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神话传说(精选6篇)
传说这个将军柱是鲁班修建的。
当年鲁班周游列国时,来到桑园峡边上,为方便两岸人民的来往。鲁班把桥墩的位置选在了将军柱的这个地方。从此,鲁班早出晚归,负责施工,,半年过去了,桥墩在渐渐长高。
有一天,鲁班的妻子送饭到岸边,等了一阵不见鲁班,便到岸边看个究竟,谁知她在岸边看见一个巨人站在河中,一手拿着巨石,一个手拿着铁锤在干活,他的妻子哎呀一声惊叫。
鲁班一慌,一锤砸在了自己腿上。手中的石头也飞到了对岸的山上,桥也就没有建成。
故事的开始叙述道:“很久以前, 观世音菩萨给一神猴授了居士戒, 命令它从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有一天, 这只猕猴在洞中潜心修行的时候, 一罗刹女装扮得雌猴来到她面前央求成婚。”猕猴拒绝道:“我是大悲观世音菩萨的近侍男, 万万造次不得。”罗刹女便威胁道:如果我们成不了亲那我, 那我日后必定成为妖魔的老婆, 将要杀害千万生灵, 并生下无数魔子魔孙, 是看未来的雪域高原, 必定是魔鬼的世界。那猕猴心中念道:我若与她结成夫妻, 就得破身破戒;我若不与她结合, 又会造成大的罪恶。于是猕猴向观世音菩萨请示, 于是观世音菩萨开导他:你与她结合, 在雪域高原繁衍子孙是莫大的善事, 佛门弟子理当见善勇为。于是猕猴便娶了那罗刹女, 并生下了六只小猴。
故事的开头是罗刹女主动向猕猴求婚, 并在遭到拒绝后采取一定的手段威胁猕猴, 逼迫猕猴就范, 并最终使猕猴服从于自己的意志。为什么罗刹女能够威胁猕猴服从于自己, 神话传说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事实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和思考, 然而更值得回味和思考的是神话传说结尾的一段叙述, 其文字是这样的:如此雪域人中, 其父为猕猴, 母为岩魔二者之所繁衍, 故亦分为二种性:父猴菩萨所成种性, 性情驯良, 信心兼顾, 富悲悯心, 极能勤奋, 心喜善品, 出语和蔼, 善于言辞。此皆父之特性也。母岩魔女所成种性, 贪欲嗔恚, 极具强烈, 从事商贾, 贪求营利, 仇心极盛, 喜与讥笑, 强健勇敢, 行不坚定, 刹那变易, 思虑繁多, 动作敏捷, 五毒炽盛, 喜窥人过, 轻易恼怒。此皆母之特性也。该段文字中所描述内容的意识倾向表达是很明显的。他把人类自身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归因于是以猕猴为代表的父系之特性, 而把人类自身所有的恶劣的、丑陋的一面都归因于是以罗刹女为代表的母系之特性。在此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出神话传说在竭力地贬低母系的特性, 同时却大力赞扬父系的特性, 并且把它归结于种性方面得原因, 后人是无法改变的。是什么原因使古代的人们那么的贬低母系, 而同时又极力的赞美父系呢?
另外在《西藏王统记》中的第六章还有一个与此相似的故事:一群商人来到了僧伽罗洲, 这里的罗刹女变做容颜秀美的妙龄少女, 极力的挑逗、谄媚妖惑诸商人, 诸商人被这一群妖艳的妇人所迷惑而留了下来, 与她们一起生活、养育儿女。但是这个僧伽罗洲的内幕却是:这群妖妇控制着这个地域上的一切, 并且妖妇们外表妩媚、善良而讨人喜爱, 但是内心却极其险恶、由妖妇控制的僧伽罗洲几乎是一个人间地狱。并且在诸商人逃走后, 其他商人由于贪恋儿女享受而重新回到僧伽罗洲, 几乎被那群妖妇轻而易举地残忍杀害。此时母系给人的感觉已经不只是几个缺点的问题了, 它给人以近乎恐怖的感觉, 母系在此是外表的温柔而内心却是极其残忍, 这个故事更加表达了对母系的贬低, 甚至是一种厌恶的态度。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学者都把此归结为是宗教因素的作用, 当然在藏区, 宗教因素已经深入藏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 藏民族的思维方式已经习惯于用宗教去解释生活, 甚至历史中的一切现象。但是, 若是把上述的神话传说完全归结为宗教因素的影响, 这种观点我却不敢苟同, 因为若抛开宗教因素的影响, 依据上述观点则毫无现实意义, 而这是不恰当的, 也是不客观的。并且宗教只是后来才传入臧区的, 宗教因素只是在原来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添加, 并非神话传说所固有的内容。那么这个神话传说到底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历史真实呢?下面我就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加以浅薄的分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成, 其首先进入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社会, 而氏族社会又分为两段:第一阶段是母系氏族社会, 接下来是父系氏族社会。在母系氏族社会是以母权制为中心的, 女权优于父权, 女性在社会事务中居于支配地位, 而男性则被置于从属的地位。这种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的存在是由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的。从西藏的历史资料及考古发现可以看出, 西藏作为人类发源地之一, 其历史发展进程也符合这一规律:即藏民族的祖先们首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并且这段历史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直到吐蕃的早期还保留有大量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残余, 像吐蕃早期的几代赞普名字中都含有其母亲氏族的特征。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以母权制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开始向以父权制为中心的父系氏族社会过渡。这个过程同样是漫长而复杂的,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当然, 这个革命和人类后期的革命不同, 他不是靠暴力实现的, 而是人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风俗习惯的改变, 风俗习惯的改变而导致社会体制的转变。最根本的是基于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和男子在生产上居于主要地位而实现的。
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后, 母权制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就再也没有进入过历史舞台的中心, 当然父权制代替母权制是历史的进步, 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具有相对的反作用, 适应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会对其起保护和促进作用, 而与社会存在不相适应, 甚至是对立的社会意识则会严重损害这种社会存在。因此当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由母权制社会进入到父权制社会后, 则必然要求与父权制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维护父权制社会的同时, 极力否定、诋毁与之相对立的母权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 因此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对母系的极力诋毁, 同时又极力赞扬父系, 由以上分析, 我认为在这两则神话传说中关于男女种性的叙述的真实原因并不仅仅是宗教的因素, 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父权制的出现, 则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正是通过这种对过去曾经存在过的母权制社会的诋毁和否定来证明父权制社会的存在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 我们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神话传说重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真实的历史片段。当然神话传说毕竟是口碑文学作品, 具有夸张性、变异性和模糊性, 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比附和增减。而在藏区受宗教影响浓厚的氛围中表现的更加突出, 不过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 就能够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剔除其不合理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宗教的和历史的传说中找到这种原始状态的痕迹。
参考文献
[1]《西藏王统记》.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民族出版社.
[2]《政治学原理》.王惠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巴车缓缓行驶,远远望见一条银白色的巨龙由南而北匍匐在平原,宽阔的河面波光粼粼,惊涛拍岸时便有碎金闪闪烁烁耀眼夺目。
车子驶入河岸还没停稳的时候,大家就兴高采烈争先恐后的下车,站在黄河岸上,我的心灵刹那间被浩浩荡荡气势磅礴的壮阔所震撼,我心情激昂有种陶醉在母亲怀抱的感觉,忘着河水泛起的层层涟漪,心情也如这河水,扑腾着、激荡着……黄河啊!母亲!在你的怀抱里,我难以收敛自己贪婪的目光,你周而复始奔腾不息,富足了华夏儿女,让我们宁夏银川的美丽风光塞“赛”上了江南!你的雄壮和力量感染了我情感的心房。你汹涌澎湃日以继夜的要去哪里?你激流婉转穿越了多少坎坷艰险?你路遇了多少蜿蜒曲折的峡谷才平卧宁夏平原?黄河啊!母亲!你承载着中国梦!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梦!
一声“大家到岸上来”打断了我所有的思绪,离开黄河时,就如当初离开母亲时的感觉,我恋恋不舍的挪动着脚步,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黄河。
再见了,母亲!再见了,黄河!
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中,就广泛流传着一则“月亮的故事”:古时候,一个妇女去江边挑水,抬头望着天上的月亮,觉得明亮的月亮特别可爱,不由得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在婆家受到的种种虐待、万念俱灰。她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请月亮神仙帮个忙,使自己脱离这个苦难的世界呢!当她刚开始祈求月神时,令她十二万分惊讶的是,从远处江面上晃晃悠悠飘来了一块毯子不像毯子、船又不像是船的东西,很快来到了她面前,停住了。她试着用脚尖往上一踩,说来也奇怪,整个身体不知不觉就上去了。它立即像变魔术那样,把那位妇女凌空托了起来,慌得她赶紧抓住身边的树。也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那么大力气,那棵树竟然被她连根拔了起来。这时,“飞毯”越飞越快,她也越飞越高。就这样,那位妇女很快就飞到了月亮上。
很早以前,林芝县东面有一座名叫卡色母的小镇,镇上有个富有则主,他叫边巴朵朵。他家养有一大群羊,领头羊是一只神奇的母山羊。一天,这只母山羊领着边巴朵朵在山上寻到一颗璀璨的宝石,边巴朵朵觉得这块宝石是一块吉祥之物,于是将它供奉于家中。
自从边巴朵朵将宝石供奉献祭后,工布一带风调雨顺,不闹灾荒,此事被工布邻近的霍尔 丁青等部落知边巴朵朵真是把宝石卖给了这个眼光的小商贩,宝石被人骗去以后,恶运随之而来。工布地区气候变坏,癌疫流行。这时工布人才知道宝石的好处。
于是工布人多次去琼波丁青取宝石,却每次都是空手而归。他们后来询问苯教的修行者,修行者告诉他们:若要拥有宝石,每年藏历8月10号举行一次隆重的迎神节。
果然,有一年正当人们迎神时,宝石从琼波丁青地方飞渗到跳舞的人群当中。从此,迎神工从未间断。
关键词:主题性开发,旅游联盟,区域化,文化性
近年来, 在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城市中, 旅游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 其地位不仅源于其经济效益, 更源于旅游资源的自身属性。伴随城市经济的平稳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向着更为清晰、广阔的方向发展。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这一个曾今有“泥巴洼”“盐碱地”之称的落后城市, 在全国大力发展旅游市场的背景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近年来, 每逢节假日天南海北的游人聚集于此, 为的一饱黄河母亲河的浑厚, 更可在这里观黄龙入海、皓月当空;在天海一线的芦苇荡观丹顶鹤、白头鹤、金雕、黑嘴鹤、白天鹅、鸳鸯等百余种珍奇鸟类云集其间, 有着塞北的风光。除此之外勤劳的老百姓还大量植树造林, 开始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耕作, 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你可以游览天鹅湖、芦苇文化乐园、万亩槐林森林公园、黄河雕塑园、芦苇荡, 观芦花飞雪、赏万鸟翔集、登观光塔观黄河入海奇观、自费乘游船进行黄河入海漂流、赏长河落日美景、观日出、游围海长堤、碱蓬红毯、海上钻井平台、油区风光、黄河水体纪念碑、新世纪广场等。
1.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有着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是东北亚内陆和环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和繁殖地”, 在这海天交界的年轻土地上, 每年都有大量的鸟类迁徙于此, 优越的自然环境让这里成为了和谐的百鸟嬉戏天堂。每年暮秋时节, 成千上万的丹顶鹤、白头鹤、金雕、黑嘴鹤、白天鹅、鸳鸯等百余种珍奇鸟类云集其间, 把新生地装扮得更加美丽和神奇。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爱鸟人士聚集于此, 观鸟、赏鸟、画鸟。人与自然在这里达到和谐与统一。黄河入海口面积2300平方公里, 区内拥有壮观的河海交汇、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滨海滩涂景观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黄河入海时, 黄蓝泾渭分明, 每年造陆200公顷, 演绎真实的“沧海桑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旷、奇、新、野, 1520种野生动物与人相伴, 回归自然;沿海罕见的草原景观, 广袤的土地水草肥美, 牛羊成群,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尽收眼底;高耸的钻塔、成林的采油树、海上钻井平台等石油工业景观展现独特的魅力;平整的滩涂和细腻的海底, 成为赶海、泥浴的良好场所;延伸入海数千米的防浪堤和10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 提供了观潮、赏月、看日出的理想去处。
2.依托湿地景观优势,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这不仅是鸟的世界更是世界重点保护的全球十三处湿地之一。在保护区内不仅有稀有的鸟类更有千余种的野生陆地和海洋生物, 以及300多种的野生植物。登上入海口瞭望塔, 可以远眺浩荡芦苇、莽莽林海、黄龙入海、河口日出、长河落日等景观, 体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美的意境, 在这里每年都有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
3.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构件了人与动物、植物和谐的前提, 大自然给予这方土地的百姓如此丰富的资产, 而这土地上生长的百姓也同样以勤劳回馈着自然的无私。在这里经过子孙几代人的大面积的植树造林, 终于有了1.4万公顷槐林、万顷柳林、除此外还有数万公顷芦苇荡野趣天成。正是自然与人的完美合作才有了今天宛如人间仙境的新兴城市。在旅游开发新兴的机遇上, 当地百姓大力开发生态旅游, 确立以资源为基础, 走旅游新城的发展道路。分别打造了芦苇文化乐园、万亩槐林森林公园、葵园、桃园等, 在抓紧抓好龙头村的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加快摄影、休闲、特色餐饮、果园、垂钓等多项游乐项目的建设, 助其逐渐形成气候。加大宣传推介, 有意识举行“生态家园、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各项活动, 吸引游客体验生态游、乡村游、农家游, 做大做强龙头村生态休闲游、乡村休闲游, 为全市提供示范导向, 切实推进生态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促成我市旅游新景观、新特色的形成。
然而相较于其他旅游城市的开发, 东营黄河入海口城市的旅游开发仍属于发展初期, 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很多问题以及发展局限, 需要专业旅游资源设计开发人员的加入, 只有如此才能将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打造成一个生动和谐、繁荣昌盛的新兴旅游城。
首先:主题性开发, 推动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
分区域划分主题, 确立有长远开发价值的主题, 落实主题定位, 从而才有资源深度开发的方向, 更使资源开发工作有条不紊, 有的放矢。如在入海口处开发大汶流自然资源保护区。
在这里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古时候这一带的渔民以打鱼为生。有一天, 一个张良的渔夫和他的兄弟出海打鱼, 回来的路上突然间狂风大作, 波浪滔天, 兄弟俩的生命危在旦夕。就在这时候, 张良兄弟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道红光, 于是奋力的向红光划去。不知划了多久, 他们来到一片水域, 那里鸟语花香、鱼虾嬉游、仙乐绕耳好像世外桃源一般, 兄弟二人就这样躲过了一劫。幸免于难之后, 他们把经历告诉了周围的渔民, 从此之后每当海上起大风大浪, 人们就到那里避难。由于那里总是水流缓慢, 人们也叫它“大稳流”沟子, 后来慢慢演化成现在的大汶流。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与位于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内, 大汶流自然资源保护区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里旅游资源丰富;还有国内罕见的天然柽柳林和万亩人工刺槐林, 五月槐花飘香, 洁白剔透。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入海, 形成海河交汇的奇观, 这里是人们回归自然、进行科考、度假、观鸟、猎奇的理想场所;黄河入海口旅游区还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陆地, 沧海桑田的演绎让人叹为观止;这里还有美丽的海滨景观;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是赶海、观潮、赏月、观日出的理想境地。近年来伴随政府与企业的精心策划, 加大资金投入, 进一步加强与强势媒体、著名企业合作, 筹备好各项节庆活动, 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大更新的舞台宣传大汶流自然资源保护区、促销旅游, 打造新的节庆品牌。同时, 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 解放思想, 大胆创新, 敢想敢作, 敢于谋划, 争取旅游品牌在更高层次有新的突破。
其次:资源整体优化整合, 开展旅游联盟。
单线旅游线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有营销力度, 因而在丰富多彩的旅游市场中, 如何定位, 如何生存不是单一线路一家的问题, 而是区域内旅游线路共同面对的问题, 因而推动线路综
浅谈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及发展
赵娜 (四川师范大学电影电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中国古代首饰的绵延就象一个巨大的风筝, 有长长的线牵着, 飞得再高再远, 也飞不出握线的双手。我们仔细地考察, 就会发现中国古代首饰文化源远流长。本论文通过追溯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和发展, 表现出中国古代首饰在当今社会上的重要性。并呼吁我们保住这颗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的明珠——中国古代首饰, 将它继续发展与传承下去。
关键词:古代首饰;演变;发展
中国古代首饰文明在现代快节奏文明的冲击下, 正渐渐被人们所忽视, 这些经历了千百万年的演变与发展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 也是世界美学文明的精髓, 它们的光辉是无法被取代的。在面对中国古代首饰文明岌岌可危的形势下, 我们应花大力气去挽救这些民族精华, 并将其继续发扬与传承下去。首饰本指戴在头上的装饰品, 今泛指耳环、项链、戒指、手镯等1。汉代曾将冠帽、镜梳、脂粉等也称首饰, 宋代首饰则限在“头面”范围。为了叙述方便, 在此我将发饰、耳饰、颈饰、臂饰、手饰确立在首饰的范围。
一、中国古代首饰的演变
(一) 丰盛华美的发饰
古代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簪、钗、环、步摇、华盛、发钿、扁方、梳篦等。以下便根据其出现年代, 材质的增加及形态的演变, 加以说明。
1. 由笄衍生出的发饰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 是簪、钗、华盛、步摇等的鼻祖。我国在新石器时代, 最早出现的是骨笄、蚌笄。当人们学会打磨石材后, 石笄、玉笄相继出现。商周时期, 青铜笄开始出现。有的人在笄顶雕刻鸟纹或凤纹, 有的在笄的顶端加笄帽或加嵌绿松石等装饰品, 簪的雏形逐步形成。秦汉时期, 人们在笄头上盛加纹饰, 簪正式取代了笄。人们将两股簪子交叉相组便合成了钗2。步摇是在簪、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首饰, 其制法是先以金银丝编成枝, 再往上缀满珠宝花饰, 并有五彩珠玉垂下, 使用时插于发际。因为行走时随着脚步的移动, 那些垂挂着的饰物便会不停的摇动, 固而称为“步摇”3。此时, 在妇女中出现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称之为“华胜”。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翠鸟羽毛, 这种工艺称为贴翠4。魏晋南北朝时期, 妇女发髻形式高大, 钗身的形态发生改变以便于支承假发。隋代的发钗作双股形, 大多一股长一股短, 以利方便插戴。唐时, 妇女喜簪鲜花, 以牡丹花为最爱。宋时, 出现一种新的材质——玻璃, 玻璃制品的发饰出现。明代的金簪通过运用焊接、掐丝、镶嵌等工艺, 将簪头扩大, 极为精致。清时, 满族女子在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时需用到扁方——是由
合开发加强旅游联盟的建立是必然趋势。黄河入海口的壮丽与长河落日的静美珠联璧合, 堪称天下奇观。
这里的四季都有其独特的景色, 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被深深吸引。大量丰富的旅游线路开始走入旅游市场的开发。如:天鹅湖、芦苇文化乐园、万亩槐林森林公园、黄河雕塑园, 午餐后游。在这旅游线路上不仅可以游览大型的人工湖, 而且能观赏独具特色的芦苇海洋, 更能观赏万亩槐林, 观赏完之后还能品尝新鲜的沿海海鲜。
最后:质量升级, 推动区域化、文化性旅游产品的发展。
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公园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城市加大资金投入, 着力开发九大旅游项目, 先后投资近8亿元, 其中已有5个项目完工并对游人开放。其中这些项目包括山东省最大的金、银、铜、玉、犀等各种材料制成的特殊大簪。聪颖的中国妇女们运用她们的智慧将笄演变成各种形态各异, 繁花似锦的发饰。
2. 浑然精致的梳篦
早在四千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形成插梳的风气。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部, 梳子的齿粗而稀, 篦子的齿细且密。新石器时代的齿部都很疏, 骨梳、石梳、牙梳、玉梳相继出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 背部呈圆弧形, 身部有对称纹饰, 此时出现了木梳、竹梳, 梳主要用木做成, 篦主要用竹做成。再往后, 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 梳齿也更多了, 更便于使用。秦时, 梳篦有用象牙制成的。西汉的木梳, 背平直, 上面有四个装饰纽。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 梳篦的造型, 多上圆下方形似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 常用金、银、玉、犀等高贵材料制作, 上饰精细的花纹, 多做成梯形, 高度明显降低。宋朝以后, 梳子的形状趋于扁平, 一般多做成半月形。梳篦往往用整块材料制作而成, 浑然天成, 随着其手工艺水平的提高也越来越精美雅致。
3. 低调奢华的额饰
额饰为套于额上的一种装饰物, 也可起压发作用, 在远古时期就已流行。起初用动物牙骨、贝壳等串联而成, 然后用玉石。随着木、竹、金、铜、犀等各种材质饰品的出现和工艺的提高, 额饰的材质也多样化起来, 串饰的形态也有所改变:圆的、方的、扁的、锥型的还有镂空的等等。直到明时出现一种全新的额饰——额帕。额帕的形制简单, 是一条用乌绫纱制成的丝巾, 夏天多选用质薄、透气性好一点的乌纱;冬天帕带多用稍厚一些的乌绫制作, 使用起来将头额和一些头发包围起来5。清代的遮眉勒是由额帕演变而来的, 以黑绒制作为多, 套于额上掩及于耳, 系两带于髻下结之。八旗贵族妇女在其银镀金座上, 通体点翠和嵌珠宝或白米珠, 做成花卉及吉祥文字的装饰, 下垫红绒。这样的额饰能为女子添上一抹出奇制胜的惊艳, 一份低调的奢华。
(二) 画龙点睛的耳饰
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耳环和耳玦。耳环是圆环形, 耳玦是有缺口的圆环。商周时期的耳饰中增加了瑱、珰两种。瑱是一种垂饰, 活人有两种佩戴方法, 一种垂挂于冠帽两旁正当耳孔之处;另一种是直接垂于耳上。将瑱塞于死者的耳孔上, 则是丧葬时对死者的用法。珰是直接穿挂于耳上的耳饰, 尾端锥形, 一端呈喇叭口状。商代晚期的耳珰, 上部用金丝弯成钩状, 下部以金片捶压成卷曲的装饰, 钩与装饰的连接处穿珠玉, 形成耳坠。春秋战国时期, 水晶制品的耳饰出现, 那时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秦汉时期, 多片相叠为一组的耳环样式出现。耳坠通常以两根金丝拧成双股绳状, 至尽端分开, 一股拗曲成钩, 以便挂在耳上, 另一股则捶成为扁叶状, 用以遮蔽耳孔。魏晋南北朝时期, 琉璃耳珰
城市公园———清风湖公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平原水库———天鹅湖公园的新建项目、以芦竹产业为主体的10万亩观光农业、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以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作为旅游景点的石油工业旅游业、还有位于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镇的亚洲面积最大的人工刺槐林。面积达120公顷。这里鸟兽成群、蜂蝶翩翩、花儿飘香。每年五月都举办盛大的“槐花节”。