,开具出院诊断书,护士执行医嘱签字,护理站办理预结算。
(2)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根据出院卡片办理报销手续,收加盖医务专用章的出院诊断书,由患者家属在合作医疗报销凭证(一式三份)上签字,并登记本人身份证号码,在本科留存一份。
(3)住院处核算员根据患者签字的新农合报销凭证,在医院垫付系统填入新农合实际垫付金额,收回入院押金凭条,为患者办理出院,退回结算后应返现金,打印住院结算收据(一式三份)、患者费用明细单,加盖住院结算章。留存收据记账凭证、新农合报销凭证、入院押金凭条。
(4)患者持住院结算收据原件、费用明细单一份到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换取合作医疗本。
(5)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将患者的身份证复印件、合作医疗本复印件、查房卡、出院诊断书、住院结算收据原件、患者费用明细单、合作医疗报销凭证、病例首页复印件等一并装订归档备案。
对三日内仍不能提供合作医疗证的预付费住院患者,转为全额交费处理。非预付制病种患者入院时,仍需提供身份证、合作医疗证,出院结算前到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办理查房信息登记、核查相关证件、上传费用明细,待出院结算后,在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现金报销。
为加强内部控制,保障新农合资金安全,建立住院处、合作医疗报销办公室每日对账制度,核对当日预付制报销的人次、金额,确保准确无误。住院处每日上报结算日报、将合作医疗预付费患者出院结算收据记账凭证、押金凭条、合作医疗报销凭条等按出院结算单凭证编码顺序一并上报财务科。财务科随机抽查核对,装订成册备查。
3 结语
随着省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随之完善,LIS系统、漏费系统、财务软件,电子病历,影像传输系统等将逐步在各级医院得到广泛的应用。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实现严谨周密的内部控制,确保新农合资金的安全。充分实现参保农民患病保障,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彻底杜绝非参保人员通过非法手段挤占新农合资金,确保新农合资金的安全。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1年度医疗机构药械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今年监管工作。首先,我代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一年来对药械监管工作大力支持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去年的工作情况和今年的工作安排简要的讲三点意见。
一、2010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市场秩序,我们去年集中力量对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部分专科门诊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药械购进、储存和使用等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可谓有喜有忧。
(一)可喜的方面
首先,我们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各级领导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很多精力,下了很大气力,也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在药械的购进、储存和使用方面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管理机构或人员落实方面,市内各级医疗机构均设立了药械质量管理机构或专职人员,其中省级和部分市级医疗机构药械管理机构较为科学合理;购进验收方面,省市级医疗机构能够严格按招标程序对药械进行购进和验收,能够按要求建立
供货商档案,保存相关票据,并按要求进行验收,近几年购进的医疗器械合法资料收集比较齐全,并建有台帐;储存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对药械储存的意识不断增强,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和市中心医院,均设立了独立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仓库,对药品和医疗器械分类存放,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储存环节的药械质量;使用方面,较大医疗机构的药械质量管理机构能够对药械的临床使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保证药械临床使用的规范,质量管理机构能够对大型医疗器械进行定期保养及维修,保证设备正常运转;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能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进行合理使用,并于用后及时进行毁形,防止重复使用;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报告工作也较之前有所提高,2010年全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市中心医院和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所占份额最大,其中市中心医院的管理制度、程序和应急预案较为健全;另外,市级以上医疗机构,如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医院、市中心医院等均已实现了药械采购、储存的微机化管理。
(二)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从业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熟悉程度不够。部分医疗机构药械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对《药品管理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
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掌握,规范管理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一些违规问题的出现。
二是药械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记录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对药械疏于管理,不能按照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如未建立无菌医疗器械采购、验收制度,无菌医疗器械使用后销毁制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制度等;有的医疗机构虽有制度,但未按制度规定执行。如采购无菌医疗器械未作购进记录或使用过的无菌医疗器械未按规定及时销毁,使其零部件仍具有再使用功能,为无菌医疗器械的重复使用埋下了祸根;有的医疗机构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记录只是流于形式。
三是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重使用、轻养护”现象。部分医疗机构没有按要求存储药品和医疗器械,药品和医疗器械混放,五防措施不全。个别医疗机构药械储存场所不能满足药械储存的基本要求,无法保障药械质量。
四是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把关不严、渠道混乱。植入性医疗器械使用的随意性和应急性成分较大,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多为零库存,多是临床医师自行采购并直接投入临床使用。由此,产生了采购渠道多而乱的问题,往往缺少严格的资格审查,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五是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意识不强。部分医疗机构对此项工作认识不足,对有不良反应(事件)的信息和病例未及时收集上报。
六是使用未经注册或过期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
二、2011年医疗机构药械监管工作重点
具体工作祖处长已代表市局进行了部署,我着重强调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医疗机构药械专项检查工作。
这次专项检查是贯彻落实省、市局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医疗机构药械监督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我市医疗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利契机,希望大家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认真抓好整改和提高。
二是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基本药物质量管理制度。各医疗机构要按照《辽宁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基本药物购进、验收、贮存、调配工作和各项记录。保证基本药物质量。
加强基本药物质量使用环节全过程监管。切实做到基本药物监管工作全覆盖、无盲区。加强基本药物监督抽验,认真落实监督抽验计划,做到全品种全覆盖。对于监督抽验中发现的质量不合格药品,我局将依法严肃处理。
三是加强药械购进渠道管理,严把药械质量关。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药械供货单位的审核,索取相关合法票据,做到帐、票、货相符。
四是督促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报告、评价、分析和处理制度。
各医疗机构要主动收集、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不断提高发现、报告、预警和分析处理的整体能力,进一步提高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数量和质量。
尤其是对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基本药物,应及时反馈信息,并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上报,以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安全。
五是加强对医疗机构所使用的体外诊断试剂和在用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的监管。
这也是我们今年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因为这一块潜在的隐患比较多,一旦出现问题影响也比较大,所以我们相关的同志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敏感性!
各医疗机构要健全体外诊断试剂的使用管理制度,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的采购、验收、储存管理。要建立相应进货查验、索证索票、储存养护等管理制度,将体外诊断试剂一并纳入药品和医疗器械统一采购、供应、管理,切实改变采购验收和证照审核管理相脱节的状况,改善体外诊断试剂的贮存条件,保证检验质量。避免因使用无证体外诊断试剂、过期诊断试剂而导致医疗纠纷和事故,确保体外诊断试剂的规范使用。
今年市局将对体外诊断试剂进行重点监管,依法查处非法渠道采购行为,规范采购渠道,从而使违法经营失去市场,有效地把不合法、不合格的体外诊断试剂拒之门外,以期规范体外诊断试剂的使用。
各医疗机构对于CT机、X线、彩色B超等大型医疗器械要建立档案,对其工作性能、安全性进行定期监测并记录。对性能不稳定,影响诊断、治疗的,使用时间过长或超期服役的以及危害患者安全的医疗器械,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予以报废。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用械安全。
另外,还要认真做好在用大型医疗器械设备的抽检工作。今年省局确定了四类在用医疗器械设备为监督抽验产品,即:医用诊断X射线机;多参数监护仪;超声成像设备;计算机断层摄影设备(CT)。监督抽验原则是:以二、三级医院为主,同时县区级医院、民营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本次抽验范围内。将急救室、抢救室等科室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率高、年久失修及二手转让设备和群众反映安全性、有效性问题较多、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的设备作为重点抽验对象。
希望我们各相关医疗机构要积极配合监督抽检工作。对于拒绝或故意规避抽样的,我们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同时各相关医疗机构要准备好被抽验设备的档案(包括:设备购入记录、合格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销售许可证等)。
六是要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植入性医疗器械直接影响和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是一种高风险的产品。使用骨科内固定器材、心脏起搏器、血管内导管、支架等植入性或介入性医疗器械的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有必要的产品跟踪信息,使产品具有可追溯性。对植入性医疗器械还应建立质量跟踪记录,质量跟踪记录归入患者病历档案进行管理。
今年市局将对市内社区以上医疗机构的器械科及理疗室、放射科、骨科、手术室等使用的植入性医疗器械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对产品购进的合法性,产品资质档案建立,产品进货验收制度的落实等情况,特别是骨科植入材料的购进、验收情况进行摸排,为做好专项整治奠定基础。
三、对医疗机构药械管理工作提几点建议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保证人民群众用药用械的绝对安全。
保障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始终是我们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各医疗机构要站在对社会、对公众负责的高度,强化责任、严格自律、切实承担起药械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使命。要摆正公众利益和单位利益的关系,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决不允许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的一时发展。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医疗机构药械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药械质量管理水平。会后各单位要针对药械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抓好整改落实,避免类似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二)要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堵塞影响药械安全的漏洞。制度是办事规程和工作准则,是规范医疗机构加强药械使用管理的必要保障条件,也是加强医疗机构药械质量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医疗机构要严格落实与诊疗范围相适应的各项制度:如药械采购验收制度、药械出入库复核制度、药械质量问题报告以及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制度、医疗器械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植入性医疗器械质量跟踪制度、一次性使用的无菌医疗器械用后销毁制度等。通过内部监督和自我约束来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械使用行为,保障所用药械安全、有效,杜绝各类重大药械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医疗机构药械管理水平。
各医疗机构一定要把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严格内部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药械购进验收、储存、养护、调配、使用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切实增强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使关键岗位的人员能够熟悉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药械
管理人员及检验科工作人员必须了解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管理规定,即体外诊断试剂国家实行“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和“国食药监械(准)字”注册证号管理。自觉将体外诊断试剂纳入药品或医疗器械统一采购管理中。大型在用医疗器械设备操作人员要了解基本的规章制度、熟练掌握设备的基本性能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的发挥医疗仪器设备的功效。各医疗机构遇到法律盲区或模棱两可的问题可随时向市局有关部门咨询。加强与监管机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联络,及时了解监管动态,保障信息畅通,从而达到提升医疗机构整体建设水平的目的。
同志们,无论是药械监管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我们都肩负着一项共同的责任,那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的利益,只要我们不辱使命,心系百姓,牢记职责,携手奋进,就一定能够为百姓创造出一个安全优质高效的就医环境。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推荐阅读: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11-15
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后11-25
形势与政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06-02
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10-28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09-27
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06-30
浅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发展现状10-23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09-15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7
谈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认识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